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质量 服务管理 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46-01
神经内科科室内,患者多且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优质的服务水平,减轻病人的疾病痛苦,积极配合主治医师的治疗方案,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优质服务的管理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管理水平决定了护理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病人的康复速度,好的管理可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医院管理,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把医疗服务做深、做实、做细,为患者提供诚信、优质、温馨、便捷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
1 神经内科本身存在的问题
1.1 神经内科危重病人比较多,护理人员却明显不足,许多护理人员常常要负责多个病人。临床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3]使得出现错误操作和延迟治疗的几率大大增加,就会导致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护理,往往不利于病人的疾病康复,从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2 由于医院的奖惩制度不够明确,晋升、评奖评优、失误惩罚等制度都不成熟,无法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服务质量降低,工作主动性差,缺乏与病人基本的病情交流,不利于病人的疾病治疗。
1.3 神经内科对护理人员个人护理水平的要求较高,护理质量常常直接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但是目前医院护理人员的技术不够规范,专业知识技能不够熟悉,护士水平层次不齐,对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管理加强有不利影响。
1.4 护理环境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比如护理人员工作时间进行过多的私人交流,耽误正常工作秩序;护理人员责任感差,对病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好坏无动于衷;病人的陪护者较多使得病房不能保持安静的治疗状态,不利于病人的休息、治疗。
1.5 神经内科病房的病人具有起病急、年龄大、意识障碍等特点,通常病人需要住院治疗,老年人、意识障碍的病人有时发病时会伴有呕吐,大小便失禁,喊叫等行为,这给其他病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一些老年患者反映住院期间主要是打针、吃药,病友间缺乏沟通交流,生活枯燥,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这对疾病的治疗不利。
2 加强优质护理服务管理的措施
2.1 对护理人员储备的管理。首先神经内科的主任和护士长应该与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人事管路部门积极协调,做好优秀护理人员的贮备工作,在应聘时应该选择专业知识好、工作责任心强、心细刻苦的护理人员,争取使得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比例达标,加强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2.2 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管理。神经内科实行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做好护理工作的分配任务,让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风险科学分配,让她们明确工作任务并积极投入工作,同时还应该设立“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十佳护士”等个人业务评选机制,根据个人付出获得劳动报酬和晋升机会,通过合理的绩效分配来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达到利护士人员利病人的目的。
2.3 对护士个人素质的管理。病房护理人员的管理者应当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充电”。精湛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专科护理知识是护士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基础。护士长应对急重症病人护理的注意要点对护士时常进行提问和强化,给每位护士配备相应的学习资料或者督促其上网自学,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对所学知识的考核,从而加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提供优质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对护理工作流程的管理。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应从病人入院、治疗、出院做起,不断优化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节约时间,为医生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尤其是对急重症患者,要尽量简化手续和流程,在治疗工作中不耽搁治疗,对拿药、配药、输液、化验检查工作安排妥当,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
2.5 对病房住院环境的管理。神经内科的病人通常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为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医院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在患者桌上摆放绿色植物、病房走廊里播放舒缓的音乐、在病房区设置象棋、看报的区域,让病人之间加强交流,使得患者身心愉快、精神放松,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3 结束语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灵魂。优质的护理服务是现代医院发展、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保证。对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使护理人员的意识水平提高。培养护士做一名有文化、懂知识、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好护士[4]。同时,加强病房环境的人文建设,保证就医环境的温馨舒适。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真正的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让护士充分发挥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美仙.在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中提高服务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56
[2] 吴马.医院管理年重拳出击将“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到底[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6):14-17
[关键词] 优质护理;神经外科;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129-02
