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防灾减灾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灾减灾措施

第1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在建高层建筑 基坑工程 脚手架系统 垂直运输体系 防灾减灾 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进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建筑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城市高层建筑建设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因施工灾害和事故而造成的经济和生命财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结合在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从防灾减灾角度来探讨对主要灾害的识别和分析,并从致灾因子的系统分析中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在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特点

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实际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程造价较高,施工任务量间距;二是工程施工工期较长,受到各路季节性施工的影响概率较大;三是高空作业量较大,因建筑高度和工程形体庞大而使得高空作业工作量较多,对施工材料的运输、相关机械的调配、以及人员管理难度增大;四是深基坑施工占整个工程施工的分量较大,且施工难度和施工技术、质量要求较高;五是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相对狭小,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安全作业要求较高;六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相对较高,特别是对于新型预应力技术、模板和脚手架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等要求较高;七是工程涉及的单位、工种较大,现场施工管理协调工作量较大,尤其是对水、电的管理更需要专项治理。

二、在建高层建筑致灾因子的影响分析

2.1 对深基坑工程施工中致灾因子的分析

基坑工程施工质量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建设总体进度的关键,而基坑工程因涉及到地下结构及周边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固性、水灾及地震等对基坑造成的变形问题等,都关系着整个高层建筑工程的安全。从基坑工程事故实例的统计分析来看,造成基坑工程失效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基坑整体存在滑动而丧失稳定性;二是基坑支护结构因底部地基的承载力不足而失稳;三是基坑底部土体因竖向变形而致的隆起信息,如周边土体的发生塑性变形、基坑开挖后的回弹、基坑底部吸水膨胀、以及基坑土压小于水压力等;四是基坑结构挡墙的破坏而引起承载力不足;五是锚撑系统因断裂、预应力松弛等而致的失稳;六是地下水的渗流而致的地面下陷等,从而诱发整个基坑工程出现失效。

2.2 对脚手架系统中致灾因子的分析

对于脚手架系统是临时搭建的确保高层建筑工程主体施工和内外装修的基础性结构,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常用的脚手架系统来看,主要有碗扣式、扣件式、门式、悬挑式、以及外挂和附着式等类型。细数因脚手架系统而致的事故原因,主要有外部作用激发失效,如因浇筑混凝土而造成支撑体系失效诱发事故;功能性失效,如因交叉支撑失效而诱发事故;生产过程操作失效,如架设支撑过程中因管理、复查不到位而致事故等。对于人为因素的原因分析,与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材料选择、以及施工现场管理等有关,如在构设脚手架时对地基的处理不当、施工人员因安全意识淡薄而违章作业、对施工用的脚手架材质存在缺陷、对搭设和拆除专项预案缺乏详细的交底说明等。对于自然因素的原因分析,主要与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诸如风灾、火灾、水灾、雪灾、地震等,从而导致局部立杆失稳,如因大风荷载的影响而诱发模板体系倾覆,因火灾的影响而导致钢管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的下降而发生架体失稳等,因水灾的影响而诱发脚手架地基发生沉降而致倒塌等。

2.3 对垂直运输体系中致灾因子的分析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垂直运输系统来说,主要承担对工程材料、模板、设备、混凝土、钢筋及人员的运送任务,常见的如塔式起重机、混凝土泵、升降电梯等。由于在建高层建筑施工对各类运输设备的使用率较高,对机械的维护要求较高,更需要对风荷载、地震作用等问题进行预案分析和研究,如对于塔式起重机要进行防风抗滑安全性验算、对附着间距和顶部延伸高度进行计算和确定,以确保塔身的稳定性;对塔基的抗震性能分析,对塔身标准节的有效联接和焊接质量的检查等。

三、完善在建高层建筑工程防灾减灾的对策

3.1 从技术与工程上来提高防灾减灾的对策

从基坑工程勘察资料的采集上要确保真实、可靠、全面和正确,避免因对勘察指标的错误性报告而影响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加大坑探、触探、钻探和物探相结合,应用专门的勘察手段来获取基址的水文信息,为确定合理、有效的基坑支护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在施工中要加大对土强度、土压力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并从工程设计优化中来确保基坑的安全。

对于脚手架系统的防灾减灾对策分析中,加大理论与现场实验相结合,从风荷载标准值的确定上,充分考虑施工季节、脚手架搭设高度、以及综合挡风系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搭设方案。特别是对于地震作用的分析,结合理论和地质构造特点,从抗震强度上来确保安全性,如减少脚手架的步距和纵距,加大连墙件的密度等。同时,加强对已建成混凝土结构抗力的时变性分析,考虑到现浇楼板的自重和临时性支撑体系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加大对火灾的防范,特别是对用火、用电的管理,既要加大对阻燃性材料和管材的应用,又要从安全生产的理念贯彻上来提高防火意识;对于恶劣天气下的雨雪风的影响,加大脚手架及支撑体系的检查和管理,增强其稳定承载力。

3.2 从管理与组织层面上提高防灾减灾的对策

健全在建工程组织制度建设,明确组织结构模式及分工,规范工程施工流程,并从管理职能和各参建方施工作业中来加大工程流组织、信息流处理和物质流组织。同时加大现场管理力度,从思想上、组织上、人才上、方法上来完善施工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与环境控制,以及施工方案的审批、奖惩等制度,切实推进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安全生产上来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贯彻好质量控制规范和现场技术管理,严格遵守施工工序和方案,并从应急预案的编制中来确保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四、结语

在建工程防灾减灾管理,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实际,更需要从灾害意识的普及和宣传中来强化。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建筑行业的监管,着力从工程材料的生产、流通和使用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真正从工程质量、安全上来发挥其政策优势。

参考文献:

