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第1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 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3、关心为主,活动为辅。高校学生大多为住读生,远离家庭和亲人,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从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更应提倡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润物于无声处。同时,还要以活动为辅。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团体活动,有利于身心的调节、同学的团结,同时可以培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细胞。使他们融入大学的团体生活中来。

第2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视 新闻报道 新闻事件 舆论引导 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电视新闻目前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影响着人们对此事件的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例如,高考学子勇于斗歹徒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违背社会道德的事件,例如篡改同学高考志愿的新闻事件等。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引导着整体的舆情发展。

一、电视新闻的科学分析

(一)内涵

电视新闻主要是指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通过电视等媒介向观众进行新闻传递的一种方式。在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的时候需要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以声音、图像或是视频为主要的传播手段,通过电视荧屏向观看者传递所报道新闻事件的主要信息。

(二)特点

电视新闻作为目前主要的新闻事实报道的手段之一,拥有者众多的特点,使新闻报道更加适应人们的需求。总体讲,新闻报道主要有五个主要特点,分别为:第一,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在目前的新闻事件的播报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第二,新闻报道的形象更加生动,电视新闻是以图像、声音为主要的感知媒介向人们传递新闻信息,这样的形式更加生动,更加受人们的欢迎;第三,电视新闻的向人们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整体传递的内容丰富,可以涵盖众多的领域和行业,人们通过电视新闻可以接收到众多的新闻信息;第四,传播的形式更加立体化,电视新闻的报道元素主要是声音、图像、文字,在整体的传播形式上看内容的传播更加立体;第五,电视新闻的传播不受空间限制,信息的传递可以横跨山脉,覆盖众多的地区,接收的新闻事件的空间范围更加广阔。

(三)优势分析

电视新闻有着众多的优势,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优势。多种时空效应是电视新闻的第一个优势,主要是丰富了报的形式,可以将现场报道、主持人以及专业的评论人员进行时空的融合。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对最新发生的事件有着较高程度的掌握,同时,电视新闻以直播的报道形式提升新闻的报道质量和时效性;第二个优势是广告效应,很多商品为了实现较高的宣传效果,纷纷选择在电视中刊登广告。电视新闻的播放和制作中也插入一些广告,我国电视新闻最近几年的广告效应实现较大基数的增长,广告的规模实现了增长;明星效应是电视新闻的第三个优势,电视新闻的发展使电视记者和主持人走进人们的眼中,名记者和名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收视的一个保障,很多记者和主持人成为电视明星行列中的一员。

二、电视新闻目前存在的舆论引导的不足

(一)引导方式不全面

就目前我国的新闻报道的情况看,存在着引导方式不全面的问题。电视新闻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没有完全发挥好舆论引导的作用,对整体的舆论引导没有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很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电视新闻没有根据新闻事件的传播科学性和舆论引导的正确性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的、客观性报道,在整体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没有占据抢先的优势,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公正的舆论引导,导致很多新闻事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这些电视新闻的报道由于缺少正确的、客观性报道,使电视电视新闻在第一时间里失去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使整体新闻事件在后续的报道中出现被动的现象。引导方式存在片面的问题会使整体的电视新闻缺少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对舆论的引导方式存在不健全现象,使电视媒体在该事件的报道丧失权威的引导作用。

(二)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采编播制机制不够健全

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是难以预测的,这些事件的发生较为突然,给电视报道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舆论引导的成效。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由于没有形成健全的报道机制,相关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处于一个没有防备,较为被动且慌乱的情况,这样会导致新闻的报道出现不及时现象。不及时的新闻报道就会在时间上面缺少舆论的强大引导,会使一部分负面的舆论钻空子,影响社会环境的稳定。因为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电视行业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全面的报道,不能开展正面的引导,容易出现报道不及时的问题。由于电视新闻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报道,会导致社会上一些个人性质散播的信息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出现扩大事情负面影响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扭曲现象的新闻传播,会使浏览这些新闻的群众产生恐慌的心理。

(三)负面新闻的报道不合理

电视新闻有着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存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不合理的问题。一些电视新闻在进行重大事件报道的时候只重视对负面效应的报道,忽视对事件中正面意义的报道,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产生不安情绪。例如在报道意外事故的时候,一些电视新闻只是对伤亡的情况进行报道,对事故抢救工作没有进行重点的报道,人们容易造成焦灼的情绪。这些负面新闻报道会给人们产生一个很不好的社会认知,一些人们会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一定的怀疑,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由于这些新闻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模糊的现象,出现选择片面的问题,会使电视新闻的报道缺少正面舆论的引导作用。同时,这些负面新闻报道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很难在短r间内消除,对人们社会活动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电视新闻实现高效舆论引导的优化策略

