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分类
一般认为货币透明度提高,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约束央行的行为。显然,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也要从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这几个方面出发。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要明确,如果是单一目标,则自然明确,如果是多目标,则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必须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以及公众对其的理解程度。操作透明度指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主要包括决策方式、政策会议记录和投票的公开程度,以及对决策结果的解释等。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结构和原理
既然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包括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则三方面内容的组合自然就是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结构,然而三类透明度的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
1.三类透明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及透明度基本结构的合理性
(1)依据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经济模型等,市场主体不仅要形成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还包括对中央银行将采取的货币政策的预期。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是保证通货膨胀的一定目标范围的,中央银行的透明度体系只是根据经济形势的现状会不会使通货膨胀改变来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如果通货膨胀状况发生变化,则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即可。
(2)此时,并不涉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因为此时的货币政策只是使现时的超越目标范围的通货膨胀率回到范围内,并不是避免将来出现某种不合理状况而采取货币政策。然而,将市场主体的预期全部整合为共同预期,却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大。如果市场主体发现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并预期到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会调整其投资和消费计划,因为其相信通货膨胀的升高只是暂时现象。显然,在以上分析中,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是让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而使经济平稳发展。
(3)另外,当意外通货膨胀产生时,可以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使其相信央行会立即采取措施使之下降,而不至于立即做出对投资和消费计划的调整,而使通胀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因此,即使具备了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还是不能避免形成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误判。因而需要进行操作透明度建设,由不同的专家分别对经济是否过热形成判断,并详细分析和说明原因。
2.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对透明度体系的要求
以上分析显示,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可能失误或存在偏差,即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力度是很难把握的;即使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适时的,力度是准确的,其效应也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时滞的,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货币政策执行后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
一般认为,央行无法克服货币政策的时滞,则由于时滞的存在,当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在已经不再适合的时间开始发挥作用,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货币经济的透明度虽然可以让市场主体了解和学习央行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又是如何根据该判断进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甚至通过反对意见的表达标示了风险,但仍然无法克服误判的风险和时滞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并不能克服央行误判的风险和解决执行时滞的问题。央行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也不能准确地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可以保证的仅仅是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或者说叫做物价的稳定。但是我们要明确,虽然这并不能表明经济是否过热,但却是央行唯一能准确控制的,所以通货膨胀率目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是重要的。
三、我国的实践
由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在许多国家发挥了良好的效应,我国央行也开始着手采取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1.我国央行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0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政策决策依据和过程等知识向公众公布,包括我国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及中央银行的职能、各种政策法规和大量宏观经济和金融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对金融形势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状况的分析都发挥着重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 差异化教学 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金融学;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金融学》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启动的一项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工程,它对于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而《金融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初步认识金融领域的基本问题,把握整体金融运作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探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金融问题。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打造《金融学》精品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重大问题。我作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金融学》建设的参与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对《金融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金融学》教材很多,但是适合于教学研究型院校的教材非常缺乏。大多数教材或是为研究型教学所写,理论性过强,数理知识要求高,或是为高职高专所写,理论性要求过低,内容过于简单,操作性过强,因此缺乏针对教学研究型院校状况而编写的教材。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体系设计内容繁杂,层次繁多,包括货币、信用、利息、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以及资产定价、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逻辑线索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内掌握金融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此外,教学内容并非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和现实情况展开,过多照搬国外西方金融学理论,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例如,在讲授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时,西方金融学理论指出,中央银行是调控银行间市场利率进而控制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但是,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中央银行是直接调控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从而缺失银行间市场利率这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难以对金融学理论有真正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性比实用性很强,因此,如果缺乏适当的教学方法,则学生难以真正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上课放PPT和念讲稿,学生听讲和记笔记,期末圈重点,考前突击背,考后就忘记方式进行教学。而且,有的教师甚至按照教材的章、节、目平铺直叙,大条套小条,讲解中不突出重点、难点和热点,不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忽略每章内的各个目与节、节与节之间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厌倦,并且缺乏学习自主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无法产生互动,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利于教学相长。
