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正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与企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非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工科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和未来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工科院校开设“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奠定同学们职业基本素质的需要,是增加学生就业实力的需要,是同学们后续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教学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微观管理单元。
2“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工科院校“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的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具体表现在:一是忠实教材,照本宣科;二是教法单一,过程老套;三是目标单一,过程单一。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轻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措施
3.1注重启发式教学,丰富教学环节
针对该课程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对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教育真正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教育的目的,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与课程理论有机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和精神,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某些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讲到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先根据教学大纲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老师的提问,设计的案例,学生解答、分析的结果,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富于启发性和思考性,这样有利于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老师根据所反馈的信息再加以补充讲授。如针对“战略管理”内容,设计“将西方企业的战略与我国的企业做一对比,会得出怎样的结论?”;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设计人力资源招聘会现场,让同学们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听众和欣赏者在一旁,适当作点评,并于演练结束做一小结,肯定成绩,指导出不足。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独立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
3.2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激励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死板和沉闷,会使学生有一种紧张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融洽师生关系。据专家估计,人际交流仅有1/10通过语言来进行,3成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成则靠肢体语言。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尽力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人人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只有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敢想、敢说、敢做,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做课堂的主人。
3.3将提升学生价值观念层次和情商教育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课堂教学中
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全面的,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在学生中存在价值观念迷茫现象。这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学生的情商也普遍存在不足,所谓情商,就是情绪智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现代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青少年未来能否被社会任用,能否发展,取决于情商。因此,利用教育手段,改造低情商青少年,提高其情商,是时代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情商是与智商相提并论的,即:情绪商数。智商(IQ)是情商(EQ)高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如何智商、情商并重,是时代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新课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也能成为学生价值观念提升和情商教育的有利场所,因为企业作为一个公众的经济组织,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人们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场所,其中涉及到许多人们诚信、互助、舍小利取大义乃至于最终赢得大利的理论和故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枯燥的理论知识在价值理念、情商内涵方面的延伸,既使课程生动活泼,也起到较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在讲述企业责任、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时,有许多理论知识点同时也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3.4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完整,重点突出
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中要力求注意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将本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学生们最关心的职业能力和未来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组织时,始终把握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提升工科院校学生对企业管理课程的价值认同。
在具体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从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内容、学时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企业管理的授课对象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其专业定位和专业特点决定了这些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而他们对企业管理课程中各知识点的需求程度也会不同。加之,企业管理课程体系中,除了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企业系统介绍、组织结构、战略管理、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几个部分之外,营销管理、生产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相对来说都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所以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意“专业对口”,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机械系、电子电气系、材料工程系的学生,主要在生产一线应熟悉生产工艺,接触设备较多,要加强生产作业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对管理系的学生,要根据专业特点加强营销、物流、财务等管理方面的内容,注意实用性,有的放矢进行课程设计、讲授。
4“现代企业管理概论”的改革效果
实践证明,“现代企业管理概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1)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职业性。内容设计上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企业管理教育,更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2)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主动性。让教师和学生都不再墨守成规,激活师生思想、情感、潜能、智慧,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上诠释“导演”和“演员”的不同角色,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3)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获得成功体验,进而不断激励自己,增强了教学实效。(4)在课堂教学效果后体现了学生的理性。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受教育,体验到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达到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尔也指出,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应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在当代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灵性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乐于表现,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姚小玲.视频公开课“演讲与口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65-67.
[2]薛岱,何志华.浅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8-30.
[3]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张凤武.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7-99.
