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突发事件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事件的定义

第1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2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U642.3+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项目管理技术因其广泛的适用性、时效性和绩效性,已经逐渐成为政府管理运作日常事务的中心模式。本文将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力求及时高效的完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目标。

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1.1 相关应急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但这些法律相对对立,在突发事件实际处理中难以很好的协调。

1.2 综合应急协调机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危机事件的协调机制,也缺乏具有决策职能的综合协调部门,一旦需要多部门联合应对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政府不能很好的加以协调,从而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处理效率。

1.3 应急管理网络体系脆弱

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基层组织和个人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动用全社会力量抗击危机的能力;没有专业规范的专家参与制度,专家参与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定义:“项目是分阶段完成的一项独特性的任务,一个组织在完成一个项目时会将项目划分成一系列的项目阶段,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更好地将组织的日常运作与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项目的各个阶段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立项期、项目启动期、项目发展成熟期以及项目完成期。

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

突发事件从时间上来看,遵循特定的发展周期。要明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3.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根据危机的发展周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阶段:危机预警及准备阶段、识别危机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

3.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图1)

(1)预警及准备阶段的目的在于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2)识别危机阶段,监测系统或信息监测处理系统是否能够辨识出危机潜伏期的各种症状是识别危机的关键。(3)隔离危机阶段,要求应急管理组织有效控制突发事态的蔓延,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4)管理危机阶段,要求采取适当的决策模式并进行有效的媒体沟通,稳定事态,防止紧急状态再次升级。(5)善后处理阶段,要求在危机管理阶段结束后,从危机处理过程中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

图1

4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施控制

4.1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控制关键

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关键是制定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该预案的工作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晰定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项目目标,此目标必须尽可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目标相符。(2)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明确组织分工和责任人,使看似复杂的过程变得易于操作,有效克服应急工作的盲目性(图2)。(3)为了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必须界定每项具体工作内容。(4)根据每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及数量,明确辨认不同阶段相互交织、循环往复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特定生命周期,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图2

4.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控制

4.2.1 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完善以事前控制为主的进度控制体系来实现项目的工期或进度目标。通过不断的总结,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偏差,及时纠偏,使实际进度接近计划进度。进度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4.2.2 事前控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想从事后救火管理向事前监测管理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因此,控制点任务的按时完成对于整个事前控制起着决定作用。预警级别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严重)、Ⅲ(较重)和Ⅳ级(一般)。只有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类鉴别,才能发现危机征兆,预测各种危机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想办法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弥补,从而减少乃至消除危机发生的诱因。

4.2.3 事中控制

有效进度控制的关键是定期、及时地检测实际进程,并把它和实际进程相比较。危机发生时,政府逐级信息报告必须及时,预案处置要根据特殊情况适时调整,及时掌控危机进展状况和严重程度,并根据危机演化的方向作出分析判断,妥善处理危机。在情况不明、信息不畅的情况下,要积极发挥媒体管理的作用,及时向公众公开危机处理进展情况,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减少主观猜测和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4.2.4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的重点是认真分析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进度关键点的原因,并及时加以解决。通过有效的资源调度和社会合作,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调查分析和评估总结的基础上,详尽的列出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的方案和整改措施。

第3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61-02

一、研究意义

社会因素的复杂性、管理过程的严格性、人的因素的多元性,加上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急剧加速,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的问题,都在不断冲击着高校,冲击着高校的班级管理。而另一方面,基于高校管理引发的问题也常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很被动的突发事件,如2009年12月10日的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杨某自杀 [1],就是因为宿舍管理上的一些规定,导致了突发事件的发生。因为高校学生的成人性,高校班级突发事件常常带来较多的问题,轻的危害自己,带来严重经济问题,重的则严重危及社会安全,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血的例证 [2~4]。

二、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5]

从高校班级管理角度来说,造成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未必都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也可能是正常的管理行为与规定、心理因素、言语与琐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因为一些琐事而引发的寝室连续杀人案件 [4],而2009年12月10日的上海某大学女研究生杨某自杀,就是因为宿舍管理上的一些规定 [1],引发了作为弱者的当事人的心理异常反应。所以,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定义需要放宽内涵与外延,应该包含学生的个体行为、情绪反应、心理变化、外部诱因、相关对象等等,不只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三、高校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归结起来,高校班级突发事件主要有下列类型:

1.从引发的因素来分,可分为:(1)自然灾害型,如2008的汶川大地震,突发性很强,非人力所为。(2)事件引发型,如2006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文凭事件,因为单位所发的文凭不对引发的一场大的高校风波。(3)公共卫生型,如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与防控,几乎冲及到了所有高校的班级管理。(4)言语琐事型,一些细小的言语冲突,一些琐事的积累,一些情感的因素都会引发高校班级管理的重大突发事件。(5)心理突变型,因为身边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心理突变,引发的高校班级突发事件。