二、改革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金融学》的教学方法作改进。
(一)准确课程定位,选择适合的教材。
《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金融世界的大门。在教学中着重于阐述基本要领和基本原理而非深层次的理论剖析或操作技巧,避免或减少其与相关金融课程的重复。在教材选择方面要考虑“先进性”和“适用性”,即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和发展规律。同时所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分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不宜过于繁复,通俗易懂,理论清晰,具有时代特色即可。
(二)课堂上多用定量分析。
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费雪方程式时,让学生自己收集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的数据,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未来的产出和价格变动走势,使他们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相互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操作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另外,在汇率决定机制中,让学生根据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汇率的升值压力,从而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三)推广金融学案例教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哈佛大学在上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金融学》的理论性较强,而且还有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同时,它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它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通过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时如果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辩论,就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反应力、思维逻辑等诸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介绍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时,就可以以次级债危机中美国雷曼兄弟倒闭的案例展开,从而增强学生对危机起源的实感。
(四)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
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方式,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通过研讨式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金融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所以在金融学课程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对于本课程的态度,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和学生相互沟通的基础上,使学生对教师建立起信任,同时也对课程产生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小组之间比赛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金融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的讲评,加深学生对所研究内容的深刻理解;再次,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负责,在哪个章节,哪个内容,需要学生作讨论,都要充分地准备主导作用。例如,在讨论M1、M2和M2-M1缺口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分组讨论、组间比赛,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和制作成PPT,进行演讲,从而加深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丁宏伟,张莹.高校教学改革中案例教学应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原理
货币政策一般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货币政策效果等广泛概念。它的运行依靠一般性和选择性的政策工具实现。
一般性的政策工具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的政策工具既有贷款量和利率最高限额、道义劝告等直接信用控制,又有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比率、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等间接信用控制。财政政策一般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结构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旨在通过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其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合理分配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目标。
二、欧债危机的背景和根源
早在2009年,评级机构调低希腊债务评级便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两年,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相继爆发债务危机,而今年暑期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国债收益率急剧上升,此前IMF和欧盟的多次救助方案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早前各方均预测希腊年内无力完成财政赤字的控制目标,欧元区债务危机形势变得愈加严峻。
究其根源,应当分成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来看。
外部原因在于,2008年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令欧元区各国纷纷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它们向本国银行大量注资,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这些措施虽然中短期维持了欧元区金融的稳定,但实质上是将私人部门的债务转移到了公共部门,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不断膨胀最终引发危机。
内部原因在于,一方面希腊等国的福利性政策给予财政巨大的压力,在人口老龄化和现实生产力虚弱的条件下还实行高福利保障政策,这使得政府开支过高,负债长期累积。
另一方面,债务危机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占据比较优势,但是高福利高收入带来的高消费,及其受到新兴国家类似产业的冲击形成的贸易逆差共同作用,导致国家储蓄率很低,政府只得谋求外债填补国内债务黑洞。此外,欧元区仅为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各国依然各自为政,未能实行最优的援助方案同样是重要原因。
三、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启示及建议措施
由于近期美国经济数据不及预期,欧元区各国国债收益率纷纷上涨,证券市场上缺乏融通资金,加剧了世界各大股市对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担忧,美欧等股市经常出现低开、尾盘跳水等情况。
美国和欧盟作为中国极为重要的两位贸易伙伴,欧洲多国捉襟见肘的国库和美欧与中国息息相关的进出口关系决定了中国证券市场将和众多新兴国家的证券市场一样遭受冲击。
中国的A股市场到了低迷的临界点时期常会选择跟随市场,而不久的法国也将继西班牙等国卷入欧债的漩涡,面临标普的债信评级的下调,此外国内房地产领域的调控在短期内仍不见放松的迹象,银根紧收,还有行政上的限购的持续,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成交量未能显著上升,加之欧债危机严重打击市场信心,全球对新兴市场的制成品以及巴西、中国等过的矿产等原材料的资源需求的削弱,这些势必会在微观上对证券市场中与出口依赖型行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宏观上还会影响国内外各机构和个人对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也将加大未来银行业内坏账的风险,从而将大大降低我国证券市场短期回暖的可能。
所以要运用货币政策重振中国证券市场,值得借鉴的是,欧洲德法等信贷相对充足,资产负债表情况表现良好的国家以及欧洲的央行都在不断采取措施护住大盘,不断买入欧盟高负债国家债券。
另外美联储也出手联合全球五大央行一起救市,在汇率方面承诺以欧元11月底的水平作为货币互换的基准价格直到2013年初。欧洲央行还一如既往的逐期降息,最近已至1%的水平以维护投资者的信心。
