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务劳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出现了新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与留守儿童”群体。随之而来的农村“空心化”与“农业女性化”现象,成为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所谓农业女性化,是指农村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越来越多地由妇女承担和完成的现象。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2010-2011)》指出,中国农业劳动力中的女性比重近48%。事实上,这一数据低估了中国女性的农业劳动参与率。早在2006年,全国农村农户中女性农业从业人员占比就已达53.16%,全国31个省(市、区)中,多个地区这一比例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数,其中江苏省竟高达61.74%[1]。也许,“农业女性化”并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和妇女工作者、妇女研究者愿意看到的现象,但是,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看到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农业女性化”确实已经成为既定现象或趋势。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女性而言意味着什么?它对农村女性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认为,与“男工女耕”相伴而生的“农业女性化”是中国农村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这一现象既在某种程度上给农村女性带来了挑战,使女性面临着扮演多重角色的压力与困境;又为女性角色的变迁创造了新的条件,为女性地位的发展与提高带来了新的机遇。
2农业女性化给妇女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众多农村“留守妻子”成为现代农村中一个独特的新群体。她们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承担起了复杂的双重角色,即被强化的传统家庭角色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角色,受到了来自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挑战,这无疑会带来妇女角色转换与角色扮演的冲突。
2.1农村妇女的角色冲突
首先,农村妇女的传统家庭角色被进一步强化。这种传统家庭角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性别分工中的“主内”,也就是“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包括婚姻角色、生育角色和家庭生活角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除了承担传统婚姻、生育角色以外,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角色被进一步强化。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家庭的男性已经开始介入家务劳动,多数妇女已由专职的家务劳动者角色转变为家务劳动的主要分担者或共同参与者。但是总体而言,家务劳动领域仍沿袭了“内”的属性而主要由妇女承担。调查数据表明,有89.6%的农村妇女承担家务劳动,其中家务劳动完全由妇女承担的占49.2%,由夫妻共同承担的占40.4%[2]。在那些男性劳动力外出的家庭中,妇女自然承担着全部的家务劳动。其次,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生产者角色的确立。在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以后,他们留下的属于家“外”性质的劳动生产与对外交往等事务,也一并成为妇女承担的事务。妇女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任务,担当起农业劳动者的角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2006年全国妇联在河北、吉林、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和甘肃10省、50个县市、100个村庄的10000名成年妇女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4.7%的农村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其中与丈夫“一起干”的占54%,妇女“单独承担”的占20.7%。从妇女劳动对家庭经济贡献来看,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有61.3%的妇女与丈夫一起创造家庭收入,其中吉林高达81.2%,2005年,被访妇女个人人均年收入为7794.65元,占家庭年均收入的49.01%。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更是独立承担了本应与男人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义务。她们不仅要操持繁重的家务,而且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家庭出现了“男工女耕”的性别分工新格局与农业女性化趋势[2]。
2.2农村妇女地位的边缘化
尽管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劳动主力军,为农业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并没有因其承担和扮演的双重角色而得到彻底改变,她们的地位日趋边缘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妇女所从事的家务劳动往往不用而且也难于用货币衡量,而且中国传统文化把家务劳动看成是妇女分内之事;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纯农业经营性收入不高。由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地位,而经济地位又主要取决于经济收入。所以,虽然妇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对男性的依赖程度降低,但是,妇女的纯农业经营收入毕竟不在家庭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妇女地位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前农业领域中的性别鸿沟依然存在,这限制了女性获取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包括信息、技术援助、金融服务等。FAO报告《粮食及农业状况(2010-2011)》充分肯定了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认为妇女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妇女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但是,与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贡献密切相关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发展不足,其主要原因便是女性没有平等地获得提高生产力所需的资源和机会。