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干预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0-01
基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护理干预改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6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33例,男26例,女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61-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52±1.06岁;分析患者病情,53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25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糖尿病,11例为高血脂;分析患者文化程度,15例为大中专学历,49例为中小学学历,2例为文盲;对照组患者为33例,男25例,女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62-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68±1.24岁;分析患者病情,51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23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糖尿病,10例为高血脂;分析患者文化程度,16例为大中专学历,47例为中小学学历,3例为文盲。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全部进行各项急性冠脉综合征检查及治疗。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干预护理措施,即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给以其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对患者的饮食、心理及运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引[1]。患者出院后,派相应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4次的随访,其时间主要为患者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9个月、出院后1年。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随访的主要内容为患者是否严遵医嘱实施相应的饮食、休息及运动,以及患者是否戒烟戒酒等[2]。对于生活不科学的患者,随访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家属及时指引患者进行正确的、科学的生活。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掌握患者生活方式以及病情,进而制定出富含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并将健康指引措施落到实处。①患者熟悉医院环境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临床特征、生命体征以及治疗方法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3]。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病情、年龄及健康需求对患者开展相应的讲座,从而使个体指导同整体健康教育相互结合。②护理人员指引患者使用易消化、高纤维素、低胆固醇、低脂、低盐、低热量及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其应少食多餐,合理控制体重[4]。③护理人员指引患者严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坚决避免出现自行增减药物剂量以及停药的现象。④患者应保障充足的睡眠。⑤吸烟会导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出现障碍现象,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增加死亡率[5],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引患者戒烟。⑥护理人员指引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⑦护理人员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护理[6],从而减少或者是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的治疗依存性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9个月、出院后1年的治疗依存性,治疗组患者出院时以及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9个月、出院后1年的治疗依存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为一种同患者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的疾病,缺乏运动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为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因素。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从饮食及运动等方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出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疾病的发生率。通过本次研究表明,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愈率。如采用干预护理措施的治疗组患者,其出院时,29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出院后2个月,28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0.00%;出院后6个月,26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0.00%;出院后9个月,24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3.03%;出院后1年,18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6.06%;但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其出院时,24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出院后2个月,21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6.06%;出院后6个月,17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9.09%;出院后9个月,14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15.15%;出院后1年,10例患者对治疗有较好的依存性,急性冠脉复发率为21.21%。因此,护理干预值得在改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郝爱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147-148.
[2] 刘萍,宋小林.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02):531-532.
[3] 张娜,甄莉莉.综合干预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64-3265.
[4] 李宜,张国娟,申晓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214-215.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c)-0178-03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LI Cui-lian WU Chun-hui MAI Shao-sheng YANG Li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Surger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in Fosh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30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the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in aged patients with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132 patients given the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treatment in our orthopedics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ject.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66) and control group (n=66) and it was giv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nursing.Pain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and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mobility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ain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first day operation (P>0.05),and after the 7th,14th and 28th operation,the pain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and after the 30th operation,hip joint mobi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Aged femoral trochanteric fracture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在全身骨折中约有1.4%的发生率[1]。好发因素主要是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等。目前,临床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2]。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基础病一般较多,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不恰当的护理轻则影响预后,重则可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十分重要[4]。现我院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采取相关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自愿,确诊为单纯性股骨粗隆骨折,有理解能力。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并发症,半途退出实验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66例。其中,对照组:男29例,女37例;A1型30例,A2型36例;年龄为65~84岁,平均(68±8.1)岁。实验组:男27例,女39例;A1型31例,A2型35例;年龄为66~87岁,平均(67±9.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给药及生活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如下护理。①加强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及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其提高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及照料意识,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自信心,提高依从性[5]。②康复训练:将患者置于功能位(即外展中立位),随时观察患者患侧的血运及肢体感觉情况,按摩并抬高患者患肢,防止血栓形成。术后循序渐进做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情况做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抬臀运动。每日协助患者掌握助行器的使用及日常生活能力锻炼。③疼痛护理:病室环境温馨,护理人员应做到“三轻”,减少声音对患者的刺激,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自控镇痛泵,评估其疼痛情况,进行揉按合谷穴、观看书籍报刊类等进行止痛,必要时报告医生。