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第1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突发事件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中的角色优势分析

1.贴近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

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是教育学生、开展学生活动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不仅与学生紧密联系,还与学校各部门各领导沟通交流,向学生传达学校各级、各部门的信息、政策,保障校方、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的流通与不间断。因而辅导员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校园潜在危机的发生,即使这类事件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地解决。

2.辅导员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较高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年龄不会差很多,于是他们在扮演学生人生导师的同时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在已发生的中,因为学生的依赖、相信,辅导员能够让事件趋向平缓。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沟通协调的作用,在民办高校更是如此。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预防和处置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分析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学生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以学校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专题、主题教育。同时要注意,在开展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活动时,建设好学生的心理预警系统,迅速处理疏导学生突发的心理思想危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分辨事物,强化理性与责任,以此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2.构建完善的学生信息网络,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督反馈

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便是构建完善的学生信息网络。辅导员组织信息安全员、宿舍信息员、学生骨干及家庭联系人等力量与各种新媒体手段结合,建立完整而又新型的班级学生信息网络,利用 QQ、微信、微博等受大众欢迎且实用有效的网络媒体,可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成长。

3.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利益表达方式

民办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其以正确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和他们的诉求,开导、帮助学生,同时及时将各项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反馈,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也确保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及动态。

4.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高校各级以及班级辅导员都需要做好班级管理建设工作,将各项规章制度整合、完善,发扬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各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认同感、人心归属感的方式方法作为基准管理建设班集体。如在选拔班委时,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评选学校的各项评优,保障学生的利益。辅导员的威信需要在宽严相济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让学生的认同感渐渐增强。强化督促班级干部的责任、服务意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校、爱老师,促使学校实现良好的发展。

三、Y语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大的角色优势,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活动开始前,各班班主任首先就地震发生前有何征兆和地震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等内容向学生们作了详细讲解。本次的活动重点放在了组织全体师生进行地震到来时的逃生演练,毕竟让学生了解技能更为重要、更实用。

通过三次反复演练,学生都能在短短的10秒内安全撤离教室,使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下真正指导并牢记遇到地震时,应镇静应对灾难,利用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逃生的道理。演练活动在不同的假象环境中进行,师生们沉着冷静。在听到口令后按要求避险,“地震”过后,又有次序地跑出教室,到空旷的操场上。学生基本能利用老师传授的相关知识应对突如其来的“地震”。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师生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紧急避险,极大锻炼了师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在“5.12”汶川地震八周年之际,高新区第三小学于2015年5月12日上午8:50进行了地震应急演练。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学校在地震演练预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各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持情绪稳定,并对学生进行地震常识、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

演练中,总指挥拉响警报,全体教师各司其职,到达规定的位置,指导学生按操作程序先躲避,再撤离,能迅速有序地引导学生安全疏散。

通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学生学到了安全防护知识,达到遇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安全逃生的目的,提高了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案例三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培养广大师生在突发性灾害发生时,掌握有关防灾逃生知识技能。2015年3月31日下午,笔架小学举行了避震应急疏散安全演练活动。为了组织好这次疏散演练活动,学制订了安全疏散演练方案,召开了安排部署会议,演练前以班级为单位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防地震知识培训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观看遇到灾害时如何逃生的相关视频,使全体师生明确了演练的目的和程序,了解了基本的地震安全知识,掌握了地震应急避险方法,熟悉了学校逃生疏散路线。

第3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1 应急管理现状

海曙区自2003年SARS后,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先后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健全信息网络,提高队伍素质,完善物资储备,初步形成指挥有力、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应急处理体系。

1.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1 成立领导小组 区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及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并在卫生局设立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区卫生局作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部门,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1.1.2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于2005年底建成宁波市首家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面积共300m2,设有指挥大厅、疫情分析室、综合处置室、应急物资库和电脑控制室。指挥中心由区卫生局主要领导任主任,区疾控中心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抽调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相关机构业务骨干(兼职)组成指挥班子,并下设应急办公室、技术专家组、疫情信息中心、应急处置机动队等组织机构。主要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启动、辅助决策、指挥、视频会议、通讯、信息收集分析等功能。

1.2 制定应急预案区政府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实施细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报告、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理及奖惩作了详细的规定。区卫生局制订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实施方案》,就全区卫生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做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同时,区疾控中心组织疾病控制、消毒杀菌、检验、健康教育等专业技术人员编著完成了《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手册》,收编了对人群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重要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自然灾害等在内的28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成为全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指南。

