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纪律处分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亲爱的同学们:
孟子有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诚信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树道德之新风,立诚信之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诚信考试是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更是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素质。
在本学期期末考试来临之际,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树立我院学生诚信意识,弘扬我院优良学风,培养刻苦学习、诚实守信的作风,树立人文学院学子自尊自律的良好形象,现号召我院全体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坚决杜绝各种考试违纪舞弊行为,展现自我水平,用真实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同学们,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发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作风,诚信应考,杜绝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实现考试零违规。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考场考风,为促进我院的学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考出风格,考出人文学子的水平!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文学院学生工作部
二〇一四年
诚信应考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道德责任,是为人处世之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方能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试是对我们教学成果的最好检验,更是展现我校学子优良学风、诚实守信的重要窗口。考场作弊,是对自我能力的完全否定,是自轻自贱和缺乏道德的表现,是诚信的沦丧和对自身品格的亵渎,是对社会公正的无情践踏。自古以来,读书人都是以节操为本,以诚信为基,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传承民族美德,树道德之新风。
学习在于点滴积累,亲手采的蜜最甜,亲自酿的酒最香。期末考试及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将来临,值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一、认真复习,积极备考,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投机取巧。
二、严守考试纪律,诚信考试,自觉抵制考试不良风气。
三、学生干部、党团员带头遵守考场纪律,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为全体同学做出表率。
四、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互相鞭策,制止作弊,弘扬正气。
五、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因为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而受到学校各种各样的处分,这将会成为人生道路上一道永远都抹不去的阴影。
“行胜于言”,我们真诚希望各位同学凭自己辛勤的汗水和真才实学。在考场上发挥出色水平,以诚信考试的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的检查,用诚信品德向自己、向老师、向家人交上一份高水平的答卷。
最后,衷心祝愿全体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诚信应考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XX-XX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周即将到来,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本周末也将开考,这既是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学生诚信品质、高尚人格的一次考验。为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考试环境,创建良好的考风、学风、校风,我们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
一、 认真复习,积极备考。
考试有助于同学们对学习情况系统详细地分析总结,能够督促大家积极学习。希望全体同学能够妥善安排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果。遇到问题积极向老师、同学咨询解决。
二、 文明考风,诚信应考。
诚信是道义,更是责任。遵守考纪、诚信应考、互相激励、互相督促,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考试作弊不仅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的表现,更是对诚信品质的践踏,是道德信仰的缺失。我们要弘扬诚信品质,自觉抵制考试不良风气,勇于检举和揭发作弊行为。
三、 提高修养,尊重规则。
考试前,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考生守则》和《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条例》,了解相关规定。同时希望同学们不仅把规章制度看作是对自身行为的约束,更要内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道德规范和蓝本,坚守内心的道德信仰,交一份诚信的答卷。
四、 以身作则,共同进步。
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要带头发扬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以实际行动维护考场秩序,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更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加深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做到“一帮一,一对红”。
希望同学们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学校的号召,从自身做起,积极营造和谐学风、优良考风。让诚信常驻心中,让校园远离作弊!
最后,衷心预祝所有同学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务处
学生工作处
基于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起着优化育人环境,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等重要作用,各高校都设立了管理学生的机构,建立了管理学生的队伍,制订了管理学生的制度。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对稳定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对培养人才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作为整体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并有待于探讨。
(一)与其它管理工作配合不够。在大学生系统管理中,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性能都是好的,其整体性能也会是好;“如果各子系统或单位不顾整体目的实现,仅仅只力争自身的最佳效益,却不一定能保证系统整体的效益”。①目前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与其它管理一样,尚存各自为政倾向,这是由于各个管理层次的目的、职能和权限的不同以及管理对象的特点、方法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要重视与其他管理的横向联系与协调,重视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管理配合、渗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益,同时也起到提高整体管理效益的作用。
(二)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制订和实施一系列合理的规章制度制约引导学生的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多地由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探化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行和习惯”。②从理论上说,管理能促进教育,教育能保证管理,管理必须与教育相结合。因此,应克服只讲管理不讲教育,或者只重教育不重管理的倾向。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常规行政管理与思想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我们知道,作为管理对象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智的人,他们的行为虽受制于规章制度,但主体行为还是由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控制的。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合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效率不商。由于高校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没有统一固定的被所有管理者接受的模式,也由于这种管理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因此缺乏理论的指导,靠经骏管理者居多。若是这种状况不改变,要想提高管理效益是有难度的。
(四)管理学生的制度不够完善。在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中,逐步确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着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制度管理上来说,有三个环节:一是管理制度的制订;二是管理制度的实施;三是管理制度的补充修改。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有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加以修正补充,这影响管理效率。
另外,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方面管得过细,而某些方面缺乏严格要求,有时视学生为被管理对象,有时管理的民主度放得过宽等现象,所有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常规行政管理进行再认识,慎重积极地进行常规行政管理理论新建构的探讨,以便进一步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特点
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性。它是指常规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统一。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其他行为管理的法规,是全国高校都要贯彻执行的。这种政策的统一性,对管理好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关键。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都不能与此相背,否则,学生管理就会乱套,管理工作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杂乱无章。
