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诊断的陈述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诊断,确定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诊断作为提醒护理问题存在的陈述方式,因此,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护理计划,并有效实施所制定的护理计划。在生理及心理问题上,每个患者相互之间都无任何共通性,所以护理诊断的结果也因人而异。根据收集得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确定患者可能产生的护理问题,如焦躁不安心理、情绪不稳定或失控、缺乏医学治疗的知识及期待术后成果效益等,依据所出现的护理问题制定符合每例患者的护理计划、护理目标以及防护措施。
2实施
如何有效实施护理计划,主要表现在手术前对患者的探访和巡视,使患者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手术后定期访问患者,了解其复原状况,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并跟踪记录。
2.1针对存在护理问题做好术前心理干预
每例患者手术前都会存在焦虑不安、恐惧和情绪失控等护理问题,怎样安抚好这种负面心理活动,便是护理程序上重中之重的问题。通过交谈,根据患者对手术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回答,不断地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让患者充分了解经过麻醉剂的注射后手术在无痛条件下进行,强调该手术的有利方面,增加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感。较多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治疗知识,在手术进行前对患者简单说明手术前该做的准备工作和麻醉剂注射的过程,让患者知晓该怎样配合手术进行和的放置。
2.2术中配合,术后访问
术前患者提早20分钟进入手术间,熟悉手术室的环境,消除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在手术进行的同时做好每一个步骤的解释工作,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手术结束后等待患者清醒,告诉其手术非常成功,并向其道贺,照顾好患者的情绪。如术后效果不理想,则采取保护性治疗方式。在术后的2~3天内开始巡视病房,与患者交流术后心境,及时疏导其负面情绪,给予精神层面的鼓励,满足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让患者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心理稳定的状态,促进身体健康的恢复。
3讨论
我是浙江浙南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受本案被告人郑献云家属的委托和本所的指派,担任被告人郑献云二审辩护人,现就本案发表以下辩护意见:
一、被告人没有行医行为。
第一、叶建东陈述:“第一天郑元叨看了后,由其老婆和媳妇二个包扎…………”(见公安卷第64页)
第二、张连微陈述:“当时是我和建东的外婆二人把叶童送去的,诊所里有郑元叨,郑元叨老婆,郑元叨媳妇在。郑元叨把叶童诊断病情之后,就让郑元叨老婆,媳妇把药膏涂在叶童患处,在患处进行包扎,还打了吊针,然后我们就回去。”(见公安卷第77页)。
第三、叶童陈述,“即将我送到乐清乐成镇郑元叨诊所,当时经郑元叨验伤后,用其的烧烫膏药将我的伤口扎好。”(见公安卷第60页)
第四、侯明水陈述:当时看病的有郑元叨,郑献云,郑元叨老婆。
第五、叶童的民事诉讼,一直主张是郑元叨诊治,并要求郑元叨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郑献云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招揽患者,擅自进行医治。
综上,以上证据充分说明了诊疗行为的独立意思表示是郑元叨,一审法院没有证据证明诊疗是在郑献云指导下进行的。
被告人郑献云是在郑元叨指导下作包扎换药的辅事务,并非是独立的行医行为。另外,抄写的病历也不是行医行为,否则,医学院的学生在医院实习时抄写药方的行为就等同于行医行为。本案行医行为是独立的,行医主体是郑元叨,根本不能擅自分割成两个行医行为。
也许有人问,在郑元叨为主体的行医行为之下,辅助人员必须是合法的,因为辅助人员也完成了部分医疗行为,如果辅助人员没有合法资格,也应当认定是非法行医行为。本辩护人认为,上述观点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行医是指对患者诊断和治疗,并且这种诊断和治疗,是行为人自己独立意思表示。在医疗行为中,经治医生是否具有执业资格是判断非法行医行为的关键,其他人员是否具有执业医生资格在所不问,如护理人员、陪护人员、护士、收费工作人员等等。虽然其他人员在整个医疗行为中不可或缺,如果其他人员给患者造成人身损害的,构成犯罪的,应按照《刑法》其他条款定罪,如过失致人死亡罪等等,而不能定非法行医罪。
2、医疗行为还具有教学的义务,临床实习医生(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或进修医生,他们往往完成带教医师的部分医疗行为,实习医生行为在得到带教医师认可下,视同带教医师的行为,与实习医生无关。如果实习医生的行为,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应当由带教医师承担责任。不能认定实习医生属于非法行医。另外,实习医生的在带教医师的指导或允许下,也可以从事外科手术行为,如果手术失误,也是由带教医生承担责任。同理,本案被告人郑献云的行为视同郑元叨的行为,郑献云无须承担责任。何况《执业医师法》第11条明确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可见,我国法律允许传统医学可以以师承方式学习,学习者不以非法行医论处。一审判决认定郑献云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违背法律规定,不能成立。
二、被告人郑献云的行为与两受害人人身损害后果不具有因果关系。
叶童伤残虽为九级,但温州医学会于2004年11月5日作出的鉴定书明确指出:“患者叶童烫伤面积的25%,其中部分为深Ⅱ Ⅲ,为特重烫伤,按烫伤程度的转归,深度创面(Ⅱ Ⅲ)愈合必然遗留疤痕。但医方对患者叶童伤情及预测后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未采取正规、有效的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措施,加重了患儿的损害后果(所谓”加重了患儿的损害后果“,是指若经正规治疗,遗留疤痕会轻一些)。”据此,我们必须明确:
第一、一审判决涉及定性的被害人叶童的伤残责任认定鉴定结论(即温医司鉴中心[2003]温证字第32号《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不能作为定案依据。温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结论,认为叶童的伤残与郑元叨诊所的诊治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该鉴定结论是建立在推论及假设判断的基础之上,缺乏事实依据。鉴定分析指出:根据白石医院1998年7月1日首诊病历初诊判断,浅Ⅱ度。但是鉴定没有进一步分析叶童当时是否为浅Ⅱ;如何排除可能存在深Ⅱ度及Ⅲ度的病情;为什么初诊判断是正确等等问题。依照医学原理,小儿皮肤薄且嫩,烧伤易偏深,初次估计易偏浅,在成人仅为Ⅱ度烧伤,但在小儿实际上却是 Ⅲ度烧伤,因此,2—3天应重新核实。从叶童照片可以看出,叶童烧伤存在深Ⅱ度及Ⅲ度烧伤,医方的病历也证实了这一情况,故叶童烧伤存在深Ⅱ度及Ⅲ度的病情。而温州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认为叶童系浅Ⅱ度烧伤完全违背了上述的医学原理,不能成立。
