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有趣的科学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趣的科学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趣的科学史

第1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有关蚂蚁的知识,老师留给我们一个问题: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还让我们查一查试一试。

于是我从图书室借了一些书籍去查阅。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我想小小的蚂蚁真的这么聪明吗?

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准备亲自动手试一试。我先准备了一个细小棍,在小棍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停下来用触角碰了碰又停下来像是在闻一闻。我赶紧将木棍截下一部分,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一次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我高兴极了,哈哈!我终于明白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了?原来它们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第2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专题史 编年史 历史故事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18

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喜欢历史的学生却并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得出了其中的答案:一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不如今天的现实生活有趣;二是教师的授课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并不能解释一些学生的疑惑。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才能使历史教学变得富有生机,赢得学生的喜爱!

历史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只在七八年级教授,共安排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四册书的内容。把一卷恢弘的中国历史用这么薄薄的几册书讲完,其难度相当大。过去,我们的历史教材按照编年体体例编写,从古到今,有一条时间的脉络贯穿其中,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些。比如,中国古代史按照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次序依次讲来,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而2003年新的历史课标实行以来,我们的历史教材按照专题史的体例编写,把整个的中国历史分成几条线索,分别来阐述。这样的编写方式实际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和能力,使得学生接受起来困难加大。同时,按照课标的要求,新的课标教材要严格落实新课标精神,而历史课标的内容非常概括、精炼。因此,我们看到的教材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事件,就会给以浓墨重彩描述,而有的重要历史事件则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提,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使得我们的历史教学的过程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忽隐忽现,让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专题史结合编年体史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我在授课时,自觉地将教材作为教学的资料,而不是唯一资料,在教材专题史的基础上结合编年体史进行教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某一专题事件来龙去脉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条时间的脉络,更好地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教材是用来用的,并不是简单地用来教的,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和建构,建立起一套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讲到我国古代的变法事件时,我首先将发生变法发生的朝代按照编年体的书序进行排列,给学生介绍了每个朝代的概要情况,让学生对每个朝代实行变法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把古代变法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授,让学生把古代的变法事件集中在一起逐个进行学习研究。我们从商鞅变法研究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再到明朝的张居正变法,一条线索研究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现象,比如,变法的背景有诸多相似之处,变法的目的又几近相同,变法的结果又几乎迥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实现了新的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历史教学要善于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知大家是否熟知,那就是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并非不喜欢历史,相反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历史方面的故事书,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等等。比如,《三国演义》的热播、《甄执》的热映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带给我们历史教学很大的启示,历史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吸引学生,怎么才能吸引学生呢?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发挥一些历史故事的作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讲到三国时代的历史时,我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上课,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讲故事比赛。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代表魏国、蜀国、吴国,让学生说出其中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然后根据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分别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这样的课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多为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望梅止渴、赤壁之战等等经过学生的精彩演绎,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那个时代的了解,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前期的活动安排,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更加自如。同时,由这些历史故事延展开来,我们学到了很多历史学科以外的东西,比如,从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上看到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这正和现在党和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的战略相吻合;从诸葛亮出山以后对刘备的帮助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挣得人才谁就拥有天下的观点。再拓展一步,我谆谆告诫学生,处于这个大好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把自己打造成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经过这样的教育教学,我们的历史教学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第3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由于现在历史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有的都是一带而过。在备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而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在上课之前找到一个很好的导入点,比如:一首音乐、一部电影、一个故事等。这样的开头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当然,比起照本宣科,我认为,抛开课本,多给学生讲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课本,他就在黑板上写个标题,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一大节课,而且多半都是书上没有的。我们班的历史成绩都很好。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此外,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等来一步步引入当堂课的内容。

