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匆匆朗读范文

匆匆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匆匆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匆匆朗读

第1篇:匆匆朗读范文

这段时间,我读了《笨狼和聪明兔》这本故事书。我觉得这本故事书非常有趣,并且非常少见。因为我在其他的故事书里见到的狼一般都是狡猾的狼、凶狠的狼、讨厌的狼,像这种傻乎乎,笨得可爱的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呢!

虽然《笨狼和聪明兔》这本书里有很多篇不同的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聪明的小偷》这篇故事,里面大概讲得是笨狼拿走了一本聪明兔不愿意借给笨狼看的图话书,他怕聪明知道是自己拿走了图话书,于是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笨狼没有来过聪明兔家,也没有看见过桌子上的图画书,也没有拿走桌上的图画书。唉!他尽然可以写出这种字条,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笨狼和聪明兔》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想不想听,但是我现在要卖个关子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三年级:糖果小飞人

第2篇:匆匆朗读范文

《朗读手册》

[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译

内容介绍: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细地为您解答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为什么要朗读?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朗读分成哪几个阶段?朗读有什么要领和禁忌?怎样的书可以进行朗读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从现在开始,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的乐趣,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如何在书和电脑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帮助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孩子成为终身爱读书的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对挫折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也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推荐理由:对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阅读始于识字。但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阅读从朗读开始。阅读不仅是简单的识字,而应该是整体地去理解文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早朗读确实有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影音充斥,科技的进步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引导他们不迷失于这样的生活,是家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的图画书论》

[日]松居直著 郭雯霞 徐小洁译

内容简介:本书由图画书的知识与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以及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深入浅出地向爸爸妈妈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图画书世界。

推荐理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在听一位父亲在说话,声音沉稳而温暖,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孩子和图画书的喜爱。正如译者所言:“先生的文章,就像他本人给我的印象:善良、真挚、亲切、自然、朴实、宽厚,正是在这种充满爱心的朴素中渗透着先生对图画书最本质的理解和主张,我们也就在感性的、鲜活的生活世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图画书与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学习着如何真正地理解和关爱儿童的心灵和生命,如何真正地帮助一个个天使般生命的成长。”

《童书非童书》

黄乃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内容简介:本书采用问答方式,分12章,第一、二章概述童书的重要性和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第三章至第八章把问题分类为生理、情绪、认知、社会、语文、人格等六个方面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第九章针对“说故事”釆提醒父母重视这座亲子桥;第十章则强调孩子才是童书的诠释者;第十一章介绍写作和出版;第十二章则谈亲子共读以外的阅读环境,以及童书以外的阅读经验。

推荐理由:本书的每章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非常适合家长阅读。同时,书中所提到的都是作者在推广童书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进而了解如何引导孩子看书、爱书,如何经由一起分享、共读的过程,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借着作者们的巧妙问答,父母可以轻松地在饶有趣味的文字中找到可行的方法,让看书成为一种享受。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汪培珽著

第3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普通中学 教学改革 策略及思考

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是杜郎口模式的“追风者”。那时正好是“洋思模式”风靡九州、“杜郎口模式”如日中天的时候。学校从分管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到骨干教师一行十余人见证了杜郎口中学“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般的奇迹,就连东道主“为控制人数不得已”收取数百元一张的考察学习“门票”,居然也丝毫挡不住滚滚而来的人潮!

当然,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小伙伴们一样,被杜郎口模式惊呆了!于是,大家都热血沸腾了!接下来就摩拳擦掌了!回到家就开始依葫芦画瓢了!画着画着,小伙伴们又发现,别人的“轰轰烈烈”而且“天长日久”怎么到我们这儿就水土不服了?但是,好景不长,轰轰烈烈之后,紧接着是彷徨迷惑,过一会儿变成了偃旗息鼓,再后来干脆听之任之,最后无奈只好重回老路。

学习杜郎口最后成了竹篮打水――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眼中所看到的教学改革。

由此,我想到三个问题:

一、我们为什么在学习杜郎口的过程中栽了跟头

就笔者所在的学校学习杜郎口的情况来看,我们无疑是栽了跟头。一开始所有人都抱着极大的希望,期待着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学校全面开花,甚至结出胜利的果实来。可是,不久,大家就发现杜郎口式的教学是极其低效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老师们当然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结果原以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很快流产。

