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突发性事件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性事件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第1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控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2(C)-0043-01

引言: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规模的扩大,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猛增。高校学生突发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并且呈逐步增加的态势,有些已经对学校、地区乃至社会全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这一现象与当前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落实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合法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背离,而如果对此不能很好的控制和处理则会影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影响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应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干部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理论

1、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内涵界定。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发性事件有其丰富的涵义及独特的特点。具体是指由高校内外的一些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制因素引发的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意外事件。如学生自杀、自残、自虐性事件,学生离校出走或失踪事件,学生打架或群殴事件,学生重大失窃事件,学生发生交通意外或其他重大恶性事故等。此类事件来得突然,事出多因,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2]。

2、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特征。首先,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来得突然,一旦发生,情况紧急,常令管理者措手不及。其次,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具有普遍性。近几年,学生突发性事件在全国各地高校时有发生。不论学校规模大小,知名度高低,还是地域不同、类别不同或层次不同都难以幸免。再次,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具有难控性。从影响上看,由于互联网的高传播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就会通过网络等媒体快速传播到全国,所以想控制影响是非常困难的。最后,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具有多因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有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方面的因素;有学校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突发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如:国内外的大环境、大学生自身原因、过度时代的大背景等等,但其中高校管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出现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和法律规范方的缺失问题[3]。

1、思想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的根本是教育人,培养人,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每一个高校的宗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一些高校迷失了方向,一切朝“钱”看,把学生视为学校的经济来源,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不能以学生为本,忽略学生的心理上,精神上的需求,忽视了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的锻炼,没有切切实实的去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让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了一句空话。高校管理者不以人为本,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是导致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4]。

2、管理方式的缺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在这种竞争、开放和透明的环境下,只有改进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成才的需要,但是这与传统的集权式、控制化、经验式管理等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冲突,强制性的教育和监督方式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产生了冲突,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的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二者的隔阂甚至对抗。具有人情味,又充满人文精神的现代管理方式的缺失是导致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5]。

3、法律规范的缺失。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对高校的管理,也应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但是一些管理者法治意识淡薄,不尊重学生权利,比如部分高校学生规章制度中依然存在“罚款”、“开除学籍”、“勒令退学”、“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者,不颁发学位证书”、“不缴足学费、不偿还贷款,扣发毕业证书”等规定,既违反了行政法治原则,也违反了现代社会法制精神,很容易导致与大学生之间的纠纷甚至对簿公堂。还有些学校,由于在学历文凭管理上不规范,不仅损害了学生利益,有时还导致学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也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形象。

4、应急管理体系的缺失。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主要由党委领导,党委有关职能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行政部门和教师在应急管理中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参与和有效的沟通。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协调困难,落实艰难,不易形成资源整合和快速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此外,还缺乏与突发公共事件相对应的完备的应急处理规章和法制保障。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以致事件扩大化,产生更严重的后果[6]。

三、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突发性事件控制措施

1、从思想上预防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高校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从根本上关心学生的各种需求,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锻炼。同时,注意沟通,多组织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创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从思想上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2、建立并完善应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体系。学生突发事件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高校应利用信息优势,建立由高校管理者牵头,统管全校的、纵向到学生、横向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学生突发事件防护体系。高校管理者要将各院、系、部等与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和学生干部纳入这个防护体系,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使整个防护体系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时刻知晓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到未雨绸缪。加强高校管理者的组织调控作用,有效增强防护工作的早期预见性。而且高校管理者还要加强和协调防护工作日常性机制建设,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防护工作与学校的“综治”工作相结合;与各系、院、部、处的值日工作职责相结合;与高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形成互相促进的防护管理工作网络[7]。

3、制作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工作档案。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应完整地、真实地记录当时的详实情况,作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档案材料,这既是相关工作的历史资料,又是可资借鉴的决策依据。学生中发生突发事件,无论事态和影响大小,每次都必须妥善处理,记录在案。档案中应包括突发事件的全部经过,分析发生突发事件的原因,处理的对策和总结善后处理的经验,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

4、建立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全方位保护网。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有效的控制好,处理好,需要高校各部门、领导之间的强大的协调动员组织能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发现者无论是谁,都应及时果断的做出反应,制止事态的扩大,第一时间安排救护工作,把学生的生命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还应及时的通知高校相关管理人员。高校管理者要在其中发挥指挥和协调作用,要通知保卫部门到现场协助突发事件第一发现者开展工作,同时按照事态现状决定是否保护好现场;还应通知相关人员,作好取证和记录工作;高校管理者应将情况综合分析,视突发事件的情况作出相应处理。高校管理者还要发挥对外联络的作用。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公安、医院等应急联动部门,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渠道通畅[8]。

5、做好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恢复工作。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被控制或平息后,并不意味着整个突发性事件管理过程已经完结,突发性事件后的恢复才是核心。在突发性事件结束后,经历的师生向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回归。突发性事件恢复阶段可以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弥补部分损失和纠正混乱的机会。恢复阶段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的延伸,应该包括进行全员危机意识教育,树立转“危”为“机”的思想意识;科学评估损失、明确恢复内容;按照秩序恢复与重建,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地谈判协商机制;建立相关制度,妥协安排和处理相关人员,让信息公开透明;更新工作预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准备和整合充分的资源,提供应急保障;加强校园安全立法等。

总结:如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处理和应对的难度越来越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高校必须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对其自身原有的处理机制和责任分工进行调整,明确自身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主导作用,高校管理者还要加强其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协调和控制能力,更及时有效的控制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9]。

参考文献:

[1]温志嵩.网络舆情与高校的预警和应急对策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陶应勇.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3]龚光军,尹玢.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因与应对的多维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2).

[4]张博,高伟.高校公共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8).

[5]赵海荣.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6]尹玢.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因与应对[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2).

[7]熊一兵,柳炳祥,邓丽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控制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1).