优质护理是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二级医院以上实行的一项示范性护理工程[1,2],是公立医院改革在护理领域的实践。全国护理领域积极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医院门诊、病房等的实践[3,4],普遍认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院积极践行示范性护理工程,并探讨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执行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2~7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在常规护理模式下与优质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7月在我院神经外科病房住院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以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病情主要为轻、中度。研究对象被随机分成两组各62例。其中,干预组患者平均年龄(50.35±10.6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1.48±9.90)岁;干预组男37例、女2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具有一定的文字读写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调查;②患者及家属具有较好的配合性,愿意参加该项目;③年龄20~65岁之间;④无其他恶性疾病病史或精神病史。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优质护理模式包括:(1)躯体护理:定期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呼吸、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指标进行监测,所有患者均予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2)心理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细心观察,了解其需求,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与人文关怀,构建聊天式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耐心观察,主动询问,积极解决患者困难,与其多谈心、多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及焦虑情绪,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3)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与疾病知识培训,及时向家属介绍疾病的治疗进展,同时让其配合医院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形成家庭的疾病支持体系;(4)健康宣教:在医院病房内形成健康宣传栏,及时更换健康知识,并对可能的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为出院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也为疾病的控制提供了条件。
1.3 评估工具
(1)护理质量考核评分表[5]包括医院制度考核(30分)、护理文书考核(20分)、护理安全考核(30分)、药品安全考核等指标(20分),主要用以评价在优质护理中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质量的总体考核情况,满分100分;(2)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包括环境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总体满意度等几个指标。
1.4质量控制
本次参与优质护理的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共10例,为优质护理组。在优质护理开始之前进行系统的培训,并进行测试,成绩均优秀。在优质护理期间,护士长对护理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另选常规护理护士10例为常规护理组,进行比较。护理质量的考核由护理部门及医务部门共同完成,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填写由患者及家属自行填写。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优质护理的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优质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比较在医院制度考核(t = 4.292,P = 0.041)、护理文书考核(t = 3.975,P = 0.042)、护理安全考核(t = 3.095,P = 0.045)、药品安全考核(t = 1.006,P = 0.085)、总考核得分(t = 7.965,P = 0.031)等指标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优势,见表1。
2.2 优质护理模式下患者满意度评估分析
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发现,干预组的心理护理满意度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48%(χ2=4.888,P = 0.027);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环境满意度(χ2=2.898,P = 0.088)、健康教育满意度(χ2=1.704,P = 0.192)方面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干预组的总体满意度为95.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87%(χ2=4.411,P = 0.040),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发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过去传统的功能性护理模式下,护理主要停留在治疗与护理技术上的操作,缺乏护理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总体服务模式下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人文沟通,优质护理改变了功能性护理的服务模式,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段霞等[7]以优质护理创新方案的实施为基础,评价总体效果显示:优质护理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王红霞等[8]对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结果显示对Dupuytren骨折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痛苦;曹顺华等[9]研究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效率;詹进美等[10]采用循证研究的方法对优质护理进行研究发现:优质护理的实施对临床多数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增强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患沟通,为患者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2010,01,26.
[2] 黄惠根,陈凌,黄红友,等.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10,5(10):310-311.
[3] 邵文利,曹雪静,赵素梅,等. 某 三甲“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患者满意度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0):21-24.
[4] 石果,罗风.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探索实践及效果[J]. 重庆医学,2012,41(22):2339-2340.
[5] 焦卫红,钟元河. 全国医院优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护理质量管理及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实用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6] 张桂兰. SWOT分析法在医院优质护理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32-34.
[7] 段霞,陈翠萍,施雁. 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13,28(3):58-59.
[8] 王红霞,凌希莲.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Dupuytren骨折术后的临床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21(1):106-107.
[9] 曹顺华,姚秋辉,王东春.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72-1574.
