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财政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征收管理制度
1前言
对于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确保政策推行足够顺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长久发展。所以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期间,要选取科学的方式加以优化与整合,尽可能地增强绿色财政收入政策的推行效果,调整实际工作情况,通过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工作,带动国家绿色产业持续化运行,取得更为理想的税收管理效果。针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是笔者给予的相关信息和建议。
2绿色产业发展概述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时常会产生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逐步增多,绿色环保长久发展是重点内容,现阶段环保类的产品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环境节约资源的开发,可以说绿色产业逐步和社会范围接轨。针对绿色产业,重点是存在于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消费环节中,通过绿色无公害和环保科学技术,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目标,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产的优质化格局。即便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取得绿色产业的管理成效,然而在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背景下,我国加大力度关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要求绿色产业在实际生产期间做到资源节约以及控制环境污染,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为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绿色产业是在实际的生产与运行和消费过程中,节约能源与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由此给人们提品与服务的高效率部门。然而,绿色产业发展时间比较短,可是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促使部分企业过于追求效益,破坏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因此政府要转变经济管理模式,通过集约管理方式替换以往的粗放管理方式,促使财政去收得到更多支持,继而把企业零污染持续化的发展优势转为经济成功转型的关键手段。
3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表现出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3.1缺少绿色工业以及绿色农业支撑,税种问题显著。在实际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没有石油和绿色农业以及绿色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条件支持,形成的政策内容表现出不足。第一个层面是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没有结合农业发展要点进行政策补贴与投资,无法保证绿色农业,朝向良好的方向转变。第二个层面是绿色工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按照绿色工业的发展倾向优化与编制优惠政策,无法提供优惠方案,阻碍绿色工业前进与发展的脚步。与此同时,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表现出显著的税种问题,即便我国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作业,然而实际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期间,工作时间比较短,不能在有限时间内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无法保障全面性,进而产生政策推行的问题。另外,税种政策规定的内容不够完整,不能在推行期间带动绿色企业前进发展,减小政策推行的效果,甚至阻碍绿色环保时代顺利发展。3.2征收管理制度不够完整,政策宣传不够广泛。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期间,没有及时设置完整的征收管理方案,对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完整。第一个层面是在实际的征收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没有设置全面的监督工作流程,在实施工作上表现出随意性,不能切合实际的控制征收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在具体工作中缺少完整的漏税与偷税有问题处罚制度,不能时效性的管理好偷税以及漏税现象,无法适应政策推行的需求要点。除此之外,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广范围比较狭隘,也就是说,没有完整的政策宣传制度,无法借助多种宣传手段与宣传途径等指引相关企业对税收政策进行了解,这样企业管理者不能全方位了解政策内容,无法结合优惠政策的要点,引进生产技术以及设施,势必会引起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的滞后性,无法保证在社会发展中贯彻政策推行,继而影响企业长久运行与发展。
4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存在主要问题的策略
4.1增强对绿色产业以及工业的支持,打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基础。对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应该加大力度对绿色工业以及农业进行支持,结合农业与工业的发展需求,落实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确保高质量达到工作目标。对于绿色农业的发展,要进行政策补贴支持,适当增加农业补贴的农民产值,强化金融投资,保障给绿色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资金支撑,构建相对完整的资金链。并且科学增加绿色农业生产期间设备的补贴,保障能够结合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建设工作设施,提供补贴支持。在此期间,要确切对补贴比例进行划分,针对性进行工作,通过足够的资金扶持绿色项目开展,体现绿色农业生产的规范性。除此之外,绿色工业发展期间,立足于绿色工业的发展理念,贯彻优惠政策,提供对应支持,通过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手段,引导工业领域引进绿色技术,促使绿色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得以提升,调整目前工作情况,为绿色工业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4.2增设与完善税种,处理税种问题。因为现阶段我国在推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够显著,因此在实际的政策推行期间,要主动开发新的税种,重点对环境进行保护,确保依托新税种的优势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科学增加新税种,立足于环境保护与环保节约的要点,目的性设置税种,针对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有的排放与水污染现象,结合具体情况增加水污染税种,全方位检测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水是否达标,尤其是关注污染物指标以及有毒物质含量指标。并且增设多个级别的税率检查标准和污染税起征点,由此控制污水排放数量,保证实际生产期间水资源处理成效以及绿色生产标准相适应,实现预期的转型目标。或者在建筑管理中产生的噪声污染情况,增加噪声污染税种,不只是能够控制噪声污染问题,还可发展绿色生产的促进体系。与此同时,完善现有的税种条款,以增加新税种为前提,全面思考政策是否存在不清晰的情况,确定税种调整的内容足够合理与科学,带动政策顺利推行。对于环境资源税种调整,适当增加征收对象,把非矿藏资源以及矿藏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税务征收工作结合起来,由此控制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以免产生环境资源枯竭结果,体现绿色税收政策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还应该结合三废原料生产的角度进行优惠政策提供,引进环境治理投资政策与环境保护投资政策,增强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应现阶段绿色产业发展的要点。4.3整合税收管理,健全税收管理结构。要想顺利地推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以获取更好的税收管理成效为目标,要整合税收管理流程,确保政策推行的任务有效实施。即便在实际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期间能够处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此种状态下,相关人员要健全税收管理结构体系,确切规定多个类型税种在征收实施方面的标准、日常工作方案以及岗位工作责任等,全方位对偷税现象和漏税现象进行监督和检查,配合运用惩处手段,将偷税问题和漏税问题的产生概率最大化减小。除此之外,保证管理体系足够完整,增强财政税收的体系优化水平,以免产生漏缴税款的管理问题,使得税务征收工作时效性开展,更好地推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4.4扩展政策宣传范围,提高政策推行质量。我国要想高效地对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推行,要拓展政策宣传范围,通过多元化宣传手段,促使企业对政策逐步深入与确切的了解,保证政策顺利实施,起到引导企业运用绿色技术与管理技术开展工作的作用,促进绿色产业得以发展。在征税期间给企业介绍政策内容,发放对应文件,保证企业管理者对政策内容形成确切的了解,并且创造政策推广与宣传的平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管理者对税收政策的认识,引导企业积极运用绿色生产技术,构建绿色生产框架,凸显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可靠性与持续性。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国家应调整整体结构,延伸绿色产业的服务范围,健全营业税以及增值税机制。在营业税征收过程中,把全额征收模式转变为差额征收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营业税,帮助企业减小纳税负担,最终把企业服务征税的情况进行调整,规范抵扣税收数量,更加全面的提高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水平。
5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推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期间表现出一些问题,无法确保政策时效性推行,缺少税种制度规定,没有形成监督管理体系,宣传效果不佳,所以在实际的绿色财政政策推行期间要关注税种的增加,健全现有税种类型,明确征税管理监督制度,通过多样化渠道,拓展宣传教育的范围,强化宣传教育效果,全方位贯彻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行,引导企业通过绿色生产技术完善生产与管理模式,不断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段美娟.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纳税,2019,13(3):33.