二、讲课时与学生实时互动

一堂好的历史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幽默风趣。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比喻和对比运用得恰当的话,会使所描述的事情更加形象生动。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故事,或者是历史成语等。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历史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上面所说的在语言上需要注意之外,在课堂上也要多注意与学生互动。比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训练等。学习的过程无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想尽方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在讲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创设一些具有悬疑性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全面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会让学生全面地看书,并归纳总结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用的措施,然后再让学生去评价他这个历史人物。这样的话,就会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不能片面地说这个人好,也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说这个人不好。当然,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也是不同的,老师也可以为此组织一场辩论赛,让学生互相辩论,评价历史事件、任务等,在辩论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每当遇到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老师便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派代表总结观点,发表言论,共同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当这堂课讲完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回顾一遍,在回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也要在课程的末尾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比如,在初中历史第三课《贞观之治》中,教材中对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的介绍很少,一带而过,在讲课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知识拓展,将武则天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是我并没有与学生一起去分析武则天。在下课的时候我留了一道作业题:请你们评价一下武则天。当这个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反应特别积极,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去图书馆借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武则天,有的从武则天治理国家、作为母亲、作为女人等多个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收起学生的作业后,我十分感动和欣慰。看来,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当,学生就会去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并能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另外,还要善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具有历史性的电视剧、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第4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咦,“小孔成像”,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来做做看。于是我按照要求,找来了一张白纸、一块纸板和一支蜡烛。材料准备好了,可是要做这个实验,还得有人帮忙,于是我叫来了妈妈,让她做我的帮手。

实验开始了,我先用笔在纸板上画了一个小圆圈,然后用水将圆圈内的纸板弄湿,浸湿后的圆圈用笔轻轻一戳,就在纸板上作出了一个小孔。小孔有了,下面将该点蜡烛了。我手拿打火机,试了半天也不敢打火,最终还是请妈妈把蜡烛点燃了。拿着点燃的蜡烛和其他材料,我和妈妈快速地跑到了洗手间。我小心翼翼地拿着蜡烛,滴了几滴蜡烛油把蜡烛沾在洗手台上,蜡烛放在最前面,带孔的纸板放在中间,后面放上白纸,妈妈帮我关上了洗手间的门,室内光线顿时暗了下来,只有蜡烛的光亮。可一开始我并没有在白纸上看到有蜡烛的影子,我有些着急。妈妈说“别着急,再试试”。于是我慢慢地移动纸板,让小孔对准蜡烛的火焰,这时,一幅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白纸上倒立着火焰的影子,我高兴得叫起来,我成功了!接下来,我还在妈妈的启发下,前后移动着纸板,发现小孔离火焰越近,影子就越大、越模糊,而小孔离火焰越远,影子就越小、越清楚,真有趣!

妈妈还告诉我,科学家就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照相机。

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我从中得到了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获得了知识。

第5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一、“问题驱动学习”的内涵立意

“问题驱动学习”(Problem-driven Learning,简称PDL)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选择时机合理的呈现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在解决疑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学习伙伴(教师、同学)的必要帮助来建构意义和完善认知结构.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围绕问题解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知识获取、思维创新等能力.笔者将教学流程设定为:问题或案例引出主题自主合作探索交流问题解决建构知识产生新问题拓展延伸新问题解决深化概念理解.其主要特点是以问题解决师生活动为“引”,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让教师专业化讲授起“画龙点睛”的妙用,提高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思维发展的机会,使“粗放讲授型”课堂教学向“问题靶向型”转变.

合理、恰当和巧妙的问题设计与课堂提问是启迪心智、激活思维、并能从已知推理出未知的最快捷和有效途径.课堂问题提出主要由教师在对知识的发生有清晰认识基础上依据教学情境提出引导性问题来驱动学生思维运转,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新问题拓展主要来自教师及时捕捉到课堂学生问题解决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在更进一步的问题厘清解决中有利于学生辨识易混点、理顺思维.

“问题驱动学习”中教师利用启迪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践中通过生问生答,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师生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诠释自主、合作、探究,在伙伴互助、竞争中积极建构新知识概念与意义.