从家庭管理与支配权、家庭事务决策权来看,妇女的地位尤其是“留守妻子”群体的地位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首先,在家庭管理、支配权方面,与过去相比,妇女在家庭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她们可以共同掌管家庭财产。有调查资料显示,56.8%的妇女和丈夫共同管理家庭经济[2]。但在支配权上,“性别不平等毕竟明显,妻子对家庭收入自由支配度小于丈夫,说明妻子支配家庭经济的实权不如丈夫大,丈夫的权力占主导地位”[3]。其次,从家庭事务决策权来看,妇女仅在重要性程度低、涉及财产金额小的事务上具有完全的决策权,这些事务主要属于家庭消费领域;在家庭消费领域中涉及金额大、重要性程度高的事务与生产领域中的事务,基本上仍由丈夫做出决策,比如购买大件家具、家电、修盖房屋、投资贷款、购买大件生产工具或交通工具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生存境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的重要性得到了体现,他们改变了自己在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但是,农村女性的传统家庭角色从未淡化,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被强化,而新的农业生产者角色又成为妇女的重要角色,这势必造成妇女扮演双重角色的紧张状态,加剧妇女双重角色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农村妇女而言,进一步提升自身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地位依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承担双重角色的过程中,农村妇女亦获得了真正走上独立道路、实现真正男女平等的契机和新条件。
3农业女性化给妇女发展创造的机遇
对于广大农村女性而言,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特别是农业现代化转型所创造的条件和机遇,在机遇中求发展呢?本文认为,有两个方面是十分关键的,它们对于农村妇女的进步、独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在角色扮演中求独立
不论是传统家庭角色还是现代农业生产角色,对于妇女的独立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个角色的履行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家庭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通过家庭传统角色的履行可以为妇女赢得男性和家庭成员的尊重,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农业生产角色的履行,可以进一步扩大妇女在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影响,为她们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与相应的社会地位。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农业生产角色的扮演,可以为妇女确立自立、自强、独立的良好形象,并且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从而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对农村妇女而言,扮演农业生产者角色无疑更富有挑战性。因此,农业女性特别是留守妇女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要多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农业知识,积极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研究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条件与环境,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应根据自身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种植品种结构,同时改变农业生产策略。只有这样,农村妇女才能更好地完成她们的角色,为进一步走向社会创造条件。
3.2在角色期待中求平等
妇女的独立与发展、妇女的家庭地位或社会地位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妇女全面发展的问题,一个男女平等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妇女地位的提升与改善,还是男女平等的实现,都与角色的扮演密切相关。或者说,角色扮演是人们获得某种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角色扮演,人的地位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按照角色理论的观点,角色期待可分为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前者是指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自我期待,后者是指他人及社会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期待,换句话说,社会期待就是人们期盼某个人或群体能成功地承担起希望他(她)承担的角色的状态。因此,上文所讲的“在角色扮演中求独立”实际上就是妇女角色的自我期待,而“在角色期待中求发展”主要是指妇女角色扮演的社会期待。从家庭的角度看,“男工女耕”中的“女耕”或者“农业女性化”是家庭中外出的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妇女尤其是“留守妻子”的角色期待;从社会的角度看,“男工女耕”中的“女耕”或者“农业女性化”是社会成员对农村妇女的角色期待。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实现城镇化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但是这一进程理所当然地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可以以牺牲妇女利益和妇女发展为代价。事实上,利用社会机会较多的优势,从家庭走向社会,也是农村妇女扮演好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家庭走向社会,是妇女改变社会地位的第一步。虽然作为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果的“男工女耕”性别分工,依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性别歧视与性别不平等意识,也依然沿袭了传统分工模式中所具有的“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性别次序。但是,毕竟妇女已经从狭小的家庭“内”领域迈向了家庭“外”领域,这一个小小的变化或进步,恰恰为妇女从家庭私人领域走向社会公共领域提供了“过渡性”平台。恩格斯断言,“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5]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女性化为妇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摘 要 题】全民健身
.
