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最新的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新的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新的经济政策

第1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新古典综合派宏观财政政策

一、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概述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战以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的宏观经济学。所谓的“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综合在一起而形成了。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则被冠以“微观经济学”的名称。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继“凯恩斯革命”之后起初最有影响力的凯恩斯学派,又先后自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Post-Keynesian Mainstream)”和“现代主流经济学新综合”。

反映这个学派理论观点的代表著作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制度方面,主张混合经济论,即公私机构共同对经济施行控制①。

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各经济体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受其影响,经济已告别“高增长、低通胀、贸易流量大幅增长”的黄金时期,经济增长减速、就业压力加大与贸易保护抬头使各国步入“多事之秋”。 美国第四季度GDP下降了4.5%,剔除贸易的贡献,内需增长下滑显著,个人消费和投资等降幅都比较大,制造业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衰退,新的订单和产量也降到了1948年以来的最低谷。与美国相似,欧盟经济前景堪忧,日本经济也添内忧外患,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②。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中国也不能幸免。我国的GDP已增长放缓,已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跌落至个位增长③。

三、从新古典综合学派角度评析我国当前财政政策

从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角度,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下滑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我国。现阶段我国应该通过主动的政策选择,从需求、供给、制度改革等多个角度入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如当下热议的四万亿投资扩大内需之事: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④。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第二个创新是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四万亿扩大内需资金的来源,中央政府承担11800亿,其它近三万亿。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项政策时,或者对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 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机抉择”。

新古典综合派又提出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现多种经济目标。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即政府针对个别市场和个别部门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这样可以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控制过程中给经济带来的较大震动,使得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更为灵活有效。例如,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这样也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潘醒东.论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马宏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9.7.

第2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国际方面,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大,保增长、促就业和避免金融动荡渐成共识。近期,多国信用评级和银行评级遭到下调,希腊就是否要对欧盟新的援助方案举行公投举棋不定,全球开始联想希腊违约、退出欧元区的悲观情景,经济信心明显受挫。在此背景下,G20“戛纳峰会”已就实施更加统一而积极的措施、防范经济金融一度增大的向下风险,达成了新的一致。欧洲央行新晋行长甫一上任.便宣布下调利率25个基点,市场信心有所提振。

国内方面,经济运行延续降温迹象,增速进入合意区间,“软着陆”特征明显。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9.7%、9.5%和9.1%,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同时,投资增速下降,消费拉动增长的贡献增加,经济结构有所优化。总体来看,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经济降温主要是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通胀方面。9月份CPI延续了8月份的下降趋势,再次确认了年内通胀拐点已过。并且,2009年以来房价较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控制。我们预期,四季度通胀率会出现更明显的回落。当前,有多种迹象表明,调控措施已经收到了切实成效。

在全球复苏步伐慢于预期、国内经济温和趋缓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政策有了加大调结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力度的更大空间。下一步,宏观政策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在保持基本调控方向不变的同时,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保持信贷的合理增长。

首先,宏观调控虽然收效明显,但近期还不具备全面放松的条件。从目前看,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依然来自外部,经济的内部增长动力依然较为强劲。应该注意到,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基建、房地产、政府平台等投资领域扩张有所趋缓。主要是受到了调控政策的压制,和西方国家出现的银行“惜贷”、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局面,存在根本不同。今年全年经济增速会在9%左右,符合经济预期,是较为理想的增速。就通货膨胀来说,四季度通胀率总体依然会在4%以上,全年在5%左右,均高于年初目标。

其次,相关政策要适时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国际市场阴晴不定和贷款利率上浮等背景下,国内外经济运行的矛盾有向小微企业集中的态势。下一步,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完善担保体制,实行差别化的信贷和监管政策。鼓励金融资源更多地转向小微企业。要充分利用增值税改革和结构性减税的契机,为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减负降压.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3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而早在2011年2月14日,日本公布其2010年GDP为54742亿美元,少于中国的58786亿美元,正式交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