(一)实行全面的舆论引导工作

针对新闻事件的报道需要有全面的舆论引导工作,针对新闻事件的舆论评价应该建立在维护社会环境稳定和谐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进行事件的客观报道。电视新闻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优势,科学化解矛盾,积极利用舆论的引导作用,以一种积极的、客观的、科学的态度减缓和解决群众出现的焦躁恐慌、情绪。电视媒体必须要在新闻报道的工作上建立全面的引导机制,在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应该做到事件相关的信息全方位报道,让人们对事件有正确的了解,避免接收错误的信息而出现不好的心理活动。同时,新闻行业应该第一时间和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取最新的政府对事件的处理动态,并及时通过电视向人们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引导。通过和政府进行高效沟通,及时播报正确的信息,减少和避免虚假信息的出现,减少负面新闻的传播和影响。通过健全舆论引导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虚假报道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以正确的、客观的方式引导群众对新闻事件产生看法和开展评论。

(二)健全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

虽然很多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然性,但是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还是有征兆可寻,可以通过健全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突发意识,使他们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再慌乱,从而有效遏制不正确的舆论引导现象。通过机制的健全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突发事件的意识,做好突发事件准备工作,最大程度完善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成效,使社会环境更加稳定,遏制那些负面舆论的传播。

(三)重视负面新闻的报道

负面新闻的报道不是对一些不好事件的发生进行过分的渲染,而是应该对事件的处理情况和相关人员的安置进行科学的报道,引导人们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针对负面新闻的报道,新闻行业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电视新闻的权威性用客观报道让人们对事件形成正面的理解,减少负面情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电视行业作为舆论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在热点和重点的新闻事件的报道上,进行第一时间的正面报道,对具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进行公证的报道,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客观的报道,帮助群众对事件形成全面、正确的认知,引导人们产生健康的、正确的舆论。

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对社会环境的稳定有着很大影响,很多新闻事件是突发性的,对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针对突发性新闻的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高效性开展,新闻机构应该健全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机制,使电视新闻以正确客观的方式引导舆情。

参考文献:

[1] 张玮.电视新闻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32.

[2] 张良君,贺丛周,刘阳.信息时代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规律――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08):42- 44.

[3] 张国一.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力的提升[J].西部广播电视,2016(01):82.

第3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

第4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大型自然灾害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应急通信的需求更显迫切,所以对应急通信的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应急通信的概念、特点和主要方式,并对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专门阐述,希望为地震应急通信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应急通信;地震应急;地震现场通信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是全球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1],特别是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具有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等特点[2],近年来汶川8.0级、玉树7.1级、雅安7.0级、鲁甸6.5级等破坏性地震相继发生,对通信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应急通信是突发性紧急事件时通信需求的基础保障,建立并完善先进的应急通信系统是面对地震等突发性紧急事件时抢险救灾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对应急通信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应急通信概述

现代意义的应急通信一般是指为应对自然或人为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信息传递、紧急救助或指挥调度等工作顺利开展所需的一种通信手段,它是一种暂时性、快速响应的特殊通信机制。应急通信除了需要满足时间突发性、地点不确定性、业务紧急性和信息多样性等要求外,还须具备部署快速、易于安装、健壮性好、扩展性强、成本合理等特点[1],并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服务。应急通信不是一种通信方式,而是一组支持不同应急需求、具有不同属性的通信方式,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从应急通信功能结构图可以看出,应急通信根据通信需求不同可分为多种应急通信系统,如:(1)支持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监视和预测的通信系统;(2)支持地方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的通信系统;(3)支持灾区最高指挥员实施现场指挥的通信系统;(4)支持现场抢救的通信系统;(5)现场电视转播系统;(6)灾区现场应急通信技术支持系统;(7)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应急通信;(8)灾区群众对外通信等。

二、应急通信主要方式

目前,应急通信主要采用的通信方式基本为两种,即有线和无线。

2.1有线通信。有线通信分为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公用通信网最常见的是互联网,特点是覆盖的范围广,通信的容量大,承载的业务种类繁多,其性能也稳定,费用还低廉,是遭受一般自然灾害情况下应急通信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手段,但其经受大灾害的冲击能力有限,紧急事态下在优先权方面的能力也很不足。因此,公用通信网抗大灾的能力有待继续提高[3],目前国内外对基于公用通信网的应急通信研究也很少。专用通信网是专业部门使用的专用网络,如各国政府部门、军队等的专用网络。当紧急事态下对公用通信网实施强制管制时,专用通信网是保障消息传递、上下级命令、应急指挥等的一种重要通信手段,但专用通信网在覆盖能力、互通性及宽带业务提供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难以满足如地震等重大灾害通信的需求[4]。

