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安全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健康安全或涉及的利益、法律问题的意识都不断增强,近年来医院所发生的医患纠纷,患护矛盾事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2],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疾病或躯体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自伤、自杀、他伤、他杀、外走、毁物等行为,精神疾病特征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3]。
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高危因素评估,并做到有效防范显得极为重要。评估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收集患者资料的过程。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护理活动提供依据。由于精神患者极具危险性,做好其高危因素评估,并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对遭受伤害的患者及护理人员给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保护患者及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达到避免医患纠纷,保证护理安全的目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科(精神科女疗区)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17名患者,高危因素患者共计89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32.6岁,占同期年入院人数的17%,其中均受精神症状支配,受幻听支配的55例,受妄想支配的34例,均达好转程度出院。
1.2临床表现有2例趁午间工作人员少时,利用上卫生间之机,用水泥及砖块划伤自己腕部,伤及表皮出血;有3例受幻听及妄想支配,将所住病室玻璃用手砸碎,除1人将手轻度划伤外,其余2例手均未受伤;5例他伤,其中有3名护士分别在约束兴奋、冲动患者时,1人被咬伤,2人手背被抓伤;另有2例,1例是被同病室患者将眼部划伤,致眼角膜撕裂约3cm伤口,另1例一名患者将另一名患者脸部抓伤,伤及真皮有渗血,均发生在夜班。
1.3结果10例受伤患者及护理人员均恢复良好,无在院死亡及严重合并症。其中除1名患者脸部留有较浅瘢痕,1名护理人员手部留有轻度瘢痕外,其他8例均无明显瘢痕,功能恢复良好。
2护理
2.1对于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将其安置于重症监护病室,严密看护,做好周围环境设施安全检查,新入院患者更衣过程中,避免将危险物品留于病室,必要时遵医嘱实施保护性约束。对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患者,护理人员做到定时给患者更换,按摩肢体受压部位,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防止发生肢体肿胀、皮肤黏膜破溃、臂丛神经麻痹和压疮,做到定时喂水、喂饭,根据具体情况协助二便。对于木僵患者,由于患者意识清晰,但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在患者面前议论病情,不激惹患者,防止其突然冲动伤人,同时防止其他患者伤及该患者。对于自杀的患者,要做到出入跟随,24h不离视线,了解患者病史中自杀行为方式及采取的工具,做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
2.2要加强专科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护理人员除要加强“三基三严”知识学习外,更要加强对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操作的技能学习,尤其是新上岗的年轻护士,首先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增强工作责任心,在临床工作中,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范因护理过失导致的护理纠纷[4]。
2.3严格按医嘱用药,要保证患者按时、按量、按方法足量服用,要服药到胃,特别是对病史中有服毒自杀的患者更应注意,防止其积蓄药量一次吞服而发生意外;对拒药患者要多加劝慰,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依从性;对于强行拒药的患者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替代办法,以保证药物量摄入控制症状。
2.4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后反应。对高危因素的患者,严密观察其情绪、语言、行为的变化,从中发现冲动等先兆,做到心中有数防范在先,对于有自杀言语的患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了解内心体验,给予正向积极引导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内心焦虑抑郁情绪[5]。对于外走的患者要集中管理,对其活动场所做到环境安全检查,出入跟随,做好交班,做到高危患者人人心中有数。
2.5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要做好床头交接班,对危险事件评估要有前瞻性,做到五知道、四了解、四掌握、四及时,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消除不安全隐患,工作中相互协作、默契配合,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2.6根据病房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护理班次,适当增加节假日、午班、夜班、重点时段护理人员人数,确保护理安全。
2.7根据受伤患者及护理人员受伤部位、受伤程度分别给予局部碘伏消毒、缝合、无菌纱布包扎,必要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对受伤程度重的护理人员及患者,分别给与心理安抚,同时积极与医生及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理解,避免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
3小结
通过对精神科患者高危因素的及时正确评估,并对其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使患者和护理人员伤害降到最低,提高了护理质量,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缪薇箐.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831.
[2]陈桂菊.ICU护理安全探讨.基础医学论坛,2009,13(12):362-363.
[3]陈淑清,王淑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吉林科技出版社,1994,3:65.
