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金融竞争力;因子分析;城市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44-05

引言

一线发达城市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二三线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几乎没有。以广东省三线城市中的揭阳市为中心,通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比同一区域内的一线发达城市(广州、深圳)和相似水平的二三线城市(粤东、粤西部分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旨在发现二三线城市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对于发展广东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其余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揭阳市作为广东省内的三线城市,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快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广东省前茅。至2010年,全市GDP已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 008.99亿元,增长19.6%,五年年均增长16.9%。2012年,揭阳市全市GDP达到1 396.79亿元,同比增长13.94%,增速有所放缓;人均生产总值23 531元,同比增长1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7亿元,同比增长22.3%,成为粤东地区发展最快、态势最好的地级市。尽管如此,由于揭阳市发展起步较晚,与粤中发达城市仍然具有很大的经济差距。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竞争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1]便提出了五力模型用于分析产业竞争力。R・Levin(1997)[2]沿袭了迈克尔・波特关于竞争力的分析方法。他指出金融服务业必须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偏好,并能对变化的需求状况立即做出灵敏的反应。Lain Begg(1999)[3]则认为一个城市为了提高其竞争力的优势,需要竭尽全力地占据其他城市的市场或扩大自己的自身优势等。

相较于国外研究而言,国内对于金融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于国外的是,在国内城市金融竞争力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力研究的基础,并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周立群和潘宏胜(2003)[4]、王仁祥和孙亚超(2004)[5]、肖大伟(2006)[6]、董金玲(2008)[7]、张永凯和史越瑶(2009)[8]、闫妍(2010)[9]、陈姝(2012)[10]、胡国晖和李丽(2013)[11]等专家学者先后以不同的城市群或经济圈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适合层次的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继而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或提出建议。即便如此,同类项目的研究中构建指标体系有所区别,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揭阳市金融竞争力的现状

揭阳市内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且劳动力低廉,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揭阳是著名的侨乡,依托侨乡的人缘和地缘优势,揭阳的发展借助海外揭阳人的资本,实现了“揭阳人经济”反哺“揭阳经济”。揭阳市自1991年成为地级市,建市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012年,随着年炼油能力2 000万吨的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的动工和广东第三大干线机场揭阳潮汕机场的通航,兼具空港经济和海港经济“并驾齐驱”、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核驱动”的揭阳市,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的一匹“黑马”。产业、项目、资本正在开始向揭阳集聚,揭阳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提升。但是,揭阳市发展起步晚,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密切关注的问题:经济发展质量依然不高,工业生产增长面临挑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等等。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指标的重要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将金融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潜力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四大方面,共包含了22个指标(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通过对影响金融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潜力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因素研究,运用SPSS19.0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对粤中发达城市(广州、深圳)、粤西城市(湛江、茂名、阳江)和粤东潮汕城市(揭阳、汕头、汕尾、潮州)2012年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设法将一系列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降为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指标来替代研究,然后再根据其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权重,进而计算出各个样本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比较,从中分析揭阳市现如今的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影响其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对《201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的整理,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其中,金融人才吸引力是该市金融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市年末总从业人员数的百分比,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是该市金融业年度总产值占全市GDP的百分比。

(三)金融发展环境实证分析

利用选取的年客运量(X1)、年货运量(X2)、年邮电业务量(X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公路通车里程(X5)、卫生事业机构数(X6)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

1.表2中第一列为因子编号,以后三列为一组,每组中数据项的含义依次为初始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

在本例中,因子进行旋转后,累积方差并没有发生改变,而只是重新分配了这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使得因子更易于解释。可以看到在提取两个公共因子的情况下,可以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92.192%。也就是说,这两个因子反映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效果是较为理想的。

2.表3是因子的旋转成分矩阵,由表我们可以得知因子F11在变量X1、X2、X3、X4和X6上负有较高的载荷,因此我们可以将F11定义为环境因子;因子F12在变量X5上负有较高的载荷,因此我们可以将F12定义为交通设施因子。

表3旋转成分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分。

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表3显示了因子F11、F12的载荷,根据该表我们可以写出金融发展环境因子分析的模型:

年客运量X1=0.775* F11 -0.432* F12

年货运量X2=0.938* F11 +0.107* F12

年邮电业务量X3=0.983* F11 -0.176* F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4=0.980* F11 -0.052* F12

公路通车里程X5=-0.046* F11 +0.968* F12

卫生事业机构数X6=0.969* F11 -0.124* F12

3.表4是根据正交旋转法计算出来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根据该表可以得到因子F11、F12的得分函数:

F11=0.136*X1 +0.247*X2 +0.222*X3 +0.237*X4 +0.115*X5 +

0.225*X6

F12=-0.293*X1 +0.221*X2-0.032*X3 +0.081*X4 +0.879*X5 +

0.013*X6

表4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提取方法:主成分。

旋转法: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构成得分。

根据上述的因子得分函数,以及各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便可以计算出粤中发达城市、粤西城市、粤东潮汕城市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环境得分F1,F1=72.472%* F11 +19.721%* F12。

4.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会对指标数据自动进行运算处理,大大地减少了操作者繁琐的计算步骤。SPSS系统为我们提供了环境因子F11和交通设施因子F12的得分,经过整理,粤中发达城市、粤西城市以及粤东潮汕城市2012年金融发展环境得分F1的排名情况如下(见表5):

在金融发展环境因素方面,2012年九市展现出不同的发展情况。粤中发达城市的广州、深圳的环境因子F11的得分都为正值且远远高于其余七市,金融发展环境优越。在交通设施因子F12上,广州市得分仅次于湛江、茂名两市;而深圳市的得分为负值,分值远不及其余八市,居九市排名的最后一位。尽管如此,在金融发展环境因素F1上,广州、深圳还是位居九市的第一位、第二位。造成这种情况,与各市的城市土地面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曾经是“小渔村”的深圳的土地面积仅有1 997平方公里,而湛江、茂名两市的土地面积分别为13 261平方公里、11 427平方公里。虽然深圳金融发展环境优越,使得客流、物流等环境因素的流量巨大,但城市的土地面积却阻碍着其交通设施的发展,进而影响其金融竞争力。由此看来,城市土地占有面积影响着一市的金融竞争力强弱。

在表5中,粤西各市的金融发展环境得分排名均前于粤东潮汕各市。这主要得益于交通设施因子F12的贡献。在粤东潮汕城市中,汕头市是潮汕城市的领头羊,潮州次之,揭阳第三,汕尾最后。揭阳市要想提高金融竞争力,在金融发展环境方面仍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四)2012年揭阳市金融竞争力的汇总分析

与分析金融发展环境因素的方法一样,运用SPSS软件对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潜力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得到2012年粤中、粤东及粤西各市金融竞争力的相应得分及排名情况。再将各金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汇总,得到2012年九市金融竞争力的总得分(假设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一样),再和各影响因素的排名汇总,便可得到下表(见表6):

观察上页表6,发现揭阳市2012年的金融竞争力在九市中排名第八位,不及粤西各市,更不及粤中发达城市深圳、广州。在粤东潮汕四市中,其金融竞争力仅超过潮州市,落后于汕尾、汕头。整体而言,粤中发达城市具有强劲的金融竞争力,不管在金融发展环境、发展规模、发展潜力,还是在对外开放程度上,都是九市中首屈一指的。粤西与粤东城市相比较,粤西城市在金融发展环境因素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粤东城市则在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潜力因素上具有比较优势。

就揭阳市2012年金融竞争力各影响因素而言,得益于揭阳的地理地缘优势,揭阳市在金融发展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因素上发展相对较好,但在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发展潜力因素上却在九市中排名靠后。粤东潮汕城市中,除了潮州在金融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上的发展相对均衡之外,其余三市各因素的发展各具优势。粤东城市之间本已有着浓厚的潮汕文化根源,揭阳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加强与其余三市的互助合作,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提高城市金融竞争力。

四、政策建议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粤西、粤东各二三线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是远远不及粤东发达城市的,一线发达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相差甚远。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先天不足”缺陷,加之后期发展后劲不足,更扩大了与一线城市的经济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提高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因此,为了提升二三线城市的金融竞争力水平,笔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在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要支撑的基础上,逐步承接来自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推进金融创新与政府监管的结合,为本市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优化经济投资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规划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和政府政治建设等方面为投资商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区域间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内人才、技术、信息、产业、资金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Levin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88-726.