可以说在2011年,世界经济格局中传统的南北国家分界遭遇颠覆性挑战。较之经济规模的消长,美欧各国积极寻求新兴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欧盟在债务重压之下公开呼吁金砖国家注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更是颠覆了南北国家间既有的资本流动模式。

考虑到新兴国家的预期增长率在未来数年有望大幅高于发达国家,南北国家的地位嬗递将继续下去。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甚至认为,中国GDP总量将在2018年超过美国。

我们虽然没有这样乐观,但正在出现的结构性变化,或许是当年全球化的积极鼓吹者和推动者都始料未及的。如何因应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一个难题。

以饱受无就业复苏之苦的美国为例,没有应对好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之间的矛盾,是其陷入当前经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全球化抹掉了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却没有给劳动力自由流动提供足够的便利。当美国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时,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固然有了更大的选择自由,但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则不得不面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竞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既没有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征收足够税赋,也没有把提高劳动力资本水平作为重点,只是片面发展房地产等非贸易经济部门来吸引剩余劳动力。很多家庭的财富增长不过是资产泡沫带来的幻象。一旦泡沫破裂,美国既没有足够的资本以投资带动增长,也不能很快借助高素质劳动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经济合作与政治区域化之间的矛盾,是另一个困扰世界的难题。美欧国家不敢轻易得罪选民,普通民众的短期利益就成了左右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虽然债台高筑,但政府想推出降低福利水平的政策,就必须冒着选票流失的高风险。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财政面对庞大的福利开支日趋紧绌,寅吃卯粮渐成常态,各国公共债务水平遂不断攀升,但扮演经济政策协调作用的多边组织对此却缺乏足够约束力。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表明,即便是拥有超法律约束力的欧盟条约,在现实中也很难制约国家放纵开支的欲望。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只有在提供援助时,才能提出一定的约束性条件,但往往为时已晚。

就新兴经济体而言,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全球化带来的资本流动,为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资本;同时,全球经济治理的缺失,也使其能够借口国内压力,暂时不那么严格地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等国际贸易原则,为本国企业赢得发展时间,或者不那么迫切地调整本国经济政策,以承担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成本。

这是否意味着新兴国家可以永远搭乘全球化的顺风车,成为全球化永远的赢家呢?

答案是否定的。上述两个矛盾不仅是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迟早要面对的问题。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排头兵,已经遭遇了发达国家曾经面临的劳动力成本挑战。高盛公司2011年12月报告称,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可能已经达到顶峰,资本可能流向劳动力供应更充裕、成本更低廉的国家。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PFR)的统计数据显示,投资于金砖四国的基金2011年共流出150亿美元。

就中国而言,一方面其劳动力平均资本水平远低于美欧国家,如果发生大规模产业转移,随之而来的就业和福利供给的压力无疑更加巨大。另一方面,中国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的绝对数目近年来增长很快。但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既容易诱使各级地方政府以长期压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做法,维系较高的增长率,又导致在很多情形下创新能力无法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第4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根据央行2013年9月数据,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连续3个月站在43万亿元的历史高点上。更新的数据虽然没有公布,但到11月份,居民储蓄“缩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实体经济的艰难与居民储蓄额的历史高位有必然联系吗?当然,因为消费和实体经济从来都是一对“亲兄弟”。

而当前的问题在于,消费到底该如何拉动实体经济?启动消费引擎的过程中,到底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消费金融才是储蓄破局关键

从与我们有一定相似性的近邻韩国身上,其实可以看到破局的关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韩国经济的畸形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必须由出口导向型转为内需驱动型经济。而突破口,最终选在了政府强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方面。事实证明,韩国政府的做法取得了成功,信用卡产业的发展有效刺激了内需。1999年后短短两三年时间内,韩国国内需求迅速替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其实很多发达国家,市场充分发展的突破口,都选在了消费金融方面。因为消费金融能在不动用消费者积蓄的前提下,开发其购买力。

而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最严重的问题是,虽然近年来提出了“内需拉动经济”的口号,但对消费背后的关键构件——消费金融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这样事实上把消费置于了一个自生自灭的位置上。如此才出现居民储蓄突破历史高位的局面。

