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国有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经济政策

第1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为了说明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本文选择了6个指标、利用SPSS软件对我国经济开放度进行了综合测量。

【关键词】

经济开放度;对外开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我国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1年我国超过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则它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就越高,资源跨国的范围就越大。经济开放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表明各国都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二、相关文献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西方学者最早采用外贸依存度来度量经济开放度,之后又考虑到贸易政策,从而将贸易扭曲程度、贸易保护程度和经济导向等相关指标纳入研究范围,对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在度量方面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新见解,如价格扭曲度计算法、综合指标法、模型法等,选取的样本国家也越来越丰富。

中国的经济开放具有其自身的特色,采取的是多层次、滚动式、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方针,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李(l998)认为衡量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必须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个计算经济开放度的公式:O=WlxO1+W2xO2+W3xO3。其中O(openness)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O1、O2、O3分别表示国际贸易、金融、投资方面的对外开放程度。W1、W2、W3表示对应的权重。之后,刘朝明和韦海鸣(2001)又对此进行补充,认为一国对外开放指标的设计可定位于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国际服务贸易四个方面,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4项指标分别赋予权重,求得加权平均值来度量经济开放度。此外,还有学者选择外贸依存度、实际关税率、黑市交易费用、Dollars指数和修正后的贸易依存度这5种指标来度量贸易开放度等。

三、实证研究

综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经济开放度的指标体系设计,本文以李提出的经济开放度的计算公式为基础,选取了6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测度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其中,贸易开放度、实际关税率、服务开放度主要侧重反映的是经常项目的开放程度。而金融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生产开放度更多侧重反映的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开放程度。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外汇管理局网站中公示的中间价汇率。

(一)贸易开放度

贸易开放度这一指标可以用贸易进出口总额/GDP来表示,贸易开放度既反映了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之和,也反映了商品贸易开放度与服务贸易开放度之和。计算结果见表1。

(二)实际关税率

实际关税率采用关税收入/进口额表示。一国关税率的高低反映了一国对国内商品的保护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关税率越高,表明对进口限制越严。计算结果见表2。

(三)金融开放度

金融开放度反映的是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是一国资本流动总额与GDP的比值。金融开放程度越高,对应的经济开放程度就越高。这里采用“资本和金融项目”(贷方和借方之和)再加上“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益”(贷方和借方之和)来代表各年资本流动总额。计算结果见表3。

(四)投资开放度

投资开放度可以用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与对外间接投资开放度二者之和来表示。由于对外间接投资的数据难以取得,这里只使用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作为投资开放度的度量,对外直接投资开放度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和接受外来直接投资之和与GDP的比值表示。计算结果见表4。

(五)生产开放度

这里主要采用“三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与工业总产值之比表示,反映国内生产力发展对资金、人力、管理及设备技术引进的依赖程度。计算结果见表5。

6、服务贸易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度为一年的服务贸易输出和输入总额与GDP之比。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规模反映了一国国内市场对外国服务的准入程度以及参与世界服务市场的能力。计算结果见表6。

下面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结合SPSS统计软件,利用以上计算出的6个指标的结果,对经济开放度进行测度。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经济开放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开始,经济开放度有较为显著的下降,这可能与人民币的升值、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以及随后产生的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四、小结

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开放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从整体而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仍然比较低,尤其是在资本项目方面。我国的资本项目长期受到管制,目前我国经济开放度的提升主要是源于经常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我国资本项目仍然没有完全放开。但从长远来看,我国会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我国经济开放度仍将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7

第2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57-02

一、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基本状况

分析一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可从不同角度采用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如净出口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本文主要采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三项指标来反映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比重,该值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该值越大,表示在世界上的排名越靠前,其国际竞争力也越大,反之越小。其计算公式为:

国际市场占有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出口额/世界市场出口总额

由表1可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基本维持在0.03到0.05之间,市场份额低,并无显著增长趋势;虽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低。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又称TC指数,是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行业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常用的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指标之一。该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若该指数越靠近0,表示该国竞争优势处于中间水平;当该指数大于0时,并且其值越靠近1,竞争力越大;反之,则说明竞争力越小。其计算公式为:

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由表2可知,我国的旅游贸易竞争优势指数2001至2008年在0~0.2之间波动,均为正数,但自2009年开始由正变负,之后一直下降到了2014年的0.4867。可见,竞争力下降趋势明显。当然这其中可能的因素也与我国居民经济水平提升之后,喜爱出国旅游、消费、学习,使得进口数额迅速上升,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国来我国旅游、消费、学习的人数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而使得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上升速度小于进口额上升速度有关。

(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又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在世界该产品出口额的比重的比率。若RCA指数小于0.8,表示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若RCA指数在0.8~1.25之间,表示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中等;若RCA指数在1.25~2.5之间,表示一国某产业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若RCA指数大于2.5,表示一国某产业具有十分大的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RCA=(一国某产品出口额÷世界该产品出口额)/(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世界该产品出口额)

由表3可见,我国2001-2014年的旅游服务贸易RCA指数除2001、2002年外,均小于0.8,并且总体处于下降状态,从2003年的0.6251下降至2014年的0.4171,这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弱。

通过以上三种指标我们基本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总量有所上升,但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较低。若究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我国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管理水平还不高、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高档次旅游产品开发不足、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因此,以下主要从这些方面提出我国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应对之策。

