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匆匆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是的,阅读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这种习惯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唤起再造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习惯。
2、培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的扩充,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此,教师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评。看看谁摘的多,比比谁记得多。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阅读兴趣
好习惯养成后,再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激发,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而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中,课文叙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因为青蛙不信小鸟天很大的话,要读出青蛙那种自以为是的态度,而小鸟为了指证青蛙的错误想法,读的时候要肯定有力些,这样做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也就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美丽的小路》时,鸭先生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就跟着鹿先生叫起来“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就要提高嗓门读出他的惊讶,突然,他好象明白了什么,“一拍脑袋,说:‘这都怪我’!此时,就要读得轻些,读出他若有所悟的感觉,“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又要表现出他下定决心,说话声音要坚定些。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
2、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读《棉花姑娘》这一课中,棉花姑娘因为身上长了很多可恶的蚜虫,当它生病时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它治病时,要指导学生读出棉花姑娘病怏怏、焦急的心情,当蚜虫被七星瓢虫吃掉后,棉花姑娘病好了,心情又是多么愉快。当读到燕子、啄木鸟、青蛙回答棉花姑娘的话时,因为不能帮助它,声音要表现得非常无奈;还有在读《四季》这一课时,草芽儿因为很嫩,声音要读得细一点,;荷叶长得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三、读后评论是朗读的良方
《朗读手册》
[美]吉姆·崔利斯著 沙永玲 麦奇美 麦倩宜译
内容介绍:本书以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详细地为您解答有关朗读的各种问题:为什么要朗读?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朗读?朗读分成哪几个阶段?朗读有什么要领和禁忌?怎样的书可以进行朗读而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从现在开始,与孩子一起分享朗读的乐趣,大声为孩子读书吧!读教材,读漫画书好不好?如何妥善处理看电视的问题?如何在书和电脑之间取得平衡……本书帮助无数家长、老师解决了棘手的教育难题,让孩子成为终身爱读书的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对挫折具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也具有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推荐理由:对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阅读始于识字。但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阅读从朗读开始。阅读不仅是简单的识字,而应该是整体地去理解文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早朗读确实有益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各种影音充斥,科技的进步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有许多负面的影响,对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引导他们不迷失于这样的生活,是家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的图画书论》
[日]松居直著 郭雯霞 徐小洁译
内容简介:本书由图画书的知识与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以及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六个方面的内容构成,深入浅出地向爸爸妈妈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图画书世界。
推荐理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在听一位父亲在说话,声音沉稳而温暖,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孩子和图画书的喜爱。正如译者所言:“先生的文章,就像他本人给我的印象:善良、真挚、亲切、自然、朴实、宽厚,正是在这种充满爱心的朴素中渗透着先生对图画书最本质的理解和主张,我们也就在感性的、鲜活的生活世界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图画书与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关系,学习着如何真正地理解和关爱儿童的心灵和生命,如何真正地帮助一个个天使般生命的成长。”
《童书非童书》
黄乃毓 李坤珊 王碧华著
内容简介:本书采用问答方式,分12章,第一、二章概述童书的重要性和建立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第三章至第八章把问题分类为生理、情绪、认知、社会、语文、人格等六个方面的发展,提出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第九章针对“说故事”釆提醒父母重视这座亲子桥;第十章则强调孩子才是童书的诠释者;第十一章介绍写作和出版;第十二章则谈亲子共读以外的阅读环境,以及童书以外的阅读经验。
推荐理由:本书的每章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非常适合家长阅读。同时,书中所提到的都是作者在推广童书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进而了解如何引导孩子看书、爱书,如何经由一起分享、共读的过程,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借着作者们的巧妙问答,父母可以轻松地在饶有趣味的文字中找到可行的方法,让看书成为一种享受。
《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
汪培珽著
一、方法指导,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百合花内心坚定的信念,教师在朗读启发中侧重了方法上的指导。
师:百合的哪句话你印象最深刻?
生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人们知道我是百合。(语气平淡)
师:好的朗读就是传达人物的心声。想想百合这样说,是想说什么?
生2:说自己不是野草。
师:百合受到了混淆吗?为什么?
生3:她长在深谷里,断崖边,无人问津,如野草一样。
师:但是她不觉得自己是野草。因为她心里有一个坚定而纯洁的念头。(生坚定地读)
师:为什么你要将“百合”两个字读得很干脆,语音也很重呢?
