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计算机网络的由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的由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网络的由来

第1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今以经济实力为发展基础,信息科学技术为发展向导的 21 世纪。人类与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计算机互联网已日益成为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使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中都占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地位。所以对计算机网络的合理利用,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必要的解决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中的拓扑性结构

拓扑这个名词是从几何学中借用来的,网络拓扑是网络形状,或者是它在物理上的连通性。构成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很多种,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媒体互连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就是用什么方式把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连接起来,从而根据拓扑图给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相互间的连接,它的结构主要有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结构、分布式结构等。

1、总线结构

总线结构主要是指连接端用户的物理媒体由所有设备共享,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央节点控制,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个节点在接受信息的同时都需要进行地址的检查,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合,只有相互符合的网络地址入网用户才能够连接到此网址信息。

2、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中,网络拓扑的星型结构是一种相当于电话的结构性质,它是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中最传统最古老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个计算机网络中以中央节点为中心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连接,这种杜老的连接方式又被称为集中式的网络连接方式。

3、环形的网络拓扑结构

环形结构的网络连接方式在 LAN 中最常使用,这种连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入网端用户在通信连接过程中对中心网络系统的依赖性作用。

4、混合型的网络拓扑结构

此结构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网络拓扑结构相互连接混合的一种网络拓扑型结构。它主要运用于大型的局域性网络中,混合型网络拓扑结构同时具备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和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的两种优势。解决了很多局域网中的各种局限性问题。

二、计算机网络应用中的安全、可靠性

在当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中,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使得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逐步嵌入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小至个人的生活领域,大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稳定性,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由此可见提高、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靠性是计算机相关研究技术人员为之研究、奋斗的必要性问题。

1、计算机入网用户对互联网网络的安全可靠性影响

计算机入网用户在使用计互联网运行过程中网络的安全可靠程度,要看使用者平时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的频繁性维护以及对各种网址的慎重点击浏览,如果计算机入网用户终端的交互能力越高,那么计算机网络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也相应越高。

2、传递交换设备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性带来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的日常建设、运行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的多次试验研究表明,由网络布线导致的网络故障时极其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对此消耗的经济投入也是最高的。正是这样我们采用了标准的通信线路和合理的布线系统,为了提高计算机的网络可靠性和日后计算机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有冗余以及容错的相应能力,从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在对网络布线过程中多采用双向布线的布线方法,这样成双线布置法能够有效切换计算机网络在出现故障问题时的安全切换[1]。

3、计算机的网络维护管理对网络安全可靠性造成的影响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是由来自不同生产厂商的不同网络产品和设备所构成的, 规模大且结构分布复杂,如果要保证信息传输完整性、降低故障发生率、降低信息丢失率、减少误码及差错 , 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就应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 进行实时采集网络运行参数并统计网络信息, 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及时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

三、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分析

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优化设计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仍不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普遍存在,给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优化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优化设计方法必须在充分考虑实际条件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满足系统建设需要的最优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所有设备、软件、硬件、网络协议以及各分层的可靠性进行全面系统化设计,从根本上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据相关实践显示,计算机通信网络通常有以下三种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2]。

1、最优选择方法

该方法就是研究出各种满足网络可靠性要求的方案并进行比较,在几个方案中甄选出最优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求精和优化。此外,在费用充足的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设计一定冗余的方式来增强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可靠性,从而确保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扩容和升级的顺利进行,促进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设计最优化的实现。

2、多级容错系统设计方法

当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络的容错系统可保证网络继续正常运行。这种容错系统的建立,是当前对付网络故障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对于大中型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否则频繁的网络故障将严重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无疑将大大增加维护费用。多级容错技术使网络具有一定的自保和自愈能力,即便网络出现多种故障,容错技术使网络仍能正常工作,故障单元无需立即修复或更换,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对网络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降低了维护成本。

3、分层处理方法

由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是多层次的系统,对网络整体的可靠性要求对于网络在各个层次上的要求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分层处理法的应用对于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所面临的此类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分层的方式,分别定义系统层、服务层、物理层及逻辑层等不同层次上的差异化可靠性度量指标,从而制定针对性方案措施,以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设计的最优化[3]。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个领域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创新,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也随之高效、快速的发展起来,使得人们在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靠性问题达到了极高的严重重视程度。通过本为对如何维护、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性的分析研究证明,目前多种有利于维护网络安全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运行起来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下的 21 世纪中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去了,所以对加强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可靠性是一件刻不容缓的社会发展问题。计算

机网络技术相关研究人员,还需为之奋斗努力,使未来计算机网络能更进一步的安全可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利辉.基于可靠性的计算机网络优化问题研究[J].今日科苑.2008(10)

第2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 关键词 】 计算机网络;控制策略;VLAN;安全隐患

LAN Security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ternal Prison

Mao Xi-jun Song Yu-qi

(Guizhou Researsch Institute For New Technology GuizhouGuiyang 550025)

【 Abstract 】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prison a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net age,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rison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several prison work, contact network system, found inside the prison network security status, LAN computer network security deficiencies, and exhaustively from VLAN, IP address management, firewall technology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many methods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ensure that the prison of LAN security.

