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筹学标准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物流管理;数学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数量化,在目标因素中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物流决策中,经常用层次分析法对一些问题进行决策.本文就以物流选址模型为例,谈谈层次分析法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一物流公司要从三个候选地中选择一个配送中心,按选址的五个标准:运输成本、运输距离、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运输难易程度,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
下面通过求解物流选址模型来说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确定决策的目标,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的方法为: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为最高层(目的)、中间层(采取的各种措施)、最底层(措施、方案等),把各种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
首先最高层:物流选址;中间层:运输成本、运输距离、社会指标、环境指标和运输难易程度;最底层:候选地D1,D2,D3.
(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对于上一层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元素的重要性时,使用数量化的相对权重aij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Aij=(aij)n×n称为成对比较矩阵.成对比较矩阵中aij按如下标度进行赋值:aij=1,元素i比元素j对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相同;aij=3,元素i比元素j略重要;aij=5,元素i比元素j重要;aij=7,元素i比元素j重要得多;aij=9,元素i比元素j极其重要;aij=2,4,6,8,为以上两判断之间的中间状态对应的标度值;倒数,若元素j与元素i比较,得到的判断值aji=1aij.
如决策人用成对比较法,比较选址的五个条件,得到如下的成对比较矩阵:A=1275512143317141121315132111513311,其中a14=5表示运输成本与环境指标重要性之比为5,即认为运输成本比环境指标重要.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便可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若成对比较矩阵A满足以下特点:aii=1,aji=1aij,aij=aikajk,则称A为一致性矩阵.但是因为人们对复杂事物的各元素采用两两比较时,不可能做到判断的完全一致性,而存在估计误差,问题就变为多大范围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定义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其中λmax是A的最大特征值).若CI=0,就为一致性矩阵;CI值越小,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越大.一般CI≤0.1,就认为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否则重新比较判断.
成对比较矩阵的维数越大,判断一致性将越差,因此为放宽对高维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的要求,引入修正值RI.取更为合理的CR=CIRI为衡量成对比较矩阵一致性的指标,CR≤0.1时满足一致性要求.对A计算得到λmax(A)=5.073,CI=λmax(A)-55-1=0.018,查得RI=1.12,因此CR=0.0181.12=0.016
(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该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计算A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为:U=(-0.8409,-0.4658,-0.0951,-0.1733,-0.1920),将该向量标准化,使得它的各分量都大于零,各分量之和等于1.标准化后为:U=(0.457,0.263,0.051,0.103,0.126),经过标准化的向量也叫权向量.本例反映了决策者在选址时,是运输成本最重要,其次是运输距离,再次是运输难易程度,最后才是社会指标.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由权向量U的各分量所确定,则得到第二层的权向量.
下面求第三层的权向量.分别比较三个候选地D1,D2,D3的运输成本x1,运输距离x2,社会指标x3,环境指标x4,运输难易程度x5.先成对比较三个候选地的运输成本,得成对比较矩阵:B1=113183113831,经过计算,B1的权向量:ωx1(D)=(0.082,0.244,0.674)T,λmax(D)=5.073,CI=0.001,CR=CIRI=0.0010.58
类似地,分别比较三个候选地的运输距离、社会指标和运输难易程度的成对比较矩阵:B2=125121215121,B3=11311313131,B4=13413111411,B5=14141114441,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权向量:ωx2(D)=(0.606,0.265,0.129)T,ωx3(D)=(0.429,0.429,0.143)T,ωx4(D)=(0.636,0.185,0.179)T,ωx5(D)=(0.167,0.167,0.667)T,它们可以视为各候选地的运输距离分、社会指标分、环境指标分和运输难易指标分.经过检验B2,B3,B4,B5的不一致性均可接受.
最后计算各候选地的总得分.D1的总分为:ωx(D1)=∑5j=1ujωxj(D1)=0.168.ωx(D1)实际上就是D1各条件的加权平均,权就是各条件的重要性.同理可得D2,D3的得分分别为:ωx(D2)=0.243,ωx(D3)=0.452.比较后可以得到候选地D3为首选地.
总之,用层次分析法来可以解决物流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使物流管理系统有效作业,可以给企业降低成本带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甘应爱,等.运筹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航天电子;流水线优化;定量分析;工作站分配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ypical electronic products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aerospa enterprise as the case,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lanning model, to improve production line efficiency, high skill talents usage and maintain product quality consistency as the optimization target. Trough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each workstation’s processing tasks and technical workers, to make the assembly line production mode to balance optimization.It has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workshop production.