二、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造成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一些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因此,除旅游企业自身加强内部规范经营管理外,政府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办法,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杜绝欺骗旅客、宰客等现象的发生;旅游企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内部员工教育和管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大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一个规范健康的旅游市场对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旅游执法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旅游市场的不法行为,净化旅游市场环境;改善对景区的管理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完善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能让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得更加顺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政府要做好全国和相关旅游重点区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二是加大投入力度,除政府投入外,注重充分利用社会民间资本的参与,利用多方力量加快建设的步伐;三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的重要关键环节,注意安全可靠的旅游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污水处理、信息咨询文化服务等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提供完善配套的餐饮、住宿和娱乐的基础设施尤为关键,因为这类设施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游客的人身、财产及饮食安全。

(四)深挖中国元素,培育高档次旅游产品

要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挖中国元素,培育高档次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将华夏传统特色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利用能体现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元素引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培育更多具有中国元素高档次的旅游产品;同时要注重开发旅游资源时的整体性,不仅可以将地域上相近的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打造旅游文化圈,提升旅游产品档次,而且可以将相似的旅游资源可以合力开发,从顶层设计好核心竞争力后再向深层次挖掘,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性开发。

(五)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旅游专业人才已成为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旅游高级专业人才将会对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加大对自身现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在职称、职务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要引得进来并且留得住,政府、企业应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引进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为受聘部门和单位工作,从而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为稳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

(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的旅游法律法规是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旅游服务贸易健康有序运行的可靠保障。政府有关部门针对旅游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空白的部分,应加快予以建立,以规范旅游服务贸易的操作和运营;对已出台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审查,出现相互矛盾的应及时修改;根据旅游服务贸易不断发展的新变化,定期对旅游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修订,以保证适应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红.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 张陆,夏文汇,徐刚.旅游区域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9)

[3] 高静,梁昭.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加入WTO后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2006(9)

[4] 邹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

[5] 葛丽芳,田纪鹏.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1)

[6] 李亚波,杨荣海.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5)

[7] 张俊.全球旅游服务贸易十强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 北方经贸,2014(2)

[8] 高寿华.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5(2)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3)

第3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流动性过剩 双顺差 人民币升值 市场预期

一、流动性问题的由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的、与“对外开放”连为一体的改革模式,一直以来都是以开放促改革,许多改革措施是从开放的环境下“逼”出来的。我国的流动性问题也是与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以及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下面把1994年以来的13年分成三个阶段列表如下:

1.1994年~1996年的通货膨胀阶段。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人民币/美元下浮至1994年1月1目的8.70人民币/美元。从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间,人民币汇率运行基本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制”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我国1996年12月1日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所有正当的、有实际交易需求的经常项目用汇都可以对外支付,这是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在此阶段,由于人民币低估,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以及相关的鼓励出口和引进外资政策,从而拓开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渠道,经常项目顺差逐步扩大,资本项目下的FDI也是节节攀升,因此“双顺差”格局逐步形成,但是外汇储备在1996年才刚刚突破1000亿美元。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期间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成功的实现“软着陆”,同时抵御人民币升值压力。

2.1997年~2002年的通货紧缩阶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当时许多国际投机家就来投机人民币贬值,此间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是防止通货紧缩和汇率贬值,最终还是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抵御了投机方面的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进一步增至3000亿美元,但是增速稍有减缓,国内需求一直很难启动,整个物价低位徘徊。但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稳健,物价稳定,人民币单一盯住美元,币值稳定。

3.2003年以来的流动性过剩阶段。自2002年2月起,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开始贬值,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贸易与财政的双赤字,人民币单一钉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造成币值低估,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此外,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逐渐增强。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对美元价格2%,并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汇改以来两年多时间内,人民币又升值了7%,2007年10月2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4938元,顺利突破7.5大关。外汇储备也是直线上升,从2002年底到2006年底的短短4年间,外汇储备余额从2864亿美元发展到10663亿美元,早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10月12日报告,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与此同时,去年1至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4.1%,2007年10月以来,股票上证指数也达到6000点高位。各项数据表明,当前已经处于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阶段。

由于汇率升值压力以及外汇储备的不断高攀造成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主要表现在房价、股价双双高涨。现阶段,中央银行及财政部更是不断出招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和特别国债回笼流动性、取消出口退税政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负责国家外汇投资管理,以增强外汇储备的增值保值、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对近13年来宏观经济周期的回顾,我们大致了解了为什么我国的外汇储备如此迅猛的增长,为什么产生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在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出口导向的汇率政策下,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发展,从而带来高额的外汇储备余额。尽管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的流动,诱致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扩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在当前资本项目管制和外汇管制的条件下,央行为了维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购入外汇,从而造成巨大的流动性过剩。央行为了防止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又不得不发行巨额中央银行票据回笼流动性,财政部也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准备注入即将成立的中司来缓解当前的压力。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从总量上来说央行对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增速的控制还算基本到位,但是市场上的流动性问题依然凸显,外汇储备依然不断高涨,为什么总量上的控制不能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呢?我认为这里主要有两方面值得考虑的原因:一是金融市场显著的预期效应极大的影响了行为人的经济决策,主要是人民币巨大的升值预期导致投机资本的涌入,带来一定的流动性压力;二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促使金融机构和经济行为人不断利用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手段创造了更多新的流动性。

1.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退一步说,即使政府的诸多应对措施可以冲销或者回笼当前过剩的流动性,但是人们的预期又会进一步造成新的流动性,带来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有许多学者通过各种计量模型或者与其他国家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力图证明人民币价值并没有低估,都是市场上无知群众跟风心理的结果。但殊不知,金融市场的价格正是社会一群无知群众心理的产物,很难说是长期考虑的结果,这是凯恩斯的观点。