安全评估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是指用于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创新性应用(包括功能及应用形式)及相关支撑技术。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以下简称“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是指根据新技术新应用的新闻舆论属性、社会动员能力及由此产生的信息内容安全风险确定评估等级,审查评价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的活动。
第三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调整增设新技术新应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不得、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四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工作。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承担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鼓励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相关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加强自律,建立健全安全评估服务质量评议和信用、能力公示制度,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第六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按照本规定要求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为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提供必要的配合,并及时完成整改。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编制书面安全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应用新技术、调整增设具有新闻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应用功能的;
(二)新技术、新应用功能在用户规模、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改变导致新闻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适时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目录,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参考。
第八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本规定第七条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发现存在安全风险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风险。
按照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自行组织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在应用新技术、调整增设应用功能前完成评估。
第九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按照本规定第八条自行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后,应当自安全评估完成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条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中央新闻单位或者中央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地方新闻单位或者地方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报请主体为其他单位的,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后,将评估材料及意见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核后形成安全评估报告。
第十一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报请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应当提供下列材料,并对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服务方案(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业务形式、服务范围等);
(二)产品(服务)的主要功能和主要业务流程,系统组成(主要软硬件系统的种类、品牌、版本、部署位置等概要介绍);
(三)产品(服务)配套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四)自行组织开展并完成的安全评估报告;
(五)其他开展安全评估所需的必要材料。
第十二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自材料齐备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采取书面确认、实地核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对报请材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服务提供者应予配合。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完成安全评估后,应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形成安全评估报告。
第十三条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报告载明的意见认为新技术新应用存在信息安全风险隐患,未能配套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手段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进行整改,直至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在整改完成前,拟调整增设的新技术新应用不得用于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服务提供者拒绝整改,或整改后未达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相关要求,而导致不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责令服务提供者限期改正;逾期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暂停新闻信息更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不予换发许可证。
第十四条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应用安全评估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十五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主动监测管理制度,对新技术新应用加强监测巡查,强化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督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第十六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照本规定进行安全评估,违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由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予以处罚。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范围外的心理、生理上的损害或死亡。近年来,临床上护理差错事件逐渐增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安全知识仍比较缺乏,对实习护生的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频频出现护理差错事件,引起护患纠纷[1]。本文探讨护生安全行为与护理带教老师的护理安全认知水平的联系,现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近一年期间在我院心脏外科实习护生以及带教老师,其中带教老师24名,实习生100名,带教老师的年龄20-48岁,平均(33.76± 5.24 )岁,其中0-5年护龄6名,6-15年护龄15名,16-20以上护龄3名,中专学历2名,专科学历6名,本科学历16名,护士7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实习护生中中专学历47名,大专学历38名,本科学历15名,护生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6±1.3)岁。
1.2方法
制作问卷调查观察带教老师与实习护生对护理安全的认知现状,现场填调查表,共发放问卷125分,收回125份,收回率100%。调查的项目包括:带教老师的年龄、职称、学历、护龄,实习生的学历。评估标准:优秀:不低于90分;良好:80-90分;一般:60-79分或低于60分[2]。根据带教老师护理安全认知评估结果,将评估为优的带教老师所带学生作为A组,评估为一般的带教老师所带学生作为C组,评估结果为良的带教老师所带学生作为B组,另外制作量表观察三组实习护生护理安全行为调查表,主要内容有:压疮预防、跌倒及坠床的应急处理、换药前对液体的核对、是否规范洗手。