第2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贵州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机制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部分高校可以将这个机遇抓住,积极进取,对资源加以整合,扩大规模。全国各地先后将大学城建立了起来,高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却不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发生了食物中毒、重大疾病、学生自杀、火灾、群殴、交通意外、犯罪侵害、事件等。各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到此类事件的严重影响。

1 突发性事件特征

1.1 自然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来自于自然界,并不是来自于社会。比如说由于地球内部区域性对应力的调试导致的地震,水循环平衡遭破坏引发的洪涝灾害,同样是为了平衡整个大气圈。像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同人为因素导致的社会经济或秩序混乱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别明显。

1.2 社会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并非来自自然界。比如说2012年7月2日,贵州省师范大学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一名徐姓男子不顾保安人员劝阻,持刀强行闯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值班保安对其进行盘查、制止,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刺伤3名保安,其中2名保安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3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没有预期,突然到来的事件。比如说2009年 8月18日,贵州省贵州大学南校区生物楼一楼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没有人预见会发生火灾,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学生们才赶紧去报警,提前没有任何预防措施。

1.4 难控制性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预先是没有预兆的,同时加上事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损害。甚至还不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范围内也不能够找到真正原因,控制事件发生后的事态,人为因素并不能够全部解决。人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通常是被动情况下采取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这些对策均出自实践经验总结,有些甚至是先辈用鲜血换取而来。

1.5 毁灭性破坏

突发性公共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公众的健康菜场安全威胁尤为突出,部分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全面性且潜在的。一般而言,突发即指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也是最让民众以及整个社会所措手不及的,社会动荡随之产生,社会秩序混乱。所以,加强并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及处理机制尤为重要。

2 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是对政府的挑衅,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性不高。由贵州“瓮安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时反应过慢,应对能力仍然较为欠缺。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可以说是逐级递减,镇政府、县政府的能力薄弱,但是却是最靠近群众的一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引起对提高较低级别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实践能力的重视。首先是要重视,然后才能使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将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最小化。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不但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也是一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其涉及的群众范围更广,对于社会秩序的扰乱程度也更深。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动辄引起群众的围观和静坐示威,更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这些状况导致的后续问题可能更严重,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两者都会受到打击,政府机关遭受围攻在过去屡屡发生,执法者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更为严重的是,突发性公共事件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致使社会动荡。如果给那些对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前进不怀好意的人以口舌,他们必定会借机制造事端,扩大矛盾,破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3 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系统是由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应急管理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的。

3.1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

(1)应急决策。当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其特点——不稳定性和突袭性,这就要求管理层的高速反应,即便如此也要像对待普通事件一样,但要以更沉着冷静的态度去指挥引导决策的制定。让信息渠道保持完整畅通,将实际情况和之前类似的事件处理方案相结合,实事求是,突破难点,掌握事件核心,更精准、细化地制定相关决策,并保持应急工作的稳定有条理地开展。有关部门不推诿扯皮,在其位,谋其事,也是相关工作开展顺利的保障之一。

(2)实时协调。有关应急协调,还是一个如何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伤害最小化的问题。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协调工作应该保证两点:第一,在最短时间内协调成功;第二,针对不同的协调人群实施不同的调解方案。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正是人心大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的高峰,及时协调安抚人心,稳定群众情绪是相当必要的,这有赖于决策高层和群众沟通桥梁畅通的保证。同时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范畴涉及较广,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在媒体舆论效应日趋上升的当代,高校决策层也可以通过媒体来释放缓解人心的药剂,第一时间协调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3)应急预案。机制的塔基要稳,必须要夯实基点,而在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当中,高校应急管理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环节,使预案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加大落实的可行性,以便应急时更好实施。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必须防患于未然,敌不动我先动,提高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可以高效地稳定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3.2 应急管理运行

(1)预警机制。为了能够防患于未然,尽快的发现问题并且在萌芽阶段就将问题解决,应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预案及时、熟练的启动,应急处置机构工作成效和资源利用率仍有待提高,要做到事无巨细,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预警同时,也不得不对既定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可借鉴以往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优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方案,从而建立起分工明细清晰的系统。

(2)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就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有关应急处理机制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应急处理机制的根本保证。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就是通过应急预案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通报和发表,同时能尽快找到对策,加以对应急方案落实。第一步我们是要凭借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向有关部门以及领导进行及时报告,使应急预案得以启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就应该加快组织协调与发展,使人力、物力调度、资源配置得到充实的分配,全面并且有序的从发生、遏制或者处理与善后等方面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机构的实施。然后就应该用正式的应急管理途径对社会、广大师生通报及时应急处置信息,这样他们才能够对事情的真实性有所了解,并清晰的认识事件。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也能够使社会矛盾与误会有效减少,同时他们也能更加听从指挥,执行法案能够更加认真,从而保证大局的稳定。

(3)心理干预机制。高校应急管理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各高校理应以大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为依据,同时和事件的性质、诱导因素以及危害程度等相结合,再采取对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制定预案以及考虑一些大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心理干预机制就是要以此建立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关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大学生本身情绪容易激动燥热,所以要启用心理干预机制,使大学生的激动燥热的情绪得到慰藉,使得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并有效地脱离,保全自身,令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伤害最小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恢复情绪进而保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3] 李燕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09(5).

第3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就突发性新闻来讲,其越有现场感和尽可能多的细节,就越能够打动观众。但通常,突发性新闻都难以预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新闻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在时间上的要求十分严格,这就对记者的现场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突发性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经验进行探讨,来就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的相关经验加以总结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突发性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顺利进行极具现实意义。

采访前的要单把握

热线提供往往是电视新闻事件获知的主要途径,出于对时间成本节约的考虑,首先就是应当将热线组、突发新闻组、新闻编辑组设置在同一空间当中,以便于采访人员在第一时间出发。采访前,实施多线并行制,即摄像记者、文字记者、编辑在同一时间内各自分工。在接到热线电话后,文字记者应当在第一时间同线索提供人作初步沟通,以明确新闻发生的准确地点。且记者身边应常备采访DV带,采访车司机和固定合作摄像。在赶赴现场的途中,记者应同线索提供人作进一步沟通,而编辑则以事件严重程度为依据,来确定是否需要记者和微波车的加派。突发新闻的采访中,事前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让记者在实际采访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通过事前沟通,来获取责任当事人的体貌特征、相关资料,便可在达到现场后尽快找到核心人物。在突发新闻中,当事人对于第一个采访记者的排斥心理往往最小,而对于后面的记者,则通常不愿意再作陈述,因此,在第一时间内将当事人找到至关重要。当然,也存在提供人匿名爆料、信息不翔实的情况,这就需要记者拨打110、114等电话加以查证。且对于需要警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介入的突发性事件,记者应当给予特别注意,及时报警,以期将伤亡和损失降至最低。