【关 键 词】中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调研
1 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经济发展阶段之后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人类经济发展又将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最为重要因素的经济。面对新世纪科技的激烈竞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显然,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从事脑力劳动者占社会劳动人口的比重必将愈来愈大。由于脑力劳动者长时间伏案工作造成的“运动不足”、“肌肉饥饿”而影响其健康,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研究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课题,但往往局限于部分地区和个别单位,对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还甚为少见,尤其是缺乏对知识分子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状况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很有必要对我国知识分子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方法,分别抽取了北京、江苏、吉林、河南、湖北、辽宁、内蒙古、甘肃、四川、广东等省(市)城乡16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和相关人员。研究人群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学历进行界定的,即知识分子(研究生、大学)、中学(中专、高中、初中)、小学以下(小学、几乎文盲)。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20余部(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2.2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根据本课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经专家研究设计,最后确定课题所需调查内容。在全国城乡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样本为8000人,回收问卷7994份,回收率为99.9%,有效问卷7541份,有效率为94.3%。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将回收到的调查问卷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又进行了专家访谈。
2.2.3 数理统计
对收集的全部调查问卷数据运用FOX BASE处理,经EXCEL、SPSS等读取后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2.4 逻辑分析
对调查信息材料的统计结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知识分子基本状况
3.1.1 职业状况与闲暇时间分配
我国知识分子有职业的占88.5%,无职业的占11.5%,职业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知识分子在工人、农民、服务人员等人群当中占的比率较小,但在管理(38%)、科教文(23.9%)工作人群中则占比率较大,高达61.9%。与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相比,职业分布有明显的倾向性(表1)。
表1 本研究随机抽样调查我国知识分子职业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图
由于文化素质和从事职业的差异,受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较低教育程度三者之间的闲暇时间分配也存在显著差异。知识分子闲暇时间(按中选频率比值的大小排序)主要用于看书报杂志(66.7%)、家务劳动(57.1%)、体育活动(50.2%)、文化娱乐活动(46.5%)、辅导子女文化学习(33.9%)、社会活动(32.7%)、业余文化学习(32.%)等;而中学、小学以下人群的闲暇时间则主要用于家务劳动、看书报杂志、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活动等(表2)。受教育程度越低,闲暇时间投入家务劳动的时间越多,受教育程度与闲暇时间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呈可逆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闲暇时间分配是同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相一致。而知识分子的闲暇时间除了用于加强自身业务文化知识学习外,已把体育锻炼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知识分子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提高。同时,他们工作之余还较理智地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
表2 我国知识分子闲暇时间分配情况统计结果一览表(%)
知识分子
中学
小学以下
家务劳动
57.1
78.3
87.1
辅导子女文化学习
33.9
25.2
9.5
社会活动
32.7
22.8
16.6
业余文化学习
32.6
10.4
1.0
体育活动
50.2
30.7
12.1
文化娱乐活动
46.5
36.1
27.4
看书报杂志
66.7
55.2
14.8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15.5
9.8
5.8
其它
1.3
3.2
5.4
3.1.2 经济收入状况与体育消费
3.1.2.1 经济收入
从调查结果看,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在401~1000元以上之间所占比率较高;中学群体在100元以下~4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小学以下群体收入在100元以下~200元之间所占比率较大。而个人月经济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知识分子所占比率较高(表3)。
表3 我国知识分子个人月均经济收入统计结果一览表(%)
知识分子
中学
小学以下
100元以下~200元
12.7
39.3
66.7
201~400元
11.1
23.1
19.8
关键词:劳动观念 劳动习惯
对于中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让他们学会课本以外的知识。我觉得从教育心理学上的构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入手,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教育他们学会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1)构建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者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这里学习指体力劳动。知识指的是技能)。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呢?我的方法如下,对学生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了解,劳动不仅推动了历史前进,还创造着我们的今天。例如我国的深圳。他们的财富都是由本省劳动者和外地民工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生活由劳动改变,因为我县正处于广东邻省,而县外出广东打工经商的人员多,学生可以从其外出父母的劳动艰辛上体会到这点,更有可能,有的学生甚至在假期去到父母的工地上体会到这点,让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参加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扫地、倒垃圾、擦洗自行车、洗碗、洗自己的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劳动,就什么也做不成。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打扫教室、义务植树、主动给敬老院老人洗衣服、收拾房间、擦玻璃等。远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应该配合,分配一些固定的家务让孩子做。且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定期汇报情况,能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为他们以后走出社会奠定一定劳动基础。
(2)构建主义理论强调“情景”。认为在实际情景下学习,可以使得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去同化学习的新知识。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常说要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俭的美德,那实际生活怎样做到呢?我校语文组一位老师做得很好,最近,他忙于在网上学习人事部关于全区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学习的低碳知识学习的课程,就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利用来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我的老师还在学习且考试低碳知识,可见低碳生活的重要性,该老师最后顺理成章地强调同学们离开教室是要关灯、少买零食或者不买零食,作业本用完后,可以用反面当演草本,用洗脸水拖地板等。这样,这个班的学生果然在先进班级中,每周都获得学校颁发的流动红旗。还有一位生物老师,在义务植树的同时,及时教育他们一次性筷子的来历,建议学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让他们知道树木都来之不易,更有甚者,包装很久才启封的一次性筷子,也有可能带有更多的病菌。从此以后,学校门前的早餐点果然少了许多学生,在这节课后,更深入人心地认可了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3)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协调“学习”,构建主义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交作用,对学习(这里特指劳动)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比如上面讲到的义务劳动,我觉得南宁市做锝不错,现在正是南宁市进行地铁过程施工阶段,很多主要路段已经是半封闭或全封闭,使得车辆集中到一些路段上,特别是周末,这样,学生正好利用周末时间去到主要路段参与城市交通义务指挥员,一是为民作了实事,二是锻炼了自己的劳动习惯,何乐不为呢?我县在多年的茉莉化交易会期间,很多学生走进街头,充当志愿者,再如我县横县中学在2013年10月2号,正是黄金周期间,很多学生面带笑容,佩带迎宾标志,主动配合学校,做好今年的90校庆接待回校校友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领导和校友的一致好评,同时展示学校的校风,既体现社会价值,又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价值。
