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

第1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趣味化;生活化;人性化

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对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现英语课堂的“三化”,即英语课堂要实现“趣味化”、显现“生活化”、体现“人性化”。

一、“趣味化”课堂,乐在其中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英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多形式多渠道的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为教师,首当其冲的就是应该寓教于乐。小学生好动爱玩,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机械识记几乎没有兴趣。此时,教师可运用各种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编chant,说唱英文童谣儿歌能加强学生对重音、节奏等的掌握,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number 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手指,唱一唱“Ten little candles”。在教学有关颜色单词时,我编chant帮助学生记忆“red红,yellow黄,blue蓝色像海洋;green绿,purple紫,orange橙色橘子样;赤橙黄绿青蓝紫,pink粉红画女郎;black黑,white白,brown棕色画座房”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当然得心应手。

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爱玩游戏这一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有趣的游戏,把知识点融入其中,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单词和字母时,可以利用卡片让学生玩“踩地雷”、“捉迷藏”、“单词接龙”等游戏。也可以利用简笔画,猜声音,看口形,大小声等游戏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二、“生活化” 课堂,学得轻松

新课堂理念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整合,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中显现生活化呢?我觉得可以从下几方面努力。

(一)借助生活中的事例

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地,也是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既是师生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生活过程。那么在教学26个字母时,教师可利用生活中所碰到的事物来帮助学生记忆。如扑克牌,扑克里有J,Q,K,A,如果利用它们来呈现教学,学生记起来就方便得多。又如QQ糖,一楼F1,明星F4,WC,KFC,UFO,L号,M号……这些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字母想记不住都难啊!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若能够讲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其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运用到课堂,那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big,small,long,short等时,用直观的具体形象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大小长短的认知,通过几组实物的对比,让学生对新知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学起来简单轻松,记忆也自然会更长久了。

(三)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等来优化教学环境,使之形象化,真实化,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在创设情境时,应该倾向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又有足够魅力吸引学生的情境,以确保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我在教学What’s his/her name?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班里转了一个新同学,教师向大家描述他的特点,其他同学自然会问What’s his name?回答亦是肯定的His name is …无需繁琐的解释,凭借学生所熟知的经历过的真实情境,因势利导,教学内容的引入恰到好处,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三、“人性化”课堂,其“热”融融

人性化教学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今天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如此看来,人性化课堂迫在眉睫。

我认为,师生和谐是课堂人性化的基石。作为教师应当明白,长在同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有长短粗细的不同,那在同一课堂中的几十名学生在学习中肯定存在许多的差异,比如智力、习惯、接受能力等等。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和需要回答问题的难易,做到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应当是难题让优等生回答,易题让中下生回答,让中下生能感受到自己也是能回答问题,并能回答正确的,激励他们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向回答中难题挺进,让优等生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或无法回答时,教师应当予以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指责甚至于严厉的批评,否则学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随之被扼杀。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体现“人性化”,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小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趣味,体会学习英语的快乐性,感觉到现实生活中的英语存在,明确学习英语的必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让小学生在乐趣中学,在生活中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强,小学英语教学要实现“生活化” [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0第4期

第2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3-5675-02

1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成果的提炼转化,又是指导实践前进的指南。因此,在中等职业教学中,两者作为一对矛盾体,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多次听评其他专业教师上课和大量的对教师及学生的调查了解,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既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必然。

1.1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人才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1.2课程主要特色决定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一体化

内容多、更新快、操作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特色,强化学生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创新的能力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特色教学模式。

1.3中等职业教育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抓住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运用结合上,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一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认识有时还模糊混淆的现象。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简单地等同为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在课堂进行的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在各种实习、实训场所进行,人为地将两者孤立开来。

二是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底子薄、主动性差,养成了好逸恶劳、被动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长期以来,多数中等职业学生都有诸如,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大,学习意志差等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练轻学;对实践操作兴趣浓一点,对理论学习比较平淡一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更乐意于接受教师示范、自己模仿,不愿意动脑筋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创新。

2“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改革与探索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作为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搞清改革的主体与目标是什么,又要明确它的发展要求和努力方向。

