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 传导机制
由次贷引发的危机在给欧美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的GDP增长从2007年二季度的11.9%一路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已经降为6.1%,这是中国经济十年来不曾遇到的低增长。而出口方面也遭遇了20%以上的大滑坡,中国面临新世纪以来最大的困难。在这种危机关头,国家提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内需来代外需,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也触底反弹,重新走上了强劲增长之路。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又开始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潭,自2009年11月CPI转正以来是节节攀高,到2011年6月更是达到了6.4%的高峰,之后几个月虽略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持续的负利率扭曲了资源配置,巨额的资金从实体产业流入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一、扩张财政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分析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如何导致通货膨胀的呢?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
(一)货币渠道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人们的财富收入增加,财富收入的增加将促使人们增加消费,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最后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而费雪在1911年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来说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MV=PY (1)
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我们对上式做个简单的变化,先对两边取对数再求导,则
ΔM/M-(ΔY/Y-ΔV/V)=ΔP/P (2)
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和实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导致物价水平的变化即通货膨胀。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政府财政赤字后就会通过借款来弥补自己的赤字,通过借款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向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借款。
一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政府向中央银行借款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二是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间接借款给政府。在《中央银行法》明确禁止向政府透支后,中国政府主要通过第二种方法获得借款。这两种方法都将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通过乘数效应成倍的增加货币供给。
二是向商业银行借款。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商业银行有多余不用的超额准备金的时候,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国债,本来超额准备金呆在中央银行不会产生货币供给,而一旦政府拿着这笔资金支出之后,货币供给就增加了;二是商业银行没有多余的超额准备金,为了购买国债,只好提前收回各种贷款,这种情况相当于把货币从私人部门转移给了政府,不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
三是向社会公众借款。当社会公众用银行存款购买国债之后,仅仅是居民资金向政府部门的一个转移,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政府无论是向中央银行借款还是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国债,都将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二)信贷渠道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信贷增加,信贷的大量增加促使投资增加,投资的增加导致社会就业的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加,持续的高就业将导致工人工资上升,生产成本的上升将导致出厂品价格的上升,最后造成物价上涨。中国4万亿投资具体构成为民生工程4000亿,农村民生工程3700亿,基础设施建设15000亿,社会事业1500亿,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2100亿,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3700亿,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4万亿巨额的投资支出必然带动我国信贷的高速增长,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将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发展,最后促使企业增加投资,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我国信贷增长历来波动较大,而信贷增长对我国投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万亿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后,我国信贷增长呈现井喷格局,一度同比增长达到35%,虽然2010年之后增长出现回落,但至今仍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巨额的信贷给社会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作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容易受到政府控制的投资在4万亿救市计划之后增长明显,其中1500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在短期内促进经济的增长,更会在长期内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为中国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在巨额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条件下,在天量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我国企业投资开始出现大量增长,带动工人就业开始增长。持续的高投资造成了对工人的需求的增长,最后的结果就是工人工资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薪酬制度的逐步完善,人力成本逐渐成为我国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人工资增长平均每年保持在15%左右,这沉重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转移上升的成本压力,企业必然会提高出厂品的价格,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提高出厂价格,最后引起全面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三)国际渠道
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国内需求的增加,国内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国内投资以及各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必然对进口原材料需求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就会通过这个途径影响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物价的上涨,从而形成通货膨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各种原材料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国际原材料的依存度也逐步上升,而以原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2005年涨幅惊人,这无疑沉重的加剧了我国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我国物价逐年上涨形成通货膨胀。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变量与模型
由于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而各种政策措施又都存在滞后效应,故本文选择的数据是从2005年1季度开始到2011年3季度,总共27个季度数据,相关的数据来源于财汇资讯,本文使用统计软件为Eviews6.0。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以通货膨胀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以基础货币(),中国平均工资(WAGE)以及中国进口原油价格(OIL)作为解释变量。通货膨胀以CPI作为变量,基础货币、平均工资和进口原油价格全部取同比数据。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上述变量的趋势表示如下:
