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乡规划 统筹发展 问题分析
1桐庐县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规划问题分析
1.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1)城乡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桐庐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乡化演变方式形成了与经典工业化、城乡化不同的演变方式,由此产生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集约度不高、乡村环境急需整治,人口未能有效向城乡集中,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重,现代农业的实施力度不够,环境污染的集中处理难度较大。
(2)城乡功能亟待提升
农村的工业化导致城乡各功能用地混杂,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城乡规模偏小,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3)土地资源仍然十分紧张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与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各级各层面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调整、改造、挖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乡风貌特色缺失
在过去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城乡风貌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导致地域区别和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城乡的风貌趋于雷同,城乡和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2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不够
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尚未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编制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的规划研究不够,影响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规划制度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重城镇轻乡村的现象还存在。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
(2)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欠佳
城乡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要体现其公共政策属性,体现其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城乡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如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更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不强。编制规划仅注重远期或远景的蓝图,忽视对发展时序的合理安排,没有很好地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远景控制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如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激增、老龄化社会迫近、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应对。缺乏规划实施的经济分析,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较难适应市场经济下规划管理的需要。
(4)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不足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除了政府、专家还需公众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虽已涉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规划实施阶段的公共监督等方面,虽然《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听证、规划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尚未建立。
2 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
(1)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找寻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深入把握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结合重大建设发展项目,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功能品质。
(3)加快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杭州市做好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各类空间规划,做好本县规划与都市圈规划的对接融合。
(4)利用杭州大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契机,加快桐庐县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两地空间规划中做好轻轨廊道的预留。
2.2 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2.2.1 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应在桐庐县域总体规划得指导下,组织编制《桐庐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桐庐全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乡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乡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2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是各乡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镇(乡)域规划、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
2.2.3 重视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编制风貌特色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统筹与突出城乡建设特色。建议组织编制《桐庐整体风貌研究》,把握桐庐风貌特色,指导城乡建设。
2.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2.3.1、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现行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或乡镇级国土资源所履行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缺乏城乡规划的有效引导。建议在乡镇分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或在现有基础上落实规划专职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熟悉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协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各方面的意见,从而真正实现规划管理的城乡全面覆盖。
2.3.1 拓展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规划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论坛,开展有关规划管理调研的有奖征文活动;三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定期组织规划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规划管理队伍,向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积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2.3.2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
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杭州市区对桐庐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如对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规划专家给乡镇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讲课培训、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长期顾问等。
2.4 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2.4.1理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
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完善规划选址管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控。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规划工作重点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
2.4.2创新规划审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桐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与设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整体建设水平,尽快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建议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严格执行,完善设计单位库与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审查把关。规划与设计方案一旦形成,立即通过新闻媒体出具公告,向社会进行规划公示,通过向民众广泛征求意见、科学采纳建议来完善规划与设计水平。
回顾上半年工作,呈现七个方面“最”显著的特点:
最喜人的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最振奋的是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最给力的是主导产业持续壮大
最直观的是城乡面貌不断变化
最欣慰的是群众生活日益改善
最难得的是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最凝心的是干部作风得到转变
(二)
回顾上半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五个大幅提升:
一是发展动能大幅提升
二是发展活力大幅提升
三是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四是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
五是干事创业的士气大幅提升
(三)
上半年工作,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第一句,稳中有进
第二句,稳中有为
体现在优化城市品质上
体现在提振攻坚气势上
体现在凸显干部战斗力上
第三句,稳中有忧
忧在发展不平衡
忧在自身压力大
忧在有被赶超的危险
第四局,稳中有利
体现在改革红利上
体现在政策红利上
体现在人才红利上
(四)
回眸看发展、回头看成绩。我梳理了一下,底气主要来自“七个方面”:
第一,底气来自于经济运行的稳中向好
第二,底气来自于招商引资的发展态势
第三、底气来自于城市面貌的可喜变化
第四,底气来自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五,底气来自于历史问题的有效化解
第六,底气来自于民本民生的和谐稳定
第七,底气来自于作风建设的扎实推进
(五)
半年来,我们稳增长促转型,经济实现稳中有进
半年来,我们优环境强保障,发展条件持续改善
