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智能时代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时代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时代概念

第1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中离不开信息,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样也需要收集、存储、传输信息,信息不但能够改变人类文明,也能够改变世界。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改变,智能信息处理主要就是依据非线性系统、不确定现象的方式来模仿生物行为的基础上构建的信息处理技术。

 

1 智能信息处理中概念图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渐提高网络信息量,处理信息的时候需要更高的要求,以此形成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自动检索信息,并且深层次处理信息的技术。一般来说这种技术能够自动科学的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对其进行翻译。语义信息处理技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实现智能化,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不同语境中汉语出现多种解释,想要实现智能化不只是汉字简单应用的问题,智能设备需要能够分析人们的语言,并且能够及时反映人类语言,此时需要设备能够掌握中国语言的技巧。目前发展中智能设备不能对人类语言进行充分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办法,所以在设备中植入语言技巧是有效的方式,此时智能设备能够了解人类语言,同时也能够及时回应相关问题。概念图是知识表示方法中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所以,相关专家和学者需要注重研究概念图,全面提高信息智能化处理的能力,促进信息处理技术的全面发展。概念图主要包括连线和节点两部分,连线体现不同改变的关系,节点体现相关概念,不同概念之间具备不相同的关系,不同几何图形能够表示不同关系,利用箭头来联系关系和概念,图1是具体分析情况。

 

主要表示的就是A boy Peter is reading book cerafully。这种表达方式具备一定优势,方便操作,容易理解,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语义,完全体现概念图的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能够进行简化知识、扩充知识、复制等操作。

 

2 概念图的智能答疑系统

 

概念图智能信息处理方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应用,此时需要依据专门的检验系统来对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验证。系统实际上是有机结合两种技术的CGQAS系统,包括JSP和C++,概念图智能处理系统包括问题理解系统/信息检索系统/解答系统等三大部分。在机械设备中人们需要详细的输入问题,然后统一归纳于不同问题,以便于能够获得正确答案。系统运行基本流程为:

 

(1)用户把问题输入到系统界面中,然后依据IR-Lab语言技术平台来预处理问题,自动切分语句,同时也能够分析句法和标注词性。

 

(2)依据句法关系、知网Howent以及概念图关系的规则来修正句法结果。

 

(3)对用户问题中的概念关系以及概念进行提取。

 

(4)利用概念图方式来构建概念关系,并且在概念图库中合理存储数据信息。

 

(5)对上述步骤中的概念进行保存,并且及时提交到搜索引擎,对网页进行合理下载,最后在概念图库中存入概念关系和概念图。

 

(6)实际操作中匹配资源概念以及查询概念图,然后通过查询结果来排序处理资源文档,最后为用户提交查询的结果。

 

概念图智能答疑系统一般主要包括F-measure、召回率(Reeall)、准确度(precision)三个评价结果的指标。基本计算公式为,准确度等于系统回答正确的问题数和系统可以回答问题数的比值,召回率实际上就是系统可以回答问题数比上总问题数。也就是Fβ=(β2+1)×P×R/(R×P×β2),一般情况β2为1,召回率和准确度的平均调和数就是F-measure,F-measure=R×P×2/(P+R),基于此实际分析过程中合理选择480个语句,并且对其进行八种分类,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概念图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回答地点、人物等相关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存在固定答案,因此具备比较高的正确率,但是系统在回答其他方面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大差距,此时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不断创新信息处理技术,以便于能够保障能够及时改进以往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提高概念图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结束语

 

综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处理技术中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是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来对信息实施智能化处理是应用范围较广泛的一种技术。

第2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新技术

1 概述

建筑从最初只是用于遮阳避雨和防风御寒的场所,发展到具有艺术性和多功能性的建筑,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和今天的智能建筑,这都是时代赋予建筑的烙印,也是不同时代科技水平的反映,并且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更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智能建筑也将采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特性让智能建筑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各国、各行业和研究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有对智能建筑的不同定义。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即智能建筑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工程领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与充实。

绿色建筑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都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其他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绿色建筑是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智能建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用智能系统控制建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与自然结合的建筑自控,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智能化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节约能源、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正向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国内有时把智能建筑定义成弱电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其实智能建筑就是一个实现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而要完成绿色建筑的总目标,必须要依靠以智能建筑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建筑设备等楼宇控制的相关技术。没有相关的支撑技术,绿色建筑的许多功能就实现不了。从这个意义来看,智能建筑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面,同时具有与人和自然高度和谐、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是更注重经济效益、安全、环保和人文关怀的、并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技术的绿色建筑。

2 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1 智能建筑是以绿色为目的、方向和总纲。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绿色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纲。这就要求在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的概念,必须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并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力。

