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退出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轮经济上升期出现的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偏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使然。除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政治周期”推动,以及财政税收体制、金融体制和投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到位等体制性因素影响以外,以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迅速升温也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可否认,积极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走出通货紧缩,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可谓功莫大焉。但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已经不再是总需求不足,因此也不宜再以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刺激总需求扩大。对此,去年底以来,货币政策选择了适度从紧的取向。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如果继续在“积极”的道路上前行,势必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相矛盾,也将进一步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另外,从规避风险的迫切性看,仅长期建设国债就累积达到9100亿元之巨,而且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这些都为财政运行本身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不合时宜,现行财政政策已经到了必须作出调整的时刻。
我国当前的财政收支状况为财政政策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近年来我国税收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金税、金盾和金财工程全面实施,税收征管进一步强化,税收实际征收率大幅度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430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351.79亿元,同比增长30.6%,完成年度预算60.7%,这是近年来同期增收最多、增幅最大、完成进度最好的一年。虽然下半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放缓(如清欠出口退税、部分偏热行业引起的税收增加部分将随着宏观调控见效而放慢等),但全年财政收入增加额仍可能达到40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压缩赤字、减发国债和支持改革提供了可能。
其次,近年来积极财政政策逐渐缩小扩张力度,实际上在进行淡出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004年维持了3198亿元的赤字,没有安排新增赤字。随着GDP的增长,实际的赤字率(赤字/GDP)较之去年有所下降。(2)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由2000-2002年的每年1500亿元,调低到2003年的1400亿元,2004年又减少至1100亿元,并且明确承诺将逐步停发。(3)2003年10月出台的新出口退税政策,使出口退税率在总体上降低了3个百分点。(4)长期建设国债的投向有所调整,由过去主要用于重点建设项目,扩展到在建重点工程的后续投入、公共项目的欠账填补和支持亟待进行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些实践不仅为财政政策进一步调整积累了经验,而且形成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的心理预期,这将减少政策调整的难度和阻力。
二、当前财政政策调整的实质:从扩张性政策逐步转向平衡性财政政策
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对财政政策作出调整的必要性已经被大家所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退出”、“淡出”或“转向”。但是对如何调整,调整的程度、力度和方式,调整后政策的新作用点等问题则存在争议。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把财政政策调整的实质界定清楚。
财政政策一般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亦称自决的财政政策)和“内在稳定器”(the built-in stabilizers,亦称非自决的财政政策)两大类。前者又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条件和对总需求的不同影响,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平衡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一般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支出、国债和税收。平衡性财政政策通常指维持财政收支大体平衡,不影响总的社会需求状况,亦即不应新增政府支出和增发国债及减税,人为地进行扩张;也不应降低政府支出或增税,人为地制造紧缩。而所谓自动稳定器,一是指税收(主要是所得税等直接税)的自动稳定功能,二是指政府部分支出(如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功能;平衡财政政策与自动稳定器属于不同政策类型,前者是当局的积极行为,可以在不影响总需求情况下,对财政收支进行内部结构调整,采取同幅度对冲性政策组合,比如减税与减少政府支出组合,或者增税与增加政府支出组合等。而后者是当局真正的“不作为”,让财税制度自动发挥平抑周期的作用。