半年来,我们保稳定惠民生,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半年来,我们深改革抓党建,赶超动力得到提升
(六)
坚持以强投入对冲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进中趋强
坚持以促转型挖掘增长潜力,产业层次显著提升
坚持以抓统筹彰显环境魅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以深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各项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以惠民生激发发展活力,社会大局安定祥和
坚持以抓党建保持政治定力,政治生态更加清明
(七)
围绕“实力更强”,量质并举抓投入
围绕“方向更明”,破立结合促转型
围绕“生态更美”,标本兼治优环境
围绕“满意更多”,全力以赴惠民生
围绕“基础更实”,从严从实强党建
(八)
坚持稳增长、调结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坚持扩开放、攻项目,沿海开发不断深化
坚持促改革、强法治,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抓统筹、惠民生,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坚持从严管、从实抓,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九)
转型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重大项目建设的成效进一步凸显
经济发展的质效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显现
大众创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
党建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十)
围绕主目标:脱贫攻坚奔小康
把握主基调:稳步快转提质效
明确主导向:“三个坚持”不偏离
突出主抓手:“三抓三促”见实效
遵循主路径:“三大发展”上台阶
(十一)
一是坚持抓书记、强责任
二是坚持抓阵地、强堡垒
三是坚持抓队伍、强骨干
四是坚持抓制度、强落实
五是坚持抓投入、强基础
六是坚持抓统筹、强合力
(十二)
一是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三是抢抓对外开放新机遇,项目引建取得新突破
四是释放转型跨越新动力,深化改革实现新进展
五是致力推动一体化发展,城乡环境展现新面貌
六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七是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十三)
聚焦投资难点,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聚焦产业融合,着力推动经济转型提升
聚焦整体提升,着力打造生态品牌
聚焦安民惠民,着力推动民生改善
聚焦重点改革,着力破解发展制约。
聚焦固本强基,着力抓实管党治党工作
(十四)
聚焦项目促投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紧扣重点抓创新,经济质态进一步优化
注重统筹创特色,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办好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从严从实转作风,党建活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
强化精准施策,推动了经济平稳增长
强化改革创新,增强了转型发展动力
强化专项治理,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
强化法治建设,提升了依法治理水平
强化民生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从严治党,凝聚了干事创业合力
(十六)
一、成绩来之不易,要乘势而上
一是领跑有势头
二是发展有后劲
三是克难有力度
四是干事有氛围
二、挑战不容懈怠,要应势而动
一是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二是要不负上级组织的期望
三是要赢得区域竞争的主动
三、机遇多重叠加,要顺势而为
一是有战略布局的支撑
二是有具体政策的支持
三是有经济增长的支点
(十七)
狠抓学习教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狠抓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狠抓城乡统筹,着力优化发展格局
狠抓深化改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狠抓党的建设,持续改进干部作风
(十八)
产业转型在克难攻坚中咬牙前行
城乡环境在持续攻坚中不断美化
幸福民生在改革创新中稳步提升
党的建设在落实责任中巩固加强
(十九)
致力谋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着力促转型,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注重抓统筹,城镇建设有序实施
持续惠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着眼增活力,重点改革扎实推进
突出转作风,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二十)
信心来源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信心来源于改革创新持续攻坚
信心来源于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信心来源于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信心来源于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二十一)
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加大了经济社会转型推动力度
抓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落实,加大了重点关键领域改革攻坚力度
抓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落实,加大了重点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
抓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加大了干事创业氛围基础保障力度
(二十二)
一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显著提升
项目建设态势强劲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文化旅游业发展迅猛
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二是城乡统筹的内涵与品质显著提升
城乡空间加速拓展
城市功能加速完善
生态环境加速改善
三是民生改善的成果与实效显著提升
围绕加快富民进程
围绕发展社会事业
围绕法治文明建设
四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宣传思想工作深入人心
组织保障工作强劲有力
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
(二十三)
坚持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坚持主动作为,金融风险稳控有力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坚持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同步提升
坚持民生优先,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坚持从严从实,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二十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全力扩大有效投入,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有效激发
注重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加快推进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坚持法治德治并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切实加强
(二十五)
深化改革精准发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现代农业持续提升,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民生实事惠及百姓,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城市精神深入人心,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建设切实加强,从严治党全面推进
(二十六)
积极推进双核驱动战略,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布局构建生态领军城市,美丽高淳形象持续彰显
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工程,区域发展后劲有效激发
突出党建工作主导地位,全面从严治党得到加强
(二十七)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步推进
坚持改进作风与锤炼党性同步提升
坚持严管干部与固本强基同步强化
坚持严明纪律与严惩腐败同步发力
坚持责任落实与督查考核同步加强
(二十八)
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
坚持项目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真抓实干,推动四城同创。
坚持为民惠民,提升民生福祉。
坚持严字当头,加强党的建设。
(二十九)
产业结构在加速转型中不断优化。
城乡建设在同步实施中取得实效。
各项事业在协调并进中惠泽于民。
社会大局在联动维护中保持稳定。
党的建设在从严从实中持续加强。
(三十)
“一个平稳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两个初见成效”:
一是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二是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三个不断提升”:
一是项目建设质效不断提升
二是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区域创新活力不断提升
“四个显著加强”:
一是民生改善显著加强
二是城市文明建设显著加强
三是社会治理创新显著加强
四是党的建设显著加强
(三十一)
千方百计促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不懈强统筹,城乡建设协调推进。
全力以赴抓整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以人为本惠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从严从实转作风,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三十二)
经济实力进一步做强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十三)
抓重点、攻难点,示范建设加压奋进
稳增长、促转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抓统筹、优环境,城乡融合稳步前进
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协调推进
强基础、转作风,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三十四)
把握关键更加有力,我们取得了新进展
落实举措更加务实,我们树立了高标杆
为民导向更加鲜明,我们惠及了大民生
党建地位更加突出,我们锤炼了好作风
(三十五)
把“两学一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把推动经济稳健增长作为中心任务
把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作为根本要求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
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关键工作
把强化社会治理作为重要任务
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重大责任。
(三十六)
对照目标看成绩,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突出重点求突破,“四个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正视问题不畏难,不断激发战胜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三十七)
坚持稳增长促转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坚持强基础严管理,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切实加强
(三十八)
城市建设有新进步
产业发展有新提升
平台建设有新进展