应该说,重视消费,但轻视消费金融,恰恰是目前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是,以为提高居民收入就能增加消费,这种明显缺乏金融思维的理念,依然影响巨大。因为让人们不仅有钱,而且敢花、会花,才是解决巨额储蓄的两个重要方面。消费金融正是让中国人“会花”的关键。从另一方面看,只有会花,才能进一步推动“敢花”。会花与敢花之间,本身就是一对辩证关系。

中国经济的真正绊脚石

如今,虽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创新力度越来越大,以发卡时间的变化为例,最新的创新是,光大银行信用卡已经推出60秒取卡的“自助发卡系统”,把行业内通常12天完成的事情,压缩到几乎实时取卡的程度。但即使这样,消费金融的创新还有许多门槛。

首先一个门槛,是我国的传统金融政策,并没有对消费金融和信贷金融实现差别化监管,以至于对消费金融的管制力度过大。乃至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的提案就是呼吁差别化监管、放松对信用卡的限制、降低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准入门槛等。

第5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货币错配;文献综述;货币危机

上世纪末,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发生了金融危机,如阿根廷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通过对这些危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同“货币错配”是导致这些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所谓货币错配,在2005年Goldstein和Turner提出一个定义:由于一个权益实体的收/支活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记值,或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不同,导致其净收入或净值对汇率的变化非常敏感,即出现了所谓的货币错配。从存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指的是资产负债表(净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从流量的角度看,货币错配则是指损益表(净收入)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于新兴市场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产与负债或收入与支出记值货币不同所造成的货币错配。同时也需要面对由于货币错配的大规模积累对宏观经济稳健运行和金融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是金融危机。

一、货币错配原因综述

原罪论:“原罪论”是由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以及Hausmann等(2000)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存在“害怕浮动”的原因时提出的。他们把“原罪”定义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完善,这种不完善就会导致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不能以本币进行借贷从而形成货币错配,在国内也不能以本币进行长期借贷而形成期限错配。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先天不足更多的强调国际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货币使用的网络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等外部因素,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原罪”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事实上,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形成并不是经济主体不谨慎,而是发展中国家中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健全根本就没有对冲货币风险的手段。

债务不耐论:Reinhart(2003)提出的债务不耐是指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制度环境和政治体系存在缺陷,其政府缺乏应有的能力以使外债的安全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而这在发达的工业国家是可以管理的。由于存在债务不耐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往往依赖对外借债来解决税收与支出之间的矛盾,这样会形成过渡借债,造成对外债的过渡依赖,从而货币错配不断积累。Eichengreen等(2005)认为债务不耐是由新兴市场国家制度缺陷所引起的,反过来又导致不合理和不可靠的政策,从而成为金融导致脆弱性的原因之一。

累计实际货币错配论:Goldstein和Turner(2004)认为原罪不是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的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经济政策和制度上存在的一系列弱点才是导致严重货币错配的根源。比如,固定汇率制度以及不合适的金融安全网,导致经济主体避险动机不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缺陷,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消极作用;货币错配信息供给不充分对市场纪律的破坏,银行信用等级评估低下导致大量外币贷款流向毫无或者只有很少外币收入的公司;监管制度不完善,使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控银行真实的汇率风险;不理智的债务管理政策造成金融机构过分依赖于外币指数债券。

二、货币错配影响综述

近年来,Sachs等(1999)、Radelet和Sachs(1998)、Kaminsky和Reinhart (1999)、Berg和Pattillo(1999)、Bussiere和Mulder (1999)、Hawkins和Klau(2000)通过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些货币错配变量(如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银行和企业外债对出口的比率以及广义货币总量M2对外汇储备的比率)对危机有很强的解释力。Rodrik和Velasco(1999)发现,那些短期外债对外汇储备的比率超过1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国家高3倍。

严重的货币错配不仅会诱发并加重货币危机,还会在发生外部冲击时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对一国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Hausmann等(2000)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会产生“害怕浮动”,并不是因为害怕汇率变动会涉及国内价格,更多的是因为其对外债务中外币计值的借款占了绝大部分。Hausmann等(2001)、Ganapolsy(2003)的实证研究发现货币错配的程度与汇率弹性负相关。Berkmen和Cavallo(2007)最新的经验研究表明,债务美元化的国家倾向于积极实施汇率的稳定性操作。

