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第1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 三级供应链;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利益共享契约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60-05

0引言

在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况,如9.11事件、SARS、地震以及近来的奶粉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也对企业与供应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2000年3月,Nokia和Eriesson共同的芯片供应商飞利浦公司发生火灾,生产停滞了几星期。面对突发事件,Nokia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而Eriesson消极等待,结果导致:2000年Nokia的全球移动电话市场份额从27%上升为30%,而Eriesson移动电话部门截止2001年1月亏损达16.8亿美元[1]。

突发事件不仅会造成供应链运行中原材料供应的暂时中断,而且还可能造成需求的巨大波动、交通设施不可用或延迟等问题,必然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因此,针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十分必要。

对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其研究思想来源于Clausen等人首先提出的应急管理(disruption management)[2],基本思想[3]是:在供应链计划实施过程中,针对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原有计划不再最优甚至不可行的情况,而实时制订一个新的最优或近似最优决策的过程。目前,应急管理研究已在航空公司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4-6]。

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主要研究工作有:文献[7-9]在需求函数为线性和非线性的基础上,针对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发生变化、额外成本是线性函数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数量折扣契约协调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文献[10]考虑类似模型,分析了需求的敏感系数变化、额外成本为非线性时的情形,提出了新的具有抗突发事件的数量折扣契约;文献[11-13] 基于报童模型,针对突发事件造成需求分布发生变化的情形,分别建议了不同的具有鲁棒性的契约协调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文献[14]研究了生产成本变化的情形,分别对线性和非线性价格需求情形进行分析,得出变化发生后的集成化和分散式决策时供应链的协调策略;同样考虑突发事件导致生产成本变化,文献[15]研究了随机需求下,采用回收合约如何调整订购量与合约参数来重新协调供应链的问题。

以上研究主要针对两阶段供应链就单个因素的扰动进行的,而现实中更为常见的是多级供应链多因素同时扰动甚至更复杂的情形。本文将两级供应链的研究方法拓展到三级供应链,在考虑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和成本同时变化的情况下,研究其应对突发事件的最优决策问题。

1确定性协调模型

本文研究的供应链与文献[16]类似,三级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为制造商M、分销商D和零售商R,如图所示。

三者各自的单位边际成本分别为c■,c■,c■;c=c■+c■+c■为单位产品总成本。

在上述三级供应链中,虽然制造商不与零售商直接交易,但是制造商的利润受到零售商的定价决策影响,制造商可以通过分销商间接地来影响零售商。各相邻成员之间可以看成是Stackelberg博弈关系[17]。假设信息对称,供应商、制造商和零售商是风险中性和完全理性的,即他们根据各自期望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独立决策。

假设零售商从分销商处以批发价格w■订购产品。分销商在获得零售商的订单以后,分销商再从制造商处以批发价格w■订购产品。在通常的情况下,有:w■>c■;w■>w■+c■;零售价格p>w■+c■。信息完全对称,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产品订购数量q与市场需求量d相等,记为:q■=q■=d=q。

又设■■,■■,■■分别为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则有:

供应链系统收益:

根据市场一般规律,假设市场需求量d是销售价格的递减函数[7]:

d=D-kp

其中:D>0表示市场需求规模;k>0为价格敏感系数。

供应链系统效益可以表示为: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D-kc)/2时供应链利润达到最大;相应的最优零售价为■=(D+kc)/2k;供应链的最优收益为■■=(D-kc)■/4k。

在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以后,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分配供应链的最大利润;

(2)如何设置激励机制,使得零售商愿意订购■的产品并将零售价格设为■。

文献[16]指出,利益共享契约能够协调正常情况下的供应链系统,原理如下:为弥补制造商把产品以较低的批发价w■提供给分销商,分销商把自身收益的1-?准■(0?燮?准■?燮1)倍返还给制造商;分销商再以较低的价格w■提供给零售商,零售商把自身收益的1-?准■(0?燮?准■?燮1)倍返还给分销商。整个供应链流程如图1。基于以上面的描述可知,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的期望收益函数分别为:

■■(q)=?准■pq-(w■+c■)■q■■=?准■w■q+(1-?准■)pq-(w■+c■)q■■(q)=(1-?准■)w■q+(1-?准■)pq+(w■-c■)q■(q)=q(p-c)

通过计算:对于任意的?准■,?准■∈[0,1],如果w■,w■满足如下条件:

w■=?准■c-c■ w■=?准■c-c■(1)

则:■■=?准■■

■■=?准■(1-?准■)■

■■=(1-?准■)(1-?准■)■

显然,若式(1)成立,则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与整个供应链有相同的目标,即他们都将按使整个供应链利润达到最优的数量■进行订货,因而供应链能够达到完美协调。于是有下面定理1:

定理1:对于任意的?准■,?准■∈[0,1],设w■=?准■c-c■和w■=?准■c-c■;则:■■=?准■■,■■=(1-?准■)■;■■=(1-?准■)(1-?准■)■;即供应链在此利益共享契约下达到了协调。

同时,合理分配?准■,?准■,应该使得w■,w■>0,于是有:

?准■?叟c■/(c■+c■);?准■?叟c■/(c■+c■+c■)

定理1表明:可以通过利益共享契约实现确定性需求的供应链系统模型;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整?准■,?准■,实现供应链最优利润在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之间任意分配。

2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

这里考虑两个时间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需求量d=D-kp,供应链在利益共享契约(w■,?准■;w■,?准■)下,达到协调。

第二阶段,突发事件发生,导致市场规模和单位成本同时发生扰动,二者的变化量分别为D、c;而当D+D>0,c+c>0时才有实际意义。

故以下的讨论建立在D>-D和c>-c同时成立的基础上,其中c=c■+c■+c■。

记Q为扰动发生之后的实际市场需求,Q=D+D-k■=■+D,相应的生产量变化为Q=Q-■。当Q0时,必需增加产量来满足新的需求。

从供应链集中决策者来看,此时供应链收益函数为:

∏(Q)=Q[(D+D-Q)k-cc] λ■(Q-■)■-

λ■(■-Q)■(2)

其中:λ■,λ■>0;(x)+=max(0,x)-λ■(Q-■)■-λ■(■-Q)■是由于打破原计划产生的额外成本。λ■表示D>0时增加生产给各环节带来的单位额外成本;λ■是D

引理1:假设Q■是式(1)的最优解,则:Q■?燮■,如果Dkc。

证明略。

从引理1,当D>kc,最大化∏■(Q)变为最大化严格凹函数:

∏■(Q)=Q■-c-cλ■(Q-■)■(3)

满足约束:Q■?叟■

利用一阶条件∏′■■(Q)=[(D-kp)/2-c-c]-2Q/k-λ■=0,对无约束问题,解得:

Q■=(D-kc)/2+[D-k(c+λ■)]/2(4)

针对约束条件Q■?叟■,分以下两种情形,对式(3)进行分析:

情形1:D>k(c+λ■)

这时,Q■满足约束条件Q■?叟■,那么∏■(Q)在Q■达到最大。

记Q■■=Q■=■+α,其中α=[D-k(c+λ■)]/2;对应于最优的订货量Q■■,最优的零售价为:

p■■=(D+D-Q■■)/k=■+(D-α)/k

供应链的最优收益为:

∏■■=Q■■p■■-c-c-λ■(Q-■)■=■■

+■(D-ck)/k+D-k(c+λ■)■/4k

=D+D-k(c+c+λ■)■/4k+λ■(D-ck)/2

情形2:kc

这时,Q■■

记Q■■=■,此时相应的最优零售价为:

p■■=(D+D-Q■■)/k=■+D/k

供应链最优收益为:

∏■■=Q■■(p■■-c-c)=∏■■+■(D/k-c)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市场规模和单位成本都发生变化,但订货量并没有改变,并且由于新开发市场导致零售价格上涨,从而带来供应链利润的增加量,超过了产品成本增加带来的损失;或者是市场规模缩小导致零售价格下跌带来的利润减少部分,小于产品成本减少带来的利润增加,这样都使得供应链利润增加。

与上面D>kc的讨论类似,如果D

∏■(Q)=Q[(D+D-Q)/k-c-c]-λ■(■-Q)■(5)

约束条件为:Q?燮■

同理,分以下两种情况讨论:

情形3:(k(c-λ■)?燮D

情形4:(D

运用同样方法求得式(5)中∏■(Q)的最优解为:

最优订货量:Q■=Q■■=■=(D-kc)/2Q■■=■+β

最优零售价:p■=p■■=■+D/kp■■=■+(D-β)/k

最优收益为:∏■=∏■■=■■+(D-kc)■/k∏■■=(■+β)■/k-λ■■

其中:β=[D-k(c-λ■)]/2。

现实中,对于需求量q>0,总有c+c

假设1:对于任意的q>0,D+D-k(c+c)/2总成立。

注意到对于情形3,供应链最优收益为正值,即:∏■■>0有D>kc-(D-kc)/2;对于情形4,∏■■>0,等价于D>■-D+k(c+c-λ■)。

总结以上结果,有下面定理2:

定理2: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和产品成本发生变化,即价格需求函数变为d=D+D-kp,同时单位产品成本由c变为c+c。当零售价格为p■,订货量为Q■,整条供应链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即实现了集中决策下供应链对于突发事件的最优应对。故:

Q■=■+β 当D

p■=■+(D-β)/k当D

其中:α=[D-k(c+λ■)]/2;β=[D-k(c-λ■)]/2。

由定理1可知:在突发事件造成市场规模和成本同时扰动时,零售商的售价总是需要作出积极调整的,只有当市场规模扰动量和产品单位成本扰动超过式(6)中的临界值时,才需要调整订货量,即改变生产计划。

3分散决策下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

定理1已经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利益共享契约,能够促使零售商订购■数量的产品,实现三级供应链协调。但实际的供应链往往是由具有不同利益成员组成的系统,并不存在集中决策者;在市场规模和生产成本同时发生扰动后,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分别制定决策时,原来的生产计划和协调策略必须进行调整,以使零售商在扰动发生情况下能够选取集中控制下最优零售价p■和订货量Q■,并实现供应链最大收益。

下面将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新的方案(新的利益共享策略)来协调需求和成本都发生扰动后的供应链。相应地,则有四种情形。设变化后的成本为:

c′■■=c■+c■ i=1,2,3 c′=c+c

(1)情形1:D>k(c+λ■)

为最大化供应链收益,定理2表明零售商须订购 Q■=(D-kc)/2+D-k(c+λ■)/2数量的产品。此时供应链的系统收益为:

∏■■=D+D-k(c+c+λ■)■/4k+λ■(D-ck)/2

假设制造商和分销商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1-?准■)(1-?准■)∏■■和∏■=?准■(1-?准■)∏■■

其中:0

定理3:对于情形D>k(c+λ■),且制造商和分销商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1-?准■)(1-?准■)∏■■和∏■=?准■(1-?准■)∏■■

此时,供应链可用利益共享契约(w■,?准■;w■,?准■)下,达到协调。其中:

w■=?准■(c′■+c′■■+λ■)-c′■-?准■λ■(D-kc)/(D+D

-k(c+c+λ■))

w■=?准■(c■′+λ■)-c′■-?准■λ■(D-kc)/(D+D-

k(c+c+λ■))

同时,为使w■ ,w■为正值,?准■,?准■应满足:

?准■>c′■■/ [c′■■+c′■■+λ■(D-k(c+λ■)/D+D-

k(c+c+λ■))]

?准■>c′■■/ [c′1+λ■(D-k(c+λ■)/D+D-

k(c+c+λ■))]

证明略。

(2)情形2:kc

定理2表明,此时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为Q■■=■=(D-kc)/2,供应链的最优收益为:

∏■■=(D-kc)■/4k+(D-ck)(D-kc)/2k

此时,制造商和分销商的期望收益可表示为:∏■=(1-?准■)(1-?准■)∏■■和∏■=?准■(1-?准■)∏■■;有下面定理:

[8]Minghui Xu . The demand disruption management problem for a supply chain system with nonlinear demand functions[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2003,12(1):82-97.

[9]Hui Yu,Jian Chen,Gang Yu.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demand disruption with 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2005.Volume 712-715.

[10]于辉、陈剑、于刚:《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7):9-16。

[11]Huang C.,Wang S And Yu G. Disruption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 System with the Exponential Demand Function [Z];maths.uwa.edu.au/swang/papers/HuangWangYu.. pdf. 2003.

[12]于辉、陈剑、于刚:《回购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38-43。

[13]于辉、陈剑:《需求依赖于价格的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3):36-41。

[14]Xu M G Yu and H Zhang. Coordinating dyadic supply chains when production costs are disrupted [J];IIE Transactions.2006,38(9):765-775.

[15]Caihong Sun and Hui Yu. Supply chain contract under product cost disruption [J];The Second IEEE ICSSSM05 (Chongqing),IEEE,2005(6):708-711.

[16]Giannoccaro I,Pomtrandolfo P.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89(2):131-139.

第2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当前,国际、国内各类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恐怖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化学物质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事故和导致的后果,告诫我们一定要做好化学物品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

鉴于化学物品中毒事故的突发性、灾害性、紧迫性、危险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加深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认识,协助上级卫生部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应掌握当前化学物品中毒有关知识,担当起应担当的责任。

处理突发事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掌握本地区存在化学物品的情况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应建立本区域易引起急性化学物品的档案,社区内工业企业生产使用的化学物品,包括种类及其理化性质、毒性、中毒临床表现与救治方法;危险源方位、生产、储存数量范围及状况,特殊状况下可能影响的范围。周围建筑情况、出入路径、水电气布局走向、周围居民分布、数量、距离、居住条件、文化,以及气象资料等,并定期通过核查进行修改补充,以形成一个动态的数据资料库。

调查研究是基础,是为一旦发生化学物品泄漏事故如何应对做好事先准备,例如:如何引导居民疏散,要吸取印度博帕尔事件的教训:1984年12月2日深夜发生在印度博帕尔生产甲基异氰酸酯(MIC)的企业,罐内MIC泄漏达2小时之久,毒气笼罩40km2的11个居民区,受害25万人,2万人住院,5万人失明,几天内死亡2500人。造成环境污染等长期不良影响,损失惨重。

