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1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 教学改革 思考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1]孔祥清,轩辕,秋艳.为医学生开设医学教育学课程的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2005,1?

第2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改革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整合后的课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适应“必需、够用”的职教理念及现代“整体护理”的观点,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正常人体结构》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形态、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准确描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能力;辨认人体各器官结构、位置的能力和联系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护理临床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1]。

为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对《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

《正常人体结构》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通过学情分析,我院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1.统招理科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条件;2.统招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正常人体功能》的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学过人体解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为引领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任务体验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实际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深入浅出,缩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差距。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基本理论+操作实验+详细理论”的教学模式[2],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兴趣,再讲述基础理论,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最后进行详细理论的讲解,归纳出要点。这样才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护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法。《正常人结构》是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法。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述,学生初步了解了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运用传统理论讲授方法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探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和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3]。

4.病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临床病例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

1.形态教研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收集近些年的校内外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考题,整理出和教材配套的齐全的试题锦集,供学生课余时间练习。

2.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将其进行搜集、修改和整理,刻录出配合自己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视频光盘。

3.制作同一专业统一的教学课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因使用的教学课件差异很大,教学重难点也有所偏差,因此探讨制作出一套统一的教学课件是必要的。

4.形态学科的相关教师可以向学院申请科研课题,编写人体结构的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等,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为了真正考核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仅凭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1.构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面进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日常检查,例如教师的到勤情况、随机听课、教案检查等。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听课检查、说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社会评教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对青年教师还应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院可为理论课教师进行至少一轮的实验课教学培训,并参加各种外出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2.构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1)理论知识考核。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功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些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技能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考评。实验课考试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考试范围及要求,同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平台,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试剂、器材等,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当场评分。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4]。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研究内容和课程性质,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观点。首先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最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2]贾明昭.高职《正常人体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第3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 

         糖尿病作为现当代我们身边常见的一种具有内分泌代谢性质的疾病,乃是由于人体胰岛素的分泌具有相对或者绝对的不足以及靶细胞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已经降低了,从而引起了脂肪、蛋白质、继发性水电解质以及糖等等的代谢紊乱。如果一个人的糖尿病比较严重时,就会发生其他的急性代谢性紊乱或者酮症酸中毒,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逐年递增,下面笔者就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就行简要的分析。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之健康教育目的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之健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将比较科学、健全的糖尿病知识以及自身的保健知识传教给糖尿病的家属及患者本人,使家属和患者都能够非常充分的认识到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治不达标、不防不治所具有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糖尿病可防可治的重要性,从而在根本上调动糖尿病家属以及糖尿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都能够进行积极的配合,从而有效地对血糖进行控制,进而将住院时间缩短,最终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之健康教育内容及临床效果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五个内容,这五个内容为:糖尿病患者心理教育、糖尿病患者基本知识教育、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糖尿病患者治疗知识教育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出院指导,下面,笔者就主要从这五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之心理教育

         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除了日常的药物和饮食,最为重要的就是患者的心理状态。

一般情况下,患者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才能够很好的维持环境的稳定,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断焦虑,那么势必会引起一些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以及应激素的不断分泌,这些物质的分泌会拮抗胰岛素,从而引起患者血糖不断升高,最终使患者的糖尿病情不断加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心理教育的临床效果就在于在患者住院时,护理的护士应该亲切、热情,从而使糖尿病患者能够尽快的适应自己住院的环境,从而消除自身的焦虑情绪,增加其对医院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告诉患者其实糖尿病并不是那么可怕,对其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明白只要配合医生接受正规的治疗以及合理的控制,就一定会很好的改善生活的质量。

  (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临床效果分析之基本知识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知识教育就在于进行相关的糖尿病知识的介绍,这些糖尿病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糖尿病、为什么人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相关的控制指标、糖尿病相关的检查方法、糖尿病相关的表现、如何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判断、低血糖的相关预防和处理方法等等。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之基本知识教育的临床效果在于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进行基础的了解,了解其基本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医生对其进行糖尿病的治疗。

