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能源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次《意见》的出台涉及多项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扶持政策,如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并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
据笔者了解,早在《意见》出台之前,北京就已充分认识到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并推出多项政策。
2009年一年之内,北京市就合同能源管理推出的相关政策就包括:《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北京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而在一系列试行办法的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积累了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的经验,同时也在具体细则的制定中为的《意见》提供了参考。
随着政府一系列财政补贴和激励机制的出台,北京节能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北京节能服务市场特点
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产业投资360.37亿,总产值587.68亿,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碳。在冶金、建材、电力、医药、石油化工等26个行业中2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实施5500多个节能项目,与2008年相比同比增长40.83%,其中EMC增长67.37%,华北地区占全国41%。可见,一个绿色的、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壮大中。
1999年,北京就成立了最初的全国三家示范性节能服务公司之――源深节能。历经十年发展,北京市的节能服务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企业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整体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积累了相当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经验,尤其是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等众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主流节能市场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工业节能,分别占40%、30%、30%。过去几年中,曾经作为工业中心的北京为节能服务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工业节能市场,早期出现的节能公司都来自于工业节能领域。由于市场启动早,技术先进,工业节能的实力公司大多集中在北京。最大的如北京神雾热能,一年能做到20个亿的规模,它也是全国最大的节能技术公司。
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企业集体外迁,北京的工业节能市场越来越小,从2008年起,很多原来100%做北京市场的企业开始将重心放到了外地,部分开始在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方面开拓。
就目前来说,北京的建筑节能市场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很多领域并没有开放。比如北京每年天然气总消耗量为50亿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1.95元的价格来算,天然气改造节能北京每年有大约100亿人民币的市场,而目前只做了不到5%。再如北京的办公用楼能耗巨大,而节能改造状况不到1%!
如此大的节能市场和空间,使专家断言:北京的建筑节能市场可能孕育几个长治久安的大产业:太阳能、LED、节能电机。
与前两者相比,北京的交通节能市场几乎处于空白,当前主要以意识节能为主,但实际有很多节能领域仍未启动。比如广东有几家汽油、柴油节能的公司做得很好,在技术上处于领先,而北京在这方面仍未起步;再如上海的交通节能做得很好,多与当地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有关,北京的汽车工业发达,但仍未很好地将产业规划与节能规划相结合。
由于北京的节能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有些项目几乎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做好管理就能轻松节能10%左右,比如热力领域,80%的项目不需要技术,仅有不到10%的项目需要技术。由于进入门槛不高,早期涉足节能市场的企业获益颇丰,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开始将盈利所得投入技术研究,以期持续发展。
企业发展状况
目前北京的节能公司90%以上业务主要在外地,倚靠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这些公司在外地纷纷抢占市场,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很多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节能公司,这点与美国的状况极为相似。美国全国性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占22%,但其收入份额超过四分之三。
北京的节能服务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服务型公司(国外多为此类公司)。这类公司大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或者知识产权,多为轻资产快增长的高科技企业。他们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营业额多为几百万元,70%为建筑节能公司,目前,资产规模超过千万的仅有十余家。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近两年来,以IT技术介入节能服务产业的企业发展势头很好,很多公司呈现爆发性增长,因其能够迅速做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这类公司引起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这也是北京服务型公司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北京诚信能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前不久就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第二种是产品型公司。这类企业多为制造型企业,以LED、光热、节能水泵和电机为主,这些公司在对市场销售产品时多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使他们产品销售方面获利更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目前这类公司,除了太阳能、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在北京拥有一定产业基础之外,其他都是零星发展,不成规模。这些企业的IV-大多在外地,在北京做集成。比如华清集团、清华同方等是这类企业的佼佼者。