发作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临床上多数病人出现明显的思维障碍,自知力缺乏,生活能力下降,有些病人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或木僵、不语、滴水不进,此期病人完全处于精神障碍发作期,把自己封闭在自我意识当中,不想接受治疗,对这些病人除了应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其他辅治疗外,还要分析了解病人在病前所遇到的精神刺激。
首先要想办法接近病人,关心体贴病人。在病人整个住院治疗过程中,既要尊重病人的人格,包括病人的隐私,避免一切恶性刺激,尽快消除或减轻病人的消极情绪和反常行为,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对病人提出的一些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要求,应及时恰当地给予解决或解释。同时医务人员还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和逆反心理以及对医院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医院的温暖。
在住院的病人中,发作期的护理工作复杂而艰难,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理论,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精神科治疗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有耐心、细心、责任心,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样护理工作就好做了,并为下一期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的人认为这一期的病人思维障碍及其他精神状况较重,治疗、护理不配合,心理工作不好开展,但如果为此放松这一期的心理治疗,就会给后期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恢复期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
经过服药治疗和心理治疗后,精神症状明显缓解,病人有一定的自知力和分析力,此时病人的病情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的病人绝大多数还在住院治疗,但这时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缓解,精神症状基本消除,自知力开始恢复,这一阶段的病人除了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外,此时病人的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因此,对恢复期的病人更要加强心理护理,解除心理障碍。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工娱治疗和心理治疗。
因此时病人自知力开始恢复,对自身现状已能认识,他们除了积极配合治疗外,对自己的出院以后问题考虑最多,因此这时的心理压力较大。首先他们面临一个出院回到社会的问题,怕因患过精神病而受到歧视;怕出院后精神症状复发再次住院;怕智力不能恢复如初;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下降;领导会另眼相看;怕完成不了工作或怕自己找不到工作;如果是学生怕同学知道而受到嘲笑或学校了解病情后而令其停学;已婚的病人怕影响家庭生活;怕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下降导致婚姻破裂;未婚的病人担心找不到对象或因自己曾患过精神病而告吹;没有经济来源的病人怕自己久病欠债而无力偿还如此等等,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此时是住院的病人,病情能否尽快康复,在临床上除了药物维持治疗外,针对他们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施行有效地心理指导,使他们解除心理障碍,巩固疗效,稳定情绪,建立信心,对预防病情复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也很重要,可以组织病人到康复科参加各种工娱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读书,读报,学习使其认识到自己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少社会负担的人。
开展工娱治疗活动:工娱治疗活动,是在护士的指导下,安排病人进行文艺活动、体育活动、手工艺活动等等。相应的我院康复科有音体活动室,可让病人唱歌跳舞。有乒乓球室,体育活动室,可以组织病人每日做操,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改变病人的注意力,使病人的大脑皮层兴奋点转移,从而减少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镇静性工疗,振奋性工疗,一般性工疗。在病人一旦熟悉了某项操作而开始展示出厌烦情绪时,即应考虑更换项目。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住院生活,尽快营造一个与外界相同的和谐修养环境,以利于病人出院后很快适应社会环境。
心理治疗:有些病人的心理负担牵扯到个人隐私问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这时护理人员应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治疗,对一般心理问题以及病情相同的一组病人,要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把病人组织起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一些精神科医学知识,使他们对疾病有一些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一些防止疾病复发的一些知识和护理。
治疗期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在出院前期实施心理治疗和护理。如果上期治疗得当,心理护理工作跟上,就会使更多的病人病情稳定,思维及行为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能参加工娱活动。这时病人应该出院进入社会。此期病人在心理上又进入一个好发期。他们初入社会病情刚愈,情感较脆弱,情绪易波动,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外部环境较差,就容易使病人重遭挫折,精神再度崩溃,使前一段的治疗功亏一篑。所以说只有良好的医疗环境,对精神病人的康复还远远不够,外部环境的好坏,对患者的精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病人出院后,要靠家属的作用让病人坚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医护人员要与病人及家属经常保持联系,了解病情,指导用药,或嘱咐病人到医院复查。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神经内科 临床应用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4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1-01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大致了解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同时根据病患人员和医生的客观评价可以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在治疗过程中的运用效果以及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根据调查的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在神经内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进而改变传统的护理方式,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来达到对治疗的辅助效果,更好地帮助病患人员早日康复。
1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
1.1 辅助治疗。神经内科的病患人员精神上的治疗比生理上的治疗更加重要,实行优质护理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治疗的效果,起到辅助作用。具体的护理服务是:首先对病患人员进行全面的检查,了解病患人员的实际病情,对病患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神经内科病患人员的精神要加强护理,坚持长时间的治疗,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负面情绪,以免影响治疗效果。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自信的态度,这样对于后续的治疗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医院要提高护理服务的条件,增加一些必要的康复设施,为护理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两个相连的床位间增加一个床帘,以保证个人隐私,另外医院最好是为病患人员提供全套的生活用品,加强与病患人员家属之间的交流,了解病患人员的生活习惯,以方便治疗。
1.2 为治疗提供信息。优质服务的进行可以最大限度的为医院的治疗提供相关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病人解决其他的问题,让病患人员能专心的接受治疗。特别是神经内科的病患人员,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更多地需要精神上的关怀和帮助。通过优质护理服务能够使病患人员保持在最佳的状态来进行治疗,从而获得更加好的治疗效果。优质护理服务在治疗之后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治疗之后,医生和病患人员在等待效果的过程中,最害怕意外情况的影响,优质护理服务可以在征得病患人员和医院同意的情况下,对病患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控以减少外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优质护理服务也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病患人员感觉到治疗的效果,这样对于后续的治疗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现状及相应的对策
2.1 病患人员和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认识存在差异。首先是护士方面对优质护理服务的模式认识不够,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应该主要负责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而不是对所有的工作进行负责,特别是对基础护理工作方面:护理人员认为,医院的护理人数在不同的医院中都有规定的数目,并不是完全满足医院和病患人员的全部需要,基础护理完全可以由病患家属完成,而且医院的基础护理并不收取费用,这样只会加大护理人员的负担。另一方面,基础护理的要求多而杂,任务繁重,技术含量低,对医护人员的形象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同时病患人员也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员认为,不同的服务会收取相应的费用,优质服务对病情治疗并没有太多的帮助,这就使得优质护理服务的进行受到阻碍。如何解决这类的问题呢?