2.2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不需要专门布线,不受“线”的制约,在其信号所覆盖的范围内可方便接入,并可以实现在移动中的通信。因此,相较于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具有抗毁能力强、组网简单、灵活快速等特点,是处置各种紧急突发事件时最常用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主要有: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集群通信、无线局域网和卫星通信。

2.2.1短波通信。短波通信是一种依靠电离层反射进行传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其波长在100米~10米之间,频率范围为3~30MHz。短波通信其通信距离较远,是远程通信的主要手段,并具有组网灵活、抗毁性和自主通信能力强、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5],但由于短波传播所依赖的电离层高度和密度易受地形、地物、昼夜、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所以短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差,噪声较大。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扩频技术、差错控制技术及自适应技术的进步,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微处理器的出现与广泛应用,短波通信的发展及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短波通信最常见的是短波电台,目前,短波电台已实现数字化和小型化,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特别是车载短波电台机动灵活,可随时随地架设,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一种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手段。

2.2.2超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也是利用电离层进行传播的一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其波长在10米~1米间,频率范围为30~300MHz(或扩展到1000MHz),常用的有70MHz、150MHz、4MHz、9MHz等。超短波电离层传播有散射传播和透射传播两种主要形式,由于地面吸收较大和电离层不能反射,因此其主要特点是视距直线传播,同时有一定的绕射能力,工作频带较宽。超短波通信的缺点是频段频率资源紧张,并且传输距离短,一般只用于近距离战术通信,比如美国的“辛嘎斯”(SINCGARS)分组无线网和挪威的“战术数字通信”(TADKOM)系统[6]。超短波通信最常见的是超短波电台,与短波电台相比,具有通信频带宽、容量大、信号稳定等优点,是近距离无线电通信广泛使用的主要装备。

2.2.3微波通信。微波通信是使用微波进行传播的一种无线电通信,其波长在1毫米~1米间,频率从1GHz到30GHz,采用直线传播,反射能力强,不被电离层反射,可通达各种距离,中继距离一般50公里左右,可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快速部署开通,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稳定,受外界干扰小,抗毁能力强,小范围部署速度快等优点,能够提供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像等多种业务[4],所以非常适合于应急通信。但由于微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在空中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基本就是直线前进,遇到阻挡会被反射或阻断,因此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超过视距以后需要中继转发。

2.2.4集群通信。集群通信是指利用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等技术实现多用户共享多信道的无线电移动通信,其最大特点是通信采用PTT(PushToTalk)方式,以一按即通的方式接续,被叫不需摘机即可接听,且呼叫接续速度快,并支持群组呼叫功能;同时,由于采用了信道共用和动态分配技术,用户具有不同优先级和特殊功能,可实现通信时一呼百应。因此,集群通信具有组网快捷、灵活,指挥调度功能强,支持优先级控制等功能,特别适合作为一种指挥中心到现场及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专网的应急处置通信手段,其主要缺点是网络的覆盖范围有限。目前,主要的集群通信技术标准有:欧洲的Tetra、美国的iDEN、中国的GT800和GOTA。

2.2.5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通信,实际上是微波接力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7],具有覆盖范围广且无缝隙覆盖、通信距离远、抗毁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建立通信链路快、容易部署等优势[6]。因此,卫星通信既可用于平常的地面固定线路传输备份线路,又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建立广域网的通信链路,所以非常适合地震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对应急通信广度的需求。卫星通信的缺点是传输时延大,资源稀缺,存在盲区,容量有限,易受天气等因素干扰,且使用成本很高。

2.2.6无线局域网通信。无线局域网通信主要是利用射频技术使用电磁波在空中进行通信连接,实现发送和接收数据,具有组网灵活、易扩展、安装便捷、移动性好,配置简单、成本低等优点。IEEE802.11WLAN标准工作小组已经推出了802.11a/b/g/n等标准协议,理论最高传输速率可达600Mbps,正在研究中的802.11ac协议是一个新的802.11无线局域网通信标准,将通过5GHz频带进行通信,可实现1Gbps多站式无线局域网通信或最大理论传输速率2.34Gbps。无线局域网通信所能覆盖的范围从室内几十米到室外几百米,有效传输距离可达20km以上。目前随着对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和无线组网方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应急通信研究也越来越多,典型的是基于无线自组网技术应用,主要有ADHOC网、无线传感器网和无线Mesh网。

