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政策和利率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介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不同的中介目标会使货币当局采取完全不同的行动来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如何,也往往取决于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最初的以信贷总量、现金总量计划为代表的规模管理,到1996年将货币供应量M1、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组成部分,再到1998年正式取消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变过程。但是,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遇到了很大困难,一些发达国家也先后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而选择了利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有关当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决心[1]。
一、样本数据及变量的选取
(一)样本区间:1998—2005年的季度数据
我国自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到1997年为一个阶段,1998年到现在为一个阶段。因为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成为央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控制变量,因此,本文以1998年到现在央行公布的季度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变量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代表变量为M1、M2。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M1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可控性不足,而M2的可控性相对较强,本文将M1、M2分别作为中介目标的代表进行分析。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代表变量GDP。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可归结为促进经济增长。GDP的增长最能反映一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因此,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利率代表变量:银行间七日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决定着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在我国目前的利率体系中,同业市场拆借利率由于能够十分灵敏地反映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因而可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因此,本文选取了成交量最大的七日拆借的加权平均利率为代表进行分析。
(三)数据处理
因为GDP、M1、M2的名义值包含了当期的物价因素,不能很好的反映真实经济运行状况,因此,我们用1998年1月为基期的CPI季度定基比指数对数据的名义值进行调整,将得到的实际值作为考查指标。
同时,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先采用移动平均季节乘法分离出季节影响。本文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都是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在对利率和GDP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分别对利率和GDP进行了对数调整来增加其可比性。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PP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每个分析变量都无法拒绝有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能拒绝原假设,都是平稳的,因此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协整检验
协整是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表示。本文采用的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由于RGDP、RM1、RM2、LnRGDP、LnR都是单位根过程,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Engle-Granger协整检验结果如下:
RM1与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RGDP=5776.187+0.335498RM1+ζ1
(3.818613)(14.94971)
R-squared0.881654
RM2与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RGDP=5938.722+0.123013RM2+ζ2
(4.818430)(18.25647)
R-squared0.917423
LnR与LnRGDP回归的OLS估计为:
LnRGDP=10.73381-0.573347LnR+ζ3
(147.1241)(-8.046663)
R-squared0.763373
分别对残差ζ1、ζ2、ζ3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因为所得的残差ζ1、ζ2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认为RM1和RGDP以及RM2和R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残差ζ3在5%的临界值水平下是非平稳的,也就是说LnR和LnRGDP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并无长期均衡关系,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并不具有稳定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进而实现对经济的长期稳定调控。这就对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GDP之间仍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中介目标的变动能显著地影响到最终目标。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还比较简单,这使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因此,当前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合理的并应该继续坚持。
第二,目前,我国低下的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程度造成了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同业拆借利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而目前并不具备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正在减弱。不仅如此,利率管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控的主要原因。因而急需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同时应通过改革的推进,积极创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操作条件。
政策建议:第一,针对货币供应量自身存在的弊端,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针对当前的金融创新趋势,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相应合理的修订,增强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测性。第二,单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确定主要目标的同时,要根据经济变化设定多个相关观测变量,以更好的对经济进行宏观控制和预测。第三,在现阶段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同时,要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利率能够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促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顺利运行,进而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进行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丁文丽,刘学红.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2,(6)44-51.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2006,(1):51-63.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联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2)-0023-06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文献回顾
自1998年我国实行住房的货币化改革以来,一方面房地产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极大地释放,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扶持下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日益繁荣,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房地产市场投机现象盛行,资产泡沫日益显现,住房更多是作为投资品被追逐,而其生活必需品的属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日本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国际经验和教训证明,过高的房价既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安定和谐。而近几年部分城市出现的房价回调现象,除了经济下行的因素外,主要是限购令和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等非经济手段调控的结果。同时,鉴于当前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作为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重要手段之一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进行有效调控,不但关系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三个货币政策主要目标能否较好地实现。因此,深入研究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的联动关系,以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房地产行业良性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研究,其中Chien等(2009)利用VEC模型分析了台湾地区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指出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间存在双向的负相关影响关系。Hilde等(2010)利用SVAR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在挪威、瑞典和英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指出房地产价格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迅速,同时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也很灵敏。Rangan等(2010)通过修正的VAR模型验证了货币政策和房地产价格的关系,指出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区际效应。Xu等(2011)通过实证分析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指出货币政策是房地产价格涨跌背后的关键性驱动因素。戴国强等(2009)利用SVAR模型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得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比较顺畅,但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用和投资效用不显著。李村璞(2011)通过实证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非线性动态关系,指出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存在非对称性影响,房地产价格对货币供应量的弹性较小,所以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单靠货币政策难以奏效。邓国营等(2012)构建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入两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证实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受到货币政策影响强于资本流入影响,且信贷量对房价上涨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试通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的联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析二者之间联动关系的制约因素,以期为优化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联动的途径
(一)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房地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货币需求和利率两个路径。首先,房地产价格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使人们的名义财富增加,货币需求量相应增加;二是交易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使房地产交易量增加,增加了用于房地产交易的货币需求量增加;三是替代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使预期收益率增加,人们将增加对房地产的投资,减少货币的持有,这将降低货币需求。
