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心理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往往较急,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市场,更有约有(5-15)%的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常规治疗的病死率更是高达(80—100)%。几年来,随着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急性心梗不再是单纯的对症保守治疗,而逐渐转变为主动再灌注治疗。该方法安全、成功率高,茌临床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但其毕竟是一种有创治疗,本文就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急诊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2例,其中57例,女25例;年龄(37—79)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于胸痛发作后6h来诊;其中广泛前壁心梗31例,下壁心梗21例,前壁心梗10例,下壁合并右室心梗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梗诊断标准。
2、方法
2.1术前护理。开辟绿色通道,进行迅速有效的抢救,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尽快做好术前准备,彻底清洁双前臂或双腹股沟区皮肤,协助家属帮患者做好诸如取义齿等准备;复查心电图,做胸前导联处及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处进行标记,以便术后观察;术前30min遵医嘱给予患者l0mg安定肌注;向患者说明术后饮水的重要性,为其备好温开水及吸管。
2.2术中护理。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电、血氧等,发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2.3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患者入CCU病房后先行心电图检查以便与术前对比,对病情及体征监察并记录。股动脉穿剌者绝对卧床24h,术肢保持伸直并制动,止血采取动静脉鞘管留置的方式,并于4h后拔出,局部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或压力绷带压迫止血;桡动脉穿刺患者无需特殊制动,可于室内适当活动,但术肢应适当抬高,并在12h内保持加压封堵器压迫止血;增加饮水量加速造影剂排出体外;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防治因长时间禁食而诱发的低血糖;(12—24)h内由医生解除止血器或压力带,在这之前应停止肝素泵入,并准备相关用品,针眼使用创可贴敷盖;允许患者做适量运动。
2.3.2并发症观察及护理。严密观察敷料下是否有渗血、瘀斑、血肿的发生;抗凝治疗期间对凝血时间严密监测,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给予心电监护,并定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如患者体温、面色、表情发生变化,或出现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说明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立即采取措施,严重者给予急救;对于排尿困难的患者,如诱导排尿无效,可考虑留置导尿;如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在通知医生后遵医嘱急查血糖并给予相应处理;如患者术后胸痛缓解不明显,甚至反而加重,应警惕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需及时报告医生;如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出现烦躁不安、胸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警惕心包填塞,同样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2.4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往往由于自觉症状严重,且对疾病本身及治疗方法缺乏了解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服务患者及家属,向其介绍医院环境,降解疾病及治疗方式的相关知识,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日康复。
3、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梗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日趋年轻化,成为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因素。PCI因其开通闭塞血管的成功率高且稳定,可以完全实现心肌再灌注,对降低病死率及再梗死率有重要意义,对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良好效果,已成为急性心梗的首选治疗。作为护理人员,应从分了解该手术的方法和目的,一旦确定给予急性心梗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及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明确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及时准确的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的缩短准备时间,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中、术后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医生报告,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已被大家广泛认可,因此在情感上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调整患者的心理情绪,使其积极的面对治疗,对提高疗效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陆东风,熊龙根,刘世明,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及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疗效[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15):267-269
[2]叶丹玲.不同部位注射胰岛素疼痛程度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4A):61-62
[3]刘一兵,宋丽华,张金兰,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口].现代护理,2008,14(6):724-726
[4]张维,沈洪.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8):511
【关键词】 新生儿; 抚触; 改良方法; 临床应用
Improved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ssage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LI Hai-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151-15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relevant techniques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newborn massage, but also analyzes its clinical research nurse, through the touch of the newborn, so that the baby feel safe, comfortable, emotional stability, reduce anxiety and irritability.
