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与文学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版权、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范式、族籍、协调机制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
揭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研究和实施法律保护的逻辑起点。本文所采用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其内涵包括:由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者特定民族集体创造,以范式为基本的质变模式,体现该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者特定民族的特定品质或者文化的代代相传并不断发展的通过某种载体固定下来作品和没有固定下来但已形成了一种固定表达形式的传统文化信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民间文学作品这一概念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下位概念。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受“版权保护”而不应该受“特别权力”保护理由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法哲学分析
1、约翰·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在洛克看来,劳动作为个人的东西添加到自然物上而有所增益,所以劳动所得在道德上理应归于劳动者个人所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整体上看,属于整个集体,但从其发展的过程中来分析,则是整个成员共同持续创造的劳动成果。
2、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功利主义的基本理论就是视法律为实现功利的工具,运用到知识产权领域便是经济激励理论,赋予作者有效的权利,而不提出过分要求,以鼓励创造出造福人类的传世之作。
3、利益平衡理论。在版权制度的设计上,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一方面,我们要给予著作权人充分的权利保护,以激励更多的人创造出更用优秀的作品,进而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给社会公众预留相应的涉足空间,使其能够适当接近作品,从其获益。
4、法律经济学的效益原则。不论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选择哪种模式,都必须遵循法律经济效益最佳原则,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创制新的法律只是一种最后的手段,即当现行的实在法律渊源或非实在法渊源不能给他以任何指导时或当有必要废除某个过时的先例时他所必须诉诸的一个最后手段。”1。如果能够论证只要给予现有版权制度一些例外机制就能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提供法律保护,就没有必要另行设立法律制度。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著作法上“作品”的法律特性
总得来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作品”法律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相关的研究已经分析的比较透彻并且此文章的重点在于谈论“协调机制”,故笔者不再赘述:
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主体的可确定性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主体与现代版权权利主体要求的相容性
3、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客体的可确定性
4、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群体之间共有”不等于“公有知识”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性及协调机制
本文所称的协调机制是指:由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相对于现代“版权作品”所具有的特性而导致现有的版权制度的一些内容不适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前面已经证明了版权模式最适合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据此而在版权保护机制内建立适用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例外规定。笔者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适用于版权保护的协调机制归为下文的七个方面,并一一作为介绍。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多层次”权利主体版权制度
1、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体权利的设置。每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都有特定的范式,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体权利的设置应该针对范式而展开。这种范式不是一种思想,可以看成是一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作品,对于这种作品给予的权利应当等同于现代版权作品所应有的权利,根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首先应该归于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群体”这一基本原则,这些基本权利应当归为集体。
2、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个人设置。依据创造性的劳动应获得相应的版权权利和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不同的参与主体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版权或其他权利)。2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定原创个体(民间文学艺术所属特定区域的成员)的权利。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集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于一身。一方面,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对这种范式的形成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力。因为对这种范式享有合理使用的权利而无需征求集体同意,根据这一使用权利,利用范式创造出来的可用文字和其他载体记载的作品,应当享有现代版权给予作品的所有权利,但为了平衡集体内部成员的利益,其利用范式创造作品用于商业获利时,应付给集体性组织一定的费用,用于造福集体内部成员;另一方面,新的范式的开始创造属于个人的,在这种范式的完善过程中又体现出集体性,集体中的每个人享有继承和发展这种范式的权利。
其次,其他各种特殊个体所具有的权利。如:传承人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并保持其生命力的过程中,付出了个体具有独创性的劳动,所以传承人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版权财产权、传授权与适当的署名权等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发现人、记录人、收集人、传播人以及民间组织等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利(版权或其他权利)。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关怀;护理
人文主义倡导人类存在的一些最有意义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其关心的是人类的成长。个体的满足以及自我实现等。马斯洛是其主要倡导者,他创立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自我实现”,指出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充满专注的。彻底的。强烈的。无私的经历”。[1]
人文主义的护理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富于同情。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克服暂时的身心障碍,并集中力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认为应以同情。认可。鼓励。激发来满足患者的需要。使其在健康。疾病以及生存。临终的人生情境中,保持高品质的生命质量。
1护理现状
由于多年来护理教育过程中偏重知识和技术操作,忽略人文理念的熏陶,导致了护士的沟通技能。心理素质。人文修养较差。表现为与患者沟通不良,不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缺乏尊重,直接影响了护患关系,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1.1护理人员唯治疗而操作心理护理成为空谈
