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几年的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作者简介】张卓元(1933― ),男,广东梅县人,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摘 要】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此,要继续稳定物价,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同时,经济改革要有新突破:要对一些难度较大改革,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要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包括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为稳增长稳物价转方式惠民生服务。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稳定物价;转方式调结构;改善民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2―0090―03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是党和政府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作出的重大和正确的决策。

一、稳定经济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是2012年首要任务

2012年的首要工作任务是稳定经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中国经济经过2003-2007年两位数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施了四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等,2010年经济增速重新登上两位数(GDP增速达10.4%),但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突显,转方式调结构进展缓慢。面对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债务危机加重,国际组织连续下调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外需疲软。国内由于前两年货币过量供应通货膨胀压力上升房价更是狂飙,因此去年开始适当紧缩货币和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尽管各地各方面加快增长和攀比GDP增速的愿望很强烈,但是靠大规模扩张货币信贷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已无可能。相反,一些人特别是国外媒体和投行却一再预报中国经济将大幅下滑和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实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十分必要的非常正确的。稳中求进,就是要稳字当头,在稳定中求增长求发展求改善民生。

稳中求进就要求经济稳定增长。首先,中国经济2012年不会像外媒说的那样会紧急迫降或硬着陆,而是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比如8%左右的增长。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阶段,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还比较强,在党的扩大内需方针指引下,需求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旺盛的。中国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各种条件。其次,由于外需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受到比较有力度的调控,消费需求则因受制于居民收入增长不够快难以短期内大幅增长等原因,经济增速将会比过去有所放慢,地方追求GDP短期增速最大化的冲动也遏制不住这种下行趋势,因为现在与2009年不同,不能大规模投放货币,否则很快就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危及社会稳定。因此,中国经济整体上将告别两位数增长,转为常态的7%左右或8%左右的增长。再次,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平均近两位数增长,而面临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由于转型意味着注重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专注于数量和规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弃量保质,使经济增速放缓,并要求经济保持稳定,在稳定中求增长,使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近两年中国东部地区因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速已经放缓,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趋势。

二、继续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基本稳定,表明社会经济总体上是均衡协调的,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基本协调的,因而经济是稳定的。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更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条件下,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有利于经济的有效增长,并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损失,因而从长远看,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最快速的少走弯路的增长。还有,物价稳定经济稳定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物价稳定最有利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物价持续过快上涨,经济不稳定,容易引发社会震荡,影响社会的稳定。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稳定,在稳定中增长,经验证明是一条正确的增长路径。

中国2010年7月起出现新世纪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2011年CPI上涨率为5.4%(其中7月份达6.5%),估计今年CPI上涨率将回落至4%左右。如果按比较全面反映物价上涨水平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则2011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率达8.2%(因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1年全年GDP471564亿元,比2010年的401513亿元实际增长9.2%,名义增长则达17.4%,GDP平减指数为8.2%)。这一轮通胀的原因,一是2009年以来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分充裕形成比较强大的通胀压力;二是全球各个发达经济体奉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导致推高中国的物价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面对年初开始通货膨胀发展势头,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适当收缩货币,强化价格监督检查,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减免蔬菜等流通环节收费,增加猪肉等食品进口,使物价涨幅有所下降,十一、十二月份CPI上涨率分别降到4.2%和4.1%。与此同时,全国31个省份建立了物价上涨与补贴挂钩的联动机制,2011年共给低收入群体和生活困难居民发放价格补贴近百亿元。

尽管2011年治理通货膨胀取得重要进展,但2012年中国通胀压力仍然不小,控制物价上涨过快还应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任务,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上述引发这一轮通胀的三个原因还存在,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减小但未消除,一旦放松货币或者农业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减产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等,CPI就会反弹,重新站到5%以上。最近,央行报告称,有占68.7%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因此,今年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宜大量放水。还要千方百计保证农业稳产增产,保证食品供应。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继续加强价格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总之,要努力使今年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保证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三、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

2012年,中国要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迈出更大的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这两年,我们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资占54.2%,消费占51.6%,净出口占5.8%,说明需求结构有一定改善。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调结构成效总的还不尽如人意。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仍然沿着第二产业高于而第三产业低于GDP平均增速发展,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生态环境总体还在恶化,等等。因此,今年需要在经济稳定条件下,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中国2011年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5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不少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如不及时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扭转城乡、区域、居民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改变教育医疗社保等投入不足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状态,就很难逃脱中等收入陷阱,长时期跨不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从专注于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完全有可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并争取到2020年前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即全国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2008年美元)以上。

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2012年中国要在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民生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连年大幅度增长,而且其增幅一般均大于当年GDP增速加物价涨幅,从而使这几年中国财力相当雄厚。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超过十万亿元,达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仍将在经济增长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这就为财政向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打下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2012年,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和民生项目的投入。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其增速应达到或超过财政支出平均水平,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的稳产增产从而稳定经济。今年财政投向教育的支出,应首次达到占GDP的4%。财政还要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保护环境与生态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等。以上这些,都是属于公共财政支出,其中除三农支出外,都是用于向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增加这方面支出,可以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短缺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改善民生,要做到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经济改革要有新突破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为落实这一精神,首先要对一些难度较大改革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有一些改革攻坚任务由于久拖不决逐渐成为老大难问题,如垄断行业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换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等。这些改革涉及比较重大的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比较大。这就首先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排除既得利益群体的干扰,然后由上而下进行强力推动,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次,要积极推进有利于稳中求进的改革。比较重要的有,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使资金利率能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并逐步改变负利率状态,利率回归为正数,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抑制投机。前一段,我们看到,负利率使不少老百姓都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而是投入到炒股等高风险行业,常常吃亏上当,怨言不少。负利率还必然带来资金的浪费和错配,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不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所以,为了更好地稳定经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需尽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逐步使资源产品价格真正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由于这一改革会引起价格上涨,国家需要给低收入群体予必要的补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比去年小,有利于我们抓住时机在不影响物价基本稳定条件下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从而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第三,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为稳增长稳物价转方式惠民生服务。这也是从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的最重要内容。

