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团队的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Worktile 管理系统 团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5-0000-00
随着高校的发展,所以在信息化建设的早期,选择现成软件平台搭建团队管理系统进行试运行成为娇稳妥的选择。该方法具有技术难度低、开发周期短、开发费用少的优点,可在试运行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需求、获取信息和梳理流程,为自行开发建立基础和保障。在调研各类现成管理软件过程中,Worktile走入了笔者的视线。Worktile是一款SaaS模式基础功能免费的多平台团队协同工具,具有以任务为驱动,以效率为核心,以简单为宗旨的特点。判断Worktile软件是否适用主要取决于能否满足系统需求,需求获取和分析就成为搭建系统的第一步。
1 需求获取和分析
需求获取和分析是决定软件系统成败的关键步骤,它所要做的是确定系统必须完成哪些工作,深入描述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也就是对其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科研团队管理系统涉及到的角色包括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师、团队学生。不同角色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实验等。通过和各角色的交流,获取了以下需求:
(1)功能性需求:系统管理、项目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成果管理、知识管理、多平台访问。(2)非功能性需求:系统稳定、简单易用、界面美观。
Worktile系统可满足系统管理中注册管理、系统登录管理、角色管理和权限管理的需求。项目管理做为其核心功能也可轻松得到满足。Worktile具备丰富的流程可订制功能,可通过项目的形式将其他功能间接实现,所以在功能上Worktile基本满足需求。Worktile简单的拖拽操作、多平台的统一体验、良好的数据安全性也很好满足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2 系统构建步骤
Worktile以项目为单元管理一切事务,所以系统所有功能以项目形式实现,主要功能包括:团队成员管理、成果管理、设备管理、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2.1 团队成员管理
团队成员管理主要功能是查看和维护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人信息。该功能由信息管理员负责,主要职责是核对团队成员信息并督促更新,个人信息主要由本人维护。构建步骤如下:
(1)使用Wortile创建团队并创建一个名为“成员管理”的项目,然后通过邮件或者链接邀请团队成员注册并加入团队,并将成员加入到“成员管理”项目中。(2)在“成员管理”的项目里,用列表名的形式将成员分为如下几类:教职工、在读博士、在读硕士一年级、在读硕士二年级、本科、已毕业等。(3)通过设置帮助和范例引导成员维护本人的个人信息。(4)在团队本身的团队成员设置中管理员可邀请成员、移除成员、修改成员角色。
2.2 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主要功能是维护团队成果信息。该功能由信息管理员负责,主要职责是核对团队成果信息和督促更新,成果信息主要由成果获得人自行维护。构建步骤如下:
(1)创建一个名为“成果管理”的项目,将成员加入该项目中。(2)用列表名的形式将成果分为如下几类: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成果奖励。(3)通过设置帮助和范例引导成员维护本人的个人信息。(4)通过“数据导出”功能实现对成果的输出,再进一步进行信息筛选、过滤、汇总、分组。
2.3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功能是维护团队设备信息。该功能由设备管理员负责,主要职责是核对设备信息和维护。构建步骤如下:
(1)创建一个名为“设备管理”的项目,将各设备管理员加入该项目中。(2)用列表名的形式将设备分为如下几类:大型设备在库、小型设备在库、借出设备。(3)通过设置帮助和范例引导设备管理员维护设备信息。
2.4 项目管理
团队以研究所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开展科研和教学,一般可分将团队分为两类[2]:
(1)项目团队:面向科研项目,由项目涉及人员组成项目,具有时限性。(2)工作团队:以主要研究方向划分,具有长期性,人员相对稳定。
项目根据团队的不同也分为项目团队项目和工作团队项目,分别由项目团队负责人和工作团队负责人负责构建项目,最终实现对项目的管理。项目是由任务驱动,可以通过任务的列表、标签、时间、成员等不同维度管理项目事务,跟进状态。
2.5 规章制度
除了基本的作息制度、请假制度、奖惩制度外,团队还需制定推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章制度。例如制度应规定:在岗期间请见必须登录系统,在1小时内对自己的任务作出响应等。
3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该系统基本实现了对团队资源的有效管理,提升了科研团队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团队工作效率。当然Worktile做为轻量级的团队协作软件还有很多不足,使用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新获取的需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解决。正确的流程、良好的纪律性、优秀管理及良好的人员素质,配合有效的管理系统,才是一个团队能做好事情的根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猪博弈;公理系统;高校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95-03
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系统中科技产出和知识创造的主力军。2003年至今,高校科研团队的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一直保持在26%左右,逐步成为创新的摇篮。在高校科研能力不断被重视的今天,科研团队管理的问题也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团队关键成果的产出效率,而且影响着团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管理的探索和改革,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对每一个科研团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每一支优秀科研队伍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中,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由技能互补并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创新协作组织。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文献有很多,综其所述,高校科研团队在研发和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归结如下:(1)团队内部成员参与度不高。许多科研团队中的一大部分成员都有一种懒惰、依赖、“吃大锅饭”心理,于是繁重的研究任务就落在了个别骨干研究人员的身上。这种“搭便车”现象不仅使得骨干科研人员压力大,而且又使得整个团队的运作效率低下;(2)成员之间交流欠缺。由于该问题在科研团队中的普遍性,所以,大多数关于科研团队管理的研究都提出了知识共享的建设理念。然而,“搭便车”心理却再次成为推动共享团队建设的拦路虎,因为积极参与研究的成员往往会为了防止别人“搭便车”而封闭自己的研究成果,拒绝交流;(3)缺少对科研运作的专业管理。一个团队的科研效率和成果,除了取决于团队领导者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认识的深刻程度外,还取决于带头人能否对整个研究运作提出明确的分工,以便使各个成员都能发挥其自身技能优势。如果缺乏明确的流程管理,团队中便可能会有研究重复或“搭便车”现象。 由上分析可知,“搭便车”问题已经成为科研团队高效运作的阻碍。以往大多数文献对“搭便车”问题的研究只是基于原始的智猪博弈模型,并且多流于定性描述。
