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关键词 】 负面消息;文本倾向性分析;网页权重;追踪
1 引言
在当今媒体传播手段多样化、网络化的时代,要让一个企业的负面新闻事件,一夜传遍网络世界是非常容易的。一旦您的客户或潜在客户通过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搜狗)看到那些负面信息,后果将是很严重的。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维护自身的形象,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进行危机公关处理。国际知名网络营销实践者敖春华曾提出四种常见处理方式:①利用搜索引擎压制负面消息;②利用公关删除负面消息来源;③结合事件本身制定根本性解决方案,利用公关彻底平息事件;④舆情监控,第一时间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切掉危机滋生的温床。在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今天,企业的危机公关工作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调整、改进危机公关工作,加强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危机事前管理可以及早发现危机因素,并且采用相应的方式消除这些因素,把危机化解在萌芽阶段。这种事先预防,对于企业而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本文据此对第四种处理方式——舆情监控进行研究,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舆情监控系统,通过互联网,随时监控各类行业、专业网站上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文本倾向性分析,及时发现有利或者不利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不利的负面信息,要进行网页权重、转载、传播途径的追踪。企业公关据此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危机处理。
2 网络舆情的获取
企业根据特定需求采用垂直搜索引擎,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需求搜索相关的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具体来说,企业根据特定需求预先录入特定网站( 国内主要网站、论坛、博客)的URL,日常一般设置为本企业的机构名称或部门领导名字即可;在舆情爆发期,可根据舆情主题关键词来进行设置,准确捕获舆情动态信息。采用分布式爬虫系统,主控制器读取URL并分发到不同爬虫机器上,爬虫从JOB队列取出URL,不断从一个站点移动到另一个站点,自动建立索引, 索引进程通过预先设定关键词,利用分词处理技术进行内容分析并建立索引。(索引通常采用开源程序Lucene),并加入到网页数据库中.网络爬虫进入某个超级文本时,它利用HTML语言的标记结构来搜索信息及获取指向其他超级文本的URL地址,可以完全不依赖用户干预实现网络上的自动“爬行”和搜索。网络爬虫在搜索时往往采用一定的搜索策略,譬如广度优先搜索策略、深度优先搜索策略、聚焦搜索、基于内容评价的搜索策略等,企业可以根据监控重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3 对获取的网页进行文本观点倾向性分析
文本观点倾向性分析是网络舆情分析的核心之一。目前,对于观点倾向性分析方法而言,英文已经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而由于中文与生俱来的特点,在中文上的观点倾向性分析仍需不断深入研究。中文观点倾向性分析研究上普遍采用基于情感词汇语义特性的识别方法来判断文本的观点倾向性,如根据已有的情感词典中词汇的语义倾向对未知词语进行倾向性判断,或者研究者自己构建情感倾向性词库,对未知词进行极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也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识别情感词倾向性强度的方法,如采用多种分类方法将文本强度分为几个等级( 常见的强烈反对、一般反对、中立、一般赞成、强烈赞成等五个类别)等方法。
我们可以采用中科院的ICTCLAS分词系统,ICTCLAS的分词正确率高达97.58%(最近的973专家组评测结果),基于角色标注的未登录词识别能取得高于90%召回率,其中中国人名的识别召回率接近98%,分词和词性标注处理速度为543.5KB/s。
该分词系统的主要思想是先通过CHMM(层叠形马尔科夫模型)进行分词,通过分层,既增加了分词的准确性,又保证了分词的效率,共分五层,如图1所示。
基本思路:先进行原子切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N-最短路径粗切分,找出前N 个最符合的切分结果,生成二元分词表,然后生成分词结果,接着进行词性标注并完成主要分词步骤。
4 文本词权重的计算
对文本进行了倾向性分析后,还应该考虑同类文本词的权重,权重的计算采用TFIDF计算公式。其指导思想是:在一个文本中出现次数越多的单词,在另一个同类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也会很多,反之亦然。该方法是根据特征词的重要性与特征词的文档内频数成正比,与训练文档中出现该词条的文档频数成反比的原理构造的。常用频率因子和文档集因子的乘积表示:
对于它们的计算方法,目前有很多种,较为常见的公式
其中Yi为页面i的或转发的影响力,PRi为页面i的受关注度,MRti为页面i被转载数,a,b,c,d为待求参数。这里可以考虑一个页面的转载数和影响力的影响程度十分相近,因而近似求和。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公式找出网页转载、传播的路径。
6 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危机的危害性莫过于网络舆论,所以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网络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危机,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及公式可以找出负面消息的与传播路径以及网页权重,针对不同的权重,采取不同的危机公关。当然,上述方法中没有考虑负面评价的重复率以及网页非法操作PR值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孙挺,耿国华,周明全.一种有效的特征权重计算方法[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12).
[2] 张俐,李星,中文网页自动分类新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0卷1期.
[3] 过仕明.PageRank技术分析及网页重要性的综合评价模型[J].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06(2).
[4]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 任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初探.信息网络安全,2012(1),10-13.
[6] 吕斌斌,包震斌,张明乐.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朴发现算法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1),46-49.