第4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基础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61-02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病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是专科护理的基础,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护理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求其具备娴熟的技能[1]。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内外护理学者的普遍关注。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有助于培养其认识和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2]。本文以“青霉素过敏试验”为例,介绍我校中职护理专业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青霉素过敏试验”是一个集皮内注射和药物过敏于一体的三基内容,在《基础护理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复杂,信息量多,理解难度大,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充满风险,操作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乃至生命安危。该部分内容在《基础护理学》第七章,课题分两个学时完成。根据以“技能”为中心的职教理念和教学大纲,确定本次课的重点是青霉素过敏试验的评估、皮试方法、皮试结果的判断,过敏反应的预防,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措施。难点是过敏反应的原因、过敏性休克的处理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是2012级中专护理1班的学生,这个学生群体的特点是:初中毕业,基础薄弱,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律性差,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但是动手的能力很强。学生已经学会了皮内注射的操作,完成了部分知识的储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非常重视,对教学充满期待。

三、教学目标

根据《基础护理学》的课程目标,体现基本知识够用,强调动手能力,重视素质培养,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①熟悉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②掌握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和临床表现;③记住青霉素皮试的剂量和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流程。

2.能力目标:①能够准确地配制皮试液;②规范地进行皮试操作;③正确地判断过敏试验结果;④能熟练地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

3.素质目标:①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操作作风;③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关心、体贴的人文情怀。

四、教法设计

在进行教法设计的时候,要始终贯穿目标引领、教做一体、动静结合、重点鲜明,中心突出。基本知识采取讲授法、角色扮演、游戏教学法来进行。技能操作则采取演示法、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来进行。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则采取精讲、归纳、图片展示、观看录像、教师示教、学生回示、回示后的评价等,全方位的刺激,以加深理解。

五、学法指导

在进行学法指导的时候,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督促指导学生多观察、善归纳、多模仿、勤动手。记不住的、理解不了的先做,在做中去领悟,在做中去体验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六、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网络、多媒体设施、课件、理实一体化教室、基础护理多功能操作系统、教材、教案、皮内注射的所有用物、摄像机、照相机。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7分钟)。①设置问题,提问学生,检查自主学习的情况。置问题:青霉素有什么不良反应?在药疗原则中,对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我们在使用之前要做什么?让学生从已知的领域平稳地过渡到未知的领域,慢慢接近主题。③接下来播放一段骇人听闻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视频,提问学生刚才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完全吸引到新内容的学习上来,从而拉开新课的序幕。④陈述学习目标,告知学生本次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2.讲授新课(27分钟)。①用10分钟时间讲述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反应的预防,配合形象的幻灯图片和不断地板书刺激。②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护士的身份,按照临床治疗护士的工作过程,从评估、计划到实施、评价的步骤,用20分钟的时间边讲边做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方法。对于皮试结果的判断,除了清晰地讲述、形象的图片和板书刺激以外,为了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在自己前臂掌侧下段画直径是1cm、1.5cm、大小的皮丘。让学生把这些大小的皮丘牢牢记在脑子里,因为在临床上观察皮丘大小护士不是用量具而是用眼睛。③板书,进行课中小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3.第二节课(45分钟)。①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讲述教师在临床上亲身经历的一个典型的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案例,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这个案例用23分钟精讲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并将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步骤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以击鼓传花、盲人摸象、或者抛绣球等方式请学生按抢救的顺序一一说出抢救的步骤,或者描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说错不扣分,说对奖励一次平时成绩,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②板书,再次进行小结,强化重点和难点。然后请学生提问,教师答疑。③对于基本技能的练习则采取课堂做一做(15分钟):出示一个典型案例:患者:男,11岁,化脓性扁桃体炎。医嘱:pnc80万,im,q12h。你作为一个治疗护士怎样用160万u一支的青霉素配制一管皮试液?皮试前你怎么去完成评估?皮试后你怎么去和患儿沟通交流?设计三个临床小情景,分别请4个同学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其余学生在下面关注或者做场外指导,然后师生共同点评。④对于基本知识的练习则采取课中练一练、考一考:做6道和资格考试有关的题,检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⑤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网上作业。思考一个问题:还有哪些药物要做皮试?引出下次课题,布置预习内容。本次课到此结束。

八、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书面知识[3]。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遵循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原则,摒弃单纯灌输、枯燥填鸭,采用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从教学设计、备课到实施都尽可能地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孤军作战,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相得益彰。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数字化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网络、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和数码器材搭建课堂教学平台,营造立体、丰满、形象、直观的教学氛围,用强大的气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大胆地整合教学内容,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技能操作的教学融会贯通。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在课堂设病床,在床边学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学,也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理念。

这两节课由于教师和学生精心准备,积极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展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护士生提高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多种非技术能力,对提高护士生的综合能力及在今后工作中的竞争力大有帮助[4]。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下有一些学生反应他们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认为搜集的信息量大、耗时多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5]。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变到“学生学什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水平等因素的差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杭丽,夏秋蓉,邱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效度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4):93-95.

