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城市管理舆情应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管理舆情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管理舆情应对

第1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情;城管;舆情应对

近年来媒体关于的报道不绝于耳。在不断曝出的负面新闻中,城管已被严重妖魔化。人们从对城管粗暴执法的不满已经转移到对城管群体本身的仇视。

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在城管话题上出现失衡。关于城管的新闻,即使是谣言也会被网民无条件接受。尽管也有部分理性地看待城管与小贩之争,但在对城管群体浩荡的批判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湮没无闻。

一、城管舆情特点

(一)城管舆情以负面为主,影响力大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中,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集散地。以新浪微博“头条新闻”为例,2012年至2014年期间,其共信息61972条,其中包含“城管”关键字的信息共344条,这意味着社会上每发生200件重大新闻事件中,就有一条是城管新闻,并且上了当天头条。其中影响面较大的(转发加评论超过2000条)有66件。仅有1条信息是体现了城管正面形象,其余65件舆情事件,皆为负面新闻。

(二)城管舆情的观点以负面为主

对研究样本的网友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舆论以负面为主。评论内容主要是对城管群体的无理谩骂、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不满、对城管制度的抨击、对城管的讽刺调侃、对政府行为的不信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逆反,以及对城管问题的理性思考等。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尤其是负面报道,评论皆以对城管群体的辱骂和对城管制度的抨击为主,偶有理性评论也淹没在茫茫的谩骂声之中。即使是有关城管的正面报道及阐述理性意见的微博中,网友评论也仍以负面为主。

(三)舆情分布地域广,未有明显区域性差异

在地域分布上,66件城管舆情事件分布于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因此,各地城管部门都应密切关注舆情事件,执法过程中一旦发生冲突事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经网络曝光、媒体传播,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重大城管舆情。

(四)执法过程中产生冲突是引发舆情的主因

城管在执法过程中与民众接触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冲突,导致现场人群聚集,最终形成舆情事件。66件城管舆情事件中,有37件是因执法冲突造成的舆情,占总数的56%。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各地城市管理面积逐渐增大,但执法编制受严格控制,因此执法人员不足成为各地城管部门存在的现实问题,招收大量的临时工成为必然。临时工在执法过程中往往随意性比较大,方式简单,责任心不强。这也是导致现场执法不当,冲突容易发生的原因之一。

(五)媒体与微博互动共同推动舆情发酵和扩散

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论坛等自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发源地,有61%的城管舆情事件通过网络曝光,特别是微博。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具有“草根性”的传播工具对催生舆情方面功能日渐显著,“微博、论坛爆料--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微博论坛热议”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因此,及时掌握微博、论坛上有关城管的舆情信息,是做好舆情监测、开展舆情处置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城管部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全国来看,城管属于突发事件多发领域,也是舆情爆发的重灾区。在当前的舆情氛围下,要彻底扭转城管形象、降低城管负面新闻的“吸睛”效应在短期内还是无法实现,但这并不意味城管部门在舆情事情发生后可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正确认识网络舆情,采取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法,不仅能遏制负面效应的扩散,疏导网民情绪,也是构建透明政府、缓解官民矛盾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置反应滞后。网络舆情的恰当处置,需要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发生后,普通网民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失真的,这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一些极端化的信息所绑架,流言、小道消息也大行其道。此时,城管部门的不作为很容易使舆情扩大或升级,甚至从网上传到网下,引发。二是信息欠妥。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城管部门及时对事件作出回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仓促的回应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例如延安事件中,民众虽然对城管总体执法行为颇有微词,但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处理那个跳踩商户的城管。分析延安城管局的处理结果,把肇事者认定为“临时工”,对他的处理轻描淡写,使得民众内心的愤怒缺乏一个宣泄的渠道,这就为随后而来的“城管大楼”、“超标公车”曝光后民众的愤怒埋下了隐患。三是舆情监测不力。随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情的阵地之一,互联网舆情监测日应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舆情监测,一方面能提前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信息,在网络舆情事件形成之前或之初就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化解。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准确搜集大多数网民的观点、意见、建议,对此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城管部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二)舆情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

传统媒体时代,宣传方式是通过官方媒体下的议程设置,选择性的报道事实,信息自下而上单向流动,由官方统一口径,出通稿,管制市场化的媒体,不许出现其他声音,保持舆论的一致。新媒体时代,格局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越来越多在传统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的突发事件,首先被网民公之于众,这些消息大多来源于突发事件的当事者、现场围观者和相关知情者。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传播的格局,从而使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采集者和者。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单向的官方统一口径的沟通播报方式,是没法应对舆情的走向的,更不会起任何引导作用。若对网络舆情抱有鸵鸟心态,认为眼不见心不烦,任网上众声喧哗,仍自岿然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小问题最终演变成网络危机事件,甚至于从网上虚拟社会蔓延到现实社会。

二是缺乏对网络舆情分析研判能力

城管部门的舆情信息工作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情况后下级只向上级汇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而大多数的情况下工作仅局限在“汇报”、“研究”层面,并未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对局面进行控制。在处理一般的紧急事件时,这种管理方式也许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在突然状态,仅对事件的表面进行分析,只注重暂时的社会稳定,不考虑城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本质内在联系,是不能从根本上去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第2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城市形象 城市网络形象 城市现实形象

[基金项目]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政务新媒体建设研究”成果

一、新媒体环境下建构城市网络形象的重要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接收终端的普及,更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途径来了解、认识和感知一座城市,建构和提升城市网络形象成为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项新挑战。在实践中,许多城市管理者已经开始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城市网络形象,并取得初步成效。城市形象是公众基于个人体验、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渠道形成的对某座城市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城市网络形象是指公众通过网络途径接收信息形成的对某座城市的整体印象,城市网络形象传播的主要路径有:地方政府门户网、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微视、政务APP、网络新闻、微电影等。

二、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网络形象的传播途径

1.地方政府门户网

地方政府门户网是地方政府服务企业和公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互联网时代政府履行职责的新平台,更是一座城市在网络空间形象的综合展现。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展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至今,我国政府网站体系建设已经相当完备,成为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公众服务的新平台。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为例,其网站系统和界面设计简单明了,将服务对象划分为市民、企业、投资者三大类,为公众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凸显了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同时将“征集2016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置于首页显著位置,充分体现了政府以关注和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增强政府服务公众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决心,公众在登录和使用政府网站的过程中,会形成对该城市的初步印象。