④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避免下蹲、负重等,以避免关节脱位,避免健侧卧位,防止患肢内收畸形。仰卧位时穿“丁字鞋”保持中立卧位,同时双腿中间放枕头防内收[6]。⑤饮食护理:术前3 d给予清淡饮食,利于肠胃功能退化的老年患者吸收,3 d后给予加强营养,禁烟酒,进食含高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嘱患者细嚼慢咽,以防气道堵塞。⑥术后每隔20 min对髋关节前、内、外侧冷敷1次,持续到术后第4 d,在功能训练前改用40 ℃热水袋温敷,训练后继续冷敷20 min,持续3 d[7]。⑦安全护理:对因恐惧等因素不配合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拉好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尽量少上卫生间,可由家属协助患者床上进行大小便,防止内固定松动及骨折移位。鞋子选取防滑鞋。⑧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患者的神志情况,警惕谵妄的发生。⑨并发症的预防。经常更换,防止压疮,避免在患肢输液,防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扩胸、深呼吸、雾化吸入以防止肺炎发生[8]。多饮水及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术后7、30 d的髋关节活动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价量表[9],分别于术后的第1、7、14、28天当天早上8、12、16点对患者进行评估,选取评分最高的为当天的疼痛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髋关节活动度评估采用Harris量表[10]。护理满意度由我科室自行设计,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以非常满意+满意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28天疼痛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28天,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术后第7、30天髋关节活动度的比较
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0天时,实验组患者的髋关节屈曲、内外旋、外展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5%,低于对照组的4.55%(P
2.4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干预后的总满意度为96.98%,对照组为80.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
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好发于老年人群,患者治疗大部分采取PFNA内固定等手术治疗方式[11],患者需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同时,老年患者基础病较多及骨质疏松化较普遍,因此,康复的难度更大,对患者进行恰当的护理干预更重要[12]。
疼痛是骨折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13],轻则影响患者的睡眠,加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重则引起疼痛性休克,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4]。本研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了疼痛护理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不大,在术后第7天差异拉大,说明护理干预可改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的疼痛状态,但相比杨谱[16]所做研究中实验组在干预后第3天疼痛评分已低于本研究中实验组第7天,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对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及家庭支持等不够,以后可加强对患者的指导,运用中药内服加熏蒸等方法减少其痛苦。
关键词:思维导图;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9-02
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护生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高质量地获取和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尽管思维导图在其他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护理教学中相关报道还不多。思维导图是运用形象思维构建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的图示化的学习方法,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观察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大学医护学院2011级全日制三年护理专科学生,普通高考入学,二年级第二学期,随机选取30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0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1.30岁。自愿填写两轮《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
2.研究方法。(1)“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前对实验组人员进行培训,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了解“思维导图”的背景、起源、概念、意义和制图方法,展示“思维导图”的绘制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2)绘制儿科护理学思维导图。①确立绘制重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绘制思维导图。本学科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及疾病护理四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学科概貌。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监测指标是学科重点;儿童保健部分的婴儿喂养,特别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中的奶量的计算是重点;疾病预防部分中预防接种,特别是基础免疫是重点;疾病护理部分儿科“四大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儿肺炎、小儿腹泻)是学科重点;新生儿疾病、胎儿血液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是学生首次接触又相对陌生的内容,同时也是本学科的难点,需要更多地关注。通过有针对性的绘制学科整体思维导图、重点章节和新病种的详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整体框架和重难点。②案例选择。儿科“四大病”是《儿科护理学》疾病护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对儿童身体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病种,也是常见病、多发病,另外循环系统中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疾病。据此,在案例选择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五份教学病例,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各一份,要求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每张导图要呈现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拟定护理计划的整个思维过程。绘制导图后学生要经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阶段,不断改进、完善思维导图。案例选择的目的是通过绘制重点病种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用临床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促进头脑风暴的产生。(3)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林毅、姜安丽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要求实验组的护生在干预前、干预后分两次填写该量表。此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包含10项条目、信息能力包含11项条目、学习合作能力含有7项条目,共计28项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每题的分值范围为1~5分,总分为28~140分,分值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好。总量表Cronbach'sα为0.86。
3.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应用统计描述、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为P
二、结果
干预前、干预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
干预后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得分及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
三、讨论
1.“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博赞创立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和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将大脑抽象的思维过程用形象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下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大脑的创造潜能。“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观点或想法,并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显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相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于图形中央;②主题的主干呈分支状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由此产生联想的连接线上的关键词构成,次主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上一层次相连;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结构化,因此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有效地提高护生利用元认知建构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2.“思维导图”教学法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表1显示:护生思维导图教学法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其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信息能力与学习合作能力变化更为显著(P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体系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儿科护理学》相关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整理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此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尽管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时数少,学科内容多,学生对相关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加之仅选择性地绘制部分章节的思维导图,所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略显肤浅,知识点的链接有待提高,这是以后教学工作应该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林毅.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8-130.