[2]杨光.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纳税,2019(2):16.
[3]胡小梅.发展绿色金融的财税政策设计和建议[J].中国财政,2018(16):31-32.
[4]许光建,魏嘉希.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配套财政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0-16.
[5]崔旭枫.基于绿色理念的财政税收政策优化策略[J].中外企业家,2020(11):33.
[6]许冰倩,姚锦文,张子和,等.宿迁市促进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10):67-69,80.
[7]袭城元.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探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9(8):3.
【关键词】绿色财政税收 比较 问题 实施
“绿色财政税收”,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得到绿色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除“发展”外,最为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发展中,资源是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后盾,所以,加强资源、生态的保护,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前提。那么,到底什么是“绿色财政税收”?要怎样做才能够彻底的执行这项政策呢?本人将在此就“绿色财政税收”的各项内容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什么是“绿色财政税收”
“绿色财政税收”又称为环境税收,是为了能够在发展的同时,保护我国的环境、合理地运用我国的资源,注重我国的生态保护,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税收政策。这项政策在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展开了,可见,国外早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财政税收”就是一项根据国家出台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试行)》 而在我国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以及海水淡化等五类企业所实行相应的减免税的政策,例如国家规定,从事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企业可以5年内免税等,都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国家政策。
二、国内外“绿色财政税收”比较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绿色财政税收”已经成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已经做到了全面覆盖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日常消费、能源应用、燃料的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现象等等。尤其在美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实行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一份来自OECD的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绿色财政税收”对一系列的化学药品、汽油等税的征收,已大大地降低了相应的污染的出现,降低了空气污染的力度,相应的悬浮粒子的释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当然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发达国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例如荷兰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实行方面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展现的。荷兰是从1998年开始提出并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荷兰主要是利用了一系列税收综合措施来加强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我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同时意识到环境的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直到2009年,我国才正式提出“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相对于国外的发达国家,我国确实相对落后一些。而且,由于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完全地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税收体系。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主要是集中于我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也就是说,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我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个人的行为方面。
相对于国外的“绿色财政税收”,我国的确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发展与进步,一定能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做到更好的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的进步。
三、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才刚刚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那么,在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时,出现了哪些问题呢?本人将在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1.覆盖面窄,税种缺失:面对“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我国的税种设置不够合理,税种缺失,仅仅集中于我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并没有相应的专设的环境保护的税种,这就削弱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实施力度。
2.税收实施政策透明度较低: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实施中,强制性不够,随意性较为明显,而且对我国的资源市场的调节不够明显,使得该税收的作用得不到明显的体现,而且,据有关报道显示,因为“绿色财政税收”,每年漏缴税达到了30%之多。
3.“绿色财政税收”没有与其他税收相联系:现在的“绿色财政税收”并没有做到与其他税收相互联系,没有得到其他税收的辅助。但是,想要单靠“绿色财政税收”就做到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现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中,一定要与其他政策共同发展与存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环境的保护政策,推动我国的发展。
四、“绿色财政税收”的正确实施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下面,本人将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1.增加相应的环境保护税种,达到全面实施“绿色财政税收”:面对我国税种较窄的问题,国家应该相应地增加一些特种税,专门地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现状,例如增加一些能源污染的税种、能源污染的税种、固体废物的污染等等方面的税种,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绿色财政税收”广泛地覆盖到我国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促进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正确实施。
2.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正确地实施“绿色财政税收”,首要的就是要有正确、完整的税收制度。税收的征收不仅仅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更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完善计税方法,以免征税错误;同时,一定要做到税收的强制性,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
3.完善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征管体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包括了税种的设置和税的征收两方面的体制。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征管上,国家应该出台更多、更完善的相关法律,尽可能使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做到体系化、正规化,从而促进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达到最终的目的;
4.完善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优惠措施: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征收中,我们一定要优化我国的优惠措施,通过调整各个相关的税种的征收,提高各方配合“绿色财政税收”的力度。
五、总结
“绿色财政税收”在我国虽然只是出于起步阶段,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提高实施力度,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宇.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
[2] 张立立,诸大建.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绿色税收效应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14) .
