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名族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这句话几乎全国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要向学习,可是谁又了呢?,都,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祖国的建设仅只靠人,要靠全国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我国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学习了的,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了,,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身边不就又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了参加奥运会的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人有责,谁都丢下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2.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还记得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为一步弘扬名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学校定于这个星期五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这天清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个个精神抖擞,背起了弟子规 ,老师还让我们演练几遍,并叮嘱我们比赛时不要紧张。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这也意味着诵读比赛开始了。我们排好队,慢慢走出去。
来到阶梯教室门口,我们紧张的等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终于,我听到报号老师叫:“现在是五年级一号班级 出场。”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场。
关键词:音乐课堂;民族文化;重要性
当民族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渐渐缺失,很多学生沉迷于某些格调不够高雅的作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来提高学生的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一、民族音乐教育是渗透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内容是深化民族文化的基础,在教学中体验民族音乐的美让学生体味、接受本民族的精神和神韵,无形中是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增强民资自豪感。
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
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也是使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的交流中保持自己个性的重要方面。因而作为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接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熏陶,这是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本分。奥尔夫和柯达伊的教育体系,也都是以一种民主进步的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结合。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存在与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这一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我们必定能完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从而再一次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所以我们要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那么在实践中必定能增长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陶冶情操,这将影响一代人的民族精神。
二、民族音乐进课堂是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音乐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吸取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综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应用与创新,让孩子们在兴趣中了解掌握知识及中华民族音乐的精华,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还能增强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同时也发展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名族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宝库肿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乐是人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体验的精神与物质成果。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点对青少年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实践证明,在促进音乐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由于民族音乐进入课堂能够“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体验的“可感、可知、可悟”,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外部体验与内心变化的统一,因而使学生“想法、乐学、学有所获”,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践感知,为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径。
三、民族音乐教育资源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推动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与其他文化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它们共同记录和表达出了当时、当地的独特文化和思想。
关键词:院体 写实 “三气”
绪论
“院体”是中国绘画史论的术语,是院体画的简称,亦称“院画”。宋代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说:“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即我国封建社会宫廷画家的作品和表现出来的风格。院体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久远。自西周时期创作“体画”机构“图室”再到汉代的“尚方”,直至西蜀和南唐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画院。
一、新院体画产生的机遇与当前的状态