Ma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is a Correct Decision to Enhance Steady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Year

ZHANG Zhuoyu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cheng, Beijing 100836)

第2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评论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制定了新的政策方向。其中多数政策,基本延续了近些年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声明第五条,“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后半句,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事实上,中国正逐渐从引进外资为主的国家,转而成为资本输出为主的国家,同时也将从净出口、贸易顺差国,变成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的国家。

中国改革之初,百废待兴,无论从财力、物力、技术和国内市场容量等都非常匮乏。对外经济政策上自然以出口创汇为主要方向。经过了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是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过多的外汇意味着其他国家过高的负债;同时,中国过大的顺差,则以其他国家同等规模的逆差为对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负债国与逆差国不堪重负,产生贸易伙伴进入对立甚至困难状态,中国也将外汇储备安全性风险、出口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

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很远。即使开始出现预警信号也很难让中国全面掉头。2005年开始至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前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就是这种深层矛盾被迫释放的一个结果。

然而人民币被动升值政策,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际贸易和收支不平衡状况。而国内舆论出于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倾向,也使消除不平衡变得举步维艰。其结果是中国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后面临巨大风险。而全球性的进口需求消失,令中国出口产业萎缩,中国人不得不为出口产业的萎缩共同埋单。

但时至今日,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分量,继续执行贸易顺差的政策,已经越来越不可能。所以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冲击稳定下来后,中央决策层需要采取调结构、拉内需和平衡国际收支等结构性调整政策。

“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中国重要的政策思路出现,意味着中国将鼓励大量对外投资并消除贸易顺差的重要转变。但这一政策前半部分“推动出口稳定增长”的表述,则意味着收支平衡的同时出口总量还是要增加,那么相应地,进口增长必须比出口要快得多,才能平衡国际收支,否则只有出口增长,国际收支无法平衡,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

在当前国内外的大环境下,要做到继续出口稳定增长与收支平衡谈何容易,要达到这一长远目标,应从几方面起步。

首先要放弃出口长期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规划,让出口逐步转变为一般性增长的领域。同时要鼓励进口较快增长,除了原有的能源与原材料进口,中国一直希望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进口,将有很大潜力,国外消费品的大幅度增长恐怕也难以避免。

其次,引进外资将不再像过去那样压倒一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已经开始,未来将会从速度和规模上明显加大,符合市场规律的组合投资重要性也将加大。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作用。要想最终达到国际收支平衡,不能指望维持现有的汇率水平,无论我们是否喜欢,人民币将在未来几年基本保持升值趋势。中国经济增速多年超出美欧,人民币适当升值会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平衡。

尤其是欧美为救助经济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导致经济恢复正常增长的中国本币升值的必要性。否则,人民币也将像美元一样失去国际信用。只要欧美经济在2010年缓慢复苏,美元、欧元逐步进入加息通道,人民币重新开始升值,应该不是太远的事。

基于上述分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预示着未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变化。作为中国经济调结构的一个核心,对外经济政策的根本转变,已无可回避。

相信随着明年相关政策的出台,本币逐步升值、减少进口门槛、减缓出口退税、拓宽海外投资等配套措施都将亮相。中国将从被动应付危机向主动出击转变。

第3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 关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得到了完善,并已经成功地由计划经济转变为了市场经济,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那么,为了能够均衡我国政企之间对经济的掌管权利,国家政府开展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双方相互牵制、相互影响,最终得到共同发展。所以,政府为了能够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财政政策是最佳的控制工具,那么,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之间到底存在着则样的关系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很难能够效仿与其他国家,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当中得到发展的。那么,面对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至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明显得到了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自己的问题。

(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率减慢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提出,国家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并逐渐走上了国际化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但是,就最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减缓的现象,GDP的增长总值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平均增速却在不断地小幅度地下降,就比如2008年的统计,其第三季度的GDP增速相比于第二季度来讲降低了1.4%,相比于2007年的总体增速降低了2.3%,虽然就现有的总体GDP总值来讲,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仍然处于平稳,但这少量的下滑现象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我国总体物价上涨速率逐渐下滑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物价上涨十分厉害,物价水平也逐渐提高,但是,总体物价上涨的速率却在下降,尤其是在原材料和燃料方面。据相关材料分析,近几年的原材料、燃料等工业用品的进口价格在不断地上升,且上涨速率在逐年增加,但是,在国内的销售价格的上涨速率却在逐渐降低,面对这样的反差,将影响到相应企业的差价利润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减缓企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对于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来说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进出口贸易顺差下降,影响国内经济利润提升