【Key words】Aerospace electronic;Assembly line optimiza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Workstation assigned
1 问题的提出
航天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复杂、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高、检测环节多且所有物料实行批次号、序列号管理。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水平不高,作业层基本仍以技术工人配以工装工具手工操作为主,车间调度主要任务是将产品按照模块进行工作量分解后下发给相应的工人,然后按照以往经验周期流转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1]
这种简单、粗放的生产模式与当今要求快速响应的科研任务形势格格不入。如何在工艺路线设计、生产、流转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工期,成为企业今后生存发展和争取更多科研生产任务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某单位电装车间产品流水线生产模式改造为背景。该车间产品主要包括:电缆网、电控机柜和电子单机三大类。其中电子单机由于对人员素质、质量标准和作业工序等方面的要求均远高于其它两类产品,故在此以电子单机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总结归纳,车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2-3]
(1)对各工序的作业时间未进行定量采集、整理。因此管理人员无法对产品的生产节拍进行计算并制定车间具体作业计划;
(2)传统模式的产品装配过程存在的等工、工位间流转和返工等客观增加产品制造周期及生产成本的环节;
(3)传统生产线平衡度较低, 各工位负荷不均衡,经常出现等工现象,产品生产效率低下。
当然导致车间出现以上问题的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在对生产现状进行定量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行各工序间的整合管理,从而出现工序、甚至是部套级的作业负荷不均衡,由此造成工作效率低、制造成本高的不利局面。
本文主要目的旨在以单子单机的生产过程为例,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分析工序作业时间,实现典型产品的工艺流程标准化、时间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进而为建立高效可靠的电装生产线提供科学的依据。
图1 典型电子单机工艺流程图
2 传统生产流程分析[4-7]
以某型号天线驱动控制器为例,整个工艺过程包括15道工序:(1)准备;(2)焊接电连接器;(3)焊接转接插排;(4)整机布排线;(5)准备;(6)元器件预热;(7)元器件搪锡;(8)元器件成型;(9)印制板焊接;(10)单板调试;(11)整机装焊;(12)整机调试;(13)粘贴热敏电阻;(14)整机调整;(15)单机封盖。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另外根据目前的生产现状,产品各道工序的质量保证主要依靠技术工人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目前车间工人技能水平与所能从事的产品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各技能等级人员数量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即初、中级水平人员数量多,高水平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表1 技术工人等级和产品关系对照表
车间结合以往生产实际经验,采用若干组合工序作为一个工作站,调度人员负责产品在工作站之间的流转,形成如表2所示的生产流程。
根据图1计算单机传统生产方式作业时间分布如图2:
图2 传统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
由表2和图2可以看出该生产模式存在以下不足:
1)计划调度系统为保证生产计划节点,将单机的三块印制板同时分配给三名高级工,每人前期的工具预热准备和元器件搪锡、成型等准备工步显得重复。
2)因为三块印制板装焊繁琐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电装结束的先后顺序为切换板――供电板――CPU板,而工作站5的调试顺序则是供电板――CPU板――切换板。因此产品会在此工作站出现等工现象,使之前节省出的时间形成浪费。
3)在工序2、3、4、6的工作站均需要配置一名高级工,即使有一人兼岗工序6,单机生产过程中仍然有三名高级工的需求,在发挥人工技能效率方面较显奢侈。
表2 电子单机传统生产模式分析表
3 优化流水线生产模式
3.1 优化方案
在通过对传统单机生产模式进行工步细分和统计测定各工步作业时间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对各作业元素可进行必要的简化重组,本方案优化内容分析如下:
1)由于继电器焊接与电连接器、转接插排的焊接方式相似,故将该工步纳入工作站1作为非静电敏感电装作业工作站。
2)对表2工序2、3、4中的相似工步内容进行合并作为一个独立工序,安排一名电装中级工在此工序作业,作为元器件前处理工作站。
3)将三块印制板的元器件钎焊等工步合并作为一个独立工序,保持一名电装高级工的配置,作为静电敏感元器件装焊工作站。
优化后的单机流水线生产模式如表3。
根据图1工艺流程图计算电子单机优化后的作业时间分布,如图3。
表3 电子单机优化生产模式分析表
图3 优化后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
3.2 优化效果比较
3.2.1 定性比较
首先,从图2与图3的工艺流程时间分布图可以明显看出,优化剔除了调试环节的等工现象,时间节省3小时。其次,三块印制板的电装由3名高级工并行生产变成完成1名高级工和1名中级工的串行生产,减少占用2名高级工。再次,从质量控制角度,将关键的印制板电装相对集中作业有利于保证其品质和原始记录的一致性。
3.2.2定量比较
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的生产线负荷率、平衡延迟率等指标对优化效果进行比较评价。[4]
生产线负荷率:η=■(下转第15页)
(上接第6页)平衡延迟率:BD=■=■=(ZP-■t■)/(ZP)
其中:P表示流水线节拍,Z表示工作站数量,∑t表示总作业时间。
表4 流水线优化前后效果比较
4 结论
在对电子单机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工步细化、作业标准化和确定额定工时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等工、产品品质一致性不佳等问题,运用流水线作业思想,对单机电装调试过程进行了重组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单件产品工艺流程总时间明显缩短,消除了过程中的等工现象,提高了高技能人员的劳动效率,使得单机流水线生产模式的实际运用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巴杰,伍书剑.航天型号多项目资源调度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33(10):1552-1556.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3-233.
[3]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2-459.
[4]樊迅,阚树林,边潇.电抗器装配生产线的作业分析与平衡研究[J].机械制造,49(557):83-86.
[5]曾敏刚,李双.电源适配器生产现场改善与装配线平衡[J].工业工程,13(6):117-122.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1
Study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Process Data Processing Method
Deng Xiaozhen1,Zeng Hui1,Guo Xianglan2
(1.Health School of Ganzhou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000,China;2.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99,China)
Abstract: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orld is fac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s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multi-factor,non-linear problem,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and data process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are also many.