第三种是大型国企转做节能服务。最早进入的有中节能、京煤、首钢、中石化、中铁等公司等,近年来也有民营企业加入,比如新奥、中兴通讯等。这类企业在各自领域掌握着雄厚的资金和行业技术,具有成为行业节能巨头的潜力,但他们大多只做自己本行业内的节能。由于本身不掌握太多节能技术,他们多与第一类公司合作,吸收优秀技术和产品,在自己领导下,垄断本行业或者本领域的节能服务项目,有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引人注目的是,这类企业虽然刚刚起步,在行业内占比还比较低,但资金雄厚,实力不容小觑。比如中兴能源投资在20个亿,其运作方式类似于日本的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在日本,产业资本直接做金融,比如产业资本可以直接投资很多钱用于楼宇改造。对于容易产生纠葛的建筑物,有实力的产业资本可以直接买断,等改造完后再进行卖出或出租。
资金短板
一直以来,资金瓶颈都是节能服务商们的短板。一般情况下,节能项目的实施都需要节能服务公司事先垫付资金采购和安装节能设备,如果项目多,垫付的资金量就会很大,中小企业根本无力承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际金融公司(IFC)与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签署了IFC框架协议,为节能企业提供项目贷款,共做了128个项目,贷款金额40亿。但这对于越来越庞大的节能服务企业队伍来说,也是杯水车薪。遗憾的是,IFC的贷款同样需要节能企业对单个项目的投入超过20%,且会优先考虑大项目,对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项目,帮助不大。
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节能融资市场很少涉及,即便是做得最好的兴业银行,其业务也并未以北京的建筑节能为主,大多是南方的工业节能。
国外节能服务企业一般是靠私募基金来获得支持,这要求企业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有技术专利、创始人对公司有控制力、清晰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这又让大部分中小企业望洋兴叹了。与银行贷款相比,私募更加看重企业的未来,因此,北京也有一些规模小的节能服务企业获得融资。比如青云创投投资佩尔优节能技术公司的时候,佩尔优资产不到200万;而北京惠德时代节能公司获得的第一笔融资,使他们公司从一个注册资金50万元的小公司摇身变成5000万的大公司,靠的正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WYDE能效管理专家系统。
除了贷款和私募,融资租赁也是一些节能公司常用的融资方式。经过了青云创投,西门子创投和联想创投联合投资的两轮融资之后,佩尔优一直靠金融租赁来解决暂时出现的资金困难。尤其是对于产品型的节能服务公司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融资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节能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不用付款就可以先行使用设备并产生效益;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购买设备,不降低企业原来的融资能力,对于生产型的公司来说,可以一次性回收资金,提高现金回收率,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针对北京的市场状况和企业构成,今后在北京比较有潜力的融资模式是项目贷款和金融租赁。前者适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后者适合节能产品公司。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可将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抵押物进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或者将其曾经完成的项目的未来收益进行打包抵押给银行,以获得下一个项目的资金来源。如此滚动,企业不仅有充裕的资金进行节能改造,还能利用银行贷款使自己的规模不断壮大。
成果转化仍需加强
从国外节能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北京现有的管理创新的市场必将过渡到技术创新的市场。目前国际知名的节能公司,无一不以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而目前国内很多节能服务企业所“集成”的产品和技术,大多依赖于国外节能企业的提供。
国内的很多节能服务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而国外节能企业起步大多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他们没有资金持续投入技术创新,因此,目前国内节能行业的自主创新问题,大部分依靠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
实际上,目前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具有领先性的企业或者做得很大的企业,创始人大多是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下海,或者依赖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比如奥天奇用于供暖的蒸汽换热装置――激波加热器,就得益于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再如清华阳光的专利多受益于于背后清华大学的雄厚科研实力;碧水源的创始人原本就是中科院系统的,下海时就有专利在身;硕人海泰和清华同方均与高校合作,以高校技术为依托才能不断壮大。
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成本与效率极为不协调,能够转化成生产力的技术仅占5%,而美国是20%。目前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若想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合作,从专利技术评估到领导签字,再到走完财务部门审批及招拍挂等一系列程序,最少需要6个月时间;此外,目前财政部将所有无形资产规定为国有资产的政策太过严厉,而国外实践表明,将技术转移权利下方给院校和科研单位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在这方面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发展风电时,中国大风机变桨技术胎死腹中的教训。目前,中国大风机变桨技术一直依赖进口,且费用不菲。而早在几年前,中科院电工所就已经突破该项技术,由于不懂得如何将专利私有化,致使技术一直没有转化成生产力,中国也一直没能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
在这方面,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应该对专利和企业的可持续研发进行扶持。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斯坦福大学一手催生了“硅谷”,被称为“技术转移直通车”的OTL(美国技术授权办公室)是功不可没的。目前OTL模式已经成为美国各大高校专利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普遍运作模式。