对于企业来说,仓储管理的内容反映了整个企业物质的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相关重大决策,由此看来,仓储管理内容的好坏将间接影响企业的整个经济命脉。而想要进行良好的仓储管理,则必须对以下内容进行管理:①人员效率管理。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仓储管理中同样要首先重视人员的管理。且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就更加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高效率地利用好人力资源,其中高效利用关键在于应用有效的管理决策来评估员工绩效,以此激励员工组成良好的团队,进而在此团队中挖掘每个成员的价值即存在感,利用他们个性的知识和技能来协同工作,以解决问题达成组织目标。②仓库布局管理。仓库可以视作是整个物流系统的枢纽,而仓库布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仓库各项操作的效率。因而布局应该依据产品特性、物流流程等为根据来布局所有操作过程,以最大减少时间与动作的浪费。③改进仓库设备。设备改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提高仓库装卸搬运设备的机械效能,实现仓储作业的机械化。可以应用无线射频技术和数据自动采集技术来提高包装的标准化,进而提高仓库装卸搬运与堆码的效率。二是提高仓库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在进行信息化与自动化时,首先应该做到标准化,利用条形码技术与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将物质信息集合到条形码上,然后进一步的包装规格、尺寸进行标准化,最终达到信息化与自动化。目前,国内主流的WMS已经基本会采用无线射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功能。④有效的物料储存手段。作为仓储最常规的功能,就是保证所存储物料的使用价值不被破坏。但由于物料本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的环境和其他技术性的因素,都有可能使其在数量与质量上有所下降,因此,利用必要的管理手段,促使物料免受破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就显得十分重要。⑤有效的物资供销管理。从物资供销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来看,它包括:供需预测、计划分配、市场采购、订购衔接、货运组织、储存保管、维护保养、配送发料、用料管理、销售发运、货款结算、用户服务等主要环节[2]。且各个主要环节之间相辅相成,关系极为紧密。而在这些主要环节中,仓储环节占了绝大部分。而本文正是从这个主要环节出发,依托公司现有的仓储条件,来实现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改进仓储管理措施,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支持最大利益化的生产活动,并同时提供给客户最优质的服务。
2仓储概况介绍
2.1仓储方面存在问题
①仓库面积不足、各仓库分散、货物堆码不规范、总仓容利用率很低,且对于退货等存放区规范度不够,储存区杂乱、对于盘点拣货等流程造成了极大的时间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仓库内设施和设备的流畅运作。②人员作业效率低。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忙的时候没有对物料码放进行统一规范导致,下次出库时会极大降低物料复合操作。工作流程不健全,各个供应商的送货单不一致信息不全面,严重影响仓管员填写收货记录与系统入库等后序流程。在不健全的工作流程中使物流部的每个人忙忙碌碌的但始终没有工作效率。③物料出入库存在的问题。经常会有仓管员抱怨供应商送货不及时,常常是通知下去了半天还没有见到货物或者来货量太大。这样措手不及的事,不但影响管理者对人员的安排,还会在绩效评价上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货物入库时,由于收货问题(因每一单箱数量及包装各不相同)增大了收货的签收时间。造成发货员在发货过程中,多发、少发或串发等现象出现。又如包装配套物料,内托、隔板等因配套物料外观基本一样但尺寸大小又不一致的部分物料由于不入账,导致发料时时而发错等问题。④成品出库存在的问题。以往根据年度的客户反馈信息调查中显示,其中有40%的客户投诉来自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包括:送货时间慢,发错货物、送货人员态度差、送去的货物破损、不愿帮助客户退货、要求客户自提等。这种结果对公司在未来道路上的发展将会起到严重的隐患。
2.2仓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①仓储作业设备机械化水平不高。受仓库面积和位置影响,有些仓库缺乏机械化的作业设备,紧靠简单的人工手叉车来作业,造成货运量大时,作业效率的急剧下降,直接影响正常的生产进度,给企业造成重大影响。②信息系统匮乏。没有完全科学应用到仓库管理系统,在某些仓库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不仅增大了人为出错的概率,更是直接降低的作业效率。且没有对各种物料与供应商进行规范的管理,造成来货不及时增加仓管员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③仓储人才储备不足。仓储作为一门科学,也需要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技术的应用。而目前在仓库中,拥有这些知识的员工严重不足,大多数员工的素质停留在低级的装卸搬运的基础技能上,造成很难引进先进科学的仓储管理方式,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少有人员理解支持,造成引进的仓储管理模式也很难推进,所以,在人员结构中,扩大仓储专业技术人才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④缺乏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体系。商品从线上到线下直至送交于客户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其中物流配送这是最后尤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客户群中的印象。而这又恰恰是当前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欠缺的,他们的配送服务,常常造成公司在客户面前受到质疑,从而使公司形象在客户心目中的满意度降低。所以要引入监管体系和竞争机制,引入多家物流公司将让对方互相竞争,把更多的业务交给物流服务较好的公司,以提升物流公司对客户的服务和对公司服务要求的响应速度。
3仓储管理改进
3.1仓库类型的转变
从仓储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考虑,公司必须对现在的仓库类型进行改进,由普通的平面仓库向自动化立体仓库方向发展,利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货物存放集中化、立体化、占地面积少的优点来提高库容量,解决仓库内部空间不足,货物堆放散乱的问题。通过仓库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劳力,缩短作业时间,解决了仓储人员不足的问题,使用计算机对整个仓库内的作业过程进行控制,实时对出入仓货物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提高了订单处理能力及仓库出入库频率,通过对仓库类型的转变,大大提高了仓库管理水平。公司第二个需要进行转变的是仓储部门的经营模式,必须向专业的配送中心进行转变,为销售方提供快速、及时的专业化配送。改变由于送货不及时导致生产车间不得不上门催货的现象。
