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发展政策

第1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处于加速型,结构不断变化,这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控和不断完善,以及扩大我国经济的消费群体,从而使得经济取得长足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过渡期,一些体制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从而带动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立完善的经济发展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何为经济转型?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模式或者改革的目标来看,是逐步完成了从基于资源的行政配置、状态控制性能设计,注重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配置资源、产权多元化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不仅是中国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更是经济体制机制转换、经济政策调整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几乎与过渡到完成任务,与经济利益关系变动、制度转型、转型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密切相关的财政体系和财政政策,更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确定适当的财务目标,采取有效的财政手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不论是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还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分析财政政策的支出和收入体制,来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转型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无疑这场经济风暴的影响非同一般,但是在我国有效地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是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极为明显,在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通过积极采取财政政策、拉动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财政政策如何有效的与经济发展有效地配合。

2、财政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之一,财政政策通过支出、收入、税收等手段调节经济的发展,通过我国的宏观调控、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积极实施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掌握政府赤字以及公共设施的投资规模,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财政政策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和在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下,对减税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实施减税措施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发挥了极大作用。我国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一直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我国经济一直是高增长低膨胀的健康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我国财政政策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使得经济慢慢回升并且平稳较快的发展。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发展中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1、财政政策调整和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财政政策的调整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财政越是稳定,经济的增长幅度越大。所以我国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使得财政较长时间的稳定来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高质量财政政策的调整,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政府人员在其他产品、项目中的支出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的增加。政府支出转化成资本投资于项目,投资的金额越大,政府进行财政调整的时间越久。补贴等一些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财政政策调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经济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赤字,使得财政政策的调整主要致力于减少国内经费。财政赤字的支出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使得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和消减财政赤字。因此财政政策在经济的增长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2、财政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在体制在转型时期,有效的财政政策调控使得我国经济保持的稳定的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前期,传统的供给型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缓慢,还有一些项目的不合理,在国内外市场的制约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手段,扩大消费群体,国内市场需求并且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同时增加财政预算支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是通过货币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在经济狂涨和转型的时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极为有效地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过调控财政政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就业的问题,扩大消费市场,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有效地方式增加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效地财政政策调控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

三、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政策的三次实践中得出若干结论

1、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经济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长期的发展,促使我国经济由投资型和外向型转向投资和出口以及消费三为一体的协调经济。我国经济的转型是财政政策实践中得到的重要结论,势在必行。在计划经济时期,消费一直处于较低的地位,在转型时期我们要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投资放在第二位,出口放在第三位。因为从长远来看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放眼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都 是建立在消费群体上的,他们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很多发达国家拥有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他们经济的发展却遥遥领先,因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出口来扩大他们的消费群体,像日本的经济他们最大的消费市场就是中国,他们靠出口来带动他们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消费群体,经济的发展会会走向死亡。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来看,投资和出口都只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手段,其主要是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能一味的依赖投资和出口,否则必然走向经济衰败的道路,因此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2、改善财政政策,发展国内消费市场

现有财政政策需要随之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完善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国内的市场,带动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应实施一些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是国民经济走向,我国的农村人数众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财政政策调控来开发这一块最大最有潜在价值的市场。这就需要我国制定一个长远的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低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但收入低无力消费,高收入群体的富人,主要是投资消费不大,因此我们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才会扩大消费市场,而只有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控才能刺激这一消费群体。

总而言之,我国体制转型仍处于过渡时期,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研究如何使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配合,来激励经济的发展。我国应通过财政政策调控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扩大消费市场和改善外贸产品结构。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李波;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吴旭东;论转让定价与税收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3]孙文学;公共财政框架理论简论——我国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2期

第2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策;经济适用房;互动理论模型

我国自1998年开始,国家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提出要建立以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较高收入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的住房供应体系。经济适用房也就此进入中国城市居民的视野,从最初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03年以后定位为“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为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这一住房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而提供典型模式,是我国政府干预住房市场一种方式的积极探索。

一、经济适用房的内涵及其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是一种供中低收入者居住,享受政府政策优惠的住房,它与市场价商品房均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受政府控制并限价销售。它作为一种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准商品房”,兼具行政性和商品性,其行政层面关注社会公平和福利,商品层面则追逐利润最大化。其具体内涵可参考王洪春学者的《住房社会保障研究》一书中提到的:“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特点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性,是指住房的价格相对同期市场价格来说是适中的,适合中等及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而适用性,是指在房屋的建筑标准上不能削减和降低,要达到一定的使用效果。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所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经济适用房政策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住房保障政策,是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产物。实施经济适用房这项政策,其特有的社会保障和经济功能满足了公平和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实现居民住房需求的有效方式,它与其他的住房保障形式共同构成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适用房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实施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是重大的利益调整,是施惠于民的善举。由于商品房的售价比经济房要高出很多,中低收入人群根本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首选,很多无力购买商品房的群体在国家的补贴下能买得起经济适用房。同时经济适用房在克服收入方面不平等引起的住房问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涉及住房的资源配置和流通、消费,经济适用房在扭转此中富者愈富、弱者愈弱的趋势向社会公平倾斜里边担负着重要角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促进了住房公平,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住房政策目标。