其次要从医护人员这方面着手,享受基础护理是患者在医院的基本权利,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基本,医护人员只有做好了这一点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服务。而且在基础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能更好的了解病患人员的具体情况,为后期的服务做准备。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患人员的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周到、人性化的服务。以帮助病患人员更好的康复。所以基础服务还是应该由医护人员来做,相对于家属,医护人员有着更加专业的服务知识,而且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医院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病患人员的家属进行相应的知识宣传,让他们能更好的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这样在两方面达到共识才能最大力度的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
2.2 对医院的护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个人素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具体的调控如下:可以将护理人员的班次分为两班次和三班倒两种类型,两班次工作量大些,但是可以减少护理人员更换的次数,降低护理过程中的空白时间,减少突况发生的概率。这类的工作班次对工作的人员就要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三班次的工作量就相对小一些,但是在交接过程中,护理人员就需要详细的了解上个班次的护理情况,这样会使得交接过程中出现数据的偏差等情况。所以,医院方面要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确保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适当,不会出现疲劳工作的情况和工作交接过程中的误差。
3 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安全健康,在这一背景下神经内科的病患人员健康意识也相应的提高了,传统中的护理服务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病患人员和医院的具体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病患人员和医院双方的要求,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就被医学界提出,并在实际的应用中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好评。但是由于优质护理服务提出的时间不长,而且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所以在一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所以总的来说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赵静,郑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神经内科病房降低红灯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4:121-122+125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妊娠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2-02妊娠合并泌尿系结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率为2%-6%[1]。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常常因急诊就诊于泌尿科门诊,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引起胎膜早破、早产、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1-2];如果处理不及时,孕妇也会造成重度感染等严重后果。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予以处理,并予恰当严谨的护理措施,确保胎儿及孕妇的安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处理的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平均年龄30(21-38)岁。早孕、中孕、晚孕分别为8例、5例、2例,平均妊娠期为22周。15例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均伴有急性肾绞痛表现:恶心、呕吐,其中伴有发热3例,肉眼血尿2例。所有患者因为妊娠均未接受KUB及磁共振检查,但均接受了泌尿系B超检查以明确输尿管结石的诊断,其中单侧输尿管结石12例,输尿管结石合并肾结石2例,双侧输尿管结石1例。合并肾积水患者8例,其中集合系统分离均为1.5cm(1-4cm)。入院后,患者同其他结石患者一样常规接受了清洁中段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其中培养阳性6例,阴性9例。尿常规检查10例,均有不同程度泌尿系感染;血常规检查15例,血常规升高;5例患者尿常规、血常规均提示有感染。2结果
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手术均顺利,均未出现泌尿腔镜手术的相关并发症,术后安返。术后予以黄体酮解痉治疗、补液等处理,术后第1天拔出导尿管,待观察1天,15例患者肾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密切随访,15例患者均顺利度过妊娠期和围生期,分娩出正常胎儿。待分娩结束后,所有患者留置的输尿管支架管均予以拔除。3术前护理
3.1心理护理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容易发生肾绞痛,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在妊娠期这个特殊阶段,患者在忍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担心胎儿的安危,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诉说心里的不悦。各种检查和操作之前要向患者解释,提供指导,告之全过程及注意事项。详细介绍新技术的原理、方法、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对接受新手术方式的焦虑和恐惧,鼓励和指导家人的参与和支持,提供有利于患者倾诉和休息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可见,心理护理对妊娠期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意义重大,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3.2密切监测胎心与胎动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容易发生肾绞痛,同时可刺激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早产甚至死胎,因而,密切监测胎动与胎心十分重要。在我院,患者(尤其是妊娠中晚期的患者)入院后每小时需听胎心1次,必要时增加次数,密切关注患者胎心的节律和强度,同时监测患者的胎动,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监护。若胎动突然变化1/3以上,则应快速报告医生。
3.3术前准备①做好常规准备,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泌尿系B超等,以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结石造成尿路梗阻的程度,结石以上有无积水及肾功能状况,了解结石以下有无狭窄改变,确保手术无误。②术日晨禁饮食,皮肤准备,包括腰腹部及会皮肤,利于变更及选择手术方式。4术后护理
4.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持续用心电监护,每30min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胎心音情况并详细记录。对术中引起的患者缺氧、低血压和子宫收缩等情况,应及时使患者吸氧,防止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
4.2管道护理