第2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熙来书记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做好地质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好“两节三会”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现阶段是非主汛期,又值年末岁首,各防灾单位和责任人思想上极易麻痹大意,放松防灾工作警惕性,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隐患。各镇街务必高度重视“两节三会”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人员不散,劲头不减,措施、责任不变。

二、落实措施,全面排查

(一)组织人员,全面排查。

各镇街要立即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尤其要重点排查正在实施尚未完成的 年搬迁治理项目。对潜在坡面泥石流、土溜等地质灾害威胁区加强监测,及时组织对潜在崩塌威胁区内及不稳定凹岩腔下部的居民进行搬迁,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二)落实措施,加强监管。

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各镇街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网点,作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工作,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重心要落实到村组和居民个人,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制度,确保发生险情信息畅通和及时处置。同时,各镇街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作用,抓紧完成 年地质灾害搬迁防治任务,并对当前排查出来的隐患点及时落实防灾措施,确保险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3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现状 防治对策 绥中县

0.引言

绥中县位于辽宁西南部,地处辽西走廊西端,东邻兴城、西接山海关、南临渤海、北枕燕山,素有“辽宁西大门”之称。绥中是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重点支持区域。全县总面积2,76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14个镇,有汉、满、回、蒙等16个民族,总人口63.5万。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集石化、电力、港口、旅游、农副产品、机械加工为一体的能源港城,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为工程活动日渐强烈,各类地质灾害也日渐突出。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笔者曾参与了该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县区工作,就绥中县地质灾害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旨在对该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所意义。

1.地质环境条件

绥中县处于南温带亚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1℃。一月平均气温-8.3℃,最低气温-23.3℃,北部-24℃;七月平均气温24.3℃,最高气温36.7℃。 年平均降水量645毫米, 无霜期174天。

河流有六股河及其支流黑水河、王宝河。此外,还有九江河、狗河、石河、猫眼河等大小河流百条。一般都源短流急,季节性比较明显。

绥中县呈“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3,较高的山峰有平顶山(海拔925米),龙门山和三山,中部为起伏平缓的丘陵,东南为平原和低洼地,地形条件复杂。

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其中第四系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及低山及丘陵区的山麓、沟谷地带,其它地层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绥中凸起部位。区内古老的结晶基底广泛出露,决定构造形态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断裂十分发育,大小断裂有数十条,构造地质背景十分复杂。

区内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东南部平原区及山间谷地为淡水、南部沿海为咸水、)和基岩裂隙水(淡水)。岩土体的地质类型分为坚硬岩石(坚硬块状侵入岩岩浆岩组、侵入岩岩浆岩组、坚硬块状变质岩岩组)和松软地基(松软均一结构较好地基工程地质类岩组、松软多层结构特殊地基工程地质类岩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

2.绥中县地质灾害现状[1]

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和海水入侵三种地质灾害。是辽西地区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区县之一。其中不稳定斜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山丘陵区的几个乡镇,海水入侵灾害只分布在南部沿海乡镇。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境内地质灾害主要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造成5人死亡、损毁房屋11间,损失山羊15只,直接经济损失36.75万元。经统计,区内共有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168处,受威胁人口5538人,公路42925m,受威胁财产5521.70万元。基本稳定斜坡和泥石流(水石流)地质灾害点180处,(人口4597人,公路4900m,财产3587.35万元)。海水入侵总面积为104793.3亩,每年每亩地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00元,每年海水入侵造成的区内经济损失约为209.8651万元(不包括其它社会损失)。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困难,大部分居民仍在饮用咸水,患病率增加,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另外,土壤盐渍化严重,导致耕地减少,农作物减产,沿海防护林受到威胁,已出现大面积枯死。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一般以中小型为主,多发育于人口居住密集区、学校和交通干线,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给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的各项方案和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

3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1]

绥中县境内地质环境近几年虽然有所好转,但相对辽宁各县应属于较差行列。植被覆盖率较低,人类工程经动较强烈,比如人工切坡、过度放牧等,虽然易发生的地质灾害较少,但目前西北部存在大量的潜在的不稳定斜坡。东南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灾害有发展蔓延的趋势,已造成了部分居民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应引起重视。随着县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公路新线以及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县内的地质灾害还将进一步增剧,对县内的社会安定、经济建设都极为不利。因此,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的保护,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实施减灾防灾措施,已成为本区建设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此,对本区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作如下建议:

3.1 行政管理措施

3.1.1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职能、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各项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层层负责制,层层落实,万无一失,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1.2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并有效督促。县政府国土(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国家、省有关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法律、法规、条例基础上,结合绥中县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建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具较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1.3 合理规范建设用地行为,矿山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4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意义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采用各种媒介(如电视专栏、报纸、传单、文艺节目)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省市县政府颁布的相关地质灾害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土地法》、《矿产资源法》、《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使人民群众逐渐树立地质一生态保护意识,清楚地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知识和能力,自觉保护地质一生态环境。加大对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学习地质灾害管理知识、方法,使其业务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适应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要求。

3.1.5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制止掠夺性开采、开发行为。绥中县自然资源丰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能为绥中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严格禁止以牺牲地质一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性开发的恶劣倾向,做到规范开采各种矿产资源,在保护地质与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取得较好经济利益。

3.2 技术措施

3.2.1 科学规划,科学施工: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工程建设之前,必须申请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产生及造成的损失。

3.2.2 完善监测手段、加强监测,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链群规律,做好综合防治。

3.2.3 施工设计必须依据地质灾害客观实际,整治工程优质高效。工程治理的灾害点,必须委托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勘查、设计、施工、监理,施工人员须按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实施,保证工程质量。