【Key words】 Newborn; Massage; Improved 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Anhui Ma’anshan, Ma’anshan 2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5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抚触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为了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抚触工作,现将抚触的改良方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方法
1.1 抚触的对象 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的新生儿及疾病的新生儿,有研究表明,早产低体重儿生后经过1 h观察,对无严重并发症且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者进行抚触也是安全的[1]。
1.2 抚触的时间 新生儿从出生后24 h开始进行抚触,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
1.3 抚触前的准备
1.3.1 环境准备 室内温暖舒适,温度28~30 ℃,湿度55%~60%,早产儿抚触应在远红外辐射台或在暖箱内进行,抚触的同时播放温馨、轻柔、愉快的音乐,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1.3.2 抚触者要求 洗手,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手饰,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抚触时要充满爱心,面带笑容,与婴儿交谈,有研究表明,在抚触过程中以亲切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及眼神的交流是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给宝宝爱和满足,能安抚宝宝的情绪、减少哭闹、增加睡眠、增进健康[2]。抚触者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人员。
1.3.3 婴儿的准备 一般在婴儿沐浴后,午睡前,或喂奶后1 h,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清醒时进行。预备好毛巾尿布、替换的衣服及婴儿润肤油。
1.4 抚触的步骤 (1)抚触者洗手,温暖双手,将宝宝放置于温暖柔软舒适的卧具中。(2)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轻轻在宝宝肌肤上滑动,开始时轻轻抚触,然后逐渐增加压力,使宝宝逐渐适应抚触。开始的同时用亲切柔和的语言告诉宝宝开始抚触了。
1.5 抚触的手法
1.5.1 传统的抚触手法 (1)头面部(舒缓面部紧绷):取适量润肤油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眉头、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头部:一手托头,另一只手食、中、无名指腹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最后停在耳后乳突部轻轻按压,换手抚触另半部。(2)胸部(畅通呼吸循环):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左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要避开。(3)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抚触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抚触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掌心抚触至手指,并搓揉大肌肉群及关节。(4)腹部:腹部的抚触方法有助于其肠胃的活动,其方法是按顺时针进行抚触,同时还需要护理人员用手指尖在腹部从抚触的方向向右进行抚触。(5)腿部:腿部的抚触主要是为了增强婴儿腿部的协调性,主要的方法是对其大腿、膝部、小腿进行挤捏、搓揉等抚触,在抚触的过程中要注意婴儿的安全。(6)背部:背部的抚慰主要是为了舒缓背部肌肉,主要方法是双手从颈部向下抚触,然后用手指尖轻轻抚触脊柱两侧肌肉,然后再次从颈部向脊柱下端迂回运动。
1.5.2 改进的抚触手法 背部前额下额头部胸部上肢臀部下肢,背部抚触行改进“3-3-3”的方法。背:新生儿俯卧位,双手手掌自脊柱的中央向两侧弧形滑动大按抚,从上到下,共3下,然后从下到上,从中间向两旁用大拇指横行抚触脊柱两侧肌肉,共3下。两手自颈部向尾部方向交替从上到下划圈式滑动,共3下,其他同常规的抚触方法。叶钒等[1]通过结合中医的背部经络学,进行的背部抚触的改进,经临床观察证实,效果显著,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1.6 抚触的
1.6.1 传统的抚触 新生儿先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然后再俯卧位抚触背部。有研究表明,当进行先仰卧位抚触时,新生儿面部、躯体和四肢无着落,有抓空感[1]。
1.6.2 改良的抚触 先俯卧位抚触背部,再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肖雪英等[3]将276例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的抚触,对照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仰卧位后俯卧位的抚触,结果显示抚触过程中和抚触操作完成后,观察组新生儿更安静、满足,很少出现哭闹不安的情绪。抚触时先俯卧时,新生儿腹部和四肢紧贴在温暖舒适床上,姿势和胎儿宫内的姿势是一样的,感觉更安全,新生儿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生儿的心理需要,更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有助于稳定情绪,增进健康,为宝宝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抚触空间,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3]。
1.7 抚触的注意事项 (1)抚触是抚摸和按触,不是按摩,新生儿皮肤娇嫩,动作宜轻柔,力度要适宜、均匀、柔和,切忌用力,以免损伤皮肤。(2)抚触时避开乳腺和脐部。(3)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应暂停。(4)抚触过程中注意保暖,保持室温和床温的恒定。(5)抚触时注意和新生儿进行目光和语言的交流,抚触过程中手指不得离开新生儿的皮肤,不得与其他人闲聊。(6)抚触时宝宝不宜过饱也不宜太饿,一般进食1 h内不宜进行抚触,以免引起呕吐。(7)新生儿皮肤接种、红肿处不宜进行抚触。(8)有肺出血、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脏器功能衰竭时暂缓抚触[4]。
2 临床应用