二、“问题驱动学习”核心之问题设计策略

1.新授课宜多层次、小梯度,以利于重点知识的理解

新课教学由于是初次接触新知识,围绕新课中的重点、难点,教师有必要将问题分层细化,化解成不同层次、小坡度,利于思考的“问题串”或“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连续性思考、深入地分析问题,达到理解重点、化解难点,快速正确建构知识、发展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活动中能及时体验并内化情感目标.

如《细胞呼吸》中“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内容,结合教材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设计如下问题串:①为何选择酵母菌做实验?②观察装置图中有氧、无氧条件分别怎么控制?③怎样保证酵母菌正常生活的条件?④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⑤实验的观察指标有哪些?可得出什么结论?

2.复习课宜大而宽、易发散,以利于知识框架的建构

复习课教师应着眼大的目标,再次梳理和培养学习中应建立的思维技巧和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搭建正确的知识框架.

如 “细菌专题”复习中笔者利用全局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细菌属于什么?细菌是一种什么?细菌可作为什么?等等,由此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细菌是一种微生物;是一种原核生物;细菌大多是一种病原体.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乳酸菌等.细菌主要作为分解者,也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细菌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经过思维碰撞讨论,基本上能将高中教材中涉及到的细菌基本知识都涉及到.

在此基础上分为两部分复习:①细菌的结构、遗传;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免疫、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各个击破,在支架材料齐备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系统建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

3.习题课宜紧扣关键词,由点及面,有助于难点、易混点的突破

习题评讲中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由小到大,以点带面.首先定位该题目中的具体问题和知识点,具体操作以题目中呈现的关键词(敏感词)为抓手;然后围绕关键词全面回顾分析并思考涉及到的知识点,对怎样答题(采分点在哪里)、要规避的(注意点在哪里)作递进式的分析得出答案;教师依据经验对题目作变式、拓展和延伸,学生进行补充训练以检查灵活掌握知识的程度,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细胞分裂》习题课,围绕“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DNA”等关键词笔者先设计问题回顾题目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①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形成和消失的时期?原因? ②基因突变发生在什么时间阶段?③什么分裂什么时期有同源染色体分离现象?然后让学生绘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比对、分析并理清曲线转折点的含义及对应的时期;在思考基础上追问④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进行逐步的形态变化?⑤染色体与DNA数量上呈什么关系?视学生基础和反应后教师可再延伸:让学生反思学习细胞分裂中还遇到哪些典型易错的问题?引起学生参与并发散思维,联系细胞分裂图判断的问题等,如此把细胞分裂的难点实现有效整合和突破.

三、“问题驱动学习”路径之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要注重发挥和培养学生主体智能,参与解决的过程是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开启、疑难消解、感知体验、方法创新、意义理解深化等.

1.由“学生问教师答”转变为“学生互助,师生共同解决”

在问题思考解答阻碍中学生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不可能都能发现障碍点并作引导性解答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有学生思维遇阻无法解决可以开展寻找帮手接替回答活动.具体可由该生指认1名学生替代解决,以此类推.若在学生接龙中连续遇阻则说明是普遍性思维难点,教师要及时统一辅导作答解决.

如《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教学中,番茄-马铃薯植株虽长成,但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为什么?学生回答:有的认为是因为营养不够;有的认为因为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缺乏生长素;有的认为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配对出差错,有的认为基因间互相作用影响导致.在这些可能原因中,师生共同分析、排除,在遇到明显不可能结果或情况时,也可用反问形式立即提问学生.如①提供充足的营养,能达到预期吗?②该植株茎尖、牙尖等都存在,怎么会缺乏生长素并影响其运输呢?对于解释难度较大情况,教师主动来承担分析,异缘多倍体植株细胞内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复杂及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可能造成其影响.这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兴趣盎然、探究欲增强.

习题讲评课中教师针对个别差异化错题可以利用学生小组内部互助形式“错误的提问,会的解答”即生问生答.这能提高教师评讲针对性解决普遍共性问题和加强学生间协作交流.