院体画是宫廷绘画的主要形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为统治者所用,成为政治的附庸品。从而使得大批现当代艺术家认为院体画是僵化的没有生命的艺术,认为它过分写实和程式化,不能深刻传达画家的艺术思想和个人精神,不善于表达画外之意。院体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写实,主要表现在精妙的刻画技巧和柔美的赋彩赋色上,力求描写形象精妙工整、细腻雅致。院体画发展的高峰是宋徽宗赵佶时的皇家画院。在一位痴迷艺术的皇帝的倡导下画院人才济济,为中国古代绘画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明朝的宣德画院也曾盛极一时,高手倍出。明末清初由于董其昌等人大力倡导“南北宗”理论,而忽视院体画的发展。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院体画开始走向衰落。从院体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找到院体画存在与衰落的真正意义,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有所启迪。
在当代弘扬名族正气,鼓励艺术发展多元化的时期,中国画受到了一系列的批评、否定,但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江苏画坛知名作家赵绪成、阮荣春、范扬、朱道平等四人以“新院体”相号召,在上海等地举办“新院体四人展”。传统院体画在迎合帝王所好的同时也十分讲究技法的运用,鲁迅就曾说:宋的画院,委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因此,中国画技法的进步,“院体”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四人绘画风格看,他们对技法也是相当的重视。他们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中,都是以对中国画传统的深刻理解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新院体的几位画家,他们打出“新院体”的旗号,就已透露出坚持传统的信息。几位画家在学养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阮荣春就被称为“学者画家”。他在这四人中最具院体气息,技法规范,构图严谨而且学识修养极高。阮荣春先生的作品呈现着浓郁的传统画风,因而备受赞扬。阮荣春先生长期活跃于当代画坛,对于当代中国画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浮躁和粗俗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自己的观点呈现出理直气壮、态度鲜明的特点。目标直指中国画的矫揉造作,借助传统院体画的严谨精神来弘扬艺术本体精神,也就是他一直所强调的院体精神。
“新院体”在反对浮躁矫情、呼呼人文精神的思想统领下,它的创作将标志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应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学术认可,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及超凡脱俗的文化境界,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的目标是走向城镇乡村的角落,我们深信画是给人看的,许多年来的误导使得我们将这平常真理忘却。我们相信中国老百姓最懂中国画,我们愿诚恳听他们喝骂指斥,我们为他们的欣赏和喜爱而激动开怀,我们为他们而创作和生存”。
二、阮荣春先生的“三气”理论解析
在《我的审美取向》一文中,阮荣春先生把矛头公开指向当前画坛:“画面绽露出浅薄的功底,急躁的情绪;一些作品墨色浓重,用笔粗率,锋芒烁烁,大有气势压人的感觉。这类作品,无异于‘大喊大叫’。”他强调:“可以断定,中国画朝着这一方向走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画的发展必须纠偏,至于如何纠偏?阮荣春先生提出将新院体的核心归结为“正气、静气、文气”六字。进而又阐述了“墨韵、神韵、气韵”的三韵主张。而“三气”和“三韵”是对作品气韵的要求。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目的,则必须有“格法”作保证,因此,阮荣春先生又提出了相对于格法的中国画三种能力的要求,即“造物造型能力、用笔用墨能力、营造气韵格法的能力”。
正气,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堂堂正气。阮荣春先生强调画家心性品格的高尚和刚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事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格的培养直接影响这个人的品格高低。特别针对当代中国画画坛存在的急功近利,刻意追求不合实际甚至背到相持的风格,在艺术创作中没有对自己的创作意图,精神意蕴有所了解就在大肆的涂抹,追求那种千奇百怪的“新”画风等弊端提出深刻批评。因此,阮荣春先生在这种境遇下提出的正气则是绘画精神和绘画品格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尊重。他也强调我们在继承传统,尊重艺术创作自身规律的同时对作品创作的层面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时下,当代中国艺术评论界悄然兴起不正之风,批评家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画家的创作思想和市场前景,某些艺术评论家为了一己之利,对画家盲目吹捧从而严重影响了艺术界的正气。针对这种现象,阮荣春先生所提出的正气是在要求理论家要提高自身修养,摆正自身价值。
文气,就是要提倡文化人本应有的气息,讲究修养和知识,讲究文化品位,反对这些年存在的消解传统和痞气等不良作风。他强调画家应注重向传统文化学习,增加自我的学识修养。笔墨作为绘画语言建构的载体同样也担负着承载画家的精神理念和审美境界的任务。他所倡导的“绘画语言”必然要符合文气的要求,阮荣春先生曾作过形象的比喻,他说:“画坛盛行的浓重粗墨,实际上无异于人在讲话时的大喊大叫”。而那种全无法度狂怪离奇的作品,实际上近似一个人的“胡言乱语”。
静气,就是提倡游刃于作品外表而内蕴于形象之中的静穆之气。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和粗俗。理论有体系,追求有方向,院体之新不言而喻。静气实际上由正气、文气的要求和基本条件所达成的必然结果。因此阮荣春先生的静气正是新的时空条件和当代文化情境下提出的中国山水画品评的标准。阮荣春先生对画学有独到的见解加上其闳深的学问和佛教艺术的研究背景。使其在对佛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中国画的研究必然有更宽的视角和更深层思考。佛教与山有着深刻且必然的联系,佛经《付法藏因缘传》卷二有:“山岩空谷间,坐禅而龛定”,佛教的坐禅实际上是强调“静守”参悟自然人生,阐发由对自然人生感悟后的精神理念。
阮荣春先生对中国儒学道学的深刻研究,同样是他构建“静气”理论的基础。《论语·雍也》中说:“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而道家思想更是强调“静观悟道”。阮籍在《达庄论》中说:“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同样是由“虚静”,澄明之心,观照山川自然,而达到“道”的境界。综上所言,我们发现对儒释道的参悟和研究,形成了阮教授关于“静气”理论的思想基础。“静气”理论在绘画作品语言形态和构建方式的特质,则来源于他对沈周,弘于以及清代金陵画派代表人物龚贤的研究。
三、阮荣春先生中国画作品的特点
阮荣春先生对渐江的研究和所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渐江的孤高人品和深厚涵养,其二是其作品风格的影响。清代扬翰在《归石轩画谈》中评弘仁画:“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如果用这段话来品评阮教授成熟期部分作品也是恰当的。所不同的是阮教授在收纳弘仁精谨的笔墨和简约格局等优良传统时,实际已由对山水情景重新构建而富含现墨元素,承载了当代人文思想。
阮荣春先生主张用院体精神来改良中国画,在“正气、静气、文气”的基础上他提出以格法、修养、气韵、意境这四大要素来改良。阮荣春先生钟情于山水画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是在实践他的理论主张。他的作品墨色浑润、风格雄健、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意境清隽,品位高雅。阮荣春先生十分重视技法的训练和修养的积蓄。潘天寿也曾说:“绘画,学术也,故从事者,必须循行古人已经之途径,接受既得之经验与方法,为新新不已打下坚实之基础,再向新前程推进之也。”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画之人内心所产生的浮躁心态无异是一味良药。