进出口贸易是连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国外资金流入的重要环节,并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这么多年来对进出口贸易的苦心经营,我国的进出易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国际化经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虽然这对于我国经济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但我们要能够同时意识到我国的进出口顺差在开始慢慢回落,也就是说,许多货物的进出口价格的上涨速率在增加,但销售价格的增速却在小幅度地降低,这样可能会降低我国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虽然现在还没有明显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增速,却已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我国企业利润出现下滑现象

企业,是支持国家经济持续上涨的重要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单元,不论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民企业,不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在开始出现回落,其再生能力受到了抑制,且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造成了企业宏观经济问题。而正是因为大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我国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水平也开始出现了波动,在经营和发展上开始出现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最近几年各种食品问题、企业诈骗问题等都大大地阻碍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造成其利润下滑,甚至是倒闭。

当然,我国宏观经济就整体而言发展是相对平稳的,并仍然保持着上涨的趋势,但是,面对现在增速的小幅度降低,我们决不能够忽视,要能够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改善现有的宏观经济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以保障我国的不断发展。

二、财政政策的运用

所谓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政府根据当下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所用来调节和指导财政部门工作的总体原则,一般是通过政府的支出及税收的政策来极性调节。分别包括了三种运用形式,即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及平衡政策。

(一)财政政策中的收入政策的运用

收入政策,就是指当社会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时,国家能够通过提高税收、增发国债等方式来抑制社会需求的增加,这样一来能够强化中央集团的财政地位,改善了供与求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暂时缓解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收入政策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即因为增加了税率,提高了税收,使得社会人民的生活负担,这样一来容易打击到人民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交税的主动性,这样反而会违背财政政策实施的初衷,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加快国家发展脚步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二)财政政策中的支出政策的运用

相比于收入政策而言,支出政策在激励社会人民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具有加大意义,在政府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也更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经济的支出结构,扩张经济支出的规模,对于提高国家的经济管理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虽然支出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善现有的供求关系,通过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面对收入政策的运用却又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也就是说,当我们既想要增加收入又想要增加支出时,二者就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二者运用的最终结果是不相同的,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国家经济发展迟缓的问题。

(三)财政政策中的平衡政策的运用

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我们一定要能够加大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要能够发现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最为凸显的问题就是供不应求,我们要能够充分地均衡我国的供与求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那么,有效运用财政政策中的平衡政策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通过平衡政策,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我国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做到财政上的平稳发展,准备好足够的平衡基金以备各种财政问题的出现,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各项财政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财政政策的运用是为了能够提高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力度,是为了能够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将各项财政政策相互结合,共同运用,这样才能够为我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发展背景。

三、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一)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具有调控能力

1、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培养宏观经济调控基础

中央财政收入是政府对国家展开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就我国现在的政府财政收入所占国家GDP总值情况来看,其所占比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得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国家税收、增发国债、做好预算外资金的准备等财政方式来为政府聚集更多的财力,从而能够全面提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2、能够优化我国政府的财政结构,保证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国家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保障。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的运用,能够优化我国政府的财政结构,保障政府财政的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平衡,从而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国家公共财政框架。所以,为了能够调整好政府财政的结构,在经济的投入方面一定要能够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首先,我们要加大政府在高兴产业以及知识经济方面的财政支出,从而激发我国高兴技术行业的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其次,我们要能够考虑到国家的开发战略,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促进国家的经济的全面提高;当然,在农业的投入上我们也要加大力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才能够为我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国家福利事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比例,让人民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注,从而激发人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持。

3、能够有效地控制及规范宏观经济中政府的职能

在宏观经济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能够及时地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能够及时地恢复国家经济水平,减少经济损失。所以,政府要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充分重视财政政策的指导作用,刺激国家内需,提高国民经济意识,做好自己的财政预算工作,为市场的经营失灵状况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同时,政府要能够减少对企业经营的管理力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济的干预,运用财政政策的扶持作用来激励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经济水平。

(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拉动社会消费水平,促进宏观经济水平的增长

通过国家对财政政策进行不断地修订和改良,能够有效地提高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并通过对政府财政支出及收入上的平衡,增加了政府对人民生活的投资,提高了人民的工资,从而能够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人民的消费水平,增强人民的消费意识,通过不断地提高国民的消费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往来,这对于全面提升国家的GDP总额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此一来,自然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经济水平。

2、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加速了宏观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不断地改善财政结构时,为了能够提高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效用,提高社会福利保障的投入、提高人民工资并加大对人民的奖励津贴力度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平衡政府的支出与收入,同时让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自己的关心,国家对自己的重视,从而激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去,从而能够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出更多的GDP,这对于加速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3、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实现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有效地控制,财政政策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缓解了政府对我国各企业的管理压力,放宽了我国企业的发展限制,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到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减少了政府的之间参与,这样能够激发我国经济的自由、快速地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逐渐形成一种宏观调控的形象,而财政政策则是强化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我们要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份工具,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军.市场经济与我国的财政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7

[2]王珂.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第4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们获得了近几年国内GDP的相关数据,2010年GDP值401,513、增长率17.8%、第一产业40533.6、第二产业187383.2、第三产业173596。2011年GDP值473,104、增长率17.8%、第一产业47486.2、第二产业220412.8、第三产业205205,2012年GDP值519,470、增长率9.8%、第一产业52374、第二产业35162、第三产业231934、2013年GDP值568,845、增长率9.5%、第一产业56957、第二产业249684、第三产业262204。近几年我国GDP在稳步上升,但受全球经济影响,增长率有所下滑。我国的GDP的增长主要由1三大产业组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大,虽然第三产业在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扩展较大,但由于起步时间较晚,许多法律和体制上还有缺陷需完善。至今,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它与我们日常的基本生活关系密切,发展较为持久和完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会是重点发展产业。由于环境的破坏,高科技生产企业和环保型项目更具有发展潜力。