[2]易红,王晓茜,等.“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3-95.
[3]姜安丽,林毅.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8-130.
关键词:癌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升高的总体趋势,在我国癌症为城市居民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农村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显示,癌症作为重要应激源,易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因此对于癌症患者的PTSD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癌症患者PTSD的相关概念、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护理工作者提高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创伤后应激障碍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创伤后心里失平衡状态,指个体对曾经历、目睹或面临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事件、严重创伤的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惧反应[2]。有国外研究报道癌症患者 PTSD 的发生率为 2%~35%,而国内的相关研究[3]患病率也达20%及以上。PTSD其主要的核心症状为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回避与情感麻木、持续的高警觉。
2 干预措施
2.1 药物治疗
持续的PT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目前,药物治疗是创伤性应激障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用于PTSD治疗的药物有苯二氮类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抗惊厥药等,这些药物在大多数PTSD患者中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中药具有保健、治疗、减少副作用的优点使得中药得到很好的应用前景,如魏品康[4]等临床研究显示,白龙解郁颗粒对 PTSD 有显著作用,疗效优于安慰剂。
2.2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防治PTSD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副作用少为主要优点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医的电针治疗对PTSD 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尤其在高警觉和躯体化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好,依从性好复发率低。此外近年来音乐治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有学者张婷婷[5] 主张通过音乐疗法三个阶段:平抚情绪与状态、暴露创伤和系统脱敏、整合干预,来加快PTSD患者的康复过程。
2.3 护理干预
对PTSD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也是有效的,学者史[11]等对PTSD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探索中,强调了干预措施中需要加强安全护理,重点在于心理护理。心理干预在预防及治疗PTSD效果明显,包括认知重建、暴露治疗、焦虑管理等方法,比精神药物治疗更为有效。而认知行为疗法是缓解PTSD症状十分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Kangas M[6]的干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相比较单一的心理疗法,采用复合式心理疗法效果可能更好。此外,于罹患PTSD的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改善其精神活动状况对预防及治疗 PTSD 是十分有好处的。医务工作人员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家庭充分发挥家庭功能,使患者积极的应对疾病,从而加快患者病情的稳定与康复,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小结
癌症患者PTSD的高发率提示o理工作者对其PTSD不容忽视。目前,随着国内对癌症患者PTSD研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根据PTSD的影响因素对高危患者从应对方式入手,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并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指导其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和采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指导患者家庭提高对患者的关怀度,从而减轻癌症患者PTSD的发生率及降低PTSD对患者的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利用网络、远程医疗等现代化手段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展开对患者PTSD的长期、持续关注, 形成稳定的、长效的、科学的干预机制。
参考文献
[1]Ozer EJ,Best SR,Lipsey TL,et al.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Symptoms in Adults::A Meta-analysis [J].Psychol Bull,2003,129(1):52-73.
[2]李文姬,李嘉,马兰兰,乳腺癌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2):01-03
[3]魏品康,修丽娟,庞斌,等.白龙解郁颗粒对地震灾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 6) : 510 - 512
[4] 张婷婷,杜青青.音乐治疗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实施方法[J].艺术教育,2015,10:127
[5] 史,沙丽娟,孙丽等.综合医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干预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044-1045
[6]Kangas M,Milross C,Taylor A, et al.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brie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reducing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newly diagnosed head and neck cancer patients[J]. Psycho-Oncology,2013,22:1665-1673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09—2014-01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ICU患者80例。纳入标准:发病危重,急诊ICU收治;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呼吸机使用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呼吸机使用诊治规范;BMI<20kg/m2;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的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前已有明确的细菌性疾病,应用机械通气后细菌培养并未出现新的病原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通气时间与ICU入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宣教,同时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使用神经外科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一对一护理干预,重点是进行消化道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与患者采取一对一等形式,强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生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等相关方面知识,深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也让患者积极配合。积极规范消化道护理的操作流程,强化对消化道护理操作的监督,做好相关数据收集工作。同时也收集实行消化道护理后意外拔管、不良反应等现象的发生情况,严格执行床头抬高的护理措施,完善相关护理措施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工作,并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做好监督,记录每个患者的床头抬高起始时间、抬高角度等相关资料。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等操作的监督,强化无菌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培训,强化无菌概念,做好监督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及家属在营养支持前后正确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方法。采用示教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咳痰训练、腹式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等,直到患者掌握,并及时评估患者锻炼情况。