Keywords: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Evaluation;Method
一、评价指标筛选与权重确定的方法
(一)评价指标筛选的方法。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筛选指标筛选的方法一般有:频度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其他方法。
1.频度分析法。对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报告、论文进行频度分析,选择那些使用频率较高、被普遍认可的因素作指标。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但通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或两者种相结合来指标权重。
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匹兹堡大学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系统分析方法,具有系统、简洁、灵活等特点,主要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因素复杂事物进行分析,通过划分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根据客观情况对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2.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比的量化评价结果的过程。
二、评价指标属性值标准化的计算方法―隶属函数法
评价指标属性值标准化的计算也就是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了大量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各指标均具有不同的量纲,缺乏统一的衡量性。为此,必须将各指标统一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于考核评价工作在一致化的状态下进行。
目前,常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从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特性分析,可将指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发展类指标(也称效益型指标),该类指标值是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取值越高越好,如人均GDP;二是制约类指标,该类指标的取值超过一定限度会限制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万元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根据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指标,可采取两种不同的隶属函数将其标准化。
(1)发展类指标的归一化函数:
(1)
表示i指标归一化后的数据, 表示当年度该指标的原始数据, 和 分别表示该区域i指标的最小值和规划目标值。
(2)制约类指标的归一化函数:
(2)
表示i指标归一化后的数据, 表示当年度该指标的原始数据, 和 分别表示该区域i指标的下限值和规划上限值。
三、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法
(一)中层评价指数的计算。中间层评价指数是根据所属各指标的权值,通过对所属各指标值线性加权来计算,即:
(3)
式中: 为指标标准化值; 为中层评价指数; 为第i项指标权值;n为中层指标所包含的指标数。
(二)高层评价指数的计算。高层评价指数是对中间层评价指数进一步线性加权计算得到,即:
(4)
式中: 为高层评价指数; 为中层指标权值; 为高层指标所属的中间层指标数。
(三)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综合评价指数是对高层评价指数再一次综合,即:
(5)
式中: 为高层评价指数; 为高层指标权值: 为高层指标数。
四、结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区域可持续评价过程中数据处理方法详细探讨,因为数据处理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因此重点分析了指标的筛选、权重的确定、指标数据标准化和评价指数等整个评价过程的数据处理方法,给读者起着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玲娟.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能力评估[D].浙江:浙江大学,2006
关键词: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36
Review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bout Digital Resources Use
Abstract Based on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This paper combs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y. These methods include philosophy method, the 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 economic efficiency theory, the management control theory, the behavioral science theory, the service quality gap model and Multi 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n it is further clarified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s a new areas of Multi subject intersection research which relates to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operations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 resul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 words digital resour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oretical basis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业内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不少成果,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研究仍比较欠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作为一个组织管理的重要部分,也需要有相关理论基础支撑;然而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理论基础的模糊不清,一方面导致我们无法完全了解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模式的构成与所要达到的理想的绩效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得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相关新方法模型的发展很难在绩效评价模式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深入探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对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基本集中于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然而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应该既有公共管理绩效评价所具有的共性,也有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个性,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质量差距等个别理论;因此本文根据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公共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从系统科学、管理学、运筹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所涉及的理论基础。
1 科学方法论基础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获取科学认识的一般程序的系统理论。科学方法论按照抽象性层次可划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1]。由于具体科学方法是探讨各门学科专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因此本研究将具体科学方法分解到各学科理论基础研究中探讨。
1.1 哲学方法
所谓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原理来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哲学方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它适用于并能指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交叉科学的研究,是人们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是调查研究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中所用的各种方法,均要受到调查研究者的立场、观点的制约;方法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认识论、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规律[2]。只有掌握了这些的哲学方法,才能正确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去研究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矛盾、本质与规律。
1.2 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是从专门科学方法概括和发展出来的,具有较高的概括程度和较大的适用范围。在一般科学方法中,数学方法、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方法对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即利用数学工具对研究资料进行数量处理,以达到对事物的量化认识和描述。它可以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提供定量分析工具与手段,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评估模型;对指标权重进行测算是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纵向深入发展、得出准确评价结论的重要前提。目前用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数学方法有:统计分析、 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等方法。