近年来国际上对自动稳定器的调节作用给予较多关注,但是在我国以间接税(主要是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下,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还很薄弱。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正应该是平衡性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在总量上,平衡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不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维持财政预算收支基本平衡,至少要维持当期预算的基本平衡,逐步削减赤字余额,并保证不出现新的赤字。在结构上,做到“有保有控”,一方面要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财政资金从“越位”领域退出;另一方面,支持能源、交通等瓶颈部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财政资金转向公共财政“缺位”领域。实行平衡性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在稳定社会总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地采取对冲性政策组合,努力实现预算平衡,优化支出结构,引导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三、“平衡的财政政策”在当前可表述为“适中的财政政策”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认为在财政政策的名称选择上可考虑三个标准:(1)是否代表了宏观经济形势所需要的政策类型;(2)是否明确表明政策的作用方向和程度;(3)是否能准确传递政策信号,便于更多的人理解而不引起歧义和误解。
对当前我国财政政策调整的名称选择,大体上有以下7种主张:(1)“适度的”或“温和的”财政政策;(2)“可持续的”财政政策;(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4)“稳健的”财政政策;(5)“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6)“结构性”财政政策;(7)“中性”财政政策。学术界比较多的人同意“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第一种提法,“适度”只是描述了政策的作用程度,对于财政政策调整方向并没有指示,可以适度扩张,也可以适度紧缩,不便于引导预期,对于以上三个标准都不满足。而“温和”的提法,包含了程度减轻、柔和、适度和不过分等意思,可能会给人逐步降低和减少扩张幅度的预期,但是容易引起误解。关于“可持续”的提法,强调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收支平衡、不搞无米之炊,并使财政政策的重点转向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提法带有中长期特点,但对短期宏观经济调节的导向比较模糊。至于“相机抉择”的提法,其直接混淆了财政政策的类别和具体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而且导向并不清楚,显然也不合适。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提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他们的支撑点在于认为我国当前财政政策既然不扩张也不紧缩,那么选择稳健的提法正合适宜。其实不然,仅从“稳健”一词很难判断出政策的方向和趋势,虽然我国近年货币政策也采取了“稳健”的提法,但是就其政策执行的实质上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适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之所以称稳健,其强调的是在松动银根、支持增长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这样来,如果财政政策也称“稳健”的,则可能使人们比照货币政策来理解,而形成继续扩张的错误信号和预期。因此,这个提法不满足第二、第三条标准,显然也不合适。至于第五种提法,“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可能有矫枉过正之嫌,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看,的确存在呈现局部偏热,警惕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还没有需要进行全面紧缩的时候,而且宏观经济本身还存在再次步入通货紧缩的不确定性,所以这种提法不满足第一条标准。而主张使用“结构性”财政政策的提法,应该说其抓住了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后的主要着力点——支持结构改革。但是作为一项财政政策的名称,它并没有标明政策调整的总体方向。结构调整可以在扩张中进行,也可以在紧缩中进行,即不满足第二条标准,所以也不太合适。
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的人同意“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西方经典财政理论对“中性财政政策”(Neutral Fiscal Policy)并没有严格界定,一般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经济自由主义观点,主张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二是政府干预主义的观点,将财政政策定位于扩张性与紧缩性之间,强调在总量上不影响社会总需求。当前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正在讨论的“中性”财政政策,主要是指第二层意思,其实质与平衡性财政政策是一致的。但是,平衡性财政政策有一个硬指标——预算平衡,而我国当前3198亿元赤字的削减不可能一蹴而就。马上转向“平衡的”财政政策会给人们传递过于“严格”的信号,容易误解政策调整的力度和速度。此外,中性财政政策也可能被误解为政府“无所作为”和“经济中立”,不利于准确反映当前我国财政政策调整的实质。