2.1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的涵义

传统的理论教学是在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是在实习实训场所,沿袭的方法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从直观性教学原则出发,先通过实践获取感性认识,然后抽象概括成理性知识,实践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该文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2.2创建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学习环境

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实习实训场所要有足够硬件和软件的教学环境,以完成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目标为根本,如最基本的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2.3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

现行市场上的中职教材一部分是高校、高职院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一部分是各类实例的汇总与实训过程的描述,强调的是实践操作,理论比较零碎不够系统,并且部分实例比较粗糙、实例间的知识链接性不强,都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开发适合中职学校和中职学生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和训练,在训练中让其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4提高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

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教师的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认知目标,并应及时讲授、讲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中途个别讲授、集体或分组讨论、课后学生自我总结或教师引导总结和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等。

②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一的示范性的角色。教师示范虽说可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但同时也使学生滋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增强思维惰性。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针对相同的知识点设计多个实例,只示范其中一个,其余的留给学生独立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吸收案例中的知识点,并应用到新的实例中。

另一方面,应避免学生对教材过分的依赖性。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乐意教师示范、课件演示,在上述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学生易接受按照教材上的详细步骤操作。但一旦合上教材后,即使刚做过不久的实例也不能顺利完成。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主动分析实例效果,找不出实例中本质的知识点和操作技巧原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盲目地照搬和模仿,没有去消化和吸收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在钻研、摸透教材的基础上,脱离教材,灵活组织教学内容,避免步步依次按照章节内容讲解;由于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教师可以“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地将自己的教学方法自然地转成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3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特殊体育;特殊需要群体;教育对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07-05

Abstract: By collat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in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dissected the designation, meaning, education object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 it is inaccurate to interpre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use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s “适应(性)体育”, while “特殊体育” conforms to Chinese reality and language habit; 2) the education object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changing fro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for whose definition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fitness disadvantageous people” can be referred to, such people should also include people whose sports skill development is retarded and whose sports abilities are significantly interior; 3)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discipline hav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curriculum carefully desig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needs, an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conditions, provides them with necessary skills to enrich thei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life and sports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ir physical stamina,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4) the essence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education object has uncertai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edicated special education design must be adopt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needs of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educational object

特殊w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群体康复身心、增强体质、提高生活的信心与勇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适应性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和20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得世界的目光齐聚中国,中国的特殊体育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通过对国内外近几年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到目前为止对特殊体育的概念和教育对象仍没有明确界定,也未能形成共识。特殊体育邻近概念的交叉混用以及对其教育对象本质性认同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滞后和课程定位的混乱。人本主义、生命关怀、融合教育等理论的弘扬以及对国外适应体育理论借鉴与引进,使原本模糊的特殊体育概念、对象、本质及其边界更加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厘清特殊体育的发展脉络,从与欧美国家特殊体育的对比中重新审视其名称、对象、概念和本质。

1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名称与含义辩析

与有关特殊体育相关或相近的名称,受不同历史、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医疗体操(medical gymnastics),医疗体育(therapeutic exercise),矫正体育(corrective PE),康复(保健)体育(rehabilitations),残疾人体育(sports for disabilities),特殊体育(教育)(special PE),适应体育、调适体育(APE、APA),全纳体育、融合体育(inclusive PE)。作为特殊教育和学校体育的下位概念,以学科课程命名的国内主流是康复(保健)体育,学术研究领域称为特殊体育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而竞技运动领域称之为残疾(残障)人体育竞赛。近年来,特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中国的召开,也极大推动国内特殊体育研究,部分学者谋求与国际的接轨,将美国“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或“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译成“适应(性)体育”或“调适性体育”并同时引入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要论证“适应、调适体育”是否准确,首先得从APA与APE的含义与关系以及APE与常规身体教育关系说起。

