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交通运输及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及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及管理

第1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沿海交通 辽东湾 黄海北部通道 交通枢纽循环系统 交通安全管理

Analysis of Liaoning coastal transportation and safety management status

WANG de zhang CHU Yanlong Ma jing

Public Order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Liaoning Police academy.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 of northeast region China, the Northeast and the Bohai Economic Zone with the Department, and The Northeast and the Ring Bohai Economic Zone binding region and connects the plain of North China Region and the Inner Mongolia Municipality. Over the year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ll-developed trans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in Dalian , make our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demand for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our province to talk about their situation, in order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provin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

Keywords: coastal traffic ; Liaodong Bay ; Yellow Sea northern passage ; transportation hub circulatory system ;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

1.辽宁沿海地区基本概况:

1.1地域:辽宁省是一个环渤海交通运输体系。据有关资料介绍,6个沿海城市所辖21个市区、12个县(市);陆地面积5.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8.7%);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沿海交通呈“ ∩”型海岸路线,主要包括自秦皇岛北山海关辽宁区划起点起经葫芦岛市、锦州市、盘锦市、营口市、大连市为一段辽东湾沿海海岸线,又由大连市、丹东市到鸭绿江口的北黄海沿岸。俗称渤海和黄海两翼。这是一个固定的辽宁沿海交通海岸线,建设辽宁沿海交通运输及其安全管理系统,必须沿此海岸线进行。

1.2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12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实现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辽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现状,北黄海沿岸的交通运输体系已基本建成了集水路港口、陆路公路、铁路、空运机场的物流体系。而辽东湾还有很大的运输空间有待继续发展。目前沿辽东湾沿岸运行的沿海交通运输体系运距长、效率低、成本大、安全问题突出,对我省沿海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大,对我省的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因素较多,应研究加以解决之才是发展我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我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和促进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北黄海沿岸和辽东湾沿岸把辽宁经济带的主要源地。

1.3北黄海沿岸:北黄海沿岸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两翼的大连—丹东一翼,包括大连、丹东2个省辖市,所辖庄河、东港、普兰店、金州和长海5个县市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540万人,拥有大陆海岸线720公里,区域内河流众多,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大连、丹东两市已经把加速北黄海开发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但是,从总体情况看,我省黄海沿岸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辽宁渤海沿岸发展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

综上所述,辽宁沿海海岸包括辽东湾两岸和北黄海海岸。其运输的特点是沿海岸线进行。其运输距离长、时间长、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缩短运输距离。

2.我省现行沿海运输方式及安全问题

实践证明,陆路交通包括道路特别是公路和铁路运输,已成为我省沿海交通运输的主体,其运能的不断增大,为我省沿海经济的发展正发挥着巨大的能动作用。除了沿岸陆路交通运输以外,相反,航空运输、海河运输和管道运输等方式却相对落后,我省沿海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特别是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更是严重滞后于我省GDP的增长。鉴于此,我省目前应该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业,充分发挥水运优势,积极而适度地发展公路、航空运输。

图1

沿海运输安全问题一是主要在客货运输,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安全问题主要存在在道路运输中。例如客货车运输安全问题较多,例如客车安全设施的使用宣传不到位,导致乘客紧急时不会使用这些设施;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驾驶人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驾驶培训考试、准入资格管理、日常教育监管、严格责任追究等四方面,出台了17项严格管理措施,建立对客货运驾驶人及其运输单位实行全过程监管、终身诚信考核的管理机制,车辆安装GPS行驶的信息系统,提高车辆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便安全和监管。信息化建设不仅影响到正常的运输管理,还严重地影响到运输安全管理。第二,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沿海的交通安全问题主要是因公路运程太长,容易造成疲劳驾驶、车辆故障、超速超载等超限等原因而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

上述我省沿海交通运输的地域地理等情况可知,我省沿海海岸跨越的城市较多、线路较长,大大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也是导致我省运输水品较低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构筑我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议

3.1在辽东湾建设跨海大桥

辽东湾沿岸运程自起点到大连市,一般在3-5天左右,如果遇拥挤或堵车,则会使运程时间更长,这会大大降低运输效率。所以,建议在辽东湾建设跨海大桥,以减少运输的延误和提高运输的效率。经过调研,辽东湾的自然状况是可行的。例如以下状况:

3.1.1地理特征:辽东湾西起中国辽宁省西部绥中县六股河口,东到辽东半岛西侧长兴岛。有辽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注入。广义的辽东湾则指河北省大清河口到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以北的海域。为地堑型凹陷。海底地形自湾顶及东西两侧向中央倾斜,湾东侧水深大于西侧,最大水深处约32米,位于湾口的中央部分。河口大多有水下三角洲。辽河口外的水下谷地实为古辽河的河谷,是现代辽河泥沙输送的渠道。平均潮差(营口站)2.7米,最大可能潮差5.4米。冬季结冰,冰厚30厘米左右。为淤泥质平原海岸,内侧为海滨低地,宽5~8千米,外侧为淤泥滩,宽1~2千米。

图2

3.1.2气候:辽东湾是中国边海水温最低、冰情最重处,每年都有固体冰出现,受西北风影响,东岸又较西岸为重。春季融冰,成为低温中心。辽东湾为半日潮,湾顶潮差达5米。风暴潮的特点是每年次数较多,减水次数远比增水次数多,减水次数多发生在冬季,增水多发生在7-8月,台风过境前后往往出现大的台风浪,最大波高可达8-9m。

3.1.3地质:在长兴岛与秦皇岛联线以北。全湾被第三纪以来的厚层沉积物覆盖。湾顶与辽河下游平原相连,水下地形平缓,构成小凌河口到西崴子350公里淤泥质平原海岸。东西两岸与千山、燕山、松岭相邻,水下地形较陡,形成基岩—砂砾质海岸。湾中央地势平坦,沉积黑色微臭淤泥。湾西部从大凌河口、辽河口折向复州湾外,为长180公里的古辽河河谷,谷底相对低5~7米,至水深25米处逐渐消失,现今仍为辽河入海径流及潮流输送通道。根据辽东湾的这些情况,在辽东湾上建一座跨海大桥是符合各项要求的。

因此,短期看,可建一座跨海大桥,中期或长期看可建两座跨海大桥。例如最好可以在绥中县团山子二河口海岸——大连市瓦房店市东岗镇温驼子海岸建设一条跨海大桥,桥长大约96公里,如果车速为80km/h,约1:20小时即可到达对岸,如果100 km/h,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对岸。也可由绥中县团山子二河口海岸——大连市瓦房店市长兴岛石勒里山咀建一条跨海大桥,桥长大约110公里,如果车速为100 km/h,一个小时即可到达对岸。我们认为最好在温驼子到达沿岸,因为这一海域水深较浅,而到长兴岛海域,水深较深。在这哪个地方修建,主要看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否高。如在兴城市的岛到营口的鲅鱼圈修一个跨海大桥,由于从兴城到鲅鱼圈公路运输约3个小时,不如在绥中团山子二河口到瓦房店市温驼子修建跨海大桥,交通运输则更为有效率。

从中期或长期看,也可以在锦州的笔架山岛海岸或者从胡芦岛狮子头灯塔山海岸到鲅鱼圈韭菜驼子海岸修建一座跨海大桥,近邻营口港,这些设想,可在中长期建设。这将谈补我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的空白,也是我省完善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措施。

3.2在辽东湾建设跨海桥头堡交通枢纽

辽东湾大桥建成后,就可建桥头堡式的交通枢纽。这一交通枢纽,集铁路、公路、海运、空运于一体,特别是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是沿海交通运输的理想集散地,我们设想这一交通枢纽只有在绥中团山子二河口海岸和瓦房店东岗海岸比较合适,此地区临近滨海大道和高速公路,如东岗镇临近202国道、沈大高速公路和大连到沈阳铁路以及长兴岛港(深水港)、团山子临近沈阳到北京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102国道,直接通往河北平原,物产丰富,过境交通繁忙。如果大桥建成,将会直接连通华北华中华东平原与东北的联系,使得辽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的经济活动更加繁忙,这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所以,这些都有利于交通枢纽的建设。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沿海交通枢纽,包括公路客货运站、停车设施(包括停车场楼和广场等)、道路及运输系统、铁路客货运站、水运客货运系统等设施,这些设施相间距离较近,以便于换乘和货物周转。例如在桥的两端,如果跨海大桥建成,这种交通枢纽也应建成。

3.3建立沿海经济带节点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我省各沿海城市的交通发展很不平衡,几乎所有沿海节点城市的交通都要通过市区道路,这给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带来了更加紧张的局面,也极大地阻碍了交通运输的效率提高,特别是陆路交通运输。为此,建议个沿海城市应建立外环路道路体系,让过境交通不通过市区而便利地进行运输活动,有的城市应把高速公路引入市区,快速拉动市区交通而避免发生拥挤堵塞。如我省沿海城市绥中县、兴城市、锦州市、营口市、大连市、丹东市,都应该建立起市区道路网运输体系,把过境运输或市区向外运输吸引到外环过境路网中,并有计划地建立几个区域性和城市局域通枢纽及其循环系统,以完善辽宁大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