护理人员缺乏人文理念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的本质和内涵认知不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忽略对病人的关怀,忽视病人的感受和需求,漠视护理中极其重要的情感交流,以至于有些治疗和操作不能被病人理解,得不到配合。护理人员对心理学知识了解肤浅,未能领悟心理护理的重要意义,使心理护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1.2 缺少创新和创造能力缺乏自我实现的需要
护理人员人文知识贫乏,艺术修养不够,缺少相应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实际工作中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差。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甚至于缺乏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往往机械执行操作。缺少反思。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日常护理技术提不出问题,找不到缺陷,没有反思操作方法是否需要改进。以至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护理的要求。
1.3 人格偏差
社会发展产生的物质财富使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医护人员重物质轻精神。重实际轻理想。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逐渐失去人性而受到批评。而医学护理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2]
2应对方法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2.1.1 重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素养。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古语有云:不通古史哲文,无以入医门。文学对人的影响在于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孕育出美的人格。
2.1. 2进行心理学知识如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深刻认识人文主义心理关怀的意义,使心理护理不再成为空谈;深刻领会人文主义理念的真和终极意义。在努力奋进中成长为有理想追求的自我实现者。
2.1.3注意道德法律如卫生法学的教育,学习如何尊重患者权益,改善服务态度,可以更好地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以上措施可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提高,稳定其内在品格,树立高尚职业情操,摒弃职业冷淡。
2.2 将人文主义思想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
2.2.1 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工作的目标在于工作中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对患者人格尊严的维护,全方位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理人员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将关怀和尊重融入到护理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体现爱心温暖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如开展礼仪服务。制备连心卡。建立回访制度等。(3)把护理技术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真正和谐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2.2 运用人文主义思想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精神上的养生如听音乐。下棋。或学书法。学绘画或学气功锻炼。淡泊宁静,随遇而安。保持内心平和,有利于调动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其康复;鼓励患者精神上的追求,激发其潜能,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协助其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
3小结
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应有的价值,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理念,用爱和希望点亮患者的生命之灯。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49-55
[2]杜治政,论新的易学人文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
学版,2008,29(7):8-14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了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需求?化,全面为社会竞争发展服务,护理教育必须由学科专业应试教育为主而转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为主。
一、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根据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诸多要求的排序上看,素质要求排在首位是专业理论知识;其次是临床操作能力。多数用人单位对护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也非常注重。对护理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首先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其次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多数用人单位把具有组织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放在最后2位。当然,并不是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不重要,只是当下社会更多的重视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从适应社会需求这个层面考核,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等个人素质被放在了一个更为重要显著的地位。所以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打造方面,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教育之外,还要对科研能力、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诸多动态能力进行教育培养,而且有必要着重强化。
在问卷中设计了12个具有针对性、开放性问题,对某市6家医疗单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了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收回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后得知:用人单位对当下护理学生满意度调查、分析上看,护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人单位相对比较满意,但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缺失,不尽人意。
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要实现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必需加以改进、完善当下的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包括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医学科学知识等类型。开设文学艺术、美学美育类选修课程,如古典诗词、书法、影视欣赏、音乐欣赏、文学史等,目的就是让护理学生了解认识审美形态、审美过程、审美对象、审美规律、审美价值等知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态度,正确的审美理念,确实提升护理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而护理人文素质培养教育,也有助于护理学生认识医学的社会基本内涵及核心特征,掌握正确、客观、公正评价一些医学技术、医学现象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创新完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护理学生的整体素质,拓展和完善护理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