一、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本文以两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财务绩效指标之灰色预测模型并预测其财务绩效指标。然而,一家公司经营是否良好,需透过多方面之观察及资料之分析才可评断;一般而言,评断之方法可分为财务资讯或非财务资讯之分析,非财务资讯取得不易且难以数量化,形成评断上之困难;而财务资讯具备取得容易、具客观性、能数量化及可作为比较基准等优点。因此,财务资讯的分析与运用,对企业管理阶层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之课题;对一般大众而言,亦可透过对财务资讯之分析从事正确之投资进而获取利润。
财务报表用来表达企业经营之成果。而财务报表分析是会计资料所提供之最终应用,协助报表使用者更了解企业营运状况,作为决策参考。因为其可正确地表现企业之财务状况,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财务评估上。
依文献显示,分析师会利用财务报表资讯,了解企业过去经营历史、目前营运绩效及评估未来发展潜力,以帮助投资者作决策(张仲岳,1997)。而许多上市上柜公司每年皆须为下一年之财务资讯提出预测数据,可是证券市场上充斥着一些无科学理论分析所得之财务预测数据,使投资大众无所适从;有鉴于此,许多预测方法被应用于财务预测上,如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回归分析法等。由于社会现象的问题极其复杂且多样化,就传统的预测方法而言,理论上样本数在50笔以上才可能有较佳之预测结果,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无法获得有足够之资料适用于时间序列模型,因此,便有了各种不同预测方法之出现,以弥补无法获得大量样本之预测方法的遗憾。各种预测方法之比较如表1所示。在企业经营环境讯息万变之下,若由上市上柜公司之公开说明书或年度报表之五年财务资料,以上述预测方法均需大量样本作财务预测,并不容易得到良好预测效果。如何以最少财务资料得到最佳之财务预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应是一项重要之课题。
投资大众面对大量上市公司之财务预测资讯,无法判断其准确性也无法依据这些资讯作出正确之投资决策。本文透过良好预测准确度之灰预测模型,预测上市公司之财务比率。因各产业特性不同,加上财务比率分析需以过去趋势、既定标准、同业同比率来比较,否则将影响财务绩效评估之公平性。
二、文献探讨
比率分析(ratio analysis)系指就某一特定日期或期间,各个项目的相对性以百分比、比率或分数表示,使原本复杂之财务资讯趋于简单化,使报表使用者获得明确而清晰之概念。财务比率之预测应用,大多集中于诊断企业经营是否发生危机之研究,相关文献中,施淑萍(2000)针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式与企业财务特性作了研究,林鸿益(2000)提出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之模型研究,苏文娟(2000)以上市企业财务危机预测作实证研究,而研究企业财务资料预测者――陈荣方与杨敏里(1997)采用南亚塑胶公司财务资料,以灰色预测模型与回归预测法作预测。国外文献有Gu(1999)预测旅馆经营的潜在危机,研究发现,旅馆的破产预测模型与制造业的营运失败模型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点。此外尚有Shch and Murtaza(2000)使用类神经网路模型预测电脑产业营运失败因素,结果发现此模型只限制应用于电脑的软硬体产业的某些财务比率预测,此方面可得良好预测效果。Greenlee and Trusse(2000)对慈善机构提出财务指标的预测模型,将企业财务报表中较易受到影响的指标予以预测。根据以上文献得知,虽然有许多学者针对各种不同产业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希望能找出各产业中成功或失败的相关财务资讯。但在文献中,对于IC产业的财务预测,没有广泛地被讨论或提出相关的方法。以上文献所提出的论文采用研究方法不外乎logit、probit、类神经网路等,均着眼于应用财务比率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模式之研究。这些方法在使用上均需符合大样本之假设前提,而且使用者需具备专业软体与知识,形成应用上之不便。其中以类神经网路有较高之进入障碍,因为需要大量之历史资料样本作为训练,才能有较好之预测结果。但是,企业财务比率每年有不同之变化,大量之历史财务比率反而不能真实反映未来之变化情况,形成财务资讯的灰色地带。因此,如何以企业近期财务比率资料对未来财务比率作短期之预测,对企业主及投资人而言,应是相当重要。
预测之方法相当多,如回归分析法、ARIMA时间数列法、类神经网路、指数平滑法等,一般企业之单一财务比率通常无法达到大样本之要求。近年来新兴的预测模式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为发展方向,广义之人工智慧涵盖范围很大,包括模糊理论(fuzzy theory)、灰色理论(Grey theory)、类神经网路模式(neural network model)及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等。因此本文采用适用于少量样本之灰色预测模型进行研究,透过文献也显示,灰预测模式较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及时间数列法等预测方法在少量样本下有较佳之预测效果(Hsu and Wen,1998; 徐历常,2001)。因此,目前灰色预测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诸如电力系统、财务、航运量、寿险、加权股价指数等方面之预测。
三、研究架构与方法
(一)研究架构
灰预测模型大多为GM(1,1)或GM(1,N)之应用①,其中,GM(1,N)模型适合于建立系统状态模型,各个动态关联分析及适合高阶系统建模,若预测模型是单变量的模型,即是GM(1,N)中,令N=1,成为GM(1,1)模型,表示一阶微分,而输入变数为1个进行数值建模(施东河与徐桂祥,1999)。就GM(1,1)模型而言,是使用最近的资料去预测未来值,对于较随机之资料及中央对称之曲线时,预测效果不佳,为了提升灰色模型在预测上的效果,Hsu and Wen(1998)提出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修正GM(1,1)模型残差,可得到良好之效果。
本文以传统的时间数列、指数平滑法及具有良好特性之灰色预测方法所建立的财务比率之GM(1,1)模型②,并藉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式修正其残差,增进财务比率预测值之准确度,以预测次年财务资料。
(二)研究方法
2. 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式建模方式。为修正GM(1,1)残差,本文针对GM模式之缺点,引用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预测模式来捕捉残差符号上的动态随机变化,预测残差符号未来的发展变化,以修正GM(1,1)模型预测准确度。其修正之方法,以正负号两个状态集合及一组转移机率矩阵,所建构之二阶马尔可夫链,预测未来之残差符号,兹将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式叙述如下:
(1)时间数列法。时间数列模型系搜集、整理所欲预测事物的过去资料,以之作为时间的函数,而时间是其唯一的独立变动,从这一些取得的资料中找寻该事物随时间而变动的法则或趋势,而以数学模式表示,用以从事预测工作。其预测方程式如下:
2. 指数平滑法。指数平滑法主要立基于有人认为最近期的观察值对下一期的可能数值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应配以最大之加权数,较早期的观察值对下一期的影响力较小,其加权数亦应较少。因此,其预测方程式可表示如下:
然而,使用指数平滑法仍有两个主要之限制:其一为只适用于短期预测,不适用于长期预测;其二为无法有效地决定?琢值,因此,通常先找出不同之?琢值,然后一一测试比较,以找出预测误差最小的?琢值,再进行预测。
(三)模型精度检验
上述灰色预测模型所得之预测值须经检验,才可得知预测结果是否可采信,因此,本文以后验差检验(Posterior Check)进行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后验差检验乃利用后验差比值c与最小误差机率p来衡量预测模型精度,其计算如下:
p越大表示残差与残差平均值之差小于0.6745S1④之数据越多,故p值越大表示预测模型越好,一般将之分述等级,如表2所示。
(四)误差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期间与样本
在考虑公司财务比率资料之取得容易及应具公信力前提下,本文以2006―2011年为研究期间,并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定A与B两家晶圆代工业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在财务比率样本之选取上,本文参考以往文献所使用之财务比率,并考虑公司财务比率资料来源是否取得容易、财务比率资料是否具公信力以及过去文献中是否曾经被使用于预测上,共同作为财务比率选取之依据。于财政部证管会规定之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构面中,选取15项常用之财务比率为本文使用之财务绩效指标。
(二)财务绩效指标灰色预测模型之精度检验
为检定GM(1,1)模型及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之预测模型精度检验,因为残差检验之结果庞大,不便于文中列出,本文仅将两家公司财务比率预测模型之后验差由方程式(9)和(10)计算结果,列于表3、表4提供参考,经表2预测精度等级表(JPA)分析,显然可看出GM(1,1)模型在某些指标之预测精度较差,并非可完全应用于所有指标之预测。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确实可修正GM(1,1)模型之残差,为良好之预测模型。
(三)财务绩效指标预测结果分析
本文以15项财务比率资料为研究样本,透过灰色预测模型建模之程序,可求得IC业两家上市公司GM(1,1)模型之财务比率预测值,但是模型需经过检定才可知是否可用来预测,因此,以残差检验及后验差检验检定模型精度,确定预测模型的可信度。