3.2仓储系统的增加
随着仓库类型向自动化方向的转变,公司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也要随着更新。公司采用的是WMS仓储管理信息系统(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WMS。是实现物流仓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最为有效的途径。该系统不仅落实国家有关仓储物流管理和GMP控制标准,还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仓库管理系统能够根据运作的运算法则和业务规则,对信息、资源、行为、存货和销售运作进行更完美的记录指导与分析,使其能给生产与销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决策支持。WMS功能包括订单管理、进货管理、库存管理、拣选、复核、RF终端管理、商品与货位基础数据维护等功能模块;通过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式,提高库内作业控制水平和任务编排。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无线射频技术(RadioFrequency,简称RF),因为WMS的高效率运作,是以快速、准确、动态地获取货物处理数据作为其系统运行的基础。而RF手持终端、无线网络设备(主要包括无线手持、车载终端、扫描器)正是为了快速、准确、动态地将货物处理的最新指令传达到现场操作的一线员工手上,以减少操作的差错率和提高员工的作业效率。
3.3改善仓储作业流程
仓储管理的主要方面是入库、保管、出库。现在问题点主要是集中在这些操作的细节中,通过价值流分析法对每一个工作进行价值分析与改善,改善后的收据收集与指令传达方面有了较大提升,通过手持终端设备结合条形码技术,对物料的入库信息进行了精准的记录,减少了人为的差错,提高了入库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①入库作业管理。物资验收是仓库管理工作的开始,物资到货后仓管员把送货单相关信息转至WMS管理系统进行验收入库管理操作。仓管员获得验收记录后,根据RF手持终端系统中规定的码盘方式对物料进行码放。经过仓管员的严格验收核对数量及相关信息,并在送货单与验收记录上进行签字并签署意见。最后对物料按比例进行抽样请检才能入库,确保入库物料的准确、及时、安全。物料档案、建立健全物料保管账,做到账、物相符。这是加强仓储管理的重要工作。②保管改进。货物入库后,WMS管理系统自动根据事先设定好的该货物基础数据来分配推荐存放的区域和货位,通过自动分拣设备按照推荐的货位对货物进行分类分拣物料上架操作,完成物料到相应货位存放操作流程。货物在库时,定期对货物进行盘点,特别是对于动态的货物,时刻保证在库物质的账务卡一致,同时仓管员定期现场巡察产品质量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此外,严格推行6S管理,清除异物保证现场操作区域的整洁与设备运行轨道的通畅,整理整顿货位,逐步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形成素养并保持。③出库作业改进。出库严格按照ERP系统传输过来的订单信息和出库通知来执行出库,杜绝任何人为的口头沟通出库,仓管员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拣选单,通过手持RF中的信息,在现场到达指定的货位按照准确的批号、品种和数量如实备货、复核并及时通知物料收发员提货出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严格恪守系统信息第一的原则,如遇特殊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上级主管。
3.4专业培训
正如前文的分析所述,专业的仓储人才对仓储管理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仓库专业人才的匮乏,一方面在外部引进人才外,更多的是在部门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培训,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信息系统的专业培训,对作业流程的优化手段进行培训,通过小组讨论并领导实施各项仓储管理的改进,对于更加具体的实施岗位而言,则依据现有的SOP、GMP等理论技能知识进行培训,以最快的速度让实施的员工掌握目前最需要的技能,并按照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在仓储管理改进小组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完成改善,以此不断提高员工的自控能力和责任心,增强员工的应变能力、诊断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3.5仓储管理绩效改进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3]。对于管理学来说,绩效评价就是对管理的行为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仓储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在于,对内加强管理,降低仓储成本。仓库管理者可以利用生产绩效考核指标对内考核仓库各个环节的计划执行情况,纠正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具体表现如下:有利于提高仓储管理水平,有利于落实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仓库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有利于提高仓储经济效益。
4结论
《企业管理》课程是我院高职数控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管理能力与素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数控加工制造领域中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黄冈地区比较缺乏拥有该技能的高水平人才,而且,在黄冈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汽配、农用机械、钢构、窑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数控技术一线操作及管理人才,而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的关键也是人才,但由于黄冈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地方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为此我院数控专业及时修正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企业管理课程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具体内容如下。
2更新教学内容