作者简介: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气象灾害 信息收集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004-02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每年汛期又是气象灾害的多发期,遭遇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冰雹、大风、高温、台风、雷电等。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因此,做好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工作对于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气象部门气象灾害数据主要来自灾情直报、灾情普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民政部灾情、公路交通专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等。由于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相对稀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无法全面、及时地上报灾情信息,从而造成气象灾害L险预警与评估的实时性差、准确性低。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网络已经成为各类资源数据的重要来源。但是,网络数据的庞大也曾让人们望而却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如今利用网络舆情监测、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可实现全天24 h不间断监测网络信息,并快速发现网络中的气象灾情信息,大大提高灾情获取的时效性,拓展了灾情收集渠道,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可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1 基于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方法
1.1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是针对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于网络上表达出来意愿集合而进行的计算机监测的系统统称。
舆情监测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热点识别能力。可以根据新闻出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
(2)倾向性分析与统计。对信息的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以提供参考分析依据。分析的依据可根据信息的转载量、评论的回言信息时间密集度。来判别信息的发展倾向。
(3)主题跟踪。主题跟踪主要是指针对热点话题进行信息跟踪,并对其进行倾向性与趁势分析。跟踪的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来源、转载量、转载地址、地域分布、信息者等相关信息元素。其建立在倾向性与趁势分析的基础上。
(4)信息自动摘要功能。能够根据文档内容自动抽取文档摘要信息,这些摘要能够准确代表文章内容主题和中心思想。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章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章大意与核心内容,提高用户信息利用效率。而且该智能摘要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整不同长度,满足不同的需求。主要包括文本信息摘要与网页信息摘要两个方面。
(5)趋势分析。通过图表展示监控词汇和时间的分布关系以及趋势分析,包括地域信息分布。以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如:信息传播的区域分布,转载量与转载网站类型等。
(6)突发事件分析。突发事件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自然灾害、社会灾难、战争、动乱和偶发事件等。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主要是针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突发事件监听与分析。对热点信息的倾向分析与趁势分析,以监听信息的突发性。
(7)报警系统。报警系统主要是针对舆情分析引擎系统的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听分析,然后根据信息的语料库与报警监控信息库进行分析。以确保信息的舆论健康发展。
(8)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提供信息检索功能,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9)预警。舆情预警是一种时效性要求很高、重要程度要求很高的精准网络舆情监测功能。一个是满足用户对一些已经发生的重要网络事件的实时监测,及时跟踪事件的发展态势;另一个是满足用户相关行为信息的监测和预警。预警方式分为三种:在线弹框预警、手机短信预警和邮箱预警。监测预警包括监测和预警两个过程,当系统监测到舆情信息后将及时发出预警,让相关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舆情状况。
1.2 互联网中气象灾害信息的提取
利用舆情监测技术,设置各类气象灾害关键词,即可完成互联网中灾害信息的提取。该方法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载体全网监测。可监测搜索引擎、新闻门户、论坛、博客、留言板、微博、微信、QQ群、电子报、SNS载体、各单位主页。提供通用采集配置,支持大部分新闻、论坛的采集,并可配置指定URL,指定微博、微信账户的监测。
(2)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可定时监测,也可24 h全天候监测,不放过每一条网络灾情信息,第一时间发现网络气象灾情。
(3)信息智能提取技术。智能提取网页中有效的灾情信息,如:发生时间、地点、影响等。并对具有关联性的多个网页内容进行自动合并、自动提取等。
(4)结构化采集技术。对非结构化的网页数据采集时进行结构化的信息抽取和数据存储,满足多维度的信息挖掘和统计需要,形成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记录。
(5)关键词管理功能。可设置与气象灾害相关的关键词,如暴雨、大风、暴雪等,根据设定的关键词进行监控。也可以实现自动提取关键词功能,根据搜索到的有效信息,自动关联其他关键词,进一步丰富气象灾害关键词。
(6)灾情传播途径跟踪。智能分析网络舆情传播途径,并通过反向解析技术解析出URL所对应的网站名称。使整个监管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发现传播源头、追踪传播内容、监控传播主体”,可通过该项功能查找气象灾害主要传播媒体。
2 网络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便于网络气象灾害信息的应用,网络气象灾害数据库设计的合理性则十分重要。该文中的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种。
(1)基本字段设置。为了充分利用原有气象灾情数据库(如灾情直报数据库),该文参照《全国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技术规范》设置数据库字段,其数据库字段属性与其保持基本一致。
(2)灾情信息分类。根据灾害发生地点,本文将灾情信息分为两种:面状灾情和点状灾情。所谓面状灾情,指的是灾害发生地点具体到某个市或者县,范围比较粗略;而点状灾情,指的是灾害发生地点具体到某个村镇或者某条街道,范围比较精确。
(3)地理信息。根据灾害发生地点,为每条灾情信息添加相应的经纬度信息。
(4)气象要素信息。根据不同的灾害种类,为每条灾情信息匹配其相对应的气象要素。这样便于后期气象灾情数据的高效利用。
将网络中搜集的灾情信息按照上述原则进行入库,形成灾情信息共享,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平台实时访问。
3 关键技术
3.1 气象灾情关键词设置
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得到的结果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与所设置的关键词相关。设置的关键词过多,得到的信息越准确,但是也有可能丢失过多有用信息;设置的关键词过少,得到的冗余信息太多,又加大了筛选工作的难道。如何得到合适的关键词,成为了该文中的关键技术。
该文主要是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完善关键词管理功能,前期对人工搜索的灾害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描述灾情使用词汇的频率。将频率较高的词汇设置为初始关键词;后期系统根据初始关键词,查找到相关信息,自动统计高频词汇,进行添加,实现关键词的逐步完善。
3.2 气象要素匹配技术
根据发生时间为每条灾情信息匹配其相关的气象信息。通过自动调取气象资料库,包括A文件、Z文件、加密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气象卫星云图等,通过插值、雷达反演等方法获取灾情发生地距离最近、时间最接近的气象资料,采用自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给每条灾情记录信息添加产生气象灾情的气象要素实况的特征值。
3.3 气象灾情数据筛选
(1)通过气象要素实况资料的匹配剔除错误、标记可疑灾情信息记录。将气象要素的实况资料与逐条灾情资料信息对比分析,对实况资料与灾情影响明显不符的应删除,有疑问的,标记为可疑记录。
(2)从民政、统计、水利、农业、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气象灾害大典、报纸和媒体等获取灾情及影响数据再次实现对气象灾情资料的筛选,确保灾情资料的合法可靠。
4 结语
气象灾害灾情的快速收集和共享对于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服务工作至关重要。基于网络舆情监测技术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灾情收集方法上报不及时,覆盖范围密度低等缺点。可实现灾情的快速共享,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的时效性和评估的准确性,加强气象预报服务和灾害灾情分析能力,对于各级部门开展灾害灾情应用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帅向华,胡素平,刘钦,等.地震灾情网络媒体获取与处理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3):178-184.