(2)系统论方法。系统论就是把一个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并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2]。它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指导作用在于: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指导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系统构建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模型化和最优化等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理清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所采用的各种方法之间的互补性问题。
(3)信息论方法。信息论是用信息这一中心概念研究系统的目的和控制功能,把系统的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过程,通过信息变换与反馈控制使系统保持或趋向于一定的目的[3]。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系统中可以形成信息优势,因为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信息的一种评价。
(4)控制论方法。控制论是把一个对象看作是动态的系统的由多因素组成的有机体,并揭示各种系统内部因果关系的结构、方式、系统的功能和运动机制以及控制过程的一般规律[4]。通过控制论方法中的经济控制论可以把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各环节看作是一个由多因素组合的有机系统,动态地、整体地把握和控制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流程各环节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的管理控制目的。
2 经济学基础
在经济学相关理论中,涉及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常用经济理论有帕累托最优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
2.1 数字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管理学所研究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资源配置,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5]。
数字资源配置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最具有经济效率的,但帕累托最优模型是否适用于评价数字资源的配置问题呢?贾晋和吴永臻[6]认为帕累托最优标准用于分析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虽然在根本意义上存在缺陷,但还是可以为信息资源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的配置效率分析建立相关标准。房春英等[7]也认为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上应用帕累托最优是提高信息资源配置效益的很好选择,对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数字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常用埃季沃思盒状图(Edgeuorthbox diagram)进行分析[8](见图1)。
一般来说,数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如上图两个数字资源用户A和B使用两种数据库产品X和Y时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边际条件:
(1) 交换的最优条件:对于任意两个数字资源用户A和B,任意两种数字资源产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MRS是相同的;即:
MRS=MRS
(2)生产的最优条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数字资源产品的数据库商,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相等的,即:
(3)社会效用最大化:任意两种不同的数字资源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必须等于数字资源生产商在这两种数据库产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MRT,即:
MRTS XY=MRTSXY=PY/PX
2.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
柯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aul H. Douglas)提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是在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上所做出的改进,引入了技术资源这一因素。
该函数的通常形式[11]是Y=A(t)L?琢K?茁 ?滋, ?滋≤1。其特点为:①可线性化;②模型中A、?琢、?茁为固定参数;③与其它代数方程相比,参数估计计算较为便捷;④计算分析结论较为准确。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经济数量分析具有特殊意义。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应用中,Younghee Noh[9]应用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分析了韩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唐蓓和董川远[10]应用该生产函数,提出图书馆生产函数概念,从平均增速、效益系数、边际生产力、贡献率4个方面测算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及对高校科研产出的贡献度,从定量角度考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绩效。
在基于生产函数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数字资源使用要素的年平均增长率可直观地反映出数字资源的使用增长趋势;数字资源使用的效益系数可反映出数字资源建设的成效及相应的改进策略;数字资源的边际生产力可以看出每增加数字资源的某一要素所得到的效益,从而判断出与数字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的差距;其要素贡献率则可评价数字资源各构成要素的绩效贡献力,以改进数字资源使用中的薄弱环节,使其综合效益最大化;然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不能直接给出数字资源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配比值,且由于其指标主要反映数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几大维度指标的全面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 管理学基础
3.1 管理控制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11]认为管理工作的控制职能是从事于对业绩的衡量与校正,以便确保目标和为达到目标所制定的计划顺利实现;并认为管理控制工作与其所衡量的工作成绩相关,且管理控制工作的成果要靠控制员工的工作来实现。
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逻辑环节。其任务是通过调节、沟通及合作把个别分散的行动统一起来以便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功能是对被控目标进行调查、测定,得到该目标所表示的状态及其输出的管理特征值,并与预期期望相互比较来找出其具体差距,以对前期管理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组织活动的最优效果[12]。
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基本过程也离不开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有其具体的指标,并按照相关绩效评价标准和原则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在收集相关使用数据的基础上,测评相关数字资源绩效,之后再纠正偏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馈控制系统,完成一个评价周期,保证评价活动向目标方向健康地发展,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管理控制基本过程(见图2)。
3.2 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相关绩效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它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激发工作人员劳动热情,提高工作效率[13]。
行为科学思想对绩效评价系统的设计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一是绩效分析系统可以反映出被评价组织工作的改善情况与工作人员的业绩密切相关;二是绩效分析指标和评价标准要具有可控性和激励性;三是要采用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方式来制定评价标准;四是行为科学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如何改进人的行为来提高其工作效率[14]。
除了行为科学基本思想对绩效评价所产生的影响外,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方面,关键绩效指标理论和平衡计分卡思想等行为科学相关理论也对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3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目前,以GAP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SERVQUAL理论模型以及建立在GAP理论和SERVQUAL模型基础上的LibQUAL+ TM绩效测度理论模型,被认为是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SERVQUAL(Service Quality)是在美国营销学家A.Parasuraman, Valarie A Zeithamal和Leonard L. Berry等人[15]提出的5GAP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的以顾客感知为尺度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LibQUAL+TM模型是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于1999年在“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项目中,为了将服务质量评价更好地应用于大学图书馆环境,以SERVQUAL质量评价模型为基础,重新设计和修订了调查问卷、评价层面和指标等而形成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绩效评价模型。徐革[16]和余昭芬[17]等人以SERVQUAL和LibQUAL+TM理论模型为基础,应用模糊数学原理,计算数字资源的绩效值,认为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该模型在图书馆各种绩效评价的应用中仍处于探索阶段,Franklin[18]等学者对其是否适用于各类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提出了置疑,认为该模型对于各类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适用性仍有待深入改进。
4 运筹学理论基础
运筹学是把学科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应用到一个系统的各种管理问题上,为人们提供最佳解决问题方法的一门学科。运筹学理论包括确定性理论和随机性理论。运筹学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诸如资源配置、管理问题、计算机与信息系统以及决策咨询等。运筹学理论方法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和多指标决策理论等。