其次,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对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及由此对未来的预期判断,将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融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利率的上升;二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房地产相关贷款一般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品,房价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抵押品的价值和贷款不良率的高低,进而影响银行对房地相关贷款的利率和规模。
(二)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传导途径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工具变量,来实现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首先,利率是本币的价格,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价格型变量调控工具,利率的变化将影响到房地产开发商、购房者和银行等市场交易主体的资金需求。房地产行业是高负债高杠杆行业,其主要运营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非国有性质的房产开发商对利率的变化尤其敏感,当贷款利率上升时,将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房产开发商将通过提高房屋销售价格来转嫁成本。而对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的上升,一方面由于其贷款购房的成本上升降低了购房的意愿,需求的减少会对房地产价格形成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购房者(尤其是投资者)如果可以将其贷款利率上升增加的资金成本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形式来进行转嫁的话,势必形成房地产二级市场价格的攀升。第三,利率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将影响到购房者对房地产价格的预期。出于对政策性风险和房价未来走势不确定的担心,购房者持币待购或放弃购房,从而影响到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外,由于银行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直接控制着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融资渠道,监管部门往往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对银行的房地产相关贷款进行干预,比如不允许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下浮,提高个人第二套住房的贷款利率等,从而达到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和价格的目的。
其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利率、通货膨胀等来影响房地产价格。当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和窗口指导等方式来实现控制货币供应量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银行内部信贷政策和信贷规模,尤其是银行会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控制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规模,将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流和购房者贷款造成较大的影响,从供给和需求双重角度来影响房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通过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来影响房价;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效应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和投资房产的选择,进而影响到房地产的价格。
三、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和样本数据说明
货币政策的工具变量主要包括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两类,其中数量型工具以货币供应量为主,价格型变量工具一般以利率为主。根据研究目的及弗里德曼提出的单一规则(single rules)货币政策1,我们可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长率来作为数量型工具指标,记为M2R;而价格型变量工具指标,我们可相应选择对房地产市场各交易主体(房开商、购房者和银行)影响较大的5年期贷款利率,用LR来表示。另外,房地产价格指标选取的是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用lnHP来表示。样本数据的选取区间是1991至2012年,其中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和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利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网站,当年如遇政策调整,则根据利率的政策调整时间和实际执行时间进行加权处理。
(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当变量数据没有做平稳性检验就贸然进行线性回归,将可能导致伪回归,所以在构造方程前需对变量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我们运用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检验方法,对lnHP、M2R、LR的原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序列lnHP、M2R和LR均服从一阶单整。
(三)变量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协整关系的检验上,我们选择的是Johansen检验方法,因为相对E-G两步法,其对两个及以上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检验结果更完整和精确。同时,由于Johansen检验比原序列的最大滞后期数要小1,故此时协整的滞后区间应该为(1,1)。通过对lnHP、M2R和LR序列的曲线图分析,可知变量的序列基本没有确定性趋势。对于协整方程的形式有无截距和线性趋势,可分两种情况检验,检验结果参见表2。由检验结果可知,在两种情况下变量间都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VAR模型。
(四)构建VAR模型
根据以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我们以平稳序列lnHp、M2R和LR作为变量来构建VAR模型,来说明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间的关系。
1、滞后期的选择
结合SC准则 、AIC信息准则,由表3可知SC准则、AIC信息准则均选择滞后期为2,所以模型的滞后期选择为2。
2.建立VAR模型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构建以lnHp、M2R和LR为变量的VAR(2)模型,如下:
1nHP■M2R■LR■=0.40.530.15+0.85 0.3 0.920.02 0.61 1.660.03 0.05 0.371nHP■M2R■LR■+0.1 0.22 -1.89-0.07 0.21 -1.83-0.05 0.18 -0.121nHP■M2R■LRt-2
三个VAR模型方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R2= 0.98、0.82、0.96,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高。我们再进行特征根检验来看模型的稳定性(见图1),结果显示所有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没有数值大于1的特征根,是一个平稳的系统,符合向量自回归模型建模要求。另外,从方程不同滞后期的系数综合来看,货币供应量对房价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些,而房价对利率的影响则相对更大一些。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可根据时间序列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ship)检验方法,对序列lnHP和M2R、LR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联动关系。检验结果表明, lnHP与M2R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而lnHP与LR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其中利率对房价的变动几乎没有影响,而房价对利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六)冲击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1、冲击反应分析。我们用M2R和LR的变动对lnHP冲击,及lnHP的变动对M2R和LR的冲击,来进一步分析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联动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1)首先分析M2R和LR的变动对lnHP的冲击,由脉冲响应函数图2可见,给予M2R、和LR一个正的冲击时,会使得lnHp有正向或负向波动,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0期以后,说明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影响到房价的变动。而且可以看出,相对利率来说,货币供应量M2R对房价lnHP的影响更大一些。
(2)再分析lnHP的变动对M2R和LR的冲击影响,由脉冲响应函数图3可见,给予lnHP一个正的冲击时,对M2R和LR造成正向或负向波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0期以后,说明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lnHP对利率LR的冲击影响相对更大一些。
2、方差分解检验。lnHP、M2R和LR三个变量的方差分解检验结果如表5, lnHP和 M2R、LR序列变量的相互贡献度均为正,其中M2R相较LR对lnHp的贡献率更大一些,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房价变动影响更大一些,这与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而在lnHp 对M2R、LR的贡献度中, lnHp对LR的贡献率逐步在增长,到第9期以后就超过了lnHp对M2R的贡献率,这说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来看,房价的变动对贷款利率的影响更大一些,这与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也是相同的。
(七)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上述分析可知, lnHP、M2R和LR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可构造包括误差修正项作为回归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以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具体的VEC模型如下:
(1)误差修正模型
1nHP■M2R■LR■=0.090.01-0.01+-0.470.02-0.1ecm■+-0.06 -0.59 0.31-0.22 0.22 0.96 0.04 -0.09 -0.271nHP■M2R■LRt-1
(2)误差修正项ecm■为0时,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如下:
1nHP■=-6.54-1.79*M2R■-0.87*LR■
由以上建立的VEC模型可知,lnHP、M2R、LR序列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很弱,货币供应量M2R的变动和贷款利率LR的变动与房价的波动lnHP呈负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利率增加(或减少)时,房价下降(或上涨)。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说明了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间存在着较弱的联动关系。其中协整关系检验、冲击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均验证了房地产价格波动和货币政策间存在着联动关系,但是二者间的联动程度太弱,以至于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不能完全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
实证检验的结果是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的。首先,由于地方政府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对其给予很大的政策扶持,甚至通过干预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来支持当地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再加上国有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企业中占据了的较大比例,银行信贷对国有企业的偏好,使得国有房地产企业总能以较低的价格融资,缺乏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从而使得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较弱。其次,由于我国住房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幅度被严格管制,其借贷的成本往往主要取决于房屋本身的总价。过高的房价和房产投机行为盛行,使得购房者更关注房屋总价和首付款比例,而对利率同样缺乏敏感性,货币政策对消费者购房行为的影响同样较弱。再次,货币政策是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目标较多,其决策到执行的过程也较长,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速度较快,政策的时滞性使得房地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短期内较弱。笔者认为,只有继续优化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包括房地产和银行在内的国有企业改革,多措并举,以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宏微观基础,才能实现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有效调控。
参考文献
[1] Gupta, Rangan. et al.,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house price inflation:
A factor augmen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FAVAR) approach”,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Vo37,No.6(2010):616–626.