3.3资金保障措施

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其运作经费列入专项计划考虑,计划比例可按当地财政支出适当考虑。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专款专用,滚动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专项资金充实县防治基金,使地质灾害的调查整治得到保证。制定鼓励地质灾害防治的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谁治理谁受益”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和多方筹措防治资金的办法,保证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

3.4抢险救灾措施

地质灾害发展到预警状态、临灾状态阶段实施。实施的原则是行政领导负责,组织有序,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大中型以上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由分管县长组织实施,小型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由所在乡(镇)领导组织实施。

4.结语

绥中县脆弱的地质环境性和人为强烈工程活动,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决定或导致了该县的地质灾害和新城衍生地质灾害较为普遍。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并成为制约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下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的各项方案和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是绥中县一项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也是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在保护中建设,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政策,才能达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4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消防管理;高层建筑物;火灾预防;火灾防范;防范措施

一、在建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1、燃烧迅速,火势蔓延速度快

高层建筑中,火势的发展速度比在普通建筑中快得多,主要原因有:①易形成“烟囱效应”。高层建筑有许多竖向井道,如楼梯间、电梯井、电缆井、排气道等,如果没有防火分隔或防火分隔措施不当,发生火灾时,好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形成火势迅速蔓延的途径。②易受风力的影响。风力对高层建筑火灾蔓延有明显的影响,据测定建筑物10米高处的风速为5米/秒,在30 米高处的风速为8.7 米/秒,在60 米高处的风速为12.3米/秒,在90米高处的风速为15 米/秒,风速增大,势必会加速火势的蔓延扩大,因而更加难以控制火势和迅速有效地灭火。③高层建筑自身特点引发火灾传播速度快。高层建筑为了维持其坚牢稳固,通常建筑基地比较大,楼层越高,相对的所要求的基地也就越大,由此单一楼层面积也就比普通的建筑物要大,整体的楼层面积也就更为宽阔,发生火灾时,燃烧的范围也就很大,火灾的传播速度快,同时,高层建筑物多走廊、通道、出口,也会加速火势的扩展。

2、疏散途径少、难度大

高层建筑一是层数多,垂直距离长,疏散到地面或其它安全场所的时间长;二是人员集中,影响消防员登梯的速度和人员疏散的时间,贻误了灭火救援的时机;三是发生火灾时由于各竖井空气流动畅通,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快,普通电梯在火灾时因不防烟火或停电等原因而无法使用,因此,多数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封闭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疏散。这些都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进行疏散的不利条件。

3、毒气危害大,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在高层建筑物火灾死亡的人中,70%-80%是中毒窒息而死的,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物在装修的过程当中,追求美观、新颖,使用合板、塑胶、纤维等易燃材料,火灾时不断燃烧迅速,并产生大量烟雾及有毒气体,危害很大。

4、排烟困难

高层建筑火灾时,因受消防登高设备和玻璃幕墙限制,以及风向,风力的影响,难以实施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 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也会受到如室外风压,室外空气温度与 的重要因素,那些在普通建筑内不易蔓延的小火星在高层建筑内部却可发展成火灾.另一方面,大多数高层建筑都设有 多而长的竖向井管如楼梯井、电梯井、管道井、电缆井、排风 管道等,一旦室内起火,这些竖直通道的烟囱效应就会使烟火很容易由建筑物的下层蔓延到上层.

二、在建高层建筑火灾防范措施

1、做好防火设计和施工管理

建设单位必须将防火设计图纸送交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审核批准,方可交付施工。如需修改设计时,必须经过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核准。施工现场的消防管理工作,应以施工单位为主,制订出各项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建筑竣工后,整个消防设施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并经过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关逐项检查合格,方可交付使用,否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白行决定使用。

2、完善建筑电气设备作业人员要求

第一,无证不能上岗操作;如果发现非电工人员从事电气操作,应及时制止,并报告领导。第二,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法规、规程和制度,不违章作业。第三,对管辖区电气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负责。第四,认真做好巡视、检查和消除隐患的工作,及时、准确地填写工作记录和规定的表格。第五,架设临时线路和进行其他危险作业时,完备审批手续,否则应拒绝施工。第六,积极宣传电气安全知识,制止违章作业和拒绝违章指挥。

3、加强建设过程主体管控

针对高层建筑的高火灾风险,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在 建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承建单位火 灾隐患的整改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疏散通道、消 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灭火器材配置及有效情况,用火、 用电有无违章情况,重点工种人员及其他施工人员消防知识 掌握情况,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情况,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和场所防火防爆措施落实情况,防火巡查落实情况等;并且 要深入开展在建工程建设消防质量、消防产品等专项监督检 查,对于不满足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条件、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的要依法督促整改。推行施工单位消防质量信 誉监管,强化建筑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质量责任 意识,依法严肃查处违反消防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建设、施 工等行为,强力监督各消防质量责任主体在高层建筑建设过 程中认真落实国家消防技术标准;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并落实 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 消防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并设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进行现场监督。动用明火必须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 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需要进行明火作 业的,动火部门和人员应当按照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施工; 动火施工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 全措施;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应有具体防火防爆措施; 电焊、气焊、电工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将容易发 生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严重的部位确定为重点防火部位,实施防火巡查制度严格管理。通过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 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消除高层建筑火灾隐患,确保高层 建筑建设消防质量,降低高层建筑火灾风险。

4、强化消防宣传培训,增强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能力。

施工单位应加大对消防法规、建筑火灾预防及消防安全管理知识的宣传及培训力度,培训各个岗位人员有关消防法规、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报火警、扑救初起火灾以及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等,通过教育保障施工现场人员具有相应的消防常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建立施工现场消防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结合灭火救援行动的各个环节,定期开展救生、供水、通信等战术操法训练和灭火救援实地实战演练,以保证现场施工人员遇到火灾事件时能够掌握灭火救援的主动权。

