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摘 要: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工作的质量。本文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措施的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阐述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方法方式,指出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基础护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深化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教学特色,提高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15年制订了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计划,积极探索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介绍如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入院和出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患者的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涉及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考试比重占总内容的25%左右)。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护生由基础护理的学习进入专科护理学习、由学校生活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为此,我校确定基础护理学课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积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改革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1]。我校科学地构建了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护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我系积极参加省级课题的改革,选择部分护理骨干教师参与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对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学》进行修订,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校在2014年修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开设该课程的时间由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教学时数由168学时改成1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10学时-16学时的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新的教学大纲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9修订到1:1,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注重教、学、做相结合,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3.2.1改革理论教学。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满堂灌”式角色。护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从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节,教师针对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三种灌肠方法设计五六个案例,课前交案例发放给学生,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先让分组学生派代表讲解知识点,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操作示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师角色,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为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只对实践部分感兴趣,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师需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回顾理论知识,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卧位的安置、协助患者更换、保护具的使用、无菌操作、导尿术、各种注射法等操作项目时,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课。在示教操作的同时讲授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操作内容更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细节,将所学理论知识尽早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
3.2.2改革实践教学。
3.2.2.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弃除了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简单易学的实训项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冷热疗法、口服给药等,缩短了有些项目的教学课时如铺床法由之前的6学时减到2学时,增加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训项目如高热病人的护理、模拟危重患者的抢救、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等。
3.2.2.2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9个小组,每组12人―15人,固定一名实验带教老师,同时在每个小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管理两三名学生。课前小组长主动找带教老师先学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视频,要求各学生预先写出实验报告。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在小组学生面前再示教一遍,学生再练习操作,同时配合老师和小组长指导,保证操作规范、准确。针对有些实践项目,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和o脉输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学生一组,分别担任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真人操作。教师每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和操作规范。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写的实验报告,小组长上交所管理学生的操作录像。每一项实践操作都需要进行过关考核,统一考核标准,期末再进行抽查考核。
3.2.2.3全天开放实训中心,实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习课、晚自习的时间操作练习,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训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
3.2.2.4开展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护理专业每个班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开设了8学时―14学时的基础护理学强化训练,设计了临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岁,因患急性重症肺炎入院。入院时T39.2°C,P118次/分,R38次/分,BP146/100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双肺及喉头有痰鸣音,痰不易咳出。针对该患者,你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则延后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能更快适应临床护理。
3.3改革考试评定方法。
考试评定方式由之前单一的终结性的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分,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20分)、到课率(5分)、作业+任务完成情况(15分)三部分。形成性评价成绩以40%计入期末理论成绩中。基础护理学课程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满分100分制。操作考试成绩由平时每项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与实习前操作抽考成绩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50%。操作考试中增加了素质考核的比例,素质考核内容包括仪表、态度、着装、用物准备、与患者沟通能力、操作后整理与理论分析等,丰富了技能考核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在2014级护理专业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授课改革,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后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
改革授课的班级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进行改革授课的班级,见下试卷分析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任务的老师都应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与实践,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医疗卫生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我校关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定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2015级和2016级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中实施,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玲,董翠红,刘美萍.基础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7-02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说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内容,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专家、评委或同行系统而概括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一门课程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共同研讨教育教学理论,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我们在今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说课,并受到专家的好评。现报告如下。
