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青少年犯罪

第1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对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第2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原因分析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社会学家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世界三大公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增长率逐渐增高,且“14至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5%以上”①。“青少年犯罪是主要依据人的生理年龄而进行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4至25岁的人实施的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②本文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预防对策试作以下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青少年年龄较小、情感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互相影响较强,如果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再加上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常聚一起酗酒滋事,甚至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

2、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快速的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发展相对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易受到外界刺激、鼓动,产生感情冲动,从而走向极端,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犯罪手段恶劣,带有一定程度的疯狂性。“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占此类案件的20%以上”③ 。

3、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但不满16岁的人数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青少年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自身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往往缺乏辨别是非和真伪的能力,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再加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便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不正确的家教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造成青少年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青少年性格缺陷,养成不良习性。

3、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学校在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上作了很多努力,但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缺乏长期规范的法制教育、缺少心理疏导的措施、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对处分生放弃教育等,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消极情绪,甚至自暴自弃,最终走向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有机结合,构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形成整体合力,进行综合治理。

1、自身预防。教育青少年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这是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培养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道德规范和约束言行。

2、学校预防。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指导学生了解公民义务、犯罪性质、犯罪后果、刑事司法制度以及预防犯罪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应将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通过长期重复和强化其思维方式树立法制意识。要加强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服务,“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通过辅导,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再予以适合其需要的指示、诱导、说服、纠正、同情、协作和服务,使之获得充分的发展” 。

3、社会预防。社会应采用多种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要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灰、黑”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同时要注重使用文化控制手段,“不是以强制力推行,而是以社会评价、内心反省等非直接强制性力量实施”。要注意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占领青少年思想文化阵地,在其思想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精神防线。要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消除各种诱发犯罪的因素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政学校)

注释:

①周长庚:《新世纪预防青少年犯罪战略构想》,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第3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人犯罪;热点;秩序

案例:2013年12月,扬州市区接连发生多起中小学校被盗案件。很快,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经查明,系列校园失窃案系团伙所为,他们成员一共6人,其中一名22岁男青年是组织者,另外5人均是未成年人。据交代,这伙人一周时间共偷了8所学校。 经审查,嫌疑人均系在校初中生,都是未成年人。据他们交代,之前伙同另外3人在扬州市区校园盗窃多起。

1、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从资料中反映的案例情况来看,犯罪年龄渐趋年少,罪犯的平均年龄有低龄化趋势,而且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也比往年有所增长。

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且犯罪常表现为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在很多案件中,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青少年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

2、青年犯罪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2.1 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具有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认识偏颇,侥幸心理作怪等心理特点。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意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违法人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有的甚至教唆青少年犯罪。

2.2 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有的过于溺爱。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部分青少年道德素质太差。

2.3 有少数学校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认识不足。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法律教育从总体上看是在不断加强,但是发展不够平衡。学校是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重智轻德,法制教育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2.4 不良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和温床。由于一些宣传暴力的电影和文化作品的影响,社会不良刺激的增多,导致社会规范失控,价值观念的巨变,青少年犯罪上升。青少年法律意识太差,学校德育、法律常识、安全意识教育滞后。

3、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3.1 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2 建立和倡导温暖、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防止溺爱、体罚、控制、放任、庇护,要鼓励、交谈、权威(维护权威,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回答和解决子女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正确地管理自己的家庭,以正确的自身行为,使子女心悦诚服、限制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如逃学、无故夜出、朋友、携带管制刀具等要进行管制和约束,以消除他们违法犯罪的诱因和机会,及时制止越轨行为等。

3.3 树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这要求学校应从两个方面做好:一是要对其内心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外部行为的管理和约束。对学校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严肃校纪校规,正确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还要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管制和约束,有效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3.4 加强正能量的传播。不良传媒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有关部门要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读、视、听指导,提高他们判别是非优劣的能力和鉴赏水平。引导他们读好书、唱好歌、看好节目。针对娱乐场所对青少年行为的巨大影响,要加强对青少年娱乐消费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娱乐场所的经营,坚决控制未成年人进入法律规定不得进入的娱乐场所。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发挥其娱乐、教育功能。

3.5 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已触犯刑律的青少年,司法机关在侦查、审理阶段要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更要通过认真细致的庭审和帮教工作,使被告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从而吸取教训,洗面革新,重新做人。对已被判刑的青少年,审判机关应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和帮助工作。