1.1 美国特殊身体教育(APE)与特殊身体活动(APA)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含义是理论建构的起点,应该规定这一领域的规模和目的,划定知识基础和实践之间的界限,阐明此领域的本质和服务的目标人群。APE是1952年由美国健康、体育和休闲协会(AAHPER)首次提出,指“在隔离的环境中为不能参与普通身体教育的学生提供以学校课程计划为基础的多样化身体活动”[3]。美国残疾人体育与休闲联盟(NCPERID)认为APE的含义为“调整的或改进的身体教育,以满足动作技能发展迟缓儿童的个性化需求”[4]。美国各州对APE也有不同释义,如加利福尼亚州将APE认定为专门的或调整过的身体教育课程,以满足有特别需要(发展性和矫正性的指导)而不能参加一般身体教育活动的学生个人[5];科罗拉多州将APE认定为为满足有独特需求的残疾学生专门设计的指导与教育,主要包括在教室、家庭、医院和其它场所实施的身体教育指导[6]。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以各种经过特殊设计的身体活动为教育手段,通过提高身心障碍者、病弱者和有特殊体育需求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使之在社会和认知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

1973年,国际特殊体育联盟(IFAPA)成立并提出涵盖范围更广的术语APA,含义为“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运动竞赛和运动康复”[7]。在2004年进一步强调,APA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含但不限于身体教育、运动、娱乐、舞蹈、创造性艺术、医药和康复。Reid对APA与APE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APE是基于学校多样化的课程活动,APA是分析运动的学科,可见他们的主要争论点是课程与学科的差别。在西方世界,APA是APE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的主要区别不仅是参与场所的改变(从学校到家庭、社区和社会),还在于特殊服务和支持系统,APE也从一门课程发展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APE在美国是经医疗体操、矫正身体教育发展而来的基于学校的课程计划,是为满足有动作技能发展迟缓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而调整或改进的身体教育;APA是由APE而发展起来的包含身体教育、休闲服务、娱乐竞赛、运动康复等内容的学术研究领域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国外对APA的含义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观点)。因此,APE是APA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APA的先驱。国内有不少文献将APA与APE混为一谈,都翻译成“适应体育”,或认为APE是APA的内容之一,所以APE来源于APA,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结合我国实际以及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特殊体育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特殊体育对应美国的“特殊身体活动”(APA),狭义的特殊体育指针对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应美国的“特殊身体教育”(APE)。这里的理解只能是比较接近,而无法完全对应,关于中国“体育”与西方“physical education”“sports”等词含义与区别的辩论持续30年,卷入这个争论只能使特殊体育更加模糊不清。国内外许多学者似乎对“AAHPER”、“NCPERID”和“IFAPA”等机构和组织给出的含义、对象和研究范畴较为迷茫,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直接导致国内相关文献在概念、名称上的混用。然而,我们在梳理各州特殊体育教育纲要时发现,美国的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和规定时,则更倾向于参考“NCPERID”对APE概念和属性的界定。APE的先驱人物Sherrill[8]认为,APE与APA概念的演变源于不同时代视角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是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产物,支持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以及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反映了社会在一特定时期看待残障群体的态度;它具有动态性特征,所包含的内容随着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变得逐渐丰富。