严重的货币错配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显而易见。Allen等(2002)、Cavallo(2005)认为货币错配不仅会引发金融危机,还会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特别是产出方面的代价。Calvo和Reinhart(2000a,2000b),Calvo等(2001)、Bunda(2003)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对经济具有紧缩效应,其可能的解释是因为这些国家外币债务水平普遍较高,存在较为严重的货币错配现象。Levy-Yeyati(2003)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国内金融美元化与产出增长的波动性正相关。Gupta等(2003)在研究发展中国家1970-1998年的数据是发现,产出下降与一些货币错配指标或债务变量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普・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Calvo,Guillerno and Reinhart,Fear of Floating,,NBER working paper,2000

第6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经济复苏;经济增长;刺激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32-02

一、经济先行指标昭示世界经济迈向复苏

受益于全球各国规模宏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全球经济开始好转,正如之前我们研究报告曾指出全球已经度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根据最新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基本确认全球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泥潭,开始步入复苏阶段。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全球经济先行指标指数,OECD成员经济回暖明显,自从2009年3月跌至最低的92.7以来,连续4个月上升,到6月份已经升至95.7,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的为欧元区,其总体已经达到98.7,更有法、意等国已经突破100,分别达到101.6和103.3。即使原本表现相对落后的日本也在6月时实现反转。而金砖四国中,除中国和印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外,巴西和俄罗斯也如我们前期预计的那样实现反弹。

同时,根据美国经济先行指标(Leading economicindicators)、同步指标 (Coincidentindicators)和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s),从经济周期的视角分析美国经济,从5月份美国先行指标已经明显进入反弹阶段(见图1)。

而从部分国家公布的PMI数据看,全球经济开始步入复苏。2009年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0%,比7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创下16个月来的新高,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复苏态势再一次得到确认。而日本继7月份突破50的分界线后,在8月份达到了53.6。而美国的制造业自2008年1月以来首次增长;制造业指数(PMI)从7月的48.9升至52.9。欧洲制造业虽然仍处于收缩区,但也表现出类似的强势。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7月份的46.3升至8月的48.2,为14个月新高。

二、全球实体经济正在迈向复苏

从生产增长情况看, 各主要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回升。日本的工业生产从6月份以来连续反弹,工业生产指数(产量)从危机以来跌至5月份最低的72升至7月份的85.3,反弹迅速。而美国的工业生产在7月份开始回升,工业总体产出指数从6月份的68.07升至7月份的68.51。在主要经济体中,除了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工业生产在6月份继续小幅下降外,其他的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反弹。

而GDP的增长也实实在在反映了全球经济的好转。根据OECD的统计数据,OECD总体实现止跌,GDP增长为零,其成员中,不管是日本、美国还是欧元区,全部在二季度实现止跌反弹,而日本的二季度经济增长实现0.9%的增长,率先在发达国家步入正增长的轨道。而根据IMF的统计和预测,全球经济将在2009年实现超过2%的增长,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在2009年的第三季度实现增长,到2010年的第二季度更是实现超过1%的增长。

根据我们估计,从季度GDP增长率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3季度相继走出衰退,单季取得正增长已经没有悬念。预计美国、德国和日本2009年3-4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在1.5%-2.0%左右。

三、刺激政策持续性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第7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民办学校 财务投资 回报率 提升

投资策略是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策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不过其不能脱离筹资行为的支撑;财务进行的筹资活动,重点分析资金的流动情况、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些是民办学校进行所有经营活动的出发点,而怎样完成财务投资的安排,同时要求对资金的流出状况进行细致的研究。所以,在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当中,财务的投资战略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只有实现科学高效的投资,才可以令学校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下面作者将对民办学校的财务投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实时更新国家的相关政策信息