(二)通货膨胀

近几年,我国通胀率持续增长,各种物价指数均在上升。物价的持续上涨会导致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会因此而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居民消费和工业生产者购进的价格指数都处上升趋势,2011年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指数虽有所下降,但幅度低于居民消费指数上升的幅度。物价上涨,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企业产量、销量都下降,即使工业生产者购进、出厂价格指数有下降也很难居民需求下降这一大缺口。所以,企业要寻求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技术改进、产业链调整、新产品研发、市场需求调研、营销策略改变等都需要考虑。虽然物价上涨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将会导致人们大量货币用于购买实物产品,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和财产保值,而对于股票的投资将会减少,外加上股票市场的持续低迷,所以对于实物生产企业来说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三)利率

宏观角度看,利率的变化不仅能反映出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还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的预期判断,微观角度看,当利率降低后,投资者就可以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获得资金并投入生产和发展。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之后,为减小经济危机冲击,银行在之后逐年调高了贷款利率,以此回笼社会上资本。同样,利率的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企业贷款的成本升高,利润减少。但是,在2012年开始,利率又缓缓下降,这是因为经济危机后,国家经济在慢慢复苏回升,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银行调低了利率,鼓励企业加大投资生产,创造利润,银行从而也能获得收益。所以,在这个时期,对于投资者可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四)国家政策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得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推出更多扶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2010年,国务院发文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民间的闲散资本通过民办的金融机构聚集起来,再贷给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此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实施,使得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民营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对其支持是正相关的”,各种好的政策颁布,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此外国家对环境的不断重视,对于高科技生态环保企业无疑是很好的会。

(五)投资者心理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五年之多,当时崩溃的经济正处于慢慢恢复阶段,但是,恢复的时间和速度却是比较漫长的。由于遭受了重创,国内的股市并不十分乐观,大多数的证券走势都是停滞不前并还有下滑趋势,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不足,纷纷保持观望态度,而这恰好给实物投资项目带来契机。资金只有流动起来才会带来收益,面对证券市场的不景气,投资者心理产生变化,对实物投资将会更有兴趣和期望,从而带来机遇。

二、总结分析

第5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消费率;金融抑制

一、背景:我国消费率的特征

内需不振,特别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深受国内外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面临外需大幅紧缩的情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第一次提出并实施了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当时,一个有力的依据是,居民消费率由1980年代初的52.8%波动下降到1997年的45.3%,下降了7个百分点。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进入2000年,居民消费率不但未能止住下滑的势头,而且持续下滑,至2008年降为35.3%(见图1)。

从国际间数据比较来看,我国消费率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偏低的。从表1可以看出,同属发展中国家,“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2007年消费率是表中发展中国家最低的,仍然比中国高16个百分点。以2005年数据为准,美国和英国的消费率最高,为86.5%,高出我国近36个百分点。这个差距确实太大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国际数据。经作者整理。

注:na表示数据暂时不可获得,下同。

针对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状况,我国央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刺激消费:

(一)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自1998年5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起,我国消费信贷从无到有,增长很快。到2007年底,未偿消费贷款总额达3.2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8%,占金融机构贷款份额也从1999年的1.5%增长到2007年的12.5%。

(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入第一个降息周期,中国人民银行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由10.98%下降到2002年2月21日的1.98%,下降了9个百分点。“次贷危机” 爆发后,我国进入第二个降息周期,2008年9月至12月四个月时间内,央行先后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分别累积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调整频率和幅度均为我国金融史上所罕见。

同时,由于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中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的力度。

(三)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注入大量流动性。2009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余额为 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同期,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0万亿元,同比增长31.7%,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上半年比2007年全年新增贷款还要多一万亿元,增幅之大已远远超过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无论是与发展中国家,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最低水平,且进入2000年以来,呈现出加速下降的态势,这既与消费率演进规律相悖,也与我国政策背景不符。可以看出,我国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影响我国消费率的根本因素分析:国际比较

如果从时间上追溯的话,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为什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却出现居民消费持续下降、城乡消费差距扩大、提振消费政策难以奏效的局面呢?不少专家学者指出由于我国医疗、教育、社保方面不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不强,这是引起我国消费率近几年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节希望通过几组国际数据的横向比较,说明制约我国消费需求不振,消费结构不合理的体制和制度上的因素:

(一)储蓄率居高不下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是导致我国低消费率的关键因素,不少专家学者都是通过研究高储蓄率来研究我国的低消费率的。Kuijs(2007)认为从数量上看,高储蓄率至少解释了中国低消费率的20%。

从表2可以看出,与以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亚洲相比,储蓄率最高的马来西亚为36.3%,比中国低5.8个百分点。我国储蓄率比表中亚洲国家平均水平高出11.3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中,储蓄率最高的日本为26.5%,比中国低15.6个百分点,表中发达国家储蓄率平均水平与中国的差额为22.5个百分点。

另外,中国的储蓄率还具有一些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中国储蓄率近几年逐年上升。2000年为36.8%,到2006年上升为50.6%。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储蓄率相对稳定,进入2007年还略有下降。