1.3 健全信息网络全区建立了以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为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了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系统,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区16个市、区级医疗机构、街道医院装备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保证可24 h上网报告,暂时没有条件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民营医疗机构则在规定时间内将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传送给疾控中心,由疾控中心完成审核和直报。区疾控中心还充分利用现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整合,提出“五报二警”制度,即系统内部的《疫情周报》、《传染病月报》、《重大疫情动态简报》、《国内外最新传染病疫情旬报》、《传染病分析预测年报》和系统外部通过“天一健康在线”推出的“每月健康警示”和“季节性传染病重点警示”等。

1.4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中毒控制、实验室快速检测3支队伍;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工作的专职的职能科室――防保科;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公共卫生联络员,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分级负责,层层防控。

1.5完善应急救治体系制定了《宁波市海曙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在全区成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指挥分部,建立了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应急医疗救护队。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室)、观察室(监护室)建设、人员配置和培训,急救车辆的配置按不少于每5万人口1.3辆的标准,纳入市急救中心(120)的总量范围控制,加强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联动,共同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紧急救援。

1.6 完备应急物资设置了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级物资储备库。2003年下半年,为防范SARS的再次发生,区政府投入32万元,购置了一辆传染病防治专用应急机动车,购置了相应的储备应急物资。区疾控中心作为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用物资贮备库,科学测算储备量,同时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应急仓库,落实管理制度。

1.7 科学应对,有效处置2003―2005年,全区共成功处置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功狙击SARS、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在海曙区的发生。200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区卫生部门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在2月初即着手部署疫情的监测与防治措施,积极制定突发疫情的应对策略,建立科学防范体系,有效地防范SARS的发生和蔓延。同年,成功处置了乐购三明治食物中毒事件;2004年年初,通过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察觉到辖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疫情出现上升趋势,经与市疾控中心联系,并综合分析了全市发病情况,确定海曙区出现了一次伤寒、副伤寒流行。卫生部门立即采取控制传染源、开展传播因素调查等综合性防控措施,使伤寒、副伤寒疫情在3月份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迅速接近于往年平均水平。同时,电子职业中专、解放南路小学及广济实验小学等流感疫情、集体发热等突发事件也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置;2005年,成功处置了市第二幼儿园水痘爆发疫情、解放南路小学流感爆发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监测到位,处理及时,措施得当,9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得到有效处置,未造成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2 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从海曙区2003―2005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的爆发时有发生,存在公共卫生管理薄弱环节。同时,疾病谱改变较快,新发传染病层出不穷,相继出现的非典、禽流感疫情和艾滋病传播进入快速增加期给防控体系带来了新的难题。

2.2 卫生工作仍然存在“重治轻防”思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着不确定性,它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平常时期,管理部门和群众感觉不到它的威胁,极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由于预防保健科作为医院非盈利科室,常常不被医院重视,尤其是辖区民营医疗机构,传染病登记、报告没有完全按照规范进行,存在卫生隐患。

2.3公共卫生经费全额投入尚显不足公共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由于不能创收或者是创收较少,一些单位往往不重视,出现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网络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收集信息不够齐全,网络覆盖面也没有完全地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2.4 人才资源短缺目前,全区的人事制度改革还没有深入开展,面临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工作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普遍存在着缺乏优秀人才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员结构失调。据统计,目前区疾控中心编制为20人,实际工作人员27人,其中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仅8人,从事传染病防制专业人员4人;卫生监督所编制30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只有9人,从事传染病卫生监督专业人员3人;而辖区各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多由外聘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人心不稳,流动性较大,工作责任性难以保证。

3 对策探讨

3.1 转变观念,明确职责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3]。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安排年度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健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薄弱环节管理,强调部门协作。

3.2 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政府将公共卫生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经常性的公务费、业务费以及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并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公共卫生事业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公共卫生事业顺利开展。

3.3 加强队伍建设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既要精通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对边缘学科有效的驾驭[4]。面对公共卫生人员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培训的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针对信息上报、突发事件识别等方面的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人才梯队;第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针对突出问题和新发现的传染病、慢性病开展研究,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

第4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385-02

【关键词】 公共卫生工作;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组织目标

1 公共卫生的职能

关于公共卫生的定义很多,目前WHO采用的是耶鲁大学Winslow教授在80多年前提出的定义[1]:公共卫生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高效率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并能发挥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健康地出生和长寿。