2.政务微博

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草根性,催生了一个活跃的网络民间舆论场,为了抢占舆论阵地,更好地与民沟通,为民服务,政务微博应运而生。政务微博通过迅捷地信息,高效地为民服务,畅通了政民沟通渠道,开拓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新领地,是新媒体时代城市网络形象建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以新浪网的“@成都”为例,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600多万,信息4万多条,在以城市命名的政务类微博中名列前茅,这与其注重服务、强化互动的清晰定位密不可分。微博信息不仅更新及时,内容组织更是严格遵循受众本位的原则,从受众的信息需求出发,语言亲切温暖,如话家常。近日成都在由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共同主办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获得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成都将这条信息置顶,并称这个奖属于“每一个在成都生活、创业和奋斗的人们”,这些做法加深了人们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印象和认识,构建了鲜明的城市形象。

3.政务微信

与微博相比,微信是基于熟人圈的社交媒体,传播成本较低,互动性超强,信息到达率较高。这吸引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开设公众平台,拓宽它们与相关公众交流沟通、塑造自身网络空间形象的新渠道,也创造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契机。目前,微信平台上的城市形象传播形式有两类:一类是由地方政府、地方媒体和其他公共事业单位开设的公众号,推送内容多与地方政策、民生服务相关。另一类是名人以及普通民众的个人微信号,这是一种基于生活体验的个人化传播,传播者可能是有意或无意的,这种诉说式的传播使得城市形象更加具体、丰富和饱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城市服务”的推出,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出的“城市服务”,将政府部门线下的、桌面端的办事流程升级到移动端,通过位置服务、预约预检、业务办理、线上支付、进度查询、评价投诉等功能,实现全流程、闭环式的移动端办事服务。[1]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熟悉和熟练使用微信“城市服务”,逐渐尝到智慧民生服务便利的甜头,一座城市管理者的人文情怀在这掌上方寸之间尽显,工作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也会爱上这座城市,领悟和感受城市美的内在和外在。

4.政务微视

腾讯推出的微视新应用,开启了短视频分享的新时代。依托腾讯庞大的用户群体,借助短视频传播信息直观、丰富的特点,微视一时间成为移动社交应用的新宠。许多城市管理者也想借微视的高人气助力城市魅力提升,开辟城市网络形象宣传的新阵地。2014年6月,昆明市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推出的党务政务信息微博、微信、微视“三微”平台,探索“三微”平台的整合服务、聚合发展。其中,“昆明”微视以其动态、快捷的方式呈现,网友可通过该平台,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昆明。[2]以微视为代表的视频分享平台固然具有成本低、传播快、效果好的优势,然而,城市形象塑造非一日之功,更需要在视频内容制作上精心策划、下足功夫,选择用户感兴趣的热议话题,发起一些便于用户参与的活动,使美好的城市形象在无形之中深入人心。

第3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公民参与;电子政务;治理工具;效能;机制

一、城市治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内涵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有效的治理工具受到广泛应用,在城市治理的背景下,电子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电子政务是城市治理的信息工具

城市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型治理,也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综合治理,一方面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另一方面也需要收集处理大量信息作为基础支撑。传统城市管理中的政府已难以应对复杂变幻的环境,无法有效实施控制和满足公共需求,多元主体协商的治理网络代替了政府职能,在城市治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包括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现实问题、技术驱动创新、瞄准未来竞争等内在需求要求城市治理必须应用电子政务以适应发展。在技术方面,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活动和经济发展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内容,电子政务契合城市治理的客观发展,满足治理需求。[1]

2、电子政务是城市治理的服涨道

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服务,即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城市治理包含社区基层治理、区域协同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增多,城市治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城市不仅满足城市居民需求,还要进行跨区域的合作协调,在就业、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分配,这些对城市治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推进了电子政务的服务提供。电子政务不仅有利于推进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减少信息孤岛,整合公共服务,调节政府内部横向协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在多元主体共治的条件下应用大数据等工具挖掘宏观数据,加强协作,精确感知公众需求,确定需求类型,简化服务渠道,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送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产品。[2]

3、 电子政务是城市治理的参与平台

公民参与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即公民的意见必须反应到政策议程之中转化为政策和参与治理运作等。在传统参与渠道,如听证会、调研会等难以汇集民意的情况下,网络日益成为重要的参与平台,在反腐、问责、危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具有虚拟性、传播快等特点,一旦公共事件在网上爆发会引起大规模的关注与讨论,民众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调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政府对事件进行回应与处理,而网络平台的发展,如微信、微博等实时通讯交流工具,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公民参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政府不能简单的凭借官方网络、新闻会等手段平息事件,必须对舆情进行监控,引导舆情的发展,保证时间顺利解决,凭借网络的便捷性,公民也可以像政府提出建议,反映情况,表达心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危机管理中,网络可以召集人员进行志愿活动,筹集资金与物资,参与救援,协助政府管理等。

二、国外城市治理下的电子政务实践

作为最早发展信息产业的国家,美国十分注重信息化工具在经济发展、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城市治理也不例外。美国城市治理中的电子政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完善网络系统。美国城市政府为完善居民服务和提高效率,加强政府与居民的联系,许多事务如征用土地、建造房屋、个人税务都可以通过网上才做进行,一些城市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市民可以通过该系统查阅城市的地质地貌、规划布局,掌握城市交通状况,甚至查询一栋建筑物的具体情况;2、实现政府的信息化。政府内部系统进行整合,横向部门经过整合,议会议题、各部门的服务职能、政府采购、政府预算等都显示在电子信息中,方便查询;3、设立信息化服务机构。统一设立911报警电话和咨询投诉电话,将所有信息在政府网站上完全公开,提供自来水、排水、停车等网上账单支付服务,办理网上申请的许可证,提供政府和议会每一位公职人员的联系方式。[3]