第6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颜国校

今天,老师教我们做一个既好玩又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鸡蛋浮起来了。听了老师的话,我非常好奇,老师先拿来两杯干净的清水,又拿来两个一样大的生鸡蛋,接着老师把鸡蛋轻轻地同时放入水中。“哇——”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了起来,我看见其中一个鸡蛋沉到水底了,像婴儿一样安静地躺在水底;又像一艘潜水艇在海底巡逻;还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等你来挖;另一个鸡蛋却像被施了魔法般神奇地浮到水面上来了,像一个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像一只鲸鱼露出了雪白的肚皮;像一个人躺在椅子上晒太阳;像一只小鱼儿跳出水面来透气;还像一只小鸭子在水面上快活地游来游去。

老师说:“是盐水让鸡蛋浮出水面了。”我听了恍然大悟,这个实验真好玩。

第7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以其实用性在所有学科中著称,而它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物理难学是很多高中生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尤其是高中物理比初中阶段增加了难度与深度,无论是物理基础知识还是实践应用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难心理,让他们爱听课、想听课、会听课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从兴趣入手加以科学引导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高中物理教师应将“兴趣引导”置于一个新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用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视角全面探讨了物理课堂中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以“兴趣引导”为基点,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兴趣,来源于教师的积极态度

传统教育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与角色根深蒂固,无法撼动,这无疑是阻碍中学教育实现突破与发展的一大弊端,因此它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教师“垄断”课堂的现状,就要从转变教师思想与态度入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激情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有着直接关系,应该说高中生物理知识的积累还停留在简单认识的位置。因此,在这一阶段,高中物理教师将重点放在确立自己的“地位”还是激发学生兴趣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新教改的要求方面来看,后者当然是高中物理教师的首选。从物理课程的本质来看,在枯燥的定理公式背后,蕴含着很多简单而有趣的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有趣的知识里重新认识物理这门学科,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态度。同时,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选择与高中生成长心理和认知心理相契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伙伴,是朋友,他们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组织的一切活动。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个“断铁丝装置”,为学生们设计一个实验场景:一般情况下男生和女生谁的力气更大些?学生们统一回答男生力气更大。然后教师分别邀请班里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台来用“断铁丝装置”进行比赛,但是要求女生向下压铁丝,男生用力向两边拉铁丝,比赛结果是女生胜出,这时“为什么力气大的男生反而没有将铁丝拉断?”的问题已经盘旋于学生们的脑海中。因而,当教师引入“力的分解”知识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二、兴趣,来源于良好的课堂氛围

枯燥的课堂是永远不可能点燃学生听课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的,而一个动感的、欢快的物理课堂无疑会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这对他们的学习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打破物理课堂一成不变的沉闷与单调,笔者认为可以让问题来成为投入平静湖水的那枚石子,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动”起来,在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中感受物理的乐趣。如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从伽利略的观点中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假设将某个轻的物体与某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下落,会出现怎样的快慢情况?”学生们在思考过后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两个物体的重量增加了,下落速度会更加快;有的认为轻的物体牵制了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所以会比原来慢。这种因问题产生的意见分歧将课堂气氛瞬间点燃,为了证实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学生们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认真听课,努力寻找答案。这样的引导,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最终促进了教学质量。

三、兴趣,来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

从物理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亲自验证得出的结论往往更让他们记忆深刻,而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则能够让他们兴趣和信心大增。物理课堂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动手体验的机会,通过实验学生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物理的无限魅力。教师应将更多实验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准备、去设计、去完成、去体验,让学生切实体验物理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如在学习“单摆”时,可以在切入新知识之前先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学完本节课后要自己动手自行设计一个关于“重力加速度测定”的实验。由于是“自行设计”,所以引起了很多学生们的兴趣,在听课期间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积极地为自己的实验设计作铺垫。在了解了单摆以及规律后,可以鼓励学生们“跳”出课堂,进入实验室,在真实的实验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让实验从设计到完成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形成过程与事实。这种实验可以说是对学生物理认知的一种综合考量,更是对他们物理能力的一种质的提升。

总之,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激发与培养。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于“兴趣引导”,才能让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所有的思维活动紧紧围绕于课堂之上,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更加全面地掌握物理基础,提升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备战高考、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晓敏.如何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J].大江周刊,

2011(6).