[2]赵志清,陈先华,刘以娟,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对培养护生创新行为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752-753.

[3]饶艳.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2,29(3B):1-4.

[4]曾冬阳,袁爱华,李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46-47.

第5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体会,教学改革

妇产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的护理及相关理论体系。妇产科护理学研究女性在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及时、准确地对女性的健康问题作出判断,为妇产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1]。因此,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应培养出适合临床护理需要的专业知识过硬、护理技术精湛、临床思维清晰、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笔者从事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工作多年,现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工作作一回顾。

1.妇产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体会

1.1教师必须强化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

现阶段的临床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扎实掌握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还需对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知识都有涉及。与此同时,这些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以敏锐的洞察力捕获学科前沿信息,并时刻关注临床新指南、新技术的应用等,与时俱进地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打下基础。

1.2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必须有充分的前期知识积累。

护理本科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的一个学期开展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此时的学生已具备医学基础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基础,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都已大部分掌握。比如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部分,要求学生能对以前学习的解剖学、生理学重新温故知新,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女性的独特解剖生理等方能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产科、妇科的常见病种时,更需运用健康评估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要点,因此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期间就要一步步稳扎稳打地系统学习。医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不容半点懈怠。

1.3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占有一定比例。

在大力鼓励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块在目前依旧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课堂教学依旧是教学环节中较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妇产科护理的启蒙者,通过教师认真讲授,学生可以知晓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知识、理论和临床运用规律,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避免在以后的自主性学习中走过多的弯路。

1.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令教学事半功倍。

通过历年教学观察,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教师借助实物、图像、视频,开展形象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声形并俱的妇产科标本、图像、视频使学生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强化了记忆效果。如观看正常分娩、剖宫产手术等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分娩的经过,提高感性认识,有利于课题教学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特点,也可以使学习达到直观、生动、灵活的效果,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1.5重视实训教学。

妇产科学是一门对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训教学正是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重要环节,通过有目的的实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模拟真实临床实境中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理论课学习的内容,开设相应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专业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产前检查、产程观察、异常产褥的临床表现、产科常见手术配合、妇科常见疾病见习、病例分析等。

1.6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课后及时复习,不断总结消化,强化基础记忆。知识的牢固记忆及掌握,仅靠听课时间是不够的。每次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结合教材、笔记,课后不断反复强化复习,学会主动归纳,总结要点。妇产科的知识其实非常有意思,和学生自己及其身边的人息息相关,所以,在上课饶有兴趣的基础之上认真巩固复习,一定能收获颇多,从而不断反思,触类旁通,系统掌握。推荐学生做一些配套习题,这样不仅可以对知识点查漏补缺,更有利于系统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带到课堂上和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分析讨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1.7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临床指南也在不断更新。由于课时有限,教材内容有限,仅靠课堂时间掌握妇产科护理学的知识肯定不能满足以后临床工作及研究需求,因此,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批判精神,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以安全、有效、合理地护理患者为追求。积极参加妇产科实验及创新课题研究,努力培养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意识,并从中磨砺学习者的科学精神。

2.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掌握学习技巧,令事半而功倍。除了总论的内容,各论的体系非常相似,不外乎概述、护理评估,常见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这几个环节,因此,学生在学习各论常见病种的过程中,就按照这个体系记忆掌握。一些学生认为,护生不是医学生,不需要掌握那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经过,发病机制不需要学习,其实不然,只有切实理解发病的原因、机制,才知道为何会有这样的临床表现,才能理解为何要这样治疗护理。因此,虽然教学大纲并未对发病机制有过多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应该理清思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2积极开展高仿真模拟训练。