图1 各变量变动趋势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平均工资、基础货币和进口原油价格都与通货膨胀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各个变量又各具特色。首先是平均工资,它的走势与CPI几乎一致,波动不大,最高值为2007年9月份的19.9%,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2月份的9.85%,这是由于金融危机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失业现象,降低了我国的平均工资。基础货币供给与CPI走势也基本相符,但波幅较平均工资明显增大,2008年6月增速达到40%,而一年后则迅速下滑至7.4%,之后又逐步回升,基本维持在20%-30%增长率,由于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从2008年下半年逐步回落的情况下CPI也同步回落直至负值,后在增速持续走高的情况下,CPI也逐步同步走高。进口原油价格则大起大落,在2008年8月份的涨幅达到64.73%,而到了2009年上半年出现了50%以上的大跌幅,原油是我国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它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带动了我国CPI出现负增长。
根据上述分析,基础货币供给、平均工资和进口原油价格对通货膨胀有明显影响,因此,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其中,C为常数项,CPI为通货膨胀,为货币供给,WAGE为平均工资,OIL为进口原油价格,β为各变量的系数,μ为随机变量。
(二)ADF单位根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数据的平稳性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等计量方法研究的基础,如果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做因果关系检验,则数据的非平稳性有可能导致没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出现显著性,而本来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表现出不显著。所以在做格兰杰检验之前,必须对四者做平稳性检验,如果数据达不到显著性要求,则做1阶差分,如果仍然不平稳,继续做差分,直至平稳为止。本文使用ADF对平稳性进行检验,得出:通货膨胀、基础货币供给和进口原油价格都是零阶单整的,即它们本身是平稳的,平均工资是不平稳的,但它们四个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对上述四者做了单位根检验之后,本文接下来直接对其进行格兰杰检验,得出:OIL是引起CPI的格兰杰原因,而CPI也是引起OIL的格兰杰原因,两者是双向因果;而CPI是的格兰杰原因,但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事实情况不符,可能是由于货币供给增加传导至通货膨胀有时滞;平均工资与CPI则不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
(四)协整分析
上文研究得出CPI、、WAGE和OIL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协整。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3.8094)(7.7387)(2.1501) (5.0437)
R2=0.9003 F=69.2367 DW=1.4188
由上述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平均工资WAGE和进口原油价格OIL与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各自变量与通货膨胀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完全支持之前的理论分析。具体来看,基础货币供给与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大,分别达到了0.1747和0.1804,这可以看出货币供给增长和平均工资的上升才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另外,以进口原油为代表大宗商品价格也对我国通货膨胀有影响。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到回归方程的β系数的t检验显著性达到5%,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还需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做一阶自回归模型的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回归残差水平值ADF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协整方程成立。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对财政扩张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分析表明,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货币、信贷和国际三个渠道影响通货膨胀。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平均工资和进口原油价格的上升是影响本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且各因素之间与通货膨胀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货币供给与平均工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为剧烈,它们是造成本轮中国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而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通货膨胀也产生重要了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鉴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货币供给的增加最终会形成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注意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使其在一个适度可控的范围内,既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又不会形成通货膨胀。
(二)鉴于平均工资的上涨对通货膨胀影响很大,而我国却正面临刘易斯拐点,丧失人口红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对人力资源倾斜,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输出流动,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切实保障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全民科学技能素质。
(三)鉴于以原油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依存度却逐步上升,因此,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发展替代能源,降低对国际进口能源的需求,鼓励企业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谢平.财政赤字不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财政研究,1988(2)
[2]丁建原.财政透支的一般理论考察,财政研究,1991(7)
[3]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税务研究,2002(6)
[4]许雄奇,张宗益: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管理世界,2004(9)
[5]张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后果: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模型对1992~2009年中国数据的检验,经济学动态,2010(1)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使得原本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成为现实。面对物价高涨的趋势,2010年12月初,中央已明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组合政策。显然,在宏观经济复苏态势尚未完全趋稳及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将有利于确保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在传统的积极财政政策出动模式下,能否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型,从而缓解流动性极度过剩的局面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内外学者已作过较多的分析。综合来看,货币超发导致的流动性过剩是其主要原因。当然,对于货币超发的途径,既包括因外汇储备过多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也包括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天量信贷投放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讨论有关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时。大多数的学者都主张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办法来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和财政预算制度下,无论是加息还是人民币升值都无法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转型。促进货币政策的转型、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扩大政府公共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
