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经济政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经济政策分析

第1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宏观经济政策 国际协调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one nation's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ffect others' more easi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1990s, China had some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about it. After entering the WTO, China should emphasize the policies, such as exchange and trade policies, to coordinate others' in the world so as to adapt the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ordin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趋势,资本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人们称之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所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容易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国际金融渠道相互传递、相互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在加入WTO后,与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宏观经济政策也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原来主要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不得不考虑外部经济环境,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将扮演重要角色;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既要注意内部的协调,更要兼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大国的政策协调。本文就是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协调方面的考察,提出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运用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分析

自从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西方经济学者就注意到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协调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均衡,就需要这些政策工具相互协调配合。在论述内外均衡时,产生了有名的"米德冲突"思想、"丁伯根法则"、斯旺内外均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特别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将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IS、LM曲线和体现汇率政策的BP曲线联系起来,集中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外市场均衡中的协调配合。他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在浮动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下,货币政策非常有效。1962年,蒙代尔提出"政策配合说"(Policy Mix Theory),强调以货币政策促进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这些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针对我国特殊经济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模型。其中,姜波克教授认为,在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管制不对称情况下, IS-LM-BP模型中BP曲线是折线而不是直线,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搭配理论。今天,在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形势更为明朗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还要探究新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政策协调理论。

二、我国90s以来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互动效应加大,二是我国的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在此之中,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最深,它往往被不自觉地要求与外部经济协调配合。

1、90s上半期,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利用世界经济稳定形势,专注于国内均衡,在内部协调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在20世纪90s上半期,世界主要经济实体美国、西欧经济相对平稳,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比较稳健,这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这一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1993年下半年-1996年,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紧"搭配,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同时,我国政府还对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为日益开放的经济提供了又一政策平台。但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和"双紧"政策同时运用,使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

2、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与之协调配合。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首先在于形成了巨大的汇率压力和外贸压力。由于周边国家的货币都大幅贬值,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了对出口部门沉重的压力;而且,这些国家自我保护的外贸政策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进一步地,东南亚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深远的影响是外资政策。国际投资者出于对投资风险的考虑而减少对外投资,使外资政策效应减弱。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贸易顺差减少,贸易部门效益恶化,外国资本流入减少,国内资本因降息而外逃。外部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减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导致1998年"通货紧缩"现象出现。

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与外部经济协调,实行人民币汇率贬值,外贸政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扩张;另一方面,为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人民币汇率政策不便使用,货币政策也不能过于扩张。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坚持稳定的汇率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的运行。政府也运用外贸政策与国际经济协调,增加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力度、减免部分出口商品税收,鼓励出口。但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衰退,以及亚洲诸国采用"以邻为壑"的货币贬值政策,使我国外贸出口更为困难。1998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1836亿美元,增速仅为0.5%。对于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需的减少就加剧了国内经济的紧缩。这也就是为什么1997-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1999年,我国政府继续为解决"通货紧缩"而努力,大力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金融政策,侧重于内部政策的协调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9年,经济增速为 7.1%,物价则持续走低,CPI下降1.4%,PPI下降3%。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我国经济要尽快走出"通货紧缩"阴影,外部政策如汇率政策、外资政策、外贸政策必须同时加大调控力度,才能与世界经济协调配合。

3、2000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实体出现衰退,它们所执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我国经济,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国际协调。

面对经济的衰退,美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动用行政手段推行贸易扩张和保护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世界经济各国的经济信心,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贯性,便于治理"通货紧缩";但是,它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外贸政策效应更小,汇率政策又面临协调变动的情形。出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国内的经济形势,2000年以来,我国的汇率政策并未改变,只是强调了外贸政策、外资政策与外部经济协调,鼓励出口,同时利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国资本进行协调,引进外资。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依旧侧重在国内经济部分,这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

三、加入wto后,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看出,政府出于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以国内经济均衡为主要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侧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而对于汇率政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协调使用则比较慎重。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顾国际协调。

第2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法律是将经济政策进行法律化的结果,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连接。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是经济制度的正规化结构组成部分,经济制度的变迁需要依托与经济政策与经济制度的发展,所以形成了三者之间相互重叠的关系,经济政策与经济的改革是经济制度变迁的主要环节。国内在进行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以实际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依据,形成全新的经济制度规划。

关键词:

制度变迁;经济政策;经济法律

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是政法的经济化缩影,传统的对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研究都是从其定义的角度进行,对其所表现的形式与特点、对象、主体等进行逻辑的分析,研究方向相对单一,难以出现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中所研究的论题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去判别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是经济制度规划的其中一个部分,对其相互之间联系进行研究,势必会引发一个新的方向。