1.3观察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以上,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或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临床出现发热,血白细胞总数较前增高(WBC>10.0×109/L);排除肺水肿、肺出血、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BMI的测定与皮褶厚度(TSF)的测定,此2个指标能够很好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护理后对相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为知识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等执行情况。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ICU住院期间,治疗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为12.5%(5/40),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体质状况变化干预后2组BMI与TSF值均明显增加,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均未达到肥胖的标准,干预后BMI与TSF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认知情况干预后,治疗组健康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的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9]。而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大量出现重耐药情况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影响患者康复。近年来我国的神经外科正朝着低龄化、复杂畸形矫治方向深入,手术、体外、监护技术的进步,使过去不能治疗的重症神经外科疾病得到救治,但同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为此需要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最终达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在具体护理中,做好呼吸道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与胃肠功能的保护,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环路的管理等措施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我们积极加强护患双方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知识教育、强化患者消化道清洁消毒、实施规范口腔护理、严格执行床头抬高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呼吸机环路管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关键词] 高血压三项;跌倒;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37-04
Anti-fall meas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during plasma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test
YAN Bifei1 JIN Haiyan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0013, China; 2.Department of VIP Out-Patient, Zhejiang Hospital, Hangzhou 310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fall measures in hospitalized elderly patients during plasma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test. Methods 177 cases of plasma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test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3 in Zhejiang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8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8 cases randomly.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were used in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i-fall measures. FIM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aptation and self care ability of patients were tested by ESCA scale. Results ①No fall was found in observation group; 6 cases with falls were found in control group, no fracture was found. ②The differences of FIM scale scores when out of the hospita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FIM scale scores in observation group 3, 6 months after the hospita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③The total score of ESCA, self nursing skills, self nursing responsibility, self-concept and health knowledge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fter post-discharge of 3, 6 months,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Conclusion Targeted anti-fall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fall accident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during plasma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test.
[Key words] Plasma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test; Fall; Safety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检验简称高血压三项检验,目前成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的重要指标。浙江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高血压中心于2012年5月成立,为浙江省首家高血压中心。中心成立以来,高血压三项检验大力开展。由于本项检查从未在我院开展,因此对于在检验过程中护士及患者的合作均处于从零开始阶段,需要临床护士严格掌握,认真安全地完成项目检查。由于高血压三项检验需采集2次静脉血,分别为早晨起床6∶00~8∶00之间1次(要求空腹10 h以上,平卧至少5 h),立位1次(要求间隔3 h,期间可进食进饮)。采血间隔检查时间达3 h以上,期间从卧位改为立位,持续保持立位要求3 h。人由卧位转为立位,有500~1000 mL血液瘀滞在下肢、内脏和肺,引起心输出量一过性减少,增加了跌倒的风险。本研究对行高血压三项检验的患者进行防跌倒综合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行高血压三项检验的患者177例,其中男128例,女49例,年龄30~82岁,平均(66.5±12.1)岁,其中>65岁者120例,高血压诊断明确者155例,合并糖尿病59例,脑梗死99例,冠心病112例,原发或继发性自主神经疾病40例,其他36例;排除不能配合或无法检验情况:体能极度虚弱站立不超过15 min;肢体活动障碍或偏瘫;严重晕针晕血,其他医嘱不允许的情况。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9例,对照组88例,观察组给予患者防跌倒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入院后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及主管医师等,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等级及日常治疗、检查等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防跌倒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 跌倒评估 所有行高血压三项检验患者,责任护士依据我院跌倒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分,≥4分为高危患者。包括9项条目:①最近1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经验:1分;②意识障碍:1分;③视力障碍1分;④活动障碍、肢体偏瘫:3分;⑤年龄≥65岁:1分;⑥体能虚弱:3分;⑦头晕、眩晕、性低血压:2分;⑧服用影响意识活动的药物(散瞳、镇静、安眠、降压利尿、镇挛、抗癫、麻醉止痛):1分;⑨住院中无家人或他人陪护:1分。
