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危患者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nalysis of High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Diabetic Foot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GUO Jie
Department of Endocrine Geriatric Rheumatology, Hongxinglo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Hospital of Youyi County, Shuangya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58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high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s of diabetic foot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Methods 59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from February 2014 to July 2016 in this hospital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diabetic foot group and no diabetic foot group, with 31 and 28 cases in these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clinical data of both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studied, so as to find out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Results The course of this disease, HbA1c value, UA value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atients’ diabetic foot diseas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diet intervention and other nursing measures. Conclusion The prolonged course of disease, neurological and vascular diseases of diabetic foot patients can lead to diabetic foot attack, while actively controll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providing intervention nursing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ease.
[Key words] Diabetes foot; Elderly; High risk factors
糖尿病足(DF)以老年糖尿病(DM)患者?橹鳎?约有45%~60%的糖尿足患者是混合型糖尿病足,有10%是缺血型糖尿病足,有25%~44%是神经型糖尿病足。对糖尿病足高危群体提供早期预防措施能够降低其法律,尽早诊断和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截肢几率[1]。了解糖尿病足高危因素能够有助于临床早期预防,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而言,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提供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措施结合护理干预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该次该院就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高危因素以及糖尿病足的护理方式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6年7月该院接收了119例糖尿病患者,有59例患者的症状、血糖和糖耐量结果符合2010年ADA制定的诊断标准,共有31例合并糖尿病足,这些患者下肢感觉消失,间歇跛行,足部糜烂、溃疡、坏疽等,存在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患者年龄均超过了65岁,和医护人员沟通正常。31例合并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糖尿病足组,其余作为单纯糖尿病足组,糖尿病足组(DF组)有17例男性,14例女性,最小66岁,最大89岁,平均(78.4±6.1)岁;单纯糖尿病足组(单纯DM组)有12例男性,16例女性,最小65岁,最大90岁,平均(77.2±5.8)岁。
1.2 方法
为了明确DF高危因素,回顾分析了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包括DM病程、BMI、吸烟史、DM家族史,HbA1c、UA(尿酸)、TG(三酰甘油)、TC(胆固醇)、FIB(血纤维蛋白原),DN(DM肾病)、脑血管病、高血压、DR(DM视网膜病变)、ASO(动脉硬化闭塞)、DPN(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F组中的31例,应用了以下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比较低,自理能力比较差,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医疗费用较高,还有截肢的风险,会引起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缺失,患者的内心压力非常大,需要提供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引导患者宣泄内心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关心患者,理解患者,让患者放松心情,指导患者的亲朋好友为患者提供精神鼓励,必要时要为患者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和经济支持。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调低医疗设备的音量,避免让老年患者看见抢救其他患者,降低心理应激源,鼓励老年患者融入集体活动,相互之间学习和支持[2]。使用一对一健康教育,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一些小游戏,播放幻灯片,提升患者对糖尿病足防治知识的掌握度。
1.2.2 饮食护理及运动干预 对老年患者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进行调整,每天蛋白质供应热量占20%,脂肪占30%。限制高糖食物摄入。如果需要增加药物剂量,社会活动增加,应该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避免患者营养不良和低血糖。鼓励患者增加豆类食物、绿叶食物的摄入,忌烟酒,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补充高维生素食物,减轻患者骨质疏松和神经炎症。选择下肢无负重锻炼,运动时让患者穿着透气性良好,柔软舒适的鞋袜。足部溃疡时要对伤口进行保护,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等病情改善后,抬高患肢30~40°,锻炼足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者病情加重。
1.2.3 对症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全身治疗,如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应用抗生素等,每天检查老年患者的足部是否出现鸡眼、红肿胼胝、水泡裂口、特殊隆起等症状。为患者进行足部按摩,注意控制力度,皮肤无破损时可以泡脚,水温控制在37℃,时间不超过20 min。足部较干燥时需要使用护肤油,不要在足趾间涂抹。溃疡时需要进行评估,对患者症状进行分级,清创,敷料,促进愈合。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如果患者下肢严重缺血,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愈合后,1~3个月要进行一次评估,预防复发。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老年DM患者的基础资料录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吸烟史、DM家族史、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HbAlc、UA、TG及FIB等计量资料的描述形式为(x±s),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的高血压史、T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DF组、单纯DM组的DM病程、HbA1c值及UA值等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33-02