在传统的公共卫生职能中,传染病防治是最重要的内容。解放后,我国采取“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计划免疫,迅速地控制了常见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应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病增加,各种环境危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现代公共卫生更加关注健康危险环境和健康危险行为,重视人群健康保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其主要职能集中在人群健康监测和分析、疾病爆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监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同地区人群间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等方面。

2 学校卫生的工作目标

吴仪副总理在200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卫生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学校卫生工作的对象是各类在校学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广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接受教育的阶段,学校卫生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育和学业圆满完成,而且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标。

3 学校卫生面临的问题

自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国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但随着社会发展,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出现,学校卫生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1 学校卫生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学校卫生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有些地区的基层卫生防疫机构没有专门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工作经费;有些学校不仅缺乏校医或保健教师,同时现有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基础卫生条件较差,导致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突发事件。

3.2 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投资增加较快,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学校大量涌现。但是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对于新建校舍选址、建筑设计、教学和生活环境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并没有同步加大工作力度,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缺乏切实保障学生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许多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仍然存在问题,如食堂卫生设备简陋,管理不规范,食物中毒发生后报告不及时,影响了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防制。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和食物中毒。2006年9月以来,全国就突发多起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公共卫生事件,这些事件90%发生在中小学,60%以上发生在农村中小学。

3.4 学生常见病状况不容乐观 总体上,我国对于“视力低下、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蛔虫和龋齿”等学生常见病的防治成效显著。据上海市2002年的统计数据,100%的学校开展了学生视力低下和沙眼普查;96%的学校开展了贫血检查和矫治;97%的学校开展了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工作。但是全国的学生健康监测数据表明,城市学生视力低下居高不下,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相当严重;城市学生肥胖症及超重比率也在逐年增加。

3.5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加 2002年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包括中专、技职校)没有接受过艾滋病知识教育的占49.30%,不能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占31.20%,高中生(包括技职校)中曾发生婚前的占2.4%,其中使用的学生仅占1/3。

2005年6月,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在哈尔滨举办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儿少/学校卫生论坛”,根据此次论坛发表的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吸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心理行为异常、网络成瘾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近年来持续上升,这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各种身心伤害,而且对社会和谐也带来危害。

4 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现代公共卫生的职能出发,我国当前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理顺学校卫生管理机制、规范学生健康监测分析、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

4.1 理顺学校卫生管理机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我国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确保学校卫生工作落到实处。

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测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各级疾病防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学校卫生工作,为学校提供疾病防制、食品卫生、健康教育等技术支持,协助学校落实各项卫生措施。

4.2 规范学生健康监测分析 规范学生健康调查和常年健康监测分析,使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准确、及时的反映。健全学生健康检查制度,有条件的学校每年组织1次健康检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至少做到入学与毕业时的2次学生健康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进行生长发育、常见病等监测分析,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防制措施,如提供咨询、确诊和治疗服务,改善环境不良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3 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按照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人作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联络员,完善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流行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有

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学校传染病防制方面,要进行学生疫苗接种证的查验和实施疫苗补种,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水源管理,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厕所卫生管理,改善学生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在食物中毒防制方面,要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培训分管校长、卫生保健教师以及食堂从业人员,加大学校食堂改造力度,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加强食堂卫生管理。

4.4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 调整学生常见病防制策略就是要扩大常见病的监测范围,增加有关成年期疾病早期防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伤害(车祸、溺水等)等监测项目,并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监测。在贫困的乡村地区,传统的“六病”监测,特别是对沙眼、贫血和蛔虫感染的防治仍然需要加强;在城市发达地区,针对当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持续增加的现状,重点则要放在近视、肥胖、伤害的一级预防上。

4.5 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力度 卫生行政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从根本上做好学校卫生设施的预防性卫生监督。要开展学校卫生设施现状调查,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对于学校的卫生室、教室、课桌椅、照明灯、食堂、厕所、饮水设施等,实施公共卫生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建筑设施的卫生质量。

4.6 探索学校健康教育新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

国外学校的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如日本的小学至高中都开设有“保健体育课”,系统讲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我国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健康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不再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而是将其内容分散到其他学科之中。小学阶段健康教育被分散到社会、科学、体育等课程;中学阶段则分散到历史、社会、科学、生物、体育等课程。因此,学校卫生必须探索有效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学校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和性别特点,从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出发,开展多种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可以设立“爱牙护牙、用眼卫生、平衡膳食、食品卫生、控制吸烟、环境保护、远离、预防艾滋病、伤害”等专题。