与以往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机制不同,本次通货膨胀的形成虽然与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2008年底以来救市政策下的天量信贷资金投放。事实上,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缓慢的升值之中,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并未相应减少,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局面也未得到根本的改变。相反,2007年上半年的物价上涨和资本市场泡沫的形成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外汇资金的流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因外需的急剧下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幅已有所下降。但2008年底以来,在金融救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商业银行发放表内信贷资金近18万亿元,表外资金近2万亿元。天量信贷资金的投放导致了流通领域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若要遏制当前通货膨胀的势头,管住银行新增信贷,回笼部分信贷资金将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但是,在现有的积极财政政策模式下,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值得怀疑。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61-02
1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的度量, 主要有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简称CPI)、GDP平减指数(又称缩减指数)等指标。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将对CPI有一定的影响,GDP平减指数计算基础较CPI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GDP平减指数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但我国较多地采用CPI来衡量通胀水平。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在收入水平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会大大削弱货币的购买力,从而侵蚀人民群众的财富,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诱发社会的不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
1-5月CPI较上年同期增长8.1%,增速低于1-4月的8.2%,但是仍然大大高于政府设定的4.8%这一2008年全年增速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今年总体通胀形势十分严峻。
2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
综合起来,有以下原因:
(1) 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 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2) 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
由于去年美国次贷风暴爆发,造成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为了挽救其金融机构及经济增长,向市场大量注资,同时连续多次减息,造成美元贬值,全球流动性泛滥,食品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3) 经济快速增长, 固定投资过热。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的结果是,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GDP)91443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快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投资增长大约达到30%,GDP增速达到11%时认为经济增长过热。可见我国差不多达到经济增长过热的警戒位了。
(4)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新高,这种形势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和一些贸易伙伴的摩擦,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巨额贸易顺差带来巨大的外汇占款,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下,央行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来买进外汇,这样直接造成两个后果:外汇储备不断创历史新高;国内流动性泛滥,成为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3 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建议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意味着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或者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已经不能弥补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增长所依赖的前提已经消失甚至开始起反作用,未来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我们在短期内使劳动生产率或产业升级能够出现“”;二是通过经济转型,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缓和当前通胀局面。前者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以下即是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所提的建议:
(1)通过经济转型,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善贸易状况。
一方面,新能源、节能降耗、3G重组、大飞机项目等将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内需的扩大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推动,从而减少贸易顺差,进而减少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另一方面,控制出口, 扩大进口, 并适时适度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对基础货币投放进行“釜底抽薪”的矫正,同时为了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应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防止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2)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央行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信贷投放额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发行央票等手段来加强货币的流动性管理。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投资过热或者是经济过热,主要是长期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即便通过控制信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经济过热不一定能下去,因为有外汇等的大量流入。所以,在近期,加息对于央行下一步的紧缩政策将是很好的选择。
(3)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即是:控制财政赤子;推进改革;调整结构;增收节支。总之既要包括财政收支供需总量的调控平衡;又要包括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结构的调整与均衡发展。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共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5)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多种目标, 而这些目标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对于通胀上行风险和经济下行风险应审慎权衡利弊,统筹兼顾, 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 精确制导。
参考文献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抑制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压缩赤字、控制通货膨胀、解决失业、均衡收入、平衡国家收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功能