在临床中,糖尿病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若患者的病情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累及其机体的重要系统及器官,极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1]。手术可诱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加患者发生感染及相关并发症的概率,对术后机体康复及生活质量等均存在不良影响。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证骨折手术顺利开展,且可以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机体的康复有促进作用[2]。而围手术期护理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方面具有理想的作用,该文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共70例主要分析将强化护理干预应用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观察对象均为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共计70例,所有患者经单双号分组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3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1例与14例;平均年龄为(63.39±3.06)岁;平均骨折发生时间为(2.89±0.84)h;平均糖尿病病程为(5.17±0.62)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为(63.41±3.09)岁;平均骨折发生时间为(2.78±0.92)h;平均糖尿病病程为(5.25±0.68)年。对以上两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均未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可开展科学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为所有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即完善术前准备工作,加强术前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遵医嘱安排患者用药等。
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均接受强化护理干预措施,其详细干预内容见下文所示:①由于骨折疾病发生突然,极易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详细掌握,并且结合其特征为其开展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将手术过程、方法、优势、治疗目的以及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等告知患者,同时向其例举治疗效果理想的案例,以此将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提升。针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向患者开展健康宣教,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严格的监督,指导患者适当开展运动,并且手术前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的监测与记录,根据其血糖变化情况对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此有效改善其血糖水平。此外应当针对患者卧床治疗期间机体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的预防,结合患者治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将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完善,一旦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可结合其病情以及身体状况等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控制。②加强术前疼痛护理干预,避免患者的血糖水平受疼痛症状的影响提升,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于术前可通过耳穴疗法将患者机体的疼痛症状减轻,对其血糖水平进行合理的控制。③手术可对患者的机体产生应激作用,患者术中的血糖水平可受手术的影响出现波动。医护人员应当将滴注胰岛素的专用静脉通路提前建立,术中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结合血糖水平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实时调节,将患者术中的血糖水平维持在7.0~10.0 mmol/L之内。④术后护理人员应当结合患者的手术位置对其进行摆放,以减轻其机体疼痛感。对切口感染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对家属探视的次数进行限制,降低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将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的力度加强,对其切口是否存在感染、红肿以及裂开等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切口敷料及时更换,保持其干燥性。手术结束后1~3 d内患者均以流食为主,术后4~6 d则为其开展糖尿病饮食指导,将健侧肢体运动训练力度加强,对患者术后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1.3 观察指标
对以上两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前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进行观察与统计,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均经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为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以(x±s)表示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与术前血糖水平等计量资料,并且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其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术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中的糖尿病发生概率伴随着生活质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出现明显提升的趋势,该疾病具有较长的病程及较多的并发症,患者常有骨代谢紊乱情况存在,减少骨量及诱发骨质疏松,提升骨折发生的概率。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以后,其机体受应激状态的影响,血糖水平可进一步提升,诱发四肢乏力、代谢紊乱、烦躁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加之手术治疗可以加剧患者机体代谢紊乱的情况,提升感染发生概率,降低患者骨愈合的能力,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极大。相关研究指出[3],将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力度加强,可以提升患者的手术效果,在控制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同时将死亡概率降低,对患者机体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病因;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191-03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nursing methods of metabolic syndromes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enzhen
SUN Xiao-ling SUN Shi-hua LUO Xia
Dongyuan Community Center,Futian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metabolic syndromes (MS) in community residents in Shenzhen,and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thods accordingly. Methods With adoption of the sampling method,2000 residents in Futian community over the age of 30 from March 2014 to June 2015 were involv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ivided into Healthy Group and MS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iagnostic Criteria.Then,the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general factors of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pathogenes is factors of MS.Based on the risk factors,relevant nursing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Among 2000 samples involved in this study,38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MS,and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9.30%.The single-factor analysis result showed that male with increasing ages,low educational background,high labor intensity,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bad living habits and related genetic genes had higher incidence of MS (P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Causes of disease;Nursing method