[3]Lain Begg.Cities and Competitiveness[J].Urban Studies,1999,(36):795-809.

[4]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天津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3,(2):93-98.

[5]王仁祥,孙亚超.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45-48.

[6]肖大伟.东北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董金玲.城市金融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江苏商论,2008,(2):170-172.

[8]张永凯,史越瑶.京津沪深城市金融竞争力测度与对比分析[J].经济师,2009,(10):188-189.

[9]闫妍.建立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10]陈姝.长三角城市金融辐射力研究及其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3):18-22.

[11]胡国晖,李丽.中部五城市金融集聚程度及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西部金融,2013,(1):73-78.

Study on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in City

――A Case of Jieyang City

DU Xiao-ying1,LIN Yong-jie 2

(1.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China’s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Guangzhou 510521,China;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Department Finance,Guangzhou 510521,China)

Abstract:Developed first-tier cities have always been the research hotspot for scholars both home and abroad,however,so far there has not been so many researches focusing on the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second-tier or third-tier cities.In this thesis,Jieyang City,one of the third-tier cities of Guangdong Province,was chose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Through comparing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ample city with factor analytic method,Jieyang,with those of cities of developed first-tier (Guangzhou and Shenzhen),cities in the we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g,Maoming and Yangjiang) and Chaoshan cities in the 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it was learned that the current 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econd-tier and third-tier cities was not good enough and lack of latent development was the main reason effect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inancial competitiveness;factor analytic method;urban

第2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生产业;城市功能;互动发展;保定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53-03

一、生产业的定义

生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提出生产业的格林费德(Greenfield,1966)认为,生产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布朗宁和辛格曼(Browning &singelman,1975)按功能将服务业分为四类。综合不同学者对生产业的研究,本文认为,生产业是指为满足企业和组织进行进一步生产和商业活动产生的中间需求所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并非要用于满足直接消费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及现代物流业。生产业并不涉及直接的物质转化,但它是生产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的投入。一般来说,生产业所提供的是具有较高的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服务。中国对生产业的研究较晚,到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而权威的分类为了对生产业有一个准确且符合国情的分类,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生产业的概念为准绳,结合国内外的具体情况,认为生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统计特点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生产业确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生产业不仅具有服务业的一般属性,也有不同于其他服务业的特殊属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中间投入性、高度专业化、知识密集性、布局呈现集中分布态势。生产业的这些特征使其与城市有极大的关联性,从而聚集在城市成为经济效率提高的源泉。通过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增强城竞争力,表现出城市经济发展的自我强化过程。

二、保定城市生产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城市经济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格局。随着经济增长,保定城市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第二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第一产业的比重显著降低,而服务业正逐渐占据了保定城市总体经济的半壁江山。具体来说,从增加值构成来看,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2.8∶61.1∶36.1调整为2008年的1.6∶55.8∶42.6,产业间基本呈现“三,二,一”的趋势。保定处于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的京津冀地区,与制造业关联性极为密切的生产业在保定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其生产业的发展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征:

(一)发展水平提高,发展速度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城市生产业产值的绝对值不断增加,但整体的发展速度仍还有待提高。通过把2002―2008年间保定城市生产业、服务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行对比,发现绝大多数年份生产业发展速度均慢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导致这种发展态势的原因可能在于保定城市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初时,各产业部门之间发展不协调,工业部门畸形,其间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兴起阶段,是生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的原因之一。目前保定城市工业结构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的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居主导地位的新型结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恰恰是生产业快速发展时期。

(二)行业整体规模偏小

保定城市生产业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整体规模偏小。如2008年企业法人单位最大规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法人单位平均总产出为23.79亿元,其次为金融业,平均总产出为15.41亿 元。而生产业中较高级的信息传输与软件业的平均总产出仅为10 亿元左右,而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平均产出还不足1亿元。与第二产业的主要部门相比差距很大。同年,保定城市第二产业平均行业产值为218.22亿元,超过生产业的总和。保定城市生产业的规模偏小将会影响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导致行业的竞争力减弱。无论从产业集聚还是规模经济的角度,如何壮大生产业的行业规模将是保定城市生产业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生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级化程度低

从生产型服务业内部结构看,2008年生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几大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其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高达50.3%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生产业的比重仅占服务业的7%左右。这表明,保定城市生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程度低,仍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

三、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保定城市仍是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型城市

目前保定城市的第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仅占 1.6% 左右,标志着城市化水平接近现代城市的标准。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上,2005―2009年间,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汽车、新能源、纺织、食品和建材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全年完成增加值260.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4.6%。在2009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3%,工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是重工业产品的重要需求者,保定城市轻工业的缓慢发展,势必会减少对重工业的需求能力,会限制重工业的不断增加的产品需求,使其他产业难以通过重工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技术、科技水平,从而影响到保定城市经济发展。其次,企业科技含量不容乐观。如计算机行业,目前所从事的多为计算机的组装销售,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尚不具备从事计算机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一些高科技行业的合资企业也多为散件装配企业,且多数生产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从国外引进,本身没有技术开发能力。

(二)保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高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表现为城市所具有的作用和能力,其状态如何最能体现城市系统的特征及运行质量,并决定着其对外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水平。保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条件相对不足,难以与其匹配。众多指标不及省会石家庄,更无法与京津冀区域内的京、津两个一线城市比较。从总体服务功能等级程度上看,服务功能体系中,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相对较大,2008年它们的增加值分别达79亿元、23.79 亿元,两者相加占整个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1.8%。另一方面,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生产业在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小,其总和仅为22.6%,这说明保定城市服务功能还多处于劳动密集型等级。

四、生产业的发展与保定城市功能提升的关系

城市是多功能的综合体,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功能。而生产业发展能够直接和间接带动金融业、制造业、贸易及运输业等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推动科技创新,扩大集聚和扩散功能,优化空间形态,从而大大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具体来说,生产业对保定城市功能的影响体现在。

(一)促进保定城市就业

虽然保定城市生产业中的各行业所占的就业份额很小,但一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从数据上来看,2002―2008年间,就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分别为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服务业,其总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百分比平均为19%。在此期间金融业及房地产服务业的就业均有提高。但是,计算机信息传输与软件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业就业人员比例一直较低,几年间未见明显增长,总就业人数仅占城市全部就业人数的2%左右,说明保定城市的高级生产业发展缓慢。

(二)提升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环境

1.生产业发展改善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生产业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改善城市面貌。目前保定城市加大了以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软件产业集聚区、工业设计平台、产品交易市场和商贸、商务服务集聚区为重点的生产业相关项目的投资力度,以此来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城市设施,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城市等级和吸引力。