教训:除设备、管理等教训外,就是疏散时的失误,应往上风向高处疏散,他们却相反往下风向疏散,居民不能很快脱离污染区,致使危害加重。

及时发现

一般从两个方面去发现,一是可疑现场;一是病人。前者对社区医师有一定难度,后者应是主要的。就近医疗,首先送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抢救,不要仅仅从常见病去考虑,要问发病时的周围情况、所接触的物质等,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报告。

及时报告

报告是根据事故危害的后果严重程度,有时间的限制并负有法律责任的。

事故分为三类 ①一般事故:发生10人以下急性职业病的;②重大事故:发生1~4人死亡,或者发生10~49人急性中毒(或急性职业病),或者发生1~4人职业性炭疽的;③特大事故:发生5人以上死亡,或者发生50人以上急性职业病,或者发生5人以上职业性炭疽的。

报告时限接收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中毒者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害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后,应当实施紧急报告:①对于特大或重大事故,应当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式分别上报同级人民政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部;②对于一般事故,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内容 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化学物品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专业队伍的建设:层层都要有专业队伍,但重点在基层。如具有易发生急性化学物品中毒事故物质的单位和单位所在地的社区。

单位应设的专业机构及其职责:①现场控制组(亦称工程控制组):主要任务是,一旦事故发生时立即进入现场,尽快切断毒物源,同时要保护现场,防止扩散;迅速修复或更换已破损的设备、仪器仪表等装置;火灾扑救、化学物品的洗消和处理等。②医疗卫生组:主要任务是负责现场中毒人员、伤员的抢救和搜寻、转运等。

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加以督促和帮助。

专业队伍的培训:首先是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并应经常进行演练,不断熟练和提高技术水平。在演练过程也是对应急预案的科学、合理、实用性的进一步验证,发现问题可作进一步的修改。

群众队伍的培训:这是社区医师的重要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专门教育,增强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活动中心,协同美国化学制造协会及欧洲化学工业联邦委员会在1986年根据全球发生化学事故灾害情况,为加强对急性化学事故的防范,做好地区性为主的防灾、救援工作,提出了“地区性紧急事故意识和防备”计划,其英文全名为“Awareness and Prepara of Emergency of Local Level”称其为APELL(阿佩尔)计划。主要由社区来进行。

阿佩尔计划的内容①促使公众增强对社区中可能产生的危险事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②制订对可能产生事故的合作行动计划;③强调对事故的预防。

阿佩尔计划的目标①让社区和当局认识到他们社区内的工业危险:②制订能够有效地对能演变成大灾难事故的应急计划;③向社区内居民提供如何应对紧急事故的信息。

阿佩尔计划的作用 ①阿佩尔计划是地区性计划,由社区居民自行操作,有助于鼓励居民更关心社区紧急事故的防范;②有助于已有计划的提高;③能帮助社区对当地危险源产生更多的认识,一旦发生危及生命、财产和环境的事故时,能有效地进行应急救援。

第3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签派工作;成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3-0348-01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民航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各大民航企业在提高飞行安全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签派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民航公司的竞争力水平,得到了各大民航企业的大力重视。签派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深入研究签派工作内容。

一、飞行签派工作的意义

签派工作就规划、设计飞机的运行过程。依据航空公司制订的工作计划科学管理飞机运行的过程,使飞机达到安全运行,为航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航空维护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空间交通管制,指的是针对航空交通的服务,二是飞行签派, 主要指的是安排飞行工作,使飞机在运行中不会出现失误。航空公司通常都会设置飞行签派部门,通常有地区飞行签派与机场飞行签派部门,二个部门分别拥有不同的工职职责,对各自的工作负责,在航空事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航空公司实行工作过程中,签派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公司高度重视签派工作的各个方面,如签派部门的人员配置就体现了这一点,签派部门主要有签派主任、签派员、助理签派员等人员,主要工作由签派员负责,签派助理员主要向下传达签派员的指令与飞行计划,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审核后不同部门计算飞行器运行的真实指标。结合当时气象信息等进行研究,掌握飞行器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后,签派员签字的放行单才能到达机长手中。在此过程中签派员的作用不可小视,需要认真调查与研究飞行器的实际运行情况,制订实用性较强的飞行计划,同时还需考虑飞行员在实际飞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签派部门工作人员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所以航空公司要求签派员必须对工作高度负责,才能保证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数据显示,航空事故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因此只要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就能有效防止航空事故的发生。提高签派员的专业技能与工作成效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减少航空事故的发生。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才能保证签派工作收到较好的成效。

二、提升民航签派工作成效的有效做法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提高签派工作的成效,如当前油价不断上涨,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签派部门就需计算航空公司由于油价上涨会遭受经济损失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措施,保证航空公司的健康发展。技术部门还需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及时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严格监督管理飞机运行中的各种工作,保证飞机运行的安全,联合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共同维护飞机的飞行。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签派工作中可以有效控制航空工作,提高飞机运行水平。

(一)应用最为合理的运行控制模式

民航市场部门提前制订航班的飞行计划,在深入研究飞行计划的基础上签派部门负责管理飞机的运行,但在此需要提出的是,制订飞行计划通常是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在实际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在航班实际运行中,常常不能依据计划运行。如在飞行中遇有恶劣天气时,航班的飞行时间就会延后,此时签派部门就需计算飞机的实际到达时间,对计划做出合理的调节,保证飞机航行的稳定运行。为了帮助航空公司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有时会取消一些不合理的航班,可以保证飞机飞行时间的稳定,使签派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最近几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航空领域也不例外,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准确分析飞行器的运行过程,能够提高签派工作效果。在签派工作设计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飞机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飞机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解决。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保证飞行计划的贯彻落实,得到最合理的飞行路线。

(三)合理规划飞机飞行航线

笔者对当前民航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飞机的飞行路线轻易不会改变,签派部门已经提前规划了飞机的飞行路线,因此飞机飞行中的灵活性较差,在突遇紧急事件时,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则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形势下,所以签派部门要提前规划飞机的飞行路线,设计多种飞行路线,提高签派工作效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有效应对,防止给民航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提高签派员的职业素养,严格遵守公司纪律

本文前面已经论述了签派员在签派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拥有高素质的签派员才能提高签派工作效果。民航公司要为签派员提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创造各种机会,可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保证签派员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技能,才能在签派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再有,签派员还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出现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要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才能不断提高签派工作的效果。

三、民航签派工作中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飞C在飞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因此随时都可能遇到突发事件,不利机的正常运行。民航公司在签派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会产生重大影响,会给飞机的司乘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民航公司的签派员有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工作责任更大,提高民航公司签派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签派员要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

签派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身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签派员要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要具备正确的工作态度。只有签派员在工作中对工作高度负责,有着高度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二)提高签派员的知识水平

签派员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所以航空公司要重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签派员的知识水平,民航公司要为签派员学习各科知识创造机会。要求签派员必须掌握航空公司的整体运行情况,才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保证信息快速传播

只有保证应急信息及时传递才能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民航公司要重视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民航公司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通信设备,改善通信途径,信息传递才能拥有多元化线路,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与接收系统,允许签派人员遇有紧急情况时做出决策,有利于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总之,提高签派工作的效果对民航公司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民航公司要高度重视签派工作,利用多种策略保证签派工作的稳定运行,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公司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伟铭.飞行签派的人力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分析[J].科技与企业. 2015(01)