4.1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创建的一个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可对多个同类型单元进行有效性评价[19]。
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中也得到了重视,Kim, S.-A[20]应用DEA模型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使用绩效做了深入分析。李新凯[21]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2R和BC2模型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绩效做了应用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属于非参数统计法,其指标权重计算是由实际统计数据求得,客观性较强,统计数据且不需要标准化处理,但其缺点在于研究结果较为粗糙,并可能存在信息丢失。
4.2 多指标决策理论
多指标决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MADM)也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多属性决策或有限方案的多目标决策,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对该评价对象的一个整体评价值的方法[22]。
4.2.1 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决策分析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主观赋权法: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直接赋权的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Delphi)、相对比较法、特征向量法、模糊综合评价法[23]、层次分析法[24]与网络分析法[25-26]等。 主观赋权法反映了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或直觉,但是可能受到决策者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偏好的影响,具有随意性。
(2)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决策矩阵提供的客观信息(指标值),通过建立某种数学模型计算出权重的方法,可用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值法[27]、变异系数法[28]、主成分分析法[29]、因子分析法[30]等。客观赋权法通常基于完善的数学理论,但指标信息数据的采集难免受到随机干扰,也容易忽视决策者的主观信息,而且可能与指标的实际重要性程度不完全符合。
(3)组合赋权法:由于主、客观赋权法各有利弊,实际应用中应该有机结合。在管理学其他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综合主、客观赋权的组合赋权法,主要有方差最大化赋权法、基于熵的线性组合赋权法等,但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的评价中还没有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
4.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解决方法,一般是选择能反映被评价对象各方面情况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先将各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一定的合成方法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标,最后对综合指标的大小进行比较和排序。现有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模型较多,常见的包括简单线性加权法[25]、理想解法、功效系数法、灰色关联法[28]等。
近年来,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均有了较大发展,新的方法时有提出,旧的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评价方法日趋复杂化、数学化、多学科化;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为数字资源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决策矩阵归一化处理、指标权重确定等的研究都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多指标综合评价这种综合分析技术在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31]。
5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来源的广泛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差异性。理论来源的广泛性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管理学方面;理论层次的差异性表现为某些理论基础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比如管理控制理论是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而管理控制理论本身又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一般科学方法论为基础。这就要求今后在探索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时,应该紧紧围绕数字资源本身及其使用绩效评价过程特征来选择更加适合于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性质与特征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才能更为准确的得到数字资源的使用绩效情况;另一方面,今后在探索新的更加适合数字资源特征的使用绩效评价方法时,也应该根据数字资源的特征对已有相关理论方法进行改进和完美,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字资源使用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元梁.科学方法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彭大均,凌云.系统方法论和唯物辩证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79-82.
[3] 张守刚.信息论与认识论[J].江汉论坛,1983(2):11-15.
[4] 圭人.控制论与社会科学的联姻[J].学术研究,1985(1):54-56.
[5] 谭清美,周之豪.从帕累托效率谈影子价格[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60-64.
[6] 吴永臻.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适用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29-31.
[7] 房春英,黄微,夏秀营.帕累托最优在我国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中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9):1362-1365.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2-265.
[9] Younghee Noh. A Study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J]. Aslib Proceedings: 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 2012,64 (2):134-153.
[10] 唐蓓,董川远.图书馆生产函数:资源建设绩效测评新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58-62.
[11]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郝国华,译.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552.
[12] 周德孚.管理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7.
[13] 刘中宇,周晓.行为科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5):46-48.
[14] 张双.绩效管理理论溯源[J].商场现代化,2007(1):184-185.
[15] Parasuraman, A.,V. Zeithaml,and L. L. Berry,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 1985,49(3):41-50.
[16] 徐革.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17] 余昭芬,黄德斌,汤艺,等.GAP理论模型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4):62-68.
[18] Franklin,Brinley.Measuring the Impact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Services[EB/OL].[2015-10-02].http://libquaLorg/documents/admin/BrinleyGreecePaper.doc.
[19] Chames A,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12):429-444.
[20] Kim, S.-A.Evaluati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4,38.(2):137-60.
[21] 李新凯.数据包络分析在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2] 尤天慧等.信息不完全确定的多指标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6.
[23] 温东琰,于光.AHP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电子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6,26(8):166-167,170.
[24] 汪媛,赖茂生.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网络版全文数据库的综合评价模型[J].情报科学,2004,22(9):1061-1065.
[25] 蒲筱哥,乔亚铭,胡亚敏.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41-49.
[26] Tsuen-Ho Hsua, etc.A hybrid ANP evaluation model for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J].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2, 12(2):72-81.
[27] 周艳,蒲筱哥.熵权TOPSIS模型在数据库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8):36-41.
[28] 蒲筱哥,刘礼明.数据库绩效的变异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71-78.
[29] 徐革.重构电子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法[J].图书情报工作,2004, 48 (2) :32-34.