(一)稳健财政政策要配合宏观调控,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影响。如,针对2003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中央银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迄今为止,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效果,但是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并不稳固。为巩固宏观调控的基础,稳健财政政策,应适当控制和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和财政赤字的规模,避免给经济带来扩张性效应。同时,曾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充当宏观调控主角的财政政策,将让位于货币政策,在这一轮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宏观调控中甘当配角。
(二)稳健财政政策要突出其结构调整功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比,一般是总量控制不同,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要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因此,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包括总量控制又包括结构调整。如,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整,一方面要体现总量适度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既要防止经济总体过热,又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稳健财政政策这种结构调整功能,一般可通过合理的税制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实现。
(三)稳健财政政策意味着要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加大农业税减免力度。我国政府2008年已经积极酝酿和推行税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比如,在全国停征农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加快进度;在保证出口退税正常需要、确保“不欠新账”之外,还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历年遗留的出口退税欠款的“老账”问题等。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加大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力度,逐步进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开征消费税等税制改革项目。
三、对稳健财政政策的建议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和现阶段国情,现阶段我国稳健的财政政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财政政策的市场调控作用。市场失灵是现代政府存在的经济动因和政府经济作用的边界,但它没有要求政府必然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管理。所以,笔者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应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市场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稳定物价。当前,我国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形势已十分严峻。今年2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涨8.7%,创12年新高——今年1月份严重雪灾导致的商品短缺加剧了物价上涨。而2007年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似乎并不显著。为了实现物价稳定的基本目标,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收支的办法来紧缩缺口或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缺口时,用减少政府支出或者增加税收的方法,可以使通货膨胀缺口得到消除。
(三)以巨额的财政收入做保障,加强对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364.8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支出323亿元;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499.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同比增长25.2%,主要用于支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6,684.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2008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2.6%,而从以上数据显示,用于民生的每一项增长速度都高于22.6%。由建设财政,到吃饭财政,再到民生财政,我国推进公共财政的步伐正在加快。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2007年美国爆发了继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蔓延到金融领域,随着雷曼兄弟等世界著名投行在危机中纷纷倒下,次贷危机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中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受到的冲击最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场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2007年上半年,我国面临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通货膨胀带来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生产成本上涨、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扩大等问题。直到2008年8月以后,通货膨胀的压力才有所减轻,历时1年多的通货膨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就通货膨胀问题展开论述。
一、通货膨胀的性质
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学术界也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的,关于通货膨胀的权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普遍的持续的上涨”,因此又称他们为“物价派”,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另一种学派是“货币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通过货币数量论证明了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决定因素。目前,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是综合二者即通过研究物价和货币数量的两种经济现象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如果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同时还伴随着经济过热,这种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反之,即为通货紧缩。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国外的经济学家一般将其分为四大类: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通货膨胀也可以从一国传导到另一国,显示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征,这正是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弊端之一。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种,其中CPI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它通过衡量居民的生活费用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当CPI超过5%就可看作是严重通货膨胀,CPI在3%~5%之间是温和型通货膨胀。2007年我国CPI指数从年初的2.2%上涨到年末的6.9%,全年涨幅4.8%,通货膨胀还是温和型的。
二、从“价格”出发解释通货膨胀成因