一、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如何限定

1.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对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意志的客观反映,是针对解决经济问题所形成的政策,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政治领域在经济领域实施的决策。有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制度是国家在政党与盈利企业的压力下进行的经济活动,是政府经济意志的诠释,从历史的研究上看这种理论是被得到认可的,但若就中国相对特殊的政治体制上看就明显与实际不符了[1]。现代对经济政策的理解是除国内法律以外的各职公共意志对经济领域进行调控的表现形式。

2.经济法律对于经济法律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部门法的划分方向。经济法律是我国法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门法,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主要显现为国际颁布的调控市场关系的各种法律政策;(2)法律学科的划分方向。经济法律是后被提出的一门法律,与经济政策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又有着相互独立的区别,经济政策的最大目标是效益,经济法律的最终方向是经济市场的公平[2]。

二、制度变迁下经济政策起到的作用

1.经济政策发展促使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政策在某种定义上属于经济制度的一个部分,是经济制度的规则化部分,经济政策的发展也是经济制度发展的一个方向体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迟延性。因此,许多研究也证实,在货币政策调整的六个月之内,调整对总需求的影响较小。也就是说,经济制度的变迁初期实际上就是规则部分的变迁,也就是经济政策的变迁。2.经济政策发展对经济制度变迁的能动性经济政策在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能动性上,国家经济政策的建立与具体的实施都是经过对经济制度施加压力而完成的。西方国家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使其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自由市场制度的经济制度。国内在1984年推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便是按照政策的方式对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表现,此政策的推行,推动了国内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变。

三、制度变迁下经济法律起到的作用

1.经济法律是经济制度变迁的体现经济法律是经济制度规划的其中一个部分,经济法律的发展表现为两个方向,第一种是规则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具体指的是经济法律体现的是未来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府方向希望通过经济法律的改革带领经济制度的发展[3]。第二种是事实体现的发展方向,具体指的是经济法律制度下的经济法律的形成都是由事实经济决定的,法律所反映的是经济生活,而经济法律更是对经济事实的客观反映。

2.经济法律发展推动制度变迁国家是制度形式的主体,经由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实行对经济领域的意志,最终的结果是影响到经济制度的变迁。中国体制法制化逐渐增强,经济法律对经济制度的影响力自然会随之增加,法律不止是对所形式的制度的限制,同样也不只是各企业间利益相争的结果,法律在经济领域中被有效的利用,形成经济制度的规则化,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或是限制作用。

四、结语

从国内经济制度变革的实际情况上看,经济政策需要在经济法律的限制下经过政府进行具体的实施,所表现的是法律对行政权的限制。现代社会发展下的经济体制不应该只关注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干预,更需要关注的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经济领域进行适当的调控。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经济政策需要在经济法律的限定内实行,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相互协调发展,共同完成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1-01.

[2]民商与经济法律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6-1.

第3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分析(2012~2020年)目前中国经济正运行在以1978年为起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为终点的过程中,转轨进程的阶段性变化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任务、思路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和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而国内经济形势也更趋复杂,需求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房地产调控与经济转型等短期与长期问题叠加。2011年末,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为2012年愈加复杂的经济形势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这个总基调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产业政策都围绕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这将为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持。1.经济发展速度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以及“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背景下,中央政府适当调低了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这既考虑了客观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年均增长7%的中期目标逐步衔接。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十七大报告勾勒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远景,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比2010年再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7.2%左右。