同时欧洲央行还坚持公开市场业务,购买负债国的债券来积极救市,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欧洲各大资本市场迅速走进无底的长期熊市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理论上,深陷债务危机的欧元区诸国股市应该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熊市”,可事实上却是法国和德国股市在半年以来没有明显下跌,9月份欧债危机进入高危期仍甚至仍屹立不倒的原因了。反观中国A股市场却常常跌幅巨大,甚至近期已经比希腊和意大利的股市还低迷,深陷2300点附近。中国证券市场的低迷和欧元区K线上涨国家的证券市场的“意外”平稳甚至短期走高的比较的背后有着很重要的货币政策因素。
因此,中国央行不应该一味在遭受欧债危机、产油区乱局和美国经济下行的时期一味挤压泡沫,中国有依赖出口、依赖投资、依赖房地产业之痒,但中国经济不应再使资金融通的证券市场走进寒冬,应该继续延续近来的征兆,一方面继续试点和分地区推广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一方面考虑适时微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证券市场注入资金,降低中小微型企业的成本以找回投资者,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投资者的信心,重新盘活整个资本市场。
当然,虽然近来证券市场中的热钱游资大量流走,从欧债危机中还需要看到的是,欧盟将来可能会新发行低利率债券来偿还欧元区国家高利率旧债券,采取债务货币化方式解决危机,势必会通过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大量的流动性,加之美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再次大幅度推高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如石油、矿石和粮食等,这会增加我国PPI和CPI水平,造成通胀压力,市场中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会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国家和普通股民也可能由于储蓄被吸走降低投资股市的积极性。
这要求我国加强外汇管制,如提高进口保证金,设定资本进入规模和期限和某些用途的标准,以防止输入型、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的混合型通胀未来卷土重来,从而保护证券市场。
此外,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在欧元区得到验证,成员国实现了资本完全流动,但是固定汇率下本国货币会丧失自主性,所以一国在货币联盟中基本很难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而中国是典型的以牺牲货币的流动性来保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国家,这样做当然方便维持汇率以稳定对外经济,但这也说明了其对于自由流动的资本缺乏有效的管理能力,故中国的证券市场除了以货币政策给予支持外也需要完善对资本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否则对增加资本流动性的努力可能事倍功半。
四、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启示及建议措施
首先,借鉴欧债危机,我国应该未雨绸缪防止我国中央和地方债务危机的出现。虽然欧债危机根本上是偿付能力的问题,我国看似暂时并不存在,但是危机起因却离不开流动性问题。而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达56843.91亿元,实际的项目建成期和借贷市场的债务偿还期有时差,这就易导致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一旦发生,我国证券市场将出现“资金真空期“,导致市场进一步投资萧条。所以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可以试行资产证券化,同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信息披露,这样就可以将项目未来资金贴现,调整地方债务结构。
其次,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对欧盟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9.7%,面对债务危机,欧盟各国一定会普遍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进口的需求大大减弱。贸易壁垒很可能重新树立起来,这样我国的对外贸易上市公司将会面临再生产和经营困难。我国应该着重在税收政策上进行改革。对于小微型企业,应在这种特殊时期继续施行税收优惠或免税政策以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其利润,最近短期创业板的强势虽然不能掩饰其盈利下滑的风险,但意义向好。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资源型上市或未上市企业都应该继续稳步推进价格放开,实行市场定价,对于资源税的征收也将有利于各种资源和能源在市场上合理高效的配置。对于出口偏向型的行业,政府能够在不违反外贸协定的前提下短期给予一定补贴,有的是生产补贴有的是价格补贴有的是教育培训及技术研发补贴,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自动稳定器以及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结构,优化产业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从而使受大环境负面影响的上市公司乃至大盘的基本资金供给能够有所保障。
再次,我国经济结构和欧盟出现债务危机的国家一样存在问题,如“三驾马车“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内需远未发动起来。最近,股市中资金有再度流向防御性品种比如食品医药、生物分子以及零售、旅游、餐饮、文化传媒等行业的趋势。酒鬼酒、江苏吴中、天舟文化等就是典型。电力等短期内热的行业也受到基金等机构资金的青睐,它们抱团取暖。这些表明证券市场和它有所能反映的实体市场都迫切要求扩大内需。
要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哪些学校最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肯定是执牛耳者。要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招牌专业是什么,当属国际经贸。很多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不知道除了教材外,应该读哪些专业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教授,洪教授为同学推荐了七本必读书。
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是对当时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经验的总结、描述,吸收了当时比较主要的经济学的思想理论,但他是批判性地吸收,并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做了比较系统的描述。这本书在经济学的地位很高,被称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作为入门书来说,大家需要读《国富论》,虽然它的写作年代已久远,但是对现在来说,很多方面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阅读,可以启发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大家可以了解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果说只推荐一本本专业的必读书,那也当属《国富论》了。
第二本是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的地位也非常高,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书中提了很多概念和思想,比如比较成本学说、货币理论等,比较成本学说成为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的讨论基础,货币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形成自由贸易思维,以此为基础,可以更好地掌握后来蓬勃发展的自由贸易学说。
第三本是罗纳德?麦金农的《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麦金农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这本书主要介绍东亚,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工业快速发展,出口快速扩张,成为实现经济成就的主要推动力。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东亚经济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了解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货币体系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第四本是伯纳德?霍克曼和迈克尔?考斯泰基写的《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这本书可读性很强,讲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结构以及潜在的影响。我们知道世界贸易组织是二战之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上建立起来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它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对现在的全球贸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了多边规则。虽然现在面临一些问题,但还是起到支柱性的作用。我国也一直强调多边的重要性,对我国来说,世界贸易组织其实还有些特殊的意义。理解该组织的范围和相关性相当重要,对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商业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第五本是贾格迪什?巴格瓦蒂的《现代自由贸易》,讲的是自由贸易与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和穷国的贫困,以及自由贸易的现代走向,商品和服务贸易与美元贸易的差异等内容。巴格瓦蒂是现在自由经济学派的权威,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贸易、福利经济学和财政学等,是国际贸易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现代贸易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较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等很多思想对于现在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保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读这些对我们了解中国、了解贸易和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这些书适合大一大二的学生看,下面的两本书更适合大三大四的学生看,如果一开始就看下面这两本的话会比较吃力。
