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防震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灾害到来时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日常教育内容。这些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加强安全教育活动,地震、水灾、雷击等自然灾害,避险安全演习;二是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处理。有时,孩子们都知道要注意安全,但不一定有能力对付一些更危险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经常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总之,我们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些问题的情况,想出各种自救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
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在今天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现在家庭结构和养育子女的方法已经改变,家长应该注意你的孩子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发展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不要事无巨细,到处消除障碍,这对于孩子是不利的,易于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目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能力,无法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然而,可以根据自然灾害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如,我们还不能做到准确的预测地震,但我们可以做一切可能捕捉到地震前具体信息的采集工作。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对强烈地震之前发生的一些自然异常直接观察。
三、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1.常备地震应急包。每个家庭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家庭防震措施,通常准备地震应急包,并写系人信息,以备地震包内物品定期更换,同时也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
2.就近选择安全地带等待救援。因为有大地震之前,可以预测地震来临的声音,光线和地球的震颤等宏观现象,人们可以采取正确的防震措施。按照就近躲避原则。可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躲在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不要靠近窗户,玻璃和建筑外墙,待地震后快速、有序疏散。
3.不要乘坐电梯撤离。
4.关闭电源、燃气。当地震发生时关闭电源,燃气,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由地震引起的火灾,用湿布捂住口鼻,匍匐逃生。途中遇到浓烟弥漫,或当有煤气泄漏时,用湿布捂住鼻子,逆风而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学校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倡导学生和广大教师,以提高预防,自我帮助和互助的能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防灾意识,并可以充当一个“教育了一代,影响两代人“的效果。
一、灾害教育的作用
在中学课程中开设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门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听专业教师的讲解,再加上通过媒体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的信息,让中学生对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如何规避灾害,提高防灾技能与灾害意识。应该说,加强高中地理灾害教育,能切实增强中学生防灾减灾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更有利于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国家及个人的财产损失。
二、学校实施灾害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发生在21世纪之前的自然灾害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对发生在近十年以来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深刻,尤其是近5年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日本九级大地震,这些大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经济损失惨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会迅速了解到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所造成的伤害,对灾害发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该说,大部分中学生对灾害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但我在2011年对我校三千多名师生进行防灾减灾方法的抽样问卷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全校师生近78.6%的师生并不清楚正确的防灾减灾方法,其灾害意识淡薄,甚至在进行调查问卷过程中部分师生认为我们的活动干扰他们学习,认为中学生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由此可见,中学生灾害意识淡薄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中学生没有时间,更无精力接受灾害教育。这也同时说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灾害教育的关注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足,更谈不上防灾减灾的科普实践。
2008年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而在这次灾害中,灾区有一个学校在大地震来临瞬间,让全校成功逃生,几乎没有伤亡,后来才知道该校师生每年都要举行防震逃生演练,这说明灾害教育实践演练对防灾减灾意义非凡。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灾害逃生实践演练,像日本这个国家,每年政府部门都要组织一次大范围的灾害逃生演练,所有部门都要参加,人们对逃生演练的态度非常端正,民众的逃生非常有组织有秩序的疏散撤离,2010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海底地震及其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所造成的核辐射,对日本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巨大;最终造成死亡1万3千多人,而无独有偶的是,2004年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底9.0级大地震同样引发的海啸,却造成15万多人的死亡,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防震措施要强于印度尼西亚,这说明实施灾害教育,组织灾害逃生、救灾演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学地理灾害教育面临的困难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共有10个模块,其中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按现行的高考体制,理科学生在高一阶段只参加三个必修模块学习,不学选修模块,文科学生在高二阶段学习这一模块,但一所学校,文科人数仅占全校人数的20%多一点,就这部分学生也并非都参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因为《自然灾害与防治》属于选修模块,学生只需要选修三个模块就行啦,不一定就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地位下降,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这种教学设置使得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才能学到《自然灾害与防治》,当然不利于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落实。