三、地震现场应急通信

破坏性地震往往会对通信基础设施造成破坏,甚至损毁,使受灾地区对外通信中断,成为完完全全的信息孤岛[2],给救灾组织、指挥调度、人员搜救、次生灾害预防等工作造成重大困难。因此,地震现场要利用各种通信资源,快速有效地实现灾情信息的传递上报,为救灾组织、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提供支持。

3.1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求。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六类:1)灾区指挥长实施指挥的通信需求,主要是要以现场指挥部为中心,配置覆盖整个灾区的通信网络,从而指挥部可以实现对灾区所有参与现场抢救的群体指挥调度。2)支持现场抢救的通信需求,用来实现现场抢救群体的领导者与群体成员之间协调。3)灾区现场应急通信技术支持系统需求,主要是用来实现灾区现场各种通信技术及系统之间互通,并延长传输距离。4)震情监测通信需求,主要用来实现流动监测等专业设备业务数据的传输。5)灾区民众自救和呼救的通信需求,主要用来实现灾区群众自救和呼救。6)现场转播通信需求,用来实现对灾区现场状况转播,方便后方掌握更多灾区信息。3.2地震现场应急通信功能。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有:1)现场指挥部能够实现与后方指挥部音视频、数据、图片等的传输。2)现场指挥部能够实现对灾区各救援群体的语音、数据通信功能。3)各救援群体间能够实现相互的语音、视频、图片传输等功能。4)能够实现现场的快速通信组网。

四、结语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应急通信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自2008年汶川、玉树等大地震后,我国对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体系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已经把建立应急通信网络体系作为事关国家安危的重要课题来抓,因此,加强对应急通信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成.应急通信技术综述[J].科技信息,2009(27):42-73.

[2]付荣国,肖飞.基于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应急通信技术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34(6):778-783.

[3]姚春华,武莹.公用通信网抗大灾害能力亟需提高[J].世界电信,2009,9:49-50.

[4]丁锐.专用通信网在应急通信中的地位[J].中国无线电,2012,3:31.

[5]孙月光,李健.关于四种应急通信手段运用的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102-103.

[6]王海涛.短波自组网及其军事应用[J].现代军事,2007,1:39-41.

第5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要点

(一)设计管理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是直接影响深基坑支护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成功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应当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技术可行。在我国,深基坑的出现较晚,深基坑支护设计日趋成熟,但设计参数众多,地质不明因素的影响,使设计工作的难度加大。据2000年的资料统计,在基坑工程施工质量事故中,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43%。设计原因主要表现在:无证挂单设计、盲目设计、参数取值错误、地下水处理方法失误、支护方案选择不当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设计人员应具有较强力学知识(理论、材料、结构、流体、土力学)和地基与基础等多学科的知识,又要有丰富边坡支护设计经验,熟悉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和特点,在结合建筑及周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深基坑支护方案。其次,工程人员在施工前应对方案进行认真审核,理解设计意图,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以掌握方案,在施工组织时,使各个组成部分、各道工序协调有序。再次,业主方应了解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选择有经验的设计单位设计支护方案。

(二)施工专项方案审定

施工专项方案是具体指导施工的重要文件。但在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往往是照搬他人的方案;有的虽说是按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的,但控制要点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强,基本上无指导意义。因此,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专项方案,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坚决要求其修改完善后按程序申报,特别复杂的方案可组织专家汇审,待总监审批后方能实施。审核内容主要有:施工平面图、基坑的支护方式、基坑开挖方式、降水措施、施工工期、监测布置的合理性等。

二、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一)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

一般深基础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的砼初喷工序。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挖机械操作手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机械开挖后的边坡表面平整度,顺直度极不规则,而人工修理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整度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挡土支付后出现超挖和欠挖

现象。

(二)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常见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

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大型工程均是由专业施工队来分别完成土方和挡土支付工作,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两个平行的合同。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协调管理的难度大,土方施工单位抢进度,拖工期,开挖顺序较乱,特别是雨期施工,甚至不顾挡土支护施工所需工作面,留给支护施工的操作面几乎是无法操作,时间上也无法完成支护工作,以致使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因支护施工无操作平成钻孔、注浆、布网和喷射砼等工作,而不得不用土方回填或搭设架子来设置操作平台来完成施工。这样不但难于保证进度,也难于保证工程质量,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留下质量隐患。

(三)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砼常用的是干拌法喷射砼设备,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虽然干喷法设备操作简单方便,但由于操作手的水平不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四)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般为100~150mm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再者注浆时配料随意性大、注浆管不插到位、注浆压力不够等而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而使土钉或锚杆的抗拔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质量,甚至要做再次处理。