采访中的要点把握

媒体人有一个共识:新闻本身同新闻事实越接近,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在新闻现场采访中,应同第一现场尽可能地接近,对于突发性电视新闻来讲,尽可能做到同步报道使其努力的方向。就拿一个小新闻来讲,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其价值将大大提升,如对于常见的汽车自燃报道来讲,如记者只对于汽车燃烧后的情景进行了拍摄,其价值显然不高,而如拍摄到了现场及整个施救过程,其真实性和震撼力将大大增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交通录像、监控录像、市民DV等影响资料中往往包含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现场采访中,记者应注意对这些资料的收集。采访现场,人数众多,先采访谁是摆在记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这里,就可借鉴金字塔理论,即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是最重要的,也是记者优先寻找的当事人。如在一起责任事故的现场采访中,如记者紧紧跟随事故处理小组,则通常会错失对事故当事人的采访,显然,两者相比,当事人才是优先采访人员。电视新闻是靠画面说话的,关键镜头一旦错失,便不可弥补,部分电视才采用摆拍、补拍等手段,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严重背离。对于采访记者来讲,在现场封锁之前到场十分重要,如犯罪现场采访时,当现场一旦被封锁,围观者噤若寒蝉,嫌疑人受到控制,可采写的内容便十分有限。但同时采访记者也应当注意,不要将现场破坏,从而影响警方正常工作。在现场采访中,有出镜要求,往往受到被采访人的排斥,这就要求记者应掌握好提问技巧:在开始采访时,先不表明身份,待问清楚后,再说明来意,示意摄像记者进行拍摄。在接近核心人物时,除做到快、准外,还应遵循“有所抢有所不抢”的基本准则,如在事故事件中,不能因采访而对现场施救造成影响。

采访后的要点把握

在完成对突发性新闻的采访后,往往记者希望将其第一时间播送出去。但新闻媒体在承担着新闻责任的同时,也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过多的暴力、凶杀新闻,虽可获得收视率,但却有悖于新闻正面报道的原则,故应着眼于大局,立足社会稳定,做到突发新闻“冷处理”。这里的冷处理指的是不轻率、不盲目、不急躁地决定报道方式和报道素材,而是立即进行新闻决策会的召开,请示相关部门或党委,按照有关部门和中央要求来对报道内容进行确定。

第一时间报道国内外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一般而言,所有的新闻节目均要求内容的“新颖”,否则就失去报道的价值和必要性,但是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与一般的新闻节目相比较,其报道速度的迅速性与及时性要求更高,消息类电视新闻采访要求“在新闻发生的同时电视记者应该在现场,否则形象信息稍纵即逝,电视采访缺乏进行时态的画面就只能依靠其他手段来弥补,而这些也将使电视采访失去应该有的优势。因此,电视采访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因此,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强调传播速度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对所发生之事件进行快速报道。

第4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1.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春运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目前广州春运应急管理能力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立在灾害天气影响下的广州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必要性,而系统建设应按照应急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应急信息处理、应急预警评估和辅助决策分析等功能。1.建立综合数据管理功能,实现数据收集、组织、存储和管理,包括空间基础数据、气象基础数据和各种应急资源信息的处理分析。同时,提供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的交互查询手段;提供数据更新维护手段,使应急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及时地更新和处理信息。2.建立突发事件预警评估功能,实现从大量预警信息中过识别和提取具有指向性的信号征兆,通过信息征兆关联性及危险性分析,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对气象灾害、运输点及周边区域的乘客滞留量、交通流量等实时监测数据的空间可视化表达和交互分析,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建立异常天气预警体系、交通流量预警体系、各交通运输点人群聚集预警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等,为应急管理人员掌握风险的形式、危害程度和预警分级提供可靠信息支撑。3.建立辅助决策分析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突发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直观地模拟和可视化表达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并进行危险区界定、疏散路径规划等空间分析,为决策者的应急决策、优化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空间决策支持。4.建立多媒体信息平台,实现对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载体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新闻媒体、公众网、短信等多种方式,并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日常安全信息、应急信息等进行快速。5.建立预案管理功能,支持预案制定、审核,以及预案应用,同时提供预案和预案维护等操作。