阮荣春先生认为,中国画要走出低谷,重造历史辉煌,只能从深厚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当然也不排除从西方文化中汲取有益养料。就历代中国画时代风格而论,唐代瑰丽畅达,宋代高旷坚实,元代苍茫空灵,明清两代典雅甜俗。每个时代有各自己的文化特征,而我们这个时代将是怎样的风格特征呢?现在尚难以用比较确切的语言来概括,这是因为,现在尚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这需中国画家们作出明智的抉择和不懈的努力。在新院体精神的冲击与感染下,传统中国画定能真正体现本质意义上的现代转变,一定会塑造出中国画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徐澄.学者画家阮荣春[J].美术报,1982(3)
[2]陈绶祥.新文人画五人展序[J].江苏画刊,2007年第1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所以,同学们,多读书吧!为了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读书吧!共同阅读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学生,请您阅读!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1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在我们开始这个话题之前,应该明确——什么是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这是词典上的的解释。就我个人的见解来说,我认为经典就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思想为支撑,以文字为载体,带给世界启迪和感悟的作品。它们可以穿越百年的沧桑,历久弥新;可以纵横相连,构成一个脱离了物质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经典。
然而经典之作的价值体现,是以阅读为基础的。阅读就像是精神的交通线,文字通过阅读向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输能量,再由这些能量引发思考和创造。人类是智慧的,人类发明了文字,以承载生命的长度无法承载的内容。因为,生活毕竟是有限的,就好像我们现在拥有的世界,只是一张课桌,还有窗户大小的一片蓝天。但我们仍然在每一个风霜雨雪的日子里坚守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我们视学校为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精神土壤,是因为书籍深化了空间的价值,其实文化才是学校真正的灵魂。同样的,经典的著作,为你,为我,为每一个人,贮藏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千百年的智慧,像它新生时一样,含着热切的目光注视着你,它等待着你去开启,它愿将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你。或许你没有想过,在金戈铁马、颠沛流离之中,完整保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莫大的幸运,而只要有心拾起,你就可以拥有这苦难和战火都无法磨灭的东西。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如此想来,阅读是多么珍贵的幸福啊。
请不要狠心地冷落了阅读。我们往往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单纯,一个人的身体里面总有一点荷马,有一点柏拉图,有一点巴尔扎克,有一点康拉德。或多或少,只是比例不太一样。而阅读,就是直击真我,调整精神成分的重要方式。我们愿意用时间和耐心去认识一个新朋友,为什么就不能多用一点时间来认识自己呢?当你突然在某个远离你的世纪中发现了共鸣,你就开始接近真我,并越来越享受这一过程,其实此时已经不比在乎你用了一个下午走完了古人五百年都没有走完的路,因为结果只是副产品。
以上我说的,很大程度上过于理想化了。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说出了一个现实“中国孩子的阅读量少得惊人,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长篇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而中国孩子一学年读两部长篇小说的人不多,而且读的书普遍品质不高,青少年远离经典已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必须明白,畅销书和经典是不能划等号的。一本流行小说和一本经典名著,前者是生命的燃烧,而后者是文化的积累。书也是需要选择的,合上那些封面华丽而内容贫瘠的书,仔细回想,那些文字给你留下了什么,还是只是像风一样穿过无所事事的几个小时,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留给自己的。反思过后,依然由你自己选择。
旅途之中,风雨会过去,浮华会过去,甚至记忆会过去,生命也会过去,而只有智慧可以永恒。让我们拥抱经典,感悟生命。谢谢。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滋润人生。中国的经典诗文,博大精深,已存高远,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了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杨疃中学隆重举行经典诗文集体背诵比赛。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的发展,我们的中华经典诗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极大兴趣。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研究学习中华经典诗文,开始想深刻的了解中国,而我们学习中华经典诗文注重的是传承祖国的民族文化。不学国的经典诗文会使我们离祖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由于我们平时积累少,有些同学在引经据典时常常出错或者根本不会;有些同学把很多历史典故都张冠李戴。这种情况让老师很痛心。因此深入学国的经典诗文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应成为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文明使者,让中华经典诗文走进每个学校,走进每个班级,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同学们,老师们!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时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经典诗文集体诵读比赛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送走炎炎的夏日,迎来炫彩的金秋,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学校“读诗书而知礼,颂经典以明德”的经典诵读活动。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宝典。中华民族的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异彩纷呈的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校通过本次活动,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让同学们在诵读经典的活动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悟祖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建设书香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读诗书而知礼,通过诵经典来明德。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的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开始,但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活动,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这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书既能积累知识,又能丰富情感,更能给我的课外生活带来无限生机。周日的午后,终于从作业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此时,伸个懒腰,信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然后全身放松在宽大柔软的沙发上,酌句品读,是多么惬意舒心的事呀。这当中,更能令我深醉、痴迷的莫过于《格兰特船长的女儿》这本书了,是它将我从平实的生活中一步步领入科幻的世界,是它使我更加热爱科学和生活。
