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1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摘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高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已经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如何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危机,成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舆情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化解伴随突发事件而来的舆情危机。探究建立在舆情引导基础上的应急机制有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营造和谐的高校舆论氛围。

关键词:舆情引导;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01-03

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平稳发展后,我国迎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高校作为知识、信息及人口都高度密集的单位,突发事件数量也呈现急剧增加的态势。

新媒体环境下,频繁出现的高校突发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校舆论危机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已经不能仅从监管和控制来着手;更应从对舆情的研判入手,建立一套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一、情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所谓舆情,是由个人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或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交错的总和及其表现[1]。综上,舆情的实质可以认为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所做出的反应。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更大程度上指的是网络舆情,也就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公众事物所做出的态度和反应。

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介入,使得当今的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网络舆情参与主体多元化。互联网技术和使用终端现已高度普及,不同教育、文化、社会背景的人群可以在网络世界实现沟通互联,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们是身份不同、背景各异的网民群体。

其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互动性。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群间原有的职业、身份、地域等壁垒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同一事件、话题发表看法,并利用网络与其他网民就事件展开讨论。这些讨论有时甚至衍生出新的舆论事件。

再次,网络舆情参与主体高度去个性化。去个性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并未完全落实,人们使用网络时,可以抛开自己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发表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和看法。

同时,网络舆情内容复杂。社会中的多元文化依托网络得以发展和碰撞,这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因此使得网络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

另外,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评论者及分享者,往往一条信息在短时间内便成指数倍扩散[2]。

最后,网络舆情具有较大破坏性。网络舆情多是由一个时期的热点事件所引发的,其传播主体的去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和传播的迅速性都使得虚假的、负面的消息会更加快速的传播到更大范围,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这一概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有学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一般指在高校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校园或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和损害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3],也有人认为“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4]。无论从哪一种定义,都可以看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危害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的特点。综上,本文所述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因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突然发生的,对校内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或精神状况造成伤害的,对校园和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紧急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类

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各异,成因也各不相同;按照突发事件成因的种类将高校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不可抗因素。主要是指如战争、地震、火灾、恶性疾病等;此类因素发生时极易引发群体性的伤亡事件。

2.个人因素。大学生心智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思想单纯,行为方式简单;多数大学生遇事易冲动,易将小事化大,最终酿成大祸。

3.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甚至部分学生的家长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个性化,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同理心,喜欢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4.学校因素。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校软硬件设施发展滞后,教职员工配比都严重不足,管理制度陈旧等一系列的失衡都导致了学校服务能力的下降,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从一方面增加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社会因素。大学生是最活跃群体,也是最易冲动、易受蛊惑的群体。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青年学生进行“洗脑”,煽动学生,引发,借大学生之名对高校进行攻击,间接对政府施压。

四、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现状及剖析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快速性。大学生群体人数多,联系紧,网络普及率高;导致了高校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消息传播迅速;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会进一步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酵。

2.被动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先是由非官方消息源披露,这个消息源有时并非当事人,多是小道消息。非正规的消息源占据了主动性,并直接决定了公众对事件的第一印象和舆情的指向;也导致了后续官方跟进时对舆情处理非常被动。

3.指向性。当学生、教师或是高校相关人员参与到突发事件中时,在一段时期内部分网友会因对学生、教师或是相关人员群体的不满甚至私人恩怨,将矛头指向高校,进行攻击。

高校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之所以如此被动,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内的事件相关部门间推诿、扯皮,丧失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部门“官本位”的行事作风,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同媒体打交道,放弃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另外还有一方面,多数高校虽然建立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但并未建立相关事件的舆情引导机制。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官方在突发事件中丧失了话语的主动权,无法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和舆情控制。

五、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负面舆论形成之前,高校应善用媒体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由于舆情引导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因而高校和媒体应注意引导舆情时的方式方法[5]。为了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及时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及时让公众了解信息,发挥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对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新信息的解释[5]。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而高校要做的就是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信息,从而避免非正规渠道消息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2.真实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应的在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原因,分清责任,将事件的真实原因和经历,采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一方面杜绝了以讹传讹的局面,同时也提高高校官方信息的公信力。

3.主动性原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应快速反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方面,校方应积极联系教育管理部门、媒体和相关部门、机构,做权威信息,将公众的关注重点引导至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提升高校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校方还应借媒体之力获得舆论引导后的公众反应,共同制定好下一个阶段的引导工作方案。

4.一致性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校方要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对外的信息和沟通交流工作应由专人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高校不同部门或不同领导对事件的不同回应给学校舆论引导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的做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5.多样性原则。针对不同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应建立不同的舆论引导机制。针对同一突发事件,在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引导重点和方式。针对舆论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公众反应,也应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

六、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基于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一些针对高校的恶意言论;并且当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防止因非理性舆情的传播而导致的事件恶化。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监控预警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引发舆情重在预防,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新媒体舆情监控作用不仅体现于对舆情信息的感知与收集,还可通过新媒体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6]。为了更好地完善舆情监控体系,应在高校中建立“学生工作主管领导-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的三级信息监控体系;发动该体系中的成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各类媒体信息进行筛查、分析,及时感知舆情信息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预防和控制舆情恶化。

