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学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在护理部的领导下成立了输液治疗专业学组。人员按照自愿报名及小组筛选的原则从以外科、内科、综合科室、干部病房为主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中遴选,入选人员工作经验丰富、对静脉输液工作有一定积极性及责任心。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由42名成员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4名,秘书1名,组员36名。成员均为女性,年龄23~48(33.32±10.11)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33名;学历:本科及以上27名,大专15名。
2.方法
2.1 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的职责
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由护理部主任直接管理,按工作计划实施;内部设有质量管理组、技术培训组和科研训练组。组员覆盖医院所有进行静脉输液的部门,曰常工作由相应科室安排,科室护士长根据学组通知及年度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学组成员的工作,使其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在学组中承担的工作。输液治疗专业学组与药剂科、感染控制科、影像科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及时解决静脉输液中遇到的问题及对临床进行技术支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培养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加强静脉输液质量,保障输液安全,为患者提供满意服务;输液治疗专业学组明确要求组员需对本科室护士进行输液治疗相关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监控本科室输液治疗工作质量及输液治疗安全;负责本科室输液治疗特殊操作,例如: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输液治疗相关问题的会诊等;收集输液治疗中数据并积累输液治疗经验,开展本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参与输液治疗专业学组活动。
2.2 完善输液治疗学组的规章制度
输液治疗学组依托科室护士长及学组成员开展工作,人员平时分布在各个科室,为了更好地督促成员开展工作,学组完善了有关的规章制度,包括学组职责、组织构成及组织成员选聘、输液治疗护理实践要求、输液流程、文书记录、感染控制及安全操作、设备使用、穿刺部位选择及输液工具的使用、特殊输液装置、导管及穿刺部位的护理、输液治疗并发症的护理、输液治疗辅助技术的实施、输液相关报告及会诊制度、静脉输液培训及继续教育制度、临床输液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3 建立静脉输液治疗评价标准
输液治疗专业学组在全院调研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输液工作涉及的药物配备、输液工具及设备使用、静脉通路建立、患者输液过程病情观察及并发症处置、护理文书记录等内容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筛选静脉输液过程中具有较高危险性、重复程度高、容易发生问题及消耗成本较大的技术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制订并完善了输液治疗质量评估标准,包括要素质量2项、环节质量9项、终末质量5项,见图1。
2.4 严格按照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实施质量控制
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的各位组员按照输液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监控本科室输液治疗工作质量及输液治疗安全,将发现的输液治疗问题及时上报组长,并及时反馈给科室护士长进行改进;统计本科室输液治疗相关数据并初步分析;每季度总结科室输液治疗开展情况,并形成工作报告上交组长。
3. 效果
3.1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提高(见表1)
3.2 输液治疗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见表2)
4.体会
4.1 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的建立促进了输液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
结果显示,输液治疗专业学组的建立促进了输液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在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通过选择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在内的三维质量结构模式指导实践,将人力资源要素纳入质量评价中。通过培养12名具有四川省静脉输液治疗资质的专科护士,更好地落实了全院护理人员输液治疗相关技术的培训与考核4,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了多项输液新技术、新业务,例如:改良赛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等;开设了输液治疗门诊及一系列与输液治疗相关的科研项目,为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输液治疗专业学组根据质量评价指标落实专项护理质量控制标准,重视输液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及对输液治疗结局有关键影响的步骤,通过组员在各科室规范输液治疗的工作流程及操作技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使输液治疗专业学组能及时针对问题给予科室合理建议或进行现场督导,促进了护理学科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输液治疗专项护理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急性根尖周炎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常表现为较为剧烈的自发性疼痛、咀嚼痛和咬合痛,可出现患牙松动、根尖部或根分叉部的牙龈红肿,有的出现颌面部肿胀,所属淋巴结肿大,并有全身症状[1]。根管治疗术是治疗根尖周病的主要方法。多数儿童有牙科畏惧症[2],以哭闹、逃跑、打骂等方式来反抗治疗,在根管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治疗过程中的疼痛体验成为妨碍牙科治疗的重要障碍之一。