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3.按性质来分,有良性的突发事件和恶性的突发事件。

4.按延续性来分,有单一突发性事件和连锁性突发性事件。

四、处理对策

各班级都存在突发事件的隐患,这一定程度上检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学校的应急体系。对于良性的班级突发事件,要正确引导与总结,要做好宣传与表彰工作。对于恶性的突发事件,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有预防、防控、排查等意识,洞察先机,抓住时效,妥善处理,化解突发事件。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要做好人的工作,保障人力、物力、科技、设备到位,保障医药、卫生、运输跟上。学校各级部门要注意沟通协调,努力做到不激化矛盾。进行必要的善后处理与总结,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更加要提高警惕。主要对策为:

(一)辅导员

1.重视隐患排查。辅导员要建立相应的排查机制,各班级要排查到每个学生,做下情上达。按照辅导员―班长―寝室长―班级各个寝室每个成员这条信息链,建立通畅的信息收集制度。对情感、心理的异常反应,对人的因素、事件因素尤其要细心分析。对排查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归类,比如贫困的、抽烟的、爱喝酒的、迷恋上网的,逃课的、夜不归宿的等等建立班级学生档案,坚持“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原则,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将预防性措施落实在隐患事件发生之前,将矛盾和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勤于下寝,对用电防火等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排查。

2.加强信息沟通。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高校班级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信息沟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沟通,做好学生、学生干部、辅导员、教师、分管领导层面的沟通;二是外部沟通,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发现隐患及时与家长或学生家长委托的人联系,交流信息。班级要有明确信息报送工作的专职学生干部。建立信息收集上报机制;落实信息报送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员队伍;辅导员要积极拓展信息渠道,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3.情况迅速报告。班干部、同学、辅导员要及时收集、报告和提供有关学生突发事件信息,建立班级接警和班级事故通报程序,确定应急行动级别,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高校班级要工作规范、制度长效,辅导有力、职责明确、运转有序、报告及时、反应迅速。

4.加强教育引导。辅导员应该坚持教育性原则,把突发事件应对教育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中,学校要根据各校的情况,结合国家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案,从新生一入学起就广泛开展安全稳定与法制教育。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管理制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以遵纪守法、安全意识、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挫折耐受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5.进行心理援助。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的问题,有了消极、负性情绪积极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让他们在高校班级中健康成长,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校园生活、学习和就业。要变“堵”为“疏”,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和犯错误的学生时,既要体现纪律、原则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又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不让他们形成自卑、压抑或者自暴自弃的心理。辅导员要开展生命的意义系列活动,倡导学生要有尊严的活着。建立大学生心理突发事件预防、干预机制,给每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有意识地对心理高危大学生进行单独的预防性心理辅导,使其提高心理承受阈,在个体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获得平衡的能力。

6.重视情感的作用。辅导员要重视情感在班级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学生常常带着情感来认识老师,同样,老师也有一个带着情感认识学生的问题。当老师对某位学生比较喜欢时,就会产生满意、愉悦等感觉,他对学生肯定的态度自然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反之,则容易流露对学生失望、忧愁甚至鄙视等情绪。学生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的潜在影响力、控制力尤显突出。郑克强认为,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所有学生都带着一份充满爱心的情感,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弟弟妹妹一样对待,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和他们像亲人般地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给他们关爱与温暖,就会使同学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对学校生活产生满意的、难忘的认同感受,留下快乐的、持久的美好印象 [6]。这个意见对处理高校班级的突发事件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7.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高校辅导员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需要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实现班级公平公正,努力就事论事不揭伤疤,保护公平、正义与善良。

8.制定班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班级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方法、措施、程序,对不同级别要有不同的预案启动程序,要进行必要的人防、物防与技防的相互结合,要加强应急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等,力求预案的预防性、可行性、操作性、时效性,在重大突发事件、事故发生时,立即组织活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学校

1.学校各职能部门紧急响应。学校接警部门应该也必须迅速做出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遇到班级突发事件,学校相关的职能领导小组要迅速了解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分析原因,果断处置;要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安全受到威胁的人员,迅速控制、消除危害和危险源;要对现场进行不间断监测,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发生;要抢修相关设施;要随时跟踪事态变化,如发生特殊情况要及时请求增援;迅速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学校应急体系保障有力。学校要建立健全应急信息通信保障体系,配备必要的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应急领导机构与有关部门及现场工作组之间联络畅通,保证防灾信息能够及时上呈下达。要保障交通运输,确保物资运送与补给,要有药品、防护设备等所需物资的储备方案,配备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消杀灭械、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以备应急需要。要提供相应的经费。同时,加强宣传与培训。

3.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学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部分隐患事件的发生。除了国家对贫困生的补助,学校要努力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或兼职的机会,这样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4.全力做好善后处理工作。重大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将有关事故的信息、影响、救援工作的进展、人员伤亡情况等情况及时向家长、媒体和公众公布,以消除恐慌心理。该应急功能应明确信息审核和批准程序,保证信息的统一性,避免出现矛盾信息;指定新闻发言人,适时举行新闻会,准确事故信息,澄清事故传言,以免引起新的连锁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上海女研究生自杀 自杀十日后网上再掀波澜[EB/OL].人民网教育频道:edu.省略/GB/kaoyan/10561920.html 2009-12-11.

