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省管县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省直管县;对策建议
我国从2002年开始逐步推进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截至2008年,除了一些民族自治区不适合实行省直管县之外,全国己经有24个地区实施了省直管县改革,覆盖面超过了2/3。其中,有40%的县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200多个县市开展了“强县扩权”的试点改革。2009年7月,国家财政部又公布了《关于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时间表,即要在2012年底前全国除民族自治区外的省份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
一、省直管县改革出现的主要问题
(1)省级政府管理任务繁重。实行省直管县后,对省级来说,承担的是更多的事务和责任。根据目前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情况和效果来看,省政府直接管理这么多的下级单位,省政府面临着管理幅度过大的压力,尤其是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日常性、事务性工作非常繁忙和琐碎,管理压力可想而知。(2)地级市政府改革发展困难较多。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打造中心城市,不少地级市为了打造城市品牌以及提升城市的品味、影响力都是大兴土木。还有不少地级市为了统筹全市协调发展、减小县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从全局战略和宏观角度出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有意把一些利税大户搬迁、安排在下属县市,那么省直管县后地级市与县市之间如何划分利税,这些企业又能否得到补偿?随着地级市遗留问题的增多,地级市面临的困难也会增多。(3)地级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矛盾突出。第一,市县间财权与事权关系不协调。市级事权与财权不对称,市、县事权、财权未能理清,市、县的管理关系不顺,是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市的角度看,省直管县的财政权与市级行政权存在匹配错位,由于市县财政的分离与管理权力的限制,在具体操作当中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权在全市区域范围内的实施。从县的角度看,实行省直管后,财力和资金全部是由省统一对其管理、结算和拨付,但行政体制权限如人事任免权等却仍然归市管,这就导致县级政府要同时处理与省市两个“婆婆”的关系,即既要跑省政府要政策、资金和项目,又要向市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其理解、关心和支持,从而导致了县级政府的工作难度相比以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大大增加了。第二,市帮扶属县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省直管县体制推行以后,市对县的管理职能大大减少,不少的原有的硬性管理变成了软性约束,缺乏实质性的管理。第三,市县由隶属、合作关系转变为独立、竞争关系。在省直管县改革以前,由于市县存在隶属关系,所以是利益共同体,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互助与合作。但是省直管县以后,市县之间成为了各自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以竞争为主的关系,所以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明朗化、激烈化。这种竞争很容易导致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县市为了自身发展会弃之于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产业竞相发展以及小而全等问题而不顾,从而危害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二、深化省直管县体质改革的政策建议
(1)对于省级政府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与县级财力使用的监督力度;二是调整现有行政管理体制,解决省直管县的管理幅度问题,协调好市与县的利益分配;三是省级政府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退出生产经营领域,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自身的管理“减负”,从而能更有效的管理下级单位;四是科学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的事权与财权,使各级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与收益达到平衡。(2)对于市级政府的政策建议。一是发展市区经济,把城市做大,努力使市辖区成为有强烈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从而更好地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二是搞好机构改革,取消一些涉农部门,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理等方面的工作,重塑地级市职能,拓展发展空间;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与县级政府理顺条块关系;四是在改革中根据省的要求,积极调整财力,继续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3)对于县级政府的政策建议。一是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用好下放的经济管理社会权限,做好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二是控制县级机构、编制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减轻县级财政负担;三是搞好“乡财县管”改革,对乡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建立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民锋.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比较[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强县扩权 扩权强县 省直管县
一、“省直管县”必要性分析
(一)行政组织扁平化的需要
扁平化的政府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行政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使政府组织变得更加灵活、敏捷、富有弹性。
扁平化组织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利于节约管理费用;有利于一级政权的事权统一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及效率。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减少地级市的行政干预,需要县政府的‘零距离’服务,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地级市政府在管理着县的经济,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脱节,使得政府回应力减弱,从而不利于管理者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准确的决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强县扩权”则是突破这一束缚的有力武器。
(三)维护基层组织合法权益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所有的经济竞争主体都具有独立性,所有的有效竞争都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因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非隶属关系。然而“市管县”体制使得市级政府经常利用其权力上的优势,将自身经济凌驾于县域经济之上,以至出现各种“市卡县”、“市吃县”现象,这就造成了县级政府这一基层组织权益受到损害。“强县扩权”改革是对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维护其自身利益。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市里既要抓城市工作,又要抓农村工作,而市政府的工作重心一般放在城区,特别是把发展二三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在城乡利益分配方面难免不平衡,从而出现重城轻乡、重市轻县的现象,甚至相互争投资、争原料、争项目,尤其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随着市管县体制的固化,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性逐步扩大。可见,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克服这一严重的体制障碍,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二、四川省直管县绩效分析
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为全国的资源、能源大省。因物产丰富而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东部的安岳县是成渝腹心地区横贯东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独特的石刻旅游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让安岳独具魅力。因此特选取安岳作为实证分析的案例。
为了分析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选择能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并用Y表示,设置虚拟变量省直管县改革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以X表示,2007年之前为0,之后为1;除了省直管县的改革能影响县域经济的增长,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这里主要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EST)表示,人力资本用本地中学在校学生人数(EDU)表示.