[2]田士军.高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与思考[J].青

第8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1~9年不同学段划分出了具体的子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这么说,对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视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能否达成。

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主要表现在成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在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学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交流过程,充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很难想象,一个令学生讨厌的老师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一走进课堂,学生就有了一种厌倦感,即便他的课讲得再精彩,学生又会有多少积极健康的情感参与其中呢?学生之所以参与,是迫于教师的威压,这样的教学除了强制就是枯燥。久而久之,必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爱屋及乌”这一成语告诉人们,情感具有迁移功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能激发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教师的这种影响力在高年级学生中更加明显。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屋”以及“乌”呢?本人以为从以下方面入手可以达成目的:“欲先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学生爱自己,自己必须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这种爱不仅表现在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还要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以体现。由于师生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使学生对老师总有那么一点“仰视”的心里感觉,特别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要我们教师自降身价,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以他们的朋友、同学的角色,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游戏。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特别是那些后进生,更需要这类的夸赞。这种在课外对学生的褒奖,更容易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敬爱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表现出异常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比如在教学分数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蛋糕”的场景――让两个学生分一个蛋糕的场景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这个蛋糕怎么分?每人分多少?你能用一个数表示每个人分得的蛋糕吗?这样,学生就有了对分数的心理需求,从而迅速地引入了本课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通过儿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歌语句简短,读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学中,借助儿歌等形式,发挥语言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如教学数数时,可以教儿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再如,教学除号时,可以教给儿歌:“一条横线画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不仅形象描述了除号的形状、内含等分的意义及书写要求,强化了学生的表象记忆。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倒推》问题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位同学进行“抢三十”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倒推”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在数学中,要常在小组间、个人间、男女生间开展口算、速算、分析等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教师的一次高分,一句赞美之词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希望,产生神奇的力量,有些甚至影响终身。对于后进生,更应注意给予鼓励,奖其助学所长,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的兴趣。

5.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6.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动手操作倍感兴趣,教师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努力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多让他们在动中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从几种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使这种兴趣迁移到以后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去。教材中这类动手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操作的好不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一点本人深有感受,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儿时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的课堂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难以穷举。这里列举了几个大家曾经见过且便于操作的成功案例。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结合教师自己的特长灵活选择。如低年级学生适宜多用游戏、儿歌,比赛、表演等手段,高年级学生适宜竞赛、悬念等方法。

第9篇:有趣的科学史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寓教于乐;生动有趣

要想达到寓教于乐这一教学目的,就要在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工夫,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此论题进行阐述。

一、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中、能否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与一节课的开始――导入环节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所以,应设计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克与千克》时,上课一开始,我就从口袋里拿出了两袋糖,并对学生说:“你们觉得这两袋糖,哪一袋比较重?”“左边那袋。”“右边的。”“一样重。”……学生纷纷答道,“好,现在请几位学生上来亲手掂一掂。”(几位学生经过掂量之后,统一认为右边的重。)“看来,大家光用眼睛看是不行的,必须通过亲手掂一掂才能知道哪袋重,那么,这两袋糖到底有多重?我们该用什么重量单位来表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克与千克》。”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一开始,拿出糖并且使用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语言,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趣味性游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可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融入其中,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就带来了各种图形的实物,如魔方、牙膏盒、肥皂盒、乒乓球、弹力球、三角板、积木等,并装到了不同袋子里,上课后,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接下来咱们玩一个游戏,你们四个人为一组,每一组老师会给你们一个装有各种好体的袋子,你们要把这些物体中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块,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确,哪一组就是胜利的一组,老师会给你们奖励一朵小红花,好吗?”“好!”学生兴奋地答道。这样,我通过将趣味性引入其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我们顺利引出课题。

总之,我们要采取各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