第4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特点 现状及对策

一、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

1.农村在校学生或辍学在家青少年人数大幅增多。“留守孩”犯罪情况出现增多趋势,出现的幅度之大是前几年所不曾有的。“留守孩”是近些年来新生现象,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父母为生计而忙于奔波,无瑕照顾子女生活和平时的活动情况。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人情消费观悄然进入农村校园,而农村家庭大多经济状况一般,盲目攀比的消费使不少青少年失去了心理平衡,有的为之挺而走险。

2.青少年违法犯罪以暴力型、物欲型为主。据统计,在全国,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逐年呈上升趋势。

3.白天作案、结伙作案的增多。据统计,在以往审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告人大多选择在黑夜进行。同时结伙作案的增多,且作案前大多有策划、分工。其中,二人以上共同作案的比例大,少年犯在作案时拉帮结伙。是因为青少年在学校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并容易得逞。

二、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使其社会化的起点,对在未成年人的教育,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

2.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当。主要包括简单粗暴和缺乏情感交流,有些家长发现子女犯错后,无视子女正常自尊和独立人格,他们经常采取打骂等方式惩罚子女,家长为青少年提供了反面人性,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残忍、好斗、粗暴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观念。

3.学校教育的过失。学校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目前,学校教育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失误和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佳;三是青春性教育和心理教育滞后;四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矛盾冲突。

4.社会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由于受黄色音像制品和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而农村青少年大多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又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而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村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

三、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1.向农民开展法制宣传,农民家长自觉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并充分发挥村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应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由于农村受农业特征的影响,因而应选择农闲时节去宣传法制,宣传不要走过场,而要多宣传依法维权的手段及方法。培养农民家长的法制意识,这样若形成良性循环,可以影响农村几代人。(2)(家长要注重孩子的交友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入耳,可以设法找些孩子喜欢的亲友从旁劝导。

2.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授知识的场所,无论在教育的力量上、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和教育时间上,都优越于其他场所,学校教育要加强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放在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1)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要多表扬少批评,荣誉的奖金总是用之不竭,一本万利的,同时教师惩戒学生的手段也不可少,但要合理而适度。(2)学校要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3)在校青少年一般处于这个年龄段,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3.采用多种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一是在法律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对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二是要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关部门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

4.加强和改善农村职业化、技能化教育方式,拓宽农村青少年就业渠道。 针对农村青少年数量多,而职业教育又较为薄弱,农村青少年就业时都缺少一技之长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用丰富的内容吸引青少年,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

(2)要创造条件,多筹建新型职教学校,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生存发展环境的青少年职业教育,并可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学校学费不宜过高,并允许农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自由转学到职教学校,学校不收或少收学费,学校也可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农村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引导于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1,(8).

第5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62-0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各类刑事犯罪总数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特点,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预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探讨。

1.加强正面教育,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

(1)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的行为指南。青少年之所以会犯罪,就其主观而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错误的人生观所支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青少年,首先应教育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真正弄懂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要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友谊观、荣辱观和苦乐观。(2)要引导青少年建立合理而又现实的需要结构。许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都是由不合理、不现实的需要而诱发犯罪的。因此,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建立正确的需要结构。对于那些合理但不现实、现实但不合理以及既不合理又不现实的需要,要积极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主动放弃。对那些合理而又现实的需要,要加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去努力实现。(3)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约束和支配着人的行为。作为一名青少年,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公无私、乐于助人和奉献的精神。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平时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植根于青少年的心中。(4)要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一个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怕打击和挫折,有自身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应该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放纵自己的行为;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应该具有宽宏大度的精神,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强化法律意识,矫正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的不良成分

强化法律意识,要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青少年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确定良好的法律意识。要通过普法来达使不良心理品质与行为的发展得到有效的遏止和矫正。

矫正和克服青少年心理结构中的不良成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企求“立竿见影”,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在这项工作中,对任何人都应实事求是,做到个别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和消除对立情绪。

3.注意工作方法,努力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矛盾和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学习、休息等多种活动都是在集体生活中进行的,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集体生活的包围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往往会更加直接、具体。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矛盾激化,冲突恶变,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相反,努力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避免矛盾激化,达到心理平衡,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心理置换法来进行调节青少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要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达到心理置换,从而缩小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明确矛盾和冲突的结症之所在,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调节提供准确的信息,使这种调节更容易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

