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新能源安全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安全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能源安全管理

第1篇: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安全;立法;核能

Abstract: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using of new energ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China’s resource strategy. A perfect law system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goal of new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new energy in China,and it involves two layers:macro security and micro security. There are lots of shortages in the security legislation of new energy in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legislation of nuclear power security as an example,and claims that nuclear power security legal system should include legislative structure,basic principles,enforcement mechanism and details.

Key words:new energy;security;legislation;nuclear power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增加,常规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和补充我国化石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中,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国家的能源战略目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涉及众多的法律关系,本文主要就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安全机制的立法问题进行探讨。

一、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安全是人们最常见和最常用的词汇之一,通常是指各种(天然的或人为的)事物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造成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等安顺祥和、国泰民安之意[1]。其外延既包括个人身心免受外界危害,也包括社会稳定和谐、国家有序运转。对能源安全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宏观安全,即在国家能源战略上考虑的能源安全;二是微观安全,即在具体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避免对居民、环境造成损害。

1.宏观能源安全(注:本文主要论述微观能源安全,对于宏观能源安全不做深入探究。)及其状况

宏观上的能源安全主要是指能源供给安全。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以常规的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但化石能源正面临逐渐枯竭的问题,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按照目前所探明的储量,只能维持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而且,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给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各国都在积极探寻符合自己国情的新能源开发之路,如德国和西班牙的风能、瑞典的生物质能和英国的光伏发电与潮汐能。

但是对于核能,各国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法国是大力发展核能的典型代表,大约80%的电力来源为核能,美国、日本的核能占发电量比重也超过了30%。在德国,虽然也曾一度把核能作为发展的重点,但由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的影响,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核能的价值。2002年德国通过《核能禁止法》宣布放弃核能,计划到2020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瑞典也于1980年通过全民公决决定将于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核能源[2]。但客观地讲,核能相比常规能源是一种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是一种技术比较成熟,成本相对低廉,适于大量商业开发的能源。虽然出现了数起事故,但大多是人为因素导致而非技术上的问题,正因如此,大多数国家都将核能视为应对能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使是明确立法终止核能的德国,随着能源紧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重新启用核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一次性能源消费国,但常规能源的保有量却远远不能满足要求,除了煤炭基本可以自足以外,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缺口很大,大多依赖进口,这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这种状况,我国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外交手段改善与主要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确保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这是长远之计。对此,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2005年2月28日十届人大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该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在众多的新能源种类中,由于分布特点、技术成熟度及自身特性等方面差异显著,在开发利用中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针对我国常规能源尤其是石油供应异常紧张、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的现状,大力开发核能是当前较为可行的应对之策。但目前核能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到1%,核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2%左右,这与世界上核能占一次能源6%~7%、核电占电力总量17%的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核电发展仍然显得落后,规模小,发展慢[3]。面对这种现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重点建设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逐步实现先进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自主化;要加强核燃料资源勘查、开采、加工工艺改造以及核电关键技术开发和核电人才培养。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争取达到4000万kW,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4%左右,在建核电容量1800万kW左右。提高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微观能源安全及其现状

能源安全从微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指在能源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即对人员、社会、环境的危害。在我国,常规能源在利用过程中突出的安全问题,如频繁发生的重大煤矿安全事故、井喷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了极大的损害,给社会环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常规能源所带来的安全威胁。但是新能源并不等同于清洁能源,利用中也会存在安全问题:如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生物质能发电时排放的氮氧化物含量也比较高。其中利用核发电时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核安全管理的任何疏漏和麻痹大意都有可能导致严重核事故的发生,酿成灾难性后果。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例:欧洲受污染的区域达到20万平方公里,受到核辐射危害的人数达到320万,直接致死的人数为50余人,还有数万人因辐射而致癌,周围大量动植物死亡或出现变异,而且还存在目前尚未明确的潜在危害[4]。由此可见,在核能开发中,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影响核能微观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技术安全。核能利用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系统工程,从铀矿采集到制成核燃料,再到核反应发电,最后到核废料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核燃料环,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核能技术安全就是要解决将核废料产生的放射有效隔离在生物圈之外,因为一旦进入生物圈,将会给人类及自然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目前人类在处置核尾矿和低能核废料方面技术比较成熟,技术安全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如何处置高能核废料,高能核废料中所包含的钚有着长达数万年的半衰期,目前只能将其暂时浸泡在巨大的水池中冷却和封闭储存,还没有找到一个最终的处置方案。