4.2.1留置尿管护理①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及妥善保护好各引流管的重要性,告知病人翻身时勿牵拉引流管,以防引流管脱出。②引流管的位置不得高于耻骨联合,注意尿道口及会清洁,以防引流液逆流引起感染。③保持引流管通畅,勿压迫,折叠管道。④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并做好记录。
4.2.2双J管护理碎石术后于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可起到内引流、内支架的作用,还可扩张输尿管,有助于小结石的拍出,防止输尿管内“石街”形成。护理:①术后指导病人尽早取半卧位,多饮水、勤排尿,勿使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尿液反流。②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避免活动不当(如剧烈活动、过度弯腰、突然下蹲等)引起双“J”管滑脱或上下移位。③双“J”管一般留置4-6周,经B超或腹部摄片复查确定无结石残留后,膀胱镜下取出双“J”管。
4.3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①出血:术后早期,尿管引流液为血性,一般1-3日内颜色转清,不需处理。②感染:术后密切观察病人体温变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嘱病人多饮水,做好尿道口护理,保持会清洁,干燥。5讨论
护理人员应掌握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应密切观察病情,予以恰当严谨的护理措施。同时,严密观察病情、胎动和胎心音的变化,周密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母婴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1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3.9 搞好老年精神病人的个人卫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耐心协助,定期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发,帮助病人洗脸、漱口、梳头等。注意防止病人受凉,随着天气的变化,给病人适时加衣、盖被。被子要经常晾晒,室内空气要流通。定时诱导病人大、小便,并观察便形,掌握次数。
【关键词】间歇性神经病;护理
一、引言
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受到重创,病人本身无法自行调解,产生心理障碍。间歇性神经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有时候精神正常,具有正常的辨别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而病发的时候精神则会处于错乱的状态,没有判断力和行为控制力。正是这种特殊的病症使其在护理上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医护人员要对不同病因的患者作出有针对的治疗和护理。
二、间歇性精神病的发病病状和发病特点
间歇性神经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患者的精神状态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况下,患者的头脑能够保持清醒,具有正常的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在病发时的,就会丧失了辨认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就是说其精神病症是处于间断性发作的状态。间歇性精神病症状的具体表现在联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碍和其他的常见精神症状。患者症状表现是情感淡漠、迟钝、不协调、倒错或自笑等。在思维上出现思维松弛、中断、涌现、倒错以及一些破坏性思维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在活动上患者易出现少动、孤僻、冷漠被动、退缩、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与社会功能概念下降,出现一些离奇行为间歇性神经病是危害人体正常活动的一种严重疾病,对患者、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有很大的影响和危害。
三、间歇性神经病的护理
1、安全护理
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们医护人员的第一要务,而对于间歇性神经病患者来说,在其发病阶段,其本人已经处于大脑失控阶段,没有正常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会出现自杀或者伤人的现象,无论对患者还是其家人都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护理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其病发阶段我们要保证患者及时用药,及时控制病发症状。在患者出现暴力抵制的反应时,可以强制使用镇静药物,保证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2、心理护理
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会受到来自社会、朋友、自己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问题随时会导致患者的疾病暴发。所以心里护理要贯穿整个间歇性神经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在心里护理上,我们首先要从护理患者的人员开始,护理患者的人员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因为患者的病情,出现对患者厌恶、反感的态度。在护理时要经常用温柔谚语,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可以在其正常阶段要让其知道自身的一些情况,帮助患者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让患者过分脱离社会活动,要让其参加简单的劳动、温馨的社交活动等。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加以鼓励,来帮助患者重建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其犯的错误,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通过感受正常的社交活动,简单的劳动,让其感受到社会的认可,缓解其心理上的压力。
3、日常护理
间歇性神经疾病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周期不规律,需要长期的进行日常护理,来保证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在护理是要遵守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谨遵医嘱,保证患者按时服药。间歇性精神病的治疗过程是比较长久的,患者就算处于康复期,还是要接受药物的维持疗的,患者和家属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因为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之后,就擅自调整药物和停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和家属都要谨记这一点。
其次是适量的运动和锻炼。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日常生活的锻炼,逐渐让患者在康复之后慢慢融入社会,这种生活锻炼方式也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
再次是在护理时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刺激。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意到影响患者的外界因素,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外界的精神刺激对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直接引起患者复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然后是饮食上要注意多补充营养。间歇性精神病的饮食护理是能够很好地调养患者身体,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对患者身体各项技能进行调理和疏通,使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这也是能够很好地防止患者复发的。
最后是安全上的护理。保证护理期间患者不要出现在危险的场所,一些危险物品也不要出现在患者居住的环境内,确保患者的安全。