第二个错误是战术上犯了冒进的错误。学校在学习归来没有在全校做问卷调查,没有听取老师们特别是一线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就开始在全校各年级、各学科全面铺开。在推行一段时间之后,也没有及时做出适当地调整。很多老师私底下开始做两面文章,在有检查、有领导的时候按照杜郎口的方式上课,领导或客人一走,马上就恢复原态。结果一锅梦想的好饭煮成了夹生饭。学校不继续推行,与课改的大方向背道而驰,而且又是否定之前的工作,当然不可取;若要继续推行,却又不知道如何重新点燃大家的热情。虽然后来提出了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二三四”课堂模式,但老师们却成了惊弓之鸟,人人都担心再次中枪而不愿接受。

二、回头来看,我们是否要把杜郎口一棍子打死

最近,关于杜郎口“高效课堂”肥皂泡彻底破灭的说法已经很多了。专家也好、学者也好、一线老师也好,几乎是一边倒地对杜郎口模式进行口诛笔伐。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杜郎口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甚至要将课堂全部留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几乎成了看客,成了纪律委员;二是杜郎口模式抹杀了学科差异和知识难度差异,企图制造一个万能的模式去应对复杂的教育。

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极端做法是相当低效的,当然不足取。但是,杜郎口模式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呢?

我觉得当然不是:如果杜郎口不是让老师只讲5―10分钟,而是让老师给学生留下5―10分钟;如果不是让学生团团围坐,而是讨论时适当集中;如果不是在教室里到处安上黑板,而是就让展示的学生在前后黑板因地制宜,就地解决;如果不是规定所有学科、所有课型都要照模式进行,而是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当然,还有很多可以想见的“如果”,那么,这样的“杜郎口”是不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呢? 其实,按鲁迅先生说的去做就好了,别人的东西,“拿来”时应有所弃;丢开的时候,也别踩在脚下,当有所取。

三、教学改革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数十年来,许多人抱着改良教学的初衷向英国学、向美国学,据说杜郎口模式就来自对英国的模仿。应该说,西方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先进的理念正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不巧的是,英国《每日邮报》最近报道,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布最近却提出英国学校应该重拾“全班教学”方式,因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南安普顿大学最近开展的一项研究,研究认为,远东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方式。该研究对英国南安普顿和中国南京的562名小学生(9―10岁)的数学成绩做了测试,发现中国学生比英国学生的成绩普遍高出约20%到30%。

今天的教育者,我们的教学改革应该向东走,还是向西走呢?

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效率比较高,学生成绩比较好,但它广被诟病的缺点是,它造就了很多考试机器,学生往往高分低能。西方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性更高,学生能力得到更多锻炼,综合素质比较高,但是其学习效率往往不高。

其实,到这里,东走西走的选择已经不重要了。

第4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浪漫主义因素;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浪漫属于一种情感状态,现代平面视觉传达中多用此表现给大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平面设计者可将两者完美融合,给予设计作品浪漫情绪,充分满足大众对浪漫情绪追逐的目的,而这亦为平面设计的本质追求。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平面视觉传达时采用浪漫主义因素已是人们的期许,更是平面设计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解读浪漫主义因素在平面视觉传达中的蕴涵,对平面视觉传达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解读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

1.浪漫主义

浪漫本指现实生活中独特的传奇故事、爱情故事,之后被人们引申为极具感彩、富有诗意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及面目。艺术中的浪漫为一种创作或者表现手法,但浪漫亦可代表艺术思潮或者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创作时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并遵循相应的美学原则及创作方法,而浪漫主义为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创作手段,其强调理想化对象的描写,呈现创作者的激情,更充分渗透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直接并直观的表达人们内心的强烈感受,大都以强烈的言词及瑰丽的想象、离奇夸张的手法创造相应的形象。