2.快速反应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快、破坏性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三级信息监控体系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体系,也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快速反应体系。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员必须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丰富的一线信息,结合三级信息监控体系,自上而下,分工合作,在学生、学校、社会等层面进行快速反应。

3.沟通引导机制。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为了缩小影响面,一些高校往往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学生自由,封锁信息,导致内外部信息不畅[6],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高校应建立成熟的信息机制,加强对外沟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向公众事件的发生、进展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另一方面,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舆情引导机制:根据舆情的最新发展状况,结合事件的发展,综合考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件,理性发表评论,有策略地引导舆情走向,进而消除外界对事件的误读,以及不良舆论造成的影响。

4.消融总结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后期,社会对事件关注度降低,舆情传播减少;此时为避免舆情反弹,高校可运用教育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舆情消融。

最后,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彻底消亡后,应及时针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和舆情引导工作进行总结,不断提炼、更新基于舆情引导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促进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突发事件应急舆论引导[J].新视野,2013,(4).

[2]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汪路勇,方文明,高校突l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年记者,2013,(12).

[4]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

[5]吴云才,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和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7(下).

[6]刘立波,郭玉铸,高等学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收稿日期:2016-12-10

第2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3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1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态势及特点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对国内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从高校的角度讲,近些年,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信息化时代,消息的传播是非常快速的。有些高校突发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如“李刚门”事件、“药家鑫驾车撞人杀人”事件等。总的说来,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下述特点:

1.1涉及内容呈多元化趋势

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覆盖内容变得越来越广阔。相关人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将新时期的高校突发事件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类型,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引起这类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自然因素,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地震、洪涝灾害等。这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人员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可能会为师生带来一定的生命威胁和身体伤害;另一方面,可能为高校师生的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

第二种是事故灾害类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交通问题引起的事故;相关设备故障引起的事故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宿舍楼火灾案等。

第三种是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食品问题引起的事故;传染类疾病引起的事故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非典、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等。

第四种是高校安全事件。这一类突发事件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一些由?W生们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等。近年来,这类事故的典型代表主要有:脱产门事件等。

1.2事件产生呈瞬间爆发性趋势

就高校突发事件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是直接爆发的,在事情出现之前没有什么明显的征兆。具体来讲,好多自然灾害类的时间都是突然就发生的。还有一些事件的爆发是由于之前一系列小事情的不断累积,当某一点被触发之后,整个事件就开始彻底爆发。但是,总的说来,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瞬间爆发性。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是没有规律的,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1.3社会影响呈扩大化趋势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传播的路径变得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高校突发事件出现之后,相关消息就会迅速被上传到网络,并立即扩散开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场所,高校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旦出现了高校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很快就会成为社会上的舆论焦点,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高校班主任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高校而言,班主任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说,高校班主任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一线人员,同时也是最为了解学生的人群。在这个角度讲,当高校出现突发事件时,班主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从我国高校的现有情况来看,高校班主任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性

现阶段,我国高校已经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总体形势是比较乐观的。而且,高校管理工作也已经步上正轨,各个高校都逐渐建立了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时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学生工作的教职工深知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一直坚持安全和稳定的理念。但是,就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而言,好多高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相关预防手段还不够全面;第二,相关制度还存在缺陷;第三,高校过于依赖班主任,班主任的职责逐渐被放大。好多高校都认为班主任是和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一旦学生出现了任何状况,班主任就需要去解决,从而导致班主任的工作量相对较大;第四,很多高校对于一些具有累积性的小事件不够重视,任由其不断累积,最终在某一时刻彻底爆发,从而形成一个大事件。这也就显示出好多高校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方面存在问题,不够积极。

2.2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高校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还未能制定选拔高校班主任的统一标准。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班主任,班主任自身的专业不受限制。从另一个角度讲,高校班主任自身拥有的权利是有效的,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话语权不是很多,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很多高校最终选择的班主任都没有相关工作经历,也没有接受过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培训。这导致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2.3培养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未能意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导致很多高校不太重视班主任的培养工作。现在实际情况是,很多人都将班主任工作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并没有将其作为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由于我国未能统一考核体系,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高校内部的班主任工作考核体系大多都不是很健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2.4理论问题研究滞后

就我国而言,承担高校班主任职务的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多,需要处理的事物也相对比较琐碎,这就导致班主任们没有什么时间来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认为班主任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工作的职务,不太重视对班主任的理论教育。其实,笔者认为高校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就突发事件处理而言,高校班主任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关注与此相关的一些预防机制理论。理论可以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3提升高校班主任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对策

现阶段,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处理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高校班主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不断提高高校班主任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高校可以从下述几个角度开展相关工作:

3.1政策法规层面

合理的法律法规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依据,目前为了更好地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学生??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是,从实际使用的效果来看,上述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可操作性较低。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法律环境的不断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专项法规。具体来讲,首先需要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定义,给出相关标准;其次,确定专项法规的实际使用范围,同时还需要明确突发事件的民事责任,以及责任性质等;再次,对高校参与突发事件处理的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确保不同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等。