据此,我们建议财政政策的调整取向应为“适中的”,“适”表明渐进和适度的意思,标识了政策的力度,同时也留下了灵活操作的空间;而“中”则表明政策调整的方向,强调不偏不倚,介于扩张和紧缩财政政策之间。“适中的财政政策”这一提法,能体现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调整的实质是逐步实现预算平衡(考虑到削减赤字的渐进性,预算收支平衡应当作为一个中期目标,例如在“十一五”期间达成),并能体现政府在政策调整中将“有所作为”的态度,又能反映政策调整的渐进性特征,而且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非经济学专业人士所理解,基本上可以满足以上我们提出的三个判断标准。
四、“适中的”财政政策实施要点建议
根据我们的研究,建议“适中的”财政政策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一)大规模减发长期建设国债,甚至停发,尽快兑现将其调减至零的承诺
国家统计局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4.5%,环比上涨1.5%。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1%。
海关总署10日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726亿美元,同比下降7.8%。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有何影响,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1月份的CPI同比上涨4.5%,创三个月新高,出现小幅反弹,主要是今年春节在1月的原因,因为春节因素对CPI的推动要大得多。而与去年有春节的2月进行同比,今年2月的CPI涨幅必然大幅下降,估计在4%以下。
因此,通胀压力虽然存在,但通胀形势已经有所缓解。自去年7月份以来,PPI持续下行,尤其是进入四季度后下滑幅度非常明显,去年12月PPI同比涨幅仅为1.7%,创两年来新低。而从环比来看,PPI已经连续三个月负增长。短期内PPI仍会继续下行,今年一季度PPI同比涨幅将下滑至1%以下,甚至有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
PPI的持续下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经济下行的压力。通过以上分析,再结合进出口数据可以得出基本判断:目前虽然通胀压力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经济下行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是以稳为主、适当放松。但由于通胀压力仍在,放松力度不会太大,预期会适当下调存准金,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有如下影响:
一、出口形势更加严峻。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的通过,令中国的出口企业雪上加霜。当前出口企业面临多重压力:外需减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来自东盟拉美等的竞争加剧等等。出口下滑已成难以阻挡的趋势。
二、人力资源压力加剧。通胀持续、人口红利因素消失、计划生育政策等等,都将让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面临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将面临结构性矛盾: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缺乏,而大中专毕业生会过剩。企业面临的问题将是:想用的人招不到,想来企业的人企业用不上。
三、融资依然困难。尽管下阶段货币政策会适当放松,但企业的融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近几年来形成了以钱炒钱、过度投机的金融市场,要想很快改变是很困难的。实体企业在争夺资金方面,仍然是弱势群体。
针对当前形势对企业的市场、人力资源、资金三大影响,企业可考虑如下应对之策:
一、做好企业的战略布局。针对当前出口形势不利、企业困难的情况,国家提出了扩大内需、扶持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政策。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做好战略布局。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立足企业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向文化、服务等领域延伸。把自己的优势资源放到自己最强的领域上。
二、控制资金风险。在积极做好融资、筹资工作的同时,企业自身的资金管理必须加强,尤其是在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方面。由于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合理控制企业的投资,避免因市场因素造成的投资损失。
三、方案营销。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下阶段企业的营销会非常困难。客户资金会紧张,购买时也会更加理性。此时企业应清醒的认识到:营销的本质不在于卖产品,而在于如何通过自己的产品,解决客户的问题。经济环境好时,客户可能会冲动购买,但现在,客户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企业要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产品,做好不同方案,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客户的问题解决了,产品也就卖出去了。
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发展(下)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政策的取向
提升沿边开放与构建周边国际产业合作带
“不确定”的后奥运经济的确定性
刺激内需,保经济增长,刺激内需的关键是投资
论自主研发对我国汽车工业安全的意义及其措施
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分析和对策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探索——“创新型国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论坛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研究
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研究
民间金融:是取缔还是招安?