由于儿童患者很容易对诊疗过程产生一种焦虑和害怕情绪,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和连续性,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作用非常必要。如何高效率配合好医生顺利完成根管治疗,缓解儿童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情绪至关重要。现对我科180例急性根尖周炎患儿的根管治疗实施主动、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对实施干预前后的对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根管治疗患儿,年龄4.3~6.1岁,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90例,对照组的9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行根管治疗患者,排除有精神与心理疾病、先天性耳聋及大脑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者,要求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实际感受。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医师和护士配合,使用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法和程序(开髓封药换药1~2次根管充填)。实验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
1.3护理干预 ①基础干预。帮助幼儿适应诊室的环境,治疗前护士主动和患儿交流,耐心倾听患儿的担心和要求,可以轻柔的注视患儿、轻摸患儿的头或手,使患儿产生良好的印象和信任感,消除其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使其对周围事物和人有正确的评估和认识。小儿患病时家长常有紧张、内疚、焦虑的心理,这些情绪同样可引起患儿的不安。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一方面可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儿的交流,另一方面消除家长的顾虑及不良情绪,争取家长与医护合作,使患儿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安心接受治疗。②认知干预。护士在治疗前向患儿展示需要使用的用物,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器械进行解释,如将涡轮手机喷水解释为给牙洗澡,把三用气枪叫“吹风机”,把吸唾管叫吸水机,把冲洗液比喻成沐浴露等等。③心理干预。消除患儿的恐惧与焦虑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恐惧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疼痛始终是主要因素。疼痛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数人对以往感受的疼痛总是记忆深刻,当再次接受到疼痛刺激后,会立即联想往日的疼痛而加重对疼痛的感觉,心理上对疼痛产生压力[3]。患儿在治疗前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通过心理护理,有效地降低患儿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儿感到被尊重和关心,有心理上获得满足感与安全感,这样患儿就会情绪稳定、精神轻松,从身心两方面为治疗和恢复做好准备。④行为干预。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提前告知将会产生疼痛的操作,鼓励儿童、有意识地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利于缓解疼痛感觉,不可以欺骗患儿,避免产生不信任感。因此要求护士熟悉各项操作流程,与医生配合默契,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必要时适当使用物于患牙处,从而降低痛觉神经的敏感性,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避免疼痛加剧使患儿产生恐惧。同时可边治疗边夸赞患儿,表扬其在治疗时的勇敢和密切配合,以满足儿童的自尊心,增加其荣誉感[4]。⑤情绪干预。就诊的患儿大多有程度不等的恐惧感,易受环境影响,尤其是缺乏自制力、拒绝根管治疗的儿童,其哭闹不安、夸张的尖叫容易给其它儿童造成恶性刺激,加重恐惧感。对主动合作型的患儿优先安排就诊,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减少相互影响[5]。对极其害怕治疗的患儿,可采取先观摩后治疗的措施,待儿童情绪有转变时再予以治疗。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态度粗暴,忽视患儿的人格要求,不关心患儿的心理反应,使得患儿反感,加重了患儿不合作[6]。
2 评价指标
干预后,应用Houpt治疗全过程依从性量表――评估儿童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情况,评分标准:① 1分,失败,治疗过程无法进行治疗;② 2分,较差,治疗过程间断,部分治疗完成;③ 3分,尚可,治疗过程间断,最终治疗完成;④ 4分,好,治疗过程困难但得以不间断完成治疗;⑤5分,很好,治疗过程有轻微哭闹和抵抗;⑥6分,极好,治疗过程顺利无哭闹和抵抗,完成治疗。通过患儿的不同行为来评分,分值越高配合程度越高;分值小于或等于3分属于不配合或是配合程度很低。
2.1结果
3 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不同年龄的患儿在治疗中若遇到疼痛,即表现出哭闹、拒绝张口、回避问题、反抗等不利治疗的行为,家长往往在患儿急性症状减轻之后定时复诊,使得药物封存过久致药力丧失、炎症反复,严重时可导致治疗失败。治疗前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患儿的自制力,要确保患儿在复诊时护理上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必要时重复展示使用器械。护士还要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有的家长对患儿过分溺爱,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当患儿哭闹时,表现局促不安,担心患儿承受不了痛苦,急于求成,患儿不合作时又缺乏耐心,训斥或打骂,使患儿增加恐惧心理。
治疗过程中,护士也要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安慰患儿,主动与患儿进行目光接触,表达你对他的喜欢和关心,让患儿有一个适应过程,松驰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轻柔、准确、迅速的操作可使患儿的恐惧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配合。从而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确保患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韩宁.牙科畏惧症[J].口腔医学,2003,11(I):59―61.