(一)结构性通货膨胀。2007~2008年度,通货膨胀率先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体现出来了,具有明显的“结构化”特征。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其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成品上涨31.7%,蛋类上涨21.8%。导致农产品涨价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政策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而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旺盛,使得供求不平衡,价格也就被推高了。2007年国际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南方农产品供给不足,北方大量粮食、蔬菜、猪肉等物资运到南方,加大了成本,农产品的价格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1~2月份,我国CPI创新高分别上涨7.1%和8.7%,足以证明通货膨胀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输入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此次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次贷危机产生后,大量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流向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些热钱的进入大大推动了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从而推动了我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引发国内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普遍涨价。我国是世界上进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在石油和铁矿石进口上一直是世界进口大国。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第一季度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目前铁矿石超过一半以上依靠进口;大豆、植物油进口超过50%。2007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涨价,屡屡突破每桶百元大关;铁矿石价格上涨9.5%,2008年则上涨65%~71.5%,这使国内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加大,导致国内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压力。
(三)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7年至2008年6月,我国经历了高通胀和高增长的发展历程,这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结构有重要关系。传统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消费只占GDP比例的50%左右,而投资和出口占比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6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由50%、50.1%和-0.1%转变为39.2%、41.3%和19.5%。投资超过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7~2008年固定增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长的速度也很快,2005~2007年出口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投资和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三、从“货币”出发研究通货膨胀的根源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经济中存在过多的货币将会导致物价上升,纸币贬值。下面就从货币方面来探讨一下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源。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超额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已经持续多年顺差,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顺差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另一方面是我国鼓励国际来华投资的政策,吸引了海外对华投资逐年增加;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短期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外汇储备不断膨胀,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到2万亿美元。如此大量的外汇储备也带来了隐患。由于我国采取的结售汇制度,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障人民币不至于过快的升值影响出口,政府不得不用买汇的方式买进大量的美元,使得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对应的是人民币的投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2001~2007年我国的货币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年增长幅度分别为7.1%、9.62%、10.93%、12.05%、16.99%,货币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因此外汇占款的通货膨胀效应更加显著。
(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需求,造成货币供需不平衡,供大于求带来了价格的上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源于投资和消费的矛盾,由于我国居民长期存在保守的消费意识,加之落后的金融投资观念和投资领域狭窄,居民将大部分收入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银行,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银行吸收的存款越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越多,在缺乏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最大化地盈利不断放贷,信贷膨胀带来的是投资过热,投资的增长又会增加国民收入,一旦投资过热,通货膨胀问题也就产生了。
同时,关注国际市场的资本动向,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是不可忽视的外因。由于美国长期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美元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2007年以来,美联储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继续加大美元的发行量。美元供给量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美元贬值预期,大量资本流入其他国家寻求庇护,加剧了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
(一)货币政策手段。2006~2007年央行频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央行先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共15次,仅2007年就达到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至17.5%。其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8日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9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同时,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自2003年4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2005~2007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万亿元、3.65万亿元、4.07万亿元。此外,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二)汇率政策手段。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只要人民币还有升值的空间,国际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
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三)财政政策手段。2008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因此,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第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第四,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2009年我国股市开始复苏,IPO新股上市发行,大小非全面解禁,创业板筹备上市,资本市场面临全新的挑战。政府可以采用提高资本市场交易成本、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宏观调控手段抑制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从而减小资本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推动压力。房地产市场更加需要政府推出“组合拳”来整顿市场秩序。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压缩银行对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加大对房价的调控力度,使价格真正体现供需关系;规范土地审批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对炒房投机行为加以严厉监管。
再次,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另外,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通货膨胀上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能够激励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最后,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林建华,任保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通货膨胀特征及化解[J].经济问题,2008.12.