第4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市场秩序多年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触及,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治本的任务仍然繁重。从食品市场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特点看,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案件易发多发,变换花样,禁而不止;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市场行为固有的短期型和盲目性的克服,法制观念的增强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法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等,都决非旦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将贯穿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全过程;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来看,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属于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从食品自身的安全性能而言,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吴仪副总理在总局呈报国务院的《关于20__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工作抓得不错,望再接再厉。食品安全永远要抓下去,丝毫不能放松。

二、农村食品安全是监管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地区

从目前的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最艰巨的任务及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村。从经营主体来看,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点多分散、涉及人员众多面广、监管任务繁多重大。从查处违法行为来看,去年查处的农村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占全国的90.46%,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占全国的52.09%,大量的食品违法案件发生在农村。从执法监管人员数量和执法手段来看,农村执法人员很少,农村基层工商所建设滞后,执法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等一些原始手段上。从各地整治情况来看,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食品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三、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和治理

从食品安全全局来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涉及内容复杂、政策性强,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成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难题。从无证无照经营食品问题来看,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经营者大多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贫困人员,其经营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具有流动、分散、隐蔽、随意性的特点,有的检查时或关门或逃走,有的取缔后另起炉灶,有的强行取缔时,则会形成“寻求生存权”与“履行职责权”的对抗,极易导致的发生,成为困扰各地的一个社会难题,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实施社会综合治理。

四、经营者自律制度的建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治本环节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了一系列经营者自律行为的规范性文件制度,但仅仅依靠经营者自己落实自律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引导教育、社会监督和工商督查等外在措施。我们要认识到,目前对不落实经营者自律制度的行为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经营者自律制度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必须努力建立教育、倡导、约束、监督、惩戒相统一的机制,鼓励与规范经营者的诚信经营行为,形成工商积极引导、经营者严格自律、社会密切关注与监督的自律制度建设建设格局。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广大经营者通过实施自律制度真正体会到与提高其经济效益是正比关系,这是落实企业经营者自律制度的根本原则,只有这一原则得到体现,才能切实把自律制度扶上自觉自愿自律的绿色通道。

五、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问题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

所谓关键环节就是说由牵一发而动全省之功力,或叫做牵一发而影响整体的效果。从目前法律法规赋予工商机关的职能来看,主要是查处市场中食品违法行为、处理市场中不合格食品;从实施的各项监管制度而言,工商机关通过对市场的巡查、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等手段,发现不合格食品,确保及时退市。福建省工商局实施的《不安全食品退市工作暂行办法》,新疆塔城工商局推行的“不合格食品电子预警退市”监管方式,达到了以退市促进经营者把好入市关、规范交易行为的自律意识提升的目的。

六、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应对机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首要任务

随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经营者自律诚信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监管者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虽说导致食品安全的因素在逐渐减少,但由于受环境、科技发展等不可抗力条件的限制,人力所能及时发现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产生的概率不会减少,就是说零风险的食品安全是很难存在的。而流通环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环节。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带来的食品数量是很大的,现代化的营销网络带来的食品市场是很大的,生活社会化需求的提高所带来的食品经销者和消费者的数量是很大的,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所带来的受害后果是很难估量的。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主要建立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体系、物质技术保障体系、问题困难应对体系、成绩责任量化指标评估体系等。重点是如何应对媒体,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如何控制问题食品,最大限度遏制其传播;如何落实第一现场责任,充分发挥应对者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七、建立科学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是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的基础

第5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外语 大学生 知识能力 综合能力 生活 礼仪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越来越紧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而这些交流与沟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障碍,而外语专业毕业生无疑具备了一个其它很多专业毕业生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然而现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也深受其害。直接导致我国就业岗位大幅下降,同时海外留学生的增多,极大的增加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了本专业毕业生今后更好的定位,我们就此展开以下在杭企业在外语类应聘者的能力要求调查工作。调查的企业涉及材料类、电子信息软件类、服务咨询类、化工技术、生物医药类等。企业形式包括股份公司,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本调查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知识能力的问题。二是关于综合能力的问题。三是关于生活及礼仪的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在杭企业对外语类毕业的大学生的需求与期望,以使本专业学生为今后做更充分的准备。

一、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

对于外语类大学生来说,外语知识技能无疑是他们最重要的武器,也是企业最为看重的。经过我们的调查得出:外语类大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颇受重视,受访的90家企业中超过60%的企业认可此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33%的企业认为一般重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家企业否认此重要性。因此,对于外语类大学生而言,学习专业语言知识,掌握专业语言技能,培养专业语言运用能力尤为重要,应当放在大学生活的首要位置。而另一方面,企业也非常注重外语类大学生对汉语语言的运用能力,有近3/4的企业认可并会在招收大学生入职的时候会考察其汉语功底。由此可见,外语类大学生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也应当深入学习本国语言。

同时,通过了解,企业对外语类大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也相对看重,以前最被关注的学生成绩方面,也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不太看重;而对于现在如火如荼的考证潮,企业也不是非常看好。因此,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竞争力,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已经逐步把注意力从学生成绩转移到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上。

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1.担任学生干部及参加社团活动

本问题一共90家企业参与问卷,共84企业认为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活动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有一定的重要性。超过93%的企业给予认可,就参与调查的企业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胜任学生干部工作,说明他/她具有比较良好的管理与协调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平衡处理能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具备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积极而且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也可说明,当今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的要求,上升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社会交往能力

参与本次问题的90家企业一致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其日后参与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其中67%参与者认为社会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交往能力的高低,正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一个人只有能处理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才能把握时机,获得更多的机遇,从而能更从容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3.适应性与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本次调查的企业中,94%的参与者认为大学生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对于今后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以最快速度将自己融入新的环境新的氛围中,适应自己社会角色的变更,才能迅速将自己从校园环境中转换出来,更好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更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100%的参与者认为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校园进入社会,遇到突发事件的几率陡然增加,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任务或变化,是当代企业对与大学生的一项新要求。

三、生活及礼仪方面的企业要求

在关于生活礼仪方面,我们就对大学生生源地,家庭背景,外貌,自身礼仪与社交礼仪这几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查。就生源地,家庭背景,外貌等客观条件而言,受企业性质影响,有不同的要求,但超过半数的企业都选择了“一般重要”或是“基本不重要”,他们表示,这些较为客观的,受到人为能力影响较小的因素,在他们看来,对于大学生以后在他们企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不大。他们也不会因为家庭,外貌等原因对大学生产生偏见。

然而在大学生的礼仪的要求上的意见较为一致,无论是关于自身还是社交时的礼仪,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0%的企业选择了“十分重要”,有53%的企业则认为是“比较重要”,剩下的7%则是把票投给了“一般重要”。总的来说,被调查的这些企业都认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素质,比起他们的外貌、家庭背景来说,要重要的多。