1.2.2 判断性低血压 目前没有公认的性低血压(OH)的诊断标准,我院采取的是根据欧洲神经病学会(EFNS)OH定义为立位收缩压下降≥2.6 kPa(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3 kPa(10 mm Hg)[4]指标。采用立式水银血压计和适当的袖带测量血压,患者平卧安静休息20 min后测量卧位血压,站立后即刻测量立位血压,1、3 min后分别再测,取平均值作为立位血压[5]。由于血压受测量时间及频率影响,原则上多次不同时间测量更有参考意义。本研究将符合条件者,无论时间次数均划分为OH危险组。
1.2.3 签署住院患者跌倒告知书 跌倒评分≥4分和或OH高危患者,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由患者或家属签署跌倒告知书并于病历中存档。
1.2.4 健康教育 主要针对患者及家属、陪护人员,采用口头讲解、书面小册子发放、面对面以身试教等形式讲解防治跌倒的安全知识,增强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此外,对于行高血压三项检验的患者及时告知检验的目的、方法及配合过程、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到更好地配合检验。
1.2.5 警示牌与宣传窗 跌倒评分≥4分和或判定OH高危患者责任护士床头悬挂“小心跌倒”牌,做好交接;病区卫生员行病房卫生处置时尤其是在雨天及湿式卫生处置时放置黄色醒目的“防滑倒”告知牌;另外在有坡度/台阶或缝隙衔接门口地面处黏贴防水“小心坡度/台阶”标示;科室护患沟通栏处张贴防跌倒口诀宣传书,图文并茂,避免一味地说教并请患者参与制作护患宣传照片张贴宣传窗处。
1.2.6 改善环境 统一采用塑胶防滑地面,病房走廊安装人性化扶手;采血间隔期,护士应及时将患者活动场所内照明设备开启,合理安排护工行病房卫生处置的时间,避开患者站立位外出活动,在上午5∶45前完成病房走廊公共场所的地面卫生,告知护工及时保持地面清洁干燥,生活用品应放置在便于患者取用的地方,同时保持通道通畅,减少不必要物品或仪器放置于有碍患者活动的地方。对于高危患者,在立位活动时应有专人陪护。
1.2.7 患者安全 教会患者正确按压针眼并协助不便患者按压;协助患者卧位变立位,动作缓慢,尤其对于OH者,卧位采血后延长卧床按压针眼时间,待按压结束后,休息至少半分钟后再行坐起,要注意“三个半分钟”要求,无论是否有OH症状者,活动幅度都应缓慢,必要时专人陪护。采血间隔期,应穿防滑鞋子,避免穿拖鞋或不合脚的鞋子,鞋带防止松解,裤管防止过长;夜班护士对于行高血压三项检验的高危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
1.2.8合理使用药物 老年住院患者服用药物较多,有降压、降糖、镇静催眠、精神类药物等,这些药物的使用不同程度增加了跌倒风险。尤其早晨患者刚刚苏醒,夜间镇静催眠类药物在血液中还有一定量的药物浓度,这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应加强护患沟通,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跌倒风险。对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危险药物,及时评估并和主管医生沟通,尽可能减少多种药物合用。
1.2.9 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 根据浙江省护理中心要求,护理部针对患者跌倒的预防及管理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临床护士由此有依据、有计划对患者的安全进行科学化管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患者于出院时、出院后3、6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定方法采用独立测量(FIM)量表[4],FIM量表由6大部分共18个亚项目构成,包括括约肌自我控制、移动、运动能力、交流和社会认知能力等。
1.3.2 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 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调查患者的适应与自我护理能力。此实施量表由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概念等4个亚项目够成,以下再分43个有效条目,评分均采用5分制,其中有11个有效条目为逆向评分,总分共172分,自我护理能力越强者,其得分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期间跌倒情况分析
研究期间,观察组患者行高血压三项检验时未发生跌倒;对照组患者发生6例次的跌倒,但未有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2.2 两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时FIM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3、6个月观察组FIM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ESCA总分及各亚项目得分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6个月在ESCA总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等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三项检验在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中对于分型诊断、治疗及研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有助于临床医师的诊疗。检验中对于的要求直接影响化验的结果。因此,护士有责任保障检验的准确性,而这当中需要护士在履行职责的同时更要兼顾患者的安全。的改变及长时间的站立位增加了跌倒的风险。因此,对于实施高血压三项检查中如何预防患者跌倒很重要。周君桂等[6]认为,防跌倒措施的制定要针对患者本身存在的风险及特点才会有效,形式可包括书面材料发放、墙报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口头讲解。本研究通过对该类患者进行跌倒评估、OH评估、对患者及家属、陪护人员进行防跌倒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合理用药等一系列措施,从环境、患者本身、医务人员多方面入手后,有效预防了跌倒的发生。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概念及基础之一即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对健康负有很大的责任,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护理及治疗的相关活动中,尽快地承担起自我照顾的责任,而且一旦自我护理行发挥效果,可有效避免住院过频,医疗费用可随之降低,生存质量亦可得到改善。因此,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及不断提高,对患者尽快适应及身心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患者尽快地融入正常生活、减轻心理压力,更加有助于患者回归家庭、社会。自我护理能力包含4方面的内容:健康知识的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的责任感和自我护理的技能。现代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要求护理工作必须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7-9]。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接受护理干预模式后的3、6个月,观察组在ESCA总分、健康知识的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的责任感和自我护理技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可见,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所提高,减少了对家庭的依赖,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10]。
综上所述,对住院患者行高血压三项检验中实施针对性的跌倒干预措施,能有效避免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Robertson D. Orthostatic hypertension:the last hemodynamic Frontier [J]. Hypertension,2011,57(2):158-159.