代谢综合征(MS)为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聚集的临床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统计指出,MS在西方人群中发病率为25%,而在我国城市地区2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4%~16%[2]。MS为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危及人群健康,为目前备受关注公共卫生问题[3]。深圳市为经济发达城市,MS发病较高,临床中针对MS发病相关因素实施护理,对预防、治疗MS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随机选取深圳市福田社区30岁以上居民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MS发病因素,并探讨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深圳市福田社区30岁以上200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3例,女977例;年龄30~82岁,平均(48.3±8.2)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深圳市福田社区常住居民,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患者。将符合MS诊断标准人群分为MS组(n=384),其余归为正常组(n=161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遗传等,探讨影响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并针对发病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
1.2 方法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一般项目和血液学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γ-谷氨酸转肽酶(GGT),参照《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全部。①肥胖或超重:BMI≥25 kg/m2;②血糖升高:FPG≥6.1 mmol/L及(或)2 h PG≥7.8 mmol/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血压升高:SBP/DBP≥140/90 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及(或)空腹血HDL-C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2000例居民作为研究对象,386例患者明确诊断为MS,发病率为19.30%。单因素分析得出男性、年龄增加、文化程度低、劳动强度低、心理压力大、生活习惯差及有遗传人群MS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单因素分析(n)
2.2 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均为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表2)。
表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得出,深圳市社区30岁以上居民MS发病率为19.30%,高于我国人群MS发病率,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年龄选择及深圳市地区差异有关。同时分析得出,影响深圳市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MS为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多因素有关,男性人群代谢较女性有显著差异,加之男性人群吸烟、酗酒比例大于女性,同时男性人群在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较女性人群危险程度更高[5-7]。影响MS发生危险因素中,除遗传和性别外均为可控制因素,临床中通过危险因素控制可有效降低MS发生率,进而保障人群生活质量和健康。护理工作在健康教育方面有重要发挥价值,通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MS发生。学者研究指出,MS重点在于预防,通过社区、临床中健康知识讲解、生活习惯干预、饮食指导等多种方式干预可降低发病率[8-10]。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影响MS发病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可获得满意的预防、治疗效果。
针对本次研究影响深圳市社区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人群对MS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为提高人群自我预防、依从性,降低MS发病率做好基础。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举办讲座、一对一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MS相关健康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MS发病、发展及危险程度等健康知识掌握度,让居民从自身健康出发进行自我预防,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危险因素,从而获得良好预防效果,特别对于男性人群应加强管理和宣传,评定患者发生MS危险程度,及时消除危险因素。建立管理档案,将人群一般情况、合并疾病、用药情况、体检状况进行登记,通过动态观察和评定,便于系统管理人群。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合理膳食,养成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少食多餐的良好饮食习惯,根据不同人群合理搭配三餐饮食[11-12];根据运动喜好,指导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每日应坚持锻炼30 min以上,包括散步、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对吸烟、酗酒人群应指导其尽早戒烟、戒酒,同时列入高危人群行列,鼓励每年坚持体检;对于肥胖、超重人群,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实施减肥计划,控制体重。③减轻精神压力: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随之增加[13-14]。本次研究得出,心理压力同样为MS发病危险因素,对于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的应列入重点人群监测对象,通过组织娱乐项目、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减轻心理、精神压力。④高危人群管理:以社区为单位将符合MS发病高危人群建立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定期进行电话、上门随访等形式了解高危人群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改变情况,对高危人群实施监督、管理。上述护理措施均根据影响MS发病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将护理方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可有效避免患者接触危险因素,从而更有效地降低MS发病率,保障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学者研究指出,MS发病主要与日常生活方式有关,通过健康教育、宣教等方式提高人群健康知识掌握度,在生活中积极避免危险因素为降低MS发病,保障人群健康提供保障[15]。另有学者研究指出,MS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与生活水平提高、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还与疾病健康知识在人群中推广和讲解有关,临床中应加强健康知识宣讲,为预防和降低MS发生提供保障[16]。
综上所述,深圳市社区居民MS发病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生活习惯及遗传等多因素,临床中针对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对避免影响MS发生危险因素,降低MS发生率,提高人群生活和健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等.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1115-1119.
[2] 陈星,郭剑明,王国民,等.代谢综合征与泌尿系结石尿液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5,42(5):596-600.
[3] Ucero AC,Sabban B,Benito-Martin A,et al.Laser therapy in metabolic syndrome-related kidney injury[J].Photochem Photobiol,2013,89(4):953-960.
[4] 徐芳华,霍亚南,吴明斌,等.南昌社区中老年女性产次等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6):460-463.
[5] 胡浙芳,丁钢强,章荣华,等.浙江省城市居民膳食营养素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J].营养学报,2014,36(1):17-21.
[6] 雷鸣,周权,夏先考,等.膳食因素与常德市城区居民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6):682-685.
[7] 王娟,马秀玲,张崴,等.既往妊娠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患病情况及与炎性因子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33(4):229-233.
[8] 李津,石一鸣,严晋华,等.广东和江苏两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 52(8):659-663.