2.1 在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硬肿和低体温,重症可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5]。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储备张力不足,摄入量不足又导致集体产热少,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变硬,抚触可以刺激早产婴儿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维生素E的吸收,预防新生儿硬肿症[6-7]。范美艳[5]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抚触疗法,先给患儿全身抚触,然后在硬肿部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由内向外作环形抚触,2次/d,每次10~15 min,直至硬肿变软、消退,抚触时用力适当,结果显示抚触疗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对新生儿冷伤的配合治疗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郭静等[6]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抚触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结缔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改善硬肿部位的血液供应,使脂肪变软,从而有利于硬肿的消退。
2.2 在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 s,或虽不到15 s,但伴有心率减慢(
2.3 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易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喂养不耐受,严重影响体质量的回升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接受抚触的患儿进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8]。胃泌素不仅能促进胃蛋白酶和胰酶分泌,还可以促进胃蠕动及肠黏膜的生长,促进食物消化,胃排空加快,减少了胃残留,促进胃肠应激性溃疡的愈合,使胃出血改善,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胰岛素能增强乳糖酶活性,减少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使早产儿增加了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结果显示,抚触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9]。
2.4 在新生儿咽下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如吞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呕吐,表现为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呕吐物呈泡沫黏液状,有时呈绿色,被胎粪污染的羊水,有时呈咖啡样物。白俊华等[10]采用抚触疗法治疗28例患儿,结果显示抚触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效果明显,无副作用。
2.5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瘫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快、可塑性强,及早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儿愈后有重要的影响。张美英等[11]对47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以抚触疗法,结果表明,抚触疗法可促进新生儿脑部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可改善中/重度HIE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抚触治疗[12],发现患儿脑瘫发生率明显降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也较对照组早,说明抚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6 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过高,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而留下后遗症[13]。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粪排出延迟,积聚在肠道内胆红素会被重新吸收入血,会引起或加重新生儿黄疸。有报道显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促进新生儿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可明显加快新生儿胎便的排出,能明显缩短胎便初排及转黄时间,有利于降低病理性黄疸及核黄疸的发生[14-15]。王学刚[16]报道抚触能有效促进新生儿排便和黄疸消退。另外,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的排出[15]。
2.7 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现呼吸抑制的临床表现,在儿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生儿窒息与脑瘫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它对儿童的认知、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现NBNA评分已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于,用于判断窒息新生儿的预后[16]。通过对90例患儿进行抚触治疗发现窒息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可以增加行为神经评分,降低神经系统的伤残率,提高窒息患儿的生活质量。孙会青等[17]对60例首次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正常但
总之,抚触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普及性、社会成本低的新护理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优生优育的观点逐步加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加大抚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抚触的认识,使抚触得以普及。
参考文献
[1]叶钒,唐浪娟,程淑华.新生儿抚触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2):91-92.
[2]刘翠莲.抚触过程中外环境因素对新生儿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5):53-54.
[3]肖雪英,王峰.新生儿不通抚触舒适度的临床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2):151-152.
[4]章鑫,王青,刘菁华,等.“鸟巢”及抚触手法在新生儿光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44-145.
[5]范美艳,姜晓磊,张赛赛,等.抚触对新生儿疾病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24-25.
[6]郭静.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77.
[7]汪露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8]梁涛.游泳与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4-185.