新加坡在治理层级上极其特殊,即可作为国家,也可作为城市。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方面,新加坡起步较早,其电子政务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从1992年开始,新加坡开始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在2007年完成了所有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建设工作,现在正着重推进快带基础设施建设;2、推进袋子政务的实践应用。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已经将政府机构所有能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整合,提供了总的入口,1600多项服务都可在网上办理,97%以上的可执行服务在网上办理,88%到过政府办理事项的人至少采用过一次电子方式完成,企业可直接在2004年建成的网上商业执照系统获得超过200项的商业执照申领业务,将开办新公司的办理时间从5天缩短到1天;3、注重缩减数字鸿沟。早在1992年新加坡就制定了建成“智慧岛”的“IT2000”的计划,计划使新加坡公民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得IT服务,新加坡政府还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便让所有人都能够无差别地获得政府的在线服务。[4]

三、我国城市治理下的电子政务的问题与路径选择

第4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移民搬迁;;陕南地区;预警机制

一、移民搬迁中诱发突发事件的理论分析

(一)移民搬迁中政策的执行缺乏公正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移民搬迁政策的执行中,可能会因为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不公正,导致政策的参与者消极抵触,或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找有关部门上访或申诉。而政府部门却往往很反感民众的上访,以及正常的合理的反映诉求。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缺少的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也缺少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机制。

(二)移民搬迁中存在的社会泄愤问题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移民搬迁政策执行不公正的情况下,那些不能理性思考问题的民众,往往会因为一个生活中十分偶然的小事,借机找到合法的借口,纷纷以非理性的方式聚集起来,发泄积压在他们内心中长期以来的情绪。比如,在2008年6月28日发生的“瓮安事件”中,就是由于当地的警方曾经多次参与处置房屋拆迁、矿权纠纷、土地侵占、城市管理、暴力执法、移民搬迁等事件,导致了瓮安的群众对政府机关,特别是对公安部门的对立情绪很严重。这种对立情绪和不满情绪的长期积聚,是导致瓮安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的重要根源。也就是说,由于瓮安当局的不当执政行为,积累了大量民愤。

(三)移民搬迁中农民维权意识的增强会诱发突发事件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熏陶,使得老百姓内心深处长期存在“民不与官斗”的思想。特别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在平常生活中,往往当自己合法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候,仍然一味地忍耐。可谓是打掉的牙齿和血吞,很少有反抗的精神,更不用说采用法律的武器与政府进行抗争。结果这种现象导致了农民受损的利益总是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补偿,而也让侵犯农民利益的政府部门更加有恃无恐,更进一步的侵犯农民的利益。

(四)移民搬迁中地方政府的恐惧心理会诱发突发事件

政府往往会源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会对移民搬迁中可能爆发的突发事件非常恐惧,甚至会采取各类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防范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爆发。在短期内,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政治动员模式,采取各类强硬的措施,比如利用公安机关的强行管制、强压措施等方法,来强行防止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是,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协商、对话的公平机制,没有探索从根本上有效化解移民搬迁工作产生的各类社会冲突问题。往往是政府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表面解决了问题和冲突,但实际上可能在下一次会爆发更猛烈的冲突,不能彻底解决工作中突发事件发生的最终根源。

二、预防突发事件的具体工作措施

应对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关键是要出台保证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关政策,用刚性的制度来管理、促进移民搬迁工作的推进。只有保证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杜绝搬迁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一)做好土地分配管理工作

农民生存的根本就是土地,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没有生产资料,其生活稳定、生产持续就没有了保障。因此,在移民区制定科学、合理、公平的土地分配政策对于稳定民心,保证社会稳定和移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工作实践中,采取有效政策,对移民安置点的土地进行有效、有序分配。

(二)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中,要明确搬迁安置区的经济发展思路,根据市场绿色产品销售旺盛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引导农户开展农业种植,发展和推广高产、优质的粮食作物。可以根据陕南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如茶叶、香菇栽培、西洋参、山茱萸的种植,可以发展特色养殖,如大鲵、鱼塘、生猪等。其目的在于实现陕南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

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要协调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支持力度,筹措各种社会资金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扶助。

(四)构建的预警机制

1.建立预警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预警管理系统,如设预警常设机关,包括政府主动维权机构及专门预警部门: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地方基层政府官员干部洞察危机信息能力、分析制定对策的能力,提高民众的预警意识及应急能力;三是建立矛盾排查机制,健全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均衡机制,确保政策双方就利益分配达成共识,畅通权益冲突协商机制。

2.加强信息舆情机制

首先是建立畅通的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专门的预警指标,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监测指标体系服务;其次要重视舆情演示系统,一方面要利用当地的主流媒体开辟预警专栏,突出正面宣传,把握事件节奏导向,将信息公开与教育群众相结合,另一方面领导者要挖掘电子技术带来的预警便利,利用警情演示系统判断预警事件运行态势,适度调整决策。

3.充分建立民意表达机制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积极了解移民搬迁中的民情民意,在群众有利益诉求时能向通过政府、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即疏通事前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避免群众在找不到诉求表达途径、找不到追求利益的方法时,采用群体性聚集的激烈做法;通过各种制度保障群众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权利,如申诉制度、制度等。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目前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一是外贸出口受阻已开始由沿海城市向内地传导,我区一批出口企业订单下降幅度较大。二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由于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对收入影响较大,居民正在捂紧“钱袋子”,消费增长动力不足。

我们必须积极抢抓加快发展的有利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从外部来看,*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第四季度,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改“双防”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给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机遇,我区必须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支持,借助外力求发展。从内部看,一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近三年来,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高增速,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由*年的0.89:71.88:27.23调整到*年的0.8:67.5:31.7,城市魅力和吸引力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今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省委、省政府支持南昌做大做强的政策实施,“七运会”的举办给我区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倒逼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给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国家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出口政策的清晰,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宏观走势,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志们,2009年是建国60周年,是实现“*”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区面临产业转型、结构调整、项目落实的突破年。今年政府工作总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市委九届六次和区委十届六次会议精神,坚持开放活区、加快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主攻重大项目,推进经济大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大变样,加速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文明大提升,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实现“书画圣地、生态商都”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财政总收入增长1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

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0%;