2.2 智能是绿色建筑的手段、措施和技术。智能是为了帮助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以达到节约、环保、生态的要求。例如可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可以实现对气、水、声、光环境的有效调控;可以对各类污染物进行智能化检测与报警;可以对火灾、安全进行技术防范;同时,可以提供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给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要达到的目标,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是对现代建筑两个不同方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应该将智能与绿色和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在安全舒适、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的追求。从长期发展来看,既可以满足以人为本,解决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需要,又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了传统建筑的建设。应该把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只有坚持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才可能真正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革命的创新,在建筑中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更高新的后工业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技术等,特别是应该将多种智能、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新型能源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建筑—智能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喻李葵. 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唐红.基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5)

[3]符长青.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2,(7)

第3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券商研报狂推+资金认可=超强爆发”成为最近以来流行的模式炒作,窄带物联网产业链成为券商抱团炒作的又一个佳作。

NB-IOT横空出世,引爆窄带物联网投资热。首先,从事件驱动因素分析,物联网标准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正式获得国际组织3GPP批准,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三大运营商关于物联网将是运营商转型发力的重中之重观点,为物联网产业链概念股爆发埋下伏笔。第二,据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是电信业务收入的2倍以上,未来5年复合增速22%,为物联网产业链爆发带来春风。第三,国泰君安、安信、招商等十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抱团力推物联网产业,强调物联网是信息时代下一浪潮,中国必然是全球第一大物联网市场,成为物联网产业链爆发的导火索。

回顾本周中小创市场,主力机构以上游产业链的“硬件+数据入口类”为进攻突破口,拉高建仓窄带物联网产业链概念股。笔者将其分为三大进攻梯队:第一梯队是NB-IOT上游产业链,其核心是四表合一概念股。本周市场以三川智慧(与华为合作智能水表)、金卡股份(智能煤气表)、汇中股份(热能表)、安控股份(油表)为四大天王的物联网龙头军团,以宜通世纪为代表的物联网平台运营商概念股,率领着以新天科技、炬华科技、科陆电子为代表的物联网仪表概念股,以汉威电子、苏州固锝为代表的传感器概念股掀起涨停浪潮,成为物联网产业链投资热潮最前沿的精英团队。第二梯队是物联网应用产业链,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众多领域。本周的领涨代表品种为:以延华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医疗概念股,以和晶科技为代表的智能家居概念股,以迪威视讯、榕基软件为代表的智能安防概念股,以安居宝为代表的智慧城市概念股,以雪迪龙为代表的智慧环境概念股,以东土科技为代表的工业互联概念股。第三梯队是通讯产业链,主要是以邦讯技术、通鼎互联、奥维通信、三元达等4G通讯产业概念股,受益窄带物联网产业技术革命带来新的投资机遇。综述,笔者认为四表合一是窄带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应用是增值,看好物联网仪表概念股中长线走牛。

彩虹精化接力爱康科技。次新中报高送转将成牛股主战场。随着半年报即将到来,中报高送转投资主线初露牛股锋芒,彩虹精化、爱康科技、吴通通讯(停牌中)成为中报10转增30股三剑客,与众多的次新+中报高送转概念股一起,必将带动高送转概念股中线走牛。笔者从两个思路看高送转投资主线:(一)次新中报高送转概念股。首先是已公布高送转意向的次新股,目前只有四通新材(停牌)10转增20股一家,对此类股操作的策略只有短线第一时间追买、中线养牛的投资策略;第二是掘金高送转潜力的次新股,比如苏州设计、建艺集团、凯龙股份、海顺新材、新易盛、川金诺等高送转潜力股,对此类股票目前只有采取低吸埋伏的投资策略,相信中奖的概率极大。(二)非次新的高送转概念股。采取公布意向后第一时间追买,逢高获利卖出的短线投资策略,比如本周的彩虹精化、和而泰、海伦哲等。

展望后市,建议投资者紧盯中报高送转、物联网这两大投资主线,对具有中报高送转+物联网双重题材标的尤其重仓操作,只要坚持逢低大胆建仓、中线持有投资策略,一定会共享夏季行情牛股风采。

第4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产品;工业设计;设计思维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2832(2016)04-0104-03

一、物联网时代到来

我们曾幻想过出门前雨伞会告诉你今天下雨,开车时车载导航会为你自动避开拥堵的道路,睡觉时房间的灯光随着时间缓缓熄灭,这种种的未来生活情景,在无线网络系统、信息技术、云计算以及传感器技术等发展迅猛的今天,物联网让这些不在是幻想,它将软件、硬件和数据结合到一起,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设备和我们实时的行动或身体状况形成一个网络,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

物联网被称作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通信产业的第三次浪潮(web3.0)。在web1.0时代,人们使用计算机作为互联网终端,实现人机交互;web2.0通过互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丰富多样,信息的交互和传递超越了人机界面交互;到了物联网时代,除了人与计算机以外,所有具有感知能力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一个网络的节点或终端。互联网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和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丰富了互联网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Labs)提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技术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9年2月24日2009IBM论坛上,IBM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在这一策略中物联网是这样被定义的:把感应器嵌入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使它们结成网络,并普遍连接,即是物联网。简单来说,物联网使我们和物品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世界里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其目标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展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