国家总体政策的变化以及调整,都会对学校所处的经济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民办学校一定要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和使用,第一时间找出政策中对学校发展的有利部分以及为学校发展可能带来的威胁,从而寻求最佳的投资机会。首先,应随时注意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其次,注意地方出台的具体经济政策。特别是现在我国处在经济改革高速进行的阶段,任何投资政策的变动、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可能给民办学校的运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所以,民办学校需要联系自己发展的真实情况,在国家以及地区的各项政策里寻求学校发展的机会,不但要找到那些政策允许、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具体投资策略,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提升投资的收益水平;还应该借助各项优惠措施取得收益。反之,如果无视国家以及社会的态度,盲目进行投资,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的局面。

二、推行学校内部的审计机制

在学校内部推行针对投资决策的审计不仅能够规范具体的投资行为,加强投资决策自我控制机制的作用,还能够避免投资决策的错误,保证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民办学校可以依次进行以下工作:第一,明确投资决策的审计具体标准。这里应该将国家财务投资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审计的具体标准,另外联系民办学校的实际状况,将实际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确保内部审计独立。基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有时会受到高层施加的影响而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所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十分必要。第三,关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不仅限于财务部门,学校可以组建精良的内部审计团队。

三、健全投资的撤回机制

在民办学校借助科学高效的投资完成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之后,需要解决怎样将投资撤回的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并没能在投资进入与撤回之间做好平衡,导致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在被动的不利位置;借助健全的投资撤回机制,不但可以让资金进行更加高效的循环,优化资源的具体配置,还可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弊端,集中精力应对关键业务的发展。所以,民办学校应该联系自身的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合理控制投资的总量安排,在适合的条件下将资金撤回。事实上,投资撤回同样是资产的运作手段,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民办学校的资金安全。

四、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民办学校应该提升自己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及合理性,同时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力争获取最多的信息以及数据,在进行技术经济层面的验证时,科学评价投资的实际风险。只有全面的对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才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办法,从而防止因为风险而导致的不必要损失甚至投资无法收回的情况。

五、培养专业的投资人才

当今社会,加强对高水平投资人才的培养对于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以及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民办学校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的财务投资水平,就一定要注重对专业型人才以及拥有国际前瞻性的人才培养。首先,以政府的角度为立足点,需要加大对民办学校资金管理人才以及教学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依靠人才来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战略;也可以组织专家开展高水平的座谈会,解构国家最新投资政策发展动向、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行业发展的方向等,为民办学校进步提供构想上的支持;其次,以民办学校的角度为立足点,学校需要重视人才对发展的作用,加大针对财务管理、国内外经济形式、行业内法律的培训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财务投资的实际收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投资的具体水平,直接影响着民办学校的未来长期发展。所以,在进行财务投资的时候,应该正视其在民办学校进步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事实上,财务投资的策略也在不断的变化,因应着学校的发展战略的变化、经济政策的调整、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等。民办学校的投资应该尽量适应所处的经济环境,客观衡量存在的风险,利用科学的措施提升民办学校的财务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汪洪.论完善民办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第8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多元选题——凸显人文关怀

《头脑风暴》在选题方面注重贴近性、前沿性,有些还有一定的娱乐性。从内容上看,一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或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事件、经济现象都会及时地成为节目所讨论的内容。经济现象或问题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高深或枯燥,而热门事件、焦点人物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从表达上看,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使得观众能较为轻松的获得信息。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

笔者大致统计了近年来的主要选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对经济政策、时局的解读;涉及就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有趣现象;涉及社会保障方面面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民众心理状态。这些选题大多从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凸显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买房”、“炒股”、“就业”等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话题经常是节目内容的核心。如2012年5月6日的《减税——能否助企业过冬》中,针对中国税收痛苦指数排世界第二这一现象,栏目组提出我国是否应该实行减税及如何实行等问题,还邀请经济学学者专家、企业和政府部门代表来共同探讨此类问题。《头脑风暴》的节目选题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其触角也会延伸到其他领域。如2010年6月3日的《破解都市行路难》中,针对堵车日益成为城市出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现象,栏目组提出政府出台的摇号限购政策是否可取等话题,这些话题也是嘉宾讨论在节目中需要的议题。嘉宾在讨论和解答议题时,一般会从经济或社会现象入手解释和讨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或社会议题,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行为的发生。

