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礼仪文化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礼仪文化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礼仪文化的理解

第1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接起电话时首先应自报单位名称及所属部门。

■接听电话时,要询问对方单位名称及所属部门,接转电话时为指定受话人提供便利。

■当对方要找的人不在时,在不了解对方的动机、目的是什么时,请不要随便传话。未授权的情况下不要说出指定受话人的行踪。

■当你正在通电话,又碰上客人来访时,原则上应先招待来访客人,此时应尽快和通话对方致歉,得到许可后挂断电话。不过,电话内容很重要而不能马上挂断时,应告知来访的客人稍等,然后继续通话。

■在电话中传达事情时,应重复要点,对于数字、日期、时间等,应再次确认以免出错,。

■如果对方没有报上自己的姓名,而直接询问上司的去向,此时应客气而礼貌地询问:"对不起,请问您是哪位?"

■要转告正在接待客人的人有电话时,最好不要口头转达,可利用纸条传递口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泄露秘密,也可以避免由于打岔引起的尴尬和不悦。

■听不清楚对方说话的内容时,最好不要犹豫,应立即将状况明确告知对方,请对方给予改善。

■如果碰到对方拨错号码时,不可大声怒斥,或用力挂断电话,应该礼貌告知对方拨错电话。 相反如果是你拨错了电话,应该马上向对方表示道歉。

第2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学校木棉花树的开花,让这个严谨的学校更添一丝光彩,但又有许多的木棉花离开了树枝铺满过道,我仿佛察觉到了什么,但又不知为什么.

花开,在我们的印象中象征着新的开始.就似乎像我一样,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又是一轮新的开始.正值花儿大肆开放的好时光,哪怕是一朵无名的野花,也是那般妖娆.

来到深圳读书已有了六个星期了,认识了很多的同学、老师.一节一节努力的跟着功课,数学成绩的提高,也正像木棉花一样努力开放.

花开——开始.

花落,代表着离开、伤心.有一些小说里,经常会有一幅图:一个人默默地站在一排树下,树上的花儿和树叶撒落在路上.给人以一副凄凉的景象.这些幽美的花儿亲吻着大地.看着,又想曾经的美好岁月,留恋起曾经的一点一滴,匆匆流走的青春年华中,只是你在某片花儿中留下的笑脸.可又想过,独自悲伤时,又有哪个在远方的朋友能过来安慰你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今,以微薄之力,又能全吗?

我离开长沙,长沙也已成上个故事的结束,渐渐地长大,多少已成过去,曾经的那条路早已没了我的身影,但我却在这里继续着一个新的开始.

第3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翻译;文化;对比;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17

近些年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重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源于对背景知识作用的正确认识。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不解与误解导致误译和错译的例子屡见不鲜。于是文化因素对英文翻译的影响,便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翻译并不像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容易,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文化鸿沟”时常难以逾越。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翻译与跨文化释义

1. 翻译与跨文化的内涵

翻译的诞生给讲不同语言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所谓翻译,就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进步。

2.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许多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表面上存在中外文字表达上的差异,仅仅从文字技巧上来着手是难以解决含义差异的,必须要从文化背景上来处理中外文字在表达内涵上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源自生活上的不同而形成。文化背景对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缺乏文化元素的译文等于缺乏了灵性的翻译。

二、英文翻译对文化因素的影响

1. 思维方式方面

翻译是语言的翻译,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迥然不同的自然、社会条件使人们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自然不同。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的综合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句子结构上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顺序,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英汉民族熟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例如:

“It had been a fine,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直接译成:

“那是一个夸姣的金秋,在离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地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

“那是个天色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夸姣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出色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地表达出中国人期盼奥运会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清淡,效果大打折扣。