[2]央视国际.云南出动六万警力缉拿云南某大学命案疑犯[EB/OL].省略/news/china/20040304/100116.shtml.

[3]央视国际.公安部特级通缉令追捕杀人嫌犯[EB/OL].省略/news/society/20040303/101857.shtml.

[4]央视国际, 马加爵杀人只因小矛盾 录音带录下作案动机[EB/OL].省略/news/society/20040316/100153.shtml.

第4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O雯( 1983―) ,女,助教,河南新乡人,本科,研究方向: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不足、管理模式不完善,加上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频发,不但严重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及成因,探索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民办高校;应对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各种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潜在社会矛盾日益增加,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也深受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伴随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在民办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攀升,民办高校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把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一、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对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了全面描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同时,按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个等级。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自然、人为、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突发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是涉及主体为高校师生的在校外突发的事件,并影响、冲击或者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秩序造的事件。所谓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或涉及主体为民办高校师生的事件。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异同

(一)共同点。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均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国民教育发挥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起因上,均以涉及学校为主体的突发事件,都符合突发事件的定义,受害群体都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结果上,都对学校产生很大影响,危机学校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影响社会稳定。

(二)不同点。民办高校突发事件与公办高校突发事件相比,因办学主体、办学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主要表现在:

1.危机学校生存。民办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影响到民办学校的发展,甚至导致学校遭受“灭顶之灾”。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整治,还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是由投资方埋单,一旦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学校财务收支,从而影响学校发展。

2.危机学校招生。民办高校的招生,都是学校考多年积累的名誉招来的,一个学生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招生工作,容易引起连锁反应。招生受到影响,学校不能发展,逐步失去竞争力而无力存活。

当然,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政府重视程度、影响力等方面,都和公办院校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在成因、表现形式和应急管理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一)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突出特点

1.源头多。突发事件一般是由细微的事件引起而发生的,对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方式、规模、影响程度都是无法预测、始料未及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呈现多元化趋势,如师德、学风、招生、就业、后勤、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均本受关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

2.影响广。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强调自我的个性张扬,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更加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引发的各种矛盾较多。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民办高校的信任度还相对不足,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得当,在新媒体时代,一点细微的民办学校事件,经过媒体的快速传播,就会引起家长、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持久性的负面影响,从而容易引起民办高校办学的恶性循环。

(二)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有关成因

1.宏观因素。高校一直都是这些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腐蚀,比如网络、讲座、论坛、宣传页等。特别是利用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或者特殊敏感时期,制造不稳定因素,引发高校突发事件。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享受获取信息快捷便利的同时,也更容易的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都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巨大隐患,也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

2.自身因素。一是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支持力度很小,融资渠道不畅通,导致民办高校自身发展遇到瓶颈。二是民办高校管理层不稳定,教职工流动性大,教师认同感不强等多方面综合原因,导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三是民办高校历史沉淀不够,文化底蕴不深,校园文化却缺失,进一步家具民办高校不稳定因素的形成。

3.学生因素。民办高校学生常给人以素质偏低,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生活常识和法制观念等印象。长期学习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价值观不正确,性格偏激张扬等特性,导致多发。但其实民办高校大学生身上往往具备了我们很少关注到的优良特点,如果不正确看待,因材引导,由自身问题引发的校园突发事件会越演越烈。

(三)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学校发展大计,但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够,民办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民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欠缺。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文件发了很多,没有追踪落实,使得民办高校的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不能够发挥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投资方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机构人员设置配备不到位,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保证作用。同时重视程度不够,对上级部署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落实。

2.制度不健全。有些民办高校,不按照国家要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制度,安全治安制度不完善,师生诉求渠道不通畅,检查督导不到位,加剧突发事件发生几率。有的民办学校各项措施制定的很多,督导落实的很少,成了一纸空文挂在墙上。同时,很多民办高校没有严格落实在责任制和责任追求至,安全稳定工作职责只存在于口头上。

3.保障不到位。民办高校出于办学经费原因,低配保卫机构,人员精简,办公场所不单独设置或不设,而且没有安全稳定专项工作经费,使得安全稳定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同时,校园安防器材配备不到位、校园交通规划不合理,安全警示标示不科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部完备,信息安全监管技术不成熟等,使得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的到及时处置。

4.教育不规范

一是安全教育不丰富。学校不能把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落实到位,压缩学生在校时间,只顾文化课教学,导致师生教育不到位。二是岗位培训不到位。民办高校领导层不能够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安排相关岗位人员参加各类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素质达不到岗位需求,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处置。四、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一)预防机制

1.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认为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无一例外都是有小矛盾的不断积累沉淀,由小到大,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突发事件还具有可预防性,只要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隐患,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有利于从根源消除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切实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排查化解机制

建立健全矛盾的排查化解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做到早化解、早处理。排查机制可事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可以建立定期排查和不定期排查,抓提排查和公事性排查等,并根据排查结果制定详细的化解措施,把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3.应急预案机制