实证结果显示,15项财务绩效指标GM(1,1)模型之后验差检验中,许多公司之模型精度等级(JPA)为勉强或不合格,显示GM(1,1)模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15项财务绩效指标预测模型之建立。本文再以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修正GM(1,1)模型之残差藉以提高其预测准确度。
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之后验差值检定结果均列于表3及表4,以表2之预测精度等级表加以判别,可得知GM(1,1)模型预测之检验结果,有许多为不合格,表示该模型不适用于这些财务比率之预测。而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于两家公司15项财务比率之模型精度检定等级均为一级(好),显然可大幅度地改善GM(1,1)模型之预测准确度,且为15项财务绩效指标良好之预测模型。因此,以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为财务绩效指标之预测模型是可信的。
依本文研究方法所得2012年财务比率预测值列于表5及表6,由此可看出四种预测模型所得之财务比率预测值与真实值之差异。但是为了能更加了解预测绩效,本文透过误差分析之绝对误差率(AER)衡量,并将四种预测模型对两家公司1999年所作预测之预测误差率列于表7及表8。因为没有一种预测模型可适用于所有之财务比率预测,为综合了解15项财务比率之预测误差率,本文将15项误差率取平均值同列于表中。由表7 2012年A公司平均预测误差率分析显示,GM(1,1)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213,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151,时间数列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2.285,指数平滑法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313。由表8之2012年B公司平均预测误差率分析显示,GM(1,1)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337,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262,时间数列模型平均预测误差率为3.917,指数平滑法平均预测误差率为0.506。经比较后可知,两家公司财务绩效指标之预测模型中,以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之平均预测误差率最低。
综合实证分析结果,在财务绩效指标之预测时,并没有一种预测方法可准确地预测这15项指标,然就整合15项财务绩效指标之平均预测误差率而言,较适用于IC产业的财务绩效指标之预测模型为马尔可夫残差修正模型。
五、结论与建议
在科技快速进步之同时,有些产业正逐渐衰退中,纷纷面临规模萎缩甚至经营不善倒闭之事实,不但造成投资大众之恐慌也引起政府高度之重视。而公司经由财务报表将营运状况呈现给投资大众;以投资者的观点,可由财务报表预测公司未来而进行正确的投资,但以公司管理者的观点,却由财务报表做为规划公司未来策略的依据。而财务比率分析是财报资料中个别账目之间的关系,可经由财务比率的预测,提早得知公司未来的经营的方向。本文以IC产业两大晶圆代工厂的财务资料为探讨的对象,提出预测财务比率的模型比较,而为了增进模型预测的精度,再以马尔可夫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残差,以增加财务比率预测之精度与效度,提供企业与其投资人预测财务比率,作为绩效评估与决策之参考。
经本文实证分析结果,两家公司有些比率很好,但有些比率并不理想,本文并未针对财务比率的预测结果推断哪家公司财务状况好或不好,但经由本文提出的统计预测方法,可提供较完整的准确预测结果。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有了准确的预测数字,再加上智慧的判断及解释,方可洞察公司的营运状况。
在四种预测方法中,虽然灰色预测模型在精确度检验并没有很好的效果,但其预测结果比时间数列及指数平滑法改善许多,传统的时间数列在短期预测其准确性方面较差。若以马尔可夫链将灰色模型作残差修正,方可以提高灰色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在15项的财务比率中,除非样本资料有不正常之波动造成四种方法均产生不良的预测结果,但以4年的历史资料长度之预测模型当中,仍以马尔可夫链修正过的预测值较接近真实值。
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比率样本为目前最重要的两家IC厂的资料,由于IC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原则下,其资本结构易受到市场外在因素影响,其经营绩效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很短,易受到市场需求不稳定性影响,故是否可将本文所使用的灰色理论应用到其他相关产业的财务预测,则为未来研究之方向。而且将产业内所有公司的财务比率予以预测,依统计方法、财务指标优劣顺序排列各公司的经营成效,进而指出公司的财务危机,应是本研究另一个未来方向。
注释:
①GM(m,n)表示m阶n个变量之微分方程模型。
②灰预测模型具有:(1)所需样本数量少,超过四笔历史资料即可;(2)不需假设数列分布情形,亦即不要求序列数据需符合常态;(3)可使用多因素分析;(4)容易计算等四项特点。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政政策;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排名从2003年的世界第6位到2010年的世界第2位,排名仅次于美国,在2010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仍然保持每年7%的增速,但我国的经济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30年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建立在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费上。发展绿色经济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浙江省作为中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状况,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绿色财政政策方面都可以作为中国东部绿色经济的典型案例。通过完善财政政策、提升产业结构、建立金融杠杆等方式解决目前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瓶颈。
一、绿色经济和绿色GDP的内涵阐释
绿色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生态平衡为基础,以人类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将环保技术等多种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就是一种有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且把这些商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使用。很显然,传统经济学是用来研究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它存在最基本的“人是理性的”这样一个假设。如何在市场中生存才是市场参与者所关心的,在囚徒困境等限制条件下,市场参与者们没有动力更无能力去确保生态效应,因此政府通过实行扶植、规范、调控等政策手段,注重税收、补贴、直接投入和窗口指导等措施解决“绿色经济”的外部问题。
二、浙江省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浙江省实行绿色经济的现状概况
1.财政支出状况(对比2009, 2010,2011,2012年度)
环境治理投入是目前发达国家衡量绿色GDP的重要指标。浙江省重视环境保护,拨款从环保监管行政方面逐渐偏向从根源抓起的保护、防治方面。
2.产业结构改变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重工业以及资源消耗型产业逐渐被第三产业取代。2012年第三产业增幅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
3.补偿性措施与破坏环境的处罚机制简述
浙江省主要征收排污费的项目为废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噪声排污费,危险费用排污费,收费标准单一,没有具体区分排污程度(参见表1)。与OECD国家相比,缺少专门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收专门的补偿性费用尽快开征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等排放都将是收费依据的可能选择。
(二)瓶颈问题
1.财政政策
浙江省在绿色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实施的重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1)税制不完善是造成产业结构改革与生产环保问题反应迟缓的重大原因。我国有关与绿色税收的政策较为不完善,而浙江省的税收政策更是零散,税种分散,数量小,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2)优惠政策较为单一,浙江省目前存在的对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较为流行的方式是“减税”和“免税”,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加速折旧,延期纳税,投资再退税等方式,浙江省内运用较少。(3)收费政策不尽合理。浙江省的环保类费用的征收依据无法精确,征收机制不完善,征收难度大。