【 Keywords 】 computer network;control strategy;VLAN;security risks

1 监狱局域网内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隐患

1.1 操作系统及其它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打补丁存在的安全隐患

监狱内网相对于外网来说,它是一个局域网,无法做到系统自动更新,需要操作人员定期进行,一旦更新工作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内网安全性降低。

1.2 缺少专业的网络管理员

网络出口、网络监控、日志系统等缺乏有效的管理,上网用户的身份无法唯一识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1.3 服务器区域没有进行独立防护的隐患

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虽然在网络出口有防火墙阻断对外来攻击,但无法抵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存在安全隐患。

1.4 局域网用户缺乏安全意识存在的安全隐患

许多监狱内部用户缺乏安全意识是局域网安全的脆弱环节。首先是用户使用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数据传递,常将外部数据不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带入内部局域网;其次,用户对自己的账号管理不严,随意转借他人或与他人共享,选择简单且易破解的用户口令等,这些无意识的失误将给局域网安全带来威胁。

2 监狱局域网安全控制策略

2.1 采用VLAN技术

划分VLAN后,由于广播域的缩小,网络中广播包消耗带宽所占的比例降低,网络的安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不同VLAN之间的数据传输是通过第三层(网络层)的路由来实现,因此使用VLAN技术,结合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交换设备可搭建安全可靠的网络。

2.3 采用防火墙技术

2.3.1包过滤型

包过滤型防火墙工作在OSI网络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和传输层,它根据数据包头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和协议类型等标志确定是否允许通过。

2.3.2应用型

应用型防火墙工作在OSI网络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即应用层。它完全阻隔了网络通信流,通过对每种应用服务器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监视和控制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

2.4 IP地址管理

由于采用了无空闲IP 地址策略,可以有效防止IP 地址引起的网络中断和移动计算机随意上内部局域网络造成病毒传播和数据泄密。

2.5 病毒防治

一方面针对黑客的防毒软件通过MAC地址与权限列表中的严格匹配,控制可能出现用户超越权限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部署能集中管理、统一分发的卡巴斯基网络版杀毒软件,限制从网上下载软件和禁用盗版软件,软盘数据和邮件先杀毒后使用等措施来防治病毒。

2.6 做好系统备份

建立好系统的备份制度,做好网络重要资料的备份,以防止因为各种软硬件故障,病毒的侵袭和黑客的破坏等原因导致系统崩溃,进而蒙受重大损失。

2.7 网络安全管理

制定科学严格的监狱网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保证严格遵守并加强法制建设和工作人员培训,增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内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只有建立多方面安全设计,软件硬件结构保证,人员培训保证,规章制度保证,从而有效消除网络安全隐患,在局域网安全控制策略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保持多数监狱信息化网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强.计算机局域网安全浅析.铁道运营技术.2005,11 3,19-22页.

[2] 李敏,介明贝.浅谈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与电脑.2012.3,19-20页.

[3] 陈一平,李敏. 局域网的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策略.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第13期,237-238页.

[4] 谢宗晓,郭立生.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手册[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3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一、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经济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互联网经济学,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这种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促使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与电子商务密切相连的网络活动,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业性的网络活动。随着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电子政务的发展,又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连接,增强Web功能;还要加强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以切实满足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需求。同时,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需要加大网络安全建设的步伐,尽快建立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使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能够安全准确的进行,这是网络经济能够顺利发展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计算机网络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信息网所引发的涟漪效应已经冲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发了一波波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受的巨大冲击,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工具,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变化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这种经济信息化的作用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形成的粘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整体性增强的自然物质条件。关于建立世界经济科学体系的争论由来已久,人们并没有关注到,信息的传输与获取技术的整体水平和不平衡发展,仍是各国经济交流与国际性体现的障碍。当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探险家去发现“新大陆”时,人们所关注的是由此所带来的商业革命和市场开拓,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信息沟通方式的革命性进展。只是到了电子计算机网络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全球数字通信网,全天候了解世界任一地区经济情况变化时,才意识到信息及信息传输、处理技术对世界经济整体化的作用。实际上,它存在于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自然科学、哲学对时空的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时空现实变化对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在社会科学那里却因其显而易见被忽视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不重视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的线索,是不全面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些基于过去情况得出的某些结论,需要有新的发展。

1.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和生产者直接交易,那些效益低、服务差的公司在和效益高、服务好、信用好的大公司竞争中被击败。那些过去由于交通条件等形成的“地区垄断”会逐渐消失,我们将面临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市场。正因为如此,在某一产业的内部企业的数量会有所变化。

2.企业会更专业化,规模也会扩大

由于网络能减少企业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企业之间会“垂直脱钩”,个别企业集中生产它的优势产品和提供核心业务,就会从市场上购买非核心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垂直生产链上的企业数目会增加。这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今社会请一个优秀的经理非常困难,电子网络也提升了企业经理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一个优秀经理是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因此,网络时代一个优秀经理管理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电子网络的应用,使经理可以通过监视机制,激励员工的生产效率。通过电子网络应用还可以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扭曲。

三、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经济建设

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网购,由两年前就算你在最繁华的地方每天看见快递车的次数都很少,发展到今天不用出单位大门就可以经常看到快递车辆。可以说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而且几乎渗透到每个部门。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一系列网络及计算机问题随之越来越多,如最典型的网络安全问题和网速问题都需要解决。