关键词:现金流量;AHP;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82-01
1 企业现金流量评价模型建立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特点是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而后,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1.1 评价体系和层次结构构建
在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评价时,首先需要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衡量。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因素复杂多变,为了科学的建立企业现金流量评价体系,我们在建立企业现金流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二是全面性原则;三是系统性原则;四是综合性原则;五是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以上原则,查阅相关学者对于现金流量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合理的筛选,建立了评价体系。
1.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的构造是指在层次结构模型中,针对上一层次某元素来说,本层次有关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在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如果只是定性的结果,则常常不容易被别人接受,因而T.L.Saaty等人提出:一致矩阵法,即:(1)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比较。(2)对此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通过对两两因素的比较,用表2的标度打分,得到判断矩阵A=(aij)n×n,而且判断矩阵有以下特点:1.aij>0 2.aij=1aij(i,j=1,2,…,n) 3.aii=1,(i=1,…,n)
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而且,n阶正互反矩阵A为一致矩阵当且仅当其最大特征根λmax=n,且当正互反矩阵A非一致时,必有λmax>n。从而我们可以由λmax是否等于n来检验判断矩阵A是否为一致矩阵。由于特征根连续地依赖于aij,故λmax比n大得越多,A的非一致性程度也就越严重,λmax对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也就越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在对因素Z的影响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决策者提供的判断矩阵有必要作一次一致性检验,以决定是否能接受它。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
(2)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随机地从1~9及其倒数中抽取数字构造正互反矩阵,求得最大特征根的平均值λ′max,并定义RI=λ′max-nn-1。
(3)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当CR
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上面我们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我们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设上一层次(A层)包含A1,…Am共m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a1,…,am。又设其后的下一层次(B层)包含n个因素B1,…,Bn,它们关于A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b1j,…,bnf(当Bi与Aj无关联时,bij=0)。现求B层中各因素关于总目标的权重,即求B层各因素的层次总排序权重b1,…,bn,计算按下表所示方式进行,即bi=∑mi=1bijaj,i=1,…,n。
表1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阶数12345678910
RI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
2 层次分析法(AHP)在企业现金流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根据专家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2.1 求成对比较矩阵A
(1)比较准则层4个因素,筹资能力、获现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对目标层方案合理性的重要性,采用1-9尺度进行定性成对比较,我们假设比较结果用成对比较矩阵表示如下:
W=1111111111111111
(2)考虑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影响,同理采用1―9尺度进行定性成对比较,三个成对比较矩阵如下:
B1=411/41 B2=1111 B3=11/331 B4=121/21
同理,比较方案层3个因素,分别估计三个因素对于上
一层各因素的重要性,因为方案层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查找得到,我们可以将方案层对子准则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这样可使计算更加科学性和便利性,从而我们可以直接将它们归一化的其对子准则层各因素影响的权向量。
2.2 一致性检验
由于篇幅原因,笔者省略了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如表:
表2
矩阵阶数最大特征根归一化特征向量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比率C.R.是否符合一致性检验
W440.25000.25000.25000.25000.900符合
B1220.80000.2000000符合
B2220.5000.500000符合
B3220.25000.7500000符合
B4220.66670.3333000符合
其中,W的归一化特征向量表示筹资能力、获现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四个因素对目标层方案合理性的重要性,同理,Bi的归一化特征向量表示各特定指标对于各个因素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归一化的特征向量作为每一层的权向量,综合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与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权重构成组合向量,即可求出各指标对于目标层企业现金流量评价的影响。
2.3 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决策结果
我们假设A、B、C三公司的各指标通过财务报表可知,则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决策结果为:
表3
外部筹资比率筹资效益比率销售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现金流量总负债比率营运指数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公司A1.3282-3.55870.14620.53270.34210.13560.93560.65010.4295
公司B2.85605.07720.00310.01140.73560.35661.34700.75361.2270
公司C0.52981.95440.52622.80241.3000.75461.03000.83191.0790
子准则层对准则层的权重0.20.050.1250.1250.06250.18750.16670.0833
由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可知A、B、C三公司现金流量评价排序如下:
NO.1 公司B 1.2270 NO.2 公司C 1.0790 NO.3 公司A 0.4295
从上述实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层次分析法能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并能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测算出每个指标或每层次指标在企业现金流量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薛声家,左小德.管理运筹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摘 要 本文重点探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军队审计 绩效评估 定量
绩效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绩效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一般绩效评估的技术方法有评语法、关键事件法、配对比较法、360度绩效评估法、平衡记分卡法、目标管理法、量表法、综合评估法等。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按照绩效状态的表现形式划分,绩效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是:定量评估法和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是通过数学计算得出评估结论。定性评估法是一种用评语或事例等形式对被评估者的绩效状态或行为表现加以定性描述的评估方法,是不通过数学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定性评估法与定量评估法相结合是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本文探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方法。
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法的数学理论是一种最优化理论,它应用数学工具对绩效评估项目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可使用的军队审计项目绩效定量评估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DEA评估模型等。
一、模糊综合评估法
模糊综合评估法,是将审计项目的诸多信息进行精确的综合性定量值来反映。该评估信息具有模糊的特征,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估法充分运用了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估的思想,全面合理地考虑所有影响评估对象因素,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下采取计算的形式综合出评估结果。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可以用来评估军队审计工作中一些难以量化的“模糊问题”,是一种较为系统客观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确定军队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关键问题。它应用模糊数学提供的数学语言和量化方法,综合诸多定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模糊综合评估法在质量经济效益评估、物流中心选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企业家素质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时具体步骤为:确定评估因素、评估等级;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进行模糊合成和做出评估。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于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给予量化,特别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数据的情况。它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在工程项目评估领域已经早有应用。军队审计项目绩效评估中需要大量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这就要求绩效评估过程需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二者脱节。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标准值的方法把人们依靠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定性问题定量化,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既包含了主观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又依靠客观的精确计算和推演,使评估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评估决策。
