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利与弊 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 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 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 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探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及效果 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 浅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微博与突发事件的传播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 突发事件中微博信息的传播与管理 浅析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管理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扩音效用”的理论探析 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效应 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影响模式研究综述 高校在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机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标签功能是指在微博发言中,在关键字前加上“#”号,用以突出的效果,并产生关键字超链接,从而起到信息的过滤作用。伦敦骚乱所采用的标签是#londonriots,最开始是人们是在网上用这个标签议论这件事,随着事件的发展开始成为事发地点实时播报站。后来有热心人就用Twitter的这个功能过滤了信息流制作了事件地图。
③: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④:《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2亿》,2011年8月19日《经济晚报》,第10版。
⑤:《Twitter用户每日推特量已超过2亿条》,中国信息产业网,http://.cn/internet/content/2011-07/04/content_890489.htm
⑥:喻国明、陈瑞:《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处理策略为例》,《新闻写作》2009年第5期,第57-59页.
【参考文献】
[1]谢尔・以色列.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10.
[2]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1-20.
[3]蔡晓婷.突发性事件中的微博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6):78-79.
[4]荣婷.简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J].青年作家,2010(11):76-77.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分析 河北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当前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掌握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给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特对2008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如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数据来源于河北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监测报告系统,所有事件均已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了临床、流行病学、实验室等专业调查证实。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概况 2008年河北省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0起,报告发病2 416人,死亡23人。其中一般事件97起,较大事件2起,重大事件1起,无特别重大事件。
2.2 事件分布
2.2.1 时间分布:全年12个月,出现了2个高峰,即3~5月和12月,分别报告53起、14起,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3%、14%。2次高峰共报告67起,占事件总数的67%。见图1。
2.2.2 地区分布:全省11市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其中,石家庄市最多,共报告40起(40%);承德市次之,共报告17起(17%),其他市均在10起以下。
2.2.3 人群分布:100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学校、幼托机构等报告共89起(89%);发病2 251人,无死亡病例;其中小学70起,中学12起,其他学校7起;城市学校43起,农村学校46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部为传染病疫情。
图1 2008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间分布图
2.2.4 类型分布:事件主要以传染病疫情为主,报告94起(94%);职业中毒和环境因素事件分别3起,各占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以水痘为主,共报告50(50%);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20(20%);风疹13起(13%);其他11起,包括甲型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各2起,戊型肝炎、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感冒和其他传染病各1起。见图2。
图2 2008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分布图
2.3 2008年与2007年比较 2008年与2007年相比,报告事件数、发病数、死亡数分别下降了45.7%、47.2%、34.3%。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分别下降44.3%和80.0%。2007至2008年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见表1。表1 2007与2008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
3 讨论
2008年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以传染病为主、分布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并呈现季节性高峰,这与近几年情况基本一致。但也呈现本年度特点:(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幅度下降。全年报告事件数、病例数、死亡数较2007年分别下降45.7%、47.2%、34.3%。(2)全年未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职业中毒事件有回升趋势。全年共报告3起职业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为68人和17人。发生的1起重大职业中毒事件主要是由于炼钢高炉煤气泄露导致,死亡17人,占全年事件总死亡数的73.9%(17/23)。考虑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与河北省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措施落实较好有关,同时,也与2008年全省开展“迎奥运、保安全”活动,进一步加强联防联控,加大防控力度有关。
综上所述,学校是人群集中的场所,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流行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近年来,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这与我国现阶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趋势相似。并且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快、传播力强,极容易在适宜年龄人口密集的场所发生,如学校、幼儿园等[2]。因此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是做好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要组成部分[3],也是当前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工作的重点,尤其要加强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并加大与教育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加强晨检和学生因病缺课情况统计[3],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24.