4、护理上家人的注意事项
间歇性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反复无常,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家人要增加一些精神卫生的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安全管理、心理支持等能够能增强病人的防御功能的措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其焦虑、恐惧、不安等负面的情绪。家人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不要因为其带来的负担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不满、厌恶等态度。要为他的某些病征作出解释,对他担心的事情提供保证。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管理,在病人症状明显或病情不稳定的阶段,要有专人看护,有严重自杀企图和外走观念的要不离视线,一切对病人生命有威胁的物品不能带入病人的房间或活动场所。
四、结语
精神病作为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护理的要点自然更要从心理护理着手。关于精神病相关护理问题,精神病护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抚,身边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的冷漠甚至歧视都会让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我们需要也应该去主动关怀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们的温暖给他们送去康复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林文华,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改[D],2011(5):25-25
【关键词】精神科; 护理;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6-01
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程度伤害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法制观念的加强,如何有效识别、规避精神科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倡人文关怀等问题,已成为当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不良行为;恢复期病人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病人因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的危机等。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史及出走史),通过交流沟通(注意患者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及行为观察等方面判断患者护理级别,同时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然后对危险患者密切监护,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避免医疗纠纷。
1.2护士因素:护士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护士。因为精神病护理学在学校不作为重点学科,护士对精神病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因此在工作中对病情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抢服等现象极为常见,甚至有的患者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因此,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杀等行为时,常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但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存在误解,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等,这样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够;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落实不全面;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细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有补记、重抄现象,护理记录内容不客观真实。
1.4病区设施因素:地面湿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走廊、卫生间是否有扶手;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另外,患者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工作人员未及时落锁与忘记落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的因素: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另外,对于开放性病人及家属带出病人进入病区,可能带入刀具、酒类及有危险性的金属物品等。
1.6护患沟通因素:上班人员紧缺,护士只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新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加上不安心工作,不愿与病人深入接触交流,病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对护士不信任,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缺乏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7其他因素: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不当;药品保管不当;护患沟通不当等。
2 对策
2.1提高护士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安全管理: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应对能力。尽量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完好,无危险物品。
2.3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稳定护理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要拒绝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务,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4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情观察当班者要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合并躯体疾忠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查房,切实落实15分钟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
2.5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带教计划,科学地安排人员,编配合理,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根据工作强度及危险度灵活调配值班人员,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2.6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安排好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并列出学习计划表,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迅速投入抢救,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总结