从黄冈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原来的企业管理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枯燥,缺少针对数控专业所需的管理知识与实例,为此,本教研组教师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进行积极沟通,适当增加了数控设备管理、机加工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并编写了取材于本地企业的系列管理案例分析,因为事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与其专业非常相近,学生很感兴趣,也易于被学生接受,经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另外,为使学生更扎实的学到相关管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适当延长了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
3改革教学方法
3.1课堂讨论与学生角色转换
在上有些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课程时,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把这10人分别按董事长,总经理、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普通员工代表等分配角色(这其中包含了企业高层、中层与基层),让学生各自按自己角色并根据工作职责要求对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研讨会分析总结报告、会议纪要、问题处理意见等形式的书面文件。而且,因为有多个不同案例,所以还要及时重新分配角色。在上市场营销相关内容时,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提前准备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分别作为买家与卖家做市场调研,然后根据品牌、技术参数等指标谈判价格、合同交期等内容,并按正规格式签署合同。事实证明,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因缺乏经验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该方法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甚至激发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意愿,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企业名人进课堂
学院往届毕业生中有很多已成为企业老板,这是我院一个有利的资源,在合适的时机适当为学生安排一些讲座,由这些企业家来亲自谈谈自己如何创业以及如何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等内容,可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深受学生欢迎。
3.3改革考试方法
在开始上这门课程时,就把学生分成组,然后每组布置一道源自当地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作业题,课程快结束时写成企业管理问题分析报告或管理类论文并按比例记入课程成绩,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强化实训效果
为提高企业管理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管理技能,只靠理论课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管理课程实习充分重视起来,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有效利用学院内部实训资源
学院内部有“校中厂”-黄冈飞翔模具有限公司,还有金工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等资源,是学生进行企业管理实践的良好场所,可进行模拟车间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比如车间布局分析,可让同学们首先画出数控实训中心的平面布置图,然后分析当前这种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在飞翔模具厂可进行订单管理的实习,让学生分组对订单进行跟踪,并写出保证订单按期交货的方法。
4.2参观本地机械加工类企业分别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管理
优良与一般的机械类企业参观,尤其那些管理优良的企业,往往在建厂前就已对平面布局做了充分的论证,而且在现场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学生参观前布置任务,找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点,参观过程中请参观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用实例讲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做法,并尽可能安排学生与领导互动的时间。
4.3充分利用企业管理实习软件
学院仿真实验室已购买市场营销、设备故障维修、数控编程等模拟软件,在学生进行管理实习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软件,提升实习效果。
5注重培养工程意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团体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这些是构成工程意识的基础,也包含了管理的思想,例如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是管理其他事物的基础,只有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才能使员工安心、高效的工作,生产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能,安全管理需要管理人员与所有员工都要有安全意识,而且需要时刻牢记于心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要想使人员与设备安全,就要对自己的行为、对设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对于质量管理来说也同样如此,质量管理也需要所有员工都要有质量意识,现在比较成熟的企业大多都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全过程控制,这也对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管理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在授课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灌输工程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有企业优秀员工的思想,也更容易与企业接轨。
6结语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困境激励
【Abstract】Today,ourcountryhasvigorouseconomy,thecontributiontogrowthofthenationaleconomicofprelocalpeopleextricateoneselffromapredicamentfromcommonstaffandprofessionalmanagertwolevelsrespectively.