2.生产业的发展提升保定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2009年保定城市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 138 044 元,未来几年是城市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同时,大都市的发展经验表明,支撑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区域服务中心的建成将促使保定形成良好的市场体系和优质配套的要素市场,这不仅为区域内城市提供各类商品、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同时提供优良的交通运输、仓储派发、金融服务、通讯信息、中介咨询、会务展示及休闲娱乐等服务,使保定城市在区域服务能力大幅度增强。

(三)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定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

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各产业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组成和构造及其相互关系。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面临着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调整产业比例两个问题,生产业对保定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保定城市制造业的竞争力。目前,制造业仍是保定市的主导产业,生产功能仍在保定市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者服务的发展,既有利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作为工业中间投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提高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增值的主要源泉。同时生产者服务大部分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其产出中体现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服务。正是通过这些生产者服务,社会当中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才得以释放出来,并源源不断地导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提高生产过程的运营效率、经营规模以及其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

2.进一步促进保定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大量私营企业尤其是服务型私营企业建立起来。2008年保定城市服务业中的民营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35.8%。这些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它们没有能力在内部生产和提供咨询、金融、会计师等生产,而这些又对其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它们就迫切需要从市场上购买这些服务市场改革也刺激了新兴服务业的建立和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大量企业的改制需要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这就刺激了该类新兴服务业的出现。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改进效率和提高产品竞争力,这强化了对营销、广告、质量控制等服务的需求,也刺激了这些生产业的发展。

(四)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保定城市的集散功能

生产业的发展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从而扩大一个城市对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各类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能力。生产业中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保证了资本的安全性、流动性,保证了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动城市与外界的商品流动,商务服务业所提供的咨询、法律、设计、会计、广告等服务不易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人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扩散力。也将带来生产产品在域外市场上的输出总额增加,最终体现为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

五、促进保定城市生产业发展以提升城市功能的建议

(一)扩大生产业的对外开放,增强竞争力

保定城市生产业各行业的外资介入是相当有限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生产业的开放度还相当有限。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生产业通过对外开放,不仅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而且还直接为国内企业带来竞争压力,推动国内生产的供给。服务业的扩大开放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先进服务技术的扩散和转移,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另外,服务技术与一般的生产技术相比,更多地体现在员工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以及组织的协调能力等方面,因而其本身的意会性和企业的特定性较强。所以,今后应该有步骤地推进生产业的对外开放,促进生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总体水平。

(二)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支撑点

信息密集型生产业的发展需要发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来支撑。特别是在目前信息化的时代,基础设施建设更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可以提高本行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优质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商贸、现代物流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

(三)出台各项政策扶持措施,支持行业发展

根据保定城市生产业的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政府应定期生产业发展重点指导性目录,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现代生产业。同时还应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如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来推动研发设计、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重点现代生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宪,殷凤.上海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态势与前瞻[G]//2005年中国服务经济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49.

[2]程大中,陈福炯.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G]//2005年中国服务经济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5.

[3]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4]唐环岚.生产业集聚[J].广西社会科学,2006,(2):43-48.

[5]程龙生,孙莹,等.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29.

[6]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9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Black,D,& Henderson,J.V.(1999).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7,252-284.

[8]Black,D.& Henderson,J.V.(2003).Urban evolution in the USA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3,343-373.

第3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城郊农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1-1

1 四平市城郊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初级农产品占大多数,产业化链条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与销售衔接不够顺畅;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棚室设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四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近郊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稳定安置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发展投入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成为瓶颈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郊农业发展

2.1 明确城郊农业发展目标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搞好规划布局,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增加投入,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益显著的发展之路。

2.2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紧密结合城郊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区域规划。以精细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相对集中的城郊农业产业发展集中区。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增加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4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倡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城郊农业建设,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郊区特色农业发展,引导优秀龙头企业与城郊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用企业资金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2.5 强化技术支撑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城郊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城郊农业产品质量效益。增加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重点技术培训,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2.6 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互联网络,及时向农民提品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消费信息等,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3 采取六项措施积极发展近郊农业

3.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多种经营

立足于郊区区位实际,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完善以粮食、畜牧、园艺特产、多种经营及观光旅游为主要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3.2 根据城郊农业发展状况及特点,两区都制定完善了农业发展规划

以四平市铁西区为例,划定十个发展模式区,生猪养殖模式区、奶牛养殖模式区、蔬菜棚膜经济模式区、禽类养殖模式区、鲜花种植模式区、生态园建设模式区、运输专业模式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区、农牧产品深加工模式区、覆盖全区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

3.3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精神,在农田基本建设、农机、水利等方面逐步建立扶持性政策。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一是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投入,二是鼓励出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农户进行良性投资,四是与银信部门沟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 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市级和两区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成立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等技术服务组织,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传授知识,排除故障。特别是在春季,在良种的选择上,机具的选择、维修上,各个技术服务组能够做到深入村屯,言传身教,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原有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网络最后一公里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信息村级全覆盖。发挥合作社、专业协会的主题作用。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规模化形式进行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倡导农机合作组织、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3.5 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认真解决城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逐步建立完善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和城市发展用地规划,确保农村耕地不流失。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的培训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问题。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和提供就业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条件,逐步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第4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关系

电子商务企业对物品进行配送时,通常是采用自建物流、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联合、第三方的物流资源三种模式。同时由于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状况不同。因此,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的配送模式就不相同。而随着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两者之间也发生了变化,使其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1.电子商务物流趋紧

电子商务对整个商务过程进行电子化,与传统的物流相比,电子商务需要以信息前端作为基础,进行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等。但是大多的电子商务都不希望将自身的物流进行外包,但是由于自身资金的不足,不能在全国各地构建自己的仓库,就只能选择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租赁其仓库。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1)观念较为落后,没有时代性的物流理念;(2)物流的环境落后、布局不合理、服务质量低;(3)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制约着物流业向整体专业化的发展;(4)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地域、部门等因素的限制打破,以提升自身的统一、标准化水平。但是现在我国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物流法规,不利于将物流业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5)缺少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由于各高校通常不会开设物流专业的课程,致使物流业的工作人员没有较高整的体水平,这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严重制约。

2.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2.1 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相辅相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兴起。而以电子商务为显著代表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同时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彼此之间均有影响。而物流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并且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过30多年,而它却快速融入了社会、生活、经济的进程中,使人们迎来了电子商务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并且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企业的运营模式,物流理论以及各项技术均造成了深远影响。由于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电子商务已经对整个世界构建了联系体系。此外,电子商务的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促进了世界经济向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并且由于电子商务具有跨越时间、地域的性质,也使得物流发展出现了跨国性,更提升了物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此外。由于物流水平的不断提升,必然会促进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2 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矛盾

虽然自建物流已经成为目前电子商务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大部分规模较小,或者是在创业初期的电子商务,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自己的配送体系,而选择了与第三方合作,使物流配送顺利进行。而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虽然可以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但是一定条件下还是会与快递物流进行合作。同时物流配送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快递物流的经营模式、规模以及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不尽相同,物品受损、丢失,送递时间延迟等事件的发生机率较高,甚至还有快递物流在受到货款后,出现卷款而逃的状况。如果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没有达到客户要求,不仅对快递公司造成影响,而且还严重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形象,从而降低网络购物用户的信任、忠诚度。因此,电子商务需要对其进行高度重视。首先,需要对合作伙伴进行严格选择,甚至可以制定一些较为苛刻的选择条件;其次,可以积极入股,或者是对快递公司进行收购,从而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

3.快递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分析

快递物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造成影响,而其自身发展也会受到电子商务发展的约束。但是目前对快递物流来讲,不仅其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电子商务,而且对电子商务的订单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尽管这些订单的利润较小。也就是说虽然快递物流的发展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但是其依然没有办法摆脱对电子商务的依赖。例如:四通一大业务中的80%均来自与淘宝网订单。这种现象说明快递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运营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况。此外,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卖家通常会集中在一线城市,而买家的分布较为广泛,并且通常是以三、四线城市居多,这就会使快递物流中进出件业务量出现严重不平衡状况,既大城市的出货量较大,进货量较小;而小城市的揽货量远远小于派送的物品量,其比例大约是1比5。总之,物流的电子化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只是由于物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所以需要电子商务对技术支持的配备进行高度重视。

4.结论

总而言之,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为了能够使电子商务得到更好发展,就需要提升合作双方的互动力度,并对卖方的供给模式进行相应创新,以便对用户提供更为优异的服务。同时还需要在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两者之间制定较为有效的合作、竞争机制,并进行严格执行,从而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娜,陈洪梅.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业的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1,(15):152-153.