其次,浅Ⅱ度的烧伤,若遗留疤痕,原因在于烧伤部位长期感染发炎即流脓水。事实上,叶童在郑元叨诊所治疗期间,根本没有感染发炎。据叶童的父亲自己讲,叶童是1999年5月份才发炎的。而郑元叨对叶童治疗终结的时间系1999年3月份,故在郑元叨治疗期间,根本不存在创面反复感染化脓的情况。故叶童身上的疤痕,是深Ⅱ度及Ⅲ度烧伤的不可避免并发症,系临床医学的正常转归。
第二、叶童身上疤痕是病情严重性所决定,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即使医方的行为加重损害后果,也不是郑献云包扎行为所
导致。而是没有采取抗感染、抗休克的措施所致,应当由郑元叨来承担。根本原因在于不管由谁(包括郑元叨)包扎,后果都是一样的。
同样道理,侯佳勇的人身损害后果除了病情所决定的以外,也应当由郑元叨承担责任。
由于郑元叨具备个体医生资格,不构成非法行医罪。那么,郑献云只能对她自己行为负责,由于郑献云的行为与受害人后果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那么郑献云就不应当对两受害人承担责任。一审判处被告人五年徒刑,无非是认为两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后果是被告人所造成的,系认定事实错误。
三、从后果看,被告人行为不具备非法行医罪的另一客观标准:“情节严重。”
“情节严重”是非法行医罪的要件之一。所谓“情节严重”是指屡教不改,长期从事非法行医,使多人身体受到损害或者非法行医骗取钱财4000元以上的情形。
由于被告人行为不是独立的行医行为,从来就没有行政及司法机关对她进行教育,责令她停止非法行医行为,因此对被告人郑献云而言,她根本就不存在屡教不改的情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一审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缺乏事实依据。
综上所述,一审法院判处被告人犯非法行医罪,不能成立。恳请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宣告被告人郑献云无罪。
此致
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1.1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的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病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1.2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2.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3],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分;(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1.2.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是应由护士负责的[4]。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而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作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4];(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1.2.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现实性、可行性。
1.2.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是指帮助病人达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方案。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保持头高右侧卧位;清洁右耳道口q4h,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这样不仅有利于病人,也使其他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作了护理程序知识的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的占40%,而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应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3.1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的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的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使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2个案练习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多,理解得不够深刻,学得不活,影响了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迁移。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在临床护理中及时地发现病人的问题,并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我们在外科护理个案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回顾讨论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暗示、引导、点拨的手段,使学生感悟护理个案分析中所需要的护理知识,举一反三,鼓励想像。
【关键词】动机性访谈;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09-01
动机性访谈(MI)是通过挖掘和妥善处理咨客在行为改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心理,进而达到增强其改变行为的内在动机,以最终促成其行为改变的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指导性咨询方法[1]。为探讨动机性访谈对脑卒中患者Fugl-Meyer的疗效,拟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入我科的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 采取30例做为研究对象,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为入我科的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而确诊。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4岁,平均(62.5±5.7)岁;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5岁,平均(61.5±5.6)岁。