3.4 建立沿海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安全信息化系统

要想提高交通运输及交通安全管理的管理效率,就要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及其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是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它与交通枢纽和国际交通运输中心一起成为沿海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符合国家和交通运输及其安全管理行业信息化要求的。

3.5在辽东湾建设跨海桥有助于建立东北亚国际交通运输中心

在辽东湾建设跨海桥及其交通运输枢纽,不仅可以为辽宁沿海交通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会大大地拉动河北平原交通运输与东北地区的联系,会极大地促进东北亚国际交通运输中心的建立,这对已经在建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一个新的扩充,会极大地有利于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促进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大力发展。

建立东北亚国际交通运输中心,就是通过辽东湾建设跨海桥的建设,加强辽西沿海地区与辽东沿海地区以及北黄海沿海地区的紧密的联系,把辽宁沿海地区甚至河北平原的货物运输与辽宁沿海口岸的航运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这一地区运输体系建立起来,活跃这一地区的经济,解决目前辽宁沿海地区除了陆路交通以外的其他运输不活跃的现状,促使这一地区的物流业迅速发展起来。迅速增加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这不仅对我省沿海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促进我省全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并使我省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对相邻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建立辽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及其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必须要建立完善系统的辽宁沿海交通运输体系,这对助推辽宁各项发展目标、快速拉动辽宁经济快速发展和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61号.

[2]关于印发《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3].构筑面向沿海交通运输新格局[R].2007-07-13.

第2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措施

1公路交通是现代社会的骨干运输方式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进步,汽车运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形成,使公路运输成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骨干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技术经济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机动灵活,适应个别交通运输用户的需要和具体条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最大优势,服务面深入广大,是最基本的集散运输方式,适应西部开发的基本交通运输需求。其次,它的直达性最好,在途周转、停滞时间短,运输时间利用充分,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时运输速度在地面运输方式中也是比较快的。是唯一能实现门到门运输服务的运输方式。

2公路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

2.1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营业性客货运输车辆中,中高档客车特别是高档客车和大吨位柴油货车以及集装箱等专用货车所占比例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货主的需求。

2.2运输站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种种原因,客货运输站场建设进度缓慢,到目前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当数量的县城以及大多数乡镇,客货运输站场基础设施仍很短缺且设备简陋,成为制约道路运输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了公路基础设施功能和车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

2.3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存在着地区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封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驶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降低,对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造成了消及的影响。

3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管理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凡是有人群从事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而且还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

3.1正确处理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交通运输工作服务的关系。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要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因此,从全国交通运输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和服务主要也应该分为两大类,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与服务和企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其管理和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有别于服务型政府机关。

3.2 强化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理念,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起源以来,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如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管理协同功能的交通运输大系统。交通运输工作管理协同就是将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或孙子系统以及更小一级系统的功能进行有机、有序、和谐地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因此,交通运输系统能否形成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相互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那么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好的协同效应可以使系统的功能发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互相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就会造成整个管理系统内耗增加,系统内各子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致使整个系统陷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任何组织和单位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交通运输系统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之中。

4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4.1智能运输系统是未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车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汽车运输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随着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运输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技术、运输安全技术等均将产生巨大的飞跃,从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网络的通行能力。

4.2公路交通运输将与现代物流日益融合。物流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部门之一。公路交通运输加速向现代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不仅是为了面对现有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挑战。公路运输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提高的客户服务的要求。

4.3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是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客运市场需求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同时,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公路客运营运质量提供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通达能力、运行条件改善的小环境,都对公路客运发展方向提出了战略性转变的要求。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成为现阶段中国公路客运发展战略的主要取向。

参考文献:

第3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经济效益

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交通运输业随着法律条规的完善逐渐走向标准化,随着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合理配置理念的不断深化,低排放、低污染、低财政负担成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核心内容,在社会发展新时代,经济管理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必要性不断增加,效益提高同样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推动社会生产力

交通运输产业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经济管理程度及水平可切实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业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能够为各行各业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并决定着社会生产力,同时随着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生产力随之提升,由此可见,经济管理作为交通运输产业的重要内容,其可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提升,除此之外可借助市场经济调节交通运输资源,继而保障社会行业正常运转。

(二)完善市场经济调节

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直接决定物流成本,面对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代新时期,作为物流中枢的交通运输产业,其经济地位日益显著,同时为保障社会各行各业稳定发展,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经济科学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完善市场经济发展,并以交通运输为基础于社会经济市场内起到调节作用。