[2]王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现状与发展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4):308.

[3]焦志伦,于知含.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J].港口经济.2010,(08):38-42.

[4]黄典.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247-248.

[5]周红霞,祁兆辉.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04):234-235.

第5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43-02

完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中小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更是整个中国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所以从小处、从地方入手完善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才是正道。鉴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创新的观念来引导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始终是将经济建设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然后按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别制定各个领域的财政预算情况。这么做的一个结果往往会导致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看似与经济发展较为遥远的领域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导致各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与不平衡。要改变这一现状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这种“凡事先考虑经济利益”的观念。重新将公平保障纳入政府关注的重点。在这点上韩国政府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韩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基本收入、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和基本居住四个方面的保障。在这四个领域,全民皆享有,没有城乡差别,国民安居乐业有了保障。我们地方一级政府不妨在国家整体建设方针指引下,因地制宜地制定特色发展目标,并具体规划阶段性发展目标,以使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建设,而不会因政府换届、部门调整等各种因素变化而受到影响。

2以制度革新来改造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不断地创新,以跟进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因此为了缩小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差距,使得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我们需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制度革新:

2.1供给主体革新: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首先作为中小城市的特点,其在经济、贸易等发展方面不如一线城市那样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就只能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在平稳中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其次,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是经济发展有限的小型城市但其各方面财政支出却是与其他大中型城市一样的,需要政府“埋单”的领域也是一样的,因此单靠政府财政支出的投入就想迅速的解决必需的民生体系的发展问题是难上加难的,那么就必须拓宽思路,培育更多的社会主体,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搞好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这一点上德国实行的公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策略很值得我们学习。

2.2供给方式创新:引进竞争机制,采用多样化供给方式

在公共服务方式选择上也应该开拓更多的途径来配合统一的财政投入。比如可以实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购买、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结合不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实行不同的投入形式,那样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会是“多点投入,全面开花”的新局面。

2.3供给平台创新:建立政府的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网络一站式服务

首先,秉承“为民众提供方便”的原则组织政府信息,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香港的做法,例如香港运输署就推出了“公共交通查询服务”系统,提供免费的网上点到点公共交通工具路线搜寻服务。既方便了民众又提高了效率。其次,加快电子政务发展,争取建立负责全市公众的全部服务项目的网络平台(包括申报户口、登记结婚、登记车牌、医疗保险等工作)。最后,应当建立详细具体的信息公布网站,对于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诸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体制改革等基本公共服务措施进行充分的宣传,让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政府为人民带来了福利。

2.4以社区为单位,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分配

结合中小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特点,在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应该分别以社区和村为基本单位,进行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力争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避免公共设施重复建设。努力实现“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

3将实现城乡均等化作为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已成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焦点问题。当前改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3.1要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因此,要紧紧抓住这一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不断探索和建立“以镇带村”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起点。

3.2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各项重大改革相结合

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央和各级政府从公共资源配置、农民权利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农村改革的力度。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同时涉及农村公共服务的很多方面,这就为实现“均等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最首要的是要抓住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有利时机,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确保上级各项政策得到落实,确保农民利益得到维护,真正做到让农民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

3.3把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建设相结合加大对农村、农民公共服务资源、项目、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是推动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遵循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的特点和规律,用法律形式界定各级单位的支出和管理责任,使之内涵清晰、责任明确,为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创造条件。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让农民共享城市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4结合中小城市自身薄弱环节发展特色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资源、经济发展及历史传统的差异,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投入、制度设计、具体标准等方面均有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就应结合各城市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笔者研究建议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着力解决。

4.1将老百姓最关心的养老问题作为着力点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退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养老金支付压力呈现出逐年增大趋势。而更多的农村人口还主要依赖土地、儿孙来养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成当务之急。而能否解决这一难题将会是衡量我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否完善的一条重要标准。

4.2医疗保障

看病难已经是广大群众最常担心的问题。因此加大广大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投入也亟待提高。综合来看,广大农村地区是医疗公共服务最需要提高的地方。卫生服务是每一户农民都需要的公共服务,在这里可以借鉴重庆市的做法来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重庆市的荣昌县,该地区通过建立“15分钟卫生服务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里人差不多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卫生服务上的差距。

4.3教育问题学龄前儿童就学难、就学贵这在各地中小城市已经成为了较为突出的矛盾。扩大投入、按社区增设更多更好的公立幼儿园,实施合理的收费标准、配备合格的管理和教育人员,规范学龄前教育,争取杜绝因设置、管理等不规范而出现各类“虐待儿童”事件。另外,在高等教育领域各种小城市由于自身局限基本处于空白或缺位状态,在这一点上可以结合国家教育体制着力发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既可以为自身劳动力市场培育更多储备人才,也可以为大城市各行业提供输送人才。

综上所述,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只有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老百姓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切实的福利。

参考文献:

[1]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2]贺珍瑞对新时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刊,2010(12)

第6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 总部经济 宁波 SWOT分析[摘 要] 文章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然后根据SWOT分析的结论,得出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实行SO战略。

[关键词] 总部经济 宁波 SWOT分析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常见的指标有:基础条件(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基础、人口与就业、环境质量)、研发能力(人才资源、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商务设施(商务基本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专业服务(金融保险、专业咨询)、政府服务、开放程度。下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全面分析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SWOT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简称。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学中用于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的常用方法。本文借鉴此方法来分析宁波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利用此方法的结论来为宁波发展总部经济提供战略指导。

一、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分析

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各年度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中列出了宁波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得分,从中可以看出,宁波的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得分较高。

1.政府是宁波总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在发展总部经济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应当是注重公共投资,为总部经济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实施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本区域比较优势;强化人力资本和积累社会资本,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进行制度建设,制订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相应政策和经济主体行为规则。

宁波政府在宁波总部经济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优化总部软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为总部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益提供了基础支撑。宁波提出了打造服务型外经贸机关的目标。外经贸公共服务的扎实推进和提升,为吸引企业总部入住提供了优越的制度环境。第二,制定发展战略。宁波相继出台《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宁波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宁波市物流业发展规划》(2005年~2020)、《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建设的决定》等。

2.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开放程度优势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很高,吸引外资能力不断提升,外贸竞争力强,在2007年海关总署的“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中,宁波凭借外贸主体、出口产品和市场格局等优势,居全国城市外贸结构竞争力第一位,外贸综合竞争力居第十位。同时,宁波通过推进与市域周边地区的合作,极大拓展了要素资源集聚和城市功能辐射的范围和空间,可以为建立区域总部提供优越的环境和机遇。

3.基础设施水平逐年提高

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即时的通信、高质的办公设施以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可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作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有利于总部企业更便利地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有利于企业降低交通、通信和人员等各类经济成本。