[2]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建设(2015―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气发〔2015〕46号][Z].2015.
[3] 程鹏.气象灾情收集与影响评估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湖北气象,2005(4):39-40.
[4] 王元卓,靳小,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36(6):1125-1138.
[5] 王清川.近58年廊坊市气象灾情普查分析及问题与建议[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11(4):36-43.
[6] 杜鹃,汪明,史培军.基于历史事件的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概率风险评估――以湖南省为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22(5):916-927.
[7] 蔡立辉,杨欣翥.大数据在社会舆情监测与决策制定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论坛,2015(2):1-10.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当今,互联网已跻身于主流媒体行列,被称为“第四媒体”,网民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微客、即时通讯工具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情感,成为民意表达最开放,最充分的场所。就其影响而言,无论是中国发生的每件大事,出台的每项政策,还是国际重大事件,网络舆论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予以响应,形成声势,尤其是关于民生、反腐败等方面问题,由于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演变成舆情,通过互联网发酵放大后,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公众情绪。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而言,网络舆情的出现是摆在其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拟就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冲击及相应对策方法给予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成因
网络舆情即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当前某“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局面。网络舆情其实是一种议论,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演变成舆情,只有议论借助于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且诉诸意向呈现为明朗一致的指向时,才能构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实时性。电脑和手机终端的融合对接和广泛普及,使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倍增,是目前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二是互动性。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聚合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双向互动传播。三是自主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上传与下载的自由平台,每个使用者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见证者、传播者和评论者,个人意见某种程度上可迅速成为一个讨论话题甚至汇聚成舆论中心。四是分散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来源较为分散,任何一个可以上网的手机或电脑都能够实现跟贴、回贴,由对网络信息的回应而演变为网络舆情。五是共享性。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平台,网民可自由浏览网络信息,公开表达意愿和看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六是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身份和姓名一般都是隐匿的。网络舆情的形成诱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诱发各种意见,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而形成网络舆情,如腐败问题、医患矛盾问题等。二是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发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个体可通过互联网抒发郁闷、扩大见解,引起他人注意,在其他网民跟贴、讨论、响应之中,个人意见就会扩展成网络舆情。三是偶然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使议论向舆情转变。
二、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提高企业思想政治针对性。网络社区、论坛、微博、飞信、QQ、MSN等互联网工具,其强大的技术功能和特点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展示独立个性、抒发个人情感的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关注教育对象经常登陆的网络社区、微博等了解和把握员工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有利于拓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空间。由于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等方便地进行异地、全天候的语音或文字交流沟通,某种程度上,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3)有利于改善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互联网工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淡化了交流双方的身份界限,有效减少职工对正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打破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间的壁垒,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1)弱化企业员工道德意识。由于互联网交流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员工可在其中肆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在这种情形下,员工道德观念更加趋于个性化、多元化,表现为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织、冲突的矛盾状态。(2)动摇员工价值观念。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各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信息快捷方便地进入公众视野,企业员工通过网络有可能接触到消极、不健康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动摇他们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混乱。(3)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随时随地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对企业而言,但凡职工关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和互动就会被无限放大,一旦缺失正面话语权的引导,极易导致正面舆论阵地失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网络舆情负面效应,从而诱发群体上访事件,使企业稳定工作处于被动、尴尬局面。
三、结合网络舆情特点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网络舆情的发展,改变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网络动向,切实把握舆情特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1)与时俱进,主动占领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树立阵地意识,主动摒弃落后的、刻板的工作方法,认真研究网络舆情特点,抓住新时期员工思想和行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占领这块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同时,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运用各种最新的网络技术,客观、理性、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研究网络舆情,提高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员工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在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汲取营养。(2)加强自律教育,提高员工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网德、网风、网络法纪方面的教育,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政治鉴别力、网络文化甄别力、自律抗诱能力等。有条件的企业,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熟悉网络语言的网上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要围绕国内外国内外重大问题,特别是本企业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撰写帖子,吸引员工点击和跟帖,有的放矢地引导网络舆情。(3)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掌握网络舆情动向。企业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内容、来源、人情况、方式、位置、可能导致的问题等,并能够对网络舆情的承载主体、受众、传播途径等及时有效地控制。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掌握与企业员工关联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关注企业职工喜爱的网站贴吧、论坛、虚拟社区等,及时收集、分析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掌握舆情动态,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群体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是员工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其引发对现实不满形成的,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行政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争取行政支持,最大限度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舆情危机苗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各项民生政策,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后勤服务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准确把握网络特征,顺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创信息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楠楠.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王国良.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2007(1)
关键词 新媒体新闻;演变;社会舆情表达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05-02
0 引言
在实际应用中,新媒体新闻的传播、编辑、写作、报道等与传统平面媒体截然不同。新媒体新闻不但能够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增强时效性,还能够对现场播报进行同步,提高新闻的交互和深度。新媒体新闻的不断演变,使得新闻的接受者和者都具有了不同的新特征,同时还引发了公民新闻、意义建构新闻学、融合新闻学、网络新闻学等学术研究。在各类新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反馈、、采访、搜集的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出其交互和深入等特点。
1 新媒体新闻的演变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科技的支持,一切新事物都难以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当中,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和进步的最大动力。而人类也是从落后的社会中经历了多次的科技革命,才逐渐走向进步的。在人类出现的时候,信息的传播就成为了必要的事情。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先后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几个发展阶段。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先后经历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阶段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介,人们称之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当中,对新的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它是基于全新的科学技术,在理念、形式、技术等方面,对新闻传播媒介的一次重要革新[1]。这种革新的实现,使得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是获取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利用新媒体,人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自由的获取,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需要的信息或资源。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信息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社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1.2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提出的,在当前社会中,新媒体主要有互动电视传播、手机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方式。新媒体在产生之后不久,就体现出了很多优于传统媒体的方面,因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受众群体。在实际应用中,新媒体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进步,主要是取决于以下几个特点。
1.2.1 互动性强,受众参与广泛
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网络的数字化传播,因此使得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促进了地球村的发展和转变。通过网络的渠道,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接收,同时也能够随时成为新闻的传播者和制造者。对于自己实际需求的信息和新闻,受众群体能够自由的进行选择。通过新媒体,还能够对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进行获取,冲破地域性的束缚和限制[2]。