1.课程设置
1.1课程地位
《护理学基础》面向护理、助产专业开课,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属于必修课程,也是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并且,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是将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对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课程目标
1.2.1 我校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根据此目标,确定本课程的目标为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佳的服务。
1.2.2 具体目标分为:①知识目标:掌握护理理论的基本知识,熟悉常用护理模式;能够阐述与护理学基础操作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联系临床实践。②能力目标: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病人提供适合身心需要的整体护理;能够熟练、规范地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素质目标:热爱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观念;具有“爱伤”观念,能和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
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的保障,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
2.1学生 本专业学生在大一暑假,就到医院进行了早期见习,早接触临床后,形成了对护理岗位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对本课程兴趣浓厚,尤其盼望上实验课;理解力较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但理论知识不扎实,虽然前期已开设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科,真正运用起来尚不能很好的融汇贯通。
2.2 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2.2.1 教材 现用教材由护理专业带头人邓翠珍教授主编,本教材能较好的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内容特色:严格把握基本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基本技能,删掉了与其它课程的重复及陈旧、与临床不相适应的内容,新增了与临床紧密联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如多元文化、静脉留置针等。②逻辑结构特色:分上下两篇,共22章,上篇(1-8)为护理学导论,下篇为护理基本技术(9-22),有利于各学校灵活安排教学;③体裁上的特色:每章节前设教学目标,知识小贴士、课后有思考题,每项技术以表格形式,一目了然,便与学习和记忆。
2.2.2 教辅 当然,没有绝对完美的教材,针对教材中部分知识点更新不够的不足,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参考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的《基础护理学》及《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实验教学主要参考省卫生厅及华西医科大学录制的教学光盘。
2.2.3 网络 为了满足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本课程充分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将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作业习题等教学内容上传,并一直在不断维护和更新。
2.3 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条件,为教学提供软件支持。
2.3.1 课程负责人 赵亚珍教授,《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主持人,从教3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曾获省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护士”,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具较强的教学管理和科研能力。
2.3.2 教学团队结构 目前本团队拥有教师20人,其中副高以上5人,硕士研究生3人,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并且学缘较广泛,为本课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互补,使整个团队具有蓬勃的活力。
2.4 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护理实训区模拟医院病区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共16间,其中包括模拟护士站、ICU病房各1间、模拟病房2间,普通技能实训室10间,多功能示教室1间,共享医护技能实训中心示教室一间,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的实习环境,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课开出率达到100%。此外,拥有2所综合能力较强的附属医院,为学生的课间课外见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现了教学与护理岗位“零距离”。
3.课程设计
3.1 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由22章构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将内容分为基本护理理论、满足患者基本需要的护理技术、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护理技术和病情观察及记录4个模块。
3.2 内容选取依据
在内容取舍上坚持1个中心,2个基本点,以课程目标为中心,结合岗位需求和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教学计划。
3.3 课时分配
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加大实验课时的设置,168学时中理论72学时,实验96学时,理论实验课时之比为1:1.33,同时提高实验课开出率达到100%。
护理学专业培养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技术操作、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2、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
4、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护理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美容、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医疗/护理/卫生;
2、美容/保健;
3、制药/生物工程;
4、医疗设备/器械;
5、新能源;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教育/培训/院校;
8、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护士、护理、美容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护士;
2、护理;
3、美容师;
4、护士长;
5、美容师顾问;
6、美容师导师;
7、销售代表;
8、护理部主任。
【关键词】 护理教学;人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1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学生入门课程,是研究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求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任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及必备的护理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观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护理对象服务。人文护理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的护理参与人文现象,即作为临床护理人员,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职业道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1]《护理学基础》作为中职护生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1 人文护理教育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活动,知识的传授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甚少或举例缺乏生动,学生枯燥的听,教师缺乏启发式教学,学生缺少参与式学习。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普遍存在重技术、技能、轻服务和人文关怀的现状。[2]人文教学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由过去单一的认知过程,开始向主动的活学活用、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转化;由过去教师枯燥灌输的教学模式,开始向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转化。人文教学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解、消化方面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
2 中职生的特点
目前尽管中职教育的生源中也不乏优秀的初中生或部分高中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进入高中而分流出来的,或者成绩相对落后,或者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家境贫困,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因而这些受教育者除了有同龄人共同的特征外,更在行为、心理、目标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有研究指出:“现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大多在初中时属于学习上、品德上、行为上的‘后进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上基础较差对学习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由于听不懂课而不去听,以至于有些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甚至厌学、逃学”,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人文护理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与思考
3.1 应用