出口创汇增长12%;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01‰以下,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3‰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区委十届六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做到“四要”:一要提升信心,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二要两个并重,坚持引进外资与撬动民资相并重;三要把握时机,争取国家、省、市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上的“三大突破”;四要统筹兼顾,协调重点发展与全局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认真落实好“六个坚持”:

(一)坚持项目为先,进一步夯实发展支撑力

抓项目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集中优势资源,对已经实施或将要实施的重大项目,加强调度,在全区营造出“前期项目拼力度,开工项目拼进度,竣工项目拼厚度”的浓厚氛围。

1.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加强对项目的前期论证和规划设计工作,确保实施的项目符合全区产业定位和功能要求;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项目的绩效评估和全程监察工作,保证项目扎实推进。围绕“银三心”繁荣板块的发展定位,重点推进五星级酒店、文化大市场、南莲路两侧改造等40余个产业项目,做实经济根底;重点抓好一批基础项目,按照完善功能、提升竞争力的要求,重点推进墅溪路、航空路、警民路等20余个基础工程项目,拉大城市框架。

2.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信息早对接、工作早安排,规划早编制,项目早申报、落实早到位,争取更多的项目。及时跟踪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提高项目争取的准确率;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申报力度,提高项目争取的成功率;主动对接服务好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的项目,提高项目争取的落实率。

3.想方设法融通资金。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解决发展资金瓶颈。积极向上争资金。明后两年中央将投资1.18万亿,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万亿,全市基本落实明年国家和省预算内投资12.5亿元,我们要想方设法向上级争取,尽量在国家、省、市的盘子里抢到更大的份额;做大城投融资平台,预计明年全市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可达到1300亿元以上,我们要借助昌南城市投资公司平台,提升平台信用水平,最大限度从银行融资;吸纳社会资金。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减化审批程序,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有效地吸引外来投资和民间投资;财政投入撬动资金。通过补贴利息、设立引导资金和风险担保等方式,帮助符合产业定位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

(二)坚持产业升级,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大项目,带来大配套,建成大产业,形成大集聚,实现以二产为主向二三产并举转变。

1.推进工业经济做精做优。继续坚持“抓大扶小、抓脑放肢”的发展思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一是抓大扶小,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强力推进“3010”工程,江铃V348全顺系列车生产线改造项目全面投入批量生产,洪都“3010”项目和南昌印钞厂“3010”项目争取实现开工建设。大力支持阳光乳业等一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二是抓脑放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于江铃、洪都等制造业企业,鼓励他们把“肢体”(生产基地)向区外发展,把“首脑”(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行政中心等)一些核心部分留在现在的老厂区,吸引更多国外和沿海地区企业将公司总部落户我区,使*成为南昌市的工业总部聚集区、工业技术区、工业品牌研发区。

2.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天地。加快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创意产业、现代商务和外包服务都市产业园区,引进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中间需求的生产服务业,引进承接国外产业非核心业务流程的服务外包业,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支持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华东装潢建材博览城和九州通医药物流等市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利用园区新建、闲置厂房引入新的大型物流企业,在昌南工业园区内形成关联度高、集聚力和辐射力强的物流产业板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重点打造**景区,按照4A景区的要求,重点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完成文化博览区、墨香街二期建设、华夏艺术第一廊、农耕休闲区等产业招商。充分利用旅博会、文博会、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引进旅行社,吸纳更多的游客参观景区,同时,吸引外资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景区盈利;加快推进昌南区域商务中心建设。以青云大厦、锦城商贸城为龙头,重点引进全球知名、国内著名企业,形成高档酒店、宾馆、写字楼集聚的高品质区域性现代商务区;积极发展楼宇经济。继续支持国贸广场、中寰广场等楼宇经济做大做强,重点实施玉河明珠广场等一批楼宇项目建设。着力在象湖东岸、解放路、洪城路等繁华道路沿线引进楼宇新项目。

(三)坚持开放创新,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

坚持大开放主战略不动摇,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快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1.开放型经济谋求新突破。抓好客商资源库建设。认真梳理各类活动中接触到的客商,及时了解他们的投资意向,重点盯紧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台湾100大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抓好项目资源库建设。在现有项目库的基础上着力包装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定位,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项目,深入驻区企业摸底,对有意向的进行二次招商、企业技改、合作经营的驻区企业,加强对外推介,实现以企招商,以商招商;抓好招商队伍建设。组建一支专业化招商队伍,选拔一批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干部从事一线招商工作,加强专业培训,使之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

2.机制体制改革再出新招。用创新的思维破解难题,用创新的制度激发活力,用创新的举措提升效率。继续推进街道准财政体制改革,调动街道发展经济、培植税源、组织收入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积极性;完善片区税收奖励办法,提高片区抓项目的积极性;完善对现代服务业和工业企业品牌创建的奖励办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健全拆迁安置补偿办法,助推项目早实施、早落地;通过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共建、捐建、认养、认管、转让冠名权等方式来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问题;推进集贸市场公司化运作模式,实现集贸市场升级改造。以“为民集市”品牌为依托,通过租赁、托管、合作及股份制等多种形式,逐步对其它非区属集贸市场走连锁化道路,推进集贸市场的品牌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

(四)坚持完善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区魅力

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社会文明的熔炉、区域竞争的龙头,城市功能就是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区将以打造“功能强区”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管理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环境。

1.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三高”原则,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老城与新城、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充分体现现代化都市的气韵和风格。进一步完善前万片区控规,密切跟踪《*区分区规划调整》、《新昌南城控规》、《象湖东岸地区、儿童公园周边地区控规》、《象湖东岸街景设计》以及博泰生态商务园、象湖五星级宾馆等规划方案的审批进程,争取早日通过审批。