2. 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方面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差异对翻译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对翻译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语言都会带有各自历史文化的痕迹。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语言中沉积的文化内涵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和习语;要译好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和历史典故,就必须对该语言所反映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社会习俗更是如此,它影响和制约翻译的精确性。在英语国家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的人可以说“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问候。对正在进行或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That was a hard job”。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绝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机械地直译。又如,bread and butter这两种东西在英语国家历史悠久,面包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日常的主要食品,所以在语言中的转义也较多。如“bread and butter”还有“生计,谋生之道,靠山”等含义。

3. 习语方面

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如“黔驴技穷”可译为英语中的习惯说法“at one’s wits end”,也可翻译为“The proverbial donkey in ancient Guizhou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and it can do nothing more.”这种翻译,既传播了汉文化、保存了原汁原味,也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使文化交流贯穿于语言交流的目的。如:“Love me,lov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可译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结束语

第4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李安;中西文化差异;融合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电影对“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李安从第一部电影《推手》开始,就喜欢用“家”这一主线来表述故事。看似固定在某一地点上的“家”,其实渗透着中西方关于“家”这一文化载体的不同内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场景,大多体现在中国式的家庭中。中国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传统,这是一种“家国天下”的体现。然而在西方国家中,“家”主要以夫妻为主体,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组建自己的家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喜宴》中,儿子伟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飞到美国参加儿子按照西方习俗举办的婚礼,母亲为没有举办中式婚礼而落泪。“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更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在中国家庭文化中,饮食占据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渊源,一双筷子、家人围坐着一张桌子吃饭、先老再幼等诸多“规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内涵。

而在《冰风暴》里,美国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想要严厉却力不从心的父亲正好诠释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观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较强的集体思想,他们有独立的选择,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属,这种观念使本该有的家庭温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管教显得束手无策,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是怀疑和不信任,对自我的满足和对自身的认同使家庭关系显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们才从自私中醒悟,决定相互温暖和依赖,最终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归家庭”的团圆结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衬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亲情和爱的表现,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电影对“父”与“子”关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他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与“子”的关系显然大为不同,李安对于这种差异有自己的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主为“父”,即“父权”,这是中国的传统。在李安的电影中,大多有父亲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实也叫“父亲三部曲”,这三部电影中都有父亲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虽境遇不同,但他们均为传统的中国父亲。三部电影中的父亲分别是太极大师、大厨等,在各自的领域受人敬仰。不管是从《喜宴》中伟同为迎接父母到来而改变家中摆设,特别换上了父亲的书法作品,还是从《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为家人相聚所准备的饭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父权是家中唯一而带有专治性质的,就好比“君权”,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儿女和家族命运的决定权。《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父亲从未露面,但李慕白却充当着这种近似父亲的角色,坚持想要引导玉娇龙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为单位组成,中国文化中的“父权”就不存在了。《冰风暴》中的父亲一直想要严厉管教子女,却总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这样反反复复,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文化,导致父亲无法建立权威的现象,更没有“家中父为大”的局面。《喜宴》中,艾伦在提到自己父亲的时候,随意的口气和长久未曾见面的事实,也证明了其父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电影里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威严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亲似乎是一种挑战、反叛,甚至带有“弑父”的情节。比如说《绿巨人》中,当儿子得知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动,能看出李安所表达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差异。

三、李安电影对爱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卧虎藏龙》《理智与情感》这两部影片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爱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自由的。《卧虎藏龙》中,俞秀莲对李慕白的情感来自外界的压力,直到最后他们的爱恋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来承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父命为大”,直接掌管着儿女的婚姻大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种情况被普遍延续。

再看《理智与情感》,同样是阶级化严重的“封建社会”,面对父母安排的婚姻,两位女主角的爱情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思想。大姐较为理智和克制,妹妹较为热情和直率,两人选择的恋爱对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来自于社会的等级划分和现实的阻碍。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些阻碍与《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凸显与融合