加快税收调控,推广环保型汽车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研究
中国农村信贷交易的物权困境与抵押设计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产生原因解析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敌意行为分析
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的国有投资公司策略选择
首都资源:收益、成本与比较优势
住房市场失衡: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责
卷首语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对策(下)
国外社会政策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民建中央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访问团赴卡塔尔、奥地利、荷兰的考察报告
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产业因素与需求因素
常怀感恩 心存敬畏——访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总经理 韩铁林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资源型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关于江苏节能减排工作的调研
我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关于社保基金资本运作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与出路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的实证研究
EVA在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薪酬中的应用研究
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长效机制的构建——以金融危机十七省返乡农民工实证调查为视角
农产品供给不足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刺激增长的重点和有效性:国际经验和教训
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创新与不足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民营企业:挑战严峻、信心增强——2009·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卷首语
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防“过热”更需防“过剩”
企业利润与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银行业需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求战略平衡
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访谈录
世界经济:竞合格局的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度以及中国贡献的分析
现阶段房价调控措施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谈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几个问题——兼论政府调控房价的着力点
“耗散结构”理论思想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基于治理结构的企业员工关系研究
信息时代的企业内部市场网络组织变迁——以海尔的组织结构变化为例
资源获取动机下的企业兼并理论综述
网络经济视角下的垄断与中国反垄断改革
生态现代化战略需以黄河流域为重点
北京市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
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自主创新——2006·中国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报告
卷首语
加强社保理论和战略研究 建立中国特色社保体系
[关键词]市场营销 宏观经济 扩大内需
在市场营销理论由产生到发展、再逐步成熟的百年历程中,对于市场营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主要是从微观层面着眼进行认识并展开研究的,而如何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其重要性是现阶段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在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以保持增长、扩大内需为目标的这一重要时期,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充分发挥市场营销作用,是确保经济增长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
把市场营销放在特定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进行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它所具有的含义。在这里,它不仅是一项属于微观层面的、由特定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所从事的具体业务活动,而且是一项必须从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的战略性措施。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它的实施主体是那些能够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并且在涉及行业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行业主管机构,甚至是比这些机构层次更高的能够统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计划与决策部门。
从宏观层面着手推动市场营销工作,是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与市场营销管理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横跨经济与管理两大领域的重要课题。它的重要使命并不在于实现某个具体企业或者某一类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形成先进的营销理念,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源放在保持经济增长与充分扩大内需这一现实要求之上加以有效组织和合理配置,挖掘各行各业的经营潜力,不断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能够达到高度和谐。
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更加重视营销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发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并把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好。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以开发与发现市场需求为前提。生产增长和销售增长属于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扩大内需。为此,有必要从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中解脱出来,向现代的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迈进,认真解决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动荡所引发的生产增长而需求不足的难题。
与宏观经济发展任务相适应的市场营销内容
首先,要站在宏观经济层面运用并发展营销观念,在各种资源的安排上采取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范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方法,结合中国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真正做到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市场选择科学合理、地区之间分工协作、行业之间相互促进、各种资源有效配置,找到一条使经济潜力得以发挥、适应时代特点并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增长途径。在当前就是要把营销工作的重点放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应对上,关键放在保持经济增长与扩大内需上。