(二)物联网时代智能产品的特点

相比于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物联网的价值凸显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现在出现的一些的智能设备已不再是简单的“连接”,而是在互联网作为网络架构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决定去感知信息源、预测信息的流向、以及如何做出反应和协作。接下来在以往互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物联网智能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物”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1.可识别化

如同人在社会中存在,为了方便管理,将每个人数据化,采用身份证编码来识别每个人。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物品也同样可以被编码。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的网络技术层级分为以下三级:一是传感网络,二是传输网络,三是应用网络。其中的传感网络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作为物体被识别的基础。为了让所有与网络连接的物品方便识别管理和提取数据,RFID电子标签技术就成为了物品的“身份证”。比如,在食品卫生领域,将放养的羊群中每一只样都贴上一个二维码标签,这个标签所包含的是这只羊的产地、质量等并被录入系统,当这只羊被宰杀后,每一部分出售的肉都会贴上同样的二维码,羊肉被贩卖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系统中查找到信息,做到真正的来有源头,去有追溯,从而更有效地保障肉类食品安全;在公共交通领域,智能手机上交通系统软件会获取每辆车辆的位置信息,发送我们的位置信息以及速度,然后结合实时交通信息为我们提供最佳路线;在智能家居领域,家中只有可以连入网络的电器都可以被智能控制器所感知,在这个智能终端上操作就可以直接控制电灯、自动窗帘、风扇、音箱、车库大门等一切家用通电设备和系统。物联网让所有物品都能被感知和识别,他们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巨大的数据蕴含了对社会生活、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宝贵的信息。

2.系统化

相比于互联网时代,产品和人、人和网络、网络和产品之间单一的连接,物联网的出现,让许多设备都有机地组合到了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统一的系统,产品在这个系统中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例如,常规的智能冰箱可以通过用户的设置自动调节温度,但是物联网要求智能冰箱作为一个食物的管理终端,如海尔的物联网冰箱,可以通过用手机上安装的软件扫描食物的条形码,当食物接近保鲜期时提醒用户,还可以在食物短缺时自动推送购物网站的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物联网实现了从冰箱内食物到与购物网站,再到与用户之间的多方面沟通。

物联网时代的产品被赋予了更高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交互的能力,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从人与物品直接接触,衍生为由物品代替人与其他物品进行交互。在整个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使得人可以解放更多的劳动力来专注于其他方面。在物联网构建的系统中,每个产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或终端。

3.智慧化

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以前,我们所说的智能产品是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的结晶,通过植入的芯片,让产品可以通过人的控制表现出之前设置好的某种功能。有人将物联网时代的产品重新定义为“智慧型产品”,智慧型产品中的“智慧”解释为从感觉到记忆再到思维这一过程,所以智慧型产品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根据不同情况判断如何处理事件的能力。

简单来说,物联网时代产品的智慧化具体体现在物体的自我学习能力。如同智能硬件公司Nest生产的温控器,它可以收集用户的生活轨迹,如运动情况、体温、甚至可以捕捉情绪波动和压力等脑波,从而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来调节室温,当你工作时,将温度降低,让你保持清醒;当雨雪天气室温降低,它也会自动的升高室温。

通过这些物联网的应用案例,可以对物联网有更直观的理解,在过去我们需要和设备有所接触才能实现交互,而物联网就像一个隐形的开关,当我们产生某种行为时,就触动了这个开关,甚至不需要和物体接触,就能使物体实现某种功能,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也就是“能够学习和适应用户行为的物体”。

二、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的“智商”层级

相比于互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和服务,物联网的实现有赖于物体间信息的发出和接收,现在市场上的物联网智能设备层出不穷,总结这些产品发出和接受信息的范围,以及自主感知、预测、反应和协作的实现程度,可以用“智商”这一概念来划分智能产品感知和处理信息、以及做出反馈的水平。(图1)

对于常规产品来说,其服务的对象始终都是人,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从解决问题出发,立足于产品的使用环境以及与用户之间关系,利用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来实现设计目标。在物联网的背景下,设计师在面对智能产品设计时,首先应该确立解决方案的问题所在层级,其次针对不同的问题层级选取相应智商水平的产品类型,再系统的考虑产品与用户及使用环境的关系,才能将产品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接下来就讨论在物联网的背景下,面对智能产品设计时如何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和策略制定。