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等都可能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表现自知力缺失、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护理风险是与护理安全相并存的概念,两者是因果关系,在护理风险系数较低的情况下护理安全系数就高,反之护理安全系数就降低。因此,要通过不断识别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疗风险,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品管圈;精神病;头脑风暴;护理质量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医学模式不断更新,患者真实需求与价值观产生重大转变,使得护理质量要持续改进完善以及不断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1]。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目前护理工作者面对的主要课题之一[2]。护理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否。在护理工作中运用品管圈,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患者的满意程度。全员参与和管理是品管圈主要组成方式,品管圈从尊重人性出发,不但能促使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而且是在轻松愉悦环境中进行的现场管理,患者和工作人员互动性强,积极性高,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越多。选自我院精神科病区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品管圈活动方法运用到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程度上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1 方法
1.1品管圈的形成 品管圈由精神病科病区8名护理人员组成,活动主题和内容是通过民主投票方法决定,品管圈会议每两周按时进行一次,主要研究患者需求,并通过鱼骨图分析导致生活护理落实不完善主要原因,在加之头脑风暴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品管圈成员确认主题后,提出具体在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护理措施。
1.2护理问题 护理管理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①患者衣衫不整、头发脏乱。②患者生活用品摆放凌乱和卫生自理能力管理差,家属会客和患者外出管理松懈。③患者"三短九洁"等基础护理工作未落实。④患者床单位未及时整理,盆、洗漱用品、衣鞋未按标准放置。最后患者在发放零食、日用品合理采购及使用等方面产生的分歧问题。
1.3护理方法 首先,护理人员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晨起后对患者进行穿衣、梳头的引导和协助,定时为患者修剪头发与指甲。其次,指导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对患者生活用品、床上物品等按标准摆放整齐,并指导和帮助晾晒被褥和衣物。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和基础护理。 同时小细节也不能疏漏(如:生活用品的整洁、办公场所的清洁卫生、患者床单用品要及时更换等),对患者的大小便护理更要仔细询问认真处置落实到位。最后,在发放患者零食和生活用品时,组织病员有序排队进行领取。
2 结果
2.1品管圈效果 执行护理工作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头发脏乱、衣衫不整;②日常生活管理松懈;③生活用品摆放凌乱,衣服被褥未及时清洗更换整理等自理缺陷,未对病患进行针对性健康知识宣教指导。改进方法:每组护理人员(包括责任组长)对患者护理均要细心周到,促使患者进一步建立自信心和精神康复。对患者生活用品不按规定放置和在检查安全物品不配合等问题,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强化对患者的现场指导和帮助,并进行针对性具有专科特色健康知识宣教,营造安全舒适的病房环境。护理人员要强化岗位职责,加强责任心。对于发放患者零食和生活用品产生的分歧问题,应加强对秩序、排队等事项宣教工作,培养患者与病友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良好习惯,避免出现矛盾纠纷。进一步减少护理安全风险隐患的发生。
2.2续存问题 一方面病房管理仍有部分患者生活用物摆放不规范,物品安全管理仍存在疏漏。另一方面由于季节转换,患者精神症状还未得到完全控制和缓解,病情有所波动。导致部分患者在理解认知上存在偏差,并存在自理缺陷问题,因此不能主动自理个人清洁卫生和有效管理生活用品的问题时有发生。
进行品管圈管理活动前,我院访问8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访问,满意度仅为62%;相反通过品管圈管理活动后,8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达95%。进一步证明通过品管圈管理活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3讨论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单一传统的医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护理人员若要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不仅要夯实基础护理,更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提高自身个性化护理水平[3]。为了使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临床护理人员敏锐度和执行能力是关键。但是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由于自身临床实践技能、品德素养和工作管理制度的制约,致使一线护理人员提出的合理化的方法建议和设想,均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广,严重影响了一线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导致护理工作者没能及时了解和满足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具体需求,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和工作方法的改进[4]。通过品管圈管理活动的持续进行,这种情况得到显著改变。品管圈通过全员参与,民主决定活动主题,发现并确认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和有效的护理监管力度,护理质量即可得到显著提高[5]。品管圈管理活动在护理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不但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更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对工作的热忱,进一步加强了品管圈成员之间的团队配合协作、互帮互补、大胆开展头脑风暴、敢于创新、敢于承担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护理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团结一致、努力奋斗达到优秀护理的终极目标,奠定了夯实的基础[6]。
参考文献:
[1]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2]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28-130.
[3]熊贵芬,彭国美,向贵英等.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中的管理效果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5,(6):668-669.
[4] Curtis D,Kalsi G,Brynjolfsson J. Genome scan of pedigrees multiply affected with bipolar disorder provides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presence of a susceptibility locus on chromosome 12q23-q24,and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loci on 1p and 1q[J].Psychiat Genet,2003,(0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