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三化”原则,争取完成**景区内配套用地、广州路以北700亩土地、下尧村城中村改造、冶建公司综合开发等地块的土地挂牌前期手续,完成原江南建材大市场、原废旧钢材大市场等地块的土地挂牌出让,启动朱桥东路以南145亩土地开发、何坊西路旧城改造一期等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强市政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成井冈山大道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梅湖清淤工程和万寿路综合改造工程,启动井冈西路(北段)等道路建设。继续抓好抓实低洼危旧房的日常监控和维护,加快落实好条件成熟的低洼危旧房改造计划。抓好防汛工作,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按照建设“花园城市,绿色南昌”的工作要求,实施建设路、南莲路绿化改造及广州路二期、墅溪路等道路绿化工程。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三精”原则,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按市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做好全国卫生城市复核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机构。建立完善数字城管系统,形成“万米单元网络化”管理模式。以南昌市承办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为契机,抓好市容环境和秩序整治,努力实现一街一品、一店一招、一居一品,推进城市管理进一步向精细化发展。针对沿街店面管理难、集贸市场管理水平不均衡的问题,探索一套单一责任实体的市场管理机制和物业站集约管理经营模式。

(五)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凝聚社会发展合力

民生是社会发展之基,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之本。在大力抓好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文明大提升。今年要重点抓好10个方面68件实事。

1.着力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扎实推进我区就业再就业、职业培训、“零就业家庭”安置、小额贷款发放等工作的开展;做好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帮扶工作,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工资支付和劳动保护权益,继续做好以“两个合同、三个台帐”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2.着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塑造教育品牌,打造教育强区”战略,继续实施“三名工程”、“双百工程”和“135计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整合教育资源,突出抓好广州路学校(暂定名)建设,力争今年秋季开学招生;积极推进师大附中新校区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第二届校园文化特色展示周活动。

3.着力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精心举办好第二届中国·南昌(*)新春庙会、“象湖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人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着手筹拍以*人或梅汝璈为题材的电视剧,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挖掘*深厚的人文底蕴,做好“龙舟”、“龙灯”文化的品牌打造,筹建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研究会和汪大渊纪念馆。重视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4.着力推进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以四项基本制度建设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应急防控措施,切实做好对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南昌市第五医院搬迁、*区妇幼保健大楼等项目建设,实施好国家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5.着力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进生育文明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加强基层人口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咨询培训,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继续打造“新*人温馨港湾”,提升流动人口管理的水平。

6.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全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将失业保险逐步覆盖到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继续做好辖区内农民工及各类企业用工工伤保险工作;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参保范围;积极开展对返乡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转续工作;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严格执行全市经济适用房销售政策,抓好经济适用房销售工作。

7.着力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整合各相关部门社会救助职能,打造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基本生活、就业、医疗、教育救助,住房扶助、法律援助和社会互助等,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优化整合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统一办公、统一管理、统一受理社会救助事务,努力把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我区服务民生的“第一窗口”。

8.着力创新人才选用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的使用环境,把好人才“进口关”,完善公开招聘制度,继续做好社区干部岗位公开招聘和社区干部“上升通道”选聘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9.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优势,成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将社会服务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力争09年再打造一个五星级社区,努力使每个街道都有精品社区。抓好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村改居”试点工作。

10.着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做好工作。成立区长手机信箱工作办公室,全力做好省、市、区长手机信箱和网上工作,不断拓展渠道;继续实施区领导包案,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责任落实,推动“案结事了”。扎实推进平安城区建设,健全社会舆情发现和预警机制,有效化解应急突发事件;继续推进“五五”普法的工作进程,关注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力做好建国60周年期间的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认真做好审计、物价、统计、宗教、侨务、外事、人防、双拥、兵役、档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保障、体育、科技、信息化建设、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

(六)坚持效能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执行力

1.强化服务意识,建设为民政府。保持勤勉的工作作风,多形式、多渠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渠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好,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2.强化责任意识,建设高效政府。进一步抓好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推进行政效能建设;打造“十星”行政服务中心,优化行政审批“一条龙”服务,使之成为“政务超市、便民中心”;进一步抓好政务公开工作,树立公开透明阳光的政府形象。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以迁入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契机,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新的成绩,把政府各项工作提上新的水平。

第6篇:城市管理舆情应对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 情报分析 竞争情报 商务智能 生物医学 政府治理 军事情报

中图分类号: G2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07-06

Intelligence Analysis in Different Domains and Its Developmen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Big Data

Abstract Big data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five domain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management, bioinformatics,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military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domains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across five domains,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 across five domains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and points out the effects of big data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

Key words big data; intelligence analysi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intelligence; bioinformatics; government governance; military intelligence

1 前言

不同研究领域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理论源流、学术习惯以及概念框架体系,它们会深刻影响各领域对同一术语的界定和理解。如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领域不仅都会涉及“情报分析”这一概念,而且都是围绕着情报分析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但是,这些领域中的情报分析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情报分析的过程等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一概而论。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五个领域中“情报分析”概念与实践的特点,以及大数据环境下这些领域中情报分析的发展动向,揭示情报分析的学科差异,为建立统一的情报分析方法体系提供理论素材。

2 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及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

信息与情报是不同概念,情报是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或从各种文本中挖掘的知识,可以是一种产品、活动、组织,或是一组知识的专门表达形式[1-2];生成情报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与执行过程称为情报分析研究。对于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学科领域而言,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与情报分析研究在具体问题域中的应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尽管这五个领域对情报分析的概念理解及实践特点不尽相同,但情报分析都是这些领域知识的核心内容,也是支持该领域研究的关键,而且,在大数据环境下,大数据理念与方法正在对这五个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本文选取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等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

2.1 竞争情报领域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是企业用来提高竞争优势的情报分析工作,它通过感知外部环境变化、竞争对手的技术跟踪等手段,建立一个关于竞争对手或外部环境的预警系统,并支持决策服务,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3-5]。由此可见,CI是对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全面监控的过程,是一种“知己知彼”的交互分析过程。与其他领域的情报分析相比,通过CI分析所得到的情报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及对抗性等特征,同时对自身跟对手的差距、潜在的机会等问题给出了解答。