作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其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其突然性的特点,对于媒体来说,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也是对媒体日常工作和新闻报道总体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同时,在资讯传播手段异常丰富的今天,谁抢占了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谁就会有效赢得受众!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新闻媒体能够构建起一套有效的新闻应急指挥机制,对于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明晰突发事件概念,认清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说起突发事件的概念,我国在相关法律中已有明确的界定,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11年的温州“7.23”动车事故等。此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都是猝不及防,无法预知。在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的同时,同样会给关注此事件的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和震撼。同时,突然发生的灾难,也会造成人们对信息需求的饥渴,并成为短时间内社会关注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对于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有关专家形象的比喻说,突发事件是检验媒体能力的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并且不断演进的情况下,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将是无可替代的,即媒体将扮演信息沟通者的角色。一般情况下,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过程就是媒体对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因为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因此,媒体应对突发事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机制不畅,制约突发事件报道的有序进行
首先,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条条框框较多,影响报道效果。由于突发事件包涵着许多负面新闻信息,对其报道会引起社会诸多不良反应,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国遂行和平演变图谋,突发事件报道稍微拿捏不准,就会为敌对势力所利用,这就导致这类报道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从而使传播效果难以把握,使新闻管理部门和大众传媒陷入两难境地。从而造成长期以来,对待突发事件的报道,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即能捂就捂,能不报就不报的情况。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手机等自媒体的兴起,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已经无法再进行拖延,从而加速相关主流媒体和新闻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报道上,采取更进一步的开放态度。
其次,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媒体机制不健全,影响突发事件报道。如上所述,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复杂性,因此,在既往的年代里,无论是从主管部门,还是相关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采取的基本是捂与拖的策略,并未建立有效的机制,制度与法律。然而在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信息传播手段日趋丰富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的制度和法律做保障,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在管理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相关信息需要迅疾传播,然而一些媒体仍旧按部就班地进行,往往会导致丧失报道的最佳时机小国的出现,从而会影响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条条框框的束缚,制度的缺失造就了当前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关制约因素仍然未得到彻底的清除,这就需要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和应急机制。从而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出击,迅速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制高点,从而赢得主动权。
三、构建完善的应急机制,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
首先,要有完善的领导体系。由于突发事件报道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因此,对突发实现的报道必须具备精准的判断和协调指挥机制。有鉴于此,建立高效的领导体系,是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的重要环节。启动突发事件下领导机制,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
其次,制定突发事件报道应急预案,有准备之战。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损失程度,突发事件有重大突发事件,一般突发事件等特点。那么根据突发事件的程度,以及自身媒体的特点,对突发事件报道的规模、手段、方式等制定详细的预案,使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自身能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根据预案分级制度,动用相应的报道规模和资源,从而确保突发事件的报道高效运行。
其三,做好人员的统一调配和储备,发挥招之能来,来之能占的功能。做好应对突发事件,人员的储备必不可少,从信息采集,到,期间涉及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多个工种。因此,能够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第一时间,打破部门层级限制,建立以报道突发事件为核心的特别任务编组尤为重要。
其四,构建技术保障体系,为突发事件提供后勤支援。面对突发事件,抢新闻是当务之急。谁能抢先发出消息,谁就占领了突发事件的制高点。那么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技术保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下,媒体的报道已经开始由今日报道发展到现在报道的阶段。因此,在今天的突发事件报道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连线报道。就是这简简单单的连线,首先我们就要准备的就是通信传输手段的准备,如卫星电话,3G传输设备等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做好新闻的时时报道提供了基础,而这些技术设备的支持,就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以准备,以保证事件发生时,设备能够即启即用。
四、建立于政府沟通机制,确保获得准确信息
【关键词】思想政治;突发事件;信息传递;舆论引导
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行、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等原因影响,我国各类突发事件明显增多。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影响范围广、短期冲击力大、难以预测并合理防范等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团结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但是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是,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应对和处理,那么就会在冲击原有稳定局面的同时,促使对原有体制机制或者通俗做法进行改进和提高,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对于恰当的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引导
突发事件难以预期和防范的特点,使其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冲击巨大。当突发事件来临时,人民的情绪和心理波动非常重大,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得到修正和平复。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刚刚产生的早期,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引导,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稳压器”非常重要。具体来说,一是要及时、准确、完整、迅速地向公众传播突发事件的真实、有效信息,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坚决杜绝一切无根据、无理由的猜测和以讹传讹行为,消除因为真实信息的匮乏而引起的人们的恐慌,这是政府维持公信力的关键。很多时候简单的突发事件变得范围扩大或者难以应对,就是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告诉人民群众真实的事件情况,而是放任流言满天飞,造成局面难以控制。二是要及时加强舆论引导,消除各种负面情绪,发挥舆论热点的激发和聚合力量,尤其是要加强对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正确引导,及时传递政府的正面应对信息,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救援行动,传播处理突发事件取得的最新进展,传播科学抗击突发事件的方式方法,防止事态的扩大和恶化。要多方面的展现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为积极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付出的努力,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去应对社会各界的各种猜测和质疑,向社会传递出积极的正能量。在勇敢承认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同时,要通过持续报道先进案例、感人事迹等方式积极展现出政府为将损失减小到最低、最大程度的保全人民群众的利益所显现出的光辉形象。