关键词: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供给推动型
近几年来网络上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则都是通货膨胀的产物,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困扰。尤其是油价的上涨和房价的飙升,更是让人一目了然了这场风暴的来势汹汹。在通货膨胀下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必然会导致他们支出增加,生活会更加困难。从而使贫富差距变得更大。正确的分析出通货膨胀涨的成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稳定我国的货币波动,这样才能使经济稳定。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
一、中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11月以来,消费品价格急速上涨,每月的CPI的涨幅都超过5%。2011年国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55%,物价上涨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我国陷入了一场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而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受到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
以下是我国2001年至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情况。
近十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情况
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通货膨胀率(%)18154859-07225426262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在2008年达到了最高值,原因很简单,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罪魁祸首”,在国家实施紧缩性政策的治理下,在2009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从59% 到-07%,可以看出政府的措施得到了有效地发挥。
但是,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再一次逐年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知,2010年的通货膨胀率又一次变为了正数22%。而2011年,中国仍然是通货膨胀之年,在2010年的基础上呈现出继续上升的势态,几乎与2008年的最高值相持平,达到54%,但是2012年的数据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并且在不断地与通货膨胀做着斗争。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国内原因
1、货币供应量过大,流动性过剩。由于中国多年的资本项目和经常性项目顺差,每一块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去,造成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而政府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低汇率,就不得不增发人民币,又进一步的加剧了通货膨胀。而政府投资以及与各级和各地政府所“发动”和“促动”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也造成了投资过热。
2、经济结构失衡。在经济活动中,各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一致,其中部门的兴衰更替频繁,各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密度不一样,而社会经济结构并不能非常有效地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衰落的部门转移到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性部门转移到开放性部门。但是,生产效率提高慢的部门、和非开放性部门在工资和价格等问题上都要求和其他部门享受一致的待遇,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二)国际原因
1、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极大地增强国际市场的流动性。由此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油价)以及美元的贬值,很有可能会传导到中国。美元贬值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猛涨,而中国又是这一类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大国,从而也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对能源与原材料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除了本国国内资源以外,需要向国外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势必会通过国际输入抬高我国最终的产品价格。
3、大量热钱的流入。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它疲软的经济形势以及较低的利息率都影响了它对这些流动性的吸引能力,加之美元不断贬值,使大量热钱把货币升值预期好,汇率稳定的市场作为目的地。近几年,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汇率也保持相对稳定,促使国际上大量热钱以套利为目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乘机在房地产、股票、债券市场中获取巨额利差,导致资本市场价格高涨,对我国经济秩序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国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三、我国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最常用的方式。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出售政府债券等手段,通过种种措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消费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减少财政赤字、改革税收制度等,通过财政支出的变化,对市场中各种需求形成引导,朝缓解通货膨胀的方向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鼓励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升级,阻断国际通货膨胀向国内传导。我们首先要对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变化。然后是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来促进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后,国家应该相应地进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制度的变革,使之能与经济的新结构、新的增长模式相适应。
(三)控制境外热钱流入
热钱的目的是纯粹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热钱的形成,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性投资基金快速扩张等原因。
那么,如何控制国外热钱的大量流入呢?第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缩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但是这一措施可能对股市的影响程度有限;第二,寻找另一个分洪之地,例如房地产市场,但是这会使房价继续上涨。可见,控制热钱的措施虽然能够降低我国的通胀压力,但是考虑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政府在实施此做法时必须谨慎。(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是当今社会一个高频词汇,各个场合都能够听到通货膨胀,究竟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过膨胀与人们所说的物价上涨有什么联系以及区别,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这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加深自己对于通过膨胀的认识。
关键词:
通货膨胀;货币;物价;政策