[2] 樊晓寒,孙凯,周宪梁,等.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性高血压和性低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0-224.
[3] Yatsuya H,Folsom AR,Alonso A,et al. Postural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the ARIC study [J]. Hypertension,2011,57(2):167-173.
[4] Lahrmann H,Cortelli,Hilz M,et al. EFNS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J].Eur J Neurol,2006,13(9):930-936.
[5] 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6] 周君桂,李亚洁,钟小红.老年病专科护士预防患者跌倒的工作模式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49-251.
[7] 郭红,田军,万巧琴.住院脑血管病老年患者陪护人员对跌倒预防知信行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70-272.
[8] 王晓波,王欣怡.70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河北医学,2012,18(8):1163-1165.
[9] 吴明,杨丽然,胡雁,等.住院患者跌倒预防知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63-1165.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 糖尿病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02-03
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中,提到为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不仅单纯指病人康复,而是将“尽早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列为一个重要内容,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工具[1]。20世纪年代中期,美国护士Karen Zander和她的助手们运用护理程序与路径的概念,大胆尝试以护理为主的临床路径服务计划,将路径应用于医院的急救护理,缩短了病人的住院天数.节约护理费用,又可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2]。笔者通过对糖尿病(Diabetes meltitus,DM)护理知识循证,制定出糖尿病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管理,取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1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0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0例,其中男48岁,女性42例,年龄38~78岁,平均(45.6±9.4)岁,体重指数(20.3±6.3)kg/m2,空腹血糖(14.3±3.3)mmol/L;对照组90例,其中男49岁,女性41例,年龄37~80岁,平均(43.7±9.8)岁,体重指数(21.2±5.9)kg/m2,空腹血糖(13.7±4.2)mmol/L。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两组患者均按照《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给予规范化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内分泌科护理,干预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入院后1月随访患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测评患者对DM相关知识的了解及自我管理能力,并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2.2 查阅文献,循证护理,寻找最佳护理证据制定DM临床最佳护理路径。首先提出糖尿病护理常见的问题:糖尿病基本知识、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DM并发症防治、心理治疗、自我管理。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查询DM相关文献68篇。通过对文献对比分析并邀请科室业务骨干讨论,制定以下临床护理路径。
1.2.3 糖尿病最佳护理路径。入院时干预内容:病情评估,介绍科室环境、制度,发放健康教育路径表,介绍相关检查目的,讲解标本的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入院第2天干预内容:DM的基本知识、病因、症状、体征、慢性并发症、DM对身体各器官的危害及治疗进展,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发放资料;入院后第3天:DM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原则,个体评估总热量需求,制定饮食方案,指导DM患者能吃的食物,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入院第4天:DM常用药物介绍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处理,详细介绍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方法,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发放资料;入院后第5天:介绍胰岛素的使用指征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胰岛素笔及胰岛素泵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入院后第6天:DM运动治疗的重要性,运动前应监测的项目、运动前准备事项及运动要达到的指标,详细讲解哪些情况不适宜运动,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发放资料;入院后第7天:DM的自我保健方法:皮肤、足部、眼睛、口腔的护理,干预途径:个别宣教;出院前2天:第1~7天DM宣教知识的回顾与巩固,加强印象,DM的自我监测,嘱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尿四样;每2~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干预途径:个别及集体宣教,观看DM防治多媒体。
1.2.4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对DM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1月后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干预组较对照组住院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明显降低(P<0.01)见表3,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源于临床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使护理标准化,从病人入院到出院期间每天的成效护理为标准值,其功能是运用图表形式提供有效性和时间性的有效照顾[3]。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病人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会并发各种慢性并发症,医疗花费巨大。由于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防治工作需要在家中执行,因此自我管理尤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确诊糖尿病的人群中有2/3的病人得不到理想的管理[4]。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如何以最通俗、直观的方式教会病人自我管理,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将直接关系到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延缓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花费。
本研究在循证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玉环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根据患者的需求,从入院到出院持续、动态、有针对性的反复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并不断反复评估,直至达到最佳护理目标,保证了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从最后结果来看,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了住院时间。
综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糖尿病患者,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使临床护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临床护理路径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解决百姓“就医难、看病贵”问题,又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化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磨琨,黄茜.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70~171.