围绕《区城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要求,按照沈书记的工作部署,2012年我们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工作,积极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以规划研究为先导,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以加快推进规划编制为重点,全面提高规划覆盖率;以严格“一书两证”核发为抓手,积极做好规划管理服务;以贯穿建设项目批后管理、规划竣工验收、违法建设查处为主线,进一步强化规划执法工作,使规划工作能引领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形象,为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规划部门应有的贡献。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开展规划研究,着力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位。
身体力行地开展规划研究,积极发挥规划研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把研究成果落实到各类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中,同时加快部署对沈书记提出的14大课题的研究,从而科学引导城市建设。
1、认真做好各类规划研究的成果转化工作,把中心城区用地研究、建筑色彩研究和六大板块联动规划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化,落实到指导规划编制和规划建筑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加快我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规划研究。
3、2010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埋头苦干、三年再看”,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现代化南部新城已初具雏形。今后,中心城区应该在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上多做文章。因此,今后我们将对以下几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1)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研究。按照城市向西发展建设滨湖新城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加强对城市东部、西部地区的研究,形成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的空间结构。
(2)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升城市品位的实施项目。
(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4)西太湖生态休闲区建筑风格和色彩研究。
(5)淹城周边地区及武宜路两侧建筑风格研究和控制。
(6)中心城区建筑高度及城市天际线规划研究。
(7)对西太湖生态休闲区、科教城三期等一些重特大项目,做好周边地块的规划控制和用地研究工作。
二是完善城区规划编制,着力健全中心城区规划体系。
积极配合市规划局做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报批等后续工作,并在其指导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重要地块、道路以及节点的概念性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步伐。
1、为充分展现我区城市建设的良好形象,结合我区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中心城区几条主要道路两侧进行城市设计,以指导规划建设:
(1)淹城周边地区用地策划及城市设计(长虹路-滆湖路)
(2)新312国道南侧城市设计(东龙路-青洋路)
(3)淹城路两侧城市设计(长虹路-武南路)
(4)武南路两侧城市设计(夏城路-淹城路)
(5)定安路两侧城市设计(夏城路-淹城路)
(6)延政东路两侧城市设计(夏城路-青洋路)
(7)聚湖路两侧城市设计(武宜路-淹城路)
2、深入研究南田文化苑、三勤生态园的功能定位,加快南田文化苑、三勤生态园规划编制进程,为市、区重点项目提供科学依据。
3、继续推进控规全覆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剩余编制单元的控规编制力度。
4、着力推进中心城区滨水区规划编制工作,为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提供科学的规划支撑。
5、关注民生,做好老城区3-5个停车场和街头绿地的规划编制工作。
6、完成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城市主要节点立交、BRT三号线规划工作。
三是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着力优化中心城区规划服务。
坚决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把规划审批、规划公示、重点项目服务和批后管理作为规划管理与执法的重点内容,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1、把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工作,深入宣传新法的立法背景、重点内容等,为《城乡规划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同时,针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对现有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切实保持新老法律交接前后规划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
2、进一步严格“一书两证”核发工作,实施精细管理,健全规划的科学决策与审批机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认真梳理规划审批流程和局机构设置,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规划审批氛围。
3、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和“阳光规划”工程,充分利用规划展览馆、规划网站、规划信息等载体实施规划公示工作,努力提高规划工作的公众参与率。
4、以效能革命为抓手,开辟绿色通道,着力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批时间,提升重点项目规划服务水平。
5、进一步强化“批、管、验”分离制度,规范规划行政行为,特别是健全完善建设项目批后管理台帐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6、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数据更新工作,为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实施提供科学、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
四是做好援川重建工作,为灾区提供科学的规划支撑。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市帮一乡”的总体要求,我区对口援助四川省绵竹市金花镇的灾后重建工作。2012年我们将会同省规划技术咨询服务中心认真做好金花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按照“以人为本、又好又快、能动先动、尽快实施”的原则,继续做好灾区地形图测绘和民房、道路、公共设施等方面规划工作,为规划好、建设好灾后金花镇,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贡献力量。
关键词:城市绿化;施工图;审查要点;市政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804
1引言
2013年6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在其总则中明确不含风景园林工程专项审查内容[1],目前国家层面暂未出台风景园林相关技术审查文件[2]。为做好武汉市城市绿地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工作,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市园林和林业局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查管理办法》[3]、《关于〈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4]等要求,于2014年6月份启动、2015年4月份组织完成编制了《武汉市城市绿地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下文简称要点)。
目前,该要点已在武汉市推行1年有余,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要点编制工作,同时参与了部分市政项目的施工图审查工作。经过1年多的实践,结合与图审工作的同事,包括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经验交流,笔者将相关编制情况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期望为进一步的优化要点、规范化城市绿地图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位园林同行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2编制目的
2.1规范城市绿地建设程序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视,全国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大量绿化工程施工图需要建设主管部门和图审机构进行审查,但囿于园林绿化的行业特点,存在部分图审机构不知如何审绿化工程图纸,设计单位不知如何准备设计文件等问题。为规范城市绿地建设程序,亟待解决审查依据缺失的窘境。
2.2提升城市绿化施工图质量
在武汉市城市绿化建设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城市绿地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对园林建设和后期管理带来隐患,存在后期管理成本高昂、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开展风景园林专项施工图审查工作,把好施工图设计质量关。
同时,园林绿化多属于附属性质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及重要程度跨度较大,各建设单位的园林专业水平和设计单位的园林设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各项目的城市绿化施工图大多跟随主体工程进行图审,图审机构主要关注主体工程图审工作,对园林绿化审查一是要求不严,二是不知道从何来审,最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目的。
2.3提升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植被保护
设计时应强化对现有绿化进行情况调查,在保留和利用现有植物的基础上,研究合理景观设计及其附属绿地规划。城市建设的各参与方应重视古树名木和胸径250mm以上的慢长树种的重要性,确需移栽,应在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在施工图中明确移栽方案和移栽区域。
如在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5]强调要求:第3.0.8条规定“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第3.0.7条规定“城市绿地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如因特殊需要在非正常移栽期移植,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成活,胸径在250 mm以上的慢长树种,应原地保留”,第4.0.5条规定“在改造地形填挖土方时,应避让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并留足保护范围(树冠投影外3~8 m),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且不得随意更改树木根茎处的地形标高”。
2.3.2强化施工质量要求
(1)避免容易模糊的质量描述。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标准存在较多的抽象化要求,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6]中第4.4.3条关于乔灌木姿态和长势的规定“树冠较完整,分支点和分支合理,生长势良好”,这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施工单位最终也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图纸的相关质量要求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投标报价、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所以,施工图上对相关苗木质量要求就需要明确和细化,不能仅提出胸径要求。