(一)李安电影将中国古典美学融入好莱坞。李安在台湾的生长经历和在美国的求学过程,注定他是属于世界的。李安进军好莱坞,他的影片运用了好莱坞典型的叙事结构和单一的线性情节,在受众的观影体验上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儿时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把中国的古典美学融入到西方的叙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观众灌输着中国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电影镜头的运用如同中国国画的渲染手法,讲究中国古典美学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讲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他总是通过细节向观众述说着镜头表面下的深意,与此同时,李安也喜欢长镜头的环境描写,把人物所处的大环境用一种大景别的长镜头慢慢表现出来,观众不知不觉地走入他所描绘的世界。如《断背山》中用大景别的长镜头表现两个牛仔的放牧环境,蓝蓝的天空、延绵的绿色山脉、满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两个牛仔无聊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自然柔和的氛围中滋生出的爱恋,是可以被大多数人理解的。异曲同工的安排还出现在《冰风暴》中,冰风暴在短时间内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它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似乎是在这种冷漠的社会背景下酝酿已久的。而在《绿巨人》中,绿色基调奠定了影片的悲剧性和压抑感。

李安喜欢没有声音的画面,并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没有台词的画面中,凭借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加上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基调,两者合二为一所表现出的张力和内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爱的。

(二)李安电影汇集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显现,李安作为一个导演,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并在电影中体现出来。从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李安就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表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既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学,也对中国封建思想进行批判;既表现西方的开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公正看待问题。“家庭三部曲”的故事均发生在具有典型中传统文化“父权”的家庭中,却也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推手》中,父亲与儿媳之间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双方无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级,父亲离家出走。《喜宴》中,父母来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却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开放的恋爱环境,同性恋已被社会逐渐接受,相比中国传统的恋爱观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显而易见,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电影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比如《喜宴》中,李安对人们在闹洞房中的表现是坚决批判的。《冰风暴》中,李安对于西方的性自由观念,以及“派对”等也是持批判态度的。《推手》中,儿媳开始学习太极,以及父亲偶尔去儿子家小住,表现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国的文化,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尴尬。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喜宴》《饮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中国视角的“家庭三部曲”,还是西方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冰风暴》等,传统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电影中冲击碰撞之后,大多重组,最终走向平衡。

(三)李安电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不管是赞赏的眼光还是批评的声音,李安电影在国际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华人导演,能站在奥斯卡领奖台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观众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数。李安的经历造就了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电影在西方引发了“中国热”,或者说是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毕竟并不是所有华裔导演在影片中表现出的中国元素,都会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观众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莱坞的大环境中,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对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观的诠释,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国观众对李安持完全批评的态度,这一部分人认为,在很多中国题材的电影中,李安运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并且对传统中国的再现有失水准。比如《卧虎藏龙》中,李慕白最后对俞秀莲“莎士比亚式”的告白。但是,这种方式使得绝大多数西方观众深刻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国武侠世界儿女情长的无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种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内在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要达到的平衡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阅读李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协奏曲――李安电影综论[J].电影文学,2007(02).

[4]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03).

[5]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第5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暨欢度XX年春节职工文化艺术节的

各部(室)、分场:

为隆重庆祝公司“建成投产发电十周年”和欢度XX年春节,回顾公司艰苦创业的历史,展示公司十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坚持科学持续发展观,依靠和带领全公司干部职工走向新的辉煌,讴歌热电干部职工“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丰富公司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欢乐、喜庆、吉详、和谐的气氛,满足公司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公司两个文明建设,为公司的稳定和发展壮大作出新的贡献.公司决定于XX年11月上旬~4月底举办庆祝公司“建成投产发电十周年”暨欢度XX年春节职工文化艺术节,为使职工文化艺术节顺利举办,现在就有关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成立职工文化艺术节筹备领导小组:

1.组长:xxx2.副组长:xxxxx

3.成员:xxxxxxx

4. 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事组成员如下:xxxxxxxxxxxxxx

(二). 职工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项目:

1.知识竞赛;

2.反事故演习;

3.公司“十年创业、发展历史”图片展览;