[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胡萍,马净植,郭三兰,陈卫民.心理干预影响儿童牙科治疗疼痛行为反应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43-44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0-01
糖尿病是我国较为多见的慢性疾病类型,其中约有90%以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病程较长,同时缺乏根治方法,是多种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习惯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产生明显影响,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十分重要。此次研究将在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为对象,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现将结果做下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在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进行此次研究,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各5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疾病,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为(52.5±3.9)岁。患病时间:7个月-12年,平均为(5.5±1.7)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为(52.4±3.7)岁。患病时间:6个月-11年,平均为(5.4±1.5)岁。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如遵医嘱给药、病情监护、基础宣教等。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依据不同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实施针对性宣教,侧重宣教患者认识不正确或缺乏必要认知的知识点,主要宣教模式为使用宣传栏、视频、健康知识手册、电话、微信以及面对面宣教等。②对患者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评估,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饮食方案,监督患者严格按照食谱进行日常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叮嘱患者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③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定期进行血糖测试,若发现指数波动相对较大,则需要及时来院就诊。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叮嘱患者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的重要意义,避免自行更换治疗药物、增减用药量或用药次数等情况的出现。④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运动指导,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告知患者定期进行有氧运动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的适度。
1.3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为本次研究中各项数据组间对比的处理工具,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血脂水平的比较
对比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指标,均提示差异明显(P
2.2 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中未见心脑血管事件,对照组中5例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对比发生率,提示差异明显(P
3 讨论
关键词:护士 灾害护理 认知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19-01
我国是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之一。由于灾害护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起步较晚,大部分护理人员尚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灾害护理知识掌握不足。现阶段临床护理中,护士已经习惯了执行医嘱的固定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应对突发的重大灾害事件。所谓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1]。本研究通过考察各科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点了解情况,发现其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点,为后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5月选取白城市某医院内科、外科、急诊科、妇科、儿科当日在岗的护士共86名。纳入标准为目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含1年)以上的注册护士,排除标准为不愿意参加此次调查的护士。
1.2 调查方法
(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有关文献、书籍自行设计灾害护理知识问卷,问卷包括一般资料、灾害护理知识两个方面。一般资料由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组成;灾害护理知识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急救处理方法相关内容、检伤分类、心理护理相关知识等方面20道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总共100分。
(2)资料收集:2012年5月9日当日在医院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问卷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方法
护士一般情况分布情况用百分比表示,知识得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科室的知识得分情况,应用SNK-q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调查护士科室、学历、职称、职务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 灾害护理知识得分情况的分析
满分100分,最低分10分,最高分95分,其中3人优秀(3.49%),28人及格(32.56%),55人不及格(63.95%)。
2.3 不同科室知识得分情况的分析
不同科室的知识总分比较见表2。假设检验表明,不同科室护士灾害护理知识得分均数之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F =49.08,P 0.05),其余两两科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均
3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护士灾害知识认知成绩优秀4名,及格57人,不及格45人,其中3.77%的护士为优秀,有42.45%的护士成绩在及格线以下水平,这表明目前护士灾害护理知识水平欠缺。
重大灾难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及救援时间的紧迫性等特点[2]。面对猝不及防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不确定性,对人员伤害的元预见性,在同一时间内所造成的大批量伤病员,其伤情复杂,现场条件艰苦,使得救护任务相当繁重[1]。然而当灾害来临时,护士的需求在医疗界之中是最大的[3]。任何院内外的灾害医学救援均伴随着护理活动的进行,无论是基础急救还是心肺复苏,往往最早的实施者就是护士[4]。因此,护士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护士实现灾害现场救援的基础。
尽管白城地区不是灾害的频发区和重发区,平时护士接触不到有关灾害护理知识的相关信息,灾害护理知识淡漠,通过此次调查护理管理者应把灾害护理重视起来,加强护士灾害护理知识的认知,采取教育培训的方式提高护士灾害护理知识水平,防患于未然。
本研究中显示,护士灾害护理知识水平中等偏下,且不同科室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急诊科与外科比内科、儿科、妇科、手术室的总分高。这说明不同科室的护士其专业方向不同、接触到的病种不同、处理紧急救护的程度和频次不同,则护士对灾害护理知识的求知、掌握、培训及累积程度就存在着差异[5]。
灾难护理救援知识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各方面渠道了解关注有关灾害的相关知识和报道,积极参与灾害护理学术研究,推动灾难护理学发展,切实提高应对灾害救援的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南裕子,渡边智惠,张晓春.日本灾害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3-265.