本文构建的估计模型如下:
LNY = 0123+ε
其中,β为估计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以下为回归结果:
LN =(5.7422) (0.1473) (0.1595) (0.4707)
t =(2.4525) (-2.0548)(4.3173) (-1.4069)
= 0.9828 = 0.9742 F = 114.4893 df=10
拟合优度:由表5中数据可得可决系数= 0.9828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 = 0.9742 ,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和好。
从回归结果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GDP的变动成正相关,且变动十分显著;但是省直管县改革和人力资本对人均GDP的变动成显著地负相关。
t检验:针对:β1=0,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差t分布表的自由度为n-k=6的临界值为2.447,β1,β3对应的t统计量绝对值为2.0548和1.4069小于临界值,就是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5下,无法拒绝:β1 =0,也就是省直管县的改革前后县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差别,无法得到改革提高扩权县经济的结论。
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安岳县的“扩权强县”改革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效果并不大,这与省政府推进省直管县改革的初衷不相符。但是不能因为改革虚拟变量与人均GDP的显著反向变动就彻底否定省直管县改革,毕竟改革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应仔细分析其原因:
(一)改革设计原因,省政府对安岳的扩权强县改革措施还不够完善,未能做到分析安岳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二)效果滞后原因,一项政策或改革的效果往往不是立马呈现,也许很长时间才能显现。
(三)外部环境原因,经济危机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影响本县经济的发展,同时自然灾害对改革实施的阻碍也不能忽视。
(四)统计数据原因,由于统计数据存在不完整性,部分缺失,加之各方统计的偏差,导致最终的计量结果不尽人意。
总的来说,“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符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大推动作用,应全面推广。但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参考文献:
[1]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8.
[2]郑浩生,李春梅,刘桂花.“省直管县”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59个改革试点县(市)的实证检验[J].地方财政研究,2014,6.