宁波已基本形成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公路运输便捷,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周边城市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一环五射”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从根本上确立了宁波公路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铁路动脉畅通,直达港区码头,通过萧甬线与全国铁路网连接。宁波国际机场是国内主要干线机场。

4.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

优越的港口资源优势可以为总部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产业协作和资源优化配置。

宁波港口位于南北沿海运输和长江东西水路运输的“T”字型航线交汇点,距长江口仅70海里。对外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距离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和杭甬运河,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和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全球主要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拥有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年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基本形成了由仓储、货运、保险、金融、航运等组成的港航产业链。

二、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分析

1.研发能力薄弱

发展总部经济,城市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在该城市获得其所需的战略性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

研发能力包括人才资源、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三个方面,人才资源反映城市研发人才的投入程度、密集程度和未来的供给能力。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仍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和培育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少,导致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层次偏低。总部经济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密集的知识性劳动。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不足是宁波发展总部经济面临的一大突出问题。研发投入反映研发经费投入的规模和强度,2007年宁波研发投入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4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2.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城市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地,金融、贸易、教育、科研、资讯等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能够为总部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吸引大批的企业总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对发展总部经济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宁波服务业体系中,商贸、物流等流通性领域的服务业占很大比重;专业服务业仍相当落后;服务业发展人才严重短缺,物流、航运、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尤为短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程度较低,银行、保险、电信、铁路等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服务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尚未形成,也影响了产业化进程。

三、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机遇分析

1.国内外产业转移导致总部迁入的机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导致资本、人员、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流动重组,主要体现在国际产业大转移。它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多种形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上个世纪末掀起的“进城”潮流相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考虑或已在进行把总部搬离上海等大城市,回到他们曾经离开的“家乡”。[3] 随着上海等一级城市产业升级的推进,城市商务成本的提升,传统产业需要转移出去。宁波产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机械基础件等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石化、钢铁等为主的临港大工业和以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已经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条件。

2.长三角区域发展提升宁波发展总部经济能力

宁波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而成为长三角的核心副中心城市。一是宁波直接进入了上海经济圈的核心圈层,成为长三角核心副城之一,并和上海相辅相成,形成功能上的匹配。二是在沪杭甬之间形成了一个二小时的“金三角”交通圈。宁波借桥一步跨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后,宁波的城市等级将和南京、杭州并驾齐驱,和上海一起形成“一线三点三连星”的发展格局。但宁波要真正成为该区域的核心副中心城市,必须紧盯上海而发展总部经济。即在“总部―基地”的总部经济架构下,宁波先做基地――上海的基地,然后逐步成长为一个有别于上海的总部经济城市。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宁波港口优势的发挥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通过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不仅为上海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为宁波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宁波港是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干线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一员。根据国家规划,洋山港与长江沿岸港口和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中心两翼”。所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开展将有利于引领宁波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增强经济增长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宁波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威胁分析

1.金融危机对宁波发展总部经济的挑战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宁波经济的增长,而且对宁波企业的影响巨大,这直接关系到总部经济载体的成长。

(1)外向度高的经济格局更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宁波经济开放度高,对国际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深,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比内地城市大。

(2)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增大。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全球贸易萎缩,美、欧、日等我市主要出口市场表现低迷,新兴市场容量有限且竞争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惨烈,宁波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将面临更多困难。

(3)利用外资出现新的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投资资金减少,投资商信心减弱,将使宁波部分外资项目取消和延期;部分境外投资者为保所在国企业经营稳定,抽资或回流利润;加工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引进难度增加。

2.其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竞争

自总部经济理论的提出,全国各中心城市纷纷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战略,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就长三角而言,上海、南京、温州、杭州就对宁波形成很大的威胁。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全国的金融、经济中心,已经吸引宁波的如杉杉等一大批企业总部迁入。南京作为长三角的另一个副中心,凭借其区位和文化优势,宁波很难与其分长三角北翼企业总部的一杯羹。杭州也是较早提出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企业总部效应已逐步显现出推动作用。温州作为浙商主要籍贯地,在吸引浙商总部上,因其家乡、血缘关系,对宁波形成很大的竞争。因此,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如何与上海等城市错位发展,形成自身特色,进一步扩大比较优势,将是一重要问题。

3.商务成本不断升高

宁波最近几年房价快速上涨,目前,宁波写字楼、商业用房和其他非住宅房屋每平方米销售均价达到11200.6元,其中商业用房销售均价每平方米达16456.4元,给包括总部企业在内的各类组织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除房价外,宁波的生活费用也较高,推动了商务成本的不断提高,给吸引总部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及对策

通过上述SWOT分析,本文认为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实行SO战略,即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

1.采用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模式

基于宁波拥有廉洁高效政府的优势,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模式。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模式是指聚集区的建设投资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规划、投资、运营全面涉足聚集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聚集区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供给拉动型的聚集区发展模式。一是政府要为产业发展、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环境。二是政府要规划引导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空间布局,使之合理,提高综合效益。

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

根据上面的分析,宁波尤其要加快发展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并以港口资源为依托,合理设置若干市域性专业型物流基地,打造广覆盖、高辐射、多层次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探索建设集国际会展、采购、贸易、专业服务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商贸平台。从而使宁波成为长三角乃至东南亚的一个贸易中心,为公司总部落户有力支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引进和培育并重

发展宁波总部经济,既要加快引进国内外总部经济资源,又要注重培育和提升本地企业,引导它们向总部经济形态转化,从而拓宽总部经济主体的来源渠道。

宁波可以通过“山海协作”引进市域周边地区(舟山、衢州、丽水等市)大型企业总部,特别是物流、商贸类大型企业总部;通过参与“长三角”区域协作或更大范围的城际合作,吸引上海、杭州等高能级城市的跨国公司现代服务业企业中国总部或地区总部来宁波设立分支机构;通过打造多元化国际采购链窗口城市,成为国际营销、国际采购企业或机构转移的目的地。

宁波中小企业众多,还可以采用“扶持中小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孕育工业总部经济”的技术路线。即利用本地中小企业众多、块状经济发达的优势,培育和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其向总部经济形态转化。

参考文献:

第7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根据社会职业(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人的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的生存发展对职业的需要、并以此为出发点,运用教育手段,培养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生产或工作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依据是职业,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

由于职业的社会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由此而产生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多重性。职业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经济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促进就业,实现经济高效增长;具有文化功能,是社会文化富集、传递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职业技术教育具有社会福利的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职业技术教育还具有审美功能,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美、最宝贵的才能,职业技术教育为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人,使人职业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使受教育者达到职业资格的取得、保持或转变的质量要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各级人才保持合理的比例,使劳动人口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效率的智能群体,通过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建立以机会平等为原则的,以自身条件为录用标准的就业格局,有助于形成社会开放型分层体系,减少社会不平等、冲突和磨擦,对社会起到整合作用,使每一个劳动者在就业前就能享受到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教育,在每一个劳动者需要的时候能够受到补充,提高其转业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社会劳动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使之不断适应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要求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进充分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为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促进社会进步、安定提供技术,智力支持。

二、职业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的“蛋鸡效应”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于经济落后,社会发展滞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又在于技术缺乏、人才缺乏和教育落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十分难解的死循环,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教育优先发展:而落后的经济又不能给教育足够的支持,使教育落后,而落后的教育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更加落后。如果把经济比作蛋,教育比作鸡,就构成了类似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蛋鸡”命题。