(三)优化运输资源配置

信息化时代已成为交通运输发展大背景,面对网络资源、传统资源,交通运输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经济管理方,方可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合理的统筹,除此之外随着交通运输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需将农業、工业、服务业统一化管理,并将其于交通运输业协同发展,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同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在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各类社会资源得到整合优化,不仅加强社会各界联系,更实现了全领域共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交通运输经营

交通运输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与经济关顾企业成本与利润,可直接反映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道路作为交通运输企业的主要产品,在实际运营中,为保障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管理角度深化经营管理是极有必要的,不仅可优化现有管理模式,更可促进行业内部整体有序发展。

二、交通运输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分析

(一)加强内部控制

首先需结合企业结构完成职能部门合理划分,以部门负责人为重心构建经济决策小组,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市场经济动向精准把握,并结合企业发展趋势展开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可实现未来趋势预估;其次以经济决策小组调查数据为依据,设置企业发展短、中、长发展目标,合理划分交通运输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以企业职能部门为基础,细化经济管理细节,同时完善标准化规章制度,继而实现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提升,有序保障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后需以经济管理为核心培养企业高端人才,转变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观念,以时展趋势为基础实现经济管理理念革新,结合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结构,在长久发展中不断完善企业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效益增长。

(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以交通运输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在未来经营发展方向基础上,确定企业预算目标,运用逐层分解的形式保障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济与财务活动稳定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经济了解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信息,立足于长远看待市场变化,结合当下信息化特点把握时代变化机遇,保障企业长久稳定发展。首先以职能部门为划分基础,分层次深化成本控制,从无纸化办公、节能节水节电等方面降低能源损耗,以企业实际资金消耗为基础严格控制职能部门预算;其次加强企业内部现金流管理,从预算角度控制企业投资预算、业务预算、筹资预算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紧密联系的综合预算体系,在强大的现金流支持下实现资金有效利用,继而保障实际经济效益;最后,结合预算管理深化监管机制,严格控制各部门预算,详细记录并严格把控,若需追加预算需填制预算申请书,将申请原因及预算用处详细标注,以此保障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有效性。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应注重资金投入的效益最大化,通过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发展目标。

(三)有序化合同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道路,相较于传统经济管理模式,法律作为保障经济效益合理发展的基础,需不断强化企业法律意识,结合实际发展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管理机制,在长久发展中逐步提升交通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继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同作为法制社会的基础保障,为实现交通运输企业有据可查,应基于《合同法》完善交通运输协议,以安全第一为准则实现经济管理有序发展,深入分析法律条例,提升企业经济法律意识,在保障交通运输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合同保障作用,需以实际发展为依据展开权责划分,若出现经济纠纷,合同将作为法律凭证保障企业合理利益,继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有序化的合同保障更可约束企业经济竞争行为,以此保障交通运输企业的稳定发展,继而在标准化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第4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摘 要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世界的支柱产业之一。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伴随着交通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当代自动化控制手段也日趋完善,而计算机作为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交通管理的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在档案事务性管理的基础上向应用平台和系统规划建设发展,调整“促增长、扩内需”的经济结构。本文就从实际出发,浅谈了计算机在中国交通运输管理统计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计算机 管理体制

一、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重难点

1.计算机的应用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且交通运输管理统计部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能及时更新。此外,交通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计算机应用落后的状况,使本应该能动态合成的精准统计数据不能够准确和及时地被掌握,从而限制了计算机在其统计工作方面的应用。

2.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不能将统计方法恰当的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统计工作缺少和交通系统内的相关部门配合与交流,计算机技术之应用也未采用更加专业的统计的方法或对统计软件的理解不是十分透彻,就造成了计算机不能在统计工作中正常应用的影响。

3.统计与计算机复合型的人才缺乏,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能在统计工作得到拓展,也就制约了其统计工作的发展。

4.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的统计与计算机的应用脱节。 主要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较晚,而且相关机构对于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的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积极作用不能有很好的认识,这造成了应用滞后且困难。

5.信息管理的系统功能应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特别是在一些高级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其调度职能则更多的体现出静态管理,而及时有效的动态的监控功能则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应用。

6.系统的整合和信息的交互之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多年来各地及各级交通管理的部门,分散引进或者独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数据格式和开发模型以及应用架构等存在着部分差异,导致了系统间数据交换出现了困难,难以真正地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化。