本文根据公理化智猪博弈系统来分析高校科研团队中的博弈现象(即搭便车现象),并对形成该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给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二、模型假设与构建
本文引用以下参数来描述该博弈系统:q表示当有一类研究者着手研究某课题时产生的单位公共收益。c表示单位科研所需成本。h,b,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单独研究、合作研究及科研能力低者单独研究时,科研能力高者享受到的单位收益。uh,u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和科研能力低者的科研效率(例如,可以年及出版专著数量以及对应期刊级别和出版社级别等衡量)。vh,vl分别表示科研能力高者和低者单位时间内享受到的公共利益的数量。d(d>0)表示做完一项课题所需要的工作量,本文假设工作量=完成某课题的时间×科研效率U。一类公理化智猪博弈系统将传统的智猪博弈模型提炼为以下六条假设:(1)“即踏即喷假设”:一旦踏板被踏,猪食立即喷出;(2)“弱和平假设”:两猪可同槽而食;一旦喷出猪食,先到者即吃;(3)成本假设:0?cl;(5)跑速假设uh≥ul>0;(6)吃速假设:vh>vl>0。博弈支付矩阵(见下页表1)。
上述假设用于本文科研团队研究即可相应论述为:(1)当其中一类研究者做某课题后必定会实现的收益q,但该收益既可能在即刻或短期内获得,也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对较远期的未来时刻产生的收益Q,不论是效用方面的还是可度量的经济方面的,均可以用折现的方法得到其当前价值。设某时点的折现因子wi其中将时间t分为n等分,i=1,2,……n。当前时刻到未来某时刻t所产生的公共效益为Q,则当前时刻的效益q=Q/∏n
i=1(1+wi);(2)当其中一类研究人员做某课题时,另一类研究人员则等待别人的成果,然后做一些后续性的工作;当两人分别独立做同一课题时,就会产生竞争关系。智猪博弈中蕴含着合作、竞争兼顾的团队思想。实践也证明,无竞争机制而一味鼓励知识共享的管理方法会致使科研团队陷入效率日益低下的恶性循环,反之只有竞争却忽略合作的团队将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团队成员无法协作,最终也只能以低效率收场。由以上分析可知,本文中的前两个假设是符合实际行为的;(3)研究能力高者做研究时其最后的收益要至少大于研究成本;(4)科研能力低者也最终能有利益可享;(5)反映科研能力高、低者的科研效率的区别;(6)反映科研能力高、低者转化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科研能力高者转化能力也强。后四个假设是很容易理解的,且都符合团队中人的理性的和实际行为。由此验证了本问题满足上述六条假设。
三、模型分析
为了探索是哪些因素造成高校科研团队科研效率低下,我们首先需要得知“搭便车”现象产生所满足的条件。在进行讨论前,本文假设科研效率以及单位收益是不变的。主要原因如下:科研中应当注重的是科研质量而不是数量,不能因为时间仓促而发表一些质量不高的成果,因此,科研效率不变;而利益的分享能力是与研究员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地位以及政策规定有关,因此,单位收益可认为短期内不会改变。
由文献[5,8],科研能力高者在科研能力高者单独研究、合作研究、科研能力低者单独研究时所得到的单位收益矩阵为:(h,b,l)=(q,vld)1 1 1
-uh-1ul-1-uh-1ul-1。且有以下不等式:0
现改变科研工作量,令其为δd,则当-
-c
+时,博弈的纯Nash均衡集合由转移为。而促使此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转移的条件是降低单位科研成本和降低科研工作量。
当改变公共收益,令其为δq,则当满足:δ>max{1,q-1(c+vhcvl-1)+vhdul-1}时,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由转移为。由不等式可以看出,δ>1。可见,收益的改变量有一个确切的下限并且激励效果与δ成正比。收益低于此下限对科研能力低者没有明显激励作用,纯Nash均衡集合依然不发生转移。
现同时改变工作量和收益量,令其分别为δ1d,δ2q,则当满足:
δ1>max
,
,δ1≠δ2
max1
,,d
,δ1=δ2时,改变后的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变为。
四、模型评价及对策
可见,智猪博弈模型经过公理化处理后具有普遍性,并且博弈的纯Nash均衡集合是可以改变的。尽管博弈纯Nash均衡集合均衡解由向纯Nash均衡集合的转移中存在的结果,但该结果是可以控制的。这意味着团队成员,尤其是科研能力低者的积极性能得以提高,有从不做科研坐享其成到参与科研的可能。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一系列参数使得博弈均衡解向着具有激励效果的均衡结果转移。公理化的智猪博弈系统为我们分析科研团队“搭便车”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提供了充分、科学的理论依据。针对上述三个结果,本文给出如下相应的评价和对策,以实现高校科研团队的科学化管理。
1.成本最小化。科研成本包括两部分:心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心理成本主要产生于科研压力和对“搭便车”的心理不平衡。因此,要降低心理成本,科研团队就应该大力招贤纳士,尽量赏罚分明,营造一种轻松的研究氛围;缓解研究人员压力,减少科研工作量主要是缩短科研人员完成课题的时间,为此,团队的课题领导者应对所承担课题有深入认识,同时了解其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做到有针对性的分工,只有良好的分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而协作未必是建立在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基础之上的。科研经济成本主要包括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的获取费用和调研经费。通过降低获取成本,压缩弹性较大的调研经费可以降低一些科研的门槛,提高科研能力低者的积极性。一个科研项目整体上要达到成本最小,除了以上对策外,还应该对科研的阶段和步骤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全面优化科研流程。
2.提高公共收益。提高公共收益的措施可以有以下两方面:(1)政府资助、科研团队内部加大奖励力度。(2)减少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不必要的程序。很多科研成果要走烦琐的程序,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重视,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从而降低了收益。该下限为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3.一般而言,当实施综合措施时,多种因素的相互交错可能使得原本单独实施的措施的有效性减弱,如果没有精确的定量标准,综合措施有可能失效。本处的结论就为综合实施两种措施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条件当中有一处不满足则博弈的均衡结果都不会得到有效转移。
五、结论
本文基于智猪博弈公理化系统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效率低下、“搭便车”现象给予科学定量化的初步研究,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定性的分析方法,同时本文还纠正了以往文献中对某些问题分析过程的不合理之处,虽然有些结论是相同的,但本文的分析有着合理的理论支持。若加以推广,本文的研究结论可适用于更宽的领域,即具有合作、分工的团队管理问题,焦点是“搭便车”行为,它是团队组织中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即使在劳动分工制和绩效工资制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如今,该类现象也很难避免。可见,精确研究该类现象造成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能够促使团队成员博弈心理转变的机制对所有团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吴卫,陈雷霆.谈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140-141.