实践性教学是妇产科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仿真模拟教学可以解决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与学生人数较多之间的矛盾,可以提供类似临床真实场景给学生充分锻炼的机会。本校护理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妇产科护理模拟实验区除设有产床、婴儿辐射保暖台、抢救车、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中央供氧、负压吸引系统、呼吸机、输液泵等常规设备之外,还配有SimMom综合模拟人,以及配套设置了设备控制室、多媒体同步示教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采用SimMom综合模拟人系统的高仿真训练。高仿真教学在妇产科护理教学工作中行之有效,备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比如每个班级开展模拟教学的课时数偏少,如若在今后的实践课时中多增加高仿真模拟的次数,势必增强教学效果。此外,教师需要设计并积累不同案例,尽可能模仿出真实的复杂的临床环境,同时,努力探索更适宜的教学方案,切实强化妇产科护理学教学效果。

2.3确立更合适的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2]。其构成包括学情分析、学生作业、各种测验、课堂讨论、实践成绩、PBL评价成绩、病例讨论等,记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第6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认知水平;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6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目前许多医务人员和患者本人都重视COPD 急性加重期的病情控制,却忽视临床缓解期的健康教育手段如功能锻炼[1-2],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本文采用问卷方式对15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干预前后认知水平调查和肺功能检测,以探究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为开展健康教育如呼吸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3-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COPD 患者150 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COPD 诊断标准[5],男114例,女36例;年龄63~87 岁,平均76. 6 岁;病程10 ~27 年,平均12. 3 年;离退休人员62 例,高级知识分子48例,农民40例;患者病情均为临床缓解期;排除长期卧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语言沟通障碍及严重心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3例、对照组67例,两组之间的年龄、男女之比、知识水平、病情严重程度等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 方法:

1.2.1 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水平,依据COPD缓解期治疗原则自编调查问卷,并经专家审定。调查问卷内容:一般状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目前病况等);COPD疾病基本知识及功能锻炼等认知情况,共20题,总分40分,每题回答正确计2分、部分正确计1分、不正确计0分。

1.2.2调查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向患者发放问卷150份,患者自己填写,回收问卷109份,回收率100%,回收有效率100%。

1.2.3 肺功能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测,主要检测指标为FVC、FEV1.0、以及6 min行走距离测试。

1.2.4 健康教育的手段:对照组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下列健康教育。

1.2.4.1举办COPD 健康教育讲座进行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授COPD 的概念、病因、机制等;患者的心理、饮食、生活方式、呼吸运动与COPD 的关系;调整良好的心态方法。1~2次/ 周。讲座后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指导并纠正缺陷。

1.2.4.2呼吸功能锻炼:①缩唇腹式呼吸:缩唇呼吸,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以不感费力为适度,吸气为2 s ,呼吸以逐渐延长至10 s 或更长;腹式呼吸,吸气时放松腹肌,膈肌收缩,腹壁隆起,呼气时反之。②呼吸操:包括深呼吸与扩胸、弯腰、下蹲和四肢活动等相结合的各种体操运动[5] 。呼吸操与缩唇、腹式呼吸相结合,先从卧位开始锻炼,熟悉掌握后按顺序转移到坐位和立位,每次10~15 min,2次/ d,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1.2.4.3全身运动的耐力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步行、踏车、登梯、游泳、打太极等运动。从低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适可而止,以免造成运动损伤。开始每次坚持5~10 min ,每日3 次或4 次,逐渐延长至每次20~30 min,每日2次。锻炼时控制心率,最高心率指标为170 减去年龄[6] 。

1.2.4.4长期家庭氧疗:告知氧疗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发展,而不仅是改善症状。对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气促症状好转就减少吸氧时间者予以纠正。选择双鼻头吸管,使用加温湿化装置,依耐受情况逐步延长吸氧时间,指导患者在1. 5~2. 5 L/ min的范围内调整氧流量,每日15 h[7],使静息状态下PaO2≥60mmHg(1 mmHg = 0. 133 kPa) 或SaO2升至90 %。

1.2.4.5营养支持:告知患者及家属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嘱其保证充分的蛋白质、维生素(瘦肉、鱼、蛋、新鲜蔬菜等) 的摄入量,进食易吸收的食物,不能盲目忌口。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减轻疲劳及空气吸入。并结合中医食疗方法及一些偏方,进行营养支持。

1.2.4.6情志护理:针对COPD 患者活动范围小、长期患病,易出现心理压抑、焦虑、烦躁的现象,经常患者交谈,给予适当心理辅导,并且不定期地通过电话答疑方式给患者解答疑难及鼓励。与家属保持长期联系,通过家人配合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辅助。