7.决策支持与信息来源匮乏以及知识管理之间的冲突,这主要指的是目前信息的重要来源统计报表制度,也已经无法完全跟上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发展,交通管理迫切地需要更加具有全面精确实时的数据和构造更合理的科学决策来支持系统。

二、完善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的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的中心思路,并且坚持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发展路线,使之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所以交通部门应该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科学处理好其涉及的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对于长远与当前和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和取舍,从而保障好信息化建设中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加快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步伐

交通部门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的运输行业发展龙头,其主管部门应该深入挖掘出信息资源的可利用形式,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首先,应该抓住这一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努力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进程,从而构建出省、市级网络的管理中心,有效地贯通各个领导部门和基层站所之间的内部网,进一步实现好网际互联和行业数据的交换。此外,丰富网站的政策信息的宣传,同时推动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并且及时地公布出政府职能信息和资信管理信息等等企业或者个人所急需的信息资源,做到将监管职能更好的融入细致服务,切实地实现政府职能之服务性转变。

3.利用多种手段,促进信息系统的整合

信息系统整合的涵义分为两方面即系统的硬件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共享,由于交通部门的体制条块化已成为影响到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首先通过行政的协调或者完善信息化的标准制度等方式来实现网络整合,并且编制相关的规范标准,适时地加以修订和推广,积极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另外,在信息采集和交换上应该结合实际的工作流程,并严格制定、落实相应的制度,从而保证信息流转渠道通畅和采集、交换的信息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同时继续关注并且加快信息化管理的梯队建设,把内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和外部专业的人才招考相互结合,并且分批次和分层次的实现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使其高效化和规范化。

4.建立健全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管理新体制就要充分地运用法律和经济以及行政手段,通过立法不断地调整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理顺交通管理中的种种关系,并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特点,制订并完善管理办法。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发展形势,依靠法制,在实践中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体制,逐步地实现科学管理,促进其不断发展。

三、结语

交通运输管理正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断前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已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只有发展好数字交通才能成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持续高效的推动力。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将目光投向信息专业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上,扎实且有力地实现交通运输的信息化监管。

参考文献:

[1]明小梅,石树舒.浅谈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11(14).

第5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全面预算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下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以利、责、权相结合为前提的各责任单位建立的预算体系,利用其分配、激励及监督功能,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以完善,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加以解决。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了解,全面掌握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灵活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使企业快速成长为现代企业,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2市场经济环境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改革建议

2.1实行全面预算,对交通运输成本管理要不断加强

要科学管理交通运输成本,就必须抓好工程的全面预算,在最低限度内降低施工成本,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持续前进。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是成功经验,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经济管理逐步摸索出来的经验,其作为一个预算体系,对各个责任单位的职能、责任和利益进行了全面、综合考虑,通过分配、监督和激励等措施,使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的预算成本反映了交通运输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所以,开展好交通运输成本的管理,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极其重要,制定的施工方案必须科学,材料供应商要经过对比加以选择,项目的成本计划要好好制定,为顺利完成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改善和加强交通运输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良好、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对运输业科学管理的有力保证,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业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向以往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综合性运输体制与政策尽快地制订出来,从而使交通运输业得以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和交通双重发展。

2.3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第6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一)健全法律体系,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顺利开展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社会经济中所有的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的坚实基础。所以,要想在交通运输中进行有效地经济管理,就必须以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交通运输部门要仔细地分析各地区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状况,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法律机制,以便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推动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改革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开放化、多元化,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不断地加强经济管理,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交通运输部门应该不断更新自身的经济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再结合该管辖区的交通运输现状,加以完善和改进,全面推动管理体系改革,最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实用性强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进而实现交通运输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应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们不管是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还是进行经济活动都需要涉及到交通运输,可以说交通运输基本上涵盖到所有的经济活动。因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是一种社会性的公共事业,所以这就必须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力量,需要由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到经济管理中,并给予大力的帮助。政府部门能够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并且在尊重公路运营规律的前提下,把垄断经营权转交给某些特定的企业单位,这就能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与政府的行政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稳定,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健康地、长久地发展。