生4:这是百合的理想,我要坚毅地表达她的理想。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将文本中的感觉和学生的朗读紧密结合了起来,让学生巧抓重点词,深深领悟百合花的心声,并从心理分析入手,让学生理解百合花的精神所在,找到百合花的感觉,而后带着这种感觉来朗读,最终达到了学生和百合内心齐鸣,情感合二为一的效果。
二、语感训练,个性体验
《夹竹桃》一课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其中的精髓呢?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时就首先请学生找找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生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这段话表现出了什么?
生2:夹竹桃的坚强。
师:那么节奏和语气该怎样表达呢?
生3:连贯,坚定。
师:说得好。顽强就是夹竹桃的心声。想想要怎么读出来?(生读,声音激动)
【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
生4:我看到了环游宇宙的飞船。
生5:我看到了神奇的海底世界。
生6:我看到了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
赏析:案例中,教师通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从而打开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通道,减少了教师强力灌输的武断,增加了课堂亲和力,非常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体验到了“韧性”的内涵:坚强,默默地奉献,坚持不懈。这是学生深入文本之后,内心不知不觉被唤醒的一种力量,更是朗读教学中代入感情的渗透。
三、价值引领,人文渗透
还以孙老师的阅读教学《夹竹桃》片断为例。当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感悟、体验到夹竹桃的韧性后,为了让学生进入文本,展开外延思考,孙老师开始进行价值引领,给学生渗透人文思想。
师: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又亲见了百花凋零,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不放弃,始终坚持。看着夹竹桃,就想起生活中像它一样的人来。大家找找,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生1:有。我家小区门前有一个老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卫生了。每次他都笑呵呵的,一点儿也不难过。
生2:红绿灯下的警察,每天都站在那里指挥交通,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
生3: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也是,他每天都给我们送报纸,看到有小孩子摔倒了,还跑过去扶起来。
……
师:是啊。夹竹桃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很多。那作者写夹竹桃,是想表达夹竹桃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说):表达对夹竹桃奉献精神的赞美。
师:请大家带着深情的赞美,来读一读夹竹桃的韧性这一段吧。(生深情朗读)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教师从文本出发,延伸文本之外的人文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不能自以为是地斩断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翅膀。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让他们找到人文价值所在,才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关键词:浪漫主义因素;平面设计;视觉传达
浪漫属于一种情感状态,现代平面视觉传达中多用此表现给大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平面设计者可将两者完美融合,给予设计作品浪漫情绪,充分满足大众对浪漫情绪追逐的目的,而这亦为平面设计的本质追求。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追求,而平面视觉传达时采用浪漫主义因素已是人们的期许,更是平面设计者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解读浪漫主义因素在平面视觉传达中的蕴涵,对平面视觉传达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解读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
1.浪漫主义
浪漫本指现实生活中独特的传奇故事、爱情故事,之后被人们引申为极具感彩、富有诗意与幻想的故事情节及面目。艺术中的浪漫为一种创作或者表现手法,但浪漫亦可代表艺术思潮或者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创作时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并遵循相应的美学原则及创作方法,而浪漫主义为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创作手段,其强调理想化对象的描写,呈现创作者的激情,更充分渗透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执着追求,直接并直观的表达人们内心的强烈感受,大都以强烈的言词及瑰丽的想象、离奇夸张的手法创造相应的形象。
2.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应用的可能
现代人更注重精神追求,艺术设计亦高度重视人性化,而人性化强调设计者及消费者的心灵、情感沟通,更深层的解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以此种情感呈现并渲染的浪漫主义所创作出的作品非常之多,而极具情趣的广告更能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视觉传达中采用的情感因素可与消费者取得情感共鸣,以此打动、刺激消费者,并留给消费者美好的印象,至此便实现了视觉传达。现代设计时要高度重视感情,特别是极具感彩的主题中,应充分渲染感彩,以使商品给大众美的享受,刺激消费者作出消费行为。可见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注重亲切、柔和的言词,强调自然流畅风格,并以真诚的诉求打动社会大众,将功利匿后突显产品的情趣化,人们对此种设计的接受程度高。
二、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