1.2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GIS的灾害天气影响下的春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结构,开发环境为2008,开发语言采用C#。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平台使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5,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与处理基于ArcGIS9.3中的ArcEngine组件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三层体系架构,即数据服务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表现层,不同层次包含现场决策指挥平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平台等组件(图2)。现场决策指挥平台主要提供现场决策指挥救援的模型库,包括事件发展与影响后果模型、人群疏散模型、危险性分析与安全评估模型、预警分级模型等。这些模型库基于综合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基础数据,结合实时天气条件、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和周边环境等信息融合,模拟预测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规模、范围和危险程度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应急数据整合、空间分析、预案数据管理和专家信息管理等服务。不同信息服务通过XML标准通讯协议实现传输和共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综合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并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协同可视化、交互分析环境提供现场的相关信息展示。应用服务平台提供复合性应用,如交通场所周边区域监测与乘客滞留量预估等功能。同时,结合对现场监测点所反馈的异常状况,实现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报警或自动定位和图文切换,并根据对突发事件状态的描述,实时提供疏散路径规划、资源调度决策支持和信息功能,以及救援预案的表示、存储与检索功能,形成基于地学模拟的空间决策依据,并进一步与以往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相结合,提供综合应急指挥功能。系统的建立需要大量数据作为基础,故对数据的组织、整合及数据库结构的优化设计是系统建设的关键。系统综合数据库平台由气象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和应急专家数据库构成:(1)气象基础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温度、降雨、气压、风向风速四类气象台站数据,以及由温度、降雨、气压匹配于气象观测站空间位置生成等温线、等压线、降雨量色斑图数据等。气象观测数据在时间尺度上是动态变化的,在空间上与气象站匹配。(2)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所有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和数据表单均保存在一个地理数据库中,并组成层次分支结构。地理信息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和分层存储和管理的境界线、水系、交通设施等基础地理要素,以及专题地理数据,例如公安消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空间要素。(3)人流量与运输组织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交通运输场所的运输组织数据,包括计划表、运力和停运/延误数据等,以及乘客滞留量、人员流量变化监测数据,为系统的乘客滞留监测、预警评估、乘客进站控制、安全疏散和安置等决策分析提供支持。(4)应急资源数据库用于组织和存储应急人员、救援队伍(如医护、消防、公安武警等)和救援物资数据(如医疗、御寒、食品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社会资源,如社工人员和慈善团体等。(5)应急专家数据库支持突发性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的科学动态预测与危险性评估、分析和判断,从而作为整个应急指挥决策的基础,支撑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应急措施调整等,实现科学决策和高效处置。应急专家数据库包括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决策技术、案例分析、事态发展演化等数据。

2系统功能设计

2.1应急指挥模块

应急指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组件,一方面提供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整合与监控功能,另一方面提供对应急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具体来说,应急指挥模块由应急信息管理、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与指挥和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构成。应急信息管理功能负责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信息综合管理,包括语音、文本、图像等数据。应急预案启动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情况下,如火灾、治安,或因电力设施故障等其他原因造成人群聚集、人员伤亡、乘客被困等非正常情况,根据对事件评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指挥功能实现在指挥、监控应急预案执行的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图形化显示分级响应流程,同时提供相应的应急人员、物资等资源的调配方案;决策者根据应急响应流程,向各应急组及现场指挥部发出指令,部署协调救援工作,并根据各应急小组及现场指挥部对事件发展及应急情况反馈,进行效果评估。应急预案执行变更功能支持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基于应急指挥模块,通过对各方动态信息掌握、整合分析和实时监控,准确判断事件的变化,并对预案的执行做出相应的变更。

2.2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辅助决策分析模块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图文一体化的人机交互模式提供路径规划决策、疏散指挥决策和人员调度决策等功能。路径规划决策功能根据救援物资、人员和事发地区道路等情况,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距离、时间等,合理规划出应急救援路径,使得救援力量最快或以最佳路线达到救援目标,或者对疏散、救援、处置等多种运动物体提出优化目标,以有效组织这些应急行动的运行,避免行进方向相互冲突(图3)。疏散指挥决策功能基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形成条件和特点,结合事发地地理空间特征、乘客聚集特点和事故现场动态数据反馈,提取相对安全的避难区域,通过地学模拟的乘客疏散组织形式,实现乘客疏散指挥,并在电子地图上勾画出人员疏散路线和方向。人员决策调度决策功能实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地点及周边环境直观表达,把公安、消防、卫生等救援队伍调动起来,结合路径规划分析和疏散决策将救援队伍快速布置到相应地点,并明确各专业队伍在救援工作中的任务和协调配合的方式,为应急响应机制和启动形式、组织原则和指挥作支撑。

2.3应急预警模块

应急预警模块实现对突发性事件发生做出预警。系统基于应急分级模型按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分级模型采用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的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对事件的类型、滞留人数、发展速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用的救援力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事故的预警等级进行界定。

2.4气象监测模块

应急系统提供接口实现气象数据导入及其处理。通过导入的气象数据,包括类型(如气温)、设置插值方法、设置等值线间距等参数等,应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地图上标示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站点分布及数据记录,以及风向风速的风向杆的标注;系统还可以调用地理数据对站点气温、降水量、气压数据进行插值等操作,通过“反距离加权”空间数据内插法使离散的雨量监测点转换为连续的分布趋势面。

2.5信息查询与模块

应急信息查询功能主要围绕关键区域和突发性事件地点的相关信息的查询,用于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为决策者提供详细地理空间、人员、运力、天气、交通、防护设备、应急物资等信息。查询功能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如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实现关键区域或事故点周围应急队伍、卫生医疗机构、危险源、防护设备、救援物资的分布及布置信息查询,同时提供对区域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及相关的属性信息浏览和查询。而信息功能是应急管理系统向外进行信息的渠道,其信息载体包括互联网、短信、广播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为多种方式,根据预案规定的相关程序对春运应急信息进行,如应急响应级别,实时交通运行状况、受影响区域和乘客滞留状况等信息。

2.6预案管理模块

预案管理模块具体包括预案制定、预案应用和预案管理三部分。预案制定包括基础信息录入、查询和修订以及预案制作,预案审核等功能。预案应用包括预案查询、预案演示、预案调整、预案调用、预案更新等功能。预案管理包括预案和预案维护等功能。其中预案能将已完成的预案给相应的应急小组,预案将采取责任部门主动下载的方式,并对责任部门可访问预案的权限控制。预案维护具备对已完成预案进行调整修订的功能,此功能的使用将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并记录调整过程和内容。

3结论

第5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食品应急物流;成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13-03

目前国内外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对于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表述。谢如鹤等[1]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一文中对食品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食品应急预案,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进行相应的物流活动,以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而李志锋等[2]在《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一文中指出:食品应急物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提供应急食品,以保证受灾群众和救灾志愿者的基本饮食需要为目的的特种物流活动”。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表述是,“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3]。食品应急物流作为应急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应急物流有一定的相似性,结合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多种定义,笔者给出以下定义:食品应急物流是以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供应应急食品为目的,由筹措、配送、指挥、信息、反馈评价、保障机制六大体系组成的有机运转的物流活动。