(五)边坡顶面未及按要求处理

在城市区,特别是旧城改造和闹市区,地面下1~2m往往是杂填土或管线纵横等而不利于支护,设计时第一排土钉或锚杆距地面均较远,故开挖第一层后应将钢筋网挂好并将其上口于基坑边水平面1~2m内固定,且及时将土层表面硬化,做好排水设施,防止雨水冲刷和渗入边坡而增加土体的主动土压力,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很多施工单位只麻木地抢进度,不注重表面硬化和排水处理,以致雨水渗入边坡土体而使土体产生过大的位移,而不得不做加固处理。

(六)忽视跟踪监测

跟踪监测是实时掌握基坑支护变化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工程正常使用和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没有完善的跟踪监测手段和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地监测到基坑支护变形的第一手资料,等到发现基坑变形时已是无法挽救了。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建筑施工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参与人员多的过程,施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见的事件。对于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更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技术准备。常见的突发事件有:基坑内管涌、流沙;基坑支护局部出现成因不明的裂缝、沉降;气象异常,出现持续多日的狂风暴雨;相邻工地施工的影响,如降水、打桩、开挖土方;地下障碍物妨碍基坑支护结构或止水帷幕的施工等等。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会同相关单位研究解决办法。

第6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王 李 长春燃气股份有限公司 130021

【文章摘要】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做好输配系统的风险防范,对于城市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燃气需求量的日渐增多,以及引进国外燃气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燃气管道进行连接延伸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对于管理的要求有着更高的标准。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很多管道因使用年限过长,出现管道老化现象,却一直没能及时更换。当前, 因燃气管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各级政府对于燃气系统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分析城市输配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研究预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

城市输配系统;风险分析;预案管理

0 引言

随着我国燃气需求量的日渐增多,以及引进国外燃气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燃气管道进行连接延伸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对于管理的要求有着更高的标准。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很多管道因使用年限过长,出现管道老化现象,却一直没能及时更换。当前,因燃气管理问题而引发的事故,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各级政府对于燃气系统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高。分析城市输配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研究预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分析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是城市燃气的血脉,通往各家各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管网中某一部分发生泄露是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甚至是对社会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群发性。城市是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的地区,一旦城市燃气输配气管道发生泄漏以及由此引起的爆炸等事故,往往会诱发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2) 社会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 会使燃气排放到空气中,有毒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水源污染、人员中毒等情况。而这种情况是会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3) 突发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的发生会使救援措手不及,难以控制受灾范围,无法预知事故后果。

4) 复杂性。燃气输配网管燃气泄漏的事故的发生,通常会伴有并发的事故,例如中毒、火灾、爆炸等严重情况。由此还会引发机械伤害、腐蚀伤害、高温灼伤等,同时因事故引起的环境污染、停工停产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2 城市燃气管网危险源分析

根据我国内实际情况,单从我国情况分析,现根据统计归纳一下近年来上海地区燃气( 主要指人工煤气、天然气等) 管网事故原因及其比例,这对采取合理措施.以降低燃气管道事故,对于燃气管网的风险评价都是非常有益的。图2-1 所示图形分别为2000 年和2001 年上海地区燃气管网事故的原因统计。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年当中的主要事故源都是第三方损坏,尤其是2001 年第三方损坏的比例高达50%。除此之外,施工缺陷和材料缺陷所占的比重也比较高,分别达到23% 与25%。另外管道腐蚀也是造成事故的重大原因之一,比例达到6% 与7%。

3 城市燃气输配管网应急预案

3.1 应急预案的定义与目的

1) 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 迅速控制危险源,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 做好现场清洁,消除危害后果。

4)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3.2 应急预案的制定步骤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一般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2) 全面分析,科学评估。

3) 制定预案要分工负责,组织编写制定预案要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必须要在统一、指定专门的部门牵头组织,吸收有关单位参加,共同拟制。

4) 制定预案要现场勘察,反复修改为使预案切实可行。

4 总结

总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做好输配系统的风险防范,对于城市的安定、团结、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志祥,梅云新,我国油气长输管道的技术现状及差距分析[J],油气储运,2004,23(03) :1-4

[2] 廖柯患,姚安林,张淮鑫,天然气管线失效故障树分析[J],天然气工业, 2001,21(2) :94-96

[3] 闰凤霞,董玉华,高惠临,故障树分析方法在油气管线方面的应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3,18(1) :47 .50

[4] 黄小美,城市燃气管道系统风险评价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 重庆大学,2004

[5] 沈斐敏,伍岛,管道燃气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3,29(1) :42-45

[6] 陈利琼,张鹏,马剑林,油气管道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探讨,天然气工业,2003,23(2) :1 17.119