[2] Hilde C. Bj?rnlanda. et al., “The role of houseprices in the monetary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in small open econom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376,No.4(2010):218–229.
[3] Mei-Se, Chien. et al.,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Bonds Supply on Real
Estate Prices: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26,No.2(2009):250–260.
[4] Xu, Xiaoqing. et al., “Th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real estate price growth in China ”,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Vol.20,No.1(2011):62–77.
[5]戴国强,张建华.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9,(12):31-37。
[6]邓国营,冯倩宇,朱芳菲,.货币政策与资本流入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15):156-159。
[7]李村璞,何静.我国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缺乏弹性的非对称性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1,(3):79-87。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luctuation of Real Estate Price and Monetary Policy
LU Xiaolong LIU Peisheng1 CHENG Hongliang REN Ji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an 650091
2Yuli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Yulin Shaanxi 719000)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传导;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48-03
引言
房地产价格作为资产价格的一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甚为密切。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空前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欠发达地区由于收入水平的制约,房价问题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更加备受人们关注。虽然政府频频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房地产价格仍然高位运行。本文通过研究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具体传导途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引导欠发达地区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
中央银行所实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影响房地产价格。
1.信贷途径。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最主要手段,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存款,进而影响其贷款供给能力。银行贷款能力发生变化会影响房地产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从而增加或减少房地产需求,引起其价格的相应变化。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货币供应量贷款房地产需求房地产价格。
2.利率途径。房地产作为一种价格较高的特殊商品,大部分的消费者缺乏一次性付款购买的能力,因而大多数消费者会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以所购房产作为抵押物,向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或金融机构申请购房贷款,并在一定的期限内按贷款合同偿还本金和利息,因此利率的变化可以显著地增减消费者的还款额,从而影响其购房成本。这一过程可以简单表示为:利率还款额成本需求房地产价格。利率是货币的价格,也就是存款的收益,提高利率则居民存款的机会成本减小,储蓄的意愿提高,投资的意愿趋弱,从而需求下降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
3.资产组合效应途径。货币、债券、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共同组成了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理性的投资者会根据各种不同资产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因素的变化,合理调整组合中各种资产的比例,从而达到投资效用的最大化。如果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货币资产的收益率将会下降、边际效用降低,投资者就会减少原有资产组合中货币资产的比例,增加非货币资产的比例,从而形成新的资产组合,进而导致非货币资产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这一过程可以表达为:利率货币供应量货币资产收益率、边际效用房地产投资性需求房地产价格。
4.汇率途径。当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时,境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房地产的回报率会上升,则吸引境外资金流入中国的房市。外资不断进入增加了对房市需求,导致房价上涨。
二、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上述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的四种途径中,信贷途径主要是中央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价格施加影响,但是目前货币供应量数值的统计只限于全国,由于数据条件的限制,本文采用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指标来分析信贷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效应。资产组合效应途径由于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间接地影响到房地产价格,不再重复分析。由于欠发达地区开放程度不高,国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缓慢,汇率变动对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影响不大,本文暂时不做定量分析。
(一)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以兰州市为例来实证分析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样本区间为2006—2012年的季度数据。其中,房地产价格是根据原始数据中的商品房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到的兰州市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利率用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来表示。所有指标数据均用美国商务部国势普查局的X-12方法进行了季节调整,并对所有的变量指标取了对数值,这样在不改变数据统计性质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并且变量的对数形式也反映了长期的弹性。
(二)实证分析
1.信贷途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货币传导的信贷途径通过贷款变量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行业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供需双方均有贷款,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需要贷款来进行投资,完成工程建设,这部分贷款最终会产生实际的住房供给,另一方面作为需求方的居民又通过个人住房贷款获得购买力,形成对住房的需求,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通过在供需两方面影响贷款,进而影响了住房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对房价产生影响,因此,下面对这两种贷款进行研究来具体分析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通过对lnP、lnDL和lnPL建立第一个VAR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信贷途径。本文首先采用标准的ADF检验来判断各变量的平稳性,从检验结果看出,原变量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都变得平稳,lnP、lnPL和lnDL均是一阶单整时间序列(如表1所示)。
通过对信贷模型进行AR特征多项式根检验,所有单位根的模都小于1,满足稳定性条件。再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检验,结果(见表2)。
从长期看,房地产价格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脉冲响应值在第三期开始转为正,以后稳定在0.7%左右。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不会无限制地上涨,房地产市场供需会逐渐达到平衡,房地产价格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随着市场供给数量的稳定而缓慢上涨,从长期来看,房地产价格受房地产开发贷款冲击的影响为正。
最后通过协整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其标准化协整系数的表达式为:
lnP=0.718328lnPL+0.054871 lnDL+2.255845
从协整方程来看,房地产价格与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呈现出长期均衡的正相关关系,从整体上来看,房地产价格对个人住房贷款的敏感度要大于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敏感度。这说明在兰州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贷款规模可以对房地产价格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从相关系数来看,均小于1,因此,通过控制贷款规模对欠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只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也是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对住房的需求为刚性需求,虽然贷款规模的控制以及各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对小部分的投资需求有所抑制,但房地产刚性需求的存在并不能造成房价的大幅下跌。
上述协整检验只是说明模型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下面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优滞后期(1)检验结果(如下页表3所示)。
下页表3的检验结果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房地产价格的格兰杰原因,但房地产价格不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格兰杰原因;房地产价格与个人住房贷款互为因果关系;房地产开发贷款与个人住房贷款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说明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一定的滞后期可以影响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房地产市场上是有效的。
2.利率途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利率作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下文将以兰州市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利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下面通过对房地产价格和利率两个变量建立第二个VAR模型,利用VAR模型得出,房地产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标准化协整系数的表达式为:lnP=-0.61522lnR+9.170499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长期均衡关系看,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与房地产价格呈正相关关系。个人住房贷款上升对房地产价格一开始产生正面影响,但随后由于需求的提前释放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略微负面的影响。(2)利率政策短期对房地产价格具有反向作用,长期看,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且对房地产的调控还具有时滞效应。(3)从信贷和利率的调控作用对比我们发现,信贷调控比利率调控的作用更加明显,效率更高。
(二)相关政策建议
1.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为了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调节机制。另外,要着力建立欠发达地区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通过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调整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资产结构,培育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提高经济活动的利率弹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多手段结合,完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对当期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紧密结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综合利用利率、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协调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由于货币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东部地区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中部、西部依次减弱,因此,央行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实行某种程度的灵活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3.综合运用除货币政策之外的多种政策手段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必须依靠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和行政干预等政策手段的共同实施与协调配合。金融宏微观审慎监管政策是控制房价等资产价格的主要手段,如规定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主体资格、贷款房价比、最长贷款期限、最高贷款金额与贷款利率等。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计量经济学[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刘玮.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研究——论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3] 段忠东,朱孟楠.不确定性下的房地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1,(1).