多少年来,教育与经济之间存在的“蛋鸡”效应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1年占全国总人口73%的农村人口所依赖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5.2%。当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有2366元。农业基础地位仍然很薄弱,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的社会组织化程度低,投入和产出水平低。解决目前农村中存在的困难的主要途径就是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农业的再造,是用新的产业置换农村落后的产业,对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实行重组升级,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传统农业社区的再造,它是在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变农村社区为城市社区,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空间和产业组织社会化的条件。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又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农村大多数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原始而单一,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以原始就业的方式进入农业生产过程,他们普遍面临发展无资金、无技术,接受教育也无条件的困境。根据湖北省财政厅有关专家测算,2002年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市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来自财政预算内经费加上按规定两税新增部分。

按口径计算这两部分只能占当年教育支出测算需求的51.6%,加上正常的学杂费收入三项合计占其需求的74.9%,尚有25.1%的资金缺口。过去这些支出在义务教育紧缺的情况下,主要是依靠向农民摊派。农村税费改革后必须由政府承担。按目前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n%由省地负担,而中央负担仅有2%左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方财政都是“吃饭”财政,要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增加的资金缺口是非常困难的。以致大部分农村地方政府把教育当财政的包袱。农村义务教育如此,农村职业教育就更不好过,在资金、校舍、师资、生源、实验、实习场所方面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有的职业学校为了生存被迫转向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其实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与教育”的两难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如果都局限于部门本位的需要看问题,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经济部门都无法解开这个陈年已久的结。如果站在国民经济的整体的高度,农村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又是同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与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着力点都在于中国农村的农民。农业现代化主要改变他们的赖以生活的产业结构,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城镇化是对传统农村农民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把农民改造成为适应城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而职业教育正是促成农民适应这两大转变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就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卜,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技能的培养,把传统农业劳动者改造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城镇二、三产业孺要的新型劳动者,在技能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也对农民施加道德、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为适应都市生活的新型社会群众体,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双森。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教育也是一项投资,它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人进行以职业为中心的技能教育、培养,把人力资源改造成为适合市场投资需要的生产要素,促进充分就业,使劳动的供给者取得可以预期的高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增长。所以教育的效益取决于教育投入所达到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程度。目前在我国农村经济薄弱的条件下,教育发展必须要自觉适应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需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实现经济和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把职业教育纳入农村普通教育的范围,对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从小学到中学的一贯制的职业技术教育,要彻底摒弃重视“升学”,轻视“就业”的错误观念,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农村广大的青壮年农民,国家应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通过各种项目资金,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国家也应以立法的形式,废除我国城镇社会经济管理政策法规中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生活的种种不公平的规定,实行城乡一体的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自觉投资、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享受职业教育由政府推动变成每个农民自觉行为,成为农民全面发展地一个重要的部分。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它是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它不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常要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技术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比重大,但现有的文化程度状况使农村人口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需要。就全国范围的统计数字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技术教育的只占3.4%,没有接受过技术培养的高达76.4%。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占从业人员的39.5%,比全国平均高8个百分点。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岁以上的文盲仅在新疆、宁夏、青海、四川、重庆五省区就达到了1945.73万人。因而必须对农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必然产生并形成新的职业岗位群

农业现代化是对农村传统产业的建设性的摧毁,它首先表现为用先进的生产力替代传统农业中落后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同时形成全新的农村产业结构,重新配置农业资源,使基于传统农业的农村职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内容和技术标准要求都迥然不同的新职业,造就全新的农民,使农民职业专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职业的社会声望。农村城镇化是对农村社区组织的建设性的重构。它通过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集中,实现农民从农村组织向城镇组织,从乡镇生活到都市生活的过渡。这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形成对城市管理型、建设型、服务型人才岗位的巨大需求。

(三)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广大农民自觉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现代农业和现代都市生活都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能的取得和提高是实现和丰富人生价值的主要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则是贫困的关键”。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农民对接受职业培养尚缺乏积极性。加之受“升学做官”思想的影响,农村职教发展状况不容乐观。199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2.2万所,经过调整,2001年有中等职业学校1.8万所,校均规模655人。200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n64万人,其中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335264人,只占整个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2%,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吸引力不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状况,就必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能够直接地以高收入和较高的社会职业声望的形式激发农民对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渴求,形成对职教的广泛认同。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职业教育产业化和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农业现代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使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职业属性乃至职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部分人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少,没有或很少有城市居民所固有的“特权”等陈旧观念,容易接受市场的选择,因而是中国职业教育产业化数量最大,职业影响成本最低的基本人群。这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单靠中国自己的职教力量是无法有效开发和运作的,必须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来实现中国职教的产业化、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农业现代化和农布们成镇化对中国职教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职教要实现从单纯的培养人才转向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相结合,转向为我国就业大战略服务,要对传统的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办学条件进行全面改造重构,树立新的人才观、职业观和教育观,要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不幼民务只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专职能的观念,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四、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农业现代化和猫寸城镇化对我国职教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形成的以城市经济和城镇人口就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职教格局

我国教育资源,包括大部职业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而城市人口只点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由于二无结构的阻隔,农民长期被排斥在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这也是我国职业学校规模偏小的原因。如果按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提出的规划“十五”期末,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800万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施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服务方向和结构调整。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教育成本由受教育者、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地方财政承担主要部分。对于继续教育,其成本主要由受教育者承担。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与城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在职业教育成本分摊问题上应区别对待。对于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三农”服务的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农民收入和广大中西部地方财力薄弱的实际,实行针对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对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扶持,以降低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教育、特别是享受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下,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的补贴和支持也是最符合国家贸易公平原则的政府措施。政府应结合我国国情,利用政策机制,逐步改变我国教育中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在高等教育中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方向,并把投资重点转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我国能承担精英教育的高收入家庭毕竟是少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型”人才也是少数。国家不应把只有少数家庭能承担,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的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三)把职业教育作为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从实用化、终身化入手,建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为中心,在不削弱职教政治功能的前提下对受教育者进行终身的职业教育。“终身教育”概念是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委员会根据其成员保尔·朗格朗的提案而确定的。1972年终身教育原则在以埃德·嘉·富尔为主席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为标题出版的报告里,在国际范围内肯定下来,报告中提出我们建议终身教育应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教育方针的主要概念。受此影响,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提出职业前途教育(生计教育)的设想,认为生计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而不是职业学校学生的课程的一部分,应贯穿于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专院校,具体作法是在现有的普通课课程中,提供更多的有关劳动和经济的教材,在职业课程中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材料,为所有的学生和儿童开设讲授基础知识和职业知识的综合课程。美国的观点和作法是实现终身教育较为科学而务实的设想,终身教育的实质是职业教育与人不断适应社会环境需要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教育要不断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所引起的职业变化的要求。其基本内容是以职业前途教育为基础,以服务就业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贯通和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

我国职教应该把对农民进行终身教育,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服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农民特定领域知识、能力和综合领域的知识技能进行长期的培训,对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如资金、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在保证重点的条件下,按终身教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运作,不可盲目求快求全,不能一墩而就。要不断引导农民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把加强终身学习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主要手段。结合农村终身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职业教育应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深入基层,深入经济发展第一线,以初级职业教育为依托,以扫除文盲、科盲教育为突破口,在实用技术的传授中渗透系统的科技理论知识。把当前的需要与将来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成为最受广大农民欢迎的社会事业。第二,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面向社会,为我国农村每年需要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普通技术教育培训。第三,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这是我国劳动力密集产业将在

第8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港口 市场营销 4P 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各港口城市为加快发展海运物流业、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拉动GDP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纷纷制定了港口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码头,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扩大港口市场份额。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在经济腹地交叉、重叠的区域内,由于码头建设速度过快,使得港口通过能力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港口能力相对过剩、货源市场不足、港口竞争加剧等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港口为争取更多的航线和货源,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将自己的服务推介给客户,以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港口业及其特点