[3]郭洁琼,任晓林.我国“强县扩权”改革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4,1.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县域经济发展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是指:把省、市、县三者之间的财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模式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模式,把对县级的管理由现在“省管市——市管县”转变为“省直管县”。我国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概述
1992年,我国浙江省首先开始了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正是由于这次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浙江省的县域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浙江的成功改革,江苏、河北、河南、广东、安徽、江西、湖北、福建、吉林等省也开始吸取浙江省的成功经验陆续进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大部分改革首先对经济发展较好较快的县进行扩权,然后把地级市的管理权限下达给某些重点县。这些具有先见性的改革对各个省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大带动了全国整体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27个省的1080个县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该体制改革将会由财政单方面的改革转向多方面、全方位的体制改革。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1.改变市管县体制带来的弊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市管县财政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管县财政体制带来的矛盾越来越多,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管县的财政体制已经不合适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市管县财政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现象。我国现在实行的财政分税制,使县级的事权与财权不一致,出现较少财政收入需要供养较多行政人员的现象,加大了县乡财政问题,资金调节困难。县乡财政困难要求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急需进行。
3.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是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责权利划分不清。省直管县后,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大大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增强了省级调控能力,增强了县独立发展的自,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措施
1.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理顺省与县的关系上,主要应解决省如何带动县更好发展的问题,省要为县级财政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逐步解决体制遗留问题,改善县的发展环境。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主要是进一步明确省市县财政工作职责,合理划分三级财政工作事项,理顺工作关系,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应的原则,省对市、省对县的体制设计中应协调好市和县的责任分担工作,避免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到位而留一些支出责任给市级政府。实现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市管县行政管理体制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县两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后,应实行以原地级市为单元的小片区化管理,这样能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区域性政策的特征会更明显。应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力度,精简繁杂的专项拨款项目,压缩专项拨款规模,减少专项拨款项目设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能够发挥县级财政的信息优势、加大地方的调控灵活性,便于地方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更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能够有重点地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3.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立足县(市)实际,对县级财政的收支行为和支出范围进行规范,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督,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1)完善省对县级财政预算的审查制度。从开始加大对县级财政的监管力度,防止县级财政资金公费私用或用在不必要的建设上。全面掌握县级财政使用基本情况,指导和监督县级财政使用和管理工作,帮助县级财政资金科学使用、合理安排。
(2)省对县应该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合理使用以奖代补、以奖促增、超收返还等激励方法,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3)省应该建立一套针对县级财政运行情况的科学考核体系。落实并细化、完善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相关的考核体系,对县级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4)加强对县级财政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建立起县级与省级之间完善的信息网,实现省县之间信息传递速度快、效率高、保密性好的目标。加快“金财工程”的建设,提高县级财政管理水平、强化财政管理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王 磊 左 停: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560-2562.
关键词:“省管县”;区域经济发展;地方行政区划;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1、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国家的下一个层面――区域竞争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的影响日益增大。2003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地区的GDP分别占全国的18%、10%和7%,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达35%,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这“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我国经济起飞的态势正在形成。因此,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现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省-市-县”三级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市管县体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今天,该体制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这就迫切需要在当前我国行政区划改革中做出重大的战略抉择。在当前的行政区划新构想中,“省管县”体制改革逐渐呼之欲出,且已有浙江等地的成功试行案例,试点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充分证明了“省管县”体制改革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概念、优点及可行性分析
1、“省管县”体制的概念。所谓“省管县”,是指我国现行的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目前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的“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根据2007年6月11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省管县”改革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8个省试点“省管县”,加之4个直辖市,中国至少已有22个地区实行了“省管县”体制。