关键词:高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越来越大,生态破坏问题日趋突出,环境恶化加剧。高校人员众多,现已成为资源消耗大户。因此,加强对能源、原材料、土地等资源的管理,努力建设节能减排型校园,不仅可以节约能源,降低学校的经费开支,使教职工和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而且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示范作用提高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意识,达到全民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高校节能减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节能减排意识不强。一是部分高校领导对节能减排工作持观望态度,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在校内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二是一些高校以经费紧张为由,没有在节能减排上下工夫。三是部分高校节能减排工作制度不健全,还有些高校虽有规章制度,但流于形式。
2.“形象工程”造成的浪费严重。高校的“形象工程”主要有两类:一是大学城、新校区建设风起云涌。目前全国有50多个在建的大学城,有200多所高校把校园面积规划为5000亩以上,这种建设规模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二是“贪大求洋”的奢侈之风在高校蔓延。高校校园内,大楼越来越豪华,广场、绿地越建越大,道路越拓越宽,远远超过了高校的发展需求。“形象工程”除了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形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由此导致高等教育整体资源的浪费。
3.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陈旧以及设计缺陷造成损耗浪费严重。一些高校历史悠久,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一些高校虽然建了新校区,水电设施供应负荷增大,但很少在节能、节水方面精心考虑,造成水电浪费现象严重,仅水电费开支就占财政拨款的20%左右,能源支出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学校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4.后勤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虽然近几年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吃“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由于办学资源紧张等原因无法独立设置行政、教学、科研等区域,水、电、办公及购买设备等费用仍由学校统一支付。鉴于这种状况,很多师生都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惯,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途径与方法
1.建立节能减排的有效运行机制。为建立健全节约长效机制,高校应成立节能办公室。节能办公室可由学校相关领导专门负责,由有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节能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划学校节能政策及节能改造措施,依法宣传国家关于节能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定期进行节能监督检查,审核节能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等。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用行政手段强化节能管理,把节能工作纳入到教职工和学生的工作生活中。为强化管理,可对校内所有用户实施“指标管理,超标收费”制度,通过加强管理,加大节水、节电力度,把节能与各单位的经济利益挂钩,以减轻学校的负担。
2.加强节能宣传,树立节能意识。高校以图片、板报、画册等形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指示精神、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会,强化节能意识,对节能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和鼓励。通过宣传活动,高校会渐渐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节约文化。
节能宣传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高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周活动,利用学校的科技优势,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效果明显的能源紧缺体验活动,增强教职工的节能减排意识。二是倡导师生员工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三是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四是减少电梯使用率。提倡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节约能源消耗。五是控制路灯和景观照明。在保证车辆、师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启和关闭路灯,试行间隔开灯,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路灯、太阳能路灯、高效节能路灯等。六是普及使用节能减排产品。优先采购节能减排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七是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等。
3.在高校节能工作中全面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高校对校内能源消耗部门确定耗能设备定额,采用定额的方法开展节能工作,实行“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归己,节约奖励”的能源管理机制。同时,高校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学校的节能降耗工作。目前,新的节电用电设备和楼宇自控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化计量管理系统的应用,使高校在学校设施中借助现代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对用电和节电进行优化控制,对能源消耗进行优化设计和控制成为可能。所以,高校应该努力推行市场经济机制下的校企节能合作。
4.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旧设施改造力度。高校应广泛引进节能新技术,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及时改造老化管网。例如:在教室安装节能灯具,在浴室、厕所安装供水、用电控制系统,加强校园路灯管理,加大供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及时维修破损管网等。另外,随着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高校在新的建设项目中应优先使用新能源、新技术。从设计阶段就选择节能建筑类型,在施工中坚持走低能耗之路。