[4] 郭娜.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华北金融,2010,(8).
关键词:IS-LM模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一、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由于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因此希克斯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于是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IS—LM一般均衡模型是指在商品市场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同样由于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在货币市场上,名义货币供给量为M,货币需求为L=L(r,Y)。货币供给有政府决定,是个既定的量,货币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数,当下式成立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M=L(r,Y)货币供求相等点的轨迹形成LM曲线。它表示在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处于各种均衡态对应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种组合。将方程I(r)=S(Y)与M=L(r,Y)联立,可求得未知数(r,Y)的解,这个解就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E。这就得到一个关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点E代表一般均衡态(如下图)。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达到供求相等的点。在经济体系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时,收入水平达到稳定均衡。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般比较分析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应对经济波动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两种政策的效应又会因为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而有所差异。
所谓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IS-LM模型比较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这里有引入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分析
IS-LM模型中的LM曲线是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息率(简称利率)关系的曲线:IS曲线则是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曲线。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可以在IS-LM图形中看出。
如果LM曲线不变,政府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而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使利率和收入下降。相反,如果IS曲线不变,政府实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它和IS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则高于原来的收入。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使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1)财政政策效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财政政策效应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应越小。如图1所示。
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即政策效应越小。图1(a)中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O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1(b)中IS曲线较陡,说明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较小,因而政策效应较大。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应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应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应就越大。如图2所示。
从图2(a)和(b)中可见,政府增加同样大的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小,即政策效应较小;相反,在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较大,即政策效应较大。这是因为。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表示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应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券),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也就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应较大。
(2)货币政策效应
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即货币政策的效应,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3所示
LM曲线右移,货币供给增加,从而能够增加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IS的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IS陡峭时,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LM右移时会使利率产生较大幅度的下降,从而导致增加的货币供给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满足投机需求。国民收入水平不会有较大增加,政策效应不大。相反,IS平坦时,投资利率系数较大。LM右移时,利率下降不大,投机需求较小,政策效应较大。
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应就越大。如图4所示。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应较强。
因此,IS-LM曲线的形状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应关系如下:
IS或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会发生变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自发性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总需求和均衡收入增加,从而推动IS曲线右移。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受"挤出效应"的影响,IS曲线的形状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关系不确定。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推动LM曲线向右移动。IS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有效;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
三、从IS-LM模型分析我国的“双稳健”政策
近几年,尤其是2002年之前,我国在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上,倾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增长。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形势是相适应的。不过,从2003年开始,经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2003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9.3%,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7万亿元,增长9.5%。在这种变化下,我国实施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2005年开始转变。从抑制潜在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保证经济稳定的目的出发,中国在2005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稳健"。笔者拟运用IS-LM曲线来讨论这一“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1.“双稳健”的政策含义。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刘国光,200A)。笔者个人认为,“稳健”是相对于“积极”而言,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该说是稳中趋于紧缩的,尤其从理性预期的角度,反应在公众的心理预期上,这种政策调整反应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应运而生的整个宏观政策态度。虽然,稳健政策并不等同于紧缩,但在经济主体的预期中,“稳健”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近似于紧缩。
2.我国“双稳健”政策的着力点。
“双稳健”政策的着力点是经济稳定而非经济增长。IS-LM模型探讨的是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的水平关系,没有讨论经济稳定的问题。而“双稳健”政策,作为宏观的经济政策,更多考虑的是预防经济过热,推动社会公平和减少失业,调整行业结构,应付经济垄断等各个方面。这一政策通过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各项经济指标的分析,落脚于经济平稳,致力于在经济过热和增长缓慢中间寻找平衡点。
3.“双稳健”政策应加大市场调控的力度。
我国的IS-LM模型没有确定的形状,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无法精确拟合。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等原因,一些变量实际上是政策性的,而定性分析存在许多无法克服的障碍,不能精确描述IS-LM曲线的形状。所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IS-LM模型(笔者把它看作是在经典理论中加入一些条件的定性模型)是不精确的。尽管长期趋势十分明确,但在短期内,或者在一定的时期内,模型的形状和趋势并没有准确的界定。在不精确的IS-LM模型下,稳健的政策,即中性政策,应该说很好地配合了这种不精确性。因为稳健政策意味着政府干预的谨慎,意味着留给市场更充分的发展空间,意味着由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市场力量的出清来实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双均衡,从而通过市场的培育,使我国的IS、LM曲线由理论上的陡峭趋向正常,由实践上的不精确趋向可计量的稳定。“双稳健”政策是比较谨慎的政策选择。这一政策应在确保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致力于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协调性,以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谨慎地实行其它配套的政府干预,加大培育市场的力度,引导市场的完善,使市场的调控更加灵敏有力,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邓子基、张馨、王开国:公债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一、当前中国货币政策采用数量型调控方式的原因
(一)中国经济中的利率—信贷渠道不畅
观察中国的利率种类,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是在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基础上,考虑了银行的边际成本后加成形成。因此,一年期存款利率是最为重要的长期基准利率。由于一年期的浮动贷款利率水平波动较小,因此,一年期贷款利率基本可以表示市场上的长期借贷利率水平。另外,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是货币市场短期市场利率,基本反映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市场化指标意义。
尽管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但利率和信贷量之间的关系仍不显著。从1996年6月1日央行开放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中央银行一直努力通过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已有的事实来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加大贷款力度—并没有产生预期效果。从这个阶段的调控效果来看,降低利率并不能带来信贷的扩张,利率—信贷渠道是不畅的。
从中国经济的事实我们发现: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需求增加,而信贷增加推动工业产出增加,中国实体经济与信贷之间具有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的乘数效应,信贷规模是中国货币政策有效的中介目标;而利率变化与银行信贷变化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利率变化与工业增加值变化之间在统计上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这说明通过调整利率达不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政策调控不同,在中国,调控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是信贷量而不是利率,中国经济中的利率—信贷渠道目前还不通畅,利率与信贷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的。