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唤起人民群众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与共识
在突发事件开始发生时,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引导,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唤起人民群众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与共识,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定心丸”。突发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及时帮助引导人民群众回归正常生活。事实上,社会心理蕴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如果不注意对群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就很难形成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只有积极的加以领导,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 才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能够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群体合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坚持领导、顶层设计、统筹指挥。越是复杂工程和险重任务,越要加强集体领导,这是合理准确应对突发事件的根本动力。要坚持集体领导,在涉及利益问题时突出公平公正,做到规则在前、谋划在前、拼搏在前,团结引领人民群众保持思想高度统一,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声音喊到底,一股干劲干到底。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要严守纪律、听从指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灵活多样,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自觉地参与到突发事件当中。在突发事件开始发生后,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突发事件现象稳定局面,然后深入到突发事件波及的人民群众中间,一方面及时了解群众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注意加强对群众思想动态的掌握,适时传递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决心与信心,通过及时而恰当的心理疏导,给人民群众加油鼓劲、鼓舞士气,激发起群众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共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人民群众有信心、有勇气、有担当,用积极的行动、积极的作为去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
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善后以提升民族精神和品格
突发事件通常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给人民群众造成利益损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是,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促使对原有体制机制或者通俗做法进行改进和提高,也会提高整个民族共同应对困难的决心和凝聚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民群众对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所以,每一次突发事件发生后,都要及时的进行总结,一方面要针对之前相对薄弱或者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进行优化,针对之前缺失的或者不能适应最新形势要求的应急预案进行更新和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相对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善后以提升民族精神和品格,及时回顾、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针对全体人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展现出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品质,要及时的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可以让英雄流血流汗,但决不能让英雄流泪受委屈,要让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历过大险、受过大苦、吃过大亏的人民群众得到应有的补偿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全体国民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和定力,才能激发起全体国民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李佳.试分析事业单位思政教育现状和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6/06.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突发性
一、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回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突发性事件,当然,这个看法在我国也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事件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紧急处理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从笔者得从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初步的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在它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从发生的原因上看我们很难简单的说它是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动员各种应急系统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不正当处理还可能使危害升级或者卷土重来;而且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也还需要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和保健措施来稳定。
3.威胁性。突发事件的威胁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疾病突然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的范畴。
4.可控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及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及时的预警机制可以防范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快速的紧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完善的善后协调机制也可以稳定灾情,防止危机卷土重来。总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预防、控制和减少危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的相关阐述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我国学界主要定义为,有以下几种:
1.相关法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阐述。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以“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界定突发性。根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实质是从公安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结果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忽略了的其他方面的分析,导致处置过程中的被动甚至处置不当。