[9] 袁越,季红,胡淑春,等.老年代谢综合征病人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10):1216-1217.
[10] 陈冯梅,陆宏虹,郭志荣,等.老年代谢综合征、非代谢综合征人群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082-6084.
[11] 陈丽,刘红,叶丽梅,等.对215例代谢综合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其效果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13(23):4492-4494.
[12] 张金惠,吕阳梅,缪艳霞,等.能量计算模型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3, 48(1):10-13.
[13] Lin Z,Vicente Goncalves CM,Dai L,et al.Exploring metabolic syndrome serum profiling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and random forest models[J].Anal Chim Acta,2014,827:22-27.
[14] Jeong S,Jo YM,Shim SO,et al.A novel model for metabolic syndrome risk quantification based on areal similarity degree[J].IEEE Trans Biomed Eng,2014,61(3):665-679.
[15] 牛建民,雷琼,吕莉娟,等.妊娠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92-97.
1.1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1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年龄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57.8岁,其中男92例,女40例。现将我院13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情况及病情程度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采用一般日常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中选取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进行研究的患者的病情不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关于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而且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2]。
1.2效果评价
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日常护理。对照组除了采用一般的日常护理措施外,同时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实施如下。
1.3.1知识宣教
自患者入院后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教育,内容包括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临床症状、相关的危险因素、用药注意事项,急救措施等。同时嘱咐患者需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而且也行向患者或家属讲解高血压需要长期坚持保健护理,以及终生进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2心理护理
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多数为老年人,而老年患者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出现不安、紧张、害怕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及时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明确患者的病因、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故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沟通,讲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缓解患者情绪。
1.3.3病情观察
按照相应的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血压、心电图、呼吸的监测,患者需要静坐或静卧30min;当患者的收缩压高于196mmHg,应及时报告给医生,并根据医嘱进行必要的处理;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急剧增高,同时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同时让患者卧床,同时准备快速降药物,脱水剂等。
1.3.4生活方式的改变
调整饮食:嘱咐患者进行低胆固醇、低脂、低热量、低盐饮食,菜应清淡,减少摄入咸菜、咸肉等腌制食品;减少摄入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以及高糖的食物如甜点;同时应加强含维生素和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加强锻炼:在饮食得到合理控制的基础上,多加强日常运动锻炼。以有氧运动为主,必要时在护理人员的检测下进行运动,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体内糖和脂肪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加速血脂在血管壁沉积,硬化血管。同时,尼古丁也会给予患者兴奋性刺激,使患者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缓解压力:保持患者的心态平和,可选择运动或与他人交谈的方式缓解压力。
1.3.5运动护理指导
患者休息后进行活动时应遵守"三个30s"准则:即起床活动时应清醒静卧30s,床上静坐30s,床旁静站30s后方可活动,可有效地预防患者猝倒[3]。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等温和平缓的活动,冬天不宜清晨运动,而应在暖和的午后进行活动。
1.3.6用药护理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需终身服用药物治疗。由其责任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诫患者不可随意停药、换药,以免影响患者的治疗。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每天要严格检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
1.3.7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定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方面的知识,劝诫患者要保持平和的情绪,以防血压骤升,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同时建议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血压及冠心病方面的检查,如有任何不适时,应立即进行复诊。
1.4判定标准
血压控制率是指在对患者进行用药和护理干预后72h后血压得到控制的情况。以两组患者的控制率进行判定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满分为100分。
1.5数据统计