(二)强制性。它是指对学生具有非常严肃的约束力。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而更多的是靠采取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措施。学校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象思想教育工作那样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思想教育往往表现为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以及启发、诱导、说理等方式,影响教育者成长和发展。而常规管理总是同规章制度、法制纪律相联系,是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法制条文和纪律措施以约束、控制等方式影响被管理者成长和发展。它一般有“法”的约束功能,不允许违反,否则就会受到纪律处分。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就是针对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而制订的,只要触及到就要受到纪律处分,以此来促进他们改正错误,做遵纪守法的学生。
(三)程序性。它是依据一定的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完成常规行政管理任务。这种管理任务往往是基本不变的。如从学生人学至毕业,整个过程可分为人学阶段:招生、新生报到、注册等;学习阶段: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三好学生等奖励和学生处分等;毕业阶段:毕业鉴定、颁发毕业证明、调配、派遣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这都是常规性的任务,具有周期性流程的特点。
(四)动态性。它是指常规行政管理要适应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每所学校的学生数虽处于相对稳定,但亦有变化,每届学生或多或少有些差异;往往同一届学生人学时与毕业时相比,思想观念、价值观、人生观和兴趣爱好都会出现新的变化。更何况,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具有能动性,“在管理对象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适应各种变化,以达到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这就是动态原理的实质。”③因此,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搜集信息,随时进行一些调节,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要在动态中实现管理目标。
三、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作用
根据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有:
(一)约束作用。大学生行政管理既靠教育,又靠制度。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应该做而没有做或不应该做而做了就要受到处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许多规定具有“法”的作用,如学籍管理办法、考场规则等.都是不允许违反的。正是这种管理的约束力,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学生学习秩序的正常化。
(二)教育和激励作用。学校的一切措施包括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基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一基点制订的。约束学生的某些行为规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说常规行政管理政策和制度,既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起着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教育激励作用,在执行奖励条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评估作用。“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而进行的。”④学校评价学生,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各阶段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对学生的奖惩办法和条例,依据这些办法和条例,衡量学生的表现,确定奖惩。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品德及遵守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关情况或资料进行收集、登记和整理综合,从而作出合乎学生本来面貌的客观评价。
(四)反馈作用。常规行政管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管理制度的一种检验过程。常规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组织协调和所订的规章制度是否合理,管理过程是否得体,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学,管理的效率是否高,管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反馈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四、树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的新观念
观念虽然是客观的反映,但它同时又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要突破常规行政管理中的某些框框,首先得从观念转变人手,只有常规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才会有常规行政管理行为的转变。
(一)树立创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人、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文化的冲突和整合以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原有的一些程式化的常规行政管理已变得不再完全适用,因此也不能再套用和照搬原有的管理方式。应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从常规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上进行新的摸索,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管理之路,逐步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二)树立信息观念。当今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大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段,他们思想活跃,接受信息快,容易与时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因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想随时把握他们的发展趋势,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建立起信息观念。比如,学生中横向联系的社团组织,由少数发展到多数,由单学科发展到多学科,由学校发展到社会,向着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组织发展。如果管理者还是墨守成规,闭目塞听,不树立起信息观念,要想对此进行管理,是很难的。
(三)树立服务观念。常规行政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管理者在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同时,也要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生括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因为“要搞好人的管理,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心理规律及其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出发”,⑤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正是考虑及满足学生某些心理需要的表现,在常规行政管理中取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使学生能自觉纠正某些片面的认识和过激行为,真正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四)树立整体观念。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从横的结构关系看,有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断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纵的层次关系看,从校、系到班级,有行政管理部门又有学生各级组织,他们之间既有上下的关联性,又有各自的独立性;从常规行政管理活动看,既有管理的连续性,又有其阶段性,同时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还有一个整体协调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必须有全局观点,有一个系统的运筹规划。坚持管理工作与教育工作相结合,与思想工作相结合,坚持常规行政管理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会发挥其管理的整体作用,克服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彼此脱节的状况。
总之,大学生常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思想政治工作等不可取代的特殊影响力。目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先那套学生管理办法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联系实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与水平。
注:
①顾翔主编:《大学生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70页。
②④李锦坤主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l988年7月版,第120、242页。
③何钟秀等著:(领导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4页。
⑤乐笑声:《管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l988年10月版,第l94页。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 考 文 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关键词] 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89?03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在高校管理者组织实施下,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1]高校学生工作要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厘清“如何培养大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践行“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性人才,为我国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者来研究解决。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变化
第一,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1999年以前,我国实行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高考录取率只有不到10%,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才能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1999年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教育改革拉开序幕,高校开始扩招,招生数量每年都大幅度增长。1999年招生数量只有106万,截至2011年大学生的招生数量达到675万,增长了6倍多,入学率达到了72.3%,高等教育真正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扩招,促进了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软硬件配套设施严重落后,学生管理队伍配备不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显著的压力。