凯恩斯在《通论》中曾经说过,预期有两类:一类是对价格的预期,称为短期预期;另一类是关于未来报酬(即为价值)之预期,称为长期预期。而在金融市场上盛行的是短期预期,投资者基本不管背后的价值究竟是多少,事实上也很难预测,投资的目的仅限于价格预期,只要预期价格上涨,多头观察者就必定有投机的冲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强烈,我们很难教导市场行为人说,“你们的预期是错误的,早就偏离了均衡点,不要再继续投机了”,就算这样的信息也无济于事。因为市场行为人只会相信大多数人如何预期汇率价格,而不管实际价值处在何处,这也是凯恩斯著名的“选美故事”所论述的内容。

因此,政府要想稳定预期,至少有两方面的事情要做:一方面正如许多学者研究指出,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承诺,并付诸实施,让大多数投机家认识到投机是得不偿失的。据有关学者推测,由于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外国投机资金进入中国的交易成本大概在5%左右,加上国际市场上美元债券的收益率为3.5%,只要我们政府承诺每年以不高于3%的升值幅度,就得力争保持这一指标,投机资金就不会有短期的收益,这当然是一方面的措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抑制国内资产价格暴涨,因为引起金融危机的不是外汇储备的损失或者流失,而是资产价格的泡沫。政府应该进一步疏通和监管股票市场交易和房产交易,对投机资金征收高额税收,并适当考虑利率的政策导向作用,逐渐引导市场预期,力争引导资金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西部开发,国内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投资等等上来。

2.金融深化的内在因素。流动性问题是金融的基本问题,基础指标是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也称之为金融深化指标,能够说明一个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夏斌等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中国流动性报告”,他们认为,从流动性可测量、可统计的角度看,有三个层次的界定:一是将流动性界定在银行体系内,是指超额存款准备金;二是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三是将经济社会中一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央行实施的总量控制仅仅在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然而,第三个层面的流动性的内生性使得它在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央行及使想控制第二个层面的流动性也相当困难。当前M2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主要来自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持续增长表明近几年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在扩大。商业银行两次不良资产的剥离,资产质量大幅提高,央行大额支付体系开始运转,各银行内部的资金清算效率明显提高,可使银行保持较少的流动性仍能维持正常经营和满足清算需求。此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后,对赢利性要求增强,资产运用效率大幅提高,自然对所持超额存款准备金比例的要求在逐渐下降,因此创造货币的功能也进一步放大。

另一方面,近几年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创新活跃,全社会的货币使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呈现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减缓,表现为第三层次流动性即金融资产数量的迅速放大。以资产为基础的信用扩张迅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较为顺畅,信用创造力度加大,即经济体可支撑较高的信用额度。各种潜在的银行信用减少了企业、居民的临时性资金需求,以及对居民的理财服务、直接融资市场和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电子银行交易系统的应用等等都提高银行信用、企业和居民资产流动性。

因此,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不仅仅是国际收支失衡推动了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的结果,更内在的原因是由于微观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结构的广度与深度的改善,加上经济正处于上升周期、经济运行良好的因素,出现了货币乘数的逐年提高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趋缓,货币创造与信用扩张能力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释放。

三、如何控制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当前的汇率政策要着力于打破升值预期。当前的流动性偏多,自然与国际收支失衡与一定的汇率水平有关。因此从汇率角度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更显其紧迫和必要。但是从中国当前国情出发,解决汇率问题的对策,又不仅仅是限于人民币的升值,需有一系列结构调整政策的配合,需有一定的时间过程。另一方面,汇改以来,人民币已升值近7%。而且,汇率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几乎已成为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作为战略思考,中国的汇改,不能因为有压力而改,也不能因为没有压力而不改。作为策略手段,在管制汇率向市场化汇率转轨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打破市场强烈预期而造成的调控压力。为此,决策层应在根据经济发展中期需要测算一个较合理的汇率水平基础上,以时密时疏、密疏不均的方式,在彻底打破市场上可测算的升值预期过程中,尽快将汇率调整到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合理、稳定的水平。

2.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央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应由货币供应量逐渐转变到利率上。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货币流向和流量的变化已越来越难以掌控,因此央行仅以某一时点的M2静态数值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已不再具有可控性和相关性,运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等金融工具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已不能使社会公众产生预期,无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当货币需求无法减少,而央行又采取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必然会以减持央行票据的方式来缴存准备金,其结果并未收缩超额准备金,所以,央行应改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

利率作为金融资产的价格,是一个敏感度高,与投资成本具有强相关性的指标。利率的变动能够对社会公众产生很强的升息或者降息预期,继而调整投资决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要素市场之间形成均衡利率,以此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减少利用外资和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国内消费。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一直奉行“以开放促改革”的政策导向,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引进FDI,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分工体系中,造就世界工厂的地位来获得的。但是,国内的经济体依然还是二元结构体系,富有阶层的以及发达地区虽然积累了不少的资本,但是消费倾向有限,而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社会保障措施都没法跟上,使得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没法形成中产阶级,也就无从形成国内市场的消费力量。

而如今日益增多的外汇储备已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来源,对此应取消对资源性、初级原料产品和消费品的出口退税和对利用外资的超国民优惠待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途径,将这部分财政预算支出用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或降低国内消费品税率,通过促进国内消费来增加国民就业机会。改变依赖资源和劳动力低成本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2007年第3期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赵慈拉,市场套利机制下流动性“过剩”的症结及应对 [J].上海金融,2007年第5期