4.坚持对症下药,积极改造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

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中不同的个体是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的。例如,有的青少年犯罪是物质欲望占主导地位,有的则是道德缺失占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在改造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时,要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方法。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同样,犯罪心理结构的改造也不会立竿见影,即刻奏效。因此,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

第6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一、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社会控制理论就是以人性恶为基础产生发展起来的。社会控制论者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如果放任人的欲望自行发展,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为避免这一现象,社会应当利用社会规范、舆论、道德等对社会成员发挥其控制力。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里,由于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成员能够尽量抑制恶的发生。但是如果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感到"就像生活环境发生了变迁一样,约束人们需求的标准不再相同,旧的标准崩溃了,新的标准还不能马上建立起来" ,由于社会监督的削弱,社会成员都变得自私利己,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力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造成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不断增长。虽然社会控制理论有各种表述, 但综合而言, 其精髓在于, 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 人性中具有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 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但若机会允许, 人人都会发生犯罪行为;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他强调个人的犯罪行为取决于社会控制因素的强弱。他指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外在社会控制是指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赫希的理论中, 这种社会对个人的控制是通过一些因素起着作用的,这些因素又被赫希称为"社会纽带"。当社会联系的纽带足够强大时,个人就无法自由自在地违反规则, 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 如果社会联系的纽带薄弱时, 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和越轨就会发生。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控制他们的这些社会纽带松散或者破裂, 也就是社会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控制。赫西认为"社会纽带"由下列四个要素构成:

1、依恋2、追寻3、参与4、信仰

(二)社会控制理论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启示

按照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青少年只有对家庭、学校以及朋友存在者依恋,即当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学校之间、朋友之间存在着爱,对其有一种归属感时,他才会积极参与到正当的、健康的活动中去,把自己的绝大多数时间话费在这些活动上,从而无暇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依恋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础。学校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机构,当一个人对学校的依附力越强,越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其走向犯罪的概率与机会就小很多。本文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探讨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二、社会控制理论应用于预防青少年犯罪

学校教育是国家引导青少年正确社会化、确立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 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依附"情感得以维系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的成败也决定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成败。就预防青少年犯罪而言,学校应当改善学校的教育,改进学校与学生的关系,防止青少年犯罪。

(一)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的文化、道德、法制教育

提高文化素质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明基础。这是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任务,也是基本的措施。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是要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教导他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养成朴素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追求自由的尺度规范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等等。个人对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否,决定了其自我控制力的强弱,并直接影响青少年行为。自我控制程度越高,抗拒各种犯罪诱惑的能力就会越强,越不会从事越轨行为。

(二)教育人性化

人性化教育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提高他们的成绩,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评价,进而帮助强化学生对学校的依恋。为此,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师德和师能。师生间保持温馨的人性接触和良性互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这有助于师生进行深层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强信赖感,营造校园祥和气氛。教师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鼓励、自主与纪律等方面问题, 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只有当他们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校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社会纽带。

(三)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应以肯定、支持、鼓励的教育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情感来教导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对于在学业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下一代。否则,就会使许多学生出现"厌学"和"怕学"情绪,导致辍学或逃学的发生,进而可能导致犯罪学校应正视青少年的一些现实问题。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处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承受压力和困难的能力。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要以学生为本,要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喜欢学习,体验成功。

一个学生的成绩优异固然重要,但其法律道德观和基本能力应远胜于其考卷上的分数。教师应尽可能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配合每个部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动中领悟,从而养成正确的观念,进而在生活中实践。课程的设置应以个人基本能力培养为本位,即以培养学生今后生活所需基本技能为目标,以合乎自然的法则、顺乎人性的需求,尽量去适应学生,而不一味要求学生去适应材、统一进度。能力的培养应兼顾不同学生在学业、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需要,与他们的未来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内涵应能充分反映现在与未来生活的内容,使学生在贴近其生活世界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增强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沟通技能,学到生活中真正有用的知识,学校可以创设一些能提供课业以外各类生活导向学习经验的替代性教育方案,以防止学生因课业上的挫折,而否定教育的价值,拒绝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应试教育往往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未来发展,使他们无法从读书中获取成就感,而职业教育则为这部分些学生开辟了另一条路。透过职业教育,不仅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满足其成就感,更可以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为他们顺利踏入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美)庞德著,沈宗灵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特拉维斯・赫希著,吴宗宪等译:《少年犯罪原因探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3]康树华主编:《青少年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 赵旭东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第270 页。