2.构建护理教育新模式。组织院校相关各教学系部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深入钻研、科学探究医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构建,建立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的科学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课程体系安排设置,课程结构改革、调整、完善上,学科内容改革调整上有进一步突破,减去教学当中无需的一些负担,删除课程体系中重复交叉的一些内容,强化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比重。拓展医学前沿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文修养。克服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就业教育的短期行为,促使每一位医学生真正在成才中成人,切实把就业与做人统一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倡导卫生职业人文素质教育。
3.调整人文素质课程结构。护理学生人文素质课的开设,亟待优化规范调整。采用自行设计,课程设置问卷随机调查,86%的认为护理学生增开人文素质系列课程非常有必要,以院校的实际情况觉得有必要、有能力自编人文素质教材的占78.8%。在创新、完善、充实人文课程中,实现人文素质培养应用于医学教育实际工作中,提升护理学生的整体素质,开阔护理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使护理学生确实成为精于医术、懂得人文的高素质人才。
4.提升教师人文精神。护理学生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关键阶段,具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向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修养对护理学生产生的影响极大。因此,加强医学院校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关键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老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无论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是人文学科知识的老师,都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学院校的老师绝大部分都从医学院校毕业,他们自身也缺乏人文知识功底,人文精神陶冶,假如成为授业的老师后,不能身体力行对自身人文修养提升,必然会导致只会“授业”,不会“传道”的尴尬处境。尤其要重视临床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5.进行教学内容延续性、渗透性、相关性、应用性的探究。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内容开设方面应注意到,人文素质课与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社会医学互相渗透、互相关联、互相包容,显现出融通、交叉、统一。语言与交际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与文学欣赏等课程,不能简单孤立割裂地传授,而应该相互紧密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进一步促进医学卫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4-8824(2007)-2-0086-02
早在十九世纪,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提出护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近代的多数研究者们也认为护理专业的本质是对人类的关怀和照顾他人的品质和能力的专业人才。要到达这样的目标,护士除了掌握必备的医学护理常识外,还要自觉加强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学习。
同时,只有具备了较丰富的医学护理、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与患者沟通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还需要较好的形式与技巧,才能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笔者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对护患沟通作了一些探索。文归纳于下,以就正于同道。
1 沟通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生了病的人多数都较平时表现得脆弱、焦躁,此时,护患沟通尤为重要。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减少、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俗语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护理人员的美好语言,常常可对患者产生积极的甚至是出乎意外的正面作用。如经常给患者说些安慰性、鼓励性、劝说性、积极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语言,不论是对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或是对疾病的康复都大有帮助;反之,护理人员不良的语言则会对患者产生消极的负面作用。因此护士的职业素质、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因为沟通是护患之间的双向交流,除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谈外,还要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说。在倾听过程中,不要有不耐烦、皱眉等面部表情,而应面带微笑,表情自然。患者才能信赖地将其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信息详细提供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2 沟通前的准备
2.1 仪表准备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之前,应注意自己的仪表。仪表美可给患者带来美好的感觉,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患者才可能进一步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仪表美并非是浓妆艳抹或衣着华丽贵重的服装,而应是略施淡妆,足穿软底鞋,身穿洁白、干净、得体的服装,优美的站姿,端庄的坐姿,优雅轻盈的步态,言谈举止大方得体,温柔文雅。要做到这些,护理人员就需要平时注意增强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以及站、坐、行走姿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言谈举止习惯,不论何时何地都自然表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
2.2 精神准备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之前,还应调整好精神状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出现在患者面前。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一定不能将不良情绪表现在患者面前。当患者发现护理人员有情绪时,很可能产生误解,导致沟通困难,给治疗与康复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学习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从不良情绪的状态中迅速调整,恢复到良好情绪中来。有了良好精神状态这一基础,才会对患者态度和蔼可亲,做到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认真。护理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患者就会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3 沟通形式
3.1 知识沟通 每一个患者生病之后,都有迫切的、强烈的希望自己早日康复的愿望,并且想了解自己的病情,得到合理的、有效的治疗与护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将有关疾病的医学护理内容详细的告诉患者和家属,使其主动接受治疗与护理。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订治疗护理计划,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3.2 情感沟通 正常健康的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情志活动,通常情况下不会造成疾病。但若是在患病期间,患者的情感比较脆弱,情绪波动大于正常人,上述“七情”中的不良情绪,往往可以给其治疗与康复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成为致病因素。因此,护理人员注意给予患者尽可能多些精神安慰和关怀,用知识和智慧去解除病人的心结,用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去感染患者,使其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加快康复速度。
4 沟通技巧