情景设定及其依据本文模拟了2012~2020年间基准情景、益贫式增长情景和危机情景中宏观政策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其中包含对通货膨胀、汇率、出口、政府支出等假设。在基准情景中,经济增长平稳,预期通货膨胀仍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2012年通胀率为4%,2012~2020年间通胀水平比较温和,在4%~5.5%之间波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影响,进出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12年有所下滑,但在2013~2015年逐渐恢复至危机前水平,2015~2020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短期仍将大幅提升,2012~2013年为15%,2014~2016年为11%,2017~2020年降至与国民生产总值外生增长率相同水平;政府转移支付比例逐年增长,年均增长8%。益贫式增长情景假设了一些更有利于穷人福利水平提高的变动趋势,如通货膨胀率温和;对外贸易受到危机冲击很小能够并很快恢复上升的趋势;本币升值速度平稳,居民储蓄水平有所增加;财政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逐年提高,2012~2015年政府支出增长率高于基准情景2个百分点,2015~2020年间每年高1个百分点。政府转移支付的增长率在基准情景的基础上,2012~2020年每年高2个百分点。危机情景强调了目前金融危机下宏观调控政策的潜在变化,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经济转轨进程中可能出现比基准情景更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贸易摩擦升级,进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降低;经济发展不稳定或缓慢将会导致居民储蓄率下降(2020年储蓄率比基准情景低6.8%);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基准情景的水平。情景模拟分析益贫式增长情景下模拟结果表明,2012~2015年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高1.6个百分点,2016~2020年高1.15个百分点,各组群的真实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福利状况均有所改善,其中,最低收入组家庭福利改善程度最大,为33.21%,与基准情景相比,2012~2015以及2016~2020年间财政赤字总额分别高出0.10%和0.04%,说明由于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加大,财政赤字有所增加;投资较之基准情景更高,年均高达21.23%和18.14%,说明虽然存在政府公共投资的挤出效应,社会总投资规模仍然大幅提高;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整体而言,益贫式增长情景下基本上达到了益贫式增长的目标。危机与风险情景下模拟结果(见表4)表明,2012~2015年增长速度比基准情景低1.4个百分点,2016~2020年低1.5个百分点,各组群的真实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福利状况均有所下降,其中,最低收入组家庭福利受冲击最大,降低31.22%,总福利水平比基准情景下降低72.58%,最高福利组受冲击程度最小。危机情景下,财政支出水平大幅上升,导致财政赤字情况急剧恶化;公共投资明显增加的同时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投资水平较之基准情景水平更低,偏离程度达-21.65%和-18.77%,消费水平也较基准情景大幅降低。整体而言,危机与风险情景下,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都遭受到重创,益贫式增长的目标无从实现,且政府的财政状况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通过模拟基准情景、益贫式增长情景和危机情景下宏观政策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可以发现,贸易条件、汇率、利率、财政和货币政策、公共支出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与幅度对低收入人群福利水平影响巨大。为了更好地推动益贫式增长,保障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注意宏观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穷人福利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加速益贫式增长的宏观政策调整思路提出三点建议。(1)在保持财政政策稳健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本文的模拟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提高低收入群体福利影响显著,但是与财政支出数额相比,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的幅度要低得多,症结在于支出结构与益贫式增长目标仍存在偏离。近期,国家在政策性住房体系、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等公共领域投资增幅很快,财政支出结构已逐步得到优化,但同时也要保证财政可持续性,虽然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连年超过20%,但近一轮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已经大举发债,财政赤字扩大趋势将会继续。财政赤字是不可能无限扩张的,长期来看,稳健的财政政策才是益贫式增长的合理选择。(2)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水平大幅上升。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通货膨胀的大起大落往往会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水平造成很大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会挤压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家庭,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社会不满情绪甚至会因此而加剧。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货币政策方面通常比较被动,在发达国家先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期间控制通胀难度更大,为规避这些负面影响,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3)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本文分析结果表明,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于经济增长和穷人福利的冲击很大。事实上,当前外需大幅减少所引起的出口下滑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优化出口结构,特别是提高包括农产品、资源类产品附加值,以对外贸易带动技术革新才是贸易政策发展方式转变的要义。

作者:刘畅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4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基于我们对五月市场总体趋势的判断,基金在五月的总体投资策略是持有。我们继续秉承我们2009年年初所阐述的投资策略并继续贯穿2009年全年,即:逢低介入并长期持有的策略。虽然投资者也可进行波段操作,但时机的把握与交易成本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不赞成基金投资者过于频繁的操作。我们始终认为,在2009年市场每一次下跌都是市场提供给投资者的良好介入机会,且跌幅越深,市场风险相对在减少,收益才会越大,这种信心的基石是宏观经济增长会越来越好。今年四季度会好于全年,而2010年会好于2009年。

经济正逐渐回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5月初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5%,比3月的52.4%高1.1个百分点。该指数从2008年12月起连续5个月回升,从今年3月上升到标志经济收缩与扩张的临界点50%的上方开始,表明经济在扩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下,以逐渐回暖。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而1-2月份增长仅为3.8%;同时,3月中央企业经营已经出现明显回升,利润同比上升26%,环比上升86%。可见,2月之后国内经济微观层面的改善超出预期。

受国家政策的积极刺激,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呈现逐渐回暖的景象,家电销售也呈现快速的反弹迹象。另外,民航经营状况也全面回暖。前3月民航国内旅客运输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1%、13%、14%,自2008年3月之后再次回归两位数增长。