思想碰撞——解读经济现象

所谓“头脑风暴”,顾名思义,是指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让人自由地思考和表达,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交流、协商,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的观点,揭示新的发现,或引发出新的话题,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基于这种理念,“头脑风暴”栏目追求内容的前沿性和敏锐性,以思想的力量打动观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通过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激荡,从不同层面解读同一个主题,进而解释我们的时代和社会。

栏目一般由热门事件、焦点人物、新生经济现象导入,常就经济金融热点、宏观决策难点及学界争议焦点进行深度挖掘和观点碰撞,或提供新的信息,或提供新的角度,以题板问答、现场投票等方式,探讨新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分析管理实例,阐释企业得失,演绎个人成败。栏目通过对话让观众了解幕后的新闻,触摸嘉宾的内在感受,在诸多矛盾、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背后,折射出财经界最新动向和变化,用灵动、活泼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思想,在展现每位嘉宾个人魅力的同时,更达到“头脑风暴”式的精神探索,让普通观众充分理解学者的专业意见,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在2012年5月6日的《减税——能否助企业过冬》节目中,主持人首先抛出了问题“减税能否减负?”针对这一问题,受邀企业的代表分别从自身企业集团利益出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将我国现在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减税的利弊较为浅显的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分析减税是否是减轻企业瓶颈问题的方法就显得较为清晰了。

PK模式——预测经济走势

当主持人抛出节目话题后,通常嘉宾对这个话题有正反或多方面的观点,观察评论员和观众也有各自的角度和看法。节目来宾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有的嘉宾举例论证,有的观察评论员一针见血、言辞犀利,现场观众也通过提问、现场投票等方式表述观点和参与节目。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激辩、嘉宾与观察评论员的交锋、观众与嘉宾的现场碰撞。在他们之间的观点PK中,穿插着由主持人通过自己的理解,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说法,深入浅出地对嘉宾观点的总结,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字或是太过专业的术语,引导嘉宾将那些只有业内人士能理解的专业术语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此来释放出现象背后的不同寻常的信息。这样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见解和视角,从而揭示及预测经济的走势和未来发展等。

在2012年5月20日的《移动互联创业潮——机会还是陷阱》中,节目邀请了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者、投资人、评论员等嘉宾一同对关于移动互联的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持人首先提出问题——“用一句话描述你所理解的移动互联是什么”,并要求嘉宾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样观众对移动互联就有了清晰的定位。之后,主持人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创业该怎么做?”“这个时代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成功的机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嘉宾的观点各不相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优势,也有其劣势。节目中自然有嘉宾支持移动互联网机会多,应大力投资发展;也有嘉宾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经营有风险,掘金困难。由此,通过不同意见的表达,使观众心中对移动互联的发展有了大致的认识,并基本了解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

第9篇:最新的经济政策范文

《国际金融》是高职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近年来为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需要,一些非经济专业。根据我院几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国际金融》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学生之前的选修课程有《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等。这就意味着,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积累,而研究性教学在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性特征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探索。这对于高职院校提高《国际金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利用金融知识分析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研究性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应选对教材。当前《国际金融》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各大出版社都有相关教材出版,这些教材主要从汇率、国际收支、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几个方面来着手写作,前沿性、启发性内容、案例分析还较少。

(二)全球化新趋势与研究性教学。在全球化的新趋势下,国际经济类的高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国际经济包含两个教学领域,一个是国际贸易,另一个是国际金融,前者重视微观企业的进出口行为的学习,后者重视对开放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学习。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对开放经济中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都需要通过研究性教学来加以提升。

二、研究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运用

(一)案例导入。案例教学把激发学生思考和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自我表现欲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既生动形象,又具有实际操控意义的教学方法。一切创新源于问题的发现,利用案例、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教学将金融学理论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讨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尽量避免过难或过于抽象的问题,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并不陌生,从而有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