有了上面的理论和实践引导,要防止的是学生惰性反弹,也就是不能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我们还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有时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学生都会主动折叠被子,洗衣服,可是假期在家,很多学生就懒散了,这些都不做了,学校要求学生回家做家务。可结果如何呢?不但学生敷衍了事,很多家长也是表面赞同而内心不以为然,说老师多事,他们宁可让孩子用做家务的时间多做几道题。所以,我们必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达到巩固劳动热爱劳动观念,使之能维持长久的正能量呢?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学校团委应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们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比如去走访敬老院中,指导学生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谁都知道,劳动是辛苦的。但在我认为,这种味道是苦中带甜的。那我们怎样才可以体会到这种甜的滋味呢?可以从帮爸爸妈妈分担一点简单的家务开始,要有耐心,你可以在厨房观察爸爸妈妈怎样做,再找机会帮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但是,在做家务中,因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劳动程序,培养劳动技能。正确的劳动程序,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劳动技能。做家务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正确合理的程序,会使大家感到做家务并不难,同时也会提高劳动的热情和兴趣。
关键词:农村职业高中;培养;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20-02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社会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在道德上没有坚持正确的主张或真理,没有坚持实践正义原则,不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目前,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欠缺的一些现状令人担忧。不良的卫生、学习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高档消费、不体谅父母、自私自利等等已经在学生身上有所体现,这些现象是责任感缺乏与淡化所造成的。缺乏感恩,所以家庭责任感淡薄;缺乏合作意识,所以对他人责任混乱、公德行为失范。
二、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面对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那么造成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又是怎样?
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有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
1、社会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单纯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追求个人私利,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的思想意识。
2、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不注意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3、学校方面:在当今激烈的生存竞争大环境中,农村职业中学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让孩子在职业高中长大,对考上大学没有奢望,学校教师的想法和家长的期望大不相同,导致学校教育的孤独与被动。
4、学生个人方面: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由于政策的扶持,社会各方的帮助,父母百般疼爱,学生没有真正经历过艰辛生活的历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只是索取,不讲回报,没有感恩的意识。社会、家长、学生、老师对学生培养目标看法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及培养无法得到保障。
三、农村职业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途径
1、培养学生为他人、为集体负责的意识
学校通过开展“自我管理”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学生既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实施学生会自主管理,建立学生会干部及班干部值周制度,力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学校、班级的各项管理,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
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学校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田径运动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的意识
学校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体会家务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更加热爱劳动,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主动做,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责任感。让学生明白父母、家庭对他的爱,进而让学生产生对父母、家庭的感恩之心,这样他才会更好地挑起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家务劳动是可以给学生带来责任感的生活实践。学生应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体贴父母,更加热爱劳动,力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事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确保每天放学回家后做几分钟的家务劳动。做饭、烧菜、洗衣服、打扫房间各尽其能。学生分享了劳动的成果,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内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便会越发增强。
3、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责任意识常体现了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敢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的空间。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父母、老师不可能陪伴你的一生,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书写,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等。学校平时就注重利用班会的主阵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因此,学校教育学生要言而有信,自己答应了别人,就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愿意,也必须这样去做。对于自己私自做的结果,应该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后果甚至自觉的接受应有的惩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捡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纸屑;不经意伤害到别人,感到内疚要敢于承担责任,并且要自觉的向别人道歉,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都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表现。做人必须要有责任感,我们在这里生活和学习,不仅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还要对关爱我们,为我们呕心沥血的父母亲和老师负责。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还要学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学生!