[2] 李霞.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学习行为及团队绩效研究[J].软科学,2012,(6):83-87.
[3] 卜祥云,唐贵伍,蔡翔.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概念、特征及功能[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90-92.
[4] 姜殿玉.和平—强成本假设下智猪博弈的局势可能性[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2,(9):145-159.
[5] 姜殿玉.Rasunsen智猪博弈公理系统与一类技术创新博弈[J].系统工程学报,2013,(28).
[6] 姜殿玉.强Rasunsen智猪公理系统的最可能局势[J].系统工程,2012,(5):96-100.
[7] 姜殿玉.耗时技术开发背景下公理智猪博弈系统的劳动积极性[J].运筹与管理,2013,(待发表).
[8] 姜殿玉.带熵博弈的局势分析学与计策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 罗志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机制的博弈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8.
[10] 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9):124-128.
2008年4月12日,笔者在处理完一些工作事务后在家研究MBA教材《哈佛管理全集》及数据库电子商务营销的成败细节因素相关问题,突然门铃响起。夫人开门,一个四十多岁的带着物业公司工作牌的中年男子出现在面前,对夫人说,小姐侬好,物业管理钞票该付塔啦。夫人说拒付,理由是物业公司不履行服务的义务。具体表现为:
第一, 我们家的车位,停车费用交纳了快一个季度了,现在还没有明确划好;
第二, 楼道口电灯很长时间不正常亮,也没有人维修;
第三, 公共卫生维持有时出现不良。
因此,从事法律工作的夫人开始对该收款员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和人生观、是非观的教育,告诉人家,服务做好了,再来要钞票。
该收款员听后非常急切,说,电灯不亮的事我马上解决,说着立即打电话叫维修工现场到楼下道口解决;说停车位划线的事情他解决不了,因为一是那不归他管,二是管停车位的部门主管官比他大,位置比他高,他说不动,加上部门内部斗争非常激烈,整不了,无能为力。
夫人说道,我不管的。你们公司内部的矛盾不能对抗你们对客户的服务,你来收款,我就认为你是代表你们公司来的,停车位也归你们公司管,你现在问我要钞票,我当然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你给我解决掉,解决了问题再谈支付钞票的事情。
收款员再三解释,夫人听不进去。我看收款员一头大汗,楼下共用道口的电灯也修理好了,就劝夫人说,先付掉吧,我要静下来研究问题,你们对话意义不大,付了吧。
夫人支付了款,那收款人员感激而去。 二
虽然说我为了清静劝夫人支付了,但从经营者和客户两个角度来分析的话,应当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就是收款员能不能以公司团队内耗为理由来对抗面向客户服务的问题。从公司法和商业服务规则来说,公司是一个法人主体,你提供的服务也好,产品也好,应当都是代表公司对外对话的,其中的内部部门对外不具备法人对话资格,既然没有对话资格,就当然没有对抗客户的资格。再简单点地说,就是和公司发生客户纠纷到法院去诉讼,公司证明材料还必须盖上公司的公章来代表整个公司,委托授权的人也是接受整个公司的委托而进行的民事权利义务和诉讼活动的。因此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该收款人员来这里收款,首先应当向我们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公司的授权委托书,以证明身份之合法;这个他挂个盖公章的工作牌,加上他能立即叫动维修工来修理,这个身份可以基本确定;其次当客户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应当代表整个公司和客户对话。我们经常说,特别是代表公司对外进行活动的时候,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公司形象,一举一动影响公司声望,非常重要。这一点值得表扬的是AIA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和一些高端服饰服务业比如说群工羊绒服饰等的服务人员。他们讲话做事情,都是站在整个公司的高度进行的。我和夫人都在AIA买了些保险,了解他们的服务和情况,他们提供一套服务下来,在和PICC等进行产品比较的时候,他们重点讲自己公司的特色和优势,从来没有说其他同行谁谁谁不好;比如说笔者去上海浦东群工羊绒的基地金桥川桥路去购买羊绒服饰,笔者问他们今年最新的一款价格2780元的半高领羊绒衫价格和质量与同行怎么比较时候,他们也很专业地说,我们同样的产品,如果是鄂尔多斯、荣仕雅(ROYO)等高端品牌的,价格就那加上去一两千块,他们牌子硬,材料和工艺差不多。他们这些话说出来,作为客户,你感觉他们是站在一个公司的高度和整个市场的高度在讲话,而不是站在一个展厅或团购员的部门角度在和客户对话。这些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而那个收款员,其以部门内耗对抗和解释对客户服务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策略是不当的(参考:沈宗南、张京宏《蓝彻斯特战略在中国》,世新大学出版中心,2008)。
第二个问题就是现在公司组织架购设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新的倾向方面分析。当前公司组织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销售和售后服务是分开的,销售和清欠是分开的。这种方式在执行中出现过许多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干过企业经营的人或当过家的人,怎么痛自己心理最清楚。而现在,随着企业组织理论的高度发展和情况的变化,一些高端企业开始实行一种新的方式,这些方式目前在许多企业比如AIA,BONO等的团购组织中已经出现,并效果显著。其基本思路就是:对KA客户或者说大客户,售前咨询、售中指导、售后服务、回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实行一人化管理,从头到结束都是一个人统一操作,效果非常好。
而这种方式对绝大多数没有规模实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不敢这么干。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六七成的中小企业老板都是以前在人家企业干,手里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之后立即跳出来自己当老板干的,他们当然不愿意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人这么跟大客户,除非是他自己,因为其他人员如按此流程操作的话,可能很快人家就跳出去自己干,把客户带走了。在中小公司自身的利益和客户附加服务价值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选择了自身利益,选择的具体表现就是分而治之。分而治之的表现就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分开,销售和清欠分开,整体控制在小老板手中,死不死活不活地一年挣个百把万,就也够了,理想不大。
因此,这些问题的背后,层次是非常深的,非干大事情和成就大事业者,或具备大平台的实力者,恐怕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全程服务管理服务,核心就是担心业务人员单干。AIA会担心吗?随便那个保险人员离开AIA平台自己去卖保险,有人信吗?因此,AIA敢于实行全程服务,那是不怕业务人员单干能翘了自己的饭碗。BONO也是一样,随便那个业务人员如果做不了报喜鸟这么大的后台,照样弄不了事情。而中小企业就不同了,怎么出身和起家的,心里都有很敏感的痛,也就多了防备手下人员的顾虑,这个顾虑往往对提供高附加价值的客户利益是冲突的。这方面,恐怕是各家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情,无统一定论。
但话说回来,即便是中小企业,其也不能以内部斗争对抗面向客户的服务。 三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情况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3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863计划由高校承担,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60%出于高校[1],高等学校科研创新水平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性化、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科学研究已从过去靠个人力量和作坊式操作进入到了靠大兵团合作攻关解决科学研究任务的阶段。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攻克科技难题、获得创新成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模式。高校的科研创新大部分都是由科研团队做出来的。
2002年,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群体,成为科研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为落实上述精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界定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有对科研团队的认知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只要由几个人一起共同研究的就算是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为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而组建的群体,由数量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成员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2]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为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教师科研群体组织。[3]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的重要原因,成员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望。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同时,团队成员因为专注于共同的科研目标,能减少团队内部成员间个人冲突,避免内耗。因此,当前高校中为申请某一个项目临时组建一个的团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2.成员组成合理