纳入标准:全部病例为首次发病年龄为45-75岁,神志清楚(GCS>9分)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共进行2次访谈,每次持续约30min,以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进行,内容可以概括为相关、风险、益妙障碍、重复。MI的精髓认为[3],病人行为改变的愿望是访谈双方相互作用的产物。除了上述原则外,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及时确认、阶段性小结以及引导自我动机性陈述这5种基本咨询技能是MI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首次咨询中经常使用的技术。此外,在访谈中,运用咨客过去的成功的经验来鼓励他们也是维持咨客自我效能的有效策略之一,运用一系列沟通技巧和方法,营造友好的、支持性的氛围和干预环境,唤起病人行为转变的愿望、制定行为转变方案并付诸努力,最终达到转变之目的。近年来随着对个体健康行为关注程度的提高,如何有效地帮助个体转变不良行为成为维护健康的关键。让病人参与决定每次访谈的内容和目标,保证病人的优先选择权和一定范围的自由,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访谈中来。
1.2.2 动机性访谈的核心技术和技巧①反应性倾听:病人是访谈的主体,护士要尊重其思想和情感,护士以不批判的态度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及想法,同时把患者所陈述的内容重新组织后再反馈给对方。②开放式提问:通过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患者成为动机性谈话的“主讲人”。目的是让护士深入了解患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行为改变的认知。同时通过开放式提问来唤起患者自己的思想活动。③指出矛盾处:在会谈的过程中找出患者期望达成的健康目标与现存不健康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诱发患者指出自己行为的矛盾处,以激发其行为改变的动机。④表达同理心:正确的同理可让患者感受到支持,提升其改变的动机,是促进患者行为改变最有利的工具。护士需绝对相信患者,对患者的话感兴趣。患者在讲述到某些经历时,诚恳的同情患者面临的困难,真心理解患者的处境。⑤及时确认:肯定患者所作出的努力.指出其行为改变过程中进步的地方。通过此技巧有效地建立护患之间的治疗性关系,强化患者的努力。医师主要依靠反应性倾听和正面的鼓励,运用中立而好奇的语气,让患者毫无防备和顾忌地叙述自己在观念、信仰或行为上的矛盾心态。只有当患者自己先说出其对自己情况的理解或者克障碍进行转变的提议时,医师才能为其提供信息和建议。
1.2.3 干预时间为3 个月。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恶化后48h开始康复训练,具体方法:①感觉功能康复训练:②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1.3评价指标 疗效评分标准 采用Fugl-Meyer评分法( 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和疼痛觉)于干预护理后1个月,3个月评定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正常总分为223分。总分<80分为重度残损,80-100分为明显残损,101-120分为中度残损,121-160分为轻度残损。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1个月,3个月两组脑卒中患者Fugl-Meyer评分情况比较(见表1),观察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及疼痛觉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MI被认为是一种有效整合多种理论并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简短行为改变技术。而行为改变的动机是病人被唤起的内在动力,因为动机性访谈技术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增加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和成就感,使其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我科医务人员使用动机性访谈技术,并把此项技术运用于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有计划的康复训练,对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及疼痛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果显示,动机性访谈应用于临床脑卒中疾病患者的护理,进一步明确MI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包括接受MI训练的次数、训练程序以及采用行为编码技术来评价访谈效果等方面的内容。通过Fugl-Meyer评分,观察组在实施康复训练后,绝大部分患者恢复到轻度残损的范围。而未实施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虽有一定的恢复效果,但仍为明显残损,其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关节活动功能及疼痛觉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1)。因此,动机性访谈在脑卒中疾病患者中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相应感觉和运动功能,减轻伤残率,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宏,许百华.动机性访谈:一种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J].应用心理学,2005,11(1):85-89.
1.1一般资料:
我院为一所国家二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500张,共有护理人员200人,年龄23-45岁,平均32岁,床位与护理人员之1:0.4,以抽签方式将护理人员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人采用传统的护理查房形式,实验组100ren采用PBL教学模式的查房形式。每次查房后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的效果评价等方法对护理查房效果进行评估。
1.2方法
1.2.1患者准备:
每次查房前事先和患者进行沟通,表明我们此次查房的目的,查房过程中明确了解病史,根据疾病特点进行相关的查体,并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
1.2.2PBL教学模式的护理查房:
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的护理查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出护理问题,确定此次查房的目的,解释相关概念及术语。每次查房前主查人总结病区内患者的疑难、危重护理问题,并将此次查房的的内容、重点讨论问题以及查房目的提前1d以书面形式下发给护理人员,并将护理人员每5-8人分为一小组,设有组长。②查阅文献,综合运用护理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小组护理人员针对提出的护理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互相交流、学习,团结合作,激发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的兴趣,积极解答相关护理问题。③分析问题,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护理查房。由主查人主持查房后,每小组推出代表以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对此次查房的护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纠正。④讨论、归纳总结与评论。主查人针对各小组讨论中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引导归纳,使正确的理解得到深化、巩固,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评判能力。
1.2.3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进行护理查房,主题、形式要求相对简单且单一,通过主查人带领大家看过患者后以讲解为主,借助多媒体演示文稿方式从患者的一般入院资料,简要病史,日常生活状况以及所患疾病的生理、病理,化验结果,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目前治疗措施等方面作讲课形式的陈述,每次1-2h,护理人员仔细听取并做好查房内容的记录。
1.3效果评价:
每次查房后针对此次护理问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秀,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及格,护理部将每次考核结果纳入绩效,以此提高护理工作人员对护理查房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向参加查房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来对两种模式的查房分别进行效果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学模式的护理查房可以拓宽护理查房内涵,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临床思维判能力,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科作为专科医院的重要科室,工作量大,专业水平要求高。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通过对家长心理状态的分析,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自2008年1月~6月,我们对960名住院患儿家长住院期间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60名住院患儿家长,均为独立能力成年人,平均年龄32.2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26%,高中及中专以下52%,专科以上22%。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完全认识11%,基本认识28%,缺乏认识56%,不认识或不知所措5%。
1.2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访问两种方式,根据家长行为现象的表达分析其心理状态或用交谈的方式直接获取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对各种心理表现形式进行汇总统计。
2心理状态的表现与分析
2.1焦虑和紧张:
2.1.1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2.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怀疑和不信任
2.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2.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4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5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6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护理干预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干预。
3.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干预;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1]。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省略
3.1.3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
3.2.1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干预;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5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6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4讨论
4.1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4.2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照顾患者的压力大于生活中其他压力,因此,常采用更多处理问题的应激方式[2]。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
4.3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4在干预过程中要注意:
4.4.1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4.2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4.3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4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参考文献
科室: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床号:
先生/女士:
根据您的病情及化验检查结果分析,我院认为应进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治疗。由于病情及个体差异,依据现有医学技术条件,施行手术可能出现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风险,导致病情加重或危及生命,甚至全力抢救仍不能完全避免发生不良后果。为了充分尊重和保护您的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我们就对您的病情所定手术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或风险告知如下,请您认真阅读,井在听取医生认真讲解后,做出适当的选择,以便及时治疗。如果您对相关情况尚不清楚,请与主管医师反复交流病情,直至您对手术前后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否则请您不要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谢谢合作!