5.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学校的发展定位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看起来似乎是两个互不关联的命题,其实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只有在准确、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能最有效地建设节约型校园,才能有效利用土地,避免盲目建设大楼、盲目购买设备。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任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的单科性学院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并且追求成为研究型大学;许多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则以“专升本”为努力目标,一经被批准升格为学院,也沿着前者的思路,追求成为学科齐全的研究型大学。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而盲目攀比,就会造成学校定位不科学、缺乏特色。表现在学校建设上,就会出现大量“形象工程”,从而造成严重浪费。所以,高校的发展定位要以满足社会及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前提,在客观、全面、系统地把握校情的基础上,认真与全国、全省和本地同类大学进行比较,找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三、建设节约型高校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政府投入与学校投入的关系。近几年,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大力推进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对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很少。所以,在政府投入缺位的情况下,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有效运筹,正确处理政府投入与学校投入的关系。
2.正确处理学校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目前,在大多数高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单靠高校自身的投入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引进市场机制,靠社会投入来做好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高校把节能措施带来的节约收益回馈社会投入。
3.正确处理学校投入与后勤部门自身投入的关系。绝大多数高校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部门进行经费独立核算,这就带来了节能减排的投入问题。所以,高校只有正确处理学校投入与后勤部门自身投入的关系,才能使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
节能减排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人类的工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员的集中地,理应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尽管目前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就会愈来愈近。
参考文献:
[1]方耀楣,孔羽.对创建节约型大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一)定位不准,导致合同内容风险
合同内容主要包括合同条款和合同附属文件。条款随着合同事项的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当事人的名称、地址、合同标的、数量、质量等级、技术参数、价款或报酬,履行期限、履约地点和方式,合同的担保,解释、保密条款、合同联系制度、维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式。合同附属文件应在合同条款中说明或列出,作为合同附件,如图纸、技术参数、执行标准等。地方高校在签订合同时首先应定位准确,考虑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如超20万的维修项目、超10万的服务咨询项目就必须政府采购,而校方自行签订采购合同本身就属无效内容。在合同内容上还得看是否完备,许多合同签订时双方仿佛都是君子,缺乏对维约责任和争议处理的准确界定,如地方高校物业外包后工作缺乏监控,物业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老弱病残齐上场,导致校方因合同中没有相应制约条款而失控。有的合同界定不清,如移动租赁学校场所建通讯机站,合同约定甲方认真管理,但谁来管理怎样细化管理却含糊不清,更没有建立管理台账,导致5年租赁期每年交费不清却无人过问。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合同履行失去控制
一方面,合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学校中还未完全构建,以简单的合同签订为主,一旦签订后便无人问津。而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合同履行到事后分析的全过程,业务部门、学校招投标办公室等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以及从合同的社会责任、技术指标、经济数据、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式管理。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院系二级管理,学院对系部不经常性地监督和检查,或者考核没有与员工绩效等挂钩,从而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合同管理也没有与员工绩效挂钩,致使员工管理积极性不强。许多院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设施设备共建共享的少,重复购买的多,甚至一些上百万的设备购回后几年未开箱。如许多学校后勤食堂的大宗物质采购,确定了入围企业便一了百了,以后入围企业提供商品是否有检疫证明、质量标准是否准确无误、价格是否随行就市、售后服务是否准确到位等却无人过问,且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缺乏相互监控,没有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的界定,导致责任不清,出现事故无人问津。特别是合同执行过程中资料收集和归档处理混乱,如基建项目的设计图、预算、评审结论、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施工合同等的档案归集上没有章法,导致无据可依,甚至在一些学校的账务处理中变相进行科目归类,如一些学校为降低招待费开支,虚构合同列入设备采购和维修费,直接导致资产账目不真实。
(三)责任不明,导致合同纠纷无人理
地方高职院校签订的合同数量大,相对其他研究型学院,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接触更为紧密,定单培养、校企共建、技能培训、员工招聘、设施设备购买、基建维修、图书购置、无形资产转让等无不是通过合同来相互合作与相互约束,并且有些合同涉及不同部门相互交叉,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因事前责任不明而出现。如政府采购项目中采购标的技术参数不清楚或有明显排他性,国资部门说教学单位上报数据有误,教学单位说国资部门把关不严,合同未签订就已经相互推诿了,还有联合办学合同签订后一旦合作单位出现重大问题,各部门无人出来承担责任,最后不了了之。又如许多地方高校通过招商引入学生公寓空气源热泵项目,合同签订时关注度大,管理中却无人问津,导致引入企业收费标准不精确、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合同履行效果大打折扣,引发师生诸多不满。