PMI指数连续5月回升,民航经营状况全面回暖,前三月我国汽车销量垒球第一,电器下乡政策的刺激销售回暖,以及经济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回升,都已显现出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和推动,扩张性宏观政策的效力已在逐步显现,一季度GDP增速6.1%有望成为今年的增长低谷。

流动性持续增加

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得到快速显现,新增贷款实现超预期增长,一季度新增贷款累计达4.58万亿,接近08年全年水平。据相关部门透露4月的前20天新增贷款已超过4000亿元,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信贷量的绝对额历来都有一个逐季度回落的过程,这是非常正常的;如果按照一般一季度新增贷款占到全年50%左右计算,今年新增贷款总量可能达到8万亿左右的规模。

伴随一季度4.58万亿规模的新增贷款,后续管理部门是否会采取审慎的收缩政策,以及新增规模是否会持续都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首先,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行和银监会纷纷表态:“坚决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较快增长利大干弊”、“信贷政策没有改变”等。所以,从管理层的明确表态中可以确信会延续当前的信贷政策。其次,按照前高后低的规律,月度新增贷款规模会逐渐回落到一个适度的规模。其三,2009年新增信贷规模会超常规增长。依据相关机构的估算,根据IO年来名义GDP年率/贷款余额的经验数据,也就是说,信贷保持10年来对于经济增长的一贯贡献能力,保持8%的经济增速将需要新增信贷6.66万亿元至8.71万亿元。因此,在余下的三个季度中,保持季度平均达到9000亿元左右基本可满足新增贷款的需要,而且这个规模基本上是可以保证和实现的,这就意味着完成8%的增长率的可能性正在大幅提高。

所以,基于实现选择和政策的持续推动,2009年会保持流动性的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保持良好的积极促进作用,对股票市场也会产生良好的支撑作用。

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将会继续回升

披露2009年一季度业绩报告的1624家公司,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7.6亿元,可比数据同比仍然下降;但与2008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368.06亿元相比,环比增长4.5倍。截至4月29日,两市1417家上市公司剔除不可比因素后,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780亿元,同比下降13.2%,但环比增长52倍。同样剔除不可比因素后、上述公司今年一嫉妒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86元,同比下降0.031元,环比增加0.068元。

虽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依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与2008年四季度实现净利润368.06亿元相比,环比增长4.5倍,同时相比上一报告期,有保险、化工、电力、民航、有色等11个行业扭亏为盈,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的效应显现,上市公司在一季报已呈现出良好趋势的重要信息,且这一效应会极继续在二季度呈现出更好的变化,上市公司二季度业绩将会好于一季度。

IPO、解禁与减持暂时对市场影响有限

今年3月底,证监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并从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从基本法规上确立了创业板规则和创业板即将启航。

4月20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披露了创业板出台路线图:先把制度建设整个规则体系推出;然后再开始对全面中介机构具体的培训;之后证监会才能公布受理企业发审上市材料的时间。按照证监会的时间路线图,我们认为大体需要在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各种准备和培训,同时还取决于企业和保荐机构的准备的情况而定。

所以说,IPO的正式开闸应会等到六月之后,在五月的行情中受IPO的影响不会太大。我们在上月二季度基金投资策略中早已指出:不要恐慌IPO,IPO开闸将是市场给与投资者的又一次介入市场的良机。

关于大小非,根据中登公司按月披露的股改限售股解禁和减持情况,3月份两市合计解禁大小非127.18亿股,比前一个月小幅减少7.73%。其中大非解禁106.52亿股,占比83.75%;小非20.67 1tY&的月解禁量环比下降32.1%。但在目前市场尚处于2500点左右,尚不完全吸引大小非全部涌出减持,同时受相关减持规定和控股的需要,也不会大量减持;即使分部逐渐减持,在目前市场宽裕的资金量下,完全有能力接应住。

5月投资策略

第5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分析探讨

引言:在以往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目标较为单一,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对单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经济政策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渐增多,将市场调控手段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达到当前经济形式的预期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会使得经济形式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的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加深,经济收益也不断的增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因为全球的红利和制度红利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潜力不断下降。

(二)通货膨胀现象的存在,使得短期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商品限购、消费的跨期替代效应等对消费总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短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措施,那么以房产为例,会使得经济形式发展逐渐减弱,商品投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缓慢。同时,商品物价水平的涨幅逐渐回落,使得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进出口额和数量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甚至会使得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如果继续以加大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会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得更加恶化,严重影响着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的下降,影响着原来就业政策的实现,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发展中,原来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迎合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环境,积极的完善财政政策来过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抑制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缩短了我国对经济形势的稳定时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实施相关财政政策,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要实施加大供给和扩大需求并存的经济政策,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出现的供给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采取相关的贴息政策,引导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我国投资水平的提高;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可以支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金融风险的问题,促进我国货币信贷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快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增加相关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合理的控制长期资金的信贷,有效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信贷难的问题,提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核心技术也较少,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也不合理,同时减免设备进出口的税收,使得我国设备的竞争力较为低下。所以,要合理的运用调控手段,完善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形式的稳步增长。其次,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企业的发展技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最后,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改革融资体制,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发展问题。

结论: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仍是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等问题突出,依然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理论学习 ,2012,10:10-17.