(四)加强交通运输成本控制,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就能够在对交通运输质量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其成本。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交通运输中的所有环节应担负的责任进行全面地审核,通过监控和引导来实现业内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成本预算管理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交通施工单位所具备的管理水平,为了可以更加全面地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就首先应该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并编制成本资金计划,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甘肃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十一五”时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42亿元,是“十五”期的1.93倍。其中,高速公路完成417亿元,路网改造项目完成142亿元,农村公路完成201亿元,公路水路运输站场及机场完成8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的2.1倍、0.9倍、3.7倍、5.5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再创历史新高,为扩大内需、拉动全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近几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将对行政管理性文件和行政执法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提出立、改、废等意见;对不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交通运输发展、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予以废止或修订;对需要修订完善的,落实责任,限期完成,以确保交通运输工作合法有效开展。此外,省交通管理局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在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推进科学养护进程上下功夫,以务实高效的管理来促进全省公路路况水平的提升。着力解决制约我省公路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重在加快国省干线改造提升步伐、落实养护责任、推进农村公路建养水平方面,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工作机制。

三、总结

第7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从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许多中小城市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1.城市规划缺乏系统系统性科学性

部分容易堵车的城市大多是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工、商、农、学及居民出行等因素,造成城市人流跨区出行,行程较远,形成交通量增加。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住宅小区和临路的商业街的细部规划中,部分商业门面直接面向主要干道,经营者占道经营,人行道上违规停车,造成行人走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走快车道的现象。再有就是主城区停车场规划过少,私家车大多靠路边停车,出现了道路越修越宽,行车也越行越堵的局面。堵车的现象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交通运输效率低下。交通拥堵,停车场地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快捷性,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交通管理职责不统一

目前城区车辆管理单位涉及到交通、交警和城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营运车辆的资质和营运行为管理;交警负责所有车辆的驾驶人驾驶资格、车辆户口及行车行为管理;城管负责城区停车场管理。城区车辆管理职责分散,造成城区交通几个单位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打游击”、“躲猫猫”,车辆违章行驶和停车的行为屡禁不绝。

二、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对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环境,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二是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减少公共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引导人们积极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要想真正实现低碳运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减少城区通行拥堵

要重视城市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科学规划,实现城市交通运行快速通畅,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合理分区,区域内合理规划商业区、住宅区以及医疗、教育、农贸等功能,减少城市内人流跨区域流动。其次是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城市主干道与支线道路交叉,采取辅道引入的方式,尽量减少红绿灯交叉口;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强与交警、电力、通讯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预留各种管线铺设功能,建设上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交通拥堵;城市主干道两边,不得建设临街门面。合理规划城区停车场,要增加老旧商业区、住宅小区停车场数量。在城市四郊要规划建设一定数量停车场,郊区和外地车辆进城时停靠郊区停车场,城区内出行使用地铁、公交或出租车等公共交通。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和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公交与班车等便利换乘。在主城区,要提高停车收费标准,限制城区使用私家车出行。

2.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同,吸引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资源,综合协调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首先是帮助出租车公司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引导出租车公司利用网络组建电召平台,市民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上网,通过网络预定车辆,或即时打车,方便群众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将老旧公路、出租车逐步更新为油电混合、油气混合及纯电动车等节能环保车型。同时,增加车辆的密度和班次,合理规划路线和换乘中心,扩大公交覆盖面,方便乘客转车,使市民坐公交车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第三,提高车辆的舒适度和客运服务水平,购置舒适性更高的公交、出租车,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加强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司乘人员的服务水平,使市民出行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合并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职责,提高交通管理效能

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该重视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从城市实际情况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部门履职情况考核,提高交通管理效能。将分散在交通、交警和城管等部门的公共交通管理职能,统一合并到交警机构,这样可以更加明晰部门职责,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因为交通警察既可以管理车辆又可以管理驾驶员,既可以管理营运车辆,又可以管理非营运车辆,既可以管理驾驶员,又可以管理非驾驶员,其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更加有力。合并职能后,将营运汽车的营运证功能合并到行驶证内,驾驶员的从业资格证功能合并到驾驶证内,也大大减少了车主和驾驶员的负担。

4.大力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要想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城区公共交通基本情况、城市交通运行状况等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执行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证信息的完备性和通畅性,直接影响着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发展ITS智能运输系统,提高对交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利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成为新世纪交通管理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公共交通运输与管理应实现智能化、社会化和信息化。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都陆续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也展开了对于相关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应该在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中加以借鉴和推广。

三、结语

第8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一、交通运输企业的特点以及其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主要凭靠交通工具以及特定的交通港口、路线和其他中转站实行货物地理位置或者人物地理位置转换的国民经济部门,它的生产以及经营的要点在于在其生产经营当中达成客体的物理位置转换的目的,消费和生产在同一时间进行,其特点为流动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企业主要给予了其会计管理模式以新的形象与特质,归纳分析而言,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拥有成本的特殊性、营运工作当中收入核算的综合性、丰富性以及复杂性,会计核算的核心趋向于运输工具方面,且具有众多的业务结构内容,这些部分构造出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根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水平与其特殊性的有关系数为0.37,因此可以看到,这便是交通运输企业强化、提升会计管理模式水平的要点和难点。