1.2.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 表示,应用SPSS软件进行Spearman统计分析及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0. 05 。

2 结果

2.1干预前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的得分: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OPD疾病基本知识及功能锻炼认知情况20项问题(总分40分)总得分分别为(11.9l±6.66)分、(11.17±5.98)分,其中疾病基本知识(总分30分)得分分别为(8.56±6.78)分、(8.67±6.23)分,功能锻炼认知情况(总分1O分)平均得分为(3.70±2.52)分、(3.45±3.02)分。两组之间疾病认知水平的得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详见表1。

2.2干预后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的情况: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OPD疾病基本知识及功能锻炼认知情况20项问题(总分40分)总得分分别为(22.19±8.55)分、(15.32±7.98)分,其中疾病基本知识(总分30分)得分分别为(16.43±7.08)分、(11.51±6.59)分,功能锻炼认知情况(总分1O分)平均得分为(6.03±4.61)分、(4.13±6.79)分。两组之间疾病认知水平的得分以及得分变化具有明显差异性(p

3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往往引起运动受限,进而产生肌肉萎缩,体质量减轻;由于活动减少,从而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感与压抑感,不能进行适合他们年龄和经济地位的社会交往,这些改变相互关联,形成一种复杂的恶性循环[8]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对疾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也由过去单纯的生存率、复发率等生物学指标逐渐转向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指标[9]。

本组研究在对COPD 缓解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一系列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认知水平(对疾病基本知识及功能锻炼认知)的主观指标有改善,对COPD疾病基本知识及功能锻炼认知得分提高:①通过COPD 健康教育情志护理使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急躁、忧虑和悲观等不良情绪。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心理行为干预,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而且通过对疾病认知水平的改变,可减轻负性情绪对躯体症状的影响[10] ; ②COPD呼吸肌常处于疲劳状态,呼吸操锻炼可增强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动,减少呼吸肌疲劳的发生,从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腹式缩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气道内压力,防止呼气时气道过早塌陷而改善换气功能;③全身运动可以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碍,减轻患者对体力活动的恐惧和焦虑,增强锻炼信心,提高运动耐力; ④长期氧疗能纠正低氧血症,缓解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展,改善COPD 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⑤COPD 患者由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和分解代谢增强等原因,常常发生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指导利于患者预后。但健康教育对肺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结果不一致,李艳丽[11]研究能改善肺功能,但卫淑静等[12]的健康教育结果则显示肺功能指标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运动耐力较干预前明显提升(p

参考文献:

[1] 王伟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的肺功能康复[J]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4 ,10 (5) :293-294.

[2] 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916-1918

[3] 张建华. 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 .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504-504.

[4] 周玲君.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 2005, 19(3A): 478-479

[5] 王茂斌,王浩彦,朱亚玲. 心肺病康复治疗图解[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94.

[6] 周玲君. 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护理研究, 2005, 19 (3A): 478- 479.

[7] 肖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氧疗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 2004, 18 (4B): 680.

[8] 赵鸣武. 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 (2): 98-99.

[9] 刘明,高睿,王金侠. 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00, 15 (5): 259.

[10] 王黎. 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障碍分析及心理行为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5): 381.

第7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急性白血病;化疗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c)-0134-02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起病急,发展快,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在治疗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毒副作用。急性白血病病因及治疗复杂,化疗方案多样化,化疗药物复杂化,同时血液科护理工作繁杂,导致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服务较少,而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需求和对护理服务要求不断升高,因此,为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影响,该院对2010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0例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以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疾病及化疗知识掌握程度和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该组资料均为急性白血病诱导及强化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67例,年龄14~65岁,生存时间6个月~5年。

1.2 方法

观察组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及家属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待患者确诊后,由主管护士及管床护士负责从既往史、心理状况、疾病史、个人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详细的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及家属的不同文化层次及具体情况,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一对一讲解、健康讲座、病友会、健康教育资料、病区宣传栏及床边警示牌等。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

1.3 个体化护理

1.3.1 心理及社会支持系统评估 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对所患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不同患者各自的心理状态。同时了解患者经济状况、家属对患者关心程度,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取得家属配合,关注患者主诉,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且介绍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及家属与其他病友交流,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抱有积极的心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化疗的目的及必要性、预防化疗副作用的方法,以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给予用药、饮食、卫生、休息等方面的指导,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1.3.2 全身情况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血管情况是否良好,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但急性白血病需要长期化疗,同时化疗药物如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疼痛、肿胀或坏死,因此,保护静脉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一些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危险的方法,如使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港或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以减少对静脉的刺激及降低外渗的危险,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患者的痛苦。