3.2高校管理层面

从高校的角度讲,应该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时,相关应急预案的存在为班主任处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作为高校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临危不乱,班主任应该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透彻的学习和理解,熟练掌握高校突发事件的一般种类、性质以及处理方式等。

第二,重视对高校班主任的培训。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对于高校班主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但要求高校班主任具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求高校班主任具有实际应对问题的能力。因此,对高校班主任进行合理的应对突发事件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在培训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培训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来帮助班主任熟悉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其次,培训涵盖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性,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哪一种都有可能突然爆发。培训时应该关注培训内容的广度,不能仅仅对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培训;再次,培训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应该太长。高校应该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确保班主任可以非常熟悉处理突发事件的流程和方法。

第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是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该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处理小组。高校班主任是该小组的主要成员,该小组还包括一些其他的校园管理人员。

3.3班主任自身层面

从高校班主任自身的角度讲,他们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第一,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逐渐开始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就高校而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高校班主任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将高校安全和稳定的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各项工作中,尤其是德育教育中。

第二,不断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意识。从事件发生的角度讲,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这也不代表不会发生。科学合理的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地阻止相关事件的出现,高校班主任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预防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如召开班会、走访宿舍等。

第三,不断提高自己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首先,高校班主任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如应急处理预案等;其次,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再次,为高校应急处理系统的建立献策献计等。

第4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突发事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应用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指那些难以预测、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深刻且危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大多会影响高校形象、甚至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针对此类事件的特殊性,高校通常会采取事后控制、安抚等方法平息事件。然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更是所有高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认识的不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引导整合作用,是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薄弱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形式单一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引导、整合等功能往往被忽视。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一方面还十分不完善,教育形式多以说理为主,缺乏长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部署。对大学生来说,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性,不少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很多学生对突发事及如何预防和应对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校园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偶然性都要求高校能迅速介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辨别真伪信息、开展相应的舆论宣传使正面情绪成为主流舆论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高校没能及时介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深度往往成为了关键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可操作性,对思想和行为目标的设定可以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行为、方法指明道路,从而尽可能的控制危机事件,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积极方面看待突发事件,避免因为突发事件的遗留影响给学生个体带来负面情绪,造成对个体的危害。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多数师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处于一种心理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都应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理论学习,能够使其掌握主动性,有效监控相关人员的思想状况,对那些思想意识薄弱的学生积极展开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够使自身以一种正确、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低高校中自杀、他杀、抢劫等事件发生的频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能够提供健全的预警机制、导向机制、沟通机制,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搭建平台。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预警工作,把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及时听取多方意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第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将那些可能发生的次生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一般说来,高校突发事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进一步强化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必要环节。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引导为主,建立相应的动态预警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了解大学思想动态的第一人,他们与学生接触广泛、联系密切,学生不愿和家长分享的成长经历往往愿意与老师吐露。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疏导作用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除当事人之外还会对校园内的其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发挥其疏导作用,对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协调多方情况,让事件各方和普通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校园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妥善处置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害还会导致一系列衍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疏导作用,一方面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疏导,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第5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也不可避免地波及高校,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在网络化的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变化牵动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提出了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推进,高校管理日益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致使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方便快捷,使互联网成为人们捕获信息的首要渠道。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网络渠道对高校突发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网络舆情形成强大的阵营,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应对难度。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对建设平安校园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和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定义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爆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极大影响的危害事件。常见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卫生类突发事件和高校管理类突发事件。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化,频繁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在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安全和稳定,延缓了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主要平台。而网络更加受到了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和青睐,成为他们自由言论和自由发挥的场地。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拥有不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情感依附的多元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对所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作出的情感表达和主观评价的总和。在网络舆情中达成共识,形成具有导向性和公信力的言论和意见,往往致使高校突发事件偏离原有的运行轨道,加大了处理力度和难度。

2.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由于高校主体的特殊性,一旦爆发突发事件,势必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社会的强大反响。高校学生主体擅长利用微信、博客、微博、飞信、QQ等载体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评论,使得信息快速传播,网络舆情迅速形成强大阵营,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和争论。

(2)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力度大。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工具层出不穷,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使得信息的传播具有隐匿性和多元性,各种言论良莠不齐,致使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渠道故意造谣滋事,夸大事实,甚至借机宣泄,恶意诋毁,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使事发高校处于被动不利地位。

(3)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大部分主体是高校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相近,使得学生群体极易达成网络共识,形成强大的极具影响力的舆情群体。有些学生借机宣泄对学校的不满情绪,主观臆断,恶意夸大高校突发事件危害,很容易引起具有类似想法学生的共鸣。网络舆情一旦形成,涉及范围广、持续周期长、影响深度强,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难度。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真实反映。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动态,化解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对创建平安校园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网络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客观真实的舆情反映有利于网民追踪实情,化解网民内心的疑惑,对社会活动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是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高校学生群体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往往占据半壁江山。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追求刺激与挑战。但由于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对网络中关于社会上的敏感话题或高校的管理失当行为的各种评论,极易受到其他网民过激言论的诱导和影响,引起内心的波动,甚至产生过激言行,为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2.网络舆情是加速高校突发事件恶化的催化剂