2.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应用的可能

现代人更注重精神追求,艺术设计亦高度重视人性化,而人性化强调设计者及消费者的心灵、情感沟通,更深层的解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以此种情感呈现并渲染的浪漫主义所创作出的作品非常之多,而极具情趣的广告更能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视觉传达中采用的情感因素可与消费者取得情感共鸣,以此打动、刺激消费者,并留给消费者美好的印象,至此便实现了视觉传达。现代设计时要高度重视感情,特别是极具感彩的主题中,应充分渲染感彩,以使商品给大众美的享受,刺激消费者作出消费行为。可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注重亲切、柔和的言词,强调自然流畅风格,并以真诚的诉求打动社会大众,将功利匿后突显产品的情趣化,人们对此种设计的接受程度高。

二、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

1.消费者内心需求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平面视觉传达工作亦随之不断改革。目前,已转变为高度重视消费者心灵情感沟通和交流,并强调以作品设计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让消费者获得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双面满足。将浪漫主义作为情感基础,强调趣味情趣感、人情味设计理念的融入,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中作品设计更为人性化。

2.审美诗意

浪漫为人们内心的幻想色彩,其极具审美诗意感,将此用于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时,则强调设计人员对此情感的呈现。通常平面设计者对浪漫主义因素创作时,其均需借助色调、色彩、形象以及手法等内容来实现,其所用色调应极具语言色彩,而色彩亦需鲜明生动,手法也应适当夸张化,将浪漫情感充分融入设计作品中,使作品展现出设计者内心强烈的情绪感受,并呈现出其理想追求,而这亦是对设计者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赋予设计作品诗意般的灵魂,使其呈现出非比寻常的独特感,并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共鸣。

3.理论本质情感化

浪漫主义应将情感充分突显,并强调自身理论本质属性,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情感性,同时保留其本质特征。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消费者目光的吸引,并依设计作品去潜在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这均需情感启发及激励,无论是何种作品,为其设计时均应强调理论本质情感化,充分呈现情感,选择不同情感的主题表现作品本质,给作品相应的平面设计结构,使作品具有情感,并充分刺激消费者心理,促使其作出相应的消费活动。

4.现实生活浪漫化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作品设计时,应强调作品浪漫主义化,但务必尊重现实生活。艺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浪漫主x亦不例外,其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尽管其所呈现的为超现实倾向,但本质仍旧是要回归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希冀、憧憬挖掘,并据此对作品作浪漫主义创作,让设计作品更具生活化。

5.理性渗透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设计使用浪漫主义时要强调理性渗透,赋予设计作品直观层面无功利性,并确保其极具情感性及形象性,而深层次呈现其功利性、理性、认识,要让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相应的约束,避免作品设计不贴近现实生活,或者更不符合人们的相关需求。

三、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其浪漫理念已存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本章对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进行了下述分析:

1.基于爱情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本源自爱情,现代人对浪漫的定义更倾向于爱情,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人员使用浪漫主义作视觉传递时,应注重爱情载体的应用。基于爱情作浪漫主义作品设计时,要强调主题意念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突显,可以年轻恋人间青涩的恋情与依恋情感作为基础,对作品作相应的视觉设计刻画,确保作品成形后具有明确的情感基调,使作品视觉传达贴合主题思想,比如目前的诸多巧克力商品,其所作的平面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年轻恋人间的青涩情感,使得巧克力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恰到好处。实际作品设计时,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与主题意念相关联的素材调动,以此充分烘托作品的中心情感,促使作品更深层的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并潜在性引导消费者与此情感共鸣,使作品与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作品视觉传达延留于消费者心中。

2.基于生活憧憬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主义历经爱情的界定后,便被用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期许。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浪漫主义界定的偏移,以浪漫主义手段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与期许充分呈现,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具吸引力的结构。设计作品视觉传达时要充分体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坚持,可经时空变化与情境转变呈现人们对未来憧憬的状态,比如表现家庭幸福的主题时,设计人员可将两个人恋爱到结婚与生儿育女经时空转变呈现给社会大众,每个场景后的景致均应做相应的变化,突显演进过程中的幸福。

3.基于自然环境的浪漫主义表现

无论是平面设计中的艺术作品,亦或是人们的诗词文章,呈现相应的浪漫情感时均需借助自然环境,以自然界中的形态、意蕴、色彩等景致刻画不同的情感,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更具自然感。比如设计者作护肤产品平面设计时,大都喜欢以空旷的大地或者蔚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等景致作为背景,再选择娇嫩的鲜花或者干净的露珠、洁白的牛乳等物质来呈现护肤产品的内在美,女性消费者极易被此种设计所吸引,可由此产生极强的浪漫感,经视觉审美达到内心认同。

四、结语

浪漫主义因素融于平面视觉传达中,可增强作品的艺术色彩,赋予作品灵魂与生命力,呈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许,满足其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全方位掌握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并敢于创新的设计独特的作品,使得消费者的物质要求、精神需求均被满足,实现平面视觉传达的应用价值。本文解读了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提出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探讨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以期为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倩.广告符号设计与视觉传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3).