在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方法来保障灾区人员的生命安全,而食品供应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所以食品应急物流在大型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的不确定性高、难以预测,在其发生后为了满足食品需求需要迅速进行食品供应,因此食品应急物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然而,我国目前的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太健全,应急物流作业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组织和控制,为了保证食品应急物流的强时效性,很多应急物流活动都具有不计成本的特点。因此,伴随食品应急物流的常常是高昂的成本支出,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认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成本控制问题亟待广泛地开展研究,对物资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做进一步优化。

1 食品应急物流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1 食品应急物流的特点

应急物流是一般物流活动的一个特例,相较于一般物流活动,它的特点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其中,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是它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而其需求的随机性则是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所决定的。

食品应急物流属于应急物流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几乎具备应急物流系统的所有特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以快速供应食物为目的,它又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连续性、安全性、阶段性。食品属于消耗性物资,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点的食品供应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同时,安全的食品才能保证事件点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效率。而随着救援的进行,食品供应由起始的“推”向灾区,变为根据灾区需求提供食物,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1.2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地震、台风、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余姚水灾,这些自然灾害对于国家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呈明显上升趋势,俨然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民政部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每年因灾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基本维持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2008年年初的一场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后来的汶川地震造成的损失更远高于此。

与此同时,大型突发灾害一旦出现,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应急物流需求。除去上述所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每年给社会造成的额外物流成本目前虽没有精确估计,但是在直接经济损失中的占比很大。也就是说,中国每年处理类似大型突发灾害性事件时所花的物流成本巨大。并且由于疏于成本管理,在已经损失惨重的情况下造成了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食品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突发事件下的食品物流需求,保障食品、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各环节的成本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因此,在保证有效快速地处理大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成本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2 影响成本核算的要素分析

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在突发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活动中,则是指为了完成整个物流作业而产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耗费。[4]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成本主要是指钱物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即本文所提到的影响食品应急物流成本的要素,都是基于保障救援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影响成本的因素,当然,基于本文对成本的特殊定义,能显著影响物流作业效率的因素也属于成本动因。

突发灾害性事件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台风、水灾、雪灾等类型,不同的灾害类型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成本核算的影响不尽相同。比如,不同的灾害类型影响到应急食品种类的选择;水灾类事件对应急食品的仓储要求较高;不同的灾害类型的食品配送方式及其难度也各不相同。同时,灾害等级高低也对食品应急物流体系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将影响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核算。尽管不同灾害类型对成本核算提出了不同要求,但是对其影响均可从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运作过程来分析。

2.1 应急食品的筹集成本

2.1.1 应急食品的种类和数量

在突发灾害性事件下的食品筹措过程中,往往由于没有可供参考的食品筹措标准及筹措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使得必需的食品不能及时筹得并运往灾区。不恰当的物资配送,不仅影响了救助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食品应急物流成本。因此,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选择,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一环。[5]

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主要有:

(1)营养安全性:应急食品必须满足营养和安全卫生的要求。

(2)短期保质性:应急食品中的大部分属于易腐类,难以大量长期的存储。为了保证发放到灾区的食品的质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都必须经过检查确认以达到规定标准,并采用相应的运输和储存形式。

(3)紧急需求性:食品应急物流的目的是在突发事件后将应急食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送到需求点,应急食品应以能够快速大量筹集的常见必需食品为主。

(4)连续供应性:基于对应急食品需连续供应特点的考虑,应选择有较大的储备或者能持续大量快速供应的食品作为应急食品。

(5)事件点的需求变化:灾害发生之后,食品供应需要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反应。初期时,主要根据应急预案结合灾情预测食品需求数量进行供应,中后期则通过灾区信息反馈情况确定各类食品供应量。

(6)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应急食品种类及数量的因素还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地点和时间(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长)等。

以上都是在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确定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选择的应急食品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则会造成食品短缺、配送到需求点后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造成物流作业速度减慢、资源的严重浪费及救援成本的不合理支出。当然,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突发灾害,在食品筹措上应表现出针对性。

因此,在应急食品的筹措阶段,应该对食品的种类、质量及数量进行界定,从而达到方便筹措、及时运输、确保质量、控制成本的目的。

2.1.2 应急食品的筹集方式

食品的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政府物资储备、政府采购、直接征用和社会捐赠。[6]一般来说,应急突发事件下食品物资的主要筹集方式有以下几种:

(1)动用政府食品应急物资储备:这是应急物资筹集的首选方式,不仅能缩短物资筹集时间,而且避免了给人们正常的日常活动和经济活动带来负面影响,避免了扰乱人们的生活秩序。因此,动用政府物资储备是在满足救灾需要和缩短救灾时间下的最佳物资筹集方式。

(2)直接征用:对一些物资生产企业,依照相关法律,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的情况下,在灾难发生时,对所生产经销的物资食品进行紧急征用,以满足当时的救灾需要。在灾难处理后期,再根据征用食品物资的品种、数量、价格等跟供应商进行协商结算和补偿。

(3)社会捐赠: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政府机构及有组织的社会团体向海内外各界募集捐赠物资食品,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的困难。但是,基于应急食品对质量的高要求,捐赠和募得的食品难以保证其质量,需要对其进行质量检验才能投放灾区,而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救援效率将带来负效应,因此不建议采用此方式筹集应急食品。

(4)政府采购:以上几种食品物资的来源都为救灾物资提供了很好的筹集渠道,但它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物资来源于政府的采购。当储备物资、征用物资及捐助物资不能满足事件点人民的需求时,政府将实行紧急采购。

对应急食品的采购,政府应当坚持质优价廉原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直接面向制造商进行采购,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达到节约成本和时间的目的。同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足量的应急食品,政府还应考虑多渠道采购,主要是在国内开辟渠道,必要时还可以向国外扩张,从而保证食品物资的数量和质量。