其次,在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精神的引领之下,建立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营销伦理道德体系,实现营销管理思想变革与创新,强化各个行业营销基本准则的实施与监督,并以此指导微观层面上各类企业的经营行为,使广大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念及其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在总体上提高微观经济活动运行的质量与效果,并在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主要方面实现诚信经营,重新树立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心,加大企业各类品牌的监管力度,使之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做出战略选择与目标市场判断。
再次,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科学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认真分析并准确判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组织微观经济实体的有效运行,促进地区经济、行业经济等中观层面的协调发展,系统地研究汇率、利率、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率、就业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对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力,科学地预测这些经济变量对于市场营销中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构成要素的影响。把决定宏观经济走向的主要因素:如价格水平、消费水平、信贷水平、投资规模等与市场营销组合中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加强对于营销渠道中促销动力的研究与探索,分析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时市场营销渠道的基本特点。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市场营销具体措施
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市场营销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改变传统的“引导投资――启动市场――发现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发现需求――启动市场――引导投资”的经济增长新方式。要重视两类不同性质的需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控制那些生产过剩行业的投资需求,引导投资向瓶颈产业中的关键领域进行转移,比如转向交通运输、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强对于消费需求的开发与引导,建立有利于中国经济质量提升的消费需求形成机制,大力培育广大消费者的教育文化需求和科技创新需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世界经济金融形势,运用市场营销方式实现这些具体的需求,在行业选择、产品生产、价格制定、渠道选择、促销方式等方面形成科学的体系,并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手段加大对于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的把握。
摘 要 今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通胀和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要求央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金融环境阻碍了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本文对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宏观经济 利率 经济增长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
今年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胀压力不减,资产价格居高不下;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净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流入国内的热钱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二、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
1.通货膨胀压力。通胀的程度主要用CPI来测算,今年一至五月份的CPI以及食品价格同比增长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从今年一月份以来CPI同比增长较高,5月份更是超过了3%;而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增长较大,是带动CPI上扬的主要因素。从食品的角度来看,CPI的变动主要受制于蔬菜的价格。
2.资产价格上涨。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我国一直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并进行了巨额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引发了天量的信贷,导致了目前市场上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引起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今年一至六月份国内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一至六月份国内大中城市的住房销售价格在各项调控政策出台后依然保持了上涨的趋势,房价过高已经让很多人无法承担,住房市场的泡沫已经在聚集。国内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与较高的CPI数据相比实际利率已经为负数,并呈现扩大之势。实际利率为负数,意味着资金成本过低,金融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资金配置的功能,必然会引发过量的融资,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以及对它们的预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的错位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带来了通胀和资产泡沫,对名义利率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利率恢复到一个正的水平对于控制通胀和资产泡沫时非常必要的。
(二)国际方面
1.净出口和经济增长。2009年下半年欧美各国刚从次贷危机中舒缓过来,全球各国的经济开始增长,中国的进出口也有了较大的增加。然而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危险,欧洲的经济复苏受到影响,中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占到总出口的一个较大的比例,也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2.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热钱流入。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国会一直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对中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的一部分出口企业将会到造成致命的打击,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大量的国际资本依然流入中国,根据“外汇占款―贸易顺差―FDI”方法测算出来的短期资本流入月均达到了210亿美元①。
央行如果加息早于美联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将会引起国际社会更多热钱的流入,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大,对正在恢复中国的净出口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三、我国宏观经济内外矛盾的政策建议
1.提高利率水平。CPI指数在不断上升,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此外,过剩的流动性也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因此,提高利率水平是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2.深化人民币弹性汇率制的改革。可以考虑适度提高人民币汇率,人民币适度的升值可以减缓国际社会施加的压力,增加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进行外交的砝码;另外,适度的升值将会淘汰一部分产业结构落后,利润率很低的产业,有助于我国出口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加强资本管制。对资本账户进行管制,严格的控制短期资本的进出,谨防因短期资本流动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4.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将会使大量的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大大地影响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内需,支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5.协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完善城乡收入分配体系,加大财税金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部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旭,梁猛.我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金融研究.2007(9).