(二)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

经济适用房政策实行以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通过结构调整存进了商品房开发的理性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进入一个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健康发展轨迹,确保商品房的投资结构与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此外,经济适用房由于其经济性特征,相比其他商品房价格要低得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的关注,给商品房市场带来一定压力,不得不相应作出价格调整。

(三)经济适用房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社会和谐

推行经济适用房它不仅可以让许多中低收入者和部分中等收入者进入消费者的行列,同时还会促使商品房降价放量,是启动内需,刺激经济的重要选项。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消费的“双龙合璧”是以自主需求为特征的大批量的消费行为,它不同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它产生的是真实的、持续的消费,可以拉长消费链,带动生产链,其能量不可低估。既可在破解房地产僵局上一展身手,又能在挑战经济危机中建立卓越功勋,成为启动内需,扭转危局的关键之举,其效能将超过已经出台的诸多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经济适用房发展困境及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经济适用房或许是住房改革中强调保障性和强调商品性两种改革思路并存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经济适用房更像是一种试验品。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与建设,对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政策设定初衷而言它本身是为社会中低经济收入的家庭设计、建设的,现在却表现出不“经济”不“实用”的一面,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和完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经济适用房建设违规超标,建设出现“高档化”现象

经济适用房缺乏具体标准,使得经济适用房建设容易陷入一个逻辑上的怪圈——越造越大,日显贵族气息。这是因为经济适用房定价相对同区域内的商品房来说较低,利润有限,大多数开发商只好将房屋面积扩大,以此来降低成本,造成目前市场上的经济适用房主流产品在140m2左右,100m2以下的房子甚少。在实际中,一部分高收入阶层通过不正当渠道购买了经济适用房,使得经济适用房成为出租或炒卖的投资品,造成了经济适用房的旺销和供不应求,诱使经济适用房越盖面积越大,越盖越豪华,造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本应保障的对象——中低收入者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只能望房兴叹。

(二)经济适用房价格不合理,出现弃购现象

虽有明文规定经济适用房在各地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由于项目规划设计和使用的建筑材料上档次,经济适用房品质有所提高,加上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从过去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交叉合建的模式转变为形成纯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模式及因经济房价格较商品房低,消费者争相抢购,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导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往往与规定的购买价格存在出入。因此虽然很多中低收入家庭冲着低的房价去,最终却因其实际规定价格而未能如愿购房。经济适用房价格过高,超过中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承受能力。

(三)经济适用房配套设施“缺失化”

经济适用房不同于商品房,其出发点是经济、适用,设定为只提供给中低收入者,受成本和地价约束,经济适用房往往地处偏远或者交通不便地带,一般建设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太完善的地块,加上政府以及电力、电信、供电、供暖、供水等部门的低效率,消费者入住后生活上出现诸多不便,这与经济适用房的出发点违背。

(四)发售过程存在黑箱操作,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按最初的制度设计,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是中低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很难准确获得,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数经济适用房被“富人”买走了,而很少落到真正的穷人手里。由于定价较高、支付能力和运作不透明等原因,有相当部分出售给了收入偏高甚至是高收入家庭,他们从中获得的住房资源甚至超过了最困难的廉租住户,导致政策优惠未能真正落实到那些最需要保障的家庭,反映出供应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许多经济适用房在未正式销售之前就已经被税务、建设、房管、规划等与房地产有关的政府机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买走,开着私家车去买经济适用房的人也不鲜见,一栋楼排在前十几名的都是有“门路”的人。

(五)转租、转让现象明显,监督管理失控

按规定,经适房在拿到房产证3年内不得转让。但是一些转让者也有其对策:出售经适房的人在房屋租售中心登记后,遇到合适买家,双方私底下签订房屋购买合同。一些开发商利用经济适用房监管缺失,以经济适用房政策获得土地,以纯粹商品房性质开发出售,扰乱市场秩序。另外对于如何确定中低收入者标准难以确定。

三、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济适用房之所以能长期在保障房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不是因为政府没有发现它在制度设计上的诸多缺陷,而是由于政府对住房保障本质属性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的游移不定。鉴于麦克拉夫林对政策执行实践中提出的“互适模型”,对政策的执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麦克拉夫林的互适模型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麦克拉夫林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说明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着之间就目标或手段做相互调适的一个过程,他认为这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政策执行是否有效取决于两者互适的程度。如下图所示:

(一)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执行中,政府与中低收入人群之间的需求并不一致,从当初提出经济适用房至今,这项政策就处于不断的调适状态,为的就是能够保障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实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二)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

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单向流程。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的要求,对于政府—房地产商(市场)—中低收入人群这三方面来说,更侧重的多方的交流。