2.2 应急食品的仓储成本

影响应急食品仓储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和事件点的应急食品库存管理。

应急食品的安全储备管理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对事件点的监测及反馈得到的应急食品的需求量及到货时间周期,确定出应急食品的安全库存量,当应急食品的储存量低于此安全库存量时,自动发出预警,这时需要及时补充应急食品以使其始终高于安全库存量。[7]其中,到货时间周期是指从事件点发出目标采购订单到所需的应急食品到达需求点的时间,包括了采购订单的所有处理时间以及应急食品的配送时间这两部分时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安全库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应急物流运作的不同时期而发生改变,因此需要及时地反馈食品需求量,以便精确估算出各个时点的安全储备量,及时补充,防止应急食品缺货情况的出现。

事件点的库存管理成本则包括应急食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具体而言,包括建立食品库存点的费用,为保存食品而购买的设备的费用(如冰柜等)及其使用耗费,食品腐烂、过期等损失费用,以及因缺货而造成的管理效用损失等成本,比如人民对政府评价的负效用。由于突发性事件的食品应急物流作业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事件点人员的食品供应需求,而缺货背离了此目标,并且将造成巨大的管理效用损失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点建立的食品库存点应在满足不允许缺货的前提下进行成本要素的分析。

2.3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

应急食品的配送成本是指应急食品供应时从采购点配送到需求点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之和。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食品配送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了食品的配送速度,才能保证食品的快速供应,以及保障需求点人员的生命安全。[8]

在分析应急物流作业的配送成本中,主要应考虑两个因素:时效性和因配送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强调时效性是为了降低救援时间成本,而减少配送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则是为了降低财物成本。在具体的应急物流作业情况中,为了降低配送成本,在保证时效性的基础上,还应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选取的配送方式是否有利于食品的保存,是否可以借助合作的第三方企业已建成的物流渠道进行配送等。

2.4 整个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

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只有在有效的组织管理下,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食品应急物流活动而言亦不例外,只有在国家相关部门有效的组织配合下,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的快速进行,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食品供应到需求点并进行物资储存和分发以满足食品供应需求。具体而言,应急物流活动中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事前的应急部署和监测预警、事中的指挥及协调各部门有效配合、事后的各项完善及补偿工作。

应急物流作业中的管理成本则是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因组织和管理物流作业而发生的财物、人工、各种劳动资料等的总耗费,根据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成本。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前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的建设成本、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成本、建立各类应急机制的成本、管理人员的人工成本;事中的应急指挥中心对各部分的组织及协调成本、参与应急活动人员的培训成本;事后进行的人员补偿等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4]

相较于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成本,应急作业中的管理成本最注重的是整个运作过程的时效性,然后才是在物流活动效率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考虑合理降低管理成本。

3 结 论

成本在食品应急物流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物流活动时效性的基础上考虑成本是必要的。本文对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考虑主要是通过分析物流作业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研究,指出食品应急物流体系的成本动因主要包括食品筹集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食品筹集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应急食品种类和数量的选择及筹集方式;食品仓储成本方面主要考虑安全储备管理成本和应急食品库存管理成本;食品配送成本方面就配送途径而言主要包括长途干线运输及短途配送成本,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主要包括保证时效性及在此前提下发生的各种配送费用;管理成本方面主要就其发生阶段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成本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近年来应急事件频繁发生,这就对其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成本优化方案。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按照应急物流体系各个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方案研究,即从食品筹集、仓储、配送、管理等方面进行成本的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如鹤,瑭杰,刘漫波.食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10):10-13.

[2]李志锋,谢如鹤.食品应急物流运作流程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9):81-84.

[3]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6.

[4]李志锋.突发事件中食品应急物流的成本体系及成本优化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商学院,2010.

[5]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7.

[6]刘乃娟.应急物资采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11.

第6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校园;学生;突发性事件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7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贫富差距的加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后勤工作进一步的社会化,校园似乎不再是单纯学习的地方。近年来,校园打架、自杀等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突发性事件因其发生突然,且有一定的时间积淀,因此一旦出现,往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可以说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深的伙伴,是大学生四年读书生涯中校园内外的“高级保姆”,因此,学生中如果出现什么变动或突发事件,首当其冲的就数辅导员老师。而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化,在应对紧急事务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有的辅导员在处理过程中劳心费力,而最后结果却不尽人意,因此,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紧急事务,就要了解这种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和教育,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处理程序和原则。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突发事件是指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预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或矛盾冲突的爆发。如学生之间打架、意外受伤、情感纠纷等。它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

1.突发性

由于事发突然没有预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是一个发生、发展、急剧变化的过程,使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突发事件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

2.不良影响性

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给全班学生带来一定的震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聚焦于事件的发展,会对多数人的思想产生冲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紧迫性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紧迫性,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要求教师必须马上作出判断,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使事件的影响得到及时控制。

4.影响的广泛性

突发事件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定的震撼,不仅在学生群体中能够以极快速度传播,而且能够迅速的传播到家庭、社会,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校园伤害案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心灵会受到伤害,而且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传播到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一)思想上的不成熟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他们朝气蓬勃,有冲劲有创造力,但同时也常常会思考问题不成熟、不全面,部分人容易受到误导或者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一时糊涂,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而在成长的路上走弯路。

(二)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焦虑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学习和参与实践,同时也要在校园生活中慢慢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

目前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是在父母及家庭的照顾和宠爱下长大的,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都是人际关系的核心。而来到大学后,他们远离家庭,面临新的环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常常是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其中,宿舍矛盾也是最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不少学生会因为无法和他人处理好关系而产生焦虑。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障碍与焦虑,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例如网络进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网络可以用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但另一方面,网络也可能导致大学生沉迷虚拟世界,从而变得更加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严重影响了学习和自身人格的完善。

(三)恋爱等情感问题

近年来,由于恋爱等感情问题而导致突发性紧急事务的个案,占据了此类事务很大的比重。当今大学生恋爱在校园中早已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由于高校婚恋政策的适度放宽,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结婚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大学生恋爱是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需要的体现,也是大学生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或者在婚恋问题上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出现失恋等感情的变化,就会出现从情绪到行为上的偏差,或影响学习,或生活空虚,甚至出现其他更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四)前途的困扰和就业压力