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当中现存的问题

1.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意识的缺乏。许多管理层的领导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会计管理模式认知和意识,没有完全认识到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重要性,不知道其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对待工作相对马虎,操作流程不得当,更有甚者出现做假账、报虚账行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2.法律意识的欠缺。目前,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企业法规条例繁多,但是普遍存在片面性,在实际工作当中,可实际操作性较弱,这便容易造成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混乱。另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意识淡薄。有许多企业的管理都是遵循所有权和经营权联合的管理模式,容易形成权力集中的现象。其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力量相对薄弱。倘若在一个权力集中的交通运输企业当中,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受到上层管理领导的控制而无法真正实行,那么就会导致其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财务核算时,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变成企业上层管理领导者掩盖违法、受贿的专用“棋子”。如此一来,就给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也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与经营,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十分不利,进而也造成了许多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3.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体系的不够完善。交通运输部门直到今天也没有设立一个有效健全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系。因此,对于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也无法有效地进行,交通运输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中违章建立假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企业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不便与影响。

4.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高。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是目前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杂乱无章的一个重要原因。会计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份十分严谨且专业性强的工作,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更是需要对自己要求严格、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及过硬的技能知识,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工作。但是,当前许多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没有接收过高层次的教育,其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知识及相关技能有待加强。

三、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问题的对策

1.转换观念,加强法律法规的意识。首先,需要从企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革新。企业应当从法规条例开始进行调整,制定出与本企业经营状况相应的条例,使得会计管理模式工作有相对应的法规来保障实施,且使会计工作人员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的法律教育,让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再次,需要加强执法,尤其对于上层的管理人员、领导层,让其为企业工作人员做示范,使得工作人员转变法制观念,以促进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的监督。最后,利用法律深化会计制度的管理,让法律具有其存在的意义。

2.将企业内部体制健全,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企业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制,强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监督作用。在此部分,第一,需要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的领导者同时需要对此形成重视,让传统的监督体系得到有效的革新。第二,需要建立企业内部资金透明制度,企业全部相关活动的财务流动需要透明公开,以防止违法违规的现象出现。在企业内部核算制度当中,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守法守纪,坚持诚实的原则,严谨对待企业财务的工作。并且需要维持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方便在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知识培训。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一大问题,为了让企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大而专业、高素质的会计团队。因此,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选用,一定要拟定选拔步骤,要先通过理论的考试、实践的考试、个人素质、道德水平等环节的考核才能得以录用,以保证录用的工作人员不但能够胜任工作,而且有职业操守。另外,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于上岗后的会计工作人员,企业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强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提升其个人素养,使其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对现有岗人员应当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和讨论提高执业人员素质,同时把考试、考核和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有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提升岗位意识,保证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立足的重要要素,同样也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经营之道。不管企业的规模如何,其发展的重点应在于坚持诚信的品格。如今社会,部分些企业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扩充利益,用尽各种办法和手段,但是却忽视了以诚信为本的基本原则。交通运输业会计管理模式也应该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采用有效、科学的办法和技能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要通过诚信的经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成长。

四、结语

第9篇:交通运输及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会公众 交通运输管理 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力度,各种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行更加便利,同时也大大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发展从传统的规模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也要加快提升运输服务质量,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而这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公众是交通运输管理及其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体验者,让公众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计划、决策、执行和监督等诸多环节,可以集思广益,广泛汲取公众的意见,帮助政府部门提供更好地交通运输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让社会大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公众在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也是很多西方的城市交通规划科学、交通资源利用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很多城市的交通行政部门也开始引导公众参与到交通运输管理中来,将其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效果都差强人意,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中公众参与制度,解决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的问题

(一)参与缺位

长期以来,受官本位行政观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制定者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缺乏与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的意识,对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权利视而不见,在做出某项政策时往往处于部门或者个人利益,很少在乎政策的出台或者执行过程中对社会大众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作为公民权利的人,交通管理部门也是如此。例如2013年1月,公安部交管局在没有充分听取社会大众意见的前提下,就贸然出台了“闯黄灯扣六分”的规定,制度刚一出台,就遭到社会大众的质疑,网上吐槽之声更是汹涌难挡,最终不得不仓皇取消这一规定。