第7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摘要:随着社会迅猛发展,青少年犯罪数量相比前几年来看,快速增长并呈现出多种特点。在社区众多的工作中,社区教育则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的发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职能。本文研究的内容在理想的情况下,社区教育所将实施的具体做法,构建出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社区教育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和教育人士的责任,若有青少年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面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现如今,青少年犯罪成为国家公安机关重点治理的犯罪类型,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着手于长期的教育。家长忙工作,学校只为应试和升学率,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教育被忽视。社区教育作为独特的领域走向教育舞台,在青少年犯罪预防逐渐发挥作用,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的犯罪,怎样合理的安排好青少年在学校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希望对本文的研究能够作为社区工作的参考,预防青少年的犯罪。

二、社区教育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青少年犯罪预防链条,加强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

家长、老师、社区工作者等角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过程中形成网络链条。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家长的角色是生活的领导者,社区工作者是活动的服务者。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在三种角色的教育下有了保障。据笔者对沈阳市的铁西区的社区实践了解到,家长忙于工作,老师只顾将自己的课程上完也就结束,家长督促完成学习任务,社区内除了建设器材,娱乐场所外别无其他活动类型,青少年自由选择,没有社区工作者的带领指导。所以,建立角色链条下,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社区,青少年的活动环境都是受到保护的。

社区工作者进行家长教育,在观念上彻底改变家长的态度,从而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与父母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特点,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将青少年心理学,青少年教育学传授给父母。社区工作者帮助夫妻解决困难,提高夫妻面对困难的能力,在生活的压力能够自己化解矛盾。孩子们生长在幸福和谐的家庭环境里,会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避免了犯罪苗头心态。

学校向社会工作者提出申请,对偏差青少年进行合理矫正,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使得学校的环境氛围健康向上,从小事抓起,将青少年犯罪的萌芽扼杀,发现有不良倾向的学生就请求学校给予处罚,并带回社区停课管教,让青少年认识到错误所在,没有“下一次”。学校将课堂转移到社区内,通过开展活动,将教说式的讲课改为青少年们都喜爱的方式。社区开展“保护自己,远离犯罪”的小组活动,进行角色扮演,青少年们分别扮演警察、罪犯、家人、群众等人,模拟生活不良行为情节,让青少年了解犯罪的过程和危害,此时他们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

(二)丰富社区青少年工作内容,提高社区教育过程监督、效果评价

社区应该经常举办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咨询会,定期“排查”青少年生理心理问题,社区工作者对“问题少年”常常开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进行针对性教育。其次,社区可以提供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服务。例如科学的学习方法,艺术、计算机、语言培训,就业指导,沟通训练、知识百科等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社区教育组织工作领导组应做好犯罪预防的长期性的宣传工作。在社区板报栏里张贴有关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实施过程、目标、重要性、措施、供社区成员、社会人士阅读,营造氛围,争取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带领青少年进行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亲身的体验教育的意义。社区在影厅中定期组织播放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警惕和启发青少年,引以为戒。

社区教育下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单凭社区居委会或者是街道委员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区社会工作者具有专业素质、能力,价值观,丰富的实际经验,有技巧,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区教育工作领域。在组织活动中,可以掌控全局场面,使得整个行动过程完整顺利的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会结合青少年社会工作原理、实务进行社区教育。然后,通过资料和调查得出该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根据这些方面问题制定教育计划。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必须要在一个严格的监督体系下进行,否则一切只是形同虚设。笔者提出了一个效果评价的监督体系;首先,以政府教育部门为最高监督部,负责审查工作实效最高机关。其次,设立社区工作监督员职位,每一个社区的监督员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教育工作,对青少年群体进行跟进评估。经过了社区教育后,青少年是否健康成长,如果效果不好或者期间工作不到位,监督员向政府教育部汇报。最后,由政府教育部下达命令,对该社区给予批评警告甚至处罚,从而使该社区完善教育工作。

(三)提高政府管理,加大专项财政支持,配合公安法律部门进行“防罪、治罪”