学校健康教育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开展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如采用主题班会、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板报、广播、录像片、专题讲座、绘画、图片展、辩论赛等形式。

学校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发生,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7 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 为了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和学校卫生工作状况,必须促进学校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学校卫生信息化方面,要加强学校卫生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在“学校卫生疾病综合监测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中,应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教室、食堂、饮水和厕所等环境卫生状况,学生生长发育监测(体检),学生常见病和传染病监测,学生伤害监测,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内容。

4.8 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 学校的校医室(卫生室)是学校卫生工作的基层单位,校医(保健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健康检查、监控学生常见病,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监督学校环境卫生、防制学生传染病,检查学校食品卫生、防范食物中毒发生。

提高学校卫生人力资源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对广大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2002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南大学相继成为国家级学校卫生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已对全国学校卫生工作者近1 000人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素质教育与健康新观念、学校卫生管理及任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及心理卫生、合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生常见传染病管理与预防、学校卫生科学研究方法”。

第5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一 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2005年开始,国家及教育部连续颁发的相关文件,使高校危机处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并引导高校危机进入类型细分研究阶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在当前高校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直接考验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能否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决定高校危机事件能否顺利解决。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逐渐成为在校学生主体,在此背景下,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却依然认为本科教育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大学生才是高校危机事件主要关注的对象。未深刻意识到对研究生群体危机事件处理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更为深刻的影响着高校的和谐与稳定,而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愈显重要。因此,学界虽然对高校危机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以研究生辅导员为对象的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却显得薄弱,这种缺失有可能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出现“真空”地带。所以,深入研究并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的危机处理能力,对实现和谐校园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现状研究

2003年“非典”过后,高校更加重视辅导员的危机处理能力,虽然极少涉及以研究生辅导员为研究主体的危机处理能力相关的研究,但现有对高校辅导员整体层面上危机处理能力的现状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涵盖了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现状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就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从地域性来看,港台学者对校园危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但多局限于中小学范围,理论性不高,推广性不强;内地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目前,学界主要就辅导员应对高校危机的思路、方法、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较为粗浅的研究,对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意义有较多共识性的阐述,即危机处理是作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对于迅速有效控制、消除高校危机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检验辅导员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1]。同时,多角度提出应对危机事件的原则,如遵循“以学生为本,从人本关怀出发”[2]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深入挖掘了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辅导员在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上模糊不清、缺乏危机意识的主观因素及高校危机处理长效机制缺失,无法为辅导员防范和应对危机事件提供制度保障、缺少对辅导进行系统的应对危机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客观因素的分析[3],最终建议要重视从辅导员自身定位、机制建设、组织建构等方面培养其危机处理能力,如辅导员要树立“居安思危、能力创新、自我培养”的理念,同时,高校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构筑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和模拟训练形式,建立具体的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培训制度,并健全危机管理考评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危机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危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等。

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支撑,使得研究的理论基础颇为薄弱和难以取得有力的实证。虽然许多教育工作者从辅导员自身定位的角度入手,借鉴了中心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涉及危机管理、心理学等,跨学科从不同视觉展开研究,但却始终未能将相关理论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已开始广泛开展高校危机处理的研究,并由定性化逐渐发展到定量化阶段,尤其重视高校危机制度及机制方面的建设研究,通过建立处理危机事件的实践模型和仿真系统、制定相关制度或指南,使危机处理更加社会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如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对高校危机进行深入研究的机构,并进行危机管理、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作出详细的指导方针等。虽然国外高校危机处理的研究成果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其专业的危机处理模式和处置机制为国内高校危机处理及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三 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梳理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高校研究生危机事件的警醒下,教育部明确了对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研究的必要性,从其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来看,其中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化解矛盾,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其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在危机处理不同阶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辅导员工作内涵与重点指明方向。

更重要的是,高校也充分肯定了辅导员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角色,即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第一道防线[4],是高校危机处理的重要主体,他们最贴近大学生生活,是其最亲密的朋友,大多能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大学生活,能保证危机教育的持续性和一贯性,全程参与危机教育和管理,才能使高校危机处理得到有效的预防和处理。