1.2 美国APE与APA名称解读

APE在美国是根据一般身体教育提出来的,所以对“A”即“adapted”的理解成为对APE名称解读的关键。国内采用“适应体育”一词主要受台湾“适应体育”和“融合式体育”的影响,国内有学者根据词典的含义将“adapted”理解成“适合的、适应的”,认为“适应”是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9],甚至认为来源于所谓的“适应理论”。国内研究特殊体育的吴燕丹[10]认为,“适应一词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接受状态,由于外界条件变化,所以自身不得不改变,缺乏主动、积极去应对环境的态度”,“单纯的适应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全面和及时的解决问题。”她提出了“调适性体育”,认为“调适”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正向的态度,是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主动融合,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来说,自我主动调适比被动适应更为重要[10-11]。无疑,“调适体育”突出“调”即调整之意,更加接近美国APE的真正含义,在名称上比“适应体育”更加准确和贴切,遗憾的是她没有独树一帜和继续坚持,而是被“适应体育”同化。而且,从这两种主流观点可以看出,无论是“适应”还是“调适”都是受我国传统“矫正”“保健”“康复”等功能性名称的影响,试图从名称上理解其功能,其目标指向侧重于生理功能的恢复与养护。然而,在查阅美国几个相关联盟、官方的教育性纲领文件时,发现对“adapt”的解释是“modify、adjust、alter、change”,“adapted”意为“修改的、调整的、改进或改变的,部分州称之为“specially designed”即专门设计的,其目的是适应特殊需要人群的需求,其核心词义为“调整或修改”,而非“适应的”(adaptive)。部分州(如纽约州、科罗拉多州)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应将“adapted”理解成“adaptive”即适应的、适合的。然而,我们则试图将上述含义融入到APE中,认为是“改进的身体教育或调整的身体教育”。这其实与20世纪末我国学者提出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较为类似,只不过前者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去竞技化,主要改造项目内容规则,使之适合广大学生的需求。这里所指的“调整、改进”更全面,称之为“PAPTECA”模式,即调整“计划、评估、准备、教学、咨询、评价、合作和支持”,目的是符合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如把“调整”理解成“适应”,明显没有抓住词汇的核心含义。然而,我们将“APE”理解成“调整体育教育”或“调适体育教育”,似乎又不太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综上所述,对“APE”的理解在未找到合适名称之前,称之为“特殊体育(教育)”较为合适,毕竟它的上位概念还是“特殊教育”,而不是“适应教育”或“调适教育”。华人学者张加贝在对美国特殊体育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中,将“APE”与“Special PE”一同理解为“特殊体育教育”,在美国北部以Dunn和Leitschuh为代表的学者和部分州一直以“Special PE”出现在教育法案与教科书中。对于“APA”可以理解成“特殊身体活动”,其包含的范围比我国广义的特殊体育还要广泛,是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有理解成“学术研究领域”,其包含的服务包括身体理疗、休闲娱乐等内容,可为我国特殊体育的发展作前瞻性研究借鉴与尝试。

2 特殊体育的教育对象

特殊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的主要差别在教育对象上。欧美等国家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群体,主要包含两类人群:一是残疾和身体活动受限的特殊人群。《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从身体、个人与社会3个方面对身体结构、功能与残疾产生的环境进行科学分类,认为残疾与功能受限是个人的特征表现,是由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健康与健康相关问题。残障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因素,而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合状态;作为损伤,其活动受限,是参与受限的涵盖性术语,也专门指活动受限[12]。活动受限意味着由专门指定的专家以一定的目标、可测量的标准为依据,来决定某人可以获得特殊的服务、课程、支持和资助,而这些活动包含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机能或者他们的互相组合,而限制来自于受损的身体功能、结构与活动需求本性以及社会参与障碍之间的交互作用。二是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美国学者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有着深入研究,在众多的著作中从幼儿的伸够与抓举到青少年大肌肉群动作技能发展的模型都有具体的测试与评价标准。因此,经过干预仍不能矫正的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在经过专职人员的评估后认为他们在体育课中不安全或不能获得成功,就必须接受特殊体育教师专门设计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理疗和服务。在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的研究比较迟滞,没有相关的测量与评估标准,对于活动受限与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往往是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常规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很难在体育活动中找到成功的感觉,常常是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高危人群,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鉴于我国特殊体育仅对残疾人群做出了规定,而对体弱、伤病等没有给出具体的界定标准,周二三等[13]根据欧美国家和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满足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的“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即身体患有不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有残障的人群。两个基本标准,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 BMI

3 特殊体育(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特殊体育教育与常规的体育教育在定义上并无本质差异,其共同点都是重点发展学生的全面技能和促进积极的身体活动,提高生命质量。主要区别除了教育对象外,特殊身体教育是基于认知、技能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具有发展性的个性化教育,趋向于获得更多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给学生特别的帮助如一对一的指导。华人学者张加贝[14]认为,特殊体育具有5个属性,即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的个案化、多课堂、适应性以及学科的综合性,这也是特殊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属性。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特殊身体教育”发展为今天的“特殊身体活动”,在教育对象、内容和所包含的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含义也与教育对象的认定、文化信仰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有一定关联。目前,美国基于学校的特殊体育教育被看作是一种职业推送服务,受到联邦和各州的法律保护,是特殊体育活动的主体。在我国,特殊体育主要是作为一门学科,属于教育的范畴,特殊教育和体育是其上位学科。可见,对于特殊体育的认识更多的是一门学科,其本质在于教育对象存在着不确定和动态性特征,以专门的特别的教育设计满足特殊需要群体的个性化需要。