[4]夏 斌 陈道富:中国流动性报告[J].财经,2007年7月9日

[5]汪 洋:中央银行票据、公债管理和铸币税[J].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

第4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税收优惠政策;市场经济;经济发展

作为税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在维持总税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国家为了应对某些特殊状况及实现某项政策目标的需要,对一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采取减轻或免除税收负担的措施,以对其给予照顾或鼓励。

一、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政府制定并实施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是一种随意行为,而是为了满足政策需要采取的财政性手段,其实质是财政通过税收方式,将纳税人应缴纳税额的一部分或全部“让渡”给纳税人。根据近20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郭平和洪源, 2010; 周品爱, 2010)和企业实际运行,作为我国主要的税收支出形式,税收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节收入分配,有效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成熟和完善。由于市场经济初期,许多制度体系还不健全,经济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收入的初次分配在市场机制内尚不公平,通过多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如农业税的废除、牧业税免征及个体经营者纳税起征点提高等,使财政介入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中去,运用税收安排来充分发挥税制对收入的自动和人为调节及稳定功能,将资金收入再分配给那些应该增加收入的群体。此外,通过其他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协调并弥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某些不完善之处,以间接矫正市场失灵,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发挥其“微调”作用,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通过税收政策的倾斜,有效促进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运用布局经济学,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倾斜于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发展的税收金融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也对缩小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所促进,对我国的区域间梯度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的配合我国经济产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产品发展和技术更新。如我国目前在许多新型的高科技领域及国家急需发展的行业,如软件行业、通信业、光电子企业、汽车行业、材料产业及家电业等等都采取了相关的税收优惠,从而吸引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从而积极引导并促进这些领域和行业的迅速发展,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第四,以宽松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吸引外资企业,并促进其发展。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对外资企业都有相关的税收政策优惠。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这使得我国市场对外资企业来讲十分具有吸引力。从无到有,从有到繁荣,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运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五,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综合运用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我国政府通过对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综合运用,采取了多项结构性减税政策,如增值税起征点调高、增值税转型、再就业税收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减税、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有着巨大的作用,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

第六,通过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的实施来大力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与国民消费及投资一样对我国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而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在增加国家外汇储备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企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消极作用:

第一,过多过繁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悖于我国税收法定原则。依据我国的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税收主体必须依法律规定征税,纳税主体则须相应的依法律规定缴税,而我国名目众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法定税率与实际税率间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法定税率重而实际税率轻的现象,并使得我国担负着重税负国家之名的同时,却只征收了相对微薄的税款(黄海梅,2009)。

第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双重作用将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首先,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会被少数不良的纳税人利用来偷税和避税,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其次,在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群体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对那些不享受优惠政策的纳税人群体产生逆向的消极作用,从而损害了税收公平及社会效率。

第三,直接减免税额的税收优惠政策容易产生短期化的投资行为,对我国投资结构的良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我国政府目前在税收优惠政策的操作上,大多采取的通用措施是直接优惠形式,如税率降低、定期减免、再投资退税等。这些直接减免优惠的操作形式一方面很容易导致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另一方面只是对盈利企业有一定的鼓励作用,但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农业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等投资规模较大、经营周期较长、获利相对较小的投资项目,则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宏观调控效果,无法很好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

第5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自贸区;税收优惠;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61 ― 03

一、自贸区的本质及定位

(一)自贸区的本质

自贸区全称自由贸易试验区,源于国际贸易,由保税区升级而来。当前比较盛行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从广义角度,指区内国家为了吸引投资、实现贸易自由化,取消了大部分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形成的“大区”,即国家间自由贸易区;二是从狭义角度,指设置在一国境内且处于关境之外,受海关治外法权保护并无贸易限制的关税管辖地区,又称自贸园区。我们国家现有的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就是属于狭义的自贸区,它们既保留了保税区的基本职能,同时还开放了金融、保险、电信、文化、投资管理、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领域,也放宽了银行业与信息通信服务等行业投资者的准入限制,提升了投资的自由化〔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狭义的自贸区,以下自贸区的阐述如无特别说明均指狭义的自贸区。

(二)自贸区的定位

就自贸区的全称(即自由贸易试验区)不难看出,自贸区除了享有“自由贸易”的优惠之外,还必须肩负着“试验”的重任,即对于一些政策制度先行开展试验,为将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因此,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就成了完善的自贸区政策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这就决定了自贸区不应一味地力争政策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通过分析政策实施的利弊,研究自贸区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与潜在的问题,努力探索政策改革与完善的方法,创建一个适应新形势、同国际高度接轨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体制,这才是自贸区试验的最核心定位。在自贸区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中,税收优惠政策成了促进自贸区乃至区域的投资和贸易最有效的政策之一。然而,正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导致了其容易造成“税收洼地”。因此,在准确定位自贸区的基础上,研究我国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同时使其政策可复制可推广,是我国相关部门在今后应该认真考虑的重点课题之一〔1〕。

二、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我国自贸区从保税区升级而来,其税收优惠政策既包括保税区保留的税收政策还包括自贸区特有的拓展税收政策。如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的免税政策;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的出口退税政策;来料加工复出口的保税加工政策以及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内的试点纳税人对内提供的相关服务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等都是保税区保留的税收政策。而自贸区特有的拓展税收政策主要有延用先试行的上海自Q区的共性税收优惠政策与后试行自贸区个性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共性税收优惠政策