2.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结合来研究“”,指出:所谓“”,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定义前后两部分所指称的在性质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别,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范围。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定义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事情情况。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性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不不是也不可能无端的发生,虽然每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长期的积怨和利益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发生的。作为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其本质都是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的现实表现。因此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利益群体呈多样性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目前主要群体是企业下岗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等。尤其是在国企改革中因企业工资、奖金、失业保险金、退休金的发放拖欠或数量短缺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参与此类的人数也最多,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岗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3.改革措施不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失误,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经营户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改革后未能层层建立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系统控制方面缺乏经验;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等等。
4.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源于经济利益冲突
利益矛盾既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一切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据调查沈阳市绝大多数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除蚁力神养殖户、下岗工人、拆迁户等的上访事件外,其他即使一些以政治、文化等为直接原因的,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5.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缺乏法律知识,缺乏信任
法治知识的缺乏性,是上访群体形成“事件”的又一原因。法治知识的缺乏,使上访群体直接地形成为的不乏其例。上访群体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而盲目地选择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治知识一知半解,而便利地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在斟酌再三、权衡诉讼成本后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虽多,而累于诉讼程序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精通旨要,而在核计了诉讼成本与诉讼效果后选择了上访等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阶段性 宣传部门 角色定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和速度得到快速拓展和提升。几乎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的信息都无法被人为阻隔传播,突发事件更是如此。高等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校园内的突发事件更容易被人们敏感的神经所捕捉。然而,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的封闭式行政处理方法,不但授人以柄,还给谣言留下了生存空间,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正确认识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努力做到把握舆论主动权、提高舆论公信力,切实提高高等院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对高校宣传部门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进行重新认识。
一、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及发生过程
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突发事件的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具体内容等主要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事发前没有任何征兆,或者事发前的征兆不足以引起人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事件发生。往往令当事人猝不及防。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餐厅爆炸事件等。二是破坏性。高校突发事件总是伴随着对其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对师生人身、财产或学校稳定、声誉造成严重危害和巨大破坏。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甲型H1N1流感在高校突然暴发流行引起的恐慌事件等。三是渗透性。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是学生,每个学生都关联着社会上的一部分群体。学校通过学生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件发生后,容易造成学校与社会人群联系的集中强化,甚至短期对峙。如学生非正常死亡引发的责任划分及经济赔偿问题。四是相对封闭性。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部位、影响等相比较其他突发事件具有相对封闭性。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震区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基本在校园内可以解决。五是绝对开放性。高校突发事件虽具有相对封闭性,但是作为社会突发事件的组成部分,以及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的渗透性,事件发生后的解决必然离不开社会干预。如个别高校针对某国外言论组织的校外游行事件,必然要有公安等社会力量介入。六是规律性。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随机突发性,但是从事件本身的发生过程来看,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也是研究突发事件的基础。
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是突发事件潜在的累积酝酿过程,各种促发因素在复杂条件和环境下共同作用,不断进行着量的积累。这一阶段一般时间较长,因素较为复杂,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有着提前或延迟作用。爆发期是潜伏期各种促发因素的集中释放,是发生质变的阶段,各种消极因素得到集中宣泄,对当事人造成严重影响,其破坏性严重,强度大、时间短、冲击性强。持续期是事件发生后,得到初步控制,在各方力量的介入推动下,事件得到逐步解决的过程。痊愈期是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已经终止,得到基本解决,但是事件发生后,仍需人们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的阶段。
二、高校宣传部门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宣传部门肩负着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开展对内对外宣传、推进校园文明建设、维护学校思想政治稳定等工作。宣传部门的职责更多地被认为是务虚的,常常被忽视。尤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的行政处理程序中几乎没有宣传部门的影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突发事件圆满顺利解决的难度。高校突发事件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单凭学校行政管理来处理问题。高校宣传部门除了要在校园突发事件中及时、准确、客观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中介作用和助推保障作用。根据突发事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及特点。宣传部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要表现在:
1.在事件潜伏期要当好调研员和宣传员。
虽然高校突发事件在潜伏期爆发征兆不明显,但这并非意味着突发事件在此阶段与宣传部门无关。相反,未雨绸缪总要好于亡羊补牢。宣传部门在潜伏期的作用是排查化解矛盾,消解消极因素的聚合,阻止或延缓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工作。