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爆发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在民办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建立事前预案,实施分类分级别反应,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健全危机全程监控体系,做到四阶段应急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合理。同时,做出应急预案后,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和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进行预案的修订和补充,切实发挥预案的应急联动指挥作用。

4.应急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在构建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做到事前预防为主,事中快速反应,事后全力恢复的工作模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要站在学校的发展大局,把突发事件应对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贯穿于学校建设发展各项工作的始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加强后勤保障,构筑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应急管理体系顺畅运营。

(二)应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机制的建设和应急机构的建设十分重要,认真执行一岗双责,强化应急指挥部门建设,夯实职能部门基础,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创新工作斯洛,拓宽工作渠道,积极探索有助于保证民办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逐步形成有组织领导、有分工合作、有协调联动的突发事件领导管理体系,切实维护民办高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2.加强教育管理

通过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突出作用。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教育者必须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形成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政课体系。另一方面,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提高到战略高度,凝练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民办高校的及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完善晋升发展渠道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吸引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实现学校与教职工的双赢。另一方面加强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选拔相关人员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积累应急管理经验。(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民办高校发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HMX2014030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新华社,2007年8月30日

[2]李余华,李黎青,丁贵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处置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栋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4).

第5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最早是作为核电领域的专业术语引入国内的,直到2003年,国内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才普遍使用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在此之前,应急管理主要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疾病预防等多个领域中,之后,应急管理则被解释为预防、控制、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并采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行动。就我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步较早,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不强,应急预案不多等都成为阻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展的因素。

二、突发事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印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件、地点、时间等具有紧急突然性、高度不稳定性,人们无法预知灾难的具体发生事件和地点,所以只能依靠当事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理,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

其二,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一般较为严重,并且极易发生扩散,进一步扩大其危害范围。比如,在一场地震发生之后,除了当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失之外,全社会人民的生活都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事件危害性得不到正确处理,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都具有紧迫性,也就是说,对待突发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置对策,处置不及时,会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三、突发事件处理的内在机理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其内在机理,首先,突发事件处置必然要赋予政府拥有紧急权利。所以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政府应该首先采取禁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政府的紧急权利包括三大特性,其一,权利优先,也就是说,政府在动用其紧急权利时是优先的;其二,在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去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的任何应急管理决策都属于非程序化的决策。其三,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处理突发事件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以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解决。比如,我国颁布的《突发事件财政经济保障预案》中规定了财政部门应急管的特殊程序,其中包括政府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快速拨付资金,促使突发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政府必须动用紧急权利以处理时间,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依法开展各项处理措施。为此,对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因为相关领导干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受损的问题,必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危机准备。相关危机处理专家曾指出,我们必须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为之做好一切准备。为此,为了有效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就必须事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让人们在危机来临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其次,必须坚持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政府的统一领导,也就是说,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措施,以控制现场情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相应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必要时也可越级上报。为此,政府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必须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的目标,在合理评价突发事件的基础上,迅速做正确、有效的应急处理对策。比如,在汶川地震、玉树的地震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立即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对策,向社会各界传达正确的信息,以稳定民心,积极救援。

再次,在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减少人员危害,坚持生命第一,以充分体现政府的价值目标。为此,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根本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救人作为事件处置的第一任务。近几年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时,政府也时刻都将救人作为第一要务,将其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最后,坚持信息公开和信息真实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类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救援速度,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程度的社会混乱。为此,政府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时,必须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公布最新具体的真实信息,以减少流言、谣言的传播。

五、结语

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在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事件预案演练工作,严格规范各项应急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有序、快速实施,尽可能控制、减少突发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 吴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集群决策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张江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第6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电力应急;电力安全;应急管理;技术对策

0.引言

我国近年来频繁发生国家电网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给国家、人民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虽然我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了,但电力系统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损坏,同时难免受到人们无意间,或不法分子的破坏,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加强电力应急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电力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

1.1电力突发事件

电力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电力设备损坏、电网大面积停电、环境破坏等危及电力企业、社会公共安全稳定,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其主要特征是灾害的突发性及重大危害性、难以完全准确预测、难以完全有效防御及难以彻底根除。电力系统是一个较为特别的系统,它的损坏造成的影响不同于纯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电力系统的灾害可造成某一地区“瘫痪”的巨大影响。

1.2电力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大体定义为,应急管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政府或相关部门,按照之前的应急预案,或者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大小、损害程度,指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具体过程为,通过专业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的成因、以及后果,结合社会各界的相关信息,进行的对突发事件的危害预警、并采取最优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害,尽全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失。电力应急管理则是电力行业相关部门根据电力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做出的对电力系统的进行的有效的抢修、保护的过程。

2.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应急管理不够重视

有关部门不能认识到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相关工作人员不能深刻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电力应急知识以及应急措施没有普及普通群众甚至相关部门人员,没有普及人心,以致电力部门缺乏应急意识,没有保护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意识。