【Keywords】Humanresourcesmanagement;Enterpriserunbythelocalpeople;Predicament;Encouragement
【文献综述】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民营企业将要面对的是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译本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1期
[3]王晓明.私营企业管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科技报.2000年11月5日
[4]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二期
[5]谭伟生,刘芳.民营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趋势[J].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2期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安鸿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
[8]贺爱忠.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0(2):37-39
【关键词】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人才运用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由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文化作为以一种管理理论问世后,被人们所熟知、推崇。更有发达国家亲身体验其中的奥妙,也验证了企业管理这种文化是现在社会不可缺少的经久不衰的基本原则。人们不断的发展中,更加的需要稳固企业管理文化的知识,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企业、乃至社会,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我们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有关文化的定义约四百余种。其中,企业文化又占了其中的百种之多。中国香港经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叶生曾经给自己的企业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被企业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其重点就是“长期的”、“大多数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而其中的分解“长期的”是指企业文化是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并不是一蹴而就;“大多数的”就是人各有异,所以一个企业的文化不会被企业上下所有人所公认;“共同的”是说企业文化不要求所有员工的价值观一致,只要求大部分员工对企业的核心价值高度认同;“价值观和行为”价值观顾名思义人对感官的事物的意义,企业文化所表现来的迹象也是多样的,核心的表现层面是“价值观和行为”,所以,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就是塑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最终形成的员工共同的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的上下所有员工的力量凝聚到一起,使这个强大的力量推动整个企业迅速、有效的发展。
1.2企业文化理论内容
企业文化奠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并确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的概念核心是企业的集体价值观,这个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进行。任何突击式的企业文化建设都可能使企业文化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效果自然不会好。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人为的主动提炼、设计和引导,能够使自然形成的文化理念明晰化,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理解深刻化,认同彻底化。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近几年,我们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帮助企业成功地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咨询。企业文化的诊断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成功的企业精神或口号,应该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具体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二、当前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
2.1研究的目的
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未来社会的需求还很多很多,我们要努力完善我们的国家,更完美的在这个时代立足。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这个国家对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时代需要你你便胜利,反之时代就会抛弃你。为了我们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奋斗。力求在发展快速的现代社会中成为企业中的中流砥柱,更扎实、更高品质、更精益求精的目标,争做企业中的佼佼着、团队中的先锋。企业管理,一个企业的骨骼、血脉,而企业中的管理人才正式整个企业的命脉。我们要通过此篇论述,深刻探讨下该怎样管理才会使一个企业更优秀、更经久不衰。
2.2提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不断发展,大型的企业公司也越来越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得集团内部管理的匮乏。内部整顿不统一,影响到了销售业绩企业的发展。因企业管理的多样化,企业文化也演变越来越乱,这其中不乏错误的管理模式,也许我们还没有发现并改正。现在的重中之重就是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所存在的一个共同点、也是我们应改进的重点问题“以人为本”。
2.3研究思路和方法
现在的大型企业公司很多都是世袭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基业让年轻一辈守住,而年轻一辈多的是大胆少的却是经验,也流失了不少精英人才。年轻的我们有创新的思维、却没有实施的对策。随着很多新型人才的上市,集团企业不断的发展,人们就越来越重视企业管理。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能违背“宪法”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按照其中的规则执行,可以对我们的企业实行矩阵式管理:即多维式管理,以生产、财务、销售、工程等设置一维式管理。这样才会做到对公司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以人为本的管理内容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梅奥在其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首先提出的。梅奥认为,“行为与情绪密切相关,群体对个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群体工作标准规定了单个人的产量;在决定产量方向,金钱因素比群体标准、群体情况与安全感作用要小”,更加注重人的因素。艾德华,戴明和彼德斯进一步发展了梅奥的思想,前者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后者则认为“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主人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精神的”。一个企业要以员工为主体,员工为第一着想人,那么这个企业的未来将是一片大好。
一、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概念
企业项目管理(EPM)与单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企业项目管理所关心的是企业所有项目目标的实现。一个企业在同一时间内可能会有很多项目需要完成,如何经济、有效地同时管理好众多的项目是企业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
为了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和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企业项目管理常常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多项目管理。所谓“多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项目经理同时管理多个项目,在组织中协调所有项目的选择、评估、计划、控制等各项工作。
二、企业多项目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成本极小化及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成本可简单看做是企业获得各种资源付出的代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计算成本时不仅要考虑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增量成本、个体成本,还必须要正确估量机会成本、隐性成本、沉没成本和社会成本。显然,在单项目管理时我们更多地只能考虑各种短期的、明显的成本开支,因此就会出现尽管某一个项目在预算范围内实现了项目目标,但并未给整个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与机遇。但采用多项目管理后,企业就可以从多方面克服单项目管理带来的弊端。例如采用多项目管理后,尽管人员属于职能部门,但他们能够为适应项目的变化需要而在各项目间流动,当某个项目因为用户要求暂时停工,或者其他项目进度吃紧时,就可以将项目成员调配到其他项目中去。这样通过在项目间共享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全面降低公司及每个项目的成本。又例如某种资源稀缺,但几个项目同时需要使用这种资源,在进行多项目管理时,我们就能在充分考虑计算这种资源用于不同项目时的机会成本,做出合理决策达到资源的最优使用。综上所述,采用多项目管理能从企业的高度上合理配置资源,降低机会成本,克服短期效应,追求企业利润极大化与持久化。