(2)避免容易遗漏的质量要求。土壤要求是城市绿化的根本,许多设计文件仅对土壤厚度进行了要求,但对于土壤质量仅描述为符合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难以达到质量目标要求。所以设计文件应针对当地环境特点和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土壤质量要求,若不存在针对性设计,应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4]第4.1.3条“园林植物栽植土应包括客土、原土利用、栽植基质等,栽植土应符合的要求规定”实施。
2.3.3解决实践中常见质量问题
在实践中常存在如对现状调查不清刻意造景造成资源浪费、地形沉降造成景观断层、排水不畅造成游步道不通、植物习性配置不合理造成长势较差等情况,在施工图中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2.4强化公共利益要求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7]明确“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不难理解,但对于公共利益,笔者认为城市绿地建设是服务城市环境,应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应强化对城市绿化施工图审查。如对现有植物肆意破坏属于公共利益,违反植物习性的植物配置造成植物死亡属于公共利益,为谋私利降低绿地建设标准(如部分属于绿地区域仅进行简单的草坪铺设)属于公共利益等。
3要点基本情况
3.1适用范围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涉及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及其他绿地[8]。城市绿地建设涉及到建筑专业、道路专业、桥梁专业、给排水专业、电气专业、结构专业等众多相关专业,考虑该要点主要适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施工图审查工作,要点中明确了“在涉及上述专业时,除执行本要点外,还应执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中相应的审查要求” 。
3.2整体结构
总体结构编制中几易其稿,主要考虑要点查阅的方便性,最后确定该框架,包括总则、编制依据及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相关法规、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审查要点和附录五部分(表1),其中审查要点部分是主要部分。表1要点整体结构框架
序号项目主要内容一总则对要点适用范围、审查时资料要求、审查方式和相关问题处理等进行明确二编制依据及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相关批复及现状情况的调查等编制依据情况;设计文件深度参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第十篇第三章"园林和景观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编写三相关法规、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及其相关目录,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符合规范四审查要点对总体、竖向、种植、土建、给排水、电气、防雷等,按照强条、一般要求及其他要求等进行分项叙述五附录关于武汉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办法
3.3第四部分审查要点的结构
第四部分部分是要点的核心部分,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9]第十篇第三章“园林和景观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图纸架构,针对性的进行梳理和分类,形成了第四部分审查要点的结构。主要包括强制性条文、一般性条文和其他相关要求条文三类。其他相关要求条文篇幅很小,是结合武汉市园林绿化特点、相关参编人员提出的增设的内容,该部分虽是建设标准中未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但在现实实践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表2)。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特点
风景园林工程多作为附属项目存在于绝大多数工程中,有的造价上千元,有的造价不足100元,这也注定了其层次的多样化。同时,园林项目有“三分种、七分养”之说,其后期管理同样决定了其景观水平。如何结合项目特点实际,尽可能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工作,就必须了解风景园林的特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工程与其他土建工程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有时候属于矛盾体,如植物保护,就需要其他土建工程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尽可能多的现状植被的保留。表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与其他工程比较
序号审查内容风景园林工程其他土建工程一侧重点除安全要求外,更多体现公益性结构安全性二功能要求生态、环境、景观、遮阴等容易变通使用功能不宜变通三技术要求描述性偏多,度的把握较难大多为数据性要求,容易决策四现状保护尽量保护现状植物及水文环境为便于实施存在破坏性推进
5市政道路绿化工程审查实践中经常遇
见的问题5.1规划绿地执行问题
(1)规划及可研、初设等工程批复中,未达到相关规划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如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0]第3.1.2条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而实际施工图中,许多道路绿地率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2)市政设施侵占绿地。部分市政项目,在施工图编制中,因征地拆迁、市政设施增设等各种原因,未能按照前期批复的可研、初设绿地建设面积及标准进行落实。
(3)临时占用原规划绿地的恢复。市政工程存在大量的临时占用绿地情况,其恢复方案需要确定落实。
5.2市政项目与周边衔接问题
市政建设项目一般跨度长,周边环境复杂,需认真研究,不宜通过标准断面形式的设计,避免出现按红线进行一刀切,无法与周边环境融合。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市政项目多由设计综合资质企业承担,对于作为附属工程的风景园林专业重视不够,设计质量较低,尤其对于项目环境研究不够深入,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最终造成市政项目与周边衔接粗糙,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
5.3图纸及设计其他常见问题
图纸未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对于市政项目,图纸编制不宜过于简单,造成相关情况表达不清,并存在缺项漏项问题。如设计中容易缺失管网、高压走廊等图纸等,造成绿地地下、地上交代不清,无法指导图纸审查工作,主要表现见表4。表4市政绿化工程图纸及设计其他常见问题汇总
序号主要问题具体情况(实例)条文一图纸编制深度不够未按要求深度编制一般性二与园林的相关情况交代不清如管网、构筑物等与植物关系强制性三现状植物保护及措施不足如现状分析缺失、大乔木保护措施缺失等强制性四植物规格描述不合理如胸径与高度不符合植物习性的规格描述一般性五植物配置不合理如未按照F状光照、土壤酸碱度、水文等情况配置一般性六绿化给水、排水问题地形设计不合理、缺少给水设施一般性七应绿未绿问题绿地率不足情况仍进行下大面积铺装,造成绿地或行道树缺失强制性八其他安全等问题高压线、燃气管道影响,行道树支撑不合理等强制性
6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思考
6.1确保规划绿地率的落实
规划中,应按照相关规划的强制性条文要求进行落实附属绿地建设。市政设施应明确绿地率,其他房地产、工业等项目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避免长期通过罚款、异地建设等形式侵蚀公共绿地空间。
6.2强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导意识
景观设计决定了项目整体效果,但是因其相对其他专业缺少直观的功能性,一直处于项目的末端,而设计师也一般只有服从。部分项目通过简单的大面积铺装,设置挡土墙、车档等进行粗暴设计,景观效果较差。在图审过程中,类似项目通过生态挡墙、树阵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形式,将整体景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既保证了主体工程的功能,又较好地提升了景观生态效果。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不能禁锢于后期参与,而要在项目设计前期参与项目建设的景观设计,探讨各配合专业的需求,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并指导其他专业配合景观设计,确保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与相关专业做好配合,进而提升风景园林建设效果。
6.3风景园林图审的人员应把好图审关
按照相关规定,具有市政图审资质的企业进行园林绿化图审工作。因一般园林绿化不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机构难以重视该项工作,造成园林绿化专业人员配置稀少,并难以达到图审的目的。
目前因开发商对园林景观的重视,其景观效果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市政项目,各地区的建设形式不同,各建设业主对园林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景观效果。涉及公共利益、作为配套项目的园林施工图图审工作,在审查相关强条的基础上,应对设计文件中的植物配置合理性、植物选择经济性、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发现问题综合后可提交园林主管部门进行协调解决,把好施工图设计质量关。
6.4施工的造园水平需精细化,提倡设计施工一体化
设计毕竟是图纸,最终实施是由施工队伍落实,精细化的施工技术是园林景观效果的最后保证。
按照我国建设领域的相关规定,结合风景园林工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园林景观造园应更多地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让设计师更深入地了解现场,并到现场进行建设,以确保设计意图的落实。
7结语
市政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品质对于城市形象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风景园林工作者是城市美容师,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各大型的综合性设计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市政工程,在确保主体工程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风景园林专业,重视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工作,提升风景园林设计水平。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师,要脚踏实地,不仅要结合各项目的现场实际,也要紧跟现场变化,认真研究周边环境,提出可行的景观设计方案。
园林绿化是项繁杂的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今天,简单通过水泥混凝土解决城市景观的时代已经不再,简单通过断面进行设计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对于如何提升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如何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是所有园林人的追求,也是园林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
[2]刘彦琢.关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95~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4]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鄂建〔2014〕9号).关于有关问题的通知[R].武汉: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
[5]佚名.GB 50420-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6]佚名.CJJ82-2012@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8]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03602
1引言