4.书法、绘画、盆景、摄影以及个人才艺作品比赛;

5. 公司“十年创业、发展历史”征文比赛;

6. XX年度春节歌咏比赛。

(三). 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1.知识竞赛内容以安规、专业知识为主,分书面竞赛和抢答竞赛两种形式进行;

2.反事故演习由各分场以班组为单位 ,结合各个岗位专业的特点,根据反事故演习的要求进行事故预想、分析、处理和小结;

3. 书法、绘画、盆景、摄影和个人才艺作品的规格、尺寸没有要求(个人才艺作品是指公司职工自己创作的工艺品、编织品等作品),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

4.公司“十年创业、发展历史”征文比赛的内容要求围绕公司十年创业发展的历史、结合本职工作如何搞好生产(运行、检修)安全管理工作、讴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事例。题目、文体没有要求,要求文章统一用钢笔(黑色)撰写在16k信纸上,字迹公正、清晰;

5.公司“十年创业、发展”历史图片展览准备分“前言”、“创业篇”、“成就篇”、“展望篇”等专题,图文并茂。回顾公司艰苦创业的历史,展示公司十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坚持科学持续发展观,依靠和带领全公司干部职工走向新的辉煌等内容;

6. XX年度春节歌咏比赛以锅炉、汽化、电仪、检修、科室等五个部门为演出单位各出3个节目(合唱、独唱、器乐演奏),活动中穿插猜灯谜、抽奖活动等内容;

7.对于参加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比赛的优胜者个人,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

1. 知识竞赛、反事故演习安排在XX年11月上旬~XX年2月中旬进行;

第6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再次创意,让《图兰朵》凭借着技术、设备、资金等硬实力,突破中国文化的成长和走出去的“瓶颈”约束,成为世界一流的演艺品牌。

Its second-round creating had made Puccini break down the bottle-neck and its restriction. By its first-class technology, equipment and sound financing, Puccini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 topping entertainment brands.

著名导演陈维亚在出席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国际论坛的演讲后接受了《21世纪广告》的专访,陈维亚风趣地说:“2009年8月8日晚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和世界文化艺术之间的碰撞、交融将再次在那儿展开。”

《21世纪广告》:请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总结,奥运以来“创意”给您带来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和您的团队“无限创意”?可以把您对奥运的贡献定义为是您本人艺术的登峰造极吗?奥运时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陈维亚:我小时候非常爱看的一本苏联的杂志《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可以调整为“创意就是力量”。创意就是力量、创意就是效率、创意就是生活,无论是在奥运时期的创意还是张导(张艺谋)执导的鸟巢版《图兰朵》都是多创意的最好诠释。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创意上下工夫,13亿6000万国人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在这里我代表我们的团队向大家道一声谢谢!中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和百年来的期盼,是一种厚重的责任和使命。正是这种力量才促使我们不敢有丝毫的倦怠和松懈,奥运会开幕的50分钟是中国全面向世界开放的一个契机。

我以为“登峰造极”这个词永远都不能放在艺术家身上,因为艺术家永远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一个群体。我自己从来不认为自己可以登峰造极了,可以说奥运会是我个人在艺术创作史上最艰难、最卖命、最出彩的一次旅程。观众的第一个反应是兴奋、第二个反应是感觉到扬眉吐气了,看到这两点我就很高兴了。同时这对于中国的文化输出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广告》:奥运时期您本人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最主要的是什么?

陈维亚:哈哈……那太多了!确切地说不能划分哪个是最主要的,大家在奥运开幕式上看到的是我们历时三年来的苦心创作,很多很好的创意和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呈现出来,包括时间、技术、人员等多重因素在内的遗憾。我想艺术本身就是附带着遗憾,没有哪种艺术敢直言自己没有任何遗憾,遗憾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

《21世纪广告》:鸟巢版的《图兰朵》在文化领域有什么新的定义?