2.能调整各项目进展节奏及优先权满付的灵活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尽管多个项目的目标均应全面实现,但是在某一时间段各个项目对资源要求的迫切性并不完全相同,同时交付的时间也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通过采用多项目管理后,更能有效调整各个项目节奏,使产品交付更具有灵活性。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均包括明确需求阶段、可行性分析阶段、项目计划阶段、项目执行阶段及项目结束阶段。由于每个项目的背景不同,项目目标存在差异,因此项目各个阶段的划分也是柔性的。采用单项目管理时,我们更多追求的是尽可能压缩各个阶段的周期,使项目越早结束越好,这样必然带来资源的严重冲突。但采用多项目管理后,我们可以通过人为的宏观调控,在最终全面实现各个项目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及实时调节项目在各个阶段的进展节奏,缓解资源需求高峰,做到张弛有度。
3.有利于充分利用及提高企业核心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优化产品及企业结构,可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素质。而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制高点的系统工程。对于单项目管理来说,它是以一个项目为主体,以实现项目目标为最终目标的管理过程,这种目标必然制约了其推动技术创新的能力。例如在开发新产品时需要某种企业目前尚未拥有的技术,而要获得这种技术可以采用购买及自主开发两种手段,当购买的费用远低于自主开发的费用时,若是单项目企业一般会采用购买方式。但采用多项目时,若这种技术还能同时用于其他项目、甚至将来的项目时,就可能考虑采用自主开发的方式。即使是引进了这种新技术,企业也会依靠内部技术开发机构去吸收、消化、改造与实施,从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持久性的技术源泉。另外,在多项目管理中通过有效的项目组合,一方面能使企业的基础核心职业技能所有项目共享,这样这些技能就能得到良好应用。另一方面,能将不同项目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核心技术,拓宽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论文摘要】《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颁布实施,从政策上明确了对高校后勤企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实行减税和免税,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研究中国高校后勤领域税收政策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深化高校后勤实体社会化改革,加强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产业属性”的提出,高校后勤不再只是高校内部一个封闭的特殊市场,正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税收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人,享受和承担税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可以为国家贡献税收。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可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减轻我国长期以来计划体制模式下高校办学形成的沉重负担。
1高校后勤实体改革涉及的现行税收政策
(1)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2)营业税。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3)所得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8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100号文《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彻底取消了高校后勤享受的免征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
(4)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的征收规定。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因建学生公寓而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费附加,由于是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同时,也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高校后勤实体改革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法规滞后,政策法规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直接了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反应和规范高校的后勤改革。2000年以来,以高校扩大招生这一政策背景所带来的高校大发展和引发高校投资多元化,以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引发的高校资产经营盈利性,在税收政策层面上开始把高校纳税主体从免征范围放置于实际征收范围中去。
严格说来,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规,其严肃性和刚性都严重缺乏。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确问题,难以保证税收征管及时到位。
(2)高校后勤实体自身的改革不规范、不彻底,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税收征管的规范化与否,与高校后勤实体的改革是否规范,是否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统的剥离,实现了独立纳税人的过度,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过场,实质上并未发生变化。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所有权在国家,占有权在高校,后勤实体对后勤资产只有不完全意义上的经营权,没有对其所经营资产的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后勤实体不是真正的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这一切从根本上妨碍了高校后勤改革,客观上为税收征管带来了难度。
(3)税收征管和手段滞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活动的税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对高校后勤对外服务部分,而对于由学校后勤部门直属的、专门为学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务的机构,这一部分潜在的税源,未能进行有效的登记和管理,造成该部分税源疏于监管,造成税收征管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管理不到位。
3高校后勤实体税收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1)完善税收、行政法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税收规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关于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立法,应本着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税、减少涉税争议、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进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管理,要本着有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服务于、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税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高校后勤组织的规范运转。
(2)改进税收征收管理手段,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征管进入正规轨道。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税收规范化管理必须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把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规范化管理的切人点,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税务机关要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加强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加强相关部门联合,健全和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全面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因为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活动涉及到工商营业执照的领发,涉及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多个税种的税款征收和缴纳,涉及到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等诸多问题,涉及到国税、地税、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带动高校发展,完善税收管理,需要上述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扩大信息交换的范围,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