1.3观察项目
观察带教老师与护生对护理安全的认知情况,以及三组护生的护理安全行为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ASS15.0软件处理及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1带教老师与护生对护理安全的认知现状
带教老师的职称、学历水平与护理安全认知评估优秀比例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注:*:与B组、C组比较,P
3. 结论
关键词:护理安全 老年患者 预防措施 安全评估
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护理质量的首要条件。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住院患者也不断增长,由于身体及生理机能的原因,这类病人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更细,也更容易引发护理风险。笔者在2010年之前在一级卫生院从事护理工作,针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安全评估,现将评估工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0年12月之前收治的180例老年住院患者,平均年龄72.3岁。男115例,女65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为49例,心脑血管疾病为77例,消化系统疾病为41例,外科系统疾病为13例。
2方法
2.1 抽取其中90例为实验组,9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使用常规安全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2 护理方法
2.2.1 护理安全评估表包括患者姓名、年龄、家庭状况、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精神状态、以往病史、陪护知识、安全隐患知识、预防措施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1-5分,5各等级,分数越高代表危险级别越高。
2.2.2 实验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发放护理安全评估表,进行安全危险指数鉴定,标明危险等级,实施动态评估,每3 d评1次,有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根据不同级别,为老年住院患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预案及抢救流程。
2.3采用SPSS1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实验组90例患者1例(1.1%)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9例(98.8%)患者无。对照组4例(4.4%)发生安全事件,其余86例(95.5%)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101)。患者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4.1老年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原因
4.1.1患者原因
(1)环境因素 如人性化建筑设施不到位,老年人对病房环境与功能的不适应,空间环境与功能设施的缺位等均会影响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2)自身因素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患者整个机体功能都明显下降,基础病多,行动不便,反应迟钝,如视力、听力都较差,严重者会出现老年痴呆或老年性精神障碍,如患者走错楼层、走错病房、坠床、跌倒、烫伤等这些都是老年患者易发生的,他们是这些高风险易发生的高危人群,是影响护理安全的最大隐患。
(3)知识缺乏 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不配合治疗。
4.1.2护理人员原因
(1)评估不到位,护士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专科技术不精,低年资护士增多,工作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到位。
(2)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做治疗及操作时,未按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执行,如查对不严格,导致吃错药,打错针等。
(3)护理人员缺乏爱心,由于老年 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护理安全问题中高风险的高危人群,在护理安全这个问题上未引起足够重视。
(4)沟通不到位,护患沟通不到位,老年患者因疾病复杂,住院时间长,得到家人的关心少,情绪波动大,护患沟通不到位容易发生护理矛盾。
4.2 预防措施
4.2.1改善病房环境及设施 病房重新装修,完善和配备了内部设施,如走道两边墙壁装有扶手,病房墙上贴有防跌倒的警示牌,卫生间地面铺有防滑垫,浴缸及马桶旁装有扶手,病床也装有护栏,床头有呼叫器,床尾有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及药物过敏等各种警示牌,配备床上就餐桌、活动输液架等人性化功能配套设施。佩带脘带:由于老年人大脑功能退化,会出现一些意识、听力、视力及语言表达的障碍,故脘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措施,因为小小脘带上记录了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的相关信息及身份识别是避免患者走失及做各种治疗和检查时再次核对的重要依据。护理支持中心建立:护理支持中心成立,对笔者所在科的患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如做辅助检查及需要短暂离开病区的一些诊疗活动,经由护理支持中心派人护送,避免了走失,或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2.2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新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例如,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有无跌史、坠床史、有无意识障碍、行动能力、听力、视力等。既往病史的种类名称、药物过敏史等,并采取相合措施,如上护栏,床尾挂上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以及药物过敏等警示牌。做好健康宣教,给护理安全告知(1)入院宣教,详细介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作息时间,不擅自离院。(2)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护理安全告知,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帮助患者整理物品,将常用物品放置于易拿取处。(3)教会患者在突然改变时应遵守的“三部曲”即做起30s、站立30s、站稳后再行走,能自行上卫生间者,要借助扶手,谨防跌倒,睡觉时防止在变换时坠床,床边加护栏,上下护栏由护士来做。(4告知患者不要单独沐浴,需有家人陪伴,以防意外发生。加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 在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制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护患双方的利益。严格查对制度“三查、八对、一注意”警示牌的设置,护理部在各护理单元治疗车上放置了“三查、八对、一注意”的警示牌,其目的是在提醒我们在做任何治疗及操作前都要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杜绝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做好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注意用药安全,治疗室内药品分类放置,专人保管,高危药品,如胰岛素、高钾、高钠等一些相关的高危药品都贴有醒目的警示牌,其目的也是引起护士在用药时的注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定期进行护理技术培训考核,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展,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技能,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乃至美学、文学等,只有全面提高护理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范护理事故的发生。加强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由于老年人记性差,听力差,沟通交流有一定困难,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掌握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如和老年人讲话时,声音要大些,态度要好些,要面带微笑,语速要慢些,要重复多次讲解,不然他会误认为你不高兴或态度不好,必要时用书面方式交流也很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护理预案