2.环保法律问题
环保立法缺失。浙江省环保立法偏向于原则性和倡导性条款,使立法功能难以具体实现,随着经济发展带来大量新情况,环保立法明显滞后,法律空白和漏洞较多。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环保执法。环保执法难成为一个难题,主要原因有:环境管理权的纵向隶属体制,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环保部门的执法不可避免的收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地方政府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具有功利性,在有限的任期和地方财政中,环境保护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而环境保护法施行采取横向平衡体制,有权行使环境管理权的机构众多,执法混乱。
3.资金问题
浙江省在环保产业投入的资金较为不足,即使近十年来浙江省环保投入明显增加,但一直没有达到环境治理和规划的要求。资金的缺乏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浙江省个市县的城市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几乎仅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对比很多发展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由私人资金进行运作并从中盈利,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缓慢,由于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私人无法承担环保产业的初期投入。
三、发达国家绿色经济经验借鉴
(一)加州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新科技作为经济收益的重要来源,不断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农业科技等方向的深入研究,着力于绿色经济大发展,绿色经济成为高端化的技术创新分层和有机组合螺旋式发展的重要模式。
加州在气候治理方面一直走在美国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前沿,得益于其不断的制度建设,包括组织机构,气候法令,标准化机制,科学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加州政府于2005 年设立了气候行动小组(Climate Action Team),气候行动小组几乎囊括了加州所有主要的政府部门,部门之间良好的合作成为加州绿色经济机制发展的核心和精髓。加州政府通过低碳经济体系、能源效率体系、绿色科技创新体系、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四大体系编制加州绿色经济创新报告,在此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关公共政策出台各种激励措施,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科学统计、科学分析和科学监测等信息手段的基础建设和应用。
加州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三大特性:第一,前瞻性。加州气候治理的前瞻性不仅体现在60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性并进行了治理,还体现在加州的多种治理行为都是在危害发生之前就开始展开科学研究。第二,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不仅体现在加州议会内两党在气候问题上存在着共识,政党机制运行良好,也体现在加州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有效协调。第三,明确性。加州减排在目标上十分明确,通过与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高校的项目研究取得精确数据,加州政府在大部分的减排目标均设置了量化标准。
(二)加州经验对浙江省的借鉴意义
1.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作用之间的平衡
绿色增长的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各种产品资源消耗、环境和安全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措施促进企业自觉保护环境和安全,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绿色产品,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促进产业生态化,逐步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2.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使用市场的刺激手段达标,比通过命令和控制产权达标所花的控制成本更少。市场手段主要有:一是征收环境污染附加税。该税使企业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这就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二是排污权交易许可。排污权许可证交易减少了政府征收污染税和实行污染管制的成本,使治理环境从行政手段扩展到市场手段。
四、浙江省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优化
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应加大积极财政政策与激励措施的实施程度,减少标准粗放的消极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客观要求,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做出绿色经济的战略性安排。
(一)财政政策的优化意见
一方面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加大“绿色支出”力度:采取政策引导和统筹、安排、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等手段,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等低碳技术研发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注重绿色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浙江省金融市场较为发达,在此基础上推进有关的法制建设,为利用金融工具促进节能环保提供必要的法律手段。加大与国际环保金融市场的接轨,国际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发挥价格信号、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功能,通过实现高成本效益的减排,补助因减排产生的技术成本与完善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
(二)产业结构优化意见
绿色经济法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稳定型,要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即产业结构的比例协调、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基本一致,减少重复建设和加工工业过剩。其次,注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绿色经济注重对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科学技术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逐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进行产业的技术密集化、高附加值化、产品知识化。继续发挥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五、总结
当前,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依旧面临很大的挑战,浙江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均可作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典型案例,如何趋利避害,使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加顺畅,只有改善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结合有效的法律监管和激励措施,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企业环保理念,才能提高浙江省在未来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严行方.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于俊杰,郝正平,朱玲. 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工程学报,2008(09).
[4]Laura Saikku, Aapo Rautiainen. The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 of Meeting Carbon Dioxide Targets in California by 2020[J]. Energy Policy,2008,36(02).
[5]崔晓玲.丹麦:绿色经济风头正劲[J].中国对外贸易,2012(07).