1.消费者内心需求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平面视觉传达工作亦随之不断改革。目前,已转变为高度重视消费者心灵情感沟通和交流,并强调以作品设计满足消费者内心需求,让消费者获得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双面满足。将浪漫主义作为情感基础,强调趣味情趣感、人情味设计理念的融入,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中作品设计更为人性化。
2.审美诗意
浪漫为人们内心的幻想色彩,其极具审美诗意感,将此用于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时,则强调设计人员对此情感的呈现。通常平面设计者对浪漫主义因素创作时,其均需借助色调、色彩、形象以及手法等内容来实现,其所用色调应极具语言色彩,而色彩亦需鲜明生动,手法也应适当夸张化,将浪漫情感充分融入设计作品中,使作品展现出设计者内心强烈的情绪感受,并呈现出其理想追求,而这亦是对设计者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赋予设计作品诗意般的灵魂,使其呈现出非比寻常的独特感,并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共鸣。
3.理论本质情感化
浪漫主义应将情感充分突显,并强调自身理论本质属性,使得设计作品更具情感性,同时保留其本质特征。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消费者目光的吸引,并依设计作品去潜在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这均需情感启发及激励,无论是何种作品,为其设计时均应强调理论本质情感化,充分呈现情感,选择不同情感的主题表现作品本质,给作品相应的平面设计结构,使作品具有情感,并充分刺激消费者心理,促使其作出相应的消费活动。
4.现实生活浪漫化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作品设计时,应强调作品浪漫主义化,但务必尊重现实生活。艺术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浪漫主x亦不例外,其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生存,尽管其所呈现的为超现实倾向,但本质仍旧是要回归现实,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希冀、憧憬挖掘,并据此对作品作浪漫主义创作,让设计作品更具生活化。
5.理性渗透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设计使用浪漫主义时要强调理性渗透,赋予设计作品直观层面无功利性,并确保其极具情感性及形象性,而深层次呈现其功利性、理性、认识,要让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相应的约束,避免作品设计不贴近现实生活,或者更不符合人们的相关需求。
三、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
平面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其浪漫理念已存在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本章对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进行了下述分析:
1.基于爱情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本源自爱情,现代人对浪漫的定义更倾向于爱情,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人员使用浪漫主义作视觉传递时,应注重爱情载体的应用。基于爱情作浪漫主义作品设计时,要强调主题意念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突显,可以年轻恋人间青涩的恋情与依恋情感作为基础,对作品作相应的视觉设计刻画,确保作品成形后具有明确的情感基调,使作品视觉传达贴合主题思想,比如目前的诸多巧克力商品,其所作的平面设计中充分运用了年轻恋人间的青涩情感,使得巧克力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恰到好处。实际作品设计时,设计者应高度重视与主题意念相关联的素材调动,以此充分烘托作品的中心情感,促使作品更深层的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并潜在性引导消费者与此情感共鸣,使作品与消费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让作品视觉传达延留于消费者心中。
2.基于生活憧憬的浪漫主义表现
浪漫主义历经爱情的界定后,便被用来表现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并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期许。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应高度重浪漫主义界定的偏移,以浪漫主义手段将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与期许充分呈现,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具吸引力的结构。设计作品视觉传达时要充分体现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坚持,可经时空变化与情境转变呈现人们对未来憧憬的状态,比如表现家庭幸福的主题时,设计人员可将两个人恋爱到结婚与生儿育女经时空转变呈现给社会大众,每个场景后的景致均应做相应的变化,突显演进过程中的幸福。
3.基于自然环境的浪漫主义表现
无论是平面设计中的艺术作品,亦或是人们的诗词文章,呈现相应的浪漫情感时均需借助自然环境,以自然界中的形态、意蕴、色彩等景致刻画不同的情感,确保平面视觉传达作品设计更具自然感。比如设计者作护肤产品平面设计时,大都喜欢以空旷的大地或者蔚蓝的天空、青青的草原等景致作为背景,再选择娇嫩的鲜花或者干净的露珠、洁白的牛乳等物质来呈现护肤产品的内在美,女性消费者极易被此种设计所吸引,可由此产生极强的浪漫感,经视觉审美达到内心认同。
四、结语
浪漫主义因素融于平面视觉传达中,可增强作品的艺术色彩,赋予作品灵魂与生命力,呈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许,满足其精神层面的情感需求。平面视觉传达设计者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全方位掌握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并敢于创新的设计独特的作品,使得消费者的物质要求、精神需求均被满足,实现平面视觉传达的应用价值。本文解读了浪漫主义与平面视觉传达,提出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原则,探讨了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表现载体,以期为平面视觉传达中浪漫主义因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倩.广告符号设计与视觉传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2]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3).