随着土地整治被正式写入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的编制好土地整治规划是实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本文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及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对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2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1扩大基本农田面积
第一,在坚决落实上级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本县域自身的资源特点和资金能力,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包括建设规模及质量。第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通过实地调查、潜力分析,结合变更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将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布局,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并确定各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主要建设任务。第三,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合理补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多有条田不平整、农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数过高等现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应优化耕地沟、渠、路、林网配置,通过农田整理、沟渠整理、农村道路及养殖用地复耕,田坎系数降至20%以下,调整零星地类,完善田间路和生产路的布局,道路尽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减少道路占地和桥涵闸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2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
第一,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设施水平。目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因此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农业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的耕地质量等级。第二,提高基本农田区域内的土壤肥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善管理条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种植制度,采用轮作、间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条件,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层厚度应达到30cm以上,有效土层厚度应达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发挥耕地最优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3治理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
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为原则,强化高标准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内改善农田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林网空间配置,形成“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农田生态景观;严格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推广应用生物肥、有机肥,营养平衡施肥技术;杜绝对环境有污染的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有效控制农药及农用化肥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采取措施防治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对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3农业用地综合整治
3.1提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排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措施,通过综合整治农用地及其间的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庄河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以上,因此农用地整理是庄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农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较大,园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积连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庄河天然的水资源优势,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间道路工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造农田林网;加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质量耕地等级,同时强化新增耕地质量建设;重点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建设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引导建设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连片的、耕地质量优良的基本农田补给区域,保证基本农田总量有增不减;推进低效果园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建设,促进农用地的综合整治。
3.2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力争建设优质稻示范县,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种植优质水稻、果蔬。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向有机农产品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创建绿色品牌。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农业功能,构建农村生态旅游,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地区水果蔬菜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水果的发展与旅游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特色种植业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建设集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水果主题生态观光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面积,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产业化发展。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乱的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体系。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进行村庄格局调整,鼓励农民腾退宅基地,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改变农村居民点分散、无序发展模式,推动中心村建设,鼓励和引导村庄迁移到中心村,并及时复垦腾退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特色村庄,建设特色魅力新农村。
4.2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等措施,实现耕地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等目标的土地整治活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本轮土地整治规划的独有特色,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对土地刚性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下的解决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结构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先易后难,逐步实施”的原则,协调各部门规划,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实施增减挂钩,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对散乱、废弃和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合理确定的增减挂钩试点拆旧区位置、范围、规模和时序,工矿废弃地、盐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也可以作为增减挂钩拆旧区,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能力。加大对拆旧区土地复垦的资金投入,加快复垦项目实施进度,规范操作,确保新增耕地质量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使用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块所产生的土地收入应优先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5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庄河市拥有60多万亩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滩涂沼泽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应坚持因地制宜,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创新未利用地开发模式。对于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台地开发、缓坡式开发等土地开发模式,尽可能少破坏原始地形,以免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土壤条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区域,优先推进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将临近城镇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养地,可以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区的未利用地,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6保障措施
科学严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规划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应成立土地整治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动态巡查制度。同时扩大土地整治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发挥资金整体效益,严格把控土地整治资金专款专用,保证土地整治资金健康、安全运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信息系统,做到“一张图”管理,注重培训与学习,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规划公告和建设项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随时接受公众查询,让广大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参考文献:
[1]张占录,张正峰.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5):82~87.