自2000年国家出台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政策以来,几经变更,形成了对高校后勤实体相关税收政策的不断修改和变化,也加重了税务部门对于高校后勤实体税收管理的难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规范化管理,亟待解决。这不仅关系到税务机关对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的税收管理,更关系到如何发挥税收调节经济、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在我国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加强对高校后勤实体的税收管理作为国家税收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战略管理主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企业长远性、全局性、动态性等企业可持续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理论和操作性,因此企业战略管理有别于市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偏重于职能领域的管理特点,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有别于其他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和抽象性
有不少学者和学生都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属于企业家或高管团队的职责,而非中层管理者或一般员工的指责,在中国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过多的讨论战略问题不助于企业绩效。这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认为战略管理具有高层性,并不是说企业的其他员工和管理人员不能没有战略思维,只须执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中高层管理团队、一般员工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打造基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团队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战略管理的高层性指的是,企业高层或企业家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基于整合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视角制定企业的总战略,而不是全部的战略。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要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职能战略。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国外,当然其中也有我国的战略思想。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如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五力模型、竞争多态性、多元化、国际化等相关概念和理论,是相当抽象的。加上教科书中不少案例来自于国外,由于市场制度、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距,国外的企业案例虽然能较好的解释书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市场制度以及中国企业现阶段发展的特征,这对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国内外企业的了解和实务经历,要求学生短时间内结合理论与企业实际来深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和相关理论,是较难的,也是抽象的。
1.2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强
企业战略管理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核心,以企业内外部战略要素为起点,分别从企业的职能层、业务层、公司层三个层面进行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以及战略变革。企业的三个层面和战略的三个过程,构成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也是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体系。但这个分类需要之前对企业的职能管理理论有一定的理解和综合能力,才能更进一步理解这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相对于传统教战略管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现在比较盛行的教科书,如希尔、琼斯、周长辉编著的《战略管理》和希特、爱尔兰、霍斯基森编著的《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都逐步加入了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与战略、公司治理、战略性创业等新知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强化了管理伦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如果学生对其中的理论理解不好,可能会对整体的战略管理理论的理解偏差。
1.3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都要求学生积极融入到团队讨论当中,并且根据任务要求做好相应的材料准备、小组讨论和发言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自己能够充分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学生在探讨战略管理案例过程中,学生将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并不断提升自己和团队的自我学习、团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这些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本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人才。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案,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然而,不少学校并没有明确《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过于陈旧,忽视了国际经济一体化、产业集聚发展和网络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实践需要的战略人才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较强管理认知能力的前提,忽视了学生战略思维和管理认知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理论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整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水平。
2.2教学内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相脱节
从目前不少普通高校本科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设置时,过分强调教材内容和基础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材内容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联系,例如竞争分析的五力模型和不断融合的产业发展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都需要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才能有更深的理解;此外,真正走出学校、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课程教学很少,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割裂,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毕业后的工作能力提升。
2.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落后
普通高校受制于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观念和学校资源等条件,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教师主要还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多媒体教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师生互动性不够,缺乏对学生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讨论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更多的依赖记忆来学习,而非通过有效的讨论、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来推动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在对课程考核方式更多的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团队合作方式完成战略相关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转向以个人为主体、以记忆为主要方式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4案例教学应用不够,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仍需开发