[2] 刘冬兰,李梅,舒秀荣.关于灾难医学与灾害救援护理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09-1011.
[3] Lavin RP.HIPAA and disaster research:Preparing to conduct research[J].Disaster Management & Response,2006,4(2):32-37.
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理学大专实习生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的临床带教方法,实验组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对比观察两组实习的效果。
结果: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更高,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程度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P
结论: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联合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法。
关键词: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评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04-02
20世纪90年代末,护理教学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而这种培养方式在本科、研究生教学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大专护理学生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尤其是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中,临床带教老师仅重视对护理操作的讲解和指导,但是对评判性思维重视不足,且忽视了对大专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的建立。本次实验研究分析了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的主要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实习的护理学大专实习生18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学生年龄在18岁以上,完成临床带教6个月以上。
根据学生临床实习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其中男3例,女8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平均为20.09±0.77岁;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28例,350~400分之间52例,350分以下10例;城市人口47例,农村人口43例。实验组90例,其中男2例,女88例,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为20.76±0.81岁;高考成绩在400分以上27例,350~400分之间54例,350分以下9例;城市人口49例,农村人口41例。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学生使用常规的临床带教方法,每1~2名学生由一名护士带教,讲解该科室的护理操作、特殊护理等相关知识。
实验组学生实施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案例和案例讨论的内容;临床带教中,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学习。利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包括:教师的操作是否合理?同学的操作是否合理?护理操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措施?护理工作中有哪些违背了伦理道德?根据案例,分析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在该患者护理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职业暴露,怎样预防?在此案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构建更合理的护患关系?通过这些讨论内容,让学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对临床护理有更合理的判断。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要使用多种带教的方法,让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基础技能,还能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随后要在学生刚入科室实习期间,就帮助学生熟悉病房的环境,多给学生学习机会;耐心地引导学生与患者、患者家属相处。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带教的满意度。其中评判性思维使用CTDI-CV量表,量表包括7个维度,总分在70~420分之间,得分在280分以上表示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在350分以上表示有较强评判性思维能力[2]。
满意度使用单项选择的方法,选项为满意和不满意。
1.4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
2结果
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更高,学生对临床带教的满意程度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P
3讨论
护理专业大专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会有较多的问题出现,如很多学生对临床科室、护理操作、实习后就业等不了解,导致出现有焦虑和烦躁不安等情绪,甚至出现消极实习[3];部分学生在临床实习时仅限于单纯地听教师的指导,对临床护理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慎独精神。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为学生实施评判性思维带教方法和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讨论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思考,拓宽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分享他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4]。心理健康指导,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消除自己的焦虑和恐慌[5]。
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护理带教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P
综上所述,在护理学大专实习生临床带教过程中使用评判性思维带教联合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更好地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是一种有效的带教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敏,占小春,李惠等.护理实习生实习前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及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4):32-32,34
[2]张晓莉,彭幼清.实习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1744-1747