企业进行CI活动时,合法性是开展整个活动的基础,即CI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或商业道德规范。竞争对手或市场的相关信息主要是通过公开信息来源(如出版资料、科研报告、互联网、新闻、数据库、政策法规等)获得,其它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非公开发表的信息(如通过第三方获取的信息、录用对手公司的离职人员所获得信息、人际网络等灰色信息等)也是CI的重要信息来源[3][6]。也就是说,CI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基于“文本型式”的科技文献、网络信息、政府信息、新闻、政策研究、产品信息等类型,并结合灰色信息来提高CI分析的有效性及真实性。从分析方法来看,因外部竞争环境复杂性与竞争对手多样性而产生出多种CI方法,常见如定标比超、SWOT、专利分析、五力分析、财务分析等方法[5];此外,利[7]根据五力分析与SWOT分析拓展出基于竞争要素的CI四维分析框架。在技术工具方面,分析人员可选择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网络挖掘、可视化技术、信息抽取、一般统计分析、软件等方法或工具[8],将数据或信息转化为“可操作的情报”(Actionable Intelligence),再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如管理决策、营运能力、市场监控等)形成各种情报产品(如每月情报通讯、咨询报告、竞争对手文档、形势分析等),提供企业作为战略行动依据、危机预警判断、商业谈判等重大决策参考。

大数据环境下,公开信息来源越来越多样化,考验着企业的情报获取与分析能力,特别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感知与动态应变能力, CI在企业战略预警与危机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从当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CI 面临着“全信息源获取”、“分析复杂化与实时化”两个急迫解决的问题,就前者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全信息源获取的技术性问题;对后者来说,随着企业可以获取越来越多的异构的数据及信息,要求CI能够处理更加复杂的分析对象,其分析方法需要结合更多智能化技术,工作流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10-11],例如,除了上述常见的分析方法之外,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关联关系分析、网络挖掘(如舆情分析、观点挖掘等)、实时分析及云计算等方法或技术都是企业进行CI分析的新挑战[12]。此外,除了获取公开信息来源之外,由社交媒体产生的社会化数据[13],也引发了企业CI对竞争对手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的需求。总言之,从基本目的来看CI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会发现CI正从对现有竞争对手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以辅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转向对实时数据或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响应,通过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做到知识发现以及构建适应外部环境的持续应变分析模式[14],用来支持企业在竞争环境中做出高效精准决策。

2.2 商业管理领域

商业管理领域所涉及的情报分析是指“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或商业情报。BI通常被定义为由数据仓库、ETL、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多种技术融合而成的方法及系统,用来管理企业内的相关商业数据、专家信息及知识。不同于CI关注外部情报,BI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及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管理、客户关系优化、监控商业活动等管理目的[15-16]。由此可见,BI是一种用来提高企业营销管理能力的一套集成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所得的情报被应用在解决客户及产品的需求趋势、潜在服务与产品的关系、销售预测、营销策略创新等问题。

从实践角度看, BI的实施包括了输入、流程及输出等三个主要步骤:①输入是指数据来源,BI的信息源是基于“数值型式”的业务数据、客户相关数据、专家信息、检索日志记录等,或是企业内部现有数据仓库的存储内容。②流程是指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在BI的实施过程中,利用ETL等技术方法将企业的各种业务数据导入数据仓库、或是进行数据集成,并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再将分析结果结合企业的战略、运营、关键绩效指标或模型库等加以实践应用,最终达到组织层次的商业绩效管理、以及战略层次的战略规划[17]。③输出是指BI系统或平台产生的各种情报产品,如产品销售报表、客户分析报表、产品定价方案、绩效管理报表、财务报表等。从技术角度来看,Chen等人[18]认为BI分析经历过三个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是BI1.0,其技术基础是结构化数据管理与数据仓库;到了2000年的互联网出现后,BI进入了BI2.0阶段,即以网络环境为主的商业情报分析,BI开始重视实时数据分析、集体智慧、观点挖掘、关联数据、网络分析或文本挖掘等技术[19],表明了基于企业内及结构化数据的情报分析已无法满足决策要求了,而是需要结合更多的企业外部及非结构化数据,来挖掘用户对企业业务开展、市场活动的想法;第三阶段是BI3.0阶段,它是在移动终端、RFID及情景感测等技术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对企业而言,如何高效处理这类移动性强、与位置相关、以人为中心、情境敏感的数据,将是BI分析的巨大挑战。

大数据环境下,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营销决策与商业模式,也对BI的架构、功能和所要发挥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冯芷艳等人[20]从管理学角度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现代企业商业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例如,企业应利用智能化技术等手段,挖掘提炼出社会化网络环境中典型的行为模式、个性化行为,其中对新型数据源的实时清洗、实时挖掘、实时建模、实时舆情监测等都是值得发展的分析技术,同时,还要在精准性与实时分析之间寻求企业绩效管理的平衡点。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BI分析在大数据环境下,正从过去基于历史数据的情报分析向“实时分析”(Real-Time Analysis)的方向转变。具体来说,BI若要进行实时分析,必须先解决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及信息反馈等环节中的滞后问题,Seufert及Schiefer等人[21]认为必须通过信息集成设施与商业环境集成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以事件(Events)驱动机制替代周期性的批量处理方式来解决数据采集滞后的问题,利用联机分析或数据挖掘来解决分析滞后的问题等等。此外,Lim等人[22]强调新型数据源对BI分析的影响,并指出现有的BI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如Hadoop、MapReduce)、文本挖掘(如从搜索引擎转向企业搜索系统、从情感分析转向观点挖掘、从信息抽取转向Q&A系统)、网络分析(如链接挖掘、社区发现、社会化推荐)等技术进行整合,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2.3 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情报分析主要是指“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 Informatics,BMI)[23],它是由信息计量学、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与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等多种学科融合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主要利用情报学、护理学、生物工程、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来研究生物医学问题,支持卫生保健、临床实验及医学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决策与服务。具体来说,BMI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了解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发育的本质,通过相关分析方法或技术挖掘出潜藏在众多生物信息数据库中的新知识,辅助或直接开展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进化分析、药物设计、预测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基因区域预测及基因功能预测等工作[24-26]。