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增多是时展的必然,不可能因其火灾的严重性而因噎废食,关键在于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降低火灾的损失。在加强消防队伍对高层火灾作战指挥、实战训练等工作的同时,高层消防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的防范措施落实上;同时,立足初起火灾单位自救措施的落实。做好高层建筑火灾防范工作“责任重于泰山”。

参考文献:

[1]万红;简论高层建筑物的火灾防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张岩;在建高层建筑火灾引发原因与预防;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2期;

第5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字:山洪灾害;山洪监测技术;山洪预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规范的人类活动,如建矿、修路等给地质灾害留下诸多隐患。近15年中,每年年均洪涝灾害死亡2800人,其中因降雨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有关的灾害死亡1100人,占40%,并且呈加重趋势。可以说当前我国防汛抗洪中山洪灾害问题越来越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不仅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而且对防洪体系的影响十分严重。

受地形和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近年来,呼图壁县成为山洪灾害多发区。根据国防办《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我县组织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建立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对加强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1.什么是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是建立山洪预警系统为前提,预见山洪,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及现代化设备,做到监测、通信及预警为一体,及时准确的向管理部门提供山洪预警信息,全方位的服务社会,有效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深受百姓欢迎的一套系统。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体系是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和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通过实施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预案编制等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和管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构建群测群防体系,力求达到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标的一个项目。

2.呼图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概况

2.1 项目区域现状

呼图壁县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流域(6个山洪沟)经常在汛期爆发历时灾害严重的溪流洪水灾害,给全县人民的财产和生命造成大量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县内部分区域还存在发生滑坡等山洪灾害和潜在的隐患。由于原有的防灾工程设施基础薄弱或尚未建立,防灾标准低,同时财政资金有限等种种原因,呼图壁县防灾减灾体系尚未全面健全,信息传递非常困难,预报预警效果不理想,预警通信手段原始落后,与防御山洪灾害的要求差距较大。

2.2 项目建设内容

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通过建设雨量站、水位站,配设简易站以及预警点等工程,建成后在监测信息采集、预报分析、视频会商决策的基础上,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通过手机群发、传真群发、无线广播、对讲机、高音喇叭、手摇警报器、锣等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层层传达,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的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图2―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利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按照站点布设原则在各个小流域中上游布设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水位站,实现雨量和水位的自动监测。并通过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

利用原有自动气象站可以实现雨量的自动监测,通过GSM/GPRS实现监测数据的传输。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在该站点安装数据备份和转发设备,从而将该站点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自动雨量监测网络中。

已有的水文站建有简易雨量站一个,简易水位站一个,均可正常工作。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应将简易雨量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雨量监测网络中,将简易水位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水位监测网络中。

呼图壁河流域建有渠首3座,其中只有青年渠首建有简易水位站,可以实现水位的的人工监测,通过本次项目建设应将简易水位站纳入到县监测预警平台的简易水位监测网络中。

利用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在呼图壁县水利局建立县监测预警系统和山洪灾害信息监视系统。

系统建成后,在县行政区划内具备宏观掌握境内雨情时空变化的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设定的成灾雨量等级或成灾水位等级,实现实时预警。建设简易监测站,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2.3 建设流程

本次非工程措施建设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完成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第二阶段:分阶段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任务,并完成各套系统的最后调试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建设完成非工程措施建设并纳入州防御系统,实现逐级传递,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呼图壁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

图2―2 工程建设流程

为了使系统设施在多种气候、多种环境下长时间无故障运行,除了对设备自身的质量要求外,还需要对建筑安装工程的设计、施工、维护、安全进行严格把关,达到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低成本、使用安全、防火防盗等目标。

目前呼图壁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外业土建工程已经实施完毕。安装调试工作已完成,基础数据已传入中心机房。建议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落实运行维护管理单位和运行维护管理经费列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

3.山洪预警系统的优点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有数据传输准确、高效、稳定,供电灵活、使用便捷等优点,在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加大灾害预警能力。在灾害发生前可提前做出应对方案,进行人、物的安置转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应对灾害的财政支出,保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准确性。在灾害发生时系统能够准确反映所监测区域的数据变化情况。传输高效性。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山洪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人员转移避险行动情况,并可根据通信网络实际情况采用定时拍照上传图片和实时动态视频传输等方式。传输稳定性。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可以不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减少布线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保证传输的稳定、可靠、及时。供电灵活性。灵活的选择风光互补供电方式,保证设备的持续工作。可以对实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预警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使用便捷性。可根据需要配备移动巡查设备,在山洪灾害发生时,防汛人员携带移动巡查设备到达现场,能及时掌握实时雨水情和区域汛情,并实时采集现场图像和相关数据资料,上传到防汛指挥部门,为应急指挥提供支撑。

4.对山洪预警的展望

山洪预警系统是人们根据山洪已有的发生规律,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提前告知灾害的到来,为项目区居民组成一道坚实预警墙。过去山洪来了,老百姓只能等死。因为山洪暴发的突然性,洪水来势凶猛,老百姓还没来得及逃,就被其吞没。如今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借助软件技术,提前预测山洪的到来,大大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甚至利用洪灾发生的特点,可以阻止山洪的发生,这也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知识不断丰富的今天,强调用智慧,用科技去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才能为百姓谋利,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5.结论

山洪灾害的预防涉及学科范围广,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改进技术,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建立起科学、准确、及时的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体系,利用自动监测与远程遥测技术、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和现代水文模型等专业技术,通过在呼图壁县开展以建设山洪灾害防治与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呼图壁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变被动抗灾为主动抗灾,扭转防汛抗灾传统、被动的局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呼图壁县易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的河流和支沟暴雨、洪水的情况进行实时有效监控和及时科学调度奠定坚实基础,为抗洪抢险赢得宝贵时间,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昌东.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标准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2] 王召贤. 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 欧阳骏,陈新国,高,陈瑜彬.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建设与应用[J]. 人民长江,2011,06:109-113.