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后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十分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护理干预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对于糖尿病的正确认识和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并发症发生之前对于疾病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因而并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血糖控制措施,进而导致病情逐步加重和发展,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广大社区医院来说,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量贴近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其提供有效的护理指导,使其掌握自我管理护理干预的基本措施,深化对于疾病知识的认识,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惯[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观察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49~78岁,平均(67.7±5.5)岁,病程1~18年,平均(7.5±4.5)年。其中,合并肾脏疾病4例,合并脑梗死10例,合并高血压症30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性格、年龄构成、病程和合并症情况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每隔3~6个月接受一次电话随访,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到院接受复查。实验组患者接受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血糖监测: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护理人员应嘱患者购买血糖检测设备,并定时进行血糖检测,准确记录血糖水平。患者出院后每3个月要进行一次血糖复查,对于血糖指标完全正常的患者,可将复查时间改为6个月,对于血糖值表存在异象的患者,应坚持每3个月接受一次复查。②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坚持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的药物副作用处理方法,了解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胰岛素注射方法,以及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和作用机理等知识[2]。③健康教育:对于首次入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对其病史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帮助患者深化对于糖尿病的认识,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主要内容涉及2型糖尿病的治疗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病因和基本概念等等,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出院后定时接受电话随访和复查,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形成对于疾病正确而深刻的认识。④运动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运动护理方案,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适当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运动时出现低血糖症状,进而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高纤维素、高蛋白、低糖和低脂肪类的食物,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果
对照组50例观察对象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心血管疾病6例,约占12%,肾功能障碍6例,约占12%,视网膜病变5例,约占10%,糖尿病足6例,约占12%;实验组50例观察对象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心血管疾病1例,约占2%,肾功能障碍4例,约占8%,视网膜病变4例,约占8%,糖尿病足1例,约占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糖尿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复发率高、病程较长等特征,因而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且该疾病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脑血管和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这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心血管疾病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会提高1.5~4.5倍,所以,临床上通常将心血管病作为导致2型糖尿病死亡的主要独立因素。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型糖尿病并非一种单一药物治疗的疾病,需要充分结合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以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危害性的认识,深入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现,血糖监测不及时。用药不合理、饮食控制效果不良以及疾病知识缺乏是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在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自我管理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关糖尿病足病、视网膜的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肾病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将自我管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患者家庭负担的减轻,促进其生存质量逐步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帮助其转变原有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实现整个临床护理方案的逐步优化,掌握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症状的控制和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饶朴.社区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5(2):111-112.
[2]迟星云,宋桂芳,张爱凤.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16-17.
关键词:护理安全 神经内科 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65-01
1 概述
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例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而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患者因素和护理工作人员因素,经常造成或轻或重的护理安全隐患,因此,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护理意识,提高护理素质,已经成为护理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现将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2.1 患者因素。神经内科病人主要表现为年老、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症状,而由于疾病的病态特性,通常容易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窒息、皮肤损伤、意外拔管等意外受伤情况。
2.1.1 跌倒。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的几率很高,因为此类患者大多数老体弱,骨质疏松,视力减退,神经性疾病导致运动障碍严重,肢体瘫痪,对疾病危险性没有理解能力,思想上麻痹大意,由于这些原因,再加上地面较滑、护理不周等外因,更容易造成患者跌倒。
2.1.2 坠床。躁动性格患者不采取床栏围护,新患者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而自行起夜,高龄患者对床位环境不适应,夏天凉席的滑动等,这些原因极易造成患者坠床。
2.1.3 窒息。患者进食时由于咳嗽等原因造成食物滑入气道,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高龄意识模糊患者,由于假牙或牙齿松动等,造成牙齿等外物进入食道或气道,都容易造成患者窒息。