[6]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 经济纵横,2011(01).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财税金融意义背景
1绿色经济的内涵分析
绿色经济最早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提出的,源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有影响力的。我国的绿色经济按照我国的国情发展绿色经济,将绿色经济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主义规划中。绿色经济主要是将环境、资源纳入到生产中,主要把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经济价值形成产业链,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绿色经济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是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为子孙后代留有生活资源。绿色经济主要是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种不完全否定,其实纵观整个经济发展状况来说,绿色经济是有一定历史发展背景的,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会引导未来经济的一种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国内,不管是任何企业都应该符合时展的脚步,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
2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1能够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视
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保证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处于和谐的关系,对环境资源采取的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合理的使用,尽可能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国家的经济。现阶段,信息时代各种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我们在各大网站上都能够发现人们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工作中。由此可见,人们对环保的重视,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企业发展中,有意识地重视环保问题,这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2.2倡导绿色经济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被人类使用完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就算是有可再生的资源也需要经历千万年的历史才能形成,但是我们的子孙等不了,所以国家针对经济发展的形式,也为子孙后代着想,倡导绿色经济。短时间内因为绿色经济的提出给企业、个体以及很多人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但是就从长期的发展来看,节约能源如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意识,那么人人献出一分力,世界将拥有美好的明天,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平衡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有更多的光明。
2.3有利于倡导产业经济的发展,优化市场的竞争环境
绿色经济政策的提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大家在经济发展中向着绿色经济发展,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虽然企业在生产中增加了短期的绿色成本,但是省去了一大笔处理污染的费用,这么一平衡,企业也是走可持续的道路。能够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转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工业企业向着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整体上优化了市场的环境。
3绿色经济发展中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在国家上提出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至于我国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我国也开始重视绿色经济,并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也进行过很多的尝试,但是因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点,而且绿色经济的倡导对于很多企业单位来说,短期内是看不到经济利益的,所以在国内全面推行绿色经济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我国虽然已经在重大国家会议上提出绿色经济政策,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文还不完善,尤其是财税金融政策不健全,国家法律政策的缺失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缺少了约束力和法律依据,同时也阻碍了财税金融政策方面对绿色经济的作用。
3.2金融信贷等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支持力不足
绿色经济体制下,应该倡导绿色信贷,但是绿色信贷的标准高,绿色信贷应该是综合性的。但是现阶段在绿色经济中像金融信贷政策缺少的内容就很多,主要是具体的绿色信贷申请要求不全面,缺少对风险的评估机制,国家金融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所以银行在进行信贷管理的时候,不能对企业的绿色经济作出准确的判断,为此银行就会选择减少绿色信贷的支持,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操作,增加了企业资金周转的问题,这种财政政策不利于企业推行可持续的绿色经济,降低工作动力。
3.3绿色经济的发展周期长,对绿色经济认识片面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环节到加工、销售等环节,事无巨细的都应该重视环保。所以需要更换现有的基本设备,而且投资巨大,同时更换绿色经济的周期时间长,看到利润的时间也就长。因为时间的问题,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发展绿色经济,尤其是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这么快,他们怕一经发展绿色经济,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他们这种思想是片面的,没有认识到绿色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只是以短期利益为主。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财税金融政策,尤其是银行信贷一定会选择那种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进行贷款等业务,对于投资人来说,也会选择投资收益快的项目,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等,这都不利于绿色经济政策的推行。
3.4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缺少绿色经济配套扶持财务政策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多元化,主要是企业能够扩展自己的经营规模,实现收益最大化。现阶段绿色经济在企业中还处于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对绿色经济不重视,除去政府财政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很少有人把资金投入到绿色经济项目中,所以绿色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缺少投融资的支持,更加缺少社会财力。现阶段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有所转变,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能”的传统经济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在转变的过程中,短期内的盈利成本会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加上财税金融等政策是有限的,绿色经济配套扶持的财政力度小,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绿色经济转变的要求。
4加快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作用,构建法律条文
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有法律基础,尤其是涉及到财税金融政策,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绿色经济的背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做好分析,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以便于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时候有国家法律的依据。完善绿色经济体系制度,有利于绿色经济符合时代的发展,实现绿色经济良好基础。绿色经济的提倡现在是政府行为,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经济的转型,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不断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企业的发展重视财政政策,因为它涉及到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资金,政府财政的支持,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减少风险的损害,减少税收,保证企业走向节约型的发展。
4.2发挥“绿色信贷”的调控作用
绿色信贷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的信贷控制,针对的是不符合绿色信贷的企业,主要能够遏制高消费、低产能、高污染的产品销售等,满足社会环保的要求,符合节能减排的工作。制定绿色信贷对银行的发展来说,会失去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用户,银行短期的经济利润会受到影响,但是银行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此按照长远计划来说,银行需要积极的进行转型,利用信贷等金融政策引导企业用户发展绿色经济,最终建立起环境友好型和节能减排的绿色企业内部发展机制,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建立长效机制发展。
4.3改变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完善绿色财政政策
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计划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影响力。企业管理者首先做表率,因为管理者的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认识到虽然企业的绿色经济发展周期长,但是对于长期生存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企业建立绿色的“GDP”核算体系,优化绿色补偿领域,鼓励绿色消费,提升绿色消费理念,促进消费者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完善补贴措施,制定合理的补贴方案。对现有的绿色税种进行管理,重点在于资源税、消费税和增值税上,重视财政和税务的改革。
4.4扩展企业绿色融资渠道,加大对绿色经济配套设施的服务政策
绿色经济的发展改变现有的绿色融资渠道单一的状态,加大对绿色经济的宣传,让整个社会认识到绿色经济的发展作用。对绿色经济配套设施进行管控,进行循环企业和生态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氛围,国家的经济资金投入有限,倡导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企业向着低消耗,高效产能的方向发展。企业的财政资金以及一些财税金融等政策可以减免一些绿色配套设施投入的纳税金额。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重视绿色经济的特点。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查看更多《绿色财会》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绿色财会》编辑部
领导论坛
(3)完善林业财政政策做好林业财政工作 褚利明
(9)关于林业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封加平
(16)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概况 郝燕湘
(23)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支持林业生态建设 刘克勇
理论研究
(31)生物资产计量初探 苗海鹰 温玉霞 周俊义
理财广场
(33)债务融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深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张颖 张建英
业务技术
(36)林业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法的比较 黄运中
简讯
(37)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大石头林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会计核算中心 无
经验交流
(38)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工作初探 刘惠芳
群言堂
(40)林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陈兆东 杨雯婧
(43)基于信息不对称的ipo抑价研究述评 王闻然
(46)高等学校有效落实公务卡制度的措施探析 权姬淑
(49)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业绩影响分析——以股票型基金为例 刘一佳
(52)2012年《绿色财会》杂志总目录 无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物流金融 风险控制
社会与经济进步推动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农产品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由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专用技术设施与设备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我国绿色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严重,物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降低其供应链体系的整体运作效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自生型金融活动的抑制,使得支农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体系的资本运作效能(许红莲,2009)。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缘起于绿色农产品的若干特质。绿色农产品系指在无污染生态环境中种植、加工及储运,其毒害物质含量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基于存货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要求融资企业将标的物农产品作为质押担保品,但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储存该标的物的资质与能力,故需引入合格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中介来保管该标的物。