在高校突发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他们当中一部分学生在目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后,会用手机录制现场视频,将信息第一时间到网上,极易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网络舆情迅速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各种评论和争议接踵而至,一些片面、失真的信息还会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一部分愤世嫉俗的网民则借此大做文章,猛力抨击高校管理制度,极力诋毁事发高校声誉,网络舆情被无限放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形势的恶化,增加了高校突发事件处理难度。

3.网络舆情是阻碍高校突发事件解决的延缓器

网络的便捷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人们畅所欲言的场所。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高校未及时公布突发事件处理效果,致使一些好奇心强、社会责任感匮乏的网民继续追踪事件动态,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制造谣言,夸大事实。谣言通过网络渠道传散开来,极易引起人们新一轮非议,致使逐渐平息的突发事件再一次被引燃,延缓了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使网络舆情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的走向,使高校突发事件的解决变得更棘手。因此,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合理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有利于高校驾驭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预警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弊病。高校学生群体长期对学校管理存在异议,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情感宣泄,极易引发突发事件。高校应完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运行高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对存在校园安全隐患的网络舆情进行追踪和分析,高度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动态,积极收集并采纳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防范因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无限放大,使高校突发事件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2.健全信息机制,追踪网络舆情最新动态

信息不及时引起网民猜疑,导致谣言横生,无疑会加大高校处理突发事件的难度。健全信息机制,可以为网民答疑解惑,有效抵制谣言丛生。高校应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员,通过高校权威网站,及时将突发事件处理结果和最新进展公布于众,掌握网络舆情最新动态,积极采纳并接受网民对高校的有效建议并予以反馈,形成高校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及时澄清网络片面、虚假、不良信息,消除网民内心的疑虑,化解矛盾,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朝着良性态势发展。

3.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使网民的言论不受限制,致使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网民借机肆意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甚至煽动学生闹事,极易引发突发事件。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立法,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对具有故意煽动挑唆言行的网民要落实责任追究,给予警告或处罚。要严格规范网民网络行为,加大言行失当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网民的发言权在法律规范内有序进行,有效遏制不良言论对事发高校造成的严重损失,切实维护高校形象和声誉。

4.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增强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网络日益大众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极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颇,甚至造成道德价值失范。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应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应开设有关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相关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舆论传播行为,提高其对不良网络文化的免疫力,增强自身的认知力和判断力。

五、结语

重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高校顺应新媒体时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高校要在增强自身公信力建设同时,及时关注网络舆情最新动态,防范网络舆情潜在风险,化解网络舆情关键矛盾。主动出击,积极深入网络舆情主阵营,打好网络舆情的攻坚战,增强自身驾驭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建设,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努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颜倩.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张木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J].中国应急救援,2014(03).

[3]杨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初探[J].陕西教育(高教),2014(07).

[4]李朝晖,赵彦莉.网络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教育评论,2014(02).

第6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14-02

突发事件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一环,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备受关注。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一般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校园环境中,由于教育、认知和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突发事件处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抗)挫折教育有待提升

突发事件处理和其他管理工作不同,一般事件的处理主要表现为“事后干预”,而突发事件处理的重点是“事前预防”。因为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事后干预”所做的一切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但在事前采取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而在所有事前预防的工作中,学生(抗)挫折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高校教育相对缺失或不足的一环。

1.(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达到基本成熟,但在心理上相对不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跨度”是极大的。初入大学,新生面对的压力来自于多方面,从生活习惯到人际交往,从学业竞争到未来规划。第一次作为一个社会人独当一面,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能成为挑战,挫折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在初入大学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或者没有对挫折有“常态化”的认识和战胜挫折的勇气,而在压抑和低靡的情绪中日复一日,那么这种心理状态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重大隐患。在这种时候,(抗)挫折教育作为一种“软武器”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已经成为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既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也处于可调整、可塑造的阶段,所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抗)挫折教育和心理危机预警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较少,甚至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即使发生突发事件,也能从心理干预角度做好工作,使突发事件的处理处于主动掌控的程度。

2.(抗)挫折教育的内容。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就当前90后一代的大学生而言,现实的挫折经历是非常少的,即使处于挫折阶段,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也大多处于被保护的环境,不需要独立面对挫折。所以高校的(抗)挫折教育需要重塑一些挫折环境,通过虚拟环境和间接的挫折环境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关于挫折的知识,增强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挫折“免疫力”。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环境来看,关于(抗)挫折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观教育、辩证思维教育、抗挫折方法教育等。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口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做好(抗)挫折教育,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防范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文化教育机制、预警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

3.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抗)挫折教育因许多问题而大打折扣。第一,中国大多是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处在单向的行政管理阶段,教育的方式也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预警方面也是如此,虽然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效率还比较低下。第二,心理预防体系零碎化,没有形成重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而我国高校大多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有效防止各类突发事件上。