[4] 张审问. 浅析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项目建设[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1,07:50-52.

[5] 修富钧. 新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共享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厦门大学,2014.

[6] 胡维忠,叶秋萍,陈桂亚,张平仓,丁洪亮. 构建科学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J]. 中国水利,2007,14:34-37.

[7] 王景浩.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概述[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5.

[8] 何秉顺,黄先龙,郭良.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路线与核心建设内容[J]. 中国防汛抗旱,2012,05:19-22.

第6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施工技术;防治措施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岩土工程指的是工程在中建设所涉及到的岩土体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 ,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 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坡)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

技术标准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厂r02 18-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IJ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3.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问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

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 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第7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 渗漏 措施

当前,现在住房已成为商品‘居民已拥有自己的私人住房,因此,住房的质量问题也就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工程建设的主要质量通病,从质量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以及现场监督抽查的情况看,比较集中在屋面、楼板渗漏方面。结合工作实践,归纳了房屋渗漏水的主要形式,并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建筑物外墙渗漏的形式

1.1混凝土夕墙裂缝引起的渗漏。外墙上有贯通的裂缝,就会出现渗漏、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形、干湿变形都有可能引起外墙开裂。其中由于温度引起的开裂最为常见。

1.2砖混结构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由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砖砌体的 2倍,在相同温差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伸缩值要比砖砌体大 1倍左右。当外墙砌体抗剪强度不够时就会引起墙体开裂。温度应力产生的裂缝主要出现在顶层内外纵、横墙两端,靠山墙的开问表现最明显。

1.3砌体外墙缝隙引起的渗漏。砌体结构的外墙砂浆灰缝不饱满是造成墙体渗水的重要原因。框架填充墙结构的外墙,未按规定设有拉结钢筋造成墙柱之间留直茬作法,所以框架填充墙和柱子之问是防水的薄弱环节。此外,由于来按规定和操作规程施工框架粱底最后一层砌块的砌筑不但竖缝及水平缝难以饱满,在梁底还存在由于砌体沉降引起的缝隙。玻璃幕墙结构的外墙墙顶部与女儿墙之间不锈钢铝合金压顶封闭不严,如螺丝孔、压顶塔接处不打胶或打胶不严密,都会造成渗水。隐框玻璃幕墙玻璃之间打胶不严密,有些打得太薄、有气泡、针眼、少数国产胶粘结性不良,适应变形能力差,易老化。也会造成渗水。另外,墙体砌筑施工中,固定脚手架的铅丝洞、脚手洞等填塞不实落水管铁箍、悬挂等处的扒钉、电线绝缘插架或其它穿墙管线等部位塞灰不严密,都易留下渗水通道。

1.4混水墙外粉刷分格缝破损引起的渗漏。外粉刷分格缝由于不交圈、不平直或砂浆等残渣在缝内未清除,使雨水积聚在分格缝内,施工时木条嵌入过深,使分格缝底部抹灰层厚度不够、雨水浸入墙内;缝内未嵌填密封材料或嵌填的密封材料老化,失去防水密封的作用而引起渗漏。

1.5门窗洞口周边封堵不严弓I起的渗漏。

大多数建筑物门窗框采用铝合金塑料及异型钢材制成,这些材料与墙体材料的材性相差较大,由于温度变形使它们的界面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渗漏。

1.6细部构造不当引起的渗漏。外墙上有许多凸出外墙面的构件和设备,如挑檐、雨棚、阳台、窗套、落水管等。这些构件有的没做滴水线,或滴水线做得不标准,造成水沿外墙流淌;有的排水坡度不够,甚至反泛水;有的落水口堵塞,造成积水,当与外墙面交接处防水高度不够时,造成外墙渗漏;有的落水管密封不严,又靠墙安装,若有脱节或松动,墙流淌导致雨水沿夕而出现渗漏。

1.7外墙安装空调器、商业广告牌等引起的渗漏。在外墙面上钻洞设支架,支架安装完毕后,洞日缝隙未嵌填密封材料或嵌填不得法,或嵌填的密封材料过早老化,因而雨水从缝隙而入,这种情况在南方较为严重。

2建筑物外墙渗漏的主要原因

2.1材料方面的原因。作为主导防水材料的沥青基低油毡和APP等防水卷材质量下降,合格率普遍低下,尤其是小型厂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工艺处理,质量关、技术关都没把好,甚至生产防水材料的原材料的质量也有问题;多数防水涂料生产厂家为了价格优势,质量降低而且施工用量要求不足,涂漠过薄,致使耐久年限短;塑料油膏质量极不稳定,多数产品用大锅熬制,合格率普遍较低;夸大宣传,以次充优,假冒伪劣比比皆是。

2.2设计方面的原因。设计单位在进行设计时,对于屋面坡度的确定、排水系统的设置以及材料的选用等没有依照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从而造成屋面渗漏水。在20世纪50、60年代,厨房、厕所地面都设有防潮层,而现有的设计中则省去了防潮层,致使楼下住户遭殃。

2.3施工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找平层与细部节点施工质量低劣;防水层的厚度达不到新规范的规定,特别是防水涂膜的厚度及其粘结油毛毡的马蹄脂的厚度,涂刷不均匀,厚薄不一;将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直接置于防水卷材上,这样易造成防水层的破坏;平屋面、天沟和檐沟的排水坡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排水路径不畅通;管子接头不牢密封程度不好。