[9]张丽华.浅谈婴幼儿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69-70.
[10]白俊华.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115.
[11]张美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7(25):17.
[12]黎彩霞.新生儿抚触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80-81.
[13]侯纪湘,李娜.早产儿实施游泳与抚触120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132-133.
[14]韦艳姬.发展性照顾理念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27.
[15]朴红梅.抚触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4):581.
[16]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23.
[1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18]封维恭.新生儿游泳抚触保健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58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 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心血管患者和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急剧的增加, 如果不及时治疗,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死亡[1]。本研究采用巯甲丙脯酸联合复方丙酸氯沙坦, 搭配积极的护理措施, 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男130例, 女170例, 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63.4±6.7)岁, 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平均收缩压(195.7±6.9)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117.4±7.3)mm Hg, 根据心功能分级标准评定, 心功能Ⅰ级患者70例, 心功能Ⅱ级170例, 心功能Ⅲ级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50例。实验组男64例, 女86例, 平均年龄(59.8±6.9)岁;对照组男66例, 女84例, 平均年龄(58.2±6.2)岁。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患者选用常规治疗配合使用巯甲丙脯酸(卡托普利,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铝箔包装, 12.5 mg× 25片, 国药准字H31022986)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初期剂量为12.5 mg/次, 3次/d, 连续3 d, 持续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出现, 3 d后剂量增加到25.0 mg/次, 3次/d, 连续用药2周。
1. 2. 2 实验组 ①用药方案: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巯甲丙脯酸和氯沙坦(科素亚,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铝塑板包装, 50 mg, 7片/盒, 国药准字H20030654)进行治疗。巯甲丙脯酸的用药方法同于对照组, 氯沙坦用药方法为:50 mg/次, 1次/d。②护理方法:患者面对突发疾病, 多数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该种负面心理不但影响患者配合治疗程度, 还会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 加重病情。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并安慰患者, 最大程度消除其负面心理。在患者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双腿下垂, 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急救措施。随时监测患者血压、心率, 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调节药物用量, 在使用巯甲丙脯酸、复方氯沙坦等药物后, 应随时监测患者血压, 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 一旦出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调节药物用量。饮食上保持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盐、低脂饮食, 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 避免发生便秘, 便秘者用力排便, 以防发生意外。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病情显著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变化, 病情加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对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00%和20.0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摘要】 目的 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再次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早期心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慢性心力衰竭(CHF)指的是以进行性的左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不全做为临床主要症状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目前临床心内科中一种最常见的综合征,对人类健康的造成了特别严重的危害[1]。为了对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提供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最佳方案,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该类患者在治疗后的复况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临床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7岁,年龄最小者58岁,平均年龄71.6岁;患者中有49例男性患者和39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4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6.3岁;抽样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AS、SDS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治疗后的复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患者心理状态评价:采用SAS、SDS评分标准对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2]。
1.4 数据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治疗后SAS、SD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受到自身临床症状、活动力逐步下降以及慢性疾病所普遍具有的长期性的特点的因素影响,比较容易发生且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心情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出现的具体机制尚还不是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史、生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3]。接受住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而且上述因子得分明显较中国成人常模高出很多。临床心理护理具体指的是护理人员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举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得到显著改变的活动,对患者的全面的身心康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患者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心理护理对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十分明显,可以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26(6):12-13.
[2] 李杰,黎频,吴红金,等.心力衰竭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与心理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22-624.