[3]朱源源,李南,孙水英等.概念图教学法在培养实习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报,2009,16(21):31-33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在护士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八项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护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培养护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向专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通过创新护理教育理念,更新护理教育目标,改进护理教育实践,开展护理教育科研,就能在护理实习过程中培养护士核心能力。
关键词:
实习管理;护士;核心能力
护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其目的是为护理职业和护理劳动力市场培养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然而,由于知识本位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职业教育,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据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护理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同时,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地加快,护理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在护士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亦是不同专科、不同职级、不同岗位护士在担当专业护理工作中各种预期角色时,为确保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总和。
这种核心能力足以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护理服务,它包括八项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护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途径,是培养护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向专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因此,在护理实习过程中培养护士核心能力势在必行。
一、创新护理教育理念,在护理实习管理中渗透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是由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的Lenburg提出的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我校应融合国内外护理教育理念,制订出能体现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素质及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实现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同时,我校还要强化护理实习的地位,通过培养实习护理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独立反思与合作研讨解决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主动建构护理专业知识,发展护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护理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气质去研究病人和护理,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知识。
二、更新护理教育目标,在护理实习管理中体现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是以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为导向,提倡重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立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科学的能力测评手段,达到有效提高学生护理核心能力的目的。但是,界定出核心能力并不是最终目的,使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才是课程设置的关键。通过临床护理专家和教师的探讨,对护理实纲进行修订,我校拟订出护士核心能力护理实习目标:①评价和干预能力:对病人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②交流能力:在不同场合(医院、社区等)与病人进行有效地交谈,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正确书写护理计划、相关报告及论文;③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多渠道获取病人的信息,发现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④人际交往能力: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对不同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的尊重,并具备一定的道德伦理和法律观念;⑤管理和领导能力:评估各项资源运用的合理与否,并提出改进建议;⑥教育能力: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⑦知识综合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
三、改进护理教育实践,在护理实习管理中进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除了沿用传统带教方法,还可以增加形式多样的临床教学方法。如以病人为核心的病例教学法。首先,以病人为核心,进行病例采集;其次,针对具体病情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措施,书写护理病历;第三,展开实习小组讨论,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带教教师充分给予指导,并检查病历书写情况;最后,经过综合分析,带教教师予以详细解答。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正确的护理病历书写及汇报病情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解决病人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熟悉临床复杂的护患关系。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首先,教师强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次,科室选择较典型和临床常见病例,带教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指定内容,并查找资料。科室为学生提供资料查询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途径查询资料;接下来,带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先分析总结各组的学习结果,集中整理学习资料,每组确定1~2个解决方案;最后,全体科室实习生集中讨论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探讨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室教学干事主要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查找信息、解决问题等过程中强化护理基础理论,促进临床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增强学生计算机信息检索及知识整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从而培养护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开展护理教育科研,在护理实习管理中强化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乳酸亚铁对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隐性失血的防治以及关节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45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服用乳酸亚铁,对照组术后未服用乳酸亚铁,对比两组手术前后关节功能评分(FIM)与血红蛋白指标。结果:术后1周观察两组血红蛋白与FIM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予以服用铁剂并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隐性失血与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乳酸亚铁;股骨粗隆骨折;隐性失血;关节功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20