1.3.3 化疗前护理干预 ①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忧虑心理,以保证充分的休息。②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的意义及方法、此次化疗的方案及用药时间,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

1.3.4 化疗期护理干预 ①用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化疗药物外渗的危险性及症状,以及减少或防止药物外渗的方法,化疗时注意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和护士,及时处理。②告知化疗期间多饮水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2 500~3 000 mL/d。③告知患者及家属大多数化疗药都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表现。指导患者少食多餐,选择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指导患者恶心呕吐时可深呼吸或指压合谷穴等缓解方法。

1.3.5 化疗后护理干预 化疗后患者逐渐进入骨髓抑制期,此时要针对预防感染及出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干预,化疗后患者需每日或隔日监测血常规,此时应耐心讲解血常规监测的意义,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每日查房时由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检验结果,并登记在血常规监测表内,对于出现各项危急值的患者在床尾悬挂相应的警示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疾病及化疗知识掌握度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化疗方案的改进,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已取得了明显改善,生存期不断延长,化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治疗的中断,在化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加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基本知识、化疗的目的及必要性、预防化疗副作用的了解,使病人及家属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通过个体化护理,使急性白血病患者获得了疾病基本知识及化疗相关知识,促进了护患的沟通,提高了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周丽,韩传平,张翠芹,等.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化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1,12(4):396-398.

[2] 柴海云,廖淑梅.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3(1):59-60.

[3] 王娟.化疗病人的血管应用与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12):474.

[4] 金鑫,屈春晓.急性白血病化疗进入骨髓抑制期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72-73.

第8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91-01

糖尿病(DM)作为当今人类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受遗传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影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为了解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熟悉情况,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更正患者的致病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011年9月~2012年2月在我院内,对14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1 一般资料

1.1 调查对象:2011年9月~2012年2月,对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4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病患的一般情况、糖尿病健康知识调查表、糖尿病健康需求调查表。

1.3 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由内分泌科专职护士负责,患者入住医院4天内进行询问调查。在患者填写答案前,护士需要先解释问卷中各项问题的意义和填写要求,确保病人了解后,方能填写答案。各项问题应逐一填写,检查后,确定无漏填的项目,方能收回。文盲或视力较差的患者由护士代为填写。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40份,收回140份。

2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占80%;50%以上患者不熟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40%患者有控制饮食的意识,35%患者定期检测血糖值,55%患者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90%以上的患者希望得到糖尿病医生和护士的指导。

3 结论

3.1 加强组织和管理: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以及系统化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护士具备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执行健康教育的能力,直接影响病人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针对糖尿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在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医疗开支,同时有助于改善代谢控制。若护理人员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识淡薄且疾病相关知识不足,则很难满足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增强糖尿病教育意识。调查显示,70%患者希望能够从护理人员得到相关指导,对此我院应加强护理人员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加强其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糖尿病健康教育应作为护理人员的职责,并列入其工作考评标准,并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提高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做到时间上有安排,内容上有要求,并有反馈及检查措施。

3.2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终生性疾病,糖尿病的一些治疗措施易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特别是饮食上的控制,患者常需要忍受痛苦,克服自发欲望,以及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并发症,致使医疗费用增加,导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加重。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多患有抑郁症,同时糖尿病亦会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本调查显示,有心理方面辅导需求的患者占45%,表明患者有可能意识到良好情绪对疾病治疗有益,但受中国传统氛围影响,患者一般情况下不会公布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想法,不习惯与陌生人进行情感沟通。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控制患者情绪波动,做好入院健康教育工作,定期举办糖尿病知识推广活动,邀请血糖控制情况较好的患者,分享其治疗经验和体会,以加强其他患者治疗糖尿病的信心,指导其处理可控范围内的问题,消除其消极和抵触情绪。使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监测自身疾病的治疗阶段和发展情况。