3.1.1 教师角色认识与定位 理教育不仅要符合护士专业培养的需要,更要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师资队伍,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教育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其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必须有牢固的专业素养,较强的专业能力,优秀的授课技能,能够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专业上做到专(精专),在做人上做到仁(仁爱)。
3.1.2 转变护理理念 护士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痛苦、渴望和需要,并能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从“需要我去做”到“我要去做”从“完成我的工作”到“我的病人感受是否舒适”、从“病人告诉我”到“我感受我的病人”、从“我只能做这些”到“我还能为病人做哪些”、从“被动”的服务到“主动”呵护,护理理念转变的思路很多,护理人员应以人为本,转变护理理念。
3.1.3 护理学基础多环节应用人文护理 将人文精神融入护理人员的沟通方式、方法、技巧培养.以人为本,运用礼貌性语言、安慰性语言、肢体性语言、行为性语言规范沟通用语和禁忌用语,在护理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都体现护士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我们护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疾病痛苦,感情脆弱,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病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而且要有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的良好品德。在临床实践中用自己的言行来体现人文关怀,从仪容、仪表语言,人际关系等方面不断提升个人魅力,从针对疾病的护理延伸到对患者的身心整体护理.而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不以个人的好恶对待患者,―切以患者的需要为出发点,用良好的语言、友善的行为展示对病人的关爱。人文关怀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培训很重要,而亲身体验可能会带来更直接的强化效果。把培训人员分两组,一组当作病人,一组当作护士,全过程体验人文护理与常规护理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感受、理解关怀照顾的本质,哪些护理行为具有关怀性,哪些是非关怀性,才能学会关心人、理解人,才能将信念转化为自觉行为。
3.2 思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护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性、探索性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充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将人文护理融入到《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护理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更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教学成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认同,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了护理工作更多的内容,更加注重对病人的人性关怀,其也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护理中体现人文精神,而且更需要护士具备良好的心态。毫不疑问热情的关怀,精湛的技术,耐心的解释,无疑会给人们,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祥和与安康。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328-02
中图分类号:R 642.0文献标识码:Bお
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在护理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当前护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笔者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重新审视教学理念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怎么搞,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们通常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基本能力,能在护理领域从事预防保健、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里,应该重新审视“高级”这一定位的现实性与科学性。如果说在我国刚开始招护理学本科生时严重缺乏中高级护理人才,高等教育条件和能力十分有限,本科招生规模很小(更不用说研究生教育了)的背景下,把为数不多的本科毕业生认定为高级人才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话,那么在目前我国护理学高等教育大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情况下,仍然把培养本科毕业生定位为培养高级人才就不适当了,既与现实不符,也不符合科学。
ピ诟叩冉逃中,本科生教育只是初级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中级阶段,而博士研究生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级阶段。因此,本科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护理专业一般人才;二是为今后进一步遴选、培养中高级护理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本科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够从事相关护理专业工作的一般人才。并且,护理学又是兼顾文理特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庞大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科内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讲究严密性,又强调灵活性。因此,仅仅通过本科教学就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级”护理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本科生来说,掌握知识是第一位的。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如下的教学理念:应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从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从注意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由注重学科系统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注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统一的人才。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社会人文知识和精深的护理专业知识;在素质上,应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能力上,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组织、管理、自学、解决实际问题、表达、操作、创新等各种能力,追求卓越教育。
二、优化护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十几年来,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适应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向国际接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同的高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少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要想做到全国一个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性规定统一,那只能束缚护理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只能阻碍各个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长。但是,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应该达成共识。
1.优化课程设置在4年中,护理本科生共学习20多门课,知识结构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程等。经过高中阶段的本科生其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扎实,对一般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则有“吃不饱”现象,希望接受更多的知识。因此,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今后的本科课程应增设公共关系、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医学桥梁课及急救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课。
2.合理安排学时在提倡素质教育、摈弃填鸭式教育的今天,本科课程的总课时或总学分应该加以严格控制,以便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如果每天还是把课程排得满满的,想把什么课都排上,想让学生在4年里把什么都学会,那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束缚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在总课时、总学分有限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在其他课程的课时与学分要求有硬性规定,不能削减的情况下,真正的护理学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就很有限了。我们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有所选择,把真正重要的课程排上,而其他一些次要的或可要可不要的课程只能忍痛割爱,千万不可贪多求全。因此,建议适当减少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的学时数,增加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医学基础课及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主要专业课的学时数。
3.调整授课和见习比例本科教学虽然比中专和大专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得多,但是示教与学习、见习时间偏少,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倘若增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的实验课时数,增设动物外科学,在基础护理学学习过程中,除了在示教室操作外,每周应另设一定时间的病区见习,从而增加操作机会,减少学生对操作的生疏感,为以后的实习打下基础。在实习前这段时间,应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见习。