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组成要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成员间能形成协作和互补。组建团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互补可以集思广益,更好、更快的解决科研难题。另外,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科研任务的失败。所以,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要有能按质按量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能力,从而为其他成员的工作做好保证。因此,一些由老师带领自己学生组建起的团队,也不符合科研团队的要求。
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团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企业,一般都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高校科研团队。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起来的。
三、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
团队管理、团队规模、团队组织建构以及团队的稳定性都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1.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的管理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好的管理可以弥补科研团队的研究资源不足[4]。良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可以帮助团队设置结构性目标,能增进成员间的信任,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领导者在团队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能力不仅影响团队绩效,也影响着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动。团队领导的不同管理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团队绩效表现。所以,有学者指出创新能力的管理比学术团队的组建和成员构成更为重要,并指出人本化的领导方式、成员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团队创新的组织氛围、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5]
2.科研团队规模
关于科研团队规模的研究目前并没有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团队规模并不必然影响科学家的个人产出,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任何年龄或年龄段对团队来说是最适合的。 [6]也有学者认为6-12名成员是一个团队最优的规模,这时团队的产出效率最高。也有学者认为大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团体在购买研究设备、稳定性、经验累积以及信息流动和经验交流上都比小的群体有优势,从而大规模的研究团体更容易获得产出。[7]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规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确定,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过大。
3.团队组织建构
团队组织因素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研究的自由度、任务的挑战性、团队资源、优秀的领导风格、成员间的合作风格、合理的奖励和认可方式、宽容的团队气氛和机制有利于团队创新。[8]科研团队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团队科研目标清晰而重要、成员间沟通良好以及充分的管理支持,而团队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和目标不清晰往往是导致团队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有着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
4.关于团队稳定性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稳定的团队对科研产出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属于固定团队的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量比属于不固定团队的科学家要多,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稳定的团队有助于团队成员间建立协作和联系,这都有利于他们在科研上的成长和科研产出的增加。团队的稳定性和团队成员间的平等有助于形成利于提高科学家产出的社会环境。
作为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的重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目前也落后于国外,借鉴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和科研团队建设理论,根据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组建、运营和管理的方案,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智宏.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由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发的若干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6
[2]陈春华,杨晓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
[3]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8):157-158
[4] A.Chawla, J.P.Singh. Organization on Research Groups[J]. Sciemometric, 1998,43(3):79-92
[5]杨连生.关于学术团体创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6-79
[6] J.E.Cohen. Size, Age and Produ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Group[J]. Scientometrics,1991,1(3):395-416
[7]Henry Etzkowitz. 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2003(32):109-121
[8]杜海莲、陈启峰.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体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7-88
作者简介:
江瑶(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关键词:科研团队;高职院校;构建
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载体。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尤其需要经过精心的孕育和培养。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科研团队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1]、“大范围动态”科研团队模式[2]、边缘大学科研团队的构建[3]、创新型教学科研团队创建[4]等领域的研究。系统地开展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建模式研究,对于高职院校有效管理科研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因素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基本功能一样,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主要受以下方面额因素制约:
(一)科研人员的基数小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是服务教学的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为“教学型”的教师,而“科研型”的教师相对较少,组建科研团队时团队内部结构受到科研人员不足、可选择面窄的制约。
(二)科研投入时间少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绝大部分教师需要比本科院校更多的时间承担教学工作,因此,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科研人员投身科研活动时间受到教学工作时间的挤压。
(三)用于科研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少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实验室配置的仪器设备主要是用于学生技能培养,因此能用于科研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少。日常的教学安排中,仪器设备被学生技能训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受影响。
(四)科研课题来源少
高职院校来自校外的科研课题主要集中在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组织的科研课题,并且获得的立项支持主要集中在一般资助课题上,缺乏重大专项课题的立项支持。此外,与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横向课题相对较少,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与高职院校科研力量不足,科研人员走出去的动力缺乏有关。
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建模式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发松散型的科研团队
该类型的科研团队通常基于特定的科研项目,按照既定的研究方向,由团队带头人联系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依据不同任务分工,自发地组成的科研群体。 该类型的科研团队具有灵活机动的优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动态地组成科研团队。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高职院校科研人员基数小,根据科研项目临时组成的科研团队,人员稳定性不强,大部分松散型的科研团队随着课题的完结随之解散。此外,松散型的科研团队的研究领域可能会随着科研团队的变更,研究领域也随之变化,不利于对特定研究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