遵照市局统一部署,围绕2016年质量月主题“提升供给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我站认真制定了《2016年宜宾市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全市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和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扎实开展了质量月各项活动。现将本市2016年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主题、健全机构、营造氛围
为加强“质量月”活动的组织领导,市站成立了“质量月”活动领导小组,并召开了质量月活动动员会,传达文件,布置工作,提出要求,落实责任。各企业及在建项目纷纷成立“质量月”活动领导小组,分析企业及项目质量工作状况,寻找质量工作薄弱环节,制定提高工程质量相关措施。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企业及在建工地共展出黑板报100余块,宣传标语、横幅200余条。各企业纷纷组织开展了各类质量方面的培训、知识竞赛、讲座、宣传会。同时利用简报、宣传栏、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对“质量月”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进展情况、工作亮点进行了多层面、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为“质量月”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两年行动”、检查多样、消除隐患
一是组织开展了2016年第三季度质量安全大检查。依据《关于开展宜宾市在建工程2016年第三季度质量安全大检查及“质量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宜住建函[2016]237号文),市站对全市中心城区在建工程开展了拉网式质量安全监督执法检查,本次共检查在建项目67个,建设面积352万㎡,签发10份质量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3份局部暂缓施工责令书。各区县住建局负责本区域在建工程三季度质量安全大检查工作,整改总结阶段市住建局牵头组织开展相互交叉检查。下步市住建局拟召开第三季度质量安全大检查情况通报会,将对查处项目进行全市通报。二是组织开展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专项监督检查。根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企业动态核查办法》(川建发[2014]7号文)的要求,以及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9月1日起实施的《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川建办发[2016]515号文)的相关要求,市站于2016年9月10至20日对市区内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通过本次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市区各建设工程质检测机构和商品混凝土厂试验室的质量行为。三是组织开展了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专项检查。为保证本市建设工程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市站会同市散水办等行业主管部门于9月中旬对辖区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展开了专项检查。此次专项检查突出了对宜宾天顺、全顺、远大、安吉公司等生产重点重大工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生产企业的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各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行为。
三、示范引领、观摩活动、成效初现
1、组织召开了宜宾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观摩会。
观摩会于9月18日上午在丽雅龙城项目举行,全市各区县住建局领导、质监站站长及中心城区各在建项目的负责人近2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会议首先由建设、施工单位负责人就该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立运行、工程质量品质标准提升具体措施及管理亮点等进行了经验交流汇报,随后与会领导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谢松指出:办好我市建设工程2016年“质量月”系列活动,是我市“质量强市”及“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二是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三是加强检查,强化监管;四是争优创优,建立品牌。最后与会同志认真观摩了施工实体样板、附着式智能升降平台施工、交房标准样板及小区园林景观。
2、组织市站全体监督员至泸州市观摩学习。
为了充分借鉴其他地市先进工作经验,扎实推动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和质量强市工作,切实提高我市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市站组织全体监督员于9月25日赴毗邻的泸州市观摩学习通过住建部检查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及泸州市质监站推行的砼试块芯片追踪监管系统。通过观摩活动,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了监督员业务素质。
四、学习培训、科技创新、提升水平
一是按照《2016年宜宾市建设工程“质量月”活动方案》,于9月11日在市站七楼大会议室举行了专题技术培训,特邀省内专家刘雪飞(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质安部部长)、郑育新(四川省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针对安装工程、加固工程技术等内容举行授课。市投资集团、新宜投资集团、翠屏区投资集团、市本级部分在建项目负责人、市站及区县站监督人员等7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提高我市相关项目工程质量监管水平。二是加强混凝土结构工程及预拌砼质量管理,市站会同和重庆大学联合进行的科研项目《宜宾市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控制研究》,目前已进入《宜宾市住宅工程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防治技术导则》编写收尾阶段。三是初步开展了策划编制宜宾市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标准化图集工作。已组织本地设计、施工龙头企业和市站技术力量针对宜宾市的实际情况及特点,编制宜宾市建筑工程质量治理常见问题的指导性图集草案。
1.按照市委“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域统筹理念,做好市域一体化框架下的规划工作。
2.年内出台《关于加强海岸线规划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市域一体化规划工作的实施意见》等。
二、做好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的服务指导工作
1.市区层面,积极服务东部新城、科技城和风景名胜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服务小组及三个现场推进小组为依托,坚持重心下移、现场办公、靠前服务,及时破解开发过程中涉及到规划方面的难题,加快开发建设进度。
2.市域层面,主动指导南海新区、旅游度假区、新区建设。以市规划局规划指导小组为依托,主动加强与荣成、文登、三市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指导三市的重点区域开发。
三、开展《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1.以整个市域为整体,综合研究市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及海岸带保护利用等问题,明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定位、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前期研究和重要依据。
2.2―8月,在现场调研、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四、编制《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
1.为整合土地资源,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梳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3―8月,赴各镇村开展现场调研,并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9―11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五、开展《市域轨道交通体系研究》
1.在市域一体化的大格局下,把轨道交通作为应对未来城市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的必然选择,及早开展相关研究,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预留空间。
2.2―7月,在组织现场调研、部门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9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六、编制《市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
1.对我市海岸带、山体、水体、生物多样性、文化遗产等多个要素进行整合研究,限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推动资源环境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七、编制《市区开放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1.对市区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规划布局导则内容进行落实,合理确定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位置和规模,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城市开放式公共空间网络体系。
2.3―7月,进行现场调研,编制完成初步规划方案。
3.8―10月,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10月底前提报市规划委员会审查。
八、开展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
1.两站枢纽区域:配合城司优化两站枢纽周边城市功能,提升土地价值,服务城市未来发展。
2.绿轴区域:配合城司做好政务办公及商业办公区的建筑设计,完善建筑功能,缓解中心区发展压力。
3.东部新城有关区域:主要是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的“精品区”。
4.科技城智慧岛:对智慧岛的建筑形象和城市风貌进行合理定位和引导,打造城市新地标。
5.城市重要地段的城中村改造未实施部分:着眼于城市整体风貌的打造,对未实施部分的方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多留绿地和空间,提升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品质内涵。
九、做好规划管理服务的创新工作
1.优化完善规划审批流程。结合《省城乡规划条例》的实施,准确把握规划要素的变化,修改完善审批流程,加强规划法规建设,确保依法规范操作。年内研究制订《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报市政府审查。
2.强化建设项目现场踏勘工作。要求从局班子成员到科员,并延伸至项目技术人员,须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方案的反复研讨论证,熟悉掌握辖区内每块土地的现状及规划情况。
3.实行土地出让前规划联合踏勘制度。依据城市规划和拟出让用地情况,与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林业等相关部门一起,联合开展现场踏勘,按程序确定并报批出让规划指标初步方案,出具《土地出让规划示意图》,确保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4.做好旅游标准化相关工作。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相关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服务管理工作。
十、做好“阳光规划”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开通重点及民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进程。
关键词:城市轴线 发展战略 转型提升
0.引言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香港、深圳,素有“粤东重镇”、“岭南名郡”之誉,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的1/4,2010年底市区人口约180万,建成区面积约192平方公里。惠州自然环境优美,山水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秀色天成,山、江、泉、林、湖、瀑、海、岛集于一身,古城胜迹、道教源流、名士遗迹、革命纪念地以及客家民俗等人文资源相映成辉。