第六本是保罗?克鲁格曼的《流行的国际主义》。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实证研究。通过阅读此书,有助于大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了解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应用,非常适合大三大四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其中实证分析方法和手段也值得学生借鉴。
第七本是蒙代尔的《汇率与最优货币区》。20世纪宏观经济政策革命的核心是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及对过去认为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组合的怀疑,现在很多时候看一些传统的政策组合,其实是有些问题的。有一定国际贸易学基础的学生看了此书之后,能够加深对国际货币理论与政策的理解,领略精妙的经济学思想。
以上这些书是比较经典的,知识也是比较传统、基础的,如果想获得国贸方面最新的知识,可以多多关注WTO(世界贸易组织)网站、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网站及出版物,比如《世界投资报告》,它的影响非常大。还可以关注世界银行以及美国的一些智库,其中很多东西都是最新的。还可以看一些专业性的期刊,比如英国的《经济学人》,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都有利于大家跟进、了解最新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
一年前的5月20日,没有多少人认可大盘会跌破3000点甚至1800点。如今股市历经半年的反弹,大盘指数已经重回1800点,甚至要重回3000点。历史不能拷贝,股市不可预测,市场永远会给投资者留下遗憾。
2008年的市场不再被约束,一个总量几万亿元、波及几亿人行为的资本市场在毫无规律、没有任何行为规范地自行游走。一年之后,还在惊恐不安的股民,却因为流动资产超级过剩,被迫树立起新的投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建立在政府捍卫金融下新的货币政策投资理念。这种投资不仅让中小散户一时找不到跟庄的感觉,就连反弹当期的主力资金,也缺乏自信和主见。
过度投机和情绪化的演绎过程,再次让我们看到非典型熊市(2008年)后的非典型牛市(2009年)的市场不再是底部没底。在猜疑和错觉中的2009年,我们似乎看不到金融危机,而是A股市场实施重大战略投资转移。时下的货币政策在为A股市场起着几何放大效应。
由于本轮行情是在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讨论是否真正进入牛市,尤其是在要GDP,还是要控制钢性指标的选择面前,我们不得不抑制急噪盼情绪,以平和心态面对2009年非典型牛市行情。
在我们的检测中,更多的把牛市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点位。证券分析可以说是数学与哲学的结合,数学让我们了解对手,发现机遇,哲学让我们明白自己,修正错误。索罗斯常说,股市的高级竞争是哲学的竞争。于是,我们看到短期大盘仍处于牛市思维环境中,所有操作策略总会本着测底不研顶的原则,使用的技术方式也是动态跟踪技术。即:只有“技”,没有“识”,更没有“道”,交易只对系统配置而言。
以这种角度看待目前大盘走势,并不是代表不再关注技术分析,也不是因为我们找到更多或者更精确的宏观经济数据指标。而这种判断是来自社会实践,来自生活。
比如讨论宏观,经济复苏靠什么?中国A股市场在争议和质疑中不断向上。新一轮的中国资产、A股股票相对要比西方资本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如果放大某些宏观数据,比如解读PPI数据,经济是否复苏与股市走势并没有直接联系,有时还会出现反向。其实某些经济数据只代表宏观经济的一种趋势,并非直指股市走势。
说到操作,2009年初的A股市场,我们炒的是大幅下跌后的超预期反弹,因为有政府。用专业语言说,是对应的GDP值底部同比增速开始抬高,从稳定期向好转期转化。这又可称为第二个底部,好比“病人好了可以出院”,即所谓完成“账面利润最低点”的初始阶段。
所以,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应该是政策推动下提供的货币供应量牵着资产市场的牛鼻子。只要加大货币供应的政策不倒,我们所希望的慢牛行情就会延伸。慢牛不等于股市短线不折腾。既然是政策推动的市场,就听政府的。只是如果有一天大盘震荡幅度极端放大超过3%,无论是暴涨还是暴跌,那就要小心点。这不是我说的,是索罗斯的意思。
至于止赢损,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种风险市场里的最低保护,而不是买卖技术。与通常的止赢损设置一样,只不过是在使用更先进的动态技术,是一种强制操作。真正的卖出技巧是一系列决策过程,比如过度乖离、高浮筹获利、天价放量背离、形态出现转折、情绪行为上的变化及政策上的改变等,甚至精确到短线K线形态、技术指标等多种可能发生的演变结果。
投资讲求回报,更讲求安全。股市基本原理之一还是资金第一。比如大盘短线调整,也可能直接形成中线顶部而展开中线下跌,或者趺过一段后再做双头。无论出现哪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即调整目标位不破短期市场平均持仓成本线(2450点附近),我们所认为的非典型牛市还会持续。
关键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不可能三角;三元悖论;扩展三角理论;四面体假说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2504
在汇率制度选择方面,“不可能三角”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经典的理论分析,国际上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常以此为依据。在我国,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也是以此理论作为主要参考。为了克服传统的不可能三角对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分析局限,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它影响因素来分析并进行了一定的扩展。
1 “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发展历程
1.1 米德冲突(Meada Conflict)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弗里德曼在《浮动汇率论》中指出固定汇率制的弊端,认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平衡。随后,米德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一文中指出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主要运用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进一步影响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无法兼顾内外均衡,难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米德所分析的冲突通常是指以下两种:固定汇率下失业率上升同时经常账户逆差、通货膨胀与经常账户盈余并存。由于汇率工具无法使用,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政策制定将陷入左右为难。因此他认为,固定汇率制要求对资本进行管制,控制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
1.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
20世纪60年代,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论集中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以弗里德曼为首的经济学家提出浮动汇率有利于吸收外部冲击,而以蒙代尔、金德尔伯格等人则认为固定汇率制促进各国联成稳定的经济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最初形成,是1960年的《在固定和浮动汇率下国际调整的货币动态》一文,蒙代尔在静态条件下提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等式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等式。“蒙代尔证明了汇率制度的深远重要性: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强而有力,财政政策无能为力;固定汇率下,两个政策的效果恰好相反”。1962年,弗莱明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国内金融政策》中,以IS-LM模型为基础,融入国际收支因素,研究了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下的实现,指出稳定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程度。该模型扩展了对不同政策效应在开放经济下的分析,说明一国宏观经济受资本流动情况和汇率制度的影响,证明了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是可以解决的。
1.3 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
固定汇率制会使货币政策丧失自主性,无法调节对国内产出和就业,只能作为来冲销资本的流动维持汇率稳定的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蒙代尔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能兼得。据此,克鲁格曼和奥伯斯费尔德(1979)进一步将其形式化为“不可能三角”模型。
2 “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内涵
“不可能三角”的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即三角的三个顶点不能同时成立,如图1所示.