3建筑外墙渗漏的防治措施

渗漏防治的原则以排为主、以防为辅、综合治理、多道设防、刚柔并用、防排结合,复合防水、全面设防、节点密封等设计原则。按照此防渗漏原则,采取具体防治措施。

3.1控制墙体的裂缝。外墙无论采取什么结构形式,很难完全避免裂缝的产生。另外,外墙还有大量的门洞、窗洞、脚手洞、窗楞洞等,这些部位都是防止渗漏的薄弱点。

3.2提高墙体材料的抗渗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提高密实度,但同时也增加了墙体的自重,降低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3.3加强墙面排水。加强阳台、雨棚、落水管等部位排水及检修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此引起的外墙渗漏。

3.4对外墙面采取憎水处理。典型做法是采用有机硅乳液对外墙面进行处理,经处理后的外墙面,水不能湿润,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毛细作用引起的渗漏。对于较大的裂缝和孔洞以及风压较大时,其作用效果将受到限制。

3.5瓷砖贴面粘贴外墙瓷砖 (或釉面纸皮砖1.可有效防止外墙渗漏,应注意面砖粘结剂的选用和勾缝处理,避免外墙砖脱落以及灰缝进水引起的温差渗透。

第8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北流市地质灾害现状

北流市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各镇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威胁,灾情较为严重,灾害经济损失较大。如西埌镇西冲村大竹根泥石流(BL-049),造成死亡14人,毁房40间,直接经济损失27万元;塘岸镇金城村红日岩崩塌(BL-348),造成4人死亡;新圩镇覃冲村旺庙脚滑坡(BL-035)造成5人死亡;大里镇冠塘村佛子冲滑坡(BL-029)造成4人死亡,毁房30间,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大里镇林垌村斗田肚滑坡(BL-026)造成3人死亡,毁房15间,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民乐镇石垌村文魁田滑坡(BL-062)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毁房30间,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民乐镇萝村村黄岭山滑坡(BL-055)造成2人死亡,3人受伤,毁房30间,毁田30亩,迫迁6户,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六麻镇六美村根竹滑坡(BL-209)造成3人死亡,毁房8间,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2北流市常见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据调查统计结果,北流市地质灾害主要以人为引发地质灾害为主,灾害种类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2.1滑坡

2.1.1滑坡影响因素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①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建房削坡:北流市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市,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5%,因此广大农村农民建房多于坡脚挖坡修建,一般形成高5~20m,坡度将近直立的边坡,使边坡上土体处于临空状,在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前述滑坡多与该活动有关。b修筑公路:在修筑公路过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边坡,导致边坡岩体结构受到破坏,岩体,加速岩石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体降低,加上坡体临空,支挡、护坡措施失当,边坡失稳。如北流市至容县一级公路滑坡。

可见,人为工程活动强度与滑坡形成关系密切,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②降雨:北流市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大多在丰水期时发生,其中7~8月滑坡发生的频率最高,发生滑坡159处,占滑坡总数的91.9%。而降雨量少的1、2、3、4、9、10、11、12月份,滑坡极少发生,有的月份甚至没有发生。滑坡数量与多年月平均降雨量、时间关系见图1-1。

2.1.2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钻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竖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撑盲沟。

②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b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2.2泥石流

2.2.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固体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的控制。

①地形条件泥石流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个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堆积区的地形较平坦开阔,利于碎屑物质的堆积。

②地质条件a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条件。b地层岩性:地层是泥石流松散固体物质的物源。区内花岗岩表层风化强烈,上部第四系残坡积层松散,遇水极易崩解,产生滑坡、崩塌,为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大竹根泥石流。

③水文气象条件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同时降水入渗软化岩土体,引发岩土体的滑坡、崩塌。2.2.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2.3岩溶地面塌陷

2.3.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和地下水活动是塌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多种外界动力因素的作用,影响着土洞的产生、发育和塌坑的形成。

①必要条件

a岩溶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赖以产生的基础,它为塌陷产生提供了物质运移空间。质纯灰岩岩组易被溶蚀,在浅层部位可形成连通性好的洞隙网络系统。在不纯灰岩和白云岩岩组的局部地段,由于构造影响和地下水迳流条件较好,岩体洞隙也很发育,亦可形成塌陷。

b松散履盖土层调查区的第四系土层具有一个特点:厚度小、松散、欠固结、孔隙度大、强度低、含砂量大、易崩解,因此其抗潜蚀、抗崩解、抗塌能力弱。

c地下水活动地下水活动是形成岩溶地面塌陷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又十分活跃的因素,能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和效应:

A改变土的容重,增加土层的有效重量,改变土的塑性状态和力学强度。

B水位下降可发生渗流潜蚀作用。

C水位急降引起洞隙中负压力产生吸蚀作用,带走洞隙充填物,加速土洞垌壁土体的剥蚀和崩解,同时加强渗流潜蚀,作用在土洞顶板,成为附加致塌力。

②动力因素

a降雨其效应为使土层增重和降低土体强度。

b抽汲地下水其效应主要是产生渗流潜蚀,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频繁波动,造成地下溶洞中的充填物被淘空,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对岩溶空腔上的土层产生反吸作用,诱发地面塌陷。

③荷载与振动荷载与振动使地面变形,土洞顶板变形下陷诱发地面塌陷。

2.3.2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①控水措施

a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b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②工程加固措施

a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b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c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d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e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f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g旋喷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厚10~20m即可),其上再设筏板基础。

③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a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b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c增强防灾意识,建立防灾体系。