三、主成份分析法
主成份分析法是由Hotel ling首先提出的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进而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序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多元统计综合评估方法,在项目评估中也有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据评估指标中存在着一定相关性的特点,用较少的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并使这些较少的指标尽可能的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大大简化了原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适合对项目进行总结性综合绩效评估。主成份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企业效益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技术进步评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领域。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实施步骤是:构造样本矩阵;对样本矩阵进行指标转换、标准化处理;求样本相关系数矩阵及其特征方程等八个步骤。
四、数据包络分析
一、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涵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概念包括3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含义是指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科学先进的素养、知识和手段。科学素养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必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这应该形成一种意识,并从有意识而为之变成下意识而为之;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不是从经验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下意识地从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出路。科学知识是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现代管理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知识和现代装备科技知识。科学手段则要求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筹学、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规范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对管理人员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的要求。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一般采取师徒制策略、反思策略、案例式策略以及规范操作式策略等,此处的规范化则是强调了规范操作式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大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出“没有师傅也要出徒”的口号,其采取的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规范操作式策略,即事先将一系列操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详细地规定出来,形成范本,让受训者遵照规范循序渐进地反复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教育装备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范本去操作训练。第二,是对管理人员提出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范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管理人员的行业自律。
标准化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自觉遵循、正确运用该领域内的各项标准,同时还应该具有参与制定各种标准的能力。第二,管理人员与管理工作是否达到了专业化发展的预期水平,应该具有量化指标,用其来测量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否则,说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人们将无法判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提高,或管理的专业化是否有所向前发展。与规范化相比较,如果规范化是强调管理人员的自律,则标准化则是强调管理人员的他律。
二、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主体的知识与素养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专业化的主体,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其主体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有3个方面:教育学专业知识、管理学专业知识、装备技术专业知识,他们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对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他们还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了解或掌握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过程,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
人们对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专业化就是专门化,另一种是将专业化与学科领域的专业(二级学科)发生了混淆。“专”是“专门”“专一”“专注”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意思,所以“专业”一词容易被理解为仅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学有所长或有突出表现的表述。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其主体成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当然对此应该形成评价标准),并且应该属于知识型专家。专家一般具有4种不同类型:学术型、知识型、经验型、技能型。其中,知识型专家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十分丰富的知识库,知识面要足够宽。学术型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时是会比较狭窄但很高深,很少有人涉猎到,例如季羡林先生就是失传的“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方面的学术型专家。经验型专家(如汽修专家,对一种车型汽车的维修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型专家(如按摩专家)都是涉猎面比较狭窄的,属于专门化、专一化的专家。经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装备专家多属于知识型专家。另外,专业化发展不等于在做学科建设,当然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也需要通过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来帮助培养专业人才,但专业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汉语“专业”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profession”除了专业的意思外,还有职业、信念、信仰等含义,它实际上还反映了专业的素养问题。前文提到专业素养的下意识具体表现为职业本能,职业本能是对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作为一个未经职业训练的普通人,他们都仅具有生物本能。当一个城市的闹区突然出现炸弹爆炸时,人们会出于生物本能而四散奔逃,远离爆炸中心(动物的表现一定也与此相同)。但是作为受过职业训练的警察此时一定是与人群奔跑的方向相反,他们会向着爆炸中心飞奔而去,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是专业化的具体表现。所以,专业化除了对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有职业、信念、信仰方面的素养要求。
三、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内容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是专业化发展的外延,其包括:教育装备的需求分析、建设的项目管理、教学适用性论证、政府采购组织、质量监测(监督与测量)、日常管理、技术评测、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1)需求分析是对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如教育装备与学业水平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如分析不同教育装备产品的共性与差异性)、马尔科夫分析(对装备配备水平进行预测)等。
(2)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即为一个短期内有始有终的管理过程,而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恰好具有这种特征。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收尾5个阶段,所有这些阶段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
(3)教学适用性论证是教育装备管理的一项崭新工作,也是该领域内一项核心的工作,它最突出地体现了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育装备的教学适用性包括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政府采购属于教育装备配备过程的计划和执行阶段,现在绝大多数教育装备的购置都需要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所以管理人员应该熟悉《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并具有组织招投标活动的能力。
(5)质量监测是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监督与测量,其中质量监督是协助政府来做的事情,而质量测量除了依靠政府与社会的一些专门机构外,更多的是由各地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来承担。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
(6)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教育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由专门的公司来负责。
(7)技术评测与教学评价是教育装备项目的绩效考核内容,往往是对于一个较大的工程或系统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问题。绩效考核需要计算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其中投入的计算是比较容易,但产出的变量选择与计算都是非常专业的,它需要测量和评价教育装备技术指标与使用效能是否达到要求,测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8)标准制定也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配备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逐步掌握教育装备“元标准(meta-standard)”(产品教育教学适用性标准)的制定。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不仅限于上述8条,其实还有许多工作内容需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