图1 不可能三角它形象地说明了在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有三种选择:
(1)保持资本完全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放弃汇率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自由出入的国际资金导致国际收支不稳定,如果货币当局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并不对此进行干预,本币汇率将随着资金供求情况频繁波动。通过汇率调整以改善国际收支由此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然而,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信心危机的存在,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反而导致危机恶化,政府的最后会选择实行资本管制以稳定经济形势。
(2)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放弃资本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汇率贬值无效时,资本管制成了唯一选择。这多见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稳定的对外经济,另一方面是则是资本管制监管能力较弱,无法有效管理自由流动的资本。
(3)维持资本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稳定,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在汇率固定的情况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将抵消一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导致本国货币丧失独立性。在此情况下很难做到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经济进行调控,最多是发生投机冲击时在短期内被动调整利率以维护汇率固定。事实上,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将被被迫放弃。
“不可能三角理论”清晰地阐释了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它遗漏了关于国际资本市场中存量均衡的讨论,也没有表述中间汇率制度的影响。在“不可能三角”模型中,蒙代尔认为形成利差的唯一因素是国际资本流动,然而在现实中各国利差是普遍存在的。
3 “不可能三角”理论的扩展
关于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由此得出的“不可能角”理论仍被公认为是较好的分析工具,因而国际上长期以来将“不可能三角”理论引为经典的汇率制度选择依据。但由于理论自身的遗漏和局限性,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来对其进行扩展。其中主要有克鲁格曼和弗兰科尔(1999)的三元悖论、易纲和汤弦(2001)的扩展三角理论、豪斯曼(2001)等将一国本币国际借债能力的引入以及沈国兵和史晋川(2002)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四面体假说等,下文将对以上理论进行分析。
3.1 三元悖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克鲁格曼认为主要原因是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他在《亚洲发生了什么》中提出了“三元悖论”理论,并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对该理论进行了论述,指出一国无法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大金融目标,只能选择其中两个。
这一原则可以用图2来直观表示。“三元悖论”是指的是其中的灰色三角区域。资本完全流动同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则货币政策丧失完全独立;若坚持货币政策独立,则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维持货币政策独立和固定汇率制度,则必须实行资本管制。即灰色三角形的三角只能择其二。它是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问题的高度抽象概括。
图2 三元悖论然而,实际经济中几乎不存在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和汇率制度的完全固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是相对的,很难保证完全独立;有些国家实行的是介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间的体制;资本也存在既非完全管制也非自由流动的状态。正如弗兰科尔(1999)所说,“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而现实经济生活中,一国的政策选择通常是处于介于各种极端情况之间,这也正是“三元悖论”的局限。
3.2 扩展三角理论
对于许多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而言,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尚且不构成问题,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更为合适。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上,国内学者尝试在“不可能三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来具体分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易纲和汤弦(2001)在《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中提出的扩展三角理论。
假定金融衍生工具不发达,一方面不能通过对冲来规避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使投机攻击缺乏有力的杠杆,同时资本流动程度是外生的,由国内金融体系成熟度决定。他们进一步扩展不可能三角,构造了一个指标体系,提出x+y+m=2公式。其中x代表汇率,y代表货币政策,m代表资本流动状态。每个点(x,y,m)到三边(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距离分别为(1-x,1-y,1-m)。三个变量取值区间为[0,1]。X、Y、Z从0到1分别表示从完全自由浮动到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货币联盟到货币政策完全独立、从资本完全管制到资本自由流动,x、y和m箭头分别表示汇率稳定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流动性增加的方向。如图3所示:
图3 扩展三角可见,x,y,m中,任意两个为1,另一个就必为0,每个变量在0到1之间取值所对应的政策组合被称为中间汇率制。这样就为分析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和弗兰科尔的“半独立、半稳定”的观点(即(x,y,m)=(1/2,1/2,1)这一类的情况)提供了形式化的工具。在扩展三角中,汇率制度的选择有以下几种: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汇率自由浮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管制+汇率固定、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货币政策不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汇率固定、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固定、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完全流动+汇率有限浮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资本有限流动+汇率有限浮动。
这一分析框架把前人的角点解扩展为所有可能的组合,说明了中间汇率制度存在的可能性。这不仅为我国研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分析未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当资本流动规模比较小、金融衍生工具不发达时,经济个体不能通过对冲来规避汇率风险,同时投机攻击也缺乏有效的放大杠杆,政府可选择中间制度解。而随着资本流动规模逐渐增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中间汇率制度试图为公众提供免费的汇率风险保险而导致公众的道德风险行为,这很可能成为货币危机的根源。他们认为当效率的要求使各国趋向于资本完全流动时,汇率制度将趋向货币联盟的形式或更加灵活,最终角点解制度将占优势,完全浮动将与货币联盟并存,而货币联盟对外又完全浮动。
扩展三角理论虽然将不可能三角模型形式化,但也只是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一种特例,没有考虑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用本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债能力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汇率浮动方式。
3.3 本币国际借债能力的引入
长期以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多是局限于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制度的固定与否三者组合的框架里,并没有过多的突破。
豪斯曼等指出,被归类为浮动汇率制度或宽幅汇率带的国家在管理汇率政策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在国际储备的水平、汇市干预的倾向和为应对冲击所允许的汇率灵活性上。他们记录这些差异,探索汇率变动到价格的传递以及在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的后果并由此联想到一个国家本国货币的国际借款能力,发现它和浮动汇率模式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他们采集38个国家的样本(12个工业国家和26个发展中国家),发现这些国家持有的储备水平差异很大的差异,第三世界国家浮动的储备非常低的水平,允许储备或利率水平相对高的汇率波动,新兴国家则在相反的极端,而其他工业国家处于中间位置。他们分析,不需要管理汇率的国家并不需要大量储备,而需要对汇率水平进行管理的国家则需要大量的储备来支持汇率政策。可以以本币进行国际借款的国家倾向于保持规模较小的储备,并且能容忍较高的利率变动波动,而不以本币进行国际借债的浮动汇率制国家往往倾向于持有较大规模的储备,并且对于汇率所能容忍的波动则比前者要小得多。
虽然豪斯曼等在论文中将国家本国货币的国际借款能力纳入考虑的重点不是为了解决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汇率制度之间选择的问题,而是着重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管理,但他们的这一发现的确为“不可能三角”理论的突破性扩展——引入第四个重要变量——本币国际借债能力,起到了关键的启示作用。
3.4 四面体假说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沈国兵和史晋川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可能三角及其扩展》中,将本币国际借债能力引入易纲的扩展三角模型基础,将不可能三角模型拓展为四面体假说,并且进一步认为,不可能三角是四面体假说的一个特例。