(一)平常智商产品

“平常智商”是指这一类产品的工作核心以感知为中心,通常是以某一个体或行为为感知对象,当周围环境或使用者的行为发生变化,就好像触发了一个隐形的开关,产品就会对这个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产品连接,进行“隔空对话”。如现在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智能家居就是此类产品的代表,智能烤箱可以通过wifi与手机相连,用户可以在下班路上远程控制烤箱开关以及温度,烤箱也可以感知内部温度变化,从而自行预热和保温;飞利浦、LG等品牌推出的智能灯泡同样代表了非常直观的物联网体验,通过在手机安装程序,我们可以随心开关灯、改变亮度和颜色,还能够实现让灯光伴随音乐旋律舞动,活跃居室的氛围。还有一类产品可以感知到处于同一网络中的其他产品,与之进行点对点的交流。Good Night Lamp由一盏大灯和一盏小灯组成的灯具,小灯可以感知大灯的变化,如果放在小朋友房间的大灯被关闭,那么另一盏父母房间的小灯也随之熄灭,这样父母就知道孩子睡了,这类产品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设计师在面对这类只需具备基本感知力、不需要调动其收集大量数据的“平常智商”产品时,需要全面考虑在产品所处的系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用户行为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因素,产品应在感知不同信息时做出何种的反馈,充分挖掘智能产品的感知和反馈能力的无限可能,为消费者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超常智商产品

“超常智商”指的是拥有明显的自我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的产品。相比于前者在了解用户行为方面的表现明显更突出,甚至可以同时处理感知到的多种信息,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种表现类似于我们使用浏览器时会觉得它的智力水平明显高于人类,这并不是全靠软件工程师或设计师的功劳,而是通过收集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的行为及智能硬件工作时产生的大数据,结合实时高速的处理这些数据得到的结果,是汇集了智能硬件记忆学习和大数据处理的共同智慧。对于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来说,具备这种共同智慧的表现之一是自我学习能力。还是以Nest为例,在最开始的一周,Nest需要手动调整,一个人每天可能需要设置四次:起床,上班,下班,睡觉。但此后Nest就会利用自身算法,对用户的每次手动调整进行记忆和学习,它将了解和记录用户的日常作息习惯和温度喜好自行帮助用户控制空调温度,nest具备在感知力基础上,发展了自我学习力,对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做加工,在预测到某种行为时,自动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类产品具有自主规划和决策的智慧,如芬兰一家科技公司研制的可以提高回收垃圾效率、节约城市公共资源的智能城市垃圾箱Enevo One Collect。这款垃圾桶内置的传感器可以检测桶内垃圾的高度,当垃圾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提示环卫人员垃圾箱已满,这时环卫人员可以通过专用软件查看区域内所有垃圾桶内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当环卫车辆出发时,系统会自动规划好垃圾回收的最优路径,快速略过那些还有足够空间的垃圾桶。这一应用经专业机构统计可以解决近20%-40%的运营成本。

所以,当设计师在处理具备自我学习和自主规划能力的产品时,例如智能健康、智能服务类的产品,需要打破产品本身具有功能的局限,充分利用物联网全面深入的感知记忆能力和实时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立足于挖掘整体系统中产品输入和输出信息的潜能,让产品更好的理解用户的行为意图,提供更智慧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三)超级智商产品

“超级智商”指的是智能产品在具备接受和处理其所在系统产生的大数据基础上,可以与其他系统的产品进行大数据的交换,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不同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协同运算分析,从而让这些数据产生新的应用。物联网构筑了物与物交流的桥梁,通过把分散运输在这些桥梁上的数据资源化零为整,才能体现物联网的终极价值。虽然现在面临着数据孤岛的问题,即很多潜在的大数据被掩埋在各类企业的数据库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进行大胆设想。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智能城市垃圾桶的案例中,如果某一区域的所有垃圾桶可以将内部产生的数据收集起来,如垃圾的回收频率、垃圾品类占比,就可以分析出附近居民的消费水平、购物能力以及饮食偏好等。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好的营销数据,当考虑在这附近建造一个购物中心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一类型数据不同时期变化,得到区域内的需求比重和趋势、产品品类的市场受欢迎程度、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等,最终应用于商场的品牌引入和产品销售策略的调整。

这类拥有极超常智商的智能产品所处的角色已然从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一个节点或终端上升到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当设计师希望将设计对象定义为物联网中的信息节点去思考设计策略时,如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解决方案,就要充分考虑把服务系统中的每一个可以触及的环节协同起来,这些环节是否可以进行信息和数据的共享,用智慧服务设计理念为使用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体验,从更有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具有极超常智商的物联网产品可以将一定区域内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一幅完整的宏观信息图,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数据众包推动社会监管进程,可能会赋予公众一种责任的力量,并将公民的执行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5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关键词:智能银行;互联网+;发展;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十”在推动社会各项改革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互联网+”的未来社会发展规划蓝图,为包括银行金融业在内的多个传统行业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对于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革新的开端,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银行服务,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银行”,是银行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银行”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概念,主要针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智能化时代里客户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为客户打造的开放性通道。具体而言,“智能银行”概念的产生是金融创新和互联网科技的相结合,银行通过为客户开设智能化的交易服务流程,将传统的有时间、空间及服务人数限制的银行服务延展至全天候、无空间界限以及随心所欲的全新服务方式,通过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优化银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银行业务效率,最大限度地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二、智能银行的优势和价值