四、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是教育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涉及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来体现:第一,教人做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第二,教人做事(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装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日常教学(教人做事)中发挥作用,还要在素质教育(教人做人)中发挥作用。这一点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例如:近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被悄悄地塞进来一个新词“教学信息化”,说明人们正将原来教育信息化的叫法改称为“教学信息化”。将教育下降为教学的原因可能是想说明信息技术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育服务,无非是说信息技术只能用于教书,不能用于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而不仅仅为教学服务。所以,教育装备能不能为育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将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教育装备人不能将教育装备管理改为教学装备管理,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正是以此为其最重要的目的。
该进程的必要性是由教育装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以外其他领域的装备(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体育装备、医疗装备等)其作用对象是物或人的机体,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产品使用一旦不成功而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一生的影响。所以对此必须采取十分科学、万分慎重的态度才是,说得严重一些,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没有一个专业化足够高的管理队伍,对教育装备的准入进行科学评价,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
如果我们不是认真地思考、对待、研究和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根本性问题,而仅仅能够简单地做到从市场上采购来设备后分发到学校去使用,则不仅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及其发展没有必要,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了。
五、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析取 构建模式 升级路径
农业产业链中“关键链”的析取
农业产业链源自于产业经济学,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对独立经济组织基于共同利益和协作经营而形成的链条式合作关系。农业产业链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增值能力,能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要求,并促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粗放、劣势地位。另外,农业产业链的区域延伸将会沟通城乡两个相对封闭的地域,打破我国长期以来固有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产业链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农业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现代农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任何一个产业链上的节点都可以向其周围节点做生产、技术、空间上的延伸,这样就会形成在空间上相互交错、时间前后重叠的多个产业链,这多个产业链在平面上构成一个产业网。从运筹学的角度看,这多个产业链中肯定有一条或者几条关键的链条,我们必须寻找出这个最优价值链。如果找不到这个关键链,那就会因为时间、空间上的不合理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延伸和拓展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关键线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的思想来优选农业产业网中的关键产业链。只有关键产业链才是有意义的,次要产业链经济意义不大。
图1
在图1中,每一个方框表示一个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这样可以构成A-B-C-E、A-B-E 、A-B-D-E等三个不同的链条,我们可以在每两个节点之间赋予权值(权值可以是时间、运输成本、影响力等),但是最直观、最易接受的权值就是两个节点之间的经济附加值,选取附加值之和最大的链条作为关键链条,只要在时间顺序上不冲突、在空间流动上不重复即可。
我国农业产业链构建的典型模式
农业产业链模式就是农业产业链建构的标准式样,具有可复制性。中国目前的农业生产90%是以农民家庭为单位,极其分散,不利于统筹安排,也不利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更谈不上规模化。如何推动农户进入产业链,使农民在加工贸易环节中也能分得一杯羹,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令很多地方政府头疼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农户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动力,也没有延长拓展产业链的意识,政府起劲,民间淡漠。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兜圈,难以突破瓶颈。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政策没有让农民看到前景,感受到产业链的实在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农户的趋利性进行引导,让他们对建设产业链有信心和动力。
上游拉动型。针对某些地方有特定的种植、养殖传统,这些种养殖项目又符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在当地民众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可以重点引进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能改良当地的动植物品种,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能帮助当地农户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政府只需选择产业升级示范户就可以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做好规划,控制种养殖种子、产量、质量即可成功,切忌一哄而上、片面追求规模,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而累及大多数农户。
新疆农四师农科所研究的一种高产矮化蓖麻就可以在伊犁河谷大面积推广,矮化蓖麻每株只留2串穗,在密植的情况下每亩可达5500串,是原来普通蓖麻的2.1~2.8倍,这是由于原有的蓖麻品种能长高3~4米,发叉多,占地面积大,消耗土地的水分和肥力,单产低,效益很差,矮化蓖麻由于控制了单株高度,营养传递到果实上,籽粒饱满、穗大且长,色泽光亮,亩产由原来的150千克左右提高到280~290千克。山东高青县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在政府打造高端肉牛的政策下,引进了青岛农业大学的优秀专家,成立了布莱凯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新品种—山东黑牛。肉牛基因加上纯天然的饲料配方以及科学的饲养技术,使山东黑牛的外观、口感以及营养指标均达到世界顶级水准,并且具有更加独特的风味特征。这种黑牛肉质细嫩,肌间脂肪中饱且脂肪酸含量低,肉质达到国际牛肉等级A3级标准。2011年更是成为山东省黄三角“十百千万”山东黑牛科技示范的重点工程。
虽然有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实现了对于物流管理的一些主要环节(如仓库管理、销售管理等)的计算机管理,但是真正实现物流信息化的企业却极少。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企业实现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对所需财力、人才的认识不足或者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保证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往往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兵。
其次,在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初期,需要管理人员辅助完成大量工作,花费精力去熟悉新的工作系统,新系统会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使得管理人员存在抵触情绪,不愿协助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第三,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学校的教师或计算机公司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如果企业人员不予配合,他们很难实现一个令企业管理人员满意的系统。
第四,物流管理信息化工作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会导致前期开发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和后期开发的系统所使用的平台不一致。如何使已经开发成功的部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不同平台的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部分集成,是企业在发展、扩大物流管理信息化范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关于物流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各种困难和问题,企业如果能够尽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对其物流信息化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领导重视,业务人员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流信息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资源及产、供、销环节在信息处理、工作方式、管理机制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习惯等方面进行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托。2.重视开发企业物流的信息资源
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开发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落实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就要保证物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许多单位的物流信息化工作没有解决好运作层和管理层的信息采集问题,以至于系统缺乏信息源,因而大大影响整个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建设、积累和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准确、合理和充足的数据。
3.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建立企业物资信息系统是企业物流科学管理的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物流信息的同时,应该注意营造综合数据环境。在此状态下,物流过程的所有技术数据和事务数据,对所有参与单位都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
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及数据仓库,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库存模型、预测模型等管理决策模型,采用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实现物流决策支持系统,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生产流通及价格信息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