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接受无痛人流治疗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麻醉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分别以两组患者的麻醉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结论:在常规麻醉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麻醉护理 麻醉效果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4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35-01
人工流产术是在女性计划生育避孕失败后,所使用的一种有效的临床补救措施。传统的人工流产术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和临床治疗效果,近些年来随着无痛人流的发展,有效的减少了传统人工流产术对患者生理的损伤[1],但是部分患者优于术前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难以以平和的状态接受治疗,从而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在常规麻醉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了无痛人流麻醉临床麻醉护理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来我院接受无痛人流治疗患者9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麻醉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中,20例患者有生育史,9例患者有流产史,平均年龄27.1±3.2岁,对照组患者中,19例患者有生育史,8例患者有流产史,平均年龄26.15±3.1岁,两组患者在的年龄、生育史、流产史方面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麻醉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麻醉护理,即:①良好的护理环境: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建立规范有序的护理工作流程[2],从而使患者具有安全感,稳定患者的情绪;②耐心的交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耐心的聆听患者的倾诉,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将患者积压在体内的情感适当的发泄出来,并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感,使患者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治疗态度,保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③必要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根据与患者的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的心理状态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3],对于缺乏治疗信心的患者,护理人员耐性为患者讲授治疗的必要性,积极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④加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向患者讲授无痛人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临床知识,使患者对自己目前治疗的进展及病情发展情况有初步的了解,进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缓解焦虑感;⑤家庭支持:接受人流患者通常承担极其严重的精神压力,进而造成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患者家属一同开导、鼓励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从而帮助患者改变认知结构,树立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
1.2.2 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的麻醉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麻醉质量评价[2],优: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值升高上限不超过正常值5mmHg,脉搏加快速度不超过正常值5次,患者手术过程中无自觉疼痛感,术中未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良: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值升高上限超过正常值6~9mmHg,脉搏加快速度不超过正常值6~9次,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可耐受的疼痛感;差: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值升高上限超过正常值10mmHg,脉搏加快速度不超过正常值10次,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难以耐受的疼痛感,并伴有严重的紧张、焦虑感。
1.2.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麻醉效果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进行X2检验,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1。
t=-3.219,P=0.002,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中41例患者满意,4例患者不满意,满意度为91.11%,对照组患者中30例患者满意,15例患者不满意,满意率为67.67%,X2检验结果为:X2=8.073,P=0.004,P
3 讨论
心理护理的护理过程体现了临床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内涵,使患者在接受临床护理治疗的过程中[3],不仅可以得到相关疾病的治疗,还可以使患者的精神达到愉悦的状态。心理护理缩短了患者对陌生治疗环境的适应过程,并提高患者的社会调节能力,从而帮助患者顺利坚持完成治疗,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总之,在常规麻醉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麻醉效果,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鲁,李长松.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麻醉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0,21(2):135-136
【关键词】护理干预;胸部肿瘤;心理影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95-01
下面本文选取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4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理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将其以分组的方式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22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是15例,男性患者是7例,患者年龄24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3±3.24)岁;对照组22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是15例,男性患者是7例,患者年龄24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8±3.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得出,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下面对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加以介绍。
第一,心理护理。患者在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到病房,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以及交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1],然后根据谈话结果针对患者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同时也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做好沟通,共同合作,以便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和家属的依赖感增强,获得更大的心理安慰,从而可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
第二,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之前,要加强对患者术前的护理,由于患者对于未知的手术充满了恐惧,担心手术效果或者是术后疼痛等[2],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强调手术方案和手术的有利条件,为患者介绍有关胸部肿瘤疾病的相关的健康知识以及护理的具体方法,同时告知患者当前所达到的手术水平,可以有利的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放松心情,积极地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术后指导和护理。患者术后,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选取合适的卧位[3],由于患者术后会有较强疼痛感,那么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术后的疼痛护理,告知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比如听音乐、聊天等,从而帮助其度过术后的恢复阶段,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疗效判断依据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4]对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测定,当焦虑评分超过53分,表示患者心理存在焦虑症状;当抑郁评分超过50分时,表明患者心理存在抑郁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t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5],医院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病人为本的护理工作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胸部肿瘤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心理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患者的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患者很容易出现焦虑、悲观等情绪,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多关心患者,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鼓励,从而使得患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在患者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地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必要的解答,从而极大地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
本文选取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4例胸部肿瘤患者,对照组22例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护理组22例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理情况结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证明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说明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颀.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焦虑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3):4896-4897.