作者单位:51812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
韩碧园: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2011年龙岗区科技创新局立项(YS201108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水平间的骨折[1]。该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保守治疗因并发症多且严重而不宜在临床推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术,具微创、操作便捷与稳定性佳等优点而深受临床欢迎。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要达到的目的[2]。随着临床对PFNA术式认识不断地深入,该手术后极易引发严重贫血而影响患者机体康复问题愈受临床关注。我院对收治的行PFNA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服用乳酸亚铁并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45例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67例。年龄63~82岁,平均(71.2±2.4)岁。两组致伤因素中跌摔伤51例,交通伤48例,高处坠落伤46例。患者均诊断明确且行单侧PFNA内固定,无血液系统疾病史,手术当日补液量<2000 ml,能顺利完成实验全程研究[3]。本次对存在病理性骨折、血液系统疾病与术中输血者,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失代偿性病症者予以排除。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受伤后1周内选择相同医师完成PFNA手术。观察组在手术完毕后第1天开始口服乳酸亚铁,每天3次,每次1片,每片0.2 g,连续用药2个月。对照组无此治疗。术后两组均遵循常规予以低分子质量肝素抗凝剂以防下肢深静脉栓塞。两组住院期间饮食指导与输液等护理措施相同。
1.3观察指标两组均住院10~14 d出院,观测两组手术后1周运动功能与血红蛋白情况。(1)采用功能性评定(FIM)量表评定[4]。FIM评分包括患者自理能力、括约肌管理、移动及行走四个项目,最高与最低分分别为126分与18分。(2)血红蛋白。观测两组手术后1个月血红蛋白指标情况,检测均为空腹、无补液时的清晨7:00进行。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股骨粗隆骨折在临床较为多见,多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骨折涉及到髋关节,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应用髓内固定后患者术后易存在隐性失血问题。隐性失血是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以及溶血作用引起的血红蛋白的丢失[5]。相关研究认为髓内固定引发隐性失血的原因可能与受伤本身导致的术前失血、术中止血不充分引起的术后持续失血、抗凝类药物的应用、其他出血等因素相关。我院本次采用了口服乳酸亚铁予以防治术后患者的隐性失血问题,该铁剂是一种有机复合铁剂,因其无游离铁离子,对胃肠道不具刺激作用而成为临床较理想的补铁药物。
高龄老人体质差,年龄的增大与手术的耐受力成反比[6]。尤其自身伴有复杂内科疾病的患者,手术创伤极易导致其病症加剧,且老龄患者在与人相互了解、交流与配合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骨折后生活又难以自理,易产生多疑、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注意了掌握患者心理动向,对于负性心理及时疏导,缓解负性情绪,多用安慰、鼓励性的肢体语言鼓励患者,使其能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指导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软质食物为主,若患者伴有糖尿病与高血压则注意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对术前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应予以降糖与降脂处理,并给予常规抗感染与备皮等护理。
术后密切观测两组患者病症与生命体征的变化。手术后1~7 d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指导其予以足趾及其踝关节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等的收缩练习。术后将每个动作坚持5 s再放松,每天坚持3~4次每个动作反复10~20遍。患者卧床期间应鼓励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以期早日康复。在术后1~2周内,解除患者牵引,并依据其体质情况指导其进行部分床下负重训练,注意负重训练的增加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安全以防摔倒。在手术3个月左右应依据患者复位状况指导其患肢逐渐部分负重,并注意不要对患侧髋部进行屈曲与下蹲。指导并协助患者定时翻身、臀部垫及时更换海绵等以防褥疮,指导患者正确排痰以防坠积性肺炎。鼓励其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并多饮水、食水果与饮食清淡以防便秘。注意妥善固定患者各管道和确保畅通,观测切口与引流物状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其血红蛋白与FIM评分都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看出服用铁剂对患者血红蛋白的增加以及术后功能的恢复均具改善作用。临床对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在服用铁剂治疗同时还加强了围术期心理、并发症、肌肉与关节锻炼等的护理干预措施,这也是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总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予以服用铁剂并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防治隐性失血与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朱智奇,侯明,谢小青,等.DHS、解剖型钢板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7):964-966.
[2]高荣.动力髋螺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1):38-39.
[3]丁勇明,陶振东,巢玉柳.隐性失血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6):622-623.
[4]韩碧园,余明霞,张永梅.乳酸亚铁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及临床护理对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6):1069-1070.
[5]高玉镭,王东辰,李佩佳,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估算及原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490-492.