陈维亚:确切地说应该是要求,因为我们的团队曾执导奥运会,观众不希望在鸟巢版的《图兰朵》上看到关于奥运的附属品,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和最新颖的创意。《图兰朵》在歌剧历史上来说它属于西方歌剧,所以很多东西是不能够改变的,例如:戏剧场景、层次、戏剧矛盾等,我们更改的是在什么样的空间上适合应用什么样的色彩和调度。

《21世纪广告》:您本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有什么特殊的情节吗?

陈维亚:是的,我对文化创意的感情的确很深,尤其是多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感情很浓,像《大漠敦煌》已经10次进京,《大漠敦煌》已经演变成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和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的一种象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有一种产业意识。艺术简单地讲只要具备了好听、好看、经济效益上线就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好解读。

《21世纪广告》:70多年来,歌剧《图兰朵》历经了好几个版本,2009年8月8日鸟巢版的《图兰朵》有什么新颖的地方?

陈维亚:四个字“现代中国”,鸟巢版的《图兰朵》是对现代中国的最好诠释和反应,是中国歌剧艺术的辉煌。

“现代中国”的表达方式将是一次全面的创新,同时我们还将吸收古典剧里杰出的部分,力争把鸟巢版的《图兰朵》定义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21世纪广告》:请简要概述鸟巢版的《图兰朵》与西方版的《图兰朵》相比有哪些突破?

陈维亚:1998年太庙版《图兰朵》有两点突破:将一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经典歌剧,赋予真正的中国元素,其中有两处细节方面的创新:

(一)在自杀一场戏中,传统的处理是从卫士身上拔出刀来自刎,张(张艺谋)版则改为取下公主头上的簪子自杀。这个由刀变簪的处理将杀气转换成为一种更为凄美的悲剧效果。

(二)另一处修改是针对第一幕杀气腾腾场景的处理,他将在合唱队伴唱下磨刀霍霍的暴力场面改为中国宫女的扇舞来代替,用意是将诡异阴森的气氛转化的灿烂一些。

鸟巢版的《图兰朵》到现在还不能透露的太多,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将结合前几次的创意在更大的程度上真正地让这个由西方艺术家臆想出来的中国故事“归宗返祖”进而成为“娘家来”的作品。尽可能地把我们提出的这个“现代中国”的元素融合进来。

《21世纪广告》:您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是什么?以《图兰朵》为例简要分析。

陈维亚:这个很简单,要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两个字“中国”,一定要从中国出发来发展。从 “中国审美”来找落脚点,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创意”,才能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更好。只有创意才能使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21世纪广告》:怎么样把技术、设备、资金等硬因素和因素良好的结合,既不失艺术的价值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陈维亚:这里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个主次的问题,你可以叫做“群星供月”,但是不能失去重心,也就是说你要为你的艺术的亮点服务;例如,我们种花,要给花施肥、施土等一系列的工作,但是你要呵护你的花,要不然花都被铲掉了,工作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艺术的真挚的感染力是不可以缺失的。以《图兰朵》为例我本人认为它是对真挚的爱情的一种真诚的表达。

《21世纪广告》:您和张艺谋合作的10多年,是什么因素能让你们一起走过风雨和坎坷?

陈维亚:张艺谋是一个非常真诚和朴实的人,他和人交流的时候是非常尊重你的,我觉得获得尊重是交朋友以及合作的基础:他对艺术的一种特别顽强、执著地追求精神打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7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来到波兰的首都华沙老城广场上,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手持剑一手拿盾的波兰美人鱼。Make告诉我这个美人鱼是波兰最典型的标志,虽然其他国家也有美人鱼雕塑,但手持利剑和盾牌的,只有波兰的美人鱼。它是波兰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