网络经济实施的基础就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作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高素质人才涵盖各个领域,有网络设施建设、数据处理、深层数据分析以及经贸、公安、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工商、海关等多个行业。网络技术目标的实施、扩展、组织以及开发都是在相同的技术条件、经济环境下由各个领域的人才共同实现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作过程是商务理论、商务实践与电子工具的有机结合,也需要一大批实施网络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第4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背景

1.1传统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数源自于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当前IT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这种传统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暴露出很多的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偏重于应试,实际应用能力差。在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偏重于应试,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1、2、3级作为目标,学生按照等级考试的要求来完成实践操作练习,实践的内容就是等级考试的题库。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确能在等级考试中考出比较好的成绩,顺利拿到等级考试的证书,但是学生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

(2)专业实践过程封闭,视野不开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的过程封闭于“实验室”这个小空间,学生的专业视野不开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看不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看不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带来的后果就是培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适应不了工作岗位的需求。

(3)实验实训教材更新慢,跟不上IT行业的主流发展。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训教材更新慢。受制于传统教学管理思维,我们的实践教学计划在新生入学前必须制定好,要经过编写和认证等等环节,等到新生到校开始实施的时候往往已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而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是各学科领域中最快的,制定教学计划时还算是比较新的教材,学生应用时已经过时,跟不上IT行业的主流发展。

(4)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实践课老师绝大多数来自于高校研究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具体到计算机专业,缺少实际的软件项目主持编写过程或硬件的设计经历。这样的教师教学,只是仅仅依靠教学大纲,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5)实践教学设施相对企业落后。由于投入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践设施相对企业落后。如计算机物联网专业,教学实验所用设备和企业开发产品所用设备之间,多数高职院校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甚至存在“代差”。

1.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简介及在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应用情况

什么叫“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进行教学,教学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已经被广泛应用,根据具体的操作方式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实施方法:

(1)“校中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学校内建设功能完善的教学工厂,教学工厂的环境逼真、设备先进,学生在校内的工厂进行至少六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的顶岗工作内容根据岗位和职业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方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实习教学工作。

(2)“嵌入式”工作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建立联合机构,也就是“嵌入式”的工作站,联合机构的成员由来自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企业产品开发专家以及学校内符合企业需求同时具有相对特长的教师组成。通过“嵌入式”工作站,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和对实践课教师进行培训,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进行科研开发。

(3)“订单”模式。在该模式下,根据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教学计划围绕工作岗位的需求来制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就教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和生产联系紧密,实习岗位就是工作岗位,培养的是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人才。

④“技能培训”模式。在原有的教学任务以外,学校和企业合作,专门学习某一个专业具体某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在该方向上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无论是使用的设备还是新技术的运用完全与外界接轨,学生能够通过参加这种技能培训学会原学校教学中所不能提供的没有“代差”的一技之能,使自己更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5)走出去“实习实训”模式。与“校中厂”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实习实训不不是在学校内建设的工厂内完成,而是走出去,到外面的合作企业中去。一般这种模式可以安排2种形式的实习实训:①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去合作的企业中参加短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在1-2周左右,这种形式主要针对的是课程中的某些相关实践环节;②在毕业前用一学期或者一年的时间,去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全面接触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所体现出的问题

从当前国内“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来看,有成功之处,但是也有问题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存在缺陷,表现在2方面:①专业基础知识缺失;②专业知识领域较窄。如有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为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实习工作岗位上,压缩学生的基础课课时,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很多已经不再开设,甚至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也不开设,大量的课时被用于某一项或几项具体实践技能的反复训练。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在某几项具体的技能上,学生相当的棒,在对口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如鱼得水。但是,作为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对专业的认识深度不够,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如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习的是.Net编程,他可以做到对.Net编程的流程非常熟悉,但是如果需要Java语言编程,往往就不能适应,感觉到无所适从。或者,“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从事小的项目,流程性的东西没有问题,但是一旦面对大的项目,或者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时,往往感觉到力不从心。专而不博,专而不精,是“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的主要问题。

(2)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很多高职院校用企业里的顶岗实习代替了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有师傅的“教技术”,缺少了教师的“育人品”。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但是在培养人方面,毕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也缺乏相关的经验,效果自然不好。在企业文化方面,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实质性的内涵,难以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内部进行教育。而大学阶段,正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和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人文素养培育的缺失,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3)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够。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最终要实现的应是“双赢”。但是在当前的实践操作中,普遍高职院校的热情和积极性要高于企业,很多企业是被动的参与。究其原因,企业本身应该是追求其利润最大化的,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应该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停留在表面,时间一长,企业自然就失去兴趣。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投入产出不对称,企业投入多,但是得到的少,培养的人才甚至是为他人做“嫁妆”,这样的合作难以长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3.一种可行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一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

3.1必须设计好专业培养方案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由4类课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说明。整个方案将所开设课程分为4类:(1)公共基础课程;(2)学科基础课程;(3)专业课程;(4)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政,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装和维护,c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故障与诊断,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等,专业实践课包括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WEB程序应用开发实训,综合布线课程实训等。整个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整个课时数的35%以上,由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践环节和专业实践课两部分组成。3年中第5学期的后半段为在企业中进行综合实训,第6学期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