对于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来说,常常会因故为前途问题而困扰。究竟是继续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是在国内读研究生还是申请出国?要在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之间进行选择?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直困扰着大学生。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许多大学生为了获得一份好的工作,终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忙于应付各类考试,承担着沉重的压力。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备感肩头压力之大,也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因为求职就业得选择、前途规划而产生焦虑。

(五)经济压力

目前在高校中,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困难,或者家庭突然遭遇变故导致产生各类情绪、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总的来说予以关注和政策上的扶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高校中,如何关心与照顾贫困学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受到现今商业社会的风气和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一味追求高物质享受,追求金钱至上的快乐,无心学习,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六)心理疾病和障碍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心理障碍和疾病不是一个独立的诱因,它与上述几个诱因都有关联。之所以将“心理障碍和疾病”作为高校政治辅导员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因为最近数年来,高校大学生由于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频繁发生,有急速上升的趋势。

曾有调查指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占到40%左右,北京大学心理中心咨询者中精神疾病患者占到了60%,由心理问题引发精神疾病已成为修学、退学、学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突发事件的避免方式

(一)平时要善于化解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产生无法避免,但是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教师应当善于化解矛盾,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不免会产生一些误会,甚至矛盾,帮助他们解开症结、清除矛盾是教师的工作之一,要及时关心、了解矛盾双方学生的情况,直到真正化解为止。

(二)要善于观察,将突发事件的苗头消灭于萌芽状态

突发事件看似突然但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给突发事件产生的机会。比如说在上课中两名同学发生争吵,那么教师就应该马上去干涉,不让他们继续吵下去,不然随时都可以由争吵发展为斗欧。

四、辅导员处理紧急事务的基本步骤和程序

1.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果断采取措施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辅导员应该力争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了解事件的情况,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进行适当处理。

2.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当发生突发紧急事务时,辅导员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能慌张。要尽快去了解事件的情况,通过询问、调查,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及时向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老师汇报情况,如有必要,尽快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尽可能的争取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做好善后工作

首先,是对当事学生的处理。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根据相关校纪校规作为紧急事务处理的依据,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利益,以治病救人作为工作的方针。

其次对于当事学生,无论是本身受到伤害,或者是将受到处分,辅导员都要和学校、院系以及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他们尽快的重新开始正常的学习生活。

再次,辅导员要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7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社会调查,结合近期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介绍了应急物流的概念、特点、管理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及防范的意义,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保障机制及应注意的事项;说明了应急物流管理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指出了我国今后应该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做到科学预警,有效防范。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王会云姜大兰卢宝亮甘文旭梁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游新兆孙建中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8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Abstract: The unconventional incident refers to the emergency whose precursor is not sufficient, with obvious complexity and potential secondary harm as well as serious damage, and which can not be well disposed by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modes;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focuses 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and the response to the command. Whether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 disasters, social security incidents, public health events or other kinds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will all bring harm to people's lives, property,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better take emergency measures, we need to make a reasonable prediction of emergency resource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s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 and optimize the emergency resource scheduling when the incident happened and after it.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资源;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资源调度;预测

Key words: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emergency resourc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serve of rescue goods and materials;resource scheduling;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256-02

1 非常规突发事件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逐步积累,环境灾害频繁发生,社会面对各种灾害的脆弱性与日俱增。近年来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我国是遭受非常规突发事件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分析预测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

非常规突发事件于200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首次被提到。在以往的研究中,非常规突发事件并未明确定义,经常被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紧急事件、自然以及人为灾难所替代。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极为严重,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处置的突发事件,其应急管理重点关注监测预警与应对指挥。它不同于一般性事件和事故主要因为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突发性和信息的极不完整性。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事前毫无征兆或征兆很少,难以完全预测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生以及危害程度多大,存在很强的偶然性。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突发性,导致事件信息的极不完整性,造成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呈何种方式蔓延、需要多少救援物资,给处突带来了不利影响。

②特殊性和蔓延性。

发生同类事件的频率极低,使救援主体在处突过程中无经验借鉴的特点,致使每年造成逾百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元,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常规的处突管理方式难以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使得事件的危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③环境复杂性和多范畴性。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多种灾害的并存或次生衍生灾害,事件涉及的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较多,存在很强的耦合性,交织关系复杂,同时,转化方向不确定,难以辨别深层次与位置因素。在处置一个主要中心任务的同时须朝向多个目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而这些目标并非可以划归为同一范畴,它会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和学科。

④规律性。

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爆发具有很强的爆发性、复杂性及蔓延性,但它仍然遵循发生、发展、衍生扩散到平稳、削减这一客观规律。因此,我们在对应急管理的方式研究上,考虑到这一客观规律,提炼出高效的应对措施,削减事件的危害性。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分类

由于管理不当、决策失误等原因,极有可能将一般事件演变为突发事件,甚至恶化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四类。

自然灾害也称为天灾,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并给周围的生物造成悲剧性的后果。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16年特大洪灾的突然袭击,致使573县受洪涝灾害,近900万人受灾,800多万亩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138亿元。2016年台风“海马”导致江苏、福建、广东三省189.9万人受灾,239.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600余间房屋倒塌,32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47.6亿元。

事故灾难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由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违反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并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第一次爆炸震级ML约2.3级,相当于3吨TNT,第二次爆炸震级ML约2.9级,相当于21吨TNT,天津塘沽、滨海以及河北河间、肃宁、晋州、藁城等地均有震感。此次爆炸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66亿元,共调集了32个消防中队的128辆消防车、千余名官兵在现场全力灭火处置。

社会安全事件是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威胁部分地区的政治安定、经济和社会稳定,并有重大社会影响。包括重大刑事案件、重特大火灾、恐怖袭击、涉外突发事件、金融安全、规模较大的、民族宗教突发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突发性事件。如,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高达1万亿美元左右,使美国民众对经济、政治上的安全感严重被削弱。2008年美国大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25家银行倒闭,就业岗位减少了近16万个,GDP连续两个季节呈现负增长。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2003年SARS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国内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8例,全球累计病例8437例,死亡813例。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资源管理