(三)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

随着经济适用房叫停的声音不断出现,公共租赁住房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政府的监督执行力度上如何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的群体利益。

(四)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

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对于经济适用房发展中出现的黑箱操作以及住房质量、配套设施等问题都是根据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四、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不应对经济适用房抱着“一刀切”的态度,经济适用房应该是可进可出的,对有限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进行一种动态的管理和分配是当前满足市场上对于经济适用房需求人群的一个重要途径,要保证达到各区域的住房保障的要求和任务。应该在不断修正和规范现行的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保持推进其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当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多样式的住房保障形式建立起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就可以功成身退的淡出大众的视野。

(一)规范标准,符合政策对象需求

家庭收入水平式衡量是否具有购买经济适用房资格的重要指标。应该根据职工工资、家庭收入、家庭结构、房租水平等因素,拓宽审核参照对象,综合界定购房目标群体,计算并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收入标准。

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面积及其在总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也应做到因地因时制宜,规定具体的住房标准,在构建时严格落实各项细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越高,消费者就越不容易被满足。经济学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获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同样的住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层次越高,消费者能接受的定价也越高。

(二)进行政府干预,多种方式进行补贴

经济适用房类属于政府直接干预市场,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在补贴方式上向住房补贴转变,减少保障面。一般的,住房保障水平随着收入结构发展呈倒U型曲线,其保障规模也趋于下降。政府注重在整体价格上的微调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经济水平情况不一,因地制宜,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经济适用房的房价不攀高商品房,不损伤开发商的利益,维持与中低收入群体的平均值相平衡。

(三)合理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要满足到入住群体的交通便利问题,需要从其建筑选址上入手,经济适用房的选址应在充分考虑居民需求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所建之处应搭建好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标志牌,在道路交通处构建更能达到交通方便;要选“熟地”市政、管线、道路等配套齐全;从成本方面考虑,要选拆量不大的地,同时应加强市政、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以人为本,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情感生活交流需要,建设花园、活动区等作为沟通平台,对于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的缓解起到帮助作用,是新时期下构建人本社会的要求,是安居工程进一步落实的

体现。

(四)执行问责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界定在住房问题上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落实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通过培育、引导和干预市场,确保通过市场满足大部分居民住房需求,利用规划、土地供应、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市场供应与需求进行引导及调控,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比例要求。制定住房保障的长远发展规划,分阶段制定不同的住房保障目标,并落实布局,具体项目和交付日期等,按年度对社会公布。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保障资源的高效率供给与配置。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因而政府必须在住房保障制度中发挥主导作用,如经济适用房规划设计和保障对象资格审查环节,都需要政府制定标准并严格管理。涉及到户型和建设标准,要依据政府制定的具体规划实施建设;在其分配环节,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对申请者应实行严格的审查。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摇号确定购买人员,扩大公示范围,延长公示时间,对骗购经济适用房者进行包括经济上大额罚金和行政处罚在内的重罚和公示;及时的经济适用房情况的信息公开,从经济适用房的规划到始建,再到申请人群的获批事情,相关部门的规定等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公开,利于政府负外部性的扭转,实行其行政性质。

第3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财税政策;体系构建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足

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脱胎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社会情况的出现,原有的财政政策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显露出不足。

一是财政分权为主导的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划分,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分权的地方发展模式之下,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单一考虑的因素,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其他地区的责任,环境问题产生的副外部性考虑不足,因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城市原有财税政策中,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存在规定不够细,范围不够广,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还有,城市涉及环境的财政政策缺乏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目前,城市尚无专门的环境税,环境收费的比例和征收范围每年的变动较大。财税决策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尚不充分,相关政策往往因为多部门的协调不力而难以达到政策设计的目标。

二、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想

(一)优化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

1.完善资源税。城市税法规定,对矿产和盐等7种矿藏品征税,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不同税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税种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但当前资源税很难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水、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税税额,拉大各档税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计税依据为开采量;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有关税种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2.开征燃油税。目前,城市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建议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燃油税对节油有明显作用。开征燃油税,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其他收费,这一改革方向于1998年政府已经明确,并为此修订了《公路法》,但目前仍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汽油、柴油如何免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

3.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对现有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鼓励开发干净型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能源,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着眼点。对新能源的研发给予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所用设施给予加速折旧,对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的新能源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也给予税前全额扣除,取代按计税工资扣除的政策。

(二)引导资源节约消费模式的财税政策

1.增强流转税对消费模式的调节力度。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和产品征收消费税;对是否装有排污处理装置的小汽车按不同税率征收消费税,适当拉大含铅汽油和不含铅汽油的税额之差。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一些绿色服务企业实行营业税减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降低相对价格来引导消费。

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政府采购也会对公众消费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引领消费者对环保友好型产品的消费,运用政府的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适度、节俭、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消费模式,它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进而提高循环经济进程。

3.支持废旧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建议抽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废旧商品交易中心,定时交易物品信息,为公众提供旧货购销服务。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大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过早报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为公众带来许多便利服务。