(二)目前,除房地产行业外,利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有限
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来看,1998—2011年,19.1%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国内信贷,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约为5.0%的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也呈逐年下降;5.2%的为国家预算内资金;高达72.1%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这其中自筹资金的占到大约54%。只有不到1%自筹集资金是通过股票和债券市场来筹集的。可以发现,约有53%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盈余。因此,在信贷规模占比仅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不到20%的背景下,利率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难以发挥调控作用,对整体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控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利率对房地产投资有明显调控作用,因此,利率对中国经济中的资产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如上所述,在全社会范围内,这种影响产生的调控效果远远不够,利率对工业企业投资行为难以起到调控作用,而信贷调控则对工业企业会产生明显影响。
(三)M2是影响物价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
信贷与M2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使得M2和信贷均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工具。由于90%以上的外汇储备的新增部分通过央行票据和准备金来对冲,因此,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部分取决于国内信贷的增加量。从趋势上看,商业银行各项贷款的信贷规模和M2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同,这一现象也在人民银行不但控制信贷量同时也控制M2的增速的货币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信贷增量和M2增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说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促进经济中信贷量的放大;采用准备金率的办法会导致对冲外汇新增储备带来基础货币减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降低商业银行可贷资金数量。在这个意义上,M2是信贷规模控制的工具变量。从1998年至今,M2和信贷规模一直是货币政策有效工具。
信贷量增量和M2增量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在融资结构上表现为信贷是全社会最主要的融资方式,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的情况看,信贷在非金融机构融资结构中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而且这一比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2011年与2001—2002年相比,整个经济的融资更加依赖商业银行的信贷。
(四)中国经济中还不存在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机制
2005年7 月21 日,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实施盯住一揽子货币计划。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均浮动幅度由0.3%增加至0.5%,出现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度迈向独立性的改革开始进入了新阶段,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仍然十分显著。
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信贷或M2的控制来调控宏观实体经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控房地产投资,但全社会范围内没有形成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机制。而在开放条件下,也没有形成通过利率去调节汇率形成以对冲资本流动对汇率冲击的机制,也不存在通过汇率调整对冲外部利率冲击的机制。中国经济中还不存在利率与汇率的互动机制。
二、当前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困扰
(一)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进一步强化,利率无法真实反映全社会投融资边际成本,利率难以起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当前信贷规模的快速膨胀可能导致银行坏账风险急剧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与全社会的投资规模和资源配置关系较弱、利率变化与汇率变化几乎无关,而且由于居民家庭金融消费发展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利率与消费也没有关联。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特征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只能够依赖于数量型工具。频繁调整的准备金率和信贷规模控制成为货币政策调控中无奈的必选工具。
从2003年以来的情况看,随着整个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金融体制和垄断性行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增长也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时期。投资增速加快以及一定程度的进口通货膨胀,导致经济中CPI开始上升,并在2004年达到了3.9%。央行采取了信贷控制使CPI回落。但在随后的2006—2007年的宏观调控中,央行放松了信贷控制,试图依靠提高利率、准备金和对冲措施来稳定价格。结果是2007年CPI的进一步冲高,达到了4.8%,利率控制信贷和投资的目标再一次落空,导致了在2007年9月以后央行实施季度规模管理措施来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央行再次放松信贷规模控制,并降低利率,导致随后年份CPI不断上升,2011年7月同比达到了6.5%历史高位,连续的提高利率、准备金率和对冲措施并没有使CPI有效回落到目标区间,迫使央行再次实施信贷规模控制。
这也再次印证信贷量才是调控中国宏观经济的有效手段。除了信贷控制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数量调控工具是准备金率。从2007年以来的情况看,央行频繁调整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2010年1月12日到2011年6月14日央行12次提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提高幅度达600个基点;为了应对欧债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央行11月30日又下调准备金率50个基点。频繁使用准备金率带来了货币乘数的不断波动,加大监控流通中货币量的难度。这种过于依靠调整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储备增长的方式会带来第二个困扰。
(二)过于依靠准备金的对冲措施导致外部冲击内部化,带来了人民银行的对冲行为替代了银行的商业化行为这一矛盾,使得对冲的货币政策与国内实体经济的真实货币政策需求产生偏差
经常账户余额波动性扩大,加上资本流入流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货币对冲的难度,提高了现有的货币对冲成本,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为了保障货币政策调控国内经济的主动性,数量型的调控方法进一步提升,信贷规模的调控地位进一步强化。
2007年以来,央行更加注重采用提高准备金的方式取行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储备的新增。因为准备金的利率水平(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1.62%,超额准备金利率0.72%)远低于约4%左右的央行票据利率。这在降低央行对冲成本的同时使得国内信贷政策更加依赖于新增外汇储备的变化,导致信贷政策偏差国内经济实际,这可能是2011年上半年央行分6次提高准备金率300个基点,从而导致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出现明显偏差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中的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分离,央行的对冲行为进一步使短期金融市场上资本账户余额的变化冲击传递到中国实体经济上来,从而会进一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调控效果。
(三)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国内外利差不是导致短期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导致利率很难起到调控资本流动的作用
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中美两国利差的变化不是资本账户资本流动的原因。这说明在国内利率与汇率之间不存在互动机制的特征下,资本流入流出多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经济中其他金融资产收益预期以及全球经济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中美利率变化引发的。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困扰源于这样的货币政策调控逻辑: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带来的外部冲击,从而调控经济中的信贷量和M2。但这样的调控模式会导致:数量型调控工具进一步强化,利率很难起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央行的对冲行为替代了银行的商业化行为,使得被动实施的对冲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国内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过多使用数量型的对冲工具导致利率与汇率互动机制失效。
三、货币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信贷量和M2依然是当前中国货币政策最有效的调控工具,但必须依靠资金边际成本的变化优化信贷结构,加速利率的市场化
可以考虑在放松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浮动利率定价自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放开一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并使用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改变整个经济过多依靠信贷的投融资模式,加速公司债券和股票市场等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二)要改变当前的货币数量型对冲办法
适度提高使用央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储备的增长在调控中所占的比例,央行可以通过自主决定来确定货币的投放与回收,这样的对冲政策会增加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同时,央行票据市场的发展也为货币市场中基准利率水平形成提供了帮助,基准利率水平形成对于外汇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速培育利率和汇率的互动机制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政策调控;互动;政策建议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作用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研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讨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详细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与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对策。
(二)在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与最终目标的关系研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研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安全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与中介目标的关系研究。货币需求方面: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周英章、孙崎岖(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应量且对货币供应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作用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应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与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与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明: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与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与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而在春节放假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就已上调。
利率的接连上调,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为什么央行选择在货币市场进行操作利率的上调?这预示着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怎样的走向?