1.智能银行的优势

在当今社会里,网络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推广,让不少生活服务逐渐能通过网络及手机应用进行办理,为各类服务效率的提高创设了更好的基础和平台。智能银行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通过无时间、空间和地域局限的网络科技,让银行服务突破传统服务的约束,让客户服务能得到更快速、及时和合理的处理。其次,对于银行而言,智能银行的推广一方面能让银行内部的机构设置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尤其在营业网点的设置方面,智能银行能减少客流量、网点成本对选址的限制,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务最大的优势是减少了银行投入在柜台的人力资源,通过自助设备、网银应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务,让银行能将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

2.智能银行的价值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正从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进行渗透和改变,这对于属于传统行业的银行金融业而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智能银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针对银行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互联网+”转变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金融业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场的变化、客户群体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内竞争的加剧等让各大银行都面临着转型时期的巨大挑战。[2]因此,智能银行的价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现迎合了市场和客户对业务办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进行全面的技术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银行的应用和推广,推动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是银行在转型时期的改革和创新的动力。

三、发展智能银行的约束和障碍

1.网络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银行是对于互联网科技及电子技术的全面依赖,互联网的开放性既是智能银行搭建的架构基础,但同时也是风险来源。银行业务内容包含了银行、机构、客户的机密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发极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在当前技术应用尚未成熟稳定的探索时期,智能银行的全面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

2.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智能银行依赖于设备基础设施、终端设备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构建,此外,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统、信用评价系统、认证设备等各方面体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让智能银行真正安全、有序地运作。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应的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应有的发展基础和规模。

四、发展智能银行的对策

1.将智能银行的发展纳入银行战略规划中

智能银行是当前传统银行业转型发展的集中态势,要真正发展起智能银行,必须将智能银行纳入到银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中,重视智能银行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利用智能银行最大程度上优化当前业务办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动银行现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设,为智能银行全面提升银行服务质量做好基础性铺垫。

2.加强传统渠道与智能银行的融合

从智能银行的初步规划来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银行代替一部分传统以人工处理的服务项目,而从智能银行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传统渠道与“互联网+”渠道的联合和互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正是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通过渠道的整合为银行多渠道业务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实现的模式。例如利用营业网点的传统渠道,有针对性地将客户逐步引流,结合客户转账、交易、购买金融产品、投资等不同的渠道,推广智能银行的应用,并通过智能银行的信息智能化,为银行服务客户的重新定位和产品推广进行更精准的调整。

3.不断优化完善智能银行的业务流程

智能银行的关键在于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设计、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设计都是必要。首先应当理清智能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人工服务,需要在智能银行中实现人机交互的完整交流,继而在合理、流畅的流程中让客户获得最优的体验。因此,在智能银行的发展和应用中,需要一直根据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户的需求,继而进行不断的调整,同时根据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如业务等待、业务出错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指引,使智能银行与客户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银行创新转型

推广智能银行的根本在于对银行服务的改革、创新和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中,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因此,银行要明确智能银行建设的目标始终是服务客户,优化银行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推进银行技术层面上的不断升级,转变经营模式,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总的来说,智能银行的建设、应用和发展是信息时代下的银行业趋势,如何克服当前建设智能银行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利用智能银行的优势来推动银行转型升级的革新,是当前银行发展的关键。

第6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李氏段子集锦

先来感受一下李氏段子,或犀利,或幽默,或呆萌,那个快人快语的李书福又回来了。

在我看来,一场新的造车运动正在中国如同发烧般地蔓延。今年政府提出“互联网+”概念后,整个中国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汽车”也成了最热闹的话题之一。

宣称要造汽车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大家都说要造汽车,而且不造普通的汽车了,都要造最新技术的互联网汽车。有些企业有了一个概念,就以为自己是苹果公司了,马上就找富士康给我造车吧。

我担忧的是,我们中国企业通常就是这么一窝蜂,像一样就这么一窝蜂,有一些善于炒作,这种炒作可以在混乱当中窃取一些利益,真正投入创新的现在看来不是很多。

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谷歌、特斯拉、苹果、沃尔沃这四家可能是未来互联网汽车的领导者。

XC90在各个第一名里面再来评比,它又是第一名,这叫什么呢?王中之王,强中之强,胜中之胜,美中之美,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

各位啊,你们要真心地鼓掌,因为这是中国企业治理下的一个瑞典品牌所作出的一个奇迹,我是非常骄傲的。

说好的20分钟,我可能已经超了(此时已讲了45分钟)。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祝大家更加安全,谢谢!

“祝大家更加安全!”我去!舒服哥开创了祝福用语的全新境界。

原定20分钟,实际用时47分钟的演讲中,李书福用几分钟陈述了国际国内形式、行业现象,就迅速转入正题:沃尔沃XC90,沃尔沃XC90,沃尔沃XC90――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粗略估计,李书福演讲中听众笑、鼓掌次数比其他演讲嘉宾加起来还多,毫无悬念勇夺2015创新者相声大赛一等奖!