(二)院校导向型的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根据重点研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从院校层面推动,组建的科研团队属于院校导向型的科研团队。该类型的科研团队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际的,由于有院校的重视,可以在短期内汇集专家型人才集中开展特定领域的研究,容易形成合力。同时,在院校的仪器设备资源的支配上具有优先权,可以便捷地开展科研活动。此外,在成果推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以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的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常会组建特定领域的工程技术中心,以此作为对外技术服务的窗口,开展纵向课题的研发、横向技术服务。以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的科研团队具有科研人员稳定、研究领域相对固定、服务对象相对集中的特点。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由于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际,可以促进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融合,通过共同研发、联合攻关,可以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三、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管理的举措
在高职院校中,把那些有着共同的愿景、技能互补、围绕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并配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可以更好地整合人才资源,使人才有效配置,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要破解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发展的因素,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效能,可以考虑以下举措:
(一)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按照科研工作量的方式,引导“科研型”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科研型”教师除了通过科研工作量获取酬劳外,鼓励“科研型”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攻关获取报酬,并且重奖在成果转化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在院校内营造利于科研人员成长的环境。
(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加大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固定的研究场所以及相关的办公设施。加大校内立项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
(三)加大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
设立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基金,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按照青年科研人员培养规划,提供进修、培训和立项扶持等方面的资助,加速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
(四)加大培养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力度
科研团队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研团队带头人领军能力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科研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主要通过技术开发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国际视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打造一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扎实理论基础和战略眼光的科研人才。
(五)大力发展工程技术中心
通过工程技术中心,向合作企业输送技术,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在与企业的技术交流中,加强技术合作、联合研发和联合攻关,提高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职院校只有合理的组建科研团队,科学引导科研团队有序发展,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成长的科研环境,才能不断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稳步提升。
【注释】
[1]陈犁.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中国电力教育,2009(05):43-44.
[2]梅斌.WBD: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6-7.
[3]马瑞君,尹湘兵.边缘大学科研团队的构建与作用[J].科研管理研究,2007(08):247-258.
关键词:高校;虚拟团队;科研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4-0063-02
当今,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科研组织不仅丰富和改变了科研活动的面貌,也使人类社会的列车开进了新的轨道。高等学校是科技进步的生力军,也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在技术与智力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研组织在实践中使用成熟的数字网络技术,用富有弹性的团队模式将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为了同一目标的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形成新型的科研组织形式――虚拟科研团队来进行攻关。虚拟的科研团队突破了组织边界的限制,非但没有削弱自身的研发功能,反而由于组织柔性的增加而夯实了科研开发的底蕴。
一、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产生背景、形成、特征、成员、原则和联结
背景。团队的工作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它们在工作中反映灵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企业中的团队研究,已有诸多的成果。而虚拟团队是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共事的一群人。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互动的技术彼此联结的。
形成。高等学校中的课题和研究目标等,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甚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突破,也需要像企业团队一样具有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即高校中的学术团队。虽然在前也有类似如实验室等的组织形式,但学术团队更适合于攻破难题,它集中了许多企业团队的特点,把企业团队的许多运作规律应用到了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之中,为高效科研打开了一扇高效之门。
特征。综合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 (1)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3)采用电子沟通方式;(4)宽泛型的组织边界。高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工作特点,很难集中到一起就一个科研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虚拟科研团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因为一个共同的科研选题而集结为一个科研团队,克服时间、空间的隔离,采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丰富的沟通渠道,促进分散性成员间的任务协调。
成员。团队成员是虚拟团队的核心,我们必须考虑以下三个关键因素:一是独立性。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必须自主、自我依赖,但又能相互依存。高校教师都是个专业的专家,他们既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又有合作的愿望和能力。二是领导分享。虚拟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能随着团队进程,担当领导者角色,领导者随任务的变化而变动,每一位成员在任务进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三是整合水平。虚拟团队不仅仅是横向连接的团队,它必须能与组织上下连接。
原则。一般认为,在“流动、竞争、合作”已成为网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高效虚拟科研团队还是有一些指导思想可以遵循的:(1)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创新模式。(2)树立“学习”观念,加快科研资源的“虚拟整合”。(3)简化科研过程,将科研课题分解为并行开发的多个任务模块。(4)运行过程与新的管理技术相适应。在虚拟科研团队各方磨合过程中,这些基本思想指导着团队的行为。
联结。联结是联系,靠的不仅仅是技术。这些联系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但总的来讲,这些联系本身是被动的。任务的结果需要某些类型的互动,互动能产生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是可信任的,则其就具有持续性。信息时代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关系和互动,而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互动机会,一旦明确了团队目标和成员,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为适用的联结方式与团队成员沟通,并完成共同的任务。