其实,爱上这本书也属偶然,一次在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时,随手在书架上抽到了它,开始只是胡乱的翻了几页,然而就是那么草草的读了几行,便由然而然地被其深深吸引住了。也正是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不释手”,什么是“废寝忘食”了。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页数虽然不多,却总能让我流连其中;文字虽然朴实,却总能让我感受到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文化魅力。它不像《红楼梦》那么古朴精粹,也比不上《西游记》的局案悬高,但通过对船长格里那凡携一船勇士和一双儿女去寻觅他们父亲格兰特船长的精彩描述,我在百书中对它情有独钟。从一个珍贵的漂流瓶到一个严峻的使命,从草原红狼的突袭到一个流窜犯的阴谋,变幻莫测的情节、脍炙人口的言语、引人入胜的情景……读这本书,就如同在观看一部叫座大片,让我拍案、叫我泪沾。书中自有真情在,我从《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中看到了格里那凡爵士的刚毅果敢,读到了巴加内尔的严谨风趣,领悟到了麦克那布斯少校的机智多谋,小罗伯尔的勇敢坚定……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为我敞开了科幻的大门,为我打开了文学之窗,在浓浓书香和郁郁书情的陪伴下,我享受阅读,阅读享受。
阅读经典演讲稿范文5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山河小学六一班的鲁鹏。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学校“诵读千古美文营造书香校园”的经典诵读演讲赛。“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进校门,便听见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那么清脆,那么洪亮,回荡在整个校园里……
这,便是我们每天晨诵午读的样子。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形式多样,每天的晨诵午读至少也有二十分钟,使我们诵读中华经典,使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流淌,使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学生人格的脊梁。学校领导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影响学生进而营造“书香家庭”,在不久的将来创建一个“书香国家”!为此校领导非常注意经典诵读氛围的创设。每周五下午,还有师生共读活动。在学校中您处处见华夏经典文化——楼梯台阶上,门窗上有宣扬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句;教学区、墙壁上有宣扬古典文化的版图……
对于这宝贵的晨诵午读时间,同学们十分喜欢。有的时候同学们也会感到经典文章难懂,但是老师会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解,还会加入生动的事例。学校还组织了读背小组、帮扶小组,形式多种多样,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在快乐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快乐。这样同学们就越来越喜欢诵读了。走过岁月的长河,往事悠悠,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品唐诗宋词,我们诵优美的诗歌,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知识要靠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积累,记忆力训练是智能开发的重要手段。只有使同学们通过读、诵、背,去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我们学校根据大家的年龄特点,给每个年级提出了诵读篇目建议,使我们在朗朗书声中成长!
[关键词]安塞腰鼓 陕北高原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 J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45-03
在秦岭山脉以北的陕北高原一带养育了土生土长的陕北人民,他们唱着信天游,跳着腰鼓舞长大。安塞腰鼓健壮有力,奔放自由,充分显现了自由大方的安塞人民的豪迈性格。唢呐长号伴奏下的安塞腰鼓更是有庄重、浑厚和悠远的情感震撼。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掀起了黄土高坡上的新浪潮,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一、安塞腰鼓的起源与发展
安塞腰鼓的形态上是由古西域的羯鼓①、正鼓②等西域传统乐器,经过汉化演变为广首细腰的杖鼓③,最终形成现在的腰鼓。这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从鼓出现后,他们打鼓来祭祀神灵,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④,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及中华大地,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二、农耕文化和民间习俗影响安塞腰鼓特点的形成
(一)打鼓祈雨
安塞地区位于陕西北部,是典型的农耕地区,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由于其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属于半干旱地区,因此风沙大,常年干旱少雨。本地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就是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农业生产就是靠天吃饭。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及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得求雨成为安塞人民生活和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村上的求雨祈仪式一般是商量好时日的,全村人民都要参加,村民抬鼓到龙王庙求雨(如果本村没有龙王庙,便摆上龙王的牌位),一路上叫唤下雨。腰鼓队的鼓手一声声地击着鼓,每一声都充满了人民内心对雨水渴望的真实感受。仪式是庄重的,鼓手都是虔诚的。整个仪式过程中会有领头者向龙王祈求,口中念叨:“快了,请求龙王爷开恩下雨!”队形一般采用自娱自乐的“卷菜花”的队形。中间是领头鼓手,带着腰鼓队一层层的卷起来,像菜花一样,越在中间的鼓手,越是腰鼓队的核心人物。求雨仪式长期以来就演化成了陕北的民间舞蹈形式,为此安塞腰鼓舞蹈中,人们也多了一种虔诚的表现,看他们打腰鼓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内心对神的崇拜和衷心的情感,这也体现了宏大的场面和稳重的艺术特点。
(二)沿门子的礼仪
民间还有一种叫做“沿门子”的礼仪,沿门子顾名思义就是沿着每家每户的门户走。之前是用来在过年后挨家挨户给每户人家拜年的。通常从正月初二腰鼓队就开始挨家挨户的拜门表演,村民们便跟着挨家挨户的看表演。每拜年到一户人家,都会受到该人家的盛情款待,通常从正月里开始进行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收队。“沿门子”的时候民间最注重对神灵的祭拜,无论是在本村还是到别村进行“沿门子”活动,都要先去庙里对神灵进行虔诚的祭拜。一般由会长带头进行祭拜,进入庙堂内“三参三拜”。在进行“沿门子”活动挨家挨户表演之前还要对本家的供桌神牌进行祭拜,之后才能进行表演,不然会被视为失礼。
(三)打鼓庆丰收
村民们常常以打鼓的形式来庆丰收,也以这样的形式来预祝来年的五谷丰登。通常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村里的鼓手由伞头带领自发来到一望无垠的庄稼地里来打腰鼓,他们自娱自乐,边打边笑,那种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淳朴的。脚下就是大家的庄稼地,他们在上面的尽情地打着,其实他们这种习俗也是为来年的好收成作贡献。老艺人说:“在庄稼上打鼓,把土地都跳松软了,来年春天好发芽,就又是一年好收成。”这也体现了安塞腰鼓自娱自乐、不受限制、淳朴自然的个性。