而部分管理层对灾害教育的不重视,也是导致灾害教育实践难以开展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灾害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的肆虐,让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并逐步实施灾害教育,尤其是学校,成为灾害的教育和实践基地,通过灾害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最终达到教育全社会的目的。2008年,我地区地震局率先和地区实验中学联系,开展防震减灾进学校的科普实践,在我校地理备课组的努力下,我们发动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实践活动,有调查研究“吐鲁番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关系”的研究性学习,有野外科普考察我地区的一些地质构造(断层带)及地质活动观察点,还参加一系列的科普宣传,包括防震逃生演练等活动,让我校师生对地震灾害及其正确的逃生技能、预防措施和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得到学校领导、地区防灾办、科协和地区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使我校开展的灾害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防灾科普实践活动开展的很顺利。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学会了正确的避震技能;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素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一、中国古建筑三个典型的抗震实例
1.丽江古建筑强震中墙倒屋不塌。中国有句俗语叫“墙倒屋不塌”,是说那些木构架的古房屋,墙倒了房顶却不
会塌下来。1996年2月丽江大地震中,联合国的专家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迹。
那一年,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到九度,丽江古城遭受到严重破坏。有关方面在为丽江各族人民担忧之余,还为另一件事担忧:丽江古城最初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距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至今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筑,均是土木结构瓦屋面楼房,融合了纳西、白、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当年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它派来实地考察的专家组已经到了北京。在这节骨眼上丽江却发生了如此强烈的地震,联合国的专家还去不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没有希望?文物局经过研究决定,还是按原计划考察丽江。一行人风尘仆仆地赶到丽江,惊奇地发现,老城区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破坏严重。许多新建的大楼倒塌了,新建道路被破坏了,老房子却没有倒。尽管墙有的裂了,有的倒了,可是那些老的构架却顽强地支撑着屋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几栋新楼,因为破坏了古城风貌,准备拆除还没来得及动工,就被地震震塌了。老城区的老路还是那样蜿蜒曲折,玉泉河分成的无数支流还是那样绕屋傍路地流淌。经过大地震的洗礼,丽江老城区竟然顽强地显示出勃勃生机!联合国的专家被感动了,他们一致认为,丽江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的价值还在,经过修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依然有效!
2.应县木塔历尽劫难近千年不倒。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距今已有950余年。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外观为五层六檐。内部还有四个暗层,共高九层。
应县木塔整体构架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在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全靠构件互相卯榫咬合。柱子按内外两环布置,由于暗层柱间采用近似桁架的作法,外立面有四个面的柱间,设有斜撑,形成双套筒式结构。四个暗层形成四个刚性较大的环,犹如现代建筑中的圈梁,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脚间还有地等水平构件,这样明层通过柱、斗拱、梁枋的连接形成一个柔性层,与暗层的环一刚一柔,刚柔相济,也就大大加强了抗震性能。
据历史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岿然不动。明王朝时期,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九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木塔无损。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塔遭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却巍然不倒。
3.独乐寺观音阁傲然屹立于唐山大地震。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始建年代已无史料可查,重修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建筑时间最早的高层楼阁式木结构建筑物。它外观二层,实为三层,中间一层为暗层,高23米。地基是用黄土和灰沙夯打而成的,既坚固结实,又有一定的弹性。观音阁的整个结构既美观又科学。全阁有立柱两层,外檐柱18根,内檐柱10根。各层檐柱之间又有梁枋互相连接,构成内外两圈,外圈檐柱构成的外框套着内层檐柱构成的内框。内外两个框架之间又以短横梁相连。这种结构大大增强了观音阁抵御地震带来的水平推力破坏的能力。据专家们测量,进深和阁高尺度之间的比例,大约为四比三。这种比例使得观音阁即使被强烈的地震所摇晃,也不至于失去重心。为容纳庞大的泥塑观音菩萨像,观音阁内部修成了一个空井。为避免空井结构影响高层楼阁的稳定性,在井口安装了斜撑,还把三个井口中的一个由四边形改作成六角形。
千余年来,独乐寺经历了无数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到乾隆年间蓟县附近就发生了三次强烈地震,史记“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震中离蓟县只有几十公里。在这次大地震中,唐山、丰南、天津、三河、蓟县等地,房屋倒塌无数。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有人听到观音阁中的梁架咯咯作响,也有人看到观音阁的屋顶来回摆动。专家们震后考察得知,观音阁中用以连接观音泥塑像和柱子之间的大铁索已被拉断。但是,菩萨像没有倒,观音阁也没有倒。由此证明,它的抗震能力是多么卓绝!