四、结论

第6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由于化工工业独立于其他常规产业,其化工装置自成体系,因此这就造成了在设计工艺时对装备设计和选型有特殊要求。结构及布局复杂设计工作量大:化工工业建设大都投资大,规模大,投产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这就要求对管道的疲劳特性、耐温耐压性和抗腐蚀能力做出相应考虑。工程要求设计周期短,任务重。化工工艺设计往往要缩短正常的设计周期,从而为了能够尽快开工建设,工厂早日投产,有时会发生边开发边设计,边建设边更改设计的现象,这就为工艺设计中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时可能会处于缩短设计和建设周期、节约资金等的考虑而未能完全按照规范规定。以上这些影响因素,都会在设计中造成潜在的事故隐患。因此,化工工艺设计时对于潜在危险发现和控制就显得尤为突出。

2潜在危险的发现和控制

潜在危险实际上就是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潜在危险的发现就是通过对生产整个过程进行解剖,发现不易暴露出来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从它们产生的方式、种类、位置到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潜在危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解决,并根据这一特性分析看是否还有同类危险,预防或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对装置的安全运行策提出措施及建议。要按照安全设计的规范设计管路,避免使用不成熟的工艺和不可靠的设计。如必须使用,应当在使用时附加的安全防护措施。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工艺物料

要对生产所需的物料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中间产物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辨识,做的心中有数,对可能因为物料特性造成的安全问题做好针对性的设计。

2.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要尽量选取产生危险物质少的工艺流程。

2.3化学反应容器

化工产业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得到所需的产物,而化学反应总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化学反应的种类繁多,而且当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正是以上因素造成反应器设计的困难,由于缺少相关的数据,对如何应对反应时的突发事件无法做出及时而规范的应对,这些都是造成设计难度增大的因素。而反应所需要求的不一样也造成设计困难的原因之一,比如反应时的搅拌问题,反应物料的加入顺序问题,以及物料的加入量控制等,这些问题一旦设计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反应的失控从而引发事故。设备设计时对反应容器结构强度有一定的要求,要符合安全设计规范,避免因设计不当而造成的事故,而且一定要设计有足够的密封性,防止因密封不好而造成的泄露或空气进入影响反应的进行造成生产失败,而由于化工生产的物料可能为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泄漏可能导致火灾或中毒,造成人员或财产损失。对高压密封结构在设计时要符合相应的化工压力容器行业安全规范,做到在运行过程中不论温度和压力有何变化,仍要保持足够的密封性,如果容器由于超压而产生容器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破裂或爆裂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在设计时要在容器上设计安全释放装置,在压力超过容器设定的安全警戒值时自动开启释放容器内多余的压力(这句话去掉),同时释放时还要注意安全问题,不能只是简单的释放入空气中而已。

2.4管道及阀门

因化工工业管道输送的物料一般具有易燃、易爆、腐蚀和毒性,一旦破裂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选用管道时要选用相应的特性。而阀门装在管道上用来调节介质的流量或压力的一种装置,因介质的特殊性,一旦需要开启是不能及时开启或开启不到位将会造成事故轻则生产失败,重则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在阀门的选型时要注意选择具有易操作,耐腐蚀,使用可靠等特点。

2.5电气

在设计电气时,要根据工艺的要求,在设计时要根据规范合理的设计电气线路,防止因设计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

2.6化工产业园区的管理和布局

我国在化工产业园区的管理和布局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事实上与国外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监管滞后的现实,而针对这一现状,应当构建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三方组成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新模式,设立统一的安全监管和危机应急处理部门。建立三方连带责任追究机制,使管理者从意识上思想上对监管重视起来,尽最大的努力地把园区内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通过对园区内的生产安全实行科学、规范、可视、高效的解决方案;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将生产安全提高到新的转变上来,将安全问题由原来的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建设起全过程、全方位、空间立体的企业生产安全系统,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园区的生产安全水平。

3结束语

第7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关键词: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应急机制

现代意义上的跨境资本流动,始于18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展经济学中。许多学者就国外资本流入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从理论上作了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66年由钱纳里和斯特劳特提出的“两缺口”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储蓄、外汇、吸收能力等方面的内部有效供给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需的资源需求量之间存在着缺口,即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弥补这两个“缺口”的主要方法就是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优惠措施,外资在填补国内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维持适度投资规模和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呈现出了诸多的新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为资金规模迅猛扩张、异常资本流动显著加快等,这将对我国的经济、金融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如何应对资本大规模流入,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

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

(一)资本流入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2001年12月加入WTO,根据WTO的基本原则,我国开始逐步放松市场准入限制,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并不断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这些做法降低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门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市场的吸引力;加之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和世界投资的回暖、西方国家继续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西方重要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欠佳,特别是美联储从2001~2003年6月13次降息,使美国基础利率处于45年来的历史低位。中国境内美元利率跟随下调,致使境内人民币与外币存款利差由负转正。再加上中国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顺差(即“双顺差”)的不断扩大,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频频施压,又使人民币汇率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境外资本开始越来越多地涌入我国。据统计,仅2005年资本流入就达4189.56亿美元,约为2000年的4.5倍。

(二)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入显著增加

入世后,我国资本流入的形势日趋多元化,主要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2001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470.52亿美元,2005年达到860.71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就达到370亿美元。但是,外商投资中的直接投资资本却是显著下降的,从2001年的47.27%下降到2005年的20.54%,其中2004年甚至降到20%以下;而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本流入占比则分别由2002年的1.778%和56.86%上升到2004年的5.9%和76.36%,尽管在2005年两者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分别保持在5%和70%以上。

(三)热钱过境频繁

“热钱”又称“逃避资本”,通常指在国际从事谋利活动的短期资金,来源于跨国公司手中掌握的流动资金及一些暂时闲置或过剩资金,国际银行拥有的短期资金及其外汇、信贷业务资金,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保值性运用的一部分资金,各种投资基金及其他专项基金。由于上文提到的内外原因,大量热钱在我国频繁过境,以寻求套利机会。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2004年全年流入我国的热钱约为1140亿美元左右,2005年全年流入的热钱约为467亿美元左右。而渣打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就有240亿美元撤离我国。

二、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引发的系统风险

从我国目前资本流动的特征不难看出,大量缺乏实质性资本投资的“热钱”的异常流动,必然对我国造成不小的系统风险。

(一)加剧国际收支失衡,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境外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并结汇,势必加剧国际收支失衡格局,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并转化为外汇储备,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又助长境外资本大量流入进行投机活动,扰乱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外资大量流入将促使需求扩大,增加国内物资需求,加剧国内能源、交通、原材料供应紧张,推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另外,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迫使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加大货币供给,对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带来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时地通过货币市场的正向回购和发行票据回笼过多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为了防止提高利率引发大规模外国投资资本流入我国进行套利活动,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央银行不能灵活运用利率政策来缓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只能采用其他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抑制通货膨胀。

(三)滋生外汇非法交易活动,扰乱正常的外汇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投机性资本或其他违规资金往往通过进出口价格虚报、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造假,直接投资、借入外债等方式将外汇资金以“合法”形式流入境内。当获利流出时,这些资金如果无法合理出境,就会寻求非正常渠道进行操作。这便为地下钱庄提供了原始需求,助长非法外汇资金的交易,扰乱国内金融外汇秩序。

(四)增大金融市场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外国资本的大量流人和外国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在增加金融市场深度、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将导致金融资产的迅速扩张。在缺乏足够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前提下,这种扩张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根源。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跨境流动形成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日益密切的关系链,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当某个国家金融市场发生混乱时,便会传导至其他国家金融市场,形成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或全球金融危机。