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中,很大部分是延用了上海自贸区的税收政策,成为当前所有自贸区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具有促进贸易、促进投资以及促进人才引进的功能。

1.促进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

包括租赁企业特定的优惠政策,以及保税区延伸的综合税收优惠政策。

(1)租赁企业特定的优惠政策

一是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注册地在自贸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及其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显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其税负的下降。

二是进口环节增值税低税率优惠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注册地在自贸区内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设立的项目子公司,针对其将进口空载重量在25 吨以上的飞机租赁给国内航空公司使用的即可享受,显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租赁公司发展跨境租赁业务。

(2)保税区延伸的综合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内销时的“选择性征税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自贸区内的生产企业。具体地说,自贸区内生产企业加工后内销的货物从之前只能按照成品的价格和税率征税到现下可以由企业自行选择按料件缴税或按成品缴税,使企业有权选择对自身有利或税赋较低的方式缴税,这无疑会使得内销产品的成本下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是进口所需货物免税。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自贸区内的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针对其进口其所需的机器设备等货物免税。

2.促进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是所得税递延分期纳税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针对其对外非货币投资评估增值部分可享受不超过5年期限的所得税递延分期纳税待遇。显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少企业或个人股东非货性资产投资时的税收支出,促进企业或个人投资的积极性。

3.促进人才引进的税收优惠政策

一是个人所得税递延分期纳税政策,这项政策主要适用于自贸区内企业高端紧缺人才,针对其股权激励所得可享受不超过5年期限的个人所得税递延分期纳税待遇〔3〕。显然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自贸区企业吸引高端紧缺人才。

二是免税补贴自行计算扣除免报备。具体地说,为了吸引外籍高端人才落户,对持有R字(人才)签证的外籍人员的免税补贴在其所得税申报纳税时可自行计算扣除,免报备。

(二)个性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6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度量方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变化。银行市场结构的加速转变,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难度,更加快了银行新增利润的分化;随着金融游戏规则的不断改变,市场对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结构的改变升级,也对银行传统、单一的业务结构带来巨大冲击。能否加快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

一、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应是银行长时期逐步形成蕴涵于银行内部的,并通过一定外在形式所表现出的,从而促使银行在较长时期内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对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能力。该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的,其具体含义可以表述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知识和技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可以被定义为: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敏捷的发现并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市场中客户的有效需求,以获得超额利润并保持这种优势的能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度量指标与分析

当前国际上常用的度量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美国的“骆驼”(CAMELS)评级法与英国《银行家》杂志评价体系。本文通过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国外度量先进经验分别从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选取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度量指标。

一是盈利性指标。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其经营目标仍是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盈利能力不仅能体现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更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基础。

(1)资产收益率是银行运用其全部资源获取利润能力的集中体现。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收效率=■×100%

(2)收入利润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整个经营过程的盈利能力,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经营能力越强。计算公式为:

收入利润比率=■×100%

由上确定的度量指标,可计算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收入利润比率,具体如下表:

根据银监会要求,资产收益率的合理区间为1%~5%,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都已达到标准,但总体水平仍旧不高,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不够突出,还没有充分运用资产取得经济效益,这就需要银行进一步提高利润并加强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雄厚,如何利用资本获利,仍然是银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收入利润比率中,以中国工商银行最高,这说明工商银行的经营能力明显加强。

二是安全性指标。

(1)流动性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持有较高流动性资产以保持流动性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流动性负债清偿能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流动性比率=■×100%

(2)资本充足率。《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的各项标准有着明确而严格的制定,资本充足率也是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可的用以反映银行经营安全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3)加权不良贷款比率。它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往往是银行破产的根本原因。计算公式为:

加权不良资产比率=■×100%

根据表中数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都接近10%,安全性较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强。这一点在资产规模上也能看出来,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上市更能募集大量的资金,从而股东权益大幅增加,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不良贷款率的下降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程序以更加严谨,通过严把贷款准入标准,加强贷后管理,并及时对新发放贷款进行全面检查,坚守住了银行风险底线。

三是创新能力。由于中间业务已成为利润的增长源泉,所以本文选取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指标。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信用卡业务、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在外汇业务上中国银行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另外,工商银行拥有目前国内最多的网上银行客户,其信用卡发放量也在全国占据前列,这极大的增加了其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利润水平。

虽然近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仍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主要缘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品种方面,层次低,缺乏吸引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一)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依靠国有控股的优势,缺少明确、科学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和发展规划,从而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与管理理念,就要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银行经营中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及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目前银行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对市场和优质客户的竞争,因此要尽快将经营策略真正转变到“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上来;再次要强化银行内控,制定严格的岗位分工,采用责任制,明确分工,节省管理成本。

(二)重视风险防范的问题

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本,也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全球金融竞争,实现持续稳健协调发展的基础。要加强风险防范,首先应树立正确风险防范意识,正视风险的客观存在,并且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在银行的经营中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第二,应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在银行内部建立一整套的风险管理机构,确定全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政策等,建立全行风险资源的配置机制。第三,应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精神,建立适合本行的风险量化技术系统将风险的发生细化到银行具体的经营步骤中,另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

(三)重视发展商业银行创新能力

创新是银行得以成长、发展和延续的动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能够拥有强的创新能力,谁就占能有更多的市场,也就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开发适合的金融业务,并且积极引进国外银行先进的中间业务品种,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条件,改进推广。加强业务的技术创新,把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或潜在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另外,可以尝试为客户提供全面性金融服务,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为其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崔锦英.如何有效地分析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2]王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1(05).