4.1 语言美是必备技巧 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语言美是必备的技巧。如果患者遇到一个谈吐粗俗、语气生硬、语调刺耳的护理人员,可能任何人都不愿与之交谈,更谈不上与之沟通。若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护理人员的语言美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美首先是建立在逻辑性、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然后是语气、语调的变化,注意声调自然优美、音调适中、语气温和,还应注意通俗易懂。当护理人员用这种优美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时,患者就会感受到亲切、美好和温暖,从而取得信任,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沟通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4.2 选择话题的切入点 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在工作岗位上,不知要面对多少个陌生患者,每一个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等等事先都无从知晓。因此,在刚开始与患者进行沟通时,要选择好话题切入点,使其自然产生沟通的愿望,顺利进行沟通。若话题选择不好,就可能无法沟通,导至沟通失败。
选择话题一方面可从医生那里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所患疾病;另一方面可从患者家属那里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嗜好等情况。从中选出患者感兴趣的话题,护理人员就可从这一话题开始与之进行沟通。
4.3 幽默是不可缺少的技巧 说话风趣诙谐、幽默睿智,这是很高的处世技巧。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低落的情绪状态下,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风趣的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心情愉悦,疲劳顿消。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人文
艺术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35-02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质较低是其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此,应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广西科技大学结合临床岗位的素质要求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进行了构建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医学院校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管理艺术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家庭化和医务人员的审美观与人际沟通艺术,以及手术的工艺等都渗透着各种人文艺术元素。这种变化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人文艺术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也提出:人文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有助于启发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强化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建立“普及型与提高型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普及型”即把艺术类课程列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以观赏、讨(评)论、讲座、体验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以课外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职业礼仪培训、艺术讲座、艺术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1.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广西科技大学于2007年7月将艺术鉴赏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2个学分(总课时32,其中理论12课时、实践20课时)。
2.课程内容。由于学制为三年的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二年、临床实习一年,而且医学课程繁重。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更显不足。为了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与人文艺术课程开设所占用专业教学时间的矛盾,主要结合医学职业特点,开展教学内容的重整:(1)美学与医学。根据医学审美原则对医学生进行自身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在传授美学和医学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和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能力。主要内容有:美学基本原理、医学美学基本知识。(2)视觉艺术与医学。视觉艺术是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美的载体,与医学具有广泛的联系,在医学领域,视觉艺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并在教学、科研、医疗中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视觉艺术基础知识与视觉艺术作品欣赏、觉艺术与医学、色彩学常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基本技能训练。(3)音乐艺术与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作用在医疗中也得以体现。主要内容有:基础音乐知识与音乐鉴赏、合唱训练与指挥、“音乐治疗”的发展动态和基本知识。(4)文学艺术与医学。“文学”作为医学人文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医用文书写作更是伴随着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始终。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学”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并以此促进、发展“文学”、书法等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内容有:文学基础、文学赏析、医患语言交流技巧、医用文书写作医用文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硬笔书法赏析。
3.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艺术欣赏采取大课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及围绕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等实践环节采取小课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艺术在为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进行观察、模拟练习。同时,在教学中本着“艺术与医学”相融的原则,强调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融合,将艺术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医学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艺术类教师结合医学要求开展艺术教学。如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舒适性为原则,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中,把“操作者个人形象准备、服务时与对象沟通效果、操作动作流畅情况”等内容增加到临床医疗、护理操作及医技操作项目中。
(二)发挥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作用。课外艺术活动一直都是学校艺术实践的重要部分,是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以大学生艺术团、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手工协会、鼓乐协会、戏剧协会、吉他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等学生艺术社团为依托,以举办包含舞蹈、服装设计、中英文演讲、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戏剧、综艺、征文、主持人、国旗法知识竞赛等大赛和影视展播、影视评论、艺术讲座等多项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课外人文艺术教育。并本着“以赛促技、以技促艺、以艺促德”的活动理念,开展医学生职业形象大赛、医学职业礼仪比赛、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口腔工艺技能操作比赛等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竞赛类项目。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岗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评价体系结构、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岗位素质要求的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生自评、校内课程教师评价和临床(实习、用人单位)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校外评价方式,强调实际工作的体现,最后形成一个人文艺术综合素质得分。在编写《医疗技能操作考核手册》中强调医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增加人文艺术方面的考核内容,体现对医疗操作时的仪态仪表、语言沟通、动作的流畅性等要求,使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与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和基础建设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