此外,在技术开发中会面临开发失败的风险,对于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的开发方来说,风险的防范或减轻可以通过开发前充分的论证来保证开发方案的科学性,在开发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同时可以引入商业保险制度,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分散损失。

②管理安全。核电厂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人—机系统,其安全性依从于系统设备(硬件和软件)、环境和人员三方。随着科技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运行环境大大改善。而对于人,由于其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特性,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和难以控制性,因而由人为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事故发生率相对于设备事故率的下降而趋上升。有专家统计,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世界上所有工业事故中包含人为失误的从20%扩大到80%,核电站的平均人为事故率为70%以上。20世纪发生了几次震惊世界的严重核事故,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或者是操作规程不科学,或者是操作人员违规操作。这些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和核安全水平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成为促进核安全科学发展的动因,表明核安全法律制度的健全特别是有效实施保障在核能利用中应当占有显著地位。

第2篇: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然而,2016年,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仍面临多重困难和多方面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叠加,预计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减少。加之国内产能释放和进口煤保持高位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大于求矛盾还将十分突出。可以说,煤炭行业全然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就连曾经红极一时的“煤老板”也在这一轮去产能、降低成本的行业净化过程中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虽然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同时结合国企改革、行业兼并重组,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以及整个煤炭供给体系有望逐步改善。但是,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身陷囹圄的煤炭企业如何挖掘自身潜力,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态度应对危机显得同样重要。

神华集团作为国有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在煤炭行业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其他行业企业起着示范性的标杆作用。这一时期,围绕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战略,神华集团做出了很大努力。

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在2015年的一次采访中曾提到,五年前,神华集团就启动了SH217工程,近年来,又相继实施了数字矿山、数字铁路、数字电力、数字煤化工、数字港口等工程,内部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目前,数字矿山示范项目已经投入运行,内容包括自主开发与应用综合智能一体化生产执行系统和综合智能一体化生产控制系统,并配套进行煤矿自动化升级改造和IT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矿井上线运行后,大大提升了传统煤炭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未来,神华集团在技术上将探索智能化、机器人化,在危难险重的岗位用机器人替代人。

横向上,神华集团建设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ERP系统、供应链上下延伸的CRM系统和SRM系统,以及产运销一体化的生产指挥系统;纵向上,建设了从生产现场控制到生产执行、企业运营三大层面的管控一体化系统。这里面既有两化融合的意义,又有工业转型升级的考虑,更赋予了“互联网+”深刻的内涵,从而推动了整个系统的升级发展。

倾力“互联网+”

神华目前正在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和传统低端产业的转型,数字化及信息化作为神华集团“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已提上议事日程。其一,是进一步整合神华集团内部产业链,全面打通煤、电、油化品一体化,打造高效率的能源供应体系;其二,是逐步形成开放式平台,为行业服务,支持行业的有序清洁化发展,构建整个煤炭行业的生态系统,为行业提供一个先进的发展平台,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其三,是长远覆盖更多的能源产品,例如电力、新能源,以及创新服务,如将响应国家售电侧改革的要求,探索成立电力销售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电力产品和碳配额。

未来,神华集团还计划自建的电力互联网平台,搭载销售电力宽带及其他电子、电力改造等产品和服务,向电力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级的能源互联网,服务于新型产业生态圈,实现煤炭以及能源的通存通兑,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

目前,神华集团正在着力进行生产过程的智能设备改造,运用智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等技术,建立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实现组织架构变革,实现减人提效和降本增效。

下一步,神华集团将从“创建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战略总体布局出发,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谋划好神华集团“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依托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4.0等技术路径,逐渐对互联网的前端和后端进行全面再造,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并“+”出更多的产业增量。

云与数据齐飞

在布局“互联网+”战略布局之外,神华集团还在积极建设自身的私有云和数据采集系统。

公有云虽有价格优势,但神华是一个多产业的集合体,规模庞大,采用私有云,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经济性更合理。

更重要的是,采用公有云,出于其商业成熟性、通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需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目前还难以把握。随着公有云安全性、稳定性和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神华集团也会积极尝试将新增的、非核心的业务系统部署到公有云上去。

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企业(按能源当量计算),神华集团一直同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思维,调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基础设施,从而获得与公有云一样的可伸缩性、可计量性及公有云目前能提供的服务。