BMI的分析对象是生物医学数据(Biomedical Data),包括患者的叙述性数据(如病征描述内容)、数据测量的文本数据、遗传信息、记录信号、图纸或影像数据等[27],这些素材除了可从综合数据库(如Web of Knowledge、Science Direct等)获得之外,BMI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如Genebank、EMBL、DDBJ、Swiss2Port等)、医学中心或生物信息中心(如EBI、EMBL、NCBI、NIH等)也是主要的获取渠道。由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数据复杂性,促使人们必须开发更新、更灵敏的计算机技术或算法来处理及分析生物医学数据。从分析方法来看,BMI除了沿用生物医学领域的专门分析方法(如序列对比、结构对比、功能对比预测等)之外,也借鉴了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本体构建、知识发现等相关方法和技术[25][28-29],借鉴相关领域的分析方法原因有二:一是帮助加快及改进生物计算分析效率,并降低人工分析及物力投入成本;二是解决遗传语言中存在的语义鸿沟(Semantic Gap)、生物医学本体构建及其概念分类与检索等障碍。通过BMI分析所得到的情报产出有各种形式,如研究论文、特定主题分析报告、诊断报告书、基因表达图谱等,其产出结果可用来解释生命进化、人体生理与病理关系等现象,同时对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或遗传解码等实践应用提供了有效支持。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分析及信息处理方法已经成为BMI分析的基础工作,同时,大数据理念与方法,对BMI分析从“发现及关联”转向“组合及预测”、从系统层次的分析转向分子层次的分析,起到了重大影响[28]。Miller[30]也认为BMI面对急速增加的生物医学数据数量的问题,特别是下一世代的序列分析技术,将能解析出更多的基因序列,致使数据结构更加复杂化,因此需要在全基因组层面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反复验证的基因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从而辅助科研人员对基因组或疾病做深入的科学探究。此外,BMI也开始关注生物医学数据与网络数据的结合,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或云计算等方法来鉴别、预测或追踪药物治疗、不同地区人口的关注疾病等问题[31]。总言之,为了能支持上述BMI分析,分析前的预处理工作必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即情报分析活动的第一步骤,对多源数据进行抽取、比对、清洗与转换,从而提高及保证生物医学多源数据融合的效率与质量。

2.4 政府治理领域

Web2.0与开放数据(Open Data)对政府治理产生了许多刺激作用,说明了公共数据(Public Data)开放对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治理效率及影响决策等的重要性。目前,政府治理领域所指的情报分析尚无公认定义,整体来说,更倾向通过“政府数据挖掘”(Government Data Mining,GDM),即通过对税务、就业、执法、国家安全(如航空运输、金融交易、监视等)等相关数据的深入挖掘,分离出潜藏在数据中的噪音及有价值的情报,用来提高政府治理的水平[32]。由此可见,GDM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公共治理与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即强化数据-治理-服务三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涉及了信息公开与共享、信息增值与再利用、数据访问与存取、数据保密、数据整合等研究课题。

GDM的分析对象是政府开放的公共数据,如,美国政府以数据共享及再利用为目标,建立了开放美国政府数据的Data.gov网站,对用户提供多种数据集和输出接口,以方便政府数据再利用及增值开发,并结合Data.gov与云计算,构建了面向美国所有政府部门的Apps.gov云服务门户[33]。以美国Data.gov网站开放的数据类型为例,截至2014年7月5日,网站上共开放了110,875个数据集,涉及了企业、地球观测、教育、地理空间等21类。从分析方法来看,数据挖掘是GDM的关键技术,常见如统计分析、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刘典文[34]梳理了数据挖掘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各种应用,如通过孤立点分析找出诈欺行为的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找出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及站点分布等,而电子政务、政府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也是广泛运用数据挖掘来找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通过GDM分析得到的情报,可通过每月统计报表、问题解决方案、特定事件监测汇报等型式呈现结果,向决策者或管理者提供政府信息资源增值、信息孤岛与社会服务问题解决、城市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治理支持。

大数据环境下,Yiu[35]认为大数据分析是改变政府治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或技术,它强化了跨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关联、支持组织学习与绩效管理,并将管理颗粒度细化到个人,从而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政府服务管理,如实时信息管理、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税务诈欺、个性化服务、城市人口监控与预测等。为了解决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碎片化及资源分配问题,陈美[36]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集成各种交通数据的综合多维交通信息体系,实现各种政府数据的综合分析,快速解决交通事故、应对恶劣气候对交通的不良影响、及时实施道路养护等等。王志军[37]以北京石景山区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应用示范点为例,以流量法、压力法和噪音法分析该区的供水管网相关数据,找出漏损情况及匹配适合的检漏方法,达到了精细化分析、智能化管理,并取得了节约耗能的效果。除了分析公共数据外,喻国明[38]利用数据挖掘及社会语义分析工具分析百度搜索词,探讨了中国社会的舆情现实的走势与发展,发现社会民生、公共安全、卫生及环境生态是近年来中国社会舆论持续关注的基本问题,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协调有重要的启示。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GDM分析的发展重点在于,从公共数据或其他开放数据分析中,精准、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在各种社会服务中的运行规律,以及深刻察觉其中的治理问题,并提供以数据为支撑的决策情报与问题解决方案。

2.5 军事情报领域

军事情报(Military Intelligence,MI)是指是为了保障军事斗争,有目的地搜集敌方、我方、友方、中立方等相关方面的素材信息(包括公开信息、秘密信息、部队及技术侦查情报、军事战备相关情报等),再经深入的综合分析后得到的情报[39]。在这种情报分析中,特别强调要避免因忽视危机信号、过度过滤信息、信息交流不畅、情报政治化等因素造成的情报失察(Intelligence Failure)或情势误判[40]。也就是说,MI分析的基本目的在于情报保障及避免情报失察,其分析任务是面向国家安全的情报侦察探测、分析模拟、战略研拟、决策参考等方面。

MI的分析对象依据不同标准而划分不同类型,按真实程度可划分真假情报;按性质可划分军事指挥、后勤、装备等情报;按载体可划分文字、声像、实物等情报[40]。具体来说,MI是从公开与非公开数据源、军事信息系统、卫星预警系统等各种渠道取得的基于“战事局势”的侦查情报、传感数据、地理数据、照片、声音、武器装备等等相关素材。从分析方法来看,MI除了一般的基础分析方法(如数学方法、文献研究等)之外,情报素材鉴别方法(先期过滤工作)、作战想定方法(基于军事任务)、成果评估方法(确定军事情报价值)都是体现军事情报领域研究特点的专门分析方法[41]。经过MI分析得到的情报,可通过战略分析评估报告、战情模拟分析报告、特定目标监控报告等形式呈现内容,并支撑军事情报单位的军事斗争准备,达到战事情况监控、战胜对手、及时预测客观情况等各项目标。