2、“省管县”体制的优点。一是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减少一个行政管理层次,可以大大简化办事程序,地级市的机构人员能够相对缩减,县级党政机关的接待费用也可以显著减少;二是发展县域经济。实行“省管县”不但可以确保中央和省的扶持资金全部落实到县,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干预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今后,除政策性扶持外,各类资源都可以按照市场规律在地级市和县之间合理流动,从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繁荣城市经济。地级市集中精力抓城市建设和发展不但有利于资源的集约配置,而且有利于协调地级市和市辖区之间的职能分工,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四是减少短期行为。减少管理层次后,一些大县的干部级别可以相应提高。从而,可以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干部队伍,减少短期行为,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扁平化结构是现代社会层级组织的主导模式。“等级制的消失、组织形式的扁平化、组织从集权走向分权”是未来组织重要的特征。我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实行的四级制有必要也有可能向三级制转变。一方面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尤其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网络化社会正在形成,现代化办公方式和手段已相当普及,信息的传递已不需要像过去那样一层一级传递,省级指令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电话、网络传到县级;另一方面行政人员技术化程度提高,逐步能够独立面对并解决相关问题,这为省市政府下放一部分权力给县政府提供了人员素质的保障。其次,省级政府管理幅度存在调适的空间。实行“省管县”体制后必然出现的问题是省级政府管理幅度猛然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将目前大省的面积划小,增加省级政府数量,从而使每个省所辖市县的数量适中。再次,经济关系的变革要求实行省直接管理市、县的行政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区的范围就是行政区的范围,区域经济是封闭状态。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行政区对经济区的束缚,促进了经济资源在市县之间流动。但是,经济区的形成最终得靠生产要素自由流通,靠市场机制逐步自发形成,而不能由行政区来界定,也不能完全靠行政权力来带动,因此“市管县”体制的初衷――以市带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城乡之间需要冲破行政建制上的上下级关系,而逐步实现城乡间形成平等和商品交换关系。最后,城乡分治的国际惯例为我国“省管县”体制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在美国,县是广域型行政建制,它不隶属于市,而是州政府的行政管理分支;而市一般为自治市(城市、乡村和联合城镇),作为一种地方政府单位是为了给更集中、更稠密的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而设立的。可见市县提供服务的性质不同,市下面不再有其他政府建制(少数大城市除外)。市县根据各自管辖区的性质和特色开展管理活动,同时隶属于州政府,这既保证了上一级政府的总体协调,又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积极性、创造性,这对我国实行“省管市县”体制有借鉴意义。
三、实施“省管县”体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我国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大背景下,“市管县”的旧行政层级体制已逐渐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尤其已不能满足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因而,为了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改革“市管县”体制。
搞好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区域整合、共同治理的发展模式,以和平、稳定、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在多元一体、共享原则下,实现各县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发展状态,达到省和县域两个层面相互协调、双向互动的区域共治,是一种优化选择。这是适应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现实而有效的抉择。推行“省管县”体制,将使县拥有更大的自,将会给县的发展输注血液,缓解县的财政困难,调动县发展的积极性;将促进市级政府工作由领导型转向自我发展型。省和市、县的经济合作联系,应以市场为推动,政府协调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省直领导县的管理体制,对于加快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强跨区域经济合作,迎接都市圈的到来等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成功案例――以浙江为例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积极实行“省管县”,着力推进强县扩权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根据200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000多个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指数5次测算评比看,浙江进入百强县的县市数量历来居全国首位,最高曾达30个,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不仅领先于GDP总量低于自己的省份,而且领先于经济规模超过自己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能力相对较强。近年来,浙江不仅在城镇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和沿海(除直辖市之外)的兄弟省市,而且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城乡一体化程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与广东、江苏和山东等较发达省份相比,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领先,而且领先程度优势在扩大。三是地区间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06年除泰顺等少数县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过万元,大部分县市超过全国当年平均水平(13,786元),2/3以上县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基层国库提出的挑战
(一)基层机构布局不适应。“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改革要求县级国库集中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的缴拨业务。由于实行“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改革,乡镇国库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县(市)基层国库的任务更重,不仅要负责本级财政收支,而且要负责乡镇财政收支,此外,要对各级财政款项和预算收支进行会计账务核算,为财政提供准确的收支数据。基层国库要按照统一的支出范围,统一的财务制度,加强县乡两级支出管理,规范其支出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保工资,保运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一切又都说明县级国库需要从各方面加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要求基层国库单设国库机构,以便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能。随着财税改革的深化,以及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后,县级国库的业务量将大幅度增加。但目前很多基层央行自2003年实行“三定”后,已将国库与会计及发行部门合并成国库会计发行股(无发行库的支行,国库与会计部门合并为国库会计股),未单独设置国库机构,从而削弱了与地方财政部门的横向联系和职能的有效发挥,暂不能适应“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县级国库单设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的国库人员。推行“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延伸,大量的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中拨付,既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还有异地拨款,涉及单位多、预算支出科目多、会计要素多,大大增加了国库部门的业务量。目前,还有的乡镇国库未取消,而国、地税部门按经济区划设置征收分局,实行集中征管,与乡镇国库机构“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设置原则不同步,客观上加大了征收机关与乡镇国库间的对账难度,容易引起混库现象,滋生腐败和道德风险。