[3]王美艳.后印象主义色彩理念及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包装学报,2013,1(5).
[4]王文勇.关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反思[J].名作欣赏,2014(7).
[5]董雪萍.议《沉沦》中的浪漫主义思潮[J].文学界(理论版),2012(9).
【关键词】职校英语;原因分析;教学现状;措施手段
在职校英语教学中,朗读教学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忽视英语朗读教学表现的一些消极问题。如学生基础差,听力显得有些迟钝;对说英语有畏惧情绪;缺乏朗读,更谈不上思维,进一步阻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朗读,也更谈不上英语写作了。因此,我们要认清:
一、英语朗读训练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1.以读促听
职校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语言听力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靠听,他们很难准确无误地辨样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如没有足够准确的朗读作基础,很难准确地辨别出同音词、近音词,也不容易听出连读、爆破、升降调等由朗读技巧带来的朗读效果,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正确领会和理解;反过来,如果在职校英语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英语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学到的词汇、长短句以及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牢牢地储存在的脑海里,遇到听觉重现时,能够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听力。因此,英语朗读服务于英语听力。
2.以读引说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必须把读和说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省去教学中许多复杂的语言规则的讲解。
3.以读达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阵地,职校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自制能力差,而外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具吸引力,如教师仅仅将一堂课放在分析课文上,讲授课文知识,就会使英语课上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读他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根据这一句子造句,或者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子或段落,培养了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找趣,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以读启思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会读书,不去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英语思维是以英语语言作载体,是英语世界的抽象化。准确的朗读就是把英语语言材料变成大脑能够存储的信息,久而久之,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融合在一起,最后质变为英语的思维方式。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中,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思维,加之英语语感的灵敏度差,导致阅读能力落后于英语整体水平。因此,在学习中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去思,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读导写
选进英语教材里的对话和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英语课标要求学生要能够写出与教材内容相应文体的文章,而且要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如果没有朗读,没有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就不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更不可能写出符合这些文体要求的文章。在职校英语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借助读学写,就能更快达到职校生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职校英语朗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培养职校生朗读英语的兴趣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朗读内容,初学者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必须反复朗读背诵。同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较大胆的学生树为“标兵”让其领渎。为英语朗读做得好的学生发奖等等。随着学生英语水平提高,课文的长度和难度也在不断增加,篇篇都要进行反复朗读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应该把学生的有限时间集中在最精要的内容上——即有实用价值、有新的词语、新句型的好段落。但要注意,程度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稍差的学生内容少些。久而久之,必定会有英语朗读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2.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英语教师应该将朗读教学纳入正式的规划中,根据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朗读教学目标和计划。在课堂上,学生虽然听、说较多,但这还远远不够。因此,在课后教师还要发动学生尽可能多用英语进行对话,鼓励学生多读英文读物,自觉进行阅读圳练,扩大知识面,达到自觉训练语感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经常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英语知识课外活动,如唱英语歌、朗诵、讲故事、排演话剧、小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摘要:全文以设计思维与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本创作以及导演执行过程进行分析,探析其成功的原因。探索动画艺术设计中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思维,动画,喜羊羊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02-02
2009年春节前夕,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异常火爆,成为贺岁电影“黑马”,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对其进行了重点报道。2010年4月26日原创动力官网:“喜羊羊”成功打败卡通常青树“多啦A梦”,登上第一位。其先后获得:最佳国产动画银奖――白玉兰奖,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美术形象设计提名奖,2007年度第4届金龙奖――最佳创意动画奖。截止2010年2月22日《喜羊羊II》全国票房已达1.28亿元,“喜羊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和信心,“喜羊羊”成功的背后究竟蕴含了那些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关注。
1.《喜羊羊》中设计思维的体现
1.1思维是建立在人们对现存事物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经过大脑对这些现存事物的感性认识、理解、分析、总结等逻辑思考过程,从而对其本质属性做出内在的、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而设计则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创造性地改变这些事物的性质,形成可以具备价值的物品的活动。可见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沟通科学与艺术的桥梁,