1.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着教学质量。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也存在着人文艺术教师与临床分离及医学教师人文艺术素质缺乏的现象。广西科技大学自2000年成立了医学人文艺术教研室,由4名毕业来自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和5名来自医学教育、医学临床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完成日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及课外实践、训练和辅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医学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素质的互融性,通过利用假期的对医学教师的培训增加人文艺术培训内容,对医学类教师进行人文艺术教育培训,派送医学类教师参加校外医学礼仪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书法、演讲、医学礼仪、绘画、摄影等比赛,提高医学类教师的人文艺术素养;安排艺术类教师参加医学专业听课及参与医学类实践操作考核,增加艺术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
2.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学校建有艺术练功房和馆藏的中国名陶、名瓷、玉器、奇石、铜器、字画、工艺美术品等上千件各类收藏品的人文艺术馆,近两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外艺术品展览、笔会及书画比赛等活动45次,共接待参观4000多人次;与柳州市书法院、文联、柳州市书法院、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等3个单位签订了人文艺术教育基地协议,为师生拓宽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场所。
(五)加强教学研究。多年来,广西科技大学教师在完成繁忙的教学、训练、辅导等工作外,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由广西科技大学教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校规划教材《艺术鉴赏》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院校特色规划教材《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已在医学院校中应用。教师积极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改成果三等奖,承担人文艺术教育研究课题4项。此外,教师多次受邀担任柳州市各类礼仪文化艺术比赛评委,为人文艺术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重视和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文艺术教育已成为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90.18%上升到98.66%,毕业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在区内外医疗单位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杜华,刘理.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2]沈菀真,蔡竹,杨文波,等.谈医学院开设人文素质类等选修课程的重要笥和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3]黄明智.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4]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9)
[5]沙涛.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徐盈.医学与音乐的关系之我见[J].广东医学院报,2002(5)
[7]刘德义.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的必要性[J].浙江医学教育,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MS289)
【关键词】艺术文化 文化养老 幸福感
在全国第一个“艺术养老基地”上海明馨养老院的开幕式上,一群“明星”老年人用各自的文艺特长撑起一台精彩的文艺表演,使得艺术文化氛围充满了整个上海明馨养老院。上海明馨养老院通过艺术叩开老年人的心门,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一、“艺术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① “艺术文化养老”的含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艺术和文化的禀赋,能使老年人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老年人生活护理质量,满足老年人心理的基本需求。“艺术文化养老”为老年人的艺术才能提供一个巨大舞台,有利于老年人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悦、健康,对社会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文化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文化养老”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成为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批老年人从国家建设的岗位上退休,如何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
“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正是意识的追求,即“艺术文化养老”符合唯物辩证主义“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科学观点,并为“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加强“艺术文化养老”建设,能指引老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建设,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更好的使老年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提升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的幸福感。“艺术文化养老”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老年人的才艺潜能的开发。
三、“艺术文化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一)艺术养老文化发展失衡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间的文化生活差异较大,南北区域间的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一致性,造成艺术文化养老的发展失衡。例如一些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政府对艺术文化养老的支持力度小,养老体系不健全,进而导致养老文化活动的发展滞后,阻碍了“艺术文化养老”的均衡发展。
(二)艺术养老文化供求关系失衡
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乏养老资源,养老资金不足,艺术文化养老活动开展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很多地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内容主要是文体活动,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不能及时有效地与老年人沟通、疏导,进行心理治疗。地方政府对于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成熟。
(三)政府部门对艺术文化养老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