3.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体现在3个层面

(1)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配置与管理等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需要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在大纲中要能够体现出新技术和发展方向,避免教授的内容落后于主流的技术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加入,能够使人们知道哪些是实际工程技术中的重点难点,避免闭门造车。在这个层面上,授课的教师可以是高职院校教师,但是必须有企业工程设计的背景,有充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2)体现在专业实践课教学,在这个层面主要是完成各种课程设计以及工程实训,如网络工程综合实训,WEB程序应用开发实训等课程。这类课程的实训内容要求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课题,可以由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设计教学实践内容,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考核标准,部分工程性要求较高的内容直接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在这个层面,虽然教学的地点在学校实验室,但是应能够最大程度的模拟企业的工作流程。学生不是对书本内容简单的重复,而是面对一个真实的课题,寻找其解决方案。(3)体现在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这2个环节在合作的企业中完成,由合作企业负责具体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具体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完全进入企业中的角色,如在具体的智能化楼宇工程中体会工程设计的要点,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工程施工的流程等具体内容,亲自去做第一线的各种工作,并向第一线的工程人员学习,从而获得实践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4.“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应用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需要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哪些课程要开设,哪些课程可以精简,必须进行详细周密的认证,从学生的长远前途出发考虑,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比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算法、数据结构这一类的基础课程,学起来比较有难度,一些“校企合作”院校就不再开设,而是将重点放在ASP、PHP这一类的课程,却不知没有算法和数据结构的支撑,仅仅靠现成的控件和别人的代码,并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程序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类基础课程的缺失是不可取的。

(2)学生的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是在企业里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高职院校要建立较为严格的管理体系,而不是完全放任自由。现在有一种现象,“校企合作”专业的最后阶段一般为顶岗实习,学生等同于企业的工作人员,而企业的管理较之高职院校要弱化很多,学校不再过问或很少过问,过度的自由之下,实习实训预先要求达到的目的最后很难达到。这种现象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在学生的企业学习期间,我们必须配备相应的辅导教师,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在安全、就业等方面给以指导,达到既能提高技能,又能促进就业的目的。

(3)要设计好“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考虑到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利益,使双方在“双赢”的前提下,合作愉快,并且有继续合作下去的动力。重点在于,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双方要各有所得,“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才能长久。比如企业可以运用高校的智力优势,解决一些技术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又如企业可以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为自己的企业招揽人才,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供给的生态链。

第5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内充斥着大量的信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计算机网络的建立成为了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给社会大众提供了更多的强劲的通信手段,目前现有的最成功的广义网络就是Internet网络,从1993年开始,Internet网就已经覆盖了超过一万多个的互联网络,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动力。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所以每一个计算机网络都是基于特殊的需要而被建立的,在建立时使用了多种数据的交换和组合的方式,由此造成了计算机通信网络内的众多网络空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目前的技术是不可能完美的将众多的网络连接在一起的,只能加大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技术,使得全球的网络可以形成一个大型的全球信息交换网,这便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的由来。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连技术使用的前提就是不改变任何一个网络的体系结构,只是将网络间的信息联络途径扩大,争取做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不能延误了原先网络的正常使用,在构建这一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的模型时,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的标准结构,也是就是ISO的OSL/RM。

二、计算机网络的互联技术

由于网络内的分层体系结构,网络互联技术在四个层面上被定义:

2.1物理层上的互连物理层上的连接只是停留在硬件方式上,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中最简答的连接方式,这种物理层面上的连接使用的是信号之间的重发和转发,不但扩大了网路的传输距离,还可以使用中继器的设备互连。

2.2链路层上的互连在这个层次上的互连指的是连接器的互连,被称为网桥,这是一种在逻辑链路层将数据进行存储和转发,这样可以实现互连,这种方式的互连不但可以放大中继器连接中的通信信号,还可以简单的将寻址和路由选择的功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快速便捷的找寻到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还可以确定到每一个准确的子网中,不仅如此,还可以快速的找到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出现的差错控制问题,给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通道带来一条无差错的通信渠道。

2.3在网路层上的互连采用路由器设备在网络层将数据帧存储转发,可以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连,路由器具有流量的控制、差错的控制,网路互连管理功能,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以最佳的方式为现代人们提高服务。

2.4高层互连在传输层以及传输层以上的连接器都被称为网关,在高层互联网中的链接器中进行连接器网关比较复杂,所要求的功能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高层互连的复杂性完全取决于互连的网的帧、分组、报文以及协议的差别程度如何,通常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而言,他们的帧和分组以及报文的大小都是不相同的,在高层互连中,差错校验的算法、最大分组的生存周期以及无连接协议还是面向了连接的协图1议以及计时值的不同。如图1显示。

三、网络互连的关键技术

1、网络体系结构之协议规约的标准化、规一化,这是互连网的前提。

2、寻址的标准化统一化。当各类异构网络具有不同的名字空间、不同寻址方法时,或者是同构网络,在互连后寻址空间进一步扩大,因此只有借助于路由器,:灵活标谁化的地址空间,才能迅速有效地寻到信J息的目的结点。X.121标准是关于公用数据网络的制作国际间寻址的结构标准,它采用1位国别号,3位网络号,还有为识别公用数据网中DTE(数据终端设备),共10位的编址方案。

3、依据不同的网络互连环境,提供不同的互连技术方案,如前第一节所述的中继器、网桥、路由器与信关。例如在Noven网络里,其网桥可以同时连接四种不同类型的LAN网络。