他们假定汇率浮动方式主要取决于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借债能力,而不是汇率传递水平,那么一般而言,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越强,允许汇率变动程度越高。此外,他们修正补充了两种反常情况: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很强,却保持汇率固定,如EMU和货币局;用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很弱,却不得不让汇率自由浮动,如新兴市场发生危机时。因此,本币在国际市场上借债能力与汇率变动程度就不再是简单地呈正相关关系,而是存在着多种可能,由此排除本币国际借债能力与汇率变动程度之间可能的内生性。同样,本币的国际借债能力与货币政策依附程度、资本控制程度也密切关联。当本币具有完全国际借债能力时,货币政策依附程度最小、资本控制程度最小;当本币具有不完全国际借债能力时,二者变得复杂,货币政策可完全独立、有限独立或不独立,资本可有限流动或管制,这也排除了三者之间可能的内生性。他们用这四个变量构筑的四面体如图4所示。
图4 四面体假说C、M、K、E四个面分别代表本币无借债能力、货币政策完全独立、资本完全流动、固定汇率制。A1、A2、A3、A4四个角分别表示四种不同的汇率制度组合。O点到四个面垂直距离分别为Cb,Ms,Kc和Ev分别衡量本币国际借债能力、货币政策依附程度、资本控制程度和汇率变动程度。令四面体高为1,则有:0≤Cb,Ms,Kc,Ev≤1;Cb+Ms+Kc+Ev=1。当Cb=0,即本币无借债能力时,得到Ms+Kc+Ev=1,四面体就退化为底面C,所得组合与“不可能三角”完全一致,故称后者是四面体所有可能组合的一个子集。当Cb>0时,组合拓展为:本币完全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完全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有限浮动、本币有限借债+资本完全流动+货币政策有限独立+汇率固定、本币有限借债+资本有限流动+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固定。这些组合在实践中是存在的,平面的三角模型无法确切地加以归类,而在四面体模型中它们得以确切解释。
随着新变量的引入,模型和组合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他们预测,在诸多因素的选择以及自身变化和相互作用之下,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汇率制度形式并存的动态的转换过程。
4 总结与启示
从最初的米德冲突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再到不可能三角,随后扩展到三元悖论、扩展三角和引入了新变量的四面体假说,这些理论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为研究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以及政策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提供了经典的分析依据和基础。我国1994年至2005年采取“货币政策独立+固定汇率+资本管制”的组合;2005年7月的汇率改革实现了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并增强汇率弹性和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到2010年新汇改,人民币汇率弹性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增强。由此看出,我国汇率政策都是在此框架下制定的。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是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故主要问题即为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二者择其一,从长期看来,货币政策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一组合将是最终选择。
实现人民币汇率完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不可能三角理论及其扩展理论也逐渐暴露出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原理与框架还是为我国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理论本身,而更应该做出发展,寻求改变和突破并加以灵活应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逐步稳健地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最终实现预期的汇率自由浮动与资本自由流动目标。
参考文献
[1]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J].金融研究,2001,(08).
[2]沈国兵,史晋川.汇率制度的选择:不可能三角及其扩展[J].世界经济,2002,(10).
[3]沈国兵.汇率制度的选择: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3,(12).
[4]耿强,王琳琳.汇率制度选择“角点解假说”的兴衰[J].当代财经,2004,(6).
[5]潘冬冬.“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7,(8).
[6]刘敏,李颖.“三元悖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浅析[J].中国经济金融观察,2008,(6).
[7]陈浩伟,于晓光.“三元悖论”与中国汇率制度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8]严佳佳,赵志燕.三元悖论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经纬,2010,(5).
[9]陈雨露.国际金融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Mundell,R.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
[13]Krugman P.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
[14]Frankel J,Anddrew R.The endogeneity of theoptimom currency area criterion[J].Economic Journa,1999.
关键词:货币政策;政策工具;股价波动;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52-0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对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思索。1994年,在庆祝英格兰银行成立300周年的会议上,美联储前任主席Greenspan提出了中央银行是否应当更多地关注资产价格泡沫的问题。1999年8月,在怀俄明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Greenspan又强调,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今后将更多地考虑股票市场的因素,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投资于股市,而且个人投资在美国家庭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此为契机,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票价格波动作出反应以及如何反应”的讨论。
自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后,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中股票的持有份额持续增加,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联系加强,股市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也日渐显露。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股票价格波动也就尤为重要。
二、理论界的观点分歧
西方理论界在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股票价格波动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对股票价格波动作出积极反应,另一种则认为货币政策不应干预股票价格波动。
(一)货币政策应该对股票价格波动作出积极反应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的相互结合和相互转化会带来银行资金安全性的问题;股市虚拟资本的膨胀及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财富的急剧减少,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股票价格(及其它资产价格)暴跌还会使银行抵押品价值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这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资本市场持续的泡沫时间愈长,它破裂后对实体经济的损害就越严重。
Alchian(1973)[1],Goodhart(2001)[2]和Bryan(2002)[3]主张货币政策应致力于稳定包括资产价格、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界定的价格指数。Kent(1997)[4]和Bordo(2002)[5]建议货币政策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初期就通过调整利率等政策手段进行干预。Cecchetti(2000)[6]提出,对由于产出的增长而导致的股票价格波动与由于价格背离基础价值而产生的股票价格泡沫,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二)货币政策不应干预股票价格波动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干预股票价格波动,引导资金流向,最终是为了拉动投资、增加需求、刺激消费与实现经济增长。但从实际情况看,货币当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货币流入股市后,很大部分资金会在股市沉淀而难以进入商品市场。即使在股市存在较大风险的情形下,资金也不会完全撤出股市进入其它市场。只要资金不进入消费市场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有效需求,因此,货币政策干预股票价格波动并不一定就能达到最终目标。
Crockett(1998)[7]和Greenspan(1999)[8]指出,货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方式将股票价格纳入目标体系,中央银行应致力于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并保证金融体系的充足流动性以应付股票价格波动。Bernanke-Gertler(1999)[9]认为,只要货币政策坚持维护物价和产出稳定,就可以减轻股票价格波动对总需求、实际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减小股价的波动幅度。
(三)我国学者的观点