三、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影响安塞腰鼓角色的形成
(一)伞头
传统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传统朴实的安塞人民,对老人的尊崇是其传统的一大特点。而在世世代代、老老小小都打鼓的安塞,老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这不仅体现了安塞人民对老人的尊敬,也体现了人们对安塞腰鼓传承者的仰慕之情。伞头的产生也是受到这种思想的重大影响。安塞腰鼓的伞头是至关重要的,通常都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担任,他不仅要有高超的腰鼓技艺,而且在整个村子里要有相当高的威望。
(二)拉花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配。这安塞腰鼓中的拉花是以腰鼓手的伴舞者的形象出现的。腰鼓手展现的是一种阳刚威武,豪迈自由的男性美,而拉花则是女性的阴柔之美,展现柔之魅力。“扭”是拉花的核心动作,不像腰鼓手注重技艺、注重打法。换言之拉花的表演是“情”与“艺”的结合。在腰鼓中,鼓手和拉花是未婚青年男女的形象,因此在腰鼓中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有多少个鼓手,对应就有多少拉花。鼓手大多以各种雄壮有力的击鼓动作表现男性的阳刚,拉花则表现出又喜又羞的东方女子的含蓄之美。
四、安塞腰鼓的艺术特征
(一)形式多样、自娱自乐、随性而舞
安塞腰鼓是一种不受时间、地点、场合限制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无论是在行进时,场地中还是舞台上都能很好地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人的眼球。路鼓表演于群众身边,更亲切、更贴近陕北人民的生活;而场地鼓则是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又增添了竞技的因素,它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广场上,给陕北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千人舞台鼓则是在舞蹈剧目或者一些大型庆典里出现,它的出现也意味着安塞腰鼓慢慢走向成熟。
1.路鼓,即“行进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就在马路上进行,每当正月十五和二月二腰鼓队就会沿街表演,村民便前去凑热闹观看。路鼓行走于陕北人民的生活之中,富有亲切感。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 “单过街”、“双过街”、“双龙摆尾”等。前由一或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都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则是扮成叼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2.场地鼓,即“广场鼓”
比起行进鼓,场地鼓就稍微比较正规,有一定的规模。有时还带有一定的竞技性。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现在多用于县里的腰鼓比赛竞技。每个村子的代表队纷纷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来到县城进行比赛。每个代表队以村为单位,纷纷排队从马路上游行,到了“主席台”的位置,进行本队的腰鼓表演。主席台一般设在马路的十字路口,评委有县长等领导和文艺界著名的艺术家们。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表演的最后,伞头会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⑤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可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
3.千人鼓,即“舞台鼓”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技巧的展示,表演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记得2008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上表演的安塞腰鼓,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了安塞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观看安塞腰鼓的人无不被它振奋的鼓声和宏大的场面而倾倒。现在的安塞腰鼓已经以舞蹈演出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二)扭中带劲、打法独特、神形兼备
鼓手表演时讲究 “六劲”,就是说表演起来的带劲,挥槌的那股狠劲,踢腿的那股蛮劲,跳跃的那股虎劲,转身的那股猛劲,全身使出的一股牛劲,使观众看了带劲,听了鼓劲。动作规律概括起来有跑、跳、转、蹬、扭、闪、摇、跨、昂、跺、跃、快等构成要素。
腰鼓最基本的动作属扭,因为陕北腰鼓也是陕北秧歌的一个分支,所以扭是其最基本的动作,扭有正步扭、十字扭、扭软腰等。舞者打鼓的狠劲和转身的猛劲也尤其精彩,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
安塞腰鼓最出彩的地方在于舞蹈贯穿始终的情绪,舞者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自己的内心激情。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
(三)文鼓、武鼓风格迥异
安塞腰鼓从舞蹈风格上来分类,可分为“文鼓”和“武鼓”,顾名思义,文鼓从打法上来讲肯定不及武鼓刚硬豪迈,它侧重于抒情,以扭为主要的表演形态。一般来说,文鼓都是重扭而轻打的。在腰鼓表演中,通常文鼓光扭不打。其风格相对“武鼓”比较温柔活泼,没有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武鼓与文鼓是迥然两异的。要想知道这安塞腰鼓的技艺如何,主要是靠武鼓来衡量的。在武鼓中,技巧性高难度大,动作幅度也大。既可以整齐划一的进行气势恢宏的群体鼓舞表演,也可以独立分开展现个人技艺。在武鼓中,大多以打、踢、跨、跺为基本表演动作,其风格刚劲有力而又不失阴柔,粗狂豪迈而又淳朴憨厚。武鼓的群体表演中的特点,是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显示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
安塞腰鼓以其特有的形式演绎和传递着陕北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与陕北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表达人们长期以来内心生活的真实感受,凝聚着一个安塞民俗特有的文化积淀。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内涵。在农耕文化、民间民俗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表演形式。这充分显现了安塞腰鼓的个性之所在,显示了安塞腰鼓的不受舞台限制、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打法并具有两种风格的艺术特征。安塞腰鼓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注释:
①羯鼓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它发出的音主要是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
②打击乐器。唐杜佑《通典・乐四》:“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
③杖鼓,又称长鼓。朝鲜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朝鲜语称卜。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是深受朝鲜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最。
④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
⑤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称“谒庙”。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雪梅等著.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70-71.