第9篇:防灾减灾措施范文

1栽培技术

1.1 繁殖和育苗

采用优良插条定植,植株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寿命长。优良插条标准为:长度30~40厘米,5~7节;蔓龄4~6个月,粗度达0.6厘米以上;气根发达,且都是“生根”;插条顶端二节各带一个分枝和10~15片叶,腋芽发育饱满;没有病虫害和机械损伤。一般按整型的要求割下主蔓,立即按标准切取插条,切口要平滑,防止破裂。插条要边切边蘸水,置于荫凉处,准备育苗或直接定植。

育苗的苗圃地宜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苗圃四周要挖排水沟,起畦高25厘米,宽1米,畦面要平整。育苗时按行距20厘米开成50°的斜面,在斜面上按株距10厘米排列插条,使气根紧贴土壤,插条顶端二切露出地面,盖土后压紧,随即淋足水和荫蔽,荫蔽度90%左右。以后要经常淋水保湿,直至成活为止。插条培育一个月左右便可出圃。

1.2 胡椒园的开垦

1.2.1 胡椒园的选择和规划

胡椒怕积水,应选缓坡地、排水良好的平地和透水好的土壤种植。不要选低洼易被水浸的地方;要靠近水源,交通方便和静风的环境。椒园面积不宜过大,一般3~5亩为宜。椒园最好为长方形,东西走向,周围营造防护林或保留原生林带。椒园也应设排水系统,排除积水。椒园四周离防护林2米,离胡椒2.5米,挖大沟,沟宽约100厘米,深80厘米;园内约每隔15株设一条纵沟,宽60厘米,深50厘米;行间设小沟,使互相连通,以利排水,减少水害和病害。

1.2.2 开垦

先划出防护林带,接着砍岜清岜,深耕30厘米,除净园内树桩、树根、杂物等。坡度在5°以下的修大梯田,田面宽6米种二行。坡度有5°以上的修小梯田,种一行。梯田内侧挖一条小排水沟。在平地、缓坡地和大梯田,也可采用垄栽,有利于排水和防病。植穴宽80厘米,深60厘米,挖穴时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曝晒一个月后回土,施充分腐熟、干净、细碎的有机肥30公斤,过磷酸钙0.25~0.5公斤,与表土充分混匀踏紧,做成土堆,准备定植。

1.3 定植

(1)栽植密度和时期。一般株行距2×2.25米。土壤肥沃可用2×3米,瘦瘠地可用2×2米。定植在春秋两季较为适宜。定植宜在阴天和晴天的下午进行。土壤湿度过大时不宜定植。

(2)定植方法。

定植前在植位的一边离穴壁约20厘米处插上标棍或支柱。定植方向应与梯田的走向一致。定植时距柱20厘米,挖深30厘米,坡面成50°的斜面,并压实。种单苗时,种苗对着柱放置;种双苗时,种苗对着柱呈“八字”形放置。每条种苗上端1~2节露出土面,种苗根系紧贴斜面,分布均匀,自然伸展,随即盖土压紧,在种苗两侧施腐熟的有机肥5公斤,然后再回土做成中间呈锅底形的土堆,盖草、遮荫和淋足定根水。荫蔽度80%~90%为宜。

植后1~2天淋水一次,成活后淋水可逐渐减少。定植一年内都要保持荫蔽,切勿让太阳晒坏椒头,引起幼苗死亡。植后如有死株,要及时补种。椒苗抽出新蔓时,要及时栽支柱。此外,要注意松土、除草、施肥和绑蔓。

1.4 胡椒园的管理

1.4.1 整形修剪

目前我国主要植椒区,一般采用留蔓6~8条,剪蔓4~5次的整形方法,植后2~3年封顶投产,产量较高。

胡椒植后6~8个月,植株大部分高达1.2米时进行第一次剪蔓。在离地面20~30厘米(3~6个节)处割蔓,保留1~2层分枝,并在切口下2~3节选留2~4条健壮的新蔓。如果第一层枝序过高,剪蔓后应进行压蔓。第二、三、四次剪蔓,应在所选留的新蔓长高1米以上时进行。在前一次切口上3~4节处剪蔓,每次剪蔓后都选留切口下长出的新蔓6~8条。第五次剪蔓部位是在新蔓第二层分枝之上,剪蔓后选留的新蔓与上次相同。最后一次剪蔓后,待新蔓生长超过支柱30厘米时,将几条主蔓向支柱顶部中心靠拢,按顺序交叉绑好,这叫封顶。再在离交叉点3节处将各条主蔓去顶,使之逐渐形成圆柱形树型。在不要种苗的情况下,二龄植株也可采用多次去顶法,即在新蔓长高达40~50厘米时,从前次切口上3~4节处去顶,连续进行5~6次,这样形成树型快,能提早封顶投产。剪蔓应在春、秋、雨季进行,切忌在低温干旱季节和发生瘟病时剪蔓。

中小椒抽生新蔓时,多余的芽和蔓要及时切除。结果椒树冠内部和顶部也会大量抽蔓,应及时切除,可减少养分的消耗,使蔓枝生长健壮。在第二次剪蔓后剪去“送嫁枝”,最后一次剪蔓前逐渐剪去植株20厘米以下的老枝。结果椒顶部树冠过大和枝条过密时,必须把顶部的老弱枝和徒长枝剪除,过长的枝短截,保持树冠上下平衡,大小一致和通风透光,使其充分利用光能和减少病害的发生。

1.4.2 绑蔓、摘花、摘叶

(1)绑蔓。

中小椒及时绑蔓,能使气根发达和牢固吸附于支柱上,在新蔓长出3~4节时,每隔10~15天绑蔓一次。用柔软的麻皮在蔓的节下将几条主蔓分布均匀地绑于支柱上。绑时一手调整和压紧主蔓,一手将麻绳拧紧或绑好,尽量使主蔓每节都紧贴于支柱上。在换柱的方向,主蔓间的距离要宽些,便于以后更换支柱,结果椒每年绑蔓1~2次,每隔50~60厘米用塑料绳绑一道。以后要经常检查,及时把损坏的捆绑物更换,以防止主蔓倒伏或扭伤。