与西方理论界不同的是,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较相似,没有形成大的分歧。瞿强(2001)[10]认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很难将股票价格作为直接的目标,最多可以作为间接的参考目标。谢平(2002)[11]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价格波动,但不能因此认为股价变化应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易纲(2002)[12]主张中央银行在考虑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同时考虑股票价格和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但中央银行不应迁就股市,或者单纯通过刺激股市的方法拉动消费需求。冯用富(2003)[13]的结论是货币政策干预股市过度波动是无效的。孙华妤(2003)[14]认为中央银行对待股市只能是“关注”而非“盯住”,但是如果中央银行想干预股市,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三、对我国的实证研究
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如何应对股票价格波动,首先要回答我国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能否对股价指数产生影响。如果我国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股价指数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或是比较大的影响,那么,当股票价格波动剧烈时,可以尝试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股价指数,达到稳定股票市场进而促进宏观经济稳健发展的目的。但如果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很小且不明显,意味着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调控股价指数的能力。
(一)货币供给量对股价指数的影响
在理论分析方面,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与后凯恩斯主义的托宾、米什金都认为,货币供给对股市是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的,即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社会公众会发现他们所持有的货币比希望持有的数额要多,于是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包括股票,造成股市的上涨。
构造以股价指数为因变量,包括货币供给量以及其它对股价指数影响大的经济变量为自变量的系统(It,Gt,St,Pt,Rt,Mt)进行考察。I是股价指数变量,取上证综指季度初与季度末的算术平均;G是反映经济增长的变量,取名义GDP的季度增长值;S是反映股市总规模的变量,取股市市价总值季度初与季度末的算术平均;P是反映通货膨胀的变量,以CPI作为通货膨胀率P的变量;R为利率变量,取7天同业拆借利率,因为它是已经市场化了的利率;M为货币供给变量,将分别研究M0、M1与M2对股价指数的影响;t为时间变量。 以下应用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期间为1994年第1季度到2006年第3季度,共有51个样本点。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以及中国统计局、证监会、人民银行等官方网站。
为了减少异方差的影响,各数据均进行对数处理。由于各时间序列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平稳,在设定VAR模型前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论为各变量均为一阶单位根I(1)过程。由于M0、M1与M2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也就是说它们两两之间是高度相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段 进,曾令华等,货币政策应对股票价格波动的策略研究关的,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分析结果的不良影响,分组来分别讨论M0、M1与M2对股价指数的影响:第一组(M0变量组):I、G、S、P、R、M0;第二组(M1变量组):I、G、S、P、R、M1;第三组(M2变量组):I、G、S、P、R、M2。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于滞后阶极其敏感,选取不同的滞后阶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检验结果,而Granger因果检验是基于VAR的滞后阶进行的,因此,在进行Granger检验前必须严格确定VAR的滞后阶。先根据AIC、SC准则确定各组变量VAR方程的滞后阶,再以极大似然比统计量LR、残差序列的LjungBox Q统计量和JarqueBera统计量检验来辅助确定VAR的滞后阶[15][16]。各项准则与检验表明,三个变量组均为VAR(3)模型。基于VAR方程的滞后阶对三个变量组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M0、M1与M2均不是I的Granger原因。
对三个变量组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M0、M1与M2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对I的影响是所有变量中相对较小的,且都出现了正负值波动的现象,表明M(包括M0、M1与M2)对I的影响力较小且具有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判断M0、M1与M2的增加(或减少)将造成股价指数是上涨还是下跌。对三个变量组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来自股价指数自身新息的影响占股价指数预测误差的60%~70%,来自M0、M1与M2新息的影响占股价指数预测误差的比例均低于7%,说明它们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力度很小,这与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样本期间,我国的货币供给量不是股价指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我国货币供给量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力度不大,并且影响的方向不确定。再考虑到货币供给量并不是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我国尚未具备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来确定性地影响股价指数的能力。
(二)利率对股价指数的影响
利率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利率变动造成的资产组合替代效应。利率变动会影响存款收益率,投资者就会在股票、银行存款与债券之间进行资产选择。如利率上升将使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流出而投向银行储蓄和债券,减少了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造成股票价格下跌。二是利率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估值水平。如贷款利率提高会加重企业利息负担,从而减少企业的盈利,进而减少股票分红派息,受利息负担的加重和股票分红派息降低的双重影响,股票价格将会下跌。三是利率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或投机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而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中。凯恩斯的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理论指出,每个投机者心目中都有一个利率水平的正常值,如果实际利率水平高于这个值,他预期利率将会下降;如果实际利率水平低于这个值,他预期利率将会上升。当投机者预期利率将下降时,他会将货币转换成债券,以期在债券价格上升时同时得到利息收入和资本溢价的双重收入。但如果投机者预期利率将上升,就会产生多种可能性。其中有一种最典型的可能性:当预期债券价格的下降使得债券的资本损失超过债券的利息收入时,投机者就会只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债券,以避免损失和在将来债券价格下降时再度购进债券。由此可见,利率水平及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对资本市场有重要影响。虽然凯恩斯在作以上分析时认为人们的金融资产只有货币与债券,并没有引入股票,但这种分析的基本原理对股票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投机者对利率的预期将造成他持有或抛售股票的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四是利率的变动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如利率的降低将会刺激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这样,股票预期的未来的现金流将会增加,最终造成股票市场的繁荣和股票价格的普遍上涨,反之,则会造成股票价格的普遍下跌。
我国自1996年5月1日至2006年8月19日之间共进行了10次利率的调整,前8次将我国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0.98%向下调整至1.98%,后两次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98%上调为2.52%。继续采用相同样本区间的变量系统(It,Gt,St,Pt,Rt,Mt)进行研究。其中,I、G、S、P的涵义与前面相同,M选取的是广义货币供给M2。以下将考虑三种不同期限的利率对股价指数的影响,第一种是采用7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短期利率R1的变量,第二种是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中期利率R2的变量,第三种是采用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长期利率R3的变量。如果在季度期间存在利率的调整,则以调整前后的时间为权数进行加权处理。经检验各变量均为I(1)过程。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将要进行的分析产生影响,分组讨论R1、R2与R3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即:第一组(R1变量组)I、G、S、P、R1、M;第二组(R2变量组)I、G、S、P、R2、M;第三组(R3变量组)I、G、S、P、R3、M。经各项准则与检验确定三个变量组均为VAR(1)模型,基于VAR(1)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度下,三种利率均不是股价指数变动的原因,反映出我国股价指数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对三个变量组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发现利率变量(包括R1、R2与R3)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对I的影响是所有变量中最大的,而且R1、R2与R3对I的影响均为负值,这符合前面的理论分析,即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股市的下跌。在方差分解分析方面,对三个变量组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来自股价指数自身新息的影响占股价指数预测误差的30%左右,而来自R1、R2与R3新息的影响所占比例为30%~40%,影响力度较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样本期间,利率的调整已经对股价指数产生了相对较大的负向影响,但同时我国的利率变动又不是股价指数变化的原因,表明我国的利率调整已经初步具备了影响股价指数的能力,但由于我国股市股权结构不合理、政策市特征明显及投机性太重等原因,股价指数对利率的变动还不是很敏感[17]。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维持股票价格的相对稳定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但是,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必然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而货币政策肩负着稳定宏观经济的重任,因此,货币政策也不能完全地将股票价格波动置之度外。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前面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股票价格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注重培育“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并密切关注股票价格波动。