目前神华集团的云端采集数据,是从生产组织需要出发,采集范围很广泛,例如:生产经营类数据、工控自动化运行数据、安全监测监控数据等等。数据采集遵循“一点输入”、“数据溯源”的原则,数据平台“大集中”建设,奠定了数据集中采集和集中分析处理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对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有效支持数据应用分析及其展示系统。

数据处理方式根据各业务所需,一种是以物联网和工业4.0的技术本地多系统间协调处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是“数据大集中”到集团总部集中分析处理,之后以“唯一数据源”提供到所需的业务部门或相应系统。

未来,神华集团将紧跟潮流,将工作重心从基础架构的创建,转移到数据中心服务的交付环节,在共享的硬件上及时按需交付可伸缩的服务。

相关链接

神华集团“SH217”信息化建设工程

2010年神华集团启动的 “SH217”信息化建设工程,旨在建设 “两横一纵(产运销协同调度指挥平台、人财物协同资源整合平台和一体化纵向管控平台)”三大信息平台,支撑七大业务能力(是指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集团管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业务协同能力、专业管理能力、本质安全管理能力、集约化服务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集团实现经营管理集约化,生产管理效率最大化,生产流程最优化的目标。

第3篇: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安全生产;能源应用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2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16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79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我们的煤炭资源在总量上是较为丰富的,分布也比较广泛。分布区域的分散使得煤矿开采具有极大的区域特殊性,难度也不一。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开采的技术在不断提升,但是煤矿开采的安全事故依旧屡有发生,其中冒顶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 冒顶事故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煤矿掘进过程中,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工作面腾空的面积不断加大,受力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如果没有得到相对力度的支撑,则会出现裂缝甚至坍塌,轻则延缓工程进度,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1.1 冒顶事故的特点

冒顶事故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发生地段特征明显,在地质环境容易发生变化的地段冒点事故发生的概率要大大增加,比如在容易发生离层的脆弱煤层面。二是范围较大,影响力较强。冒顶事故一般发生在煤矿掘进过程中,且多发生在瞬间,几乎没有给予一定的反应和逃生空间,多数会造成施工人员被困甚至伤亡的局面。

1.2 冒顶事故的原因

冒顶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地质等自然原因和人为工作原因两方面。

1.2.1 地质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地质特征也较为复杂,煤矿掘进过程中工作面的地质特征也并非一成不变,突发断层或者压力骤增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并且果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冒顶事故就极有可能会发生。

1.2.2 勘察不充分。在煤矿掘进进行前,一般对于工作面会有勘察工作,对可能造成隐患的危石进行排查。准备工作对于后期工作推进过程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但是排查不彻底的问题也屡见不鲜,危石坠落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1.2.3 支护不到位。我国的煤矿支护形式主要有砌碹支护、棚式支护、锚杆支护和注浆加固四种。砌碹支护是在我国的煤矿开采进程中最早得到应用的一种支护形式。一般是将钢筋混凝土浇筑用以支撑工作面,但是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较高,形状较为固定,灵活性比较差,所以现在应用的并不多。棚式支护在灵活性上较砌碹支护有了较大提高,可以形成圆形、梯形、环形、拱形等不同的断面,但是在成本和灵活性方面的局限性仍旧相当大。锚杆支护是现今煤矿支护形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锚喷混凝土封闭空间,锚杆支撑既没有砌碹支护和棚式支护的耗时耗力,对于支撑点的物理运用却更为合理。注浆加固是对于其他支护形式的补充

完善。在冒顶事故中,支护安排的不合理、不到位是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地质适合不同的支护形式,甚至多变的地质环境在掘进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变更,选择最适合的支护类型,而有些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工程成本,采取最快捷的支护形式,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也没有及时进行地质的确认勘察,致使支护架不足以承担相应的力道发生冒顶事故。也有安排的支架密度不够,或者固定得不够牢固等问题。

2 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

冒顶事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事故产生的原因采取应对措施,这不仅关系到煤矿开采的安全,更事关千千万万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圆满。

2.1 完善事前检查工作

在开采工作进行前的勘察工作不容小觑,这是在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对于可能产生危险的岩石必须及早进行清理,对于可能产生变化的地质环境也应做出较早预测,并给出对应的措施。个人的工作难免出现疏漏,所以复查核查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煤矿开采这种重大的工程,再多的检查和复核都不会是无益之举。如果