上海市2000 年燃气管道泄漏事故原因的统计比例

上海市2001 年燃气管道泄漏事故原因的统计比例 �手�m��(n��&� ��系。通过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并且这种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以及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实践性强、综合的素质人才。

所以,在企业管理这门学科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法来解决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风雷, 段志强. 项目教学法在餐饮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河南农业.2012,20(4):42-43

[2] 郑雪莲. 项目化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2(2):27-28

[3] 潘晨.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基础课《大学语文》中的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7) :46-47

第7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新媒体;手段

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得到满足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生存和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安全”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问题受到重视,而高校中的安全教育不仅是让在校生掌握安全常识,更是从高等教育的层面传递安全理念,提高安全指数,维系社会稳定。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从高等学校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安全教育的角度展开论述。

一、高校安全现状

高等学校的功用是教育和服务。近年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上升。在人群集居的地方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因而,现今高校安全是高校管理和教育的重点,也是高校有序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对安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包括复杂性、突发性和严重性三个方面。

1.复杂性

从外部因素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思想越发活跃,诉求变多,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有的会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从内部来看,高等学校中人员复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学生与学校工作人员之间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影响学校安全和秩序。

2突发性

良好的工作秩序是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但影响安全的事件都是随机的、突发的。据统计影响高校安全事件中75%以上是突发的,没有先前的发生迹象,例如偶然的碰撞、情绪的冲突和感情纠葛等引起的突发性事件。

3.严重性

一般校园内发生恶性事件,结果是严重的。不仅表现在对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的破坏、对当事者带来的伤害上,还表现在其恶劣后果对社会的不良影响上。因为高校是学术、思想、道德的引领者,在其内部发生安全事件,具有向导性,影响整个社会风气。

二、以新媒体手段加强高校安全教育

1.运用新媒体扩大安全教育面,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当今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的高速进步,使得网络、电视和其他平台媒体覆盖面很广。运用新媒体手段在校园传播安全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校园广播传播安全知识,扩大安全知识覆盖面;教师使用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传递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度等。

2.采用新媒体手段,设置安全防护体系,确保安全教育实效

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虚拟工作模式有着先进的工作条件和灵活便利的工作机制,正逐渐受到广泛推广。在高等学校利用新媒体手段建立安全防护体系,设置安全防护联系网,从终端上遏制学生的不文明网络行为。同时,在触及网络安全问题时,第一时间给予最快的网络安全保护。此外,利用新媒体确立安全预警机制保证突发事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利用新媒体改变安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关系

受到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间在变少,沟通内容更受局限,每个人的个性更突出,业余时间会进行更多的自我消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客观理性的自然关系,人情变薄。因此在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中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改变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QQ群、飞信、短信和微信等学生乐于接受的,经常使用的方式,拉近师生关系。受教育对象也能主动利用新媒体接受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这样双方沟通效果好,能得到很好的反馈,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4.加强防范危险事件能力,打造安全和谐校园

第8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然灾害、城乡居民、应急

一、赣州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赣州,地处江西省南部,位于赣江上游,东以武夷山脉为阻,西以罗霄山系为障,南凭巍峨的南岭,北临低矮的雩山,形成一个周高中低,向北开放的地形。由于这种特殊的地形,北方强冷气流极易侵入该地。因此,赣州地区自然灾害主要特点为:

1、自然灾害种类多,甚至连其他地区少有的灾害也经常发生。如,赣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的恶劣天气春寒、瘴疫等。

2、发生频率高,几乎无年不灾。更有甚者,往往有多种灾害在某一时期内同时爆发,更增加了危害的程度。尤其是水涝旱灾特别严重。频繁的自然灾害,给赣南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它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使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例如,水旱风雹都是赣南极为常见同时危害性极强的灾害,每次灾害都使农业遭到极大损失。

二、当前赣州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有待进一步具体化

横向来看,赣州市各级地方政府虽然已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编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和众多针对性的专项应急预案,但是预案体系仍不系统、不全面,很多场所、部门的应急预案尚未制定,应急预案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以达到应急处置预案无缝隙化的目标;纵向来看,各级人民政府及农村、社区基层组织的应急预案体系也不健全,虽然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仍有较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还十分薄弱。此外,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预案体系建设也难以适应现实需要。

2、各级部门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不足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部门等应急预案体系已具雏形,但更多的是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常规来制定的,绝大多数预案尚未启动过,除消防、公安等少数部门安排演练外,其他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并未对相应的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模拟演练或者是进行相关培训。只有通过进行实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才能知晓编制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切实可行,另外,对应急的具体运作程序也可进行了解。要真正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训和演练是最好的方式。有了忧患意识仅仅是第一步,第二步要掌握安全知识,第三步还要通过培训和演练变为安全技能和指挥才能。