《喜羊羊》的成功是无数设计人员(动画创作人员、整体策划人员、品牌营销人员等等)的集体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喜羊羊》从诞生到辉煌的过程就是诸多设计师从事设计的过程。包括对《喜羊羊》设计条件的提出――设计概念的浮现――意象的浮现――设计概念的逐渐具体化――对逐渐成形的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等整个过程。
1.2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溶各种思维形式于一体,是各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晶。它具有的一些特性,如:全新性、潜在性、灵活性、求异性、想象性、敏锐性、灵感性,这些特性在《喜羊羊》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在《喜羊羊》动画形象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想象性、灵活性、灵感性等特性得到广泛体现:例如动画片中的美羊羊,她是羊村里的时尚名人,对化妆、缝衣服、种花都精通,主创人员谈到美羊羊的灵感来源就是念书时男生都会暗恋的那类女同学。还有沸羊羊,他做事直率,不考虑后果。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中学时班级里都好似有这样一个同学“他很健壮很鲁莽,凡事都第一个站出来,不计后果”。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有着相似的儿时记忆,而《喜羊羊》的设计师就是抓住我们的这些心理,都唤起了我们的儿时回忆,获得我们的认同,最终取得成功。
2.《喜羊羊》的剧本创作
影片的创作始于文学剧本的编写。好的动漫作品离不开深入人心的好故事,《喜羊羊》的设计思维核心就是用简单、欢快的故事,风趣幽默的对白打动观众,使观众在开心之余,自然而然地传递出健康向上、积极勇敢的内涵。
2.1故事题材取自作者的童年和现今作者身边有趣的事
《喜羊羊》的100多名动画师和十多名从事喜剧创作的编剧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黄伟健说,故事中的形象和情节很多都来自他学生时期的记忆。
2.2影片故事情节简单诙谐,以一群小肥羊与一只大灰狼之间妙趣横生的斗智斗勇为主线,同时加入现实生活题材,把当下的一些热门话题如三聚氰胺、奥巴马、无间道等巧妙地融入其中,迎合了观众对传播内容的趣味性、时新性、人文性的要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喜羊羊》没有了枯燥说教的成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传统的动画说教意图明显,娱乐性不够,而《喜羊羊》的设计师把故事的通俗性和娱乐性放在了首位,体现了设计者“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3.《喜羊羊》的设计核心导演执行过程
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设计是创造性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活动,处在艺术和科学之间,可以说是二者的融合,也是二者的边缘。
3.1设计师将影片故事的重要性放在首位
“故事是灵魂,形象是身体。”在卢永强(广东原创动力总经理)看来,成功的动漫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和角色定位。设计师们将影片定位于狼和羊之间的故事,要求能够在少年儿童心中产生正面、阳光、勇敢的形象。在设计角色时,设计师都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缺点,比如灰太狼脸上画一道疤,还要让它有个很厉害的太太红太狼等。通过这些细节的设计使故事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2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迪斯尼曾自我表白说:“我不是主要为孩子们制作电影。而是为了我们所有人心中的童真(不管是6岁还是60岁)制作电影。最糟糕的不是我们没有天真,而是它们可能被深深地掩埋了。在我的工作中,我努力去实现和表现这种天真,让它显示出生活的趣味和快乐,显示笑声的健康,显示出人性尽管有时荒诞可笑,但仍要竭力追求的境界。”
迪斯尼的自白说出了动画片最单纯的本质:创造梦想,呼唤童真。这些不仅仅是儿童、青少年所需要的,也是成年人所需要的。优秀的动画片设计人员应该懂得怎样造梦,造怎样的梦。
为让小朋友喜欢“喜羊羊”卡通形象,设计师们颇费了一番心思。在创作之初,导演率领编剧、漫画师先将设计好的卡通形象在公司内部进行投票选择,选出其中最好的形象,再进行修改。然后又将设计好的卡通形象拿到中小学、幼儿园找学生来评议,再根据学生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拿到玩具制造商那里去征求意见。经过这三个环节的推敲、修改,才确定好每个卡通形象。最终,这些卡通造型不仅形象可爱,令人过目不忘,而且方便生产各种衍生产品,易被消费者接受。《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是设计者反复创作、精心设计,发行商整合营销将创意转化为财富的集体智慧结晶。其取得的成功对国产动画及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中国动画业困局提供了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的管理》.2006版
1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寄兴于燕去燕来、草木枯荣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作者本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全篇文字清隽洗练、思路缜密、情景交融、表达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感悟生活和表达感悟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读自悟,但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句子含义深刻、句式独特,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阅读实践,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根据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谈出自己的理解。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合作交流与读文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
4教学目标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并能联系自己谈感悟
5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和品悟重点语句来欣赏文本,学习写法。
感悟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反省和警示作用。
6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二学时
7.1.1教学目标
7.1.2学时重点
7.1.3学时难点
7.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画导入
1.看课件画面(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刻苦、惜时的图片),复习古诗(《长歌行》《劝学》《偶成》),谈感受。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复习旧知,谈第一课时收获
活动3【讲授】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1.自学,找出最美语段画一画、品一品、悟一悟。
2.小组交流品读感悟。
3.全班交流品读感悟。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指导朗读方法。
3.齐读,感受作者对时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惋惜。
4.总结第一部分内容。
5.课件(时间一去不复返),板书(光阴飞逝)。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谈感悟。
2.重点理解“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联系自己谈体会。
⑶指导朗读方法。
⑷欣赏课件(学生、老师从小到大的照片,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了》),激感。
⑸全体情感朗读。
3.