二、地方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地方高校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管理:
(一)依法规构建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合同风险管理是指地方高校围绕管理目标,通过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合同风险管理包括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三个层面。
1、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应该是合同从事前分析、合同签订、审核、履行直到终止、变更、责任追究的全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地方高校原是简单的合同签订,从合同签订时的众星捧月到执行合同的无从问津,而全过程管理特别强调事前分析和事后反馈。正如许多高校食堂采用了HACCP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从危机-风险点控制开始的,如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前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后有询价报告,然后进行采购招投标,最后是入账管理。所以合同管理应贯穿于地方高校正常运转的全过程,突出“全过程管理”。合同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前期调研、风险预警、合同审签、合同履行、合同账务信息、合同统计分析等六个程序。合同前期调研主要是对类似合同执行情况的全面了解,审签阶段的管理包括对合同主体资格、合同条款等的审核,特别是违约责任的界定一定要认真审签;合同履行阶段管理是对履行合同的过程管理,如标的是否一致,技术参数是否吻合,交货时间是否及时等;合同账务信息管理由基础数据、供应商信息、执行合同所达到的结果和预期情况的数据对比等的管理;合同统计分析管理是合同的归类管理、以及利用分析结果为学校决策提供未来依据和参考。构建全过程管理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必须要有事前的分析、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才能构建一个和谐顺畅的管理环境。
2、全员管理。合同管理是地方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员式管理。过去我们总认为合同是领导的事,领导定的事不论怎么执行都是对的。合同全员管理以统一领导、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为构建原则,学校领导、合同签订人员、合同审批人员、合同承办人员均明确权限、严格责任、共同负责。全员管理主要包括有严明决策审批制度下建立的决策审批部门、合同执行全过程的控制与执行时协调配合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合同承办-履行部门四个层次。
3、全方位管理。合同风险管理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才能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全方位管理包括合同的技术、经济、法律、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各个部门做好严格审查、各口把关,从专业管理的角度对合同进行综合管理。
(二)据实际改进合同风险控制流程
合同从调研、制定、审核到签订、执行、反馈与分析是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各环节界定清楚,才能对经济合同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合同管理的人员应该从一开始就设置好合同管理整个过程的流程,并制定简洁明快的流程图和相应的流程说明,同时还得明确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各部门和单位执行合同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合同执行中各单位的责任和潜在风险在哪里,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易出问题的风险点到底在哪里。这样做既有利于各个部门的双向沟通,又有利于合同执行效率的提高。在该流程中,始终贯彻全过程管理与全员管理的原则。学校中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合同的编制、审核、监督等全部过程。其中合同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合同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合同的风险预警管理和合同法律方面的审查;待审查通过之后,交由项目单位编制相关项目的合同;然后由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审核合同的相关条款,并监督合同的履行。
(三)求规范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防范合同风险管理的制度是合同风险管理的保证,地方高校合同风险管理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制度建设:
1、建立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合同风险预警管理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可能会遇见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运用风险点处理流程提出解决合同风险的防范方法。合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需要规定以下内容:签约主体信用调查、市场同类合同业务的执行情况分析、合同风险点预警报告。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强合同教育,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认真学习《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省市政策及学校合同管理办法和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2、建立完善合同审查制度。合同审查包括政策法规、技术参数、经济和社会效益、财务可行和可控性、合同可带来的改变等方面的审查。合同制定出来之后,首先需请学校法律顾问进行法律审核,然后经学院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审核、各使用部门进行合同条款的具体梳理后按程序上报审批。审批时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在这里,授权审批制度尤其关键,必须应由关联方进行详细审核,特别是高校合作开发项目要强化学校无形资产的度量和权衡,联合办学合同中学校品牌价值的衡量。
3、完善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为保证签订的合同统一合法有效,并具有专一排他性,对外签订合同必须统一加盖唯一合同专用章,防止一些部门和人员加盖其他公章对外签订合同,逃避合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签订合同时,必须有经办人签字,得以明确责任。