[2]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 ,2011,02:60.

第6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BT项目 移交受让款 延迟 回购 效益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国内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国家于2009年和2010年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然受国际经济二次探底的影响,国内经济数据再次走弱。受此影响,国内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决策大的变化。

2010年6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堵住了地方政府依靠地方融资平台搞城市建设融资之路。然而地方政府城市投资计划的实施急需资金的支持,BT项目成为地方政府不二的选择。地方政府在引进BT项目时,往往条件优厚,投资人在关注收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回购风险。目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也在减少,如果同时面临几个项目进入回购期的情况,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就更是岌岌可危了。

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签订的合同,往往有迟延支付移交受让款时,地方政府需承担违约责任,并按约定支付违约金的条款。然在实施过程中,为了双方长期的合作,在遇到地方政府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时,违约金并没有实际支付。在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的情况下,支付方式也会影响投资人的收益。本文将主要主要研究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不同的方式对投资人收益的影响。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

某一BT项目,投资主要分两块,前期配套费用5个亿,投资回报率为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上浮两个点,按季结息;建安费5个亿,投资回报率为中国人民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按季结息。假设进入回购期某一基准日,前期配套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5亿元,建安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45亿元。若地方政府当期可支配资金仅有5.5亿元,剩余资金需1个季度之后方可支付完毕。假设这1个季度内,贷款利率未发生变化,也未进行结息。

(二)案例分析

回购方案一:先支付前期配套费用加上投资回报为5.5亿元,建安费用加上投资回报5.45亿元以及对应投资回报一个季度后支付。实际支付金额为:W1=5.45+5.45×R5/360×T(R5为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T为一季度的天数)

二、理论分析

针对以上两种投资回报率的BT项目,如若地方政府延迟支付移交受让款,回购方案的选择关系到相关方利益的所在。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情况一和情况二比例K的大小,受费用甲和乙的投资回报率的大小以及累计投资时间长短的影响。

其三: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中间状态,从费用甲和费用乙中按各自本金比例取部分费用后,至某一基准日加上相应的投资回报刚好为费用C,此时K的取值为一定比例的费用甲的本金加投资回报与一定比例的费用乙的本金加投资回报。此时K值的大小介于情况一和情况二取值的中间范围内。

第7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各国纷纷酝酿或也已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退出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节奏,成为一个重大的政策和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应该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同时在把握退出时机和节奏上进行一些分析。

关键词 经济刺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抑制衰退,普遍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采取经济刺激政策,通过政府行为在市场投放巨额资本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态势都有所好转,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稳定,各国股市稳步回升,流动性紧缺和信贷紧缩现象有所缓解,市场信心慢慢恢复。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做出危机最坏时期已经过去的判断,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基本结束。在这样的环境下,探讨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具有重大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不久前,澳洲央行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这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澳洲央行第六次加息。巴西央行也决定将该国参考贷款利率上调75个基点,宣布进入货币政策紧缩周期。我国尽管没有加息,但是上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完成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17%,距2008年6月的17.5%的高点仅有一步之遥。全球正在酝酿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刺激退出政策。

一、我国已经到了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的时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在调节经济不足,纠正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理就是“逆风行事”。如果说在2009年的主要任务是“保八”,那么在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复苏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减少以致退出,是必需的。在我看来,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已经到了可以逐步退出的时候。

(一)国内经济复苏

在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国内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延续了上季度的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135.9和133.0;工业增加值也表现出良好态势,其中前八个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6.6%,环比增长13.9%;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4.8%,达到140997.74亿元;八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达到12569.8亿元;八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有去年同期的102.7攀升至了107.3。种种迹象表明,国内经济已经逐渐走出国际经济危机的阴影,走上复苏的道路。一般而言,在确认本国经济连续三个月回升以后,刺激政策可以逐步减轻;而已经判断经济形势连续半年或以上回升以后,就可以逐步退出“全身而退”了。在此时候明确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可以明确投资者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有利于企业家和投资者更好的作出经济决策,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不及时退出将带来通胀和赤字压力