现有不少优秀教材的理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安排合理,但是不少教材里面的案例很多是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缺乏对我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对本地区优秀企业和我国30多年来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研究。由于存在着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不少教材案例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很难让学生根据他们对产业、企业发展的理解提出他们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使得学生将理论应用能力的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3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和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特点、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
3.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管理认知能力,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要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建议选择理论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如迈克尔•A•希特等著《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并配合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为主的教材,项保华著《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该门课程不能仅依靠一本教材,要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两本以及以上的教材。确定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主要以三个层面、三个战略管理过程为基础框架进行战略理论的讲授,在基础上要充分引入企业案例,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发言,以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讲授、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考核方面,加强学生平时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案例研究的考核比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应试教育向能力提升转变。
3.2围绕课程重点,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本土案例研究
战略管理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大量的案例演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战略分析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开发,适当选择国外经典案例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逐渐增加中国企业的案例,特别是30多年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优秀企业,也要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失败的企业,让学生从国内外企业、成功失败两面来思考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纯理论分析化的战略案例讨论,引导学生从创新、战略创业、社会创业等角度思考这些案例可能给予的商业启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要加强本地化案例研究,选择本地区优秀企业进行深入的访谈和案例研究,形成国外经典案例、国内案例和本地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既能够领略到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先进性,也学习到国内企业和身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老师的社会关系,邀请企业家参与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课程的讨论,通过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3与学生深入沟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与考核作为国有企业评价单位及员工业绩状况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对实施企业管理战略、建立员工归属感、完善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运行绩效。本文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促进企业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应当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与运行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薪酬管理考核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分离。国有企业常常采取层层分解目标的办法,进行责任和任务的分解。在薪酬考核体系中,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是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目标分解常常在减法的指导思想下成为目标肢解,分解后的目标之间缺乏相互支持,分目标之和往往小于1。各单位追求各自的目标,各自目标达成后,企业的战略总目标却无法达到。按照责任体系分解后的薪酬体系在运行中常常不能够作为实现企业战略的有力支撑。
(二)薪酬考核内容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薪酬考核的内容一般包括岗位员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出勤情况等内容,至于工作态度、意见和建议、创造力等方面的考核全靠主观意想和定性评价进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并没有完全在员工的收人中得到体现。考核内容多年一贯制,缺乏创新和变革,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强调沟通、辅导及员工能力的提高。从薪酬管理实施的目前情况看,员工的薪酬考核只是一个单向过程。大多数公司员工完全是考核指标的被动接受者。另外,由于管理者本身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能够得到及时沟通,造成员工不了解任务全貌和企业总体目标,公司无法让员工融人形成凝聚力。许多公司员工对薪酬管理制度缺少了解,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
二、优化薪酬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科学的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和测量,建立系统公正的薪酬考核体系。工作分析是薪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可以是薪酬考核的前提,也可以说是薪酬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要确保薪酬与业绩挂钩,将职工工资增长状况作为经营者业绩考核的基本内容,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同时只有公平合理的差别才能使薪酬发挥其既鼓励先进又能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作用,过大或过小都能引起员工不满。薪酬水平涉及外部公平问题,即员工将自己在公司所得与社会上同类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的过程,比较的结果也会影响到员工今后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去留。
(二)加强薪酬调研分析,合理控制薪酬差距。收人差距是影响企业稳定的重要方面。要在企业内部确定合适的收人差距比例,更好的维护企业整体稳定。特别是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时,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深人基层进行薪酬调研,切实解决员工群众反映的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合理调控收人差距,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人,确定管理者与员工收人合理比例。根据不同层次的职责承担风险,按不同的比例兑现考核收人的结果,尽量减少普通员工减薪幅度甚至不减薪,稳定职工队伍,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三)建立有效途径和渠道及时沟通薪酬,加强薪酬体系运行的监督。通过薪酬调查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水平,同时引人监督机制以便有效地避免薪酬系统运行中的不合理。工资分配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经营者收人考核办法应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开,实现职工对经营者薪酬的监督,保障公正的薪酬制度得以公正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