[2] 艾玲.护理干预对胸部肿瘤患者术后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3):2985.
[3] 侯.浅析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1):241-242.
[4] 王永荣.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5):39-41.
[5] 孙丽萍.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05(12):109-1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心理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它主要是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等疾病造成肺泡、肺泡管、肺泡囊以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等肺部远端终末组织过度膨胀或充气,导致肺部组织的容积扩大、弹力降低的一种病程时间较长、病情发展缓慢的临床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纳呆、痰多、脉弦滑、舌淡暗等[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且容易使患者产生心理上的不良情绪,影响到临床治疗,因此,必须要加强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本文随机选取自2009年07月~2013年0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58例。按照抽签法分成平均的两组,每组各29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并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07月~2013年07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患者年龄大体在52岁~8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7.4±5.2岁;女性患者23例,男性患者35例。随机将患者分成平均的两组,即对照组29例,观察组29例。经临床鉴别,两组患者均无精神、智力、视觉、听觉等方面的疾病,且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治疗。具体内容包括:一般性监测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等等[3]。
1.2.2 观察组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即在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有:①加强同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要;②耐心的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加强对患者在言语和行为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从而尽可能的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4]。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5.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临床分析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虽有下降但不明显,前后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析
临床比较分析显示,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72.41%(21/29),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96.56%(28/2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是当前护理临床上较多采用的一种效果显著的干预方法,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充分的需求满足和心理支持,从而使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轻松、积极、自信的健康心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进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8]。临床研究表明,在本次选取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其在抑郁评分(39.98±7.23)、焦虑评分(36.96±7.14)以及护理满意度(96.56%)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患者(49.02±10.17,47.05±9.78,72.41%),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艳艳,原小敏,李沙.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的舒适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3,11(13):127-129.
[2] 杨薇,徐美英,陈海勤,施星芬,秦青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09(18):720-721.
[3] 刘巍巍.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07(12):2089-2090.
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危险病症之一,由于乳腺癌病发因素复杂多样,具有病症多、治疗难等特点。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数呈现异常心理状态,降低了配合医生治疗的依从性。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对乳腺癌患者不仅要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还要根据病人临床状态提供可行的护理服务。本次结合我院收录40例患者资料,对其采取科学的心理护理方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录的40例乳腺癌患者资料,对其临床心理状况及护理效果进行回故性分析。40例患者年龄范围42-60岁,平均年龄45±2.9岁;均为女性患者。检查双侧乳腺,患者病症表现为肿块、溢液、皮肤改变、乳晕异常等,多数患者存在多种症状并存的问题。
1.2方法
1.2.1心理观察:详细统计乳腺癌患者临床心理状态,及造成异常心理的因素,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心理护理措施。
1.2.2心理护理:持续1个月心理护理,回访调查患者心理情况,对比护理前后差异性(P
2结果
本次心理观察发现,乳腺癌患者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抑郁、自卑等,其它心理:怀疑、悲观、绝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护士采取医患沟通、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方式,本次治愈2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2例患者经延长护理时间,心理状态均恢复正常。本次护理后总有效率95%,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
表1:40例乳腺癌心理护理观察
紧张 恐惧 抑郁 自卑 其它
护理前 28 30 16 22 10
护理后 2 2 0 1 0
P值
3讨论
3.1乳腺癌患者心理观察
健康调查发现,女性是乳腺癌的主要发病群体,占99%,严重危害了女性健康水平。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等共同构成,乳腺腺上皮组织形成恶性肿瘤之后,则会对乳腺系统造成异常病症。现代医疗认为,除了对女性患者采取治疗方案外,还要重视女性患者心理状态问题,及时发现心理异常且采取护理方式,引导女性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多方面促进病症恢复。
3.12乳腺癌患者护理
3.2.1医患沟通:护士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配合护士展开一系列的护理功。例如,对于已得知病情的患者,应主动与病人沟通交谈,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安慰与鼓励患者,使病人对乳腺癌有正确的认识。