4、多种主机、多种协议的网络兼容——TCP/玲协议互连技术。网络互连的复杂性还涉及到结点的多种主机、多种类型的本机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多种协议。主机操作系统是本机操作的控制核心,而网络操作系统则是网络用户进行交互时的控制系统,因此实现多种操作系统都能兼容地支持一个网络的实质就在于实现多种主机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接口,即一个网络操作系统对某一类主机都应具备一个相应的运行于此机的新版本。

5、应用程序在互连网中的兼容性。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在互连网中用户进程的交互才是网络操作最终的目标。然而,用户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不用协议去约束应用系统,使之标准化,那么网络上的用户交互实际上仍是无法进行的。目前在网络应用层上已经标准化的应用系统中,流传较广的有:信报处理系统—MHS、文件传送访问及管理协议—FTAM、还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上的开发工具、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和网络汉字系统等。网络上的应用程序系统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应用进程的一对多关系。这种关系就要求网络上的软件必须是多用户的可重入的软件系统,否则,它就不可能在网络环境中正确地运行。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而言,就要求其记录是可以加锁的;而对网络汉字来讲,其汉字库应能够为多用户所共享,而不是单用户DOS的汉字系统,这些要求给网络应用层系统的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它是从单机上升到网络系统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对于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技术中的使用的设备

4.1中继器中继器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技术的硬件支持,是存在于物理层的协议,在中继器的帮助下,计算机通信网络内可以将简单的二进制码在两个网络之间互相传输,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中继器可以将正在传递的信号进行放大的处理,但是不能去除掉网络上的分组,因此单纯的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内使用中继器只会加速互联网内个网络之间性能的恶化,所以还要在互连技术内加入桥接器。

4.2桥接器桥接器是作用在数据连接层的技术支持,实现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内软件与硬件之间功能实现,当信号在两个通信网络之间传递的时候,桥接器可以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过滤,还不回对信息作出修改,还可以使用桥接器做到增加帧缓存的功能,增强了桥接器之间的匹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流量的控制,满足了现代社会下人们对于通信速度的需求。图2

4.3路由器路由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上实现的是对于传递的信息的分组与转发,对于传递的信号,路由器可以在对信号进行了初步的分组之后将信号一站一站的继续传递下去,路由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内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通信网络越来越趋向于动态方法。路由器互连技术的结构如图2显示。

4.4网关在应用层内,网关设计主要是为了完善软件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之间的作用,执行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协议转换的功能例如可以智能的选择网址、路由器等,网关使用在不同网络的互连之间是最为正确的,同时还对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加密技术的处理,这样一来增加了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信任和使用。

五、总结

第6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的技术基础、产业结构和经济构成。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革命是个人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革命,以计算机应用为标识的信息化进程在我国开始起步。其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等紧密结合,在电信、银行、交通、政务以及制造行业等进行了全面信息化应用和改造。随着电话、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进入中国,1993年启动的“金卡”、“金桥”、“金关”等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进而更由解决应急性热点问题,转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和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轨道。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网络革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演进与三网融合,加之移动通信和各种接入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推动力,也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进步,成为带动新世纪全球经济和产业升级的龙头。信息技术发展至今,信息产品、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计算机和网络的结合,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处理和交流,政务、商务、教育、娱乐等环境和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的面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电子交换、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给企业运作和物流提供了极大方便;而消费电子领域和网络购物更是已经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信息技术革命无处不在,并一直以超出预测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已经形成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深深的依赖。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又刺激着新需求的不断产生,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21世纪也因此被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知识社会,其经济形态也被称为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

二、信息和通信技术

在我国的普及过程和尝试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部门多年不辍地推进和强化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的教学体系设计和课程建设,极大地提高和强化了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并同步将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到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迅速普及,各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技能迅速提高。对信息技术(IT)的含义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在变化中前行。在应用和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计算机技术,而是越来越紧密地结合了通信、信号处理、传感器等技术,而网络、信号处理本就是通信技术范畴由来已久的主要课题。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相互紧密融合,三网融合在我国也已基本实现。当前,物联网技术风起云涌,正在爆炸式地增长和改变着经济和世界。其技术更是计算机、通信和传感器等的结合体。信息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更包涵通信和微电子应用,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等于一体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已成为共识。通信技术诞生之始,确曾局限于信息传输,稍后就紧密结合了信息处理技术,近20余年各种通信应用网络更是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手段。相对于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普及,通信技术知识却因其应用面广、涉及频域分析和信号处理造成的学习难度大,应用进程也晚于计算机应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普及难行。中国通信学会牵头,配有多媒体动漫光盘的一套8本的《通信新技术普及丛书》于2010.7出版。以通信从业人员为对象,从通信原理、网络、接入、通信技术等方面阐述了深奥的通信技术知识。人民邮电出版社更从2009年开始陆续推出了更生动易懂的大话通信系列,《大话通信:通信基础知识读本》等,每本书一个专题,分别对通信基础知识、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以及中国自有的4G技术TD_SCDMA等进行了阐述。由山东省教委牵头、刘法胜主编的《大学IT》,2003年第一版就有一章专门阐述通信知识与技术。至2012年的第6版,除开始和结尾两章外,五章为计算机技术的内容;5、6两章则论述了通信、网络和网络安全,后者关乎计算机网络方向,更在通信技术范畴;最后一章“IT新应用展望”,内容完全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大学IT》教材较完整阐述了信息技术的概念。目前,多所院校、很多专业也因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而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通信技术基础、计算机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等课程。