二、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的运作
高校教师虚拟科研团队运行过程设计的实质是对科研过程进行流程规划设计、流程调整、时间控制、过程实现的决策和调度。其运行过程划分为确认阶段、实施阶段和退出阶段。其中,确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敏捷地捕捉信息与创意,优选并分解科研课题;实施阶段则通过成员、网络的选择,协同攻关形成新的科研成果。退出阶段主要清理并合理分配团队本次运行所产生的利益,并为下一次成立虚拟科研团队奠定基础。
一是确认阶段。在确认阶段一般包括一系列的课题评价和抉择活动,步骤如下图所示:
课题评价与抉择应注意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科研课题是为虚拟科研团队研发战略的目标服务的,课题目标应与虚拟科研团队的经营目标相符。在虚拟科研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情况的变化其任务与目标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拟定的优选标准也随之变化。(2)全面评价。人们对待研发课题往往从技术方面考虑多,重视技术上的先进性多,而不注意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使重视了非技术因素的分析,往往只重视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非经济因素(政治、社会、环保等因素)的分析。因而课题评价与抉择既要重视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又要周密考虑非技术、非经济方面的因素。(3)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统一。高校科研课题选择必须要求先进性。先进性是指所选择的技术课题应比现有的技术超前一步并有显而易见的提高,达到比较领先的程度,使其既有创造性,又有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必须结合市场的可行性,预防片面追求先进技术水平而忽视效益的现象。在识别合作机会阶段,高校虚拟研发适合于渐进的创新以及各部分工作较独立的课题。适合组建虚拟科研团队联合攻关的项目是有一定范围的,便于虚拟科研团队根据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或中止无用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的课题。
二是实施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分散式的自我管理风格给团队的控制与运行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在将科研课题分解成相应的任务模块,并对团队成员充分授权利于其能动地发挥核心能力的同时,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做到“形异而神似”,是实施阶段所要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实施阶段可以划分为人员选择、网络选择、任务外包、创新加速等步骤。(1)成员选择。选择团队成员是虚拟科研团队运行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团队成员除了要考虑潜在伙伴的业务方向符合团队需要外,更要考虑它的课题管理能力是否能满足虚拟科研团队的目标,而课题管理能力又是由潜在伙伴的跨边界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决定的。同时,后两者是建立在相应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之上。(2)网络选择。高校虚拟科研团队这种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来的动态合作联盟,只有建立在运行平衡、安全先进的网络开发平台的基础上才能迅速对外界变动做出反应,才能充分利用每一个队员提供的智力,让他们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这时,课题负责人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去管理和协调各项服务,以任务信息作为彼此联系的纽带,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有效地提供市场需要的科研成果。另外,虚拟科研团队的临时性,也决定了不同的成员可以很快地联合,以合作开发一个新的课题。具备资格的团队成员可以在网络开发平台上以极快的速度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使虚拟科研团队具有优秀的、机动灵活的科研能力。(3)任务外包。虚拟科研团队受行政控制的影响很小,管理人员对组建后的虚拟管理团队的运行过程控制难度很大。为避免工作失误,项目管理被普遍应用于团队课题管理之中。其中,“外包”方式广为流行。“外包”(Outsourcing)一词的直译是“外部寻源”,它的主要观点是:通过整合并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形成一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界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管理模式。网络技术使虚拟科研团队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而把其它功能投入到整合中,利用外部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使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有资源的效率。
外包是技术投资的一种重要机制和方式,比较普遍的是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外包合作,利用大学的科技人才优势,所积累的丰富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作为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实现智力互补。成功的外包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借助信息网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遇,一旦机遇来临,双方能迅速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强强联盟,依靠频繁的信息交流来协商、调节。
三是退出阶段。高校虚拟科研团队完成课题后面临着人员或团队的退出或解体,因而都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是对团队成员在参与过程中贡献的认可,分配结果直接决定了团队成员参与下次合作的机率。因此,公平分配是任何一个团队成员都追求的目标。公平分配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是指分配过程无欺诈、分配方式正当的分配活动。利益的公平分配涉及到两个层面:合理地转移科研成果和公平地分配科研收益。
利益分配过程中分配是否正当与公正,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公正,忽略参与人员加入团队的积极性和所承担的创新风险,不管个人贡献与收益的关系一刀切,最终会导致团队内的平均主义,这将降低团队合作的效益。反之,只强调分配是否正当,即各个成员的收益相对于团队的支付是合理的,一旦分配出现欺诈,成员间分配标准有差异,将给团队造成更大的伤害。团队分配也是一个谈判过程,如果两个成员的贡献相同,却由于分配标准不同造成收益分配结果有差异,这种结果注定不会被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2] 李晨光,论高校科研团队.哈尔滨:科学与管理,2003. 4 (8) : 49-50
[3] (美)乔恩・R.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一一创建绩优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 绩效 影
响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83-02
随着当代高科技的发展,社会涌现出一批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科学与技术高度融合的高科技领域。这就要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跨越学科之间的界线,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跨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界线。在这样的环境要求下,建设和发展科研团队是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高度重视,设立了各种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资助计划,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办法。然而,对于身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的高校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并不是困难的事情,难的是如何管理好科研团队,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热情,保证团队的整体绩效。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及特征
对于团队的概念,当前被广泛认同的是美国著名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在其著作《团队的智慧》中的定义:“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中的特殊类型,它主要是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形成的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最为重要的基本单元。因此,基于上述团队的定义,可以将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知识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知识、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教师为主组成的群体。