2.2没有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

虽然国家政府多次强调电力应急预案,但许多市县不能够严格执行上级文件,只是做出“表面”的应急预案,甚至没有做出预案。基层相关部门做出的应急预案缺少实质的可行性,没有专业的针对性,而且没有相应电力用户的参与。应急演练方面,许多的应急预案只是“纸上谈兵”仅限于理论上的预案,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操作演练。缺乏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只是限于内部技术性演练,而且针对电力突发事件情况相对单一,没有系统的、完善的演练,应急预案缺乏实用性、可操纵性的检验。结果致使突发事件发生后没有相对的预案措施,完全重新“抢救”。

2.3应急救援系统不够完善

首先,一些相关部门对应急预案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将应急救援的重点放在了对突发事件的事后救援上,而不是预防性检查、督查等,把应急救援当做最后“一棵稻草”,这样应急救援便存在着巨大“压力”。然而目前我国电力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救援组织机构臃肿,缺乏应有的组织性、系统性。救援人员所具备的救援技能不够娴熟,甚至许多救援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只是一些兼职救援人员。救援“硬件”设施相对“简陋”,突发事件信息传送,以及指挥系统因缺少相应设施应有的专业性,救援工具落后,救援效率低,救援质量差。

2.4对突发事件预见性低

由于电力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问题,电力突发事件预见性较低,预测不准确,以致对电力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偏大。

3.电力应急管理应对技术措施

3.1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电力应急管理体系是以公共安全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为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减少人民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而建立的公共安全保障平台。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应具有应急信息采集与管理、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辅助决策、电子预案、资源管理、演练评估、信息等应急管理功能的技术保障系统。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为电力应急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设施支持、人员支持,联系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为实现统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3.2 加快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支援,电力应急信息通畅是电力应急的“交通部分”,包括:采集信息、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传送、信息回访等。信息采集:日产检查,采集各种监测信息,同时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迅速采集事件信息,破坏区域、破坏程度、突发事件现场的视频、图像、数据,用户当前信息,以及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其他附加事件等详细材料,并将信息迅速传回。信息处理,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所采集信息确定应对政策,应急预案、修整方案等等。并根据突发事件“一线传回信息”通过应急决策系统,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并迅速确定应急措施,确定应急所需物资、人员等,预警信息。信息传送,实现指挥中心与应急现场的信息畅通,实现与国家、地方政府、地方职能部门应急管理体系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应急管理提供“硬件”支持。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根据以上方案措施,及时回防现场信息确定应急措施的作用性、实效性。所以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光纤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语音电话系统的建设,并拓展最新信息技术,完善通信系统,因地制宜,完成多种渠道的信息传送。

3.3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建立电力应急信息指挥平台、建立多个上下级应急指挥平台,从国家电网指挥中心到地方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保证电力应急通讯保障等应急基础设施齐全,形成严格监控、实时交流、信息共享、运转快速、方案齐全、设施完善、部门紧密、资源保障符合我国现状的电力安全实时监管和电力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在国家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之后,相应建设区域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及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全面提升电力安全监管水平和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3.4加快应急预警机制体系建设

预测预警是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应急措施的成功基础,也是减少电力突发事件损失的第一道防线。电力应急管理中的预测预警主要是指预测突发事件所涉及区域、时间、人口总数等等,根据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预报,结合灾害发生当地的各项数据采集情况对电力突发事件做出专业性预测,为设备抢修提前做好准备,也为下一步的电网安全性评估提供输入信息。

3.5加大财政支持,设立电力应急专项资金

国家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关应急经费政策,健全应急资金的拨付与使用制度,并给予电力企业在应急物资上的税收政策支持,只有在财力的支持下,应急设施才能更加完善,电力应急才会做的更好。

4.结论

电力安全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理论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完善,技术对策不够合理,法律政策不够健全,所以在电力应急方面我们还需多加努力,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7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第8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补救;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28-05

随着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化趋势不断明显,供应链研究由传统的产品供应链逐渐向服务供应链转移[1]。由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物流服务商和制造商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简称 LSSC)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供应链突发事件是指由供应链内外偶发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并中断供应链运行带来巨大影响的意外事件[2],具有难以预测、概率小、影响大的特点。在 LSSC 运行过程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影响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如恐怖事件、地震、海啸、暴雨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会导致原定的 LSSC 计划和目标不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如何对突发事件造成的失误进行补救,尽快恢复 LSSC 的正常运行、降低损失的决策是非常急迫的。

服务供应链是供应链研究的新方向[3],Ellram发表了“理解与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是物流服务链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4]。张德海把顾客当做服务的需求者和供应者,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依照顾客需求,通过生产转化,再输出给顾客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生产制造业供应链的新型供应链[5]。LSSC 作为服务供应链的一种,具有服务供应链的一般特征。国内外关于LSSC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物流服务提供商分类的问题首先由Goran Persson和Helge Virum提出,他们认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根据需求和实体定位、资产专用性和复杂性进行归类[6]。国内学者田宇[7]、闫秀霞[8]等认为 LSSC 是为物流需求方提供全面服务,以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为核心企业的新型供应链,并提出 LSSC 的基本结构是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物流服务商—制造商的三级结构。