1.2.2 及时性和广泛性强
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受众群体就能够对事件的内容和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关注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当前社会中,有很多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进行传播,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和重视。而微博、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社会舆论产生条件。
1.2.3 开放性强
新媒体新闻的产生,不但消除了传统媒体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同时也改变了新闻传播垄断的局面。传统的媒体大多处在媒体工作者或政府部门的掌控之中,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可靠性等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新闻,受众群体只能被动的接受[3]。而对于新媒体新闻,受众群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和获取,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表达,使得受众群体的主动性大大增加。
2 新媒体新闻的社会舆情表达
随着新媒体新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社会舆情表达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媒体新闻主要是由媒体工作者或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新闻的与传播,受众群体不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互动性,只能对新闻信息进行被动的接受。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使得传统媒体难以及时、有效的接受到受众群体的反馈。而在新媒体新闻当中,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和传播受众群体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使新闻传播者能够及时收到受众群体的意见反馈[4]。
在实际的新闻传播过程当中,受众群体往往具有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传统媒体传播难以对其需求进行满足。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对于设置议程都十分重视。在无形之中,大众媒体为受众群体构建了现实的社会。而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过程当中,由于受众群体的看法和观点能够迅速的进行反馈和传播,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舆情的表达和发展。在新媒体新闻当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特点,受众群体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舆情。通过新媒体新闻,受众群体能够获取到信息,同时对新闻事件的进展进行关注。如果有实际需求,受众群体还能够对更加详细、深入的信息进行获取。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身边发生的社会时间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出来,同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社会舆情。例如药家鑫案件、郭美美炫富等新闻事件,都是通过新媒体新闻进行传播,从而形成社会舆情的[5]。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不断进步,从论坛到微博再到微信,在社会新闻事件当中,普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改变了社会舆情的表达。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过激言论、侵犯隐私、新闻造假等不良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新媒体新闻传播和社会舆情表达的正常进行。对此,各大新媒体平台应当加强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考察,受众群体也应当认真的分辨信息的真伪,避免被不良用心的人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新媒体新闻的发展和社会舆情的表达。
3 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的产生成为必然。新媒体新闻的不断演变,逐渐改变了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的渠道,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新媒体新闻传播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受众群体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信息。新媒体新闻的演变和发展,使得社会舆情表达的方式得到了优化,其作用也能够更好的发挥,从而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吴澄,吴晓明.新媒体新闻的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2-148.
[2]宋振文.新媒体: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2011,12:195-199.
[3]杨雨柯,黄剑威.在国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媒体演变与社会舆情表达[J].新闻传播,2013,12:299.
摘要:简介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点——自媒体舆情,设想如何通过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的3个策略要点,即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增强互动和引导舆论方向,希望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自媒体(WeMedia)研究报告,给出了“自媒体”的定义,即:“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分享他们自身经历、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又称公众媒体,大众通过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平台交流观点,最终会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并且扩散出去,这就是自媒体舆情。自媒体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零延时性、强互动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式爆发等特点,参与者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受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约束较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2]。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参与到自媒体舆情中,我们迎来了自媒体时代。
1当代大学生利用自媒体的情况解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及相关产物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碎片化和质量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抢占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成为高校党支部首要面对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爱好新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是自媒体舆情的积极参与者。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通过自媒体,大学生虽然能够了解到当前最新信息,拓宽视野,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但是,在自媒体上,存在着信息量大、信息杂乱等问题。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也十分容易被自媒体上的不良信息影响。王永灿提出,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舆情的主体具有理性认知能力不足、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从众心理明显、被边缘化的现实及猎奇心理和娱乐态度等特征。为了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仔细分析大学生的舆情特点,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与事件,根据自媒体的传播规律来采取针对性措施。
2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的策略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要想更好地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结合大学生的舆情表现、自媒体的传播规律以及当前互联网特色来制定不同的措施,具体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第一,针对大学生从众心理明显的特点,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以少数带动多数,提高群体影响力;第二,针对大学生自我及社会认同受挫、娱乐态度等特点,增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弱化自身角色,取得大学生的认同度和协同参与度;第三,针对大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足的特点,积极引导舆论方向,做正面的言论标杆。
2.1构建专门的服务平台,利用信息茧房提高群体影响力
信息茧房代表着相互联系的一个群体,群体之内交流信息较多,相互之间受影响大,高校内的主体人群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交流多、宣传多,但是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思想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影响,在接受外界信息时被不辨真假的信息牵引思维方向。根据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在对应的服务平台上建立专门的服务账号,为大学生推送感兴趣且正能量的文章,利用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通过少数学生影响到更多的群体,潜移默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微信公众平台“青春山东”,及时推送新闻热点问题及青少年们关注问题,大学生关注者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也被引导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同样受到这种态度的影响,既接受了正能量,也增加了对“青春山东”的认可程度。
2.2增强互动,弱化角色,提高协同参与度
自媒体是大学生参与的重要工具,自由发表言论是对强调凸显个性的一代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能够实时看到参与者的评论,及时进行回复,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影响力,也减少了新闻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有助于党支部及时了解大学生受众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点。在推送信息的过程中,党支部需要弱化角色,通过网络流行语的灵活运用,缩减与大学生的距离感,融入大学生的年龄群体,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以微博账号为例,不少公安账号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使用活泼网络流行语的方式宣传一些信息,例如“江宁公安在线”常常自称为“警察蜀黍”,受到公众好评,网友也更喜欢在这样的官方微博下留言讨论。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媒体其互动环境也有所不同。譬如微博的互动环境就属于公开形式,任何人都能够对微博内容和评论内容进行点评回复,在这个时候,作为自媒体就需要对评论中的舆论环境进行把控,避免在评论中出现错误引导的情况。而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则是在一个较为私密的环境下进行,通过微信的关键字回复以及专属客服,可以跟学生进行更加私密以及轻松的互动,因此在这个时候互动的关键字以及客服人员发挥着极大的引导作用。
2.3引导舆论方向,做言论标杆
自媒体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悄无声息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如何建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新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成为高校党支部需要重视的新问题。大学生处在学校与社会的交界点,从小受学校和家庭教育培养形成的三观承受着社会观点和网络信息的冲击,不断重塑,最终会形成自身独有的行为观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变化多,分辨能力差,容易产生思维盲区和误点,高校党支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以此为前提,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为迷茫的大学生做人生道路的指路灯,在混乱的网络思潮中做显著的言论标杆。尤其在面对社会安全事件和国际新闻时,如何引导舆论方向、教育大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和理国也是当下的重点。以萨德事件为例,韩国企业巨头乐天(LOTTE)将自身用地提供给韩国军方部署萨德系统,导致萨德系统最终在韩国安家落户,对中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为了表示抗议,国内掀起抵制乐天的热潮,网络上更是铺天盖地的更新各方面动态,有些过激言论煽动公众采取过分行为扰乱国内的社会安全秩序,面对这种情况,主流媒体呼吁“理国”,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就针对抵制乐天的行动作出呼吁:“保持理性,警察蜀黍可不喜欢借机的同志!”。借鉴提出处理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原则,就是要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精准的尺度、最恰如其分的分寸把握舆论主动权,进行舆情事件舆论引导预案,做到科学、规范引导。
3对未来的展望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人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储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何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要不断研究的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新的传播途径,自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距离,摆脱以往的疏远情况。在本文中,笔者希望通过探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亚琴,姜德志,彭韵琪.媒体作用下自媒体舆情的演化与引导[J].经营与管理,2016(9):140-141.