[3]苏虹,胡亚会,张同健.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D].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第7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为落实《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国发〔1998〕27号)的精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期货经纪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的资料进行了审核。截至1999年12月底期货经纪公司增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达179家(名单附后)。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已完成增资的期货经纪公司接到本通知后,将原《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正副本)交各证券监管派出机构,由证券监管派出机构统一到中国证监会换领变更后的《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期货经纪公司持变更后《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及有关文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变更登记。

二、各期货经纪公司要确保资本金安全,自觉巩固增资成果,切实防止经营成本过度扩张侵蚀资本,并严禁股东抽资。

三、各期货经纪公司要按照《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四个管理办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要求,规范经纪业务,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守规经营。

四、对未增资到位被中国证监会注销期货经纪业务资格的公司,要按照《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按有关规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8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中国;最优质;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规律在兼顾相机抉择活泛性的过程中,规避动态非一致性,这已经是近些年以来世界范围的学者实施最优质政策探究的主要应用手段,譬如:中央银行向外公布,日后会参照某一项准则进行工作,其规则会作为约束手段,其不但会规避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行动,也会创建一种承诺制度。假设规则获取有效实施,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对适应性学习理论的具体探究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适应性学习理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大范围关注,并且是有限理性的主要代表。适应性学习理论逐渐被应用在经济动态的研析中。适应性学习理论的出现,减弱了理性预期假设所具备的系统严格条件,认定在现实当中的预期不会存在完全理论的性质,公众在根本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际价值的真正含义,在每一期不间断的取得并且更新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借助应用特定的计量方式,逐渐改变自身的预期。若如公众借助适用性学习构建宏观的经济预期,由此可借助设定的关键参数,把公众预期的理性阶段定量化,站在一定价值上而言,适应性学习的极端形式表现之一是理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相比较,适应性学习理论在很多因素上都需要加改进与完善,以此促使公众的预期构建机制与时展相吻合。

二、对最优质货币政策的探究

以往最优货币政策是在约束因素下,对中央银行目标函数进行最优化而获取的。但是根据相关资料可以得知,不重视稳定性和均衡确定性所携带的影响,会对最优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引入到适应学习过程之后,经济是否具备理性预期均衡状态,是判定货币政策优质的主要参考凭证,中央银行的最优利率准则存在,致使经济不能转向理性预期均衡收敛。但是假设前瞻性利率的规律得到优质规划,就可以规避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状况。在适应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承诺行为或者相机择选所获取的最优规律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此同时,是在理性预期假设的基础上获取的,但是现实当中的公众预期主要展现不完全理性的特征,在2002年,相关部门探究了在应用泰勒型的规律当成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及存在的稳定性与明确性的状况,根据相关探究得知,在利率出现对滞后,发现就前瞻性变量有反应后,获取的稳定性条件与确定性条件仍然存在差异性。所以,在适应性学习的虚拟状况下,在单一利率准则的基础上,寻找最优的规律,已经是当前中国货币经济学探究的主要目标。与此同时,当前对最优货币政策的探究具体集中在探究理性预期设置下的货币政策最优规划问题。缺少对适应性学习之下最优货币政策选取问题的整体探究。介于在理性预期假设所推导性学习能够把公众的预期构成体系内,在经济系统自身中出现,所以在是适应性学习探究最优货币政策更加具备具体的应用作用,我国相关学者与专家,在非常早的时期已经探究了公众学习和预期构建体系对货币政策价值所产生的一定影响,其认为,公众缺少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了解,会借助适应性学习或者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以此进行预期更新,假设与之相关的经济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或者透明性没有达到一定标准,都会将公众的学习过程延迟,与此同时增加公众出现预测误差的概率。除此之外,可将适应性学习融入到人民币汇率的货币模块当中,能够看出,正字维护调整的货币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出人民币汇率的具体波动状况,因此,可把适应性学习延伸到其他诸多探究渠道上,特别是转型时期参数具备不稳定性的模型。

三、引入适应性学习的具体方法

在以往的新凯恩斯模式当中,预期通常指的是理性预期,但是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具有一定的严格性,若想在现实经济中获取有效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伴随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分析的重点逐步从理性预期向适应性学习转化。将新凯恩斯构建的基础模式引入到适应性学习当中,便于预测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预期的构架过程。借助适应性学习构建宏观经济预期的实质是,公众在提前了解并且熟知经济的理性预期均衡性的方式,在此大背景下,借助效仿REE构架感知运转规律PLM,这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LM当中的参数存在一定的变化,公众在构建各期的预期之前,把应用的全部信息借助某一种事前假设的学习算法,以此使参数得到更新,而REE当中的相关参数是固有的,并且不会被公众所熟知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是对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中国最优质货币政策的具体探究,就模型预期项的处理角度而言,借助适应性学习取代以往的理性预期假设,这种方式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理性预期的假设,在引入适应性学习之后,中央银行决定的政策参数会对具体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理性预期均衡能力的偏离阶段。所以,中央银行实施哪种形式的货币政策,以此保证具体经济对均衡能力的偏离最小化,应该作为货币政策选取的重要探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卞志村,高洁超.适应性学习、宏观经济预期与中国最优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4(04).