大数据环境下,面对公开信息来源及新型网络环境的数据过剩问题,情报人员没有足够时间筛选潜在的有价值情报[42],例如,军事情报单位得知可能在某日下午发动网络攻击,但这样的情报量是不足够的,必须具体知道何人、何时、何地及如何阻止他们,而该网络恐怖事件即将发生,不允许情报人员花费时间分析该网络攻击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又例如,2012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推出XDATA项目,目的是开发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相关的计算技术与开放源码软件,用来满足国防军事需求。但除了开发软件工具包之外,项目更涉及了可拓展的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可视化用户界面技术、软件集成研究及评价等等技术,将来可以具体应用在网络科技、电子战、电子防护、数据决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御、工程化弹性系统及监视侦察系统等[43]。上述例子说明,大数据环境给MI分析智能化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的课题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情报的自动监控与关键信息的自动识别定位;不同来源的数据与同一事件的对应关系发现;非关键信息之间的隐藏关联规则等等。

3 结语

本文梳理了竞争情报、商业管理、生物医学、政府治理及军事情报五个领域中情报分析的概念与实践的特点,揭示了不同领域的情报分析的特征,以及大数据理念与技术对五个领域中的情报分析带来的影响。为更加清楚起见,本文从基本目的、问题情景、研究任务、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分析活动、分析技术、产出形式、结果价值以及大数据的影响等十个方面列出了不同领域情报分析的特征(见表1),期望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情报分析的内涵和外延。

参考文献:

[1]包昌火. 情报研究方法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Moore D T.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Analysis[M].Washington, D.C.: Joint Military Intelligence College,2010.

[3]陈峰. 竞争情报概念及相关因素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03,(1): 20-22.

[4]包昌火.加强竞争情报工作 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J].中国信息导报,1998,(11): 30-33.

[5]王知津. 竞争情报[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

[6]李正中,许蕾. 竞争情报行为的正当性与灰色信息收集方式的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1): 77-81.

[7]利.基于要素细分的竞争情报四维分析框架[J]. 情报学报,2007,26(1): 89-99.

[8]Bose 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cess and tools for intelligence analysi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8,108(4):510-528.

[9]包昌火,赵刚,黄英,等. 略论竞争情报的发展走向[J]. 情报学报,2004,23(3):352-366.

[10]化柏林.网络海量信息环境下的情报方法体系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11):1-5.

[11]李广建,杨林. 大数据视角下的情报研究与情报研究技术[J]. 图书与情报,2012,(6): 1-8.

[12]刘高勇,汪会玲,吴金红.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情报发展动向探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3,(2):105-111.

[13]谢志航,冷洪霞,杨晶晶.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数据的情报价值探讨[J]. 情报探索,2013,(10):6-8.

[14]黄晓斌,钟辉新. 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 情报杂志,2013,32(3): 37-43.

[15]Negash S. Business intelligence[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177-195.

[16]Ranjan J. Business Intelligence: Concepts, Components,Techniques and Benefits[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9(1): 60-70.

[17]朱晓武. 商务智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 114-117.

[18]Chen H C, Chiang R H L, Storey V C.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From Big Data to Big Impact[J]. MIS Quarterly,2012,36(4):1165-1188.

[19]Trujillo J, Maté A. Business Intelligence 2.0: A General Overview[M].Aufaure M,Zimányi E,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96,98-116.

[20]冯芷艳,郭迅华,曾大军,等. 大数据背景下商务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课题[J].管理科学学报,2013,16(1): 1-9.

[21]Seufert A, Schiefer J. Enhanc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 support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real-time business analytics: 1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and Expert Systems Applications[Z]. Copenhagen,Denmark: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05.

[22]Lim E P, Chen H C, Chen G Q.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nalytics: Research Directions[J]. ACM Transactions 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3(4): 1-10.

[23]Bernstam E V, Smith J W, Johnson T R. What is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2010,43(1):104-110.

[24]黄科,曹家树,吴秋云,等. 生物信息学[J].情报学报,2002, 21(4): 491-496.

[25]陈铭.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信息学[J]. 生物信息学, 2004,(2):29-34.

[26]陈润生. 当前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任务[J]. 生物工程进展,1999,19(4):11-14.

[27]Shortliffe E, Barnett G O. Biomedical Data: Their Acquisition,Storage,and Use[M].London:Springer, 2014:

39-66.

[28]Bellazzi R, Diomidous M, Sarkar I, et al.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current issues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2011,

50(6): 536-544.

[29]Pardue J H, Gerthoffer W T. Knowledge acquisition, semantic text mining, and security risks in health and biomedical informatics[J].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2,(2): 27-33.

[30]Miller K. Big Data Analytics in Biomedical Research[J]. Biomedical Computation Review,2012,(2):14-21.

[31]Costa F F. Social networks, web-based tools and diseases: implication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J]. Drug Discovery Today,2013, 18(5-6):272-281.

[32]Cate F H. Government data mining: The need for a legal framework[J]. Harvard Civil Rights-Civil Liberties Law Review,2008,43(2):435-489.

[33]刘增明,贾一苇. 美国政府Data.gov和Apps.gov的经验与启示[J]. 电子政务,2011,(4):90-95.

[34]刘典文.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J]. 行政论坛,2010, 17(2): 42-46.

[35]Yiu C. The Big Data Opportunity: Making government faster, smarter and more personal[R]. London: Policy Exchange, 2012.

[36]陈美.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J]. 图书与情报, 2012,(6): 22-28.

[37]王志军.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管理[J]. 中国科技产业,2014,(2):74-75.

[38]喻国明. 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 2-9.

[39]周军.试论军事情报的概念[J].情报杂志,2004,(1): 33-34.

[40]沈固朝. 情报失察――西方情报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4-37.

[41]程立斌,林春应. 军事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探析[J]. 情报杂志,2007,(2):87-89.

[42]Magnuson S. Defense, Intel Communities Wrestle With the Promise and Problems of 'Big Data' (UPDATED)[J/OL].[2014-08-20].https:///read/1G1-323351157/defense-intel-communities-wrestle-with-the-prom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