上调的是货币市场操作利率而不是存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动向,历来万众瞩目,更何况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央行“出手”的对象,是存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货币市场,而不是直接影响公众和实体企业的存贷款领域。
“这次上调的是央行给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收取的利率,并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与存贷款利率不是亦步亦趋的关系,有的会逐渐传导,有的会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消化,所以这次上调不等于加息。”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
央行近来的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集中在银行间货币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央行通过多种方式向需要流动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操作利率就是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成本。逆回购是央行每个工作日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而SLF和MLF是央行对金融机构进行的“一对一”操作,提供的资金期限从隔夜到1年不等。
2月3日,央行进行的28天、14天和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比节前小幅上调了10个基点(1个基点为万分之一);同日,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SLF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上调了35、10、10个基点;1月24日,6个月、1年期MLF利率均比上次操作上升了10个基点。
“从短期利率到中期利率,从公开市场操作到‘一对一’操作,货币市场利率确实是在逐渐上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
连平指出,央行此次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也是顺势而为、随行就市之举。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在逐渐上行,国际市场利率也在总体上行,如果央行保持此前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不动,就容易产生金融机构从央行借钱套取利差的情况。
但货币市场发生的变化,并不会迅速、直接传导到企业和百姓。连平强调,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金融机构更加依靠存款,中国实体企业更加依靠银行贷款,所以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完全、迅速传导到存贷款利率上去。央行对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调整,影响大大低于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以防风险去杠杆
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对实体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操作仍然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
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近日撰文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过度扩张总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固化结构扭曲和失衡,加之通胀预期有所抬头,部分领域资产泡沫问题较为严重,开放宏观格局下还面临着汇率的“硬约束”和资产价格的“强对比”,在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
正如张晓慧所言,稳健的货币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总体看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等多种原因影响,部分时段的货币政策在实施上可能是稳健略偏宽松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为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央行这次的举动,向市场传递出防风险、去杠杆的信号预期,同时采用震动较小的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办法,给市场参与方预留缓冲时间和机会,防止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冲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
连平判断,2014年四季度以来连续降息降准而带来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已经改变,当前货币政策操作方向是稳健略偏紧的。这一点随着央行去年下半年以来在货币市场的一系列操作,越来越明确。
资产泡沫不能不抑制,金融风险不得不防,而这一切都需要适宜的货币政策环境。张晓慧明确提出,特别要防止机构“带病扩张”,消除风险产生和积累的条件。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
嘉合基金投资经理严曙光直言,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不论对实体经济还是对虚拟经济都是不稳定因素,需要去杠杆、抑泡沫。目前债券市场的风险比较突出,央行近期的操作可以起到挤压债券市场期限错配套利空间、抬高炒作成本的作用。
关于房地产市场,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去年国庆以来热点城市都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措施,而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动向,将会对房地产调控起到进一步“加码”的作用。
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将根据形势变化“更加审慎”
货币政策的取向,开年已经非常鲜明。但2017年无论是经济还是金融,最突出的难点是充满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将怎样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还是先看权威说法。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在描述2017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中性”的同时,还用了“更加审慎”的提法。她指出,要综合运用价量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预调微调,调节好货币闸门。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2017年的货币政策显然需要更好地平衡稳增长、调结构、抑泡沫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关口,美联储虽宣称将连续加息但实际操作小心谨慎;国内经济企稳态势有待进一步巩固,新旧动能转化仍待加力,人民币汇率仍然承压。货币政策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要兼顾多方面的因素,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调控艺术。
“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虽然方向已经很明确了,但必然会采取有序、渐进的做法。同时会考虑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保持总体稳健的态势。未来如果经济形势出现较大变化,货币政策也会随之调整。”曾刚说。
连平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会很谨慎,很可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方面要看国内金融市场的反应,另一方面要看实体经济的走势,此外还要关注美联储加息进程和人民币汇率的走荩不会贸然采取过大举动。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有关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探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一)在有关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关系方面
陆蓉(2003)通过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脉冲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度量了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她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楚尔鸣(2005)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功能于股票市场的效应明显,但传导过程中的“q”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等并没有充分发挥功能。宋宸刚、谭晓蓉(2001)还对股市泡沫的产生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作了分析,这个探究对当前股市或许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深入到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方面,苟文均(2000)分析了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条件,探索了货币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栾怡(2001)开始注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江其务(2001)、许祥秦(2001)在探究中国货币政策失效新问题时提到股票市场的因素,进而陈柳钦(2002)系统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并重点阐明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阻碍因素。刘志阳(2002)则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货币政策的股市传导机制模型并进行检验,得出结论摘要: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相关度在逐步增强,这使得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局应对现有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重点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利率取向和最终目标的股价参考。刘岭(2003)进一步通过分析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讨论了QFII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许崇正(2003)则具体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原因,并且和陈建新(2003)提出了扭转中国股市传导货币政策低效的策略。
(二)在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关系方面
1.和最终目标的关系探究。Borio.C(1994)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央行没有理由去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只有当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时,货币政策才应干预资本市场。而国内学者钱小安(1998)在探究了资产价格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后指出,资产价格变化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执行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应在确定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Friedman(2000)通过对美国股票价格在一个较长时期中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股票价格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就我国情况,谢平、焦瑾璞(2002)认为1999年下半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机制紧缩效应和股票市场的关联在增强。央行为提高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当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同期,易纲等人(2002)借助模型分析发现,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股市。当股市价格偏离稳态越来越远时,经济运行将是不平安的。因此,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应同时考虑股市价格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是央行的根本目标仍是维护币值的稳定。较权威的中国人民银行探究局课题组(2002)的探究报告也认为对股市波动央行应关注但没必要盯住。