二、中国古建筑的四大抗震法宝
1.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按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木为五行之首,木气属阳,与季节的春对应,主生发,是自然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土属阴,土生木,土地上建木屋乃阴阳合和之处,最适合人居住。故古人最喜以木建房。木材柔韧,富有弹性,以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可以让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所以木建筑有很强的防震性能。
2.榫卯技术。榫卯是两部件结合的一种技术。一部件制成凸出状称榫头,另一部件制成凹下状称榫眼,榫头、榫眼尺寸相当,将榫头用力打进榫眼,两部件就紧密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基本做法是由立柱、横梁、顺檩、地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再以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联系。这样的框架结构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据说在地震中被平推数尺也不散架。
3.斗。斗是中国古代木建筑特有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弓形的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安装在立柱上挑出,将屋檐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立柱上。由于斗具有较好的弹性,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消减了地震的部分冲击力,保护构架的安全。
4.台基。建筑物下筑台基,在新石器时期即已出现。台基一般是由夯土筑成,外包砖石。这样的台基形成了一个结实的整体且富有弹性。建筑物的柱子并不埋在夯土里,而是置于石头或铜器为底的台上。地震中,台基的弹性能够消除部分冲击力,坚实的整体性则有效地保护建筑的基础,使它不被剪切破坏。台基上的建筑物也可以台基为依托通过弹性形变、纵跳横挪等方法来消解地震能量,保护自身安全。
“我是一边哭一边跑出来的,吓死我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地震。”黄丽华关于上一次地震记忆还是32年前。史料记载,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四川有轻微震感;当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
而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7.8级地震。
震中汶川
在地震发生之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卧龙”或者“阿坝”的名字远比小城汶川熟悉。
这是一个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的小城,位于成都以西195公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该县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穿境而过。
这就是四川有名的“龙门山地震带”,1976年发生大地震的松潘和平武,同样位于这一地区。对每个去九寨沟旅游的游客,导游都会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那一年的大地震,曾经将一个小镇整体埋入水下,人烟繁茂的地方成为一个海子,至今,这个海子还会不时长出血红的红藻。
这个传说中的海子,就位于汶川西北的茂县。
根据公开资料,汶川县下辖6镇8乡,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人口11万左右,2006年全县GDP23亿元。这个数字虽然在四川的县市中不起眼,但是在阿坝州,却首屈一指。尤其是当地工业发达,这在主要依靠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阿坝州,相当罕见。
12日下午4点,阿坝州民政局副局长夏拉告诉本报记者“我们现在只能大致确定震源在汶川县的卧龙镇—漩口镇—水磨镇一带。”他说,前方通讯中断,联系不上。
地震震源所在的汶川县是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最东南的县。由阿坝州民政局副局长孟健所率领的紧急救援队则需沿着梭磨河往南,到达来苏河之后,继续往东,到达杂谷脑河和岷江交汇的地方,即汶川县政府所在地。但是这一路至少需要200公里。“我们很着急,不知道汶川那边的伤亡情况。”