[3]王美艳.后印象主义色彩理念及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包装学报,2013,1(5).

[4]王文勇.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J].名作欣赏,2014(7).

[5]董雪萍.议《沉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J].文学界(理论版),2012(9).

第5篇:匆匆朗读范文

关键词:《朗读者》 汉娜 创世纪 亚伯拉罕献子 正义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贝哈德・施林克的一部获奖颇多的小说,不但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更被改编成电影于2008年上映。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影响甚广。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个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与37岁的售票员汉娜相识,并从此发展出错综复杂的畸恋。有一天,汉娜忽然消失,米夏再也找不到她了。可意外的是,当他成为法律系大学生时,却在一个审判纳粹分子的法庭上,愕然发现汉娜作为战犯出现在被告席上。汉娜为了掩饰自己文盲的身份,竟然承认了莫大的罪名,被判无期徒刑。到故事的最后,本可以提前释放的汉娜,却在狱中自缢而亡。

可以说,与充满的前半部分相比,后半部分的公然审判更为引人入胜。汉娜只是一个文盲,不明就里地接受了一份看管犯人的工作,她所做的无疑是完成一项工作而已。但是,不可否认,因为她的工作,很多人却活生生地无辜丧命。汉娜的过失何以这般纠结呢?本文将以圣经《创世纪》里亚伯拉罕献祭的故事,提出对此的政治神学思考。

一、亚伯拉罕把儿子献为燔祭

在圣经《创世纪》第二十二章里,我们读到了一个主旨不明的故事。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遂让他带着自己的独生子以撒到山上去,把他献为燔祭。而亚伯拉罕二话不说,带上工具和以撒就山上了,还把以撒绑在神所指示的地方。正在他伸手拿刀准备杀他儿子之时,天使忽然出来制止了他,且道出了上帝的意思。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亚伯拉罕献子之事,存在很多矛盾和不解之处。比如,慈爱的上帝为什么要杀害一个孩子的生命?亚伯拉罕为什么毫不辩解就执行圣令?但诚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亚伯拉罕故事之奇绝处在于,不管人们对它的理解有多么不充分,它永远是一段光辉的故事。”在这里,克尔凯郭尔之所以认为它是光辉的,乃是因为他把亚伯拉罕视为“信仰的骑士”。在克尔凯郭尔对这则故事的解读中,他认为亚伯拉罕“没有怀疑,没有痛苦地左顾右盼,没有用他的祷告去向上天挑战。他深知正是上帝这全知全能者在考验他。他深知这是能向他要求的最艰难的献身,但他也深知当上帝提出要求之时就不会有什么献身是过分艰难的――于是他拔出了刀子”。由此来看,亚伯拉罕把自己的道德原则摆在一边,暂时不顾亲生骨肉的生命,恰恰凸显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

但是,如果上帝真的要亚伯拉罕献出以撒的生命呢,亚伯拉罕是否仍须怀着信仰呢?这一点就连克尔凯郭尔本人也没说清楚:他所谓的信仰,究竟是实验上的信仰(真的把以撒杀掉),还是道德上的信仰(亚伯拉罕知道上帝不会做杀人之事)?更有趣的是,卡夫卡意味深长地将亚伯拉罕与堂吉诃德做了联系,把克尔凯郭尔眼中“信仰的骑士”,解读为搞笑的堂吉诃德。对这个故事的矛盾看法,与我们对《朗读者》中汉娜之过的纠结情感,有着很大联系。因为《创世纪》中的古老故事,已经衍生为现代人(尤其是西方人)关于公正、道义的一些标准,在今日的法律规范中有着生命力。所以,借由亚伯拉罕献子一事来探讨汉娜的过失,可以从一个根本的意义上探讨人性对正义的理解。