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常见意外事件之一,不仅导致住院患者身体损伤、延长康复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的信誉。我国住院患者跌倒大多发生在老年人和儿童群体,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儿童群体却没有的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防范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保证儿童住院患者的安全,本院制定了防范儿童住院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材料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所收治患儿中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其中3~5岁,发生5例;7~9岁,发生3例;10~12岁,发生2例。自2007年1月起,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对所收治患儿观察。
2 护理预案
2.1 评估方法
2.1.1 入院评估:儿童患者在入院时,在家长陪同下对儿童进行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评估分为4个方面12项指标,在评估过程中,每次出现评估症状得1分,如果该项没有出现或不具备该项的症状,得分为0,将得分相加超过1分的儿童患者属于住院跌倒的高危人群。见表1。
表1 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
2.1.2 及时动态评估: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状况,使用药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应每周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
2.2 护理对策
对住院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分数越高者需要帮助的程度就越高,根据分数制定防范住院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针对入院评估和住院期间动态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作好如下护理。
2.2.1 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患者在入院时,责任护士要详细讲解各种设备的使用,尤其是床边呼叫铃的使用,引导患者和家长熟悉住院环境。要求住院患者和家长保持病房的整洁和有序,走廊内不要放置杂物,保持地面的干燥和清洁,必要时在地面上放置防滑垫。对于好动的儿童患者可适用床边护栏对其进行约束。对于那些视力障碍的患者,要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护理。
2.2.2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入院初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患者既往病史,针对不同疾病可能发生的跌倒进行不同宣教。如有视力障碍,嘱其下地行动时,一定要在家长的陪护和搀扶下行走;如有眩晕感、头痛、头胀及要时告知医生,尽量避免独自行动。
2.2.3 告知患者家长跌倒风险,加强患者家长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评估或住院期间动态评估存在危险因素得分≥1者,应明确告知患者的家长患者有跌倒的潜在危险,提高防范意识 通过入院须知、宣传栏、举办讲座、发放资料等形式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分析可能跌倒的诱发因素,讲明跌倒的所致的伤害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家长对跌倒危险性的认识[1]。对于各项预防患者跌倒的措施要落实到个人,实行护士责任负责制。同时针对儿童自立能力差的特点,要对患者家长进行安全防护知识宣教和护理培训,并取得患者家长的积极配合。
2.2.4 预防药物影响:患者入院后,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增加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要谨慎使用这些药物,尽量限制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做好用药指导,让家长和患者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影响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增加跌倒危险,预防患者跌倒的发生。
2.2.5 合理排班,加强护理:针对儿童患者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排班,增加护士人员和力度。责任护士在值班时间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隐患,对低龄、有跌倒史、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等高度跌倒危险性的患者给予一级护理。主动关心患者的起居饮食,落实安全防护用具,做好生活护理,减少因护士人力不足对患者照顾不周而带来的隐患,满足患者的身心安全需要[2]。
3 结果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住院前、住院期间的儿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加强与患者家人的沟通,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合理排班,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等措施,做到预见性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解决,有效的控制了儿童患者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在院期间的安全,减少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纠纷。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发生了10例儿童跌倒事故,自2007年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预案以来,无1例儿童跌倒。
4 讨论
住院患者跌倒是由于身体、疾病、环境、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包括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3]。因此,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预防住院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跌倒的护理预案应从多方面抓起。本院制定的护理预案,通过加强评估、宣教、沟通、预防、护理等过程和细节,做到对有跌倒风险的儿童患者的有效、灵敏的监测预警,对增强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及保证住院儿童患者的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妙玲,应燕萍.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广西医学,2007,9(29):1346.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颅脑外伤患者护理安全隐患以及所采取的一系列护理对策,总结颅脑外伤患者安全护理的工作经验。方法 对41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安全方面的评估和监控(包括:跌倒、压疮、导管意外滑出和自我伤害等方面),并由此采取的一系列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410例患者中,发生跌倒2例,导管意外滑出3例,自我伤害1例,其他患者均安全渡过住院期。结论 对颅脑外伤患者特别是伴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实施安全方面的监控,能有效地降低跌倒、压疮、导管滑出以及自我伤害的发生,保障了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纠纷,并能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关键词】颅脑外伤 安全隐患 护理对策
在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颅脑外伤已成为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诊。其中以车祸、高空坠落等最为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并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复合伤,死亡率极高。多数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昏迷、嗜睡、烦躁不安等;患者同时伴有肢体障碍,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同时,在当今,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能和功能上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本文作者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跌倒、压疮、导管以及自我伤害等方面进行监控,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脑外科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共收住颅脑外伤患者410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106例,年龄:20―81岁,脑挫裂伤9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6例;硬脑膜外血肿62例;脑震荡223例;伴有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的84例其中行脑室引流2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7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19例;气管切开8例;其中发生跌倒2例,导管意外滑出3例,自我伤害1例,死亡6例,其余患者均安全渡过住院期。