[2]王永灿.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引导探究——基于高校网络舆情诱因的分析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
关键词:消费认知;引导;新闻舆情
在当今“社会学校化”、“学校社会化”的教育体制改革趋势下,消费教育的社会化已成为时展的需求。因为消费代表的既是个人行为, 同时也是个体寻求与外界、与社会、与文化交集的一种方式,通过经济的手段来实现个体社会化,实现自我成长。消费认知的成熟与否也是衡量“教育社会化”落实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总体上看, 大学生的消费认知水平基本符合“多样化和高层次”的特点。但就个体而言, 这种认知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因认知能力不同会导致消费行为的差异,于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的消费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 包含了诸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遵循社会规范, 培养和造就社会角色等要求。从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来看,大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他们整体上,生活阅历比较有限,与社会接触显得被动,社会实践能力普遍不强,经济能力仍然依靠父母,缺乏自主决策和理财体验,因此消费认知的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不完整性。
1.归因偏差
归因能力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并对行为的性质或原因作出解释和推测的能力,也就是指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方式。科学的归因应做到区分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即人们做某事是因其真实期望还是因环境压力。正确地区分行为的内因和外因有助于认知者了解事件和理解随后的结果。
在大学生群体中,少部分同学倾向于将自己的贫穷和他人的富有完全归结于情境因素,不从主观身上寻找努力动机;或在消费行为上无差别攀比,而忽视所处家庭环境、自身经济条件是否支持的重要性。两种归因都片面地割裂了消费行为与自身实力、现实与动力的内外部关系。长此以往,虽然社会经历在增加,但却没有从中学习到如何正确认知自我和他人,未能通过消费活动来推动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无法达到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需求。
2.自我意识趋于主观化
在看待某些新闻事件引发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如高富帅与白富美、丝与土豪等热词的对立上,仅依据个人以往的经验与思维惯性,以个人价值为核心,对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分类,容易导致角度偏激,思考片面,形成心理失衡、超前消费的思维。带上理想的色彩,不够切合实际,情绪化的言论比较多,缺乏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件本质的精明,缺乏站在大局层面看部分的意识,缺乏结合社会复杂性与多样性的能力,那么在认识他人、自己、社会的关联性时必然不能做到准确、深刻、全面。
3.从众心理
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某种压力时,就会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以及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或曰从众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社会认知力还处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尤其在消费购买问题上常常容易表现出不能洞察、判断一定的社会现象,因而产生模糊观念和立场动摇的现象,思想上感到迷茫,容易被从众心理驱使、控制,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再加上青年人易于冲动的特点,很容易表现出平时所不敢做,或单个人不敢恣意放肆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去个性化”。这种盲从,使得大学生缺少了在情绪纷扰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自觉能力,而多了走向歧途的危险。也正是有些学者指出的,大学生中的消费方式正在形成一种“晕轮效应”,大学生正陷入由高收入家庭大学生引导的消费陷阱。
二、如何利用新闻舆情引导在校大学生消费认知力的发展
堵不如疏。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舆情引导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而新闻舆情引导是舆情引导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实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贯穿于大学生的生活,是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之一,是培育学生消费态度的重要渠道。利用新闻舆情的导向性,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宽信息渠道,加深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认识,辨析该消费是否与自己的实际所需相符,学会正确归因,对情绪和想法自我控制,回归理性判断,促成对消费认知习惯的培养。
1.抓住热点新闻话题,把握培养认知时机
大学生与媒体的接触不可谓不频繁。从前有选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使用行为,而现在手机则成为继第四代传播媒体互联网之后的新兴传播媒介。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手机阅读时长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从理论的角度讲,媒体形式越多,越有利于发挥新闻舆情的引导作用,越有利于提高新闻舆情的引导水平。
热点新闻报道作为新兴媒体承载的重要内容,它的观点和看法都在有意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们的言谈、举止、情绪以及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发的,一方面,在传播途径方面,新闻媒体占尽先天优势。通过媒介获得信息具有方便、快捷、实用的特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获取新的消费认知的方式;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评论对受众的影响除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之外,更在通过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公信力,来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依靠某种意识形态形成巨大的“精神链”,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频繁接触媒体的高校学生群体,无不在这条无形却又实在的“精神链条”的影响下生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的特殊群体,认知能力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而新闻媒体报道求“新”的本质属性与大学生求新、求变、求时尚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很容易对其产生价值观和认知层面的影响。
而热点新闻它所产生的眼球效应是巨大的。如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双11”都成为整个网络零售市场营销热点,而且成交额一年比一年高。而从支付宝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关网络消费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全国超过55%的在校大学生,喜欢网上消费和支付。从地区来看,上海100个大学生中,有88个是支付宝用户,大学生网上消费普及率全国排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生网上消费普及率达87%,浙江省达86%的普及率。杭州的浙江大学、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的四川大学的学生网购年消费总额位列前三甲。这些数据统计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点,如果把握住这些时间点,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那么获得的教育效益将是最大化的。
2.应用新闻受众心理,有效引导需要心计
新闻舆情往往会形成一股强大的“舆情场”,促使公众舆情向该“舆情场”的方向转移,这就是新闻舆情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舆情的引导作用,可将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一些原则与方法有意识地应用到新闻舆情引导工作中去。这样做,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舆情引导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效性,切实地提高新闻舆情引导的水平。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题为《伟大的美国价值观试验》的研究,研究人员在美国两个条件相似的城市播放不同的有关美国价值观的电视节目,在一段时间后的调查发现,这两个城市居民对价值观念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这个案例中,运用的就是新闻传播学中受众群体接受暗示心理的理论方法。暗示,乃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新闻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暗示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从实质上说,接受暗示心理也是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由新闻的特性和新闻的功能所决定的。可以说暗示是新闻报道影响受众的一个重要途径。新闻强调“客观报道”,所以受众从字面上看不到记者直接的表态,但是可以从报道内容的选择、语言的使用、编排的方法等方面得到暗示,并心领神会。
由此可见,传媒本身所拥有的这种强大的渗透能量往往是青年大学生所无法抗拒的,甚至在大多数环境下也是无法选择的。传媒对人的影响力基本可以体现为一种社会认知的控制力,它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认知系统不仅发生影响、产生变化,甚至可以改变或扭转学生的消费认知,助其重新树立新的价值取向。
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些工作者,不仅要了解这种新闻传播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更要学习,在引导的背后需要“处心积虑、费尽心机”的策划,但是却能不造成直接或间接指挥学生的印象。比如班会、群组讨论、一对一面谈或者情景剧表演时,可以抛出时下流行的有关大学生消费方面的主题,如“绿色消费”、“网购”、“促销”、“购物狂”,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闻素材或者挖掘事件发生背景,进行归纳、分享和“吐槽”,不设置标准答案。对这样一些因为没有明显的强制他们接受的意向,学生们在接受时,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是自己得出的见解,所以接受起来十分自然、顺从。
3.及时澄清误解误读,以身示范正确归因
非典期间的食醋、大蒜价格飞涨;日本海啸后的食盐疯抢,这些都是造谣者利用了消费者的敏感心理,只要有一个人闻风而动,其他人即使将信将疑也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跟风而行,而大学生们在QQ群、微信群等传播渠道方面具备的转发力,更可能加大了谣言的传播力度。网络是虚拟社会,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直接关系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谣言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如果任其横行,把一则普通的事件演化甚至炒作为一次针对社会体制的负面舆论事件,也能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引起民众恐慌。