一要当好调研员。思想调研工作是宣传部门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摸清突发事件发生诱因的关键环节。通过调查,了解掌握广大师生所需所想。根据师生的思想动向做出研判,对各种思想动向可能导致的种种行为进行分析推断。重点筛选出可能对师生和学校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和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从而达到延迟或者阻止突发事件发生目的,为学校减少或者避免损失。思想调研工作要分清主次,在抓好日常调研的同时,要重点抓好重大时间节点、重点人群、热点问题等环节的调研,准确掌握情况,及时理顺情绪,妥善化解矛盾,力求使其不足以成为社会关注的负面热点。例如,大学生针对某国外连锁超市的串联游行事件,如果对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国际关系有清醒认识,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调研和动态调查。合理引导其爱国情绪,则完全可以避免串联游行的发生。
二要当好宣传员。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减少突发事件对师生和学校带来的损失。是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潜伏期里的又一重要职责。宣传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种类。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相关突发事件的预防预演教育,不断强化师生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认识,提高师生在突发事件中躲避伤害和加强自保的能力。营造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氛围。高校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危险品管理等直接关系着师生安全。以消防安全为例,火灾发生后逃生技巧、逃生原则等知识的有效宣传,能够在火灾发生时给学生有效指导,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如果再能结合消防演练,宣传教育效果将事半功倍。
2.在事件爆发期要当好联络员和介绍员。
爆发期时间短、破坏性强,会很快成为学校甚至社会的关注热点。此时,学校既不能封闭消息。也不能选择沉默。因为任何试图封闭消息的做法都是徒劳。关键时候的无语或失语只会为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无益于突发事件
的解决,甚至会使事情更加复杂,学校工作更加被动。此时,应充分发挥宣传部门传达信息、构建信息平衡的重大作用,做到“先声夺人”,使宣传部门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成为消除谣言和澄清误解的中坚。
一要做好联络员。自事件发生开始,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同校内各部门的沟通,全程参与,全面准确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和波及的人群等基本问题,做到信息真实、全面。如果突发事件已形成社会热点,造成重大影响时,宣传部门应积极主动同外界媒体联系,采取举行新闻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编发新闻通稿或邀请特约观察员等方式,向外界披露信息。维护第三方的知情权,保持公开透明、开诚布公和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以寻求事件圆满解决的有效途径。争取外界理解和支持,为事件的顺利解决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要当好介绍员。要根据学校应急工作领导组织的统一安排,及时、全面、客观地将突发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披露。这一阶段,宣传部门要做到第一时间披露不延迟、全面客观披露不隐瞒。宣传部门进行信息披露时。应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受关注程度、涉及人群和关注人群等问题综合考虑,决定披露方式、披露对象。
3.在事件持续期要当好解说员和报道员。
持续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各方误解,对事件的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进行通报尤为重要。客观公正、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和公众通报事件进展情况,才能真正实现纠正谣言、消除误解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要当好解说员。宣传部门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将学校为消除事件破坏和对师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向师生和外界通报,主动将学校工作展现在师生和社会的视野中,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宣传部门在通报事件进展中,要随时保持同媒体的联系,时刻关注包括互联网论坛、社区等在内的多种媒体对此事件进展过程的各种反应,将各种声音及时汇总、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提出应对措施。要发挥宣传队伍作用,全天候监控网络舆论,并在坚持事实的前提下,本着依法顺利解决问题的原则,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向外界讲述清楚,对可能出现的误传误信进行拨正,开展必要的舆论引导,达到纠正谣言、消除误解和推进工作的目的。
二要当好报道员。宣传部门要跳出突发事件本身,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在坏事中发现典型人物,树立榜样,推进工作。例如,非典期间,涌现出了一批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教师和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中涌现出了一批像教师谭千秋、女警蒋敏、护士陈晓沪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树立和宣传好这些典型。才能发挥这些典型人物和事迹在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夺取胜利上的积极作用。
4.在事件痊愈期要当好参谋员和纠错员。
痊愈期是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已宣告结束,但是突发事件的整个发生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结束。宣传部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深刻反思事件产生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消除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要当好参谋员。宣传部门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回顾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认真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典型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并使之程序化,以资事后借鉴。同时查找不足,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要细化工作,对突发事件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研判,形成客观准确的描述,提出可行性建议,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二要当好纠错员。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突发事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事件并未完全结束。还要认真分析和反思事件发生的动因,准确查找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在此基础上,要加强督导,明确责任。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突发事件直接影响人群的事后思想调研工作。及时发现事件处理过程中因工作疏忽造成的心理困惑和思想诉求,并认真分析研判,研究确定妥善解决问题的对策,避免由此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事实上,目前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但是宣传部门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被准确定位。制度上的疏漏往往造成执行上的缺位,进而影响事件全局的解决。突发事件的阶段性过程为准确定位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提供了广阔舞台。宣传部门应该以校园突发事件发生过程的不同阶段为参照,结合宣传部门的职责特点,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扮演好调研员和宣传员、联络员和介绍员、解说员和报道员、参谋员和纠错员等角色。充分发挥新时代、新背景下宣传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桥梁中介作用,并将其制度化、日常化,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宣传部门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Abstract: Security is the lifeline and eternal theme for rail transport and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for all the rail works.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mpact rail transport securit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are analyzed.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s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are made clear. The constitution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working procedure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 is analyzed.