(二)现行资金结算方式难以适应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在现行资金结算方式下,省级财政部门下拨资金到县支库,必须经过三个环节,即:省分库-中心支库-县支库;而县支库上解省级以上预算收入同样也要经过三个环节才能到达省分库,资金周转慢。实行“省管县”体制,由省直接向县级财政拨款,一天内可以到达县财政账户,这样大大缩短了资金的在途和市级停留时间,并可基本杜绝市级财政截留县级财政资金的现象。在调查中,县级财政部门希望能够按新的体制特征,实现省与县的直接资金汇划,从而避免资金在市级不必要的滞留,加速资金的有效运转。
(三)软、硬环境的配套出现严重失衡。一是认识滞后,思想观念上的准备不足。央行会计核算四集中的实行使基层国库、会计工作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级会计营业部门作为中支会计核算中心的业务网点,仅保留了票据录入等基本功能,其业务出现了很大萎缩,而基层国库作为独立的同城清算主体,自行参与辖内同城票据交换、自行办理资金收付等业务,从而一跃成为基层央行的主要业务部门,其对外服务更直接、开展工作更主动、资金清算更及时,一时间国库从业人员难以适应这种开放型、独立式的工作需要。二是基层国库人员队伍状况与需求差距较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要求县级国库既要保证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为地方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又要加速税款入库速度。县级国库要保证国库会计核算准确全面、业务处理安全快捷,减少税款在途时间,提高收入的入库速度。但是基层国库人员配备不足,国库业务人员只能忙于日常会计核算,很难抽出时间开展国库经收处业务检查、辅导和调研等工作,对个别经收处操作不规范,税款不能及时入库的现象,也只能是口头催促或批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库核算程序相对复杂与国库业务的日益发展以及人员不足增加了基层国库工作压力,不能适应“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改革业务发展的需要。当前,基层国库特别是县级支库在服务内容上,只注重日常会计核算,局限于“帐平表对”,向财税部门提供静态“数字”和报表,忽视了整个国库业务流程所承载的服务功能的发挥。缺乏对规范税收入库、监管预算资金拨付、预算收入退库、国债管理等管理职能的发挥;缺乏对国库核算数据的再利用;调查统计分析不深入。同时,受传统业务的影响,目前国库干部的知识面一般仅限于预算收入的收纳、报解、退库、支拨等方面,对新的预算单位银行帐户管理及资金清算等业务相对陌生。此外业务量的增加和核算体系的独立必然导致国库业务分工的细化,对国库部门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国库现有配备人员整体状况:人员数量不足,结构老化,专业素养偏低,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三是基层国库工作环境难以适应新体制运行的要求。新颁布的《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国库会计需设置资金清算、明细核算、综合核算等16个国库会计岗位,同时第十八条对岗位分工提出了五条具体要求,规定各岗位可实行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但其中六个岗位相互不能兼任,三个岗位不得参与会计帐务处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即使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要求设置岗位,基层支库也至少需要7-8人,而无论单设国库与否,以目前有限的国库人员都难以达到制度对人员的配备要求。同时,县级国库的在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电子设备也严重不足。
(四)国库监管工作难度加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改革要求县级国库有效地发挥服务与监督作用。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国库对预算拨款的监督对象由各级财政机关转变为对银行的规范性监督,不利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对财政库款的监督和防范国库资金的风险。“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推行后乡镇财政资金的拨付监督流于形式。部分专款拨付、非预算单位的资金拨付难以取得文件依据。一是监督工作格局改变增加了监督难度。由于“省直管县、乡财县管”后各乡镇均需在县级财政开立财政专户分帐核算,乡镇支出均需县财政直接拨付,势必造成县级国库柜面监督和现场监管的任务更重、情况更复杂。尤其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后,国库资金风险将有较大提升,而国库对资金的走向则更难于掌控。以县级国库现有的人力资源,很难主动积极的完成监管任务,可能造成监而难管、监而未管局面。二是监管职能存在诸多不衔接的问题。由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对预算编制情况不了解,对编制后的预算方案亦知之不多,难以对预算的执行实施有效控制,只扮演着“执行”的角色,失去了管理职能。比如出现财政预算支出无计划或财政部门提供的计划较迟的现象,使国库部门在办理拨款时无据可依;财政拥有对国库资金的支配权,国库只能凭财政的指令办理库款支拨,难以掌握各预算单位具体年度计划和拨款的真实用途;行政干预严重,存在着“通过拨款帮助企业缴库”、向非预算单位拨款、“预算内外随意转款”等问题。虽然国库部门对预算资金的收支有监督职责,但实际上只能是监而难管,监而未管,影响了预算资金的有效分配和使用。三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现行的《国库条例》及《实施细则》还是80年代制定的,20多年了一直没有修改过,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法》有关经理国库的规定也都是原则性的、粗线条的,操作性不强。目前,法律上没有明确国库的监管职能。虽然1985年3月实施的《国家金库条例》赋予了国库有一定监督权,但《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都没有赋予国库监管的职能,因此,国库监管仍处于从属地位。而《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仅笼统规定了国库对预算收入入库、库款支拨、退库等有监督权,但对于入库过程中发生的虚增收入、延压库款、资金流失、混库、退库及库款支拨中存在的违规情况,未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及制裁措施。财政体制改革后,工作中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将不断产生,国库工作明显缺乏在新环境中实施有效监督管理的法律支持与保障。
二、基层国库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县级国库机构,提高国库人员综合素质。一是健全县级国库机构,完善国库管理体系。随着县域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库直接参与现代化支付系统,拥有独立的支付清算体系,在现有的国库会计人员不足、合署办公的情况下,县级人民银行健全国库机构势在必行。只有健全县级国库机构,完善国库相关内控管理制度,配备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人员,才能更好地开展国库工作,更好地履行国家赋予的经理国库职能。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国库人员综合素质。“省直管县”改革后,县级国库的业务量将大幅增加,现有的国库业务人员和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国库业务发展需要,同时随着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新业务、新技能逐步进入国库领域,要求对国库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以便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增加人员,提高素质,已迫在眉睫。
(二)强化国库监督管理职能,提高服务与监督水平。一是加强对用途为“乡镇往来”的拨款审核工作。根据乡镇年度预算,严格审核预算拨款的合规性,充分发挥国库监督职能,确保改革后乡镇社会保障支出、办公经费等运转支出、专项支出能序时安排。二是做好乡镇预算收入集中管理的调研工作,分析其利弊及可操作性,为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乡镇预算收入集中管理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各项业务,保证乡镇预算收入及时、准确地收纳、报解入库。三是加强与财税部门的协作与沟通,及时反馈预算收支信息,联合召开财、税、库联席会议,互通金融、财税信息,研究和解决预算收支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还要加强监管信息沟通。建立财、税、库、行及与人大、审计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机制,凡涉及政府、财政、税务、国库等部门的政策、法规做到信息共享,对各自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反映,切实发挥国库在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上的“预警”作用。