二是中国居民储蓄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人们直觉不一致的地方是:造成中国总储蓄率在近几年呈上升态势的是企业储蓄率的连年递增,而非居民储蓄率上升所致。相反,居民储蓄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政府储蓄率则呈倒“U”型趋势。从表3来看,企业储蓄率2000年为15.3%,到2006年为28.3%,增加了约一倍。造成我国企业储蓄率直线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在国有经济“抓大放小”改革中,国企不再承担职工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及教育等社会责任,其利润率自然上升,留成收益增加,造成企业储蓄率大幅度上升。企业利润上升的背后是企业职工被迫承担改革成本,特别是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居民自己承担医疗、社会保险及教育等支出,因此在企业储蓄率直线上升的同时出现了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局面。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第二产业比重过重,第三产业比重过轻,形成了重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不合理产业结构。表4显示:2000年三次产业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3.6%、29.2%和67.1%,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1.7%、48.1%和40.2%,从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来看,未来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业,降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三)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造成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的根本性因素。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结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穷困陷阱”。这种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消费也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人差距扩大成为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不平等指数是倒数第二位的,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却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到2003年,中国收入不平等指数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以收入分配差距大著称的巴西和阿根廷。并且,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呈持续走高的趋势。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率已达到45.7%,城乡收入差距在4至6倍左右。而2007年全国城乡收入比为3.31,2000年城乡收入比只有2.79。

(四)社会保障程度低

社会保障程度高有助于“对冲”消费者未来不确定性风险,减少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表5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1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50%之间,比如美国,近几年社会保障支出虽有所下降,但2006年其社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保持在35%以上。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一般会低于发达国家,以印度、韩国为例,2005年,两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7%左右,也比我国高出6个百分点。多年来,中国储蓄率在全球排名第一,虽然高储蓄率是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保证,但造成储蓄率高增长的根本原因并非完全是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宁愿承受负利率也要将钱存入银行。所以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只有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如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支出等等,才能免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也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我国居民储蓄率,刺激消费需求。

(五)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反映到利率上,指政府将银行利率控制在均衡市场利率水平以下。存在金融抑制的国家往往有意识地实行低利率政策为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从国际数据比较来看,经济增长率与资本的成本是接近相等的。在发达国家,经济真实增长率与真实利率的差额也是很小的。据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01-2005年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平均为2.2%,而真实利率为1.2%,两者相差1个百分点;同属“金砖四国”的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差额也没有中国这么大(见图3)。造成差额过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另外,人为压低利率水平,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导致资本收益率高企。当然,这是在利率管制环境下,通过人为扭曲利率水平来实现的。

简而言之,我国消费率偏低是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的。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劳动力容纳能力有限,加上户籍制度等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限制农户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向资本倾斜。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下降,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不振,最终导致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值得指出的是,1990年代末以来的国企改革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减员”确实达到了“增效”的目的,然而,其增效的背后是把诸如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包袱扔给了社会,自己轻装上阵。在国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居民只能自己承担改革成本,这是造成居民不敢消费的主要原因。

三、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实证分析

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为何多次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均没有改变我国消费率下降的趋势,消费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受阻,还是消费受制于制度性、结构性因素,货币政策力有不逮呢?如果是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则应从消除金融抑制方面入手,疏通传导渠道;如果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不是在货币供给的层面,则应认识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转而以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为主,货币政策起协调配合的作用。这些问题,在我国面临外需大幅紧缩的外部环境下,是很值得研讨的现实问题。下面从实证角度对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效果进行检验,以期为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参照余永定(2000)的消费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调节消费需求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函数形式也取为对数线性,回归方程为:

式一中,消费(C)的数据来自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中的消费部分 , 取其中的城镇居民消费这一部分。W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作为对比检验,本文同时用单纯的工资性收入(GZ)作为收入的备择变量进行检验 。储蓄S0采用的是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数据,滞后一期进入回归方程。价格P采用的是CPI指数,由于该指数只能找到1985年之后数据,1985年以前的则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 。W/ P(或GZ/P)和 S0/ P是将名义收入(名义工资)和名义存款除以物价指数换算为实际收入(实际工资)和实际储蓄。利率i取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平均利率 。同时,本文用真实利率作备择变量,用于检验金融抑制对消费的影响。真实利率(ri)等于一年期储蓄存款平均利率平减当年通货膨胀率。

为了检验信贷渠道的影响,本文设信贷增长率(credit)变量。这里用M2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来表示通货膨胀预期Pe 。同时,为了检验产业结构和其他体制性因素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本文用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作为变量(policy),以第二产业产值除以总产值而得。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设二值变量year98 ,进行检验。以上数据均可通过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统计数据网得到。整个数据的样本期为 1978 -2008年。

运用统计软件,最终结果如下:

以上结果经过异方差调整,调整后R的平方为0.93,说明居民消费率变动的93%,可用上述模型解释。式二中,* 表示在10%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水平上显著。对比余永定(2000)等人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cpi、pe和i的符号均一致,但是收入变量不显著,GZ变量则与预期相反。这里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pe系数比余永定(2000)等人的要小,则不显著;收入变量不显著,没有进入方程。而在余永定(2000)等人的模型中,收入变量是对消费影响最重要的因素,系数高达0.31,说明收入每提高1%,消费就会上升0.31%。在式二中,cpi系数为0.31,恰好与余永定(2000)等人模型中的收入变量系数相等。这或许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是成立的。由于在余永定(2000)等人的模型中,cpi代表的是经济增长景气,根据奥肯定理(Okun's law),就业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关系,因此,cpi与收入(W)和工资(GZ)之间当呈正相关关系。由于三者之间有着这种理论关系,不可避免会出现系列相关,所以就出现了收入(W)系数不显著,工资(GZ)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反的结果。这是对回归结果解释时,需要特别小心的地方。