第9篇:国有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市场经济;二元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矛盾却相当突出。如地区生产力布局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积累与消费比例失衡等,这些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市场经济中二元体系问题。由于二元经济体系的存在,使得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均匀,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很难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进行合理流动,部分人群总是游离于城市边缘,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当前二元经济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市二元经济体系的涵义

当前中国的市场大约存在着1 000多万家企业,它们形成了中国的城市经济体。但这1 000多万家企业并不是由平等竞争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二重结构”或二元体系。就是说,在中国存在着两个体系,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国有经济体系是由1 0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组成的,这些企业集团规模非常庞大,占据中国企业总数不到1%,企业产权属于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控股。私人经济体系是由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组成,这些企业的规模不等,但相对于国有企业都非常小,它们占据了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企业产权属于私人所有或私人控股。这两个体系各自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3和1/3,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分别为50%和40%,就业贡献率分别为10%和80%。此外,中国65%的发明专利权、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私人经济体系完成的。

市场中,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地位并不平等。国有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更兼具有行政扶持与自然垄断优势,它们主导着市场的发展。中小私人企业没有任何依靠,完全受市场力量的支配,它们属于纯粹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小企业完全靠高出生率、高破产率来维持庞大的市场数量规模,据统计,中国每年宣布破产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30%,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至五年。资本大鱼吃小鱼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类经济体由于在社会中的不对等地位,形成了中国城市经济独特的二元体系。

二、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体系所拥有的特殊权力

国有经济体系不仅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左右市场走向,这与国有经济体系具有特殊权力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1.国有经济体系具有控制原材料价格和产品价格的能力。当前,国有经济体系的资产主要分布在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在整个国家产业体系中处于“两头”地位,即产业链的最上游和最下游位置,市场化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属于基础性产业,是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原材料的行业;通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属于产业链龙头,是向其他产业部门购进原材料的部门。控制这些产业部门就意味着整个市场经济主体都受其制约,这些部门就可以凭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据统计:在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十大行业中,数量上占62.7%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拥有94.1%的资产总量。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几乎全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据;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运输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或领域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所占比重也在90%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这十大行业的平均资产规模达到239.7亿元,比全国企业集团平均资产规模多了100多亿元。

2.国有经济体系具有控制市场需求的能力。对于国有经济体系而言,如果控制了产品的价格而没有消费者来购买,那么国有经济体系就不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此国有经济体系会充分利用其影响力促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由于国有经济体系处于产业链位置的“两头”,即最上游的基础性产业和最下游的“终极消费末端”产业,因此国有经济体系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引导。处于最上游的产业如煤炭行业由于是基础性产业,因此其消费需求往往存在刚性,消费者消费需求基本上没有弹性,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量会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国有经济体系是稳获利润的。而对处于末端产业链而言,由于国有经济体系具有资本雄厚、营销渠道广、知名程度高等特点,借助于媒体广告等手段“劝说”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如在电视媒体上做广告,每分钟收费达几十万元,这是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的。国有经济体系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来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加以引导,看似市场上的消费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实际上是国有企业在市场中主导,不知不觉消费者成为了国有经济体系源源不断的利润源泉。

3.国有经济体系具有巨大的融资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占领市场,或者遇到周转困难时,往往要负债经营,这就需要非常好的筹措资金的能力。当前中国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渠道;一是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无论那种融资渠道,国有经济体系都占据主要地位,根据资料显示:0.5%的国有企业贷款总额占银行贷款余额的50%以上。国有企业上市融资更是优先考虑,证券市场几乎成为国有经济体系的筹资金库。同强大的国有经济体系融资能力相比,私人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航空业出现整体亏损,国有航空集团却获得了几十亿元资金贷款渡过了财务危机,而同为航空业的私人企业却连几十万元都难以贷到,只能任其在危机中破产。

4.国有经济体系具有影响政府政策出台、执行的能力。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政府不仅不干涉国有经济体系的行为,而且在多方面为国有经济体系开通绿色通道。政府为国有经济体系培养技术上的合格人才,推行有利于国有经济体系的产业政策,有的经济政策甚至是为国有经济体系量身定做。政府还常常与国有经济体系签订大宗物品采购合同,却很少向中小企业伸出橄榄枝。国有经济体系还经常承担国家研发项目,一旦研发获得成功,国有经济体系会获取巨额利润;而一旦研发失败国有经济体系很少承担研制损失,却由政府财政买单,政府是它的“防摔安全网”。此外,国有经济体系同政府机构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事联系,国有经济体系的负责人往往同政府机构官员相互转换。如许多央企负责人不久之后就成为国家省部级领导干部;反过来,国家省部级官员又可以成为央企负责人。总之,政府与国有经济体系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三、二元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后果

在市场二元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体系为了维持其市场垄断地位,势必利用自己特殊权力和影响力打压私人经济体系,从而为经济发展造成以下严重的后果。

1.二元经济体系的存在,造成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国有经济体系主要集中在城市工业和基础产业,其在这些行业的过度发展,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根源。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交通道路、桥梁、高铁设备、城市轨道等方面投资,这些行业得到持续不断发展,但这些行业对于吸纳劳动力却在持续下降。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分析,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第一产业领域的劳动力人数占就业人口的38%,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工业产值近十年增长了30多倍,而同期进入的劳动力却减少了50%以上。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至少落后了1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私人经济体系主要集中于低端生活服务业和外贸加工服务业,如餐饮、服装、玩具等。其竞争已经出现白热化程度,但大量的私人资本和劳动力却没有办法进入国有经济体系垄断行业。这使得中国城市既有代表高精尖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飞机、高铁、城市轨道、高档奢侈品产业,也大量存在低端餐饮、低附加值服装、玩具产业,高端与低端产业之间断裂层如此泾渭分明。