2.1.4 皮肤损伤。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意识障碍,患者身体不能自行翻身,若照顾不周,极易造成皮肤损伤,严重时会发生褥疮。
2.1.5 意外拔管。年老病危患者,需要鼻饲插管,但是患者由于自己鼻腔、颈部位置不适时,会无意识地将管道拔除。
2.2 护理人员因素。
2.2.1 服务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在工作中,护士没有严格按照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完成任务,没有落实监护巡视制度,违反技术操作流程,没有及时观察患者病症变化情况,由于护士的服务意识淡薄,极容易造成患者的肢体损伤,如果处理不及时还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造成医疗纠纷。
2.2.2 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现阶段注册护士严重缺编,造成了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技术水平不熟练,不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培训,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和对医疗事故的处理不当或不及时,这些都容易造成神经内科患者的疾病加重,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医疗纠纷。
2.2.3 责任心、职业道德缺失。由于护士编制少,因此护士经常进行高负荷的工作,待遇较低,使得护士身心疲惫、心不在焉,在工作中极有可能出现言语不和、行为失当的现象。神经内科护士如果对工作没有责任心,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仔细、对患者病症的判断不准确,这些行为都有可能对患者乃家属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2.4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一些护理人员缺乏与患者及时沟通的技巧,造成患者及家属不满而导致投诉;另外在护理工作的某些细节问题,未获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被认为是侵犯隐私而导致医疗纠纷。
2.3 环境因素。
2.3.1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走廊、病室等障碍物过多,地面积水,病床高度不合适,厕所扶手损坏,灯光不足,轮椅配置不合理等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摔伤、跌倒等医疗安全问题。
2.3.2 用药及设备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药及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神经内科病患所使用的药物大部分属于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比较大,而且医疗设备复杂难用,如果使用不当会给患者造成不安全隐患。
3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3.1 加强安全教育。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对护理人员应当经常进行安全和法制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纠纷的综合能力,在工作中不仅要学会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学会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护理人员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减轻工作负荷量,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确保医疗和护理工作能够安全有序、正确规范地进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3.2 正确评估病理、生理因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首先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估,神经内科高龄患者是危险人群。所以,护理人员应当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进行健康教育,并且结合患者病例,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可能造成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其后果,这样使患者及家属从心理接受护理帮助。重要的护理事项以书面形式通知患者及家属。对于感觉患者,应当谨慎使用热水袋,避免患者烫伤。对于癫痫患者,应当为患者准备牙套等,避免舌咬伤。夜间护理措施不甚周全,护理人员身心疲惫,更易发生意外事件。应合理配置夜间护理人员,安排新老护理人员互相搭配,满足护理工作的安全质量。
3.3 完善护理监控体系。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杜绝不规范医疗行为。护理监控小组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分析反馈,并将医德的考评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项目。合理分工,明确制度,按章执行,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3.4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当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帮助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并且给予充分的指导帮助,向患者及家属简介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做好心理辅导工作,经常和患者及家属交谈,态度和蔼可亲,帮助患者重新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
4 结语
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加强监督控制,加强护患沟通。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方面对护理安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切实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74-02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65
随着社会进步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护人员在出诊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注意,极易诱发医疗纠纷。结合我院急诊科近年来发生的出诊急救纠纷情况,谈谈急诊科护士出诊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的对策。
临床资料
2007~2010年,我院急诊科发生出诊急救纠纷22例,其中投诉:出诊到达时间延误12例,急救设备及药物不足3例,病情观察不到位3例,急救技术不及时不规范2例,转院知情权不清楚1例,患者坠床1例。
安全隐患发生原因与分析
1.出诊准备不充分 ①出诊通知单信息缺陷:接线员接听120电话时在出诊通知单上未能详细询问和记录出诊的地点及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人员因方位不明确又无法有效联系患者,而延时到达的共计10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急救地点及方向不明确时,容易上错路口反方向行驶;还有司机对各乡、屯的道路不熟悉走错路或记录出诊地点有误(方言话)等,都可导致出诊到达时间延误。
②出诊速度慢:个别护士责任意识不强,未在科室待命,行动拖拉,未能按规定时间出诊,或未到交接班时间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出诊,导致出诊延迟2例。
③药械准备不足:有
3例是由于出诊人员出发前对现场情况预见评估不足,护士未准备充足和携带相应的药品及器械,到现场后因氧气不足,缺少除颤仪、吸痰器及药物等,而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