谣言盛行,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官方的媒体渠道反应不灵,缺乏公信力,受众特别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受某种错误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对看上去正面的新闻事件报道产生质疑和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如果当事双方及时澄清受众的误解误读,公开信息渠道,正面回应质疑,那么网络谣言也好,社会谣言也罢,自然就会得到有效遏制与传播。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如何扭转大学生的成见,引导他们回归理智,建立起分析新闻事件的思维体系,新闻舆情可以发挥它的大作用。
作为思政工作者,向学生亲身示范如何善用唯物辩证思维,可以教会他们正确归因,建立正面的消费观念,明辨真伪,破除谣言。比如那些以正常市价数十倍购进大量食醋、食盐的消费者,不仅仅是经济上受到了损失,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那么以对其消费认知的引导作为切入点,也能帮助其逐步形成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7):282-294.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微型制造技术、人性化软件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人民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网络新媒体的无屏障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削弱了传统传媒的控制能力,在传播过程中,传送的信息往往具有“无屏障性”,大量好的不好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政工作难度加大,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信息监管及预警的难度
因为高校思政教育面向的人群较大,范围较广,因此其管理和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目前手机已经呈现智能化、生活化,手机的摄像录像功能,同时也给校园突发舆情提供了便利,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及受众面的广泛性让我们想要知道信息源头的难度日益增加,不利于网络的维护和监管,给高校思政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3.新媒体的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和心理迎来挑战
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主要方式,具有非常大的虚拟性。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自我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容易放松,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自身的约束能力减小,容易突破法律的底线。长时期的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不能很好的使大学生融入社会。
(二)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1.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
逐渐发展的新媒体形式对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广大学生媒体素养不断提升,而且使我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更为快捷、迅速的进行传播,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在另一层面上重塑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对学校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其开放性拓展了更深层次的育人空间
当前现代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开放网络体系的依托下校园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都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即时知识和咨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可以借助新媒体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形式多样的视频、图像、视频等思想政治网络新形式,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传达给广大大学生,从而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内容。
3.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逐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性,在高校师生进行沟通时,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把彼此拒之门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质量。现在微信、微博、qq等性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师生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隐蔽而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双方地位平等的感觉,容易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增进信任,也是相互沟通之间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新途径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主动运用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再发展
网络新媒体现在已经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仅仅抓住新媒体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展移动终端的功能,增强校园内的移动网络,利用思想政治微课、短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再教育,努力将校园网络新媒体发展为特色鲜明,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新型教育手段,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新媒体的各项有点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其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qq等一系列的即时软件加强校园新媒体的作用,同时引领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
(三)应对新媒体挑战,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工作的能力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不但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扎实的媒体素养和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特点,跟随网络时展的规律,不断发展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网上团校、微博平台、通信联群等多元立体的新媒体阵地与在校青年建立联系,以达到动员全体,影响全体,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效果。
四、结语
高校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普遍使用,使我们大学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提供给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另一种精神文化方式;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文化渠道和信息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新阵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使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素养,不断的影响和改造当代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使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学图书馆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图书馆是中学开展信息文化传播,知识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承载着为学校教学研究,强化中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艰巨任务。但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也逐渐发展起来。新媒体以其独特而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息沟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传统的中学图书馆建设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文章将对新媒体基本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并结合中学图书馆实际,分析论述了其面临的挑战。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媒体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强化图书馆建设,应成为我们关注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新”不仅表现为技术手段的新,外在形态的新,更重要的是驾驭理念的新,它体现着一种“数字化”的专业术语,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所说的,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加拿大广播电视和电信委员会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即带有数字化和互动性的媒体。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Russell Neuman 对“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减少了地理距离、加强了沟通、提供更便捷的通讯、互动交流的机会和不同层面上的联系。