在检查过程中发生疑问,最好请有经验的人一起确认,马虎交工的心态在工作中是万万不能有的,须切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敲击墙体的时候如果听到清脆的声响,此时应该尤其注意,需要继续轻敲确认,如果确实感觉到了震动,那么极有可能已经有断层的发生,必须要尽快排查解决,以防发生坠落的危险。没有足够分量的责任追究,很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所以在此过程中,问责到人的制度必须建立完善起来,并且追究的必须严格彻底,这是对工程的负责,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2.2 选择合理的支护支撑保护

支护的选择很大程度影响到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安全性,所以选择适合不同地形和地质的支护是极其关键的一步,绝不可为了贪图省事随意选择。在选择之前,最好请相关专业人士对于整个地形进行勘察,对后期可能产生的地形变化进行一定的预测,以防患于未然。在支护的选择上,也尽量选择更为灵活机动的支护形式,如砌碹支护等形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岩石变形问题。现在应力控制技术正在得到逐步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工方式卸载或者分散掉部分集中的重力,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灵活的方法,但是对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应用还不广泛。但是在一些地形复杂的煤矿掘进过程中,不妨多考虑这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性手段。

2.3 加强实时监控管理

煤矿掘进过程中最大的变数就来自于自然因素,多变的地形和地质以及其他自然因素,是最完善的事前勘测也有可能疏漏或不能估计的,所以实时监控非常必要。安装检测仪器尤其在地段复杂有安全隐患处,对数据和影像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有冒顶的预兆就必须及时停止当前的施工,对危险地段进行检查,对薄弱区域进行加固,确认完全隐患消失才能继续后期施工。

2.4 加强煤矿开采的监管

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是我国安全监督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应该着眼于此,加大监管力度。煤矿开采是一个高利益回报的行业,难免混入一些非法开采的商人,他们往往无视煤矿开采的安全问题,以利益为唯一追求,往往会造成恶劣的安全影响,所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如果能及早处理这些非法开采的问题,加大安全管理,对施工的煤矿进行不定时的安全抽查,不合格的予以重惩,对抑制不良的开采风气会有很大的威慑力。国家更应该在法律层面上对煤矿开采进行规范,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3 结语

煤矿开采的蓬勃发展已有几十年,但煤矿事故尤其是冒顶事故依然时有发生,这既有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足够高度的原因,更有政策层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防治不可放松,需要长鸣警钟,扎扎实实地做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艳军,王育丰.浅谈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煤,2010,19(5).

[2] 陈伟,宋波,张军.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防治[J].山东煤炭科技,2014,(5).

第4篇: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低碳水运 政策扶持 替代能源 互借舱位 低速航行 低碳港口

一、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水运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重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总趋势。当前,全球水运业一场没有硝烟的“绿色战役”已经打响,世界各国都将围绕“碳排放”进行新的博弈,水运业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到这场持久的“碳减排”大战之中。

一直以来,在三大运输系统(陆运、空运和水运)中,水运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运输方式。据业内人士分析:“水运是典型的‘低碳运输’,其成本仅为公路的1/7,铁路的1/3。”目前,水路货物运输占全社会运量比重正逐年提升,随着水路运输装备标准化、大型化发展,水运低碳优势将更加凸显。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船舶也是重要污染源之一。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中30%来自水上船舶。根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水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 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各种研究报告逐渐将水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放到聚光灯下,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低碳水运就是指船舶在水上运输和停靠港口装卸货物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船舶温室气体(GHG)的排放量。

自2000年起,国际海事组织(IMO)开始对温室气体效应进行研究。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规划指出,未来将针对新船舶设定二氧化碳排放指数加以规范,并考虑制定船舶营运时二氧化碳的操作指数、二氧化碳测量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的减排机制(包括碳税全球征收、温室气体交易或清洁发展等机制)、最佳实务指导书等方案。2008年2月22日,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指出,中国部分海湾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近海海域污染范围过去10年间扩大了近1倍,已超过16万平方公里。近年来,IMO对船舶的9大排放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限制,“船舶减碳指标”打算在若干年内完成,这些将涉及到我国水运业发展的根本利益,无形中提高了对我国水运业的要求。低碳水运既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问题,还要解决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要求整个水运行业要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中作出一个艰难的取舍。