三、建立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急机制

广义地讲,应急机制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防范机制和处置机制三部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一)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控跨境

资金合理流动,从根本上防范跨境异常资金突发流动

一是充分利用货币政策中的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财政政策中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外汇管理政策中汇率政策的协调搭配来调节跨境资金的合理流动,抑制异常资金突发流动。二是适时调整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境外资金虚假投资流向境内,减少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三是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严格控制境外资金流向国家限制的行业,降低境外资金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消极影响。四是谨慎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证券资本流入的规模一定要与国内资本管理能力、资本市场发展的程度、金融体系的灵活相适应。超前开放资本市场,允许超过金融体系调整和承受能力的证券投资资本流入,很容易产生“引进危机”的风险。此外,保持较高水平外汇储备,发挥威慑作用,遏制国际投机资本兴风作浪。

(二)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

1 建立金融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划拨监测系统。目前国际收支统计中对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重点在于对其存量的监测,无法对流量进行跟踪。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中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外汇资金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离岸金融等外汇资金跨境流动,所带来的外汇金融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建立金融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划拨监测系统显得十分迫切。具体做法是建立金融机构外汇资产负债流量统计制度,要求金融机构按月向外汇局报送统计报表。

2 建立国际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国际短期资本的特点是投机性、追求赢利性和高度的流动性。这决定了其流动可能对他国市场造成冲击,特别是具有典型风险性流动的国际游资,往往规模大、时间短、反应快、破坏性极强。因此,对国际短期资本的监测主要是加强对外汇账户收支的监管。准确了解现有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了解其在整个外汇资金和外汇信贷规模的占比。了解资金流动的意图,重点跟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外汇短期资金信息监测网络,设置预警系统。具体可通过监测银行负债(存款科目中各账户存、流量变动情况,并通过账户卡、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向外汇管理局汇总账户信息,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特别是非居民和个人账户、账户性质等)及收支(包括交易性质、来源、流向等)情况。

3 建立非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目前尽管我国经常项目已实现了可兑换,但由于当前国际跨境洗钱活动猖獗。且洗钱行为往往以个人款项方式汇入国内银行的私人外汇账户,而且一些境外公司为了逃避我国资本项下政策管理,经常以个人名义汇入投资款,这些均迫切需要对非贸易项下资金跨境流动进行有效跟踪监测。其监测的有效方法,一是建立大额存取款备案制度,要求银行定期向外管局报送大额现钞存取报表,重点监测大额现钞异常存取。二是通过细分账户报表中居民个人的现钞存款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4 建立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出巨资投资我国。这些大公司跨境资金流动频繁,但对其频繁的外汇资金流动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因此,应及时建立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其跨境资金划拨的流动,防止其利用境内外母公司和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资金的投机炒作。

(三)健全对跨境资金突发流动的应急机制

1 国家应成立防范跨境资金突发流动事件领导机构,负责预警信号的和应急方案的启动。建议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宏观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金融业各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贸易、外汇等主管部门组成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金融运行监测,风险预警与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行业突发事件处理指南和不同情况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2 尽快制定《突发金融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目前金融领域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只有央行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这无论从层级上、可操作性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制定《突发金融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从法律上保障突发金融事件应急机制的可操作性,以法律、法规形式处理突发性金融风险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组织领导、处置程序和法律责任及信息披露等主要问题作出规定,实现依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的透明度和效率。

3 制定周密的防范异常资金跨境突发流动应急方案。应急方案是防范异常资金突发流动的各种措施的集合,方案的制订应由外汇局协商各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并报专门领导机构批准。应急方案应以预警等级为基础,明确在不同的等级状态下,各部门应采取的不同应急措施。理论上讲,这些措施,既不能“力有不逮”,又不能“矫枉过正”,既不伤及正常资金流动,又能有效遏制异常资金突发流动的势头。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应把遏制异常资金突发流动作为首要目标。

4 准确把握信号和应急方案启动时机。把握应急方案启动时机是整个预警应急机制的关键,直接影响方案的成效。应急方案启动时机过早会影响正常的经济、金融和外汇秩序,过晚则会错过最佳拦截时机。

同时,应加快信息沟通传递的速度和频率。资金突发流动事件一旦发生,需要及时收集信息、迅速沟通情况,才能及时采取措施。而目前,商业银行通常按月或季度向人民银行和外管局报送信息,很难适应非常时期的要求,因此应在应急方案中将“月报”按照正常、低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细化为“月报、旬报、五日报、日报”等。

(四)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

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紧急贷款机制和紧急财政援助机制,如:运用市场方法并购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强制性停止有关金融机构营业的机制,接管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中央银行的紧急贷款机制,对存款人的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性紧急救助机制等。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市场风险基金。在危机或紧急情况下为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信用支持和无限流动性保证。同时,健全风险分散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变中央集权式金融体制为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的金融市场,缓解风险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局面。

(五)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系统性机制建设

各金融机构应制定系统性应急机制,首先要建立起涵盖各项业务种类、各个业务环节的各个风险点的全方位的管理系统,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管理链条,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做好针对每一个风险环节的应急预案设置,结合本单位实际,注重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注重职能分工和责任追究,注重各项应急措施的落实到位,强化内部职工思想教育和行为督察,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最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化解风险。

第8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应急指挥的一部分,在城市应急联动管理平台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IEEE协会(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前任主席,IEEE智能交通系统会刊主编王飞跃教授对本刊记者表示交通行业在整个城市应急联动管理平台里的位置和作用极其重要。他说,交通是许多事故甚至灾难的发生场所,交通是许多事故和灾难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交通是脱离与到达事故和灾难现场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任何应急平台,特别是城市虚急联动管理平台,没有交通行业的有效支持,都只能是空话。

高效协同

一般情况下,在各个城市的交通指挥中心都会设立紧急状态指挥室,建立大屏幕电视墙及图像控制设备,将现有的分布在各处的公安视频监控信号汇集起来,以便对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重要目标及车站等位置进行全天候监控。而在安全监控系统里要建立监控室,对社会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系统设备运行情况、指挥大厅运作状况、出警情况等进行监控。

车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将利用无线通讯平台(GSM公用移动通讯网、集群通信网)、卫星定位技术(GPS)、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地图(GIS)技术,实现对各种移动目标(船舶、车辆等)进行状态监视、调度、防盗报警、信息查询等功能。

交通拥挤、道路阻塞和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正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世界上的各大城市,一个城市的交通应急管理能力最能体现其交通管理的水平。在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态势和现场情况,启动应急预案,调度抢修抢险所需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时,及时向公众事件信息,分流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车辆和行人,将突发事件对交通产生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因此,城市交通应急管理需要从信息收集到,以及紧急调度和处理各方有效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处理效率。

让信息发挥“软”作用

在城市应急联动管理上,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王飞跃介绍了美国的应急体系架构,美国应急管理分布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县市几个层次。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本来是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9・11”事件之后,连同其它40余家应急安全机构,并入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或许这也算是美国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应急联动管理”吧。