(二)参与流于形式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是双赢的事情,可以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提高运输管理决策的准确性。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对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中,部分交通运输决策者们采取诸多不合理的措施和手段,来蒙混过关,对社会公众的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都不重视。例如在2004年,银川政策曾经就是否提前收回出租车的经营权进行民意调查,尽管30%以上社会公众都持有反对意见,但最终依然缩短了出租车保费年限,招致了广大出租车司机的不满,这也是后来“银川出租车”的主要原因。

(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缺乏相关的引导和教育,社会公众对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社会公众习惯了由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自己只是作为政策的被管理者和角色,缺乏对自身权利的认识。甚至部分公民对此表现出不屑和鄙夷的态度,并不认为自己的参与能够对最终结果带来丝毫的改变。例如在2007年,安徽省政府在出台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之初,曾征集社会公众来参与听证会,结果在全省范围内仅仅有100人报名。尽管也有部分公众来参加听证会,但由于交通运输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普通公众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不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因此参加听证会的大众并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另外,尽管很多交通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听证会、微信平台、投诉热线、市场信箱等渠道,来征集公众的意见,但很少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回复,久而久之,社会公众就丧失了积极性。

(四)参与保障不足

尽管现行法律法规对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主要是一些纲领性的文件,缺乏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例如在征集社会大众意见时,采用何种调查方法,如何选择调查对象,如何执行调查程序等,都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漏洞就给部分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机会。有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在调查研究前,事先安排好要调查的对象、选择好想要调查的区域,来保证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造成调查的公正性大大降低。根据网易做的2000人调查显示,有超过3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被要求造假,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随便填填而已,反正不会有人看。可见,由于缺乏参与的保障机制,被调查、“伪调查”、“被满意”的情形普遍存在。

二、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交通运输管理积极性的措施

(一)加强参与监管立法,稳定公众监管地位

是否有完善的保障社会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的法律制度,关乎社会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相关的法律制度越完善、越规范,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监管的稳定性就越强。因此,在交通运输管理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公众的参与地位,并将其写入到交通运输管理的行政法规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绩效考核指标,保证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合法性,对完不成、做不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处罚。同时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中公众参与监督的相关流程制度,例如不但完善交通运输和投诉受理机制等,保证社会公众监督权。为了最大限度保证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积极性,保障公民个人和财产的安全,相关部门要做到对监管人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防止社会公众参与监管遭到打击和报复,解决参与监管的公众的后顾之忧。

(二)创新参与监管方式

监管方式是社会公众实现传播监管信息、实现监管目的的核心环节。监管方式的多元化是保障公众参与交通管理积极性的另一有效措施。为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积极了解社会公众对监管方式的需求,积极拓展和创新一些新颖的参与方式,来激发民众的积极性。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在手机浏览消息和发现建议,几乎每个手机上都安装有微信、微博、QQ等工具,这为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平台,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利用微信平台、电子政务、微博问政等方式,及时交通管理有关的各种消息,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交流,倾听社会公众的看法和建议。并开设各种投诉热点、论坛监督等方式,加快投诉及监管信息的传播速度,提升公众参与监管的效率。

(三)培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知识技能

首先,破除社会公众对权力机关的畏惧心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和体现普适的平等观念,实现官民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公民责任和法制建设,使全社会公众深刻了解到作为社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摒弃交通运输管理只由政府负责的思想,减少行政依赖。扩大交通运输管理与公民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真正地了解交通运输管理及自身的关系,提高他们的主动维权及行权意愿。培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参与意识,创造良好的公众参与文化,将全社会公众引领到交通运输规划决策、监督和评估中来。其次,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或普及公众参与资料、专题讲座、咨询活动、建立参与平台等方式有意地开展一些务实有效的参与法规和交通运输管理知识普及和传播工作,通过具体的城市交通运输项目,宣传交通运输管理的基本常识和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方法,提高公众的参与素养和参与能力。

(四)建立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激励机制

首先,创新行政考核制度,改变以往的只强调效率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公众参与程度大小为变量,将民主和公平因素引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中,对公众参与程度高的部门予以表彰和嘉奖,对过于封闭、公众开放性不足的部门予以警告和批评,从激励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角度间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认真考虑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成本问题。由于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知识将耗费较多的时间成本,而举报、及其他方式参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所花费的金钱、精力也构成了不可忽略的成本,这些都成了影响公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直接嘉奖那些积极参与交通运输管理的公民,如设置举报电话免费、参与评估登报表扬、献言献策被采纳现金奖励、揭发重大违规行动记功等。

总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车流量的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公众是交通运输管理及其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和体验者,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条件让群众广泛参与交通运输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当然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全社会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向刚,程波辉.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问题研究述论[J].行政论坛,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