二、低碳水运新思路

1. 制定扶持政策,发展低碳水运。新能源对技术的依赖性大,对企业开发资金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小企业根本无法应付数目庞大的研发资金,只有当技术平均成本低于油价时,企业才可能转向新能源并从中获得利益。政府要提升低碳意识,高度重视发展低碳水运。编制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水运行业管理政策和法规,继续强化水运业的能源节约和产业结构优化。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用政策来引导水运低碳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奖励机制,奖励水运界改善船舶的环保设计,并鼓励进一步进行低碳水运投资。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要敢于将水运企业的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这对我国低碳水运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转型,促使国家经济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必须推进能源资源类价格改革,建立一套更能反映市场运行规则的能源资源类价格改革机制。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相信依靠国家巨大投资和国人的智慧,我国水运业定能在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2. 组织科技攻关,加大研发力度。要大力组织科技攻关,开发船舶节能成套技术,尤其是船舶主机的相关技术的研发,争取在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满足强制性新造船能效设计指数及排放要求。开展船舶燃油系统优化工程,推广节能运输装备,大幅减少船舶运行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顺应节能环保潮流,大量新技术不断涌现。欧盟将推出新的船舶设计和设备。韩国大型造船企业STX海洋造船开发的船舶节能成套技术,被称为“绿色之梦”,采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和绿色理念,最主要的改进之一是船舶推进系统能大幅减少船舶运行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可节省50%的燃料。美国总统轮船公司将在船上推广节能装置的运用,以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排放。奥巴马上台后,很快签署了《京都协议书》,宣布加入国际节能减排计划。美国议会也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至2020年,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进行贸易限制。发达国家已全面部署,纷纷开始向外输出储备已久的环保、节能技术。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垄断、碳关税……发达经济体正“抢滩登陆”低碳市场以期瓜分低碳经济蛋糕。而目前仍然大量依赖煤炭等“高碳”能源发展经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稍不留神,就可能在发展的路上被“绊倒”。形势严峻,中国若想在低碳水运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否则,一旦被发达国家形成产业标准和技术垄断,中国水运企业将在发展自主环保技术上举步维艰。面对困境,中国已经向全世界摆出迎难而上的姿态。目前,中国已经实施大规模的节能减排行动,并作出了40%—45%的减排承诺。中海集运针对船舶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科学分析和研究,积极调整机务安全管理的思路,大量采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经过项目可行性研究,结合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坞修工作,分批将船舶的传统防污漆改为新型防污漆,进一步减少船体阻力,降低燃油消耗。还对新建的部分大型集装箱船主机气缸油注油器进行改造,将原来的机械式注油器改造成ALPHA注油器,并对各轮气缸油使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改造后的各轮气缸油油耗较改造前下降17%。#p#分页标题#e#

3. 互借舱位,低速航行。节约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质量,是每一个水运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在集装箱运输中,当经营同一航线上的几家企业不能揽到足够货源时,船公司可以互借舱位,以减少过多富余载重带来的成本,实际上也减少了碳的排放量,可谓一举两得。低速航行是水运业推崇的低碳水运的重要方式之一。曾几何时,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和船舶日益大型化的背景下,“多拉快跑”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然而,这种观念却与节能减排的大方向背道而驰。事实证明,低速航行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最显著措施之一,有助于降低燃料消耗和运营成本,减少维护需求,并进一步达到环境平衡。在2009年中国国际海事展上,德国劳氏执行总裁Hermann J. Klein博士称国际上所有的大型集装箱运输公司都在考虑把低速航行作为减少各自船队运力过剩和运营成本的一个方法。“水运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是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减少与水运相关的排放将极大提升水运作为环境最为友好型运输模式的形象。”在展会上,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呼吁水运联盟的成员响应他提出的“超低减速”,得到了很多国际水运企业的响应。“所谓‘超低减速’就是要放缓船舶行进的速度,此前,中远集团旗下的集装箱运输企业中远集运已经与一些船级社合作,在十几条船上进行了减速的试验,将船舶的行进速度从每小时24海里降低到每小时18海里。”通过减速慢行,可以降低燃油成本,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按照这样的行进速度,中远集运一年可以节省18万吨燃油,相当于减少5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第5篇:新能源安全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智能;电动汽车建设;充换电服务

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技术在各个行业逐渐被应用,在我国的智能电力系统中,电动汽车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多个城市电动汽车的应用实现了国家能源战略和节能减排政策。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的建设成为其运作的重点,加强电动汽车技术的研究,优化充换电服务运营模式,积极推进与上下游企业的项目合作,大力推进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与运营,促进我国电动汽车发展。