3.2.2心理疏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慎重、科学、耐心的解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疏导病人的不安情绪,排除不利于乳腺癌治疗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定期疏导患者心理,使其掌握正确的治疗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治疗。
3.2.3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病史、治疗手段和心理变化,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赖,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方法得以理解和正确认识。通过医务人员耐心、细心给与患者精神支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
脑卒中为临床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近年来,该疾病疾病持续上涨,间接提高临床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1]。近年来,临床通过不断研究发现,疾病治疗期间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临床致残率,对于患者生活现状的改善来说意义重大。为更好地探讨该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本文将我院接收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1年9月~2014年11月接收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组后行不同措施护理,干预组患者4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20例,年龄45~70岁,平均(51.1±1.1)岁;疾病史5~20d,平均(10.3±0.3)d;疾病类型;脑出血,患者26例;脑梗塞,患者14例;常规组患者4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46~72岁,平均(51.2±1.2)岁;疾病史5~22d,平均(10.4±0.4)d;疾病类型:脑出血,患者28例;脑梗塞,患者12例。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比对(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如:肢体按摩、训练等;干预组患者行临床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心理护理 临床资料显示,偏瘫患者除具备一定程度的心理特征外,还由于脑部的突然损伤产生相对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不利于疾病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认真评估其心理特征,并从患者文化水平、职业等角度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从而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家属心理疏导,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精神、肢体上的支持,促使共同克服心理障碍,加快康复进度[2]。
1.2.2语言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早期护理,应将语言训练作为首要任务。针对无法开口说话患者,可借助图片、手语等交流,便于充分了解患者需求;针对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较弱患者,可借助手势、信号等交流,此交流期间应避免复杂性长句,以免降低患者积极性。语言功能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耐心、反复性的示范,多给予患者鼓励,进而提高患者语言康复训练积极性。
1.2.3肢体训练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首先行肢体关节训练,即: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活动患者关节,循序渐进,以患者可承受为主,以免适得其反;随后行床上训练,即:翻身、移动、坐起等,此训练过程中禁止出现生拉硬拽现象,以免加大关节损伤度;站立训练期间需专人保护,预防跌倒。临床肢体训练期间,可在患病一侧保护或帮助,随着康复进度的进展逐渐减少帮助,让患者独立完成相对训练程序,便于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3-5]。
1.2.4生活能力训练 临床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借助日常时间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投球、套圈、搭积木等,指导患者自行穿衣、脱衣、刷牙、沐浴等,训练2~3次/d,初次训练可10min,随后增加至30min,以自身不过度疲劳为主;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训练患者上肢、手部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2.5家庭康复护理 由于脑卒中偏瘫疾病具有病程长、康复进度缓慢等临床特点,患者需承受巨大经济负担,间接导致大多数患者未完全性康复就出院,且出院后由于各种因素不坚持康复训练,最终出现不同程度肢体功能减退现象。所以,患者临床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确保每位患者均充分掌握康复训练方案;叮嘱患者出院后以平衡、协调等康复训练方法为主,或让患者借助步行器、拐杖等室外活动,争取尽早自理生活。通过家庭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不但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还可减少临床费用,减轻心理负担。
1.3观察项目 ①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标准:借助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进行判定,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能力越好;②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标准:患者出院前期人手一份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填写回收后统计总分,分为满意(>90分)、一般(>6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t、χ2分别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若最后结果显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判定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和常规组差异性不鲜明(P>0.05),护理后评分差异鲜明(P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判定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3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肢体上的不便,给心理、精神等带来严重影响,降低生活质量。因此,临床疾病治疗期间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意义重大。本组调查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临床生活能力评分和基础组相比,差异性鲜明(P
综上,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早期康复护理作用突出,可改善患者生活现状,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2]陈海燕,蔡娜.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2009,49(20):116-117.
[3]彭晓艳,黄知秀,杨晓芳,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6):389-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