高校科研团队既具有一般团队的特征,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一是结构特征。以重点实验室或者工程中心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领导,要求成员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发扬学术民主。二是成员资源特征。以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技能、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教师为主要成员,他们的社会性、自和独立性各不相同。三是任务特征。非功利性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科研团队的教师们所从事的科研任务是相对独立的,选择研究的课题是相对自由的。教师一方面通过教书育人实现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又通过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四是运行特征。团队机构扁平化,成员之间的工作时间、技术和能力、研究方向等差别较大,人际关系技能不强,沟通模式松散,缺乏正式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
二、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外部资源因素。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受到所处高校的环境影响,是在高校这个大系统中的亚系统。也就是说,高校中的每个科研团队都是这个高校的一个子集,高校科研团队当然是在这个大学的组织系统中存在的,该大学的各种环境,包括学校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制定的各种制度、整体资源、人事制度、教师和团队的绩效评价和奖励规定、文化氛围等都是直接影响科研团队绩效的因素。
(二)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因素。科研团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个人给团队带来的资源,包括成员的能力和个性特点。个性特点表现为社会性、自、独立性、权威主义、支配欲等。这些特点通过工作中的交流影响团队成员间相互关系从而影响团体绩效。团队成员对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团队成员的积极意义方面的因素对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及团队士气的积极影响,若团队成员社会性很强,可以为团队带来外部信息、项目,提高团队的发展空间;团队成员自、独立性很强则可以主动为团队解决难题,促进研究项目的开发,激发其他成员的工作士气。与之相反的一种则是团队成员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会造成科研团队的低绩效,若团队成员权威主义盛行,或者支配欲极大,成员间相互不认可,没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则会造成科研团队内部凝聚力不强,缺乏合作精神,绩效低下。还可能有一种中间状态,就是科研团队成员的特性不明显,但是科研团队的领导者很出色,具有出色的组织和决策能力,带领能力不怎么突出的成员也能创造高绩效的科研团队。
此外,团队成员结构也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团队的内在结构因素,包括角色、规范、地位、规模及正式领导职位等,可规范成员的行为,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团队的绩效和成员的个体行为。高校科研团队中的成员角色就是在团队研究方向上,在团队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攻坚克难,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如果存在科研团队成员角色冲突,则会影响团队绩效。团队内的规范决定了该团队的任务完成水平、工作节奏、工作中的协作水平等,一个强规范的科研团队,一般凝聚力较强,容易产生高绩效。科研团队中具有一致的正式地位系统,对于团队成员十分重要。就是说,应该使成员个人所感知到的地位与团队所授予他的地位效益具有一致性,否则,科研团队通常具有的正常秩序与和谐就会受到干扰,必然会影响团队绩效。
(三)团队运行过程因素。团队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它会以自己拥有的规则、资源、结构为基础开始发展,并随着其内部运行情况而增加或者减少团体生产效率和运行结果,也许比每个成员所得成果多得多,也可能没有什么成果。所以,内部运行因素,包括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决策处理、领导行为、权力运作、处理冲突模式等,都会影响团队的高绩效。
三、提高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策略
团队形式的模式并不能自动提高组织的绩效,也可能使得管理者非常失望。只有针对特定团队的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产生高效的团队。
(一)设定清晰的目标,形成一致的承诺。高校科研团队成员都是高成就感、高自主性的,团队要设定一定时期的明确、清晰的目标,并确定成员愿意为团队目标作出承诺,清楚地知道做什么工作,怎样共同协作完成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科研团队的管理者注重团队内部的运行过程,确保团队内部信息交流通道畅通,团队成员角色、规范一致,团队内部管理措施公平、公正,团队目标激励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团队目标中去。虽然,高校科研团队中的成员都是高知识、高学历的教师,接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但是并不等于每个教师都具有高的奉献精神,所以要注重对科研团队成员进行对团队的忠诚和承诺教育。
(二)保证团队组成具有合理的基础结构。团队组成要选择有相关技术和能力的成员,而且要有良好的合作品德,后者尤其重要。同时,要得到组织的内部支持,拥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适当的培训政策,一套成员易于理解的绩效评估方法,以及支持团队的人力资源方案。
(三)构建团队的相互信任。高校科研团队一般组成人员不是很多,规模不大,团队内部的规范虽然是必需的,但是团队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选择团队人员的构成方面,应注重个人的特性因素,在设计科研团队运行模式方面更要注意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气氛。团队领导者要构建团队的相互信任的氛围和文化,提倡开放、诚实、协作的工作原则,鼓励成员的参与和自主性,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成员的绩效。对于这样的团队,成员才能表现出高度的忠诚和承诺,愿意为团队的任务调动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我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信任是很脆弱的,它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培养但容易被破坏。只有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不信任,所以,维持科研团队内部的相互信任,还需要引起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四)争取必要的外部资源。高校要为科研团队提供完成任务的必需的各种资源。学校的发展战略要包含科研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要对科研团队设置特殊机构,学校的各种制度对科研团队要有特定性和特殊性,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开辟特区,营造一种创业创新的学术环境。所以,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和成员,应该积极与学校各级管理部门沟通,主动将自己团队的目标与学校的宏观策略统一起来,在学校的宏观发展战略中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争取学校的各项政策支持,为团队的发展开拓足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立明.构建教学研究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关键词:科研团队;虚拟团队;科研管理
一、虚拟科研团队及其特征
近年来关于虚拟企业和虚拟校园等的研究逐渐觉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得益于20世纪末以来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这使传统的人际沟通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这种沟通方式的变革,同样体现在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
虚拟科研团队是指围绕一个共同的科研项目临时组织成立的科研团队,它的组织相对不稳定,成员随项目的进展随时会发生变动;项目成员对于项目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松散,以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团队成员甚至在科研项目管理者眼里,并没有把它视作一个真正的团队。虚拟科研团队既然不同于实体团队,那么它也就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组织成员方面,虚拟的科研团队可以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类。所谓封闭型的虚拟科研团队是指团队成员有一定范围,是固定的。而开放型的虚拟科研团队则是指团队成员没有限制,只要是对项目感兴趣,既可以随时加入,也可以随时退出。封闭型的虚拟科研团队与传统团队之间比较相似,差别只在于成员之间的隶属关系不是那么强,各成员之间是时空分割的。开放型的虚拟科研团队一般由一个核心成员(组织)发起,其他成员可以凭兴趣加入。由于成员之间的不确定性,开放团队中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核心成员为方便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一般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包括交流论文的杂志、网络社区、新闻组、开放实验室等。不论是哪一种虚拟科研团队,它的人员集中度都要大大低于基于非信息化交流形式的传统团队。
在科研团队的构成方式上,虚拟科研团队主要由项目核心成员来选择其他成员的来源与组合方式,并与人力资源部门相配合,其中开放式的虚拟科研团队则完全不需要人事部门的参与。
在沟通方式方面,虚拟团队的组织边界决定了它必须采用信息化沟通方式。第一代的信息化沟通方式主要是文本型的,成员之间依靠一对一的通讯,交换的信息主要是文本和数据。第二代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以大容量文本和图形为主,成员之间可以采用多对多的方式进行通信。第三代沟通方式是以多媒体交互式为代表的,它将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可以即时交换视频、语音、图像和文字,而且通过远程操作,成员之间可以实现完全的互动。