教育部与高校的重视,推进了对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建立良好的理论及经验基础,也是为提高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提出新的思路,如立足于辅导员危机处理的实际情况,以辅导员为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进行研究等。但是,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暂未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危机处理能力的具体内容大多是基于危机管理的过程维度进行简单总结,缺少全面归纳,如仅概括提出“新时期,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问题上,要从反射式的事后处理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信息畅通、迅速反应、协调应对的综合系统模式”[5],或在内容上简单归纳为“表达沟通、观察判断、果断决策、转化处理、组织协调、心理疏导与自我调节等”[6]。

四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结构分析及提升能力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多元化思潮冲击着校园,而教育体制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加快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研究生群体思想上的特殊性也日益凸显,他们独立、复杂、极端、多元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校园稳定的风险。因此,对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结构的准确分析,是提升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结合校园危机处理的机制与企业管理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果能找到一种较为匹配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将有利于研究框架的构建和对其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以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索和分析当前复杂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的能力结构,寻找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提出,主要着眼点在于个体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的能力,以及个体目标的达成和成功的获得[7];以主体的内部世界、现实的外部世界以及联系内外世界主体的经验世界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并形成三个相对应统一的亚理论。三个维度分别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即计划、监督、评价能力,认知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的应对(即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选择新环境的能力和改造旧环境的能力)、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8]。通过三个维度的全面分析,强调个体智力的环境因素、人的实践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教育改革和在教育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9]。

那么,基于该理论,相对应的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结构体系中,主体为研究生辅导员,其内部世界即解决研究生各种危机事件的心理过程,不仅包括具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对研究生的心理指导能力,也包涵综合素质能力,这是辅导员即时发挥现场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妥善处理危机事件的基础。因为任何一桩危机事件的出现,不仅瞬间对当事人及家属,也对一线辅导员在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力,第一时间在心理上的调适和把控,包括辅导员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对后续处理危机事件至关重要。因此,辅导员必须根据工作性质和对象群体的特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也是对不断学习能力的考验。

现实外部世界指在危机过程中对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及处置能力,是内部世界综合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危机事件发生根源的隐性特点决定着辅导员必须对危机事件具有随时预警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注重在思想教育及管理中对日常细节和各种矛盾情景的联系分析并备案,划分危机可能波及的核心区域,可有效降低或干预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甚至直接化解危机事件。而在面对无法预知的危机事件现场,可能会出现混乱、无序甚至失控,能否果断冷静、具有魄力,顾全大局又做到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决策及时、行为果断[10]是真正考验一线辅导员危机处理的能力。此外,危机过后的善后工作和心理引导更不容忽视,就像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后心理疏导一样,“迟缓的心理应激反应”将导致危机过后一段时间内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因此,在危机事件余波下的校园舆论环境中,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经历了危机事件的学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和内心的迷惘。辅导员及时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危机事件和进行心理疏导,否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危机事件,如有的高校在短时间内曾连续出现几宗类似的危机事件,带给我们惨痛的教训是除了危机事件发生的自身一些规律性因素之外,第一宗危机事件发生后是否及时进行恰当的善后心理引导和营造积极的校园舆论氛围有一定关联。因此,辅导员必须深刻认识并分析危机事件的深层原因,把握在学生当中的舆论趋势和从学生角度分析危机事件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从而审时度势组织开展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

联系内外世界主体的经验世界主要指危机后辅导员对危机的学习和评估能力。在现场经历危机事件后,也许会有一段心理上的“危机间歇期”,辅导员必须尽快从这种间歇期走出来,回到危机事件情景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危机事件的事前、临界点、事中及事后的应对状况和能力的运行情况,以及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及舆情的分析,危机处理制度的探寻和评价等,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综上,在全面梳理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借鉴斯滕伯格智力理论进一步深挖和解剖研究生辅导员在特殊角色定位下其应有的危机处理能力的内容及具备相应能力的实现方式,进而探索在新时期高校危机处理工作缺失的情况下,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和有效方式;同时,高校有必要对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相关的制度进行探寻和评价,包括其危机处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与运行环节,构建提升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长效运行机制,制定研究生辅导员危机处理的工作指引,为研究生辅导员应对高校危机提供科学规范的工作指导,提高高校研究生管理和培养质量,维护高校和谐安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6]朱萌.高校辅导员危机管理能力的研究[J].实践研究,2011(3):87-91.

[2]宋传盛.浅谈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资讯,2010(2):187.

[3]程晓娟,黎万和.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作用的策略研究[J],2010(12).