2.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造成了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衡,经济隐患丛生。国有经济体系与私人经济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经营目标,国有经济体系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主要考虑巩固其市场垄断地位,因而其主要策略是不断进行投资,占据市场绝对统治地位。由于国有经济体系的投资冲动,使得中国积累和消费结构严重失衡。根据支出法测算的GDP数据显示,1999—2009年间,投资在GDP的比重由36.2%增加到47.7%,而同期消费在GDP的比重由61.7%下降低到48%。国有经济体系投资冲动的结果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高居不下,并一度造成煤电油运紧张局面。此外,国有经济体系过度投资还造成消费超前,如当前中国高速公路长度堪比美国,可是在高速路上行驶的车流量却严重不足,车流量不足又引起收费不足,高速路没有现金流收入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从而引起整个经济链条的断裂,经济隐患令人堪忧。据报道,云南公路投资开放公司向国开行、建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累计贷款余额近千亿元,2011年4月份正式向这些银行发函通知,即日起支付利息暂停还本等事宜,引起了众多关注。此外,国有经济体系的投资冲动还造成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3.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造成了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分化严重。基尼系数是衡量国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根据资料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基尼系数在0.2左右,居民收入均等化现象明显,这与一元的计划体制平均分配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基尼系数已经突破0.4,有的统计机构甚至认为达到近0.5,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居民收入会持续扩大,这与城市二元经济体系有关。国有经济体系处于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在交换过程中往往通过价格差的形式剥夺私人经济体系创造的财富。如中国的高速路收费、燃油价、通讯资费、银行利差等同比都比发达国家高出许多,而这些行业很明显被国有经济体系垄断。全社会行业所创造的财富急剧的聚拢在少数国有经济体系手中,而在这些国有经济体系中,大量财富又被分配给少数企业高管、技术阶层等。这样很明显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大量财富被少数阶层所占有,大量人口只占有少数财富,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四、如何改变二元经济体制

造成中国市场二元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经济体系与私人经济体系的权力不均衡,因此塑造平等的市场经济权力是打破市场二元经济体制的关键。为了建立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使得经济发展均衡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善私人经济体系经营环境,提高市场体系中私人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强私人经济体系的权力。私人经济体系与国有经济体系相比较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受到国有经济体系的排挤,要改变此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改善私人经济体系的经营环境。具体从三个方面着力解决,首先是私人经济体系面临的自然环境(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而引起的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于私人经济体系力量薄弱,遇到自然风险基本无力承担财产损失,因此,建设社会财务风险分散管理机制是政府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其次着力解决私人经济体系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政策风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不仅仅要对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更重要的是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性、连续性、一贯性。对于政府的财政、货币、税收、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其长效机制,使私人经济体系有确定的政策预期,从而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最后,着力解决私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市场风险),私人经济体系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管理能力不强,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经济规模、管理水平是解决其应对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的组织化程度,加强私人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私人经济体系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还是难与国有经济体系竞争,重要原因是私人经济体系中单个企业资本规模太小、数量又太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提高私人经济体系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私人经济体系的企业横向或纵向等方式联合起来,形成类似于托拉斯形式的产业组织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加强同国有经济体系议价的能力。

2.调整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布局,管制国有经济体系的价格,限制国有经济体系的权力。国有经济体系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集中的领域。调整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布局就是要把国有经济体系从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中解脱出来,使之真正服务于公益事业领域。以国有经济体系为主体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体制,使得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难以真正的形成,一旦出现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总会有政府出面进行协调,这种没有市场退出机制的竞争对于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极其不利。因此,国有经济体系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为私人经济体系腾出发展空间,把国有经济体系的资本向关系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来,提高国民的教育事业、医疗保健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领域,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此外,管制国有经济体系的价格,降低国有经济体系的垄断利润。由于自来水、电力、煤气、燃气等管网的不可能重复修建,因此天然的会形成一定的垄断,对于这些行业的价格制定,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使之得到合理的社会平均利润。

3.政府从国有经济体系的影响下解脱出来,要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政策出发点。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改革的有力推动者,为了能够胜任改革的任务,自身必须不受任何力量的影响,尤其是要从国有经济体系的干扰下解脱出来,不能把国有经济体系的目标作为政策取向,而是把全社会公共目标作为政策取向。因此政府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一直以来,政府对于国有经济体系和私人经济体系采取不同的态度,认为国有经济体系是代表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主体,而私人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是次要部分。这种理解非常片面,同时也造成了政府政策有失公允。同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因此,政府应该重新树立客观公正的观念,为私人经济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毕竟,私人经济体系吸纳了中国80%左右的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财富,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巨额税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次是回归本位,履行政府应有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和责任政府,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保障体制。政府回归本位就是要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由“划桨”向“掌舵”转变,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角色转变,建立起公共型政府。最后,政府主要以法律手段为主、适度运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来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一直以来,政府对于社会经济事物管理都是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动辄就是行政处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社会管理,政府也应该守法。努力形成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三者互为补充、良性互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 田应奎.政府改革亟需解决的四个深层次难题[J].学习月刊,2004,(9).

[2] 何伟.国有企业改革遇到新难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0,(3).

[3] 钱凯.关于“国进民退”问题的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10).

[4] 张原.行政垄断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5] 中华网,,2010-05-14.

[6] 王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7] 李文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与作用[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