二、高校组建虚拟科研团队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型大学建设逐步受到广泛重视,各高等院校都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尽力培植适于提高科研效率的环境。培养并加强对虚拟科研团队的管理,符合当前科学研究的方向,对于提高科研能力,发挥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是从对自然界分门别类的研究开始的,它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也造成了较大的历史局限性。它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研究的同时,也割裂了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科学进一步分化,学科研究越来越单一,使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很难进行沟通,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犹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由于当代自然科学是以大科学为特征,这就对科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子课题之间相互关联,要求不同科研单位的科学家进行共同协作,打破原有的隶属关系也就成为必然趋势。
除了大型科研课题对科学家的协作提出需求之外,科研对象的复杂性也使科学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团队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逐渐发现,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某些现象必须从几个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理解,人们面对的问题远比简单地将几个不同的学科组合在一起来得复杂,于是一个复杂的科研项目往往会联结若干不同学科的专家。
当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模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再次走到了一起。在现代社会,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内部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伦理等很多方面。这种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研究课题,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关注才能有所突破。
科研对象的新特征,要求科研队伍和科研过程一同进行转变。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将各有所长的各方面专家集中到一起,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展开科学研究,这正是建立虚拟科研团队的优势和出发点。高等院校的长处在于各个专业的人才会聚在一起,而当前管理中的短处则是将这些优秀人才条条块块地进行了分割。当前科研项目的复杂性已经超越了个人与专业的限制,需要以团队的研究来取代个人的研究。如果我们在高校中能营造一种自由组合的科研气氛,打破院系和专业的限制,则必将能形成整体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对虚拟科研团队的服务与管理
现代通信与网络条件是虚拟科研团队存在的物质基础。由于虚拟科研团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团队,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办公地点、实验场所,所以它们的沟通方式也与传统科研团队有所不同。高等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和技术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做好技术服务和保障工作。同时,还必须对科研人员进行网络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将他们希望组建虚拟科研团队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要加强对虚拟科研团队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团队的战略任务。在虚拟团队中,明确的目标是成员协同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自我组织能力,利用战略目标来代替传统团队的领导关系。为此,在团队建立之初,就要让每个成员了解团队的目标和远景,并在项目科研进程中通过互动而加深对目标、任务以及各自角色的理解。
其次,要建立新颖的团队成员关系。由于成员之间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从而导致对信息理解上的偏差,甚至误解。合作过程中,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和行为,也为团队内部的沟通增加了障碍。所以在对团队成员的管理与协调中,要注意营造团队的“社区”氛围,使成员产生归属感,增强群体意识。在尊重成员个体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加强协调,促进团队文化的形成。
再次,要建立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可以说信任的建立和维系是虚拟科研团队管理的核心,相互信任是团队运作的基础。团队对成员的信任其实是一种信心,即对成员能力的信心,以及对他们忠诚于团队目标的信心。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关系,就意味着要承认“个体”,即充分认可、接受和尊重成员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文化和信仰等。
最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虚拟团队的特点决定了远程管理是其主要管理方式,这就给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规避成员的道德风险。在给予充分信任的同时,必须保证个体目标和整个团队目标的一致性,要把信任和契约联系在一起,以契约的形式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在把握成员组成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各个成员的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建立良好的团队环境(技术条件、学术氛围、团队文化等),提供挑战性的工作,给予丰厚的回报,组织跨地域学习、交流等等。通过把个人收益和团队业绩结合起来,促使成员在创建团队绩效中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华.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FredNiederman,CatherineM.Beise:Deftningthe“Viaualnesd’OfGroups,Teams,andMeetings.SIGCPR,1999:14—18.
[3]何瑛.虚拟团队管理: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校;科研;课题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1日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科研工作是高校不断提升内涵、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每年承担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而承担科研课题的常见组织形式是非固定的课题组。课题组往往是随着课题立项而组建,随着课题的结项而解散,是一种机动灵活的动态组织。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整个课题团队的齐心合力,课题完成的质量也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但是,一个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团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探寻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寻找解决障碍的对策,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科研课题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科研氛围,密切学术交流。很多课题团队已经偏离科学研究的宗旨,只是为了立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得经费、评职称。团队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人心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越来越少。而这样的团队不会有较好的创新性成果,成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课题团队应该不断宣扬专注严谨坚持的科研精神,让成员目光长远,不去关注暂时的利益得失,更多去关注科研过程中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团队有很好的一种讲究科研的氛围。同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大家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会有更多的科研灵感,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五)建立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课题团队的活力来源于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而足够的激励。而每个成员的能力、需求、动机是多样的,激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对课题有较大贡献的人员给予现金奖励,对成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给予资金支持。精神奖励包括赞誉和高评价,在结项时根据每个人贡献重新排名。激励时要注意:一是根据人员不同能力进行差别奖励;二是奖励的依据不仅是根据产出即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考虑成员的沟通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三是要认识到团队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主要参考文献:
[1]生延超.高校教学科研团队的结构体系及其优化策略[J].教学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