1、基本情况告知:
1.1术前诊断:
1.2拟行手术名称:
1.3拟行麻醉方式:
1.4拟行手术时间:
1.5拟行手术医师:
2、手术适应症及意义:
支撑狭窄血管,改善大脑供血,防止斑块脱落。
3、并发症或风险:
1.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2.造影剂过敏及中毒反应,患者出现荨麻疹、血压下降、失明、肝肾功损害、瘫痪、甚至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3.术中血管硬化迂曲,导管无法到位,造影或支架术无法完成,但可能产生一定材料费及手术费。
4.术中血管内班块脱落,导管内血栓形成致颅内新的梗塞灶, 可能出现昏迷,偏瘫,失语,抽搐,大小便失禁,植物状态生存等。
5.术中、术后血管痉挛,脑水肿加重,病情恶化。
6.术中血管夹层无法完全闭合,需要行二次手术。
7.术中、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病变血管闭塞导致严重神经功能障得,如昏迷,偏瘫,失语,抽搐,大小便失禁,植物状态生存等。
8.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损伤,脑出血,脑水肿,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9.术中、术后支架移位、塌陷、断裂等。
10.术中发生心动过缓或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11.术后血管狭窄残余、复发,需二次治疗。
12.术后需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术后再狭窄可能。
13.术后穿刺部位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或静脉瘘。
14.其他不可预测及无法防范的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
4、我院为保障手术安全将尽可能采取的措施:
4.1认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常规化验检查、讨论手术方案、准备救护措施等);
4.2向您充分解说上述手术的优点和风险,征得您的同意并签订同意书;
4.3告知您术前及术后应注意的问题(见后);
4.4 术中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及时全力地处理异常情况,重大情况及时向您告知;
4.5术后认真治疗和护理、严密观察;
4.6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5、您手术后应注意的问题:
1.右下肢制动24小时,局部压迫止血。
2.绝对卧床24小时。
3.避免用力。
6、患者/家属知情情况:
6.1医生已告知我所患疾病的相关情况;
6.2医生已告知我可选择的多种治疗方案和疗效,以及各自利弊;
6.3医生已告知我所选手术治疗方式可能发生的井发症和意外风险,包括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以及相应的严重后果;
6.4我已知晓医生将尽可能采取措施对相查的并发症或风险进行防范,但医生无法百分之百的承诺这些措施可以完全防范意外后果的发生;
6.5我知晓并理解医生无法保证手术百分之百成功;
6.6我授权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对意外情况进行抢救;
6.7我知晓并理解医生无法保证对并发症或意外风险的救治能百分之百成功;
6.8我已被告知手术前后我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
6.9我授权医生对手术切除的病变器官、组织或标本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或医疗废物处理等;
6. 10我邓重表示: (同意/不同意)医生对我进行手术。
7、医生陈述:
7.1我已严格按照本知情同意书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向患者详细告知了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意外风险及其后果、病变组织器官处置等情况;
7.2我已详细解答了患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7.3我承诺我选择的手术治疗方式已经征得患者/家属的完全同意。
8、医患双方签患者签字:
患者签字: 家属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师签字: 主管医生签字: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1]。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血液以及母婴传播等三种,难以攻克,治愈率几乎为零,已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性传染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来控制艾滋病的病情,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复杂,在面对死亡、社会歧视、长期治疗时,会产生各种负面心理,如焦虑、抑郁、愤怒、委屈等[2]。因此,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情绪,对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以6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护理在改善艾滋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应用价值,效果满意。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01月-2013年01月收治的60例艾滋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6.4±10.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6.2±10.18)岁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6.6±10.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要点如下:
1.2.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患者对护理人员高度的信任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保障,因此护理人员要用文明的语言、良好的职业形象、熟练的技术操作来赢取患者的信任,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4]。
1.2.2尊重患者隐私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护理道德观,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为患者保密,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与精神负担,帮助摈弃自卑心理,生活上给与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接受治疗。
1.2.3掌握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要掌握沟通技巧,态度要真诚、语言要温柔、表情要自然,体态语言应用得体,对患者的陈述不作任何评判,应采用启发式谈话,让患者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解决问题[3]。
1.2.4关注患者言行举止
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仔细揣测其行为、言语、表情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并对其所可能发生的行为要有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力帮患者排除心理障碍,以免其出现过激行为[6]。
1.3判定标准[5]
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并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有所改善,研究组的改善程度则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对比(x±s)
3.讨论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心理疏导