与美国国内城市应急联动管理密切相关的是FEMA的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和国家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NIMS的主要作用是为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公私营组织和企业提供全国一致的应急范例,从而使大家能够在各种各样的事故和灾难中有机无缝地合作,共同预防、保护、响直、恢复等等;而NRF的功能是通过可扩展、自适应、柔性的协调结构来核定全国各层次应急机构和组织的角色、作用和责任,使它们联结成整体,进而起到指导全国上下如何应对形形的事故和灾难,例如从局部到全局的攻击或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等。

NIMS和NRF之间关系密切,其日常的运行和不断的改善由国家集成中心NIC(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Center)下设的应急管理系统集成部门IMSI(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s Inte-gration Division)支持。必须指出的是,NIMS不是普通意义下的“硬”系统,而是“软”系统,因为它不能用来实施应急措施,这一功能是由事故指挥中心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除ICS之外还有多机构协调系统MACS(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和公共信息中心等等机构,其组织和运营都由NIMS标准化了,并可由私营企业或非政府组织完成。

其中,信息的及时有效控制与应是美国应急管理的一个亮点,特别是与智能交通设施的有机结合。国外多年的ITS实践表明,其信息发挥的“软”作用有时甚至超过其控制交通的“硬”作用。特别是在发生交通堵塞或事故灾难的情况下,“软”控制不仅能够有效地阻止交通进一步恶化、加快疏通速度,还起到了降低交通堵塞诱发疾病(如忧郁症和心脏病等)的程度。美国的国家应急警报系统(EAS),以及利用EAS建立的其它专门应急系统,如专为寻找丢失儿童设立的Amber Alert系统等等,都在各种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初,美国交通安全署(TSA)还开通了博客和论坛,为自己收集信息和公众发表意见提供渠道。

IT技术改善“混合流”

由于开展的时间短,我国的智能交通在系统性、标准规划、科学管理、基础理论、深度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实际采用的智能交通硬件和软件系统基本上还是国外的产品,不过在最近几年已大有改观。

王飞跃介绍说,中国智能交通研发与国外的一大区别是由国内城市道路交通中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的“混合”引起的。还有就是许多基础设施的设计没有充满考虑人和车辆的行为需求,比如一些城市中简单的“巨无霸”式的交叉路口设计,往往导致“绿灯不绿、红灯不红”的情况;有些高速通道的出入匝口过短,起不到过渡和缓冲的作用,很容易造成交通流“回溢”的现象,以致“上堵下塞”,不但高速通道快不起来,就连普通道路也给堵起来。还有行车的文化、行人的文化,公民的交通法规意识,等等,使得许多国外行之有效的智能交通方法,到了中国反而效果不彰,有时甚至起反作用。

因此,必须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形成有特色的智能交通理论,并开发相应的智能交通系统。近几年,北京等城市交通道路的“混合流”情况大有改善。

此外,交通可变信息牌(VMS)在京沪等城市的使用应当算是十分成功地ITS应用,不但起到了平衡交通负荷等“软控制”的作用,而且还有安抚驾驶员情绪减少诱发疾病机会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尽管在准确程度和响应时间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但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必将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智能交通中外有别

王飞跃认为,从本质而言,中国和国外的智能交通没有区别,都是利用新的信息、自动化和智能技术来提高传统和新型交通系统的安全、效率和舒适水平,并确保交通系统本身及相应的生态与社会环境之可持续发展。

但中外智能交通在研发和应用上的确有许多不同。首先是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外在上 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将计算机系统和自动控制方法用于交通管理。王飞跃补充说,“我的导师,已故的Saridis教授和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的团队就是那个年代开始把分层递阶的智能控制方法用于城市道路的区域交通信号灯控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外IVHS(智能车与高速路系统)的概念兴起,九十年代,IVHS被ITS(智能交通系统)取代,直到今天。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国会两次拨巨款支持ITS的研发和应用,欧盟和日本也紧随其后,有时甚至超前,不但在发达国家,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普及。

王飞跃说,中国的智能交通在九十年代中期起步,因为之前很少城市有此需求,但后来的发展很快,特别是进人新世纪之后,尤其是北京奥运之前。“记得1993年我第一次回国访问介绍智能交通时,几乎无人了解,而到了1995年第二次回国,情况就开始变化。1999年我曾利用北美竺可桢基金会的资助,组织了七位国外智能交通领域的知名学者到中国做ITS讲座,明显感到相应的研发和应用开始在中国热了起来。2003年IEEE国际智能交通系统年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上海举行,2008年第二次在北京举行,中间还有北京的世界智能交通系统大会,这些都是ITS领域里目前世界上水平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会议。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中国就有一些交通和科研部门开始了把自动化和优化技术用于交通的工作,比如北京交管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他们至今还是中国智能交通研发的主要力量之一。”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的智能交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比如北京市已经完善了交通民警警务装备,建设了交通应急指挥硬、软件系统。现在,每一个交警身上都配备了GPS定位装置,在总部的屏幕上可以实时显示他们的位置。这套装置对遇到突发事件时的人力优化配置有很大好处。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指挥人员使用警力定位系统,迅速显示事件区域的警员、警车分布,以便指派最近的民警,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

同时,作为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系统与政府其他应急保障部门之间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一旦发生各类交通突发事件需要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的,交管局指挥调度中心会及时协调,以确保现场快速处置。有了一套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后,大大缩短了交通处理时间。以前处理一个交通事故现场,一般需要30分钟;而现在只需要15分钟,甚至3~5分钟之内就可以解决。

对于城市应急管理,王飞跃近年来一直提倡开展了很多研发工作。比如建立“”类似的专用专业政府防灾应急网站,使之成为融论坛、博客、掘客、标签、即时、RSS、社交等社会媒体技术为一体的门户体系,将已有的相关政府和社会网络资源链接整合起来,并提供专用的导航和搜索等工具。尽管这些系统和工具可能不会一下子令人满意,但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社会效果。

第9篇:企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范文

这个问题从高速铁路标准制定和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高速铁路设计贯穿故障导向安全、冗余备份、高可靠性等思想。例如线路、桥梁、隧道具有足够的安全余量,牵引供电主要设备冗余配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保留备用系统,设有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

以高铁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为核心,全力保证工程质量。高速铁路工程竣工后,须按规定进行工程验收,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才能通过验收和开通运营。同时,还要通过联调联试和运行试验对高速铁路进行整体功能优化和检验。工程质量是保证高速铁路安全、正点运营的基础。

高速铁路具有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和动车组进行检测和养护维修,及时处置经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确保高速铁路所有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高速铁路采取全线封闭、立交化等技术手段和隔离措施。通过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监测大风、雷雨、冰雪等灾害天气,以及高速铁路限界内各种异常情况对高速列车运行的影响,及时启动灾害天气高速列车运行预案,如限速运行、停运等,确保高速铁路安全。建立治安防范体系,严防人为破坏。

铁路调度指挥采用调度集中系统(CTC),在应对设备故障、灾害天气、线路障碍、非正常行车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处置预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恢复行车秩序,尽快使列车正点运行。

安全防灾

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铁路部门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和预案,防止自然灾害对高速列车的影响和危害。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报警系统有哪些功能?是如何工作的?