三、普及通信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7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一、物资基础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以及网上实时双向交互、非实时双向交互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协作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它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同时又可实现演示类多媒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化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如下的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此五种特性,为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适当引导、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创新发展”教学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二、教学模式的建构

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的要点是,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特性创设学习情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并促进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自主探索”、“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模式建构如下:

适当引导: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学生以及其它实际情况的分析,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创新发展创设合适的情境、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

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实际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索、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是认识目标阶段。

协作学习: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包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创新发展:在教师或同伴的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善于自我表现,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升华阶段。

三、具体操作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按以下三种具体情况来操作:

1.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展的实时课堂教学

这种操作模式的特点是教学地点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发挥其实时双向交互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条件,在教室中安装了极域电子教室2.0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这就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

2.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这种操作模式的特点是在校园网内建设丰富的、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资源,改变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校园网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实验室,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平台。比如,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作出内容丰富,界面友好,利于学生浏览,便于学生参与交互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主题(或专题)知识网站,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时间全方位让学生应用。资源共建,资源共享,形成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3.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方式是教师通过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来组织教学内容,如集体授课、分组讨论、答疑等。学生在由相应软、硬件创建的虚拟教室中聆听教师的讲课,并可根据需要与教师交流,与其他小组学员讨论,实现协同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的另一种方式是非实时传输教学内容的情况。学生可以在家中通过浏览器调阅教师存放在网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同时可在Internet上的学习资源中查找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在网上实现协作学习,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作业及产生的问题一并当场提交,教师在网上进行作业批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又可在网上查询自己作业的批改情况及教师的提示。

以上各种模式均可通过WWW、E-mail、BBS、论坛、聊天室、留言板等互联网交流方式进行实时的或不实时的多媒体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等教学方法。

四、一个课例

“网络基础及因特网简介”教学课例,按“抛锚式”教学方式,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的实时课堂教学。

(一)导入:通过情境,引出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

同学们好!你们期待上网络课很久了吧?大家都知道网络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那你们想做网络高手吗?要做个网络高手,单单知道上网聊天、冲浪、玩网络游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些网络的基础知识,如网络的分类、因特网的由来,因特网的主要功能等。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

(二)问题和任务: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向学生展示问题和任务

希望这节课我们能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是如何分类的?

2.网络硬件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网络软件?

3.因特网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4.因特网的主要服务功能有哪些?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渗透在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这个任务是要求大家完成一张介绍上述内容的Word电子小报的制作(学生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的,因此具备完成这张电子小报的技能)。

(三)过程和资源

1.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和老师提供的网络课件(网页形式,教师已先为学生搜集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若干网页、图片资料及其它助学内容,创建好超级链接提供给学生,并集成了BBS论坛、聊天室、留言簿等)中的信息之外,学生还可以到因特网上自主搜索更多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制作好小报,并通过网络提交到教师机上。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或参与学生的讨论。

3.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展示一些学生完成的小报作品,让同学们针对前面几个问题解决的情况,相互评论,总结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共同提高,教师适当点评。

第8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上处理业务已由单机处理功能发展到面向内部局域网、全球互联网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处理功能。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基于网络连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探讨了网络安全的现状及问题由来以及几种主要网络安全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开放性,共享性,互连程度扩大,网络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网络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上述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包含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的内容,其逻辑安全的内容可理解为我们常说的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而网络安全性的含义是信息安全的引申,即网络安全是对网络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

一、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Internet是开放的,而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仍将继续。在这样的斗争中,安全技术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网络建设者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然而,即使在使用了现有的安全工具和机制的情况下,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

防火墙是一种有效的安全工具,它可以隐蔽内部网络结构,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访问。但是对于内部网络之间的访问,防火墙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于内部网络到内部网络之间的入侵行为和内外勾结的入侵行为,防火墙是很难发觉和防范的。

(二)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不正当的设置就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例如,NT在进行合理的设置后可以达到C2级的安全性,但很少有人能够对NT本身的安全策略进行合理的设置。虽然在这方面,可以通过静态扫描工具来检测系统是否进行了合理的设置,但是这些扫描工具基本上也只是基于一种缺省的系统安全策略进行比较,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和专门的应用需求就很难判断设置的正确性。

(三)系统的后门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考虑到的地方

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经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比如说,众所周知的ASP源码问题,这个问题在IIS服务器4.0以前一直存在,它是IIS服务的设计者留下的一个后门,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浏览器从网络上方便地调出ASP程序的源码,从而可以收集系统信息,进而对系统进行攻击。对于这类入侵行为,防火墙是无法发觉的,因为对于防火墙来说,该入侵行为的访问过程和正常的WEB访问是相似的,唯一区别是入侵访问在请求链接中多加了一个后缀。

(四)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BUG

甚至连安全工具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的漏洞。几乎每天都有新的BUG被发现和公布出来,程序设计者在修改已知的BUG的同时又可能使它产生了新的BUG。系统的BUG经常被黑客利用,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比如说现在很多程序都存在内存溢出的BUG,现有的安全工具对于利用这些BUG的攻击几乎无法防范。