(三)加强国库会计电算化水平,全面实现财、税、库、行联网。实行“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与财税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主要表现在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目前虽已实行财税库横向联网,但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只是简单的将每日的数据导入,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无纸化操作的阶段。要进一步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和推广同城票据交换电子清算系统,实行网络电子签证制度,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现状 改革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一)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
高校扩招,导致入校生源质量下降,此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虽然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动手,但由于其入学前基础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纪律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经不起一点挫折,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这些,都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手段滞后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中专院校时期,对学生常常实行严管方式,采取“堵”、“压”等硬性管理手段,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此种方式缺乏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收效不佳。
(三)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生活上需要指导,而且在学习、就业方面也需要指导。但是,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时间有限而且可支配性时间很少,对学生不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再者,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人员一般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和培养,容易导致其内心失衡。因此,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此种工作,或工作两三年后跳槽,或通过其他途径转到教学岗位。学生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中肩负重担,待遇却不高,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打击了其对学生管理的积极性。
二、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对策
(一)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1、 组建学习小组。
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学课程及学校具体资源,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组建学习小组或者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为大家创设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2、 学以致用,多参与社会实践
我们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精华的提炼。学生在课堂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纯粹在课堂上学习,一方面学生会觉着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彻底掌握知识。只有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找差距、学经验,在检验自己知识的同时,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二) 丰富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将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还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多方面的情操,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在多方面都得到提升。此外,丰富课外活动,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并让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各高职院校条件不一样,而且学生入学前的基础、入学后的专业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针对院校的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充满竞争,因此压力不可避免。高效扩招以后,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是,社会上的工作岗位虽有增加,却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高职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上倍感压力,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作为管理方,我们有必要不定期的找学生谈话,帮其分析自身优劣,让其扬长避短,帮其树立自信心,减轻其思想负担,帮助其培养健康的心理。
(四)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
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境地为学生的利益着想,才能真正解决学生问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第一,要尊重学生。学生就读于高职院校时,已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对其给予尊重,用真心凝聚学生,这样才便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要爱护学生。高职在校生虽然已基本达成人年龄,但是由于其缺乏阅历、经验,学习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爱护,让其健康成长。第三,树立服务意识。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应当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宗旨,心甘情愿为学生付出。
(五)提高辅导员素质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老师当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日子里,尤其是第一年,特别需要得到辅导员的指导。所以,提高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结语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高职院校只有紧跟时代脚步,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学校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刘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2]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浅析[J].成人教育,2011(02)
一、林场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 灵山县平山林场的现行体制性质定位不明确。这种“不是事业,不是企业,不是农民”的性质,已经严重制约了林场的发展,使其难以走出困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灵山县平山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属不纯的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说是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事业单位。严重制约了灵山县平山林场的发展,使其难以走出困境。