二、教师认知偏差

第7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王召征(1979-),男,江苏沛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杨海涛(1976-),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讲师。(江苏 镇江 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研究基金项目“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基金编号:2011RW151J)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98-0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地降低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突发事件及高校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也称危机事件,最早是由荷兰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专家罗森塔尔(U Rosenthal)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定义的,他认为是“对社会既定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产生严重威胁,并且须在短时间和信息不全面的状态下做出决策的事件”。我国于2006年1月和2007年8月先后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理与救援和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角度对公共突发事件处理进行了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雅安地震以及最近社会爆发的甲型H7N9禽流感等等。

高校突发事件则特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例如学生自杀、学生之间暴力冲突事件、学生食物中毒、学生集体罢课等重大恶性事件。高校突发事件涉及的面非常广,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既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也有社会政治原因,但是纵观所有的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突发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事先毫无征兆,突然降临,使人们猝不及防,难以及时迅速地采取恰当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规律性。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和确定,但是就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可以预测的。例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是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以致引发心理问题造成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正是这种规律性,使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做好积极应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综合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应对突发事件就需要多种力量、多个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以甲流防控为例,需要校防控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医务部门以及各学院通力合作来负责做好应急工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一般性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工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上所述,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是它同样也有规律可循,只要认清这些规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作用

将突发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方法,因此事前预防工作对于应急管理至关重要。首先,通过宣传,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后果,即使突发事件发生了,学生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其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班会、政治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最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大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团结互助、万众一心,遇到困难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信念,同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然而大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能等到突发事件来临时或结束后会才想到,这就需要高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长时间和风细雨式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以上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意识或有针对性的培养,及早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凝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粘合剂的凝聚功能,它能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力量。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作用,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难关。如在汶川地震前,社会对“80后”、“90后”年轻人的评价多为自私、自我、责任感较差,但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对这批年轻人有了新的认识——“敢于付出,勇于承担责任”,大家在悲痛中凝聚起了不屈的力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需要调动学校各个层面的一切力量,动员广大师生服从学校的统一领导指挥,共同架起同舟共济的桥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突发事件,尽量降低因突发事件给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会给学生带来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身体上的伤害可能是短时间可以康复的,但心理上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一直存在。例如地震后当地学生及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灾后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为了尽快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加强与突发事件受害者的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协助心理咨询教师做好相关的心理调适工作;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在活动中忘却伤痛。

三、努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更好地预防和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

宣传教育是传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校报杂志、广播电视、学校网站、校园BBS、黑板报等平台营造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氛围;通过举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话剧小品大赛、主题班会等活动载体普及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科学知识,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知识不断深入全校师生心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氛围。

2.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党务工作者、“两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成效。以高校辅导员为例,他们与学生经常接触,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临危不惧、驾驭全局等能力外,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很多高校加强了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能力培养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辅导员能力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给予支持和帮助。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

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真心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宿舍管理,经常深入到宿舍与学生交流,随时关注、关心存在家庭困难、学习落后、心理问题等情况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此外,还要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以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0,(12).

[2]高志青.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

[3]陈远武.党建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

第8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高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对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此类事件来得突然,事出多因,往往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一旦发生便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等工作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本文拟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以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类型为基础,着重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rich Becker)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提出的。此后,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对“突发事件”的概念也给出了很多种定义,由于依据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多种定义,笔者把突发事件的概念总结为:对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突然发生的、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事件。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此类事件不易应对,且不能采取常规的处理方法;二是事件突发、紧急、扩散速度出乎意料。

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它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性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很显然,高校突发事件也应该属于这一范畴。高校突发事件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单指“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校内学生实施或以学生为侵害对象的,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的原因突然引发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高校突发事件,即“学生突发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诱发及事件本身的动态性和变化性的不同,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群体性突发事件

群体性突发事件指的是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发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是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社会联动能力强,影响面较大,与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有一定的组织程序,而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口号,政治目的明显。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多因师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或学校管理不善而诱发,行动目的明确,但社会联动能力较弱,影响面有限,与政治敏感性问题无多大关联。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突发安全事故

突发安全事故包括意外交通事故、实验室爆炸、建筑倒塌、拥挤踩踏等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供油等事故,学生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盗窃、抢劫、故意或意外伤害、自杀、火灾等治安类事件,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生听信社会不法分子的谎言而上当、受骗等。

二、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最为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基层管理者。通过思想教育、品行引导、纪律约束、人格影响等手段方式,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负有特殊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进行了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性、关键性。

三、辅导员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机制的建立

多数情况下,辅导员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的处理上,这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一般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最高境界是预防问题的发生。对于学生事务的处理,特别是突发事件,这句话非常适用。

多数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有迹可循的、可防可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预警工作的落实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突发事件管理的效果好坏。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成为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处理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应对协调的预警系统模式。