2 安全因素的评估
2.1 正确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是脑损伤病人最常见的变化之一。观察病人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该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楚,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3]。
由于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一般急性期,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病情稳定后改为2-4小时观察一次。
2.2 跌倒的评估与监控 根据入院患者是否有跌倒的病史、年龄、意识、自理能力、使用药物等情况,进行评分。评分≥6分,启动科室二级监控,一周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时及时评估;评分≥10分报护理部启动三级监控,每三天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时及时评估。
2.3 导管的评估与监控 我们将留置在病人身上的各种导管分成Ⅰ-Ⅲ类导管,Ⅰ类导管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脑室引流管、胸导管等,每一导管的分值为3分;Ⅱ类导管包括:深静脉置管、PICC管、负压球等,每一导管的分值为2分;Ⅲ类导管包括:导尿管、胃管、氧气管等,每一导管的分值为1分;同时根据患者意识情况:烦躁不安占4分,意识不清占3分,不配合占2分;根据导管和意识二者相加的分值,评分≥6分,启动科室二级监控,一周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时及时评,评分≥10分报护理部启动三级监控,每三天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时及时评估,。
2.4 压疮的评估和监控 颅脑外伤患者由于意识改变,肢体障碍、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等原因,均可导致压疮的发生;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感觉和、意识和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评分,大于10分启动监控,并上报护理部。三天评估一次,有病情变化时及时评估。
3 护理
3.1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护士长作为科室的管理人员,肩负着把握质量管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任。要引导护理人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培养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加强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加强岗位职责的教育;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技能。同时,将护理安全作为交班内容,尤其在节假日、中夜班护理人员相对少的时候,要严格进行交接班,。按分级护理的要求按时巡视病房,并做好巡视记录。对有护理安全高风险的患者,护士长加强督查和管理。
3.2 安全告知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有责任护士给家属或患者,发放防跌倒/坠床安全告知书,并让家属或患者签名,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嘱咐患者家属在特定的时间比如:开饭、如厕、工务员拖地时(病情允许起床活动者),穿防滑鞋,活动时要有人陪护在身边,利用病房走廊的扶手;卧床不起者,在床上活动时注意动作幅度,防止坠床的发生。对于清醒的患者,要耐心解释留置导管的重要性和可能引起的不适,防止导管意外滑出的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需长期卧床的患者注意皮肤的护理。
3.3 心理护理 由于颅脑外伤患者起病突然,病情危重,患者以及家属常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变化,加强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用优美的语言、体贴的态度,赢得患者的信任;娴熟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帮助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使用床栏或约束带 对于启动跌倒监控的患者,特别是烦躁不安、昏迷、谵妄者使用床栏或约束带,使用约束带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并在护理记录单上签名。使用约束带时注意松紧度,保持肢体功能位,护理人员每班按时巡回,观察约束肢体末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感觉等情况,严防使用约束带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或肢体的坏死,做好护理记录和床边交接班。
3.5 专人陪护和安全警示 烦躁不安、躁动以及不配合的患者,可以适时的请家属陪护,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指导;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启动监控的患者,在床边放置警示牌(如:跌倒监控、导管监控、翻身卡等,每种导管上都用不同颜色的带子做好标记且全院统一,便于护理人员正确的操作),随时提醒患者、探视家属、医护人员共同做好监护。
3.6 导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导管,所有的导管都采取双固定。注意导管的长短合适,对于留置重要导管(气管插管、脑室引流管、胸管等)的患者做好宣教,提醒患者或家属在床上活动和翻身时,避免将导管意外拉出。起床活动时将导管用别针固定在衣服上,低于置管的位置,防止体液的逆流。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动作轻巧,防止将导管拉出,操作后要仔细检查导管是否有打折、移位、松动、脱落和滑出的现象;保持导管的有效引流,注意观察引流液色、质、量的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7 压疮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和平整;使用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一次,在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的动作;每班做好压疮护理,仔细观察全身受压处皮肤的情况;改善全身营养状况,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
4 讨论
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繁琐而又艰苦的护理工作,它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娴熟的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实施抢救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由于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同时由于多数患者意识障碍,也为护理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尽管在实践中,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护理安全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临床上往往还会有患者发生坠床、跌倒、导管的意外滑出以及自我伤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生上述的事件,就归类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这始终对护理人员是一个困惑,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是临床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5 结论
通过对本组410例患者,实施的安全方面的评估和监控,大大减少了颅脑外伤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作者认为:对颅脑外伤患者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在全面观察病情变化,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同时,对患者实施安全方面的评估和监控,可以大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护理安全,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丽华,王知兰,谢红卫.神经外科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山东医药,2004,44(35):48-49.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 曹伟新,李乐之[M].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9.