[6]桂蕾,盛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护理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2):231-232.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 网络课程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C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课堂教学以其直观性、可重复演示性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新选择,其直观、简明、便捷的教学特点深受新时期学生的喜爱。所谓网络课程,就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预先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的便捷性可以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地了解教学内容,获取教学知识,评估教学的效果,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进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针对如何解决女性健康的问题,帮助女性进行疾病诊断和常规保健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课堂,通过使用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教学资源,能够直观清晰地向学生讲授与护理有关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必要的护理知识,既方便将复杂的护理知识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1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课堂的内容形式单一
网络课堂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现在的《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的情景就是将网页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师在镜头前讲授,另一边是讲课内容的文字书稿,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没有发挥出网络课堂的优势。
1.2网络课堂互动交流较少
互动交流不仅是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网络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充分的互动交流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建设却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没有设立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们通过分工协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发挥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方式缺乏连续性和互动性,使得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1.3网络课堂教学设计不完善
网络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应关注设计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学习是否增长了护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护理技能等,这才是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但是,现有的网络课堂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及时跟进了解教学的目的是否实现、学生对网络课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工作。
1.4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不足
网络课堂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服务,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但是《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课堂资源较少,现有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堆叠,没有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制作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教学资源,尚没有建立完善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体系,以致学生即使想通过网络课堂学习也缺乏相关的教学内容、案例以及实践技能操作。
2 《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2.1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网络教学资源
一方面,组织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内容。根据《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任务要求,从护理的理论知识、护理的基本技能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旁征博引、吸收借鉴相关的资料,丰富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组织专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类人才,将传统的书本知识转换成图片、影像、声音、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将复杂、难懂的护理技能以直观的影像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揣摩,提高学习护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2建立情境化的网络课堂教学方式
一方面,网络课堂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就《妇产科护理学》某一方面的知识通过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等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堂的建设可以建立网络虚拟教室,对同时在线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布置问题让他们相互讨论、找出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建立网络答疑系统,学生对于不懂的知识或没有学会的护理技能,通过向教师留言,由专业的妇产科护理学教师进行答疑,通过互动问答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校附属医院实习的2012级、2013级护理专业生共30名,另外,鼓励在同科室的中专护生、护理本科生参与讨论,讨论会由带教组长主持,有时也有科护士长、护士长和其他护士参与。
1.2 方法 每周开展一次实习讨论,每次2个~3个学时,以科室实习小组为单位,每次3人~4人,与其他科室学生集中交叉讨论,如心内科和血液科的学生交叉讨论,每次讨论1个~4个问题不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3 教学模式 讨论资料由学生轮流准备,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定,并提前通知其他学生,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相关知识。讨论内容主要围绕临床护理实践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重点问题及一些特殊病例的护理体会展开讨论。讨论由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以提出的讨论题为中心,积极参与讨论,每个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争论辩疑,在相互交流中,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老师暂时不回答问题,只是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并作适当的引导,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气氛。最后,所有学生发言完毕,由带教老师针对讨论内容和学生们的不同观点进行讲授及总结,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思维及流畅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遗留的疑点,与学生达成共识。此外,带教老师还适当增如一些与讨论内容有关的临床护理最新进展,让学生了解发展动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如有护士长或其他护士参与,也可作相应补充。
2 结果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对护理临床教学中开展实习讨论赞同和积极接受态度,认为这对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 讨论
护理学生在校经过系统的学习,其理论知识大多比较扎实,想像力比较丰富,部分学生还有过临床工作经历,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对其教学方式应充分鼓励其自我意识的发挥,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发现问题。
3.1 实习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1],是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老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在临床护理教学中,鼓励学生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及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这些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产生探索问题的冲动。为了寻求正确的答案,使自己的答案在讨论中更具有说服力,她们认真复习教材并经常上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通过上网查询,向其他老师或医生请教等各种途径主动获悉相关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加上老师的归纳总结及介绍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及求知欲。
3.2 实习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独立进行护理活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护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其解决方法的思维和推理过程,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定期开展实习讨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一个轻松、民主的讨论环境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可以启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流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同时,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耐心引导会激励更多的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向广阔性、深刻性和创新性发展。
3.3 实习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的激发、知识的感受接受、知识的理解领会、知识的巩固和知识运用等5个阶段。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每周开展实习讨论可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在临床工作中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望,再引导学习进行讨论分析,经过积极探索思考,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实习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承担各种重要的任务,如临床教学、授课、主持教学查房、病历讨论等,这就要求她们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周开展实习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也增加了学生的勇气,使学生克服了众人面前害羞胆怯的心理,提高了自信心。
3.5 实习讨论有助于促进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实习讨论,问题交给了学生,但绝不是一种解脱,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博学多才,以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其次,带教老师应灵活运用教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准确而全面地解答,同时还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发展动向,为学生扩充、更新知识,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断学习、自我完善、提高综合素质,以胜任教学工作。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护理教学中每周开展实习讨论,运用启发式教学,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