(五)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系统安全问题出现

然而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太慢,绝大多数情况需要人为的参与才能发现以前未知的安全问题,这就使得它们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总是反应太慢。当安全工具刚发现并努力更正某方面的安全问题时,其他的安全问题又出现了。因此,黑客总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安全工具不知道的手段进行攻击。

二、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

安全是网络赖以生存的保障,只有安全得到保障,网络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安全技术随着人们网络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涉及的技术面非常广,主要的技术如认证、加密、防火墙及入侵检测是网络安全的重要防线。

(一)认证

对合法用户进行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获得对公司信息系统的访问,使用认证机制还可以防止合法用户访问他们无权查看的信息。

(二)数据加密

加密就是通过一种方式使信息变得混乱,从而使未被授权的人看不懂它。主要存在两种主要的加密类型:私匙加密和公匙加密。

1.私匙加密。私匙加密又称对称密匙加密,因为用来加密信息的密匙就是解密信息所使用的密匙。私匙加密为信息提供了进一步的紧密性,它不提供认证,因为使用该密匙的任何人都可以创建、加密和平共处送一条有效的消息。这种加密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很快,很容易在硬件和软件中实现。

2.公匙加密。公匙加密比私匙加密出现得晚,私匙加密使用同一个密匙加密和解密,而公匙加密使用两个密匙,一个用于加密信息,另一个用于解密信息。公匙加密系统的缺点是它们通常是计算密集的,因而比私匙加密系统的速度慢得多,不过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复杂的系统。

(三)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网络访问控制设备,用于拒绝除了明确允许通过之外的所有通信数据,它不同于只会确定网络信息传输方向的简单路由器,而是在网络传输通过相关的访问站点时对其实施一整套访问策略的一个或一组系统。大多数防火墙都采用几种功能相结合的形式来保护自己的网络不受恶意传输的攻击,其中最流行的技术有静态分组过滤、动态分组过滤、状态过滤和服务器技术,它们的安全级别依次升高,但具体实践中既要考虑体系的性价比,又要考虑安全兼顾网络连接能力。此外,现今良好的防火墙还采用了VPN、检视和入侵检测技术。

防火墙的安全控制主要是基于IP地址的,难以为用户在防火墙内外提供一致的安全策略;而且防火墙只实现了粗粒度的访问控制,也不能与企业内部使用的其他安全机制(如访问控制)集成使用;另外,防火墙难于管理和配置,由多个系统(路由器、过滤器、服务器、网关、保垒主机)组成的防火墙,管理上难免有所疏忽。

(四)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 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利用审计记录,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从而达到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在校园网络中采用入侵检测技术,最好采用混合入侵检测,在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会构架成一套完整立体的主动防御体系。

(五)虚拟专用网(VPN)技术

VPN是目前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一个最新、最成功的技术课题之一,所谓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就是在公共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络,使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管道”在公共网络中传播。用以在公共通信网络上构建VPN有两种主流的机制,这两种机制为路由过滤技术和隧道技术。目前VPN主要采用了如下四项技术来保障安全:隧道技术(Tunneling)、加解密技术(Encryption & Decryption)、密匙管理技术(Key Management)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Authentication)。其中几种流行的隧道技术分别为PPTP、L2TP和Ipsec。VPN隧道机制应能技术不同层次的安全服务,这些安全服务包括不同强度的源鉴别、数据加密和数据完整性等。VPN也有几种分类方法,如按接入方式分成专线VPN和拨号VPN;按隧道协议可分为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按发起方式可分成客户发起的和服务器发起的。

(六)其他网络安全技术

1.智能卡技术,智能卡技术和加密技术相近,其实智能卡就是密匙的一种媒体,由授权用户持有并由该用户赋与它一个口令或密码字,该密码字与内部网络服务器上注册的密码一致。智能卡技术一般与身份验证联合使用。

2.安全脆弱性扫描技术,它为能针对网络分析系统当前的设置和防御手段,指出系统存在或潜在的安全漏洞,以改进系统对网络入侵的防御能力的一种安全技术。

3.网络数据存储、备份及容灾规划,它是当系统或设备不幸遇到灾难后就可以迅速地恢复数据,使整个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投入正常运行的一种安全技术方案。

4.IP盗用问题的解决。在路由器上捆绑IP和MAC地址。当某个IP通过路由器访问Internet时,路由器要检查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的MAC是否与路由器上的MAC地址表相符,如果相符就放行。否则不允许通过路由器,同时给发出这个IP广播包的工作站返回一个警告信息。

5.Web,Email,BBS的安全监测系统。在网络的www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中使用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跟踪、监视网络, 截获Internet网上传输的内容,并将其还原成完整的www、Email、FTP、Telnet应用的内容 ,建立保存相应记录的数据库。及时发现在网络上传输的非法内容,及时向上级安全网管中心报告,采取措施。

第9篇:计算机网络的由来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改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范畴扩大。会计信息化使内部控制由原来的对会计人员、制度、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控制发展为对人员、计算机以及系统的控制,更加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使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会计信息的处理由手工方式转为计算机处理方式,使内部控制的重点转移至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

2.内部控制方式变化。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的高速稳定、高度集成化、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传达信息由点到面等优点。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是由人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和严密的编程进行控制,使内部控制方式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