二、灵山县平山林场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灵山县平山林场也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林场改革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林场内部经营管理展开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场长负责制,以实现责任和权力的统一。分包责任地到职工,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二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林场如何摆脱困境,走出经济低谷,职工摆脱贫困安居乐业。现今,为确保钦州人民的饮水安全,灵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林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工作的重点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了以生态建设为主。
三、林场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林场的隶属和级别问题:国有林场的隶属不明确,存在很大的层层管理、通路不畅的弊端,管理机制累赘重复、效率低下,且资源不能共享, 如水源林、生态林社会受益没有反哺给林场,林场发展不平等,竞争不公平。
(二)林场的性质问题:计划经济时期是全额拨款的生产性事业单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国家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加强,林场的任务转为既从事木材生产又肩负生态保护的双重责任,林场的性质又虚趋向纯事业单位性质。造成了林场处于“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四不像的性质。
(三)林场的运行资金来源问题:目前的改革思路是将林场确定为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的事业单位,其工作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林场所在的灵山县经济不十分发达,这势必给县财政构成了极大的资金压力,改革实施难度仍然较大。资金来源问题主要是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来源问题。存在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标准单一、渠道单一。
(四)林场的历史负担问题:林场巨大的历史债务,既造成国有林场经营举步维艰,林场出现了拖欠职工工资,拖欠基本养老险,不能参加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
(五)林场的人员问题:是因历史遗留长期积累,职工堆积多,灵山县有林场现有在职职工120人,其中承包岗位(不在林场)54人,要分流的职工达到3/4。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是改革的难点。
在对灵山县平山林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上,有2种观点:公益一类论和公益二类论。目前,主流的观点转变为公益一类,重新核定事业编人员编制,将其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
不管林场改革定性为公益一类或公益二类,都要着重解决一些问题。林场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工作点多牵扯面广、政策性强、极其复杂的社会工作,必定是艰难、复杂的。第一,为了保证生态林面积,财政部门应对回收林地全部、分类、足额补偿;第二,还清历史债务,使之“轻装上阵”,根据债务类别,出台专项政策、拿出专项资金予以解决;第三,林场职工的问题,要做到妥善安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 使林场职工在改革中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林场改革与发展中的减员增效;第四,理顺林场管理体制,把林场归属于林业局管理,减少管理层次。
四、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国家投资设立国有林场的目的是大力造林、育林,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以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为根本任务。在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必须对林场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要集中精力把培育扩大森林资源作为根本任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经营措施,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二是要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林场实行了近?20?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已不符合现时期发展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把灵山县平山林场改革为以承担生态建设的公益事业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场,公益林所需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商品林和场办经营性项目剥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给予更灵活的政策,交给职工经营。三是要彻底改变国有林场管理机构庞大,供养固定职工多,管理成本高,经济负担沉重的现状。合理核定事业编制。用人上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
五、灵山县平山林场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发z2015{6号)文件精神,将生态区位重要、以公益林营造和管理为主要任务、主要发挥生态效益、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态产品的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由于林场属于灵东库区水源林区域,是钦江水源头,为确保灵山乃至钦州人民的饮水安全,将林场罗阳山林区纳入库区水源林保护,林场逼切改革为以保护生态的主要目的的生态公益性林场。林场目前除了出租场地办厂,合作经营的旅游外,主要是营林生产这块产业,经营模式单一,将林场改革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是很有可操作性,可行的。
? 六、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实施,切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改革的目标,必须认真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妥善安置国有林场职工。生态公益型林场除纳入事业编制的人员外,对于分流人员通过提前退休、内部退养、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以及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管护公益林,签订管护合同,从事公益林管护等安置方式妥善安置职工。
? 二是解决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问题。?需要分门别类制定具体政策,解决不同类别职工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问题,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 三是解决国有林场积累的债务问题。林场难以自筹资金清理历史债务。林场资产交由财政接管后,由财政解决债务全面清理。
基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近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这说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大学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届学生竞争机会,还要与“蚁族”竞争岗位。“蚁族”是指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具有高智商、个人力量弱小、群居的特点,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尤为较多,这使得我国就业人数不断攀升,而能够为就业人士提供的岗位有限,这就造成当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呢?
其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计划经济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如高校实行统招分政策依旧在实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等,这就造成人才资源优化分配缺乏必要条件,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