2.和中介目标的关系探究。货币需求方面摘要:Friedman(1988)认为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Friedman%26amp;McComac(1991)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股票价格和货币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具有负向影响。国内学者易行健等人(2004)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估计了包含股票市场成交额的季度货币需求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额减少了各个层次货币需求的结论。进而赵明勋(2005)实证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的发展倾向于减少狭义和广义的货币需求,且对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
具体到股票二级市场,据石建民(2001)、高莉、樊卫东(2001)的实证探究表明,股票二级市场对货币需求具有统计显著性,为正相关关系。股票二级市场对M1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对M2的影响。
货币供给方面摘要:周英章、孙坎坷(2002)对中国1993—2001年股市价格波动和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股市价格波动明显领先于货币供给量且对货币供给结构的稳定性构成较强的正向冲击,从而加大了央行货币调控的难度,削弱了宏观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故建议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股价波动。在股票价格对各层次的货币供给量影响方面,王维安、杨靖(2003)通过对中国1999~2002年的实证分析认为,股价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转换效应是存在的,替代效应功能于短期,而转换效应会在一段时滞后显现。金德环、李胜利(2004)则进一步探究了中国股市价格和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股市价格和M0、M2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它可以用货币供给量M0和M2来解释,但股价变化不是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的原因。
(三)在股票市场和利率手段的关系方面
Rigobon&Sack(2001)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升降5%就可能导致利率升降25个基本点,利率对股市波动的反应强烈。国内学者王军波、邓述慧(1999)通过分析央行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发现利率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上对股价波动幅度、股票成交量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只是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有反常现象,而长期影响则是稳定的。但是高俊峰(2004)在分析利率政策对我国股市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后,则认为我国利率政策对股市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但长期效应和理论分析有出入。他认为长期效应还要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完善程度、相互间沟通程度以及长短期证券工具的丰富程度的制约,而这恰是我国的不足。具体到利率调整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方面,李敏、金光(2004)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该影响存在时滞,这一时滞约在15到30天之间;而且利率调整不对股票交易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三、二者的互动分析
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摘要:
(一)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
1.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它们所成立的前提是摘要:金融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体的,没有阻滞。也就是说,要具有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这样的市场资金配置效率高,现实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接近于此。
近两年我国股票市场成功地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股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股市发展态势良好,这是有利因素。但种种制约因素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财富效应来响应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摘要: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一体化程度不高,货币和证券两种资产自身的联接效应以及两种资产价格的联接效应还有市场之间市场交易的非对称信息对称化效应不明显。②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票价格易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造假,市场信用体系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急需完善。③市场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
2.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影响。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只关注实体经济价格水平,不顾及虚拟经济资产价格的目标取向,在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无奈。事实证实摘要:股票价格已不能再排除在货币政策视野范围之外。随着资本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重要、流通市值占GDP比重日益提高以及股指和GDP的相关度日益加强,货币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必然会日益加深,这其中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股价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完善已提出迫切要求。
3.股票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影响。我国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为货币供给量,和其相应的操作手段是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取决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多少和货币乘数的大小。股票市场的发展将深刻影响货币供给量。因为伴随其发展,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将进人股市,银行、企业和居民的原有货币需求将发生变化,从而基础货币在他们之间的分配比例也将改变,这将影响基础货币的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股票价格的上涨,居民会减少现金持有,更多地进行证券投资,从而造成流通中现金漏损减少,货币乘数增大。股票市场的发展还将使居民、企业、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资金配置的互动加强,这将影响商业银行超额预备金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在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上更多的采用利率手段,因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化将通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帮助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
(二)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调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股票价格的变动上。上文提及的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手段,实质上就是央行通过利率变化来改变货币和证券这两种资产的相对价格,从而吸引资金由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最终影响股票价格。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同样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当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将增加,货币的边际收益下降,而就短期看居民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变化不大,投机需求则会出现较大变化,于是股票价格将被推高。
四、政策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调控的良好互动,政府应在如下三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摘要:
1.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关注股价波动
2006年来我国股市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位置愈发重要,股指和GDP的相关度也在加强,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会日益明显。而央行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视线将适逢时机。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股票市场的深入发展将使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给量越来越不具有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利率手段将成为可行的目标取向。而这要求政府有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以有效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一系列控制手段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之一。国家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实现稳定货币、经济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外汇收支政策等。保险政策是国家保险监管部门为了实现保险市场供需平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对保险活动所采取的各种管理、调节手段和办法措施。货币政策与保险政策关系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货币政策对保险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货币政策对保险政策的影响是通过其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反映出来的。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以及中性货币政策。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对保险市场的影响不同。