肖邦博物馆与文化科学宫

提起波兰,人们自然会想到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肖邦。华沙每五年都会举办一次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肖邦博物馆坐落于奥斯特洛格斯基宫内,是波兰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这里通常是早上11点才开放。博物馆收藏着肖邦的音乐手稿、信件和其他私人物品以及他生前使用的最后一架钢琴。最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多媒体技术,当你拉开存放着肖邦某一音乐手稿的抽屉,曼妙的音律就会在你四周响起。另一个多媒体的装饰是一个“音乐壁“,木地板上画有大大小小的圆圈,游客踩上去,不同的音乐会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升起。比起乏味的聆听人员解说,这种方式更让人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趣味和魅力。

如果说肖邦博物馆更吸引外地游客,那么对于华沙市民来说,文化科学宫就像一个全能的指挥中心,控制着华沙所有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文化科学宫始建于一九五二年,高两百三十四米、有十七层宫殿,入口处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两尊巨大塑像。它也是华沙最宏伟的建筑物,内部共有三千二百八十九个房间,设有波兰科学院、电视台、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科学博物馆、剧场、戏院、会议厅,以及各种俱乐部和华沙大学分部等机构,这栋建筑也被誉为北欧波兰国最高成就的建筑。

(小贴士:游客可以搭乘电梯上塔,登上三十层高的眺望台俯视,整个华沙面貌将尽收眼底。)

这里的伏特加有点甜

据去年英国媒体报道,波兰格丹斯克市动物园的两只猩猩以前晚上总不想睡觉,不停打闹。管理员无可奈何之下,拿起一本小说对两只猩猩朗读起来。令人称奇的是猩猩竟奇迹般地安静下来随后睡着。连猩猩也这么文艺的地方恐怕也只有波兰。

和波兰这个充满苦难的国家的大多数建筑一样,二战后的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老城里所有的建筑全是凭着市民的记忆与保存的历史照片重建,有些建筑政府还刻意保留了在二战中饱经战火的残垣断墙以示纪念。华沙的建筑有着典型的哥特风格,才到下午4点左右,广场上、咖啡厅的露天卡座里,甚至街边的椅子上,都已经坐满了喝着啤酒的波兰人,悠闲地打发时光。演奏着风琴和长笛的流浪歌手游走在大街小巷,每一道音符都是如此沁人心脾。

这个诞生肖邦的地方也是有名的伏特加之城。波兰人不仅自己爱喝酒,也爱自己酿酒喝。手工酿出来的美酒没有市面上买到的伏特加那么烈,喝起来甚至有些甘甜,侍应生告诉我们这是加了蜂蜜和一种特殊香料的缘故,这里醇香的美酒相信会完全刷新你对伏特加的刻板印象。

夜幕下的华沙王宫

华沙皇宫是波兰千年国家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素有“波兰民族文化纪念碑”之称,始建于13世纪末,也称为华沙城堡。王宫建筑美轮美奂,装修富丽堂皇,这里不仅是君王的居所,更是上下议院所在地。比起白天的华沙,夜幕下的王宫更添了几分童话的梦幻。站在河对岸的桥上远眺皇宫,坐落在维斯瓦河畔山坡上的这栋建筑,即便在夜晚,其光辉却丝毫不逊色于月光,反而散发出浓厚的历史味道,仿佛引领着夜幕下的路人,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旅行小贴士:

第8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建筑;规划设计;城市建设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年发展历史文明古国,具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而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进步的,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问题,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必定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矛盾。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相结合,就能有效的协调他们间产生的矛盾。城市现代建筑的建立是需要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需要的是保留原有的建筑或者建筑风格形式。现代化的城市要建立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要同步进行,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难以相容的,却必须要协调好找的更好让他们相容的方法。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和规划师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从多方位思考,让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建筑结合,既体现出这个城市历史文化韵味,又不失现代城市的美感。

1.现代城市建筑与历史文化遗产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立足于与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让这种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建筑创作中富有挑战意义的命题。

(1)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应尽量保持原筑的原始完整性,让其原有的面貌得以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设计,使其整体艺术性更突出。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前期,就要对该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认真考察,实地了解。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遗迹,即使是一面残墙,我们都必须认真的对待。在规划改造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为历史文化遗产还原色彩或者以某种形式突出,这样的突破都能出现既传统又现代,更能够体现出该文化遗产的内涵。