4、营造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环境,以环境感染学生
学校也制定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教职工岗位职责规范》及《会宁职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两项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从而创造了有利于责任感培养的校内环境。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水平,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并以责任感推动教学,示范学生。
关键词:男女权;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男女权
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秋瑾如是说。
于中国,从古代起便一直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女性从一出生便注定开始一生管理家中琐碎事物的命运,同时兼顾了生育哺育后代的义务。若是哪一家的女人能干精明,会持家过日子,便会受到邻居周围亲戚的羡慕和赞叹,但对于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追求自我价值并没有正确合理的引导,确实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原因,也是中国男权社会制度下根深蒂固的弊病。现代中国禁止缠足,禁止查询胎儿性别,使男女拥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等一系列保障女性的权利,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法律系统的完善进步,现今的确是应当努力争取女性权益的时期。
一、男女的不平权性
然而无论怎样先进的思潮蔓延进入日常生活,大多数的人还是未能逃离传统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尽管已接受现论和高等教育的熏陶,内心还是缺乏与之对抗争取权利的信念,或觉得无关痛痒,或认为习以为常,甚至早已接受默认。最常见的,如果某个用人单位的招人启事上写着“仅限男性”,大家都会见怪不怪,顶多感慨一下“女人找工作就是难!”真正的,切实的追求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呢?现代意识的觉醒以及权利的争取才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正是在争取与运动,协商与妥协,求同与存异中,社会愈加多元、丰富和美好。我们追求的已不再是过去求温饱的日子,而是更有品质,拥有更多精神内涵的生活。
可是,这绝非小众的发言和想法,妇女受压迫和男女不平等是阶级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分工模式决定了男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阶级分化是根源,女性受到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领域双重的不公平对待。推动男女平权,并不是单纯为了女性的解放和崇高,而是为了改变积压已久社会对男女认知的偏见,为了追求更加平等的两性关系,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另一观点认为,生理差异是男女无法平权的原因。生理上的差异,形成思维的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客观因素的确无法忽略,但这却非无法追求平等的借口。有人认为,是因为女性力量的弱化和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才应该去保护女性,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但并非如此,要求的本身就是最基本的平等的权利,并不是特权。
二、国内外对男女平权的认识
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女性是承担家务劳动的,而这份劳动是无偿的,这份劳动的存在保证了资本全球流通时降低人工成本的可能性,比如一个家庭,有女性作为家务劳动提供,可以减少饮食、衣服、清洁等人工,也就保证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工资的最低控制,不需要更多的钱,工人家庭也能也能生存下去,因为有女性的无偿劳动,这些工人阶级家庭里的女性不单单只承担家务劳动,而且还要外出工作,也就是说往往承担着双重压迫和剥削。
现代社会也大量存在着不平等的问题,而且十分严重。就业不平等就是性别歧视的常规现象。2014年11月安徽大学经法研究中心《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到:96%应届女毕业生存在女性就业歧视问题,61%应届女毕业生曾亲身经历就业歧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巾认为,关于现在女性在就业当中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有时候很难做到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女性进入用人单位后,大部分单位对于女性的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但问题出在进入单位之前。在最佳生育年龄婚育是多数人的主流观念,可用人单位要考虑员工的稳定性和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就会避免录用正值婚育年龄的女性。而他们通常不会直接用这个理由拒绝一名女性,这时,想要维权就变的很困难。”李巾表示,现在只能希望用人单位提高包容性,包容女性的正常生育需要,能够换位思考,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还有就是普遍的催婚问题,八成以上女性网友表示被家人朋友催过婚。多数人则认为,女性超过25岁没有稳定恋爱对象,超过28岁没有结婚很难遇到优秀的伴侣。作为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女性,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但无奈接受现实,中国女性的青春期很短,择偶要抓紧时间。婚后的财产独立问题,是否买房买车换工作,如何做出合理的财产分配,这些女性是否有绝对的发言权。其实,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婚姻、就业这些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方面,很多隐性的性别歧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相比之下,是否看起来走在这项运动的前列的美国,又是否实现了男女平等呢?很轻易地就可以找到例子,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白宫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女性的平均工资是男性工资的77%,而且这个差距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不断加大。在《少年时代》中扮演者帕特丽夏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她进一步表达自己对男女平权问题的关注:“我们应该关注平权问题。一般来说,女人年纪越大挣得越少。贫困孩子多数都来自单亲母亲家庭。我们跑到全世界去宣传男女平等,但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却做不到这一点,岂不让人笑话?两年前一位大法官在一所大学演讲的时候说:在美国,女人并不享受平等权利,因为当初写宪法的时候并没有这种说法。虽然今天我们常常觉得美国已经男女平等了,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1963年起颁布实施男女同工同酬法案,但直到今天,同工同酬的美国梦离很多美国人,特别是女性和少数族裔还有一段距离。在娱乐行业可以达到85%,广告业和人事管理部门的男女工资基本一致。
三、男女平权问题的初步探讨