(一)不当的货币政策会影响保险市场的正常发展
1.在市场货币供求均衡或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如果运用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打破市场供求的平衡,加剧市场的不平衡,导致货币供应紧张,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物价跌落,经济停滞,即通货紧缩现象。这对保险市场非常不利表现为:首先,影响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从个人投保需求来看,通货紧缩、失业增加、收入减少、个人对保险的有效需求相应减少。从企业投保需求来看,通货紧缩、市场需求不足,使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企业被淘汰出局,生产经营规模缩小;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利润下滑,许多企业因此发生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难和偿付困难。为了节约费用开支、降低成本,企业一般会选择自保或其他转移风险的方式,尽可能扩大自担风险的限额,减少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因此通货紧缩使保险投保人的投保愿望、投保能力、投保需求降低。其次,紧缩性货币政策使保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降低。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减少,市场规模的偏小,保险市场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为了拓展市场,开拓新业务,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降低费率,加大业务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将是许多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这将影响他们的承保利润;另一方面,通货紧缩,资本市场萎缩,减少了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机会,增大投资风险,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二者的减少必然降低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削弱其偿付能力。
2.在市场货币供求平衡或货币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如果运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应超过市场对其需要的量,过多的货币投入将引起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这对保险市场发展仍然不利。由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保单保值和增值能力下降,保险的预期保障程度降低,使人们投保的积极性大受影响,表现为退保的大量增加,保单继续率下降和新业务发展困难。同时,在费率缺乏弹性的条件下,由于保单实际赔付率(或给付率)小于名义赔付率(或给付率),而投保人所交的费率却是按名义赔付率(或给付率)来确定的。这样实际上是减轻了保险人的实际经济责任,损害了投保人的经济权益,保险人处于有利地位。这种状态会使保险公司获利丰厚,并诱使更多的资本、机构和其它稀缺资源挤进保险供给行列,导致保险市场供过于求,引起市场的失衡。
(二)恰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保险政策作用的发挥
在市场货币供大于求时,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可抑制总需求,减少通货膨胀;反之,在市场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则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正确运用可使社会经济走向健康之道,并消除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对保险市场的不利影响,为保险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保险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保险政策的正确与否将影响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正确的保险政策可促进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增强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而不合理的保险政策则会抑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例如在通货紧缩时期,国家一般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可:(1)通过开办各种财产保险业务,为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降低产品成本,生产价廉物美,适应社会需求的优质产品提供风险保障,鼓励新兴产业发展。(2)通过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保险业务,为商业银行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解除后顾之忧,以增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3)通过开办各种个人保险业务,为社会公众个人的财产安全和人身风险提供经济保障,解除顾虑,激发其消费欲望。(4)扩大保险资金直接运用规模,调整资金运用方向借以影响公开市场业务,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又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国家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过度膨胀的消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可:(1)通过开办各种财产保险业务,为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经济保障,促进企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社会商品供给能力,实现社会商品总量与货币总量的均衡。(2)增加保险商品供应,提高服务质量,刺激保险需求,推迟居民对社会产品的消费,改变储蓄和消费的比例。(3)缩小保险资金直接运用的比例,增加国债或银行存款规模,以控制信贷规模。
可见,通过保险活动一方面可鼓励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加或控制社会产品总量;另一方面又影响货币供应量,刺激或抑制社会需求,双管齐下,有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从而稳定货币。当然,如果保险政策运用不适,则会抑制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
三、近几年我国的利率政策及其对保险市场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中,利率政策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影响最为直接。1998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为了抑制通货紧缩,我国政府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这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控过程中,国家将利率作为主要的政策手段,自1996年5月第一次降息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连续8次降息,扩张性利率政策的频繁出台,利率的连续下调对我国保险市场(特别是寿险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使投保人的投保意愿下降
连续下调利率,迫使以银行利率作为保费计算基础的我国寿险公司不得不随之频繁调整寿险保费的预定利率(如下表),不断上调保险费率,这有违费率应相对稳定的原则,社会公众对此感到无所是从,难以接受,从而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同时,由于我国的寿险产品储蓄性过强,保险宣传不当,公众保险意识尚欠成熟,使许多人买保险时总是将目光紧盯住资金回报率,单纯地将费率与银行利率相对比,因此,费率的不断上调必然会影响到投保人的投保意愿,近一两年储蓄性险种销售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二)对保险公司的给付能力造成极大的冲击,影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利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着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另一方面每一次利率的调整也形成了高利率保单热销的景况,使我国保险业步入严重的“利差倒挂”境地。
1.利率调整对保险资金收益率的影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受《保险法》规定的限制,只能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和国务院批准的其它方式。1998年10月保险资金允许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10月保险资金获准通过买卖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由于国债市场、债券市场容量有限,进入证券市场方式以及其它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国保险资金仍然有相当的比例(大约为30%——50%)存放于银行。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主要由银行存款利息、债券收益和证券投资收益构成。前二者收益直接与银行利息挂钩,后者的收益也间接地与银行利息发生联系,这是因为股市的波动与经济的增长率和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由于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使我国寿险公司的损失达280亿人民币。因此,银行利率的下调,对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的影响极大。保险资金运用收益难以弥补前些年较高预定利率险种所带来的巨额利差损。
2.利率的调整使我国寿险步入严重的“利差倒挂”的境地。由于我国保险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不注重效率,盲目追求保费收入的问题,使得各保险分支机构将其保费收入最大化作为其利益的唯一硬约束。此外,由于银行利率下调与保险预定利率下调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每一次银行利率的下调都大大地刺激了寿险需求,形成了公众购买保险的热潮,各保险公司以此为契机,大量销售高利率保单拓展业务,带来保险公司业务的高峰,其结果是寿险公司积累大量的利差损失,形成严重的“利差倒挂”,极大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给付能力,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稳定。
扩张性利率政策对我国保险市场的不利影响是显著的,但它对我国保险市场也有着促进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利率不断下调,保单预定利率也随之下调,促使保险公司从以往的以高预定利率保单为主的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而转向产品服务质量方面的竞争,进而促使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有序规范。(2)利率的下调迫使保险公司转变经营战略,放弃过去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转向通过调整险种结构、控制经营成本、提高资产质量等来缓解利率下调对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近几年我国利率政策的调整,对我国保险市场建设,保险业的稳健经营有着直接的制约、促进和破坏作用。如何制定相应的保险政策,消除利率政策变动对我国保险市场的不利影响,是我国保险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韦生琼,人身保险[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李强,郑立平。利息率波动对寿险市场的影响[J].黑龙江金融,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