多数地方过分关注养老物质条件方面的提升,缺乏对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对老年人内心的关注,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养老考评机制,导致监督机制、奖罚标准机制无法实施。文化养老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使得文化养老工作的实施难上加难,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料缺乏专业的人才收集整理,阻碍了艺术文化养老在地方的发展。
四、“艺术文化养老”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艺术文化养老”的宣传力度
应鼓励和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积极开办老年人艺术文化专题类的节目,鼓励创作以老年人题材为主的文学艺术作品,办好老年报纸、期刊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应把老年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积极组织和开展艺术文化养老下乡活动,为农村带去精彩的艺术养老活动和文艺演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艺术生活,提升幸福感,实现“老有所乐”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二)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网络建设的完善进步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老年教育网络建设中去,加强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办老年网络学校、电视学校,形成以社区教育为中心的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网络。鼓励老年人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才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提高老年人的身心修养,实现“老有所学”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三)支持和鼓励老年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
通过搭建和完善老年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对人才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根据老年人的意愿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促使老年人能够继续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在岗位工作中,老年人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鼓励老年人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促进老年人在原有的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老有所为”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注释:
①力.“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I].东方烟草网,2009-4-2.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素质
1.高职高专医学生专业素质要求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护理和基层卫生工作。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对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需求,高职高专医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因为其从事的是卫生服务行业,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十分严格。所以高职高专教育中,需突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以下简要介绍目前形势对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
1.1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尚的品质是个人立身社会的基本要求,作为从事为人类身心健康服务的医疗工作者,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这也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切实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思想品质,为现代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2 良好的身心素质
好的身心素质不仅能保证自身的健康,也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不仅能使自己在面对病患时保持平衡的心态 ,冷静处理医疗问题,也能是患者感受到安宁的氛围,加速减轻病情,对医疗过程百利无一害。
1.3 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
近年来,医疗事故频发,归根结底是因为部分医疗工作者在处理患者病情时,往往粗心大意,或导致误判病情,或殃及人命。为了减少此类状况的发生,高职高专医学生在校时,就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争取学到最专业最实用的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素养也是对病患的基本尊重,只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才能保证患者能得基本的医疗保障[1]。
2.高职高专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案创新
2.1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句话说道“靠书本知识成不了医生,医学著作仅仅为医学知识的传授提供了手段和方便,对拥有医疗技术的人是有用的,但对未受过医学训练的人并无用处,真正的医学教育在医疗实践”。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实践教学仅仅集中于高年级进行,既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针对此况,医学院要在低年级中实行接触临床的教育,例如带领他们去参观医院,去实验室做医学实验等等。在实践中,认真听取教学讲课、基础知识示范、疑难杂症的解决方法。让医学生们经过实践之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去进行身体检查,正确记录病例,清楚的知道如何去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些应急处理。
2.2加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由于《体科医学教育标准一陆床医学专业(试行)》文件之中明确作出医学院课程必须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医学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应增加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建立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而来提升教学水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社会实践以及专业知识教育,来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人文教育的环境。进一步动员起医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修养的积极性、自主性,培养他们形成“关爱病人”的良好心态。
2.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
开展对医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活动,教育医学生学习《执业医师法》等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让医学生心存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在专业教学中始终贯穿专业素质教育,教师须在专业课以及实验课上对学生们言传身教,病理剖析,使他们真正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建立一个“时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2.4建立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评估体系
创立专业素质评估体系益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依据教学特点以及以学生自身因素,评价因素包括有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这四点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紧接一级指标,专业知识又包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这些二级指标;临床技能包含记录病例、临床观察、临床思考能力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含知识水平、沟通合作能力等二级指标;医德修养包含法律知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二级指标。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其中的比重,从而公平公正的据此来评定一个医学生的专业素质。