思考与担忧

令人捧腹之外,李书福表达了一个传统汽车人在当前行业剧烈变化中的思考和担忧:思考的是汽车业该如何顺应互联网潮流、打造智能汽车,担忧的是“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玩概念、式制造泡沫的顺风车。

在李书福看来,互联网汽车不是简单地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更不是搞搞电子商务,其前提是智能安全和完全电动化,目标是完全自动驾驶和高度人工智能。

未来互联网汽车有四个基本构成元素:

1.智能自由移动:互联网汽车应该实现汽车的基本诉求,即满足人们便捷地从A点移动到B点的安全交通需求,而且是安全地从A点到B点。

2.智能主动安全:汽车安全从1.0被机械时代和2.0电子时代,已经进入智能3.0时代,通过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交通事故。

3.V2X: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必须实现了车与人(包括驾驶员和行人)、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通讯连接。

4.完全自动驾驶与自动泊车:互联智能汽车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解放人类在汽车中的宝贵时光, 把自由和乐趣归还给人类。

第7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随着微型化移动计算设备的大量出现,智能可穿戴产品代表一种个人物品“随身化”含义与模式出现,成为新型个人数字移动系统。目前,将设计学应用到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比较少,很多用户体验问题及设计缺陷不断出现。因此,开展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方法理论研究对指导智能可穿戴的产品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主要探讨如何将用户体验的调查研究成果在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中应用,并在实际的设计流程中检验的问题。首先要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出现做理论铺垫及现状分析,其次探讨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帮助指导研究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产品 用户体验 设计方法

1.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概念及特性

可穿戴产品是一类具有交互持续性的“随身化”数字产品,可被人穿戴和控制。它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人机合一”的协同状态,促使“人”“机”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可穿戴产品从概念、人机关系、交互方式、功能、应用领域以及设计和开发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移动产品的范畴,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模式。例如:2012年4月Google公司的一款VR技术的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它不仅可以用语音来控制视频通话、照片拍摄,以及方向定位,同时还实现连接移动网络、接收电子邮件和处理文字图片信息等技术功能,如图1所示。

可穿戴计算技术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追求“人机合一”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新技术,在人需要信息辅助的任何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属于前沿技术的可穿戴计算技术对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对其含义尚且没有全面客观的界定,这也预示了可穿戴产品的多样化属性。为此,很多专家学者对可穿戴计算含义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例如: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可穿戴计算机的创始人史蒂夫.曼恩提出可穿戴计算技术是一类属于用户个人空间的计算机系统,它被用户持续控制,并与用户有持续的交互过程,即“Always on and always accessible”。重庆大学的陈东义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基本属性特征概括为移动性(Mobility)、可穿戴性(Weatable)、解放双手或单手操作(Hands free or one handed operation)、时间持续性(constancy)、空间私密性或可隐蔽性(1nvisible)、多样性(variety)。具体分析为:移动性是可穿戴产品的基本属性,它也属于智能移动设备的一种属性,并且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演化,可时刻跟随用户的行动方位移动;可穿戴性是其的特殊属性,表现为人机关系在产品设计上的质变,产品具有了与人更加和谐而紧密的交互关系,像普通衣物般伴随着用户;解放双手是产品可穿戴性的体验,而单手操作则是出于对特殊使用情境的考虑,可见,可穿戴智能产品更适应多样的使用情境;时间持续性是可穿戴产品的移动性和可穿戴性的综合表现,体现了人机关系的不间断性;空间私密性体现了可穿戴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的紧密性及隐蔽性,开始适应更多复杂的使用场景,一些可穿戴产品已经可以取代一些衣物及饰品,使其像衣物般便于控制;多样性体现在可穿戴产品潜在的多样化趋势。目前,智能可穿戴产品功能分为:健康运动监测、多功能交叉、信息咨询等,依照产品外形,智能可穿戴产品已经以包括眼镜、手环、手表、鞋子、挂件、衣物、背包等多种类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人-机”关系的转化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界定为社会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包括饮食、衣着、运动、作息、交流、嗜好等生活习惯。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不仅引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更改变了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的需求理念也开始转向“体验”需求,智能可穿戴产品是这一理念的产物,它的出现也将同时促使“人-机”关系发生巨大转变。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扩大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现实社会人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暗示了一种更为合理、更为灵活自由的产品形式来满足人性化交往方式的需求,产品随身化的概念就是这种需求的产物。

3.用户体验理论研究

“体验”来自于用户的认知和感受,用户体验概念的出现最初来自于“可用性”研究中。可用性研究是产品设计中对用户需求探索的重要阶段,但伴随人们需求层次的增高,用户体验研究开始变得比“可用性”研究更具有理论研究意义。用户体验是用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反应,理解用户体验概念首先要了解的是用户观察产品的角度及完成体验的过程,了解用户用来表达认知、情感等体验的方式,而目标就是用户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出的具体说明。

用户体验关心的是用户从自己的角度如何体验交互式产品,其目标是对用户体验质量所做的明确说明(如富有美感、令人舒畅等)。在产品经济时期,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生理需求,设计者更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可用性;在产品服务时期,满足感与安全感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当进入了产品体验时期,用户的体验需求上升为愉悦感和尊重感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追求使用产品的情感增值体验。这种需求在马斯诺金字塔中表现为最高层的“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满足的心理和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满足的心理和愉悦的情绪就是设计者需要追求的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