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相继之后,颁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目前,制定了对应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自然灾害20部、事故灾难43部、社会安全类42部、公共安全类12部,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相应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框架。过去我国应急资源的管理低效,资源配置缺少绩效评价模式和管理标准,资源流动滞后,在救灾过程中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无法产生系统作用。这样的应急管理机理已无法满足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当建立专门的应急资源管理机构,不应仅仅是从研究情景-反应模式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而应事先做好预测,优化应急资源管理,合理选址分配应急资源、合理分配应急物资种类、优化应急物流系统,特别是车辆调度的合理安排安排,这些都关系到了处理突发事件能否高效率的完成。

2.1 应急资源的需求预测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前,通过风险分析明确目标区域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预测应急资源的需求,融入数理分析法、社会经济评价法。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从定量的角度,预测应急资源的需求情况并做决策优化。在评估方法上,我们可主要采用参数估计法、多目标规划法、动态规划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马尔科夫链、信息熵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等。

2.2 应急资源的选址

应急资源的选址对应急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合理设置设施位置,既可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救援的时效性,最大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我国的12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设立在了哈尔滨、沈阳、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西安、成都、南宁、青海格尔木、重庆,92%的储备库集中在了中部、南部和北部,其中中部占了约67%。内蒙古、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占了我国的大部分领域,然而却没有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致使救灾物资运距过远,运输时间过长,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新疆、甘肃等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西安储备库规模较小,储备物质较少,中央不得不从长沙、武汉、郑州、成都调运应急资源物资,增加了运输时间、成本,拖延了救灾时间。

在应急资源的选址中,主要考虑城市防灾救灾设施设立后,产生的直接与间接费用最小,运输路程最短,以及救灾减灾方面产生的直接效用和间接的社会效应。在量化方面,可采用规划论中的最大覆盖模型,实现应急资源的最优覆盖。同时,根据不同的应急目标,可用多目标、排队论、多灾种耦合条件下的部分覆盖、条件覆盖、概率覆盖及多标准覆盖的动态选址模型,优化不同目标下的覆盖率,得到最优覆盖。

2.3 应急资源的调度

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以及蔓延性,在灾害发生中与发生后,应急资源的响应和恢复阶段资源的合理调度是减少事件带来的危害、保证抢先救灾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根据不同的应急目标要求、道路的通行能力以及受灾区域反馈的信息,可用后验概率重新进行风险估计,建立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动态模型,优化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提高应急资源调度的科学性。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远不及它被破坏的强度,导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产生。目前,国际国内不断遭受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袭击,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安全、政治稳定、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需对应急资源做专门的系统管理及优化。

参考文献:

[1]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李欲晓.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29(11).

第9篇:突发性事件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突非常规事件 思政教育 策略

一、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

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突发事件,其构成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其影响的范围主要是在各高校范围之内,引发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包括各种人为、自然以及社会或政治因素等,导致的后果主要是影响高校师生正常教学、生活以及管理等,严重的事件甚至会波及到社会。因此,高校师生应该对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提起足够的关注。

二、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特点

(一)突发性

相比起一般性事件,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更加具有突发性,包括出事前难以预测以及后果往往出乎意料等特点。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矛盾日积月累,然后到某个程度进行爆发的,但是这个爆发时刻什么时候出现任何人都不能准确把握。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危害性表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对事件的参与者在身心上以及财产上带来一定的伤害和损失;2.导致高校内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以及日常管理无法正常进行,扰乱校园整体秩序;3.带给高校与社会不良的影响和危害。

(三)紧迫性

由于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所引发的后果往往具有连带性和辐射性,为了阻止事件的继续恶化和蔓延,如果不能对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的话,就会加深事件的危害性,所以需要校方以及相关部门的及时介入,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问题。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安全教育

目前,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影响,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频发已经是各个高校的普遍现象。虽然高校管理者和相关教育部门都下命令要加强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预防和处理力度,但是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所带来的威胁仍然长期无法消除。因此应该着重加强师生对于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危机意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中不断采取多种有效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以不断提高高校师生对于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安全意识以及防范能力。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安全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预防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发生。

三、事件爆发时要迅速采取有力的措施

在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爆发之初,事态普遍都属于可控阶段,但是这时有可能因为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导致事件事实报道,加深了事件对高校与社会的影响,也有可能从而激发更大规模的事件爆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辅导员等人员应该在事件爆发时提起足够的重视,并要做到及时采取行动,首先要把事件的详细内容上报,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然后采取合适、果断的应对措施,阻止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因为只有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才能做到尽早地平息危机,从而减少事件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三)事件爆发过程要加强对学生的疏导结合

在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发生时,校方不能只是为了保住自身的声誉而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对师生的激烈情绪进行压制,而是应该要以疏导为主要手段,积极与事件的参与者进行有效沟通,这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有利于以更加缓和、有效的方式解决事件。这就要求各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混乱当中勇于挺身而出、承担重任,深入事件当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沟通和疏导。并且要充分认识当事人的真实情感和诉求,尽可能满足当事人诉求当中的部分合理要求,但对于过激的要求和言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冷静地作出否定,同时要以沟通、教育、说服等方式为主,令他们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尽快引导他们恢复理性。但如果事件一发不可收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不得不从中抽身,然后采取另外的解决措施。

(四)做好事后的心理安抚工作

由于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的特征,在爆发后一段时间中就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从而引起当事人以及校内师生的心理恐慌。而且,这种心理上的创伤还是长久的,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事件的当事人和受影响者进行心理辅导,矫正失衡情绪,帮助当事人重拾信心,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五)对事件进行及时总结

在完成高校突发非常规事件处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自身以及校内全体人员对事件的反应,包括预防、处理、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效果进行总结,对在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而对那些有明显失职、过失的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给予处分并追究责任。另外,要以此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处置为契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细致分析突发事件的诱因,对学校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和其他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解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完善应急顶案,建立增强民众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计划;分析突发事件对思想观念、道德品德和社会心态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做好长期对策。

参考文献:

[1]葛丹丹.应对突发事件呼唤思想政治教育[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2]崔小璐,陈小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