3、救济物资储备以及公共财力不足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特点, 要求应对自然灾害必须居安思危, 防患于未然, 做好救济物资储备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储备足够的救济物资, 而是在灾害发生后, 紧急召开会议临时筹措资金,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济时机。在乡(镇)一级,普遍是保吃饭的财政,没有财力用于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也没有建立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机制;在村一级,集体经济非常脆弱,还有一部分是空壳村,自我救助能力较低。一遇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只能是请求和等待上级调拨物资和装备予以支援和救助,难免渴近水远、捉襟见肘,影响减灾效果。除此之外,在调查发现, 虽然政府给予了及时的救济, 但是救济标准偏低。然而,科学合理的救济标准是救灾物资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救济覆盖范围有限。长期以来, 我国救济标准偏低, 救灾资金总量不足, 因此地方政府往往只能用有限的救灾资金保障重点对象的救济, 总体水平不高。

三、提高赣州市城乡居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多举措强化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大多源于防灾减灾、自救意识的单薄或空白,因此首先要重视灾前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当地灾害的灾前征兆、灾害背景和防灾准备的宣传教育。要通过编制各类灾害的科普读物、彩页、张贴画,以及举办知识讲座、摄影展、专板专栏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宣传自然灾害和科技成果,普及灾害基本知识、防灾避险常识。其次,加强临灾教育。可针对灾害区域分布特点,分地区、分层次、分对象传授,特别要深入农村、学校、社区进行广泛宣传,把灾害常识宣传工作常规化、普及化,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人人知道怎样防灾、抗灾,灾害来临时如何自救和互救,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三, 加强灾后教育。灾害发生后, 灾民容易走向心理极端, 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2、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综合减灾管理体系

各种自然灾害都有其各自形成、发展和致灾的规律,但从总体上看,各种灾害的发生都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关联性。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分灾种管理机制,各涉灾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灾害信息和数据的通道,这种情况限制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应的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完善综合自然灾害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技术规范,加强灾害链的综合防御。

3、进一步完善各类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

针对现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备的状况,继续完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形成完备的各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特别是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应急预案体系,要着重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使预案明确回答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而且需要通过必要的演练来不断完善,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科学性、时效性、完整性和经济性。

4、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监测、预测、应急决策、资源调配等各个方面,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充分利用现有部门和地方公共安全资源为基础,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立足自主创新和强化科学管理为途径。■

参考文献

1、 邹春生、自然环境与客家人文特质的形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2、 张永领 基于应急管理阶段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9)

第9篇: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范文

顾名思义,移动互联网就是指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电信基础网络(王燕,2016),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多样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移动互联网的产品也愈加丰富多样,例如各类社交网站、各类浏览器等。第二,便捷化。移动互联网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联网获取信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便捷性。第三,碎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包括用户时间利用的碎片化和网络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比如,在餐厅等人的短暂时间内,很多人会拿出手机聊QQ、分享朋友圈、刷微博等,这就是对时间的碎片化利用和对网络信息的碎片化获取。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

根据移动互联网在企业营销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可知,其传播方式大概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移动社交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主要利用受众的社交关系或者明星等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进行产品的宣传与传播,常见的移动社交类传播方式包括QQ、微信、微博、MSN、BBS、各类求职网站等.(二)信息搜索型传播方式该类方式指通过在各类搜索引擎或者其它信息查询工具中植入广告的方式来宣传企业信息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手机报、手机百度、各类手机新闻APP等。(三)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为了给用户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企业通常会以文字、声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将其称为休闲娱乐型传播。比较常用的休闲娱乐型传播方式包括手机音乐、手机视频APP等。(四)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购物消费型传播方式指为用户提供购物消费场所的传播手段(王雷,2012),如购物分享网站、淘宝网、京东网、票务预订网站或者其它各类支付软件等。