一、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的状况概述

直至2011年底,我国电网公司一建设了13283台交流充电桩和投运243座充换电站,是世界上建设充换电设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浙江省,建成首个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首次实现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运营。截止2012年已在全省9个城市建成545个充电桩以及17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形成国内、服务能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广技术最先进的电动汽车服务网络。到2012年初,我国规模最大北京高安屯站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也通过专家组验收,进入试运营阶段该站可同服务8辆电动车,共安装充电机1044台,设置1条配送线,4条换电流水线,充电机容量10080千瓦,整车每次换电时间4至6分钟预计每天能满足400辆纯电动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

二、我国智能电网中电动汽车充换电建设中的几点建议

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直接依靠电力供应,电动汽车建设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它能够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带动产业升级,对缓解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优化网络服务运营模式

国家电网明确了“插充为辅换电为主、统一配送、集中充电”的智能充换电网络运营模式,对国内外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和充换电技术发展与研究进度进行跟踪,深化电动汽车充换电对配电网影响及应对策略等研究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与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合作跟踪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联合开展动力电池安全防护研究,提升充换电设施运营经济性,深入论证充换电设施发展技术路线,优化充换电服务运营模式,全面分析风险因素,确保充换电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2、我国政策方面的支持

我国智能电网中充换电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以及国家之外,因而,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方向,加强跟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汇报,对市场的需求做出积极反应,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同时我国各省电网分公司要与电动汽车上下游企业共同推进国家电动汽车支持政策的落实,保持与各级政府的良好沟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可能的争取地方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为公司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增强相关技术的探究

我国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涉及输变电、发电、配电、调度以及用户的(电动汽车)各个环节,构造复杂。电动汽车最关键的电池组快速更换系统集成技术研究、电池组容量瓶颈难题、装备开发等相关技术一旦突破,将会大大促进国家电网加快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为我国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顺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①加强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的提高。根据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与内部应用运营,按季度开展统计充换电设施和车辆运营数据的分析工作,全面掌握公司充换电设施运营情况以及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发展现状。

②加强相关技术方面的攻关。各个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相关技术的攻关,统一标准和模式,将继续发挥产业单位和直属科研的技术优势。在总部营销部的统一协调下,做好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系统的完善,合力推进设备研制和底盘换电技术研发,以保证公司在充换电设施领域的领先优势。

4、增强我国电网标准体系的建设

①加强我国电网公司的标准化编制。我国电网公司要保障在全国得以全面推广以及电动汽车充换电建设顺利进行,就要积极参与并承担国家标准、央企联盟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编制,继续加强跟国标委的沟通汇报,牵头单位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将按照年度标准编制计划开展标准编制工作,保证完成年度标准的编制任务。

②加快我国电网的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强跟国际标准化组织交流合作,为了推进体系标准国际化,必须建立充换电设施国际标准推进工作协调机制,积极研究充换电设施国际标准发展动向,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充换电设施标准的编制工作,加快充换电设施标准国际化步伐。

③加强宣传。加强充换电标准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对在工程设计、设备研发、运营过程与建设验收中切实执行标准规定有积极的作用,以确保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

④加强标准化的探究。积极开展充换电技术研究和实验验证工作,以国家电网的整体实力为后盾,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开展标准编制,快速搜集智能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相关信息和数据,提高标准编制水平。

5、创新运营和建设工作体系

①加强我国智能电网中充换电设施建设的管理。我国电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设备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充换电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掌握社会应用电动汽车计划,优化内部应用电动汽车计划以及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②增强对动力电池购置租赁的管理。加强已投运充换电设施的运营维护管理,加强内部电动汽车应用管理,电池性能应符合电动汽车要求,做好充换电服务,数量应与电动汽车应用规模相匹配,购置车辆应与充换电设施建设相衔接,提高设施运行效率。

③加强对充换电设施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在全国各个省市设立智能电网用电处,根据公司化运营相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职能管理,为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运营提供组织保障,专门管理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业务,同时根据当地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与运营实际,以国家电网的整体营销系统为基础,在有需求的地市成立电动汽车服务公司。

④增强对运营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能力培训。我国电网公司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及技术水平,加强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管理培训与运营技术工作,为我国智能电网中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运营提供人才。

⑤加强充换电设施建设的安全运营。加强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根据国家电网及其各省分公司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坚决落实安全措施。加强电池充放电状态监控,明确安全责任,一旦超出质量要求必须及时更换。强化日常安全演练,同时要制定人身事故、电动汽车受损、电池燃烧、大风暴雨恶劣天气、充换电设备损坏等现场处置预案,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结束语

供电企业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供给服务,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建设把汽车企业跟供电企业连接在一起,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个服务机制,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爱东,濮良平.电动汽车的城市化思考[J].国家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