(三)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税政策

1.加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支持。在鼓励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中,税收优惠被称为支柱性政策,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以往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物,现在成了很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自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大成效,环保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第4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及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虚拟经济是通过分配和交换进行运作实现增值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采用资本化方式进行定价。2008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然会出现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膨胀,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低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利润减少,实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逐渐转入到低成本区域,这就使得产业结构失调,影响了金融投向,从而降低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成本的增加还会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中,这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虚拟经济风险较高,但回报较大,备受实体企业青睐,在这样的驱使下,金融越来越不看好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薄弱,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就越来越小,这会使得实体企业进一步伸向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三,当前的政策方面存在严重缺口,金融机构以自身发展为导向,不注重对低端产业的投资,实体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发展前景不良,降低了金融支持的吸引力,国家虽出台政策要求金融支持实体企业,但监管不到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形式化严重,落实不足。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一)金融市场机制的强化

在金融体系中,各种金融资产流动,金融市场有着各方参与者,金融体系本身就有着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于二者之间的适应息相关,国家应当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性,打破金融市场中的等级差别,以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杠杆作用。此外,应当积极促进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保证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建立适应于我国国情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营造规范的金融环境,以此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二)金融信贷政策优化

以国家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对现有的实体经济金融支持进行优化,尤其要优化金融信贷政策。从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促进金融支持政策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适应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客户准入的差异化、资金定价的差异化等等。此外,要对资金账户进行积极的监管,确保资金回笼,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保证信贷的规范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从本质上来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是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融合,实现资本转移,因此,应当积极的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资本转化。首先,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实体经济进行资源支持,振兴物流业、科技业、能源业等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专业化发展,以此来带动实体经济产业中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应当积极平衡实体经济的区域性发展,以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因地制宜的支持实体经济;第三,对金融资本投向进行跟踪和监测,以此为基础把握金融资本的流动,分析实体企业的状况,对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的状况及时公告。

(四)创新金融产品

产品是经济的基础,产品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应当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围绕实体经济,创新符合实体经济信贷特点的金融产品,例如符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要和融资特点的融资券,符合实体经济中小企业特点的债券等,在实体经济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以此来促进实体经济资产金融化,从而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五)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是规范发展的将此胡,对于金融来说更是如此,金融有着许多不确定的风险,应当提升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金融风险,发现风险之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此外,应当提升金融监管的可操作性,保证监管措施的落实,以此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六)合理化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发展前景越好,因此金融支持应当注重对生产力高的实体企业,加强对这些实体企业的资本投入。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国家的政策为基础,为导向,合理的进行支持。此外,在支持实体企业的过程中应当以财务基础分析为前提,在银行规定下,根据实体企业财务基础的分析结果来支持实体企业,保证金融资金能够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实体企业中。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合理化选择支持,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第5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健康发展;对策

一、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现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甚至左右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在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对它的研究却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虚拟经济发展规律的把握还不足,而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把握虚拟经济的发展规律,总结国外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虚拟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

一切价值和财富都是由实体经济创造的,也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随着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到而产生的,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所以,发展虚拟经济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发展什么样的虚拟经济、怎样发展虚拟经济都必须依照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以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宗旨。

三、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适度发展虚拟经济有助于改造和提升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因此促进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目前,我国虚拟经济的运行已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必须抑制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要坚持渐进式原则,适度发展虚拟经济。要积极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货币化和资本化,使社会闲散资金为实体经济服务。只有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或为产业资本服务,才能形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更好地健康发展。

四、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信用、金融机制

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信用、金融机制,但是,我国现在的信用、金融制度还不够健全,对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还不够到位,为了能够稳定国家经济安全,需要我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大对虚拟经济的控制力度。在发展虚拟经济时,应该加强监管政策和措施的修订与完善。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协调发展。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包括对虚拟经济的控制性政策。通过金融监管、社会监督和税收政策等,打击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防止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消除泡沫因素和泡沫现象。

第6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 虚拟经济;研究综述;实体经济;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B

我国虚拟经济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如今只不过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1998年以前,经济学中还很少使用“虚拟经济”这一概念。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来,我国掀起了对虚拟经济研究的浪潮。国内学者以成思危、刘骏民、王爱俭等为代表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特点、作用、发展阶段、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合到我国发展的实际研究的较少。目前学者都是从什么角度去研究的,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对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所帮助。

一、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研究

1.从发展阶段上看。目前在西方虚拟经济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而在我国,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2.从发展规模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小,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金融衍生品发展程度更低,尚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各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存在差异,导致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也使计算每年我国虚拟经济的总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虚拟经济成交额占GDP比重结果不统一。

3.从内部结构和发展质量上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但规模小,而且实力弱。表现在我国企业融资以间接为主,融资结构不合理,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银行存在大量呆坏账,资本市场不成熟;股市、债市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市场有效性较低,严重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发展也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金融市场不规范,交易的透明度较差,市场法规不完善,监管力度薄弱。