国内学者对于特殊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说法有:“特殊体育是为各类有特殊身体需要的人群进行符合其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15]。卢元镇[16]认为,特殊体育就是残疾人体育,指在听力、视力、言语、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损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帮助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台湾学者指出,特殊体育是为所有身心障碍或病弱学生所设计的体育课程,通过这一课程,身心障碍或失能学生可以享受较高品质的运动或身体活动,进而促进身心方面的发展[17]。从上述特殊体育的定义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无论是一项体育活动、知识体系、课程,或是一门学科,都试图对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干预以达到康复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教育目的,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最大限度完善对身体缺陷功能的补偿和实现自我超越。然而,以上定义却未体现出特殊体育的本质属性即“特别设计的个性化教育”。对特殊体育的定义应从教育和文化两个范畴来认识,即既要重视教育对人的培养,又要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本研究参考借鉴杨文轩、陈琦在《体育原理》中对体育概念的定义方法,将特殊体育定义为:一门为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体育教育指导课程的学科。这里所强调的特殊体育的本质内涵:“个人发展”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心设计”指对常规体育教育的调整和改进,做出特别专门的设计。

第4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个性化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个性化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归纳、总结。指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的特性。明确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提出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并且重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探讨分析。经验总结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一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措施,对当今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提出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几点教学建议。

1、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其中”个性发展”中的n个性”,不是狭义上的心理层面的个性品质,而是指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有不同的阶段性,各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特征也不相同。同时每个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等因素在每个阶段也有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1.2 独特性

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性别、认知能力、性格类型、气质、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3 主体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创造性。在人类活动中,人们总对原有的认识、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创造性发展,其表现的内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真正当活动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4 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是个体创造力的行为过程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殊能力。心理学上,指出创造性活动中结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艺术等领域,而且也会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每个人的创造力是可测量和后天针对性培养提高的。具体表现在:求异性、联想性、发展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六方面。

2、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新兴的健身内容纳入了教学范围。学生在这些自己喜爱、热衷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体验,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会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受众个体思维丰富活跃起来。现在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老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体能与心理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

2.3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三大原则

个性化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巩固提高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主动性。然而,任何一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贯彻巩固提高教学原则的有力体现。

3、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激发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在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以有序的课堂和创设积极的竞争情境给每一个学生获得显示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并尝试将所学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习之中,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2 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3.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给予学生质疑教师权威的权利。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同时。我们教师不妨一试对课堂纪律实施”弹性”管理,张弛有度,多给学生自由展示及(分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尝试采用诙谐幽默、轻松活跃的教学风格带动调节课堂气氛。针对像体育课这样的显性学科,我们也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专项体育游戏贯穿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他们从”要他学”变”我要学”。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多些理解和宽容,多用鼓励法,少些斥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激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方法。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理解、宽容、尊重每位学生。在一个班中,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应用分组、分层教学。譬如在初、高中都有的跳箱、单杠等技巧类难度项目教学中,体重较大的胖学生和弹跳力协调较差的学生,首先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恐惧害怕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通过降低首次达成的指标要求及相关辅助器材运用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转贴于

3.3 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张扬中学生的个性

3.2.1 交还学习的自主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学练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一旦学生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学生就会主动树立学习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交流学习的经验,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个性特征。

3.3.2 拟订开放的教学目标。学生个体的性别、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且标的确定应该体现课程的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制定符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保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3注重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方法、标准的多样化。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逐渐发展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成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学练过程中的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反思与提高。往往这样可适应当今学生竞争好胜、自尊心强的心理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自我表现向上追求的原动力和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教学中采取的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措施对实现、达成体育课程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都是必要、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研究建议:

4.1 各中小学校积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理解、落实在学校教学中体育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内容。

4.2 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一线中学教师尽量做到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选用拓展类内容特别是新兴运动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的街舞、轮滑、攀岩;当下主流时尚的瑜迦、排舞项目。结合音乐、色彩等各社会流行元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

4.3 体育与健身课程达成目标的多元化及对中学生课程评价的综合化。

4.4 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培养,以便适应现代体育教学要求。

4.5 各区、县学校可依据自身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办学校兼管、运营的初、高中体育俱乐部;灵活运用学校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1,261—264.

[2]明睛.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3—56.

[3]樊向前.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实施方案[J].体育教学,2002,(4):12—14.

[4]邱来栋.体育运动个性化教学初探团,科教文汇,2007,(11).

[5]丁勇江,林宗德.体育教学应重视个性化发展[J].体育研究,2006,(3).

[6]诏林仙.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7]陈坚华,欧海燕.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6,(4).

[8]张海平.呼唤体育教学的“个性化”[J].体育师友,2005,(5).

第5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1]。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主要推动力,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到“三通两平台”工程,再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许多中小学的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硬件设施也相对有所改善,但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问题: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学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层面上,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②学科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不熟悉,导致信息化设备应用模式单一,客观上造成了设备的闲置或浪费。③缺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④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还很欠缺。[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研究中,研究学科多偏向于语数英等主科,而信息技术与体艺学科的有效融合研究较少;研究方向中注重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教学内容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比较单一;研究对象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却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研究。结合“明德惟馨,达士通人”的校训,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满足信息时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我校积极申报参与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课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中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研究确定了子课题“体艺学科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实验研究”。

二、课题关键词界定

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个性化学习的优势是可以使学习者自由安排时间,选择不同的资源来完成学习。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个性化学习研究的重点不是为每一个学习者定制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通过微视频和网络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创建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同样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学习体艺等知识的教师和家长。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狭义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对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资源平台和校园网等进行应用的技术。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微视频的形式,结合我校各科特色,丰富体艺学科个性化学习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有效融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体艺学科教学简单叠加,而是结合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特点进行无缝融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体艺学科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之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营造一种新型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进而增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和思路

(一)研究目标

1.提高体艺教师信息化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艺教学相融合,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能。在学科教学中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借助微课、微信、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促进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开发思维,增强创新能力。2.优化体艺学科及学科特色课程的教学资源,探究适合体艺学科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微视频等形式构建体艺资源共享平台,创设信息化、个性化的体艺学习平台,为鹤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别具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3.培训提高学生信息化技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相融合,开拓学生体艺学习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增强家长信息化意识,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并借助微信、邮箱等信息化手段,拓宽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和前后对比四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旨在构建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环境,提高师生及家长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为:在了解体艺学科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体艺学科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体艺资源共享平台,丰富、优化体艺教学资源,提高体艺课堂效率,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提高信息时代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体艺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熏陶和影响,真正培养信息化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详细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验数据及分析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验师生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进行了初步了解。我们发现,我校师生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师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了如指掌,处于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状态,学生对传统的体艺课程不重视,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我校片内有三个城中村,学生使用电脑进行自主学习的只占16.8%。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难点。为此,家社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讲座,或借助家长会、微信平台等,增强家长信息化意识,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课题研究中,体艺学科教师结合初步的调查分析和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了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初步提出了“CMM”(CloudMusicMode)五步音乐教学法、“3+2•2”和“微美微创意”三种符合音体美课堂的优化教学模式,将教学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借助微信群、鹤壁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鼓励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语数英学科和体艺学科,激励学生培养个人兴趣,均衡发展。在课题研究中,体艺学科教师将六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进行细化分工,共录制微课201节,录制手工、足球等特色课程12门,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生们的兴趣变得更加广泛,性格更加活泼开朗,知识面更加宽广。