[2]钱荣.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1.
[3]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8.
惨重的地震灾害为本已复杂的宏观调控局面再添变数。在当前的形势下,放松宏观调控的力度无疑是艰难的。今年1~4月的宏观数据显示,通货膨胀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反而有从食品部门向其他部门扩散的风险。与此相对应,央行在日前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呼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这个判断虽然是沿着年初以来的政策路线展开的,并且未将猝然发生的严重地震灾害考虑在内,但还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的。地震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灾难,但不可能成为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灾难性事件。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而言,地震主要加剧的是通胀担忧,不是经济衰退,这与现行的紧缩调控的着力方向是一致,并没有发生背离。纵观前四个月的经济数据,宏观经济的风险主要集中于通胀压力而不是经济衰退。毋庸置疑,惨重的地震灾害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震动和变数,不过,地震的负面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物价上涨压力上,对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没有造成重大冲击。
具体来看,在物价方面,地震灾难将会增加食品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灾后重建也会明显提升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这些物品在当前的物价走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影响物价形势的最敏感组成部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密切关注地震地区的主要商品价格,若有必要将进行干预以防止物价飙升。在经济增长方面,四川省的GDP相当于中国GDP的4%左右,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并且四川也不是位居前列的出口大省。这意味着,地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基础没有影响。
其次,地震没有动摇社会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信心的打击。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事实上,政府对灾难所作出的快速反应,以及各界展开的救援募捐活动提振了社会经济的信心。同时我们看到,地震也没有导致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紧缩。股市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短暂的震动之后,市场重归平稳。
非典时期至少在两个方面与当前的形势大有不同。其一,非典波及范围极广,严重影响了生产消费出口等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非典还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滋生出明显的悲观情绪。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其二,非典时期的宏观经济景气周期处在刚刚启动恢复的阶段,当时的通货膨胀也在较为低位的通道运行,保护经济增长势头的重要性超过了控制通胀抬头的重要性;而当前经济景气周期则处在经济增长高位运行、通胀形势可能加速恶化的阶段,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变成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控制物价加速上涨。考虑到这两点差异,灾难时期的货币政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顺势而为。
如果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年初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更具有可比性。两次灾难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宏观经济形势大体相同,并且,其主要负面影响体现在物价上涨的压力方面,对实体经济增长未构成重大挑战。我们注意到,年初困难时期同样有声音要求放松紧缩调控,但宏观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这次也是一样。
一、对知识结构的认识
此次接受了系统的、全方位的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和辅导后,让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并在此过程中拓宽了人际关系,结交了许多极有丰富经验与良好技能的良师益友,并在课余时间的与其进行工作经验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一个团体的运作机制,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从而促使所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此次学习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知识面广,其主要涵盖了下列内容:
1、企业经营与管理
在此方面,此次培训进行了全面为的讲解与教导,主要讲述了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和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等。
2、产业政策与优秀产业分析
在此方面,讲述了各大成功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及其发展计划与过程,并举例分析当前差虐的竞争优势,例如:企业的物资管理是如何做到高效节约的,一家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根本命脉等。
3、当前宏观经济形式
在此方面,课程根据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综合性的全方位分析。主要介绍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各个国家与各类企业在此形势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引导学习者分析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以及指导学习者掌握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发现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制定策略巧妙运用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经营管理。
4、中国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
在此方面,主要讲述了举例讲述了中国著名产业在随中国发展脚步而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从而获取成功的方式方法分析,并引出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与重要阶段以及其未来发展形势。同时还讲述了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以增强管理者对于当前以及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与战略部署性。
5、区域协调发展
在此方面,主要对学习者教授了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区域市场需求和区域消费者需求,如何促销产品并将产品打入企业区域市场,并教授了学习者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从而更好的配合当前形势下的区域协调发展趋势。
6、金融问题与金融创新
讲述了当前社会的金融状态,并细致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导学习者树立创新管理理念,教导学习者如何用创新创造成效,如何用创新解决问题。
二、对此次学习的领悟
1、经营管理素质