2007年以来,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惠州产业面临转型与升级较大压力,城市建设亟需新的驱动力与创新力,而2008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惠州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国内外宏观发展态势和城市自身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如何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实现城市发展的转型和提升是摆在惠州城乡规划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1.问道――惠州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珠三角的战略转型
2008年12月,《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同时,《规划纲要》赋予惠州新的任务和发展目标: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中的重要节点,辐射粤东地区的桥头堡,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2 区域一体化发展
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和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珠三角目前已初步形成“珠中江”、“广佛肇”、“深莞惠”三大经济圈。惠州位于“深莞惠”经济圈内部,已经成为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惠州正依托自身大石化和电子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电子产业名城。
1.3 宜居城乡建设
按照广东省提出的“打造宜居城乡,建设美好家园”的宏伟目标,惠州作为珠三角核心区域自然资源最优越,居住环境最舒适的城市之一, “双宜城市”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先后于2002和2009年两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随着宜居城乡建设的不断深入,不仅为惠州创造出最舒适、最具幸福感的生活环境,更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通过以上分析,惠州已经成为珠三角战略转型的主战场和实践区,是珠三角东岸的重要战略核心,这也势必对惠州未来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更高的挑战。
2.跨越――城市轴线形式和功能的外延与拓展
2.1城市轴线的基本概念
城市轴线是城市规划中一种常用的空间组织手法,它运用于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古罗马时期城镇的十字轴线,到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论述而规划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现代城市建设中世界公认的巴黎传统轴线、华盛顿轴线等,城市形态和精神无一不通过轴线得以充分展现。城市轴线是城市发展的结构骨架,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组织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形态。
2.2城市轴线的存在形式及主要类型
从城市轴线的存在形式来区分,一般认为城市轴线包括实轴与虚轴两种。轴线是客观存在的.给人以强烈的空间形象.构成城市的肌理.每条轴线都可以得出建造建筑群体或城市发展的意义,称为实轴。另一种是为求得城市构图意向的“虚轴”,它存在于规划设计者进行创作的构思中,表现为心态之所思,它使城市的总体获得完整、稳定、均衡,顺理成章。巴黎传统的城市轴线就是典型的虚轴。
2.3 城市轴线功能的外延与拓展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在运用城市轴线这一设计手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如北京市在新一版城市总规中提出了重塑中轴线的规划目标;佛山市从既有城市轴线的发展历史出发,依据其“东联南延”城市发展战略,明确了城市发展轴线、联系轴线和景观轴线,等等。
惠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水组团城市,按其主体结构可划分为惠城、陈江-仲恺、惠阳-大亚湾三大组团,组团间的联系纽带――“轴线”特征较为明显。运用好城市轴线这一传统规划设计手法,并将其形式和功能进行外延与拓展,以引导城市发展的转型和提升,为此,惠州的规划建设者们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3.创新――现代、历史和山水三大发展轴线的融合
单方面而言,惠州城市功能及人文、山水资源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若能发挥山水、人文资源及城市产业功能的综合效应,必将具有较强竞争力。因此,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三大城市发展轴线的构建及相互交融,可将惠州的单一优势转变为综合优势,共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为城市发展的转型与提升提供新的驱动力和创新力。
3.1现代城市轴是惠州城市发展的脊梁。惠州在“南进北拓”城市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加强空间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打造展现新时代建设风貌的现代城市景观。以金山大道为连线,以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现代标志性城市建筑为支点,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设计的引导和控制,抓好绿化和园林建设,逐步形成从江北伸延至中心体育场、贯通南北的现代化城市主轴线,彰显惠州现代城市气派。
3.2 历史文化轴是品质城市构建的灵魂。加快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观和建筑群,重塑惠州历史风貌。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朝京门、合江楼、丰渚园 等古建 筑为点,以西湖和东江、西枝江为线,加快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建设。重建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观和建筑群,重塑惠州历史风貌,丰富历史文化主轴线,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内涵。
3.3 山水生态轴是双宜城市实现的基础。依托“江、湖、山、海”特色生态景观资源,结合绿道网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生活环境。进一步整治两江四岸,规划沿江风景带。完善“东江游”旅游项目,大力改造提升沿岸公园、休闲地段、住宅小区设施,积极推进红花湖水库环湖道路及景观工程建设,着力把西湖、红花湖、东江、西枝江沿岸打造成为最优美的山水休闲带。
4.行动――惠州城市三大发展轴线的实施
“发展、塑城、惠民”作为惠州三大轴线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和终极目标,规划从以上三个目标出发,共制定出12大计划、276个项目将三大发展轴线分别予以落实。
4.1现代城市轴战略五大计划
通过现代城市轴打造,加快惠州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展现现代化、高水准的惠州城市建设风貌。(1)都市计划:建设具有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功能的大都市区。(2)塑城计划:打造彰显惠州现代城市气派的城市轴线。(3)便捷计划:构建对外互联、对内畅通、高效便捷的复合公共交通体系。(4)产业转型计划:以新的发展模式富民强市,率先闯出的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转型与发展之路。(5)产业升级计划:完善惠州产业体系,提升惠州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4.2历史文化轴战略四大计划
通过历史文化轴塑造,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展现惠州厚重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名城”进一步建设成为极具特色的人文休闲之都。(1)文兴计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2)古韵计划:重塑历史风貌,推进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复兴。(3)幸福计划:建设幸福的惠民之州,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升城市文化服务水平。(4)文明计划:建设文明宜居理想城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彰显城市气质。
4.3山水生态轴战略三大计划
通过山水生态轴营造,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城乡,打造最优美的山水休闲之城。(1)大旅游计划: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与接待服务中心,以环境促发展,联系城乡,造福百姓。(2)山水城计划:将山水资源“串成带、织成衣”,塑造出岭南地区最优美、最独特的生态花园城市。(3)健康计划:通过环境和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指数。
任务,下面我就全区建筑节能墙改与供热计量等方面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在相关部门及各市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面超额完成了 “十一五”和年度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目标工作任务。重点作了以下工作:
(一) 建章立制,扎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成效显著
二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大幅提升。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2号政府令),印发了《**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管理暂行办法》、《**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标志着建筑节能政
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发挥图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关口作用,建立完善建筑节能从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闭合监管体系,标志着闭合监管机制形成;建立建筑节能墙改责任考核制度,与五个地级市和18个县(市)建设主管部门签订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考核责任书,组织对全区各市县建筑节能墙改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帐、年底交账,切实将建筑节能墙改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标志着建筑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强化建筑节能和新墙材应用质量监管,组织建筑节能墙改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建筑节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规范建筑节能工程各实施主体的质量行为,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标志全区监督检查成为常态。
三是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率先实现我区绿色建筑零的突破。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代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完成《**绿色建筑“十二五”专项规划》(报批稿),编制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技术标准及政策汇编》,成立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举办全区绿色建筑培训班,我区13位专家荣获国家绿色建筑评审专家资格证书。“中房—东城人家(一期)工程”经专家评审、我厅审核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备案,被授予**首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二星级称号。标志着我区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已经形成。
五是积极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起草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制定《**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工作方案》,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民用建筑能耗调查统计工作,固原、**等市县已完成建筑节能及能