五、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体艺学科有效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体艺学科有效融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并实践“CMM”五步音乐教学法、“3+2•2”和“微美微创意”三种符合音体美课堂的优化教学模式,并撰写相关论文。在音乐教学中的“CMM”教学模式,包括教师搜集制作视频素材—上传班级云盘或班级微信群—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学生小组合作互评—教师指导评价五个板块,借助云平台,实现了立体化教学。孙佩强老师运用该模式执教的《大树妈妈》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3+2•2”体育教学模式中的“3”指的是三看:一是在家提前看完整的动作视频;二是课堂上看教师或微视频,学习具体的分解动作;三是课后自我提升,看视频分解动作,巩固熟练,加强训练。“2•2”指的是两展示两交流:一是课堂上的小组内展示交流,相互指导纠错;二是集体展示交流,教师集体表扬做得好的,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指导纠正。郑涛老师利用此模式执教的《小篮球行进间运球》获得鹤壁市体育优质课一等奖。美术教学中的“微美微创意”教学模式巧妙发挥了微课的便利性,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微课,满足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体模式包括五步:欣赏激趣—微课解疑—个性微创意—展示评价—课下微交流。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利用该模式,宋攀攀老师执教的《左邻右舍》获部级优质课一等奖,孟洁老师执教的《绕绕涂涂》获市优质课一等奖。

(二)信息技术与每日大课间活动相结合

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分解讲授快乐足球操、文明礼仪操、眼保健操等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样既节约人力资源又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各项活动的内容,大大增加了大课间活动的趣味性和安全性。借助微视频指导训练的《快乐足球操》获得河南省“最美大课间”一等奖;大胆创新,将大型排练板块化,局部观看视频,分组学习排练的课间操展示节目《足球达人秀》获得区政府2万元奖金奖励。

(三)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艺特色课程相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学校体艺特色课程相结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搭建平台。例如:美术组教师结合学校美术社团特色课程,将美术教程进行了整合,分工制作手工、国画、沙瓶画等系列微课,将复杂的美术专业技巧转化为直观的微课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丰富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此外,美术组教师还利用网络,和学生一起进行沙瓶画、手工作品网上义卖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沙瓶画通过义卖等形式为失学儿童捐款,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郭丽芳老师执教的《我给瓶子穿新衣——沙瓶画的制作》在鹤壁市美术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执教的《环保新创意——沙瓶画的制作》在2016年实践教育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市一等奖,利用“微美微创意”教学模式设计的《环保新创意——淇河沙瓶画的制作》教学设计获省二等奖。

(四)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学校利用教师“培训日”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借助微视频,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系列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例如:在统计各班期末考试成绩时,教师发展中心采用了自动生成分数统计表,把具体的操作方法录制成微视频,将分数统计工作进行优化,提高了办公效率。

六、结束语

第6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一、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一)参与性与互动性

体育课程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所以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的把自己的个性展现在其中,发挥出自身的体育潜力。其次,体育教学拥有较强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谨慎、勇敢、团结、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参与各类的竞赛、运动、游戏等,学生能够充分在其中感受到成就与喜悦,即使是失败了,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的去改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让学生实现自我磨练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例如长跑坚持不下去,无法和学生达成合作模式等等,这些都属于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困难,而学生往往能够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去实现自我磨练,让意志变得更加坚定,形成努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品质。

二、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法

(一)深入观察学生的个性,加以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入观察学生的个性,并且加以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动能力等,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存在优势和劣势的,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的优势挖掘出来,多多鼓励、表扬学生,引?а?生向着自己的长处出发。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要改变以往老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去运动,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堂非常的痛苦,自己很不愿意去运动,所以教师要善于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中把自己的潜力都激发出来,并且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真实的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师生之间要构建平等的关系

因为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比较多,和普通的教育学科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要构建平等的关系,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投入到团体活动中去。师生之间共同克服困难、共同进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才愿意把自己真实的需求表达出来,从而不断的完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充分释放自己,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创造型思维模式。其次,教师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