三、深化实践教学方式
护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在教学上,应注重实践环节,注重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相信不少高校都有自己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学校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当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应该有所深化,所采取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根据我们的做法,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课堂体验方式以病案引导讲授,选择临床真实病案,让学生依据护理程序给予分析,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而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讲授与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快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而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增强学习效果。
2.模拟实验方式根据制定题目分组进行表演,模拟病人、医生、护士,针对病人现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能运用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项综合的训练活动,涉及到对问题背景的判断、护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护理结果的理解与分析等环节,对于学生加快理解护理方法的应用和加快掌握护理技术十分有效。不少护理专业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3.直接参与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亲身完成某项工作。例如,在同学们设计好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学校所属的社区内真正进行一次某项病例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病例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有些学生毕业联系工作单位时,把曾经做过的调查报告附在推荐书后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专业教育临床实习目的是: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热爱护理专业,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护士素质,巩固提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病区科学管理方法,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1.培养临床工作能力在内外科实习过程中普遍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对所分管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在完成日常护理任务的同时,针对病人的不同职业、文化素质、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实施卫生宣教,术前指导及家庭随访等,在完成护理治疗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病人进行劝慰开导,使其情绪稳定而有利于康复。通过整体护理,书写护理病历,使书本上的整体护理概念由抽象化转为形象化。在内科实习的同时还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ICU、心电图室、血透室、急诊室等科室轮转,以达到开阔视野,锻炼提高临床观察、判断、应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2.培养教学能力在病区实习过程中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知识每个学生每周讲一、两次课。在备课时要查阅各种资料,力争做到内容新、重点突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小讲课不仅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使医院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得到了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这种形式的活动还可以推广到临床理论课阶段以及基础课后期阶段,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
3.培养管理能力在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分别实习1、2周护士长工作,在实习期间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科学管理的尝试。结束时结合病区实际写一份设想或建议书,在实习过程中,可了解护士长的日常工作程序,组织召开生活会,实习护士进行分科考核等。
4.促进科研思维的学习与应用在实习期间,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和学习,尤其应学习一点医学辩证法基本知识、医学情报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科研方法等知识,将这些纳入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促使他们逐渐产生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
[4]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42.
[5]曹志平.护理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76.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多元化教学;积极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80-01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为提高护生学习兴趣,调动护生积极性,我们选取10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应用多元化教学法进行护基教学,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2011级200名护生作为观察对象,按班级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名。对照组中,女性92例,男性8例;年龄21-23岁,平均年龄21.12±1.86岁;观察组中,女性91例,男性9例;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0.98±1.98岁。全部护生均为高中起点统招大专生。两组采用相同教材,由相同教师授课,且授课进度及内容相同。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备可比性。
1.2教学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法,即以讲解为主;观察组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包括以下几点。①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视频、图片等手段辅助教学,可增强护生学习兴趣,加深护生对知识的认识及理解,继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②临床案例教学[2]。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向护生讲解如何进行案例分析,鼓励护生多途径查找资料,然后分组讨论,每组由一名护生进行总结发言。带教老师针对护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纠正错误的观念,肯定正确的观念,补充遗漏内容,并阐述重点及难点。临床案例教学,可促进护生自主学习,激发护生的积极性,强化护生知识结构。③模拟情景教学[3]。带教老师设置情景,由护生扮演家属、护士及患者等角色,模拟临床护理过程。模拟情景教学,可增强护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增进护士对家属及患者的了解。④SP(标准化患者)训练。经过系统化、标准化培训的患者或者正常人,可准确表达患者实际问题,如多发病及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等。经过SP训练,护生能充当评估者、患者及教师等多种角色。
1.3效果评价①考教分离,统一阅卷。比较两组期末考试成绩。②具体操作考核的项目,由护生抽签决定;选取2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护生相关问题的回答情况,操作的流畅度及准确性进行评分。③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多元化教学法的评价情况,包括以下几项:增强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操作能力,强化知识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及喜欢该教学方式等。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系统,应用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及操作成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及操作成绩更高(P
2.2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情况多元化教学法得到多数观察组护生的认可,见表2。
3讨论
护理学基础,它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它涵盖护理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及护理工作方法等,对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素养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元化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4]。多元化教学法,它将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如多媒体教学、临床案例教学、模拟情景教学、SP训练等),使护理教学更具感染力及吸引力。护理学基础是实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5]。多元化教学可形象的展示教学难点及重点,增进护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护生更好的进行护理实践。此外,多元化教学,注重护生参与性,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护生养成勤于思考,主动发问的好习惯。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采用多元化教学法的观察组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及操作成绩更高(P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多元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7):118-119.
[2]黄文杰,张晴.多元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95-96.