二、汉娜获罪的关键

在对汉娜及其他纳粹的整个审判中,一项很重要的指控是这样的:在一个轰炸之夜,一共有几百名妇女被囚禁在一座乡间教堂里。随后,一颗炸弹正好命中教堂的尖塔。起初只是尖塔燃烧起来,接着就蔓延到屋顶,最后整个教堂的屋梁都烈焰滚滚,坍塌到教堂的大厅,导致室内一排排椅子起火。可是,紧锁的大门就这样把这些人困在其中,活活烧死。照理说,她们可以打开大门放人出来,可她们却没有这么做。

在这个指控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点就是这些被告当时的想法如何:如果她们是故意不开门让犯人烧死,那么她们就犯罪了;而如果她们不是有意为之,那么她们似乎不至于获罪。我们发现,这里的类比与《创世纪》中亚伯拉罕的选择一样困难而令人迷惑。无论是亚伯拉罕还是汉娜一行,都是听命于上级,而且二者的所作所为都无疑置人于死地。唯一的区别是,汉娜的上级是杀人如麻的法西斯长官,而亚伯拉罕的上级则是上帝(当然,熟悉《创世纪》的人都知道,上帝也曾把他创造的人类从世界上消灭,后悔创造他们)。但尽管如此,汉娜确实让几百人烧死,亚伯拉罕也差点亲手杀了以撒。两人在这个问题上所展现的,都与卡夫卡所提的堂吉诃德很相似。那么,汉娜是否获罪,关键就在于她当时的想法,也就是不开门的原因为何。

在许多问题之后,被告提到一个关键的报告,并一口咬定是汉娜写的。显然,汉娜是文盲,但她为了掩饰这一身份,竟然一口承认报告是自己写的,她也因此获罪。这里所显示的也是一种现代法律的正义思想,“一个人如果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改变想法”,“那么她的行为就必须从宽认定,因为法律会假设他想法的改变是出自于内在”。因此,汉娜说了一个假话,却获了罪,只是因为法官认为她不开门的决定是出自于内在。

三、结语

亚伯拉罕和汉娜,都在执行一个强大的命令,但结果是否该由自己承担?从上文分析来看,克尔凯郭尔所谓“信仰的骑士”如果放到纳粹工作者身上,将显得无比残酷。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个“亚伯拉罕”因着各种命令,屠杀了多少生命啊!《朗读者》中的汉娜是一个文盲,她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需要借由他人之口――这样的角色设置可谓大有深意。她连自己从事了一项罪恶的工作都不知道,这种不自知与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无知何其相似。诚如米兰・昆德拉所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发笑并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全能全智,且也因人类本身的局限性。《朗读者》中的汉娜频繁质问审判官,如果他身处其地当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也让我们每个读者困惑。《创世纪》简略的叙事手法根本不留一丝心理分析,让我们无从知道亚伯拉罕在想什么,但汉娜的质问仿佛替他做了辩护。从亚伯拉罕到汉娜,我们对人性得到的最大一点启示,应该是人性有着局限性,也许有时我们并不能做什么决定。

参考文献

[1] 高峰枫.亚伯拉罕杀子的故事[J].读书,2003(03):120-125.

[2]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 德肖维茨.法律的创世纪:从圣经故事寻找法律的起源[M].法律出版社,2011.

[4] 李忠敏.卡夫卡对克尔凯郭尔的神学批判――以亚伯拉罕为例[A]//梁工.圣经文学研究第4辑[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第6篇:匆匆朗读范文

摘要:全文以设计思维与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本创作以及导演执行过程进行分析,探析其成功的原因。探索动画艺术设计中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思维,动画,喜羊羊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02-02

2009年春节前夕,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异常火爆,成为贺岁电影“黑马”,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2010年4月26日原创动力官网:“喜羊羊”成功打败卡通常青树“多啦A梦”,登上第一位。其先后获得:最佳国产动画银奖――白玉兰奖,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美术形象设计提名奖,2007年度第4届金龙奖――最佳创意动画奖。截止2010年2月22日《喜羊羊II》全国票房已达1.28亿元,“喜羊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喜羊羊”成功的背后究竟蕴含了那些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关注。