4.用户研究

“人”是用户体验研究的核心,故用户研究是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研究的基础。用户研究首先要采用定量、定性的人种志研究方法收集有效的用户信息。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任务分析法、情境观察法等。依据用户的需求可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分为两类:过程为主的用户(process oriented end user)和结果为主的用户(result oriented end user)。过程为主的用户追求的目标是体验过程中感官与认知的享受,例如:玩游戏者,他们享受的是虚拟游戏场景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方面的冲击与刺激,他们将自己置身于这种竞技或探索的过程中来实现心理的满足。结果为主的用户重视的不是体验过程,他们需要简洁、明确、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得到精确的结果。对于结果为主的用户,设计者应重点要设计合理的产品任务系统流程,最大程度符合人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及认知过程。从人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解读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分为:认知、感官及情感体验,如图2所示。Robert Rubinoff经过量化模型的方法研究,将产品用户体验信息分为:感官体验、界面信息体验、可用性体验和情感增值体验,如图3所示。设计者可以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研究中收集到的体验信息从这四个方面的体验分支出发理解用户体验,可以更系统地完成用户体验研究,揭示用户目标,把握用户的体验质量。

5.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展开用户体验研究前需要通过用户研究过程收集有效而全面的用户群体信息,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将用户界定为初级、中级及专家用户。通过对中级用户及专家用户的深层研究得出目标用户群体,并分析目标用户使用情境、使用行为及使用习惯,得到用户需求目标,为用户体验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在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不只是人与物本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还受到环境中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看,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的研究不仅需要从人机关系出发,关注“人”与“物”两个因素,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综合三个组成部分才能全面地理解用户体验,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办公环境、休闲环境、公共环境、文化环境等一切人机交互发生的情境,如图4所示。对每一类因素的分析,需要创建一系列词语或者短语的描述来细分影响因素,从而创建更加具体的用户体验。

为创建满足多数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需要结合用户使用情境分析及用户使用心理模型研究,创建人物角色模型。人物角色并不是真实的人,但他们是基于我们观察到的那些真实人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真实的人,是在人种学调查收集到的实际用户的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对人物角色的定义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精确度量的标准,更应该把看作是一种可视化的用来支撑设计和决策的衡量工具。一个系统化的用户体验要素框架是为了构建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模型,因此,得出的主要的体验要素需要被分解成多个体验行为的子集,并需要进一步细分出用户使用智能可穿戴产品时为完成操作而做的一系列动作、行为。用户模型的构建用来帮助研究者明确用户使用目标,把握关键使用流程及关键任务,以此确定用户的主要需求。

在明确了用户需求定位后,需要展开用户情境研究,构建用户的使用场景,采用绘制故事板的形式描述出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将收集的反馈信息统计为相关的图表来确定关键的任务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将采用问卷调查、亲和图、用户深入访谈、故事板等方法。要做到总体上把握整个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任务,建立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模型,需要将得出的主要的体验要素分解为多个体验行为的子集,这样做是为了将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为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完成操作的一些细节动作、行为。在综合了用户体验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任务流程图,从而指导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流程。

第8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在我国的科技发展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动力。伴随着科技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在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尝试性应用,通过实践应用表明,人工智能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推动作用。本文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运用和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对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

【关键词】

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

引言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已经开始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实现了生产和服务领域的革新和进步,对我国整体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人工智能简介

1.1概念

人工智能是在近些年逐步兴起和开始被大家熟知的技术名词,人工智能主要应用在人工模拟操控以及实现人的智能性扩展和延伸,人工智能综合了相关领域的智能性技术、智能操作方法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类应用科学。属于一门独立的新型技术学科。人工智能主要的应用载体为计算机,通过技术研究尝试实现计算机实体发挥出人的智能,实现对人的智能性模拟应用,智能性延伸和扩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寻求高应用技能的计算机,通过科学的设计和新型的建造方式实现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高智能水平发挥。人工智能的概念是以人类智能为参考的,主要的应用方法是利用人工技术,通过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开发和引入,综合性研究的科学载体。近些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更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计算机的实际应用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实际的资源存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实际的网络技术普及促使电子类产品价格不断下降,许多人工无法短时间内快速完成的任务通过计算机已经可以轻松搞定,人工智能也由此拥有了更多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基础。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了智能化的接口设计、智能化的数据搜索以及智能化的主体系统研究[1]。

1.2接口技术研究

为了实现更加便捷自然的人工智能交流技术应用,智能接口技术的研究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的提炼和有效信息的挖掘技术需要从大量模糊和随机的数据中进行有效信息提取,从而实现对潜在和隐含信息中有价值数据的搜索和提炼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就需要搜索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意念、选择性能力以及辨识方法,属于一个智能化的概念主体。同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特征。通过对人类大脑智能化识别以及模糊数据处理功能模仿,实现智能化计算机的应用。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在人工神经网络中进一步应用和普及,成为未来可具发展潜力的全新领域。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包含了语言信息自动处理、定理化的自动证明以及智能化信息检索和问题解答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应用中人机关系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整体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也将拥有新的应用领域需要出现[2]。