[3]Wangensteen S,Joha nsson IS,Bjorkstrom ME,et al.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among newly graduated nurses[J].J Adv Nurs,2010,66(10):2170-2181.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护生
一、护理心理学存在的现状
护理心理学基础着重强调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护理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心理学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护理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因此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现代护理学得以迅猛发展,护理心理学已成为现代护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护理教育的重要课程体系。它能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形成生理与心理相统一的整体认识观,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与疾病,并能从生理与心理社会因素认识疾病与解释疾病、治疗疾病,以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心理学课程未受到足够重视
与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相比,护理心理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被护生冠以“副科”的地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中,护理心理学虽被设为必修课,但是因为一般设为随堂考试,又不是重要课程,护生一般不认真学习,有些老师也认为护理心理学并非重要课程,学不学对护生影响不大,护生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也比较随意。
2.护理心理学课程理论基础多、内容枯燥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心理理论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护生很难理解,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护生来说理论流派不但难以记忆,而且与护生的实际需要关联较少,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3.课时设置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
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实践,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下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课程考完试就丢了,护生只在内心有一个心理护理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护生很难进行实际的心理护理,这样护理心理学的学习的意义就很有限。
三、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路径
1.适当增多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学时,改变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就是指挥棒,它怎样指挥,学生就向那个方面努力。改变考核方式可以引导护生对护理心理学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模拟临床心理护理进行考核,通过这种形式,不但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如何改进自己,从而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心理学教学考核改革,提高护理心理学教学效率。
2.利用网络资源中的金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存放在网络上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给学生介绍一些精品课程的网站和网址,要让护生在护理心理学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优质资源。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还可以自己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而且上面有很多的名家讲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护生学习一些扩展的知识。
3.运用案例分析
运用案例分析让抽象的知识和原理生动易懂,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教育或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比如在心理护理和病人心理阶段,可以给学生找一些案例,让护生分析病人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产生这样的行为,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病人,如果有,作为他的护士的话应该怎么做能够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4.角色扮演法
譬如可以用心理剧的形式,老师给出一种病房或医院的情境,并讲明表演要求,让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演绎在病房和医院的发生的事情,通过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达到深化护生的认识,感受和评价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这种方法能够让护生体验到真正的心理护理应该为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增强观赏性和互动性,激发了护生对医院工作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什么是护理心理。
参考文献:
[1] 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肖体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的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2011,(6).
[3].刘海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9).
[4].杨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变[J].职教论坛, 1999,(1)
[5].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策略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4):54-57.
[6].曹枫林.护理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1上好绪论课,开启学习兴趣大门
青年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人和事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理。从绪论课起就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护基课的愿望和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有重大意义。以详实的资料图片讲解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结合国内外护理专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护理人才需求预测,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好,且世界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严重,学生毕业后出国就业机会较多。让学生充满希望与信心。
1.2多渠道开阔视野
为了加深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通过见习课或集中教学实践课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医院参观,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过程,感受工作氛围;不定期邀请护理专家讲授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护士工作情况;开展学习讨论会;所有新生均需进行护士仪表、行为规范的训练与考核;观看卫生部录制的有关护理专业的教育宣传片。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1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在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和学习,讨论护理理论及操作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教学改进方法,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要变“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教师应轮流定期到临床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以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提高实践技能;要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使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跟上时代步伐,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
2.2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教学应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中的各种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这种教学观就是针对不同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不同。承认学生掌握领会知识是艰苦的脑力活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护基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焕发生命力的神圣殿堂。
3、教学方法的改进
3.1多媒体教学组合,丰富教学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特点是职业性明确,应用性较强。因此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网上资料、多媒体课件、电视、幻灯、录像、投影、模型等)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既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想象,使课堂更生动、直观、精彩;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和熟悉,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教学当中进行示范性教学,师生分别做操作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
3.2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知识
更新《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避免各章节内容出现交叉重叠现象,准确、及时、充分地反映本课程的最新成果和临床护理发展动态。为了让学生实习及毕业后能尽早适应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对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有关伦理道德、卫生法规等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医疗护理文件书写的有关新要求、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新进展、压疮治疗的新方法、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等,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3运用情景和角色扮演,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
教学中注重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对有些内容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3.4抓好技能训练,加强考核力度
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根本的特色,力求用最先进的设备、教学设施和手段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我们按照广西区卫生厅印发的技能训练标准,在时间、操作程序和质量上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严格、规范而有系统的职业训练,包括从最简单的基本功训练到学会操作使用现代化设备等,力争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门从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护理操作,在每学期期中与期末均选择临床常用操作项目作为必考内容。按照学校要求由原来的单纯理论考核,改为理论课与操作课都作为一门单独课程记录成绩。操作考核时,让学生随机抽签选择考试内容,考核标准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沟通能力、用物准备的针对性及对患者的关爱及健康教育。另外还在每年“12国际护士节”举行大规模技能操作比赛,这既规范了技能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竞争的意识、心理素质及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