耗信息统计调查。
(二)抢抓机遇,创新工作,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稳步推进。
(三)以节能、节地节材、
利废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
一是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支持新墙材企业重点研发节能自保温或复合保温的煤矸石烧结制品,形成与结构同寿命自保温或复合节能保温新墙材体系。成立课题组,对“煤矸石页岩自保温砌块”、 cl新型节能抗震结构体系、hs系列建筑节能结构体系和jt砖自保温结构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并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工程基础上,编制地方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切实做好节能抗震新型墙材和结构体系推广应用的项目筹备。**中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煤矸石页岩烧结自保温砌块,已形成20万m3产能,在石嘴山市汉唐庭院住宅小区进行试点应用;**奥伯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和**东方建材厂研制的(复合保温)烧结多孔砖,已形成250万块标砖产能,已在贺兰县宝庆花园住宅小区试点应用。
二是支持建材企业更新改造和技术升级。积极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粉煤灰、硫石膏、工业废渣等,发展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和蒸养制品以及南部山区高孔洞率、高质量的粘土类墙材制品。2012年改造和新上砖、砌块、板材3种类型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线8条。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已经逐步走上自动化,新型墙材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发展势头良好。目前,我区符合建筑节能轻质高强的复合墙板、复合节能保温砌块以及烧结蒸养制品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种结构体系民用建筑工程应用。
,引领和带动优质节能自保温结构体系的新型墙材的生产和应用。
(四)扎实推进城镇供热计量改革
三是积极落实供热计量收费政策。银
川市率先制定出台了两部制供热计量价格并制定了具体的计量收费办法,从2012年采暖季开始,对具备供热计量收费条件的建筑全部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全部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并认真做好计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制定和完善我区供热计量收费政策提供数据和支持。石嘴山市、**市、固原市、中卫市、**县等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正在制定或报批。
2012年是建设领域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在此,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厅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自治区财政厅、经信委、发改、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向建设系统支持和帮助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的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关于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工作将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以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提升能力建设为为突破口,以完善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为手段,以改善建筑功能、提升建筑品质、调整建筑用能结构和方式的转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目标。强化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力,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墙材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全面实现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为全区建设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各县城镇规划区(城关镇)范围内进行节能65%标准示范试点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节能75%的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安排的非节能适宜改造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与节能改造任务,完成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及既有居住节能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完成区、市两级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建设;全区新型墙材的生产能力达到31.5亿标块,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区建筑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县级规划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推进山区乡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稳步推进农村建筑节能工作,在自来水普及的农村,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供应和太阳房技术。
(三)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全面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严把“三个关口”:设计图审关,竣工验收备案关,工程交付使用关;落实 “三项制度”:节能监督检查制度,能耗信息公示制度,节能专项验收备案制度。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及所属质量监督、节能墙改、图纸审查机构,要强化监管,切实履职,严格落实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确保全区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到位率96%,五个设区市100%达标。
(五) 加大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力度,五个设区市年内供热计量收费全覆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实施意见》,按照“政府主导、热企实施、社会监督(六)积极推进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和能耗统计报表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搭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数据平台,对典型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启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改造,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全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建立并及时报送建筑能耗统计报表,盘清建筑能耗家底。
技术标准支撑。区标办、节能墙改办、新技术协会做好重点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技术研究,指导各地扩大示范规模,提升示范工程技术含量和辐射带动效应。
(八)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抓手,继续完善我区绿色建筑评价配套标准及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绿色建筑“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技术集成、政策引导和成果推广力度,加快绿色建材产业、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适宜性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启动三星级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评审工作,大力发展二星级绿色建筑工程建设,促进我区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九)抓大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利废新型墙体材料。充分发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杠杆,大力扶持和鼓励新墙材企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满足50%以上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墙材项目。通过大项目建设,消纳宁东重化工基地以及各大电厂产生的上千万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促进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新型墙体材料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保障措施和关键要求
(一)对于新建建筑,重点是执行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关键是严把许可备案关口。积极做好《**建筑节能条例》(草案)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力争使其列入2012年人大立法计划。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办法》确定的基本法律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监管,强化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工程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监管措施。切实把好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和交付使用“三个关口”,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图纸不得通过设计审查,不得通过设计审查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不得开工建设;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不同步安装供热计量设施和室内温控装置的民用建筑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坚决不予通过节能专项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不得交付使用,不得办理交易手续。确保100%满足
结构抗震安全、环保节能强标的建筑交给用户使用。
(二)建立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协调管理和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加大与发展改革、财政、经信、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力度,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建立并落实建筑节能协调机制,定期交流和研究解决建筑节能与墙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内外联动的工作局面。继续坚持建筑建筑节能墙改和供热计量考核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强化考核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市县和部门实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追究责任和行政问责。
(三)创新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体制和机制。一是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激励政策,扶持专业节能公司,培育节能市场;二是鼓励供热企业投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的建筑节能投融资市场机制,吸引和调动社会力量投入节能改造,拓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墙改基金支持既有建筑节能节能改造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