[4]郁晓鹏,胡华北,等.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5(1):61-62.

[5]陈清森.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168.

[6][9]赵科,杨丽宏,张海清.高校辅导员能力结构探析―斯腾伯格智力理论的视角[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95-99.

第6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久闻李镇西老师的大名,作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着《爱心与教育》犹如品尝一份美味大餐。此书以手记的形式,通过大量故事性很强的案例描述,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理论点缀,深入浅出地呈现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

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的“爱心与童心”里这样写道:“常常有人司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当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这话但凡教育者都会说,但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李老师用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他做到了。

如何爱学生?不妨用解字的方式来解读李老师“爱”的真谛。

“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从结构上看,“爱”字属于上中下结构,上部为“…’,意为用手抓。手里抓着东西给别人,所以爱首先是给予。 个老师所能给学生的无非是两块一块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为智育;一块是为人处世道理,是为德育。李镇西老师的手记告诉我们,与智育相比,德育更重要。宁玮成绩不突出,但学习勤奋,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李老师视她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如珍宝,竭力肯定;伍建家发生火灾,李老师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捐款献爱心……李老师如一位魔法师,变着法将人类的 些美好品质,妇正直、善良、诚实、谦逊赋予他的学生,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成为对社会有利,至少不会危害社会的人。

“爱”字的中间是一个“一”,与房屋有关。房屋是用来遮风避雨的,所以爱应该是呵护。李老师是学生的守护者。他尽心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发掘他们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后进生。李老师始终坚信,即使是再坏的学生,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因此,对于“后进生”出现的错误行为,李老师总是能看到背后的积极思想,如万同上数学、地理课爱说话,不听讲,我们看到的可能是调皮捣蛋,但李老师却看到了万同听不懂还要日复 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是多么痛苦,故而给他找事做消磨时间——抄《烈火金刚》。想想自己及身边的老师,又是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的呢?往往是简单粗暴的,一通狠批算是轻的,更有甚者恶语相加,罚抄、罚站,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辱。对照李老师,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李老师对学生的细心呵护还表现在耐心对待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就像万同,时而好转,时而又犯错,有时还是同样的错误屡犯,但李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宽容他的错误,寻找时机与他谈心,利用集体舆论引导等,一次又一次将他拉回正道。可以说,后进生转化的反复是正常的,可是我们往往就缺少李老师的这份耐心与宽容。

“爱”字的下部为“友”,这层意思大家看就懂,意为友善,视学生如朋友。从李老师讲述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育者。班里的管理崇尚民主,凡事集体商量,老师有的是建议、提醒;休息日,他会和学生一起逛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到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进步,他就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祝;学生毕业多年仍与他书信往来,甚至辗转多地就为看他……就是这样,他以位朋友的身份亲近学生,感化学生,改造学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

在这本书中,李老师在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秀生、青春期教育、突发事件处理中,方式方法都显得相当睿智,这与他渊博的学识有关,但我认为根本上还是源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

第7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寻规道矩”;要求;问题;观点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寻规道矩”引用“循规蹈矩”而区别于这个成语的意义,这里的“寻、道”指寻找,谈论。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教师是主导学生主体的重要角色。确定小学体育教师这个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寻规道矩提出谈论、探讨的话题: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符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作的一些要求,及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析《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从简单的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重点讲规范性的要求保障教学质量,从责任讲一定的规范是对学生和社会的负责,从教师角色讲更理性地不折不扣地发挥好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归类、理解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并把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发现的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和完善。

一、可以从性质上分为意识性和实质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求

意识性要求体育教师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体育课的偏离问题。例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应当注意克服。

观点与结论:体育课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五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实质性要求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分段合理、组织严密、方法有效、步骤清晰。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分段命名是否恰当,如把准备部分命名: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愉悦身心、我心飞扬等;基本部分命名有: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快乐参与、桥的畅想、情景发展、合作创造、体验乐趣等;结束部分命名有:稳定情绪、放松身心、自我展示、欢庆成功等。每部分都需要学生快乐参与?命名是否符合逻辑准确、鲜明地反映了各教学阶段的本质特征。

观点与结论:坚持严密的课堂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在大班级课堂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是保证教学有序、有效和安全进行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需要。一堂好的体育课,教师必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运动技能,而教学步骤不清晰,教学效果肯定不佳。

二、从目标上归类五大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基本目标、具体目标、重点目标、中心目标和综合目标要求

其中具体目标要求体育课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争论。重视小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安排运动负荷过小较普遍。

观点与结论: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教学目标、教材性质、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气候情况、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不能强求一律,但必须重视。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需要,在教案中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要作出具体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目标要求:体育教师教与学的一切活动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观摩课的评论。观摩课在场地器材与教学技术手段运用上,存在追求品种多、规格高、数量多与形式化的倾向,既不经济、实用,也脱离了日常教学的实际,许多教师对此都提出了批评意见,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一堂课要用什么场地、器材,用多少,要不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什么、怎么用?