(一)注重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给量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度较小,并且影响的方向不确定;而利率调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大,而且影响的方向是确定的负向影响。因此,要培育“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利率上。当前的重要工作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增强股票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在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利率,这种操作会影响银行存款、债券与股票之间的相对收益率,社会公众在进行资产选择和资产组合时,将把资金在银行存款、债券与股票这三种金融资产中进行转换。这样,来自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将大大增加,货币政策操作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将更加直接。
(二)合理运用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一种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如规定证券保证金比例,目的是抑制过度的证券投机。我国股票市场长期以来实行100%的保证金制度,这是保证金率的最高限,只有单向的调节作用,即降低保证金率能给股市带来增量资金。2006年8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所谓“融资融券”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收取担保物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是一种典型的证券信用交易,《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由证监会控制“融资融券”的保证金比例。虽然目前证券公司动用的主要是自有资金,但当证券公司的流动性不足时,将会通过同业拆借市场或股票质押贷款等途径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银行资金的这种间接入市将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进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议由中央银行、银监会协同证监会对“融资融券”行为实行共同监管,共同来确定“融资融券”的保证金比例,并根据实际金融、经济形势相机抉择调整保证金比例。
(三)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与运用窗口指导
我国明确规定银行信贷资金不准进入股票交易市场,但允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以及进行股票质押贷款,在银行资金与股市之间建立了流动管道。我国应该进一步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如在股价暴涨时,可将股票质押贷款比例降低或暂时停止进行股票质押贷款,遏制股市的资金总量。目前的股票质押贷款仅仅面向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应该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的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运用窗口指导工具,如通过对股市的看法来影响股票价格。美国股市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股票价格大幅下跌,Greenspan随即宣布美联储“准备将作为经济和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来源”,联储的及时干预成功地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四)将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辅助监测指标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的扩大、投资者的增加和进入股市的资金量加大,股市对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当股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将股票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辅助监测指标。这种指导思想在货币政策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近年来,英国货币当局就一直致力于完善物价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基本思路是把诸如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包含在货币当局监测的物价体系之内。
参考文献:
[1]Alchian A, Klein B. 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73, 5(1): 173-191.
[2]Goodhart C, Hofmann B. Asset Prices, Financial Condi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on Asset Prices Exchange Rates and Monetary Policy[C]. Stanford University, 2001, February.
[3]Bryan, Cecchetti, Sullivan. Asset Pric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Inflation[R]. NBER Working Paper, 2002, (8700).
[4]Kent C, Lowe P. 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R].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9709,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1997.
[5]Bordo M, Jeanne O. Boom-Busts in Asset Prices,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Monetary Policy[R]. NBER Working Paper, 2002, No. 8966.
[6]Cecchetti S, Hans G, John L. Asset Prices and Central Bank Policy, Lond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onetary and Banking Studies[Z]. 2000.
[7]Crockett A. Monetary Policy Shocks: 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to what end[R].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 6400.
[8]Greespan A.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R]. Opening Remark, before 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in Jackson Hole, Wyoming on 27 August, 1999.
[9]Bernanke B., Gertler M.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Volatility[Z].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symposium, New 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 lein Jackson Hole, Wyoming, 1999, August, 26-28.
[10]瞿强. 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J]. 经济研究, 2001, (7): 60-67.
[11]谢平, 焦瑾璞.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 金融研究, 2002, (4): 1-9.
[12]易纲, 王召. 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 经济研究, 2002, (3): 13-20.
[13]冯用富. 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度波动做出反映吗?[J]. 经济研究, 2003, (1): 37-44.
[14]孙华妤, 马跃. 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 经济研究, 2003, (7): 44-53.
[15]李子奈, 叶阿忠. 高等计量经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16]王少平, 李子奈. 宏观计量的若干前沿理论与应用[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17]段进,曾令华.我国股市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影响分析及政策涵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41-46
The Study of the Strategy of the Monetary Policy towards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 DUAN Jin1,ZENG Linghua1,ZHU Jingping2
(1.College of Finance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7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