关键词: 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体系构成;运行程序
Key words: railway engineering emergency;early warning system;system constitution;working procedure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49-02
0引言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既是铁路运输质量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所在[2]。因此,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铁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安全不保,事故频发,方便、舒适等其他质量指标就无从谈起。
1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内容
1.1 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界定铁路工程突发事件是指运营过程中由自然灾害及其它致灾因素引发的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线下工程损毁,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行车中断、财产损失等的突发事件。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发生在铁路的线下工程,并会对轨道、电路、信号系统造成影响,导致铁路无法正常使用或损毁,同时可能对过往列车造成破坏,对人员造成伤害。
1.2 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特点铁路工程突发事件是一类特殊的突发事件,他既具有突发事件的共同特征,又带有其本身的特点。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特点包括:
1.2.1 突发性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且事件大多变化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
1.2.2 信息有限性一旦发生铁路工程突发事件,会造成铁路通信的瘫痪,信息传递受阻,无法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做出判断,这就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困难,造成应急信息不完整,无法做出完善的决策,错过处置与救援的最佳时机。
1.2.3 不确定性铁路工程突发事件涉及的因素较多,在致灾原因、变化方向、影响程度、后果等各方面都无规则,事件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导致其不确定性尤为突出。
1.2.4 处置与救援困难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多发于地质条件恶劣,自然环境险峻的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现场情况也不易传达到决策人员手中,增加了应急处置与救援的难度。同时,应急救援人员与应急物资无法迅速抵达,为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
2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目的与功能
2.1 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目的预警,指在事情发生前进行预先警告,即铁路工程突发事件职能部门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的预报以提请相关当事人的注意。密切关注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发展动态,在还没有大规模扩散之前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它是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天然屏障,可以有效降低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其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3]。
2.2 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功能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要在揭示铁路工程突发事件规律的基础上去反映在一般状态下的防错纠错机理,因此,该体系的作用不仅要指导铁路职能部门如何有效保证或提高其常规管理职能,还要求构建新的管理职能:预警功能、矫正功能和应急功能。①预警功能是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灾害征兆和事故诱因进行识别和警告,以保证铁路运输组织处于安全与有效的状况。②矫正功能是依照预警系统所提供有关信息,对铁路工程范围的非正常波动进行主动的预防控制并纠正其错误,促成管理过程在非均衡状态下的自我均衡。③应急功能是当铁路运输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同质性铁路灾害征兆或致灾环境时,能准确预测并及时采用规范化手段回避或有效制止。
3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构成
根据预警体系的目的与功能,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主要对内外部环境的致灾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和预控等。因此,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可按照图1所示内容体系来构造。
由图1可见,该系统围绕着铁路工程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运转。外部环境,主要是对能引起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除系统本身以外的其他致灾因素的监测,如天气、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环境、公共安全等人为因素;内部环境是指铁路工程系统本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等的突然变化的监测[4]。通过对这些内外致灾因素的监测、识别与评价,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采取预警措施。如果行为有效,将使铁路交通恢复正常状态;反之,则会发生突发事件,引发铁路工程灾害。
3.1 监测子系统监测,这是预警活动的前提,主要是确定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活动中的重要致灾因素为监测对象并进行监测。监测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通过建立监测信息档案进行全面的比较,其手段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按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来处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监测是一种实时监测,主要任务是确定预警信息来源渠道、收集汇总和传输信息。
3.2 分析子系统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是为决策者提供辅助决策的环节,它属于一种辅助决策,不能取代决策者的决策,也不可能提供细化的,具体的操作方案,而只能提供对策思路和粗对策,目的在于启发决策者的思维、节省决策时间,或防止思考问题时发生大方向上的偏误。它的主要任务是当出现铁路工程突发事件征兆时,迅速确定预警目标,采取紧急措施使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3.3 决策子系统预警决策是对采集到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并根据事件的特殊性,结合相关预案与实际情况制定对策与实施计划的过程。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科学与经验、模糊与精确、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有机结合的过程。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帮助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决策分析及考虑内外部环境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各种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运行程序
必须通过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有效运作,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预控。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运行程序主要由致灾因素分析,警情监测,警情分析,警报构成[5]。
4.1 致灾因素分析综合国内外当前对铁路运输安全及安全评价的研究可以发现,人―机(设备)―环境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他们研究分析的共同出发点。人―机―环境是事故可能发生的3个方面,努力克服这3大因素所造成的不安全状况是铁路安全评价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任何事故都由人―机(设备)―环境3个因素造成。而两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一般事故容易发生;三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事故可能较难避免。