2.现场救护隐患 ①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易出错:因急救的环境和条件所限,如医生口头下达医嘱静推地塞米松10 mg,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未听清、问清、看清,医生复述一遍,误听为静推阿托品10 mg直接执行,而且护士用药后未及时记录,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急救技术不熟练:有的护士缺乏急救经验和技能,到达现场后,未能及时、正确地实施现场抢救和使用各种急救药械,未能快速、有效地开通静脉通道给予输液、吸氧,导致家属投诉的纠纷有2例,其中1例是医护人员为现场实施心肺复苏术不规范,只做胸外心脏按压,未给予开放气道行人工吹气,导致抢救病人不成功。
③病情告知不到位:
有的医护人员未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说明患者病情;对危重或需转院病人,未及时签发病危通知书,或未及时签发转院知情同意书,埋下医疗纠纷隐患,由此发生转院知情权纠纷1例。
3.转运隐患 ①途中病情监护不到位: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在做其他与病情不相干的事情,玩手机游戏或电话聊天,对病人不闻不问,未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或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细致,病情恶化却不能及时发现和采取抢救措施,受到投诉的有3例。
②防坠床措施不到位:
运送时,医护人员没有按要求拉起担架床栏,或不使用约束带对不合作的患者加以限制,发生患者坠件1例。
③衔接措施不到位:
救护车将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后,有些医护人员未做好衔接工作,马上离开病人忙于写记录或补充车上物品,留病人给家属看管,或将危重病人转送病区或辅助检查的工作交给护工,期间患者如出现病情变化,后果难料。
防范对策与措施
1.准备充分,及时出诊 ①加强救护车使用管理:
除出诊班、救护车司机每天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外,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督促,做到及时更换和补充急救物资,并做好登记,使救护车的物品、仪器、药品按规定准备齐全完好。
②预评估现场情况和补充药械:
根据出诊通知单内容,医护人员应立即预见评估现场情况,及时补充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械,确保到达现场有足够的药械开展抢救工作。
如出诊通知单存在信息缺陷的,出诊人员应主动及时与120接线员或患方联系,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影响急救工作。
③明确责任,做好交接班: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规定交班前30分钟的远诊由下一班车班护士去,近诊由当班车班护士去;同时规定车班护士第一趟出车后,即呼第二趟车班到科室做好出诊应急准备,保证随时出诊,避免出诊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延误出诊。
2.强化现场急救措施
①提高护士急救技能:
加强对急诊科护士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急救技能方面进行规范化培训[1],并引入情景模拟训练,针对性地进行深层次培训,有效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2],使之熟练掌握常见危急症的评估方法、处理流程及急救措施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现场抢救临危不乱,沉着应对。
②严格按规定执行医嘱:
护士现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强调“三清一复述”, 并及时、详细地记录用药的名称、剂量、时间等。
③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出诊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的解释工作,积极争取患者及家属的合作,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必要时签发病危通知书或转院知情同意书。
3.加强转运监护
①途中要密切监护病情: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②采取防坠床措施:
要固定好车床,拉起担架床栏,对患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患者坠床,确保安全转运。
③做好院内衔接:
病人送达医院后,医护人员要克服麻痹心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继续加强对病人的监护,防止病情恶化。
4.其他措施
①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
重视对急诊科的护士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其风险意识,认识工作的紧急抢救性、高风险性,并对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以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②加强急救护理文书质量管理:
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或家属一般都提出查阅和封存病历及医疗文书。所以,急救护理文书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出诊到转送患者至医院期间,所有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护理措施等内容,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使急救护理文书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并且要注意医疗护理文书衔接,保持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的一致性,减少医疗纠纷[3]。
总之,针对上述纠纷发生原因和存在安全隐患,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与措施,将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促进康复、提高生命质量,以提高出诊救护的质量,有效地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及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苏伶娥.急诊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与实践体会[J].右江医学,2006,34(4):438-439.
[2]许素,刘晓为,李桂宝,等.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22-924.
【关键词】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在临床上以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ICU里,压疮是一个常见的、花费很高的健康问题,持续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为使压疮护理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于2009年成立了压疮护理小组,对全院的和院外带入的压疮进行系统管理和积极干预,并制定了压疮危险评估预报及报告表,及时对压疮进行评估,指导临床护士正确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压疮。
1 压疮的定义:由切割、摩擦和压迫骨性隆起处而造成的局部皮肤、肌肉和肌肉下层组织的损坏。
2 压疮的分期
a、组织损伤的可疑深度。皮肤完整但出现颜色改变如紫色或黑紫色,或形成充血的水泡。
b、Ⅰ期压疮。在骨隆突处皮肤出现压之不退色的局限红斑,但皮肤完整。
c、Ⅱ期压疮。表皮和真皮缺失,粉红色擦伤、完整的或开放/破裂的充血性水疱或者表浅溃疡。
d、Ⅲ期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除了骨、肌腱尚未暴露外,可见皮下组织。
e、Ⅳ期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伴骨、肌腱或肌肉外露,局部可出现坏死组织脱落或焦痂,通常伴有潜行和窦道。
f、难以分期的压疮。全层伤口,失去全层皮肤组织、溃疡底部腐痂和痂皮覆盖。无法确定实际深度,除非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或焦痂以暴露出创面底部。
3 根据“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评估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并采取预防措施。评分表适用于卧床者,截瘫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坐轮椅患者,大手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病危、病重患者,意识不清的患者。