通胀压力。“菲利浦斯曲线”的理论分析指出,政府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这正是当前各国政府挽救经济的真实写照。经济增长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经济结构中的瓶颈制约,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带动短缺生产部门的产品和劳务价格迅速上涨,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在有管制的汇率制度下,出口收入增加了国内货币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刺激物价上涨。三是汇率的变化,当经济增长本身是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时,本国货币会随之发生贬值,这就使得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进而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最后是通胀预期的作用。随着危机缓和,经济逐渐复苏,一旦已经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中长期就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如果美国出现通缩的情况,我将会开直升机往外面扔钱”。而中国的现实不是通缩的压力,而是在持续的扩张经济政策下,带来的资产价格攀升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

赤字压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地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和其他公用设施,资金除来自中央拨款和2000亿元地方债券外,地方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主要依靠投融资平台。2009年地方政府银行贷款余额由1万亿元上升到5万亿元,接近2009年新增信贷9.6万亿元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70%以上分布在地级市和县,要么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进行质押融资,要么用综合收费能力保证项目还款。很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本金很少,但杠杆率却很高,大部分资金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给地方留下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面临停滞。最后不仅造成政府还款能力欠缺,也会导致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短期看,大规模发行国债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债券和资本市场资金,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长期看更会影响资本形成和私人消费,从而削弱经济增长的持久力。加之在当前条件下,财政赤字无法依靠加税扭转,只能凭借债支撑,沉重的公共债务必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经济整体运行的成本。而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全球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信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很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收紧是我国调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因为如果在国际金融政策仍很宽松的情况下,我国过早上调利率必然会引起国际游资的注入,抬高楼市和股市的价格,带来资本市场的泡沫。同时也会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国内刚刚复苏的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是也要防止退出过晚,否则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带来流动性过剩会流入资本市场,国外资本也会趁机流入。在过去两年多时间内,大多数国家连续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大。这一话题在今年的达沃斯论坛期间和亚欧首脑会议期间受到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澳洲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挪威再加息25个基点,全球正在酝酿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在此时,我国适当缩紧扩张政策,也就不必担心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了。

二、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就经济刺激方案而言,过早的退出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而在经济回升之后不作适当调整,又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原有矛盾,带来通胀压力加大等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审慎把握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节奏,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

货币政策方面,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尽管去年和今年货币政策的基调都是“适度宽松”,但重点应有明显不同。去年为保增长而侧重于保证充足的货币供给、增加市场流动性;今年为防通胀,同时要继续夯实经济增长的基础,应更加注意政策的精细化操作,确保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实现既有效控制通胀预期,又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目标。

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的财政刺激政策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推出,到2009年上半年已经有较大规模。我国的财政刺激措施像冲锋枪,政府一下子把所有能想到的刺激手段都用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获批开工,巨量银行信贷潮水般涌入经济体内,房地产行业受到大力度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提振。中央财政大手笔频出。大部分自己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项目上,给政府留下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容易造成财政结构性风险。当务之急,要建立政府债务规模管理以及预警机制强化指标检测和风险管理。同时,要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市场化,证券化,鼓励更多通过债券发行方式筹资。

(二)要把经济刺激政策的调整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结构需优化,促进经济由投资拉动型外生性增长转变为消费推动型内生性增长。2009 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8%,是过去十年平均值的两倍,但消费增长并不同步。而且,政府部门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相当部分贷款流向了政府主导的城市投资公司等平台,挤压了私人投资空间,民间投资没有同步跟进。政府投资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也应该有一个节奏。因此,经济刺激计划重点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未来应向现代服务业倾斜,向消费倾斜,向中小企业等私人部门倾斜。刺激性财政政策的退出重在转型。目前我国的财政状况允许继续使用财政投资手段来保增长。财政政策退出的重点应考虑转变财政刺激的方向,把“惠民生”作为下一步的重点,政府投资应逐步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性投资转向民生性投资,多投向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社会保障方面,通过提高社会福利从而拉动内需增长,提高财政投资效率。鉴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应平衡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调整产业结构,平衡内外需求,进一步缓解产能过剩问题,逐步由出口导向型转为侧重于消费的内需拉动型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过程中实现经济复苏的接力棒,从而避免“硬着陆”的风险。

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要有前瞻性、一致性、协调性和预见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要协调搭配,发挥退出政策的叠加效果。同时,还要与世界各国协调好退出政策的节奏。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和有效的操作,不仅仅是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中期应对,而且会对我国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ichael D.Bordo&John Landon-Lane.Exits From Recessions:The U.S.Experience 1920-2007.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2]包明友.美联储救市政策未来的退出战略.中国金融.