第二,国家就业政策的根本性改革。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就业主要是统包统分,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表现为计划经济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分配制度的矛盾日益明显。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末就业政策正式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200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2]。地方高校主要培养实用性人才,面对国家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和挑战。
第三,网络媒体蓬勃发展带来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产生了短信、微博、飞信、校内BBS论坛等新媒体,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现在高校基本都覆盖了互联网,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浏览最新的科技资讯和时事政策。网络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积极和负面新闻充斥着网络媒体,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剧烈对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经受着新的冲击。地方高校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接受新文化成果,自觉摒弃低级落后思想,如何积极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制高点,利用网络、新媒体等信息化新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管理是新的挑战。
第四,大学生个性特点显著变化。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在家长百般宠爱和呵护下成长,是一群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关注自身利益,但是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追求多元;他们在顺境中成长,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差,做事眼高手低;他们自主意识强烈,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协作交流意识较差,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而且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时尚,但是自控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应该来说这批90后大学生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表现形式多样,个性差异明显,给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学风现状明显滑坡
学风现状是评价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校学生工作和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当前,地方高校在大众化教育的扩招背景下,学生数量突飞猛进,学生质量却在不断下滑,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都较差,给学风建设带来了冲击。具体表现为地方高校大学生越来越不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无用论观点日益泛滥;晨读、晚自习现状堪忧,课余时间教室里主动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谈恋爱、上网吧、搞聚会等现象风靡,班级的不及格率、不及格门次等指标显著增加,有的学生几个学期下来不及格门次竟然达到20学分以上,面临降级退学的危险。高校学生工作如何紧密结合学风建设任务,已经凸显紧迫性。
(二)纪律诚信观念淡漠
纪律观念和道德素养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内容。按照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学生文明守则、课堂考勤办法、奖学金评定条例、贫困生资助条例、宿舍管理规定、纪律处分条例等,应该说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价值观取向模糊,地方高校学生对是非判断不清,学生违纪现象日趋增多,经常看到学生不经请假擅自旷课,学生拿着早餐进教室上课,有恋爱学生在公开场合过分亲昵,甚至还有学生打架事件等,明显违反学生管理规定的现象。在诚信缺失方面,有家庭条件尚好的学生领取贫困资助,有贫困学生贷款还款违约,有学生不好好准备复习而作弊。地方高校学生纪律诚信观念淡漠,有必要加强教育管理。
(三)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在发生着变化,高校在做好教育管理的同时,越来越突出服务引导的理念,钢性管理逐步向柔性管理服务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特点。但是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部门,还难于摆脱行政管理的属性,工作中主要体现以行政管理来约束学生。当今90后大学生有很强的维权意识,他们认为高校求学是享受教育消费,倾向于获得更好的服务。在校园内,宿舍后勤条件不好他们要维权,食堂质量不好他们要维权,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碰到一些不人性化的条款他们要维权,发生突发事件要维权。高校学生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法律意识重要性,学生工作要按照教育法规来处理,要正视学生的诉求,这也强化了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
(四)急功近利状况明显
当前,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急功近利的现象,也不断地影响着高校。90后学生非常注重自身发展,个人主义倾向明显,为了达到目的会想尽办法,尤其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更倾向于抓住重点去充实自己。学生急功近利突出表现在入党方面:有些大学生为了入党,积极争取担任职务,为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做好各项工作。但是一旦入党以后,有的同学就会放弃所有工作,而关注自身发展。另外,有的学生只顾自己学习,不关注集体,徘徊在集体之外,只追求个人发展。还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找老师划重点,只为通过考试,而不是真知求学,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全面素质大学生培养。
(五)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有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超过15%[3,4],其比例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水平。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在不断增加,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热议。“90后大学生”有其特殊心理品质,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受到很大的关爱,但是他们依赖心理严重、耐挫折能力弱、自控能力差、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大学生管理中,笔者发现有较多同学滥用网络而成瘾,学习难于为继;有学生恋爱受挫,一蹶不振;有学生交流协作能力差,人际交流有障碍。大多数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求助心理咨询机构,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帮助,同时他们也是地方高校突发事件的隐患。这些情况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考
(一)以机制建设为龙头,加强学生工作体系建设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工作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给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辅导员,严格公开选拔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通过全面考核任用的机制,保障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要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建设,要制定高校学生工作条例,明确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职责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待遇报酬,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第三,要加大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注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有计划有层次选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提高学历、参加各类管理培训、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此外,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心理健康关爱工程、创业就业扶持工程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建设,拓展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各项平台建设,构建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
(二)以校园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培育
学风状况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学风清正,学术纯粹”的高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地方高校学风状况堪忧,面临的学风建设任务非常紧迫。首先,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组织开展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交流会等,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教师要精心组织策划,如学风竞赛月、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专家科技讲座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推进学风建设上水平。此外,要加大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把加强实践育人作为学风建设新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健全体现地方高校特色与实践、展现大学生风采与风貌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共同推进学风建设。
(三)以典型示范引领为突破,加强校园宣传舆论导向