观点与结论:教师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学校的实际可能出发,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来决定。

三、从结构上分为体育课堂教学硬件要求和软件要求

软件基本要求关于教学目标、内容等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教和学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样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空泛,因为快速跑的技术包含很多要素,力量素质有不同的部位与不同性质的力量,合作精神也有许多不同的体现,目标如果制定得不明确、具体,教师就不明确自己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因而,对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无法进行检查、评价。

观点与结论:教学内容(含开发新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是否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硬件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发现的和存在的问题:安全教学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

观点与结论:安全是健康的首要保证,体育课必须进行相关安全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布置和提出的要求,必须严格贯彻安全教育原则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专门的安全教育,做到令行禁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风,正确地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注意安全并培养学生有一般的预见危险的能力。开设形式多样的室内理论《体育与健康之安全系列》讲座。开展健康的游戏,节制危险性、不健康的游戏,体育课要有张有弛,富于节奏,并非从严而终,倡导团队精神,耐心教育教导,培养学生和谐的心态,以规则来规范行为,公开公正竞争,尊重客观事实,使他们以规律己。

第8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在东湖小学的日子,领导十分体贴,给我准备了条件不错的宿舍,节日里也给予了很多关怀,跟各位老师相处也非常愉快,但最令我割舍不下的要数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了。他们让我哭过、笑过、感动过,我从刚开始面对他们的不知所措,到之后课堂上的镇定自若、口若悬河,到最后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着。

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的我,对如何跟小学生相处根本毫无头绪。身边的同事和以往的志愿者前辈们都给予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的总结是:“给孩子爱,他们会回报你更多的爱。”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对此深信不疑,也始终践行着这句话。

每个班都有学习好、完全不用老师操心的学生,同时也有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对于好孩子,要提高要求,适时鼓励;而对于学困生,老师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大的耐心以及更好的方法。小学阶段的教育,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是在这六年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成形的。在我们支教服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玩笑话:高中老师责怪初中老师没把学生教好,初中老师责怪小学老师没把学生教好,那小学老师怎么办?只能怪幼儿园老师没教好了。而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太小,学的都是最基础的认字和算术,这调教好学生的重担就落到了我们小学老师的肩上。我作为一名支教志愿者,被委托负责东湖小学四年级语文和五年级英语教学,既然是主科老师,我不敢掉以轻心,必须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负责。

在课堂上我总是想尽办法活跃气氛,用讲故事、说笑话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充满乐趣的。每次进行单元测试,我都会自己掏腰包给考得好的和进步大的学生买可爱的小奖品,看到他们满足的表情,我也好开心。班上的学困生,曾经一度是我头疼的问题。东湖小学作为共青城市的一所小学,生源却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都是工厂员工,工作忙碌,顾不上对孩子的管教,再加上父母们也大多未脱离文盲,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在学校懒散、调皮、打架甚至考试交白卷。最开始,我深信只要我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有可能帮助到这些孩子,然而事实告诉我没那么简单。有些孩子,无论你怎样讨好他,帮助他,他始终恶习不改,叫你恨得牙痒痒,最后不得不放弃。有些孩子,当你真心对待他,他能感觉到,并切实地慢慢做出改变。在我这里补习的几个孩子里,其中有一个就令我很惊讶,上下两个学期对比,进步非常大。在我细细解说文章重在表达真情实感的教导下,作文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对他们,我付出了真心,做出了努力,期待他们有所进步,也的确有不少孩子没有辜负我,他们的语文成绩显著提高,对英语也开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是值得欣慰的。