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

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决定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当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时,它对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会给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

1.理论方面。不少学者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不匹配,虚拟经济制约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王千(2006)提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叶馨蔚(2009)认为我国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只占6%左右,而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远未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所以在我国不存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双向促进机制。

2.实证方面。学者们结合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构造模型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

冷奇(201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虚拟经济在中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是很大。贺晓波等(2010)通过构建我国“虚拟经济指数”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动态比例,认为二者的动态不一致性,可以用“分离”来描述。刘思峰等(2011)采用Logistic模型发现1996-2008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大部分时间处于非完全协调发展状态,反映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背离的特征。王洪波(2012)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1992—20lO年间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脱离程度在逐渐扩大,二者之间并未实现均衡发展。程广琪(2012)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严重的背离关系。

靳峰(2010)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虚拟经济增长与实体经济增长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莹莹等(2010)利用协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中国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存在协整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灰色综合关联度高,没有出现实质性分离情况。董俊华(2011)应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法得出我国虚拟经济的增长和实体经济的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三、虚拟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研究

孙宝文等(2005)提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看,应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虚冷实慢、虚热实伤、虚过实祸。“实为核心、虚实并重、双向治理”应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缪匡华(2006)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王健(2007)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对宏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证券化率高与间接融资率高并存、虚拟经济发展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股市与楼市出现“跷跷板”关系、流动性过剩与资金流出并存等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为了实现宏现经济稳健发展,我们要采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徐京平(2008)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存在“虚拟不足”的现象,即虚拟经济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平衡,实现虚拟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四、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对策研究

1.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重视外汇市场建设,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业务;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2.保持虚拟经济适度、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如何发展才算得上适度发展?李薇辉(2009)认为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本国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要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适度发展时要注意以信用制度为前提,以实体经济作支撑,不断规范金融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强金融监管。

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产业、高增长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对象,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并为之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助于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撤出,转入新兴产业和低成本地区(王斌等,2008),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3.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成熟,在监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视。马桂婵(2006)针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现状,提出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不断加强监管的手段。卢仁远(2010)还认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创新与建设,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为防止政府监管权力泛滥,还要完善以社会舆论为代表的监管者再监管体制。

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方面,王光泰等(2009)提出要想制定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最佳比例,必须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已有的预警指标体系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结构的特点。为使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达到预警、指示的功效,可以证券、房地产、银行等几个主要的虚拟经济板块为对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并设立各项指标的警戒点,当接近警戒点时发出警报,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同时向决策层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李薇辉(2009)认为在当前金融混业经营的情况下,最后贷款人应进行全面综合的风险分析和监控。中央银行应强化与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织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专家及时综合分析金融市场发出的各种信号,特别是要加强对跨行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分析,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起以可承受虚拟程度系数为主要标准的虚拟经济预警系统。

4.完善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缓慢。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应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相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缪匡华,2006)。

此外,学者们还提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正确认识虚拟经济,认真研究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等观点。

五、总结

虚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虚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范和发展虚拟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将虚拟经济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以上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

1.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发达。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问题,更好地结合国情找到发展对策。

2.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但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数据选取上不同,最后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相悖。还有是在数据选择上学者大多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而且采用的研究数据如股票市场总值和GDP的比重,股票筹资额等指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单以资本市场来解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缺乏说服力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囊括的范围在逐渐增大,因此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必须综合考虑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所涉及的各类指标。

3.多数学者谈到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但具体到怎样才算适度,如何适度发展研究的甚少。

4.目前文献对虚拟经济系统的风险研究也很不够,未具体测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率。还有学者提出为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应建立虚拟经济预警体系,但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研究的不够深入。由于应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构建的预警系统不同,实际应用效果及对背离情况的解释不同,所以还需寻找更好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

5.总结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促进机制的建立、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应是未来重要的研究内容。

[参 考 文 献]

[1]王千.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1):15、22-24

[2]叶馨蔚.浅谈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J].中国商贸,2009(4):209

[3]冷奇.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24-128

[4]贺晓波,许晓帆.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离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12-14

[5]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4):53-57

[6]王洪波.我国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12(6):25-28,88

[7]程广琪.简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2(5):18-20

[8]靳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性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1):76

[9]周莹莹,刘传哲.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灰色关联及溢出效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10):79-86

[10]董俊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41-144

[11]孙宝文,马衍伟,朱军.双向治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治本之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40-44

[12]缪匡华.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40-41

[13]王健.与虚拟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4-9

[14]徐京平.虚拟经济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9-81

[15]李薇辉.论我国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2-67

[16]王斌,朱丽红.虚拟经济积极效应分析与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8(20):15-16,85

[17]马桂婵.略论我国虚拟经济的监管[J].求实,2006(z4):164

第7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法论;思考

201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重要指导方针,总理在2012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作为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金融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格局。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分析