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对于突发事件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并没有特别针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Tomlin提出在突发事件中,供应链可以通过增加供应商的个数来减少供货中断的可能[9]。Kleindorfer和Saad总结了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十项原则[10]。Serel建立了单一阶段突发事件下一个零售商和两个供应商的库存和定价决策模型[11]。Yu等对两级供应链单源和多源风险的影响进行了评估[12]。盛方正运用极值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特性,使用转移支付合同来应对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并说明了可以进行协调时应满足的条件[13]。刘伟华研究了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中的质量协调问题,通过博弈模型得出加强合作监督、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和物流合作外包层数可以加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能力[14]。杜少甫研究了潜在突发危机情况下供应链事前优化决策,揭示了潜在突发危机对供应链成员的事前决策和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15]。朱晓迪运用可拓学研究了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协调,指出应该找出引起突发事件、打破供应链协调的物元,进行可拓转化从中发现机遇[16]。徐娟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17]。刘家国运用博弈论思想,建立了定价推动型供应链突发事件风险传递模型[18]。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于 LSSC 管理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针对突发事件下 LSSC 协调策略的文章更是鲜有。本文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角度出发考虑对突发事件结果的合作补救问题。研究在由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物流服务商—制造商所组成的三级 LSSC 中,由于突发事件而造成服务失误、中断带来损失时如何进行合作补救,尽快恢复 LSSC 的正常运行。首先根据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点识别促使合作补救意愿生成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行业专家调研判断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关系结构分析,最后进行策略研究。希望研究结果可以对 LSSC 面对突发事件的决策与协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意愿产生的影响因素识别

突发事件下 LSSC 管理与一般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不同:①服务产品的特殊性。采购专业服务是服务供应链的本质思想,Winter Nie总结了服务产品相对于制造产品的六大特征:顾客影响、不可触摸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易逝性、劳动密集性[19],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突发事件下 LSSC 的特殊性;②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物流服务供应链是由集成物流服务商将功能性物流服务提供商集合起来的整体,如果链上成员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有效的协作,资源利用率低,通常只会得到局部最优而非整体最优导致 LSSC 的整体运作效率变低[20]。因此对于突发事件造成损失的补救也应当从整体角度出发,即合作补救,目标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③强调集成化的信息网络化控制。LSSC 实现的基础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信息平台实现一体化控制[21]。KL Chou等首次运用集成化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来处理 LSSC 中的不确定问题[2]。根据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下供应链补救(协调)的研究成果,识别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意愿产生的影响因素如下:

(1)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声誉

集成物流服务商在 LSSC 中处于核心地位,应当能够提供集成物流服务、定制化服务、网络化服务,同时具有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23]。集成物流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行业和供应链中有良好的声誉,将使得供应链成员更愿意共同补救,也意味着合作补救将进行得更加顺利。

(2)突发事件下服务失误的类型

Gronroos从服务质量的角度将服务失误分为过程失误和结果失误两种类型,其中结果失误是核心服务失误[24]。本文主要考虑结果失误。Smith等发现经历结果失误时,补偿和快速行动可以提高客户对感知公平的评价[25]。因此不同的服务失误类型将会带来不同的服务补救决策。

(3)突发事件下服务失误的归因

服务失误的归因直接影响到服务补救。Bitner、Booms 和 Tetreaul根据服务接触点说法认为服务差错的归因有三种:服务传递系统失误的服务失效;员工对顾客需求和要求的服务失效;员工行为造成的服务失效[26]。刘明菲认为服务失误的归因可以从管理因素、执行力因素、技术因素、顾客因素及政策因素五个维度分析[27]。供应链成员对服务失误归因的一致性是突发事件下进行合作补救的先行条件,因此会影响到合作补救意愿的生成。

(4)供应链成员对损失程度的认知差异

不同的企业对于不同的服务失误而带来的损失程度认知是不同的,即不同的企业面临客观相同的服务差错,主观的服务损失认知会有不同[28]。这种认知差异是服务失误难以避免的主要原因,认知差异会受到服务传递过程、以往服务经验、服务的重要性等各种因素影响。

(5)供应链成员对补救后的预期收益

供应链成员参与合作补救的主要动因是突发事件引起的服务失误将会为成员自身和供应链系统带来损失。很多学者采用感知—期望差距模型作为服务补救决策的依据[29]。服务补救的预期收益是指能够弥补服务补救带来损失的程度[30]。它既指供应链系统既定的预期收益,也指补救参与者主观的服务补救目标。因此对服务补救的预期收益估计将会影响到成员参与合作补救的意愿。

(6)突发事件下的服务经历

服务是一个传递的过程,服务产品与其他有形产品的不同是其效用是通过过程呈现而并非单纯靠结果体现[31]。服务传递过程中客户的服务经历会影响到客户对于服务差错和服务损失的判断[32],也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参与合作补救的意愿。

(7)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程度

LSSC 强调集成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共享的程度决定了服务传递过程的质量。这种信息共享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传递的过程中,同时存在于突发事件爆发是服务失误发生后对失误原因及损失的信息传递。合作补救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共享[33],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制造商对服务失误的敏感度越高,对损失的度量越客观,参与合作补救意愿越理性。