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担保为依据向贷款方放款,以支持绿色农产品业务拓张。金融机构对质押品的风控能力直接影响其业务整体风险水平。其一,绿色农产品具有典型生鲜物流特性,与金融机构的传统担保品特质存在明显的背离。绿色农产品具有品种繁多、含水量较高、保鲜期较短、易腐烂等特点,这将显著提升其仓储及运输环节的物流损耗率,增加质押品风险。其二,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链环节较多,产销地之间的空间跨度大,任意一环的管理问题都将导致产品价值折损,给贷款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其三,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绿色农产品按农作物的自然生产周期进行生产,其供应量呈周期性波动,这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收益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控策略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绿色农产品特点来设计,以满足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高附加值业务,以及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快资产周转率与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之需。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因子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系统风险系指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远期市场价格的若干不确定性系统因素对金融机构实现其产品经营预期目标的影响。系统风险的诱因在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各方的掌控之外,无法通过优化风险管控措施而消除,故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宏观金融环境变动,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进而影响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收益水平。其一,财政政策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行机制造成较大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储运技术能力要求较高。而物流基础设施属于公益性投资,项目具有较高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为此,物流基础设施投资亟需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以有效克服项目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但这也导致绿色农产品物流系统对财政政策的依赖性。财政实力较为雄厚的区域经济的路网及仓储设施与设备较为先进,绿色农产品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开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系统性风险也相对较低。其二,货币政策波动对绿色农产品价格及以其为标的物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冲击金融机构对该金融产品的价值评估精度,放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系统风险。
以绿色农产品为标的的物流金融产品的利率风险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期限错配风险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缓释期限短于风险暴露期限,这给债务人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较大压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坏账率水平。二是期限错配衍生出金融机构的利率期限结构风险影响物流金融产品收益方程参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收益率及其物流金融产品的内在经济价值,使金融机构必须对物流金融产品做重新估价。三是基准利率风险。物流金融产品质押率及其价格的确定直接与基准利率挂钩,而基准利率的变动与该业务当事人行为不相干,从而制约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能力。
(二)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
其一,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诱发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承担对绿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监控职责。但由于物流企业缺乏管理绿色农产品的专业能力,金融机构亦缺乏对物流企业行为的必要监控能力,这使得物流企业暴露信托责任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依据物流企业的数据供应来评判特定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项目的可行性;物流企业在自利动机驱动下,有可能出于业务扩张动机而与融资企业合谋欺诈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对项目可行性作出误判,放大金融机构风险。其二,第三方质检机构的信用缺失加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及产品品质鉴定结果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对质押商品价值评估值和质押率的确定。虽然第三方之间机构的鉴定过程受抽样程序与方法规范的限制,但抽样方法的选择及鉴定程序执行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检测与评估结果失真。其三,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的信用征集体系不健全增加物流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常采用质押担保方式来规避物流金融风险,使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并未根除该业务风险。当质押标的物在扣除正常或非正常损耗后的残值率低于质押率时,信用水平较低的出质人将有较大激励采取放弃质押品策略以逃废债务。
(三)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
其一,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较大的风险敞口对金融机构的内控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但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制约内控能力和监管能力未能与物流金融业务对内控制度的要求同步提升。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功能不健全,缺乏针对农业与物流业的交叉产业领域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部门间管理职能衔接不到位,缺乏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全局性风险控制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执行力相对较弱。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从而形成以人治型风险管理模式对制度型风险管理模式的替代效益,使得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虚置。长期性制度虚置将降低金融机构及客户企业对依靠制度建设解决交易纠纷、控制风险的信心,消解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的常态化机制方面的努力。其三,制度执行力弱与特定企业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素质息息相关,员工素质的不稳定性增加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风险。宏观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金融业务迅猛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缺乏从事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预警能力。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是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从业者应当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以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策略
(一)规范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市场秩序可从如下方面加以规范。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公司法》、《担保法》等现行法律给物流金融市场的良性运作提供了较好的法律环境,但仍存在立法缺乏系统性,法律条款及释法文件间相互冲突,物流金融领域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限制了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立法机构应理顺当前法律体系的逻辑脉络,疏通法律文件间的逻辑关联性,形成层次明晰、结构严谨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法律体系,以规范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干预市场的行为,奠定物流金融市场化运作的法律基础。其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财政资金运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产业,绿色农业易受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影响,并间接影响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当事人应当积极争取涉农财政资金运用的建议权,以将政府的涉农资源配置决策引向利于各利益攸关方的方向上。其三,推进利率市场化制度建设有助于激励金融机构积极拓展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机构的物流金融产品定价自,丰富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应对手段(左雪莲,2012)。利率管制制度在稳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同时,也弱化了金融机构开拓新产品的积极性。利率市场化将加剧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竞争烈度,激励金融机构强化新产品开发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资产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其资产运营绩效。
(二)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
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与债务人及担保人信用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征信机制有助于控制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风险暴露几率。其一,健全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机制,以取代对农产品经营机构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传统静态征信信息采集与分析机制。鉴于上述企业多为非上市公司,缺乏公开渠道以获取全面财务信息,这构成金融机构与征信对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许红莲,2010)。金融机构可在合同中确认对征信对象的财务稽核权,运用单向财务透明的方式有效掌控征信对象企业财务信息的异动,以消除由信息不对称性所引致的风险。其二,金融机构应聘用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征信对象企业做信用评估,以提升信用评估系统的公正性。信用评估机构应尽量采用基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数据,建构客观的评价准则数据库,设计信用评估模型,生成信用评估报告,用以分析债务人偿债能力。其三,建立横跨金融系统与行政监管系统的征信信息开放平台,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及跨系统的客户信用信息共享。绿色农产品物流业务本身具有跨行业及跨区域的特点,其风险诱因具有复杂性及动态性;而我国各级行政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主动交流其所掌握的企业资信信息的。金融机构需打破当前封闭式征信体系,与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征信信息共享平台,以提升其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三)完善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操作管理
其一,金融机构应当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设计,规范组织内岗位职责,完善金融业务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计可以定位为对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各岗位的职务范围及责权利界限的一种系统性制度安排,其目标是以实现组织内部友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降低组织内部因分权所造成的组织冲突。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时,金融机构应当审慎考虑风控管理者的集权水平、部门化及专业化水平、管理层级及管理幅度、命令链及正规化等关键要素对风控效果的影响,以分工明确、功能稳定、适度弹性为原则优化各组织设计要素,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风控能力。其二,金融机构应完善外部业务衔接环节的组织设计,强化与绿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业务衔接工作的沟通交流,消除业务衔接操作风险(杨维霞,2010)。金融机构应当强化对农产品经营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日常业务的监控机制建设,敦促各方优化业务流程,缩短供应链,完善仓储管理制度,强化出库环节的印鉴比对工作,以有效降低操作过程中的仓单问题。其三,金融机构应当关注员工素质提升对控制操作风险的积极作用。经济总量扩张引致金融创新业务扩张,但员工素质未能同步提升。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新知识结构,强化服务理念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偏重一线员工的素质提升,鼓励一线管理者结合绿色农产品经营与物流环节的特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优秀金融人才采用轮岗的方式下基层工作,协助基层员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基层风控能力和预警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红莲.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2.左雪莲.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构建与选择[J].商业时代,2012(28)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相关部委的主持下制定,促进和扶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宏观调控政策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规定分散,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病。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中有不少扶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国家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和由国家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但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针对循环产业的财政投人严重不足,很难支撑企业与环境的“双赢”发展;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无实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远未起到引导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将循环经济列为国债投资重点,支持资源能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以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循环经济企业向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严重短缺。在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具体、明确,效果不明显。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从源头上截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资金链条,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三)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人人心,我国的产业政策逐步从行业性向功能型方向转变,突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韶’。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热衷发展制造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亟待制定规模化、集约化、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园区发展,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尚存在大量政策、法规空白。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3年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与2007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当前,要根据东中西部资源能源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