那么在中学图书馆建设中,新媒体又表现出哪些传播特性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时效性和交互性。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即为即时通讯,交互传播的快捷,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中学生也是新媒体的一大受益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网民4.85亿,而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中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是很普遍的现象。中学生通过手机或其他载体,从一些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社交平台、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或渠道,非常及时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信息的主导性、自主性,而传统的图书馆式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其次整合性与社会性。整合性表现为新媒体在文化知识、理论教化、新闻信息等方面都较为高度统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对210 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媒体传播途径进行考察中发现,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是多种媒体互相传播的结果。而各类知识与文化在网络上都高度地集中统一,呈现资源的整合性,中学生使用与查询更加便捷。社会性则体现为,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我国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新媒体,中学生们拓展了社会知识的汲取空间,洞悉社会发展进程,推动了他们思维意识的定型,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
2 新媒体发展给中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带来挑战
(1)带来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日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国民阅读进行了一次普查,发展人民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阅读率已达 36.5%,而图书阅读率仅为 34.7%,比两年前降低了 14%。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在新环境下,网络阅读超越图书阅读已成为一种必然,但这对中学生而言,其影响也甚为深远,更多的中学生走出了图书馆,走进了一个巴掌大的小窗口。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学生读者日益减少,而拥有手机的学生日益增多。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才能适应网络阅读习惯变化,吸引中学生的眼球,让中学生在传统图书中发现新亮点。
(2)强大信息存储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传输与移动存储技术的不断更新,带来了新时代数字信息的革命,中学生们只需小小移动硬盘或无线网络,便能随时随地地了解世界任何信息,查询掌握任何一本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这些资料可囊括古往今来所有不同的人类种族文化信息。据此,传统的图书馆事业必然被这一改革与技术无懈地冲击着。传统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改革信息载体与信息检索利用手段,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内容的更新等都需要我们及时地思考。
(3)对传统馆藏理念服务与方式带来冲击。传统图书馆图书馆藏与使用是其基本主题。传统中学图书馆大都也秉持这样理念,强调着如何丰富馆藏图书,而对使用,特别是吸引中学生主动使用的理念还欠缺。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当今中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馆际交流少,这逐步形成了他们自我封闭的内向、固定型服务理念,致使他们仍沿用传统的“坐以待借”方式,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挥好自身优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不能适时更新馆藏资源,创新管理方式,主动走进学生,吸引学生。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学图书馆建设中存在一个软肋。
(4)对馆员素质、业务内容、硬件建设带来了挑战。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给中学图书馆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图书馆的业务内容、服务方式、馆员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馆员素质上,图书馆被认为是学校辅助部门,往往成为学校的“后花园”,是安排空闲人员的好去处,这造成大多馆员年龄偏大,思想落后,对图书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对新媒体的运用不熟悉,同时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馆际交流机会较少,这些都难以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其他的也都相类似。
参考文献
[1] 刘左元.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关键词]网络时代 公共政策 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13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民主政治、经济运行、民生话题等方面,网络时代相比以往,公民的社会参与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影响,网络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诉求渠道。由于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迅速崛起,且影响力越来越大,故而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制定时除借助于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也越来越关注来自网络方面的声音。在网络时代,上网参政议政、献策献计,已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新途径。
一、公共政策与公民参与
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的说法不尽相同,例如伊斯顿(David Easton)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结合当前实际,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的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而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公民参与,一般指公民试图以各种途径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它是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式之一。但由于几千年皇权专制的历史以及我国公民参与的条件、能力和渠道方面的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效果。故而,关注目前中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对进一步推进政治民主、提高公民政治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时代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备一些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性,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传播方式的特点有:
(一)强时效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快,制作也相对比较容易,省略了一些中间环节。这一点是其与平面媒体相比起来的最大优势。
(二)传播范围广
网上公开的信息,全球范围都可以检索查阅,世界在网络时代成为了“地球村”。
(三)开放性和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体现在、接受信息的双方交流的增强,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网络上不再有信息传播控制者,而只存在信息传播参与者。
(四)多媒体功能,表现形式多样
网络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文字、图片,也有音频、视频等,信息的方式更是多样化:网页新闻、博客、论坛、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等等。
(五)海量信息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海量的信息在网上得到释放和共享。
(六)查询检索方便
对于需要经常查询资料和过往新闻消息的人来说,互联网提供的在线搜索功能缩短了查询时间。
三、网络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逐渐增多,如投票选举、听证、咨询、等方式,另外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诸如立法听证会、政策研讨会等,对公民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及扩大政策议题来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传统途径虽然对公民的政治参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辅助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致使有些重大的、反映社会公众思想和观点的内容没有机会成为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对民意的了解。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政府对信息化的有力推进,中国的网民数量逐年递增,互联网俨然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一条新兴途径。由于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身份隐蔽性等特点,网络因而成为公民发表观点、表述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这一新生事物也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使得公民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网民由以往的公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进而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借助互联网,公民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板、新闻评论、讨论跟帖、网上签名、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民可以与政府官员进行在线交流,也能够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征询意见参与政策制定。网络舆论与传统途径的舆论相比有很多优势,例如网络信息一经便能得到快速的、较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力强,能够充分吸引政府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网络的交互性也更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从而使政府通过网络舆论更准确地了解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直通车,网络舆论则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一条新途径。
四、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双重影响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与网络舆论有关的事件,说明了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积极参与,并起到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网络舆论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一)积极方面