3.高职高专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医学生是国家医疗事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队伍的素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作为医学生,必须要具备连号的专业素质,扎实的知识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
3.2有利于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除了具备高超的技术,和谐的医患关系还需要高尚的医德。培养专业素质不仅仅是提高医学技术,还可以让他们确立一个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使每个人具有良好的医德,提升和患者交流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中和患者能够和谐交流,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理解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3.3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个体而言,就业竞争力就是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的能力。而对于医生来说,就业竞争力分为专业素质和基础素质这两个方面。鉴于医学是一个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所以,专业素质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素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将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之中脱颖而出,顺利就业并保证工作中不会失业。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根据社会对医疗人才的不同需要来调整教育模式。同时,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还需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优秀品质的专业人才。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始终是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中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向东.医学教育课程集约化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关键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后现代” 语境 影像叙事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蔓延和推进,文学艺术的面貌也逐渐呈现出转变之势:辽阔的生活场景、宏大的叙事主题日渐退隐幕后,非英雄化的平民角色、远离中心的边缘意识、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共同拉开了“后现代”语境的帷幕。电影在这方面尤其具有表现优势。《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富有意味的文本。一方面,它以暧昧的叙事视角,组合起一系列不无意味的生活碎片;另一方面,在价值取向的建构和消解之间,表现出犹疑不定的姿态。
一、暧昧的视角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无疑是一个俏皮而又惹人注目的标题。影片中所谓“姨妈”,乃是一个小男孩宽宽的姨妈。第一幕从火车站开始,宽宽来到上海看望姨妈叶如棠,姨妈前来接站。此后发生的事情,都是以宽宽的视角来讲述的,正是通过前者的视线,我们得以了解后者的个性特点。显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观众的心中也由此不自觉地有了一种期待:影片将要讲述一个男孩眼中的姨妈的生活故事。然而,不久之后,宽宽因为和网友合谋“敲诈”姨妈而“东窗事发”,被姨妈“遣送”回家。宽宽的再一次出现 已经是影片临近结束之际。因此我们可以说,“宽宽眼中的姨妈故事”这一视角并没有贯彻到底。
除去一头一尾,影片的大部分故事中,宽宽是“缺席”和“不在场”的。就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出场顺序而言,姨妈在火车站迎来了外甥宽宽,由宽宽引出其网友飞飞和她外婆,回到家里则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邻居水太太,在公园邂逅了唱戏的潘知常,在小餐馆偶遇外来打工女金永花,姨妈住院需要家属看护,观众这才看见了她女儿的出场。事实上,故事仍然聚焦在姨妈身上。由上所述,所谓“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其实应该理解为“叶如棠的后现代生活”。
“视角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它已被用来分析主体性的形成。”因而,视角的前后不一致或者游离状态,无形之中就造成了一种暧昧的意味。这种现象说明,影片本身并不希望通过一种以一贯之的视角来建构某种“主体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影片试图以一种非主体化的策略,来讲述一个发生在观众周围的日常生活故事,来实践一种平民化的娱乐观。至于实践得如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后现代的碎片
叶如棠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发生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影片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叶在试工回来的路上,对宽宽说明了让他一起去试工的用意所在:“让你来是我的一种策略。如果跟这家人条件谈得拢就正好。如果谈不拢,我就借口说你这种情况是需要帮助的呀,我就借此脱身啦!”然后她总结道:“人生很多事情是需要谋略的。”然而如影片所述,她的“谋略”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成功。以家教一事为例,她认真地给人家小孩上课,细致地纠正其口语发音,结果却以发音过于“英式”为由而被辞退。在家长那里。他们的“谋略”是要让小孩将来留学美国的,“古典的”英式口语显然不利于这个长远目标。叶如棠在一家小面馆偶遇可怜的金永花,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决定帮助这个在她看来孤弱无助的女人;然而不久就证实了这个女人是个骗子,只有辞退。这些横断面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她的不成功。
影片中一大看点是叶如棠与潘知常的纠葛。叶、潘在公园唱戏而相识相知,随后展开了一场“黄昏恋”,叶还一门心思地预想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然而往往不能如愿:先是为掩人耳目,误杀了邻居的爱猫;后来为倒卖墓地,赔尽了全部积蓄;召来女儿护理住院,又受到了女儿的谴责。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回到过去的家,重过那平淡的生活。
应该说,自潘知常出现以后,影片在情节上还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的。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事情缺乏必要的铺垫,在情节逻辑上不具有必然性,在表现上未能深入人物内心。我们不妨设想,如果没有叶、潘二人的交往。叶还会不会选择回到过去的生活呢?无从得知。叶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自身有一定的优越感,也不可避免地有高傲和自私的一面,她肯定有深藏于内心的生活追求,但我们无法看得真切。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可能具备的阐释深度被“后现代”式的平面化、碎片化事件给“稀释”了。然而,叶如棠本人并不“后现代”,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后现代语境下叶如棠的生活”。
三、建构还是消解
在一定范围内,影片碎片化的策略,呈现了多层次的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貌的人物:从高楼大厦到平民住宅和偏街陋巷的日常景象,从包办孩子前途的家长到无所事事的富家老太,从追新逐异的青少年到黯然返城的老知青……这正是“后现代”语境下“多元”景观的一种体现。
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心情烦躁,性子急,耐性差,有的爱发牢骚,喜欢自夸,常常看不惯这、看不惯那,有的固执死板、性情孤僻,说什么就干什么,一旦形成成见就不易改变}有的表现出孤苦伶仃、寡言少语,总觉得退休后大势已去,生活无味;有的兴趣狭窄、不爱活动,无所事事,有的不相信人,好疑心,总觉得年轻人不如自己;有的喜攒东西,好积钱,吝啬不堪,有的说话颠三倒四、絮絮叨叨,和年轻人的活泼性格合不来,有的特别关心自己,过分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害怕死亡的到来
应当指出的是,大部分退休老人的心理是健康的,上述心理不健康的只是极少数。那么,造成这些老年人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哪些呢?