地震发生之后,汶川和外界联系全部中断,中央政府和四川省政府都无法了解当地情况。国务院总理当天晚上7点10分,在飞赴灾区之前发表讲话,将这一次地震称为“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
四川重创
汶川东边,是属于成都管辖的彭州市和都江堰市,截至发稿时,此两地没有具体伤亡报告。
都江堰东部为四川高科技产业重镇绵阳和德阳。德阳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德阳市区情况不严重,但是西部的绵竹市、什邡市倒塌房屋较多,当日下午德阳市人民医院曾经接收大批来自这些地方的伤员。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报告,下午4、5点左右,绵竹和什邡各发生了一次5.2级地震。
由于四川上一次出现7级以上地震还是32年前,因此不少人毫无应对强烈地震的经验,不少建筑也缺乏防震措施。
在四川从事建筑业多年的李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四川、重庆建筑设计的抗震强度一般为7级。他估计本次在非震中地区坍塌的房屋中,老房居多。
20时左右,四川地震局通报,已经确认德阳市实古镇中心小学、莹华镇中心小学和中学、八角镇中心小学、洛水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倒塌,一批学生被压埋,人员伤亡情况不详。
在成都市区,家住百花公园附近的四川省社科院专家陈武元说,地震发生时,自己正在家里画画,开始发现画画的水瓶开始摇晃,水撒了出来,然后是衣柜开始晃动,衣服都晃了出来。门框也在晃动。
陈武元说,从4楼跑下来之后发现,整个28层楼都在明显地晃动,高层楼层人都站不稳。
“所有的楼都在摇晃,”当时正在人民南路附近的一名公司职员说,“路上的车都跳了起来。”
地震发生短短几分钟后,成都的主要道路人满为患,有不少人因为出逃时仓促慌张而受伤。
几个小时之后,成都还不时能感觉到一波波余震,5点多钟开始下雨。
在成都西南方向的眉山市,当地政府通报说,受地震波及,眉山发生5.0-5.5级地震。据初步统计,地震造成眉山市部分房屋倒塌,受灾人口205.84万,伤亡3201人,其中死亡8人,重伤33人。
重庆市政府官方网站称,当日梁平、垫江、荣昌和铜梁有灾情报告,梁平和垫江有房屋垮塌和人员受伤报告。其中梁平县两所小学,分别出现房屋垮塌及4名学生死亡。受灾学校之一,梁平县礼让镇中心小学,共10多名学生受伤,其中2人重伤。
该镇一位李姓居民告诉本报记者,下午两点左右,全镇感受到强烈地震,附近的水库,发出“当当”的巨大声响,地晃得人都站不住,居民家中储水的水缸,水不断晃出。
晚上20时,李和礼让镇几十户居民带着板凳衣物,来到学校。“公安部门和派出所,挨家通知镇上居民,今晚不要在家过夜,以防余震。”李说。中心小学的校操场,便供他们过夜休息。
距礼让镇几十公里远的梁平县文化镇小学受灾更重。下午14:30分该校教学楼发生垮塌,由于事发突然,在校的部分师生被困。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有100多名学生受伤,4名学生死亡,部分学生被掩埋。
重庆主城区也震感明显,大街、广场、户外空地上挤满了从各个微晃的大楼仓皇奔出、惊魂未定的人,城区各大银行,商场,甚至114服务机构都提早关门。人们纷纷从房屋里跑到广场、户外空地等地方避险,并对这场突袭而至的“天灾”议论纷纷。
在成都、绵阳、德阳、重庆等地,共同出现的情况是,由于地下水管破裂,部分地区停水停电。同时通讯中断,手机无法打进和拨出,固定电话也只能接听而不能拨出。
地震发生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即刻关闭,多架航班转停重庆和昆明机场,外地飞往成都的飞机一律停飞。
全国大部分地区震感明显
不但四川、重庆成为重灾区,5月12日下午两点20至30分左右,全国多个省市报告说,出现震感,或者受到地震影响。
地震发生时,兰州城区有强烈的震感。杨天的公司在兰州市区繁华地带,他和同事们正在公司四楼的会议室开会,桌子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一条桌子腿都劈开了。他们都愣住了,坐着没有动,恶心和恐慌的感觉一阵阵袭上心头。
桌子晃了约一分钟,停下来。有人喊:“地震了,快跑。”大家都往外冲。街上已经有很多人了。杨天开始四处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他从这些电话中得到的信息是:甘肃绝大部分地区都有震感,靠近四川的陇南地区有建筑物受损,而陇东他的亲戚家里,有几间土坯房倒塌,震感比兰州更强,地面摇晃得人都站不住。甘肃省民政厅说,汶川县地震波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截至12日18时,地震已经造成甘肃省10人死亡,14人重伤。
此外,陕西省地震局报告说,该省十个市普遍有震感,其中汉中、安康、宝鸡反应震感强烈,目前已有个别人员伤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