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新问题不断出现,如何抓住重点积极引导才是关键。地方高校不乏有各类优秀人才和各种典型事迹,学生工作部门要重视对优秀群体和优秀事迹的关注和宣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素材加以宣传。要运用新科技成果,建立高校学生工作网站、学生工作杂志、学生工作微博等新媒体,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把地方高校学生工作的典型通过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要加大学生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力度,全面公平公开公正地组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学干部等学生优秀荣誉的评选,组织优秀学生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示范作用。地方高校还应该关注科技创新的学术进展、励志成才创业队伍推进以及精神文明典型事迹等,要通过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典型示范引领和文化育人的作用,有效把控地方高校学生工作育人舆论导向。
(四)以管理理念转变为契机,树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理念的转变。要在强化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不断提高“以人为本,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学校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遵循“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提高服务大学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善育人方法,发挥服务育人的新功能。地方高校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大力实施大学生关爱工程,要深入大学生的教学课堂和日常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困难,在贫困助学、创业就业、心理健康指导等各个方面主动出击,建设好高校大学生服务体系,寻找服务学生的切入点,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要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充分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宪玲,吴海涛,黄宏伟.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0(8):39-40.
[2] 李先锋.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前沿,2010,269(15):115-118.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途径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与思想道德的体现。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大批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社会、企业也对高职教育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积蓄可靠的人力资本。但是,纵观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业状况却难如人意。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怠学现象,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抄袭作业、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一些消极的、陈腐落后的东西也随着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学校中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此外,社会上普遍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或多或少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高职学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发展速度过快,在人文底蕴积累和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自身教学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内容老套,方式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时代使命感、缺乏努力拼搏精神的现象。学生不能合理的自我定位、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等。加之当代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盲目性,通常在家长的要求下或分数不够等原因,填报了或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或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考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基础,也缺少兴趣爱好,经常会有进错门或选错位的消极情绪,往往陷入一种被动、消极的的学习状态中。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的共同发挥作用。
(一)学校的作用。
学校在高职学风建设过程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校园软硬件建设以及合理开展学生活动三个方面。
1、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学风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学金条例》等学生激励机制和《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等学生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有针对性地选取学风状况观测点,对学风进行动态监控,重点考察到课率、作业上交率、考试不及格率、各种资格证书通过率等,对晚自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确保自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美丽幽静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外部客体。它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高职院校宣传栏内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而且要经常更换。教学楼、图书馆悬挂科学家和伟人的画像、名言警句。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增加图书藏量等方面上,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全员育人,学院领导、各职能部门、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合理开展学生活动,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
学生活动要开展得好,要想与教学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将学生活动场所纳入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努力建设一批条件完备、设施齐全、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场所,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2)开展各类有利于专业教学的学生活动,围绕思想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三大主题,重点扶持开展以锻炼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教学为目的的学生活动。(3)通过就业竞争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严峻形势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从而深入推动学风建设。
(二)专业教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
专业教师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真做好专业前景与发展的教育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校举办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人文讲坛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企业和单位,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看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外界需求之间的差异的存在,促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2、严格教风促学风。
教师的思想行为、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严谨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必然对学风直接产生深刻的内化感染作用。教风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应善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认真备课,教学内容紧扣行业现实,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务处、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活动。
(三)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使他们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互帮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辅导员在发现情况后,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单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敦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措施带动学风建设的发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职阶段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自觉学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与独立意识,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毅力,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主管理能力,将“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逐渐走上奋发向上、积极自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
2、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高职院校要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以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联系制度,每一名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联系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潜移默化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