(五)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在行政手段方面,政府职能同时存在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扭曲,成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障碍。
二、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分析
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厘清市场和政府职能的边界,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各自的权责,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限性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是有范围、有限度的。从总体上讲,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除宏观调控政策外,政府还需要执行其他经济职能确保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市场监管、政府规制等。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手段的生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提高生产、消费环节整体效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强化经济、社会、自然综合调控的结果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也让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微观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当期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市场经济外部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瓶颈约束突出,诱发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就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自动、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克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生态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弥补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产品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国家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生产技术、企业的扶持,弥补市场对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的激励机制缺陷,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生产手段的生态化。二是弥补市场调节滞后性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浪费。通过制定和完善《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督促社会节约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节性与控制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调节性与控制性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资源的重要弥补手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发挥调节生产主体行为的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信号,引导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符合政府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转型期,市场体系处于培育之中,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不够健全,地方政府较之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调节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至少在今后l0—15年内,我国宏观调控应该选择宏观调节与控制并用的方式”。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充分梳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全面体现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职能,它必须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财政收人政策据统计,我国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3大类23种,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有:
(1)对废弃家电产品、生活垃圾和污水征收回收、焚烧税。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能够有效减少废旧电器、生活垃圾与废水的数量,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例如,日本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全国垃圾和固体抛弃物的数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不断增加。
(2)为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征收原生的资源能源税率。开征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诸如电能、汽油都征收生态税。德国已经开始生态税征收方面的尝试,比如,1升汽油1.7马克,另收6芬尼的生态税。
2.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优惠政策、财政投人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双赢”。同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就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财政优惠政策。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新原料,政府通过向企业自动减税,提供低息贷款、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能源成本。例如,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他投资的折旧时期通常为lO年)。2000年2月,我国制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企业采用其中规定的国产设备,也可实行加速折旧,但力度明显欠缺。
(2)财政投人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间接投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企业的直接投人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以鼓励环境保护。例如,日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资源勘探和示范工程。如2001年日本内阁把“零垃圾型、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课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对“废弃物处理中发生的有害物质对策研究”等45个竞争性援助研究项目。二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环。2004年度日本中央政府共有2880亿元“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用于地域环境保全、创新事业以及循环经济事业等。另外,政府优先购买也是变相财政投人。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干预各级政府采购行为,促使环保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惯常作法。在美国,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尚无绿色采购条款,可考虑补充修改,作为在消费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
要把政策、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尚需完善的具体措施有:
1.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绿色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的手段。“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环保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污染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截断其资金链条J,’。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2.加大对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力度。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政府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上,国家可以降低债券担保门槛,或者建立政策性担保,规避因循环经济规模大、风险性强而造成的资金供给以及贷款担保的“市场失灵”。此外,环保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证券监督部门,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研究一套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督制度,对污染严重,拒不治理整改的企业限制上市融资。
3.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新体系。为引导循环经济,需要银行运用金融手段从源头支持,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考评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不仅要与传统的信贷结构、营业收人和利润等指标挂钩,而且要把银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贷款结构和数量指标一并纳入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其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源头上实现循环经济的要素配置合理化的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我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下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肥料。政府可以对环保型农户从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可以提供最长12年的无息贷款,可在农业建设上提供50%的帮扶资金。其次,从环保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第二产业变革,尤其是政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支柱产业的特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从物质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废弃物的处理、回收,都要考虑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再次,环保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产业的崛起、振兴,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实施节能法后,2000年环境相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高达130万人。而我国尽管对环保产业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同一年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万人。所以,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绿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好市场和规划实现区域生产的环保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性。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规划,跳出传统的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利润最大化的定式思维,把追求生态效益、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共同纳入产业布局的追求目标,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一个主体、两个环节、三个层面”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一个主体”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和通过政府的诱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两个环节”就是要在生产与消费中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区域内原料、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大力发展静脉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为此,在区域规划上,对不同的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规划可以按照三个模式进行: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要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在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门类齐全,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第三,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角度规划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热、废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