4 临床压疮的预防措施:a、保持病房消毒通风,给病人一个干净舒适的治疗环境。b、对易发生压疮的病人避免局部长期受压,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必要时1小时翻身一次,给病人进行受压处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给予支撑装置进行减压,如水垫、软枕等。c、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
5 临床压疮的护理
Ⅰ期压疮:每30分钟或者一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受潮。
Ⅱ期压疮:对未破小水泡要减少摩擦,让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涂以碘伏用待干后用褥疮贴保护。
Ⅲ期压疮:静脉血流受到严重障碍、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处理时做好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控制感染,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Ⅳ期压疮:压疮部位清洁消毒后用藻酸盐填充条将窦道填塞,引流腔隙渗液、促进肉芽生长。
关键词:冠心病,现状分析,病理分析,护理建议
1 关于我国冠心病的现状分析
1.1我国冠心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现了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导致我国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急剧上升,而冠心病的致命性又时刻威胁着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使得医务人员对冠心病的治疗充满了紧张感。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注意优化生活质量,导致我国冠心病的发患者群大大扩散,这就加快了我国对冠心病的研究。
1.2关于冠心病的主要介绍 冠心病是心脏病的一种,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在发病时,患者感觉到气促,晕眩,大量出汗,这种感觉由心脏逐渐蔓延至全身,最严重将导致心力衰竭,威胁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安全[1]。冠心病的发病作用于冠状动脉,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的粥样变化,导致冠状动脉出现阻塞,出现心脏缺血的现象,造成致命伤害。
2 对于我国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分析
2.1高血压导致冠心病的直接发病 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病紧密相连,高血压患者受到冠心病威胁更甚,血压的收缩与扩张直接影响着冠心病的法发展走向,高血压对于冠状动脉堵塞的压迫是致命的,大量临床病例证明,高血压人群的冠心病获病几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几倍,因此在冠心病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血压的平衡,能够根本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几率。
2.2肥胖症导致冠心病的直接发病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肥胖症已经成为我国的普遍症状,肥胖导致患者体内"三高",是导致冠心病致命的罪魁祸首。在我国的各大医院中,肥胖症冠心病患者已经成为高危人群,需要在护理中注意患者的体制与各项身体素质,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2]。
2.3糖尿病导致冠心病的直接发病 糖尿病并不致命,但是冠心病加之于糖尿病上,使得糖尿病成为了患者的死亡原因。因此在护理糖尿病与冠心病共有的患者时,需要注意糖尿病的控制,要避免糖尿病的加重,诱发冠心病直接发作。
2.4生活方式不良导致冠心病直接发病 获冠心病的患者一定程度上讲都存在着生活不规律,生活方式不正确的问题,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应酬,抽烟喝酒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越多量的抽烟喝酒就代表着更高风险的冠心病发作,威胁着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冠心病患者的烟酒摄入量,是有效降低冠心病发作的手段,能够从基础上保证冠心病患者的安全。
3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建议分析
3.1关于冠心病患者精神方面的精心护理 患者的精神状况是保证病状稳定的重要因素,患者悲观,难过会推动患者的病情恶化,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而相反的,冠心病患者的心态乐观,对生活充满向往,这是病况转好的第一步。因此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人员应该注意对患者精神的疏导,激发患者的乐观精神,保证冠心病的稳定。
3.2关于冠心病患者饮食方面的精心护理 饮食是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冠心病三分在治,七分在养,通过饮食的控制能够保证冠心病患者病况的稳定,从而推动冠心病的优化,在具体护理中,关注患者的吸烟饮酒状况,减少冠心病的发病几率,从患者的烟酒习惯出发,解决冠心病的发病源头,避免因烟酒刺激导致冠心病发作,减少冠心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保证护理的有效性[3]。
3.3关于冠心病患者药物方面的精心护理 药物治疗是推动冠心病护理进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药过程中,由于患者的客观因素与医院的用药手段,会影响到冠心病专用药物的疗效,所以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要严格执行医嘱,并且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病况与精神状况,护理人员应努力观察和避免干扰因素对冠心病专业药物药效的影响,保证冠心病药物药效的最大化。
3.4关于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的精心护理 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护理的内容包含了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意患者房间的生活环境,患者自身的睡眠状况等方面。良好的养病环境使冠心病患者精神积极向上,促进冠心病病体恢复与康复,注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睡眠护理,不要让患者夜间治疗,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推动患者精神康复的进度[4]。另外,冠心病患者的专业护理也要因时而异与因人而异。面对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我们要做到对患者无微不至的照顾,保证患者在康复期间的顺利治疗。
4 结束语
我国人民的医疗水平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冠心病在我国也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我国的冠心病医生与患者共同认识到冠心病的病理,把握其发病特征,明确患者的病况特征,准确控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就能够从根本上把握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其病死率。对冠心病患者来说,精神方面与日常生活方面的管理与治疗是减少冠心病病发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患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来抵抗冠心病,再加上由医务专家不断开发冠心病的新特效药,对冠心病的治疗与护理提供更实在的把握,为世界冠心病的护理工作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金亚平,秦光明,张松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02:26-29.
[2]费翔,吴昭琪,胡欣.冠心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护理杂志,2007,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