(2)摘花。

胡椒一年四季都可开花结果。中小椒必须摘花、才能使植株正常生长。二龄植株,冠幅达120厘米以上时,可保留植株下部花穗,让其结果,但要加强施肥管理,才能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结果椒,在海南省一般留春节,温度较低的地区,一般留春花、夏花。其它季节抽生的花穗,一律摘除。

(3)摘叶。

中小椒在绑蔓时应将上蔓和枝条基部的老叶摘除,使树冠内部通风透光。结果椒生长茂盛的植株,在采果后放花前一个月,把枝条基部的老叶适当摘除,可促进开花结果,提高产量。也可用40ppm~60ppm的乙稀利复合剂脱叶催花,它比人工摘叶增产8%~11.5%。

1.4.3 施肥

(1)幼龄椒施肥。

应以含氮较多的水肥为主,配合有机肥和少量化肥,贯彻勤施薄施,生长旺季多施的原则。

春季施有机肥和磷肥。每株施腐熟的牛粪堆肥30公斤,过磷酸钙0.5公斤,并结合施肥时进行扩穴改土。在植株两旁和椒头正面轮流穴施。初次肥穴在椒头一方,穴内壁离椒头60厘米,使肥穴和植穴连通。肥穴宽30厘米,长80~100厘米,深70厘米。施肥时选将表土回穴至一半,然后下肥,将表土和肥料充分混匀,回土时要压紧,并稍高出地面,以防肥穴积水。扩穴改土应在植株封顶放花前完成。

年中生长正常期,每隔20~30天施水肥一次。水肥由人畜粪尿和绿叶沤制而成。一龄椒每次每株施2~3公斤。如果水肥浓度不够,每担可加复合肥0.2公斤。水肥一般在植株正面和两旁轮换沟施。在每次割蔓前施一次质量较好的水肥和每株加强复合肥0.1公斤,以促进植株生长。

冬季一般不宜施速效氮肥。应施钾肥和复合肥。每株0.1公斤,也可施火烧土,每株10~15公斤,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

(2)结果树施肥。

应根据胡椒开花结果的各个物候期对养分的需求进行。一般每个结果周期施肥4~5次。每株施肥量大致为:牛粪或堆肥30~40公斤,饼肥1公斤,水肥40~50公斤,尿素0.2~0.3公斤,过磷敏钙1.5公斤,氯化钾0.4公斤,复合肥1公斤。

1.4.4 排水和灌溉

因为胡椒怕积水。所以在雨季必须做好椒园的排水工作。每年雨季来临前要认真检查,维修和疏通排水沟。下大雨时,椒园地面积水应及时排除。在干旱季节应及时灌水。最好采用喷灌,起畦栽培者,也可进行沟灌。沟灌水位不能超过垄沟的,让其慢慢渗透。一般不宜采用淹灌,防止水害和病害传播。

1.4.5 土壤管理

(1)松土。

幼龄椒园于立冬后和春季在植株间各深松土一次,雨后和施肥时也要浅松土。结果椒园在每年立冬和施攻花肥前各进行全园松土一次。先在树冠周围浅松,后逐渐往树冠深松,深度15~20厘米。松土时要将大的土块略加打碎,并结合维修梯田和椒畦,做好水土保持。

(2)培土。

每年或隔年在冬春季节培土一次,每次每株培土1~2担。培土时先清除树冠下的枯枝落叶,然后将肥沃的表土均匀地培于椒头和树冠下面。

(3)覆盖。

覆盖对胡椒的生长和产量的增加都有明显的效果,可在旱季初期椰糠、稻草、茅草、香茅渣、干的杂草和绿叶覆盖。要注意防火。

(4)除草。

椒园杂草必须及时铲除。一般1~2个月除草一次。也可用草甘磷(每亩有效成分0.15公斤),可灭除香附子和茅草。

(5)支柱。

胡椒是藤本植物,需要支柱攀缠才能生长。目前多数采用石柱。

(6)间作。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胡椒可与橡胶、椰子等间作。间作胡椒可采用无支柱和矮柱栽培形式。

2病毒的防治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除胡椒瘟病[又称根腐病(foot rot)、疫霉根腐病、速枯病、速死病,病原为土壤性真菌辣椒疫霉及胡椒慢蔫病]又称(缓)慢性衰弱或衰退病,或胡椒黄化病,病原为蛀洞线虫、根结线虫和辣椒疫霉为危害胡椒生产的主要病害外,近年来胡椒病毒病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需引起胡椒种植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1)采用脱病毒种苗。

病毒病的大规模并迅速传播是通过染病的繁殖材料(插条)进行的,因此,防治的唯一办法避免从染病茎蔓上采集插条。由于病毒病是系统性病害,病毒存在于每一个植物细胞中,可依据栽培品种、茎蔓年龄、病毒特性、气候条件和载体等原因约需4年才能表达症状,但在一些感病品种中,1个月内就可表现出来。因此最好采用脱病毒种苗进行繁殖和栽培,并且有必要对增殖苗圃中的胡椒种苗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对病毒进行早期且快速检测。

(2)销毁病株。

由于病毒病没法治疗,所以一旦发现染病,必须铲除和销毁(焚烧或深埋)田间的染病植株及清除田间平行寄主和病毒昆虫载体,消灭传染源。避免从疫区向非疫区运输种植材料。对疫区采集插条所用的工具应用酚/螯合剂消毒。对染病的部分不应剪除了事,因为病毒无法清除,反而会通过汁液传播。

(3)防治病毒昆虫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