其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尽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受传统试教育、工具性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都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教学实践,这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且自身的能力、意识、素养等不高,难以满足企业人才招聘要求。
其三,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所从事实际工作需求的教育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究其缘由,主要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将目光集中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却存在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出现一部分专业人才较多而其他部分专业人才较少的局面。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途径
1.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提高大学生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就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民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意识、品质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应地,学生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更好就业创造条件。基于此,将社会实践积极融入就业指导当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专业要求,开展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实践与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为学生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2.发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作用
刚进高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际才会对就业有正确的认识,包括认清就业形势、就业要求等,但为时已晚。为了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应当推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也就是在学生进入校园时,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如此学生将有目的、有方向地发展,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鉴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应当正确认识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负担,积极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即积极融合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发挥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作用等,以便良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孙 微.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2).
日前,贵州省政府出台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等内容。
意见指出:2014年10月1日前(以下称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2014年10月1日以后(以下称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改革范围包括三类人员
本次改革适用于全省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意见提出,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型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型确定并改革到位后,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基本养老保险费怎么缴纳?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机关工作人员12月份基本工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含中小学教师、护士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级教师津贴、教龄津贴、护龄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绩效工资(只含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其余项目暂不纳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个人缴费工资超过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为参保人员建立,该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本息,下同)只能用于参保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基本养老金怎么计发?
改革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
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本人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和本人视同缴费指数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视同缴费年限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之前,符合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
从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即: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标准低于老办法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标准高于老办法的,超出的部分,年(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发放超出部分的20%,依此类推,到过渡期最后一年(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员发放超出部分的100%。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
改革前已经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继续按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不再建立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继续按照国家和我省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
养老保险关系怎么转移接续?
参保人员在省内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基金。转移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
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
其中: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由单位代扣。单位和个人缴费基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一致。
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基金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单位缴费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8%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缴费直接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实行实账积累。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根据单位提供的信息采取记账方式,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工作人员退休前,本人职业年金账户的累计储存额由同级财政拨付资金记实;非财政全额供款的单位,单位缴费实行实账积累。实账积累形成的职业年金基金归集到省级统一管理。
满70岁仍工作者可继续参保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