(8)制度约束力度

LSSC 是一个受各种制度约束的服务系统。这种制度约束分别体现在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系统内部的制度约束是指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合同、契约、协议等。系统外部的制度约束是指行业规范、社会法律法规等。制度约束能够影响到供应链成员对服务失误归因的判断。在合作服务补救进行的初期,制度约束是保证合作补救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9)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

LSSC 中传递的主要产品是物流服务,因此 LSSC 成员的物流服务能力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合作补救意愿。Jynchd认为物流能力是对厂商能否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的一种相对评估[34]。马士华将物流能力定义为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35]。合作补救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博弈过程。除了外部因素以外,企业还将根据自身的业务范畴、经济实力等自身能力来判断是否参与到补救当中去,也会根据其他企业的能力来判断自身投入到补救当中的程度。

2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意愿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分析

上述识别出的突发事件下影响到 LSSC 合作补救意愿的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及关联程度,有助于合作补救策略研究。本文将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来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说明。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 ISM)是一种结构模型化技术,由美国 J·华费尔教授于1973 年为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的。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21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1)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为了能够方便构建模型和征询专家意见,将上文中识别出来的9个影响因素: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声誉,突发事件下服务失误的类型,归因,供应链成员对损失的认知差异,对补救后的预期收益,突发事件下的服务经历,信息共享的程度,制度约束力度,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分别记为: X1 ,X2 ,X3,X4,X5,X6,X7,X8,X9。结合各影响因素自身的特点、以往文献和相关专家的观点,确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

(3)级间划分

为了解释关系结构,以可达矩阵为准则为依据划分不同层级。首先定义要素的可达集和前因集:要素Xi的可达集R(Xi)是由可达矩阵第Xi行中所有矩阵要素为1 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要素Xi的前因集A(Xi)是由要素Xj列中所有矩阵要素为 1 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根据可达集和前因集进行等级划分,若R(Xi)=R(Xi)∩A(Xi),则R(Xi)为最高等级要素集,即L1= {Xi },找出最高级要素后在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再按照同样的规则在剩下的可达矩阵中寻找最高级要素集L2,L3,……,Lk。层级划分过程如表2至表5所示。

(4)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重新排列后的缩减可达矩阵,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意愿影响因素的各层关系如图 2 所示。

22LSSC 合作补救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将影响因素各层关系示意图中各要素所代表的影响因素代入,得到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策略意愿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 3 所示。

从上述模型来看,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4个层次。其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失误类型处于最低层次(第 4 层),并依次逐级影响着其他3个层次,在制定合作补救策略时是供应链成员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声誉和企业物流服务能力位于第 3 层,制度约束和预期收益位于第 2 层。其中第 3层中的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进行合作补救的预期收益,而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声誉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制度约束力度(如契约、合同等)。信息共享程度、突发事件下的服务经历、失误归因和供应链成员的认知差异4个因素相互作用并位于最顶层(第 1 层),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程度越高,在突发事件下的服务经历越乐观,失误归因越客观,供应链成员的认知差异越小,反之亦然。最顶层的4个因素受制度约束力度和预期收益直接影响。

3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策略建议

根据上节分析结果可以将突发事件下 LSSC 合作补救策略的制定分为博弈阶段和决策阶段。合作补救的实质是一个博弈过程。在博弈阶段首先判断服务失误的类型,供应链成员根据集成物流服务商的声誉、企业自身的物流服务能力、系统制度约束、预期收益等因素进行博弈,确定是否进行合作补救。最后根据失误归因、成员认知差异、信息共享程度和突发事件下的服务经历来判断如何进行合作补救,制定合作补救策略。从 LSSC 系统角度出发,进行合作补救有利于得到系统最优,因此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 LSSC 成员进行合作补救,应从如下几方面来对供应链系统进行管理。

31建立 LSSC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LSSC 的主要产品是服务,因此 LSSC 的绩效主要体现为服务质量的优劣。在建立完整的 LSSC 服务质量评价前提下,有助于准确判断服务失误类型、服务失误程度、确定服务失误归因并减少供应链成员对服务失误的认知差异。

32建立 LSSC 突发事件预警系统

建立数据库收集突发事件案例,在每次突发事件补救后进行数据更新与系统改善。这可以为下一次突发事件决策提供依据。

33突发事件爆发后进行实时信息追踪

LSSC 以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为特点,减少信息不对称性是理性制定合作补救策略的关键要素。在突发事件爆发后进行实时信息追踪,不仅有利于快速制定出合作补救策略,也有利于为 LSSC 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提供信息数据。

34加强 LSSC 的合同管理

提高 LSSC 合作补救策略的制度依据,加强 LSSC 合同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使突发事件爆发时可以有标准化的程序或步骤作为决策依据。

4结语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 LSSC 管理中关注的问题之一。LSSC 作为一个整体,在突发事件爆发后进行合作补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供应链成员参与合作补救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进行分析,并进行层次结构划分。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层次划分可以更加深入地解释合作补救意愿的产生机理,并找到方法来促进合作补救意愿、制定合作补救策略、提高服务补救的效率,提高突发事件下 LSSC 运行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林云.汽车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

[2]黎枫,徐道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1(12):179-181.