通过此次的培训,我认识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营管理者不仅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经营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成为特殊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同时也还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要尽可能博览群书,知识是越广越好,这对其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和提高修养都有好处。
作为经营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要有斟酌稳重的气度,实际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不管何时,一个经营管理人员都要做到遇事不乱,做好前提准备,平稳待事,平等待人。在工作中,要做到公正严明,做好按制度按原则办事的带头作用。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不惧怕困境的。面对困境,要镇定从容,敢于面对。振作精神带动员工根据工作目标来协调行动、克服困难。并且身体力行放下身段做工作,全神贯注干事业。这样才能凝聚和号召公司人员共同克服困难,举步向前。
2、当年经营管理形式
通过学习在此次培训中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产业发展、金融问题以及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学习与分析,使我更加深刻和清晰的了解到当前本企业的未开发展形势和趋势,使我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拓展了视野。在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名管理者要有前瞻性和敏感性的看清当下经济与企业相关的发展形势,要密切关注周边的态势,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否被边缘化,并要在此形势中逆向思维,创新管理,提高成效;此外还要注重与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改变认识,改变价值观,有新的理念指导工作。
3、深入分析管理创新
关键词:存货;经济周期;DI指数;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一、引言
一般而言,比宏观信号更敏感的经济指标是价格。正常情况下,只有PPI和CPI不再进一步回落,才意味着经济收缩过程结束,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来临。然而,价格涨跌作为产品“过剩”或“稀缺”的反应,其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它还会受到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以及货币供给状况的影响。在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或货币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价格信号有可能失真。那么,什么是经济见底或复苏的“先行指标”呢?除了企业家信心指数、采购经济指数这些比较主观的指标之外,既客观、又领先的指标应该是企业用电量的变化以及存货的变化。这里,我们依托41户景气调查企业,就金融危机期间存货指标的变动与当时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二、存货是衡量宏观经济走势的一个先行变量
存货问题是中国经济调整时期进行宏观分析非常关键的一个指标,它是一个先行变量,经济处于底部时,库存差不多降到最低,经济回升,库存增长也随之回升。一般而言,在企业意识到一轮经济下滑开始之前,他们通常还会以较高的价格囤积一定的原材料,而一旦意识到销售大幅下滑是一个持续的现象时,企业通常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原材料存货和产成品存货。08年8、9月份,41户企业原材料库存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0.76%和31.36%,产成品库存则分别增长37.09%和38.67%。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企业对PPI及CPI预测错误,通货膨胀预期较强,导致了被动库存、投机性库存增加过多,也必然导致库存调整将持续较长时间;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热衷于扩大规模,增加产能。08年8、9、10三个月,41户企业在建工程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07.09%、115.35%和104.32%。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需求迅速萎缩,进入08年四季度,企业开始了痛苦的“去库存化”历程,存货增幅开始下降,但企业存货周转速度明显放慢。09年1月末,41户企业存货周转天数达到107.04天,较同期增加48.09天。而进入2012年以来,企业存货增幅和周转天数仍未出现好转迹象,反而呈现进一步下滑趋势。2012年3月末,企业存货同比增幅为16.81%,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14.4个百分点,较09年同期仅提高4.09个百分点;而企业存货周转天数则较去年同期增加15.8天,仅较09年同期减少1.76天(见图1),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仍未走出危机阴影,仍处于低谷运行区间。
图1 2008-2012年3月企业存货增幅及周转天数走势图
三、我国经济正同时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其实,从经济波动周期理论来看,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增长波动,不仅仅是短期的冲击或扰动,而是进入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增长调整周期。从本轮经济调整周期的特点看,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调整阶段:库存调整、价格调整和产能调整。09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处于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阶段。其具体表现:一是工业生产下降,开工率不足,企业通过减产来消化库存。由于需求的萎缩,企业以销定产的生产的特点较为突出,企业原材料库存水平和设备能力利用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09年2季度的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41户企业原材料储备水平DI指数和设备能力利用水平DI指数分别为0和-14.29,分别较上季度下降25和14.29个百分点,企业处于低开工率和低原材料库存的低迷状态;二是企业产品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企业采取“降价促销”策略,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09年1-4月份,淄博市CPI和PPI较同期分别下降了0.4和9.64个百分点,PPI降幅较CPI高出9.24个百分点。41户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DI指数较上季度增长3.57个百分点,较同期下降8.93个百分点,而产品销售价格水平DI指数则较上季度下降12.5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降幅较原材料购进DI指数均高出16.07个百分点。而进入2012年,企业进入了明显的产能调整期。2012年1-3月份,企业累计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36.45个百分点。问卷调查显示,2012年1季度,企业设备投资DI指数为-2.32,较去年同期下滑9.47个百分点。
四、我国经济正处于低谷运行区域
目前,虽然从诸多的宏观指标和微观企业经营来看,国内制造业“去库存化”过程已经整体上告一段落,工业生产近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不过,鉴于当前工业回暖仍主要靠国有部门投资的支撑,虽然回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这种复苏的进程是比较脆弱的,多数企业面临的是第一轮“去库存化”周期结束后而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的问题。而且,尽管从用电量和存货结构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经济可能短期内已经触底,但长期调整压力依然巨大。这主要是因为在国内居民消费仍萎靡不振、净出口对GDP的贡献逐步弱化的背景下,企业自主投资活动依旧低迷。2012年1季度问卷调查显示,41户调查企业出口订单DI指数较去年同期下滑12.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意愿DI指数较去年同期回落18.94个百分点,为09年1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财务数据调查显示,2012年3月末,企业在建工程同比增幅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10.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