(2)在建筑规划设计历史文化遗产时,由于种种原因原有构筑物并不能保留下来的时,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其原有风格的延续,以另一种形式让该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展现,因为有时这种场所保留了太多人们的记忆和感情,跟能展现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印记。所以我们在建筑规划设计时要把这种情况考虑在内,在建设新的建筑物时融入原有构筑物的风格,保持风格上的延续性,从而使人们能够很快的接受和认可它。

2.在建筑规划设计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是一个新老文化交汇之地,而城市的建筑则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是这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同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了解历史变迁与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道窗口。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如何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使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具有中国本色与当地特色,这是建筑师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清楚在城市建设中我们能享受利用的权限。才能科学合理的保护文化遗产,深刻发觉和保护它们具有的文化传承、社会意义、经济价值及环保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并与现代建筑规划及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保证其意义具有可以持续生存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为保护而进行保护而已,更应该科学的认识到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意义,因为其是中华文明的传承另类展现,更是中华精神的载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应该把其范围影响扩大,把点与点连接,让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意义充分体现出来,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面貌。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规划时,必须先研究清楚该最基本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个性特点,以便更好的保护文物古迹风格,使其的 精华得以保留及体现在古迹中。同时要注意历史文化遗迹周边的环境要与之协调的问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时,就要考虑到当时历史文化街道与当时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规划一条老街风貌,每一个历史文物的形成,都是有特定的环境,例如:一个小吃老街的形成,是因为除了那里的小吃较多较好吃,而且当时周边有片空地,可以方便停车。而在新的规划时,由于该地段处于黄金地段,周边的地段基本都建立了高楼,停车的地方较少也不方便,到大厦的地下停车场停车费用又太高,导致该小吃街渐渐的落寞了。同时也要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风貌,风貌是反应城市形态的一种形式。研究历史文化遗迹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把握住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周边环境以及传统风貌。

3.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针对城市恶化了的旧城区环境也被提上了城市建设的日程。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保证其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结合在一起能有后续发展。并要明确: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利用。所以在规划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时,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理念,科学理性合理的规划,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并让其可持续发展。

(1)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从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做起。我国通常是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来划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合理对历史名城进行城市规划应冲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长期的规划、合理的保护原则及有效的措施、保护范围大小的确立及历史文化街区。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以主次原则区分保护程度,在主要部分要有核心内涵在里面。例如: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主次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周边次要区域的建设就可以是该街区历史文化风貌要的延续,在主要核心区域则必须保留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2)在对城市规划布局的时候,要理性合理的对待老区的升级及新区的统筹开发,根据及社会、经济、人居环境等发展的需求合理的规划布局,严格控制城市向外扩张过快的总体趋势。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提高其使用率。并保护好基本农田,推荐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公共交通的发展更有序。合理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使历史文化得以良性的发展。

(3)在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保护整治历史文化遗产的规划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同于旅游资源过渡开发,本末倒置不仅没有能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还使其因过渡开发而受损或者流失了原本的内涵,并且在实际上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一些城市打着开发保护的名义,把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拆了重建新的,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经济效益,致使全国很多地方竞相模仿出现了开封的“宋街””,承德的“清代一条街,沛县的“汉街”等等,但是也导致了这些原有许多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沦为“假古董”,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误入歧途。甚至有些地方将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全部搬迁出去进行老城区改造,以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取代经济效益和利润为目的,但是改造历史文化遗产目的是在保护,而不是以盈利为目,这种方式终究是难以奏效的,不能混淆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目的。

4.结语

总之,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因为其是一个民族发展印记的体现,是增进民族团结及国民教育基地,更是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结合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第9篇:礼仪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儒家思想;市场经济;义利观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2]牟浴.论儒家文化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