[2]周保利.临床路径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4.
[关键词] 精神科;夜间护理;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43-02
精神科作为临床一个特殊的医疗科室,其护理工作的难度高,风险性大,发生医疗纠纷的机率也高。若处理不当,护患间的关系不仅会受到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如何将现念应用到精神科的护理管理尤其是夜间护理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是当前精神科护理管理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为探讨精神科夜间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该院精神科2010年2月―2012年10月坚持循证护理的管理理念,通过综合评估精神科夜间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安全护理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 600例,男693例,女907例;年龄18~82岁,平均(53.1±9.5)岁;病程2~30年,平均(11.7±5.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902例,中专及高中589例,大学及以上10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 中国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入院时间1~34个月,平均(7.2±3.6)个月。护理人员共35名,护龄均≥2年。按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00例划分。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主要护理不安全因素
2.1 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
夜间值班由于工作直接监督者的缺乏,导致个别护士出现工作作风不严谨、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等情况,夜间巡视不勤,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不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用药差错、护理记录模糊不清等。
2.2 夜间交接班不规范
出现部分护士为了早下班,交接班时粗略地进行口头交接,未仔细清点器械、药品、危险品(如剪刀、打火机、镜子等)及不到床头交接的情况。
2.3 护士业务不精
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理缺乏护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时间操作经验,对病情观察不够不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2.4 护士身体状况差
一些护士尤其年轻护士常在上半夜玩耍(如打麻将、上网等)后直接上后夜班,使得睡眠不足,身体疲乏,精神状况差,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开展。
2.5 患者因素
患者由于大脑功能紊乱,期间多出现杀已、伤人、毁坏、出走等安全问题,后半夜是精神病患发生自杀的高峰时段[2];药物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等危险。
3 护理对策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综合评估夜间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的夜间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3.1 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精神科夜间护理安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遵循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相关管理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流程,防止管理疏漏。
3.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在培养护理人员“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同时,定期对科室护士进行内容包括精神科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使用方法、精神科基本理论知识、生命体征监测、夜间巡视、异常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使精神护理人员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上统一。并将法律法规教育纳入到护士继续教育的范围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3.3 加强各级联动管理
成立专门的精神科夜间护理质控小组。针对目前病患多、护士少的特点,制定出各班工作程序及夜间护理量化评估表,使护理安全质量控制纳入精神科护理质量综合考评中,优秀者给予奖励。质控人员不定期检查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相关问题及时上报科室。
3.4 重视人的因素
护理管理者应从物质及精神上给予体贴和关怀,以示充分理解及体会夜班护士工作的艰辛。目前“护士连续排班法”在该院实行,在不影响科室工作的质量的前提下,使护士上夜班次数减少的同时辅以弹性排班制,尽量使护士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有效提高了夜班护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5 提高护士身体素质
教育、督促护士科学合理作息,夜班护士要注意调整生物钟,避免出现上半夜玩耍后直接上班的情况。鼓励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注意调节膳食,维持心态平衡。使护士每天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护理工作。
3.6 加强安全监控
夜班护士除了要做好基本的安全管理之外,还要每晚对病区进行安全监控,对相关情况要做好登记。对于新入院者和病情较重者要加大监控力度,做到了事前防范,事后分析。同时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确保“看服到口”。
4 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夜间共发生24起(占3.00%)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55次(占6.88%)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38%(779/800);对照组夜间共发生81起(占10.13%)护理意外及护理差错事件,104次(占13.00%)患者暴力倾向事件,通过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88%(73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精神科护理工作具有对象特殊、专科性强、疾病复杂、差异大等特点。夜间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体制上仍存在缺陷和漏洞,并且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护理工作的动态性与连续性,伴随着临床诊治中出现的各种新设备、新仪器、新技术,日渐增高了护理工作的风险及难度。作为现代管理学的内容之一的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循证护理(EBN)是一种新兴的临床护理模式,是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为目的,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权威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考虑当时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以最佳证据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的干预方法[3]。该院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与实施步骤,对精神精神科夜间护理从安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护理质控、患者管理等方面实施循证护理,其结果表明,干预组在6个月内的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在精神科夜间护理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和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梅,周丽,王紫云,等. 夜间精神科护理潜在的安全问题[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 :1672-1674.