走下讲台,我便不再是他们的老师,而成为了他们可以亲近的好朋友。也许是因为我看上去确实不像个老师,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支教员这个特殊的身份,学生对我很好奇,也愿意跟我接近。好多学生课后喜欢到我宿舍玩耍,甚至在我家写作业,对我毫无畏惧,将我真的当朋友一样对待,跟我聊天,为我表演小节目,和我打羽毛球,一起跳绳,同学在一起的交流多了,跟老师的接触也多了,学习上潜移默化互相影响也就慢慢有了进步。最喜欢的,就是学生下午放学后,一起背着书包约好了来我宿舍玩,他们告诉我今天班里发生的我不知道的有趣的事情,有时候还会一起趴在桌上写作业,嘻嘻笑笑,打打闹闹,开心得很。

我爱这些孩子们!我生气时,他们在作业本里写好多对不起;生病时,他们关切地来询问;嗓子哑时,他们偷偷给我送含片;过节时,他们争先恐后送上自己的小礼物;临别时,他们别出心裁叠了小兔子和爱心,让我留作纪念。有一次上作文课,讲感恩父母,不知是自己讲课太认真还是怎么了,忽的就在讲台上掉下泪来,原本吵闹的学生瞬间安静了。下课后,很多学生给我写纸条,“老师别哭。”“老师我们会听话。”“老师您说的很对。”那种温暖超越了我所能表达的一切。我还记得有一次上课犯胃病,多次呈呕吐状,学生课后告诉我,大家都以为我怀孕了!甚至还有学生说:老师没结婚,不会怀孕!孩子们那烂漫的遐想和天真无邪的喜感在我心中久久徘徊。我深信我的爱换来了他们更多的爱,多到足以细细品味一辈子。

第9篇:小学突发事件处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师院校;语教专业教育;基础教育;对接策略

从2011年开始,本院教育系语文教育专业实施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前一个“0.5”主要是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后一个“0.5”则是顶岗实习。本人认为,顶岗实习是加强高师语教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它有利于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顶岗实习的特征

1.突出岗位的“全程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承担的任务不同。传统的教育实习学生不能作为主讲教师,不能独立承担一门课程的系统教学任务,实习生主要是通过观察、听课、试讲和指导教师的辅导来学习、体验教育教学过程。顶岗实习则突破了传统实习的形式与内容,师范生“顶替”原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像在岗教师那样履行教师职责,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师范生通过顶岗实习,了解从教的全部过程,从多个层面锻炼和提升整体素质。

2.重在技能的“锻炼性”。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意味着他们有半年的实践机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对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同时,顶岗实习既是对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检验,又有助于师范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助于其教师职业技能的锻炼与提高。

3.体现服务的“双向性”。顶岗实习与传统的教育实习的服务范围不同。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实习属于“单向服务”,即只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那么顶岗实习则为“双向服务”,即不仅为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还可利用实习时间长,便于集中活动的有利条件,在保证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为实习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充分利用高师院校良好的人力、智力优势和资源,对实习学校教师进行置换培训。

4.实现管理的“合作性”。传统的教育实习由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顶岗实习则跳出了高师院校单方面管理实习的自我封闭状态,建立了由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共同管理的合作性机制,调动了高师院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多方面的积极性。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实习生的接收方参与到实习工作中,并把顶岗实习作为培养本地合格教师和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而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协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实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陈旧,不利于未来教师培养。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没有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滞后,不利于培养出适应当今中小学现状的未来教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专业课程整体比重过低,门类少,份量轻,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脱离中小学课程实际,难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要求、新理念,与新时期实施的素质教育不相适应;三是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薄弱,难以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

2.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实习生在顶岗前,基本都已经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但由于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致使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技能欠缺,主要指教学语言运用、板书书写与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班主任工作技能欠缺,主要指班级管理经验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不当,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有待提高,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3.实习指导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指导机制。顶岗实习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的专业指导主要靠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高师院校派出的巡回指导教师。但是当前高师院校的顶岗实习普遍存在实习指导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顶岗实习学校多是师资匮乏、水平低、基础教育需要帮扶的地方,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指导能力仍有待提高,难以满足师范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要求。另外,高师院校指导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这一方面与指导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责任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习生数量有关,实习生人数过多,加之实习基地分散,导致指导教师任务重,难免顾此失彼。

4.实习规章制度仍需健全,组织管理不够完善。顶岗实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缺乏严密细致的规章制度,就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在顶岗实习工作中,有些高师院校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制度,有的只是一笔带过,有的制度文件含糊不清,有的则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一些规定还需进一步细化,并建立起相关的配套措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就无法明确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实习学校和实习生四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有些责任无法落实到个人,实习工作也难以高效、有序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