1.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深刻启示。美国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在实体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过度发展虚拟经济,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过度证券化,不利于培育国民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的决策来看,美国重新提出了要使经济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其它一些发达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从经济金融发展史看,实体经济愈发展,愈需要发达的金融业,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吸纳资金,尤其是证券业让实体经济在短时期内大量融资,使实体经济迅速裂变,并以超常速度发展。总之,发展实体经济是形势之必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也是经济金融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自身价值的最本质特征。金融业支持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自身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所谓百业兴,则金融兴,没有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国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并非实体经济不发达,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德国在此次危机中之所以表现良好,是因为德国人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发达,而且德国银行一直注重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之所以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依然在实体经济。可见,金融支持或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持续发展的最生动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直接融资为主和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 40%。以2011年为例,截止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11.5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1.57万亿元,A股和B股总市值为21.48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58462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合作,共同担当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1.强化指导,创造银企协作的良好环境。近年来,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围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出台了《大同市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实施办法》、《关于建立大同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实施方案》、《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大同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意见或办法,将其作为提高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质量的切入点。组织召开中小企业信用培植现场会,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工作,并积极开展评级工作,实行“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为更多信贷产品创新奠定基础。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优化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投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基础上,创办《大同金融简讯》,为市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为银企协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建立机制,增强银企协作的可靠保障。制定实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引导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提升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成立小企业金融业务部门,专司小企业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差异性、个性化服务。如:大同市工行确定大北街支行为小企业专业支行,具体从事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直接经营。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贷款运行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以授权授信、审贷分离、问责制度为核心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基本操作流程》,按照“一个产品、一个流程”的模式,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发放流程。完善货币信贷政策支持机制。如降低支农创新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数量,改革支农贷款利率形成机制等。

3.搭建平台,提供银企协作的发展机遇。为了积极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银行与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目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依托“大同城市金融网”,开发了“大同市优质企业项目电子推荐库”,入库推荐项目涉及能源、旅游、农产品、教育等15个行业369个项目,资金需求达1822亿元,涵盖了大同市所有重点项目,为各金融机构了解企业信息、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银企洽谈会、联席会和座谈会。其中,2010年项目建设推动会,银企双方达成重点项目贷款意向130个,其中现场签约13个项目,金额达53.67亿元,切实有效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4.创新产品,丰富银企协作的有效途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人民银行大同中支就商标质押使用权贷款进行积极探索,并在辖区浑源县开展试点,制定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了企业虚拟资产,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借人民银行2007年10月1日应收账款登记系统上线运行的时机,充分挖掘企业“应收账款”的市场价值,激发其融资活力。“应收账款登记”能有效公示权利的存在,客观记录质权设立的时间,使第三人能迅速、便捷、清楚地了解应收账款上存在的各项权利,从而较好地控制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存在的重复抵押风险,为金融部门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保证。创新信贷支农产品和信贷支农模式,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推出了“小农户+小信贷+小保险”和“政府+企业+农户+银行+保险”的“三小联动、五轮驱动”信贷支农服务新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有力支持当地了“三农”发展,该做法在全省推广,并参加了人总行和银监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会”。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法论思考

1.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发展理念上求得突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基础或本源,虚拟经济是核心或引领。所以作为虚拟经济的金融业,要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一是统筹规划,将实体经济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与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整个过程。二是合力攻坚,集合政府、人行、监管、法律部门、宣传、统计等相关部门,构建区域社会征信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环境。三是量化考评,探索区域金融环境评价标准,建立金融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促进金融环境良性循环。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区域产业政策,科学调节信贷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事关全局工作上求得突破。大局是统领或方向,局部则是服从或服务,作为金融业要服从或服务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纳入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实现金融政策与国家或地方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在信贷产业投向上,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信贷区域布局上,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三农”领域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针对当前众多中小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融机构要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网点布局和渠道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快捷度。

3.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确保持续发展上求得突破。长远利益是战略或根本利益,当前利益是战术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或服务于长远利益。作为金融业,就当前来讲,要推动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和服务创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合理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掘未来经济的增长点,一是新增贷款积极倾向于综合效益较好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跟进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拓展项目贷款、贸易融资、结算、电子银行等业务,探索知识产权、股权质押等融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对新兴产业贷款设置合适的风险容忍度,注重新兴产业长期的投资回报,用发展的眼光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4.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重点工作上求得突破。主要矛盾在一切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作为金融业,就善于发现主要矛盾,并尽一切可能着力解决主要矛盾。要认真研判经济发展大环境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调整政策变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三农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发展等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深入研究消费服务的需求重点和趋势,支持各种有承受能力的消费需求。三是在服务县域经济振兴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提高对偏远落后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支持实体经济繁荣发展来优化自身信贷结构,降低贷款集中度风险,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1月6日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四个要点,或者说把握好几条主线.

[3]周小川:2011年12月15日在《财经》年会上参加《财经》年会发表讲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

[4]2012年1月,《金融时报》“加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报道”.

[5]王学东: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0.