1关注公共事件,推动公共政策议程
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环节。而这种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社会公共问题要能够反映社会大众的普遍诉求并广为传播;另一方面政府认为该类社会公共问题有解决的必要,并将其列入政策工作议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一般来说,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两个阶段。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公众关注的事件能更快地传达到政策制定部门,同时政府也可能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把某一公共问题提前纳入政策工作议程。网络传播方式缩短了公众议程阶段到达政府议程阶段的时间,使公众能够有效地推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对政府来说则增加了相关社会问题的来源,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社会公共信息。
2信息量增加,沟通便捷,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更科学合理
公共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最优化,政府部门只有了解公民的实际需要,才能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政策。不论是信息量,还是传播效率、实时性,互联网都有着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政府部门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关于社会公共问题最及时的信息和相关反馈,并以此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参考。例如国家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这一事例。2007年11月,《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最终在结合网络舆论与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对原“黄金周”假期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五一”假期的天数,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新的假期安排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3网络舆论力量能促使公共政策适时调整,使公共政策与时俱进
政府颁布的每一项公共政策都要根据实践的检验进行调整,如果发现某项公共政策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状况,或者负面作用过大,就需要对之作出改进和调整。例如,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5月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从这次政策调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收容遣送制度的进步,更加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这次进步正是公民通过网络传播途径对当时发生在广州的一起收容遣送事件展开讨论,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政府部门适时调整已不合时宜的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与时俱进。
(二)消极方面
如上所说,网络舆论成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新途径,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网络舆论在影响公共政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而这些消极方面政府部门决策时也应当考虑到。
1网络推手、可能造成虚假民意的流行进而影响信息的正确性
网络是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的有效平台,但网络民意与网络舆论则是既密切联系又不完全等同的概念。随着网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专职、兼职的网络推手、。这类人往往受雇于某些利益团体,在网上制造舆论为利益团体服务。虽然这些推手、能够在网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毕竟他们反映的不是真实的民意。这种虚假民意的泛滥不但影响了政府的舆情采集效果和准确性,而且也是在挑战广大普通网民的正常权益。
2数字鸿沟在我国客观存在,网民不等同于全体公民
虽然网络提供了非常便捷和迅速的手段,公民在互联网时代对公共政策的参与成本大大降低,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但是总会有部分群体因缺乏起码的信息技术能力而被排除在网络参与方式之外。例如农民由于知识水平、经济状况、通讯设备的限制并不能熟练利用网络资源,甚至买不起电脑,导致农民群体在网络参与中缺乏话语权。于是,可能存在这样的状况,最需要利益表达的恰好是那些无法通过网络来表达意见的社会群体(包括农民、低收入者、弱势群体等)。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这种不对等的政治参与方式使公共政策制定无法完全代表真实的公众意愿,而造成政策制定的偏差。
3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决策者顾此失彼
科学决策离不开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互联网一方面改变了信息量不足的弊端,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使得在信息筛选上出现了新的困难。信息量过多导致选择困难,多种方案的利弊难以权衡,使得决策者无所适从,只能选择性采集,甚至在时效性的要求下匆匆做出“拍脑袋”的方案。这样一来方案选择带有较多的随意色彩,导致政策的不稳定。
4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会使网民的观点随意而不负责任
由于公民在互联网上具有虚拟身份,一个人可以随意注册多个账号从而扮演不同角色。网络讨论往往又实行匿名制,一些情绪性的宣泄、怒骂只要不触及法律法规,就不会受到追究,因此在网络空间中,一些缺乏自律的网民就有可能随意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者散布一些带有个人感情倾向的言论。这些信息对决策部门来说会影响效率甚至造成决策失误。
五、网络时代完善和规范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建议
网络传播方式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科学合理、更能真实顺应民意,但网络舆论存在的消极方面和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要完善和规范公民通过网络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提高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加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如果没有大量的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网民,而任凭网络推手、泛滥,网络舆论就会失去可信度,就有可能成为利益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因此政府有责任采取措施加强网民的网络素质培养,造就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网络素质的网民。网络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为网民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提供了一个讨论、交流的空间,但不是随意宣泄不满、虚假信息的平台,而是公民向政策制定部门表达民意、有效沟通的一种新途径。政府和网民都有责任规范网络参与的发言,共同维护好这一空间,使其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
(二)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公民能够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尽可能多的公民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数字鸿沟。许多互联网较为发达的国家都采取了很多的手段来缩小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例如加拿大和新加坡对低收入家庭购买计算机提供一定的补助。我国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不同群体、家庭之间信息不平衡的状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照搬新加坡和加拿大以家庭为单位补助的方法不太可行。政府可以创造使大多数公民都能够使用信息设备的公共物质条件,例如专项拨款提供公用信息设备,在公共场所(包括农村)设置简单的计算机终端,以方便公众使用。同时还要提供教育和培训,使文化程度有限的公民也都能够具备使用这些设备的基本能力。这将会大大缩小我国目前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为广大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舆论
如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被不真实的网络舆论误导,不仅不能对公共政策的合理性、适时性产生帮助,而且会影响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社会公信度,导致公民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不信任甚至对立。要避免虚假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可在对公共事务采集网络信息、征询意见时推行网民身份认证,鼓励网民实名发言,减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的出现,这样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充分采集到真实的公众诉求。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中,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为广大公民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沟通空间和协调机制,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这是网络时代带给公共管理部门的机遇,同时也是对公共管理部门提出的挑战。公共政策决策部门应重视网络舆论和网上民意诉求,充分挖掘社会才智,对网上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科学决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美〕弗兰克•费希尔著,吴爱明等译公共政策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水成论政府信息网络化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J]理论探讨,2001(6)
[4]王春婷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6)
[5]黄丽华,姜晓宁互联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初步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1)
[6]万朝珠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思考[J]探索,2008(2)
[7]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