第一,辅导员在工作中提高危机意识,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把工作做到细处、做在平时。贯彻落实好“六深入”: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深入教室、深入食堂、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和深入网络。在深入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够获得关于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网络平台如微博、QQ群、空间、论坛等也能反映出学生的近期动态,综合现实生活和网络所得学生信息就能基本掌握学生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关注、引导和管理。

第二,建立完善的班级信息无障碍通道。通道包括两条主线:一条是班委、宿舍长;另一条则是党员。这两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对班内同学的监督获得大量的信息,辅导员指派相关班委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这些信息档案从学生入校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离校,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如刚入学时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的统计、汇总,重点是家庭背景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团支书等相关班委负责学生活动方面的信息,是否进入学生会、加入了什么样的社团、是否外出兼职等;学习委员负责成绩方面的信息档案,每个学期考试的成绩排名、获得奖学金的情况、与学习成绩紧密相连的评优评先等;副班长负责考勤方面的信息档案,晨读晨练、课堂出勤、外宿情况等;心理委员负责学生心理方面的信息档案,班里每位同学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测试情况、恋爱情况等做出详细的跟踪记录。

第三,辅导员结合班委和党员,在信息档案的基础上进行识别和诊断,筛选出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预警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欧永美.“情景——应对”系统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林洲,陈佳文,简福爱,袁珊,梁沛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诱因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4]冯惠玲.重大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杨雪岩,大川.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别划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6]江乃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行政与法,2003,(10).

第9篇: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方院校;应急体系;预警预防;应急教育

一、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防预警系统存在漏洞。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普遍现状是重应急处理轻预防、预警及预控,这是目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通病。虽然少数高校建立了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例如设置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形式的成分多于实质性的举措与防范对策,未能将预警管理真正落实到学生主体,预防预警难以收到实效。近几年来,地方院校学生由于心理危机自杀、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多,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必须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信息的监测、预控和排查。然而现在高校预防预警反馈渠道不畅,大学生难以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到高校决策层。再加上缺乏识别、预警预报系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对高校危机风险源、危机征兆进行监测预警,这样就难以有效规避、缩减和徐缓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把高校公共危机危害、损害降到最低。另外,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健全,可操作性差。在突发事件的防范过程中,制定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是应急管理最重要的一环。但是,目前地方院校普遍缺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尤其是缺乏综合性预案。以梧州某学院为例,在应急预案方面,尚缺乏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工作总体预案》和《大学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预案》,目前非常缺乏《大学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预案》、《食物中毒防范与处置工作预案》、《禽流感H7N9防控预案》、《火灾事故防控预案》、《大学生溺水身亡防控预案》和《大学突发事件信息与披露工作预案》等专项工作预案。在2012年这短短的下半年中就发生了两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一起是学生溺水事件,另一起是学生自杀事件,在这两起事件中学校在应急管理预防预警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未能做到及时监控和预防,如果在学生自杀前,有专门的信息监测与预控,关注并及时向老师或有关部门反映,而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地方院校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系统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亟待解决。否则只能是事件发生后进行亡羊补牢,痛心疾首。

2、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综合协调力较弱。地方高校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的最大好处是,危机一旦发生,便能启动紧急程序,各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及时应急响应,按照既定程序,各司其职,做好分内工作,以化解突发事件并消除危机。然而现在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要不就是没有设立,要不就是不健全(没有建立指挥决策机构、支持保障中心、媒体和信息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等),职能难以发挥,综合协调能力较弱。由于没有设立应急管理常设机构,使得应急管理政出多门,投资分散,指挥混乱,联动、互动困难,高校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与处置。因为临时性的松散应急工作小组,专业化水平不高。而且由于不是常设机构,在人员构成、工作内容、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难以担当大任。而且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成立的应急工作小组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成本普遍很高,内外协调与信息沟通难,往往错失突发事件处置良机。同时,这些临时的应急工作小组大都是针对火灾事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其它类型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诸如大学生心理危机、交通事故、学术腐败、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则不一定会成立专门的机构去处理。由于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缺乏常设性的综合协调与决策机构及专门的职能部门,使得地方院校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协调能力大打折扣。

3、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应急保障难形成体系。地方院校应急保障包括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具体包括人力、财力、物质、技术、通信等方面。其中资金保障是重点。因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的保障与管理成效。第一,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再加上地方院校教育经费非常有限,获得国家和上级政府应急管理专项资金补助非常困难,所以地方院校普遍缺乏资金去建立应急管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由于没有专项应急资金,物质上难以持续保障,例如地方院校普遍没有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物质贮备库(如救生包、医药器材、救生动力工具、饮用水、食物、帐篷、应急灯、防疫应急物质等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无法积极应对。第二,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本身先天就不足,后天畸形――太着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高校硬件方面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因而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与专业应急队伍的培养以及应急技术保障维护中,软件也跟不上。以梧州某学院为例,由于梧州某学院是在开凿山丘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因此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山建房,为了完善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学院将大部分的钱都用于这方面,忽略了软件方面的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应急物质保障、技术保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宣传教育等等。随着不断的扩招及社会化的后勤管理,学院面临的不稳定的内外因素越来越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5年和2008年的梧州某学院洪水,2006年的暴雨导致的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另外溺水、交通事故不少,由此,学生人身伤亡事件屡见不鲜。应急缺乏保障资金,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先进进而大大降低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资金的短缺是构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最大障碍之一。