[3]郭重庆.“服务科学”——一个极具前沿意义的学科 [J].中国科学基金,2008,4:217-220.

[4]Ellram LM,Tate W L,Billington C.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 Supply Chain [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4:17-32.

[5]张海德.物流供应链的协调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Goran Persson,Helge Virum.Growth Strategies for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1,12(1), 53264.

[7]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供应商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8]闫秀霞,季建华,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的质量监控与协调[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3):47-52.

[9]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0]Kleindorfer,Saad. 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

[11]Serel D A. Inventory and Pricing Decision in a Single—period Problem Involving Risky Suppl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

[12]Yu H , Zeng A Z, Zhao L. Single and Dual Sourcing: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 [J]. Om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37(4).

[13]盛方正,季建华,徐行之.基于极值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特性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 4(29): 67-74.

[14]刘伟华,季建华,顾巧论.物流服务供应链两级合作的质量监控与协调[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3):47-52.

[15]杜少甫,朱贾昂,董雨,等.考虑潜在突发危机的供应链事前优化决策 [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5(32):928-936.

第9篇:突发事件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处理;冷静沉着;公正公平

突发事件是指在事先没有通知、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有一定的破坏力和影响力的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在班级中,突发事件都不同程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突发事件影响大、危害深,是班级管理中一个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也是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制度,感知事态、合理预防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要以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教管结合、实事求是、明确责任为原则,妥善处理好学生打群架、重伤、外出不归、宿舍火灾、病重住院、死亡等突发事件,时刻要在预防上准备,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强化,行动上坚决。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的重点,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中最简便、成本最低的方法。如何做好合理的预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订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多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言行。其次,定期对学生进行知识法律讲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行为,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第三是领导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格、成长背景、喜好等等。特别是和学生亲密接触的辅导员,必须对特别的学生进行有亲和力的监管。注意学生的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定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陈述自己的心声,用爱心温暖感动学生。对极特别的学生,要做好书面笔记,定期地向上级汇报学生情况,并设计意外事故发生的初步解决方案。第四是值班人员认真负责,灵活机智,在特定的场合能够感知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能够科学的化解。做到勤走动,勤观察,准预测,急反应,快处理。第五是收集各种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辨别,有效觉察潜伏的危机,对危机的后果事先加以估计和准备,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应变计划,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管理预警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对事件采取果断措施,为事件处理赢得主动,从而预防和减少伤害。

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1.明确事件类别和性质,有序处理

当突发事件发生,值班及相关工作人员应迅速到达现场,根据现场事态明确事件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如:学生重伤事件的处理:(1)现场抢救或立即送医院抢救。(2)先由辅导员(班费)或计财处垫付医药费。(3)通知学生家长。(4)调查事件经过。(5)研究并作出处理决定。(6)通知有关学生家长。总之要用最快速、最有效、最简捷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2.沉着冷静、机智巧妙、化解矛盾、控制事态发展

由于突发事件有突发性、难以预见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所以,当事件发生后学生的情绪不稳定,易极端。此种状况下,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常会有很大影响。由于事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老师若没有充分的预先准备,做出的临时处理决定,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沉着冷静、机智巧妙,及时做出处理,化解矛盾冲突,制止不良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不能一听到发生了事件,就心里烦躁,生气发火,甚至严厉地批评和训斥学生,责怪学生。这样只会让事态发展更加恶化,使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相反,我们在耳闻目睹突发事件后,若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善于制怒,冷静思考,对学生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给学生一个台阶,则效果会大不一样。比如:我班有一个学生在下晚自习后,看到另一个同学穿着很古怪,超潮流,就多看了几眼。不料在就寝时两人发生纠纷。我第一时间把她们找来谈话,并针对时尚、潮流、回头率、学校、学生等角度进行剖析,学生很快理解,并化解了矛盾,最后两同学成为了好朋友。

3.实事求是、公平、民主

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即在不该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了。对别人是意外,但对当事者来说,也许是一种必然。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突发事件,都是事出有因的。因此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公平、民主。所谓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要求教师以事实为依据,分清责任界线,不要以事情的表象和自己的主观想象下定义,秉公办事,不能偏袒班干部和优秀的学生,也不能歧视“差生”,不抱成见和偏见。所谓“民主”,一方面表现在当教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注意师生人格平等,不为维护自身“权威”而以势压人,以力制人;另一方面表现在寻求事件的处理办法时,不搞主观武断,要征求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的意见,相信他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热爱学生的意识,进行爱生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的家长、朋友、导师。老师教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是老师最大的慰藉和成就。如果一个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可信度,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只会与学生越走越远。如果老师能从平常的小事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学生服务,尽心尽力,用一份真挚的爱宽容学生,呵护学生,学生就会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时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特别需要老师、家长倾注更多的爱,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会尊重师长和他人,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效果。尽管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高,但它却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突发事件不仅要有心理准备,而且还应善于从不良事件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