4、强化合同监督制度。对学校合同的进行监督是学校合同风险管理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方法和内容。合同的监督同样从合法性、可行性、真实性、合理性、经济性甚至影响力等方面入手。从财务上说,合同所涉资金流量是否足额及时;在技术上,认真监督执行时的技术参数是否切实可行,如教学仪器等还得看是否满足教学需要,是否符合教学需要;以及从法律角度监督合同双方在整个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特别是在设施设备的采购上是否有可行性,有些部门重复呈报采购计划,甚至是一些不必需不必要的采购,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调研和专业培养方案做支撑。
5、坚持合同履约报告制度。虽然先期调研了解过对方的类似合同履约情况,但依旧还是得审查合同,就是对方当事人的资信和履约能力,但合同的履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同履行前要做符合性测试,了解政策、需求满足、教育教学的内部特点和规律,能规范合同签订双方行为,保障学校合法权益。如合同能源管理的执行情况一定要有报告,运行、消费、反馈都有完整的规定与呈现。
三、总结
我局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涉及的重大水利工程、人饮项目和税费、价格等改革措施等3个方面内容开展了自检自查,各个方面工作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一)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今明两年拟开工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情况,“十三五”拟开工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情况。
(二)20**年农村饮水安全投资安排和工程实施情况。
(三)统筹使用税费、价格等改革措施促进节水增效,加强终端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等进展情况。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通过自检自查,我局能够严格按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落实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需要进一步跟进落实;二是地方财力不足,对部份重点水利工程配套不足,严重制约各项工程的开展。
三、下一步打算
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局在下一步工作将着重抓好整改,确保工作成效。一是抢抓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机遇和按照国务院20**年重点工作部暑抓好落实;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组织机构,经费得到落实;三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和计提水利基金力度,建立健全水利稳定投入增长长效机制,突出解决民生水利工程资金缺口问题。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自查报告(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的通知》要求,XX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就“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20**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及早安排部署,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度重视“三农”,抓好五大战略
着重发挥“三农”工作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把黄灌全覆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强力推进品牌建设、环境卫生整治、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五大战略重点,以产业提升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社会治理为保障,尤其是针对农村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行政,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教育群众。
(三)加快推进工业,强化项目支撑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编办牵头)
3、我县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程序已全部向社会公开。但按照上级要求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场所,这一问题下半年有望解决。届时,我们将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要求,实施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二)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住建局牵头)
(三)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行、县发改委牵头)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住建局牵头)
1、在建项目建设情况
(1)县城道路
今年计划实施投资2847万元(不含拆迁费用),西环路北延、合欢东街、配件厂东路三条2.5公里市政道路工程。目前各条道路的环评、可研、立项、设计、财政评审均已完成。合欢东街、配件厂东路正在进行招投标程序;西环路北延正在进行拆迁,预计9月份可进行道路施工。
(2)污水处理
(3)生活垃圾处理
2、后续项目储备情况
在市政道路方面,计划XX县城绕城路工程、果都大道、体育路,计划实施西城路、府东街改造工程。在供热改造方面,计划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在公园绿地方面,计划实施妙道寺公园、仁寿寺公园。
3、民营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年,通过招商引资与临猗利民天燃气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临猗利民天燃气公司独家经营XX县天燃气市场,许可经营期为30年。
20**年,XX县人民政府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临猗首创水务公司经营XX县自来水生产、销售;供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服务;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运营、技术咨询以及其他水处理相关的业务。特许经营期限30年。
20**年3月,XX县人民政府与江苏雪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生活垃圾处理特殊经营协议,由该公司对XX县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分拣处理。
(五)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经信局牵头)