作者单位:201900 上海市曙光医院宝山分院
(上接第138页)
Ⅳ级对周围血管进行评估,实施血管再造术或血管成形术。
3. 4 预防感染:糖尿病足感染的常见诱因是鞋子不适、水疱病、鸡眼、足底肉赘、足趾间霉菌感染、甲沟炎、修甲损伤。以修甲损伤和鞋擦伤多见。重点做好预防,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及时相应的医护措施[2]。
3. 5 运动指导: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运动,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运动,初期活动量宜轻,以后逐渐增加,若出现足部难治性溃疡,应限制日常活动,使用助步工具。可进行下肢肌力训练,避免压迫或负重。
3. 6 饮食护理:合理分配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多食粗粮、水果蔬菜,忌吃肥、甜、咸,不吸烟、饮酒。制定节食方案,每日三餐, 1/5、2/5、2/5分配。
3. 7 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尤其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嘱患者按时服药,学会个人监测尿糖;对难以控制者注射胰岛素时,用5%碘伏消毒,常更换注射部位。
参考文献
[1] 郑乐坤.糖尿病足4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 11(9B): 1324.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2~78岁,平均年龄为(32.6±2.8)岁,其中有11例患者进行肱骨粗隆间内固定手术,有12例患者进行拧脊柱手术,有27例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其他手术患者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风险评估,首先,设计风险评估单,我院通过多次会议讨论,以《护理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条例为依据,并结合我院骨科具体的护理工作情况,设计了风险评估单的内容,具体的评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压疮风险、跌倒坠床风险、病情变化及其他5个方面,具体的存在风险预测包括压船风险预测、器械风险预测、跌倒坠床风险预测及其他4项。在存在风险方面,主要分为有发生和未发生两个方面。在风险评估单设计出来以后,由护士对患者的5项风险进行评分,并在存在风险拦打“√”,如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在压疮发生一栏打“√”。评估的时间分别为患者入院时,及以后的每周进行三次评估,每次评估间隔为一天。通过风险评估,了解高风险患者,并在护士交接班时进行风险评估单的交接,并做好高风险患者的防护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2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有8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用风险评估,不仅需要对风险评估单进行合理设计,而且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好风险防范护理。患者在入院24h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主要采用的是ADL评分,通过评分结果,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样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患者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后,需要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防范措施,若患者存在压疮风险,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压疮的发生。针对已经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并按照事先设立的风险预案对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对器械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器械所存在的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护理人员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单的管理,护理人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评估单,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长应对其风险评估单进行核对,并监督护理措施的执行,从而将评估的准确性提高,使风险的防范发挥作用。风险评估护理不仅能够增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而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风险评估护理保证了骨科患者的安全,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我院通过对骨科64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评估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风险发生率。
关键词: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神经外科;管路滑脱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较多,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留置多种管路,如气管插管、锁骨下深静脉穿刺、PICC、鼻饲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等,因为安全管理不当容易引起管路滑脱,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安全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患者安全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患者管路滑脱属于护理不良事件,降低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院制定了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并在临床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7月~12月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2014年1月~6月未使用导管评估单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98例,年龄为35~87岁。其中脑出血103例,颅脑外伤68例,颅内占位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 2014年7月1日我科开始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留置导管的类别,患者的意识程度,配合程度对入院患者进行评估。病情变化时增加导管或拔除导管时,随时进行动态评估。
观察组对入院有导管的患者进行评估, 表格评估项目分为Ⅰ类导管(高危),Ⅱ类导管(中危),Ⅲ类导管(高危),患者意识程度,患者配合程度,五方面。