就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看,信贷渠道(credit)系数不显著,说明我国信贷渠道在刺激消费时效果不明显。利率系数则表明其显著地、反向地影响消费,说明在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上,利率渠道比信贷渠道更有效。反映我国金融抑制的变量――真实利率(ri)对居民消费率有着显著的、负向的影响,这与本文强调的金融抑制对消费需求的负效应是一致的。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反映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变量policy对消费率的影响不仅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而且在经济意义上也是显著的。从系数数值来看,它是所有回归系数中最大的。其数值表明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就平均下降0.45个百分点。Year98不显著,说明并没有必要设此变量。

四、结论和建议

总结上面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一)影响我国消费率的因素复杂多样,医疗、教育、社保方面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初次分配倾向资本,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金融抑制等均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增长缓慢,分配倾向资本,造成居民无钱消费;医疗、教育、社保方面不健全,预期支出增加,导致居民不敢消费;金融抑制下,缺乏财富效应,使得居民不能借贷消费。在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金融无法发挥其跨期配置资源、平滑消费的功能,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刺激消费时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刺激消费时,利率政策比信贷政策更有效。一方面,由于我国存在普遍的金融抑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倾向于“国有企业、大企业和上市企业”,对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信贷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造成信贷政策传导受阻。另一方面,我国居民大部分金融资产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政策可以很有效地影响居民从存款中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因此,利率工具相对信贷工具更有效。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首先,从短期看,应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足。应鼓励商业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政府则需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力度,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商业银行还应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拓展居民消费信贷业务。

其次,从中期看,应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金融抑制,充分发挥多层次、成熟的金融体系对居民消费的综合促进作用。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债券市场等融资性金融市场以丰富居民投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居民储蓄率。着力培育共同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性投资者,给城乡居民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资本市场要做好投资者利益保护工作,利用股市的财富效应刺激消费。

最后,从长期来看,大力改善社会保障状况、切实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尽快缩小城乡居民再分配差距是促进消费增长,优化消费结构的根本之路。货币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是通过发展保险机构特别是商业性社会保障的保险机构,来化解居民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减少国家在提供社会保障体系方面面临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李扬,“高储蓄率之上的中国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8年第15期。

[2]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经济研究》,1999 年第 11 期。

[3]王小鲁,“收入差距过大: 储蓄过度消费不足的内在原因”,《开放导报》,2007年10月。

[4]易宪容,袁秀明,“金融抑制下低利率政策对我国经济成长负效应分析”,《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余永定,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理论与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6]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 pbc.省略/detail.asp?col=4200&ID=283,2009-3-24。

[7]Bert Hofman and Louis Kuijs, “Rebalancing China's Growt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y held at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October 19, 2007.

[8]Lardy, Nicholas, 2006, “China: Toward a Consumption-Driven Growth Path,”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olicy Brief No. 06-6.

第6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应对金融危机,实行新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与过去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其特点为:一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广,经济形势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要复杂、严峻,而且经济形势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二是从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转换速度之快、之明显,是历年来我国宏观调控中少有的现象。三是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不仅提出扩大支出,也以结构性减税相配合,如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为此将减收1200亿元。而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措施,但总的财政调控手段是增支不减税,因此,此次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代表的减税措施,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名副其实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四是在扩大支出方面,除了以投资拉动来扩大内需的惯常做法外,也强调向民生领域倾斜。在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至少五项措施都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五是我国近些年经济保持了10%以上的持续增长,财政收入更是连年攀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上述五个特点,说明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于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新积极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要找准定位

从宏观经济总需求构成看,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从国民经济核算构成看,这“三大需求”具体表现为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从对各具体需求的界定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是消费与投资,外需则表现为净出口。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近些年“三大需求”的比例关系有如下特点:一是消费率与投资率在“三大需求”中占主导。二是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趋降;两者有一定的互补性,即投资率高时,消费率低,反之亦然。三是净出口率在经过几年的低位徘徊后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再从“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看,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基本上低于投资,消费与投资的贡献及拉动呈现此降彼升的趋势,净出口的贡献及拉动与前两者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尽管近几年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增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三大需求”中,投资与消费占主导,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作用明显,净出口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显然不及投资与消费的作用大。投资与消费构成了我国的内需,由此看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是投资与消费,即内需,而投资的作用有大于消费的趋势。

当前各地出台的一些措施,投资占了相当的比重。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方式虽然见效快,但也往往易于导致投资边际效率下降、投资过热、盲目建设与重复建设、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等消极后果,不仅延迟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可能埋下下一阶段经济过热的隐患,造成经济运行出现很大的波动性。在过去“高投资、高增长”发展战略的惯性作用下,扭转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下滑的趋势,对于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扩大内需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扩大内需,国民收入分配应向居民倾斜

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在短期内确实达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但从长期看,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消费。消费不振,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有后顾之忧,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进行预防性储蓄,以应对在这些方面意想不到的大额支出,这也是我国为何近几年消费率下降、储蓄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是大额支出,造成广大消费者即使有消费需求,也没有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更为重要的是,从政府和居民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整体上呈现政府上升、居民下降的趋势,国家财政收入近些年的高速增长,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