大风、强降雨(雪)、地震都会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如果有异物落入高铁线路,也会对高速运行中的列车构成巨大威胁。铁路部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设置了相应的监测设备,一旦发现此类情况,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高速列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运行安全。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一些接触网支柱和地面上,安装有不同设备,其中就有风速风向计、雨量计和雪深计, 分别与风监测子系统、雨量监测子系统和雪深监测子系统相连。高速铁路有关部门根据这些子系统监测到的数据,通知铁路工务、电务、机务以及客运部门采取相应措施。

地震监测子系统能够对铁路沿线的地震情况进行监测,当检测到的地震动加速度达到设定的报警限值时,自动向列控系统发出地震报警信息,并通过列控系统控制列车运行;同时向牵引变电所发出地震报警信息,通过牵引变电系统停止向接触网供电,使列车紧急停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同时还向运营调度中心实时传输地震信息,供其组织紧急救援、快速抢修线路时参考。

实现地震预警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我国正在研究地震发生后P波和S波的时间差及地震网实现全国地震预警,这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公路与高速铁路立交时,有时从高速铁路上面跨越。如果公路桥上落下的物体进入高铁线路,会对高速运行中的列车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在这些地段都设置有异物侵限监测装置。当监测到异物侵入线路时,异物侵限监测子系统能够根据异物侵入线路的实际情况,自动向列控系统发出异物侵限报警信息,并通过列控系统使列车减速或停车, 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巡查, 排除异物, 保证列车安全。

大风天气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大风会对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当风力较大时,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受电弓从接触网正常取电,引起设备故障;当横向风力较大时,对高速列车的车体将产生较大的侧向力,严重时会导致高速列车脱轨甚至倾覆。因此铁路部门为应对大风天气的影响,针对不同风速对高速列车进行限速运行或停止运行。

例如,当风速在25米/秒以上且不大于30米/秒时,300~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限速120公里/小时(由于地形条件的特殊性,各铁路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下浮);当风速大于30米/秒时,高速列车停止运行。

降雨天气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有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降雨天气容易诱发路基、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发生病害,雨量较大时也可能诱发铁路沿线附近的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将会威胁到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因此,铁路部门会根据雨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决定高速列车是否需要限速运行或停止运行。

例如,当降雨等于或大于60毫米/ 小时,高速列车限速45公里/小时(由于地形条件的特殊性,各铁路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下浮)。

冰雪天气对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有哪些影响? 如何应对?

冰雪天气会造成道床积雪、道岔结冰、接触网结冰和车底结冰等现象,甚至造成线路冻胀、几何尺寸超标。轨面上的积雪、覆冰、积水会使动车组轮轨接触摩擦力减小,产生打滑现象;道岔结冰,将严重影响道岔的转换和与基本轨的密贴性,致使高速运行的列车挤轨或出轨;冰雪对接触网受电、列控地面设备可靠性、通信信号系统的稳定性、动车组车体等均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当积雪达到一定深度时,就会严重威胁到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对于高速运行的动车组来说,“一小块冰掉落就如同一颗子弹”,因此,遇冰雪天气高速列车一定要采取减速安全保障措施。为此,铁路部门会根据冰雪天气情况决定高速列车是否需要限速运行或停止运行。

人员培训

高速铁路职工培训制度有哪些?

我国高速铁路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系统,高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参与高铁建设及运营管理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因此,开展高铁人才队伍专业化培训,是保证高铁运营安全的重要内容。

为了全面开展高速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铁路部门先后建立了高速铁路技术培训中心、铁路继续教育高新技术基地、高速铁路事故救援培训中心等,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人员培训需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高速铁路培训教育体系;还先后出台了《高铁一线关键专业技术岗位资格条件》、《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规定》、《高铁主要行车工种人员岗位准入管理办法》、《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标准》等规章制度。在培训内容上,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既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又包含跨专业的知识,全面适应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新要求。

高速铁路岗位培训标准有哪些?

人才是实现高铁运营安全的重要保证,为加强高铁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高铁人才岗位准入和培训工作,除《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和《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等67种国家职业标准和培训规范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高铁岗位标准和培训规范。主要包括: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动车组列车员(长)、高速铁路接触网维修岗位、高速铁路变配电设备检修岗位、高速铁路线路维修岗位、高速铁路现场信号设备维修岗位、动车组列控车载信号设备维修岗位、高速铁路控制中心信号设备维修岗位、高速铁路通信综合维修岗位、动车组车载通信设备维修等岗位标准和培训规范。

如何选拔高速动车组司机?

动车组是完成旅客运输生产任务的重要设备,动车组司机是这一设备的直接操控者,这要求动车组司机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求实精神,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动车组司机选拔的基本条件是: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热爱并胜任本职工作;持有电力机车驾驶证,担任司机职务两年以上,并安全乘务10万公里以上的现职司机;中专及以上学历。

初选合格人员参加动车组司机驾驶证资格认证,分为专业理论、模拟驾驶和实际操作演练三个部分,考试全部合格者颁发动车组司机驾驶证,具备动车组驾驶资质。

动车组司机必须经过哪些培训才能上岗?

要取得动车组驾驶证,动车组司机必须学习动车组基本构造、牵引传动、制动系统、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行车组织和调度指挥系统、通信信号系统、动车组人机工程设备与行车安全理论、动车组驾驶作业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培训并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气、电路图识绘,计算机应用,动车组模拟驾驶装置操纵,动车组模拟驾驶装置故障应急处理操作演练,运行途中操纵,动车组途中故障应急处理等实作技能。

此外,动车组司机每人每年脱产培训不少于20天, 铁路部门按规定制定动车组司机年度培训计划,统一安排动车组司机到培训基地培训不少于10天,其中进行各类故障、非正常情况下的模拟操纵培训不少于8天,培训成绩记入档案。

铁路局对所属动车组司机,每半年组织一次规章闭卷考试,成绩记入档案。对不及格的限期脱产培训,培训后仍不及格的调离动车组乘务工作。铁路局每年对动车组司机进行一次职务鉴定,鉴定以年内本人日常工作实绩为主,并结合年内规章考试和作业标准化考核进行。鉴定不合格者,不准上岗执乘。

应急管理

高速铁路应急救援体系是怎样的?

高速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是我国铁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部门依托安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明确各级应急管理职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铁路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体系。

同时还与地方政府、部队、医疗、消防、公安、相关企业等建立了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共同构建人员救助网络。通过建设应急通信系统,实现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救援现场的实时语音通信和实时静图传输。各铁路局常年储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救援物资,并做好应急资金保障,从而实现了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联合救援。

高速铁路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2005年,公布实施《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和《铁路防洪应急预案》等部门预案。2011年,新编《铁道部处置铁路交通事故应急预案》、《铁路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修订《铁路防洪应急预案》、《铁路地震应急预案》、《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明确了铁路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内容。针对高速铁路,制定了动车组列车突发事件旅客疏散办法、动车组列车火灾火情事故应急处置办法、动车组列车空调失效应急处置办法、动车组脱轨事故救援起复办法、工务设备故障应急处置办法、接触网事故抢修办法、电力故障抢修办法、电务设备应急抢修办法等。

高速铁路应急救援演练内容有哪些?

高速铁路应急救援演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通信信号、动车组、线路、接触网、牵引供电、旅客服务等系统故障、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救援演练等。

发生设备故障或紧急事件时如何组织救援?是如何将危险降到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