那么我们是否又落后他们呢,也不尽然。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虽不如张爱玲、萧红有名气,但她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吕碧城别具一格:“世每别之曰女德,推其意义,盖视女子为男子之附庸物,其教育之道,只求男子之便利为目的,而不知一世之中,夫夫妇妇自应各尽其道,无所谓男德女德也吕碧城认为在这竞争的世界,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强国就必须四万万人合力,因此不能忽视二万万女子的力量。解放妇女,男女平权是国之强盛的唯一办法。她一生追求者无数却终身未婚,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身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享受着现代化的资源和信息,却在倒退?男女平权绝不是口号,我们生于在这个时代中,热爱这个时代,也希望它更加的充盈和美好。
关键词 增能理论 启示
一、增能理论概述
“增能”,简单地讲,是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及改变其弱势的地位,它是从Empowerment翻译过来的,又译作“增权”、“充权”或“赋权”,是指个体改变生活状况和获取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
“增权”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 在其出版的《黑人的增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出的,他对被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开展增能工作,从而把“增能”引入了社会工作。1980年左右,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能时代”。Solomon 是这样定义“增能”的:“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利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利障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利障碍的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增能观点的基本假设有以下几点: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缺乏参与机会所导致。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障碍,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使人无法或很难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两者要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我价值。
Solomon的这一理论针对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成为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增能”的工作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妇女的发展。
二、农村妇女增能的重要性
1、妇女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一书中,对农村妇女的生存、生活状况做出了详细的评估。调查显示,在农业劳动中,74.7%的农村妇女在家参加农业劳动,甚至有20.7%的妇女单独承担农业劳动。在家务生活中,家务劳动由妇女承担的占49.2%,夫妻共同承担的占40.4%,由此可知,妇女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此外,妇女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村里组织的各项环境治理活动中,妇女参加公共基础建设的比例达到了63.3%,比如“修路”“改水”、“改厕”、“处理污水垃圾”等。
以上几组数据显示,妇女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承担了重要责任,对农村妇女开展增能培训会给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与环境带来更好的发展。
2、农村妇女仍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首先,由于社会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城乡差距、性别分化、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妇女的家庭及社会地位较低,对个人及家庭事务的自较小。
其次,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内容简单枯燥。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调查显示多数女村妇女的日常生活是“照顾孩子”、“务农”、“照顾老人”。每日重复着这些零碎的家务等杂事,已经有些麻木,有“疲惫空虚”的感觉。
第三,受性别观念及力量差异的影响,出现家庭暴力时,妇女经常是受害的一方,而农村妇女男女平等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很少寻求帮助,反而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接受帮助。
这些现状使得农村妇女处于弱势地位,自我改善的能力较弱,急需社会工作者对其开展增能培训,协助他们积极学习,增加自我发展意识,提高自身能力。
3、农村妇女弱势的根源在于自身能力薄弱,经济不独立
第一,总体来说,目前农村仍是中国的贫困地区,发展较城镇落后,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及医疗水平都相对落后。加之农村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较深,农村妇女则是享受教育、医疗等条件最少的群体,导致自身能力薄弱。
第二,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村妇女自我意识淡薄,有很强的自卑感,主动服从于“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及家庭分工模式。
第三,经济上,农村妇女大多也从属于男性,经济的不独立,进一步导致农村妇女忽视自身价值,看不到自己日常劳动的价值,形成恶性循环。
基于以上原因,为改善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及经济条件,对农村妇女的增能刻不容缓。
三、利用增能理论改善农村妇女生活状况的方法与途径
1、协助农村妇女明确自己的价值,确认自己是改变自身的媒介。
工作者可利用乡村广播站,乡间妇女组织,向广大村民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让农村妇女意识到自身的价值,鼓励其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科学知识,增强她们参与各种有利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根据各季节农忙的特点,可在相对较轻松的时期集中组织农村妇女学习新思想新知识。
2、协助农村妇女了解与其生活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能力。
妇联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妇女讲授专业的农业种植技术;给予一定资金与政策的帮助与支持,为其创业发展致富提供便利。开展技术比拼活动,山东省淄博市妇联就开展了“巾帼风采”“巾帼建功标兵”“科技致富女状元”等活动,调动了农村妇女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团结自发的农村妇女组织,让妇女之间相互交流自身经验,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农村妇女组织,建立农村妇女之间,为农村妇女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各级妇联可以定期对农村妇女进行安全及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维权知识培训,才艺展示等活动,通过这些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意识,提高自身能力。