[2] 中华舞蹈志・陕西卷[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 白庚胜等著.腰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关键词:游侠;封建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4.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55-03
战国时韩非作《五蠹》,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之,此所以乱也”,把游侠作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
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明知游侠犯禁而依然为其立传扬名,在于他认为游侠言信行果、不怕牺牲、急人所难的高尚品德更值得赞许和推崇;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时候,荀悦作《汉纪》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在荀悦看来游侠又成了“德之贼首”,危害无穷。人们因为侠不恃常业、不治生产、好周游而称其为“游侠”;从披坚执锐的“士”到浪迹江湖的豪杰,游侠始终不敢忘却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即“武”,所以人们往往又称其为“武侠”。“游”与“武”,形成了游侠独特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侠者必有武功,武功为安身立命之本;侠者好“游”,“游”为其人格特征的体现。从游侠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中习武者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特征。
1游侠产生的社会条件
游侠由战国时期士阶层分化而来。士原来属于贵族阶级,“西周封建(封土建国之封建)时期,贵族有四等,第一等是天子,他们有‘天下’。第二等是诸侯,他们有‘国’。第三等是卿和大夫,他们有‘家’。第四等就是‘士’,他们没有‘国家’只有‘身’。[1]”士虽然为贵族,但是他们和天子、诸侯、大夫有一个重要区别,即没有或很少有土地这个“不动产”,不像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封国、大夫有采邑。他们平时给卿大夫做家臣,统驭百姓,战争时则执干戈,卫社稷,那时的士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
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生活形势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动,进入了诸侯争霸时期,各统治者为谋取霸主地位,争相揽士,而士人为改变自己失职的处境,也乐意为人主所用。由于士所受的教育比较全面,他们知礼能武,又会赋诗以言志。但总体来说,有的人长于文章辞令,有的人长于射御攻战,渐渐地便出现“游侠”和“游士”的划分。正如吕思勉所说“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2]”。 所以,诸侯纷争的动荡社会是游侠产生的客观条件,正所谓“乱世出枭雄”。而游侠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射御攻战”,即手中的刀剑和杀伐的本领。
2游侠游于既定的社会集团之外
对游侠种类的划分,司马迁对后人的影响最大。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列出了“布衣之侠”、“匹夫之侠”、“闾巷之侠”、“乡曲之侠”等侠的种类,有时还提出过“卿相之侠”、“暴豪之侠”,它们分别指代了不同的人群:“布衣之侠”、“匹夫之侠”是与“卿相之侠”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一般平民为侠的,他们身份大抵由战国时市井细民任侠发展而来的;“卿相之侠”则比较明确,典型代表是战国四公子;“暴豪之侠”大抵是一些地方豪强,为谋私利结成帮派,纠结布衣之侠,乡里,横行霸道。到后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游侠的来源变得十分复杂,既有像战国四君子这样的公族豪侠,又有荆轲、高渐离、朱亥等布衣乡曲之侠、匹夫闾右之侠,再后来游侠进而与流民、盗匪等纠缠在一起,其来源就更难以具体言说。
欧洲中世纪有骑士集团专门为封建国家的国王和领主征战攻杀,日本封建时代有职业军人集团――武士,骑士和武士都曾在自己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日本的武士阶层,如历史上源氏和平氏武士团,都曾权倾朝野,对政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游侠却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构不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团体。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之所以行侠,目的并非为谋生,也极少有明确的政治意图,而仅因为喜欢行侠,受侠义精神的驱使,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与其说是他们是一特殊社会集团,不如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气质的社会人群。这些人有平民,有贵族,也可能有官僚,其来源可谓形形,三教九流,所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社会集团。
3游侠游于既有社会关系之外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说道:“士农工商,四民有也。”他还对这四民做了具体解释: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为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历代统治者均以四民各安其生,各乐其业为重要的政治追求,作为国家祥和、稳定的象征。在四民中,论民业以农为本,工商为末,这也就是贯穿中国封建统治历史中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考察游侠的历史,极少发现有游侠安于“农桑”,而他们对“士、工、商”也没多大兴趣。
3.1游侠的“不恃常业、不治生产”游侠的生活是奢侈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白马饰金羁,连翩起西北。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李白在《少年行》中所作的“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中也可见游侠衣着的光鲜。而在一些小说中我们也可以常见侠客们动辄拿出大锭大锭的金银并拥有豪华的山庄,那么游侠是如何维持他们奢华生活的呢?