3.内部控制授权和防护发生变化。会计信息化环境是开放的网络环境,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网络接触数据,在此环境下会计人员或操作人员的授权和职务分离较手工环境下更为重要。会计信息化使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报表等转变为数据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数据的处理效率,但是电子数据篡改不会留下痕迹,所以对信息保管人员的权力授予和识别要求更加谨慎。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化的反作用。

1.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在企业中,良好的内部控制能为一个新的信息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使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准确无误的数据信息提供有效决策,发挥信息系统的优越功能,为企业会计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2.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信息化能否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是企业管理层考虑是否实施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初步启动会计信息化之后,计算机处理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授权规则是否合理、会计人员职责是否明确等内部控制各环节都影响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效率。信息化进一步实施后,只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安全有效,从而突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二、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产生的新问题

(一)企业外部因素问题。

1.网络安全风险加大。计算机系统十分脆弱,当网络系统如硬件、软件或互联网出现问题时极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资料的受损甚至网络系统的瘫痪,而恢复系统的技术难度更高,所用经费更多;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是会计信息化的一大阻碍;网络会计与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也造成了网络安全的风险加大。

2.会计人员面临新的要求。传统会计业务比较单一,会计人员只需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业务流程即可胜任工作。网络环境使会计核算方式简便化、业务高度集成化,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兼具财务管理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而且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及维护也可能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地更新换代也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促使知识结构由单一向复合转型。

(二)企业内部因素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更复杂。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会计活动的主体从单一的人到人、计算机、软件的结合;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由纸质形式发展到电子数据形式;会计部门的职责从传统的日常会计工作增加到利用计算机系统帮助其他部门预测、决策等。会计的职能范围扩大,各个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都是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的因素。

2.控制舞弊的难度加大。会计信息化使会计工作得到简化,一两个人就能完成原来几个人的工作,改造了工作流程,但也增加了舞弊的风险;授权问题中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及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稳定性,一旦出现人为舞弊就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这就导致控制舞弊的难度加大。

3.企业安全风险加大。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数据以电子数据形式保存,电子数据修改后无痕迹使篡改、删除数据信息更加容易,加密程序基本形同虚设,加大了泄露企业关键信息的风险;当输入的原始数据有错误时,计算机系统的高度集成化会使这个错误的原始数据被逐级放大,造成多个账簿、会计报表以及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失真,若错误长时间未被发现,将会是企业巨大的风险隐患。

4.内部审计难度加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对内部稽核、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审计部门不仅要对传统的会计账簿和报表等人工工作进行监督,还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设计进行检查;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系统难以进行身份识别、不能实现有效的权限授予、数据篡改丢失不留痕迹等问题,使审计部门难以发现具体舞弊环节,无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些都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审计难度加大。

5.内部信息与沟通不畅。在会计信息化下操作过程的后续流程失真与否取决于数据的前期录入,每一阶段只是单项信息传递,缺乏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财务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传统的财务人员并不十分了解如何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而操作人员不懂具体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扩展到经营活动一体化,没有实现财务共享,这些都是内部信息与沟通不畅的表现。

三、解决会计信息化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优化计算机网络环境。企业要提高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强对网络会计病毒和黑客的防范。应尽量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设备;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时先拔下网线,以防范病毒或黑客通过网络对计算机进行攻击;安装杀毒软件以实时监控网络环境,安装补丁来修补操作系统漏洞。这些都是具体有效的优化网络环境的措施。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和防止舞弊及网络犯罪的产生,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是很有效的手段,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网络犯罪的法律。首先,可以将一些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量化立法,做到规章执行时有法可依、量刑有准;其次,加大会计人员违法成本,建立会计人员终身追究机制;再次,建立全国会计违法信息举报平台,并保证异地调查立案;最后,会计软件要符合法规要求,将原始单据纳入信息化管理,建立会计信息公共诚信平台。

(三)改进授权监督机制。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原来的会计岗位职责进行调整,并明确规定各会计人员上机的操作权限,做到责任明确授权清晰,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操作终端人员身上,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强会计信息化岗位控制。如:分别设置系统操作员与会计资料保管人员、分别设置系统维护人员与系统管理人员、分别设置数据审核人员与系统操作员、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会计软件的更新或升级等。会计档案由纸质形式转为电子形式,应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如设置使用权限、进行操作登记、使每一步业务处理都留下痕迹等。

(四)完善内部审计。应检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制定的各项控制制度是否做到有效执行;定期稽核会计资料,对处理不妥或错报予以调整;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将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完善公司组织控制结构,重塑企业文化;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重视员工的作用。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应促进财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之间的交流,使双方能更加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便于发现财务及系统问题;企业财务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财务部门应快速、准确地提供给其他部门信息,其他部门根据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并反馈给财务部门,这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沟通效率、及时发现财务软件的错误,最终实现企业财务共享。

(六)完善软件功能。软件开发前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总体框架设计要以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基础,建立有企业自身特色,整合企业所有经济资源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加强对系统的实时控制和事中监控,防止细微差错引起的错误。系统崩溃后,应具备自我恢复能力,遇上不可抗力也有应急的自我备份能力。

(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化下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会计信息化下应培养具有会计、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信息化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且应对现有的电算化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和会计理论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人才进修,形成新、老与高、中、低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及继续发展。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内部控制更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只有明确会计信息化和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会计信息化下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并积极采取解决措施,才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早日实现会计信息化。S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