精神病主要是人的大脑功能紊乱,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感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异常,因而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也不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甚至会妨碍社会治安[1]。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若单单依赖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过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住院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显得极为重要。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患者进行心灵上沟通,从而影响或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患者康复,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2]。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个人思考,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进行探析。
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7我院10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调查,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3],其中,男61例,女45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7.3岁,病程3个月~7年。其中精神分裂症63例,情感障碍22例,焦虑症15例,其他6例。
2心理护理措施
2.1主动热情接待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接待精神病患者,应先自我介绍,给精神病患者第一印象至关重要,使护患关系有一个平等、相互了解的好开端;详细介绍医院的住院制度、治疗时间、饮食情况,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适当的语言技巧,特别是应用问候语、关心体贴、尊重和爱护患者,使患者产生安全感,稳定情绪。
2.2 密切观察患者的思想动态。始终贯彻支持性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倾听患者的陈述,关心体贴患者,与之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利益,满足患者合理化要求,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取得信任,使之有安全感。从而如实反映自己的心理活动,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教育患者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事件,正确处理与己有关的社会矛盾与不良舆论,消除顾虑和自 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坚强的意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
2.3多沟通、多谈心。通过交谈可以交流感情,消除顾虑,了解其内心活动,抓住主要矛盾。临床观察中,恢复期患者多有自卑、消极、悲观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疏导,消除其不良情绪,对患者所最关注的问题要主动给予解答,体谅恢复期患者对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使其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 。
2.4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的变化,情绪随之波动。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极为重要。心理疏导就是通过护士的分析和引导,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使其从不愿合作、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迫切要求治疗,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逃避现实到主动面对现实,从不良心理状态向健康心理状态转化。
2.5开展工娱疗活动以工娱疗活动激发其对外界的兴趣,充分利用环境因素,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根据患者的爱好去参加各种活动,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增强集体观念及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并可结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如听轻音乐、跳舞、打乒乓球、下象棋、打扑克和一些手工艺制作等。针对个人特点发挥专长,工作人员应热情参与,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2.6加强心理宣教,谈论人生哲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症状,而不是缺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处理相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动员患者参加简单而又力所能及的工作,协助照顾重症患者的生活,打扫卫生,参加并带领其他患者开展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有利于恢复自信心和工作能力的活动。
3结果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10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任何意外,患者精神症状得以缓解,自知力也有所恢复。
4结论
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恢复精神健康,避免病情复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学科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贯穿于整个护理的全过程。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变化。
精神病患者长期患病后,会遗留下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功能缺陷,出现形形的行为异常,造成其在生活、工作、社会活动能力上的缺失。由于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措施,不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最大的可能,使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或最大限度减轻缺损程度,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精神健康,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自理生活,重建正常心态,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总之,神病患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能较好的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对精神疾病的防治、转归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淑清.精神科护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
[2]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8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