公族豪侠可以经营土地,拥有庄园,役使贫民,坐收其利,但具体事务不一定非得要他们操持;有的游侠依赖祖上的一大笔遗产,可以在维持自己生活之外大行义事,广结人心;也有的游侠因名声在外,权贵富豪都乐意与他们交往,虽自己不从事生产,仍然可以维持斗进斗出的花销。占游侠中绝大多数的布衣乡曲之侠、匹夫闾里之侠,则大都不事生产,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比较特殊。“倘仔细究查,大致有剽掠、椎埋、掠卖、劫质、盗铸和发冢数者。[3]”先说剽掠,攻劫曰剽,强夺曰掠,所谓剽掠,是指以强力劫取他人钱财;椎埋,指将人锤杀,然后偷偷埋葬了事,有时也泛指将人杀死后埋葬;掠卖即贩卖人口,这都是强取横夺生人财物,并至于谋财害命的。而发冢,又称掘冢,即盗墓;盗铸(包括私煮),则属于走私一类的事情,盗铸指伪造货币。盗铸之风汉代特别盛行,用铅锡加入白银中,充当市场流通的货币,获利十分丰富。私煮,即私造贩卖盐,盐的生产流通利润巨大,故中国古代大都把盐的流通纳入国家经营,而游侠们却敢于挖国家经济的“墙角”,做“私盐”生意。靠走私发家,“私盐”行业还产生出了一批盐枭,如唐末的黄巢、王仙芝就是大盐枭,他们手底下又养活了一批游侠,同时又干着诸如剽掠、椎埋的事情。
3.2游侠不乐士、工、商的生活态度游侠讨厌青灯黄卷,端坐读书,为老博士、老书生的生活,从春秋到战国大都如此。后来的游侠大都以为儒家经典是祸世书。不读圣贤之书,自然他们少有机会入朝当官。值得注意的是,游侠对做官的态度,在宋明以后,特别在明清有了根本的变化。黄天霸和白玉堂,都失掉了游侠的桀骜不驯,最后乖乖地做了官员的驯臣。所以有人把清代游侠的发展称为游侠“官化”阶段,而游侠的“官化”也直接导致了游侠消歇,这不是本文论述重点,不作细述。
再看游侠对工、商的态度。与不愿为士稍有不同,由于获利求富是人之天性,游侠对如何生财常有涉足。《史记・ 货殖列传》中对富有如下划分: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所谓“本富”指靠种地养蚕等发家,游侠对此基本没有兴趣。“末富”、“奸富”则是指工、商两个行当。自两汉以后,历代游侠中间偶尔有经商致富,并恃富为侠的,但在统治者看来,这不过事“奸富”,为君子所不齿。
就游侠的总体情况来看,不事生产、不喜以货财生利是他们基本的态度。由于不事生产,不乐士、工、商之业,导致了游侠时常通过干违法勾当来维持自己放纵的生活,所以游侠自难为当权者所容。
4游侠游于传统道德规范之外
与对自身存在方式的选择绝然有悖于封建社会既有社会关系相联系,游侠所秉持的伦理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也有与封建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有着不相一致的特殊性。
4.1中国传统封建道德规范特点自秦汉以来,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以认识论与道德观相统一的现世原则为基础,赞同以仁为至善人格,礼为等级标准,中庸为行事的基本法则。具体说,仁就是爱人,推己及人,泛爱容众。恭、宽、信、敏、惠,以及智、勇、忠、恕、孝、悌,则是它的具体体现。以后,历代儒学家和封建正统派人士,将仁发展为完善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伦理讲求,而它在忠、恕、孝、悌的具体功用上,更被作了极度甚或异常的夸张。如忠被规定为对君主的忠,孝被解释为顺,解释为对权威的服从。再就礼而言,它是被作为一切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而提出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百姓所必须遵守的。
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游侠,不可能不被传统道德伦理影响,并且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中,也确有游侠愿意照奉的东西,如儒家的沉毅不屈、自强不息、诚信、义勇,都对游侠有着重要的道德感召力。在考察历代游侠的行迹时,我们间或可以看到有些人是符合上述道德要求的:他们谦恭文雅,事母兄,养弱弟,内修行义,外施仁德,言行不违礼仪,与常人没有不同。但游侠从根本上说是一批桀骜不驯的人,他们弘扬个性,而不崇拜什么权威,从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而言,游侠是拒绝恪守这些道德规范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压根儿就怀疑这些规范。所以他们自己订立了一套行事原则,乃至形成独有的德行规范。
4.2游侠的爱不尚等差和自我世界中的忠、义中国古代儒家强调“仁者爱人”,但是在儒家的思想里,爱是有分别、有等差的。如孔子所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君子”。而游侠爱人,他们并不尚等差,而由一己推向群体,推向社会,只要义之所在,他们可以爱一切人。与此相联系,他们的“忠”既不包括克尽职守、竭力奉公、对民负责等多项政治内容,也不狭隘地专指忠于君主,而是将“忠”上升为一种使自己成为自己,使自己彻底而完全地展示自己人格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凡自己承担下的责任,无论旁人怎么看,他们都会全力以赴。游侠的“忠”是属于自我世界的,只要自己以为需坚持不改之事,需推诚投效之人,都会不折不扣地去做、去服从,即使遭受厄运,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所谓义,《礼记・中庸》中解释为:“义者,宜也”,恰到好处为宜。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下》),所以“义”是指人们的言行要符合一定的社会标准。在封建社会中,“义”当然是指“三纲五常”等伦理,不会是游侠所固守的义。游侠所坚持的义与其忠紧密相连,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在义的驱使下,游侠也可以违法犯禁,杀人夺命,而这一切都可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游侠的忠和义,其标准在他们自己的心中,是自己的信念,与忠君、作顺民的思想相去甚远。