[6]戴 磊:《银行融资平台风险尚可控,化解还需多管齐下》.《金融时报》2010.9.

第8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关系;策略

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市场上的一些金融企业满足于钱生钱的游戏,没有真正地发挥金融经济的服务作用和价值,导致不少实体企业面临着资金上的困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积极地发展内需市场,但是在新旧经济政策衔接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2016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地认识到了我国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功。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简介

金融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广义的虚拟经济指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通过交换和分配来进行,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增值,在定价上使用资本化的方式。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体经济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质,同时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产品。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关讨论

(一)实体经济决定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满足社会运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提到了物质是决定存在的基础,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资本论》中直接指出了在人类社会中,不管财富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使用价值是构成物质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马克思《资本论》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对于人类财富的发展积累的影响,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再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实体经济通过相关的生产行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例如实体经济生产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建国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地成为了制造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从金融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经济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经济的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经济是围绕着实体经济而不断地发展的,这就要求金融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否则就会产生经济上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

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例如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够帮助实体企业从市场中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能够从社会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资金,当这些资金能够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金融经济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否则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借贷,会产生比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使市场中的每个人都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银行、债券等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问题,为资金的提供者和借贷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交易风险,从而激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得到资金,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扩大规模进行再生产。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社会融资的成本,使实体经济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资金,这也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当回报越高、规模越大时,就会进一步提高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此外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走进了市场,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实现对市场风险和收益进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能够满足市场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应,能够使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满足了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能够使实体经济从多个方面来获取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了资产定价的效率,从而使价格更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经济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随着金融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隔离开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实体经济缺少金融经济“活水”的支持,例如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时就难以扩大投资和生产,或者面临着市场困境资金周转不利时就可能发生破产,这就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资金在金融经济中打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中的意愿不强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误导了市场和投资者,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冲击,甚至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再加上金融经济与市场的关联度比较高,当金融经济发生一定的风险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当债券违约等金融违约事件发生时,会在市场中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而且其风险也比较大,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例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在房地产次级债券中,最后扩大到了全世界,导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其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场监管的滞后性,当风险大量积累或者金融经济过度发展时,在经济繁荣时其风险不明显,在经济下行阶段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

三、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产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面临着新常态,在告别过去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转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再加上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市场中的大量资金,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动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我国社会面临着脱虚向实的巨大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涌向金融经济,“钱生钱”的游戏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宝能与万科之间的控股大战,以及不久前宝能大力扫荡格力电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上的恐慌,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着野蛮人等困境。此外我国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税负重、政府费用多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经济比较好时企业还可以承受,当经济下滑时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最近我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关于实体经济的论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人们都在不断地思考我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隔离局面,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策略,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还将进一步地加强支持力度。在新时期下,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从而提高金融经济的服务能力。尽管国家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这种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国家应当对实体经济中的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例如对于金融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对于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实体经济应当加强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地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研究,探索二者的发展规律,从而协调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经济能够不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国家应当加强对金融经济特别是对金融产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金融经济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地了解金融经济的风险,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隔绝,防止金融风险在市场中的蔓延。通过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这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有效地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发挥金融经济的长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的重要经济任务。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2016年国家在营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实体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相信201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将会有更多的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作者:王韵琪 单位:石家庄市河北省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彭博.关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3:170.

[3]徐垠.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355-356.

第9篇: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范文

关键词:存贷利差:实体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58-04

一、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一)存贷款利差水平是调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存贷款利差是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与存款利率水平的差额,是金融机构利润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金融机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我国存贷款利率变化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经济过热时,央行调整基准利率以缩小金融机构利差。反之,扩大利差。央行通过发挥资金的价格信号和杠杆的作用调节、传导和稳定经济。通过利率-储蓄-投资的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图1直观反映了金融机构利差水平与GDP增长变动趋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反。

从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情况看,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3年以后。贷款、投资快速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微调,2005―2007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2008年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货币政策为“从紧”,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2011年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且一直延续至今。在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名义利差的高低。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1998年以来,我国名义存贷款利差较平稳,始终维持在三个百分点以上。表一反映了2000年到2012年利差水平的缩放,总体上我国存贷款名义利差不断缩小。

(二)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从函数关系看,存贷款利差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图2予以表示。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投资和储蓄,纵坐标表示存、贷款利率,R1和R2分别为现行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I为投资函数,S为储蓄函数。由于政府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实际存款利率不得高于R1。贷款利率不得低于R2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至少为(R2-R1)。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政府解除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存款利率上升至R3,贷款利率下降至R4,存贷款利差缩小为(R4-R3)。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居民储蓄也增加了,增加额为(I2~I1)。由于可贷资金增加,加之贷款利率的下降。贷款也相应增加,共同促使投资增加(I2-I1)。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投资增加使得国民经济也相应增长。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实际利差更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盈利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与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表示,表2是以通辽市为样本进行调查汇总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在国家名义利差较低的同时,地区金融机构通过利率浮动等政策,变相扩大了实际利差。