[3]谢鹏,刘洪,丁宜.经济刺激计划何时退出.金融博览.2009(11).

[4]陈之荣,赵定涛.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平衡关系研究.经济理论研究.2009.

第8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1.1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学术界对FDI与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并大范围地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产范围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资本的流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由于自身逐利性的特点,资本流动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会从收益率低的地方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而现实中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大量资本流动,该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经济现象。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下,由于受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的作用,外国资本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是逐渐降低的,而现实却是FDI不仅仅在短期内影响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在长期内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存在影响的。因此,在这一理论不能更好地解释FDI对促进东道国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现象。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事也会主动向外部学习技术及管理经验,这种正效应会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企业内部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造成的负增长效应,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显然,这一理论的解释符合现实中的经济现象。DeMello(1997)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认为FDI可以通过增加东道国的资本新品种,从而促进其经济实现增长。

1.2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学者对关于外国资本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有较多研究。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于1966年提出“两缺口”模型能较好的解释。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要受储蓄和外汇约束。赫尔希曼等学者在该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和企业家管理等因素的重要性,提出了“三缺口”模型,技术和企业家管理方面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的第三个缺口。1974年,考虑到税收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罗•斯特里顿进一步提出了“四缺口”理论,将税收列为第四缺口。外国资本的流入,不仅弥补了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缺陷,还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可以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征税来增加政府税收。上述理论模型的共同点是:外国资本的流动(仅为货币资本方面)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相一致,对东道国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钱纳里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外资的使用来逐渐摆脱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弥补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进而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外国直接投资活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FDI对经济发展也可能会带来损害。海默(1960)、凯夫斯1971)、巴兰(1973)、詹金斯(1990)等学者先后指出,由于跨国公司在其母国和东道国中多分布在集中程度最高的产业部门中,且大都是寡头企业,因此依靠这种对市场的控制力可以长期获取垄断理论,还可能会收购、兼并和排挤东道国国家的民族企业进行“逆民族化”的经济活动。此外,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几乎可以不受约束地汇回母国,会造成外汇和储蓄“缺口”的扩大,使东道国独立经济发展能力弱化,对外依附日益加强。

2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进行的是实证分析,取得的一些研究结论包括:罗云毅(1999)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国家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对FDI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研究。他采用的是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经验数据,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杨俊等(2007)构建一个反映FDI的区位分布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结构模型,利用我国跨省份Panel数据进行经验研究,表明FDI区位分布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同时也证实了经济政策、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对于吸引外资存在较大的影响。

第9篇:国内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技术冲击;时间不一致性;供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一、引言

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现代凯恩斯理论和它的继承者始终在经济周期和政策稳定性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波动首先是由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并且致力于解释和说明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抵消需求的波动。但是随后1973年和1975年的石油价格上涨和生产率的下降显示,供给一方的强烈震荡同样给经济周期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该理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证明了供给一方,特别是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大于需求一方所产生的影响,即周期波动的根源在于供给,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理论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文章借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加以分析。

二、实际经济周期的运用

(一)技术冲击的运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货币或虚拟经济的角度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而忽视了经济危机发生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因素。事实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杠杆,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浪潮的乏力甚至间断是引致美国金融危机及随后出现的全球经济下滑的内源性因素。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少见的持续性高速增长,其主导推动力量便是当时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的重要创新带来产业利润率的上升和企业家乐观预期,进而带动了其他产业部门创新浪潮的出现和利润率的普遍上升,由此形成了当时美国经济的高速度和低失业率,使美国处于明显的经济周期上升期,这种经济的高速度、低物价和低失业率被认为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但随着信息技术创新力的减弱,没有形成接续性的技术创新浪潮,导致产业投资衰落,“新经济泡沫”随之破灭,经济周期进入下行期。尽管美国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刺激投资的措施,但也只能是延缓经济衰退的颓势,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衰退的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金融政策,但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些货币金融政策只是暂时缓解危机的权宜之举而非治本之策。具体表现在:

第一,GDP增长乏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GDP增速由2008年的11.3%大幅降低,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历史新低6.6%。随着政府4万亿元刺激政策的实施,GDP增速逐渐好转,2009年第四季度增速达11.4%,2010年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GDP增速都超过了10%,分别为11.9%和10.3%。但随着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效果逐渐减小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的结束,从2011年以来,GDP增速逐季回落,2012年第二季度GDP增速更是首次跌破8%。