1、以环境影响孩子
许多孩子学习条件不错,本身素质也好,但学习成绩不佳。究其原因,多数是怕苦怕累,欠勤奋好学所至。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除了营造一个勤奋好学的氛围外,还要精心培养孩子的恒心和毅力,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孩子早睡早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认真落实。如果家庭没有严格的生活制度,父母约人在家里打牌至深夜,早晨睡懒觉,不能按时开饭,家里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那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的。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面对当今世界人才的激烈竞争,尽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才能、用知识武装孩子头脑势在必行。所以要培养孩子树立起永远进取、追求竞争的思想,最后还要给孩子以具体的帮助。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走出困境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并耐心的鼓励:困难是暂时的,战胜困难就是胜利。孩子遇到失败而灰心丧气时,家长要及时的伸出热情之手,鼓励他:失败是成功之母,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见异思迁,不愿做艰苦努力时,家长要以长辈的经验告诫他们: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当孩子因某种挫折感到气恼或沮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其他的方式表达和迁移其消极情绪,尝试着把它转化成中性的甚至积极的体验。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因素,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情。想要在学习上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勤奋努力,持之以恒。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杰夫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强悍的性格;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历史上成就卓越的科学家、名人,在困难的环境里,不但没有泯灭成才的意志,相反,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了环境并改造了环境。只要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会时时处处充满阳光。
2、以正确的观点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中国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给孩子适度的爱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is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formation of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ildren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should stimulate young children's love of the motherland:foster children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life of moral values:use of literary works, with their homes, giving children every possible way concern.
【Key words】Child care;and mor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1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56-02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比给他丰富的物质、房子、轿车和充足的金钱都好……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还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都说明幼儿时期品德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到首位。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核心是爱,给孩子足够的爱,给孩子全方位的爱,不在于具体教给他们什么,而在于用人性的光辉描绘幼儿性灵的底色。这样,将来不论每个幼儿成长大小,具体技术水平高低,但至少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因为在一个爱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爱。在一个争吵和敌对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破坏和对立,可以说孩子是人类的幼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
一、从小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生活德育观念”,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并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表扬鼓励,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幼儿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幼儿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那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事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努力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如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五、对孩子施以爱心 ,并教会他们继续传播爱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有时甚至不知道具体干了什么,但始终牢记,给孩子爱,给他们欢乐和自由。解放孩子的个性。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温和的目光去鼓励孩子。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师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目的是使幼儿在爱的环境中学会爱、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用教师崇高的爱去教育孩子,就可以把爱心传递下去。如果人人都从幼儿开始学会关爱他人,世界必将变得更加美好!
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定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播下良好品德的种子,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