分行业看,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浮动到基准利率的2.3倍。以及逾期、挪用贷款的加罚息政策影响,农村实际存贷款利差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利差水平。图3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农户存贷款利差与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农户存贷款利差逐年走低。但一直在10%以上徘徊,相对应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呈缓慢增长的态势。说明通辽市农户利息负担较重,利率负担减负不明显。而从企业发展情况看,由于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权限较小,客户又竞争激烈,迫使存贷款利差降低很多。图4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企业存贷款利差与企业利润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存贷款利差也是逐年降低,波动区间在6%-5%之间,远低于农户存贷款利差,企业利润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5年来企业利息负担逐年减低,企业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实现了平稳增长,实现利润快速增长,但基数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及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存款利率逐步取消上限管理,将吸引更多的存款作用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逐步取消下限管理,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而通辽市金融机构实际存贷款利差变动与名义利差变动趋势不一致。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得不到体现。随着存贷款利差逐年拉大,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增加,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因此,应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开展差异化竞争,调动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存贷款利差较大,“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

1.现行信贷利率政策导致“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辖内金融机构为充分利用现有信贷额度,实现信贷规模约束下的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一方面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统一配置信贷资源,另一方面提高贷款门槛,重点支持“信用等级佳、风险调整回报高”的优质客户和项目。通辽市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执行普遍偏高。如:通辽市某中小企业于2012年4月14日向工商银行通辽分行贷款900万元,贷款期限1年期,贷款利率上浮30%。利率执行8.528%,到期应支付利息76.75万元,与大企业贷款利率下浮10%相比多支付利息23.61万元。涉农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2.3倍,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5.088%,农户贷款利率也达基准利率的2倍以上,在存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存贷款利差较大,融资成本较高。

2.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创新缓慢。通辽市为欠发达地区,适应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不够,为覆盖其贷款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运用利率定价手段,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三农”等提供贷款,实体经济主体被动接受利率价格,利率难以充分发挥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二)涉农金融机构存贷利差过高。金融竞争能力削弱

当前,通辽市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达到10%以上,即每发放1亿元贷款就有1000万元的利差收入。由于这种政策红利极容易获得,使涉农金融机构可不用金融创新、不用成本控制即能轻松经营,创造财富原动力丧失,金融竞争能力削弱,且不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定价。不通过扩大支农信贷总量和覆盖范围来实现经营利润。使支农信贷增长速度相应放缓。

(三)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议价能力下降,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信誉好、风险低、效益好。在贷款的取得和资金的价格上仍占有较大的优势,是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贷款的利率定价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商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持续下降。随着大型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拓宽,大企业集中偿还贷款情况出现。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对于单纯依赖存贷利差获利的金融机构。在议价能力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减少,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四)外部环境不佳,抑制存贷款利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通辽市经济基础脆弱,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影响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发挥效用。一是农村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品种只涉及玉米、葵花,全市农业保险覆盖面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6.30%。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截至2012年9月末。通辽市仅有小企业担保公司9家,担保能力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担保需求,在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良的客户,更愿意向资信好、规模大的企业发放贷款,金融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意愿不强。

2.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截至2012年9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86.31亿元,仅占中小企业贷款的35.86%。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服务收费价格较高,中小企业需要为融资付出相应的抵押登记费、中介评估费,加重了融资负担:金融机构处置抵押资产需要缴纳高额的评估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五)实体经济主体自身薄弱,获得贷款成本较高。

“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经营风险较高,有效抵押物不足,通辽市部分中小企业通过租赁破产、倒闭企业的场所或设备从事生产,无自有生产场所、设备及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商业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将其承担的风险以溢价的方式。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转移给实体经济主体。

三、保持适度利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应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增加对小微企业、“三农”、再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将资金投向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业政策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环保、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多元化金融资源及多层次金融产品进入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资金流入。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1.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建立权威的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机构;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具有发展前景,但担保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企业和农户信息库,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村镇建设,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提高诚信意识,并给予以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

3.建立由规范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支持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资信评估、市场开发和技术交流等服务。降低企业资产评估、抵押登记、担保手续费等融资中介费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三)创新信贷产品,突破传统存贷业务模式

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在有效识别、计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分析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针对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工具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如:虚拟银行、财务顾问等业务。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可尝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担保缺乏的难题:可采取联合保证、机器设备抵押、保证抵押等方式,满足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

(四)金融机构应主动将自身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任。积极贯彻落实信贷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弱势群体政策。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扩大信贷规模;加快短期贷款的审批速度,提高短期贷款周转次数,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适当降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利率水平,降低其融资成本。

(五)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1.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利用其贴近农户、资金灵活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分散的短期资金,满足农业产业化对短期信贷资金的需求。

2.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信贷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创业板上市;二是鼓励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通过市场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利用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实体经济主体应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规范的会计账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按时还本付息,规范经营行为。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设立股权融资机构及产业投资基金。依靠风险投资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实体经济主体创新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