港口业属于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业,是一个城市门户和窗口,主要从事货物处理(包括接收、理货、分票、堆装、积载、保管、交付、转运、搬移等)、货物装卸以及港口相关的服务(广义上包括引航服务、船舶交通系统、船舶挂靠及进出港口服务、油水等供应、安全服务及“一关三检”等)。港口企业作为港站型物流企业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1.顾客的广泛性。港口企业的顾客数量众多,类型不同,规模不一,有船公司、铁路和公路运输部门,有众多的贸易企业、生产厂家,还有船代、货代、多式联运企业等。

2.业务的多样性。港口不仅提供水运货物的装卸搬运、仓储、简单加工和货运等物流基本业务和功能,还可提供进出口报关、货运交易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咨询、金融保险等物流延伸业务和增值服务。

3.服务的多元性。不同组织形式、管理理念和制度、业务特点的顾客要求港口在服务内容、项目、方法和要求上不尽相同,港口应能为不同的顾客特别是重点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二、港口市场营销的4P

1.港口市场营销的含义

港口市场营销,或简称港口营销,是港口企业为扩大港口市场份额,提升港口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开展的各种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售后服务、顾客意见反馈、产品目标市场选择、价格、渠道、促销决策的确定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港口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位移)是无形的。港口通过提供货物装卸、旅客上下创造产品,同时也实现了价值交换、效用消费和为用户服务。这一过程集生产、销售、消费服务过程为一体,既不能贮存也不能转移。因此,港口市场营销属于典型的顾客导向型营销。港口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必须依据港口行业特点,根据形势发展来识别不同市场,设计营销方案,用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理念来优化港口作业及管理。

2.港口市场营销中4P的内涵

根据麦卡锡的市场营销组合观念,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可概括为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下面结合港口业的特点,简单分析港口市场营销中4P的内涵。

(1)产品(Product)

港口业的产品就是服务。港口服务质量是港口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港口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港口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港口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基石。现在,港口间的竞争已逐渐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质量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领先”为目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加强服务工作管理、增加服务资源投入,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价值、创建服务比较优势,实现港口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2)价格(Price)

价格是市场营销因素中最需要灵活使用,但同时又是最活泼、最不易控制的因素。作为港口为顾客服务价值的体现,港口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不仅要考虑为顾客提供其所期望的最大价值的服务,同时也要为港口自身创造最大化的效益;不仅要考虑政府制定的政策,还要考虑市场的竞争状况;不仅要考虑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等环境,还要考虑自身的实力。

(3)渠道(Place)

营销渠道由生产者,中间商和顾客等要素组成。港口物流企业的分销渠道与其他生产实物产品的企业不同,其分销渠道主要通过与港口服务配套的相关单位来实现,以此为基础建立多渠道的营销网络,从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4)促销(Promotion)

港口企业可通过适当选择、综合编配广告、品牌营销、人员推销、宣传等促销方式,开展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促销活动,树立港口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港口营销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港口营销的必要性

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学的创立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是买方市场态势的出现。目前的航运市场已逐渐从港方市场转变货方市场,货物的流量、流向已经完全市场化,货主、船东在同一经济区域可以选择不同的港口进行运输和挂靠,港口已逐渐从区域内垄断转向区域内竞争,以往“港老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且市场越开放,港口间的竞争越激烈。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在货方市场的大环境下,现在的港口企业必须与生产有形商品的制造企业一样,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提升港口在广大客户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过去单靠船东、货主主动找上门的状况。港口的营销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港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目前港口开展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行业特点和以往管理经验的影响,长期以来,港口企业相对重生产,轻市场,市场营销思想意识薄弱,在营销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很多港口都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尤其是海外营销队伍,更谈不上具备高效的营销技巧了;一些港口大而不强,品牌意识不足,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港口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策略

以下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因素出发,论述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1.产品策略

(1)做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争取最大限度的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港口企业要使广大员工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起“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规范员工的态度、行为、文明用语等,使员工充分重视服务中的细节,强调“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

(2)全力打造港口企业的服务文化,让服务工作真正滲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将用户的满意程度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全方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多方面增强用户的实际感受。

(3)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制定更高服务目标,不断超越。港口应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服务质量,形成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的特色服务。如不断提高装卸效率、压缩船舶在港停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单、计费、提货效率;加强货物保管,做好货物交接交付;提高货运质量、减少货运货差等。

(4)根据不同货类装卸、仓储等服务特性,分别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服务质量目标、服务质量承诺、服务质量控制、服务质量测评、服务质量改进等。

(5)面向市场,实施精确化管理,充分做好客户工作。港口应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要,掌握客户心理,细分客户市场和客户需求,建立客户档案,分清重点客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等客户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跟进服务,形成本企业特色的优质服务。要制定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发送给客户,改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信任。同时还要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投诉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和反馈。

(6)建立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和服务缺陷反馈改进长效机制。港口企业应引导公司全体员工关注客户感知,从服务工作的细节入手,主动查找服务工作中的缺陷,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客户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应以客户感知为衡量标准,将客户满意度纳入年度服务效绩考核指标,并且将服务绩效考核指标按照工作职责进行科学分解,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

2.价格策略

(1)定价前的成本计算是前提和基础。要认真核算每个货类装卸的单位总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以成本为基础合理定价。

(2)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尽量简化费目和计费手续,简明费率标准,简洁费率规则,对外仅报一个简单的包干价。

(3)对有强大竞争对手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且竞争激烈,宜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依据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价格,在价格上对竞争对手做出及时反应。在定价技巧上,竞争激烈时可适时采取折扣定价、以量定价等办法,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定价目标。

(4)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小,宜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

(5)从货物运输总成本角度或从货物全程供应链入手,制定码头费率价格。在此过程中应考虑到港口装卸费用在货物全程物流运输费用和贸易成本所占的比重不大,客户主要看重的是货物运输总成本的最低。对部分货类也可适当应用增量分析定价法(实质即降价促销)吸引货源。

(6)适当应用“功能折扣”技巧。如对长期合作的大宗货主增加包干内容或减免部分库存费用;对库存时间较长影响港口企业库场使用的货类,采取“累计制”收费方法,达到一定期限后,库存费率适当增加,促使货主尽快提货,减少港口企业机会成本。

第9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港口市场营销4P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各港口城市为加快发展海运物流业、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拉动GDP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纷纷制定了港口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码头,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扩大港口市场份额。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在经济腹地交叉、重叠的区域内,由于码头建设速度过快,使得港口通过能力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港口能力相对过剩、货源市场不足、港口竞争加剧等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港口为争取更多的航线和货源,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将自己的服务推介给客户,以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港口业及其特点

港口业属于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业,是一个城市门户和窗口,主要从事货物处理(包括接收、理货、分票、堆装、积载、保管、交付、转运、搬移等)、货物装卸以及港口相关的服务(广义上包括引航服务、船舶交通系统、船舶挂靠及进出港口服务、油水等供应、安全服务及“一关三检”等)。港口企业作为港站型物流企业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1.顾客的广泛性。港口企业的顾客数量众多,类型不同,规模不一,有船公司、铁路和公路运输部门,有众多的贸易企业、生产厂家,还有船代、货代、多式联运企业等。

2.业务的多样性。港口不仅提供水运货物的装卸搬运、仓储、简单加工和货运等物流基本业务和功能,还可提供进出口报关、货运交易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咨询、金融保险等物流延伸业务和增值服务。

3.服务的多元性。不同组织形式、管理理念和制度、业务特点的顾客要求港口在服务内容、项目、方法和要求上不尽相同,港口应能为不同的顾客特别是重点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二、港口市场营销的4P