通货膨胀是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通货膨胀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通货膨胀在我国成为一个热词,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年我国通货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通货膨胀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其所带来问题。本人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对于通货膨胀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很多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之中,因此在课堂之外继续查阅通货膨胀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了解体会写作了本文。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有经济常识的人的第一回答就是物价上涨,这一个概念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通货膨胀确实表现为物价上涨,但是物价上涨并不一定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从通货膨胀的具体概念来看,通货膨胀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从概念可以看出,一种或者几种商品的涨价,商品某一时间段的涨价,都不能够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长期整体水平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在一段既定的时间内,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衡量通货膨胀最常见的一个指标就是CPI,即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数的获取主要依赖于从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个地区选择的数十万个家庭,这些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数据给统计局,然后统计局依据这些数据计算CPI,一般来说,CPI超过3%就意味着严重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影响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可以说每一个人都难以摆脱通货膨胀的影响,无论是有钱人也好,还是穷人也好,无论是城市人也好,还是农村人也好,都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1.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将会带来物价上涨,物价上涨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影响,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可以买的东西却变少了,举例而言,本人对于物价上涨深有体会,原来街边卖五毛钱一杯的豆浆,现在都卖到两三元了,原来十几万元一套的房子,现在都超过百万了,这就是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物价的持续上升给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感到了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物价上涨还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抢购行为,扰乱社会秩序。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财富分配。财务分配效应也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低收入者(拥有较少禀赋者)福利受损,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禀赋者)却可以获益;以工资和租金、利息为收入者,在通货膨胀中会遭受损害;而以利润为主要收入者,却可能获利。同时财富的分配效应还体现在私人以及政府在财富重新分配方面,通胀会有利于政府而损害私人,政府会获得通胀税。通胀利于借款人而不利于放款人,举例而言,一个人10年前欠你100万,10年后才还你,这肯定对于借款人来说是一个大便宜,毕竟10年之后的今天,10万元的购买力是远远无法与以前相比的。
3.收入下降。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对于大部分工薪家庭来说,收入有名义收入以及实际收入之分,名义收入是指收入的绝对数则,实际收入则是剔除通胀以后的收入,同样的收入在不同的时代其购买力完全不一样,通货膨胀将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出现下降,同样金额的钱通胀条件下,所能购买的东西将会大大减少,举例而言,一个月薪3000元的白领,在前些年,可以过的很不错,但是这些年,将会感到生活相对吃力。一般来说,工薪阶层的收入很难与通胀保持同步,收入固定的情况下,他们工资的购买力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不过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通货膨胀并不是一无是处,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轻度的通货膨胀反而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的,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增长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随的重要原因。其实回顾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会发现,物价也呈现出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是为什么通货膨胀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对于这些原因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明确究竟是什么状况带来了通货膨胀,这样才能够通货膨胀的应对方面做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的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直接原因。从直接原因来看,任何通货膨胀其实都是货币太多,即货币供应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出是相对固定,同样产出下货币越多,物价也就越高,通货膨胀也就会越是严重,举例而言,同样1套房子,当标价10万或者100万的时候,房子还是那套房子,但是价格已经不再是那个价格,这实质上就是货币增发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央行有货币的发行权,如果实施了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来了太多的流动性,必然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会出现全面的上涨。
2.深层原因。从深层次原因来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深刻体现出来了供求层面的一个变化,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其一就是供求失衡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即产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其二就是需求拉动导致的通货膨胀,即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而引发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实质上也是常说的供不应求,供给难以有效的满足需求;三是成本增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在劳动力、原材料各种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之下,成本增加最终将会通过商品的终端售价反映出来,因此这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四、通货膨胀的应对
温和的通货膨胀会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严重的通货膨胀将会导致的经济陷入衰退,社会也会出现不稳定,因此针对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进行加以应对,避免通货膨胀失控。
1.稳健货币政策。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采用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投放,典型的做法就是提高利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将市面上的流动性进行回收,同时发行国债来回回收居民、企业手中的货币,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市面上的货币供给,从而逐渐削弱通货膨胀所产生的根基,实现恶性通货膨胀向温和通货膨胀的顺利转变。
2.紧缩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的应对还需要用好财政政策这一手段,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方面不能够过于激进,而是要保证一定的盈余,尤其是公共投资项目方面,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必须要谨慎投资,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需求。
3.严格控制物价。通货膨胀的有效应对需要用好物价控制这一手段,经济手段的效用往往具有滞后性,而行政手段则是立竿见影,针对物价过快上涨的问题,需要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部,避免一些不良商家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徐艳.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应对[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1期
关键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由来