4.2 警情监测根据致灾因素分析,任何事故都是由人―机―环境三个因素造成。所以铁路工程突发事件警情监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人的因素与监测,对作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对日常数据的整理统计,可以仿真培训环境,对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安全法令法规的管理(包括条例的制定、修改和执行监督等)、安全作业标准管理及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标准管理等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管理,以保证系统日常良好的秩序和环境。机的因素与监测,硬件设备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基础。机车车辆及配套设施的高可靠度、高性能是铁路运行安全的根本保证。应重视机车车辆监测;设施设备监测;桥梁、隧道及线路监测工作。环境因素与监测,自然环境是事物存在的客观空间。事故不可能发生于真空状态中,总是发生于某种环境之中,客观现场的环境是造成事故的第三大要素。应建立重要立交道口、车站站台监视系统,环境监测与报警系统。
4.3 警情分析警情分析主要是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临界值,通过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准则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警级的警报以及用什么方式发出警报。首先,应确定每一个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指标的临界值。当铁路工程突发事件警情出现时,则需要根据已发生的情况及新掌握的信息对未来状况做出新的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与某种临界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发出警报以及发出何种警报;预测与预警的结果又可以作为进一步的决策和以及调险防范对策的依据。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联系警情的警界区间,参照警度评价标准,并结合实际或未来情况作适当修正。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影响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依照突发事件的分期、分类和分级确定标准,对各类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作进一步细化。
4.4 警报警报系统是预警系统的对外窗口,是预警信号发挥效力的有效手段。预警信息内容涵盖突发灾害的类别、警级、起始时间、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对措施和机关。预警信息语言应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清晰明了、可靠确凿。信息报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雨情、水情、灾情、处置情况、预计抢通时间、突发事件现场图片(像)。灾情包括线路、桥隧、路基、涵渠、接触网、附属设施等受灾体的受灾范围、损害程度、水害直接损失、影响列车车次、人员受灾情况。信息报送程序:应急值班人员在收到突发事件报告信息后,立即向相应应急指挥机构值班成员报告,同时向上一级应急值班人员报告。灾害信息原则上按照站段、铁路局、铁道部三级逐级上报。由于通信故障或其他紧急情况,可以越级报告。
5小结
本文阐述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内容,介绍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目的与功能,从监测子系统、分析子系统、决策子系统三个方面构建了铁路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并分致灾因素分析、警情监测、警情分析和警报四个步骤对运行程序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铁路工程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祥波,肖贵平,聂磊.铁路安全评价方法的探讨与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12).
[2]禹志阳.我国铁路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安防科技,2004(3).
[3]张维平.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摘 要: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依托和载体,也是社会最敏感的细胞。近年来,高校发生了很多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校园环境破坏等对学校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或损害的突发事件。而应急管理就是高校的管理者在面临突发事件产生威胁的情境下,通过组建管理机构、制定应急管理预案等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应对管理过程。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概述及提出的措施建议来帮助解决高校突发事件,从而维持高校的稳定,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严重偏离学校运行常态,对学校的日常工作(科研、教学等工作)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对师生安全构成明确威胁的爆发性事件。“突发事件对于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偶发事件,但组织或个人却无法避免突发事件,也就是说,组织或个人都有面临突发事件的风险,只是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大,有些突发事件的风险小”①。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公共危机事件的共性―突发性、危害性,还有自己的特性,主要表现在:高校师生的扩散性、敏感性和主体活跃性。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对及早采取预警和防范措施进行正确的诱导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
第一,自然性危机事件。如地震、流行性传染病、台风等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社会性危机事件。如大规模、恐怖袭击,由于信仰和心理危机等问题引起的自我伤害或相互伤害。
第三,高校设施性危机。如校舍损毁、网络问题、体育设施维修不当或防范措施不当对师生造成的伤害等。
第四,高校管理类危机。如领导作风、学术腐败、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突发急性疾病、学生同居怀孕、治安管理松散、被骗、抢、盗及火灾等财产损失等②。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1.高校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可操作性不强
据调查,各高校普遍制定了应急预案,也成立了正式或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划分了详细的职责,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应急管理③。特别是“一案三制”的提出和推广,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但各校预案雷同现象突出,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未经认真分析,应急机构形同虚设,“一案三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亟待考察。
2.高校在实践中积累了应急经验,但条块分割,缺乏协调与资源整合
高校行政和学生管理体系的末梢一般设有专职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可随时监控学生思想、学习与生活动向,对于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风险评价发挥了堡垒作用。但随着高校官僚化日益加剧,高校各自为政现象十分普遍,缺乏合作与协调,给突发事件的预防留下许多真空地带,反映出高校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方面的脆弱性。
3.高校突发事件诱因心理化倾向突出,隐蔽性增强,预防成本加大
目前,学生心理疾患的诱因复杂难辨,学生自卑、不善于交际等心理问题较突出。其次,由于情感、就业压力等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很普遍,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为此,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越来越呈现出心理化倾向,隐秘性强,防控范围广,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成本无形增大。
4.高校应急管理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严重缺失,应急设备配备方面仍有缺口
近年来,公共应急管理领域已开发应用了各种较为先进的系统平台,但高校在校园报警系统或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十分滞后,降低了应急预测和预警的功能。另有一些高校由于自身资源有限,校舍采取外租形式,学生外出租房的现象普遍,且外租房屋的应急设备配置情况优劣不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