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够突破以往营销方式在地域方面的局限,增强企业营销传播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大部分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企业同样存在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众所周知,联想、招商银行、一汽等企业在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业由此得以快速发展。这就给其它企业造成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错觉,导致很多企业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地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不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的负担。由此可见,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前,必须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比如传播方式、特点等。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规划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不够明确当前,部分企业在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不够明确。比如,有的企业在利用微博进行营销传播时,由于没有明确微博营销传播的定位,所以其发的微博内容既不包括企业的营销目的,又不能满足或者创造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完全就是单纯地为发微博而发,这使得微博的传播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此外,对微博营销传播定位的模糊,还导致了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微博粉丝的数量和关注度,而忽略了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出现了企业为博消费者眼球而无下限地炒作等不良事件,不仅没有达到对企业的正面宣传效果,反而使得企业丧失了原有的消费者。(三)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管理不够严格由于缺乏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定位,部分企业根本没有主动监管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意识,加之现有移动互联网方式不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而且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对其实施监管的难度和成本非常之大,所以我国大部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力度仍然比较薄弱,有的企业甚至放任不管。长此以往,企业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随着企业的深入发展,企业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却越来越少,起到的营销传播效果也越来越不明显。这就是由于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企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慢,各种垃圾信息和广告越来越多,使得原有关注者纷纷流失的缘故而导致的。(四)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缺乏系统性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不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方式的优势,而是只采用某种单一的手段进行营销传播。比如,一些企业在推广新产品时,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选择以微博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但产品销量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功能较弱,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用户对于新产品在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意见,进而无法合理调整新产品销售策略而造成的。如果该企业同时选择微博和微信作为营销传播的工具,则可以利用微信便于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优点来弥补微博传播的不足,增强宣传效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

根据前述研究可知,部分企业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后并没有取得让人十分满意的效果。针对这些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顺利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一)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如果将移动互联网看着一种平台,那么基于该平台的各种营销传播方式就是企业进行营销活动的工具。因此只有全力打造一个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工具的专业团队,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对此,企业可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企业薪酬待遇或者其它方面的福利,增加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招募更多与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相关的专业人才。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队伍中来,社会上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提高员工薪酬待遇,或者在其它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团队里各成员的分工,确保团队能够高效率地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企业必须根据不同员工的特长来确定具体分工。比如擅长写作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内容创造;擅长与人沟通的员工,可以安排其负责与用户互动;而擅长统计或者分析的员工,则可以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等工作。(二)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定位明确的定位是有效开展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活动的基础。因此不管企业采用哪种移动互联网方式,都必须弄清楚该方式的定位问题。例如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方式,微博以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广的传播范围著称,可以将其用于企业市场推广的环节中,其定位就是通过与粉丝的互动来传播品牌及产品信息。与微博的“多对多”传播方式不同,微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对一”的精准互动上。通过对微信的应用,企业能够及时与顾客沟通,有利于加强同顾客的联系。因此,可以将微信用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环节,其定位就是巩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高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三)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监管需要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实际上,与传播信息内容严重滞后、真实性较差、呆板无趣的企业相比,信息内容更新及时、真实度较高、生动有趣的企业明显更受消费者欢迎,能够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由此可见,传播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营销传播效果。因此,企业必须严格把控传播信息的质量。一是信息内容要及时更新,特别是企业官网上的动态,必须与企业最新的工作或者产品信息有关。二是要保证传播信息的可靠性,不能随意转发其它新闻平台的一些虚假信息。三是要注重传播内容的必要加工。必须对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使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第二,做好危机处置预案工作。任何监管工作都有可能出现纰漏,企业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工作也一样,所以才会经常发生在网络上瞬间爆红的企业营销传播事件。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提前就营销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做好紧急预案,给企业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四)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正如前文所述,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为了增强传播效果,企业可以考虑以组合、互联的形式来执行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将只介绍两种互联策略:企业官网与微博互联。官网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受众传达企业形象、发展理念、产品信息等企业整体信息,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内容较为全面。微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除此之外,微博还能够及时与受众互动,获取受众的反馈信息。因此在实施营销传播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官网与微博互联,增强营销传播的效果。当企业官网新产品或者其它信息时,企业微博可以针对性地制造一些相关话题或者创建话题社区,引导受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转发,增强宣传的效果。而对于微博上受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企业需要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官网上公布。此外,企业需要在官网上标明企业的微博账号或者二维码,为受众提供关注企业微博的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企业微博上标明企业官网的网址或者其它方式,使用户拥有掌握企业全面信息的渠道。微博与微信互联。微博采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机制,传播范围较广。与之相比,微信的传播方式则更加“精准化”,可以执行 “一对一”的精准传播。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微信和微博互联的方式来打造一条覆盖范围广且服务精度高的信息传播渠道。其中,微博需要借助明星或者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来获取更多的关注度,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而企业微信公众号则需要通过与用户一对一的交流来收集更多的用户信息,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微博与微信的互联,还可以在企业微博中标注企业的微信账号或者二维码,使粉丝能够通过直接点击或者扫码的方式关注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在利用微信与用户进行一对一交流时,可以告知用户关注企业微博以获取更多企业或者产品的最新信息。

结论

为了增强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效果,本文对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认识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明确、监管力度不够严厉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专业团队、明确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定位、加强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监管力度和实施移动互联网营销传播互联策略等具体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的优势、问题与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2.王雷.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探讨[J].今传媒,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