[2] 杨宏英. 精神科夜间护理工作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6):558-560.
[关键词] 优质护理;重型颅脑外伤;恢复期;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33-02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恢复期较长,且恢复期的干预直接影响到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术后恢复期患者的护理干预也不可忽视,尤其应注意对患者在康复期的治疗态度及依从性的护理干预,以为其综合生活能力的改善提供必要的前提[1]。本文中笔者就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并将其与常规护理的比较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4月~2012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9~68岁,平均(43.5±5.7)岁;损伤情况:脑挫裂伤13例,血肿6例,其他形式损伤4例;致伤原因:车祸17例,跌落4例,其他原因2例。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19~69岁,平均(43.7±5.6)岁;损伤情况:脑挫裂伤14例,血肿6例,其他形式损伤3例;致伤原因:车祸16例,跌落5例,其他原因2例。将两组患者上述4个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同种类型损伤及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给予配合护理,除给予基础的生活护理及对应症状体征护理外,对于心理及康复锻炼等方面的疏导及指导也给予一定的重视及实施。观察组则依照优质护理理念进行干预,首先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心理需求、生活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设定预期的护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护理程序及细节,尤其应注重对各个细节的质量的提升,且以“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满足患者的各方面需求,并且注意对影响患者康复需求的相关因素的干预,包括对心理、康复速度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干预,从而为患者创造较佳的康复环境及支持,另外,对于患者康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以此种模式进行解决,以使患者整个康复期均接收到质量较高的护理照顾。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能力进行比较。
1.3 临床评价标准
(1)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根据本院的自制量表进行评估,本量表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检查、锻炼等方面的配合及依从性情况进行评估,量表分值范围为0~100分,其中以患者的表现评估得分在90分及以上表示治疗依从性较好;60~89分表示治疗依从性一般;60分以下表示治疗依从性较低。(2)生活能力评估以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本指数量表中一共包括对10个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评估,其总分范围为0~100分,其中以总的评估分值在60分以上表示良好,生活可基本资料;40~60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障碍,需要一定帮助;40分以下为重度障碍至完全残疾[2]。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年龄)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除年龄外的其他数据)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的治疗依从状态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状态较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护理干预后第1个月与第3个月的观察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能力评估结果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在60分以上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护理干预后第1个月与第3个月的观察组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的创伤性疾病,对其治疗除早期的抢救性救治外,术后恢复期的生活能力及伤残情况的改善也是需要重点干预的方面[3-4]。而除治疗用药及其他治疗性干预手段外,护理作为对患者监测及照顾最为细致的方面,其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期影响程度较大,而临床中护理模式较多,其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患者进行护理前选取合适的护理模式是必要的前提[5]。
优质护理模式是随着护理学不断发展完善及对患者生存质量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出现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不仅更为讲求护理的工作效率,对于患者的康复速度及心理需求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6],故其对患者的干预及护理更为细致,效果也更为突出,广受临床各科室的欢迎[7-8],但是对于本护理模式在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有力的论证,因此值得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中笔者就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并将其干预效果与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提示,优质护理模式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更为突出,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说明其对患者的治疗态度进行了有效干预的同时为患者的康复锻炼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故患者的综合改善效果较佳,即表现出其生活能力的提升,而这也达到了护理的预期目标。而这些均与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了高质量的解决有关,故患者对预后的信心相对更足,对治疗康复的态度也更为积极[9-10],同时生活能力也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中应用效果好于常规护理,对于患者恢复期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均较为积极。
[参考文献]
[1] 李丽.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79-680.
[2] 张秀丽,张明欢,牛欣,等.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0):5868-5870.
[3] 黄智慧.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舒适护理[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4):358-360.
[4] 郭兆香,张传莲. Lund概念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2,18(9):15-17.
[5] 马丽娟,赵丽红,赵丽华. 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3):5115.
[6] Hoffman JM,Donoso Brown E,Chan L,et al. Change in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admiss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dicare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2,93(8):1305-1312.
[7] 宁有志. 护理临床决策在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35-1236.
[8] Fair LR,Donatelli NS,Somes J. Accurate triage and specialized assessment needs of the geriatric trauma patient who experiences low-energy trauma[J]. J Emerg Nurs,2012,38(4):378-380.
[9] 吴薇. 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656-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