4、高校应急管理法规缺失、缺漏,易造成善后处置的后遗症。应急管理各个层次的法律和制度,为应急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法律制度是进行高校应急管理的最有效办法。依靠法律处理高校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有效做法和主要手段。由于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立法跟不上,法规缺失、缺漏,这是高校处置突发事件进入怪圈的根源之一。目前我国未有一部专门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的法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高校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危害与损失越来越大,由于无法可依,地方院校处理突发事件时普遍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现在虽有《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但却未涵盖所有突发事件的领域、类型与级别,应对单一灾种的突发事故尚且比较吃力,更别说应对多灾种、衍生、次生的复杂点的突发事件了。而且《高等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就如何应对高校的突发事件作出周密而严格的规定,如高校学术腐败事件、高校问题学生的管教冲突,灾害事故中的人身伤亡,学生自杀而引起的等,教育主管者、高校、辅导员和老师应承担什么样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些方面在法律上还没有定论,而且上述法规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尚有很多缺失、漏洞和空白。由于整体上缺乏法规保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一些地方院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手段和措施来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有可能使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留下后遗症。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法规体系薄弱是目前我国高校的通病,地方院校存在的问题更加严重,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加形式多样。有法律方面的空白,处置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可奈何的尴尬;有法律的形同虚设,在应急管理中根本不落实、不执行的问题;也有法规缺失、缺漏或者程序制定不合理,制度设施不完善不配套,而变通或者为我所用的问题,突发事件处置中并没有以人为本,等等。一些地方院校将应急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应急处理,临时简单地制定一些处理流程,面对棘手的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次生灾害、衍生灾害,采取一些缺乏法律依据的处置手段,难免造成处置效果不理想,容易形成善后处理的遗留问题与后遗症。

5、地方院校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应急培训开展不到位。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就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开展与演练。目前,有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初步建立,是否有效运行就成了其应急管理成败的关键。执行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力军是普通师生员工,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水平成了应急管理的基石。笔者在梧州某学院师生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有26人(约占13)没听说过高校突发事件,27人(约占13.5)表示知道一般的急救知识。有46人(约占23)不清楚学院应急设施的放置位置和使用方法。高达172人(占百分之86)不了解学院处理突发事件的相关部门。对我院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态度及知识需求情况调查表显示,在遭遇校园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自救的占24(48人),不知所措的占了47(94人)。其余的皆表示等待学校安排或进行求救。在我院开展应急训练的频率调查表中,选择经常应急训练的仅占5,偶偶占62,很少占27,没有应急训练的占6。其中有132人表示我院没有定期宣传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全部的人认为我院公共危机教育理念、方式滞后。在参加调查的200人中,105人认为有必要安排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然而只有14人有收集安全常识的习惯,主要是通过学校宣传栏、老师讲解和媒体报道。这些数据显示:一是地方院校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的安全常识需求脱钩,二是学生的应急管理教育知识是被动式需求。学生的危机意识比较薄弱。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应急管理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互动。地方院校应急管理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对开展培训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没有真正按照地方院校需求、学员需要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地方院校没有应急培训计划,更没有从应急管理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到应急救援队伍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培训。师生员工缺乏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由于应急教育与培训工作跟不上,当突发事件爆发时,校内师生就不懂得如何进行逃生,互救互助;而地方院校管理者由于专业培训不够,就不懂得如何组织人员安全撤离现场,如何开展施救,如何应对媒体,如何调度物资等等,从而造成公共危机应对的较大被动性与无效性。

二、完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高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合作、反应灵敏、运转高校的应急管理体系,有利于集中资源,协调配合以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指主管地方院校公共安全事务、直接负责突发事件的防范、危机监测和危机控制处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机构或体系。具体包括领导指挥机构、辅助决策机构(应急管理专家顾问和信息服务机构)、执行机构(包括医疗救护、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保卫、宣传与培训等机构与人员)、保障机构(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后勤保障、财务保障等机构与人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是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决策层。一般由地方高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分管高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应急管理领导指挥部门全面负责处置地方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与组织指挥;协调高校内外关系与资源;编制高校应急管理规划与预案,负责配备有关专家和经费保障等。应急管理综合办公室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汇总和报送、舆情分析、综合协调、突发事件的监测与反馈、预报、预警、处置与善后等,提出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措施;对应急执行部门(信息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咨询参谋部门(信息技术中心、专家队伍等),保障与辅助管理部门(后勤综合管理处、校医院、计划财务处、教工组织和学生志愿者组织与团体、学生会等),以及由校纪检组成的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督导、检查、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情况。各职能机构各司其责,权限分明。例如应急执行部门中的保卫处需负责对潜在威胁的危险源、预警区进行管理,负责突发事件现场及善后安全工作的总体指挥与各项安全维护工作的协调等。信息宣传部门负责校内外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与,肩负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等等。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校、协调的地方院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