(四)激发学生体育教学的兴趣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例如:在进行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时,不仅仅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在室外教学,通过室内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当前学校环境中,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堂教育的辅工作,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方便。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篮球大师乔丹魔术般的投篮,保罗或者纳什精彩的传球,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篮球大师们的篮球技巧,不仅能够让男性同学获得收益,对于女同学来说,也是一个难忘的体验。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多媒体设备,也没有关系,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专业的教学水平,亲自为学生进行优美的示范动作。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感染学生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篮球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自觉进入学习状态,获取相应的知识,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推动个性的发展。

(五)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指导者,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中,必须格外注重对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其表现,做出相应的回应。对其表现,进行适当的鼓励。这样做对于其信心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

例如:在排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其在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让其通过自身的学习,培养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身的信心,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其中,提升自身水平,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

(六)游戏式教学方式的应用

游戏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通过某种特定规则,一种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

初中阶段,学生自身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游戏存在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和好胜心理,他们对游戏这种教学模式具备较强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游戏式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是一个良好的体育知识教学的机会和素材。

第7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第8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

升级优化基础设施。福田教科院附小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构创新教学空间。重构后的福田教科院附小具有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

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多位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沿的专家为全校教师量身定制项目化及学科融合课程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重塑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深圳教育以教育部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刘锐娟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使教与学变得多元化,并且可进行低成本、高效能的个性化定制,帮助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策略。2021年,福田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时,福田教科院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学校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智能体育守护生命本色。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2021年12月,刘锐娟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学校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刘锐娟在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对潜在的运动风险进行实时的评估与预警,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多样态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是在线教学求质量,创新课堂新生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泛在学习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供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泛在化学习发展。项目化混合式研究团队结合学段特点、学校校情,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评价改革作为抓手,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在校内进行探索实验。

多元评价,看见动态成长

第9篇:体育学科的个性化教育范文

个性化教育就是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因材施教,更加关注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和特长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特色化。

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从理念、途径、教师、学生、课程、评价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全力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

一、把握教育本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教育使人社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人类初期的集中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教育,使人的道德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也就是人的社会化。工业革命以后,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学校迅速壮大,教育平民化,教育内容除了人文内容,更多的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是人的智能化。随着17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个性解放、人身自由、人格独立成为人们的理想要求,教育也逐步为人的自我发展提供服务,教育的本质增加了新的属性――个性化。

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是教育本质在国家政策中的具体体现。

二、学校要创造多种平台,拓宽个性化教育途径

“每个孩子都是富贵的种子,他将要成为一棵什么样的树,我们有时并不知道。只有当他自由生长时,他才能长成他自己的样子。”要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需要学校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潜能发展、创新力发展创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广阔的平台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1.文化平台。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课程是学校传承文化的主渠道。学校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世界的、民族的、地方的、古代的、现代的都应体现。课程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文化传播,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教材那点有限的知识。

2.艺术平台。艺术是人类两大创造性活动之一。艺术强调主观感受,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艺术教育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上好每节艺术课,开展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艺术教育活动。

3.科技平台。科学也是人类两大创造活动之一,与艺术一起构成了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证,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有着非凡的想象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学校要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上好科学课,各学科有机渗透科技教育,配备好必要的科学实验室和各类科技活动室,为探索实验提供平台;要广泛开展科技课外活动和竞赛活动;把科技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科技,在生活中学习科技。

4.体育平台。身体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在古希腊,采用“体德智”的教育排列顺序。可是近年来学生体质体能都在下降,必须高度重视,全力扭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学校要按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坚持上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勇敢精神和顽强意志。要认真做好学生体质检测工作,保障学生体质健康。

5.社会生活平台。当代的教育模式容易隔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以弥补,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活、关心社会生活、热爱社会生活,学校要与周围的社区、军营、商场、农场、工厂、博物馆和书店等建立关系,确定若干个“社会生活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6.大自然平台。“未亲近泥土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远离大自然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亲近大自然,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身体、锤炼性格;亲近大自然,可以培养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可以真切认识到自然与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人生的奥秘。学校要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学习和农村生活锻炼;要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踏青”、“登高”等活动;要组织学生远足活动,到大自然采集标本、摄影绘画等。倡导家庭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游览名山大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