1.港口市场营销的含义

港口市场营销,或简称港口营销,是港口企业为扩大港口市场份额,提升港口知名度和美誉度而开展的各种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售后服务、顾客意见反馈、产品目标市场选择、价格、渠道、促销决策的确定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港口企业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位移)是无形的。港口通过提供货物装卸、旅客上下创造产品,同时也实现了价值交换、效用消费和为用户服务。这一过程集生产、销售、消费服务过程为一体,既不能贮存也不能转移。因此,港口市场营销属于典型的顾客导向型营销。港口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必须依据港口行业特点,根据形势发展来识别不同市场,设计营销方案,用顾客满意为中心的理念来优化港口作业及管理。

2.港口市场营销中4P的内涵

根据麦卡锡的市场营销组合观念,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可概括为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下面结合港口业的特点,简单分析港口市场营销中4P的内涵。

(1)产品(Product)

港口业的产品就是服务。港口服务质量是港口企业生存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港口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港口市场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港口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基石。现在,港口间的竞争已逐渐由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质量的竞争,因此,必须以“服务领先”为目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全面加强服务工作管理、增加服务资源投入,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价值、创建服务比较优势,实现港口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2)价格(Price)

价格是市场营销因素中最需要灵活使用,但同时又是最活泼、最不易控制的因素。作为港口为顾客服务价值的体现,港口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不仅要考虑为顾客提供其所期望的最大价值的服务,同时也要为港口自身创造最大化的效益;不仅要考虑政府制定的政策,还要考虑市场的竞争状况;不仅要考虑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等环境,还要考虑自身的实力。

(3)渠道(Place)

营销渠道由生产者,中间商和顾客等要素组成。港口物流企业的分销渠道与其他生产实物产品的企业不同,其分销渠道主要通过与港口服务配套的相关单位来实现,以此为基础建立多渠道的营销网络,从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4)促销(Promotion)

港口企业可通过适当选择、综合编配广告、品牌营销、人员推销、宣传等促销方式,开展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促销活动,树立港口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港口营销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港口营销的必要性

根据市场营销理论,市场营销学的创立的一个必备前提条件是买方市场态势的出现。目前的航运市场已逐渐从港方市场转变货方市场,货物的流量、流向已经完全市场化,货主、船东在同一经济区域可以选择不同的港口进行运输和挂靠,港口已逐渐从区域内垄断转向区域内竞争,以往“港老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且市场越开放,港口间的竞争越激烈。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在货方市场的大环境下,现在的港口企业必须与生产有形商品的制造企业一样,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提升港口在广大客户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变过去单靠船东、货主主动找上门的状况。港口的营销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港口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目前港口开展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行业特点和以往管理经验的影响,长期以来,港口企业相对重生产,轻市场,市场营销思想意识薄弱,在营销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很多港口都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尤其是海外营销队伍,更谈不上具备高效的营销技巧了;一些港口大而不强,品牌意识不足,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港口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策略

以下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因素出发,论述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1.产品策略

(1)做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争取最大限度的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港口企业要使广大员工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起“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规范员工的态度、行为、文明用语等,使员工充分重视服务中的细节,强调“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

(2)全力打造港口企业的服务文化,让服务工作真正滲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将用户的满意程度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全方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多方面增强用户的实际感受。

(3)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制定更高服务目标,不断超越。港口应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服务质量,形成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的特色服务。如不断提高装卸效率、压缩船舶在港停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单、计费、提货效率;加强货物保管,做好货物交接交付;提高货运质量、减少货运货差等。

(4)根据不同货类装卸、仓储等服务特性,分别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服务质量目标、服务质量承诺、服务质量控制、服务质量测评、服务质量改进等。

(5)面向市场,实施精确化管理,充分做好客户工作。港口应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要,掌握客户心理,细分客户市场和客户需求,建立客户档案,分清重点客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等客户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跟进服务,形成本企业特色的优质服务。要制定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发送给客户,改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信任。同时还要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投诉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和反馈。

(6)建立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和服务缺陷反馈改进长效机制。港口企业应引导公司全体员工关注客户感知,从服务工作的细节入手,主动查找服务工作中的缺陷,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变化,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客户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应以客户感知为衡量标准,将客户满意度纳入年度服务效绩考核指标,并且将服务绩效考核指标按照工作职责进行科学分解,对服务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

2.价格策略

(1)定价前的成本计算是前提和基础。要认真核算每个货类装卸的单位总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以成本为基础合理定价。

(2)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尽量简化费目和计费手续,简明费率标准,简洁费率规则,对外仅报一个简单的包干价。

(3)对有强大竞争对手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且竞争激烈,宜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依据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价格,在价格上对竞争对手做出及时反应。在定价技巧上,竞争激烈时可适时采取折扣定价、以量定价等办法,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定价目标。

(4)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小,宜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

(5)从货物运输总成本角度或从货物全程供应链入手,制定码头费率价格。在此过程中应考虑到港口装卸费用在货物全程物流运输费用和贸易成本所占的比重不大,客户主要看重的是货物运输总成本的最低。对部分货类也可适当应用增量分析定价法(实质即降价促销)吸引货源。

(6)适当应用“功能折扣”技巧。如对长期合作的大宗货主增加包干内容或减免部分库存费用;对库存时间较长影响港口企业库场使用的货类,采取“累计制”收费方法,达到一定期限后,库存费率适当增加,促使货主尽快提货,减少港口企业机会成本。

3.渠道策略

(1)充分利用船代、货代的分销能力。船代、货代是港口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熟的港口后方必定有配套的、成熟的船代、货代市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正因为船代、货代与港口之间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而且船代、货代又能够最直接的接触到船东、货主等主要客户,所以选择合适的船代、货代作为港口的分销商,与港口一起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能促进港口更好的发展。

(2)积极争取口岸单位的分销支持作用。口岸通关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港口发展的快慢,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能吸引更多货物到港。港口应积极争取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适时推出一些便利的通关措施,争取提供全天24小时船货通关服务,简化通关环节,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费用,方便货主和船东。

(3)大力发挥铁路、拖车、驳船等集疏运系统的网络优势。铁路、拖车、驳船等集疏运系统网络健全与否对港口的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是港口稳定老货源和吸引新货源的关键。因为港口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主要提供装卸和仓储服务,而目前客户需要的是遍及整条供应链的全方位服务,因此港口应与各集疏运系统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加强对上下游客户的营销推介。

4.促销策略

(1)品牌促销

随着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港口企业在由传统装卸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定位,制定统一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品牌营销。

1)VI——视觉识别。对港口自身品牌进行全方位的形象策划,包括港区标识、办公楼装修、员工工作服、员工工作牌、员工对待客户程序以及港区对外宣传资料、名片等。

2)MI——理念识别。树立客户至上、诚信为本,为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的理念。

3)BI——行为识别。从码头操作到业务管理行为要统一规范,给客户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印象。

4)NI——网络识别。建立具有自身文化风格的网站,宣传介绍港区情况和有关便利措施。

(2)整合促销

1)公关宣传。针对不同客户、不同地区分别召开有针对性的推介会。

2)广告促销。积极参加一些专业展会,争取加入集装箱协会、货代协会、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增加行业内知名度。也可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刊登宣传广告。

3)人员促销。成立客户服务小组、对不同的船公司和货主分别跟踪,采取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方式。建立与各船公司、货主的日常联系制度,定期上门走访或电话沟通,及时解决客户在码头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船公司和货主通报情况,增加其对港口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叶万春.市场营销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3版.

[2]邹俊善.现代港口经济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