1、提升产业,结构节能创造新成效。一是严格准入门槛。对新建、扩建或改建的项目进行严格节能评估和审查。完成了鹏远彩印年产4000吨塑料彩印软包装技改项目和香汇食品公司年产1万吨空心拉面食品生产加工扩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淘汰了华晋印染公司年产1500万米印花、什色全面灯芯绒生产线落后生产设备,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健全机制,管理节能迈上新台阶。一是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华晋印染公司、恒晟纺织公司的电机变频改造工程均已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年用电量可节约15%左右。二是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节能宣传周和首个低碳日期间,开展了以“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全县营造出节能降耗、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4、齐抓并举,社会节能取得新进展。一是建筑领域节能方面,严把设计认证、监督验收关,全年共办理节能产品备案7项,完成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6项,示范面积50.7万㎡。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材,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临猗被省、市列为“禁实试点县”。二是交通领域节能方面,开展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专项活动,倡导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和消费模式;限制和淘汰技术等级低、能源消耗大的车辆,新购6辆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出租车全部安装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对全县155辆汽车进行了甲醇改造,对135辆汽车进行了油气两用改造。全年交通领域可节约燃油800余吨。
(六)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民政局、县卫生局牵头)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结合全县实际,根据国家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批准了北辛、东张两所民办敬老院,改扩建了16所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机构9所。共有床位1050张,入住老人553人。共有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所,床位数550张,接收各类老人 300余人。今年,我县考查评估,又确定了39个村为今年的日间照料项目村,已上报市发改委和市民政局,一半以上的村已开始动工建设。年底前39个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投入使用。
(七)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经信局牵头)
“两化”融合建设方面,3月份,组织推荐我县青山化工、卓里集团、恒晟纺织3家企业参加了20**年“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的申报,材料已上报省经信委。3家企业的贯标达标验收,将加快我县企业“两化”融合的步伐。
(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文体广新局牵头)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产业建协会、依托协会强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了文化拉动三产,提升gdp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开通发展绿灯,实施优惠政策,创优发展坏境,动员文化、计委、工商、税收等部门,摸清家底,理顺思路,培育财源,扶持龙头。通过举办首届文化产业产品展,找资源优势,挖人才资源,寻发展潜力,拓市场空间,打市场平台,闯外销渠道,全县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板块14个门类,即:演艺业、书画业、印刷业、传统工艺业、广告策划业、影视传媒业、艺术培训业、休闲娱乐业,内含彩印、刺绣、书画流通、剪纸、布衣、雕刻、艺术苹果、影视制作、网吧等14个门类。
在20**年山西省首届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上,我县新兴文化产业玉芳爱润信绣艺公司参展的作品《将星升起的地方》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义炳乾坤》获铜奖;郭景胜盛艺轩剪纸公司的参展作品《武圣关公》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九)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向非国有资本退出一批投资项目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发改委牵头)
目前,权限下放正由市、县编办牵头摸底,预计年底下放;政府内网由市发改委牵头,正在编制实施规划;XX县未承建国务院首批80个示范项目;企业投资核准办法、外商投资核准备案办法由省级部门制定,县级尚未接到相关通知。
(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行牵头)
二是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满足融资需求。如县建行近年先后为18家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亿元。
五是恢复发行库业务,确保现金供应充足。在全市率先恢复发行库业务,今年共从XX市人行调入发行基金4.5亿元,净投放现金3.8亿元,有力地保证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现金供应。
(十一)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商务局牵头)
积极用好金融机构对我县进出口企业的帮扶政策。继续落实我县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贷款问题,继续加强出口信保工作,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探索建立中小外贸企业“统担、统保、统借通还” 平台,提高企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市场和汇率风险能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十二)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牵头)
20**年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2项,分别是总投资3000万元的山西兵娟制衣有限公司建设服装生产数字化信息管理控制系统项目,总投资4900万元的山西变压器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共争取扶持资金700万元。
(十三)夯实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农委牵头)
20**年,我县粮食目标任务2.38亿公斤。目前,我县小麦收获面积41.13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1%,实现了任务过半的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加大产地认定、坚持每月到各大超市和基地进行抽检,目前我县抽检合格率为100%,超过市要求的96%四个百分点。