Ⅰ类导管(高危):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脑室引流管、动脉留置管路、CVC(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吻合口以下的胃管、吻合口以下的胰管、尿道术后的导尿管。Ⅰ类导管分值为3分。
II类导管(中危):透析管路、造瘘管,腹腔引流管,T型管、伤口引流管、三腔二囊管、鼻肠管、PICC、CVC。II类导管分值为2分。
III类导管(低危):输液管、鼻饲管、导尿管、氧气管、胃肠减压管。III类导管分值为1分。
患者意识程度分为四种:中深度昏迷分值为1分,嗜睡昏睡分值为2分,浅昏迷分值为3分,意识模糊(错觉、幻觉、躁动、谵语)分值为4分。
患者配合程度分为3种:完全配合为1分,部分配合为2分,不配合为3分。
责任护士在每个项目相应的日期栏内填写相应数字得分,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总分。评估分值越大风险越大。评估
1.2.2标准护理程序 评估患者―家属签字―警示标识―健康宣教―做好安全防范―发生脱管―护士立即赶到―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准确记录―上报护士长-不良事件事件上报。
1.2.3 防止管路滑脱的护理措施 ①床头悬挂导管警示标识。②实用可靠的导管导管固定方法。③进行诊疗护理需要移动患者时,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托,拉,拽。④对于躁动患者,根据医嘱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⑤对于气管插管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安全教育。⑥进行床头交接班,记录导管长度。⑦告知患者和家属导管脱落严重后果及预防措施。
1.2.4防止管路滑脱的健康宣教 ①各种管路置管后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置管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②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避免导管受压扭曲。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禁止抓痒。④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观察局部约束部位皮肤情况,进行松解1次/2 h。
1.3统计学方法 两组管路滑脱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管路滑脱发生率比较,见表1。
通过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事件。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患者因疾病存在意识障碍,高热,躁动,生活不能自理等高危因素,患者容易发生管路滑脱。减少管路滑脱的发生重在预防,护士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护士执行操作后规范固定导管,妥善放置,定期巡视病房,观察患者各种管路是否固定完好,查看导管是否移位,查看导管约束带是否约束到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每日动态评估高危患者,护患相互配合,控制管路滑脱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管路滑脱,护士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的损害。
3.2 标识是信息的载体,规范、醒目的标识能给人们一种警示信息,使其对此有所反应、有所触动,从而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1]。警示标识增强护士预见性,繁重护理工作使护士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差错。床头挂警示标识,使护理人员得到一个直接的、醒目的、重点的观察内容,对新护士、责任心较差的护士更是一个无声的提醒[2]。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后高危患者床头悬挂“小心脱管标识”,提醒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将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转移到预防上来的超前管理方法,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护患双方都起到了警示作用。能及时预见管路滑脱隐患,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为护士提供了成熟的评价工具,指导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有的放矢地增加防范措施,保证每位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使用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护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增加了安全巡视及观察意识。高危患者加强管路护理,妥善固定管路,使用一次性导管固定贴,减少移动滑脱。
3.4加强环节质量管控,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部每月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查看各种评估单使用是否规范,符合患者病情。并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中,确保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使用落实到位。
3.5对科室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防脱管流程的培训,不仅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易引起脱管的原因,认真观察患者导管的固定,周围皮肤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确保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建立管路滑脱预防及报告制度,增强护士安全、告知意识和责任心,使护患共同防范护理风险,从而降低脱管发生率。
总之,通过导管危险因素评估单的设计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减少了患者发生管路滑脱的事件,确保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402例住院患儿,其中男1578例,女824例;年龄半个月~9岁,平均年龄(2.4±0.8)岁。经调查,共发生257例护理风险,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0.7%。
1.2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发生护理风险患儿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并探讨有效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2结果
经过调查分析,257例护理风险患儿原因如下:意外伤害85例,占33.1%;患儿病情观察不及时104例,占40.5%;患儿自身原因26例,占10.1%;药物配制问题42例,占16.3%。
3讨论
3.1儿科护理常见风险的原因分析
3.1.1意外伤害
意外伤害主要包括跌倒、坠车、坠床、烫伤、骨折、利器割伤、牵拉伤、眼创伤、气管异物、物品坠落砸伤等,原因为小儿平衡力差、婴儿发育不完善以及幼儿无危险意识等。由于幼儿不熟悉周围环境,加上自身具备较强的好奇心、模仿性等,易接触到危险物品,模仿危险动作;另外,患儿陪护家长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如离开时将开水杯放置到距离儿童较近的地方、没有拉上床栏等,增加了患儿意外伤害发生率。