面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路径。史蒂文・芬克次首次提出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即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爆发―修复―再爆发”的周期规律,据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可形成“减少―预防―应对―修复”的循环周期④。因此按照生命周期理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和恢复期。
对其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的分析,可创新性的构建其应急体系的三大路径:第一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可以通过非学生的思想心理干预、利益协调和危机教育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防范。第二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对学生做好警示教育、思nt201312304" title="“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新词语风暴”解析之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状况 英汉篇章差异对语言学习及翻译的影响和启示 陶渊明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陈欧体”构式的认知分析 语言运用的群众性特点初探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对《乐游大河南》英译文本中修辞偏离操作顺应性的定量研究 “星”多义现象之认知隐转喻分析 宜宾珙县方言本字考续
四、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管理机制
(一)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制化管理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必须在法治化的框架下进行。首先要以相关法律为基础,制定全国性的校园安全法律。其次,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保障机制和物质保障机制。从法律层面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机制。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构建
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灾难多广,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进步,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突发事件的频率也逐渐加快,这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怎样处理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就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物流的基本概念
应急物流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时,为了追求时间和效益的最大化与灾害损失的最小化为目标的,提供其救灾应急所需物资的特种物流活动。它既强调了物流的效率,有强调了物流的效益,而且还对时间要求有苛刻的标准。
二、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1.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中,要把握住应急物流的属性和特点,满足系统反应能力的速度要求,在系统的开放性和系统的扩展性上做出有效的满足要求的设计添加具体要将事先的预防工作同事后的紧急制度有效的相结合。在追求效益上要加强对时间的要求,不要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将行政机制作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辅助,强化公众服务能力。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变,能应对各类事件的系统,所以要有完善的监控体系,要具备良好的有序的指挥体系,并且在运作上要合理,能给予处理突发事件有效的支持,能保持良好的可靠性与持续性。
2.应急物流中良好的协调及组织机制建设
在应急物流的机制建设上,要加强和建设中央救灾综合协调中心,以政府为工作机构,将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组织形式,能通过有效的信息网络,及时灵活的了解和评估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能第一时间有效的进行处理规划。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灵活的调度。并且要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协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很好的指挥与控制。同时要对地方救灾中心进行良好的针对性的建设,提高其应变能力,对突发事件能有效的把握,对救灾进行良好的协调与调度,将协调调度放在第一位,并且与中央的救灾总好协调中心进行有效持续的联系,从而使得应对突发事件更加灵活有序,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后,不能忽略社会中的力量元素,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无限的,要加强对民间资源的动员能力,在紧急时刻为处理突发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减轻政府的减灾压力。同时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意识教育,使得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全社会都能冷静及时的做出反应,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在设计中应注意的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有几个重要值得关注的地方,那就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滞后性及弱经济性的特点。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特点,这对应急物资的时间要求提出更高的标准。还有就是能够进行快速反应的系统应急能力,能在发生多变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做出有效的措施。最后,系统具有开放性与可扩展性,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将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其中,以应付面对的各类临时出现的情况,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
三、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
在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功能设计中,主要要满足系统的几个要求,一个就是救灾应急物流需求的预测和预警。这个预警系统要建立在大量收集灾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灾害信息的反馈,确立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批量,从而更好的为物资运送做准备。在应急物资上做出有效的分类,从应急物流需求的重要程度出发,强化和建立应急物资的需求定量化标准,在出现突况下能有效的快速的启动应急物流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质量。
然后要满足灾害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启动,针对不同的地区做出综合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程度,制定出最为合适的应急方案。而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应急预案的探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应急预案。在组织应急物流工作时,要明确指挥协调部门,确保应急物流工作能顺利快速的进行。还值得一提的事,要对应急预案做好细分,从地方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互相协调的应急救灾体系。
最后,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筹措工作,完善救灾物资的储存网络,如果一旦发生重大灾情,而应急物资无法满足应急需要时,要立即启动国家储备,即减少了储备物资的资金费用,又能快速满足应急需要,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物资的筹集,除了政府的拨款,还要有企业和个人的捐款,要建立可靠性高的监管部门,监督应急款项的去处和用处,明确责任制度。加强对应急物资储备的立法,使得救灾应急物资的筹措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责任明确。还要加强其动态管理,构建应急物资的配给中心,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处理,加快对救灾物资的配送和分类。从而最大程度的加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总之,对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以高速、高效、高可靠性的应急物流系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这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菲菲:《我国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