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及优惠扶持政策,围绕粮食、果林、养殖三大产业,分类分层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规划,全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其中生产经营型600名,专业技能型100名,社会服务型300名。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实施方案正在等待省上批复。
(十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水务局牵头)
二是北赵引黄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投资1109.11万元,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是回龙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投资1744万元,工程完工后可改善灌溉面积7.13万亩。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启动。
五是夹马口池沟水源站和干渠改造工程。池沟水源工程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土方工程已基本完工,干渠改造位于四支到耽子段,总长5公里,总投资700万元,目前工程设计工作已接近尾声。
(十五)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农委牵头)
(十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环保局牵头)
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涑水河断面水质。为了进一步改善涑水河水质,20**年,我们对涑水河沿线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目前,山西华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已投入运行,并完成了验收监测。山西澳迩药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500 万元,该工程将在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山西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高氨氮污水超低排放工程,总投资1000余万元,将在6月底完成。
同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在黄河滩吴王水源地保护区周围和道路旁设立了界标和交通警示标志。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督促畜禽养殖场采取干清粪、建设沼气池、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减轻污染。
(十七)扩大“营改增”试点、减轻和公平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财政局牵头)
2.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工作落实情况,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3.清理取消对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省财综(20**)35号文件等精神,清理取消了:工商部门的企业年度检验费、企业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人员岗位培训费;林业及城建部门的绿化费;民兵训练费;税务发票工本费;酒类批发许可证工本费等。
(十八)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社局牵头)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400个以上,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十九)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民政局牵头)
我县已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目前,经济运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土地瓶颈制约明显。工业用地指标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部分项目存在等地现象,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二是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许多企业不仅项目资金不足,而且流资短缺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县工业企业流资缺口在7.5亿元左右。三是企业用工成为难题。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比较紧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年后招工成为首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各企业短缺员工在1800人左右。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好农业生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2-3年时间,实现全县农田黄灌全覆盖。大力发展畜牧业,主动对接正大集团,积极推广“丰淋养殖”新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发挥产业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培养千余名职业农民,力争每人掌握2-3门实用技术。实施品牌战略,以科技提升促进果业上档升级,以宣传带动提升临猗品牌知名度,以市场建设拓展品牌营销网络,以龙头企业引领助推品牌壮大,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农民安居、宜居示范四大工程,改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
(二)加强园区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建设,投资2000万元,实施楚侯工业园南一街、科技路、东一路等4条6公里道路建设工程和临猗工业园创业街东扩、东2号路建设工程;投资4500万元,实施楚侯工业园铺设20公里供水管道工程、污水收集池及管网改造工程和临猗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继续推动姚村和荆阳变电站建设,确保年内投入运行;投资 4000万元,建设供电管网20公里,解决楚侯工业园用电问题。临猗工业园力争新上项目8-10个;楚侯工业园力争新上项目10-15个,投产企业达到 10个以上。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00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0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05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末的4.65、4.02、和6.24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划》、《**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0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了智能日本(i-Japan2015)计划,韩国“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