1,老人退休后,对家庭持有一种依存心理。他们并不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而是期望得到其他家庭成员越来越多的关心,爱护、尊敬和信任。否则,会使部分老人产生不满情绪和晚年孤独感。
2,刚退休后的老人,都会产生抚助子女的心理需要,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教育第三代和照看门户的重任。但随着年龄的增高,老人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降低,慢慢地便由抚助需要,变化为求助需要,如陪伴就医、煎药护理、帮助洗澡擦背、理发洗(梳)头等。如果他们的这种求助心理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产生忧郁、消极和怨恨情绪以及家庭遗弃感。
3,退休老人在退休后的第一个五年中,仍希望能继续参加工作,为社会再作贡献,特别是那些长期习惯于积极而有规律的在职生活,一下子转到慢节奏的退休生活的老年人,往往会因生活紧张程度的突然降低,而感到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有的老知识分子不愿在退休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消磨在家务事上,有的体力劳动者不愿过清闲的退休生活。有些性格好强的老人会因其退休前“壮志未酬”而感到失望,退休后成就心理就变得更强烈,一旦不能如愿,就会诱发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4,老年人害怕孤独,害怕无人关心过问自己,害怕自己会遭到别人的嫌弃。因此,他们退休后,亲和心理便油然而生,除了求得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亲热和睦外,还希望与朋发、邻居友好往来,用以解除老年寂寞,消除自己经常缅怀旧事的伤感情绪。据观察发现,低龄老人的亲和心理低于高龄老人,女性老人低于男性老人,脑力劳动老人低于体力劳动老人j丧偶老人的亲和心理尤为强烈。
5,一些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看到个别家庭中子孙对有病老人的恶劣态度,就会伤害老人切求健康长寿的心理。
6,老年失偶、离婚者为了避免老年孤独,产生求偶心理。但由于老人再婚,常带来激烈的家庭矛盾和社会舆论,这就使得不少有情老人终不能成眷属,即使再婚了也可能由于受不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偏见而被迫分离。旧的传统习俗和封建礼教使孤独老人不能很好适应这一心理变迁,因而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7,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还与他们的社会交往有关。多方面交往的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异常改变不会有多大,只有那些兴趣狭窄的人,由于其活动范围小,常常会感到寂寞和孤单,情绪上容易激动或抑郁,而这些精神状态,对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都是不利的。
乐观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甚至可以成为治疗疾病的一味“良药”。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说明,他们除了长期坚持适宜的劳动、锻炼、注意卫生和以素食为主等因素外,还与精神乐观、少发脾气有密切关系。一百一十二岁的湖北宜昌市老中医林雄成认为,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索在于情绪乐观,天下无不可了之事,任何事最终都会解决,遇事要想得开,并要能忍耐,遇事不怒,从容不迫。现代医学研究表砚,神经系统活动与生命衰老的关系最大。国外有人统计,人类疾病中,因为身(肉体)心(精神)失调所引起的占50~80%。 研究长寿的学者胡夫兰德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近年来不少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也都证实: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可使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实验动物心肌的损害,还能引起高血压以及肿瘤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争吵、暴怒而诱发中风猝死或心脏病发作,以及由于突如其来的巨大悲伤而出现昏倒、短暂意识丧失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与此相反,愉快的情绪不仅能促进疾病的康复,而且可以帮助消化、循环和振奋一切器官,活跃生命功能,以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那么,退休老人如何讲究心理卫生呢?
一,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生活起居规律化。退休后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许可,就应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当好顾问,参谋,辅导青少年,培养接班人等等,把自己的丰富经验继续献给杜会。只有使自己不离开社会生活,才会从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加晚年生活的乐趣。
二、加强营养,坚持锻炼,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大脑的机能状态与心理卫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通过勤于用脑以及注意营养、充足睡眠、避免过劳等措施来维持大脑正常功能外,还必须积极锻炼身体,经常到空气清新的公园、海滨、湖畔或者阳台,林荫道、田野等处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