3.3 开展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通过此次调查,我院发现,患者对健康教育形式上的要求是多样化的,70%以上患者希望有科普手册进行自我教育,之后依次是病友互相交流和个别指导。其中我院自制的科普手册图文并茂,适用于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文化程度,且带镜后视力尚好的病人,患者及其家属可在住院期间阅读和学习,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做好准备。此外,糖尿病病友间通过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治疗经验,从中获取成功治疗方法和正确的生活习惯,也可减轻心理压力,树立其治愈的信心。个别指导,即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方式,此方法具有针对性,个体化教育有助于护患交流,是我院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但此方式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来实施。而专题讲座等健康教育推广活动较适合时间充裕、身体状况允许外出的患者。对于来自城市郊区或农村的以及腿脚不便的患者,在实施的可行性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我院依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对于住院患者,着重其糖尿病病因的分析和疾病的治疗,并积极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每半个月定期为住院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开展专题讲座,并定期举办糖尿病病友联谊会,提供机会以便于患者相互学习。另一方面,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形成科学、系统的指导系统,直到患者完全掌握,从而确保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到位。少数患者不能彻底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自我护理技能。经分析,可能与教育时间不够长,教育力度不够以及患者接受能力差有关。因此,应将年龄较大或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设立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施以个体指导,以强化教育效果。

3.4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糖尿病为慢性终生性疾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患者的自身管理将影响治疗效果。住院时进行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短期内的学习,补充和强化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础。调查结果显示,一般糖尿病患者,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仍没有足够的能力执行自我管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知识缺乏,或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等因素导致的,患者易因此产生消极情绪,有碍于疾病的治疗。为使这一状况改变,护理人员应发挥住院糖尿病教育的优势,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特点,有针对的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潘长玉,陆菊明,田慧等.首都钢铁总公司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调查.中华医学杂志,1995, 75(7):409

第9篇:护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范文

[摘要]从心血管内科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急救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探讨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培养专科护士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改善专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知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血管专科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国内学者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成为具有高素质专科护理人员,是每位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

相关疾病知识是做为专业护士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对于专业护士而言,疾病知识是必需的,每种疾病就在具体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明确是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依据。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这类疾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肺栓塞、脑血栓、肺心病等。每种疾病的发生是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体现,因此各有特点。只有全面掌握疾病临床特点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诱因和发病知识、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才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准确判断和预则病情变化。也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在病人和医生间取得良好的配合,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和指导工作,使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并进行有目的、全面的、准确而行之有效的护理评估,及时准确找出病人目前存在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同时也有利于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防护等健康教育。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是近20年来逐步成熟和普及的新技术,其开辟了心血管诊治的新领域,及时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优缺点并发症介入方法,术后监护要点等。根据病人及家属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给与耐心、细致的讲解答疑,有利于沟通医患关系。让患者较为轻松自然的接受介入方法。

2 急教知识

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如: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预后差,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护士常常先于医生到达现场,及时对呼吸心跳骤停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与现场复苏,可为进一步的抢救争取机会,另外通过加强某些预后因素判断,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向陪护人员和病人宣传有关预防急救知识,可极大的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知识

3.1 心理学知识: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位病人,因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疾病知识的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加之病人对医疗知识的欠缺,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紧张、恐惧、焦虑、消极、不愿接受事实,并缺乏信心,对周围事物敏感,常将自己的病情不恰当联想,且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从而加重病情,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经常与其交流有针对性地去做心理护理,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3.2 法律知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日益密切。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知识和好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我们必须从法律意义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法规,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从法律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 美学知识:美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于感受。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自尊。病人更需要清洁优雅的环境,环境优美,温馨、舒适是良好心的促进剂,从而间接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利于病人康复。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体现护士的外在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良好修养,护士的言谈举止,服饰姿态,仪表仪容不仅是风度雅俗的体现,而且也是护理工作环境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把美学知识渗透到工作中,从而创造一个人性美的康复环境。

3.4 社会关系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必然要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复杂多变的护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与心智水平,应用多种沟通技巧与不同人群恰当、准确、有效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其他康复服务人员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 心血管内科与健康教育

疾病的护理知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内容,是护理人员每天都用到的必须具备和最基本知识。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以及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护士更新护理观念,强化角色知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和理解。护士还要主动与医生沟通,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在向病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时与医生保持一致,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心血管疾病有其自身特点: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了解心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更好的为临床护理,人院宣教,出院指导提供依据。

5 思考

要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专业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作为心血管专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保健费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心肺血管杂志,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