第7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历史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就业理论为核心,而就业理论的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的均衡,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而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如果有效需求不足,那就达不到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是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均衡还是在较低水平上实现均衡要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等规律的作用,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凯恩斯主义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其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

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税制、利率和其它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在刺激投资方面,凯恩斯认为,投资主要是国家投资,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放在私人手中,应该由国家负起投资的责任。

凯恩斯主义的目标是使国家达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以减轻经济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经济发生衰退时,政府应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经济从萧条中解救出来;当市场经济运行过热而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冷却过热的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通过采用扩张或收缩的宏观政策来调节和控制经济,尽量避免过度的上下波动,以获得稳定发展。凯恩斯主义客观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政府干预机制确实缓和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矛盾,促进了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尽管各国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采取调控措施,通过动员市场外的因素来培育完善市场机制,最终使经济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是由于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该理论并非总是有效。历史上各国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都带来不少副作用,主要包括政府预算规模不断膨胀、财政赤字增大和政府债务不断增加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恩斯主义只是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应付经济困局的一种方案,其自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凯恩斯主义的沉重打击是2O世纪70年代的两次国际石油危机,该危机直接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里。凯恩斯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因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非自愿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会同时并存的。当然,滞胀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就像任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归功于某一种理论一样。因此,借鉴凯恩斯主义一定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制度条件,科学地实施理论的“本土化战略”,决不能盲目照搬或简单套用。

三、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2007年以来,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消费品中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是,由于其余消费品价格上涨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最近几年,中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快,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等供应紧张,但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中,餐饮业、汽车、家电、服装等行业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问题较大,导致此类商品降价压力很大。因此,如何拉动内需仍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2006—2010年,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l1.2%,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就业量没有明显增加。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经济增长恢复相对显著,但是失业率不仅没有相应下降,反而继续上升。近几年,隐性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来愈严重,中国陷入了经济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怪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宏观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但是,环境恶化、资源分配不合理、失业人口增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总需求疲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金融体系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失业人口较多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运用凯思斯主义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从1993年7月开始我国采取紧缩政策,使经济在1996--1997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然而,市场需求在经历了“短缺”、“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发展阶段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这种“过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出现的,属于发达国家早期出现的那种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有效需求”不足。因此,研究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重要的意义。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济结构失衡。其一是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增长,而且也限制了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其二是地区发展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东部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即通过宏观调控促进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在财政政策方面

一是要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要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要调整税种和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四是要努力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对长期失业无助群体施行社会救济。

(二)在货币政策方面

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不变或微有上升,提倡和鼓励自由贸易,努力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修改,积极协调国际贸易纠纷,积极扩大出口,适度引导进口,力保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

(四)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等都需要由投资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政府要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

(五)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靠市场来引导劳动力供应,重视发展能够多吸纳劳动力的各种就业形式并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机制,使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其引导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的作用。同时,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8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1.1内部因素

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过快,远超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国务院于2008年11月决定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同时推出了4万亿投资振兴计划和新增信贷9.6万亿元。2009年末和2010末,M2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7%和19.7%。与此同时,CPI从2009年的1.9%上升至2010年的4.6%。此外,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不断增加。在现行的银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占款迫使央行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同时,面对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和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的大量涌入,为了平衡人民币和外币的供求关系,国家不得不向外汇市场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使得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增加。

1.2外部因素

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许多国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美国不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人民币造成了升值压力,在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而采取的增发货币的措施,无疑会造成国内的流动性过剩,推动通货膨胀。并且,美国滥发货币,必然会抬高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并且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较重,容易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造成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2人民币内贬外升的影响

2.1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影响

随着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外产品,如:流行起来的服装奶粉等海外代购、更多的人购买进口汽车等国外奢侈品、出国旅游的人不断增多等,会给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同时,出口贸易的不景气,迫使企业采取裁员措施,很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我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是美元,一旦美元相对于人民币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蒙受巨额损失。(3)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的升值预期,吸引大量热钱涌入我国,这些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套利成功后,这些资本会纷纷外逃,极易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激起金融货币危机,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4)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成本也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提高,使得投资利润下降,他们可能转而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阻碍了我国对先进设备和创新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利。

2.2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人民币贬值导致国内市场上物价飞涨,超过了收入的提高幅度,人们手中的钱“不经使”,使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下降。而通货膨胀的预期又助推人们出现“货币幻觉”,大量的资金流向投机活动,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阻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买涨不买跌的大众消费心理,会误导企业极力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一旦经济收缩则企业难以自立等等。

3对策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产生于共同的经济体制因素。从根本上讲,决定货币国内外价值的因素不同是导致货币内外价值背离的根本原因。货币的国内价值主要受国内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货币的对外价值主要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因此要恢复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统一,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

3.1取消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积极拉动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国际收支几年来保持巨额的双顺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伴随而来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反观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多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它们以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70%,人民币升值将使这些企业的利润锐减,给这些企业以致命的打击。所以本文认为,对外贸易战略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合理的调整,比如适当地降低甚至取消进口关税、积极将大额的外汇储备用于进口我国紧缺物资和高精尖等产品的购买。不仅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且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此外,在外贸不景气的情况下,应积极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保持我国经济持久健康发展。