1.《喜羊羊》中设计思维的体现

1.1思维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存事物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经过大脑对这些现存事物的感性认识、理解、分析、总结等逻辑思考过程,从而对其本质属性做出内在的、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而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创造性地改变这些事物的性质,形成可以具备价值的物品的活动。可见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沟通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喜羊羊》的成功是无数设计人员(动画创作人员、整体策划人员、品牌营销人员等等)的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喜羊羊》从诞生到辉煌的过程就是诸多设计师从事设计的过程。包括对《喜羊羊》设计条件的提出――设计概念的浮现――意象的浮现――设计概念的逐渐具体化――对逐渐成形的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等整个过程。

1.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溶各种思维形式于一体,是各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晶。它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全新性、潜在性、灵活性、求异性、想象性、敏锐性、灵感性,这些特性在《喜羊羊》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在《喜羊羊》动画形象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想象性、灵活性、灵感性等特性得到广泛体现:例如动画片中的美羊羊,她是羊村里的时尚名人,对化妆、缝衣服、种花都精通,主创人员谈到美羊羊的灵感来源就是念书时男生都会暗恋的那类女同学。还有沸羊羊,他做事直率,不考虑后果。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中学时班级里都好似有这样一个同学“他很健壮很鲁莽,凡事都第一个站出来,不计后果”。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儿时记忆,而《喜羊羊》的设计师就是抓住我们的这些心理,都唤起了我们的儿时回忆,获得我们的认同,最终取得成功。

2.《喜羊羊》的剧本创作

影片的创作始于文学剧本的编写。好的动漫作品离不开深入人心的好故事,《喜羊羊》的设计思维核心就是用简单、欢快的故事,风趣幽默的对白打动观众,使观众在开心之余,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健康向上、积极勇敢的内涵。

2.1故事题材取自作者的童年和现今作者身边有趣的事

《喜羊羊》的100多名动画师和十多名从事喜剧创作的编剧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黄伟健说,故事中的形象和情节很多都来自他学生时期的记忆。

2.2影片故事情节简单诙谐,以一群小肥羊与一只大灰狼之间妙趣横生的斗智斗勇为主线,同时加入现实生活题材,把当下的一些热门话题如三聚氰胺、奥巴马、无间道等巧妙地融入其中,迎合了观众对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时新性、人文性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喜羊羊》没有了枯燥说教的成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传统的动画说教意图明显,娱乐性不够,而《喜羊羊》的设计师把故事的通俗性和娱乐性放在了首位,体现了设计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喜羊羊》的设计核心导演执行过程

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计是创造性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活动,处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可以说是二者的融合,也是二者的边缘。

3.1设计师将影片故事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故事是灵魂,形象是身体。”在卢永强(广东原创动力总经理)看来,成功的动漫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和角色定位。设计师们将影片定位于狼和羊之间的故事,要求能够在少年儿童心中产生正面、阳光、勇敢的形象。在设计角色时,设计师都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缺点,比如灰太狼脸上画一道疤,还要让它有个很厉害的太太红太狼等。通过这些细节的设计使故事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2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迪斯尼曾自我表白说:“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童真(不管是6岁还是60岁)制作电影。最糟糕的不是我们没有天真,而是它们可能被深深地掩埋了。在我的工作中,我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让它显示出生活的趣味和快乐,显示笑声的健康,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诞可笑,但仍要竭力追求的境界。”

迪斯尼的自白说出了动画片最单纯的本质:创造梦想,呼唤童真。这些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所需要的,也是成年人所需要的。优秀的动画片设计人员应该懂得怎样造梦,造怎样的梦。

为让小朋友喜欢“喜羊羊”卡通形象,设计师们颇费了一番心思。在创作之初,导演率领编剧、漫画师先将设计好的卡通形象在公司内部进行投票选择,选出其中最好的形象,再进行修改。然后又将设计好的卡通形象拿到中小学、幼儿园找学生来评议,再根据学生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拿到玩具制造商那里去征求意见。经过这三个环节的推敲、修改,才确定好每个卡通形象。最终,这些卡通造型不仅形象可爱,令人过目不忘,而且方便生产各种衍生产品,易被消费者接受。《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是设计者反复创作、精心设计,发行商整合营销将创意转化为财富的集体智慧结晶。其取得的成功对国产动画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中国动画业困局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的管理》.2006版