第二,三驾马车回落。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2008年开始三个指标不断回落。2005年以前,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较快,2004年一季度曾创下同比增长47.8%的记录。2006年以后增速呈逐渐回落状态,2012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创十年最低。同投资相比,消费增速一直较缓慢,在2008年一季度达到20.6%的峰值后又呈现回落状态。2012年一季度是5年来的最低增速。我国的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增速在大多时期甚至高于投资。由于金融全球危机的影响,出口在2009年的一季度出现了负增长,直接导致同时期的GDP增速也跌到了谷底。2010年虽有所回升,但2011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的恶化,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原因又再次降低。2012年一季度出口是十年中除2009年一季度外的最低增长水平。

(二)时间不一致性的运用。我国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后,实施了“一揽子计划”、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从扩大内需的角度出发,刺激了国内经济,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另外,央行通过其货币政策,调控市场中名义货币供给,已达到提高利率和产出水平的预期。但在刺激经济的同时,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高通货膨胀、地方政府高债务、需求结构改变等问题日益严重。

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多。2008年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大量贷款的产生,使M1、M2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其中,全球新增广义货币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高达52%。2009年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高达27.7%。

第二,通货膨胀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表现在高速增长的CPI和房价上。以2009年为例,商品房销售额43,995亿元,比2008年增长7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80.0%,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分别增长66.9%和45.5%。以此数据计算,2009年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为4,695元/平方米,比2008年上涨近24%,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25%。这两个涨幅,都是近15年来最大的。200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涨幅近18%,2007年为15%左右,2005年为14%左右,其余年份都不超过10%。与此同时,CPI从2010年开始上涨,2010年CPI为3.3%,2011年CPI为5.4%。尽管这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的范围,但因当前居民收入差距很大,3%以上的CPI上涨率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比过去会更大,因此反应会比以前强烈得多。

第三,需求结构改变。消费、投资及出口对GDP贡献率与2008年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之前,我国经济模式主要为出口导向型,出口对GDP贡献率为正。2009年出口贡献率大幅降为-37.4%,首次对GDP产生副作用。2008年底政府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使得2009年投资对GDP贡献率大幅超过了消费。但随着房地产深度调控以及地方政府投资的放缓,投资所带来的关系逐渐降低,而消费则仍保持平稳增长。

第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中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6个行业是重点。不仅一些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摆脱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需要依靠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的出现。在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发展不但在中国长远发展中有巨大的需求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全球新一轮技术发展的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但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长期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为主。虽然技术引进消化具有必要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国应转变发展模式,着力于依靠自主技术来源、主要依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完善产业链,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实现这一变革的核心要素是要着眼于培育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对产业链中最具附加值和影响力环节的控制力。

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是营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要对新兴产业实施更大胆的准入放开政策,民营资本对新兴产业有很高的投资热情,除国家明文规定禁止进入的领域外都应允许民间资本公平地进入。要打破垄断和部门分割,为新兴产业发展消除体制障碍。

(二)实施稳定的经济政策。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方面要稳定经济;另一方面房价居高不下,物价也存在随时反弹的可能,因此货币政策调整要更谨慎,不要轻易动用降息的工具,要尽量减少货币政策调整对物价的影响。至于财政政策方面,保持原有基调。因此,借鉴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经济政策旨在提高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增强经济政策的效力。但是,在政策的执行中也不能排除根据经济形势的具体变化或针对新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微调。从总体上看,在经济形势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我国政府是非常注意保持宏观调控基本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我国政府基本遵循“政策规则”,适当采取“相机抉择”,把一定的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相结合,较好地避免了相机抉择的任意性和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实际经济周期研究的基础是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不应干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距离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发挥作用的条件还较远,市场反应迅速且调节有力的条件还未实现。而我国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如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高失业率时,对经济不做任何干预是不可能的,单靠市场调节会导致严重的通胀和高失业率状况持续过长,将造成极大的政治、经济风险。

(三)加强供给管理。维系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成本“三低”局面已经结束,既有的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方式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我国由于总需求管理措施直接影响国内消费需求的渠道并不通畅,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是直接作用于投资,而不是通过影响国内消费需求来产生政策效应,所以居民消费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无法改变“两高一低”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时下的重点是:第一,调整结构应该从优化投资结构入手,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第二,推进价格和财税改革,提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激励机制。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因为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了,才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移。第三,打破垄断,增加有效供给。当前经济运行中,一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供应短缺。因此,要彻底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