3.1.2未及时观察病情
患儿受到生理解剖特点影响,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的特点,尤其是婴幼儿,如果其产生不适感,不能运用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如患儿呕吐后误吸或者蒙被,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出现心搏骤停、呼吸骤停的情况,即使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依然会出现抢救不及时、延误最佳抢救治疗时机的现象。另外,近年来随着医院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年轻护士越来越多,其临床经验不丰富、专科知识不牢靠,不能对患儿病情进行准确判断,进而易造成安全隐患;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如护士操作不规范,易导致发生外套管断裂到血管中的情况;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如家长监管不到位,则会导致发生留置针滑出导致出血的情况。
3.1.3药物使用问题
药物使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患儿自身原因:患儿自身对药物、抗生素具有过敏性,患儿治疗中使用的大多数药物均为首次使用,不能有效明确药物过敏种类,进而导致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易发生药物过敏的情况,给患儿带来伤害,构成护理风险。②药物配制问题:如药物配制时间较早,其放置时间比较长,那么会影响药效,造成污染;另外,患儿病情发展较快,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病情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如配制过早,会导致发生不必要的浪费;如药物剂量计算错误,会导致发生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不足的情况;溶媒不恰当,如在中性溶液(pH6~7)中注射用青霉素钠比较稳定,但在酸性溶液或者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分解,进而降低药效,增加致敏物质;此外,还存在药物配伍不当的情况,维生素K1注射液可受到还原剂维生素C注射液的破坏,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如载体量较少,不能使药物完全溶解,或者还会由于浓度大产生刺激。积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给予有效处理;患儿用药过程中,护士要严密观察,了解患儿是否发生不适。
3.2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3.2.1加强儿科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部分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且业务能力比较差,临床经验不丰富,要加大对该部分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如护理人员为实习护士、进修护士或者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要将安全教育作为培训重点,对医院以往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意外事件或者差错事故当作培训案例,希望护理人员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另外,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进行教育,安排专业律师进行专题讲座,为护理人员普及法律知识,使其依法进行护理,加强自律,严格防范风险。此外,对患儿陪护家长进行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并改变不良行为,有效保证患儿安全。
3.2.2评估护理风险
主要评估比较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①评估常规护理的执行情况。②评估相关护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③评估值班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④评估相关物品、设备的安全性。⑤评估护理人员的义务范围。⑥评估护理记录。⑦评估患儿和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后,针对性地制订风险防范措施,最终降低风险。
3.2.3完善规章制度
为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事故,解决护理纠纷,需要制订健全、完善、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完善的儿科病房安全防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正确给药,严格把握药物使用剂量;另外,建立用药档案,每次发放药物时对患者、药物进行准确、详细的核对,确定准确无误。
3.2.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要合理配置儿科护士,护士长要对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切实做好排班、调班工作,尽量减少交接班次数;严格管理床头交接班工作,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静脉穿刺部位、手圈、皮肤状况、床头卡、胸牌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是否准确;此外,还要做好急救药品和仪器使用情况的交接工作,并登记记录,明确各班护士的责任、职责界限,有效保障患儿安全。
3.2.5风险监控
为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需要加强风险监控,要提前对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或者现有的安全隐患进行发掘,根据风险制订预防、纠正对策,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以便能够及时调整防范对策。护士长定期归纳、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对护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主要内容,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风险事件。
3.2.6加强用药安全管理
护士要定期学习药物知识,熟练掌握药物适应证;由于患儿病情变化较快,药物使用种类较复杂,因此,护士要对各类常用药物的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另外,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保证患儿安全用药;要求护士严格根据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规范、科学用药,充分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此外,护理管理人员要根据儿科病房的实际情况,合理排班,充分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控制给药时间间隔,熟练掌握药物配伍原则,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