通货膨胀是指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或平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在通货膨胀时期,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呈持续下降局面。因此,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人们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以下三种:(1).温和的通货膨胀;(2).急剧的通货膨胀;(3).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本世纪初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形成以后的产物。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可以无限发行,从而为通货膨胀的产生打开了大门。只要货币供应量超过了社会商品量,通货膨胀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尽管有很多诱发因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部门结构失调带动,但产生通货膨胀最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与商品的供给比例发生了变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得曼教授认为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他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的上涨,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他形象地指出“高通货膨胀是因为政府印刷货币太多,就是这么一回事。那就是唯一的原因,哪里都如此。”本世纪以来,通货膨胀如同一个幽灵,缠绕着社会经济。
二、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来,加之近年中央银行有发行过多的货币导致货币增长过快,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理论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其观点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国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形成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温和性通货膨胀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两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属于成本推动;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已经达到了25%,特别是化工,冶金等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温和性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国际传导,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需求膨胀带动国内价格上升,属于需求拉动;而原油及其他国际初级产品通过进口带动国内价格上涨,则属于供给因素,是成本推动。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计量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尺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常的经济秩序,生产经营活动规则,以及个人的生活习惯,都是以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为基础的。当出现通货膨胀以后,货币价值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动,这造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混乱,破坏了原有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活动规则赖以存在的基础。通货膨胀使人们实际收人下降,极大地损害了固定收人者。
2.破坏了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
由于商品价格的高低关系到每个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支配着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如何生产。在物价稳定时期,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物价比较容易掌握生产调节的方向。但是,在通货膨胀期间,物价水平变化较大,很难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往往造成生产和经营上的失误,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物价的普遍上涨,使价格无法反映市场的真正供求关系,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者的经营效果,这就使价格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通货膨胀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加剧了生产中各部门利润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而另一些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减和下降。
3.通货膨胀会使需求发生变态
在通货膨胀中,尤其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持有者由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就会把手中的纸币尽快变成商品,甚至不论商品是否需要。囤积居奇现象由此大量发生。在纸币不稳定的条件下,用纸币来计算经营活动已不可能,也不能衡量企业的盈亏,这时金银会重新在市场上直接成为计价的工具。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纸币甚至不能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商品所有者为了避免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损失,甚至会采取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纸币,物物交易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纸币流通甚至遭到完全的破坏。
4.通货膨胀加剧了投机活动
通货膨胀会加剧对商品种类和地区的需求不平衡,此起彼伏地发展,助长了投机活动的发展。投机活动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起着很大的破坏作用,使商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正常经济联系的纽带作用遭到破坏,促使大量的社会资本从生产领域转人流通领域,助长了泡沫经济的成长。
5.通货膨胀破坏本国出口公司的竞争能力
鼓励在国外抽人商品,以较低价格在国外购买商品,然后按较高价格在国内销售。使本国资本极力流往国外,寻求更加有利可图的投资和可靠的避难所。外国资本外流,国际结算状况恶化,加重外汇危机。
6.通货膨胀破坏了银行发挥正常的作用
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不愿意用货币形态保存资本和收人,所以,银行存款的来源缩小,银行账面数字虽然增加很多,但是,其实际价值往往缩小,这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资和贷款不能不相应减少,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提供信用实际上已无利可图,因为债权者收回来的债务是贬值了的货币,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同时,银行本身还会把大量资金用于投机,因为投机盈利比放款利息大得多。所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能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的力,反而成为破坏经济的力量。
四、应对当前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国没有近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利影响,对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必须下决心及时治理。这种治理应该是多方面综合进行的。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为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5.对外经济政策
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6.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厉以宁进一步解释说:“越过了这个警戒线,就是说失业率突破了4%时,可以出台一定宽松刺激经济的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了4%,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一定的紧缩政策。”
厉以宁认为,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失业有自己的特点,即中国经济如果不能保持高速增长就会出现较大的失业问题。“由于中国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包括农民在内。很多农民工进城之后在城里失业了也不回农村了,加大了中国失业率和就业压力。”他表示,欧洲等国家经济增速在2%~3%就没有失业问题,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工业化进行了200多年,农村劳动力已经释放完了。
对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厉以宁认为,中国的通胀是3种类型并存:第一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造成关键性的生产资料上涨;第二是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由原材料价格上升造成;第三是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厉以宁说:“宏观调控政策应当根据情况松紧搭配,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双紧在特殊情况、紧急情况下才会用,一般是松紧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