2、完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体系,防范于未然。首先是建立突发事件问题学生识别监测系统。地方院校必须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情报工作,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灵敏的应急监测系统。从高校应急管理机构到院系再深入到各个专业,各个班,各个宿舍乃至各个具体的学生中,对网络成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轻度心理疾病学生、受处分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目前休学在家的学生、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等十类特殊群体学生要全面排查摸底,建立动态的跟踪监测数据库系统,随时监测高校管理体系上的各个环节与问题,搜集各个方面的危机源信息,通过建立问题学生监测系统,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增加突发事件信息来源,加强问题与心理危机信息的分析、整理、辨别、研判、反馈及传递,以便更好地改进应急管理工作。例如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反馈问题学生信息,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和学工处老师、专职(兼职)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等基层信息员收集突发事件信息,确保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危机信息、危机征兆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加强预警信息的甄别与预报。其次是编制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综合预案和专项预案,尤其是综合预案,建立事故灾难预防预控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与完善,尤其要对于一些易发、多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火灾、洪水、食物中毒、传染病、重大交通事故人身伤害等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狠抓落实,建立综合预防体系。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校园突发事件安全网,一旦发现危机征兆,及时预报预警与预控,立即派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扑火队员、专业医生、宣讲员、安全监督员及专业队伍等进行前期预报与预控,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可控范围内。

3、加强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应急保障主要涵盖人、财、物和技术四个方面。当前主要是搞好高校应急人力保障和资金保障。应急人力保障主要是培养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和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和借助应急专家队伍,加强高校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应急资金保障主要指建立突发事件专项保障资金,为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提供财政保障。建议地方院校把应急资金列入学校财政预算,每年在制定财政预算时预留出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专项经费。这部分资金不能被其他类别的资金所挪用,也不可以将其列为空头支票。而专项保障资金的额度、用途及最终去向每年必须加入年度预算和年度花销审计中去,务必使专项资金的流动透明化。并且建立相对应的资金追查监督制度,来规范学校对于这部分资金的用途。由于地方院校建设资金非常紧缺,当应急保障资金仍然不足时,地方院校可利用自身优势,向优秀校友、合作单位等募集资金。财政资金和筹集的资金可以用于两方面的建设:应急项目建设资金用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设施、技术平台的建设、应急活动项目的开展、培养应急方面的专业人才、应急专家的聘用费用、应急物质的储备库建设;应急准备资金用于日常应急情况下的应急队伍启动,应急指挥协调动员,应急常设机构日常运转,现场救援,应急生产启动、应急物资装备采购、应急物资调运所必须的费用,借调非高校设施设备的费用,对受伤人员的治疗、生活救济补助等等。加强地方院校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物资基础和人力保障。

4、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目前适用于地方院校的应急管理法规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以及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卫生部颁发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处理办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目前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呈现出多头分散立法,系统性不够;应急法制协调性有待加强;立法层次相对较低、应急法制严密性、前瞻性、实效性有待提升。具体从立法内容来看,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存在条文简单、内容粗略、结构不合理、可操作性差、各类应急法律、法规不协调等缺陷,对地方院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与应对十分不利。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立法的路径选择有两条。一借鉴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立法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将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与制度移植、改造与借用过来,完善我国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二及时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办法、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发展。通过对各单行应急法中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原理、制度等进行科学研究,对基本问题达成共识,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内在统一、体系完整、内容科学、配套有力的高校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当然地方院校突发事件既带有一般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既要遵循一般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法的规定,又应遵循特殊的法律原则与规定。因此当前应优先出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详细研究、分析、界定高校突发事件的各种类型、级别与演化趋势并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处置办法与配套制度。边实践边摸索与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与应用,待社会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可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法》。以此基本法为基础,单项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为配套补充,逐步健全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

5、加强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建设,让更多的师生掌握救灾及自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加强高校公共危机教育,建立应急培训规划、应急培训机构、应急培训体系,通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培训演练来提高地方院校管理者、全体师生和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对地方院校全体人员危机意识的灌输,提高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而良好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救生技能离不开良好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定期组织全员参与的地方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演习,增强高校应急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预报、预控与处置能力。地方院校须极为重视应急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突发事件宣传教育活动,让自救和紧急应急管理新理念深入人心。因为公共危机教育的普及有利于高校应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公共危机教育重点工作应该是实战演练,离开实战演练,都是花架子,好看不中用。针对地方院校多发、易发、危害大的突发事件,每年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演练,这有利于检验决策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应急能力、各项支撑条件的保障能力。当前的重点是逐步使大学生能训练有素地应对各类高校突发事件,这是公共危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属。因此特别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更高的要求就是普及救灾和自救知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救灾与自救知识与技能,做到突发事件面前从容应对。除此之外,地方院校所有辅导员都需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训练;地方院校医院工作人员需推行突发事件人员伤亡急救证培训,地方院校的管理者也要参加应急管理的专业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理 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税根 余潇枫等.公共危机管理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汪大海.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于艳玲.高等院校应急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