第7篇:匆匆朗读范文

1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谈出自己的理解。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合作交流与读文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

4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自己谈感悟

5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和品悟重点语句来欣赏文本,学习写法。

感悟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反省和警示作用。

6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二学时

7.1.1教学目标

7.1.2学时重点

7.1.3学时难点

7.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画导入

1.看课件画面(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刻苦、惜时的图片),复习古诗(《长歌行》《劝学》《偶成》),谈感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复习旧知,谈第一课时收获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1.自学,找出最美语段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

2.小组交流品读感悟。

3.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指导朗读方法。

3.齐读,感受作者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惋惜。

4.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课件(时间一去不复返),板书(光阴飞逝)。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重点理解“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联系自己谈体会。

⑶指导朗读方法。

⑷欣赏课件(学生、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了》),激感。

⑸全体情感朗读。

3.

重点理解“洗手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找出这部分暗示的两个角色(作者、时间),体会时间的无奈和着急。

⑶师生分角色朗读。

⑷同桌分角色朗读。

⑸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吸收、吃饭、默默这些事例来写?

⑹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事例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写法。

4.

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5.

课件(面对八千多日子的逝去,作者感叹不已),板书(先贤无奈空嗟叹)。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重点理解“过去的日子……白白走这一遭啊?”

⑴体会作者自责、发奋的心境。

⑵根据本课所学朗读方法读好段落。

⑶全班情感朗读。

2.

总结第三部分内容。

3.

课件(感叹时光匆匆)。

活动4【活动】理顺课文、总结收获。

1.

理顺课文。

2.谈谈新收获。

3.

总结全文作者情感及自己收获。

4.板书(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5.

齐读对联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活动5【活动】总结散文特点。

1.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本文写作顺序,学习散文无明显写作顺序的特点。

2.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活动6【练习】仿写作业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具体描述了时间来去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话。

作业提醒:1、选取生活瞬间小事;2、恰当运用动词;3、适当运用修辞。

活动7【活动】板书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匆匆

第8篇:匆匆朗读范文

可见,“高速”未必“高效”。

为期一个月的名师培训听课活动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悟。

一、高效的课堂首先是“有效”的。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解析第一段时首先要朗读,由此感受本段语言的生动诗意。此时的朗读只是一种手段,我一般强调字音、关注朗读是否流畅,只做这样泛泛的指导。孙金英老师却不同,她先请同学朗读,又强调朗读要注意语速适中,有轻重缓急,并做了有针对性的范读。并在下面第二三段的朗读时,继续强调读的抑扬顿挫,并提示学生提起气来读。一“读”辩高下,与孙老师循序渐进式的指导,有针对性的范读相比,我的“浅浅的,淡淡的”指导是“无效”的。

因这些指导的无效,我们的课上得很快速,《大自然的语言》只用两课时匆匆讲完。却做不到像孙老师这样,指导学生积累说明文相关常识,并运用这些常识判断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而且概括段落(层次)内容,还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感受作品语言的生动。这也怪不得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题目茫然失措了。而孙老师这四课时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却充分落实了教学内容,是高效的。

当然,孙老师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讲四课时,而是将老师的精讲课与学生的自读课结合。在精讲课即教读课上,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在略读课文里有针对性地践行这些方法,以达到精读促自读的目的。

另外,孙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准上。整个课堂的提问、引导均无废话,无哗众取宠之辞。这也值得我们这些常在吸引学生眼球上“狠下工夫”的年轻老师学习。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有针对性的。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怕稍有不慎贻误天机,于是力求面面俱到。而名师课堂的“有效探究”实践给我们混沌的场面送来一剂良方。

如郑桂华老师教学《散步》时,摆脱了复述故事、分析主题的窠臼,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庄重的表达”。老师出示实例,学生的灵感被激发,也能找到多处类似的郑重其事、大词小用等的词句,学生的语感大大增强。相形之下,把分析主题当成教学重点衍生的是学生的思维原地打转的结果。

第9篇:匆匆朗读范文

1.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1.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1.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1.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2.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2.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2.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2.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