政府在社区教育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上应具备统筹管理、协调运行、共享资源、服务全体群众的职能,形成从政府带头,教育部负责,社区履行的一整套工作机制。地方政府将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的贯彻落实,做好监督、评判、奖罚工作。例如:根据我国地区试点运行来看,首先,政府要制定专门文件,使得工作过有规范性与制度性的指导。其次,要设立权威的领导小组部门,制定计划方案,长期负责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教育项目工作。国家财政部门要进行专项拨款,比如“青少年犯罪预防专款资金”。此财政支出一定要有要持续性、专用性、透明性,杜绝其中的滥用资金,避免从中挪用款项。

社会治理犯罪主体是公安法律部门。公安部门对犯罪少年的教育是有限的,而且不一定有效果,他们可能还会再犯。社区可以配合公安部门,让犯罪少年学习法律知识,开展预防犯罪教育活动,彻底根除青少年的犯罪行为,防止犯罪再次产生;协助执法部门进行治理犯罪;同样,执法部门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后,有诸多的处理方式,不一定要送到少年犯管理所,他们可以犯罪青少年的管教工作托付给社区,由社区工作者负责青少年犯罪矫正。(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R].2002

第8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源预防犯罪,我院组织通过完善信息沟通,加强学生管理,基本达到了预防违法犯罪的目标,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分析当今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从根源预防犯罪

(1)由于大中学生心理结构不够成熟、不够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相对肤浅、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绕,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所以大中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特点决定着其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等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是犯罪形成的结果。

(2)于客观环境的不当影响,首先在于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与他们生活时间最长,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第一环境。但由于一些家长的生活方式不当或行为不端、监护不力、家庭环境恶劣、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他们剧烈的心理变化直至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但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违法犯罪。如教育思想不端正,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学校监管不力。一些学校管理不善,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体。此外社会环境的恶化包括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受到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等问题导致他们偏激的认识等都是促使他们犯罪的因素之一。

二、完善信息沟通,加强学生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学院以“加强教育引导、强化过程管理,完善预防机制,注重工作实效”的原则和思路,在全院开展“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得力,预防机制完善,管理措施落实,工作效果明显,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1)学院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

学院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坚决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偏向,坚持德育工作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制度,以育人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学生中强化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综合表现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考核评比制度。

(2)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法制教育

学院把法制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要内容,新生入学聘请专家进行专门的法制教育主题讲座,坚持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加审判旁听等活动,尤其抓好每年“6・26禁毒教育”和“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3)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

为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学院坚持教育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思想,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认真落实后进生教育转化制度,每学期确定帮教对象,建立好“1+2”帮教档案,探索和研究有效的帮教措施,提高教育转化效果。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工作实际,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问题,采取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学生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加强学籍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学习困难学生流失,完善贫困生就学助学制度,确保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成为学困生。

(4)切实加强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班风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在促进优良校风建设和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选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学院通过建立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文明班级创建和奖惩制度,促进班风建设,调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录像、电影,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征文、模拟法庭以及开设法制宣传园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强化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班上成立帮教组织,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矫治,避免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应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着手, 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构筑社会化的防范体系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从早抓起,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应立.家庭缺陷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

[2]姚向阳.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家庭教育.《东方论坛》2014

第9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为副组长,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20*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市教育系统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方案要求,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为全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力度。市教育局统一要求,周密部署,组织指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对“两法”地深入学习,广大师生既掌握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又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制定规划。在认真总结几年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二是组织培训。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积极组织系统地学习两法内容;另一方面全面提高班主任法律意识,强化“两法”的贯彻落实。学校给每位班主任教师购买了霍懋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书、定购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流媒体《德育报》,学校利用网络下载文章供教师学习,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坚持月培训制度,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聘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怎样写学生的个性化操行评语》、《如何有效加强班级管理》等讲座。三是搞好宣传。为使“两法”深入人心,学校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学生上街发放宣传单、悬挂过街横幅、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等宣传形式,使“两法”逐渐深入人心。

三、突出重点,实行了综合治理。突出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犯罪。一是从学校教育入手,强化法制意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组织学生收听法制报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参观监狱等教育形式,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二是从社会环境入手,治理校园周边秩序。为巩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效果,保证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校领导坚持值班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三是从父母影响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切实提高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学校每年集中举办家长培训班,并把“两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家长明确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自觉地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适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未成年人。四是从教育转化入手,及时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了思想、道德、纪律教育,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进一步完善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市直各院校和县(市)区部分学校设立了驻校警务室,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学校和公安部门有了经常性的联系,确保学生身心安全,避免伤害事件发生。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聘任法制副校长865人,进行法制讲座、法制报告250多场次,受教育师生30多万人(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