4.3游侠的“不孝”孝被古人称作百行之冠,众善之始,道德之本。并且,孝不仅是事亲的问题,还可扩大至于事君,但游侠对孝的态度却并不那么恭敬,像常人那样凛凛无违。有时游侠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糟糕,甚至干脆就不愿意好好去做。他们不事生产,好逸恶劳,有的还喜欢纵博豪饮,冒死犯险,并不顾及家庭,不以父母妻子为念,例如:
北齐高昂从小放纵无度,长而倜傥,胆力过人,父亲高翼希望他能研习古学,特地为他聘请严师,令加鞭挞,但他偏好纵马游侠,纠合一批人,干强行劫掠财货的勾当,声势之大,气焰之嚣张,令州县两级官吏都感到棘手。为了结交豪侠剑客,他用尽了家资,高翼无可奈何,哀叹长此以往必将招来灭门之祸[4]。
以中国古人的观念,家庭的父子、父教和父治制度,规定了家庭崇拜是一个人应尽的最基本的义务。并且,家与国无疑存在着同构关系,集人成家,集家成国,齐家而后治国,家庭乃至家族对封建国家来说,完全是作为一个原型存在,对父母家庭的孝道,是专制皇权所提倡的臣道的基础。如果不尊亲孝顺,不重家庭责任,就是对传统规范忤逆,且意味着有“犯上”的可能,直接构成对专制皇权的挑战,并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游侠并不理会这些,即便已经有人以此而被诛灭九族,他们仍不改其志,一意横行如故。“违父命”、“弃家庭”,这些举动在正统封建统治者看来,绝对是“不孝”之至的。
4.4游侠绝对的信信也是传统道德规范中极富实践意义的一项。孟子认为,与朋友交固然要有信,但当这信与至高的道德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不必言信行果。孟子的“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然而游侠并不如此行事,他们对信崇奉是绝对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信是游侠最为重要的特征。游侠为了绝对的信,不但可以冲冒礼教,更可以杀人放火,他们很少考虑他们所杀的对象是否有罪,是否还会伤及无辜,是否符合既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例如:
三国时的典韦早年为游侠,有一刘氏与李氏为仇,他便替刘氏出头。李为富村长,出入备卫森严,轻易不能下手。他便怀揣匕首,驾车载鸡酒,假装有事情侯在李府门口,待李府门开,他便冲进去将人杀了,还将李氏的妻子儿女一并杀死,然后堂而皇之地缓步离开。[3]
游侠只要受别人所托或受到别人的恩惠,为信办事,很少考虑一下为什么,他们的信是绝对的,只要为朋友负责便可,别的一概不管。
4.5游侠的“不恕”就作为传统道德规范中的重要一项的恕让原则,游侠也以自己狂放不受羁勒的情感与行为方式,对之作了否定。“传统中国人,理性能视人如己,善于以己度人,故多尚恕让[5]”。但游侠以复仇为美德,他们无意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牺牲个人自由与意志,当个人意志与现行秩序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听从个人意志的召唤。所以历史上许多的游侠“睚眦杀人”,他们不肯轻易损失尊严和自由,稍有不顺便拔刀相向,传统的恕让在游侠的性格中体现得很不明显。
游侠疏于恕让的另一个方面还表现在以德服人与动辄诉诸武力的分别上:基于农业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解决纠纷的时候,武力是不被优先推崇的,“至武为文”、“以德服人”的观念对历代人影响十分深远。但游侠却有崇尚强力的喜好,尽管他们也想以自己的道德声誉去威服大众,但在具体行事时,时常是动辄诉诸武力的。有的游侠没有或不必去过刀头舔血的生涯,但仍时时不忘演练骑射,便习弓马,表明他们意识深处深知武力或勇力的重要,这种观念显然与以德服人的正统观念迥异。
5结束语
如果说,传统封建的道德完善大多以外在的尺度,即社会评价尺度来衡量的话,那么,游侠的人生价值追求则需完全用内在的尺度,用那些更接近他们粗朴人性的尺度来衡量。他们生活在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伦理社会中,其价值观不可能不受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影响。但他们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取向,所以游侠大都不遵行信、忠、恕、孝、悌等封建道德要求,或者对这些内容有他们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既没有君子的舒迟容仪,也没有君子端方的德行和修养。而游侠的价值体系游于正统的道德之外,是游侠之“游”最根本的体现。在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加强以及封建统治思想禁锢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游侠生存的社会条件不断恶化,不羁人格逐渐褪色,他们便渐渐推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只剩流风余韵在“成人童话”中。
参考文献:
[1]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生活的政治与人生[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8:230.
[2] 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17.
[3] 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225-23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