3.2有选择地利用外资,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与流向

近几年,为了追求丰厚的投资回报,大量外商的直接投资投向了房地产业,推动了房地产业价格不断攀升,助长了通货膨胀。并且在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集中投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将产品返销到发达国家,不仅不能造福我国的居民,而且加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因此,在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要制定出有关的限制规定,有选择地利用外资,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引导外资从劳动密集型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此外,由于引进外资的数量往往被认定为体现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通常会导致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所以应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善这种恶劣风气。

3.3加强金融监管,放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热钱肯定会大量涌入中国。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主要有三类: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和地下钱庄项目。我国目前对第一类管制得比较严,进出成本相对其他国家较高,热钱进入中国主要通过与外资企业相勾结进行虚假贸易,尤其是借助服务贸易。因此,在坚持资本项目监管的前提下,要加强协调联动,加大对外汇的监管力度。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是热钱大量涌入中国的根本诱因,应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适当放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空间,打破人民币单边直升的预期,从而从根本上遏制热钱大量涌入中国。

3.4加强国际间沟通协作,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第9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

出于对经济前景持续恶化的担忧,美联储12月份将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到0―0.25%,利率政策调整已经没有空间,而且降息对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很大。未来美联储只能单纯通过提供流动性来缓解信贷紧缩,但是美联储定向提供流动性的范围和幅度不可能太大,对中小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几乎没有影响。在减税和救市方案出台后,未来可选的财税政策将更加有限。

一、美国经济可能经历5年左右的调整

表面看,金融动荡加剧了美国经济调整的幅度。实际上,金融动荡的形成反映了美国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严重背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美国经济调整有很多复杂的内部因素,这些因素的叠加可能会导致美国经历5年左右调整。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调整,金融动荡加大调整深度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成本,信息技术进入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在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下,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债券迅速泛滥;当美联储大幅提高利率后,次贷风险开始显现。金融动荡导致金融泡沫破灭必然加大经济调整的幅度。IMF警告:金融动荡如果扩散到银行领域,就更容易引起长期的经济下滑。

本轮金融泡沫的形成,也带来了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推升了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尽管国际原油价格从7月份的每桶147美元回调到40美元以下,国际石油价格的这种走势增加了美国经济深度调整的可能。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了2―3年的负增长,并迫使美国经历10年之久的通胀煎熬。

(二)短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将对经济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

为应对危机,美国采取了降低利率、注入流动性和回收不良资产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没能有效改变经济周期性走势,反而会给经济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没有有效改变市场信心和信贷条件,反而可能带来未来流动性过剩和长期通胀,将显著增加经济长期调整的难度。

另一方面,大量回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将加重财政负担,导致赤字上升,未来必然提高税率或放任通胀。2003年以来美国财政状况有明显好转,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4.8%下降到2007年的2.5%,有条件实行更加积极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美国净债务占GDP的比重2007年为44%,低于1992―2001年48%的平均水平,仍是近年来新高,政府大量回收不良资产将显著增加债务比重。

(三)金融市场将经历较长时间调整,以重建金融和市场信心

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动荡,暴露了金融市场体系中很多深层次问题。目前,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实行技术上的零利率政策,使得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失去调整空间。美国经济可能至大萧条后第二次面临“流动性陷阱”,经济长期调整将难以避免。

同时,金融危机仍在发展,目前已演变为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2008年市场的剧烈动荡已经迫使美国金融体系开始调整,投资银行体系已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受美联储监管。未来1―2年市场信心难以恢复,金融动荡仍将持续。此次金融动荡集中表现为缺乏监管导致过度投机;因此,金融市

场和监管体系调整会经历较长时间,市场信心也难在短期重建。

二、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

(一)美国经济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特别是出口来传导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经济减速导致进口减速,带动我国外需增长显著放缓,企业普遍面临困难,就业形势急剧恶化。2001年美国经济急剧减速2.9个百分点,导致对中国进口产品需求减速20个百分点,引致中国总出口减速21个百分点。统计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美国经济每减速1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放缓8个百分点,中国总出口增速放缓7个百分点。

(二)美国金融动荡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也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波动

美国金融动荡导致股价大跌,给我国的外汇储备和国内金融机构造成直接冲击。除外汇储备,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美元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金融动荡导致全球股价大跌必然导致资产大幅缩水。同时,我国金融机构大量持有美国金融机构债券,美国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市场信心影响必然比以往要大得多。9月份,华尔街金融机构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我国股市大跌,银行等金融股领跌大盘。

(三)美国经济波动增大了外资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

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逐渐减少,但是美国经济波动使得短期资本流动更加复杂。2007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57.1亿美元,仅占美国对外投资的1.8%;与2002年比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1.3倍,对华投资反而大幅减少。但是,我国现行监管体系对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异动缺乏有效监管,没有充分考虑香港在投机资本流动方面的特殊作用,金融开放过快和企业在境外大规模上市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短期投机资本的异动对金融稳定的不确定风险显著增加。

(四)美国经济波动也迫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较大调整

美国经济减速,信贷紧缩,促使美联储放松银根,联邦政府出台经济激励和救市方案,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带来明显的影响。上半年,美联储急剧降息,并不断注入流动性,导致全球普遍面临通胀压力。期间,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人民银行利率调整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反通胀难度显著加大。由于信贷条件和外部市场双双恶化,我国很多企业也陷入困境,人民银行相应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我国也在11月份启动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并将“保增长”作为近期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五)美国不仅会利用双边对话机制影响我国经济决策,也可能挑起新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