重点理解“洗手的时候,……在叹息里闪过。”
⑴从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
⑵找出这部分暗示的两个角色(作者、时间),体会时间的无奈和着急。
⑶师生分角色朗读。
⑷同桌分角色朗读。
⑸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吸收、吃饭、默默这些事例来写?
⑹学习作者选取生活事例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写法。
4.
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5.
课件(面对八千多日子的逝去,作者感叹不已),板书(先贤无奈空嗟叹)。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重点理解“过去的日子……白白走这一遭啊?”
⑴体会作者自责、发奋的心境。
⑵根据本课所学朗读方法读好段落。
⑶全班情感朗读。
2.
总结第三部分内容。
3.
课件(感叹时光匆匆)。
活动4【活动】理顺课文、总结收获。
1.
理顺课文。
2.谈谈新收获。
3.
总结全文作者情感及自己收获。
4.板书(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5.
齐读对联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时不待我
少年惜时当自强
活动5【活动】总结散文特点。
1.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本文写作顺序,学习散文无明显写作顺序的特点。
2.
观察本文三个层次,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活动6【练习】仿写作业
作者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具体描述了时间来去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话。
作业提醒:1、选取生活瞬间小事;2、恰当运用动词;3、适当运用修辞。
活动7【活动】板书
光阴飞逝
先贤无奈空嗟叹
匆匆
可见,“高速”未必“高效”。
为期一个月的名师培训听课活动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悟。
一、高效的课堂首先是“有效”的。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解析第一段时首先要朗读,由此感受本段语言的生动诗意。此时的朗读只是一种手段,我一般强调字音、关注朗读是否流畅,只做这样泛泛的指导。孙金英老师却不同,她先请同学朗读,又强调朗读要注意语速适中,有轻重缓急,并做了有针对性的范读。并在下面第二三段的朗读时,继续强调读的抑扬顿挫,并提示学生提起气来读。一“读”辩高下,与孙老师循序渐进式的指导,有针对性的范读相比,我的“浅浅的,淡淡的”指导是“无效”的。
因这些指导的无效,我们的课上得很快速,《大自然的语言》只用两课时匆匆讲完。却做不到像孙老师这样,指导学生积累说明文相关常识,并运用这些常识判断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而且概括段落(层次)内容,还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感受作品语言的生动。这也怪不得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题目茫然失措了。而孙老师这四课时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却充分落实了教学内容,是高效的。
当然,孙老师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讲四课时,而是将老师的精讲课与学生的自读课结合。在精讲课即教读课上,教给学生分析文章的方法,在略读课文里有针对性地践行这些方法,以达到精读促自读的目的。
另外,孙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精准上。整个课堂的提问、引导均无废话,无哗众取宠之辞。这也值得我们这些常在吸引学生眼球上“狠下工夫”的年轻老师学习。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有针对性的。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怕稍有不慎贻误天机,于是力求面面俱到。而名师课堂的“有效探究”实践给我们混沌的场面送来一剂良方。
如郑桂华老师教学《散步》时,摆脱了复述故事、分析主题的窠臼,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庄重的表达”。老师出示实例,学生的灵感被激发,也能找到多处类似的郑重其事、大词小用等的词句,学生的语感大大增强。相形之下,把分析主题当成教学重点衍生的是学生的思维原地打转的结果。
1.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1.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1.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1.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2.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2.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2.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2.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