2人工智能在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在网络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逐步广泛发展起来。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大为便捷。但是,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性加大的同时也必然引起网络信息的安全系数降低,网络安全隐患多种多样。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网络安全维护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大大提高网络安全系数,同时实现网络安全性能的提高,对用户的信息安全进行充分保护。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不可知性信息的理解以及整合能力较高,这些都是可利用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重要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对入网访问者进行智能识别,提高信息的安全和稳定性[3]。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领域中,一般被称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这一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提高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任务设置,丰富实用方式,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在软件方面,各类新型开发工具都在不断应用,人工智能的领域化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在硬件方面,技术革新带来了性能的不断提高,同时价格也在不断降低。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都是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得到自身应用拓展的重要组成。通过以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和参考价值。

作者:谷世红 毕然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熊英.人工智能及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02:20.

第9篇:智能时代概念范文

1、什么是工业4.0?

“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叫“工业互联网”,我国叫“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2015年中国有几个概念非常火,第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二就是工业4.0,第三个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巨大无比的概念,“互联网+”里面有“互联网+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零售”、“互联网电子商务”,而“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它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所以很多人说,工业4.0是整个中国时代性的革命。

2.工业4.0有哪些特点?

互联:互联工业4.0的核心是连接,要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数据:工业4.0连接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研发数据、工业链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销售数据、消费者数据。

集成:工业4.0将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通过CPS形成一个智能网络。通过这个智能网络,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以及服务与服务之间,能够形成一个互联,从而实现横向、纵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创新:工业4.0的实施过程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制造技术、产品、模式、业态、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将会层出不穷,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到模式创新,再到液态创新,最后到组织创新。

转型:对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转型实际上是从传统的工厂,从2.0、3.0的工厂转型到4.0的工厂,整个生产形态上,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整个生产的过程更加柔性化、个性化、定制化。这是工业4.0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3、工业4.0有哪些技术支柱?

工业4.0九大技术支柱包括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这九大支柱中会产生无数的商机和上市公司。

4、哪类公司最有前景?

结合中国工业现状来看,未来十年,中国工业4.0领域将有充足发展的三类公司有:

第一类是智能工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工厂转型成智能工厂,第二种是一出生就是智能工厂;

第二类是解决方案公司,为制造业公司提供智能工厂顶层设计、转型路径图、软硬件一体化实施的工业4.0解决方案公司。

第三类是技术供应商,包括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

除这三类以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技术供应商也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

【解决方案】包括软件硬件。软件有工业物联网、工业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MES系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工作自动化等;硬件是工业机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传感器、RFID、3D打印、机器视觉、智能物流(AGV)、PLC、数据采集器、工业交换机等。

这是一次巨大的产业革命,错过了工业4.0也就错过了这个时代!!

5、谁最终赢得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导权?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2013年德国汉诺威为标志,宣布这一轮工作革命以智能制造为核心。

德国政府所定义的德国工业4.0,由一个信息,一个网络,四大主题、三项集成、八项计划组成的框架机构。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整体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不同,操作上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延续时间大概为30到40年,所以说工业4.0、移动互联网对中国工业的颠覆、再造和融合,才刚刚开始。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这个世界未来的工业标准之争,是由德国和美国按照自己的逻辑路径、表述方法来进行推进。

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准,希望关注设备互联、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基础上对业务的洞察,他们对传统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其关注点在大数据和云计算。

德国提出工业4.0,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技术,嵌入式以及控制设备的先进设备和能力,德国很关注生产过程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深刻改变。

可以看到,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实施路径和逻辑相反,但是目标一致。美国是以GE公司、IBM这些公司为支持,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是以西门子、库卡、SAP这些公司为主导,希望可以从硬件打通到软件。

无论从软到硬,还是从硬到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实现智能制造,实现移动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

6、中国为什么选择德国标准?

第一,中国政府认为,德国路径比美国路径更容易实现;第二,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严重。IT公司出现工业4.0挑战大,缺少基础设施的落地,德国工业技术雄厚,是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加IT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选择上,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紧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潮流,选择工业4.0,推出中国版的中国制造2025,寻找机会弯道超车,后发先制。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期刚刚开始,预计要30到50年的时间发展引进,按照国家工信部部长所说:德国是从工业3.0串联到工业4.0,中国是2.0、3.0一起并联到4.0。

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核心目标定义为智能制造,这个词表述非常准确。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体的工厂而言,就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两大目标。

在未来的工业4.0时代,软件重要还是硬件重要,这个答案非常简单:软件决定一切,软件定义机器。所有的工厂都是软件企业,都是数据企业,所有工业软件在工业4.0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软件定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